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休闲消费论文实用13篇

休闲消费论文
休闲消费论文篇1

1.休闲消费市场需求大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休闲消费论文篇2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休闲消费论文篇3

消费中心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变迁,人们从偏重物质消费慢慢向偏重精神消费转变。有人常说传统的“吃饭”,后来变成了“吃健康”,再后来发展成“吃文化”。“吃饭”意味着“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温饱“;吃健康”则说明“吃”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且要“吃”出健康;而“吃文化”则偏重于精神需求“,吃”的境界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个关于“吃”的变迁,形象地说明了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这种变迁虽然不能说全部是现实,但却是一种大趋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体会到这种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的“城市居民五年生活质量变化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居民最向往的生活已从“经济富裕”转变为“身心幸福”,将更偏重“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作为首选。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通过消费—生产模式,直接转化成了经济质量的进步。消费结构的变迁,其实也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就演变为经济的发展趋势。人们把这种发展趋势称为休闲经济。

休闲文化兴起的理论诉求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休闲问题,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普遍认识到休闲不仅事关个人的幸福和发展,而且事关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的解放问题,而且关系到生产力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指出自由时间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根本条件,拉法格《悠闲的权利》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居于统治地位的劳动意识形态,为劳苦大众的悠闲权利辩护。罗素《悠闲颂》则指出“运用闲暇的能力是检验人类文明的最后手段”。凡勃伦在《有闲阶段论》系统地提出了休闲对于经济的影响,被认为是休闲学诞生的标志。至20世纪中叶,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和伯格《闲暇社会学》将休闲引入到了社会学范畴。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的文化本质及对现代文明的意义,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葛拉齐亚在《关于时间、工作与休闲》一书指出,休闲是一种难得的使人崇高与成功的理想状态,人应该在休闲中实现工作的目的。查理斯•布莱特比尔出版了《休闲的挑战》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本书,书中对休闲之于人类价值、情感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现代教育应以休闲为中心的理念。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休闲研究进入世界范围,1970年联合国通过了著名的《休闲》,并且从1988年开始,世界休闲代表大会定期举行。

休闲消费论文篇4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休闲消费论文篇5

改革开放40多年,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不仅对优化社会结构意义重大,对扩大消费规模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对我国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各界共识。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总人次超30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休闲旅游总收入达1.81万亿元,其中贡献大多来自于平日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领和渴望感受乡村自然、人文风貌,体验观光休闲、度假疗养的中等收入群体。虽然现阶段休闲农业依托乡村资源不断吸引城市游客,但休闲农业的总消费却仅占全国旅游总消费6.63万亿元的27%,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已有部分学者从影响休闲农业消费各类因素出发,探讨休闲农业的政策、市场、产业、体制机制等因素,但从消费者角度展开的讨论不足,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对促进休闲农业消费的重要影响仍需深入解读。

