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1

一、引言

目前,在高等学校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公务卡支付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两个崭新模式,这两套系统的实施,使得高等学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国库支付局、商业银行以及学校教职工,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就可以完成学校会计核算业务、财政部门的审核、银行部门对资金的调拨清算、教职工报账等一系列工作。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无现金核算”

吴红岁 李从清

摘要: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以及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中工作流程、岗位调整、账务处理、会计信息化核算系统设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时时完成涉及财政、银行、学校和职工个人的会计核算业务。实现“无现金核算”。财政管钱不拨钱、学校花钱不见钱、职工报账不动钱。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公务卡 会计核算系统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43-02

一、引言

目前,在高等学校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公务卡支付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两个崭新模式,这两套系统的实施,使得高等学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国库支付局、商业银行以及学校教职工,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就可以完成学校会计核算业务、财政部门的审核、银行部门对资金的调拨清算、教职工报账等一系列工作。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对财政性资金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结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实施直接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经费自行支付的状况,经费支付主体由高校变成财政国库支付局,经费账户由高校基本账户变成了国库单一账户。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单位自由支配的现状。高校根据事业发展编制年度预算,经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学校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

2、公务卡制度的是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我国在财政领域又进行的一项改革。是将原有现金结算方式改为公务卡结算方式,这样既简化高校的业务流程、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以及增加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预防腐败。

对于持卡的职1个人而言,公务卡是一种指定用于公务用途的、可以透支且具有免息还款功能的信用卡;对高校而言,公务卡是一种短期信贷和财务管理工具;对于银行而言。公务卡是经过对其产品的用途、功能进行整合和改进之后,专门为持卡人和高校财务管理提供的一项特殊服务。

随着高校财政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化发展将把会计工作从当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阶段提升为驱动会计阶段,实现“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集中存储、即时处理、全面共事和随意访问,从而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转变,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

“无现金核算”系统,涉及财政国库支付局、银行和学校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

1、账户系统设置和公务卡管理。国库支付局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纳人预算管理的财政收支活动,与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账户余额进行清算;开通学校零余额账户查询系统,时时监督检查单位每笔支出明细的内容、用途、金额以及资金流向。

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小额现金账户,这一账户用来核算学校的零星支出活动,及时办理资金收付。定期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学校为教职工集中办理公务卡,公务卡附有零余额账户自动识别的六位代码,此代码是与学校零余额账户绑定的唯一标示,学校财务部门管理公务卡的姓名、卡号等有关信息,并逐一绑定学校的小额现金账户;同时,为预防风险,应绑定职工个人工资卡,逾期自动还款。

学校编制“无现金核算”支付系统,在系统中初始职工公务卡和国库支付局下达的额度代码和资金额度等信息,与银行网银系统链接,办理支付业务。

2、“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无现金核算模式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公务卡转账方式,不需动用现金就能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

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财务信息核算系统、学校零余额账户、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和公务卡以及财政国库单一账户无缝链接,整合财政、银行和学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处理、全面共享,时时完成学校零余额银行账户与收款单位账户或个人公务卡之间资金划转,实现学校零余额账户资金与财政国库单一账户资金清算,显示出比传统现金结算方式更加安全、快捷、方便的优势。

3、“无现金核算”业务流程。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后,高校的财务支出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款申报。学校根据财政批复的年度预算,通过网络接“类、款、项”自行录入当月的用款计划,上传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上传财政部门审批,由国库支付局下达零余额支付额度。

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有两种支付方式,对于超过一定额度的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国库支付局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高效的供应商;而对于小额零散的资金则实行授权支付,也就是说,国库支付局授权给学校零余额账户的商业银行一定的支付额度,额度的控制由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年度、额度代码等22位数字组成,学校可以向商业银行直接申请资金支付,由商业银行将资金直接拨付给高校供应商。

核算业务流程。学校财务前台操作员登陆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报账经办人持原始凭证。按要求填写报销单据,交前台制单操作员审核,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自动调用会计核算系统中报账人员的公务卡账号、姓名以及零余

额账户的附加信息码等有关信息,时时掌握零余额账户的余额,超出额度系统自动拒绝编制记账凭证。“无现金支付”系统安排二个岗位。一名出纳负责核对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名复核负责支付。操作员登陆资金支付系统后,报账经办人持记账凭证交资金结算出纳,出纳按资金支出的唯一编号调用系统记账凭证。第一次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审核”,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式二份;资金结算复核员第二次审核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支付”。“资金支付单”一份由经办人签字留存备查。一份交经办人。

资金清算与对账。学校会计信息核算系统通过前置服务器绑定网络IP地址和学校零余额账户,建立缓冲数据库,使银行零余额账户与公务卡交换数据,交换唯一标志是公务卡的六位数码标示,在前置服务器保留交换痕迹,以便核对数据;银行通过核对学校的零余额账户时时余额与公务卡发生额比对,金额在额度内则及时划拨,超出额度则提示“余额不足”,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前置机缓冲数据库查找。零余额账户和公务卡之间核对无误,就可以申请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资金。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学校资金支付结算时填写的22位附加信息码比对额度,如果学校零余额账户使用额度来超过下达的支付额度,就可以实施资金清算拨付。

三、结语

1、“无现金核算”系统,简化了学枝繁杂的支付手续,减少财务管理的人力和作业成本,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2、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国库支付局运用信息网络系统监测学校资金的支付活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同时使财政监督实现从看事后报表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强化了财政财务管理,促进了公务消费的透明化。

3、教职工公务卡支付模式,直接记录入网,收支均留有“痕迹”,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把住“关口”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4、方便学校用款。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杜绝以往由于拨款层次多,挪用、截流问题。减少了资金运行环节,在额度内快速、高效划拨。

5、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实行公务卡结算,扩大了银行卡持卡人范围,发挥了信用卡扩大消费信贷、培育单位和个人信用观念的作用。

[本文受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编号10407219D和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校与银行合作建设“无现金”报账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编号S2010217两个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加强现金管理的通知冀财库[2010]38号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

3.河北省省级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办法冀政[2003]49号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无现金核算”

吴红岁 李从清

摘要: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以及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对财务管理中工作流程、岗位调整、账务处理、会计信息化核算系统设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时时完成涉及财政、银行、学校和职工个人的会计核算业务。实现“无现金核算”。财政管钱不拨钱、学校花钱不见钱、职工报账不动钱。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公务卡 会计核算系统 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43-02

一、引言

目前,在高等学校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公务卡支付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两个崭新模式,这两套系统的实施,使得高等学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国库支付局、商业银行以及学校教职工,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就可以完成学校会计核算业务、财政部门的审核、银行部门对资金的调拨清算、教职工报账等一系列工作。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对财政性资金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结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实施直接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经费自行支付的状况,经费支付主体由高校变成财政国库支付局,经费账户由高校基本账户变成了国库单一账户。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单位自由支配的现状。高校根据事业发展编制年度预算,经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学校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

2、公务卡制度的是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我国在财政领域又进行的一项改革。是将原有现金结算方式改为公务卡结算方式,这样既简化高校的业务流程、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以及增加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预防腐败。

对于持卡的职1个人而言,公务卡是一种指定用于公务用途的、可以透支且具有免息还款功能的信用卡;对高校而言,公务卡是一种短期信贷和财务管理工具;对于银行而言。公务卡是经过对其产品的用途、功能进行整合和改进之后,专门为持卡人和高校财务管理提供的一项特殊服务。

随着高校财政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化发展将把会计工作从当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阶段提升为驱动会计阶段,实现“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集中存储、即时处理、全面共事和随意访问,从而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转变,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

“无现金核算”系统,涉及财政国库支付局、银行和学校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

1、账户系统设置和公务卡管理。国库支付局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纳人预算管理的财政收支活动,与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账户余额进行清算;开通学校零余额账户查询系统,时时监督检查单位每笔支出明细的内容、用途、金额以及资金流向。

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小额现金账户,这一账户用来核算学校的零星支出活动,及时办理资金收付。定期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学校为教职工集中办理公务卡,公务卡附有零余额账户自动识别的六位代码,此代码是与学校零余额账户绑定的唯一标示,学校财务部门管理公务卡的姓名、卡号等有关信息,并逐一绑定学校的小额现金账户;同时,为预防风险,应绑定职工个人工资卡,逾期自动还款。

学校编制“无现金核算”支付系统,在系统中初始职工公务卡和国库支付局下达的额度代码和资金额度等信息,与银行网银系统链接,办理支付业务。

2、“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无现金核算模

式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公务卡转账方式,不需动用现金就能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

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财务信息核算系统、学校零余额账户、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和公务卡以及财政国库单一账户无缝链接,整合财政、银行和学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处理、全面共享,时时完成学校零余额银行账户与收款单位账户或个人公务卡之间资金划转,实现学校零余额账户资金与财政国库单一账户资金清算,显示出比传统现金结算方式更加安全、快捷、方便的优势。

3、“无现金核算”业务流程。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后,高校的财务支出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款申报。学校根据财政批复的年度预算,通过网络接“类、款、项”自行录入当月的用款计划,上传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上传财政部门审批,由国库支付局下达零余额支付额度。

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有两种支付方式,对于超过一定额度的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国库支付局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高效的供应商;而对于小额零散的资金则实行授权支付,也就是说,国库支付局授权给学校零余额账户的商业银行一定的支付额度,额度的控制由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年度、额度代码等22位数字组成,学校可以向商业银行直接申请资金支付,由商业银行将资金直接拨付给高校供应商。

核算业务流程。学校财务前台操作员登陆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报账经办人持原始凭证。按要求填写报销单据,交前台制单操作员审核,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自动调用会计核算系统中报账人员的公务卡账号、姓名以及零余额账户的附加信息码等有关信息,时时掌握零余额账户的余额,超出额度系统自动拒绝编制记账凭证。“无现金支付”系统安排二个岗位。一名出纳负责核对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名复核负责支付。操作员登陆资金支付系统后,报账经办人持记账凭证交资金结算出纳,出纳按资金支出的唯一编号调用系统记账凭证。第一次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审核”,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式二份;资金结算复核员第二次审核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支付”。“资金支付单”一份由经办人签字留存备查。一份交经办人。

