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实用13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

一、中国旗袍的发展史

中国旗袍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清政府统治时期,就《辞海》中对旗袍一词的解释来看,旗袍的兴起源自于满洲妇女的着装,并在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中,成为现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旗袍的款式自清满时期便大同小异,即使经历了时代的变革也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款式基础,即立领,右开襟,随身形,衣下摆过膝,两侧开衩,并分长短袖。不过,进一步追溯旗袍的诞生渊源,由满族女性着装推广之前,旗袍的前身――长袍便已经是我国较为广泛穿着的服饰。《诗经・无衣》中针对“袍”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句,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袍”便已经出现。而在《后汉书・舆服志》中,袍则被描述为西汉时期较为普遍的服饰,无论是官员、王亲,亦或是普通百姓,都会着装袍。此后,到了东汉时期,袍的发展逐渐从日常私服向“贵人”礼服方向转变,并有原有的内衣变外外部着装。后至努尔哈赤时期,统一女真建立满族“八旗”制度后,袍正是成为满族人典型的特色服饰。再到清兵入关,统治汉人的满族贵族逐渐推行满汉一家,并在原有满族旗袍特色的基础上融汇了更多的汉族元素,进而形成了先阶段极具民族融合,又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旗袍。辛亥革命后,封建政府被,但其宝贵的服饰艺术却仍获得社会大众的一直认同,并由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极具特色的着装服饰之一。

二、日本和服的发展史

日本的和服文化是日本文化中极为典型的文化之一,作为90%以上属于“大和”民族的日本人来说,和服文化如其他历史传承的文化一样,均是当今日本人十分珍视并谨慎传承的文化。其实,了解中国文化者不难发现,“和服”一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近年来较为普遍的外来词汇。正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一样,中国诸多的新名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和服”一词便源自于这种反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服”一词源自于日本文化的反影响,但是和服的原型却起源于中国古代。在《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着运用一副整布,中置一洞,头至其中,不需量体的穿着,而其便是后世的和服雏形。在此之后,和服不断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并在大和时代进一步吸收了中国织造元素与纺织缝纫技术,从而促使和服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发展。随后传至奈良时代,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朝赠予服饰获得了当时天皇的青睐,故此,以传统服饰为基础,融入了唐装元素与款式的日式和服逐步在日本普及,并借助日本本土优质的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资源实现了自身色彩的丰富化与多样化。到了室町时期时代,日式和服的款式已然基本成熟,并根据穿着的人不同而产生了应需性变化,普通劳作人员穿着窄袖便装,而上流富足人家则依然穿着宽袖礼服。但到室町后期,贵族的奢靡引发的战乱使武家逐步成为政权的中枢,崇尚节俭的武士逐渐淘汰了宽袖和服,从而使窄袖成为日本和服的主流趋势。自此以后,经历了江户时代、明治维新等时代的洗礼,窄袖便装逐渐受到日本人的青睐,并成为和服创作大师笔下美丽的代名词,直至今日仍被日本人民所钟爱。

三、旗袍与和服的审美异同

从旗袍与和服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其均源自于中国古代服饰的进化,受到汉文化影响深远,虽然融入了本地域的风俗特色,但终究仍保留着传统的基础特点。只是,既是一脉相承,又各有审美特色的两种服饰,深究其服饰中存在的审美异同,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旗袍与和服的审美相同点

旗袍与和服传承于中国古代汉文化,虽然其设计方法不同,穿戴模式有别,但是其中蕴含的审美相同点却是相同的。具体来说,旗袍与和服均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迎合人需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旗袍由“袍”演化而来,在成为满族人代表服饰之时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文化特色;相应的,和服在吸收中国古代制衣技巧与唐代设计风格的同时,也利用了本土特色织染技术,结合本土实际文化漂染成漂亮的和风花色,丰富着和服的款式与色彩。当然,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最终服务的主体均是人,因此在旗袍与和服发展的过程中,其均依照人的意愿而进行改良,这种改良既凸显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思维,同时也实际的反馈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以旗袍为例,随着其应用场合的不同与变化,旗袍由原有的长袍逐渐变为短袍、上下两件等形式;相对的,和服则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穿着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由长袖变为短袖,并根据不同的场合而改变样式。由此可见,根据人的需求与文化的差异来改变服饰样式,从而融汇入自己的民族习惯,并使其适用于社会需求是旗袍与和服审美发展变化的共同点。

(二)旗袍与和服的审美不同点

旗袍与和服审美变化存在相同趋势,但从具体细节中却有极为明显的不同点。中国自古便拥有独具特色的思维体系,虽然早期存在百家争鸣,但由于历史及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儒家思想于百家争鸣中异军突起,由此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思维引导下,中华服饰的变化更讲求内涵化及民族化,各地区民族服饰的特色极为鲜明。对此,旗袍作为由汉服演化而来,又通过满汉文化融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民族服饰,其在审美设计上也逐步迎合了中华儒家思想理论,其内容花色表示等级,设计图案也沿用中国古代图腾花样。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旗袍作为清时期典型的服装款式,其本身的时代性特别强烈,无论旗袍演化发展如何,其均代表了清代及民国两个时期的社会审美。相对的,和服演化时间悠久,其传承与发展也日新月异。即使在如今,和服漂染技术仍然代代相传,其借助染料渲染的布匹可呈现出自然的千姿百态。对此,日本作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信奉自然的民族,其本身的文化体系便是由神传人。故此,在日本的和服发展中,与自然的融合是其一项注重的。顺天而行的日本在和服设计中极为忠于使用者的需求,即使在现代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和服,并⑵渥魑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由此可见,旗袍与和服虽然在审美发展的大方向趋于相同,但在其内在审美侧重上却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区别,这种区别保证了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独特性,从而实现了地区服饰的特点差异。

四、旗袍与和服反应的中日古代审美特征

在满语中,旗袍被称为“衣介”,其经历了多年的演化与时代的变革,于现代服饰中作为具有中国代表特色的服装之一,在融入了众多新鲜的元素与时代特征后,已然成为极具艺术性的服饰之一。相对的,在日本,和服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可以见到。日本女性穿着和服一般被称为“きもの”,写为汉字“着物”;男性使用和服被称为“はかま”,汉字写作“F”,两者均是正式场合所穿着的服饰,包括婚礼、毕业礼、丧礼等在内,虽然不同场合的着装礼仪有别,但日本人在重要的时刻普遍会选择穿着和服。由此可见,无论是旗袍还是和服,其在各自国中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与应用价值。对此,借助两种服饰去探究两国古代在审美发展上的特征,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服饰的作用。服饰原本是用来遮蔽身体的存在,但当人类社会出现等级制度,服饰的作用便逐步丰富起来。地位、权利及金钱决定了不同人的着装差异,而这些差异也逐渐体现在人类的着装之上。例如旗袍,不同阶级人所穿着的旗袍无论在质量、色彩及图案上都有所不同;相对的,和服也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职级、分量高度给允许其穿戴不同的服装。由此可见,在古代的审美意识中,地位的尊卑是决定服饰穿着的关键,而服饰本身也是展现穿着者地位的重要道具。

