网络教育专科论文实用13篇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1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2

(一)培养目标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两个宏观层面的基本特点:一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各类高校不断调整办学定位和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各类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学校大量兴办,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目前,国内举办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绝大部分定位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并重型的大学,因此其举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研究型、学术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而网络教育作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则主要为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人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的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属于大众化教育。两者在质量标准上应有很大区别。

(二)教学模式不同

在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中,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育,即师生处于同一物理时空面对面地进行接触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则可以在与教师的同步交流中迅速获释疑问,提高学习质量。而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则完全不同,主办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借助于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进行学习,这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学习者特点不同

接受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年纪轻,记忆力强,加上经过严格的高考选拔,大都具有较扎实的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学生则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习专业与所从事工作联系密切,但由于离开学校时间过长,许多知识已经淡忘,理论基础明显差,加上入学门槛低,学生之间的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

二、工科类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及远程实施的难点

由于投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因素,工科类专业一直是公认的网络教育开展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一)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工科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远程实验环境的理论和技术都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开展工科网络教育学校的实验课程仍然依赖传统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式。然而依靠传统模式来构建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网络教育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首先,接受网络教育学生的分散性和业余特点使得集中安排课程实验时间实施困难,造成即便开设了课程实验,很多在职学生由于工作、交通、费用等因素也不能到校完成实验;其次,由于实验设备价格一般都比较高,设备的套数有限,无论是试点高校本身还是校外教育中心的依托单位,所拥有的实验设备主要是为本校全日制学生服务,因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证网络教育学生的使用,很多实验无法真正开展。因此解决好实验实训问题是工科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亦是一大难点。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

与文经类专业相比,工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严密,课程内外之间的关联性强。比如学习高等数学,不懂极限的概念就很难理解微积分,而没有修过高等数学就很难学习许多工科专业的后续课程。因此,在开展工科远程教学时,课程教学思想体现和学习过程控制比文科课程要求更高,更需要注重对课程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在国内网络教育开展初期,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基本照搬了相应全日制本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情况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课件都是传统的三分屏样式,这种没有教学策略的课件虽然试图把现实课堂搬到网络上,但却严重“失真”:远程教育教和学分离的特点使得教师不能直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也不能直接要求老师解答疑问。对于偏重记忆内容、内外关联度不大的课程而言,此矛盾并不突出,但大多数工科课程都有较大的内外关联度且强调逻辑推理,只有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很好掌握,这就使得远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毕业环节的实施

毕业环节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工作责任感等具有独特作用,而工科类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接受一次比较全面的工程技术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全日制教学模式来组织网络教育毕业实践环节,必然涉及联系毕业实习地点,安排实习内容、组织论文(设计)课题、安排指导教师等众多工作。由于网络教育办学规模大、办学区域覆盖面广、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这样做不但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很大,并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工科网络教育中如何解决好毕业实践环节的理论联系实践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同样是一个瓶颈。

三、工科类专业网络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的要素

以上分析比较显示,由于网络教育和工科类专业一些固有的特点,工科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除了包含传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项要素外,还涉及更多的方面,其中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无疑是突出的要素。

(一)教学设计

由于网络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自主学习、网络答疑、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组合。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各种教学方式得以科学组合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表现和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载体,它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支持服务

在网络教育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时空活动,相互问的交流存在障碍,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较难进行,因而支持服务的到位显得尤为重要。

(四)实践环节管理

实验实训、毕业环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工科网络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构建工科专业网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国家重点大学,在近九年的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中,坚持“质量、规范、规模”的办学方针,强调设计先行、建设为重、服务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规范制度建设,初步构建了一个符合工科专业特点的网络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教学要求

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不协调,或者说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国,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此,学院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接受网络教育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状态、学习条件和培养目标出发,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安排中适当降低了数理化等工科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加强了应用性和技能类知识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同样不强求与全日制同类专业简单的统一,在符合专业培养基本要求基础上,力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无论在学习时间还是学习环境上都不同于全日制学生,简单照搬全日制学生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学院从受益面较大的工科类专业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着手建设网络教育系列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工科类专业的网络教育专用教材达到2O以上。此外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各类学习资源建设,如针对物理化学课程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建设了有100多个专题组成的自动答疑库;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建设了丰富的电子模型库等。学院先后自主开发完成课程课件150余门,辅导课件近500门,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课件67门。

(三)从网络教育特点出发,着力优化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教与学在时问和空间上是分离的,由于缺乏群体的学习氛围、教师的直接指导和督促,远程学习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外,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内容关联度大、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学院在课件制作中,强调教学策略的应用。每门课程都要求做好导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前首先了解本课程的地位、主要内容、各章节问的关系以及学习方法。每个知识点学习后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测试题,供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一些与后继学习内容或其他课程关联大、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则通过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自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否则须从头反复学习。为弥补工科类课程叙述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单调的不足,课程设计中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丰富多样、适宜的多媒体手段,努力体现易读性、趣味性和交互性。考虑到工科类专业许多课程理论性强、自学难,需要教师当面引导和启发的特点,我院对主要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实行网上自主学习、网络直播授课和集中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多管齐下,着力解决实践教学难题

学院通过不断探索,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模式解决化工、机械、自动化等工科类专业网络教育中实验实训环节难题。除校本部外,学院对开设工科专业校外教育中心所依托单位实验实训设施条件作出严格规定。需要亲身体验的操作性技能训练(如金工实习),利用当地设施来完成。对部分注重观察、动手要求不高的、且当地不具备开设条件的实验,则通过拍摄实验录像和开发仿真实验软件予以解决。一些必需的、校外教育中心不具备条件的专业实验,通过和专业学院合作开发远程在线实验装置加以解决。目前,正在不断扩充和完善的远程实验平台涵盖了10余门工科课程、近8O个各类实验。为了破解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难题,学院创新思维,改进实践模式。针对接受工科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人员,特别是行业内定向培养的情况,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在企业范围内选择毕业环节课题。为了确保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我们还实行了厂校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当地指导,本校教师则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平台负责开题、初稿、修改稿、终稿等每个环节的评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通过接触业务实际提高了其工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基本保证。

