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实用13篇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

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休闲农业的概念最早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一书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休闲农业,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种概念。综合来看,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经营者依托农业产品与服务,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达到让消费者参与农业生产、学习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传统农业内涵与外延的充实扩展[1]。

2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来自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构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以保定市休闲农业为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统计年鉴》、保定市信息统计网站等。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搜集不到的数据,采取了选用该指标相邻两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对各项指标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处理。令Yit=Cit/Ci0,其中Yit为该指标第t年的数值,Cit与Ci0分别为该指标第t年和基年的统计数值。

根据各个年度该指标的数据值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计算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Zt=∑Wi×Yit(1)

其中,Wi为要素层各指标的權重,Yit为要素层各指标在第t年的数值,Zt为第t年指标层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如果Zt+1≥Zt,则表明该地区休闲农业具有发展潜力,反之则不然。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鉴于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因素的多样化,明显看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地区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为此,综合考虑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针对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行业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组建市级休闲农业协会,完成与北京、天津休闲农业协会对接。创新农业营销模式,利用网站、杂志、电视、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保定休闲农业。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升保定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2)合理开发资源,注重内涵建设。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势,保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此,要将其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风情,强化特色创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3)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现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鼓励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推动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2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3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4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环境的单调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城镇居民对于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休闲农业便顺势悄然兴起。“品农家莱,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已是广为流传的休闲农业代言词。我国台湾休闲农业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相比,休闲农业的外延更大,乡村旅游必定在乡村进行,而休闲农业并不限于乡村,它还可以在市区,市郊进行,如农博园旅游、农业科技园旅游。游客进行乡村旅游一般要花上24小时以上的时间,但消费体闲农业在时间长度上更加自由。在周末花半天时间和家人一起去市郊的休闲农庄品尝野味便是进行农业休闲,但不属于乡村旅游。

由于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审美享受、缓解压力、教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在我国正得到广大城镇居民的欢迎,各地方政府的推崇。然而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在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农业休闲目的地规划,致使千村一面,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并要求深度体验的市场需求: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使运营效率低下,顾客的维护成本高;粗放经营,员工培训弱,服务品质得不到保证:营销渠道单一,农业休闲产品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求失衡,淡旺明显:环境破坏大,难以持续经营等等。对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综述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经营模式开始出现于管理类的文献当中。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并逐渐作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模式成为时髦的术语开始流行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经营模式的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国外研究企业经营模式的学者Timmers认为经营模式是用以表示产品、服务与信息流的架构,包含对各个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各个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及获利来源的描述。Afuah和Tucci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用来建立并使用资源,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价值给其顾客,并凭此获取利润的方法,经营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现在如何获取利润以及如何规划其长期获利方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钱颜文和孙林岩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上述定义可知经营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企业的价值网络、价值定位与战略,运营和获利方法,经营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范式。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是对农业休闲产品和信息流的架构,它按照企业的价值定位,界定了与供应商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包含了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方法,确定了经营主体获利的模式。经营模式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转化为顾客价值,但只有经营模式良好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的盈利。那些经营模式落后的企业不仅自身不能获得可持续的盈利,而且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社会效益的流失。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要不断地创新,从而不断为顾客与社会创造价值。

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思路

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就是要对经营模式的组成要素进行改进和重新组合,以使新的经营模式能更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的盈利,为其他相关利益者带来更大的效益。

经营模式组成要素理论的主要代表者哈默尔(Gray Hamel)提出了经营模式组成要素模型,认为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每个要素里又包含子要索,如图1所示。这四要素两两之间又有三个链接关系:客户利益、配置,公司边界。客户利益连接着客户界面和核心战略,是企业实际提供给客户的利益:配置连接着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是企业依据核心战略与能力资源来提品服务;公司边界连接着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及与供应商、合伙人等关系,确定经营业务范围。三个界面将四个要素连接成一个紧密协作的经营模式,在保证效率、一致性与独特性的情况下,由利润助推因素作用下充分发挥效力。

休闲农业经营单位的核心战略是由休闲农业资源、经营价值定位、经营目标及一整套实施的计划系统决定的,核心战略的创新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点。有学者针对这一经营模式要素组合模型,认为经营模式创新就是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依次在战略资源、网络价值、顾客界面等三个作业面完成创新,并最终完成创造顾客价值、赢得竞争优势的目标。但应该注意到,休闲农业景区或目的地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以特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在经营模式四个要素中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网络,界定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在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对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四个组成要索的创新各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

1 价值网络创新

价值网络里规定了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因此对于特定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是最重要的。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组织模式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此。对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的目的在于理顺政府,公司或个体、农民的利益关系,激发公司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景区,还要处理好与周边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业务上的战略联盟,在博弈上使得双方利益最优化。

2 核心战略创新

核心战略的创新第一步是经营宗旨的明确,界定休闲产品与服务在整个收入结构的地位,再选择竞争战略,最后是产品与市场范围的确定。由于休闲业的消费群体是中高层收入阶层,因此低成本战略往往效果不佳。休闲重在个性化,给顾客以独特的经历体验与精神享受,从而使其成为常客,差异化战略是绝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单位选择的战略。对于那些产品创新空间小的经单位,则要选择集中化战略,围绕特定的目标市场开发产品和展开营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不只是提供休闲服务,因此要在多元化上多做文章,试着突破农业与旅游业的限制,走向工业与商业,

开发能共享原有生产资源与流程的新业务,寻找新的增收点。例如以花卉观光为业务的经营单位,可以发展园艺工程,走向工业领域:有着重大农业作物产量的经营单位可以往商贸领域拓展业务,自主发展销售渠道,搭建商贸平台。

3 战略资源创新

休闲农业企业或个体战略资源的创新应当是在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品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也是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情感认同,能减轻顾客在做消费决策时的压力,培养顾客的忠诚。品牌创新是企业战略资源创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要求企业有一套成熟的品牌发展战略,并有长期的执行力去保证品牌的建立。

企业文化是由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制度规范,对企业员工有着约束、向导与行为塑造功能。可持续盈利的公司通常能吸收时代进步元素,以保持强势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技术不仅包括服务技术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农业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技术。技术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的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之外,通常要与特定的研究机构合作,使产研合一。休闲农业属服务业,有着与顾客高接触的特点,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4 客户界面创新

客户界面重点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信息时代客户关系的维护要必定要借住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在目标市场里,收集客户的需求、偏好及消费习惯,有针对地开发产品,并提供一整套的服务及定价选择。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价值。客户界面的创新表现在营销模式、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例如某些景区建立宣传网站,并与携程、驴妈妈等从事旅游业务的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

四、以华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为例

华凯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净利润555万元。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华凯逆势成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7%和81%,投资收益率达到33.5%。华凯旗下的南湖花城休闲度假农庄先后荣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杭州市生活品质体验点,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点、浙江省首批五星级农家乐,浙江省十大优秀休闲农业旅游线之一等荣誉。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华凯务农模式”已成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华凯公司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禁让人叹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诸多的创新亮点:

1 价值网络创新一一构建稳固的价值网络

华凯由华立集团全额投资,其建设主体归结起来是“三位一体”。由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和惠农条件,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由农民出土地,并部分转型为华凯公司提供劳动力,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物质、人力基础;由华凯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做管理,做市场,作休闲农庄建立的组织者。整个价值网络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2 核心战略创新