二、文献回顾

本文以“休闲农业消费”为主题和关键词,时间跨度从2000-2020年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155篇文献并绘制图1,发现2005年起相关文献数量渐次增长,且从2010年开始有较快增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保持了较高的发文量。党中央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并于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县、镇、村开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相关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分析得知,经过短暂发展,2010年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休闲农业开始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据原农业部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个阶段的休闲农业是一种低水平的休闲消费,人均消费仅为87元/人次。因此,国内学者就如何提高休闲农业消费展开了讨论。王丽丽等学者在分析休闲农业消费的政策、产业和市场基础后指出,休闲农业存在消费升级的潜力,需要政府、经营者与消费者三方共同提升;纪丽娟从产业角度出发,指出城市消费者的休闲旅游需求日趋强烈,而且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等模式,需求日趋多元化;杨伊侬以“消费者决策五阶段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实际调查对某省客源的休闲农业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从打造特色、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消费定价方面给出了建议。总体来看,我国休闲农业自身具备乡村田园风光和自然旅游资源,能够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吸引了众多参与城郊和短途休闲旅游活动的城镇游客,但因产业链不完整、结构模式传统且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通过开发和建设,使休闲农业兼具一二三产业的特点,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也可以促进休闲农业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在具体探讨休闲农业消费者群体时,陈艺妮等学者指出,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在休闲场所选择上有明显偏好,在休闲结构上以发展型、提高型的休闲活动为主,休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休闲的时间相对更长,是参与休闲活动的主力军;朱迪等学者指出,中等收入群体频繁参与休闲、文化、娱乐消费,更愿意在休闲旅游、子女教育、绿色消费等方面投资。不仅如此,在休闲消费行为方面,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主力群体,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与驱动作用不容忽视。当前,国家已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我国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提高国内大循环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国家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研究并探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休闲农业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休闲消费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指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目前已超4亿人。虽然学者们定义中等收入群体时选择的标准不一,但大都从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维度进行讨论和界定。参考清华大学李强、中国社科院李春玲、李炜等学者的研究观点,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相关数据结果,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过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数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从居住地来看,中等收入群体属于城镇常住居民的占60%以上;从职业类型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相关职业,包括机构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等。以国内三口之家为典型,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之间,中等收入群体大多为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并具有购车、购房、休闲消费的能力。根据世界著名咨询机构仲量联行的研究报告,中等收入群体在休闲、旅游、教育、健康四大领域的消费占比最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日益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也伴随着休闲消费需求而上升。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休闲、娱乐、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证明,休闲旅游等消费与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的人群,越容易产生休闲消费。同时,根据消费心理学,中等收入群体利用收入的优势,通过较高价格的消费,有效地与其他较低收入的消费者分开。其次,闲暇时间也影响居民的休闲消费。在我国,居民休闲和旅游消费的多少与收入的绝对值和增长率有关,还受闲暇时间多少和集中程度的影响。低收入者缺乏经济支持,高收入者往往缺乏时间支配,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基础,薪酬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还有部分剩余供享受游玩消费,“开心工作,快乐休闲”已成为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另外,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上有别于其他群体,并具有明显的休闲消费倾向。休闲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业态,不仅具有观光休闲的功能,还具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教育科普等重要作用。就现状而言,休闲农业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城镇消费者,也十分符合中等收入消费群体重视休闲体验与文化教育品位。随着这一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休闲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二)休闲农业的现状与提升发展目标总结相关文献和数据,系统整理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主要类型和相关产品并编制如下表1。首先,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的总体发展模式较为传统,为游客提供的大多为观赏和体验类内容———直接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和传统的农业、农户基础发展相关游憩活动和项目,如观光采摘、农家乐等形式。能够满足城镇游客新奇体验的、基于现代农业科技的项目十分缺乏;针对有孩子的家庭和游客,融合乡土文化特色的科普教育类项目也有待开发,后续应考虑各类游客需要来增添相关内容。其次,各类型休闲农业活动对应的休闲项目单一,产品多为单次消费的景点门票、农副产品、农家饭菜等,也缺乏能够增加游客休闲时间和深度体验的场所。因此,应该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内容和种类,为游客提供二次消费的渠道。另外,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差异,部分休闲农业园区缺乏对目的地的深度挖掘,没有融合当地特色,导致同质性明显,园区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后期应加强民俗和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增强自身发展动力。

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休闲农业消费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产品类型和内容,提供多样服务针对中等收入群体重视品牌化、高品质的特点,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创新发展理念,摒弃单一的“纯观光+农家乐”模式,开发内容更丰富、参与度更高、体验感更强的休闲项目和产品,比如增加“游客种植植物+认领”,“果蔬采摘+现场烹饪”,“民俗展览+纪念品制作”项目,推出“度假多日套餐”等高品质内容;联合当地农户和企业打造品牌化的休闲农业园区,增加产品和园区的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吸引目标客户中等收入群体相较于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要高,他们更注重文化和教育。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在制定营销与宣传策略时,首先应找准产品和服务定位,注意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科技和时尚元素,比如推出适合亲子和家庭参与的“田园夏令营”、“农耕文化体验游”等田野教育类项目,将传统的采摘、垂钓等体验项目推陈出新,增加科教文娱类内容,使园区迎合时展潮流。