其二,文化思维的展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迎合人需而改变款式,其花色样式的差异也充分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的审美差异。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上普遍穿着随性,基本都以西方服饰为主。但在古代,服装的差异可以表现出个人的职业、素养及地位。例如,旗袍中根据穿着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人物的官位是极为常见的事情,黄马褂便是最好的例子。而在日式和服中,武将与贵族在和服穿戴上也有十分迥异的差别。这样的穿戴差别不仅是展现了不同身份人的不同地位,同时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普遍以黄色为贵,因此黄色是帝王象征,黄马褂自然是帝王的代表。相对的,日本武士崇尚节俭,并需要经常活动身体,因此比较钟爱短袖和服。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侧重都在服饰上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也是古代审美趋势的最终表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旗袍与和服在发展中可谓一脉相承,但根据地区的不同,吸收元素的差异而拥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但认真追求其审美特征不难发现,两者在发展中都遵循了迎合人需与展现文化特色的特点,是各地区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容缺失的存在。和服作为日本人重要场合与庆祝活动的主要服饰,一直是日本生活着装的重要选择。而且,随着日本文化传承的意识越发浓厚,有诸多注重传统回归的日本甚至于平日里也开始穿戴和服上街。相对的,我国的现代都市街头,旗袍的着装率却并不高,不仅是旗袍,具有中国特色的汉服、唐装也并不多见,吸纳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现代都市人,已然不会将旗袍等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服饰穿着于身。对此,随着中国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觉醒,诸多国人希望借助文化的反影响来激发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热爱与钟情。因此,现代社会许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青年志愿者,将包括旗袍、汉服、唐装等众多的中国代表服饰的再设计与再推广作为自己生活的关键,因此得到的效果也十分显著,正逐步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服饰,热爱中国服饰,传承并发展中国服饰。

【参考文献】

[1]李亚楠.论日本文化的精致性――以和服和日本料理为中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2):111-113.

[2]王舒蕾.从古代民族服装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J].天津纺织科技,2016(02):101-103.

[3]王子成.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80-182.

[4]佐藤伊奈.「旗袍と和服に比^について――中日I国の不一致の美文化をも反映する[J].MagazineHouse,2014(05):101-104.

[5]Pan Miao.Research on Digital Technology Used in Inheritance of Cheongsam[J].Women of China,2015(09):78-79.

[6]吕国伟.吴韵和风――从苏绣与日本刺绣的异同看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160-16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江玲君.长衫、旗袍、中山装――试论中国国服的勘定及发展传承[J].服饰导刊,2015(01):46-51.

[9]宋小娟.藏与露的艺术――简析和服与旗袍的审美艺术特点[J].艺术科技,2015(08):96.

[10]张祝平.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J].历史教学,2015(11):28-31.

[11]庞晓虹.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S1):341-342.

[12]贾晓丽.古服之变与时代审美――中日服饰近现代演变与发展比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02):120-122.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2

就青少年服饰流行趋势发源地而言,日本是很有代表性的。自二战以后,日本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发展科技,使得受战争重创的国家经济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同时也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人才以及流行文化。例如,二战后,美国的r&b就被邀请到日本;1947年,西方的时装开始在日本流行; 1948年,日本首次进行时装表演 ;20世纪50年代出现时装杂志《美国样式》和《十七英寸》; 1955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发行《装苑》杂志; 1957年,在日本境内,西餐馆占餐馆总数的40%,日本餐馆占39%,中餐馆占14%,其他占17%; 1970年,日本出现第一家汉堡店;迪斯尼东京乐园是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游乐园;到2001年为止,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店肯德基在日本已经拥有800家分销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市场众多饮料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文化也在向全世界大范围扩张,在美国、法国等很多欧美国家都开设有日本的艺术展厅以及寿司店。在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国内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教育形式也在平稳上升,水准不断提高。日本的中小学生制服以其优良品质以及高水准的设计独树一帜,青少年着装力求整齐、健康、统一,强调团队合作,这与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一致的。在这里,应该看到无论日本如何引进西方文化、技术,但是从民族精神层面上来讲,他们从来没有丢掉“和魂本位”的思想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深深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从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这种有些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同时,新生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升级,这种冲突表现在服装上就形成多种形式并存的状态。如果传统民族文化占据优势,整体趋势就相对比较传统; 如果新生文化占优,服装流行趋势就比较激进一些。

在一系列海外扩张的同时,逐渐在亚洲失势的日本也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重视这片市场,确保不丢掉亚洲的投资份额。但是,随后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却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首先是日本几家大银行的倒闭使日元贬值,然后是近十年的经济疲软,连著名企业丰田公司也于1995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日本的社会状况亦在20世纪末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以教育为例,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①,阐述了日本在这十年中教育水准下滑以及前景堪忧的青少年成长现状。首先是从教育立国到教育误国的转变,日本学校教育状况十分混乱,课堂崩溃,校园失控,青少年犯罪的势头激增,学生无心学习,能力普遍下降,缺乏生气的日本大学被称为“小学十三年级”。青少年的着装这时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引进欧美文化的时候,伴随其它流行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服饰文化也发展迅速,从街头文化发展起来的hip-hop风格着装——宽大的上衣和肥大的裤子以及运动鞋。这些原本是美国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穿兄长剩下的大号衣服而流行起来的服饰,后来因为结合了音乐、滑板等多种因素而在青少年群体或者更广的范围里风靡开来。日本年轻一代又结合本国特色,将其发展演变成为有日本特色的前卫着装,如紧身的金属质感服装、厚底娃娃鞋、短裙长裤搭配的稚嫩扮相、晒黑皮肤、涂橄榄油并且画艳丽的彩妆、男孩的极度女性化造成性别错位等。日本的音乐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极力渲染性别错位所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种风潮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在21世纪伊始的好转而有所消退,以至于波及到了周边的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韩国的情况没有日本那么典型,但是也同日本有很大相似性。在日本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困扰的同时,韩国经济也一度由于政府官员乃至总统的行为而受到影响。在经济危机期间,同样难逃一劫,韩币也在大幅地贬值。韩国青少年的激进态度愈演愈烈,就服饰而言,大有赶超日本之势。以青年乐队为例,韩国的h.o.t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流行组合,他们的服装、化妆造型、行为举止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韩国的一代青少年。染彩色头发、男孩的女妆造型、阴柔妩媚的举止等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典范。同样,黑色或者银色的瘦长风衣也在舞台上大展风采,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超级肥大的印有卡通图案和文字的上衣和裤子,上衣要长至膝盖,裤腰的肥度要求扎皮带有三分之一余量后刚好卡在胯上,再配以金属链条或者耳环鼻环一类的饰品。由此可见,以日本、韩国为例,也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服饰发展趋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当经济发展越是不景气的时候,服装的流行风格就越是前卫和叛逆,反之则趋缓。

