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1

但是我们也同样发现,现今的高等专业学校课程改革都是根据所教课程的社会需要作为改革的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专业学校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得出结论,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设计。那么根据社会调查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合理,是否可靠呢?是否真正能成为课程改革的依据呢?高等专业学校在其中又应发挥怎样的职能呢?

一、高等专业学校产业专业的分类分析

高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按照产业来划分,可划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1.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就是十八世纪蒸汽机产业革命、十九世纪电气化产业革命、二十世纪全世界进入原子能及电脑信息网络化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门类齐全的工矿产业及项目。传统产业经历很长时间的运作,经验积累较为丰富,传统产业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经验,经过长期总结,设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等专业学校对于这样的传统专业课程完全可以依照经验进行,参照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方式,来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

2.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就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第二,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第三,是对我们原来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

针对新兴产业,高等专业学校看到了其内在的发展市场,新的产业必定需要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很多高等专业学校根据新兴产业开设了相关专业,我们简称它为新兴专业,例如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等。

然而新兴产业有其特殊性,作为新兴产业,它出现的时间较短,无论是产业的操作运行模式,还是其后续人才培养方案都不完善,还处于经验积累阶段,虽然有一系列的成功案例,但是还有其不合理之处。

开设新兴专业职业教育,就应该考虑社会经验的合理性,与企业在摸索中共同来完善,积累经验,寻找最佳的企业运行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现今,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转行业而来,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善于从成功和失败中寻找方式方法,通过多年的跌打滚爬,有一些成为了新兴产业中的领军人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还在摸索阶段,总结的经验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例如,在教学中就屡次发现,旅行社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高等专业学校曾请教过很多旅游行业业内人士,请教了旅游局的领导和旅行社的总经理,想从他们那里寻求旅游专业职业教育的方向,寻求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脱节之处。

根据行业总结经验,旅行社导游培养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进入旅行社后,旅行社先让新员工了解旅游产品,由于没有上团经验,旅行社老总一般不会轻易让新员工带团,先从最基本的文秘开始;学习和接触了旅游行业操作程序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让新员工跟团学习讲解;根据对他们一定考核后,合格者让其锻炼做全程导游陪同(以下用“全陪”作为简称),最后以地方导游陪同(以下用“地陪”作为简称)作为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总结一条线路:门市――景区讲解员――全陪――地陪――领队。从易到难,这就是现在几乎所有的旅行社正在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方案有其缺陷。

其一,培养时间过长。按照培养方案,从进入旅行社到称为称职的员工需要3年到5年不等,而成为行业优秀的员工时间跨度更难控制。

其二,培养思路错误。从易到难,确实是根据培养对象的接受能力来的,也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但是熟知导游工作的人知道,做好全陪,必须熟知地陪,而做地陪却并不一定要熟知全陪工作,所以应该先地陪后全陪。因此门市――景区讲解员――地陪――全陪――领队,这是按照工作逻辑顺序的培养方案。

其三,培养目标有所欠缺。对于旅行社来说,需要的是各种方向的导游,旅行社最希望每个新员工最终能成为优秀的地陪,由于培养方案的缺陷,旅行社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经常在全陪―地陪这一阶段中断。在逻辑顺序错误的情况下培养人才的难度显而易见。

新兴产业内人士,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还属于摸索阶段,并不是绝对正确。新兴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中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长期验证,总结、积累经验。

三、高等专业学校在产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时的职能转变

综上所述,高等专业学校在对于新兴产业专业课程改革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有效的课改方案。

1.征求业内一线员工及一线管理者的意见

业内领导与一线员工及一线管理者提供的意见都很重要,都具有参考价值。但是新兴产业业内领导他们大部分为转业而来,在岗位中他们利用自己的擅长,操作着行业之间互通的部分,没有经历过底层岗位工作,没有系统的管理经验,他们提出来的意见就会有所偏差。因此,我们应更偏重一线员工及一线管理者的意见。根据学生成长过程而言,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从底层做起,适应底层岗位,在这方面,一线员工及一线员工管理者的意见最具参考价值,他们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他们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

2.研究新兴产业人才需求

高等专业学校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立足,探索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深入了解,更需要去亲身体验行业内部管理体制,发挥学校的职能,总结行内人士经验,研究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高等专业学校一定要突破“常规思想”,发现行业内部的不足之处,勇于提出新的观念,纠正偏差,发挥学校的调研职能。

3.制定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课改方案,改变高等专业学校职能

高等专业学校培养学生,关键就在于做在行业之前,为学生踏入社会即就业前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并根据对新兴产业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善于创新,善于否定旧观念,为行业发展考虑,为学生发展考虑,提高高等专业学校在行业中的地位,改变普通高等专业学校教学职能。

总而言之,现在的高等专业学校对于新兴产业,不仅发挥教育教学职能,更重要的是吸取经验,跳出新兴产业不完善的培养思路,总结正确的方式方法,研究行业人才教育的新路,为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锡民.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2

社会工作人才概念、内涵的界定

雷洁琼提出中国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之后,王思斌对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作了区分,他指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比较,实际社会工作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实际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二是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并没有受过社会工作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此基础上,袁光亮将社会工作人才区分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实际社会工作人才,甑炳亮、王秀江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性的社会工作者和从事相关社会服务但没有专业性要求的社会工作人员,易钢则认为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人员构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在界定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概念之后,刘华丽对成功社会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一个成功的社会工作者对人性持关怀和乐观的态度、对自我具有合理定位且自尊自信、对他人尊重信任接纳友善以及诚实务实有活力。周宏、付尚媛、梁楠从初级、中级和高级社会工作者三个层次,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交叉建构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素质,朱雨欣等人还以西部农村为考察对象,也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人才素质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李林凤还针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提出社会工作者向少数民族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时应具备的素质除一般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素质外,还应具有掌握案主族群文化和特征、挑战并改变自己对少数族群案主具有的成见以及了解中国民族政策与法规等素质。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现状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中国社会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人才,二是需要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现在已有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王思斌、仲祖文、戚欣、徐永祥等学者的研究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王思斌认为市场化改革的后果及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仲祖文认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戚欣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转型的角度阐述了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迫切性;徐永祥则从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体制建构三个方面,即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和主要承担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促进者和示范者、是公共财政体系的催生者,论述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需求。