休闲消费论文篇6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 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 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 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 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 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 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 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 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休闲消费论文篇7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8

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休闲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仅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预见不但已成为现实,而且现实生活比预期发展的还要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已经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美国早在1998年,第一大出口行业不是飞机制造业,也不是农业,而是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出口总收入达到600亿美元。我国距休闲时代虽然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劳动力发生大转移,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时间和物质基础;政府支持消费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1995年起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国家又实施“三个长假日”,人们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而且我国现在正在努力实现带薪休假制度,到时人们的休闲时间将增加到120天,这些国家行为说明国家对公众休闲的重视。这些发展变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并成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

二、休闲消费的增长和休闲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一)休闲消费的增长

1.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富裕型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与休闲相关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2004年达到9422元;1998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53%,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2004年19月该比重上升为16%。

2.在休闲方式上,一方面是传统休闲方式的沿袭,如艺术鉴赏与收藏、逛公园、体育健身、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展览、观光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是现代休闲活动的涌现,如旅游、度假、各类“吧”式消费、现代健身运动、美容、电子娱乐、网络游戏等在青年消费者中迅速普及。

3.过去受经济水平和自由时间的限制,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频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或者重要的场合,如今去影院看演出、去运动馆健身、去郊区旅游、去做各类美容等已是稀松平常之事,也就是说,休闲已从偶然性的事件消费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日常消费。

(二)我国休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发展范围扩大。一方面,人们日渐旺盛和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大到大型娱乐场所的建设,小到街头茶馆的开张,日趋高涨的休闲消费需求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涉足或延伸休闲服务;政府也加大了相应的公共设施投入,例如建设公园、社区的健身与休闲活动中心等,为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休闲服务也逐步向其他产业渗透。例如,随着居民休闲需求的增加和内涵的拓展,催动了旅游市场的演变,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商家、企业家也开始开发以休闲为主的各类产业。

2.四大龙头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一,旅游业:旅游创汇的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41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7位,海外旅游接待人数居世界第5位。第二,文化服务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歌曲、报刊、图书、休闲文化、艺术广告、艺术品经营等,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等4大市场共有经营单位22万多个,从业人员95万多人,还有电影放映机构3000多家,放映单位12万个,另外全国有图书发行网点10万多个。第三,娱乐业:目前我国的娱乐产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化娱乐业,如电影院、戏院、音乐厅、图书馆、茶馆、文化宫、青少年宫、公园、游乐园以及一些体育场所和项目,另一类是消遣娱乐业,如舞厅、卡拉OK厅、沐足、按摩、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酒吧、陶吧、大型游乐园等项目。尤其是消遣娱乐业随着人们的需求发展飞速。四,体育业: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项类、多形式的需求为健身休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三、目前我国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休闲服务业商业味太浓,缺乏企业精神,并歪曲了休闲的本质。

我国自从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以来,“假日经济”这一响亮的名词便应运而生,可是我们却遗憾的看到,假日经济成了商业经济,缺乏假日精神内涵。不利于人们对休闲时间价值的认识,把“服务人”的因素等放在了次要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假日也就是购物、旅游,“假日经济”在有意无意间促进了消费主义的扩张,对金钱和有形财富的追逐,使人陷入精神的“贫困”之中。休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态度”,强调心灵和精神感受。目前的休闲服务业,人们的休闲自由被降格为消费主义,把自由时间等同于无度的浪费,而没有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休闲应该给人带来的是身心愉悦的感觉,假日经济完全辜负了休闲的本意对人的关怀。

(二)社会条件支持系统成为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休闲服务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如政策、立法、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货币流通结算方式、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念更新等,同时也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近年来,我国休闲消费支出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有相当多的人不敢随意花钱,其关键在于社会保障未得到根本解决。所谓节假日的主要目的休闲放飞心情、体验友情、亲情、爱情增进社会的交流等等内涵已经完全偏离。