(1)充分共享资源的多元业务战略。华凯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专注于绿色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以新优农业资源和先进农业技术为载体,结合集团的工程技术与商贸平台,开发形成由华凯农庄、华凯工程、华凯商贸“三位一体”的战略产业组合。华凯农庄选址在“江河湖海山”,即靠近名江、名河、名湖、名海、名山或大城市,大规模种植新优瓜果、花卉,菜茶、苗木,同时建造田园别墅,休闲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农业休闲度假、养生观光。华凯南湖花城农业休闲度假庄园是华凯农庄的典型代表。华凯工程不仅发展生物工程,研究新稳定性农业作物与苗木,而且以公司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能力为基础,承包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保工程、节能工程、景观工程、景区园艺等项目。由于花卉苗木大部分由公司内部提供,因此与同行相比,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华凯工程也节约了公司内部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华凯商贸开展了与三农服务、花木果莱茶、养殖动物、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产业相关联、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独特功能文化内涵的涉农商品的定制、加工,购销,有力地拓展了产业链,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与收增。三个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开发多功能休闲产品的聚焦战略。华凯公司专注在现代高新生态农业、乡村养生度假业这两个核心业务。在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上,集中针对目标市场,开发多功能产品。如华凯南湖花城休闲农庄,针对杭州市民确立了“花木种植基地、休闲度假庄园、驯马庄园和拓展集训基地”四个功能组合运营方式。庄园分为八口景区、乡村俱乐部、盆景展示园,白鹭湾休闲区、芦苇荡垂钓中心、自助耕种区、野营烧烤区、游憩木屋区、拓展训练区,异域风情区,形成特色餐饮、烧烤,垂钓,骑马、、喝茶、采摘、丛林游戏、篝火、露营、自耕自种、赏林赏花,爬山等休闲项目,具有养生保健、教育学习、农事体验,购物品尝,休闲观光多重功能,深受杭州市民的青睐。

3 战略资源创新一一持续进行资源创新

华凯公司对各种植单元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生产策略,利用海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的新优技术,实现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的优化。通过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种子种苗及生物基因开发,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工厂化经营方式种植养殖基地的构建,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不仅提升了产品定价权和每亩产出价值,而且也为休闲产品的创新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海南基地引种300亩日本木瓜,并实施间种技术。浙江中华绿谷引种380亩七彩营养香米和高抗性淀粉米,南湖花城开发翡翠绿杜鹃花等。

4 客户界面创新――先进的客房关系维护

华凯休闲农庄有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用来收集记录客户的信息,能快速处理客户的问题与需求。对前来休闲农庄度假的常客实行会员制,针对不同的会员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套餐,如地主卡、农夫卡、果农卡。不同的卡可以在指定的休闲项目享受上享有一定的折扣,享有免费住宿时段、免费的自助种植地块等优惠。农庄全年都会举行各式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如新春的桃花节、迎春花市,复活节的助养小动物活动:秋天的陶艺大赛、马术比赛;夏天举行的荷花美食节及芒果节,捉鱼比赛等项目,别开生面。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的利润之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但伴随创新而来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客观条件进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彰显创新艺术的同时,亦不可违背内在的规律,偏离经营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要尊重创新的科学性。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要以一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明确经营企业的价值网络;根据企业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愿景制定发展战略,由于休闲农业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多元化与差异化;保持对技术、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持续创新,发展成熟的客户维护模式以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I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 998,8(2):3~8

[2]Allan Afuah,Tucci Chdstopher L.mtemet Busieess Models and Strategie Text and Cases[M],McGraW Hill/Irwin,2000

[3]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婉飞:休闲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鲁东亮李志刚:企业经营模式理念研究综述与前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50(2):94-98

[6]钱颜文:对经营模式的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17~119

[7]加里・哈默尔著曲昭光赖溟浜译: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5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定国安邦,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意义更加凸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快速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功能农业,深入研究开发休闲农业市场价值。创建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制度,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人们只认识到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却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结果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过程中一种重要载体,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得到开发和利用,尤其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从农业理论到实践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拓展丰富农业的内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衍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充实农业产业的范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的快速融合,而且作为城乡联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媒介,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休闲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研究需要依托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包括:产业一体化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休闲农业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休闲农业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交叉、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理论也有了相应的演变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能够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能够弥补现有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区域数据缺失,因此,对区域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2015 年和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预示着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无疑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更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国内到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克服传统农业只能作为生产原料的弊端,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得更加丰厚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增强城乡之间知识信息和物质观念的沟通交流,提高市民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实现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大力支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兰州市休闲农业较其他地区发展不仅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开发商和运营商几乎不做市场调研,盲目发展,模式雷同,政策法规缺失,缺少规划设计,缺乏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等,致使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结合当地休闲农业资源属性特征,对区域内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兰州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建设性地意见和指导,因此,对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休闲农业综述

休闲农业最早始于欧洲,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快节奏高污染生活产生厌倦逃避心理,开始向往追求回归自然田园,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安逸,休闲农业因此蓬勃发展。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式诞生,随后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向美洲、亚洲等国家地区扩散,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20 世纪 70 年代后,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掀起旅游狂潮,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休闲农业发展动力及经济效益研究等。

①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外休闲农业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关文献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田园旅游等等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搜集和查阅整理国外相关文献资料时全部理解为休闲农业。国外对休闲农业概念及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注重休闲农业的乡村地理位置。世界旅游组织认为(1997):休闲农业是指游客在农村及其周边游玩、学习、体验感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动;Aire,Oded &Ady (1999)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农村地区的旅游;Mike 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农村地区所经历的全部旅游活动。他认为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村性”,展现了休闲农业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自然文化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

注重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内容。英国的 Bramwell &Lane (1994)可谓是国外学者中对休闲农业内涵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休闲农业不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除了节假日旅游之外,还包括自然生态旅游、探险、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Deborah(2005)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劳动、养殖、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活动,目的是休闲、教育、体验感受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从他们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内涵来看,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休闲农业活动中具体的过程内容,而不是地理位置上差异。

②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在对需求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Greffe,他将消费者的需求划分为 4 个区域,右边的两个区域是消费者主要兴趣所在,以主题度假为目标;而在供给的研究中,Bendl 对奥地利农村居民调查发现,休闲农业很受当地居民支持,他们很愿意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和发展基础设施,协助政府和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文化; Alexander认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指的是社会和文化价值,外在动力指的是经济利益。

③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以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居多,如 Oppermannm、Nilsson等人对各国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Nobel在研究法国休闲农业时发现休闲农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Sharpley则认为与传统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

(二)国内休闲农业综述

相对于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来说,虽然国内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研究。

①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如胡爱娟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杭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行探讨分析;刘艳艳、王晓峰等利用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 软件、AutoCAD 软件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潘丽、张天柱等以宁武县休闲农业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措施;张舒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许贤堂、刘大均等以全国 483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对象,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均衡程度及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得出休闲农示范点空间分布在演化过程中,主要以城市和交通地理条件展开,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游客市场影响因素较大。

②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是从经营的方式、内容两方面来讲。如张攀春以贵州实际环境条件出发选择发展休闲农业路径,提出适合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经营模式;吴学成、李江风将创意农业作为传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指出创意农业能够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跨边界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并用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理念指导路径提升;牛均仪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赵国如按照区位条件和功能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并且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遵守“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的原则;钟平、侯立白对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 6 种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游客参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今后该如何发展的建议;肖军,叶良钧等对安徽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原则和产业化建议。方修仁、王祥锋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依靠工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农业、环境、农民之间的发展关系,强调不能过度依靠工业发展农村。

③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形势日益丰富,规模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张广海、乌兰包托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市场、产业、设施基础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和产业化类型模式,并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途径;徐虹,梁佳通过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体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三大旅游组织主体,推进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段海波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发生的产业融合创新进行分析探究,说明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路和基本内涵;喻江平则基于产业链相关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并且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④休闲农业顾客体验消费与满意度研究。休闲农业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使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认同度并不高,这成为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休闲农业顾客消费行为、满意度、体验价值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对南京休闲农业的本质属性、消费者出游动机等方面的调研,对南京休闲农业游客的出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休闲农业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同时,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南京市休闲农业调查数据,利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杨丽华利用李克特满意度量表从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五个方面对长沙市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进行调研,总结出限制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因素;黄志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体验营销的角度建立消费者体验价值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其目的在于对各类休闲农业进行综合评级,以期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崔海云、施建军则以京皖苏地区休闲农业企业为样本,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服务创新、顾客体验与休闲农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颇丰,已形成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相似之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外侧重动力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内侧重产业化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殊途同归;差异之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外侧重定量研究,而国内侧重定性研究;研究理论上的差异:国外注重应用研究,国内注重理论研究。因此就目前国内研究内容而言,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个案为主,理论多,应用少,没有形成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对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性不强。基于此,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应该侧重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首先,在研究的内容上,结合区域内农业资源实际概况,研究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发展路径或模式、产业化道路等内容,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量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区域内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指导相关产业发展。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归纳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探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然后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实践进行经验学习总结,在其基础上,搜集兰州市休闲农业相关资料和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2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法