在社工人才需求量及现状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区域为例,如孙中锋、王邦虎以安徽为例,认为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总量偏少、结构分散、身份尴尬、待遇偏低等问题,提出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探寻适合的模式,通过舆论宣传、科学规划、岗位开发、完善体制等路径来推动,进而促进本区域的社会工作发展。还有张小蕾对天津,石方军对河南,彭鑫对上海卢湾区等省市社工人才在年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分布及需求和存在问题的调研,研究结论大致相同。

另一是以服务领域为例,张时飞通过对广州养老院社工人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三点建议,即率先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率先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入手,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把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作为建设社会工作职业权威的重要突破口。周胜和周爱萍通过厦门市救助领域社工人才调研,认为明确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身份,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学院式培养,建立在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王德丰、陆士桢、陈树强、孙立亚、张作俭、马凤芝等先后撰文讨论了新加坡、美国、香港、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直接指导了20世纪末期大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发展。21世纪以来,周湘斌、李迎生、张朝雄等人在全面考察英国社会工作的资格教育及其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研究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实务导向的资格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二元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认可、多方参与以及专业教育和资格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在经验借鉴基础之上,中国学者也努力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王立红、周光亮认为应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周林波认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与本土实践具有强大的“嵌套”关系,坚持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学院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顾海霞、罗观翠通过总结中山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通过尽可能地挖掘、动员、整合资源,以构建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崇慧、吕涛、姜敏以云南各高校为例,研究NGO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

地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是民政部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区(上海市、深圳市、江西万载县和浙江宁波海曙区)以及四个试点单位(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二精神病院、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和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总结。上海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成立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机构,注重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江西万载县从三个方面形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格局,一是开发一批社工岗位,二是创建与高校社工专业和社工、从工(准义工)、义工的两个联动机制,三是培养三只社工队伍,即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本土化社工从业队伍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化社工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未来取向

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和未来取向主要集中在学院式专业社工人才培养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文军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脱节”、“职业社工培养中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的错位”等十个挑战分析;王思斌对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阶段、动因、非均衡性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在数量与速度、人员与素质、专业化以及社会责任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取得平衡。

史柏年总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四个特点: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和拿来即用,并提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标、道路、管理和人才培养四方面面临的严峻选择。向德平分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缺乏、专业价值观和理念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脱离实际、就业渠道狭窄等,提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要坚持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送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取向。

总结与反思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已取得若干共识。第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是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又从事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人员;第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中国转型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三,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道路;第四,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嵌入到现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环境中,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方参与形式开展。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3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装饰施工员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让施工员在实践当中渐渐成长起来,通过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施工员自己总结出来的窍门,最终达到突破和创新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在施工员的培养过程当中采取一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由此就涉及到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装饰施工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创新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

1 在实践中吸收经验

众所周知,对于技术、服务行业来说,吸收经验的最好方式,就是参与到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工作时间的累计之下,才能够有较为有用的工作经验得到吸收。鉴于这一原理,我们必须要在培养装饰施工员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接触到实际工作,通过亲身的实践来体会装饰施工的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渐渐进入状态,在不断坚持亲手操作的情况下,渐渐学习到装修施工的真实情况和在装修施工当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在更有经验的施工员的帮助下更好的理解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这样一来,在施工员自身的努力和前辈的帮助之下,施工员的经验就积累起来了。

2 在经验中总结窍门

随着工作时间的渐渐延长,装饰施工员就渐渐积累起来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当施工员的经验积累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让他们将自己所吸收到的经验整合起来,通过他们自身理性的分析和总结,并借以一定的外部力量的帮助,最终得出要做好装饰施工所需要的一些注意点。接下来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这些注意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及科学的分析,最终得出属于施工员自己的工作窍门。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他们就能够轻松的找到工作重心,并且能够在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迅速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在窍门中寻找突破

在工作过程当中,装饰施工员一旦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窍门,在工作中就会更加轻车熟路、驾轻就熟起来,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会相应的取得长足的提高。但是对于装饰施工人员来说,仅仅掌握一定的工作窍门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恒河沙数的装饰施工员当中脱颖而出,他们还需要寻找各自的突破点。换句话来说,当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窍门之后,就需要静下心来,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内在和本我之上,找到自己的擅长的部分,然后将这一部分结合工作窍门充分发挥作用。于是,他们就具有了高于一般装饰施工员的工作能力:具有个人风格的装饰施工能力。

4 在突破中发挥创新

当然,如果装饰施工员沉溺在自己的个人风格的发扬之上,也不能为装饰行业带来更加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沉溺是阻碍行业进步的最大绊脚石,也是阻碍个人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达到个人和行业的共同进步,他们需要在此个人风格突破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利用全新的设计理念、饰材应用等方式来表达大众追求的各种思想,为装饰行业带来更加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更有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强化。

5 结语

要想达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装饰施工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西药我们通过在实践中吸收经验、在经验中总结窍门、在窍门中寻找突破、在突破中发挥创新这四个培养手段来完成。只有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才能够让装饰施工员们一步一步地吸收他们在本行业当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而通过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渐渐的成长起来,迸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行业之光。这样一来,才能够最终达到为装饰行业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方雪珠;中职建筑类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方案的开发――以“施工员”培养课程方案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7)

[2]冯辉,唐义锋;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3]刘胜,林红,杨育,郭晶晶;复杂就业环境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4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wo approaches of the talent structur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quipment test and actual combat training. It aims at confirming the training standard and mod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alent,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benefit.