(三)休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并出现不健康趋势。

由于长期以来重视劳动,轻视休闲,我国不仅公共性休闲供给不足,商业性休闲供给也相对匮乏。无论是休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场馆、高层次文化产品,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休闲服务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大众休闲文化过度贫乏,高雅的休闲文化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大多数居民的闲暇生活还局限在家庭这一狭小天地,看电视、听广播、下棋、打扑克、打麻将成为主要休闲方式。由于休闲生活空虚,一些低级趣味、愚昧无知甚至违法的休闲活动便占据了许多人的休闲时间,某些“畸形消费”、“黄色消费”、“黑色消费”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我国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

要改变我国休闲服务业的现状,使其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休闲服务业要发展必须从二个因素去着力开发:

1.休闲服务业必须树立“服务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理念

休闲服务业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必须凸现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关心、爱护人是所有一流服务共同继承下来的传统。无论是营利性、非营利性的、政府的、私有的休闲服务组织,决定其休闲服务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对顾客的服务。从1920年到1984年一直担任梅尔沃基娱乐部和成人教育部主任的多萝西.安德雷斯对德国系统进行思考的同时,总结出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休闲服务人员应该具有的独特品质:“在他们眼中,人是神圣的”。休闲产业的定位其实质应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假日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休闲经济才能真正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于“黄金”而忽视假日中的人文关怀,那必然会使更多的“黄金”流向国外。

2.休闲服务业必须树立其特有的企业服务精神

休闲消费论文篇9

【Key words】Economy lying fallow; Consumption lying fallow; Economy changes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 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 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 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 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 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 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 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 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 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10

【key words】economy lying fallow; consumption lying fallow; economy changes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 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 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 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 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 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 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 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 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 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11

著名未来预测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不仅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活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如何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和利用休闲时间,开展健康向上的休闲活动,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社会、学校及家长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截止到2010年3月,沈阳有在校大学生近30万,已成为社会休闲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活动群体,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对沈阳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展开实地调查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结合以往学者对休闲消费行为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理解休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求、购买和使用休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2]。本研究以沈阳大学生为实证调查对象,从休闲消费行为的基本情况、满意度、动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沈阳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质量及加速推进沈阳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这六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50份,共回收1024份问卷,遗失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7份,为了方便数据整理及分析,剔除7份质量不高的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100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6%。这1000位被调查的大学生其中男生493人,女生507人;专科生241人,本科生675人,研究生84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主要研究的文献:(1)国内外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休闲行为、休闲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2)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3)与本研究相关的SPSS软件数据分析方法。

2.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六所高校的图书馆及自习室找学生做调查问卷,如调查对象看错题或有疑问,马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以提高问卷的质量。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处理和分析数据。

三、沈阳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一)休闲消费活动的内容及从事情况

1.休闲消费活动内容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休闲方面的文献及征询了相关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选取了36项大学生平时经常参与,并且有经济能力支持的休闲活动(见表1)。

因调查问卷中该题的形式为多选,故用SPSS软件做多重响应变量集频率分析。统计得出大学生们平时经常从事的这些休闲活动中,频率较高且排在前五项的活动分别是:同学朋友间聚餐;亲朋好友间的电话书信往来;获取最新信息等网络、杂志、书刊消费;逛街;观看娱乐节目。当今大学生活非常注重集体活动的发展及团队精神的培养,聚餐不仅可以使同学们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后得到心情的放松,而且可以更好地增进同学朋友间的了解与感情,所以有近91.5%的同学选择聚餐这项也是情理之中。通过调查还可以了解到,排在前面的第二、三、五项基本上都与网络有关,可以证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休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休闲行为发生时间

根据调查显示,沈阳的大学生每天除了学习工作,满足生理需要(睡觉、吃饭),必要的劳务(洗衣服)之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花在休闲上的平均时间为两至三小时。通过分析还发现,有近25%的同学认识到自己花在休闲上的时间有点多,这也值得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大学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存在很大差异,大学里供大家自由调配的时间很多,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多学点课外知识,多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大部分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并且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大学生花在休闲活动上的时间与年级的增长成反比,这可能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和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有关。