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进行调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兰州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有助于科学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兰州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 Matlab 软件得出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结合实地调研评分结果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对兰州各县区休闲农业空间差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共分 4 部分,共计 6 章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从而引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二章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相关基础理论、国内外发展实践情况三个方面出发,总结研究对兰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要研究阶段,是文章的第三章,首先,从兰州市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农业资源、旅游业五个方面分析休闲农业发展优势,进而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基于消费者视角从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五个方面研究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及各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两部分结合研究,找出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

第四部分是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策,是文章的第六章。文章提出科学考察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坚持以“农”为本,彰显三农特质、挖掘农业文化,提升品质内涵、加强核心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制定法律规范、提升队伍素质,改善服务质量,以期进一步促进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五、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视角创新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线索,基于消费者视角以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为切入点,探索制约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的角度与切入点有别于前人研究,因此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研究方法创新

以往休闲农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本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品特色、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纳入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运用定量分析对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和内部发展水平分别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说为兰州市休闲农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二)不足之处

1 数据资料的相对欠缺

在问卷的设计方面,问卷结构不合理、遗漏某些问题或者问题的提问方式有欠缺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在问卷调研方面,调查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消费者的配合程度也会直接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和回收的有效率,因此会直接影响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2 研究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种类多种多样,选取个别休闲农业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普遍性和代表性有限,加之利用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虽然已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也需要今后更多相关研究验证。

第二章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休闲农业理论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例如:宴理(2014)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黄清乐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产品、农业活动、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使人们身心愉悦健康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经济、生态多种功能。吴萌 (2012)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依托农业活动、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因素,经过开发设计形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的高收益农业;田颖(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以农村景观和农村文化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虽然我国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其所述含义大体相近,都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形成的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并且具有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据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以民俗文化、地方习俗为内涵,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融合服务业从而所形成的能够集生产、观光、娱乐、教育、科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迅速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业已达不到这种要求,现代农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从休闲农业内涵看,休闲农业属于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从而产业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休闲娱乐性。休闲农业是通过专门规划设计利用农村农业丰富的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兴产业,其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就是休闲娱乐性。

(2)文化性。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精华所在,现在的游客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所以对休闲农业而言,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3)经营双重性。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备了二者的全部特征。其产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纪念品,基础设施可做农业生产用,也可作旅游设施用,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既要重视其农业经济的特性,也要重视其旅游经济的特性。

(4)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性较强,在此过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到休闲农业各个活动环节之中,亲力亲为,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因此,在许多休闲农业景区可以看到“做一天农民”的宣传口号。

(5)经济互补性。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二者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当农业遭受暴雨冰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时,经营者便可通过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弥补农民损失,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又可反过来弥补旅游收入的减少。

二、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

(一)产业一体化理论

产业一体化理论分为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理论。横向一体化指同行业或部门的聚集,旨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纵向一体化通常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业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增加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行为。对农业而言,产业一体化通常称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媒介,农户为主体,科技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休闲农业以产业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紧密联系,实施上游与下游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是美国哈佛管理学院 B.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代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一文指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体验展示是以商品为载体,服务为手段,使生产与消费合一,让消费者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体验作为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与产品、商品、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因此所形成产品的差别性对价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大,产品的附加值最高。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体验经济载体,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反而言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实施体现。如此,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两个为比较低级的需求,主要指的是人从外部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后三个为较高的需求,依次递进,主要指的是人从内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刘荣章

等提出了游客对休闲农

业需求的金字塔模型,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为:(环境、机能、美学、变化、知识、精神)需求。环境上的需求指发挥农村、农业资源的潜质;机能上的需求指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学需求指表现区域乡土民俗、文化艺术;求变化需求指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空间;知识需求指提供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解说性、可学性;精神需求指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之感。事实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上升。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休闲农业应用中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化理论等相关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 Francois Perroux 提出“发展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某些主导行业、部门、企业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使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产生规模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展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信息、决策机构中心等的聚集,还可以是多种功能的产业聚集。

2 区域核心—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核心—发展理论即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核心区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最先集中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域则是缺少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只能通过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核心—结构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和空间一体化。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滴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利益会逐渐分配均衡,如此便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域间差异自动消失。

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其实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是在区域内利用优势产业、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或者核心产业区,然后利用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商品和劳动的流通、产品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通过产业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将比传统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离不开这些国家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

1 意大利—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1865 年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意大利休闲农业正式发展的标志。该协会最初的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去,通过吃、住、劳动等体验感受农村生活,这一活动的出现便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最终让意大利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让“农业休闲”深入人心,因此学术界称意大利休闲农业为“绿色假期”。意大利休闲农业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便达到鼎盛阶段,现如今意大利休闲农业融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意大利休闲农业主要以 “绿色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为主,并且寓教于农,让农村变成了“生态教育农业园”,不仅让居民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2 法国—专业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最初的萌芽始于 1855 年法国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上层社会人士到巴黎的农村去游玩,他们在那里漫步田间、学习种菜、品尝农家饭、伐木种树等,开创了法国农业旅游的先河。而法国休闲农业真正发展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其主要经营形式是 “农庄旅游”,自发展以来,以农产品、狩猎、骑马等多种活动为主的各种专业农场相继诞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法国现有大型农场 17.2 万个,中小型农场 84.5 万个,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民间组织,例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相互组织联合,同法国各个农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产品销售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法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

美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上层社会的乡村度假,1880年美国第一个“休闲牧场”的诞生掀起了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随后,美国为了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解决二战过后生产过剩的问题,各个州开始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将这种原本上流社会人士的度假方式逐渐推广成普通大众的休闲方式。美国农业部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农地转移计划,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休闲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美国后期市民农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市民农园将农园和城市居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农园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市民则为农园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二者风险共担,盈利共享。这种创新与变革下的休闲农业方式迅速的推动美国休闲农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 日本—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日本休闲农业的代表,最初发展于 19 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战后一直处于经济高涨期,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城郊农场主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兴建各种观光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时间都市农业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在受到城市用地扩张的威胁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推动了都市农业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协调融资,如:优惠政策、贷款扶持等,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经营所需资金的融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场主建园投资压力。之后,随着日本加入 WTO,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各个产区得到快速发展提高,目前,日本都市农业 5000 多个,游客接待量约达 800 万人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1 台湾休闲农业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最初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第一家农业观光园开始到 80 年代台湾政府致力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于是休闲农业的兴起便受到民众的欢迎。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 1980 年台北市推出的“台北市农业观光推广计划”为标志,相继出台的《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不论是从人力、资本、技术上都开始向休闲农业倾斜,为休闲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之外,创意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整合营销进一步加快台湾休闲农业质量的提升,使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声誉蜚声国内外。

2 北京市休闲农业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早,但在 2009 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北京市将“沟域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途径,以“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促发展,“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休闲农业评定标准的政策法规,实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加之从2006 年开始就盛行在各地举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凤凰村游”、 “草莓季”、“桃花节”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县区特色农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宣传,而且向外传播和渗透了北京市悠久的农业文化,从此便让北京市休闲农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统计,截止 2014 年,北京市城郊共 1300 多个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 3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30.35 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3 南京市休闲农业

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战略调整, 2001 年南京市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针,将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经过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济不断增收,现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在当地举办的 20 多个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就是与北京“城郊游”、成都“农家乐”并称三大成功模式的“农业嘉年华”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截止 2014 年,南京市已成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 221 个,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45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1200 元。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总结

通过上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不难看出,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政府的管理调控

纵观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对资金的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充裕的资金为保障才能够健康运营,政府相对宽松的借贷政策和优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因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发展的规范化;最后,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政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

2 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而行业协会组织作为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能够分享信息、应对风险、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3 经营主体多元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投资休闲农业,使经营主体不断扩增,并且融通各类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和利用,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活动内容特色化

休闲农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其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景观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等越突出,才能越吸引游客,越有发展潜力,越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将创意、理念融入到资源和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活动内容活起来,使消费者动起来,使产品亮起来,最终形成创意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格局。