【Key words】Equipment test Actual combat training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alent-training

一、引 言

目前,我军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装备试验按照生产厂家设计标准组织实施,而忽视了武器装备的实战性要求,导致试验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在部队实战训练中经常出现性能不稳定、操作无手册、维护保养无规章等具体困难。这不仅制约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进程,而且还影响了部队广大官兵的士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装备试验服务于实战训练、实战训练依靠于装备试验的良性发展,必须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之路。人才是事业之本,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需要在实现途径上研究探索。

二、科学构建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素质结构

培养什么人,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问题和前提条件。单纯的装备试验任务是具体的,对其人才素质结构有着自身的要求;同样单纯的实战训练任务也是具体的,对其人才素质结构有着自身的要求。要培养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就要对原有装备试验和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进行重新构建,以适应新任务的客观要求。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素质结构,不是对装备试验人才素质结构和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的否定,而是在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扩展,形成新的知识、技术、能力结构,其实质是突出主体,兼顾一般。

1.科学构建融合式装备试验人才素质结构

这类人才首先必须精通完成装备试验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装备试验产品检查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设备操纵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数据收集和判断知识和技术、装备试验组织程序和管理规范知识和技能,能够圆满完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装备试验任务。其次要具备能够履行为部队实战训练服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部队实战训练中的装备操作程序和技能、装备维修维护知识和技术、装备技术革新的规范与能力等,能做到帮助部队官兵尽快了解装备、掌握装备、使用装备。

2.科学构建融合式实战训练人才素质结构

这类人才首先必须精通实战训练相关作战理论、装备性能、装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能够圆满完成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任务。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装备试验知识、技术和能力,能够参与装备试验任务,有针对性的为装备试验单位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提高装备性能稳定、简化装备操作程序、建立装备维修维护规范、突破装备技术难题等,积极配合装备试验单位提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融合式装备试验人才,还是融合式实战训练人才,都需要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沟通技能上进行科学构建,进一步强化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他们必须具备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思想,一切为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打赢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促进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服务,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装备工作“一家人”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在思想上愿融合发展、肯融合发展。装备融合发展使各自的任务扩大了,环境复杂了,困难增加了,必然会对人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能够进行科学地心理调适,能够在心理上愉快接受装备融合发展理念,快速适应不同岗位工作、环境条件的挑战。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表面是工作任务的融合,实质是相关人才的工作标准、程序、方法等方面的融合,这需要具备高超的沟通协调技能,能够了解对方、容纳对方、展示自己、完善自己,将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各方的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三、科学构建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

怎样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和质量保障。实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和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在我军是一项新任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需要从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设人才培养条件、严格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做好扎实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功能和效益,为实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1.建立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强制性,是依法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重要体现。建议由总装备部牵头,联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组成调研组,深入装备试验基地和作战部队一线,科学分析、论证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论证全军院校、训练机构、部队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条件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颁发《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规定》,指导和规范全军组织开展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有关院校、训练基地和部队,在总部《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任务和条件,制定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量化人才培养工作程序、标准和责任,确保《规定》落到实处。

2.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导向。首先要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包括人才培养完成的时间、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做好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指导我军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要明确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仔细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滚动式”管理,达成年年有任务、年年有成果的目标。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对我军现行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发现总体目标具体明确,而年度目标含糊不清,使总体目标与年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导致总体目标无法实现,教训十分深刻,应在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工作中认真记取。

3.拓宽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渠道

无可置疑,院校始终是我军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进一步明确我军院校培养融合发展人才任务,扩展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功能定位,提高培养融合发展人才能力水平。要对全军院校尤其是中高级作战指挥、装备指挥、工程技术院校进行有效组合,打造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航空母舰”,实施多层次、多学科联合培养。要注重发挥试验基地、作战部队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实践环节和实用功能,组织开展融合发展人才的交叉培训,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提高人才素质。目前试验基地、作战部队内部人才培养形成了优势,但对培养融合发展人才十分陌生,培训内容、方法、模式缺乏,这需要抓紧时间开展理论研究、模式创新和条件建设,使其能够尽快承担起培养融合发展人才的重任。训练机构具有院校理论与部队实践综合的优势,可以将它们的作战训练任务进一步拓宽到开展装备综合训练,有计划选派装备试验管理、技术人员和实战训练指挥、保障人员共参加综合培训,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建设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条件

基本条件是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成效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我军人才培养基本条件逐步完善,其中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提高办学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条件仍然十分薄弱,不能适应培养任务的客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超常措施,抓紧抓好三个方面条件建设。一是抓紧抓好教员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军人才培养延续分专业培训,装备试验、实战训练分离教学,导致教员队伍专业知识、技能过硬,而综合知识、技能薄弱,它不利于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将抓紧抓好院校教员的实践技能提高和抓紧抓好部队教员理论素养提高并重;将抓紧抓好擅长装备试验知识、技能教员提高完善实战训练知识、技能与抓紧抓好擅长实战训练知识、技能教员提高完善装备试验知识、技能并重,实现我军教员队伍能力素质的全面建设、全面提升,达到“一专多能”的目标。二是抓紧抓好培训教材建设。教材是组织教学、开展训练的知识和技能载体,也是人才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范本。在抓紧抓好基础教材建设的同时,突出抓紧抓好专业教材建设并重;在抓紧抓好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突出与抓紧抓好电子教材、特别是网络教材建设,尽快形成适应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三是抓紧抓好培训实践环境建设。无论是装备试验,还是实战训练,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根本,所以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需要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条件。按照“练指挥、练协同、练谋划、练技术”的原则,建设具有装备、作战、训练、技术一体化的综合实践环境,不断提升培养人才的整体效益。目前各单位普遍存在着实践环境条件建设独立性强、系统性差的弊端,应搞好顶层设计、综合配套,破除实践环境条件建设上的“小而全”思想,树立“大而强”的建设理念。