资金清算与对账。校会计信息核算系统通过前置服务器绑定网络IP地址和学校零余额账户,建立缓冲数据库,使银行零余额账户与公务卡交换数据,交换唯一标志是公务卡的六位数码标示,在前置服务器保留交换痕迹,以便核对数据;银行通过核对学校的零余额账户时时余额与公务卡发生额比对,金额在额度内则及时划拨,超出额度则提示“余额不足”,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前置机缓冲数据库查找。零余额账户和公务卡之间核对无误,就可以申请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资金。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学校资金支付结算时填写的22位附加信息码比对额度,如果学校零余额账户使用额度来超过下达的支付额度,就可以实施资金清算拨付。

三、结语

1、“无现金核算”系统,简化了学枝繁杂的支付手续,减少财务管理的人力和作业成本,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2、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国库支付局运用信息网络系统监测学校资金的支付活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同时使财政监督实现从看事后报表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强化了财政财务管理,促进了公务消费的透明化。

3、教职工公务卡支付模式,直接记录入网,收支均留有“痕迹”,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把住“关口”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4、方便学校用款。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杜绝以往由于拨款层次多,挪用、截流问题。减少了资金运行环节,在额度内快速、高效划拨。

5、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实行公务卡结算,扩大了银行卡持卡人范围,发挥了信用卡扩大消费信贷、培育单位和个人信用观念的作用。

[本文受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编号10407219D和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校与银行合作建设“无现金”报账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编号S2010217两个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推进公务卡改革,加强现金管理的通知冀财库[2010]38号

2.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

3.河北省省级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办法冀政[2003]49号户体系为基础,对财政性资金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结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实施直接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经费自行支付的状况,经费支付主体由高校变成财政国库支付局,经费账户由高校基本账户变成了国库单一账户。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财政性资金层层拨付、单位自由支配的现状。高校根据事业发展编制年度预算,经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学校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

2、公务卡制度的是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我国在财政领域又进行的一项改革。是将原有现金结算方式改为公务卡结算方式,这样既简化高校的业务流程、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以及增加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预防腐败。

对于持卡的职1个人而言,公务卡是一种指定用于公务用途的、可以透支且具有免息还款功能的信用卡;对高校而言,公务卡是一种短期信贷和财务管理工具;对于银行而言。公务卡是经过对其产品的用途、功能进行整合和改进之后,专门为持卡人和高校财务管理提供的一项特殊服务。

随着高校财政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化发展将把会计工作从当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阶段提升为驱动会计阶段,实现“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目标,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集中存储、即时处理、全面共事和随意访问,从而使会计工作的重心由核算向管理转变,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二、“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

“无现金核算”系统,涉及财政国库支付局、银行和学校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

1、账户系统设置和公务卡管理。国库支付局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纳人预算管理的财政收支活动,与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账户余额进行清算;开通学校零余额账户查询系统,时时监督检查单位每笔支出明细的内容、用途、金额以及资金流向。

学校在商业银行开设小额现金账户,这一账户用来核算学校的零星支出活动,及时办理资金收付。定期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学校为教职工集中办理公务卡,公务卡附有零余额账户自动识别的六位代码,此代码是与学校零余额账户绑定的唯一标示,学校财务部门管理公务卡的姓名、卡号等有关信息,并逐一绑定学校的小额现金账户;同时,为预防风险,应绑定职工个人工资卡,逾期自动还款。

学校编制“无现金核算”支付系统,在系统中初始职工公务卡和国库支付局下达的额度代码和资金额度等信息,与银行网银系统链接,办理支付业务。

2、“无现金核算”系统设计。无现金核算模式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公务卡转账方式,不需动用现金就能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

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财务信息核算系统、学校零余额账户、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和公务卡以及财政国库单一账户无缝链接,整合财政、银行和学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同步处理、全面共享,时时完成学校零余额银行账户与收款单位账户或个人公务卡之间资金划转,实现学校零余额账户资金与财政国库单一账户资金清算,显示出比传统现金结算方式更加安全、快捷、方便的优势。

3、“无现金核算”业务流程。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制度改革后,高校的财务支出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款申报。学校根据财政批复的年度预算,通过网络接“类、款、项”自行录入当月的用款计划,上传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上传财政部门审批,由国库支付局下达零余额支付额度。

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有两种支付方式,对于超过一定额度的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国库支付局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高效的供应商;而对于小额零散的资金则实行授权支付,也就是说,国库支付局授权给学校零余额账户的商业银行一定的支付额度,额度的控制由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年度、额度代码等22位数字组成,学校可以向商业银行直接申请资金支付,由商业银行将资金直接拨付给高校供应商。

核算业务流程。学校财务前台操作员登陆会计信息核算系统,报账经办人持原始凭证。按要求填写报销单据,交前台制单操作员审核,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自动调用会计核算系统中报账人员的公务卡账号、姓名以及零余额账户的附加信息码等有关信息,时时掌握零余额账户的余额,超出额度系统自动拒绝编制记账凭证。“无现金支付”系统安排二个岗位。一名出纳负责核对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名复核负责支付。操作员登陆资金支付系统后,报账经办人持记账凭证交资金结算出纳,出纳按资金支出的唯一编号调用系统记账凭证。第一次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审核”,打印“资金支付单”一式二份;资金结算复核员第二次审核记账凭证,确认无误后,在系统中标记“已支付”。“资金支付单”一份由经办人签字留存备查。一份交经办人。

资金清算与对账。学校会计信息核算系统通过前置服务器绑定网络IP地址和学校零余额账户,建立缓冲数据库,使银行零余额账户与公务卡交换数据,交换唯一标志是公务卡的六位数码标示,在前置服务器保留交换痕迹,以便核对数据;银行通过核对学校的零余额账户时时余额与公务卡发生额比对,金额在额度内则及时划拨,超出额度则提示“余额不足”,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前置机缓冲数据库查找。零余额账户和公务卡之间核对无误,就可以申请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清算资金。财政支付局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学校资金支付结算时填写的22位附加信息码比对额度,如果学校零余额账户使用额度来超过下达的支付额度,就可以实施资金清算拨付。

三、结语

1、“无现金核算”系统,简化了学枝繁杂的支付手续,减少财务管理的人力和作业成本,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2、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国库支付局运用信息网络系统监测学校资金的支付活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同时使财政监督实现从看事后报表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强化了财政财务管理,促进了公务消费的透明化。

3、教职工公务卡支付模式,直接记录入网,收支均留有“痕迹”,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把住“关口”促进廉政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4、方便学校用款。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杜绝以往由于拨款层次多,挪用、截流问题。减少了资金运行环节,在额度内快速、高效划拨。

5、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实行公务卡结算,扩大了银行卡持卡人范围,发挥了信用卡扩大消费信贷、培育单位和个人信用观念的作用。

[本文受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编号10407219D和河北省教育厅课题《高校与银行合作建设“无现金”报账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编号S2010217两个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2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8日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产生

协同创新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关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11计划”)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形成协同战略联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三方的多元化合作,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对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范畴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和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会计专业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会计专业的“实账”能力是指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能顺利地处理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进行有效核算和处理的能力,但这只限于狭义的“实账”能力;广义的“实账”能力则指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核算应用,更要具备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运用这些数据和能力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成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对会计人才“实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较高的“实账”能力的要求,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会计实训为例,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校内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的方式进行。近年来运用得比较好的方法是高职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账”能力,但从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各自为政的,没有将各种培养的方式凝聚在一起,没有形成有序的、系统的“实账”能力培养模式。

(一)校内综合实训安排的课时有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一般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课时控制在24~30个课时左右,在这个时间内处理完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从往年的实训来看,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上交实训账套。但相对于很少接触企业真账的同学来说即使能按时完成任务也未必能完全消化;再者,企业的经济业务在一个会计年度里是前后贯通,经济业务与经济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呈现一定的规定性,单单只做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真账不利于学生通过企业的行业特点来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规律。

(二)校内综合实训的演练环境与真实业务存在差距。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使用的账套一般是教材上的,而教材的出版和再版是有周期的,学校一般选定一本教材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一本教材,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经济业务的;二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训中接触到的经济业务类型也是有限的。比如,一般来说学校会选择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进行实训,因为工业企业的业务最具代表性。经济业务的类型相对复杂,而在国贸、电商、影视、旅游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会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三是实训演练所使用的账套与企业的真实业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的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企业其处理方法可能会不一样,而学生具体业务具体处理的能力还欠缺。

(三)暑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会在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宽泛,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会计。部分学生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里找到会计相关的岗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但大部分的同学都是随便找个能敲章的单位或组织敲章了事,学校无法控制学生选择暑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也就没达到。

(四)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难以控制。教育部要求会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符的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并通过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平台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控制。但依然有大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校外实习的岗位是非会计专业的岗位,虽然未必所有的会计学生都要选择会计专业的就业道路,但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专业规划的要求来完成。

(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具备一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既有学历和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一群同样“全能”的学生。但在高职院校里刚毕业出来的新老师,本身自己就]做过多少“实账”,教起学生来说也就“无的放矢”;而有些从企业来的教师,虽然是具有“双师”的身份,但在学校工作时间一长,慢慢也会与社会脱节,手上所掌握的“实账”也会慢慢过时。再加上学校的教学任务重,大部分老师没有机会进行社会服务;即使可以利用暑期的时间进行挂职锻炼,也因为时间短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六)高职院校“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固定的校企合作项目,政府也给予了校企合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校企合作也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培养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企业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未能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利用协同创新理论,以高职院校为中心,创造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多方深度协作,提高会计学生的“实账”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建立会计“实账”资源库。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行业企业的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收集起来,并整理成“账套”,制作成会计专业“实账”资源库,并且不定期对账套进行更新和修订;二是制作“实账”处理的微视频。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分行业制作“实账”微视频,微视频要求短小精悍,关键能解决不同行业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内容不能与课堂的内容雷同,主要是针对动手操作的部分进行微讲授。

(二)建“实账”库的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创建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将“实账”资源库与“实账”微视频上传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校内综合实训,以学生进入平台进行操作的时间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完成一定量“实账”的处理才能达到合格。会计教师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平台上可以实现线上师生互动。

(三)将集中的校内综合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用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将以前集中的校内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促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入平台进行“实账”训练,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类型进行学习。以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在一定的学期内必须完成“实账”训练的数量。