第三章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 35°34′20″~37°07′07″,东经 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黄河上游,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兰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 1500-1550 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 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 3 个县,26 个乡,35 个镇,总面积达 1.31 万平方公里,2013 年末,全市总人口约 364.16 万人,户籍总人口 321.43 万人,非农人口 201.41 万人,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多个名族。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发展优势

兰州是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区,现已开发利用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 35个矿种,资源开发价值高,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兰州依托黄河丰富水力资源,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等 25 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有“瓜果城”之称,境内盛产软儿梨、白粉桃、白兰瓜等瓜果,玫瑰、百合、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旅游资源丰富,市域内有中山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滨河长廊、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黄河母亲雕像、丝绸古道、明肃王墓群等著名景点,市域外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椤寺,北有敦煌莫高窟等风景名胜区,因此兰州作为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发展优势

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兰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已建立门类齐全的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是我国工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兰州市 2005~2014 年经济发展情况如表 3-1 所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由表 3-2 可知,自 2005年以来,兰州市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从交通条件看,道路总长度不断增加,2014 年 1513.5 公里达到十年内最高值,同时人均道路面积稳步增加,从 2005 年的 8.35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6.56 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7.9%,增长较快;其次从公园及绿地面积看,2005 年公园个数 25 个,2014 年个数仍是 25 个,虽然数量没有增长,但是期间对旧公园进行拆除和改造,同时新建规模较大的公园,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而且人均绿地面积增加较大,从 2005年 8.1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0.9 平方米,年均增率达 3.3%;最后从旅游设施看,旅游饭店数量也稳步增加,从 2005 年 30 个提升到 2014 年 49 个,年均增长 2 个,同时从星级酒店个数看,2008 年 39 个,2014 年 36 个,减少 3 个,虽然从数量上看星级酒店数量减少,2008 年五星级 1 个、四星级 8 个、三星级 19 个、二星级酒店 8 个,到 2014年,五星级 3 个,四星级 12 个,三星级 18 个,二星级 3 个,但是星级酒店质量却提升了,高星级酒店不断增多。

(四)农业发展优势

2014 年,兰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3.64 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 44.30 亿元、7.68 亿元、0.36 亿元、0.1 亿元、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8%、5.64%、0.65%、5.96%、7.01%,从行业结构来看,农业增加值占 82.6%,居绝对主导地位。由表 3-3 可以看出兰州市各县区 2014 年农林牧渔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较 2013 年平均增长率约 6.4%,其中农业增加值居于首位,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兰州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水平得到率先发展和显著提高,从而使兰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兰州作为西部地区核心战略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以蔬菜、百合、畜牧、玫瑰、高原夏菜、瓜果、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型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实施下,通过引进改良新品种,划定规模,提升品质,加之对各种新产品的综合开发,现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条件优势和加工产业的带动,已成为兰州市独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且在不断加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仍在努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花卉产业等潜力产业,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农业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

自 2011 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兰州市旅游业不仅实现连续 5 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恰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旅游产业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引擎,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埠重镇,借助战略发展机遇,有效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快速转型和发展。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如表 3-4 所示:

从表 3-4 可知,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收入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从 2011 年102.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34.56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34.27%,超过甘肃省年均增长率 30.81%,并且在 2015 年旅游业收入总额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3.18%,增长速度惊人;国内外游客接待总数也实现快速提升,从 2011 年的 1407.4 万人次提升到 2015 年的4121.26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30.81%;从国内外旅游收入看,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总额比重为 98%,入境旅游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是从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来看,2015 年入境旅游人数较 2014 年提升幅度较大,入境游客人数突破 3.5 万人次,比 2014 年提高 31.37%,发展势头良好。加之兰州市旅游业搭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便车现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金饭碗,发展前景广阔。

兰州市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其优越的发展条件为产业融合下的新型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 1984 年兰州市安宁区举办的首届桃花节为标志。8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民在闲暇时间开始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踏青赏花、爬山登高、节日聚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念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人们大力追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兰州市旅游局统计,截止 2015 年底,兰州市建成旅游示范乡镇 4 个,旅游专业村 8 个,标准化农家乐 600户,其中旅游专业村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 1000 万元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达 1.2 万元以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据悉,兰州市旅游产业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在 2020 年,创建完成标准化农家乐 2000 户,旅游示范乡镇 20 个,旅游示范村 50 个,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50 家,提供就业岗位 40000 个,力争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总额 10 亿元以上。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

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根据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地理分布特性,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合理设计规划下,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最终形成了“一带四线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其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显著,现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体,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发展类型,最初休闲农业是以“农家乐”的形式表现,经过不断的发展又融入更多的经济元素,最终形成多元发展方式,进而以不同业态形式展现出来。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长期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本文将兰州市休闲农业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都市休闲型

都市休闲型指该类休闲农业地处城区,其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备,服务周到,能够提供全年服务,受季节影响因素较小,但消费成本较高,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题。如安宁区的仁寿山休闲大院、安宁区都市春天生态园、安宁区功能设施休闲农业“兰州市安宁区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区”、安宁区的银滩休闲公园等。

2 城市郊区型

城市郊区型指的是在城市郊区,具有较好的农业资源,利用区位条件优势,面向城乡居民服务的休闲农业,该种休闲农业具有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如以农家乐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兰山公园、东川镇青石台大枣园农家乐。

3 景区周边型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6

休闲农业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新型产业,它是在农业的基础之上把旅游和农业进行结合,以此吸引城市游客。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追求更高的精神方面的消费成为现如今居民更迫切希望享受的。休闲农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产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承受了各种比较大的压力,更需要间歇性的心态调整去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休闲农业的类型主要有有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科技观光园和民俗文化村,休闲农业的农业与旅游结合方式缓解了资源约束并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绿色产业。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长时间以来,京津冀三地的发展一直处于互不干涉的状态,但是发展问题单单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彼此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协作。现如今京津冀人口趋势依然大量聚拢在北京,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来自河北的逾五分之一,人口的过度增速已经大大超出了京津两地的承载能力。河北省虽然临近北京但因相对落后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依靠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使地区资源环境不断恶化,严重污染的空气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就河北来讲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休闲产业的投入和研发,推动其发展速度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基于生态需求、市场需求和绿色产品需求三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满足了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保障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可以大大增加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

(1)自身资源优势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构想自提出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差异较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天津和河北具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北京作为首都,无论在科技发展还是文化发展方面都是最发达的,郊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也比较快速。天津作为一个滨海城市,资源是相当丰富,近几年天津的休闲产业园区数量也不断增加,休闲农业的发展在逐步加快。历史悠久的河北地区文化资源较多,比较适合作为休闲旅游的去处。因此,京津冀地区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并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促进多方位和宽领域休闲农业体系的形成。

(2)立体交通网络的发展为协同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外部条件

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交通的跨区域发展状况,伴随京津冀三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日常商务往来和旅游等迫切需要高密度的交通网络来作为支撑。因此,在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观点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外部条件,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机会。

三、相关文献概述

随着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很多学者倡导地方农业应该跟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结合起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赵洪波;刘宝会;马礼等人[2012]指出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完美进行结合,是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刘秀艳;高国忠[2014]阐述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自身特色、重视经济效益上,并完善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等的保障措施;杨骁[2016]提出加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力度、鼓励农民进行创新、保护农村文化是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扩散辐射效应的重要措施。

四、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

1.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概述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市内各地区较为突出的果业和林业等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些年,北京休闲农业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下图是北京2005年以来的年度休闲农业经营收入水平。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到2015年休闲农业的年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39.2亿元,但从2012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速在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在前几年由于资源环境以及市场比较大的需求,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本地的文化资源和环境是有限的,此外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是在不断追求新鲜感,一成不变的休闲农业模式会降低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2.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休闲农业是一个综合产业系统,其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大量文献,本文在指标的选取方面筛选出3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北京市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和交通条件,对于以上的影响因素,本文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农业基础(Agriculture);用旅游总收入表示旅游发展状况(Tour);用公路网密度表示交通条件(Traffic),在此说明公路网密度的含义是公路里程与当地土地面积之比。被解释变量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LA),用休闲农业的经营收入来表示。