(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支持服务水平

鉴于网络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对保证质量尤为重要。学院于2008年建立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精心设计、潜心建设、用心服务,创建具有华理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的质量方针和相应的质量目标,通过制定和完善各个服务和管理环节工作流程,持续改进服务和工作质量。由学院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一校外教育中心一班主任组成三级服务体系,着力做好导学、助学、促学工作,将为学生的服务贯彻在培养过程的每个阶段。班主任通过专用平台可以及时清晰地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六)严格工作程序,抓好过程监控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王春枝,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协同管理;陈宏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P2P;刘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嵌入式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建议,“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一共有5门,即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它们涉及本专业最核心、最基础的原理、技术和实现方法等,应设置为必修课程”。[1]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对本科生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本文尝试从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等三个方面讨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是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一种或几种网络管理技术的讲解,将不利于本科生更加全面地建立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立足于网络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更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其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对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为本科生引入并讲解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发展建设培养和储备双语人才,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我校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双语教师英语培训班。这一措施的实施,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校的双语教师英语培训措施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师资保障,但“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仍然面临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下所述。

1.本科生能否接受双语教学。一般来说,本科生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或多或少是有抵触心理的,很多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好,对大学英语课都没兴趣,或者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很害怕,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用到英语学习,感觉专业课就好似英语的阅读理解,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双语课程。因此,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理解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更为乐观的学习态度。

2.如何为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依据。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双语教材建设仍显滞后,外文原版优秀教材因为价格昂贵而使本科生难以承受,国内自编的专业课英文教材又相当匮乏。[2]因此,如何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便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3.双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是选择全英语授课,还是英汉混合授课,或者是全汉语授课,这对任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既要符合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更要保证本科生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的真实掌握。

4.双语课程的考核如何全面评价学习效果。本科生的课程一般都需要通过考核来获取相应的学分,“计算机网络管理”双语课程也不例外。双语课程是采取全英文考核(侧重于专业英语的理解),或者是全中文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是中英混合考核(前两种方式的权衡),选择的考核方式又如何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而言,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3]在这一背景下,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1.将管理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开展双语教学。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有的热点问题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管理是互联网的天然属性,尽管目前大多情况下,管理仍作为互联网的一种附加功能。作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互联网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将有利于直接获取国际上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最新进展,培养本科生将管理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2.借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思想创新双语教学平台。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课程的出现,为世界范围内名师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正在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这种教育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还是面向教育普及的教学型大学,都需要在革命的浪潮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和策略,改革自身的教育系统和教学方法,利用MOOC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服务的目标,进而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和地位。[4]我校目前正从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牢牢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的思想,通过借鉴MOOC思想,利用世界范围内名师教育资源,并引入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双语教学平台。

3.建立“教材――互动――考核”三位一体的双语教学体系。为了帮助本科生树立更为乐观的双语课程学习态度,同时避免外文原版优秀教材的价格昂贵,笔者考虑选择一本外文原版教材的中文翻译版作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材。候选的书目包括Cisco技术图书系列的《网络管理技术构架》和《网络管理:计费与性能管理策略》,以及Douglas er教授的《自动网络管理系统》。《自动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突出理论性,而《网络管理:计费与性能管理策略》则主要突出实践性。相比而言,《网络管理技术构架》较好地兼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比较适合作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本科生教材。[5]

在以外文原版教材的中文翻译版作为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主题讲座互动的模式,通过全英文课件开展双语教学,既能保证本科生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的真实掌握,又充分发挥了双语教学的优势。按照这一思路,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学习效果,“计算机网络管理”双语课程的考核选择中英文试题混合的考核:在专业知识的理解上采用中文试题,用中文作答;而在专业英语方面,采用英文试题,并且要求用英文作答。最终旨在建立“教材――互动――考核”三位一体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体系。

四、结语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本文旨在讨论其双语教学改革问题,并从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导精神,笔者提出将管理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开展双语教学、借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思想创新双语教学平台,以及建立“教材――互动――考核”三位一体的双语教学体系等具体的改革思路,并尝试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超.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施[J].软件导刊,2012,11(9).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53-02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王春枝,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协同管理;陈宏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P2P;刘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嵌入式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编号:省201227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编号:2012FFB00601)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建议, “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一共有5门,即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它们涉及本专业最核心、最基础的原理、技术和实现方法等,应设置为必修课程”。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对本科生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本文尝试从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等三个方面讨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是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一种或几种网络管理技术的讲解,将不利于本科生更加全面地建立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因此,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立足于网络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更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其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对英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为本科生引入并讲解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发展建设培养和储备双语人才,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我校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双语教师英语培训班。这一措施的实施,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校的双语教师英语培训措施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师资保障,但“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仍然面临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下所述。

1.本科生能否接受双语教学。一般来说,本科生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或多或少是有抵触心理的,很多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好,对大学英语课都没兴趣,或者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很害怕,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用到英语学习,感觉专业课就好似英语的阅读理解,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双语课程。因此.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理解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更为乐观的学习态度。

2.如何为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依据。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双语教材建设仍显滞后,外文原版优秀教材因为价格昂贵而使本科生难以承受,国内自编的专业课英文教材又相当匮乏。因此,如何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便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3.双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是选择全英语授课,还是英汉混合授课,或者是全汉语授课,这对任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既要符合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更要保证本科生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的真实掌握。

4.双语课程的考核如何全面评价学习效果。本科生的课程一般都需要通过考核来获取相应的学分, “计算机网络管理”双语课程也不例外。双语课程是采取全英文考核(侧重于专业英语的理解),或者是全中文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是中英混合考核(前两种方式的权衡),选择的考核方式又如何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而言,都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1.将管理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开展双语教学。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现有的热点问题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而管理是互联网的天然属性,尽管目前大多情况下,管理仍作为互联网的一种附加功能。作为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互联网管理方向的核心课程,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将有利于直接获取国际上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最新进展,培养本科生将管理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2.借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思想创新双语教学平台。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课程的出现,为世界范围内名师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正在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这种教育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还是面向教育普及的教学型大学,都需要在革命的浪潮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和策略,改革自身的教育系统和教学方法,利用MOOC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服务的目标,进而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和地位。我校目前正从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牢牢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的思想,通过借鉴MOOC思想,利用世界范围内名师教育资源,并引入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双语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5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6

