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现代医药学实用13篇

现代医药学
现代医药学篇1

1 医院药学采购药品实现了信息化

从前医院药学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要任务和目标。而现在实现了集中采购药品,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易平台,一切操作置于阳光下。它有着信息、资质审核、评标议价、采购交易、监督管理、统计分析等6大功能。不仅确保了药品的质量,而且降低了药品的费用,为减轻患者用药的负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医院药学工作范围的扩大

从前的医院药学工作的中心内容是保障临床用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院药学工作已经包含了药事管理、药品调剂、药品调配、药品检验、质量控制、新药研究、剂型开发、临床药学、药学监督、药物信息搜集及传递、培养和提高药学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内容。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的推广都对医院药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医院制剂面对临床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更趋客观,对疾病的病因亦将得到更明确的解答,这一过程的发展势必将提出对疾病治疗的新的认识,要求药学工作者提供专一性强、毒副反应低、疗效显著的药物。这一趋势的变化,必将现在重点从事的常规制剂生产转向为解决临床急需、特异性强、市场又暂不能提供的临床制剂研究与生产。例如:我院生产的消炎丸,其功能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临床上用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及各种炎症。药效学研究表明,消炎丸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呈量效关系。抑菌试验表明,消炎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为18.75 mg/ml,对白色念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9.38 mg/ml[1]。常规制剂生产将由社会来提供。临床制剂是临床疾病治疗需要的产物,它有其独特的临床疗效。

4 医院药学发展与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发展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临场药学工作的核心是合理用药。

目前医药科学的发展使得临床药物治疗中越来越多地需要药师参与。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新药层出不穷,不良反应耐受性随之增加,各种药物合用时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一般应用与特殊应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和个体化用药,都需要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了更好地把药学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医院设立了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作部门。按规定进行网上上报,纸质报表,留底备查。更加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高效、低价。

5 从临床药学走向药学监督

目前,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当前医疗体制变革之中,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循序渐近的发展道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药学情报室,有的单位认为没有精密仪器设备就无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医院临床药师体制和迅速培养更多的临床药师。

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取得医务人员的合作,共同努力,求得发展。我们要在有临床药学室、药学情报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临床医疗的科研合作,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参与临床用药,与医师仪器共同制定给药方案。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将临床药学引向药学监督为中心的工作。药学监督是药师与医护人员及患者共同制定,执行和监控治疗方案的合作过程。

药师在药学监督工作中直接面向临床,为患者服务。药学监督中根本的关系是药师与患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患者赋予药师执行药学监督的权利给予信任;而药师则承担药学监督的责任与义务,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药师在药学监督中主要职责是鉴别与药物有关的问题,包括潜在和已发生的,例如:未对症用药、治疗剂量不准确、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滥用。解决已经发生的药源性问题,防治潜在的药源性问题发生。

随着社区医疗保健的发展,家庭监护将逐渐成为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临床药师走出医院,为慢性病及出院患者送药上门,指导用药。使药学监督工作深入到家庭病床。

现代医药学篇2

1.1蒙药与“五元”的关系:蒙药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认为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的关系是:土是植物的基础,药物靠土生长成形,是吸养之源,生命之根本;水使其潮湿,是植物所需养料的溶媒,亦是植物体内的运化因子,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其在植物内为生化因子,外界空气具有养育植物、促其生长的作用;火在植物内为能量、使其生出湿热的动力因子,外界的阳光、湿度,使植物生长成熟;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是物质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使其发育长大的空间。因此,药物生长的情况大致相同,但药味各有区别,药味之源,除“空”之外,其他土、水、火、气四大元素,每两个元素合二为一,产生一味。即以两个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而生出“味”[1]。水、土———生甘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火、土———生酸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水、火———生咸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水、气———生苦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火、气———生辛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土、气———生涩味,其他元素为辅而生。

1.2蒙药匝迪功效:味辛,性温、腻、重、软;有抑赫依、调胃火、消食、开胃之功效[2]。《无误蒙药鉴》“匝迪帕拉性腻、重,治以心赫依、吸收后性凉对肾脏疾病有害……”[3]。《四部医典》所述“……肉豆蔻抑赫依、治心病……”[4]。

1.3肉豆蔻蒙药处方配制中所占比例:蒙医处方为以原料为单位按处方要求剂量、剂型、服药量为依据配制,其后加工成各种剂型。肉豆蔻在蒙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有记载在治疗心脏疾病时各种成方几乎都由它来组成,《四部医典》蒙药药物学分类为两个部分:即息剂和祛剂。息剂为常用施治方法,因此,对《四部医典》进行不完全的统计,收集有关治疗心脏疾病药物成方剂,共收载近378蒙药成方剂,其中肉豆蔻组方共19组,占5%,治疗心脏疾病组方9组,占47.37%。由此,可以看出治疗心脏疾病时肉豆蔻的使用率,已成为蒙药不可忽视的治疗心脏疾病单药原材料。

2现代医学概念

2.1药材化学成分分析:肉豆蔻(MyristicafragransHoutt)含有挥发油5~15%、脂肪油25~40%及淀粉等[7]。其中肉豆蔻醚分子式为C11H12O3,分子量192。bp276~277℃(760mmHg),157℃(21mmHg),d201.1437。黄樟醚分子式为C10H10O2,分子量162.18。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具特殊臭味。bp232~234℃,d201.096。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5]。挥发油存在于外胚乳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莰烯约80%,肉豆蔻醚约4%,尚含少量丁香酚、异丁香酚、右旋蒎烯、右旋芳樟醇、右旋龙脑、松油醇、牻牛儿醇(约6%)、黄樟醚(约0.6%)。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固体的肉豆蔻酸甘油酯(40~73%)及液体的油酸甘油酯(约3%)[9]。

2.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王阳等的研究显示,肉豆蔻挥发油大、中、小剂量组可明显减慢心率,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降低心肌细胞损伤所释放的GOT、CK、LDH的含量、降低MDA和升高SOD的活性,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国外也曾报道,给麻醉小鼠和未麻醉小鼠静注甲基丁香酚可以引起低血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甲基丁香酚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产生扩张血管的作用[6]。肉豆蔻能对心脏进行急、慢性治疗。急性治疗时能兴奋心脏,慢性治疗时导致进行性机能降低,研究者认为作用物为肉豆蔻醚和榄香素。我国藏、蒙族用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其对单胺氧化酶有中度抑制作用,可引起血管状态不稳定、心率变快等。蒙医药用肉豆蔻主治心赫依、心刺痛、谵语、晕厥、心慌[7]。

现代医药学篇3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着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现代医药学篇4