(四)开拓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集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校外实训。学校与不同行业的企业达成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些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要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生从第一次开始的暑期实践培训到离校前的毕业实习都要在这些达成协议的企业中进行,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中进行轮换。校企合同模式一定不是挂个牌拍个照就了事,而是真正让这个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反哺教育。

(五)培养具有多种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期间“实账”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培养具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一支具有“实账”能力学生的必经之路。现在一般学校的做法是督促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去企业挂职锻炼。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去企业不仅是挂职锻炼,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比如每名教师必须有一个长期兼职的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既不与社会脱节,又能随时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带到课堂中去。

(六)创建会计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实账”能力。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能够独立承接一些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建立会计专业“会计工作室”、“内控工作室”、“纳税筹划工作室”,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增加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在进行社会服务时随机应对各种突况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推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而且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使得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培养成为可能。以教育部“211计划”为引导,实行高职院校的学科、课程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行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账”能力,培养高级的会计人才,助推会计人才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3

(2)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本次检查发现有4所学校发生电脑、照相机等资产被盗事件,但被盗资产均未及时报损处置,部分失窃资产也未按规定上报教育局;检查中还发现个别学校存在照相机、复印机等资产不知去向,笔记本电脑被借调教师使用未收回,摄像机被调出教师借用未收回等违反资产管理规定的情况,必须强化整改。

(3)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现象和效益发挥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一校将一套省配农远工程多媒体设备安装在音乐室,而该音乐室已用于会议、接待,多媒体设备未见使用痕迹。从区域因素分析,城区学校教育设备设施的使用率比农村学校高;从资产类别分析,信息化设备设施比基础性设备使用效率相对较高。

1.2固定资产记账不规范的问题

(1)账账不符。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或漏登错登,至2013年10月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财务账面固定资产合计为850624868.20元,实际录入国资管理系统软件为849601019.70元,尚有12所学校未及时登记资产,合计1023848.50元(以上不包括尚未入账的捐赠部分电脑设备)。

(2)资产台账和清点数严重不符。对实际已形成报废、报损状态的资产未及时处置,资产总账已不能全面反映学校资产的真实面貌。部分学校未严格落实诸暨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见》(诸教〔2005〕160号)和《诸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诸暨市人民政府令第36号)文件精神,对部分调拨资产和捐赠资产未及时入账,对待报废和不能使用的资产未按规定及时处置。如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账面登记电脑为14729台,实际清点数17151台(其中笔记本电脑账面数1021台,实际清点数1231台),多媒体设备账面数1461套,实际清点数2450套,存在着部分资产未入账的状况;电脑实际在用数为10880台,闲置待报损电脑6271台,占实际清点数的36.56%;多媒体设备实际在用数为2241套,闲置待报损多媒体209套,占实际清点数的8.53%。检查中还发现部分学校对不能使用的电脑等资产自行处置,账物不对应情况普遍,影响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的严肃性,务必进一步核实到位。

(3)资产权属不明。因资产配置部门不一,而未及时“销账”“入账”,造成部分固定资产权属不清、账实不符。如个别因新建学校房屋建筑物及部分电脑、多媒体设备为乡镇街道配置,学校未入账;个别学校的闲置校舍已拍卖而学校账面中尚未销账;个别学校因迁建已搬入新校舍,老校舍固定资产账中未处置,新校舍还未入账;还有些学校的校舍为村镇投入,2005年资产清理时已入固定资产账,但现校舍不用已被村镇收回,固定资产账未销账等。本次清查过程中还发现省配农远工程项目及局配多媒体大部分学校均未登记入账,导致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档案资料不完整。学校财务软件登记的资产与管理部门的资产台账(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详细的资产台账)不符,一些政府采购的资产入账未按单件计价而采用批量入账,或重复登记,造成学校资产账面数量无法准确统计、核实。

(5)记账不规范。许多学校将不需要记入固定资产账的实物记入账中,如日光灯、喷雾器、快餐盘等。

2解决措施

对于本次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相关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比较普遍,当然也有体制、政策、历史延续及学校现实等诸方面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和矛盾,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以上问题,市教育局采取了以下措施解决:

(1)制定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岗位,明确管理职责。教育局将根据《诸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下发《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优化服务职能,加强协调指导,努力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矛盾和困难。各校(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细则,真正做到岗位落实、职责明确,实现管理有依据、操作有规范、责任有追究的长效管理机制。

(2)进一步细化管理环节,杜绝固定资产过程流失。学校固定资产从“进”到“出”的每个环节都应履行相应的手续和程序,并需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呈报、审批、购置、验收、领用、核算手续。每一项资产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应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根据“身份证”建立卡片,分别送达核算部门(财会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部门(有关处室),并实行归口分级管理。财会人员运用国资管理软件对资产进行登记。同时,根据核算规范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依据资产购置原始单据、调拨单、处置文书等原始资料,及时录入增加和减少资产卡片信息。

(3)建立健全采购、核算、保管、使用相互联通的机制。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要分工协作,既要做到职责落实,又要相互沟通,顺畅从配到用的圆环式管理。对政府采购金额较大又没有具体采购清单的资产,对照采购合同、招投标书、有关财务凭证等进行拆分制作清单,将资产明晰入账,杜绝打包入账,完善固定资产日常基础性工作。

(4)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盘点工作来保证资产的有效使用和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制定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维护、保养制度,随时对各处室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理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清理、报废等工作,对资产的增减变动随时与财务处进行账簿记录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5)管理好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要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还要管理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通过本次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登记和认真核实,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在落实整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以堵塞各种管理漏洞,同时需要加强校产安全防范措施。

(6)要建立健全资产档案制度。学校档案管理员要对重要资产建立档案,归集采购合同、招投标书、有关财务凭证等,并落实建档。

(7)对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绩效考评措施。引入企业业绩评价办法,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考评。以学校固定资产年度配置计划和决算报告为基础,对各学校年度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等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客观评价,以此作为学校干部考核和相关人员绩效工资的依据之一。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材料审查、现场检查和专项抽查等方式进行。具体设计下列指标开展量化考评:

①配置计划执行率,即学校年度固定资产实际配置量与计划配置量的比率。考核学校固定资产配置计划执行情况,检验配置计划编报的合理性。

②资产调剂利用率,即学校通过调剂方式配置的资产数量与年度配置资产总量的比率。考核各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资产调剂情况,提高资产利用率和财政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资产配置。

③资产处置平台交易率,即各学校通过财政局资产处置服务平台交易资产量与实际年度处置交易资产总量的比率。考核各学校通过进场交易方式处置资产情况,促进资产处置规范有序和公开公正,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

④人均通用设备占有率,即各学校通用设备占有总量与学校师生人数的比率。考核各学校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通用设备的人均占有水平,从数量、价值角度反映各学校通用设备年度配备使用水平和利用效率。

⑤固定资产增长率,即各学校年度新增固定资产原值与年初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考核各学校固定资产变化情况,提高各学校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上述规定指标外,各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工作创新等方面情况也同时纳入绩效考评范围。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实行百分制,教育局将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合理确定各项考评指标权重和分值。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4

二、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比较

1、会计科目的比较

旧制度的一级会计科目共有38个,新制度则有54个,科目编码由原来的三位升级成四位。

(1)资产类科目变化。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材料修改为库存现金、存货;删除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同时新增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应收及暂付款分列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并删除借出款。其中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已经实际运用于近几年的会计核算,此次给予明确规定。

(2)负债类科目变化。新增应缴国库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应付款;借入款项分列为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交税金修改为应缴税费;应付及暂存款分列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仍保留了代管款项。

(3)净资产类科目变化。新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删除固定基金,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下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二级科目;取消专用基金下的修购基金二级科目;结余分配修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4)收入类科目变化。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改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5)支出类科目变化。教育事业支出按照支出使用方向分列为五个大类一级科目: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删除了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对附属单位补助修改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2、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新旧会计制度都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旧制度要求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新制度则要求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里部分经济业务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成本归集与核算。

3、收入和支出的分类与口径

新制度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4、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要求高校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不计折旧外,其余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外,其余无形资产应在其使用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方法实为“虚提”,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创新处理方法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高校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5、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高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损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实际价格或类似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这一规定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支出核算的规范和细化

新制度要求支出核算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同时还要根据经费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根据资金来源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通过设置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新制度的支出核算方式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规范高校的收入、支出和分配行为。

7、基建会计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大账”

基建会计仍然单独设账、独立核算,同时按照新制度要求,至少每月并入事业大账“在建工程”等其它相关科目。高校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

8、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

高校普遍存在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实体,比如宾馆、食堂、物业等。新制度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对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应当做相应的抵销处理;对于收入和支出,应当按照收入、支出相抵后的净额并入学校年度收入支出表中的“其它收入”项目,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

9、结账和会计报表的变化

新旧制度都要求做月结和年结,提供月度和年度会计报表,但是在过去实际操作中,并未对月结和月报有强制要求,即使做到月结也只是关账,不对收支进行结转,新制度则规定收支应做结转。会计报表方面,新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项目应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支出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同时要求清晰反映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各项支出。

三、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应建议

1、支出科目冗长,核算过于繁琐

由于新制度规定支出核算要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同时还要根据经费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根据资金来源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高校通过科目来划分,结果是支出明细科目数倍增加,科目级次拖沓冗长,科目对应关系复杂,记账人员面对繁琐的核算叫苦不迭,而统计报表及分析时又需要手工编写公式。有的高校通过项目来划分,虽然可以避免科目的冗长,但是同时又造成项目设置过于复杂,核算起来仍是很繁琐。

笔者建议,利用目前已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会计核算软件系统,核算中增加经费性质、资金性质等资金来源属性,通过多维管理方式,以避免科目或项目的冗长,提供更灵活方便的统计,更直观的反映支出使用情况。

2、建议基建会计数据同步录入“事业大账”

新制度规定基建会计数据至少每月并入事业大账相关科目,鉴于基建账将来归入事业大账的必然趋势,与其每月汇总凭证,不如在基建账录入数据的同时,事业大账也做同步录入,为将来两账合并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3、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中的问题

(1)配套政策制定迟缓。新制度规定从2014年1月1日开始,而主管部门并没出台具体的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像折旧年限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依据,使得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形同虚设。