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善用科技,服务学生”的理念,从2011年实施“面授+网络”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构建继续教育背景下网络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开展的校企合作网络教学管理的实践、规划以及创新点的描述和分析,论证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证明继续教育网络教学是能够达到托尼•贝茨(2004)提出的“与面授教学相同且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粮食类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粮食工程专业不同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双方坚持以经济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信息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理论与经营管理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既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经济学通论、金融学通论、电子商务等),又包括粮食经济管理(流通经济学、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粮食产业组织理论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专题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主要课程。

(二)重视信息化建设,系统推进网络化教学改革

针对于江苏省粮食局校企合作项目,网络平台专门增加行业动态、优秀成果展示、学员互助等模块。目前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形式多样,包括学院公告、培训动态、培训计划、课程选择、学习记录、考试测验以及过程监控等。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了解粮食知识和粮食培训的最新动态,还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主的选择培训课程和进行考试测验,真正实现粮食继续教育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专家咨询社区,聘请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采取在线咨询,讨论帖、专家博客等方式,负责解答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网络平台还建有虚拟网络社区,提供不同粮管所学员之间相互认识的机会,按照学员不同岗位建立学习小组,明确网络学习小组的规则和礼仪,帮助学员建立在小组中的归属感,帮助学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协调解决学员之间的矛盾等。

(三)精心制作网络课程,完善校企合作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网络课程建设要融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纳入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我校专门成立由学科专家、行业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课程技术人员、平台测试人员、美工、编辑、学员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聘请在企业挂职锻炼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教授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校企合作中有立足之地,我校要求制作的网络课程必须精品化,制作课程的观念需要改变,更加注重实用性、可学习性,同时课程视频录制环节要规范,场地、灯光、视频格式等要求都要参照教育部有关文件技术要求。在先期投入600多万元基础上,2012年下半年我校又投入100多万购置了远程课件录播系统和课件制作系统,增加课件录播室3间。目前已有粮食经济管理、粮食企业经营与管理、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等8门网络课程已进入使用阶段,学员反映良好。下阶段,我们将根据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提出的申请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资金,升级网络课程的层次、增加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

(四)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证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开放学习,但绝不是“放开学习”,要保证网络教学达到面授教学的同等水平甚至超出,网络化的管理极其重要。在网络化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校企双方逐渐摸索出以网络管理平台为主导,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摸索。校企双方通过网络监控学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过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评定,数据更加直观。

三、粮食特色网络继续教育的创新点

(一)全面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模式

我校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大融合”效能,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大学新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校企结合。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校进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培养输送新鲜血液。二是长短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长短结合,双轮驱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承担国家粮食局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比对考核暨技术培训、江苏省粮食局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每学期校企双方都挑选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员,利用周末时间来我校参加培训,获取职业证书,满足学员对于学历提升和实用技能提高的双方面需求。下阶段,我们将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开展粮食专业方面的硕士进修班和开展粮食行业专业硕士,满足粮食行业工作人员更高的学历需求。

(二)建设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校企合作对象以在职学员为主,学员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有关,学员的工作环境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老师只需引导学员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从事的工作中,以此完成实践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我校通过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中储粮总公司、江苏农垦集团、江苏省粮食局等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校企协同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利用报废的加工厂、化工厂、质监所、发电厂以及各类农田等场所,做到实训设备与现场使用设备一致,实训操作要求与现场操作要求一致,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上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实现高校学科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的优势互补。我校规定,凡是参与该项目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等编制以及网络课程开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必须在实训基地工作半年以上,为我校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进行人才储备。同时,江苏省粮食局人事部门每年都挑选年轻工程师,利用寒暑假和法定长假,轮流到各实训基地,学习本行业的前沿技术。下个阶段,我校考虑建设虚拟实验室,结合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平台的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共享的虚拟实训平台,学员能进行网络训练,同时有效实现异地技能考核。

(三)建设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深度融合

我校校企合作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的:网络课程结构评价、网络课程开发评价、网络教学过程评价、网络教学成效评价。网络课程结构评价是包括对课程的行业需求、目标可行性、生源、财务预算等分析,通过撰写网络课程计划书和填写不同表格,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务处、财务处等讨论通过,最后由企业委派的技术专家对各个课程结构进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网络课程开发评价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按照课程开发程序要求,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进行评价,最后由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专家参照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开发的网络课程进行技术评估。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由课程开发教师(责任教师)负责,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了解学员的学习体验;二是了解班主任(导学教师)的反馈意见;三是对网络学习进行观摩。网络教学成效评价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员学习活动的追踪、学员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等的反馈和评价功能来实现。每个学期末,我校还对所有网络课程进行年度的整体使用效果评价,通过循环反复、环环相扣的评价体系,保证校企合作网络教学资源质量。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7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8

网络教科研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工具,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适用便捷的优秀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在不断地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拓展其内涵,增长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趋向专业成熟的一种不断发展历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包括:(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自觉的发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知识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教师的专业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水平低下。

2.教育教研缺乏专业引领。学校青年教师少,老年教师多,年龄结构失衡。

3.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不足,教学手段落后。

4.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

5.学科结构失衡,教师负担过重。

三、网络教科研在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网络教研承载了新时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鲜明提出:“通过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来推进教育的信息化,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带来的契机和条件;通过有效的网络教研和学习,能高效率地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而网络教研学习过程既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又加速教育信息化,这使网络教研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2.网络教研平台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网络教科研平台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工具,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的优秀资源。网络教研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教师教研和学习不是固定的时段,而是随时随地开展。同时,借助网络教研,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地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在这种交流、碰撞与反思的不断循环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

3.网络教研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借助录像等,组织教师观看专业人员的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具备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专业人员建立沟通的渠道,频繁进行沟通。其次,教师可以从相关的“优秀教师现场观摩教学”(公开课)获得专业支持,这无论是在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上,还是在理论水平和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上,都是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的,对普通教师的指导甚至比专业人员来得更实在、及时、到位――他们同样可以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从观看外地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获得专业支持,教师们一旦进入课堂教学录像的场景,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主讲教师”既是教师们的“同伴”,又发挥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4.网络教研为农村小学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在网络学习中记载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等,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这也是对自己大脑中那些漂浮不定的思想进行梳理的过程。时间久了,再回头查看自己以前记载的内容,又可以进行反思,从而达到了自我反思提高的目的。