为将传统中医药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西医学)武装起来,而成为现代中医药科学,首先创建时空医学。时空医学是形态结构医学(西医)与藏象结构医学(中医)的高度统一,是构建两者联结的桥梁。经40多年的研究和创新,开创了一条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化的正确道路。不是现代科学理论融化与统帅中医,而是中医药科学融合统领了现代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外因。由此引发和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因而称谓“现代中医(药)科学”。现代中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集中了中医西医两个优势于一身,同时又有新的提高和创新,因此现代中医药学是独立的、完整的、超前的整体性科学。

现代中医药科学由临床诊治医学以治标,预测防治医学以治本,优生优育医学以治根,涉及航天宇宙医学,还有基础理论医学等组成。

如上所述,中医药同样也必须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有她独特科学性的风格和民族文化的韵味,以其实力表现在维护生命机体和延长机体寿命的医学工作中。

1.关于现代中医科研思路的认识――选择什么认识理论手段来研究认识人体生命

在维持和维护人体活生生状态下,在实际生活中,自古至今,中医是如何认识人体生命的(中医的人体生命,包含着客体性的人体精神,“心之官思也”,“心主神明”)。人体是物质生命运动的高级形式,运动是物质生命的固有本性,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空是运动的必要属性,因此认识其运动属性,即能认识到运动之主体――物质生命。从时间空间到时空观念(时空观)发展到时空理论,代表着人类文化科技进步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里有东方中国的传统时空观和西方近代时空观以及发展到现代时空观。近代时空观是牛顿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不是物质,是物质以外别的什么,时间尺度本身是不变化的,这里的空间也不是物质运动本身,而是物质运动的环境。由此可见,这种时空观是低速的宏观条件下的时空观,适合人们日常生活所理解着延用的时空观,但这不适用高速的微观条件下运动着的物质生命粒子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之现代时空观,而是将前者作为特殊情形被包含一着。很显然,现代时空观恰与近代经典时空观相反,而是将运动变化的主体亦是时空事件自身,它所处的运动环境同样是时空事件,共构成了统一体,这样时间亦是物质了。时间是什么?时间是运动的变化,时间即速度变化,有变化则有时间,无变化则为空间,是时间创生了空间,时间包含着空间:空间则是其存在及扩延(场性作用)。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打破:通常微观与宏观是指被认识对象的体积大小界限,如依人体言,细胞以上大之为宏观,以下为微观;现又有高速运动(达到光速)为微观,低速而为宏观;运动与时间相关为微观,不相关为宏观;运动体在时间框架中运动为宏观,将运动体与其相作用的参照系或环境,皆是时空相关的改变的为微观。在宏观体系中,时间是箭性的,分为过去现在将来,并是不可逆的,空间有方位性;而在其微观体系中,时问是流性的,无过去现在将来之分,是现实的,时间可以逆转反演,而空间无方位性。在微观看来,时间是构成物质生命的要素,和运动过程的动力以及过程转化的驱动力量。

这同中医的阳动时间和阴静空间是同理性的,已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时空观念了。中医传统时空观或称太极时空观,是宏观时空观与微观时空观的混合与变化。请看:《内经》言“……东方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主春……”;在这个开放巨系统中,空间东方(宏观性)与时间主春(微观、宏观性),同在一个体系或系统中来认识,是言其时间、空间与木、酸、肝、皆是系统中的元素,是“等价”的,是“同气相求”的,是物质,属性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现代中医(药)学仍属文化医学,为医术与医德的结合体。同时另方面,由传统的太极时空观发展到现代的生命时空观:是言,生命物质的时空性和生命精神的时空性的两者矛盾的统一,由生命时空结构可以获得生命形态结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是经大量的疑难病志的治验证实之可信。医学是保健长寿的,强调人体先天是根据、内因、基础。后天是条件、外因、主导。因此,思维精神的主导性和科学性,能改变人体精神时空结构,从而使人体生命时空结构得到改善:这样虽然由生命空间到精神时间存在着时空间隔,但由于存在着神息的互感互传,可以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而跃过时空间隔。在实践上为人类21世纪健康长寿主题有了可行路线,为中医气功理论的应用于防病治病,开展了新课题,超百岁者,已不在少数。

将人体分为外环境时空,内环境时空以及内环境自我时空(经气之力点流注),机体外环境时空的物质根据是生物钟基因和地域环境基因,涉及到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表现为机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能。从生命血统连续性过程上看,前过程为原因,居内而隐,后过程为结果,居外而显,共构成了机体的内外环境之时空。这样通过机体亲代生命周期和地域因子作用的生命地延续过程的计算,可以了解疾病之先天根据,参合后天条件,包括能做到对疑发恶性肿瘤者的筛出,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个体化防治,使其不发病于恶性肿瘤,诚然亦能包括其它疑难病。这是利用天体历法钟及其相关的地理经纬――天地人为一整体(时空性作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得到的,即机体外环境时空作用(同“卫气”)。机体内环境时空等有自己的生命钟(同“营气”),“常营不已”。中医长于“取象比类”和“知外揣内”,“知阳者知阴”和“知阴者知阳”,诚然,在这里还嵌套着人体内环境时空,当合参之,大大增强了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未发疑难病者的筛出与防治水平。这是中医“治未病”之根本,

2.现代中医标准

2.1疾病定位与定性

形态结构定位,从宏观到微观全然如此,由此可以过渡到机体微观体系之遗传基因中和能量代谢中等;并将机体的病理异常区分为结构性,代谢性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病性良恶:

2.2坚持生物学中的结构能量,信息检查的统一性和等效性

如临床生命指标,属机体能量性检查,x光、B超以及化验属结构性代谢性检查,而将中医四诊作为生物学中的信息检查。中医学对机体活动的属性性能的观查概括为四诊,并可刻化为“医易”数据表达。即是说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查手段,具有统一等效性。

2.3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融合

应用机体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使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融合起来,产生东方现代中医理论和技术,长于功能性检查,具有可操作性。

2.4检查客观化

在医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检测为主,实现检查简便、快捷、无创伤、无损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的整体性检测:能使中医诊治客观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进入现代中医电脑程

序,从而实现中医生理或病理的数学数字化。

中医四诊的主要方面,实现了客观化和准客观化,如以遥感技术来反映望诊,以检切脉技术,来反映切脉,将30种脉象(由李时珍医家的28种脉象增真藏脉和怪脉两种)刻化为数据表达。将西医的检查技术和数据,用中医理论加以改造,为中医临床实践服务。