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05年至15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旅游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站。

(2)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三者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地的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本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知,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变量自身的变动对休闲农业l展所带来的影响,即当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48681亿元;当年旅游总收入每增长1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0.006279亿元;当公路网密度上涨一个百分点,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就会增长6.475336亿元。因此,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会受到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农业基础良好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改变市场的需求水平,交通的便利显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支撑,三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检验可以得知,农业基础、旅游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会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但由于休闲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在现实社会产业的发展中,还有诸多因素会对其发展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如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但由于休闲农业的重点在于农业的旅游业的结合,因此在把重点放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上。

1.加强政策支持,消除区域划分障碍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相关政策的支持为不同地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支撑。目前京津地区面临严重的“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加大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难度。从政府角度考虑,有利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缩小发展水平差异,克服因区域划分而导致的行政障碍。例如现在京津冀地区实行的优惠补贴政策,北京和天津的优惠补贴政策相较于河北更好一些,优惠的力度更大,使得京津周围城市更加贫困。因此,制定统一的优惠补贴政策,此外应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力度和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休闲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同质性较高,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不断增强,大大增加了产业之间的竞争力。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通过创意产品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市场范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路径。

休闲农业的创新基于文化、自然环境和旅游产业等多种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底蕴较深,资源丰富,把文化创新作为核心,同时兼顾生态系统保护,并结合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有效性,不断激发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农业技术人员是休闲农业进行创新的源泉,高新技术人才是现如今市场比较缺乏的,下图中呈现了京津冀三地近些年的农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变化趋势,河北省包含多个城市,农业技术人员数量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数值较大。因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研发,吸引创新引导和经营能力强的人才,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题产品和创意产品,给消费者增加多方面的刺激和体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辐射效应,引导其他产业进行快速发展。

3.建立统一休闲农业旅游战略规划

京津冀之间的协同发展需要统一的战略规划作为前提,旅游发展状况作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地之间统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不仅有利于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京津冀地区的广泛合作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机会,实现区域内的共赢发展。

上图是2005年至2015年京津冀三地的年度旅游总收入,北京的旅游业发展一直三地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在2011年之后,河北旅游收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并超过天津的发展水平。目前到2015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旅游业年度总收入分别为4607.1亿元、1914.2亿元和3434.0亿元,但折线图表明北京远远高于津冀两地,所以京津冀地区应该建立统一的发展规划,设定共同的休闲农业旅游目标,进行战略合作来实现协同发展。

4.统筹资源环境,打造统一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京津冀地区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周围旅游市场,游客主要是近距离城市的居民,表明休闲农业缺乏市场推广,广告力度较小,影响力较弱。因此,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休闲农业的举措,要把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的打造作为重点,在统筹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产品推广提高休闲产业知名度,从而不断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钟庭,马彦丽,高展翔.京津冀协同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16,02:23-27.

[2]侯艳艳,阎斌.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08:27-28.

[3]姬悦,李建平.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休闲农业园区定位与思考[J].世界农业,2016,09:232-236.

[4]戴苗.京津冀农业观光园协同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

[5]冯浩,周彦忠,沈铭伟.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休闲农业研究[J].北京农业,2015,09:7-8.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7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形态,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其能够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对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给予满足,以达到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拍摄、购物的目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旅游者更好的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以及分享农业经验,也能够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的节奏也在逐渐加快,这使得人们更加渴望能够享受到宁静的生活环境。所以,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旅游项目就成了人们最好的选择。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与旅游业互相结合,并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开发和规划,以便其能够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休闲活动,从而使当地的旅游品质和农民收益得到一定的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兴起于欧美国家,且在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最为流行。中国最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地区是台湾,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开始的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了初步发展,且发展地区是以北京与广州为主,后来逐渐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现如今,中国的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发展为主,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最发达。

二、罗山县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管理力度不够

因为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形态,然而政府并没有对其建立独立的监督与管理部门,现在是由农业与旅游业两个管理部门共同对其进行管理,所以这导致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由于不同管理部门所考虑的利益是不同,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多规范的管理标准也不同,因此其制定的管理方案也只适合其管理产业的发展要求,这就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规模不大、设施简单

在旅游较为流行的季节,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都会出现旅客爆满的情况。然而,由于很多农家乐都是小规模发展,且设施简单,这使得其接待旅游者的能力略显不足,而且不能很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各项服务,有的农家乐还会出现旅游者无处就餐的情况,这给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此外,由于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出现了大量的农家乐,但是这些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大多都是在互相模仿,没有什么特别的、个性的特色服务项目,而且其旅游内容都较为单调,除了欣赏自然田园风光,就是垂钓、休闲,对其它娱乐项目极为缺乏。由此可见,服务内容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是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且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才能取得更的大成功。

三、罗山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策略

1.对休闲观光农业建立明确的的发展规划

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根据其发展状况,对其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将其发展规划和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结合。罗山县在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地成效,这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农业发展状况为依据,以便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项目进行加强,并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此外,罗山县在进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时,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县整体的发展规划对各镇的规划加强指导,以保证各镇与全县的发展规划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2.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

罗山县在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一是罗山县及各镇政府可以建立发展专项基金,以便对其发展力度进行增加;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发展扶持政策,以达到吸引投资者前来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投资的目的。二是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税收给予一定的减轻,比如营业税、所得税等,并建立专项信贷扶持资金,在贷款利息和还款时间上可以给予一定的便利;而对于一些主要的发展项目,政府可以对其信贷扶持进行大力加强。三是对一些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乡镇,县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奖励,并对那些经营合法、守信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3.对行业的管理进行加强

罗山县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时,要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给予一定的重视,并对生态县、村的建设速度进行提高,以便将罗山县打造成旅游环境一流的旅游县。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加快研究速度,以便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的安全、服务、卫生等方面加强管理;而对当地农业产品的包装也要加强指导,以便对产品的附加值进行增加。此外,还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够在专业人才的管理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罗山县要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速度,不仅要对旅游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培养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也要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产物,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够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加快,也能够使当地的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机的结合,这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8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9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0

国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在21世纪初期,以2006年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在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葛深渭、王金龙、戚永欢、罗继春等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既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积累了大量的休闲资金,又为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奠定了物质基础。张建国、俞益武、朱志良等认为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与农村环境的大的反差,让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曾玉荣、罗继春等认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出行旅游提供了必备条件。郭威认为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的发达为城市居民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刘莹莹、原梅生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最核心的因素是农业资源的丰富。葛深渭、刘莹莹等认为一定的资金积累是休闲农业的动力血液。通过阅览文献,结合六安市的实际,在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影响因素与主要发展模式。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SWOT分析

六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具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着挑战,又有战略机遇。就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需求,根据六安市实际情况及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见表1。

(一)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六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有三方面的优势:农业资源与农耕文化丰富、市场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及农耕文化丰富,六安市临近大别山,农业资源独具特色,植被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64%,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区域范围内大量的竹林、松林是负氧离子的高效释放源,是大别山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市场区位优越。六安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东往合肥、南京市相连,南与九江、武汉接壤,西通古都西安,北接洛阳、郑州等市贯淮济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随着安徽省经济建设发展,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六安市在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尤其铁路建设,开通了六安至上海、武汉、南京与合肥的动车组,极大的缩短了与旅游地的距离。农业产业基本形成。六安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水产品、茧丝绸、油茶、六安大麻、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部级2家,省级59家,市级266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55处,4A级以上旅游景点19家。目前,已形成4条主要旅游线路。

(二)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劣势

六安市毗邻大别山,属于山区城市。与发达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旅游区景点分散、缺乏规划。由于缺乏专业性的规划设计和深度开发建设,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成为阻碍六安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有特色的景点分别在金寨、霍山、寿县、舒城。高水平建设队伍缺乏。村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农业产业机构的转变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休闲农业高效率与科学化发展。发展资金匮乏。2012年六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918.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总值为296亿元,占全年GDP的32%,;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额为329.6亿元,其投资产出比为1.1,其中旅游年收入为98.6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33%,六安市旅游业投资比较小,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三)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机遇