同时,网络教研还有助于教师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在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中实现深度沟通和碰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活动的职能,挖掘出更广泛、更宝贵的资源,促使教研活动更科学、更有实效。相信网络教研的不断完善,会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9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小学同校同学科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少,再加上长期缺乏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相对普遍较低,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网络教研作为以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教研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研形式。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同侪互助,实现课程专家、各级教研员和全国优秀教师的远程引领。因此,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是突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一个新平台。

1 农村小学体育教研问题呈现现状

(1)农村学校因为体育专职教师人数少,课务重,每周小学是16节以上,中学12节以上,加上课余训练,很少有多余精力钻研科研。人数少,教研组凝聚力不高,业务缺少引领,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新课程改革变成了“闭门造车”,缺乏专业监督的研修,教师专业提高幅度不高。(2)基本上农村学校的体育老师属于综合组,其学校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一学期难得开几回课,往往又因为课后反思或者评议没有针对性而草草收场。(3)农村学校的信息相对闭塞,尽管各所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其利用律不高,根据笔者统计体育教师上博客的相对较少,在相关专业体育网站本地区体育老师活动的身影也不多。常常是要上公开课或者要查教案了,才匆匆在网上搜索一下。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寻求适合自己的教研模式,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对农村的体育教研活动进行从体育教师本人调至整个地区的改革,以网络教研推进方式,全面提升教研效率。

2 网络体育教研活动与体育教师成长

2.1 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专业成长

论坛使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当教师将自己遇见的问题发帖到论坛时,阅读者要细心的读解,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进行询问,或进行解答,或表明自己观点,这些都促进了教师进步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观察到问题研究的“跃进”。实践表明,在网络教研的系统中,区域性教研博客群的建立,课程专家引领下的专业网站及论坛的开通,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现在例如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q.blog.省略/zgxxtybkq),新思考教育博客(省略)等网络教育博客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个人的工作、思想历程。这些在网络教研互动中,教师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在与同行的交流合作中实现深度沟通与碰撞,使教师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肤浅反思向深度反思去转变。在调查中,一位偏远的农村老师说得好:“开展网络教研,不仅可以解决困惑,满足欲望。而且在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中,启发了教学思维。特别是得到专家的点评后,笔者本人不得不去学习和反思在这些反思、学习和实践的循环中。提高了自身对课的认识。迫使自己去撰写论文并,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2 网络教研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同伴互助

网络研究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教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育信息资源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教改热点问题或公认难上的课时,可以通过登录相关网站论坛、博客、视频聊天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群策群力,把自己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众人智慧,共享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实现校际、同行间的同侪互助。例如:笔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中国体育教师论坛群。在这里,笔者遇到了许多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了解到了许多笔者不曾想到的新见解。每次到群里,笔者都对聊客乐此不疲,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体育人谈论教育理念,讨论教学问题。

3 置身实践,网络体育教研的新形式

3.1 以快捷的反应,培养网络体育教研习惯

热腾腾的馒头是最能勾起人的食欲的,在人的热切期待时段做出适可的反应,会起到最佳的效果。教研员的教学评论,同样是需要以快捷的反应速度来赢得教师们的期待心理的。例如:2009年3月4日下午的体育区级专题研讨会上,当施教者试课完毕后,教研员与其他体育教师,能快速而准确地做出评价,既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当教研活动从常规移到教师研修网,专题讨论版块“小学低段体育跳跃项目教学目标设计如何细化?”会后网络专题研讨更是激励,193的阅读量,45条专题留言,为我们网络研修达到了目的!在面对面的交流热情尚未减退时,就将相应的文章到网上,这样会使参与常规教研的教师有较强的继续参与网络教研的欲望,从而使网络教研真正为教师们所热衷。

3.2 以创新的干劲,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

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的更新速度更是以分和秒来计量的,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研,自然离不开不断的开拓、进取与创新。基于博客的网络体育教研,只是众多网络教研方式中的一种,利用网络的多种资源,开发或使用各种平台,可以拓展出更新型、更多样的方式。除了博客、QQ群,还有维客、播客、等不少平台可以使用,再结合手机短信、E-mail、Ftp、金鹰校训通等渠道,网络教研更是前途宽广。本着更好地为教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合理地使用网络手段,创新网络体育教研形式,拓展网络体育教研内涵,把教师们“一网打尽”,让教师们迷恋上教研,迷恋上网络,就会为网络体育教研培育更充足的人气,注入更新鲜的活力,从而在充分发挥网络体育教研作用,挖掘教学研究程度,提高教学反思响应速度,扩大教学研究的参与面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最终实现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高效的教研目标。

4 结语

目前面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教研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体育教师作为网络教研平台上的主体,必须认识到网络教研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负责任地投入到网络教研中去。“采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成金”。加大马力,直奔网络体育教研的高速路,相信,经过春的播种,一定会迎来秋的收获。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10

网络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和融入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当中,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网络教研的服务对象:⑴为教师服务:信息交流——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资源共享;⑵为教研员服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在线研讨——教研管理;⑶为学校与社会服务:政策宣传——社会理解。

2.网络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

倡导教后记、教学日记等写作,促进教师反思;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操作系统,通过“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研究方式,使学校教研组织机构逐步成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和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

鼓励每位教师主动参加课题研究,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建立个人教育网站,积极参加网络教研,从不同层面上扩大学校知名度,通过不同渠道培养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培育出一批名教师队伍。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有利于教与学。侧重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重组与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网络课程、单元网络课件、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等)的开发与应用。

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和教学设计的文本、视频等网络资源库;通过教师合作及师生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单元性网络课件、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注意把研究方向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举办主题论坛,把问题分解成“集体智慧”“敞开心扉”“观点碰撞”“问题研讨”“个案诊断”等板块,让教师到其中尽情地互动、探究、研讨、体验,从而帮助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理论修养,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可视化的、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从中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资源研发与实施的能力。