3.休闲消费水平及结构

由问卷分析可知,沈阳大学生平均每月全部的收入(包括家里提供和自己挣的)大约为950元左右,其中花在休闲消费的金额大约为270元,也就是说大学生每个月将他经济来源的28.4%左右花在休闲活动消费上。大学生每月的收入除了吃饭、付水电费等生活必要的开销以外,其他的钱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由相关研究表明把总开销的百分之三十用于休闲消费上是合理的。

通过调查也发现,有近51%的同学表示随着物价的上涨,自己2011年比2010年在休闲消费上的金额有一点增加,还有14%的同学表示有大幅度增加,说明近几年的国内物价上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休闲消费。值得欣慰的是,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付款方式还是比较合理的,有一大半的同学表示在和同伴一起进行休闲消费时,主要的付款方式是AA制,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一人搞定轮流付款,只有几个人选择完全由经济条件好者付,这也表明大多数同学有着良好的消费习惯,搞铺张浪费要面子极为少数。总之,大学生在休闲消费支出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是在考虑到每月总经济来源和必要支出的情况下做出的正确安排,并且同学之间付款方式公平合理。

(二)休闲消费信息获得渠道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刺激作用的结果。事实也表明,在具体的营销刺激下可以引起具体的消费行为[3]。休闲消费信息以各种媒介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传向消费者,它们激发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兴趣,影响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态度,间接地影响消费活动。大学生在进行休闲消费之前一般也都会受到休闲消费信息的影响,例如商家的推广宣传广告,政府和相关机构部门的引导,同学或朋友的告知等等。

由于大学生获得该类信息的渠道不可能是单一的,故也采用了多选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多重响应变量集频率分析。上表显示,互联网是沈阳大学生获得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朋友或同学的介绍,再次是通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之前在分析大学生从事的休闲活动时,就已发现了互联网在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在校生平时都和同学朋友生活在一起,了解社会的外部信息除了网络,也就是报纸、杂志,所以这个调查结果也是合情合理。可以预测的是,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将会慢慢取代报纸、电视这些传统普通媒介在大学生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网络必将成为休闲传媒的主要载体,成为推动休闲活动、扩大休闲消费的范围并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主要传媒。

(三)休闲消费满意度

消费者满意度是指消费者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预先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4]。学习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物中学习经验,因此下一次还可能买它,出现重复购买的局面。如果产品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就会引起认知的失调。这种失调使消费者感到不满意或不舒服,进而影响其下一次购买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有55.5%的同学对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感到一般;有26%的同学感到较满意;有13.5%的同学感到较不满意;有4%的同学感到不满意;并且,只有1%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显而易见,沈阳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另一选项的数据分析可知,虽然大学生对休闲消费的满意度只有一般也不是很高,但是同学们在遇到不满意的行为时,也没有采取积极正当的保护和防御措施。将近44%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遇到不满意行为时只采取口头报怨的行式,只有4.5%的同学会要求向消协投诉。这也提醒了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告知大学生当自己的消费利益及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向商家理论,要求赔偿。如遇到蛮横无理的商家时,必须要通过正当渠道,如通过向消协投拆,来维护自己权益。四、沈阳大学生从事休闲消费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从事休闲消费行为的动机分析

消费者不可能仅仅被一种动机所影响,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是受多重动机的影响。本调查例举了十项从事休闲活动的动机,供同学选择,它们分别是:①扩大眼界,增长见识;②放松身心,消减压力;③锻炼身体,保持健康;④加强沟通,联络感情;⑤消磨时间,无聊空虚;⑥排忧解闷,调节心情;⑦审美愉悦,陶冶情操;⑧寻找挑战,完善自多;⑨寻求刺激,放纵开心⑩其他原因。

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从事休闲活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放松身心、消减压力,排在第二的目的和原因是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基本都远离父母和家庭,凡事都要靠,表面上学习的压力不会像中学时那么大,但其实不然,首先学习方法上有很大的改变,基本要靠自学为主,并且进入大学之后有许多专业知识要掌握,专业上的技能和本领都要靠同学们平时慢慢去领悟,所以大部分的同学表示学习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靠休闲活动去调剂。这也和休闲的本质目的相吻合。除了这两个重要的原因之外,排在其后的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排忧解闷、调节心情,加强沟通、联络感情。这说明大学生休闲动机的总体特征还是倾向于积极的。但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陶冶情操、充实生活和寻找挑战、完善自我等较高层次的积极动机排位靠后,还没有成为大学生参加休闲活动的主流动机。