将临床生命指标(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按要求变换后成为中医四诊的内容之一(血压来反映切脉虚实,心率来反映脉诊的迟数等)进入电脑程序分析;而四诊的其它方面可以通过医易数理,刻化为数据表达。计成为中医临床辨证的第七种方法:元气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6种)。以上的客观检查,在中医方面的,某些虽然是临床医生经过感官思维所作出的,但是经过医易数理的刻化表述,就具备了临床准客观化要求,和其他的客观化检查经临床验证具有等效性。

临床生命指标和其他化验检查之数据,对于生命指标要求:按时间有序进行检测。机体的每一表征,都是机体五脏六腑的表现,因此对血压同样具有上述意义,低压关系到下焦肝肾,高压关系到上焦心肺,压差关系到中焦脾胃:腋下温度也因所病脏腑之不同,而测量时间长短不一,如此等等,也就是说都是经过中医理论统化了的而后加以应用。

2.5程序规范化

将检查数据进入电脑程序分析,获取机体的形态、代谢、功能的混合依据。

2.5.1生命时空结构系统

(0)整体系统;

(1)感官系统:耳、眼、鼻、舌、口腔、皮肤、颜面:

(2)运动系统:颈部、上肢、肩胸部、腰胯部、大腿部、膝部、小腿部、足部:

(3)内分泌系统: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

(4)内脏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下、心系、肝系、肺系、脾系、胃系、肾系;

(5)泌尿系统:左肾、右肾、左肾盂、右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6)心血管系统: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二三尖瓣、主动脉、肺动脉;

(7)血液系统:脾、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血脂、血糖:

(8)呼吸系统:左肺、右肺、左肺门、右肺门、胸腔、支气管、气管喉:

(9)消化系统:胰腺、肝脏、结肠、小肠、胃、胆、食道咽:

(10)高级神经系统:左大脑、右大脑、左小脑、右小脑、丘脑、间脑、脑干:

(11)生殖系统:左性腺、右性腺、左输精管、(左输卵管1、右输精管、(右输卵)管、前列腺、(前庭大腺)、生殖器。

2.5.2从机体的宏观系统可以过渡到微观体系系统一器官一局灶一组织一细胞一亚细胞、染色体一基因端、基因链一基因段等在宏观系统中,上述之单元,还可以分为若干项。用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数据处理后所得到的是中医的藏府系统(包括经络):

(0)整体系统:心包络

(1)系统:小肠

(2)系统:胃

(3)系统:胆

(4)系统:肝

(5)系统:膀胱

(6)系统:三焦

(7)系统:大肠

(8)系统:肺

(9)系统:脾

(10)系统:心

(11)系统:肾

2.5.3遗传基因整体性分布规律

中医的辨证论治,可在形态结构的层面上进行,治有深浅之别。机体病位形态学定位,当深化后可达到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等层次。中医整体论是动态的,诚然包括着静态结构。以下基因整体性分布规律,经临床实践的应用和检验是可信的。

2.5.4医易数理结构规律现代中医电脑检测程序所打印的数据报告,有如下的医易数理结构规律,为预防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了人类基因数据信息。

数据结构达到三位或四位数时均为异常病理表现,且数据大者,为病情重之;如果出现数据重复的频率≥1时,则为病性改变。恶性肿瘤包括癌症的数据特征以及和其它疑难疾病的数据特征,在此从略。

2.6医技数字化

其表现在辨证论治上,也是去掉了习惯经验性,使辨证论治根据诊断数码进行,通过诊断数码解出脏腑经络数理模型,进行元气三焦、八纲脏腑正邪虚实的传化辨证,全由医学数字作出辨证,由此进行选方组药,使诊治整体过程实现了连续化,脏腑数理模型,经得起无限次的重复,这种重复不但可以适合于临床医疗个体化防治,也适合于中医科学研究。

2.7疗效确切化

不但能查出机体的功能性病变给予防治,还可以查出功能性病变前期潜伏性病变。通过现代中医电脑程序的处理,使对疾病的认识,不论是在治疗前还是在治疗后,医生心理状态是非常有把握的,很难出现误治或错治的情况。

2.8持续健康化

应用现代中医学于医疗诊治中,具有长效优势,从而达到健康持续化。

2.9先天后天优质化

由上所述,新中医学的临床医疗程序,由检测数据进入其电脑程序分析,作到中医临床客观化和准客观化,如脉象的准客观化数据如下:(01)浮脉:……(29)真藏脉:1.64029。例如:妇科子宫肌瘤治愈(消除肌瘤)过程中的1诊,应用程序数据和解出脏腑数理模型如下:妇科数据为:111702,由此解出脏腑数理模型为:

湿=-5 火=10 元气=-24

燥=-47 暑=23

寒=-47 风=8

腑三焦:上焦=15

中焦=70 下焦=552

水=140 金=70

脏三焦:下焦=195

中焦=5 上焦=200

火=130 木=55

土=5 热=10

据此辨证处方如下:

元气:心肝肾气虚:人参炙甘草黄芪山药 下焦湿热:猪苓土苓

中焦寒湿:乌药吴芋

上焦痰热:贝母

肝经血脉寒郁:三七鸡血藤川牛膝

胃经虚热:石斛

心肾阳郁:桂枝

脾肺寒郁:细辛肉桂

心肾火郁:白花蛇草黄连

肾阳虚寒:鹿角胶山芋肉

肾血虚寒:首乌

脏三焦上焦心脉虚寒:柏子仁

可以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形态结构定位,并且可以作出病性良恶之判断,以及从原发病变系统到继发病变系统的联系关系。这就实现了现代中医:检查客观化,程序规范化,医学标准化,医技数字化,疗效确切化,持续健康化,共为“现代中医标准”。现代中医学有数量标准为标,和质量标准为本,数量言程度界限,质量标准言性质界限,分别用数值的大小和数构的多少来表达。中医是大科学,表现在能将各门科学和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处理,运用生物信息方法来实现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等。现代中医揭示了人体基因四联密码的整体性分布规律,将染色体与机体的系统对应联系起来。染色体中的四联遗传基因密码(DNA:256种)之排列,又分别对应着上皮组织(卫分);肌肉组织(气分);结蒂组织(营分);神经组织(血分)等。由此可见,现代中医对人体微观领域的认识更丰富。为中医普及世界加快了进度;让世人认可中医的科学性,

为世界医学之瑰宝。

3.临床医疗优势

为了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积极地、高效地、优质地、经济地、以远期疗效为目的地诊治广大群众中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达到健康、长寿、强壮、益智之目的。将疾病分为整体性的、局部性的、恶性的、良性的、急性的、慢性的以及显性或隐性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它们处理是不同的。宏观治气无形,微观治血有形,运用人体基因信息于临床是提高中医疗效主要手段。