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校本教研中,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应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和利用网络优势,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网络教研、家校服务和社区教育等模式构建。定期通过问卷、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并及时调整相应策略。整合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特色性、有效性、发展性。

二、网络教研的实施流程

网络校本教研实施流程是:宣传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特点和优点,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努力营造教研氛围,让教师人人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定时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知识的培训,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以校内BBS、QQ教研群,网络博客,名师工作室(各级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公用邮箱,学科论坛,专业网站及学校网站为载体,把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作为重点,提升教师组织和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活动,倡导健康的数字化学习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信息文化,校本教育资源库建设应用(学案、范例、课例):学科教学网站及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应用项目,侧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精选、开发、应用,探讨有效的整合教学模式。征集资源——可以是word文档、excel表格、压缩包文件或者是在线录制的教学课件;通过平台形成专题资源与开展教学比赛,搭建完善的网络教研活动平台。

三、网络教研的实施策略

1.问题发现

在实践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学校和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2.学习准备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或研究团队需要形成理论制高点,以便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

3.设计方案

设计多样的、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4.组织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或实施方案,教师进行校本实践和研究。

5.交流反思

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发表教学反思文章,其他教师或学生就此进行反馈和评论。

6.展示改进

①案例展示;②课例展示;③课件资源展示。组织教研组或教师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资源,帮助教师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在教科研系统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先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平台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际效益的绩效评价管理,使每个功能平台能在实际使用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推进学科教与学、学校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a.问题研讨、写作平台:侧重教师课堂应用,学生语言写作,课堂学习规范养成。

b.课例研讨、网络教研资讯中心:侧重教学研究课例研讨(网上与网下结合),问题探究,案例写作,专题学习,推广成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教师网上培训模式构建。

c.教科室、教研组工作平台:侧重学校教研的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工作和表达沟通。

d.教师发展档案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包括教师提交的教研成果、教学资料、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学生个人专辑(包括学生提交的作业、作品、成果、网络贡献、特长表现等)的网络数据库。网络贡献是指教师或学生为学校资源库提交资源、参与学习或教研活动(如发表话题,参与讨论等)、社会评价等方面结合的网上积分。

e.在线评测中心(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将学校形成的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应的网络评测平台,发挥网络数据库统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优势,使评价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的结合,更趋于科学、客观和公正。

四、网络校本教研的模式

1.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模式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教研组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方面。

2.课例分析模式

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探索网络课例研讨和教师培训模式。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网络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3.案例生成模式

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建立教师工作网络案例库,推动研修范式革新。通过网络,建立教师研修的文献资料和视频案例的资源库,把教师的“知”与“行”结合起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4.活动与交流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与交流,如“专家在线”活动,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沙龙,教师论坛等。

五、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

网络教研有趣、有效、有益。最大的特点:省时高效,方便快捷,全接触,零距离,互通有无;广交朋友,品味生活,自主活动。

1.搭建共享平台,实现集体备课电子化

备课是提高现代教学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集体备课因为流于形式、交流不畅等诸多原因受到置疑。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上进行专题研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好、用足网络资源,我们实施了“资源+个性”网络协作备课改革的探索。

首先是主备教师精心设计、上传资料。主备教师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录像等现代媒体途径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源,随后依据内容,逐一检索,获取资料,分块链接,并以自己的观点分析教材及所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定教学设计,最后将教学设想、解读以及相关链接资料按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

其次是辅备教师个性修改。组内辅备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辅备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实际做增删修改,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是任课教师反思修改。主备教师与辅备教师实质上都是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之后,大家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学得失并积极反思,然后把这些反思及对教案的修改意见等传到学校共享平台,最后对教案进行第三度的修改,以保障个性化改革的同时,教学仍应具有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2.参与教研论坛(BBS),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所谓主题式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把平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课题。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设想,通过讨论形成一致的构想,从而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真正做到因“问”制宜。如集备组教师提供的试题,共同探讨:出题的思路,考查的角度,试题的区分度,制图的方式等等。(品味试题的时候反思如何出题)形成试题创新。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是常规教研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来进行专题研讨,这样经常性的交流研究研讨内容更深入、研讨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通过发贴、读帖和跟贴,实现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教学能力在这里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可实现网络组题与网络说课,说课时将说课的全过程实时录制下来,说课结束后,可选择是否说课的录像供更多教师参考、借鉴,每学期至少可组织一次以上的网络说课示范。

⑴建立校内互动教研平台。在BBS论坛中进行主题教研的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的限制,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能使教研活动弥散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首先在学校网站分学科开辟出“教研专题论坛”,由各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任版主,负责管理教研论坛,将论坛建成专业型、教研型的互动教研区域。然后组织教师在论坛上发贴,贴子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处、教研组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根据教师的需要发帖,比如:如何正确对待课堂生成;而另一类则是教师个人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以心得体会贴在网上,这些贴子得到了学校教师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评判他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发贴者和响应者都有了不少的收获。利用BBS进行主题教研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论坛发贴—网络探讨—解决问题。

⑵参与学科网站教研平台。学校将学科网站的网址提供给各教研组,号召教师积极进入其他学科网站上的BBS论坛,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几年来,人教论坛等各大教育论坛上,都留下了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的身影。在这些论坛中,教师与名师、专家及各地一线教师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也得到了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

3.利用QQ等通讯工具,实现专题研讨即时化

⑴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大通六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员有自己的QQ,并组建了大通六中心理健康QQ群(4132610),还加入了心理咨询师交流俱乐部(58514258)、心灵护航读书会(81920339)等QQ群,通过QQ的文本消息、文件传输、语音会话等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使集体备课、分享心得、探讨问题等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了即时互动。此外,BBS论坛、email等工具,实现校本教研的交互化、经常性,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

集体讨论备一节公开课时,流程可以是:QQ群通知(通知交流时间及方式)——参考论坛文章、QQ交流完善——执教——反思——论坛教后反思——QQ交流——形成精品教案,大家共享。这种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补充,它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和不断完善。

⑵利用QQ群进行即时评课。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了保证上课的正常进行,听课教师不能交头接耳、私下议论,评课必须另找时间,可推出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群实现即时评课的专题研讨模式。