(二)进行休闲消费行为时注重因素分析

根据对以往文献的参考和平时的经验总结,问卷设计时选择了九个可能性较大的注重因素参与调查,分别是:追求时尚、追求品牌、追求趣味、适合自己、美观舒适、安全质量、强身健体、价格水平、服务水平。首选通过软件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其中KMO值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的KMO的值为0.762,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下面几张表是在对这九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

表3给出了因子贡献率的结果。该表中左侧部分为初始特征值,中间为提取主因子结果,右侧为旋转后的主因子结果。其中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三个因子的特征值接近1,并且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71.51%,因此,提取前四个因子作为主因子。为了得到意义明确的因子含义,将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7所示。

从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出:因子“美观舒适”“安全质量”“强身健体”相关性强,因此,命名因子1为“有用性”;因子“追求时尚”“追求品牌”相关性强,命名因子2为“注重流行性”;命名因子3为“实用性”;因子4为“吸引性”。最后,可得出结论大学生在进行休闲消费时最注重的四个方面因素为:舒适与安全;潮流时尚;性价比较好;对自己有吸引力。

(三)休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不是单独存在的,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本调查拟定9个影响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因素。它们分别是:自身的经济状况、自身的闲暇时间、商家的营销手段、自己的身体素质、自己的消费观念、同学朋友的影响、老师家长的推荐、休闲的场所环境。

通过与上节同样的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因子“自身的经济状况”“自身的闲暇时间”“自己的消费观念”相关性强,因此,命名因子1为“自身因素”;因子“休闲的场所和环境”“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相关性强,可命名因子2为“商家服务因素”;因子“同学朋友的影响”“老师家长的推荐”相关性强,命名因子3为“他人影响因素”;因子“商家的营销手段”做为一个单独的因子命名为“商家营销因素”。所以,可认为影响沈阳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四大方面:自身因素、商家服务因素、他人影响因素、商家营销因素。

(四)休闲消费价值观念

随着休闲消费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它的认识相应地有所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大学生认为休闲消费很正常,有17%的同学认识到休闲消费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另外有59%认为休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6%同学认识到休闲消费是终身投资。以上这四种说法将休闲消费的功能层层剃进:通过对休闲消费的积极认识,从而认识到它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放松和培养,更是心里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提高,最终从长远来看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长。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劳逸结合的好处,将休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休闲消费是终身投资这一说法缺少认可,表明大学生对休闲消费的“消费即投资”这一认识还不够。

五、结论

沈阳大学生从事的休闲消费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平均每月花在休闲消费上的时间和金额也较为合理,互联网是沈阳大学生获得休闲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且维护自己正当消费权益的意识还不够。

大学生从事休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调节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满足自身的娱乐需要,这与休闲活动的最终目的相一致。大学生休闲消费群体最注重的四个方面因素为:舒适与安全;潮流时尚;性价比较好;对自己有吸引力。可影响沈阳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四大方面因素有:自身因素、商家服务因素、他人影响因素、商家营销因素。休闲消费已经渐渐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高,对“休闲消费是终身投资”这一认识还需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内化。

六、建议

大学生应切实关注自身的休闲消费行为,选择从事适合自己且能提高自身素质的休闲活动。开展休闲活动的时候注意时间的安排,考虑资金承受能力,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最好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获得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满足。学会利用互联网或报纸杂志等获取及时的休闲消费信息,懂得通过正当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培养良好的休闲消费习惯和休闲生活理念。

休闲消费论文篇1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

3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

3.3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

休闲消费论文篇13

一、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对象选择特征

鉴于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对象选择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对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对象选择特征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5年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10个城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调查问卷。其中,调查采用电话访谈形式,询问居民日常最主要的三项休闲活动、休闲时间以及休闲半径等相关内容,并根据调查结果将我国城乡居民的休闲活动分为旅游、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其他休闲等五个大类。