在宏观层面,休闲农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有关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08年六安市出台《六安市乡村旅游(示范点)管理办法》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机构优化等都为发展休闲农业带来发展机遇。在微观层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安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合肥经济圈的建设,人们对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及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客源丰富。因此,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比较大。

(四)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威胁

随着国家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各地区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全国、华东地区同质旅游目的地较多,高端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休闲农业点的出现,由于缺少科学合理规划,规模比较小,难以与大型综合的休闲农业竞争。另外,盲目建设休闲农业区,使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不利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构造与分析层次模型

模型主要根据SWOT分析模型原理, 将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要素分为内部优势Si(i=1,2,3)、劣势Wi(i=1,2,3,4) 和外部机遇Oi(i=1,2,3)、威胁Ti(i=1,2,3)。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展休闲农业因素进行分析,提取关键的环境因素。采用AHP方法,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建立判断矩阵前,咨询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并进行实际调查专家意见,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所有因素的CR

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农业资源及文化丰富、高素质高水平队伍的缺失、发展资金缺乏、市场潜力比较大、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在SWOT分析时,由多位专家评判得出可供选择的总体战略―规模化休闲农庄发展战略、资源优化战略、可持续与循环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根据上述分析,构造最优战略选择模型, 如图1。

专家给上述关键因素进行两两成对打分,得出准则层因素对目标层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A (1)。

A(1)=1 3 2 3 51/3 1 1/2 1/3 21/2 2 1 1/2 11/3 3 2 1 21/5 1/ 2 1 1/5 1

计算矩阵A(1) 的最大特征根λ=5.283,对应的特征向量:X(1)=[0.403 0.12 0.144 0.24 0.092 ]T。一致性检验得:CI(1)=(λ-n)/(n-1)=0.071,当n=5时,RI=1.12,一致性比率:CR=CI(1)/RI=0.063

B1=1 31/2 31/3 1 1/5 1/32 5 1 21/5 3 1/2 1

B2=1 2 3 31/2 1 2 11/3 1/2 1 11/3 1 1 1

B3=1 2 3 21/2 1 2 1/21/3 1/2 1 1/31/3 2 3 1

B4=1 3 2 51/3 1 1/2 21/2 2 1 21/5 1/2 1/2 1

B5=1 3 2 1/41/3 1 1/3 1/51/2 3 1 1/34 5 3 1

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权向量, 做一次性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当n=4时,CRk(2)

得出组合权重为w=(0.904 0.335 0.558 0.653)T。因此第一种方案为最佳方案,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发展规模化农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AHP方法对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进行SWOT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使得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二是民间投资,主要是指民间团体、企业、合作组织等。六安市位于大别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政府部门应投资改进地区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六安市休闲农业旅游网建设。

其次,休闲农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并不是说休闲农业区越大越好,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发展规模建设,可以采用资源重组与小型企业兼备等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市场竞争力,减少盲目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标准化建设,就是休闲农业区的住宿、餐饮、购物等完全按照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规划,对不符合规定的休闲农业区严厉取缔。园区建设需要招揽人才,用提高待遇等方式留住人才。

再次,加大宣传,打造优质品牌。采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加大对休闲农业区的宣传,创造特色品牌。好的品牌由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支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采用最新的技术挖掘当地农业文化,通过加工润色,创造本地区的特色产品,利用严谨科学的营销策略,打造优质品牌。

最后,健全部门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分散化经营、重复建设等现象比较严重,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验收关。通过实地调查后,考虑是否允许办理营业执照。建设专门的休闲农业办公室,综合处理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2]王庭,于佳华.基于SWOT模型的六安市茶叶产业发展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3]万青.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03).

[4]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六安旅游网,2013-02-07.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1

Key words:tourism complex;leisur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30(4)

1 中国休闲经济引发大旅游时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假日制度的形成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截止2010年底,城乡职工享有8小时工作制、每周双休日和国家规定的29天的法定假日。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带薪休假制度也将逐步得到落实,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旅游条件,并逐渐催生中国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下,未来我国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旅游需求将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在休闲时间增加和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前提之下,人们休闲需求空前旺盛。由于休闲需求的释放,各地市场上出现了“3个50%”现象,即115天的节假日消费几乎占了全年的50%,周末消费占全周消费的50%,每天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体的50%。这表明:中国已经步入休闲时代,社会经济环境也正发生着变化,慢慢步入体验经济时代。这种休闲消费,体验经济引导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并极大地带动了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建设。

2 中国城镇化浪潮加速推进

2.1 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7.5%。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5%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这表明: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尤其表现为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城镇化结构不平衡,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

2.2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建设亦由无序化发展渐向有序合理的方向变化。总的来看,我的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2.2.1 聚集化发展模式

所谓聚集化发展模式,即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以工业化发展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通过聚集相关产业,扩大城市规模,扩充城镇人口数量的城镇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导向下,一般会形成以下几种城镇化发展模式:

① 大城市逐渐发展成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② 中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如省会城市及部分区域性城市;

③ 小型城镇逐渐发展成小城市,这部分城市数量居多,诸如中西部的县级城市;

④ 还有一种城镇化发展方式,即以乡镇为中心的小范围的城镇扩张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成。

在这种聚集化发展模式下,亦有局部的产业聚集体,其中,以旅游休闲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即形成以城市休闲为导向的旅游综合体(如东部华侨城),能够有效促进片区综合开发,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区域城市发展特色与形象。

2.2.2 产业导向式发展模式

所谓产业导向式发展模式,即以某一产业或产业聚集体为导向,形成产业园区,是工作、生活及相关服务的综合体,这一模式一般只适用于资源型区域。攀枝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城市发展因矿产开发,城市得名亦源于“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

这一城镇化模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原因如下:

其一,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资源面临枯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化。

其二,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富含资源的区域极其有限,也即是说,很多区域没有依托资源搞建设的基础条件。

2.2.3 休闲经济下的就地城镇化

在中国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休闲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农村、生态屏障地区、偏远山区,这些无资源开发优势又无人才聚集条件的区域,如何摆脱低级的内卷化式发展,率先突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瓶颈?这即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嫁接休闲经济,旅游综合体是上述区域就地城镇化的首选发展模式。即,依托大型消费群体(如城市或大型景区),借助区域舒服的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交通、区位等条件,通过提供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服务,形成的休闲度假、工作生活等多维空间,并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北京的燕郊,昆明的阳宗海等旅游休闲体的综合开发最为典型。

3 旅游综合体适建性分析

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条件搞工业。区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从传统视角来看,以工业化带动区域综合开发无疑是理想模式,但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工业化式的发展也暴露出其有限性的一面及种种弊端。即就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而言,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条件搞工业。

以旅游综合体撬动区域发展。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往往是生态敏感区域,错过了工业化发展,却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这些区域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为城市居民向往,这便为区域发展休闲服务产业奠定的基础。以旅游开发为引擎,相关产业为支撑,通过综合开发形成的泛旅游产业体系,以此撬动区域综合发展的模式无疑是重要的选择途径之一。

旅游综合体偏好性选择。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是着眼于区域综合性开发,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群,以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然而这种模式虽优,却并非任何区域皆可套用。概括来说,旅游综合体的适建地块应该是人气相对聚集的区域或能够引导旅游休闲的区域。具体来说,主要为城区新建地块、大景区的地带,大城区的周边地块。

旅游综合体开发路径选择。旅游综合体着眼于区域综合开发,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群,以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是传统旅游景区、传统工业园区、传统住宅地产、传统农业建设的一种新型开发模式。其路径必须规避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其一,牺牲生态环境、滥用天然资源、吞噬农耕土地的破坏性开发;其二,孤立三农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的圈地式开发;其三,披着旅游的外衣,搞纯商业地产开发。这种开发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而持续发展;其四,按照传统城镇化模式进行不切实际的高强度开发。

4 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在保证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施旅游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即在我国休闲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休闲旅游开发为引擎,产业配套为支撑,休闲地产开发为延伸,构建休闲田园都市,创造现代梦里桃源。

4.1 旅游休闲为引擎

从区域综合发展的视角来看旅游开发。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出发,以旅游休闲为主方向,在对市场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地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开发适宜旅游休闲项目,打造旅游休闲聚集核。引导旅游休闲消费,创造旅游休闲聚集中心,以此对相关产业形成巨大的引擎效应。