5.严格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管理

军委胡主席强调指出:“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严格和科学管理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在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较为普遍和严重的“严格不起来、执行不下去”的状况,需要通过加强严格管理改变被动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好“五个严格”管理:一是要严格选学资格,真正将那些应该培养和愿望培养的人才坚决送训,克服送训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阻力。二是严格培训组织。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抓好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堂课程规范和标准的落实,克服培训工作的随意性。三是严格实施培训考核。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单元都要建立考核试题库,能覆盖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知识、技术结构;按照培训标准严格组织考核,真实反映培训质量效果,拉开参训人员成绩差距,形成考核压力和动力,有效杜绝培训考核中的“蒙混过关”现象。四是严格训用一致。使用需要训练,训练为了使用,两者互为条件和目的。这就要求做到培训内容一定是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是知识、技能;同时经过培训的人员一定要及时使用到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岗位上,承担并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充分体现培训的实用价值。同时要将参加培训成绩作为官兵晋级晋职、评功受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官兵参与培训、努力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五是严格学籍管理。参加培训学了什么?学会什么?对于今后参加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多以任职教育途径实施,随着武器装备试验、训练的发展变化,不断参加不同类型、层次的培训,是组织和个人面临的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培训过程中重叠和交叉十分重要和必要,严格学籍管理势在必行。培训单位应向送训单位和参训人员提供准确、全面、规范、权威的学业成绩单,以便科学确定今后参加培训的时机和选学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装备试验与实战训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途径不仅为上述两个方面,还有培训方法、手段、技巧等其他方面,需要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力争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破解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实现了我军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325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27-02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国内外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大都采取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这是由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的。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设置,因此,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便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集群式课程体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培养模式,即课程由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公共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来设置课程;专业课程则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内容来设置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倾向于通过专业课教学来完成,因此,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典型特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它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必须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只有充分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专业人才,才能在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中取得优势,因此,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英国“工读交替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业生首先在工作单位锻炼一年,然后根据实践中发现的理论及其他方面的不足,再回到学校通过学习查漏补缺,完善自身,这是一种典型的分阶段式教学体系。

3.“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除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双师型”教师就是针对这一要求出现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后者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高专教师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特点,我国提出了高职教师“双师型”的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来自高校,也可以来自企业,只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即可。这种“双师型”教师也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一大特点。

4.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走出校门后主要面向企业,因而企业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尽量缩短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大都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具备一定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例如德国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采取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拥有两个身份,即一个是企业中的工人,一个是学校的学生,这种模式体现出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

二、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注意事项

1.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前提。纵观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发现,教学的开展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有明确的方向性,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设置专业课程,同时还要顺应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综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2.“能力岗位型”专业与课程体系是构建模式的基础。“能力岗位型”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就是首先对某一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为形成这种能力应设置的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这些上岗能力,进而顺利就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能够针对某些岗位,分析出这些岗位的普遍要求和特殊要求,以此来完善自己的培养模式。例如目前高职课程中的英语和计算机课,就是根据企业大部分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开设的一门课程。此外,根据专业的不同还开设了其他一些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应时刻关注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能力岗位型”专业与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实践环节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有的院校通过建立“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质。“一线三训练”中的“一线”指的是实际动手能力这条主线;“三训练”指的是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通过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使“三训练”能够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一种可靠的保障。专职教师大多是出身科班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兼职教师一般是企业中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具有较强的实用技能,他们共同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一方面,应结合国家的经济形势、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综合调研。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产业政策做出正确判断,并根据调研结果对教学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关注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调整教学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一致。另一方面,根据调研与评估的结果,按照有步骤、多层次的原则细化总目标,使教学目标层层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决定整个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高度概括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此分解而来的小目标是总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完成这些小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才能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总目标。

2.专业与课程体系的开发。首先,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评估来促进具体课程的制定和实施。其中,专业评估应注意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估项目应充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评估时就要鼓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评估要以教育部出版的专业目录为依据,注意专业设置的规范性;三是评估要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对于自身条件达不到的项目,要尽量避免出现在评估标准中。其次,评估之后要对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职业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深刻剖析社会各种职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结果能直接指导高职院校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重点,突出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升人才的适用性。职位分析通常需要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由各领域专家确定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综合技能,对专业内所要进行的实践课程和设备需求、场地需求等详细罗列出来,为学校开发课程体系提供指导。最后,将职业分析的结果具体转化为学校课程。这一过程应在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课程设置,这是课程体系开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与课程设置一一对应,确保学生现在所学即为将来所用。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二者既有区别也要相互照应。理论学习的任务是为实践提供指导,其教学目标应在实践教学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通常与实践教学结合得不紧密。理论教学在教学进度、测试等方面自成体系,而实践教学也按照自己的步骤单独进行,这样就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在实施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时,要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知识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课时分配上注意均衡,理论授课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这就要求在课时原则上坚持理论在前、实践在后。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专职教师部分。专职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但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应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首先,应当组织这些教师参与生产,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师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速度要比学生快得多,而且通过实践会对某项专业技术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其次,应该建立“双师型”教师评审制度,评审标准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进。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认定。最后,关注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理论,并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第二,兼职教师部分。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一般负责教授实践课程。他们大多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但缺乏授课经验和理论知识,为此,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他们的理论素养。首先,在聘任教师前应严把进人关。兼职教师应当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格,在该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领域取得行业内的一致认可。兼职教师经聘任后,在上岗前应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例如教育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基础等,培训合格后获得兼职教师资质证书方可上岗。其次,兼职教师的数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当与专职教师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数量占教师总数的30%为宜。最后,聘请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或专家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技能水平。

总之,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我国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形势,提出构建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6