无论是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亚洲国家,青少年服饰的流行趋向总是与本国或者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亚洲的代表国家——日本的青少年们则是在用另一种民族化强一些的语言反映他们的心声。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整齐划一的民族精神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的服饰语言比较弱。当经济发展不乐观的时候,反叛、暴力风格的服装涌上街头,他们用夸张的色彩、性别互换的款式来装扮自己,配合反常规的行为方式来宣扬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服饰潮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发展状态的晴雨表,他们会十分敏感地捕捉到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3

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

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

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培养方向课程

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日语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政府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关、学校、三资企业等部门,从事外事、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专业服务、贸易、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2 贸易/进出口;

3 互联网/电子商务;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计算机软件;

6 新能源;

7 中介服务;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日语、外贸、业务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日语翻译;

2 外贸业务员;

3 日语业务员;

4 营业担当;

5 日语外贸业务员;

6 日语营业;

7 日语担当;

8 日语客服。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4

4、 盐谷温作于1937年9月24日“皇军保定入城之日”,见其《孔子的人格与教训》,1937年10月开隆堂书店出版。“后序”第4页。

5、 田中王堂《作为评论家的福泽谕吉》,《中央公论》1913年10月号。

6、 福泽谕吉的儒(汉)学观,中国观,亚洲观一直是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的热门话题。本人所见到的论文就有:矶边弥一郎的《福泽谕吉翁与儒教》(《东洋哲学》第31编12号,1924年12月),“满洲事变”之后小泉信三发表有《日清战争与福泽谕吉》,四十年代有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收入其《战中与战后之间》一书),六十年代有桥川文三的《福泽谕吉的中国文明论》(收入其《顺逆的思想——脱亚论以后》一书)、三浦叶的《福泽谕吉及其汉学观》(收入其《明治的汉学》一书),七十年代有今永清二《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亚洲经济》第16卷第8号,1975年8月)等。

7、《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页。

8、《评〈劝学篇〉》,《劝学篇》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5页。

9、《劝学篇》,第74页。

10、 《劝学篇》,第89页。

11、 《文明论概略》,第14页。

12、 《文明论概略》,第145-146页。

13、 《儒教主义之害在于其腐败》,转引自丸山真男《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

14、 《儒教主义》(1883年),转引自丸山真男《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

15、 《文明论概略》,第149页。

17、 《文明论概略》,第52-53页。

18、 《劝学篇》,第83页。

20、 《文明论概略》,第91页。

21、 《文明论概略》,第14页。

23、 《文明论概略》,第52页。

24、 《文明论概略》,第53页。

26、 《劝学篇》,第4页。

27、 《劝学篇》,第49页。

28、 《文明论概略》序言。

29、 1867年12月24日致其弟的信。转引自三浦叶《明治的汉学》,汲古书院,1998年,第56页。

30、 住谷天来的《孔子及孔子教》,内村鉴三序,警醒社书店,1911年。

31、 1924年4月30日《日记》。转引自宫崎道生《近世·近代的思想与文化——日本文化的确立与连续性》,ペりかん社,1985年,第78页。

32、 田川大吉郎《关于论语》,载“论语讲座研究篇”《儒教史之概观》第555、558页。春阳堂书店。

33、 田川大吉郎《关于论语》,同上。

34、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25-26页。

35、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25-26页。

37、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80页。

38、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69-170页。

39、 见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94-206页。

41、 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第40页。

42、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1929年11月,凡人社(大阪),第5页(序)。

43、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

44、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6页。

45、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4页(序)。

46、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19页。

47、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

48、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7页。

49、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3页。

50、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第7页。

51、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153页。

52、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192页。

53、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78页。

55、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02页。

56、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79页。

57、 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84页。

58、 和辻哲郎《孔子》,1964年12月角川文库第九版,第23页。

59、 和辻哲郎《孔子》,第26页。《孔子》一书第三部分为“论语的原典批判”。

60、 和辻哲郎《孔子》,第101-102页。

61、 和辻哲郎《孔子》,第98页。

63、 和辻哲郎《孔子》,第70页。

64、 大岛康正《井上哲次郎》,载《日本的思想家2》,朝日新闻社,1963年5月,第100-106页。另外Ginok.Piovesana S.J.也认为井上哲次郎“他从早年的史宾塞主义转变为日本儒学家”。见江日新译《日本近代哲学思想史》,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89年,第30页。

65、 收入三本集子中文章的题目依次是《关于孔子的人格》、《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三篇的内容大同小异,互为补充。以下只注篇名。另外1935年4月20日为“儒道大会”召开而举行的儒教文化讲演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孔子的人格与信念》的讲演,收入《斯文》第17编第6号《儒道大会记念号》。

66、 《关于孔子的人格》

67、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68、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70、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71、 《关于孔子的人格》

72、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七》

73、 《关于孔子的学问和人格》

74、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十二》。

75、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十三》,“孔子不重视军备,乃其弊。”这一点井上哲次郎的学生蟹江义丸在其《孔子研究》(1904年初版)中有论述。见京文社1927年改版《孔子研究》,第402-403页。

76、《斯文》第10编第7号,1928年7月,第3页。

78、 服部宇之吉《谈谈孔夫子》,1927年,京文社,第303页。

79、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1917年,明治出版社,第41页。

80、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202页。

81、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125页。

82、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287页。

83、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48页。

84、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65-68页。

85、 同上,《孔子及孔子教》第90页。

87、 “服门十哲”虽然各有特色,但从一定意义上均可归入此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宇野哲人、盐谷温、小柳司气太、藤冢邻等。如宇野哲人有《孔子教》、盐谷温有《孔子的人格与教训》等著作。