(2)负责折旧和摊销的部门没有明确。固定资产折旧不仅是新制度实施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要进行折旧,还涉及之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新的单位价值标准,重新分析,一部分转为存货,一部分要核销,同时对符合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这是一项非常繁杂费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是这项工作倒底由哪个部门进行,没有明确的说法,财务部门说是资产部门的事,资产部门则说没接到通知,应是财务部门的事,造成互相推诿。而无形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的盲区,许多高校存在无形资产无专人管理的现象。

(3)国有资产信息平台系统跟不上新制度的要求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使用全国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平台系统,因为新制度实施之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要求折旧,所以该平台系统并没有设置折旧程序,新制度实施后,不能折旧的平台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要由学校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首先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资产清查,所有部门都要参与,做好折旧前的准备工作。建议提供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共创软件公司,应该在软件中新增折旧程序,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主管部门加快出台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资产管理系统最好能与财务系统做到同步对接。

4、支出科目五大类在实际核算中的区分

新制度规定支出核算要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其中离退休支出容易划分,但是其它四类如何划分,新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比方说,高校哪些部门的支出属于哪一类支出;使用科研经费的人员,往往来自学校不同部门,并不是单纯的科研部门;学校的水、电、燃气、电话费等支出,如何拆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想划分清楚是相当困难的。笔者建议主管部门最好能出台具体的规范,在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的情况下,可以在工资系统中增加人员属性,实在难以划分的支出可先列入教育事业支出。

5、2014年会计凭证的修改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5

台湾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潘文忠认为,当前台湾地区教育领域有两类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第一类问题是,目前台湾很多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普遍秉持这样一种观点:学无所用。这从侧面反映了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吻合现象。与此同时,第二类问题也广泛存在:很多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学意愿较为强烈,毕业发展导向往往以升学为主,如2012学年至2014学年升学比例高达86.64%[3],而这类学生群体大部分并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继续升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盲从决定。为缓解此类问题,扭转当地教育生态背景下“升学至上”的传统子女教育路径,并鼓励高中职应届毕业生通过工作、志愿活动、壮游等形式,探索、思考、确立人生规划的正确方向,“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应运而生。

本文聚焦台湾于2016 年 10月提出、预计2017年8月开展的高中职教育新举措――“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通过文本分析法,在研读整体方案的基础上,凝炼其核心思想,以期获得对大陆相关教育理念发展的启示。

二、“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

规划的核心思想

(一)目的与内容

“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预计于2017年8月开始试行,第一周期为三年,总计划人数1.5万名左右,总投入经费为72亿新台币[4]。该规划目的较为明确,主要分为四点:其一,在提供给学生职业探索机遇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协助青年适才适性发展;其二,顺应台湾地区传统技艺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较好的人力资源,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提升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其三,为青年提供学习和体验多元生活的C会,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其四,进一步储备青年教育和发展经费并拓宽其来源,同时畅通技术人才回流就学的渠道。[5]

总体而言,整个“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三个计划:两个阶段为高中职就学阶段、高中职毕业后阶段;三个计划为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青年体验学习计划、青年就业领航计划[6]。两个阶段和三个计划相互交织,共同服务于规划目的。

(二)具体策略

整体而言,“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以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为主轴,有效衔接两个阶段和三个计划。

1.高中职就学阶段:推行“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

“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贯穿于高中职学生求学阶段,重点作用于高中职学生的毕业阶段,旨在协助青年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并衔接下一阶段的“职场、生活及国际体验”,从而协助青年适才适性发展。这一计划体现出鲜明的长期性,注重在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中引导学生。

2.高中职毕业后阶段:推行“青年就业领航计划”和“青年体验学习计划”

在“高中职生涯辅导计划”协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后,学生毕业时会形成较为明确的短期发展意愿。在学生做出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后,就进入下一阶段,即推行“青年体验学习计划”和“青年就业领航计划”。

其一,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可通过“青年体验学习计划”进行生活和国际体验,此举措旨在鼓励和支持高中职应届毕业生通过壮游、参加志愿工作等形式进行体验学习,拓展和感受不同的生活面向,进而探索和确定未来升学规划或就业计划[7]。主要体验方式有两种。其一,壮游。壮游是一种胸怀壮志的游历,具有“长、高、深”三个特质,即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8]。壮游计划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本人,具体由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行提出壮游计划,台湾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其提出的壮游地点,协调该地点选派相关工作人员担任辅导员,协助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完成壮游体验。其二,参与志愿工作。在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愿提出申请并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将会与台湾地区非营利机构进行协调,由该机构协助对学生进行必要培训并选派机构内专人担任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志愿服务[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不承担该过程的经费。

其二,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可通过“青年就业领航计划”进行职场体验,此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发展性、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传统技艺人才,进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具体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有意愿就业的高中职应届毕业生自行提出申请,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审查后确定参加此计划的名单,每年总名额为5000人左右;第二阶段,由台湾劳动管理部门盘点并汇总优质空缺职位(优质职位主要来自于符合台湾地区发展需要,且福利等方面优厚的传统技艺产业和创新产业等),并建立“青年就业领航计划”的衔接机制,即建立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衔接机制,促进两者有效接洽,以此为通过筛选的学生提供具体职位;第三阶段,由提供职位的单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重点传承技术和经验[10]。整个过程中需要的经费补助,从经费账户“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中支取。

(三)保障举措

其一,完善的流程保障体系。整个方案的具体开展,从申请阶段到审查阶段,再到实施阶段,均有着详细、规范的流程,并对每一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在“高中职应届毕业生提报申请”这一阶段,流程中明确说明了学生参加此计划期限为2~5年[11],对时间要求较为精准具体。

其二,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的经费(总计72亿新台币)为“青年就业领航计划”提供资金保障。该类经费被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补助高中职应届毕业生的就学就业及创业准备金和青年稳定就业津贴,第二部分则用于补助企业雇主的培训费用[12]。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精确的数额限定,并明确说明了此账户经费的来源,即来源于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和台湾劳动管理部门。这种充足的经费保障体系,亦进一步储备了青年教育和发展经费并拓宽了其来源。

其三,周密的预防计划体系。主要体现在退出机制和诱因计划两方面:在计划开展过程中,若高中职应届毕业生想中途退出或变更既定计划,或者在这个变更过程中想提取“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中的经费,必须经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和台湾劳动管理部门审查通过方可进行;为激发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对此方案的兴趣,采取每月拨付一定资金及调整升学渠道与方式、入学时间,延长休学年限、抵免学分等方式。[13]

三、启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

近期,“核心素养”受到广泛关注。由林崇德教授领衔、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汇聚5所高校96名学者的课题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多方论证,并经教育部审定,最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1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5]。其中,社会参与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强调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养成符合现代公民要求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促进其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其努力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16]。社会参与主要包括两个指标:责任担当指标,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3个基本要点;实践创新指标,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3个基本要点。[17]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参与素养的诸多要点与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社会责任和劳动意识两个要点都强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中有关提升生活及国际体验的举措也较为重视对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志愿工作的引动;技术应用的含义,亦与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整体规划中对于“通过职场体验培养技术人才”的阐释相通。因此,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还应指出的是,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的核心思想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的精神是相通的。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致力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通过职场、生活及国际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实、适切的认知,致力于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方式协助学生探索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方向,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倡导的理念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具w启示可总结为三点。其一,防止盲目照搬是前提。对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要在积极借鉴的同时,防止盲目照搬,这是实现良好借鉴的前提条件。台湾地区的各方面情况与大陆存在较大差异,大陆应结合大陆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求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素养培育的策略或方案。方案的开展可先选取几所高校或几个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待有成效,方可由点及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二,借鉴理念是重点。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尚未施行,具体策略成效尚未体现。因此对该方案的借鉴,重点在于借鉴其思维和理念。当前,我们要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需要研究大陆既有政策的不足,汲取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中有益的、适合大陆实情的成分,建立和完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机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声明和举措[18]。其三,本土创新是根本。借鉴台湾“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只是当前之计,实现适合大陆教育实际情况的本土创新才是根本。当前,大陆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职业教育领域亦需要进行相关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从国家层面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其指引下,大陆需要紧密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尤其是着力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好不同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积极进行本土化教育革新,以为经济发展输送优质的、适合“走出去”战略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姜得胜.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认知教育危机之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4):17.

[2]曾春妹. 21世纪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 2016(2):33-36.

[3][4][6][8][10][11][12][13]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专区[EB/OL].http://edu.tw/1013/Default.aspx,2016-11-22.

[5][7]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账户规划情形”报告[EB/OL].http://ws.moe.edu.tw/001/Upload/25/relfile/0/3270/bfeff77d-0027-478b-a78f-ecc5596eebbb.pdf,2016-10-13.

[9]百度百科.壮游[EB/OL].http:///link?url=Ply5ui2V1wCR5Z-ywesnqJ2Db2esl9s XzKXFf1XXE2Aj-pkTOg9td2EEy4Ro63sppQGeG 8JWoYvodWFlZZTZlH9T5gr25fAMZGswMeDjh8u #6_1,2016-11-27.