2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安徽农业大学于l979年成立种子教研室,l985年开始招收种子专科(二年制),1997年开始招收农学专业种子方向2000年开始招收种子工程高职(三年制该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该方向博士研究生,2007年申报设置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5个一本专业之一开始招生。目前,招生计划由2008年、2009年的每年40人增加到20l0年的6O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高度重视和扶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该专业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依托农学院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和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长期开办种子专科和农学专业种子方向的经验积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好的教学条件,具有…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2.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围绕培养能够主动适应我国种子行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全面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3~5年的教学实践,力争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在国内农林院校中具有较高水平,适应种子产业发展需要的种子类本科专业。

(2)基本原则。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主动适应现代种子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习环节的指导,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2.2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1)专业发展规模与培养人才类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计划每年招生60人,并根据种子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培养人才的类型包括:企(事)业管理型;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检验技术型,营销型;科研教学型和自主创业型等。

(2)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宽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等几个要点,构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干200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本科教育,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因此,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订并修订了学分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业机械化、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需要的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商法、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研发、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科研创新、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构建和优化。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均独立开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本专业要求最低修读3l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5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1ll学分,其中,免费修读10学分)、学科基础课(59.5学分)、专业核心课(32学分)、任选课(47.5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25学分,素质教育类22.5学分)、实践课(60学分,其中,课程实践l6学分,专业实践37学分,思政实践3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课程学时按理论课10学时/学分,实验、实习20学时/学分计算。

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是体现专业特色的主要课程。本专业核心课有14门,包括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物学实验、种子检验学、种子检验学实验、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实验、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栽培学各论实验、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实验、作物育种学各论等课程。本专业实践课有2ofq,包括军训、作物栽培学总论实习、作物栽培学各论实习、作物育种学总论实习、作物育种学各论实习、植物分类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作物育种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种子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专业综合实践、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测试、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实践、社会实践、科研活动、文化素质活动等课程。

(3)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研讨,加强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方法,改变过去单纯以课堂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标准的做法,除笔试外,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把实验、实习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与种子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种子企业、种子基地联系与合作,通过立项、签订合约等形式,联建、共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仿真的环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完善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增加种子加工与贮藏设备、组织培养设备等,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按照种子产业化思路调整科研结构,强化育种科研体系建设和种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突出我校作物育种的科研优势,推动我校种子学科的建设。按照外出进修和科研锻炼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按照学科发展要求,进一步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建设。

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单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按照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探讨提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即“一个基本目标、两条基本路线、三种基本能力、四类基本成果”。

3.I确定一个基本目标

即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提供两条基本路线

即实现目标的两种基本途径或毕业去向,一是读研,二是就业(1)积极鼓励学生争取读研。本专业为一本专业,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将来想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学生准备考研,尤其是争取考种子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并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更高层次的种子领域人才。

(2)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采取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求职意识,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本专业就业面较宽,就业去向有种子公司、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类公司、农场、农业行政部门、科研与教学部门、相关涉农单位、自主创业等。

3.3培养三种基本能力

即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相比较其他各方面能力而言,这三种基本能力是当代大学生较为欠缺而需要加强锻炼的能力。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处理事务能力、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的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培养探索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团结协作、探索创新能力训练方面,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一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结合专业综合实践积极申报校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植物种子标本的收集、制作与利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差异以及学校假期,收集各种植物种子,然后带回学校整理制作实体种子标本和电子标本;“优质无公害鲜食玉米、毛豆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优越条件,让学生无偿承包校农场专门划出的一部分土地,从选用购买优良品种种子开始,到整地、播种、施肥、管理直至产品收获,然后自行到农贸市场、饭店等地销售。二是在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举办不同主题的交流研讨会。我们制订并正在实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至大四阶段交流研讨会计划”,交流研讨的主题包括:大学生管理与自我管理、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大学学习与生活、大学四年规划、考研之路、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大学学习方法、校外专家系列报告、学习与事业经历、考研辅导、就业指导与求职经验、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大学四年收获与感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主题分别邀请不同层面人士作报告,有本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的院长、心理学老师、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代表、学生干部代表、高年级同学代表、班级同学代表、毕业校友代表、考研辅导班老师、种子专家代表、种子企业经理代表、种子管理部门负责人代表等。

3.4取得四类基本成果

(1)专业学习成果。主要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奖学金、国家及社会各界提供的奖学金等。其中,“学位证书”是最基本的成果,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取得,即要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2)素质拓展成果。主要包括:各类比赛、竞赛、业余爱好、科研活动、创新和创业活动等获奖证书或荣誉,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论文等。

(3)辅助技能成果。主要包括: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其他各类资格证书等。辅助技能成果有利于毕业后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4)信仰奉献成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l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等荣誉或事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培养“感恩”和“包容”的胸怀。

四类基本成果指的是四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方面的具体成果,要求学生每类中至少能够取得l项具体成果。学生在大学阶段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将成果分类并具体化,目的在于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全面发展,但不等于要求各方面平行发展,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l一2-3—4”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构成人才培养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整体,使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法和过程则隐含其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显然,由于我校开办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时间较短,该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这为各高校明确今后的培养模式和优化教育结构提供了指引和思路。

实践教学是应用性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管理学科为主,管理学与工学密切结合”(简称“管工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学校现已建设成为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从原来的管理类院校发展到今天的“管工结合”院校,工科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明确我校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学校的办学宗旨,增强教师实践育人的意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其组成部分的内涵,笔者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探索“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实施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供参考。

一、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目标

通过教育观念的改革带动对实践教学作用和地位的认同;通过对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调整与改造来突显我校教学型层次定位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来提升实践教学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通过加强管理来强化实践教学队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建设,使学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此外,在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创办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方面争取有重大突破。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整体布局,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充足。其中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其他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使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数量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强调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走“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构建我校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行业,体现我校各专业的学科和地域特色。