如此检查诊断客观化,临床过程数学化,治疗从宏观到微观,使中医理论在分子生物学上得到统一,将人类基因组科学应用于疾病治疗中,特别是发现了DNA四联密码256组的排列组合规律,经大量临床应用证实撤果可信,并且临床诊治医学的总疗效要超过传统中医药学。由此过渡到发病前的医学工作。

4.在预测防治医学方面

主要疾病倾向预测及防治:人体先天疾病具有确定性,后天疾病具有随机性,后天通过先天而起作用,因此。自人体出生后即可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测和防治,其中主要是对恶性肿瘤的预测及筛选和其他疑难大病的早期防治,这样说来,对于人类征服恶性肿瘤的总时间表开始启动了。医疗不是在发病后而是在发病前,向恶性肿瘤主动出击,这种理论技术只有中医发展才能作到,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效益和幸福效益。随之而来的近期潜性疾病的超早期预测及防治,迎刃而解。对无病机体做健康维护,提高其健康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自在其中。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并应用于现代中医药领域,利用抗疾病基因组之正气,实现了走在产生恶性肿瘤难顽疾之前的医学工程。

5.人类征服恶性肿瘤的总时间表开始启动――科学从时间迷信里走出

即揭开健康长寿、病发恶性肿瘤之谜及造就优质人口和施实治未病医学原则。

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在宏观体系中呈连续性,微观体系中呈间断性,又连续性。时空是运动的属性和特征,运动有三个要素构成:一者是谁在作运动,以什么形式,作什么样运动;一者是对于谁是运动的,又对于谁是相对静止的;再者运动过程怎样,经历时间如何,自身有无改变等。总之言物质能量是和信息控制为一体。对于生命时空来说,动则为时间,静则为空间,运动具有相对性,动静可以转化的,因此时间与空间具有统一性。微观体系的动静之间,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构成了过程的间断性,也是可变的。

人体生命时空结构与机体外环境天体时空相关: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生命时空原理为桥梁,由人体遗传基因、生命钟基因、以及人体生物钟基因和环境基因的结构格局优劣,能作出决策。甲,在先天的优孕方面:同一父母所生,有的健康,有的残疾(身体或精神);又为什么双胞胎,大多数同时病。因此,对孕育要实行控制,减少残疾儿的产生和患恶性肿瘤与其他大病的个体产生;由此,通过三代人的时间工作,可以造就一个优质民族。为实现优化民族先天素质,科学培育后天发展,而为东亚强夫。乙,个体化防治病方面:现代中医主张,先天为内因根据,来自父母主生命,后天为外因条件,来自个体环境主精神,后天通过先天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先天是确定的,主决定论,后天是随机的,主因果论,机体疾病是先天与后天的作用的混合,但以基因结构优劣为根据是主要的。为此根据序贯试验要求(当可信度达95%时,是与非无一例例外),随机取98例病志(恶性肿瘤14例,非恶性肿瘤84例)作为样本,其结果可信。可以通过双亲的优孕优生来干预和减少恶性肿瘤和残疾儿的产生。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病有无问题,分为三类:一类为必发型;一类为可发型;一类为不发型。由此,人体恶性肿瘤乃至其他大病,至出生后即可预测检查,进行防治,使医学走在发病(爆炸或爆发)的前头,变不治为可治,变难治为易治,并且这个工作尽早为好,将医疗卫生的个体化临床医学转化为个体化预防医学,由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长寿持续,并节约经济。凡接诊治疗患者疾病,多应用纯中医药,不效不愈不收费(包括肿瘤病)。3诊无效不再治疗。

电脑检测单分为数据部分和象数部分。在象数部分中可出现极大值:77如是则有:

整体性(双亲本人)

局部性(本人对应)

恶性肿瘤:

有极大值

有极大值

其他疑难病:

有极大值

无极大值

常见病:

元极大值

有极大值

由此追溯到形成机体恶性病、疑难病和残疾儿产生的原因医学工作。

6.优孕优生优育医学方面

要做健康检查,提高健康程度,增强体质,提供最佳受孕期;对幼儿、儿童的成长发育,实行预测调控和医疗卫生保健,使其成为一个健康机体。近年来先天残疾儿和造成先天大病的基础不断增加,十年间增加了十倍,已无能为力,现在的医学形势在疾病面前只是被动应对,缺少主动出击,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我们要做到先天是预谋的,减少残疾儿的和其它大病的个体产生,通过三代人的努力,造就一个优质民族,并不断提升。优孕优生优育医学:同一父母所生子女,有的健康,有的患恶性病、疑难病或残疾,其原因在于双亲的受孕时间的不同及胎儿发育的不同,这使人类能够科学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变为现实。由此可以减少先天残疾儿的产生和恶性病、疑难病个体的产生。

7.关于在现代中医指导下建立现代中药(从略)――现代中医药科学基础理论

现代中医药科学的宗旨:理论包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中和领先。立足自我,汲取外因,为我所化,变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如: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原理、电磁波动理论,以及老三论、新三论、分子生物学等,分别用于机体外环境时空,内环境时空,与内环境自我时空的体系中。要提升传统中医药学,发挥医易同源的数理作用,太极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的高度统一,由太极时空观发展为生命时空观,通过生命时空结构达到人体基因或以下层面,以指导中医的医学实践。

上述现代中医药科学的工作能力,是在其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现代中医药基础理论由传统中医理论、医易同源论、相对论时空观、量子力学原理、生物信息科学等组成;创建了人体生命时空理论,发现了人体时空结构,并深入到机体微观生物分子信息学层面;应用现代特色检测设备和计算机医学程序而实现的。为此提出实施“社会人口优化工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三代人的医学工作,造就一个优质民族,强国之根本。

现代医药学篇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1035-02

Study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LIU Junfe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Study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s 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The projects looks especially import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TCM literature retrieval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y objective,study summary and study progrss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Keywords:TCM education; literature retrieval curriculum; TCM Literature

高等医药院校开设文献检索课至今已有 20余年的历史,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由此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信息存储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文献检索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资源具有海量、更新迅速、检索手段多样的优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可以说网络资源已经是专业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信息库。因此,为适应时展的要求,笔者开始了课题“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申报及研究。

1 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目的

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是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其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具有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并获取信息进行中医药科研及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滞后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建适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模式,并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实践和应用。