4.2 产业配套为支撑

从区域产业升级的视角来看产业配套。以旅游开发作为片区综合开发的内在驱动力,能够直接拉动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土特产品(加工、销售)、零售业及土建、道路等与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在旅游休闲的驱动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力促农业产业升级,突出休闲的新型农业格局。以此整合相关产业并引领产业升级,通过休闲平台的打造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促进区域城镇化的推进与综合配套的完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4.3 休闲地产为延伸

从区域综合配套的视角来看地产开发。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开发商、当地居民及外来旅游休闲者等多类人群,是工作、生活、观光、休闲、度假的交汇区,并以休闲地产作为重要支撑载体。休闲地产能够为开发商快速回收资金,缩短资金链;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工作空间;为外来休闲度假者提供休闲度假空间。

综合而言,要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旅游综合开发,要把旅游综合体的打造与区域农业产业的升级、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生态环境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将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开发的战略推手,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区域。

5 模式优势剖析

旅游综合体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开发的有效模式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农耕用地保护,促进农村城镇化等前提下,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促进三农良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更能为企业开发商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5.1 前提基础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用地是区域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坚实保障,区域城镇化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一个项目的开发,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农耕用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的才是可取的。

5.1.1 生态保护

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过重强调开发,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结果往往是生态环境破坏了,项目也烂掉了。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认为,生态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能够开发高品级的休闲度假产品,打造环境优美的休闲生活方式,营造梦里桃源意境。

5.1.2 农耕保护

农耕田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以良田换发展。旅游综合体的用地模式主导多样化,优先考虑并使用山地、丘陵等非良田地带,并通过科学规划,以农田营造景观,打造科技农业,生态农田,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5.1.3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一种表现,旅游综合体是促进区域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旅游休闲的开发,拉动和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区域资金、信息、人才及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极大吸纳就业,构成工作、生活及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即在旅游主导下的就地城镇化。

5.2 对接政府开发导向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项目开发,好的项目要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性开发,是旅游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的典范。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生活居住方式的升级、社会就业有效拉动、区域整体形象的提升、文化产业的突破发展、城乡统筹推进等诸多方面的极大发展。旅游综合体,实际上已成为带动区域综合升级的最好引擎之一。

5.3 实现企业发展诉求

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好的项目意味着良好的收益回报,并具有持续收益的开发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价值取向。

在旅游综合体的构架下,旅游地产成为旅游开发的短线巨大效益,为旅游项目的持续长线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旅游休闲成为项目开发的持久吸引核,营造休闲空间,聚集人气,提升地价。最终获得了一种良性投资回报,成为以旅游地产为核心收益支撑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创新模式。

5.4 满足农民受惠需要

从利益相关者均衡理论的角度来看,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往往需要考虑农民的利益,农民的需要即是在旅游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受益。

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着眼于区域性的综合开发,关注多产业的配套发展,强调农业科技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多方位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塑造新型服务型农民。

6 结论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广大欠发达区域的理想发展模式应该是以保护与优化生态及耕地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旅游地产为延伸,充分关照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区域旅游、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开发模式。

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现结果:创造生活品质和城市一样好、环境比城市更优越的新农村,并与休闲度假地产、特色产业园区一起构成的休闲田园城市——桃源都市。让都市的休闲消费与综合体的产业经济完美结合,共同驱动成为区域综合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超级引擎与核心动力,科学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小斌,林炳耀.西部小城镇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1,(02).

[2] 汪光焘.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2006,(07).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2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于是人们开始关注闲暇生活。早在18世纪工业社会形成之初,西方一些社会思想家就开始关注闲暇生活,研究闲暇生活。在国外,关于闲暇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并趋于成熟,形成了闲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主流文化。而在国内,对闲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侧重于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和小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研究,或者是对人们整体闲暇生活的研究,而对农村地区农民的闲暇生活研究还不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闲暇生活正朝着多层次、新领域转变,在这方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空间广阔。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先生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今天中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大弊病。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和建设,旨在消除农村的“愚、穷、弱、私”。农民闲暇作为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民的闲暇方式作为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农民闲暇又与农村的“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民的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一个缘由。

二、概念界定

研究农民闲暇,首先要界定其核心概念——“闲暇”。对于“闲暇”或“闲暇生活”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闲暇”的定义,即把闲暇看作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后所剩余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谈到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时,许多学者就会想到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定义,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恩格斯则把人们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部分,为生存所需的时间为劳动时间,而用于享乐和发展的时间为闲暇。法国思想家法拉格在被视为闲暇社会学诞生标志的《闲暇的权利》书中指出,闲暇既是劳动所得,也是一种人生条件或人权。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创造休闲的概念,也都不断地对这一概念做出新的界定。”“最初,休闲仅被视作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恢复的一个方法;后来,休闲成了人们寻求快乐与地位的一种手段;当然,也许休闲最终会成为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一种活动”。[1]10戈比认为,把有关闲暇的种种定义归类就会发现它们出现在四种语境之中,分别是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存在方式(stateofexistence)和心态(stateofmind)。我国学者刘福成将闲暇定义为社会成员在非社会劳动时间中那份由个人自由支配、使个人充分发展的时间。王雅林认为闲暇时间是人们从事各种闲暇活动的载体,闲暇是一种时间结构、活动结构和心理结构相统一的特殊社会现象。谷中原、余成普认为“闲暇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活动概念”。[2]田翠琴和齐心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后,对闲暇给出了如下的定义:闲暇是融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者为一体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1]14

农民闲暇的核心概念是闲暇,但是同样不能忽略“农民”这一定语。纵观国内学者们对农民闲暇的研究不难发现他们所指的农民不仅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且还包括从事非农生产但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即户籍在农村的人,或泛指一切农村人口。

三、农民闲暇的意义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一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需要时间恢复体力,农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体力的恢复,这可以说是农民闲暇最基本的意义。张敏、包佳道根据戈比的所说的“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农民闲暇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生理和心理需求,给农民更多的满足和愉悦,而且农民通过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以及读书充电,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农民个体发展完善的热情与活力。[7]

农民闲暇是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的分配上与农民的生产是相矛盾的。但是,农民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同样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卢锦珍指出,“开展农村闲暇教育,可以引导农民把部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钻研先进的种养技术,这有益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或引导农民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从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选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提高自己的市场适应能力;或者引导农民学习上网、经营管理等新的知识技术,使农民以现代的经营手段、经营策略迎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挑战。”[10]由此可见,通过教育进行适当的引导,农民闲暇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休闲促进新农村人际和谐,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亲朋好友、邻里间的聊天漫谈、玩笑逗乐等闲聊型休闲,或是农民在自由的时空下进行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农民释放心理压力,保障自身身心健康,实现农民自我的和谐,而且有利于彼此加强沟通,缓解人际矛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农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提高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休闲推动新农村全面进步。适当的休闲能缓解压力,使农民获得身心愉悦,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工作,并且闲暇时间的学习能提升农民的素质。休闲本身作为一个产业,能够促进消费、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与休闲相关的各类生产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业等等正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休闲经济发展得好,能够带动整个社会良性运行。我国农村人口多,要是农民休闲参与经济创造,休闲经济发展空间将会更大,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从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四、农民闲暇状态的研究

(一)农民闲暇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正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二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量剩余。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闲暇时间的总量处于稳定地小幅上升的趋势,“农民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长达305分钟,生产劳作时间却只有380分钟,劳作时间仅比休闲时间长一个多小时。”[3]当然,很多学者并未对农民闲暇时间做深入调查,仅仅很笼统地指出农民闲暇时间是在不断地增多。刘福成指出不同地区农民的闲暇时间分配差异较大。一般经济水平较高如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郊区的农民闲暇时间较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农民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农闲时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因此,他认为“我国农民闲暇时间的长短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却恰恰相反,愈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闲暇时间愈长,愈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闲暇时间则愈少。”[4]田翠琴和齐心认为农民闲暇时间的变化则呈U字型的曲折变化,即经历“大量的空余时间”至“空余时间减少”再至“现代意义的空闲时间增多”的变化过程。