三、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观念转变

为了达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

实践教学各环节不能只停留在模拟教材上的某一实验或消化某一知识点上,而要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符合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实验项目和选题要尽可能直接与市场接轨,直接与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关联,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练。

(二)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

要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由学生自主选题实验的份额,引导学生直接深入专业前沿、深入实际应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从事发明创造活动。

(三)从验证性向设计性转变。

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在于求证“已有”,而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则在于探索“未知”。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变。

实践教学应在原来只单一传授学生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实现这四个转变,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需要长期探讨研究的课题,各院(系、部、中心)应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各院(系、部、中心)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力度,鼓励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教改,积极申请实践教学类基金课题,促进我校实践教学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四、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实施开放性实验

我校在每学年的实践教学检查中,总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对于学科建设和理论教学,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队伍建设也不够重视,实验教师待遇偏低,职称评审困难,这就导致了实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纷纷充电以便转入理论教师岗位;有的院系部为了留住人才,甚至还把实验岗教师转入行政岗位,实验岗专职教师的严重缺乏,导致大量学生扎堆做实验,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现有的实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多都是专科学历的实验员,具有本科、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实验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低学历的实验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少,致力于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教师也就非常少,再加上实验教师的知识面和科研水平有限,工作热情又不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始终只能原地徘徊在一个层次上,最终影响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再者,实验教材和指导书严重老化,连续几年沿用同一版本,不能及时把握相关专业的发展态势,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创新能力薄弱。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和力度都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院(系、部、中心)各级实验室应加大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力求打破只按教学计划安排实验时间的模式,推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综合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此外,我们应以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按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改变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的转变,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学型实验室面积增长7.8%,其中管理学专业增长35.9%、工学专业增长25.1%;仪器设备值增加26.1%。通过不断的努力,目前建成管理工程和会计实验教学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会计学、管理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等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条件的改善,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提高。

五、创新学生实习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与内容。选择能够满足实习教学要求,能为学生实习提供必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努力形成能满足我校实习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网络,加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开拓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得到企业、个人等社会多方面对我校实践教学的支持。通过增进校企合作,把实验室、实训中心“搬”到企业中去,解决由于受实验条件和校内实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问题,以达到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目的。

近年来,我校通过和企业联合实行顶岗实习,建立大学生实训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练手机会,为学生将来择业打下基础。

为适应我国和河南省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我校2008年开办了保险专业。2010年,我校经贸学院与中国人寿北京总部电话营销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每年送保险专业大三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赴北京进行一周的培训和六周的顶岗实习。同学们在顶岗实习期间不但平均能拿到2000多元的报酬,更能得到提前进入社会锻炼的机会。为了保证实习质量,2011年,经贸学院共派出9名教师,轮流带队赴北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老师们深入学生实习单位和住处,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在许多应届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我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已提前服下了“定心丸”。该专业的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已被保险公司揽入旗下,就业形势喜人。

顶岗实习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我校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尝试,为深度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思想、文化、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扩展,是巩固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模建模竞赛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实践教学的提高。

为保持和加强我校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较强优势,切实培养“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因人施教,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局面,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工结合”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基于郑州航院卓越计划分类建设的探索;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zhjy12-52)

(作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语语言文化的研究)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8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9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10

一、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会计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企业从事财务会计或其他管理工作,而以往企业较普遍地反映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导致了会计本科人才不具有企业所期望的能力与素质。再加上扩招后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严重。与企业联合,加强会计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一)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

各高校依据会计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应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无论是税法、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税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操作性都很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展专业实验、实习的需要

根据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习课程。其中,有些实践类课程在校内进行,只是根据模拟环境下的业务进行的,无法真正取代实际环境下的业务,还需要到企业上岗实习作为补充;而有些实践类课程则必须在校外的企业或单位进行,如认知实习、毕业实习。

(三)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对此,各高校开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为会计本科生增设了一些校内专业模拟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这些改革需要联系企业的实际业务,恰当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并进一步编写教材、安排师资、组织教学。联合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在企业实际环境中实习,学生将会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获得校园内难以获得的能力。通过深入企业,学生能真正了解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更加努力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也因此变得更加成熟。

(五)增强高校办学能力的需要

学生的质量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只有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将有负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高校联合企业的能力,反映了其办学能力的大小;增强办学能力,就必须增强其联合企业的能力。

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对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宽广的财务会计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改善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设施与条件,完善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师资与结构,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便是校企联合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这种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会计人才正确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分解为:公关与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计处理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管理软件操作能力等。

三、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施

与企业联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而且是全面提高会计人才素质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都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时数达到了总学时数的20%左右。要使学生能够 “零距离”上岗实践,并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为增强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在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程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重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会计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识实习、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几个部分构成。根据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并经过科学的论证,确定实践教学的方式:校内模拟实践还是校外企业实践。专业课程的手工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财务软件模拟实验等一般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由专业教师或实验教师担任,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富有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这些校内实践课程的良好开展,可以为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打下成功的基础。而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必须深入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高校需要与企业联合,由企业财会人员在处理业务的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接触实际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培养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应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精心挑选拟联合的企业

由于企业环境下的专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决定着培养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必须与企业相联合。遵循“合作共赢”原则,让企业从联合中获益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校企联合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在校企联合中,高校能够帮助解决企业财会工作甚至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难题,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这是企业对高校的期望。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方法带到企业中,并能够承担一部分企业的具体工作,可缓解企业专业人员一部分工作的压力,这是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而高校主要依据各项具体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去挑选企业,一般愿意选择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规范,设施齐备,专业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并能够接纳较多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而行业内优秀企业只愿意与同样优秀的高校开展联合工作,而不接受一般高校的合作要求。因此,高校应了解企业合作的动因是否合理、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指导的能力是否具备,依据“合作共赢”原则,精心挑选出真正两厢情愿的合作伙伴。