88、 参见三浦叶《明治的汉学》,1998年,汲古书院,第140-145页论高山 牛的汉学观的相关部分。

89、 三宅雄二郎《日本的孔子教》,见《诸名家的孔子观》。

91、 德富猪一郎《通过论语看孔子》,载《儒教史概观》,第496-518页。

92、 《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4页。

93、 《章太炎全集》第三卷,第423页。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5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四个不让”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为载体,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倡导和建立“四个不让”行为准则落脚点,切实解决全系统在优质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职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质量,为实现我市文化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讨论暨承诺活动,使之成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服务质量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服务质量更优质、服务环境更优化、工作绩效更显著、工作作风更优良。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有效活动。开展“四个不让”教育,借助学习、座谈会、演讲等以形式多样的大讨论活动,推进干部职工思想转变,形成人人争当先进文化践行者的氛围,积极争创文明服务窗口。开展“四个不让”讨论,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营造“比服务、比质量、比效率、比作风、比形象”的良好氛围。围绕“四个不让”行为准则,开展技能学习,岗位练兵等活动,掌握服务人民群众的真本领,避免工作上出现差错,减少失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为民服务的良好风气,各单位要张贴“四个不让”行为准则,使“四个不让”成为每个干部职工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

2、规范办事程序。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各单位要完善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不断推进服务窗口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两有两无”即“服务有微笑、服务有设施、服务无差错、群众无投诉”,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

3、提高办事效率。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失职追究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四不”,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一个人能办的事绝不推给他人;本部门能办的事绝不推给社会;上门来办事的群众绝不推之门外。

4、完善服务承诺。各单位要采取座谈会等形式,讨论服务中如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问题,不断强化履行承诺,使创建工作富有成效。

5、树立全新理念。要大力倡导为民服务“零障碍”工作理念,凡是有利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争着干;凡是有利于提高窗口工作效率的事放心干;凡是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单位形象的事自觉干,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和谐稳定的文化服务环境。

四、方法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7月29日-8月10日)。各单位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大讨论”暨承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四个不让”行为准则的精神实质,增强职工工作的自觉性和服务人民的能力。加大对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的宣传和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自查自纠阶段(8月11日-8月25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深入查摆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落实整改阶段(8月26日-9月1日)。针对自查自纠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和整改方案。

4、总结提高阶段(9月2日-9月25日)。各单位要在9月底前对贯彻落实“四个不让”大讨论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将书面材料报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要求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6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概念,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中生产包括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六个方面。现代物流行业是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作中,物流被看成是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能力。

作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单一因素无法产生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业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国家政策、市场壁垒、行业要求、产业链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和利处,由于国家政策和行业要求,会形成一些市场壁垒;二是市场竞争势力要素。主要指企业在市场容量、市场控制力、资金实力、核心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三是运营管理要素。主要指企业自身经营中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企业物流的素质与能力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

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现状,拟解决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方面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生产行业和物流企业的认识,分析出目前生产企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成本意识和管理手段不强。二是发展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过渡。三是信息程度化不高,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不相称。四是服务内涵缺乏标准化和差异化,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采取的措施和策略:这些策略是突出五个指标、导入集成模式、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信息系统、提升客户管理、注重品牌服务六个方面。既要对这些策略和措施进行收集、整理,还是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来指导实践。

难点:是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即:物流成本、物流效率、物流服务和物流质量4个方面。企业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成本等。物流职能成本率=物流职能成本/物流总成本×100%;物流效率一般的指标是:货物及时发送率(pi=ni/nt)、货物准时送达率(pd=nd/nt)、货物完好送达率(pw=nw/nt)和运输信息及时跟踪率(pn=nn/nt);物流服务包括三个指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和回单返回及时率;从顾客角度出发度量物流的质量有9个指标: 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和时间性。这9个因素包括了pds的三个指标,其中的三个指标--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描述了订单完成的完整性,它们与其它6个指标共同建立了从顾客角度衡量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

拟采用的方法

1、科学发展法:利用生产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并结合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地看待物流服务企业的竞争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郑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生产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选题构思。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选择相关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该题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具备现实意义和作用。

2、资料搜集。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收集四个方面的素材资料。一是要收集生产行业的基础理念知识;二是要收集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和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的四个指标;三是要收集目前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要收集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资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杂志和报纸;二是网上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类网站的文章介绍;三是通过上门采访请教相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和经营经验。

3、论文撰写。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撰写论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按照论文相关要求进行;二是认真细致撰写,力求准确客观反映主题;三是把握进度时间,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撰写,避免拖延。

4、修改论文: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指导老师的初步审阅,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论文答辩:时间:月 日--月 日。在此阶段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23-25

[2]徐从才、乔均.生产业是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保障[j].中国流通经济,2006(2).:16-19

[3]傅京燕.国际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8(3).:78-85

[4]叶振宇、宋洁尘.国际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城市,2008(9).:60-71

[5]包晓雯、曾刚.北美大都市区生产业区位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2).:54-55

[6]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国内外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43-47

[7]成刚虎,刘彤胤.向现代物流管理要效益[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37-43

[8]黄志明.中国生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04).:56-58

[9]连廷广.论发展生产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02).:42-49

[10]吴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浪潮[j].理论与当代,1995,(z1).:36-38

[11]庄嘉琳.生产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7).:53-55

[12]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j].北方经济,2007,(07).:46-49

[13] 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1) :35-67 .

[14] hagedoorn,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 (3) :670-690 .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4 月 日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7

中国大朗2011/12秋冬毛针织服装流行趋势

第九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举办之际,2011/_2秋冬中国(大朗)毛针织服装流行趋势在“中国羊毛衫名镇”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举行。本次流行趋势以暗流、系统、遗风、怪诞四大主题表现明年秋冬季毛针织服装的流行动力和原创力,倡导低碳环保、自然健康、简约传统的时尚风格。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大朗镇委书记尹景辉,大朗镇委副书记、镇长谢锦波,镇委委员、第九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林熙仿,著名服装设计师陈娟,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中心设计总监王旭等出席了本次。

基于今年6月举行的2011/12秋冬中国毛针织服装流行趋势研讨会所做的决议,经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设计师等共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在国内著名毛针织设计师罗亚平等指导下,由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毛织专业委员会、中国毛衫流行趋势基地等机构的各位专家研究和设计了本场趋势。