2国内同行类似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同行大都认识到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方面也有初步的探索。如教学内容方面,浙江中医学院张长生等[1]认为,现用的2002版的本科生教材《中医药文献检索》,设有的机检章节,仅36页,占总篇幅的20%,教材重点向机检过渡不够突出,五六年更新一版教材的周期不能适应学科发展,落后陈旧的教材影响教学革新;广州中医药大学邓等[2]认为,中医药文献检索课应大大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检索的内容。如计算机检索知识、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网上书目、全文、会议、专利等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以及综合搜索引擎和医学专业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因古代中医药文献尚未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所以查找古代中医药文献(如书目、类书、丛书)还必须依靠手工操作,因此手工检索还有存在的必要;福建中医学院黄苏萍[3]认为,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应随网络信息大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以网上医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建立以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教材编写方面,部分院校使用2002年版本科教材《中医药文献检索》,大部分院校因《中医药文献检索》跟不上信息社会的发展而选择使用自编教材。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召[4]认为,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沿用中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一定学时的实习。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示范为主,实习以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为目的。中医药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采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各院校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大都不同,但在讲授传统文献检索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手工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却不同程度地增加计算机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的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不同程度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及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检索实习等。

综合分析,为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及社会需求人才培养需要,中医药文献检索教学将面临较大改革,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均将打破传统格局,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向着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并获取信息进行中医药科研及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但目前还未见有系统的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课题及文献报道。

3 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初步进展及分析

3.1 调研方法 本项目主要采用数据资源需求调研及人才需求调研方法研究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即利用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对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人员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等对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对具备文献信息获取能力及科研能力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现已经利用调研问卷方式对本校2007年下半年上完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研究生、本硕生及本科生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是“在校学习期间,您最想了解哪些医学数据资源及文献信息”、“学完中医药文献检索课,你对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有何想法及建议?”等。收回问卷:研究生185份,本硕生123份,本科生160份。

3.2调研结果 对医学数据资源及文献信息的需求,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认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医药在线数据资源、Medline数据库等为必须掌握的数据资源,能介绍些本专业的专题数据库则更好,如:心血管、胸外科、糖尿病、风湿免疫、肿瘤、针灸、儿科、肛肠、神经内科等等疾病的专题数据库。药学专业的学生则认为除上述必须掌握的数据资源外,还应掌握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使用方法,若能增加介绍些中药学、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理学、中药市场营销、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图象等等专题数据库则更好。还有部分学生提出能否增加有关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日文数据库及与医学相关的其它科学领域里的数据资源,如:分子生物学、数学、物理、生物技术、心理学、历史、文学等等数据库资源。另有部分学生提出能否多介绍些Internet免费数据资源的获取及各种搜索引擎的应用及特点等。

对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及建议,研究生大多数学生提出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多,而授课时间及实际练习时间少,当时似乎听懂了,但过后仍不能应用于实际检索中,如Medline数据库,4学时讲授及练习感觉时间太紧张,应增加学时;还有学生提出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应分开教学,这样教学内容可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还提出检索实习室小,研究生上课人数多,总有学生没机器没座位的现象,建议缩小班型,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本硕生及本科生多数提出中医药文献检索课合班上课的学时应该少些,感觉课上所讲的中医古籍文献手工检索在实际检索中很少应用,应增加小班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学时及计算机检索实习学时。

3.3结果分析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生非常重视实际应用,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及完成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做参考,因此他们快速获取信息情报的愿望十分强烈,对现代中医药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安排的广度与深度也比较敏感。所以,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中医药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介绍常用的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专业特色数据库及综合和相关专业文献信息数据库,强调各数据库资源的相互关系及应用特点,且注重给学生传递最新信息。同时,多进行综合实际的检索实习,提高实际检索能力。本硕学生及本科生对中医药学专业知识尚未完全入门,对开发利用中医药文献重要性认识不足。故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开发利用中医药文献重要意义的认识,数据库资源及网上医学信息资源内容设置不宜宽泛,侧重与专业密切相关,注意深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医药领域重大科研成果,大都是在开发利用中医药文献的前提下取得。增大实习学时比例,精简基础知识及手工检索内容,在实际动手检索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意义。

总之,计算机检索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主要的检索方式,数据库及网上资源的利用成为人们检索文献、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现代中医药信息检索教学内容必须随网络信息大环境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加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加大Internet网络信息检索内容的力度和深度,形成以专业数据库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并重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长生.中医药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改革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1):63-65.

现代医药学篇6

1.1 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 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 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 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 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 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 Ws,Cummings MR.Concepts of Genetics,Columbus:CE Merrill publ,1983:81.

现代医药学篇7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3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疗效的整体评价

既然疾病具有系统化、动态化、整体化的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应随疾病的进程不同相应地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因为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分发挥调节作用,而以单一成分作用到单靶点的西药对此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没有无效成分。所谓无效成分只是相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言。因此,未来的若干年,复方药或多组分药将在疾病治疗中担当重要角色。中药及复方具有多种组分,其多效性、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等特点又为其临床疗效评价带来了很多难题。近年来,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5],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地将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优势客观的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必须用系统方法学加以评价,寻找客观、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是中医药现代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中药(尤其是复方)的整体性作用机制和疗效在系统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下将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疾病状态可以引起机体内代谢物的整体发生变化,成功的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的代谢途径的调控[6]。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监测分析尿液、血液、唾液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等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在用药前后的整体变化,再结合模式识别方法,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对人体功能活动、生存质量和影响健康等的重大事件加以评价。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疗效评价得以客观化后,对于中医药学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疗效评价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在中医药研究中要高度重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代研究发现,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此种平衡不仅为肠道正常菌群的生存所需要,而且对其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乃至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即肠道微生物群落实际上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形成了人类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的平衡与失调问题,并通过中药使其恢复平衡,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药大多数给药途径是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在局部起作用或通过吸收在全身起作用。中医药的整体观虽然与西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与现代微生态学具有一致性,因此,肠道菌群研究很可能会成为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突破口。正如代谢组学鼻祖nicholson教授所提出,“在global systems biology的框架下,将人看作一个superorganism来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的思想,把人与环境(地理的、社会的)、人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虑,使我们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人体疾病与代谢变化的关系,从而达到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healthcare)的理想目标”[7]。这种思想与传统中医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四时和饮食对人的影响、辨证施治等思想是一致的。