(三)合理选择实践工作岗位

应依据各项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来相应确定适合的实践工作岗位,企业会计岗位一般有: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等;电算化会计岗位有:软件操作、凭证处理、审核记账、电算维护、数据分析等等。例如,实习会计手工处理工作,可把学生安排到未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各会计岗位上;而实习成本会计工作,则应把学生安排到开展成本核算的车间、分厂或厂部的成本费用核算岗位。有的实习时间较短,如1周,比较多地采用对某会计岗位观摩实习的方式;长于1周的实习,一般要求实习时应承担某个岗位的具体实际工作,而不能仅停留在观摩层次。

(四)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首先,根据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指导办法,作为严格实施实践过程和评定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其次,要强化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实施实践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前,校内指导教师要进行教育动员,让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明确目的、内容、安排和考核标准。实践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让学生了解工作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工作方法,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学生还应按照学校要求做好每天的实践记录(或日记),以反映实践中的具体情况、问题和收获。实践结束后,学生应对整个实践过程作全面的总结,提交实结报告;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表现和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成绩;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报告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意见,以及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做出实践教学总结报告。

(五)总结交流实践教学经验

联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有一个探索实践教学规律的过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计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是高校会计学专业不可动摇的办学宗旨。总结交流实践教学经验,可以在班级、年级里交流,还可以在校际间交流,总结主要是实践教学的得与失、利与弊,交流主要是探讨克服弊端的良策与措施。其中,特别要关注企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作用的发挥情况,以及与高校预期的差别大小。如果差别不显著,说明校企联合培养是成功的;否则,就必须要重新挑选拟联合的企业,甚至需要重新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并采取更严格的实践过程控制手段。总之,总结交流经验是前一个实施过程的结束,又联接着下一个实施过程的开始,并为下次实施提供借鉴。

四、校企联合培养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当前,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高,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新制度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人才不仅应掌握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例如: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外贸会计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等等;而且还应拥有更全面的实践能力,例如: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软件系统操作能力、网络会计处理能力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开展,最终都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离不开以最先进的理论为基础,更离不开在企业实际岗位上的专业训练。岗位上的实际训练能让学生获得课堂上难以培养的素质,如:服务社会观念、事业心和责任心、团队精神等等。

(二)正确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

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实验室已经在高校普及,财务软件和财务模拟实验软件也已经运用于实验室,使得会计学专业的许多专业实践可以在校内模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会计专业学生赴校外实践的压力,也缩短了到企业实践的时间。但由于模拟实践资料的局限性和模拟软件设计的滞后性,使模拟实践难以达到真正仿真的效果,公关与协调、职业判断、综合分析等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对认识实习、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学校实验条件,科学安排哪些在校内实践、哪些在校外实践。由于校外实践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取消性,我们必须坚持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外实践的人才培养工作。

(三)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据调查,会计本科人才的就业市场主要在于公司制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企业和单位要求会计人才应具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具备财务与会计、税收与法律、审计、计算机、管理、金融、外语等多种知识。因此,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于简单核算型人才的培养,而应兼顾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掌握英语、熟悉国际事务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各行业发展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各类管理型会计人才,而不同行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又有差别。高校就需要加强会计本科人才对各行业业务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适应各行业会计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企业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加强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为大中型企业提供能胜任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而且能为中小企业输送具有全面能力与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会计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外向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企业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会计本科人才的教育质量,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永恒课题。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11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坚持“面向广东,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广东经济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思路,基本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断线、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不断线的主导思想。

三、优化理论,建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整体思路应用优化理论来研究教育模式改革时,可将整个教改过程看成其内部保障体系:共有三个子系统,一是激励系统:包括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等;二是抗扰系统:包括提高学校的刚度(如实验实习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硬条件)和学校的质量(如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软条件),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使系统有了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反馈系统:将包括从各种教学检查、总结评议、学术研讨、比较研究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四、构架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

1、遵循认识原理和教育规律,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设计实验项目,调整实验教学大纲,适当削减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者之间的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的比例

2、设置必做和选做实验项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环境。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安排8次实验,占总学时的1/3。对类似的综合课程有许多知识点的实验:如电子时钟设计、电子音调设计、串行通信等实验项目可定为选作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申请选做,提高知识点档次。我校在设计各课实验项目时,要求按必做和选做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经,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经,深入思考,激发灵感。

4、以强化应用为目的开放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搞小设计、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实验技能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

(二)构建以“四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核心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大模块。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大模块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实践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

3、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承担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和毕业实践。

4、职业技能:具有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申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所,经省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批,我校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现有钳工、电工、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计算机操作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高、中、初级鉴定资格。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一个工种的职业鉴定。推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适用对路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工作适应期短,上手快,一毕业就能上岗,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我系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总图如图2所示。图2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总图

五、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把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系统划分为两类:公共技术基础实践类和专业实践类实践教学平台:

(一)电子信息工程平台: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单片机、继电保护、通信(Ⅰ)、通信(Ⅱ)等9个实验室,电工实习、电子实习(Ⅰ)、电子实习(Ⅱ)、工业控制、电信实习等5个实习基地。

(二)加强校内基地的建设:要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优势,不断总结经验,蓄积力量,在争取学校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教学实践园、科学实验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

(三)加强校外基地的建设:校外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分别与广东风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七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珠海禾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珠海伊万电子有限公司、珠海伟创立、南特等企业协同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目前学院已有11个校外实训基地,并且由学电子工程系和企业共同组织了挂牌仪式。作为学院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企业的氛围熏陶,让学生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供销、人财物情况及其管理运作的主要程序,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到车间或工厂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有的企业还无偿提供教学认识、间隙、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场地;提供设计题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设计、开发项目;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无偿或低偿提供教学设备及实训材料等。

此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既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得到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锻炼,产、教、学结合,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教学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变化,合理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立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学院聘请多名行业、企业的学者和专家参加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及时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指导;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建立企业调查制度,了解专业建设需求,确立专业建设方案;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教学改革;与用人单位建立人才需求网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把学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