⑶利用QQ群进行视频教研。具体的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截取一段,分析效果。(嵌入教学视频片断)。教师上课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或者也可以只录制某一部分,通过上传到视频网站,大家观看后再交流讨论,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网络教研的内容,也更有针对性,避免了传统教研每次只能听一两节课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都可以自己的教学视频,这对全体教师的发展都有益处。一方面广泛参与网络教研,可以促进各地各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在教研活动中的不断历练,增强了教师间的学术探讨氛围,进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建立教师博客,实现资源分享多元化

网络的多元性是它最大的优势,它为每一种教学思想提供寓居的空间,而博客(Blog)这种极具包容性的网络平台,更是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学科教师经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利用博客开展网络教研的做法是: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教育教学中的见解、撰写个人日志,积累教研资料,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其他教师可以登录访问,并做出回复。此外,博客群中其他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对发表的观点进行交流。我校博客正在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生命活动,成了教师个人学习工作的汇集处,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六、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策略——激励与评价机制

1.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

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成果奖励制度,将师生网络积分纳入学校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我们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业务学习制度,优秀教研组考核细则,“优秀博客奖评方法”等等一系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制度,这一系列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实时公布各学科主页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其次,为调动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学校实地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各学科主页将设立专门区域,实时公布各学科中心组及学校学科骨干小组的工作成果,如注册人数、发帖量、访问量等信息,并以滚动排列位次的形式予以展示。

2.教师发展档案袋及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及学生个人专辑的网络教研数据库,设置网络积分。

3.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测平台

根据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学科教与学网络评测平台。

七、期待收获

校园网络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所以它也存在一些新问题。人机对话、机机交流的弱化,网络教研提倡的方法多样化反而使一些信息交流产生遗失,从而影响教研效率。问题将随着网络教研工作的深入而越来越明显,同时它将成为我们以后努力解决的,校园网络教研已经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辅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我们将继续为之探索,逐步实现以下计划:

1.教学设计案例库

按照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信息化教育实验课教学方案,形成WORD文件。

2.学科教学资源库

按照课程知识点要求,收集和制作的学科教育资源素材(包含五种类型: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影视素材、动画素材、教学软件),按每节课管理,形成系列。

3.学科教学录像库

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课堂教学录像,可制作成光盘。

4.教学反思集锦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写出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形成WORD文件。

5.教学评价方案库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教师针对“教与学”所作的各种教学过程性评价,形成WORD文件。

6.学术交流及成果展示会

一学期能否开展一次。

7.开展网络教学

⑴提供学生的学习资源——录制三分屏课件;⑵在线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在线讨论;⑶组织网络试卷。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1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逐步与各门学科各门课程进行整合,使所有学科及课程步入了信息化发展轨道。如今,网络新技术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已经非常广泛,利用网络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互联网技术最先兴起的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经使美国高等教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大学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场所的现代技术装备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网络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运用也非常突出,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曼哈顿音乐学院就以丰富的世界顶尖网络信息资源和强大的远程教学系统而闻名。旧金山艺术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音乐学院等著名院校都开设了远程在线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其他地方院校如肯塔基州立大学,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专门开设了具有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特点的非裔美国人音乐专业。

国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网络课程开发与教学平台建设的讨论与实施也在持续进行中。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国家重点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高等音乐院校及师范类音乐院系相继开设网络课程和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大部分已成功申报部级或省级各类精品课程。部级网络精品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钢琴》、《音乐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基础钢琴》等;省级网络精品课程如浙江省本科高校精品课程《基础钢琴》,河南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钢琴》等;其他如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课程大奖赛二等奖的暨南大学《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等。同时,社会音乐教育机构或音乐网站等在此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与成果,如中国音乐教育网、天天艺术教育在线等。音乐类网络课堂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得到音乐教育界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们的广泛赞誉,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从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作为带有区域化教育特征的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成果寥寥。以湖南省地方高校为例,目前仅有吉首大学《钢琴》《声乐》、湖南文理学院《音乐欣赏》及怀化学院《声乐》4门省级精品课程。虽然其在提升教学质量,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已取得积极效果,但并没有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与生俱来的区域化办学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1年4月14日-1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的“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数字校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大会指出:“教育信息化不是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科学的框架结构,能够按照信息化本身的要求,按照信息化的目标为教育服务,用全新的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颁发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如何在保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身办学特点的同时,在原有“集中式”教学模式中融入“开放式”现代化网络信息新技术,在国内外各大学成功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经验中整理并总结出符合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且具有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区域化办学特色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新思路,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更新和发展,音乐教学的形式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艺术表现的自由度更大,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新时代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条创新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

二、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育传播学认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实质。它综合了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揭示了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对传统教学模式及网络信息化教学均具有指导意义。由此看出,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可以极大的缓解地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视野,丰富原有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

作为具有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现实条件下,应以以原有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方式为基础,以自身专业特色为条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与网络课程教学手段,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与实践,并最终实现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模式的信息化。针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区域化办学特色的拓展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特色方面,相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及高等音乐院校,具有本土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目前,一些地方院校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相继开设了具有自身地方民族性区域化办学特点的地方音乐课程,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班,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新疆艺术大学的木卡姆学习班等。这对于传承地方音乐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网络信息新技术的今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区域化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所具有的资源开放性、教学交互性等特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努力将具有自身地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课堂传授,逐步向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为树立自身办学特色和宣传地方民间音乐文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变

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对于国内外高等音乐专业院校而言,从生源数量、教师规模及就业方向等方面均占据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相当大的比例,在受教群体的广泛性与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实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大学在校就读的应届学生及部分函授、进修类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可借助网络课程等信息平台技术手段将此优势进一步扩大化,将受教群体扩展为可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学习的所有人群,如在校其他专业学科的音乐爱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地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音乐爱好者及偏远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等,并通过网络选修、远程教学、视频考核等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受教对象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程度的教学内容。