活动还得到了具有专业优势和丰富资源的中国时尚同盟的大力支持。由中国坊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国家坊织产品开发中心四大国家权威机构联合发起组织的中国时尚同盟作为“中国时尚文化传播国家队”今年首次参与到中国毛针织服装流行趋势的工作中。

本场的服装大部分采用了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霞客环保色坊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度环保纱线新品,制造了如第二肌肤般的针织体验。

2010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中国上海企业座谈会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8

本届论坛登临泰山《“中国服务”泰山宣言》,宣言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深刻转变,要将“中国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设成新的国家符号和国家品牌,与“中国制造”共同构成经济振兴和文化繁荣的两翼;应当充分认识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积极应用现念、新兴技术;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强服务模式、服务业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旅游业率先倡导、践行“中国服务”。

本届论坛由山东省旅游局、泰安市人民政府、首旅集团、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承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在首届中国服务发展论坛上,我曾经指出旅游业是最适宜、最可能、最应该创造出中国服务品牌的领域,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和观察,今天我依然坚信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看法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旅游业对树立中国服务业品牌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是在中国制造国家品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服务的概念,这也意味着中国服务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拿得出手,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广为人知,必须有庞大的国际消费人群,而旅游恰恰具有这样的条件。一方面,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过夜旅游者达到575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外汇收入国家,通过不断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非旅游企业,都在与境外需求打交道的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为摸索“中国服务”模式及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与我国庞大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对应的,是迅速崛起的更为庞大的国民出境旅游市场。2011国内居民处境人数已经达到了7025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占总出境人数的91.3%。

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856万人次,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不同于入境旅游,好像对中国服务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作用不大,但是实际上,我国庞大的出入境消费人群,恰恰是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除了首旅集团等旅游集团,还包括银联等金融服务机构,甚至也包括绿地等房地产企业,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不仅推动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更多的带动中国服务走出去。只有真正的走出去的中国服务形象、国家品牌才能立得住。无论是出入境旅游,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进程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服务在服务业中有终极意义和创新引领地位

美国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中指出,第四次浪潮将把我们现代生活推向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人们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从事工作,好多现象会是以前社会的重演,人们有点像回到传统社会的味道,在更高的文明层次上重温昔日的田园乐趣。第四浪潮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兴起,主要包括观光旅游、美食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度假类活动等等。

无独有偶,日本经济学家田河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将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分为五种产业,他认为的第三产业是用手脚进行的体力服务,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产业是靠智慧进行开发,靠体力加以保护的复合服务,第五产业是脑力提供的服务智慧服务,第六产业是使人们情绪舒畅的情绪服务,第七产业是使人们心安理得的宗教服务。其中的情绪服务就包括旅游、娱乐产、电影、绘画、戏剧等等。

甘哈曼的预言和新世纪的现实,使我们切实感受到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与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符合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田河九更是将旅游纳入到第七产业宗教服务的第六产业情绪服务。从这个意义来分析旅游服务对于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福祉,具有终极意义。这一认识和判断,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旅游以及休闲产业,在国计民生当中的应对地位,对于实现不断改善人民福祉,让人们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生活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众多服务行业当中,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很多创新具有引领价值。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旅游服务当中的星级饭店的标准,这个标准经过多次修订,已经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饭店星级标准已经广泛渗透到其他众多服务行业当中,现在无论是银行业、商贸业以及其他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星级服务的概念和星级服务的体系。此外目前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的旅游房地产以及旅游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等,也是来源于旅游业。

当然这并不是说旅游服务已经很好,在实际中旅游服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比较突出,国家旅游局也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新时期旅游业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行、游、住、食、购,加强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成果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旅游服务的完善和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人们常说文化是人的灵魂,其实文化同样也是旅游服务的灵魂,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服务,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融合与解读,加深对文化的提炼与创新。

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旅游服务中最重要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演化进程的积淀与轨迹,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服务是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安逸。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仍然是所有服务创新最根本的归一与最重要的源泉,服务的最高宗旨是以为人本,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9

一、发达国家服装设计教育特点

(一)法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法国是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摇篮。法国的服装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是世界上最早将设计和制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国家。由于服装设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法国的高等服装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品牌灵魂并与世界和国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并举行学生服装设计展,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大众。

法国服装设计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学年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才能过关。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要求,担任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都是具有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曾在多家法国知名时装公司和设计工作室工作过的设计师担任的。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四年本科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约占50%的,设计理论多于设计制作。

(二)美国专业特色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直接导致了在学科建设思路方面的多样性。由于美国的服装教育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服装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并且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比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服装造型、服装打版、纺织品设计、服装企划、陈列设计、经营企划、服装生产管理以及在流行搭配、流行报导、国际贸易等领域方面的工作,成为引领服饰流行风潮的先驱。

(三)日本善于对外学习和保护传统

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灵魂。如三宅一生、川久保龄、山本耀司等设计大师先后赴巴黎学习服装设计,收集欧美设计经验,并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服装产业的发展,使日本的服装设计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它不刻意强调学习者的创意,却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创造力来自对文化的吸收、对基础理论的感悟和纯熟的实践能力。

日本服装设计教育还有一个为人称道的优点,那就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日本的服装设计教育不但没有因为学习西方而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反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服饰成为文化沟通的语言。从历届日本服装设计大赛获奖的学生作品来看,虽然各个时期的设计都紧随时尚潮流,但其中却散发着浓郁的日本风格,日本文化背景和日本式的设计手法在作品中展现充分,抑或自然流露,抑或刻意设计,都会使人感受到日本设计教育的力量,它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又不断向上伸展,吸收世界当代先进文化思潮。

二、中外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色就是优势,如何抓好特色教育是各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服装院校在教学当中应该结合当地特色,从本地的人文、消费市场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院校办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并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产业、文化特点及学校专业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使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从模式、形式到内容有自己的特色。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一直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着培养,设计课程很多,但课程设置上倾向于理论性科目,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关联的却不多。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主要原因就是服装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结合相脱节。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和服装产业发展的潜在需要,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导向,课程内容应服从于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品牌,根据这个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由于成熟的服装品牌在市场上都有相对独立成熟的客户群,被市场所接受,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市场接受情况。

(三)提高服装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国外高校的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要更新,教师要通过再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方式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要重视,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为教师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四)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和企业都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发外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国的高等服装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比如参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等等。服装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切合点,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才能加快学生进入市场的步伐。

三、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在办学特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敢于面对不足、反思不足、改正不足,中国的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也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0