(二)休闲消费对象选择趋势

1、城镇居民外出休闲意识逐渐增强,旅游休闲为主要增长方向。从城镇居民工作休闲的纵向数据来看,2012年、2013年以及2015年,工作日选择旅游的城镇居民人数占比分别为1.1%、4.6%、6.2%,呈逐年递增趋势;选择体育健身的城镇居民人数占比分别为24.5%、22.5%、22.7%,基本呈递减趋势;而对于文化娱乐、餐饮购物以及其他休闲方式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状态。总体来看,城镇居民工作日外出休闲意识逐渐增强,旅游休闲为主要增长方向。(表1)

从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来看,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周末选择旅游的城镇居民人数占比分别为4.3%、13.7%、17.7%,呈逐年递增趋势;选择体育健身和餐饮购物的城镇居民人数占比分别为20.7%、16.2%、15.1%和19.9%、17.7%、17.1%,呈递减趋势;而对于文化娱乐以及其他休闲方式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状态。总体来看,在周末休闲中,城镇居民外出旅游比重稳步提升,体育健身与餐饮购物比重逐渐下降。(表2)

节假日是城镇居民休闲时间最为充裕的时间段。城镇居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为喜爱的休闲活动。从调查结果看,2012年、2013年及2015年,节假日选择旅游的城镇居民人数占比分别为20.2%、25.3%、33.8%,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休闲也出现递增趋势,而文化娱乐、体育健康以及餐饮购物却呈现递减现象。总体来看,在节假日休闲中,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注重外出休闲,节假日选择外出旅游的比重大幅度提升。(表3)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选择受休闲时间长短的影响很大,对于不同休闲时间,人们的休闲选择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娱乐是城镇居民工作日和周末最主要的休闲活动,但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选择外出旅游的居民比例不断增大,而选择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的居民比例却有所减小。另外,选择餐饮购物的城镇居民,在周末的比重最大,在节假日的比重次之,在工作日的比重最小。可见,在时间较为充足的周末和节假日,选择外出旅游的城镇居民明显增多,人们借此开拓眼界、放松心情、获取知识和沟通情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农村居民休闲活动以看电视等文化娱乐为主,但旅游、体育健身等户外休闲比重有所上升。受休闲时间、收入水平、休闲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休闲活动选择相对比较单一。从农村居民休闲消费对象占比的纵向数据来看,农村居民在农忙时的休闲消费对象主要是看电视等文化娱乐活动,所占比重在60%左右波动;在2012~2015年期间,选择旅游、餐饮购物、体育健身的农村居民占比有所上升,而选择其他休闲的农村居民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在农闲时,农民的休闲活动仍以文化娱乐为主,其中旅游、体育健身所占比重呈波动中上升趋势,而选择餐饮购物和其他休闲的农村居民人数比重呈递减趋势。(表4)

可见,不管是农忙还是农闲,农村居民的休闲活动都较为单一,基本集中在文化娱乐方面,而旅游等户外休闲所占比例较小。农村居民休闲活动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但是,比较发现,2015年农村居民选择旅游、体育健身等户外休闲的比例有所提升,旅游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0.8%提高到1.9%。

二、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消费观念存在误区。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休闲消费的本质内涵缺少了解,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休闲消费是一种高消费,只有高支出才能带来高的休闲效用,致使休闲消费主动意识不强、休闲需求指向趋同、休闲方式选择从众,一定程度上不能将休闲消费用于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才智。以城镇居民2015年问卷调查数据为例,休闲消费较普遍的北京、上海、广州等3个城市居民,节假日选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均占20%左右。事实表明,看电视时间越长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越不利于居民的发展提高。

(二)休闲内容单一,休闲消费供需失衡。休闲产品及服务供给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的休闲供给仍然以大众化的电视电影娱乐、娱乐、歌舞娱乐为主,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供给明显不足,无法及时适应由收入增长、观念更新所带来的休闲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城乡休闲设施和休闲项目的开发没有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地域分布。此外,我国大多数地区休闲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多为商业性的、面向高收入阶层的休闲设施,而面对大众的公益性休闲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无论是在数量、质量和布局上都有很大欠缺,还没有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休闲需要,无法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服务。