[14]林崇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6):1-2.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6

新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部近年来颁布的一项关于财务管理的制度条例,在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在其他性质的企业中鼓励执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会计制度基本体现了我国与国际间相接轨的趋势,在这期间财政部门先后了22项关于会计准则的意见征求稿。除此之外,将1997年到2001年期间财政部颁法的具体会计准则共16项,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修订,并最终在确立了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企业会计准则,被称为新会计制度。其中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第二章第五节,对企业进行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进行最终核算,以及各项资产的全面检查,最终将根据谨慎性的原则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资金损失的情况。

二、高校财务报账的现状及问题

(一)财务报账模式过于陈旧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中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极大的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但受到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财务报账模式仍未有太多的变化和进步。高校在报账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因此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和无力,并且工作效率仍有道提高。财务报账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其有较为复杂的业务流程,因此不对保障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将会严重影响财务工作的效率及财务安全。因此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高校多样性发展的要求,并且高校的财务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实现完全性质的资源优化配置较为困难,而报账模式的落后会给其他的财务工作流程带来影响和阻碍。

(二)财务报账制度不够完善

在传统的高校报账制度中,涉及的经济业务种类有限,但随着高效办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办校经费以及账务往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的报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求。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高校的报账制度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依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并结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创新发展,对院校的财务制度以及财务报账流程进行修订和规范。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处理业务时更加规范,有法可依。而高校关于财务管理中缺少对报账机制的规范和管理,导致报账机制中国存在一定的隐患。现存的隐患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管控机制涉及领域不够全面,二是内容建设不够健全。

三、基于新会计制度分析高校财务报账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新型财务报账模式

根据高校的建设情况对保障模式进行创新发展是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基于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等,继而进一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首先完善报账审核的制度,高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账务人员对账目进行审核、整理和归类,使得报账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提高报账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并且缩短报账时间。其次,高校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中提出的准则和制度完善财务报账的科目和流程,对账目类别进行严格的分类。重视科目的汇总表登记,并根据总账进行明确细致的类别划分,通过财务管理板块进行合理的增加,实现现代化的技术模块的科学设置,从而进行报账工作流程的简化。

(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是高校财务报账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的关键所在,在新会计制度角度下,高校应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首先要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队伍以及专业的报账队伍,通过优化岗位安排为提升财务报账工作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道德修养的培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新会计制度下的发展要求,从而财务报账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其次要培养财务报账工作人员的思维意识,改变传统的报账模式,从而为高校建立新的账目管理模式。基于新会计制度下推动高校传统财务报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要注重财务管理队伍能力的提升,简化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的完善了高校财务报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优化高校财务信息平台

现阶段高校之中都已经进行校园网的普及,因此学校可以借助这一发展模式完善高校报账工作的交流渠道,实现学校账目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广大师生进行账目上的交流。首先要建立健全财务处的网络平台模块,在学校的官网网站对学校的账目进行实时更新,并开通信息反馈的平台,通过账目公开透明化提高报账工作的真实性。其次高校应积极的适应时展带来了的信息技术,引荐先进的报账管理理念以及手段,继而实现财务报账工作的在线管理,提高财务审核的速度、质量和效率。借助校园的网络平台对学校财务报账工作进行宣传极为重要,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以及学校师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减少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与冲突。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财务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模式,但基于新会计制度的角度下,高效的财务报账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应现阶段高效的发展,因此对财务报账工作进行革新和优化意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基于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等。其次高校应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道德修养的培训工作。最后借助校园网的普及,建立健全财务处的网络平台,实现财务报账工作的在线管理,提高财务审核的速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阳.基于高校新会计制度角度探索高职院校财务报账模式的优化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5(04):22-25.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7

一、建立高职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金华地区,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中小企业,金华地区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重镇,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东阳的木雕、浦江的水晶等闻名遐迩。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包括会计在内的生产人才为其服务,进入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要求大力发展技能型会计人才,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所以金华地区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应依托地方行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熟悉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需要

对金华地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一般包括:现金、银行出纳、资金管理员销售、成本会计税收、往来会计、会计主管、销售结算员等。这些会计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广阔的视野,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出纳、往来核对、银行结算凭证处理、纳税申报等会计技能,同时熟悉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法,懂得全面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能为企业开源节流,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会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它将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工作得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下进行,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对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会计岗位群的特殊需要

会计专业岗位群与其他职业岗位群相比较,有其特殊性。首先,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较高,不宜批量接收流动性较强的实习学生,各企业和单位一次仅能接受1至3名学生进行实习,导致校外实习单位较分散,造成学校难以考核学生实训质量。其次,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企业不愿安排实习学生深入会计工作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进行实质性的顶岗实习,只能从事一些零星的、辅的工作。第三,实习基地是由企业根据各自的生产经营情况管理掌控,学校需配合企业的进度安排实训教学,不利于实训安排,导致校外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使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对接岗位,“零距离”上岗,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一)与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派学生进入记账部实习

金华地区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85%以上,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不多,因此记账业务普遍,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记账公司承担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记账业务,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会计核算、报表填制以及报税等具体事情。目前,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按如下流程操作:财会学生按照5人一组的数量分组,利用每天下午或其他课余时间参与记账公司职员的记账业务,每组学生参与记账的连续时间为一个月,对所有财会学生进行轮番实训。专业教师和记账部门会计师指导学生记账操作,学生还可跟随会计师外出办理纳税申报等业务。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记账实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会计业务核算。

(二)校内建立记账中心,引进真实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直接建立在记账公司或在校内建立记账公司的分部,这样的合作单位一般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开展工作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机器,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因此,对办公场所面积要求不会太大,有间实训室就足够。学校提供办公场地免费给会计记账公司使用,这能使会计记账公司减少租赁场地的租金,在校内办公过程中还可享受到在学校食堂搭伙就餐和共用水电等利益,在记账过程中的某些业务也可以安排给学生办理,毕业的学生又能扩大记账公司的社会影响。会计记账公司来校设点办公,能使学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可随时与实际相联系,学校分批组织学生参与记账公司的全过程会计业务核算,提高学生核算会计业务的能力,还能使财会专业教师及时掌握实际会计业务的发展动态,有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

(三)模拟企业真实场景,建立仿真实训室

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是全仿真模拟企业会计环境的综合模拟实训室。目前,我校的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内容已包括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平台、纳税申报平台、会计电算化实训平台。实训内容包括主体企业、客户企业和相关部门三个部分,建有电算化操作工位和教师控制台,可同时容纳几十人参加实训。通过仿真模拟实训,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传递,训练学生的分单技能和会计电算化处理技能。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三、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与学校的教学效益统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真实企业的区别在于不能将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应更注重其实训职能,但是其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因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本质仍然是一个企业实体,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效益,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长期生存,才能保证学生校内顶岗实习按计划有序进行;同时也只有实现效益,才能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学生实训的质量,毕竟适度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教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增大学生受益面与提高服务质量很难两全,因为学生中有服务能力且肯钻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若片面追求学生的受益面,必然会使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整体能力下降。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双赢机制,以实现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实训基地实训制度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统一

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是一条线,生产服务又是一条线,属于双线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业务运行和实践教学,若学校管理过严过死易扼杀活力,若放任自流,又易导致迷失方向、停止不前。因此要协调好生产性实训基地业务运行和教学运行的关系,在不影响财务公司业务运行的前提下实施教学。由于公司业务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可能与惯常的教学安排发生冲突,因此会计实训教学安排应打破常规,更加灵活地加以安排,在强调灵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计划性。部分会计实践教学可采用小班化、分批次、综合性、跟踪式的教学,教学运行更为复杂,如果没有精细化的管理,缺少计划性,容易出现教学运行混乱。这就对学校的教学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训基地要实现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统一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也关系到校企双方的核心利益。作为企业部门,存在着原材料、设备维修费用、学生薪酬等运营成本;作为实践教学场所,也存在着实训耗材、指导教师课时等办学费用。因些,要制订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执行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核算系统,主要用于学生实训项目的耗材、会计师的实训指导课时费、参与教学课程建设的工资等都要计入学校的办学成本,企业对参与顶岗生产的学生支付的报酬,对学校提供的场地、设备支付的租金,以及设备的维护和场地的水电等运营费用都要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实训指导会计师与专业教师的工作统一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必须建立学校教师与会计指导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也要进入实训基地,工作业绩由实训基地考核。同时,对行业技术大师和高级人才,学校和企业要启动“共引共享”机制,即以“学校提供事业编制+企业提供高薪”的方式,共引共享行业内项尖的技术大师和高级管理人才。

四、完善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实训制度,建立企业化的运作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双重性质,它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门,又是学校的一个实训基地,但本质属性是企业。因此,校内实训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制订和执行记账业务规范,同时,为了保障生产性实训基地平稳有序运行,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实训教师考核办法》、《实训学生守则》、《员工管理考核制度》、《保密制度》等,增强师生角色意识,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严格操作规程,争取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保证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

(二)打造理实一体的会计项目化课程平台

对于学校来说,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因此,要充分挖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服务于教育教学。打造会计项目化课程平台,实训基础将会计、出纳岗位、税收计算、纳税申报等经济业务资源开发成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这些业务包括:出纳岗位、记账岗位、报表岗位、账簿审核、纳税岗位、会计档案整理、稽核等。记账部门的日常业务由学生来操作完成,专职会计师实施具体指导,从而将学生学习的《企业账务处理》、《出纳实务》、《纳税实务》、《成本会计》、《会计技能》等课程的实践由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来体现,实现了在校内外的生产性岗位实训。

(三)打造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学习情景的创设、实训流程的设计、进度安排、内容的组织、手段的运用、学习过程的监控起着主导作用,是实训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要鼓励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实战经验;参与各种审计、评估、记账项目,优化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省级的各种专业培训进修,学习其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聘请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参与实训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四)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进行考核指标设计,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工作规范等,学生从进入实训岗位开始,实训基地就应对每位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全面记录,进行综合的评价考核,学生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同时进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实际上也是企业的准员工,作为员工应遵守企业的考勤纪律、业务操作规范和职业操守,这比一般的学校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角色转化,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对优秀学生授予优秀员工证书和经济奖励等,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建立企业化考核机制

在基地建立企业化考核制度,结合职业素养和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职业素质是否过硬,主要包括商业保密、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礼貌服务、与顾客沟通和服从意识等。(2)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包括:点钞技术、书写规范、汉字输入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包括:票据差错率、票据作废率、银行退票率、记账准确率、纳税计算、报表完成和会计档案整理等。(3)稽核及财务分析报告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分析问题及分析的合理性、解决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2.林英法,杨瑾淑.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创新[J].审计与理财,2009,(01).

3.卢春霞.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特征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

4.周雪瑛.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J].甘肃林业高职教育(综合版),2010,(02).