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思想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矗立的新时代,我们国家又正值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更新与改革的良好契机,我们就必须大胆的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一定要以世界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这一切都是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求。我们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作为参照物,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显著作用。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相同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而绝非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特产”,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中日两国的古代还是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强调培养合格的顺应时代的国民,从而为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神学色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极其不吻合,无法正确解释当时的自然现象,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得到驾驭,就这样人为地创造了神创造和统治世界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告诉人们,统治阶级是神创造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神所赋予的,社会生活实践不能违背神的意志,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得违背。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又都对不同的外来思想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我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而日本引进了我国的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传统思想,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对其本国统治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差异。中日两国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国情,因而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必然会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继承方式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既继承了古代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又不同程度地学习了外来思想理论即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全盘继承了本国古代的传统理论思想的同时,以及吸收了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论,这是一种内外交融的理论基础改造形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服务对象不同。中日两国由于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服务的对象也完全不同,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它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无产阶级利益;而日本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国家,固然其服务对象就是资产阶级利益团体。

二、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相同点。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通过不同形式和手段捍卫着统治阶级的国体和政体,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护卫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有序运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本国人民群众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维护国家利益,奉献社会上来。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共同宣传教育下,不断地使广大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拥有主人翁荣誉感,它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指导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家“全面”干预,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体制,教科书审定制度上,日本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不顾历史真相,颠倒黑白,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使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性更加突出显现出来。

三、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相同点。首先,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不同,内容、方法、方式各异,但这种教育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而有的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名却有实”,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面,都能够得到统治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具体执行,无论是军队、学校、农村都有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日本当局政府指挥,文部省具体执行。在日本的这种单一民族的大一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质下,彰显着国家在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表明国家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其次,中日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强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系统有预期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学习方式。比如:在不同阶段的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差异。我国注重正面的教育,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多样,但是主要强调正面、直接、正规的教育手段。国家教育系统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和规定的时间内对其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日本更加注重熏陶和训练的教育方法,所以,日本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并通过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相同点。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都会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和消化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塑造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的新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越发注重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大。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又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都会反映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各级学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于本民族本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日本致力于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又为社会发展到更高文明创造了条件,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而日本以二战后日本战败为分水岭,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期间的目标是“和魂洋才”、“完美的人”等,指培养一代具有神国主义色彩并拥有西方先进技术的新一代日本人,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神国主义色彩又染上了军国主义色彩,这时的培养目标上升为培养“尽忠报国”的以天皇为中心的良民为目的。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必须追求人格高度完美,促使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公民。对青少年则注重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能力,自主、自律精神及在国际事务中务实能干的国际化的新型日本人。

五、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始终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目标,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在吸收外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又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对于传统文化部分,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建立在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用科学的实践方法去伪存真,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实现更高的价值,从而丰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使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人们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阶级内部的一种驯化教育,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然我国的教育是针对全民族以及全国人民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加快向全社会,全民族转换,并不是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和观念向这个方向转换,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更加得到发挥,也会得到全社会,全民族人民群众的强烈拥护和大力支持。

3.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全人类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关键在于把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体品德意识,只有实现了这种素质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还需要必要的省察、研究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方法的自觉运用,从实践中获得真理,用真理去指导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参考文献:

[1]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1

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包括音乐。剧中女主角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就有多件,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不知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虚假现实主义?

文艺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首先应该尊重现实。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文化。在许多国内影视看来,影视的真实就是把文化的糟粕恶习惯俗都搬上来!——商品化不是庸俗化。如果影视作品只能让人一笑了之,而没有美感、内涵、真实。就会失去它的价值。也没有没有启示、深刻、隽永的印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也不会持久。生产决定消费,人才消费过又投入生产,而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文艺作品不是单纯娱乐作品——把一些生活中的恶习惯俗也搬到荧幕上,弄得四不像,不东不西,不伦不类。说是大陆一直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老百姓生活”,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不学他人长处,看不起别国文化,掩盖自己夜郎自大。就像说漫画动漫是“小孩子才看的东西”可是经济世界前两位的美国日本却把它作为文化产业中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笑人不如人,自以为是的把漫画真的画成小人书。《功夫熊猫》这部好莱坞动画篇,所有原料都取自中国元素, 是好莱坞送给中国的情书,也是挑战书,挑战我国行业无人的尴尬局面。一时只是有轰动而没行动。

什么是文艺作品的真实?不仅要真实的反应真善美,还要敢于“面对淋漓鲜血、惨淡人生”。不知道要宣传什么,批判什么。好的、坏的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坏人小孩子都看出来,好人不能崇拜到学习模仿的作用。

这样演的结果是什么?——好的不模仿 学坏的不少。倒是都不得罪。可谓是中庸。在国外的留学生,看到的可真让人失望——都是落后几十年的农村电影,和那些好形象又养眼的电影一比,给那些有大民族主义的国家当做中国落后的把柄。影视媒体都这样,百姓应该就更如此。所以国产电影又出现新名字——批判现实主义。

这样的作品怎能挂到外面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的脸面?一直在说让世界认识中国—— 入则误己子弟,出则误人子弟。入则无人才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岂不知从事影视传媒的使命?!

如今,在走出去的过程,明星和电影开始在海外投资,是我们的成功。据采访,台湾明星周杰伦不喜欢在大陆,说不是大陆素质差,而是不懂音乐。宁可去日本唱他的东方腔,说大陆大部分欣赏不了他的中国风音乐——众所周知,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的音乐词、曲、乐的成功体现的中国文化,起码应该明白这些。然而还没有庸俗的文化:网络、街头的“流行”俗歌、二人转等等红。

当然有大陆有许多优秀作品,这是必然的,比如大型历史剧。07年内地电影《无极》和《墨攻》《投名状》无论国际性、商业性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虚假现实主义的飞沙走石,并不美观成熟,否则有好莱坞特效‘动画电影’干嘛?