4 代谢组学与中药新药研究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中药及复方在治疗疾病时,主要是由于药效组分在多靶点或多器官上发挥整体综合调节作用,具有多因微效的特点。正由于中药及复方的多组分和作用具有多效性、多靶点性、多途径性等特点,为其新药开发带来了诸多的障碍,如中药的质量控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安全性研究等都是中药新药研究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8]。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最终影响其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好坏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因此,对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着眼点。中药的多种组分,其实质就是其多种代谢产物的集合,其组成、含量和存在状态等受到产地、气候、采集季节及后处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中药中各种组分的类型、含量和状态随各种因素的变化,可以定量地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所以,代谢组学用于中药栽培、采集、加工阶段,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监督部门针对药物质量的控制,无疑是最佳方法。这种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而且不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9]。对于中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也具有绝对的优势。成功的疾病治疗必须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药物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研究药物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联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或受体,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机制。正如nicholson教授提出的proteo-metabonomics的概念,即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相结合,以便更全面、有效和准确地寻找药物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在中药及复方的安全性评价方面,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毒性作用的靶位和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体液中的代谢产物谱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毒性作用的过程和生物标志物[10-11]。因此,代谢组学可以反映出毒性效应的终点状况,并且可以与生化和病理指标联系起来。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nmr 谱峰,故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毒物检测的定性依据,以便从功能和安全性两方面使药物筛选更有效,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代谢组学在毒物药物学的研究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代谢组学是处于科学研究顶端的前沿性科学,近些年中,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由于技术和设备等的局限,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但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步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将其用于中医药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开展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慧梅.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5,14(1):59-64.

[2] 路玉滨.中医理论、科学方法、科学事实[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4-6.

[3] oliver fiehn. metabolomics-the link between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155-171.

[4] german jb,bauman de,bu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building the roads to individualized health[j].j nutr,2004,134(10):2729.

[5]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2-14.

[6] 刘昌孝.代谢物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意义[j].中草药,2004,35(6):601-605.

[7] jeremy k nicholson,ian d wilson.understanding “global” 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2(8):668-676.

[8] 梁鑫淼,徐 青,章飞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

现代医药学篇8

Hospital pharmacy how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a modern hospital development

MA Yanli(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College,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pharmacy and measur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hospital pharmacy,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hospital pharmacy department is still the drug supply and management type, presence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not, based personnel irrational structure,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development, clinical pharmacy a lack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clusion hospital pharmac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and pharmacy workers must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service models, and actively seek and promote the next clinical pharmacists. To better serve the accumulating clin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 hospital pharmacy; Clinical Pharmacy: conceptual change; service model

医院药学是在药剂科的药品供应、调剂、制剂,检验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02年初,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颁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这为医院药学定位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工作范围和模式。然而,受种种条件制约,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医院的药学工作者并未完全实践这一理论,以至于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医院的发展。

1 医院药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所开展的医院药学事业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发展还没有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观念上没有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而是病人(或医护人员)上门取药的被动服务,因此,工作范围仍限于药品的收发、配制[1],除卫生部确定的15家全国临床药学试点医院外,药学工作者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的医院极少,药剂师下临床还是一个新鲜事,即使偶尔下临床其具体工作内容也仍以单纯供应服务为主,很少开展科技服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管理体制不顺,医院行政部门的支持、重视不够,各临床科室领导及医师和护理人员缺少理解和支持的外部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医院药学工作者观念陈旧、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临床经验不足等内在原因。因此,目前的医院药学就学科实践活动而言,很少将新理论新技术用于其中,实际上仍是以药剂学为主,兼有部分药理学,没有将治疗学应用其中,更没有形成一门医、药、生物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2 现代医院发展医院药学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现代医院必须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以追求疾病治疗的效力性、安全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等综合效益为目标,这就要求医院药学要强化一下适应性工作:

2.1 参与临床医师查房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的重点在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包括药品的种类、规格、剂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与技术,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通过病例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协助医师合理选用药物,同时对危重患者用药进行监护,对临床的联合用药提出评价,对个体化给药的患者进行监测,以全面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2 为临床医师提供药品信息 药剂师要充分利用自己对药品名称与商品名、同类药药理作用之问的差别、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药品的疗效与价格高低、药品新剂型的作用特点更熟悉的特长,提供相关药品信息,要正确推荐新药,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信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的实际问题。

2.3 为住院患者提供正确用药建议 对住院患者口服药物,医院药学工作者可以给患者及家属直接提供很多用药指导,可使其更加合理、科学地使用药物,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很多专业性的用药指导是其它医护人员都不一定很熟知的,如哮喘患者在夜间服用氨茶碱会比早晨服用更能改善夜间气流低下的状态;高脂血症患者夜间服用辛伐他汀比白天服用,更能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原因是胆固醇主要是在夜间合成;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在早晨服用降压效果更好[2]。这些非常需要医院药学工作者能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增强医院的良好信誉。

2.4 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医院用药品种繁多且较复杂,不良反应常有发生。医院药学工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病房了解情况,要全面协助医师分析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向患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减轻药品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痛苦[5]。

2.5 合理控制药品费用 过去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一半左右,随着国家对药品的专项治理,药品营销行为的规范,理顺价格体系,尤其是医疗保险实行药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措施和全社会降低医药费用呼声的高涨,医院药学面必须面临这方面的新挑战。由于临床药师能发挥对药品熟悉的优势,对不同厂家生厂的同类药品的价格高低、新药的价格优势、药品是否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等给临床医师一个较好的参考,使他们能够做到经济合理地用药,使药品费用控制在-个比较理想的水平。

3 发展医院药学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医院对药师集中的药剂科的要求过去一直为药品的供应和调剂,医院药学工作内容要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首先医院领导重视、行政部门大力支持。这需要把临床药学、合理用药工作作为医院药事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管理上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将药剂科改为药学部,与医务部、护理部平行,直属院长领导。药学部既是技术职能部门,又是药学业务领导部门,可根据各医院的功能、规模下设属中西药调剂室、中西药制剂室、中西药库、药检室、临床药学室等工作科室。此外,还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对下临床的药师,要在指导药剂师去阅读各种化验单,检查报告单,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反应方面,要以良好的带教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帮助和指导。

3.2 转变观念和服务模式,全面倡导药剂师下临床 只有以药学服务患者,才能够充分体现医院药学的价值,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为医院作贡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药学工作者自身必须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经营型格局,向知识信息型、医药结合型转变,除了进一步增强药房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更主要的还要主动深入病房,直接面向病人,接受用药咨询,参加查房,进行药学监护,全面提供药物运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等新技术服务,另外,临床药师还可以定期举行临床药历分析,它可以借鉴临床医师会诊形式.对所在科室的典型药历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3]。

3.2 加强业务培训和队伍充实:现有的药师队伍因知识结构的问题,缺乏临床知识,为此药学人员不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在医疗、预防、保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但需要不断地掌握药学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业务学习,补充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方面新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注意积累临床经验,面了解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药物选择与用药特点,熟悉医师用药习惯和院内的药品,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交流[4]。一是要对现有药师进行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二是引进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从而快速加强药剂科下临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药剂科下临床的力量。

医院药学作为医院的三大骨干学科之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医院药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增加强烈使命感,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医药院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张石革,马国辉.论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中国药房,2006,17(2):84.