5.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8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应加强高校财务报账基础工作,以更好的解决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优化高校财务报账方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目前,高校财务报账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较大,导致其无法进行相关的账务分析。通过健全财务信息网络、增加预算管理财务系统等优化高校财务报账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高校财务核算人员工作效率,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促使其进行财务分析,而且有利于财务主管更好地掌握经费运行情况和制定财务管理计划。

2.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报账效率,加快反映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高校财务人员、各部门报账员和学校教职工掌握的财务报账信息不对称,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公布财务各类报销结算的规范化流程,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防止学校报账员和教职工借款后,长期占用资金、经办业务长期不到财务部门办理结算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强报账员的培训和广泛宣传财务报账的相关规定等一系列优化高校报账的举措,可以提高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高校财务报账现存问题

1.报账信息不对称

财务报账工作需要按照现行的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进行严格的把关,报账业务均要各预算分管领导的层层签批。而且,由于各类票据单据重复地报账员、财务核算人员和资金支付人员之间反复核算,这些繁琐的报账手续耗费了教职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当票据因各种原因不能通过审核时,这也使教职工产生厌烦、不满情绪。此外,学校各个项目经费所需信息的查询工作,仍然需要财务报账人员通过财务软件查询,这使相关人员不仅无法实时掌握部门各项目经费的拨入、使用和结余情况,同时也增加了前台报账人员的工作量和影响了前台报账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财务信息网络不健全

虽然高校财务实行了电算化管理,但是,高校一般有多个财务子系统,如账务、税务、收费、固定资产、工资、国库支付和公务卡等等,许多高校没有将这些子系统进行融合,不能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各个系统多是单独运行,会计凭证仍然需要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录入。目前,财务报账工作也不仅仅只是用现金、电汇、转账等传统方式进行支付,公务卡、国库的直接支付、授权支付等也成为日常的财务报账方式。这些繁杂多样的业务处理,大大影响了财务人员账务处理速度,也增加了财务报账人员的工作量。尽管电算化的财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账的效率,然而“报账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经费预算管理方向的缺失也影响了报账的效率

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权的逐步扩大,其经费来源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除了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部门的补助外,还有事业收入、科研经费拨款、合作办学收入、社会捐款等等,这使经费支出管理、业务核算方面更加复杂。但高校目前使用的财务账务软件功能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缺少预算管理功能,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各个经费项目超支或项目预算完成率较低的现象,影响了年度完成预算进度和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可借鉴性,使得财务部门难以发挥监督作用。

三、解决措施及建设

1.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各部门报账员主要负责做好高校预算方案和高校内部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学习高校预算方案公布的财务审批制度,对本部门的各类原始单据进行归集,避免一笔业务多次往返财务处办理。实行报账员制度,可使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前移,使得各部门收支项目做到收支规范,数据项目准确,提高了报账的工作效率,也保证各部门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核算的准确性。

财务报账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财务报账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财务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进行最新法规、制度和有关学科的培训,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高校也应重视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的热情,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明确与经济事项有关人员的职责和考核目标,对完成考核目标,业绩突出的财务核算人员给与奖励,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2.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网络

近几年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工作由会计工作局部电算化向全过程电算化方向发展,由过去单机批处理向网络化实时处理发展,因此,需要制定符合新形势下的报销制度,努力使高校财务报销审核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1)加快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整合财务各子系统。应将账务、学费、工资、固定资产等子系统整合到总账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降低会计人员的录入凭证工作量,提高会计人员制单的准确率和报账的效率。为科学管理好各项预算经费,应增加财务软件的预算管理功能,为校内需查看经费使用情况的人员提供各个项目经费的查询,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信息共享,实行透明化管理。报账员可预先通过财务报账大厅的公共财务查询端口,对各经费项目的余额进行查询,在各项目的预算额度内进行报账。财务核算人员进行制单时,账务系统实时对输入的数据比较统计,报账金额一旦超出预算数,预算管理软件将提示财务核算人员该笔业务不能办理,避免各个经费项目年底超支或项目预算完成率偏低的情况发生。这样,加强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提高了财务部门对预算各项经费的事后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核算监督作用。

(2)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公布财务各类报销结算的规范化流程和各类财税类的法律法规,让教职工了解和学习报账规定,对财务报账所需的各类表格提供下载功能,方便校职工和学生在校园网平台下载所需要的表格,以邮件、QQ、OA办公平台等多种形式搭建与教职工和学生沟通的平台,方便快捷答复教职工和学生提出的有关财务报账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拓宽财务人员和教职工沟通渠道,提高财务报账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财务核算人员和报账员在办理业务时产生的误会。

3.建立预约报账方式,构建无现金报账模式

预约报账是为了解决报账排队等待时间过长,有效分流、合理安排报账工作,提高报账效率的一种新的报账方式。预约报账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包括预留单据方式和预约时间方式。预留单据方式,是指报账人将整理好的单据交付给财务报账人员,财务报账人员审核完毕后通知报账人办理后续签批手续,这种报账方式要求票据手续齐全,可大大减少报账人员的等待时间和往返财务部次数。预约时间方式,是指报账人可通过邮件、QQ、OA办公平台和电话预约等方式进行预约报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报账方式要求报账人熟悉高校的财务审批制度和报账的程序,可极大提高报账的效率。

无现金报账模式是指出纳人员可以借助教职工的工资卡来实现现金支付,降低了出纳每天到银行提取现金的安全隐患,减少了教职工排队等侯的时间和携带大额现金的不便。无现金报账采用T+0模式,通过银校直联方式实时直接发放到教校工的银行卡,每笔现金的发放,银行都会以短信的方式通知到教职工。无现金报账避免了财务现金报账受银行上班时间、大额现金取款提前预约等因素的限制。此处,工资卡数据从工资发放系统直接调用,避免了手工录入的差错,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报账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报账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财务报账工作对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高校财务报账质量具有很好的促进。但目前高校出现的报账难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报账工作的质量,高校需要不断改变传统的财务工作理念,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技术,进一步优化报账流程,解决财务报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 路 宋文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21-39.

[2]郝建国 崔也光: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7-30.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9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以下简称“旧制度”)已明显滞后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9年开始着手修订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陆续草拟了三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最终于2013年12月3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印发了正式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笔者负责本校新制度实施的具体工作,结合自己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在新旧制度衔接工作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二、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比较

1、会计科目的比较

旧制度的一级会计科目共有38个,新制度则有54个,科目编码由原来的三位升级成四位。

(1)资产类科目变化。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材料修改为库存现金、存货;删除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同时新增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应收及暂付款分列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并删除借出款。其中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已经实际运用于近几年的会计核算,此次给予明确规定。

(2)负债类科目变化。新增应缴国库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应付款;借入款项分列为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交税金修改为应缴税费;应付及暂存款分列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仍保留了代管款项。

(3)净资产类科目变化。新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删除固定基金,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下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二级科目;取消专用基金下的修购基金二级科目;结余分配修改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4)收入类科目变化。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改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5)支出类科目变化。教育事业支出按照支出使用方向分列为五个大类一级科目: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删除了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对附属单位补助修改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2、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新旧会计制度都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旧制度要求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新制度则要求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里部分经济业务主要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成本归集与核算。

3、收入和支出的分类与口径

新制度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4、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要求高校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不计折旧外,其余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外,其余无形资产应在其使用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方法实为“虚提”,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创新处理方法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高校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5、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高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损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实际价格或类似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这一规定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6、支出核算的规范和细化

新制度要求支出核算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同时还要根据经费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根据资金来源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通过设置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新制度的支出核算方式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规范高校的收入、支出和分配行为。

7、基建会计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大账”

基建会计仍然单独设账、独立核算,同时按照新制度要求,至少每月并入事业大账“在建工程”等其它相关科目。高校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

8、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

高校普遍存在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实体,比如宾馆、食堂、物业等。新制度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对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应当做相应的抵销处理;对于收入和支出,应当按照收入、支出相抵后的净额并入学校年度收入支出表中的“其它收入”项目,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信息。

9、结账和会计报表的变化

新旧制度都要求做月结和年结,提供月度和年度会计报表,但是在过去实际操作中,并未对月结和月报有强制要求,即使做到月结也只是关账,不对收支进行结转,新制度则规定收支应做结转。会计报表方面,新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项目应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支出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同时要求清晰反映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各项支出。

三、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应建议

1、支出科目冗长,核算过于繁琐

由于新制度规定支出核算要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同时还要根据经费性质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根据资金来源区分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高校通过科目来划分,结果是支出明细科目数倍增加,科目级次拖沓冗长,科目对应关系复杂,记账人员面对繁琐的核算叫苦不迭,而统计报表及分析时又需要手工编写公式。有的高校通过项目来划分,虽然可以避免科目的冗长,但是同时又造成项目设置过于复杂,核算起来仍是很繁琐。

笔者建议,利用目前已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会计核算软件系统,核算中增加经费性质、资金性质等资金来源属性,通过多维管理方式,以避免科目或项目的冗长,提供更灵活方便的统计,更直观的反映支出使用情况。

2、建议基建会计数据同步录入“事业大账”

新制度规定基建会计数据至少每月并入事业大账相关科目,鉴于基建账将来归入事业大账的必然趋势,与其每月汇总凭证,不如在基建账录入数据的同时,事业大账也做同步录入,为将来两账合并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3、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中的问题

(1)配套政策制定迟缓。新制度规定从2014年1月1日开始,而主管部门并没出台具体的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像折旧年限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依据,使得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形同虚设。

(2)负责折旧和摊销的部门没有明确。固定资产折旧不仅是新制度实施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要进行折旧,还涉及之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要按照新的单位价值标准,重新分析,一部分转为存货,一部分要核销,同时对符合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这是一项非常繁杂费时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但是这项工作倒底由哪个部门进行,没有明确的说法,财务部门说是资产部门的事,资产部门则说没接到通知,应是财务部门的事,造成互相推诿。而无形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的盲区,许多高校存在无形资产无专人管理的现象。

(3)国有资产信息平台系统跟不上新制度的要求

目前高校已经普遍使用全国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平台系统,因为新制度实施之前,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要求折旧,所以该平台系统并没有设置折旧程序,新制度实施后,不能折旧的平台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要由学校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首先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资产清查,所有部门都要参与,做好折旧前的准备工作。建议提供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共创软件公司,应该在软件中新增折旧程序,以适应新制度的要求。主管部门加快出台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资产管理系统最好能与财务系统做到同步对接。

4、支出科目五大类在实际核算中的区分

新制度规定支出核算要根据支出使用方向分为五大类,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其中离退休支出容易划分,但是其它四类如何划分,新制度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比方说,高校哪些部门的支出属于哪一类支出;使用科研经费的人员,往往来自学校不同部门,并不是单纯的科研部门;学校的水、电、燃气、电话费等支出,如何拆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想划分清楚是相当困难的。笔者建议主管部门最好能出台具体的规范,在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的情况下,可以在工资系统中增加人员属性,实在难以划分的支出可先列入教育事业支出。