3、专业教学内容的革新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网络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界面新颖且形象直观的交互自助式教学模式,对体现音乐学科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其开放性特征,教师能够即时的增加新的专业教学内容,从而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最新最快的发展成果。例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王晓坤主持的省级网络精品课程《钢琴》,其课程网站上除了在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视频、课后习题及互动交流等方面体现其专业教学内容,还在下载园地及学习资源等板块即时更新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钢琴作品链接、钢琴演奏技法部分参考教材链接及国内著名钢琴教育教学网站链接等,以供学生下载并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12

一、网络教育教师的特点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人们头脑中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教育中,“教师”已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除了用于“讲课”“答疑”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外,软件工程师、电脑美术设计师、教育心理学家以及教学节目的策划、设计、编导摄制、解说等人员都是网络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然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有根本的区别。传统的面授教学使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网络教育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现代学习心理研究证明,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信息,而且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网络教育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和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网络教育教师的特点表现为:

1.从传统的“讲”师变成“导”师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是“讲台上的圣人”,课讲得好不好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讲什么,学生即获得什么。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习者控制”成为重要特征,学生学习什么,学多少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学习,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前提是事先由资源提供者提供信息丰富、功能完善的网络资源。教师的职能实际上变成了导师,导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引导,这种引导不只是局限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更倾向于给学生的内在态度和高级策略带来提高,效果可能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却对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

2.从传统的“权威”主体变成“平等”主体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要给学生一“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性。而网络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看不见权威的教师,学生只是在网络的一端自主地学习,遇到问题则毫无顾忌地与网络另一端的某一个人(这个人有可能是教师,也可能是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他从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切磋中获取知识。因为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可能高于对方,那么此时学生即是“老师”。即使交流的双方某方面的知识技能相近,二者也是互相讨论的学习伙伴。

3.从传统的“中心”位置变成“辅助”位置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掌握着教学的内容、进度,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转。而网络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中心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当给予学生建构他们知识结构以及获得对知识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理解的机会,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教师主要给学生以帮助,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给学生以激励。

4.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变成“团队协作”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单打独斗”,备课、讲课、答疑、批改作业等都由主讲教师一人完成,与别的教师基本没有关系。而网络教育的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在强调每个教师更加专业化的同时,更强调团队协作,他们按不同的需要和各自的专长分为:学科和课程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媒体设计专家、主讲教师、网络学习导航员、媒体和学生学习评估专家等,他们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作用。

5、网络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教育的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有可能同一位教师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任务,其基本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学科和课程专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文本教材。他可以不懂网络和计算机,但他必须是熟悉本学科知识的行家,是熟练掌握课程编制技巧的一流专家。他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快速更新知识,以求不断创新。一所大学在某一学科有无这方面的专家,代表着该大学的这一学科在学术界有无地位和影响。教学设计者在网络教育中是“教”的枢纽,它既是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是教育资源传输的专家。他要了解网络教育的学习对象,熟悉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他要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制作要求。他应具备总体设计观念,具有统筹各种网络教学素材的能力。在实际的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被人们忽略,大多是将文本教材翻版的文字、各种图像、色彩还有声音等杂乱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吸引力。媒体设计者要对教育技术学和传播学有所研究,对学习者视听学习心里有深入研究,还要有科学地运用各种媒体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媒体使用的效果要恰到好处,而不喧宾夺主,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讲教师只是在双向视频讲课及制作流媒体课件发挥作用,而双向视频讲课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流媒体课件是目前最单调的网络教学课件,因此,实际工作中用主持教师代替主讲教师。

主持教师不需要“讲”课,他在网上就某一学科或某一课程通过实时或非实时方式与学生交流。因此,主持教师对所主持学科的知识要有深入的研究,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还要会熟练地使用网络。主持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网络学习导航员,他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网络资源状况,具备诊断和治疗学生学习障碍的能力。不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开发的学习系统越来越优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学习者设置了相当好的导航系统,使得学习者可以无障碍学习。因此,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的网络学习导航员。 学习效果评估者主要是对学习资源的使用效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量、评估,提出客观的结果,反馈信息以调整和改进资源、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

三、建设一支科学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同时担任上述全部角色,不论是从知识背景还是精力限度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的教师需要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分别担任。

1.专业结构

从专业结构的角度来说,网络教育所要的应该是具备较深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面对”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他们是其它院系的兼职教师无法替代的,其它院系的兼职教师也是没有精力来很好完成这一工作的。因此,开设了哪些专业,就需要哪些专业知识的专职主持教师和学习效果评估者。

2.技能结构

从技能结构的角度来说,教学设计者和媒体设计者应该是具备相应技能的专职教师。他们也无法由其它院系面授的教师替代。因为他们不一定要具备所开设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但他们一定要具备网络教育的理论背景,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能,他们就像一个特级厨师,把各种原料、材料、佐料等恰到好处地运用,制作成各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呈现存食客——学生的面前。因此,他们是保证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坚持到底和引发深层学习的关键。

3.数量结构

网络教育也存在科学的师生比。由于网络教育的特点导致学习人数的不限定性,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网络教育可以让无限多的人同时参加学习。但是实际上,除了网络技术因素智约外,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越多,主持教师、学习效果评估者相应要求越多,否则不能满足学习者的网上学习要求。学生越多,说明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也越多,因此,教学设计者和媒体设计者必然要增多。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中师生比最大不能超过1:50,其中作为主持教师和学习效果评估者的专业教师占绝对比重。只有保证科学的师生比,才能保证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网络教育要达到这一师生比有一定困难,因此这一比例必须包含一部分兼职教师。

四、充分调动网络教育教师的积极性

前面谈到,网络教育的教师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发挥作用,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每个教师角色的积极性,将会使得I+2+3+…+n>n(1+n)/2。

1.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包括理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首先是理念培训。要对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培训,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服务导航。其次是技能培训。网络教育环境中成功的教与学不仅仅需要教师有“我能做”的态度,还有赖于对于媒体的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所提供的环境对于师生双方来说可能都是不太习惯的。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教学策略方面的培训会使师生双方都受益。因此,对教师进行职前职后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必要的。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越熟悉,就越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网络教育专科论文篇13