(三)休闲消费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首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模式大多是一种中长期消费,即期消费占比较小。这与政府制定的消费体制无法消除休闲消费的收入障碍有关,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和休闲商品流通体制的不完善增加了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致使居民的潜在休闲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其次,休闲产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与休闲消费水平提高有紧密联系的是休闲产业的发展。作为休闲消费的媒介,休闲产业尚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无法给休闲消费提供有效供给,成为限制休闲消费的“瓶颈”。且休闲产业的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无法让消费者享受到满意的休闲消费服务,尤其高收入阶层本来休闲时间稀缺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消费效果;最后,休闲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善。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只有交通、餐饮、旅游、通信、服务等各个环节同步发展才能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链条,为消费者提供好的休闲消费环境,增大消费者对休闲消费的支出,但目前城市交通拥挤、餐饮卫生、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旅游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并影响着城乡居民的休闲质量。

三、扩大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建议

(一)树立积极主动的理性休闲消费观念。创造休闲消费示范,将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力量集合起来向大众介绍和渗透科学的休闲消费知识和消费理念,提高休闲消费主体的素养,使休闲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具备识别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将休闲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与适度消费联系起来,减少休闲消费中的攀比性、炫耀性和盲目性。

(二)优化休闲消费供给结构

1、发展完善的休闲产业,扩大休闲供给。休闲消费结构的全面提升要依靠休闲产业的兴旺,以此来扩大休闲产品的供给,提供优质的休闲服务。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休闲产业的活动单位中,可分为非经营性和经营性活动单位。对于少数的非经营性单位的休闲产品生产和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扶持,也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实现。对于经营性单位则可直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合理布局休闲产业结构,调整消遣型、娱乐型与知识型、发展型休闲产业之间的比重,在提高休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

2、加大休闲设施及休闲项目开发力度,实现多元化的休闲产品供给。休闲产品开发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个体特征,实现多元化的休闲产品供给。如针对休闲主体年龄及休闲习惯的不同,应有不同的休闲产品供给。例如,年轻人倾向于选择空间半径更大、运动量较大的休闲活动,而老年人则愿意选择空间半径较小、出行距离近的休闲活动。只有在了解不同年龄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了解休闲者的真实心理,满足市场供求。针对年轻人,可以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积极发展自驾车、生态旅游、温泉旅游、健身康体、商务旅游、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红色旅游、奥运旅游、养生疗养、冰雪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节庆旅游等休闲产品。对于老年人,在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发挥体育健身休闲的功能,也可以鼓励组织离退休人员出门旅游,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提供适宜老年人的旅游线路产品,深入挖掘老年人旅游休闲市场潜力。

除了商业性休闲供给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公益性、公共性、大众化的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强公共社区休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如街心小憩园等。在进行新建设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对原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园林部门应对绿地进行改造,辟出适合人们户外休闲的用地。“健身路径工程”的推出就是一个好举措。国家体育总局在昆明市进行“健身路径”试点,云南省体委、昆明市体委从中国体育公益金中拿出一部分来共同出资,由各办事处具体负责在小区人行道安置公共健身器材并负责管理、维修。成都城南的肖家河健身路径也同样是大众休闲成功的典范。还有郑州、上海等地都推出了大量的免费公园,这无疑是对大众休闲的有力推动。

(三)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休闲企业服务质量。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加强对小商铺经营资格的审检,制定行业管理准则,以此来净化休闲消费环境,规范休闲消费市场运营秩序。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持,对有发展前景的休闲项目,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在审批上给予便捷,在管理上放宽,在融资上拓宽渠道,在服务上给予指导等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对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正确引导,注意开拓双休日休闲市场,缓解长假相对集中消费;坚持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避开重复建设现象,保证和强化经营者及服务者的基础素质和服务质量;强化检查监督,依法查处各种违法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各项法规,促进和引导休闲消费的良性循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