5、2014年会计凭证的修改

新制度直到2013年12月30日才正式颁布,而要求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本没有过渡的时间,大多数高校2014年开账以后仍然沿用旧制度进行核算,等到主管部门对各高校财务人员进行新制度培训,都已经过去数月,从年初至更改期间的会计凭证修改成为新旧制度衔接中最繁重的工作。目前江苏省属高校已解决这一难题,提供财务核算系统的复旦天翼软件公司编制出专门的程序以应对新旧科目转换,高校财务人员只需做新旧对应科目的底稿文件,通过转换程序,进行系统自动替换,当然这种替换是粗略的,财务人员还必须对已做的凭证再做局部修改和细化。

6、月结和月度会计报表

新会计制度规定月结要做收支结转,笔者认为每月收支结转并不适合高校,实际操作中会影响到项目余额,而且上半年国库资金往往不到位,高校需要大量垫付资金,如果收支结转,这样编制出的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笔者建议月结可以不做收支结转,月度报表直接反映收支数据,这样更切合实际。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10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的是账务分管的原则以及资产分类归口管理的多头管理模式。设备管理部门管理教学、科研设备;后勤部门管理土地、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账的核算。各资产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各有自己的资产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分别由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对固定资产统筹负责。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管理松懈与无序,导致数据出现遗漏或重复申报时不易发现、数据分散、难以统一,有些资产被交叉管理或无人管理,甚至资产发生问题时有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

我国高校购置固定资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政府拨款的无偿性容易产生固定资产投入的盲目性,人们对固定资产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在高校内部,各院系从方便使用等自己的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的模式,不愿共享,造成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管理部门缺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的思路,加上高校的资产信息无法共享,没有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往往使一校之内相同或相近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特别是教学、科研用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高新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仪器设备淘汰更新快,如果不提高早期使用率,就会造成隐形浪费,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下。

(三)固定资产信息反映滞后,缺乏规范的资产管理理念

高校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数量巨大。固定资产入账、销账、调账都是靠兼职的资产管理员申报给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人员中完成的。由于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都是兼职,再加上“一校多区型”的办学特点,经常是集中一批到管理部门申报一次,导致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资产的总体状况。兼职资产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提供的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一次集中大量的数据录入,容易发生信息录入出错,造成账面信息与实物信息相差甚远。很多资产的使用人和放置地点经常变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资产变动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家底不清。

二、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内涵

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就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全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对固定资产从计划、购置、验收、使用、调配到毁损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实行实时控制和动态控制,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存量、结构、效用和状态,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现将有利于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有利于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固定资产的流失;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甚至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

三、实现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成效

(一)数据规范

“统一系统、分级管理、一单到底”的管理,严格控制了固定资产从原始数据录入、资产变动管理、资产处置管理的流程。固定资产信息录入必须按要求规范填写,否则不能进入到下一步操作——提交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审核。由设备管理员亲自录入资产信息,责任明确,提高了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增强了设备管理员的责任感,提高了管理水平。统一的数据库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

(二)责任明确

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具有很强的透明度的信息系统上清楚地记载着每笔资产从申购、采购、验收、记账到付款的每个环节,且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如资产的采购人、领用人、制单人、使用状况、存放地点等相关信息。一旦出错就能查出症结所在,明确了责任,增强了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现将保证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每位教职工都对所使用的资产承担责任,确保了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三)资源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各保管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便捷、通畅,固定资产数据实现了实时管理和共享。让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能随时从网络中查询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构成比例等信息,对资产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有利于打破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为一体的现象,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流动,减少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大量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情况的发生,也为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做决策提供了客观、准确、实时的依据。

(四)提高效率

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多用户可通过校园网同时登陆,进行固定资产信息操作,改变了过去集中在学期末或年末到归口管理部门办理资产报增、变更、报废等登记做账的现象。所购物资到位后,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进行操作,并由系统自动生成相关单据,确保了资产信息的实时性,减少了工作环节,缩短了工作周期,也减轻了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量。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财务部门与资产部门可以进行实时对账,有利于减少实物账与财务价值账的差异,免去了年底对成堆数据进行核对的麻烦。

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体系

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的前提,其核心是严格控制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流程。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申购、审批、购置、验收、账务处理、使用与维修、借用与报废、损坏与丢失赔偿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形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对接,对所有固定资产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下面介绍基于信息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一)申请

各使用部门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学校建设、科研工作及行政管理等需要,合理编报本部门的年度固定资产申请计划,并提供详细的品名、规格、型号、产地、厂商、数量、功能用途、资金预算等信息。各部门通过校园网平台向资产管理部门提交固定资产采购申请。

(二)审批

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申请部门同类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全校是否有满足要求的闲置设备,汇总初审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核,资产管理部门汇总主管校领导对计划的审核意见后,根据轻重缓急制订采购计划,并传送给各使用部门。

(三)购置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校内预算分配方案,明细采购计划,严格按照相关的招标采购管理规定组织采购。

(四)验收登记

商品到达指定地点后,由资产管理部门依据学校规定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办理验收手续并填写接货验收单或验收报告。资产管理部门授权使用部门指定的专职管理员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上根据发票和接货验收单或验收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地将购入的固定资产信息逐项录入,并上传固定资产卡片信息。

(五)账务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审批后的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保存信息,形成固定资产编号及验收单号。专职管理员打印出固定资产标签及签字处空白的固定资产验收建账单。

(六)付款

资产管理部门采购人员携带签字发票及固定资产验收建账单等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会计人员审核发票和固定资产验收单等票据,准确无误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付款,制证时在备注栏内录入固定资产验收建账单号,以便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实时对账。

(七)维修

资产管理部门每年拟定学校专项维修经费额度,组织编报固定资产年度维修计划,经主管校长批准后组织实施。处于质保期内的固定资产由使用人直接联系厂家维修。对已过保修期的固定资产的维修可采取分类外包给专业的设备维修公司的方式,以减少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并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单台(件)维修费在1 000元以上或批量维修费在5 000元以上,或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资产,由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单”,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八)调拨

各使用部门对闲置、多余、积压、淘汰的固定资产和人员调动引起的资产变动应及时进行调剂、调拨,由专职管理员填写“调拨审批单”,上传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账物相符。

(九)报废

固定资产的报废先由使用部门提交报废申请,资产管理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鉴定及审批手续,报废单价在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组织鉴定,并填写“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报主管部门批准;报废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须组织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由使用部门填写“报废审批表”和“固定资产报废技术鉴定表”报主管校长批准,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办理资产注销手续。

五、结束语

高校实行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可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关系,明确管理责任,建立新型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固定资产安全与完整,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存量、结构、效用和状态,实现固定资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高效率、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11

二、具体工作

(一)教育教学工作

1.学校及时制定工作历,拟定各种计划,及时传达。要求各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2.各科各部门及时根据教育局和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2018年秋季学期相关工作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拟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并逐步实施。

3.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4.后勤处及时与新华书店联系,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就确定教材教辅的到位,学生教辅资料的购买学校一律不参与,由新华书店自行找人代售。

(二)安全工作

1.8月29日,学校组织各职能部门召开了开学工作会,在开学前必须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上议程,对学校的安全设施设备、校舍等进行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好“安全周”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开学安全专题教育。

2.以学期为单位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细化责任,及时完善安全工作制度等。

3.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台账,如学生晨检记录、安全周周讲、班级安全天天讲等,并如实作好记录。

4.贯彻落实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关于开展2018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工作检查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情况督导的通知。

(三)德育工作

1.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班队课、学科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养成教育。校园入门口空间等显眼的地方展示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

2.办好防火、校园安全、群众路线等专栏;利用好学习园地,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主阵地的育人功能。

3.在校园、每个教室显著位置有学生守则及核心价值观24个字,让学生充分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1.健全和完善食堂食品采购入库台账、出库台账、食品添加剂及索证索票台账“三个台账”;

2.强化学生实名制信息公示、采购信息公示、食谱公示、资金结余公示“四个公示”;

3.落实食堂日常安全检查记录、食品留样记录、教师陪餐记录、厨具和餐具消毒记录、剩余物处理记录“五个记录”;

4.强化食堂环境卫生的打扫,不留死角,食堂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同时坚持每天的食堂从业人员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五)教育收费

学校认真落实“零收费”公示并已落实,学校无违规收费行为。

(六)功能室管理

1.各校充分运用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使各功能室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为教育教学服务,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等。

2.各校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下载PPT课件、音乐、教学相关视频、课文朗诵等资源,结合电子白板为教育教学服务。

(七)文明创建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12

一、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报账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沟通

财务报账信息是指国家的财经法规、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部门内部的各种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财务报账信息的掌握程度、信息的透明度及传递范围是教职工进行报账时,票据能否一次性通过的关键所在。由于财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存在报账信息的不对称,前来报账的教职工对国家的财经法规不了解,对学校的财务报销制度也不熟悉,导致教职工在办理报账业务时经常发生票据不规范、手续不齐全的现象,不得不多次往返财务处,增加了报账的时间成本,从而认为财务部门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部门,认为报账难。从财务管理部门来说,教职工报销票据的多次返工,占用了有限的财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资源的双重浪费,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办事效率。

2.财务报账签字难,审批人财务知识缺乏

高校实行的是“一支笔”审核制度,教职工到财务报账之前,先要得到部门、院(系)领导的签字,超过审批权限的还要分管校级领导签字,在财务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还要财务部门领导的签字以便安排资金。财务报账需要领导的层层审批,但高校的领导往往是集科研、行政、教学于一身,身兼数职,工作比较繁忙,教职工找领导签字的手续较繁琐,很难一次就完成签字审核手续,这占用了教职工大量的时间。各级审批人多是各学科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知识相对要缺乏,在审批签字时难从财务专业知识的角度来审核签字,一些不符合财务报账要求的票据也给予签字审批,有的甚至于见单就签,给财务部门和报账人员造成报账矛盾。

3.排队报账多,财务报账压力大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财务经济资源也在持续增长,在高校的财务报账中心,每天等侯报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为了提高报账效率,现在很多高校引入了智能叫号系统,但这也仅是解决了以往报账无序的局面,排队报账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解决。财务人员每天要完成大量的票据审核、计算、录入的工作,即使在比较清闲的春季,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等侯排队报账的现象,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仍然很大。