建设技术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使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投入更具方向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四)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整体建设思路:

1、营造真实地生产实习环境。例如:PCB板制作——元器件的安装(机械手的准确到位)——元器件的焊接——产品的检测——产品包装的全加工过程进行实训。

2、构建模拟仿真系统环境。建立仿真实训基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仿真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应用计算机进行EDA和Multsim软件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仿真;电气信息平台建立工业控制实习基地,模拟生产控制全过程等。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12

1.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握好各类课程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学时比例。为实现机械专业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素质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培养类型上,根据学生特长和意愿,实施两种类型的培养:一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选择优秀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在培养模式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开展3年本科理论知识学习加1年企业生产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选拔15名优秀学生开展“3+1”人才培养。“3+1”培养模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及课程实验、通识教育实践内容;第二阶段是学生深入企业,实行“学校+企业”的双指导教师制,利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学习企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2.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邀请相关企业和部门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中,对常规学生的人才培养进行适当调整。对实施“3+1”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前期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企业,细化具体内容并进一步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以市场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突显实践能力培养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平台。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教育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更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验方面,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训练项目的比例。注重实验室开放的质量和效果;在生产实习方面,扩建实习基地,完善措施,确保实习质量,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选择相关实践企业参与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部分班级做生产实习校企双评试点;在毕业设计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继续深化学生毕业实习、就业、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改革。利用机械学科的设备优势,选取优秀学生做毕业论文、三维设计与仿真,其他学生加强专业基本训练,注重细节,杜绝假大空的毕业设计。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线生 产、管理、服务的特点,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以弥补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人才,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学历提高、企业挂职锻炼、名校盯课、聘请知名企业专家等途径,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对部分有发展潜能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并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关于实验师资的培养,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教师培养的思想,加强实验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中去,鼓励他们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创新,从而建立校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围绕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本专业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满足科研促教学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五、条件建设,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篇13

Research to IT professional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LI Xiang HE Yueshun

(software college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angxi,330013)

Abstract:Personnel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enterprise has caused a wide range of attention by schools,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In this paper,give same summary and exploration in how to build professional skills in practice mode for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s,enterprise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And wish to hav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engineering career training.

Key words:Vocational skills Culture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目前,软件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国内外企业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软件业中还存在另一个严重问题:忽视软件技术人才的职能技能养成教育,特别是环境在工程师素质养成中的作用。观察现场软件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可以发现,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素质恰恰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频繁跳槽是表象,人才的流动对原有的企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软件技术人才也是摆在高校和企业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1 校企结合对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国民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中都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而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保证。

(1)校企结合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人才的技能必须在实践职位工作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只有通过校企结合,将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学生的在校模拟训练,以及在校外的实践实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设备和技术等,他们可以从学校直接迈入社会及企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校企结合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优优组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充实学校的办学实力,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有效利用。

(3)校企结合符合当前企业人才培养内在需求。企业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其核心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不懈追求。企业希望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极具企业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本质意义,也将越来越多被知名企业家所共识。

(4)校企合作可大大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直接纳入到学生的四年大学学习过程中,利用第七、八学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就完成由学校到企业人才的角色变换。从而大大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

2 我校软件学院校企结合人才培养经验

学院作为江西省首批省属示范型软件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的方向。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赢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1)“请进来”,“走出去”模式。这种实习模式均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内容来自于公司的实践项目,把项目进行分解,模拟公司的开发、测试环境与流程,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合一”即①机房、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确保技能训练到位;②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软件产品的编制者,学校与公司、学生与岗位零距离;③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了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场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④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⑤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编写软件,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2)建立企业主导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学院长期聘请企业技术权威人士,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调整教学实训内容,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近三年来,学院实训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经常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信息,学院根据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增加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革新职业素养模式,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学院常年聘请在软件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报告会上企业家现身说法,避免学生步入社会后高不攀低不就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开设职业教育培训,提前介入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自己诚信、对客户诚信、对企业诚信的意识。

(4)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订单式”联合培养。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形式,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学生进合实验室,公司派技术员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特定企业与岗位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极大的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5)教学与市场同步,突出个性化培养。面对就业压力,早分析、早动手,在坚持双语教学、认证教育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多个方向,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爱好,又为企业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人才,这一做法,受到了来我系考察的多家资深IT企业青睐。

3 校企结合职能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的基本原则,在学校本科培养总体框架下,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企结合软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坚持校企联合软件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创建了一整套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验、程序实践、校内实训(在做中学)、企业实训、毕业设计(实习)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1)课程实验环节。课程实验是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验,是实验教学最基础的环节。实验区课程实验的设置坚持“夯实基础、训练技能、贯通知识、拓展能力”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工具平台的使用能力。实验方案的设置重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不局限于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通过设置可选择的实验题目开展个性化的课程实验活动,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创新思维。

(2)程序实践环节。程序实践是对学生编程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区建立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通过上述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实训环节。通过与企业开展的实际项目模拟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软件开发“实战”环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学院已建立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文思创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软件园、厦门国际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南昌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可完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开发、3G手机软件开发、动漫设计、IT营销服务、电子商务、网络等方向的实训教学,每年约有500名学生接受实训教育。

(4)毕业设计(实习)。学院立足于软件市场人员需求,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就业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习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独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掌握某类软件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并力争有所创新;学习企业中的管理流程、交流技巧和工作方式;学习优秀软件企业的企业文化,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确保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文档书写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得到提升。

4 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学院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实践,对校企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实践性总结与模式构建的探索。但校企结合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分互认问题、企业教学管理问题和质量监控问题等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总之,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确立新型合作培育新模式。企业应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真正把校企合作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尤晓玲,马应魁,马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2] 李祥.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3] 秦进.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3(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