现代医药学篇9

21世纪以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医院药学作为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医治水平、提升患者就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学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学、药剂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载体”,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宏观层面来看,医院药学学科先后经历了药品调配、临床用药(以医学服务为主)、药学监护(以改善用药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调剂、储备、医学服务、配置医院药剂以及临床用药监督等,属于现代医院技术性科室,逐渐地由传统的供应型学科向服务型学科转变。医院药学学科“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地降低了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更为安全、更为经济,达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管理、发展模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学学科建设落后、临床药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药学学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临床药物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学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障碍”,对医院“救死扶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各大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必须要“对症下药”,提升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药学学科“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实现医院发展、药学学科发展的“双赢”。

2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现状

2.1 社会对于药学的认知不足

在医院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方法的制定,同时给于其对应的治疗药物,而忽略了药学方面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相对对患者疾病用药的建议,该方面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对于药学的认知比较缺乏。

2.2 药师的工作局限性明显

药师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是利用本身的知识对合理用药方案进行建议,同时便于提高用药治疗的效果,但是由于很多医院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药物的配备存在不足,患者不在院内进行药物的领取,也导致药师工作受到局限,不能对于药物的使用反馈情况做一及时了解,因而限制医院的整体发展。

3关于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现状的建议

3.1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

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健全医院药学硬软件管理系统、药学服务系统、药物供需管理系统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为药学学科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可靠的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药学学科采取的是“部门管理方式”,未能够按照目标任务来设计具体的工作岗位,药师更多的是根据“医生”的医嘱直接“供药”,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新的管理模式要突出“以患者为本”、定岗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服务临床、服务患者”的意识,以提升药师专业能力为“目标”,突出药学监管职能,推进药学管理与业务的有效衔接,促进各大医院药学学科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3.2加强药学信息服务

在传统门诊发药、摆药过程中,专业药剂工作者要对处方实施“三查八对”,找出问题的同时由患者找到主管医生对药品进行核实签字。实施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患者可以在POS机上刷卡,POS机提示药品名称及处方中药品总价格,患者可以在核对后决定是否取本处方药物。患者在取药结束后,药房可以显示已经上传的药品信息,药房工作者还可以刷新药品信息,清楚掌握该患者信息,随即点击“摆药”,然后打印药物清单,按照清单实施摆药,同时做到“三查八对”后下发药品。药房系统中的医药平台,上传到药房的处方信息不但包括药物名称、药物服用量,还包括患者临床资料、药品服用注意事项等,这样就方便药剂师核对药品使用方法,评定临床用药的合理程度,若发现疑问就可以及时利用平台和患者的主管医生取得联系,然后加以核实及修改,减少及防止出现用药错误。随着国内医院药剂室药学服务意识的逐渐增强,药学信息服务成为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院药学信息服务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能够推动药学实践的正常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药学进步与发展,因此,药师需要加强自身药学信息服务技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3.3积极开展医院药学“研究”

药学研究是现代医院药学学科的重要“职能”之一。实践中,各大医院药学学科应该以“软科学”研究为核心,重点加大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药物利用、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建设以及社会药学方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实医院药学“内涵”的目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全面推进药物综合评价研究,重点对临床用药的效果、安全、经济以及适应情况实施综合评价,确保用药“恰到好处”;医院药学研究要重点分析用药的“科学性”,着重解决不合理用药、不适当用药问题,其中,麻醉与精神用药、抗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重点药物、临床常用药物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实施药物流行病学评价研究,通^“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资料、临床资料、住院资料等系统研究、分析,对用药风险、效益进行评估;加大药物经济学领域方法学、理论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仅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诸如抗感染药物等方面,加大医院药学的科研投入,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医院药学学科的发展事关医院“治病救人”职能作用的发挥。实践中各大医院应该要转变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突出药学学科在医院“各类业务”中的重要性,重点从完善医院药学学科服务、开展药学学科研究、完善临床药物管理制度、完善医院药学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模式等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医院药学学科管理水平,为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医药学篇10

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国力迅速增长;而中国却仍然在传统的君主专制体制下缓慢发展,国力日渐衰弱。西方国家为了在中国扩充市场,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而传教士要立足于中国,又不得不借助医药这一手段。因为免费而有效的医药活动可以打消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怀疑与恐惧,而“上帝的仁慈”又遮掩了掠夺者的凶狠与贪婪。医学史家王吉民指出:“基督教医药事业从开始就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帝在华教会协会曾有如下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② 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医学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开展“设立医院或进行医学教育”等医药事业,从而大规模地把近代西方医学输入到中国。

起初,中国人对医学传教士及其活动心存怀疑与恐惧,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还没有完全消除。在民间流传着关于传教士的谣言,如蒸食幼儿、以迷药诱人入教、以媚药淫亵妇女、挖眼剖心以入药、解剖尸体或制作人体标本等,③ 因此许多传教士被认为是邪恶之人,而教堂被视为恐怖之地。然而,医学传教士早期的施医送药活动均免费,且兼以救济贫病。这对一般穷苦人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他们在无钱治病的情况下,比较愿意尝试这种免费治疗。久而久之,各种传言和误会就消除了,而传教士医生的仁慈和高明的医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到传教士开办的诊所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例如,伯驾在广州的新豆栏医局开张六个星期就有450人前来看病。④ 由于越来越多的民众推崇西医,一些曾对西医和西方人(传教士)心存“疑忌”的士人甚至官吏也逐渐改变其成见,当他们或亲人患病而中医治疗无效时,也会选择到医学传教士开设的诊所或医院就医。所以,在伯驾的医局里,不只是百姓前来排队就医,就是县、省等各级官吏也只能如百姓一样排队候诊。就连一直痛恨洋人的林则徐也间接地请求伯驾为其治病。由于受“华夷之防”观念的束缚,林则徐虽患疝气,却不愿意亲自去请伯驾为其治疗。而是委托一名高级行商带信给伯驾,请求他翻译《各国律例》,附带请求他开列戒除鸦片的药方和治疗疝气的方法。伯驾送给林则徐一副疝带,林则徐的病情有所好转。从此,林则徐打消了对西医的疑虑。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伯驾在广州重开医院。1843年,时任钦差大臣的耆英到伯驾的医院看病,并对医院赞不绝口。事后,耆英还给伯驾赠送了两块匾额,上书“妙手回春”、“寿世济人”,落款为“耆宫保书赠伯驾先生”。官吏对伯驾医药活动的默许表明中国社会的上层已开始接纳西方医学。