4.财务报账季节性强,集中报账多

高校财务报账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广大教职工都是在非教学时间前来报账,受到课程结束、科研课题结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职工一般都集中选择在开学期初或学期末报账。年底发放工资、课时费、学生实习费、期末科研结题经费、结算设备购置费、工程款等导致年底报账工作特别集中,大量的报账业务加上平时等侯报账的人流,造成报账中心拥挤嘈杂的局面,繁琐复杂的会计核算,教职工排队等侯的焦躁情绪,使财务工作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必然会影响到报销核算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5.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工作效率,影响着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敏感度。因各会计人员对业务处理细节和专业水平的不一样,导致相同的业务不同会计人员办理结果也不一样,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

二、完善高校财务报账环节的措施

如何完善财务报账流程,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账效率和服务质量,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对审批签字人和报账经办人进行培训,加强财务知识宣传

为了使高校各部门、院(系)“一支笔”能更好地行使其财务审批职责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财务知识培训,使其承担起相应的监控责任,以避免因审批不符合规定,而人为造成报账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的报账工作可以由相对固定的人员来担任,即在高校设立财务报账员制度,财务处在部门、院(系)指定一名报账员,专门负责本部门教职工所有的报账工作,并对其就签字审批、票据分类整理、核算等基本知识进行必要的培训,报账员还要做好财经法规政策的宣讲,积极宣传财会制度、报账知识。初步审核教职工的原始票据归类、整理是否规范,检查票据签字手续是否齐全、计算是否准确、发票是否真实、项目经费是否可以开支等,只有报账员预先对报销原始票据进行审核后再送至财务处核算,才能提高财务核算的工作效率。

2.优化、简化报账签字环节

在高校财务报账审批签字过程中,最有争议的属报销科研课题经费。教职工普遍认为科研课题经费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取的,因此在科研审批权限上应适当放宽,下放科研课题经费签字报销权,简化报账签字环节,实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这样可有效避免集中报账,排队报账的问题。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要注意到实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制,并不是放任科研课题经费的监管,高校应出台相应的科研经费报销管理规定,制定严格的报销制度,明确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权限,科研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业务招待费、办公用品、耗材等的使用比例、限额。并将项目负责人审批经费的情况纳入对其个人绩效考核体系中,监督科研经费使用、执行情况。这样既简化签字手续,节约教职工的报销时间成本,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3.均衡日常报账量,减轻集中报账压力

加强排队叫号报账服务,及时利用网络上传叫号信息,让教职工了解报账流量。严格日常报账管理,将报账业务尽量分散在平时,避免年底集中报账的现象,对教职工暂付款、应收款的清理做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对设备购置、维修等最好安排在期中结算,针对各院(系)发放课时费、学生实习费,财务部门应与教学院(系)、教务处沟通协调,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错开年底集中发放的时间;科研课题经费的报销,应与科研部门协商,校内课题可以尽量安排在比较清闲的上半年,部级、省部级课题能及时结题的,科研处应早计划,方便教职工安排报账时间,避免科研课题经费也集中于年底报账。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年底报账业务肯定超过平时业务量,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安排报账业务,减轻集中报账压力。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财务数据校园信息化建设

高校财务部门要以财务数据校园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整合校园内信息化资源,实现项目经费下拨、使用及结余的自助查询功能、教职工个人欠款的随时查询、网上预约报账,减轻财务核算压力,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财务信息、报账规定、报账指南等,通过飞信群,QQ群等工作形式,做好报账业务的事前辅导、事中提示、及时告知等工作,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为做好财务核算工作打下基础。

5.合理设计科学的报账模式

为了让报账业务更学科学快捷,可以采取多种报账模式,例如设立快速报账窗口、设立专项业务报账日等。快速报账窗口的设立是为了让简单报账业务得到快速办理,减少报账人员的等待时间,主要是办理报账票据在一张的业务,且必须是签字手续齐全,金额正确的单据;专项业务报账日的设立是为了集中办理某些专项业务的报账,例如学生毕业教材费的结算,学生实习费的报销等等,可以设一固定时间专门办理。

6.增强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部门要经常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将现行执行文件的相关内容,整合为内部业务操作手册,减少会计人员间的业务分岐,实现相同岗位不同会计人员处理结果一致,此外,会计人员也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协作,以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账效率。

总之,报账业务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业务,财务部门应树立为教职工服务的理念,努力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和谐高效的报账氛围,推动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台账年度工作计划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高等院校取得了重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力求以人为本,为考生提供了更多求学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将不断地扩大,高校固定资产也会随之增多,进而需要的资金量也不断加大。那么,我国高校现有的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就会越来越不适应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所改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初始管理不合理

1.高校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过低、范围过广。高校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标准是高校内一般设备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这一标准执行多年未变,造成成本小且种类多的固定资产越来越不好管理。例如,电风扇、电话、饮水机这类办公设备。这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增加了财务核算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工作量。

2.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盲目购买现象。学校内部没有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固定资产采购缺乏计划性,购买时随意性较强,导致资产购置与现有资产存量状况相脱节,固定资产出现重复采购,使许多固定资产闲置。预算审核无法对新增资产或项目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制衡。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完善

1.不注重日常维护和部门之间合理利用,浪费有限资源。很多高校盲目追求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对设备采购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导致资产购置后,只能本部门用,利用率很低,甚至长期闲置。再加上大多数高校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设备采购方面,很少关注设备的日常使用与保养,任其损耗,直到淘汰报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缺乏定期盘点,存在大量账实不符。现实中许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仅仅是从会计记录上看其资产的情况,既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盘点清查,也没有坚持开展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制度,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物之间不相符。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个别的甚至根本不能适合岗位要求,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

4.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和减值,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与市场价值不符。

(三)高校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不到位。高校固定资产被随意调用,或者被长期无偿占用,不进行报废申报,使得报废资产得不到及时清理,报废资产被拆分、损坏,出现了找不到实物等现象。

2.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报废以及处置没有合理的规范管理制度,无章可循,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脱离相关管理机构。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够完善

1.仪器设备信息显示不全面。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停留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领用人、采购人方面等信息,未有设备图片及相关技术参数等信息,不便于使用部门及教学科研人员使用选型时提供参考。

2.缺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高校教学还是科研工作都越来越需要具有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若设备不能共享使用,那使用效率自然就会降低。另外,有一些可以很多部门共享的固定资产,如果不共享,每个部门都配一个的话会很浪费。没有共享平台,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就不能及时了解,需要管理人员打电话咨询,占用对方工作时间。而建立共享平台后就可以减少工作时间。

3.没有建立仪器设备跟踪管理模块。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仪器设备自购置后,没有进行跟踪管理,导致很多固定资产放在那里闲置不用,也没人知道。或出现故障由于缺乏管理也没能及时维护,放置几年后就直接按报废处理了,既没有达到高效使用,也造成了浪费严重。

二、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

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从购置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开始到采购验收的合理管理,再到结合现代化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的日常管理与控制,最后合理及时的报废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合理的初始化管理

1.把金额较小的固定资产与金额大的固定资产分开管理。金额较小的固定资产归为一大类,在一起单独进行管理,如把电话、风扇、饮水机等合为单独的一项管理工作。

2.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采购与验收管理。在编制采购预算时要加强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省部级下拨科研项目预算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审核,防止各自为政。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在统筹专项经费的前提下,应先制订采购计划后组织实施采购。(1)有计划有目的的采购。在编制采购计划前先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咨询或者查账,对一些金额较小的固定资产每个部门应该有数量上和使用时间上的合理的规定。根据以上规定和实际情况再编制采购计划表。(2)验收程序。购入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管理部门进行验收。验收时要把好数量与质量关;购进批量大、价值高的贵重物资时,要组织专家小组参与验收。

(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1.盘活固定资产。改变目前各高校固定资产归各部门所占用的局面,统筹安排,减少采购盲目性,减少设备空置率,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优化各部门内资源配置,集中各部门闲置的固定资产,实现全院固定资源的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另外也可以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对外出租,提高经济效益。

2.坚持固定资产的日常清查。为保证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每季度对所属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每年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清查固定资产账与表、账与物是否相符,是否按规定建账。同时与财务部门进行账与账清查。另外也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与监督。作为高校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以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3.引进符合工作岗位的新人才及进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性质决定了相关从事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与技能。第一,要做到从人员招聘入手,把好人才引进关,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一律不可以引进。引进人才时不要只看学历,我们是招聘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不是招聘教师,所以“能干,肯干,会干”才是人才引进的第一要务。第二,要做好新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工作,使新入职的同志能够很快了解本单位的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从而提高新进人才的工作效率,而不是需要职工自己一点一点对本单位的自身的特有的情况进行了解。第三,对现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与本岗位有关的业务技能培训。第四,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够足够重视自己的工作。第五,要加强其服务意识的培养。只有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才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才能更好的为该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这样才能从“源头之上”抓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4.建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体系。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在发生减值的情况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那么首先要规定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其次要明确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最后要明确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符,更有利于:真实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现有净值,计划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有利于高校防范财务风险,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真正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节约教育经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报废管理

建立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报废有章可循。首先,明确固定资产报废条件。(1)仪器设备使用期已满且不能正常使用的;(2)确因技术落后而无使用价值的等等。其次,确定固定此次报废的要求。(1)废旧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处理,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由资产管理处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处理;(2)报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要上交学校财务等。再次,规定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方法。最后,规定报废办理程序,各项固定资产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

(四)提高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1.建立起健全的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初始入账程序,把固定资产所涉及的各方面加以说明,如该项固定资产的图片和用途。这样更方便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和决策。

2.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把学校里可以几个或多个部门共同使用的仪器设备建立共享,各个部门之间可以看到该设备目前的使用状态,方便借用。并建立相应的借用程序和责任承担赔偿。使借用情况一目了然,有据可寻。并且也明确了责任人,使学校的工作人员把借用固定资产后的保管维护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应的也就节约了资源。

3.建立仪器设备跟踪管理模块,可实行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电子卡配套服务,通过卡内信息与资产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信息对接,可对实验操作人员工作实施考核,有利于及时掌握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资产管理考核和人事工作考核。

总之,要从源头上抓好固定资产的购进及入账;在日常管理上要做到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网路资源使固定资产清晰可查,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利用价值;在报废管理上要有据可循,要确实抓好可用与不可用的资产的区分,以达到不空设固定资产,不浪费有用固定资产。只要高校肯一步步、一块块的认真把固定资产的工作抓起来,并且抓到位,那么高校固定资产一定能给高校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