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往往表现在闲暇活动上。研究表明农民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比较单一,主要消耗在消遣娱乐活动上(如看电视、打牌、搓麻将、聊天等),而那些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学习性、发展性的活动(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活动等)的时间则很少。不同的学者对农民闲暇活动类型的划分有所不同。谷中原、余成普则根据马克思曾经对闲暇时间做的一个最基本的分类相应地把闲暇活动分为消遣娱乐型活动和提高素质型活动,前者包括看电视、走亲戚、聊天、打牌下棋等,后者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活动、从事艺术和科学创造活动等。这两种活动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相辅相成,前者具有补偿、恢复体力和精力等功能,后者对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田翠琴、齐心将农民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学习型和闲呆型四种。在农民闲暇活动中看电视是最普遍的选择,“看电视的节目主要集中在电视剧、电影片类(占70.1%),观看科普和新闻类节目较少(占18%)”[4];其次是打牌或者打麻将;再其次就是聊天、无事可做、走亲访友;很少有农民在闲暇时间读书看报,外出旅游的就更少了。

虽然农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但农民对闲暇的满意度并不高,“农民缺乏闲暇的幸福感觉。”[5]农民对闲暇生活丰富度的主观感受是“不太丰富”,认为工作重于闲暇,“挣钱第一,闲暇第二”。在农民的日常消费中,物质消费处于重要地位,闲暇消费处于次要地位,而且支出性闲暇消费少、非支出性闲暇活动多,农民的闲暇消费意识比较淡漠。[1]199

也有学者从不同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农民闲暇生活的差异性。田翠琴指出农村性别差异所带来的闲暇差异,并深入分析了此现象的原因。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普遍少于男性,因为她们还承担几乎所有的家务劳动。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也比男性单一,聊天是最普遍的选择。另外,随着农村的分化,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职业群体的闲暇生活也有区别。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闲暇生活的质量越高。在职业方面有着复杂性,但“农民闲暇时间的安排、闲暇活动内容和心态都带有一定‘职业痕迹’。”[1]246-247

(二)农民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上文描述中可以发现,农民闲暇生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郭景萍撰文指出我国农民闲暇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农民闲暇时间少,主要用于补偿和恢复体力;二是利用闲暇时间的一些现代方式(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的普及程度大大落后于城市;三是一些早已为城市居民进行的文化消遣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听音乐会等,城市居民还很少问津;四是农村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闲暇社会问题,如封建迷信活动、现象的存在。[8]范大平、刘红燃也认为农民闲暇生活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并指出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建设严重滞后。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村生产力相对落后,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休闲生活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6]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探寻农民闲暇生活落后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没有必要的设施和娱乐场所是制约农民闲暇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休闲设施匮乏,没有像样的公共休闲场所,甚至连原有的剧场、影院、文化站也成了“空壳”。[7]“在我国53000多个小城镇和农村集镇上,拥有影院、文化馆(站)、电影放映队、演出团体的为数极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8]从主观上来说,农民闲暇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闲暇生活。只有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休息、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才会凸现出来,而且农民的收入不如城市职工稳定,这一切迫使农民不太重视闲暇生活,甚至视闲暇为懒惰。“农民休闲意识封闭落后:很多农民将休闲理解为吃喝玩乐、认为闲生是非、丧志。”[7]农民闲暇的价值并未在农民的身上体现出来。

许晓芸、王力平进一步指出,我国农民闲暇生活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我国目前对农民闲暇生活尚无有效的控制机制,农村的闲暇生活更是管理的‘空白区’,再加上闲暇娱乐设施等硬件的缺少,农民的闲暇生活相对贫乏,由闲暇而滋生的越轨和违法行为突出,许多农民的闲暇时间是以、酗酒等形式度过的,一些娱乐场所甚至成为的专用场所。”[9]

五、改善农民闲暇生活的建议

针对农民闲暇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张敏、包佳道认为,要提高农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必须做到:(1)培养农民文明休闲观念,提升农民休闲品位加强对农民的休闲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休闲观,养成“工作时间好好地工作,玩的时间好好地玩”的习惯;(2)开发农村休闲资源,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开发农村所固有的休闲资源,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农民将自己生活的乡村,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场所;将农村中很多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味的民间艺术,改革创新,发扬推广,丰富农民的休闲生活。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加大对农民休闲设施和场所建设的投入,如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场和博弈活动室;改善文化馆的条件和设施,使原有的农村图书馆、小剧场剧院、文化广播站真正为农民提供休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虚拟互动型网络、互动电视等现代信息传输手段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3)倡导农民休闲方式多元化,拓展农民休闲范围利用可能的休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休闲,不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乏味的休闲方式。还要拓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突破农村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的影响,走出个人自娱自乐的狭小天地,参加农村公共娱乐活动和出外旅游,特别是网络等突破时空界限的现代化休闲。[7]刘福成认为应该把农民闲暇消费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首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集中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通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的创评活动,抓好乡风、村风、明风建设,刹住风、迷信风、宗教风、人情风等歪风邪气。再次,农闲时间应多组织图书、报刊、电视、剧团、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使这一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另外,文化部门、社会文化工作者应多创造一些能真实反映农民自己生活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等好作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

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是提高农民闲暇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李明义首次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加快小城镇和农村集镇的建设。集镇离农民较近,农民骑车或步行在很短时间内就可到达,即可享受城市文明,又不耽误生产劳动。”郭景萍认为应该将农民闲暇发展为乡村——乡镇企业——集镇三个层次的网络闲暇。以乡村为基地,组织安排好农民日常的闲暇生活;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带动农村闲暇生活的蓬勃开展;以集镇为中心,推动农村闲暇生活向高层次发展。总之,乡村——企业——集镇的闲暇活动结构,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并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闲暇生活方式合理化调控的巨大网络。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滞后,只能通过教育来解决。卢锦珍认为农村成人闲暇教育要围绕组织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基本原则展开,可以利用当地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开设各种学习班、讲座等,可以依托农村各种业余文化团体和农村文化示范户的开展,通过群众性的体育、文艺竞赛、表演活动开展闲暇教育,可以利用家庭成员互帮互学及个人自学展开闲暇教育。[10]

六、结论

综上所述,对农民闲暇现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闲暇时间、闲暇活动、闲暇心态三个变量来测量,认为农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但利用方式单一,娱乐消遣性活动为主,缺乏闲暇的“幸福感”。不仅如此,农民闲暇还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如闲暇生活方式严重滞后、现象的存在等等,之所以如此,主观上在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没有正确的闲暇观;客观上在于文化设施不完善。针对这个情况,学者们认为应该培养农民的闲暇观念,开发农村闲暇资源,修建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有条件的建立一个乡村——企业——集镇的闲暇活动结构等。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农民闲暇生活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者们针对农民闲暇生活方式滞后所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也没有体现社会学独特的视角。二是学术界对农民闲暇的关注和研究不够。笔者在搜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时,发现研究农民闲暇的学者不多,资料也不是特别丰富。目前学者对农民闲暇的研究仅限于个别地区的农村,而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不同区域的农民的闲暇方式有差异。只有更多的学者在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实地了解中国农民闲暇的全貌。

参考文献:

[1]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谷中原,余成普.山区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以大别山区一行政村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35.

[3]石秀印.农民闲暇:对我国以人为本程度的一个衡量[J].河北学刊,2006(2):238-239.

[4]刘福成.农民闲暇消费问题刍议[J].消费经济,1996(6):8-10.

[5]郭景萍.我国农民闲暇福利现状与合理化构建[J].求实,2005(5):89-92.

[6]范大平,刘红燃.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建设[J].零陵学院学报,2004(2):93-96.

[7]张敏,包佳道.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民休闲[J].宜宾学院学报,2006(10):66-68.

[8]李明义.提高精神消费水平[J].消费经济,1993(5-6):5-6.

[9]许晓芸,王力平.试析农民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8-21.

[10]卢锦珍.试论农村成人教育中的闲暇教育[J].成人教育,2004(3):11-13.

[11]郭景萍.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重庆社会科学,2000(1):27-32.

[12]游俊,龙先琼.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2000(1):52-56.

[13]田翠琴.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5):25-31.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篇13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部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部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