05年中韩合拍的大片《神话》让人耳目一新, 虚实结合的表现,谁说不是现实主义呢?韩剧今年惯用的虚实结合剪辑: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文明完美契合的表现手法,回忆式的转换,古老的轮转主题的创新,梦境现实 此时彼时 前世今生自然转换,最后古今人 梦中的人线索在现代相遇。塑造了英雄,电影体现了多国的文化;仔细想想,是不是其中无处不表现着中国元素?场景的瀑布、长城、兵马俑 包括音乐。金喜善换的汉服和韩服,中印舞蹈和宗教等等;以及后面提到的‘中国性格和’。从好莱坞回国的成龙,向世界尤其是不了解中国的日本、韩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英雄形象。挽救了香港电影,更挽救了中国电影。并不圆满的结局也一改以往传统——这才是现实主义。

如今一提到功夫片的英雄,世界就会想到中国;这是赞美还是讽刺,因为中国不只有武术。

所以,国产影视应该无论从场景、环境到言行、举止、对白、眼神视听上的所有细节,都应表现文化;表现自己的文化。

从在外在细节中透视文化

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文化呢?比如韩剧虽然音乐、场景布置、剪辑、服装、色彩方式都取材西方。对白、举止、等细节都注意东方礼仪和古典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在一些节日,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上帝最喜欢的颜色)。但在东方,却把白色作为丧色。白色即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也就是说白色是没有色彩倾向。胸戴白花知道是港台影视葬礼中。因为信奉基督教,韩国影视则在婚礼中穿戴白色、场景在教堂。大陆婚礼却哪里都是闹哄哄,亲戚邻里之间叽叽喳喳叙家常,打麻将,没有内涵 婚礼本是庄重严肃的事……葬礼就更不成体统了…恶俗哪里都可谓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就是礼仪之邦吗?人一辈子即使结婚次数无法算,可就死一回;婚礼和葬礼都这样,其他的重要节日,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哪里是中国文化呢? 每个细节应该都表现文化来,不是不要文化。不能全照搬,也不能全否定,更不能一无是处:世界的不是中国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东方文化渊源流长,所以复兴东方文化必须现代化。比如服饰都是西服、礼服高跟鞋,虽然日本文化不及中国,可在文化继承上日本要远超过中国,汉学、儒学,和服韩服在继承了汉服过程也有自己民族时代特色,所以至今没有被淘汰。现代文化特点是线条简约,小巧。我国的礼服,是东方女性的温婉丰润让旗袍成熟妩媚,还是旗袍的流光溢彩让东方女性更婀娜多姿?都是西方女性没有的。圆领更显得颈部的细细的轮廓,斜襟、连袖、盘扣、滚边、丝绸、刺绣。从她降临到世上那天就和时尚结下不解之缘,美处细节的变化中,都能露出女子思想点滴进步的端倪。

在内场景布置上,东方家具亲近本色自然色(适合书房、卧室) 纹理浮雕多动物图案;西方家具和建筑多白色、浅黄等高贵典雅亮丽色彩。(适合客厅、厨房)旋涡、弧线线形等等…文艺复兴后石膏雕塑艺术宗教融入;

韩剧在中国市场优势,不是因为我们认同其中的文化,是因为我们缺乏并需要那种文化。韩剧的音乐是东西文化结合的典范。背景音乐和主题曲东西方古典乐 流行乐、民族乐融合。同一主题曲还经过不同乐风变奏《巴黎恋人》 中给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天鹅之死》赋予新意;《对不起,我爱你》主题曲是日本《雪之华》 许多歌曲经过中、日、韩翻唱,成为文化交流的经典之作,《蓝色生死恋》中经典的钢琴曲,莫扎特、肖邦、贝多芬等等,以上只供参考。旨在让历史文化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的心,据说《大长今》中的韩服宫服一个剧中就要换很多件,传统韩服的红、白、绿经过调和,变得华丽新鲜。传统民族歌曲和钢琴小提琴一起配合在历史剧中。 电视剧《宫》新颖模式:把韩国虚拟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在传统皇宫和现代校园自然切换。是借鉴了日本英国制度和文化;比如19世纪日本和英国,君主立宪象征高贵的宝石蓝和翡翠绿宫服。韩剧把形象、色彩、听觉、动态的美感运用到影视——‘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 和英国提出发展创意产业计划。如今,韩剧正掀起一阵‘旧文艺复兴’风潮。

因为还不能睁眼看世界,所以也看不到自己。

于内在塑造独特的东方气质

外在的修饰从人物主客观一言一行的文化,环境的文化开始,内在的则表现在性格。通过文艺作品和考察我发现,日本性格主要是安静 礼貌 羞耻感、总是小心翼翼。然而安静却不保守顺从 勇于自主创新 是曾经的尚武精神延续;礼貌无论是言行举止 眼神等细节都能体现 而且他们认为安静有内涵、多听少说、无为无过、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节制——克己复礼;而大声说话被认为是暴露自我的肤浅的、无礼的举止。不必说话,不必说话,用眼神甚至就能互相理解。现代审美,以简约小巧最好。影视衍生品的日常用品和小饰物很受欢迎,娃娃玩具人偶不但创意而且美观;科学发明上,小汽车、微型手机、照相机、袖珍笔记本 袖珍电饭锅;著名的人物缩小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喜欢雏菊、樱花;拘谨细致的和服……我猜原因大概是因为国土小资源少,集约型。心胸小……这些在日本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都有反映,给人留下印象 。

那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该宣传什么中国形象?也就是中国性格是什么呢?让世界一看品牌就知道是中国?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就是坚韧,生命力。坚韧可能会逆来顺受懦弱,强大的坚韧更是让中国任何变革都举步维艰。什么脏乱差的环境条件待遇都能忍受,不争取——如果用于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卧薪尝胆,能屈能伸,忍受任何恶劣条件。那才是中国精神。西方学者这样称赞中国性格:“在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他们的英雄主义才显得如此令人钦佩。” 我们不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更不怕疼,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经历的苦痛太多,以致对疼痛已经麻木了。 上流阶层那些沉溺于声色,口腹之欲自我放纵的往往会对痛苦及其敏感——这就是中国的价值观。无论是男人 女人老人小孩都具有生命力 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任何企图同化中华民族的民族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融合,没有民族能征服中国。可以看出坚韧和生命力。可见美德和恶俗只有一步,关键是掌握好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错,影视作品就应该宣传这个。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不少原本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国家,都先后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利用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和可持续性特征,为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以工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累积了各种矛盾,转型之势迫在眉睫,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也因此备受理论界关注。

一、国外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结构演进问题,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理论,如“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定律”以及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等;工业化阶段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以及富克斯的服务经济理论等;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要是赤松要和小岛清的“雁行形态论”等。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穆克(David L Mckee,1988)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使得不少发达国家非工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冯德么维(Vandermerwe,1988)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物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务包提供者转变,然后转变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怀特(White,1999)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动态过程。对于产业结构服务化过程中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形成了四种观点,即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与融合论。代表学者包括Cohen & Zysman(1987)、Klodt(2000)、O′Faeeell & Hitchen(1990)等等。而赛亚(Selya,1994)、萨森(Sassen,1991)以及丹尼尔斯(Daniels,1985)等学者还研究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地理集聚问题,涉及生产者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影响因素、内在机制、区位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汪冰(2001)对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机制与演化作了系统研究。陈明森(2003)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模式即自主成长和外向推动进行了比较分析。李相合(2007)认为技术进步是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专业化分工是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前提,人力资源是服务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服务经济结构演进的国际推力。陈英(2005)系统地研究了后工业经济运行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认为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服务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工业进行的。郑克强等(2007)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稳定增长转为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由相对稳定迈向快速增长时的转折点。来有为(2009)则研究了制造型企业服务化的三种模式 。叶广宇、冯惠平(2007)认为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制造业加速向服务化转变。