随着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面授教学时空的同一性,具备了以往教学媒体所没有的无疆域性、等距离性、实时交互性的优势。因此,网络教育使得彻底摆脱课堂的束缚而形成完全开放的点对点教育成为可能。没有了课堂,还会有主宰课堂的教师吗?很多人认为,网络教育不需要教师,尤其是不需要专职教师。这是对网络教育的曲解。网络教育虽然没有了课堂,但“教和“学”的过程仍然存在,既然存在“教”,就必须有教师。网络教育并不是不要教师,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由前台退到了幕后。从我国目前实施的网络教育的实际来看,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都是该大学其它院系的面授教师兼职,由于近年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连年扩招,大学面授教师本来就存在缺口,根本没有精力去应付网络学习的学生。因此,为了使网络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建设一支专职的网络教育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网络教育教师的特点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人们头脑中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教育中,“教师”已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除了用于“讲课”“答疑”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外,软件工程师、电脑美术设计师、教育心理学家以及教学节目的策划、设计、编导摄制、解说等人员都是网络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必然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有根本的区别。传统的面授教学使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网络教育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准永久性的分离状态”,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现代学习心理研究证明,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过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信息,而且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网络教育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和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网络教育教师的特点表现为:

1.从传统的“讲”师变成“导”师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是“讲台上的圣人”,课讲得好不好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讲什么,学生即获得什么。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习者控制”成为重要特征,学生学习什么,学多少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学习,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前提是事先由资源提供者提供信息丰富、功能完善的网络资源。教师的职能实际上变成了导师,导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引导,这种引导不只是局限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更倾向于给学生的内在态度和高级策略带来提高,效果可能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却对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

2.从传统的“权威”主体变成“平等”主体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要给学生一“勺”,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具有无可挑战的权威性。而网络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看不见权威的教师,学生只是在网络的一端自主地学习,遇到问题则毫无顾忌地与网络另一端的某一个人(这个人有可能是教师,也可能是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他从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切磋中获取知识。因为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可能高于对方,那么此时学生即是“老师”。即使交流的双方某方面的知识技能相近,二者也是互相讨论的学习伙伴。"

3.从传统的“中心”位置变成“辅助”位置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掌握着教学的内容、进度,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转。而网络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中心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当给予学生建构他们知识结构以及获得对知识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理解的机会,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教师主要给学生以帮助,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给学生以激励。

4.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变成“团队协作”

传统面授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单打独斗”,备课、讲课、答疑、批改作业等都由主讲教师一人完成,与别的教师基本没有关系。而网络教育的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在强调每个教师更加专业化的同时,更强调团队协作,他们按不同的需要和各自的专长分为:学科和课程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媒体设计专家、主讲教师、网络学习导航员、媒体和学生学习评估专家等,他们共同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作用。

5、网络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教育的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有可能同一位教师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任务,其基本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学科和课程专家的主要任务是编制文本教材。他可以不懂网络和计算机,但他必须是熟悉本学科知识的行家,是熟练掌握课程编制技巧的一流专家。他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快速更新知识,以求不断创新。一所大学在某一学科有无这方面的专家,代表着该大学的这一学科在学术界有无地位和影响。教学设计者在网络教育中是“教”的枢纽,它既是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是教育资源传输的专家。他要了解网络教育的学习对象,熟悉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他要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及制作要求。他应具备总体设计观念,具有统筹各种网络教学素材的能力。在实际的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学设计往往被人们忽略,大多是将文本教材翻版的文字、各种图像、色彩还有声音等杂乱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吸引力。媒体设计者要对教育技术学和传播学有所研究,对学习者视听学习心里有深入研究,还要有科学地运用各种媒体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媒体使用的效果要恰到好处,而不喧宾夺主,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讲教师只是在双向视频讲课及制作流媒体课件发挥作用,而双向视频讲课在网络教学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流媒体课件是目前最单调的网络教学课件,因此,实际工作中用主持教师代替主讲教师。

主持教师不需要“讲”课,他在网上就某一学科或某一课程通过实时或非实时方式与学生交流。因此,主持教师对所主持学科的知识要有深入的研究,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还要会熟练地使用网络。主持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网络学习导航员,他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网络资源状况,具备诊断和治疗学生学习障碍的能力。不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开发的学习系统越来越优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学习者设置了相当好的导航系统,使得学习者可以无障碍学习。因此,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的网络学习导航员。

学习效果评估者主要是对学习资源的使用效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量、评估,提出客观的结果,反馈信息以调整和改进资源、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

三、建设一支科学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同时担任上述全部角色,不论是从知识背景还是精力限度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的教师需要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分别担任。"

1.专业结构

从专业结构的角度来说,网络教育所要的应该是具备较深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面对”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他们是其它院系的兼职教师无法替代的,其它院系的兼职教师也是没有精力来很好完成这一工作的。因此,开设了哪些专业,就需要哪些专业知识的专职主持教师和学习效果评估者。

2.技能结构

从技能结构的角度来说,教学设计者和媒体设计者应该是具备相应技能的专职教师。他们也无法由其它院系面授的教师替代。因为他们不一定要具备所开设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但他们一定要具备网络教育的理论背景,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能,他们就像一个特级厨师,把各种原料、材料、佐料等恰到好处地运用,制作成各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呈现存食客——学生的面前。因此,他们是保证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坚持到底和引发深层学习的关键。

3.数量结构

网络教育也存在科学的师生比。由于网络教育的特点导致学习人数的不限定性,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网络教育可以让无限多的人同时参加学习。但是实际上,除了网络技术因素智约外,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越多,主持教师、学习效果评估者相应要求越多,否则不能满足学习者的网上学习要求。学生越多,说明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也越多,因此,教学设计者和媒体设计者必然要增多。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中师生比最大不能超过1:50,其中作为主持教师和学习效果评估者的专业教师占绝对比重。只有保证科学的师生比,才能保证网络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网络教育要达到这一师生比有一定困难,因此这一比例必须包含一部分兼职教师。

四、充分调动网络教育教师的积极性 1.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包括理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首先是理念培训。要对正在从事和准备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培训,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服务导航。其次是技能培训。网络教育环境中成功的教与学不仅仅需要教师有“我能做”的态度,还有赖于对于媒体的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所提供的环境对于师生双方来说可能都是不太习惯的。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教学策略方面的培训会使师生双方都受益。因此,对教师进行职前职后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必要的。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越熟悉,就越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