2.国外产业结构服务化规律的实证研究。杨国昌(2002)通过对1950—1992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的考察,揭示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与特征。景跃军(2006)认为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代表着未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方向。王海燕(1998)分析了美国和日本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特点,指出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自行调节,而日本则是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产业政策强烈干预相结合结果。边恕(2003)认为指出产业结构服务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突出特征,其原因在于日本制造业的大规模海外转移、制造业生产中的设计、企画等脑力劳动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增加等。周婷(2009)研究了日本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勾画出了日本从工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认为信息技术发展、政府产业政策、制造业服务化等对日本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篇13

这里,有一个要素必须考虑,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文化定势。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头脑中早已嵌入了本国文化的思维定势,这对日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笔者的观察,可以大体上将日语学习者分成两类,一类是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亚洲系,另一类是受欧美文化影响的欧美系。亚洲系学习者大多数抱有“入乡随俗”的观念。因为,从外形上看,亚洲系学习者和日本人差异较小,在日本生活经常不被当作外国人对待。渐渐地,这一类学习者,就希望自己完全像日本人一样,不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融入日本社会。为此,属于亚洲系的留学生在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捕捉语言使用的细微之处,加以模仿。比如日本人常用的附和表现,暧昧用语,甚至是当红搞笑艺人的经典桥段,亚洲系留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模仿,自然娴熟地运用到自己日常的会话中。而与此相对,欧美系留学生较多地坚持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会刻意和日本人保持一致。只要意思相通,即使和日本人的日语稍有出入,也不会非常在意。

以上是笔者在日本生活的一些感触,还不足以形成定论。但接下来会通过具体的例子,通过分析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李”和来自荷兰的留学生“rob”的对话,来论证笔者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位留学生都学习了5年的日语,其中“李”在日本生活了8个月左右,而“rob”3年前在日本生活了1年,这次和“李”同期来日,又待了8个月,总共是1年零8个月。两人就“漂亮”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以下是具体内容(值得注意的部分用下划线标注)。

李 :今、ね、おしゃれの女がれているよね。おしゃれなら、モテモテ

rob:うん、立教にもおしゃれな女の子がいっぱいいる。

李 :そうだよね。だから、私初めて来たときちょっとストレスを生じてる。

rob:あなたは大丈夫よ。いつも素な服を着ている。

李 :でも、やっぱりファッションがちょっとうけど。

rob:そうかもしれないけど、素な服は素な服だ。どのファッションでも。

李 :うん、かに。ファッションといえば、「かさねぎということ知ってる?

服を何枚かさねって着るということ。

rob:初耳だけど、その意味だと思った。

李 :うん、重ね着は今の日本でけっこう流行ってる。センスがいいなら、きれいだけど、もし何でも重ねてたら、だとおもう。

rob:成。ワンピスが一番魅力的だと思う。

李 :うん、わたしもワンピスが大き!

rob:なワンピスなら、重ね着がいらない。

李 :そうだよね!重ねぎ、そしてりすぎのはいやだ。

rob:うん。

李 :でも、今日本の女性はりすぎじゃない?自然なタイプが珍しいとおもう。みんないっぱいがかかって、きれいに化したり、一生命はやってる洋服をんだりしてる。今の私もこんなことにこだわっているようになって来る。

rob:そうね。女性の半分ぐらいは自分の服につかなくて、後の半分ぐらいりすぎる。本当に魅力的な服を着ている女性は少ない。自分の魅力がわかって、せている女性が好き。でも、大げさにせるのはだめ。

李 :そうだよね。でも、ね、今女性の中身とかそんなに大切されていないとおもうけど。

rob:もちろん大切だよ。は、そのほうがもっと大切。

李 :でも、もし、なんか、外が不工だったら、男性の方はすぐ味を失ってるじゃない?

rob:……(なにかを考えているようである)

李 :私の友の中で、すごく性格いい子がいるけど。でも、ね、あの子は田の出身なので、いつも地味で、ぜんぜん目立っていない。だから今までずっと一人ぼちだ。

rob:目立ってなくても、いい性格がないわけではない。外だけでめられているのはよくない。性格にめられているべきだ。

李 :でも、では、外だけで人をしたりとか多くない?少なくとも、わたしはそんなことを体した。

rob:どんな体?

李 :は、わたしももともと自然主だった。化なんかしなかったし、洋服にもあまりお金がかからなかった。

rob:今でも化余りしないね。今日は黄色のアイシャドだけ?

李 :私のよくきなさいね!

rob:はいはい、またいらいらしてるいる。

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段对话。首先是作为日本人,会频繁使用的附和表现。也就是那些附和对方观点的措辞。然后是比较暧昧的语言。那些为了避免直接进行断定而将话题绕开的语言。还有,就是为了表示自己始终在仔细倾听,在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观点,所使用的一些停顿。最后是说话的时候,为了调整语气,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使用的一些语气助词。这四个方面,都是日本人在对话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通过统计“李”和“rob”在这段对话中,出现这四种表达方式的频度,来分析二者的说话方式。结果如表1所示。

总体来说,以rob为代表的欧美系留学生,会有以下几点特征。

1)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通常会比较明确。多是用断定的方式,直接下结论。而不会模糊概念,闪烁其词。想说什么,不会顾虑太多,直接就发表意见。

2)虽然有附和对方观点的时候,但不是为了使谈话顺利愉快地进行,而刻意进行的附和。只有在真正赞成对方观点,心悦诚服的情况下,才会表示附和。与日本式的附和有本质区别。

3)不会因为顾虑对方的情绪,而中断自己的发言。

而“李”作为亚洲系留学生的代表,表现出的另外一些特征。

1)避免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使用「とおもう「じゃない「みたい这样的措辞,使语言显得柔和。

2)明显比较注意对方的情绪,会不时停顿,观察对方反应。

3)在表达心情的时候,会大量使用语气助词。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