晚清重臣李鸿章对西医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典型例子。李鸿章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接触到了西医,但当时却是漠不关心。直到1879年,李鸿章对西医的态度才开始改变。是年,李鸿章夫人患病,李氏遍请天津城内外的中医国手诊治,总共延请了17名中医,其夫人的病不仅未能治好,反而加重了,几乎死去。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所请之人都是庸医,于是请求美国驻天津副领事毕子明代请西医。结果请到英国伦敦会医学传教士马根济等给李夫人治病。在马氏等西医的治疗下,李夫人的病迅速好转并得以痊愈。马根济不仅治好了李夫人的病,还为李鸿章衙门内其他一些人治好了疾病。马根济的高超医术,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李鸿章也因此改变了对西医的看法,并从此开始“笃信洋医”。⑤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对中国西医的发展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捐资给马根济创办医院,并允许他在医院传教。这对基督教传教士而言,是一次传教事业的成功;这对中国而言,是中国政府支持西医事业的开端。除资助医学传教士开设医院外,李鸿章还对医学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医学教育事业予以支持。如1887年香港西医书院创办时,李鸿章不仅是书院的名誉赞助人,而且他还“于1899年覆函西医书院掌院以示支持”。⑥ 李鸿章还开创了官办西医院的先例。1879年,李鸿章出资由马根济在天津开办医院——“阁爵督部堂施医处”。医院设有候诊室、病房、药房等,设备比较先进。1888年马根济去世后,该医院由英国伦敦会买回。此后不久,李鸿章在天津地方乡绅的资助下,又建立了一所新的官方医院——天津总督医院。在创办北洋海军过程中,李鸿章以天津总督医院为基地,在海军各口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军医院。在创办医院的同时,李鸿章还开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医学校——北洋医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医学堂,它一直持续至1933年停办。它培养了不少陆、海军军医。他们对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官办医学教育乃至医药卫生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李鸿章除了发展西医事业以外,还在许多场所赞扬或宣传西医。在天津总督医院开业之际,李鸿章当着英、德、俄、美等国领事和中国民众的面发表演讲“对外国医术给天津人民带来的好处表示赞赏”。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美国教会人士在华设立医院表示赞赏,他还希望教会向中国“派遣更多的医学传教士”。⑦ 由于马根济医治好了李夫人的病,此后李鸿章便大胆地请西医为其幕僚乃至宫廷人员治病,他曾请西医给醇亲王奕譞治病。这些活动无疑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同时也消除了中国上层社会对西医的误解和抵触。从而有利于西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医学现代化开创了条件。

二、中国传统医学遭到质疑和批判

医学传教士在华的医药活动广泛地为中国人所接受必然会动摇传统中医在中国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一般民众而言,接受西医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排斥中医,谁能医治好他们的疾病他们就相信谁,因此他们不可能从科学的高度去质疑传统中医,也不可能对传统中医提出批判。李鸿章等晚清官僚虽然也接纳了西医,但他们却不排斥中医。真正对传统中医提出质疑和批判的是如下三种人:(1)那些较早接触西方医学的传统中医学家,通过潜心钻研,发现传统医学存在诸多问题,于是予以揭露和批判;(2)那些在教会医学院校或国外(尤其是留日学生)学习西医的人,他们在深入掌握西医学之后,对中医的某些认识和做法难以理解和接受,于是主张废止中医或改造中医;(3)那些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较深的文人,他们对西医未必精通,但他们有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文笔,他们对中医的批判尤为尖刻。

王清任是第一个方面的代表。王清任及其著作《医林改错》,被认为“冲出了传统的中医学术的哲学基础”,引发了一场中医学术在方法论上的革命。⑧ 王清任于1830年刊行《医林改错》,作为一名中医,他谙熟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因此他对传统医学的批判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说理。他在文中指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⑨ 其中“脏腑错误”、“病本先失”这八个字表达了他对数千年来中国医家所奉行的“循法守度”做法的不满。在书中他还“指责历代医家奉为圭臬的《内经》自相矛盾,连篇累牍地攻击歧伯、鬼叟区、扁鹊等误人非浅。”⑩ 他主张通过解剖或实践观察认识人的脏腑,而不是记诵前人的经典著述。这从方法论上对传统中医是一次大胆的超越。当然,在当时西方医学还没有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情况下,这种认识没有得到医界的认同,相反却被认为是异端。因而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冲击并不明显。

吴汝纶、汪大燮、余云岫是第二个方面的代表。吴汝纶在信奉西医后对中医大加排斥,说《灵枢》、《素问》、《本草纲目》等医书都不足据;西医解剖学相当准确,药品又多由化学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他认为中医远不如西医,宋以后的一些医书“尽可付之一炬”。?輥?輯?訛 在近代对中医提出挑战并主张废止中医的人当中,留日学生最多,汪大燮、余云岫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日本作为汉文化圈中的成员,中国传统医学(“汉方医学”)一直在日本占主导地位。16世纪以后,西方医学逐渐传到日本。18世纪中期,前野良泽翻译介绍荷兰医书提倡西医,西方医学逐渐在日本立足,当时把从荷兰传入的医学称为兰方医学或“兰医”。此后,日本发生了“汉医”与“兰医”的论争。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全面接受西方文明,也实施了一系列废止中医的措施,此后日本医学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日本废止“汉医”的作法对留日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曾经留学日本的汪大燮在民国初年任教育部总长,在“民元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之后,在接见要求为学会立案的北京中医学会代表时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这不仅表明了他废止中医的决心,也反映了要为“中医学会”在国民政府立案也是不可能的。余云岫反对中医也十分坚决,还在日本学医期间,余云岫就发出“长习新医,服膺名理”的感慨,立志回国后也要革除旧医。1914年,余云岫发表了著作《灵素商兑》,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批判。他指出:“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灵素之渊源,实在巫祝”,是占星术和“不科学的玄学”,“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问真相是非合不合也”。总之,其主要思想是全面否定中医,认为中医是“杀人之祸首”,“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无从谈起。?輥?輰?訛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余云岫以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会议,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的议案,并获得会议通过。虽然,余云岫废除中医的思想并非直接来源于基督教传教士,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繁荣,的确给这种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鲁迅、郭沫若等是第三个方面的代表。鲁迅和郭沫若都有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经历,而且后来都弃医从文。在他们早年的著作中,都曾经流露出对中医的不满甚至批判。鲁迅1902年至1909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有感于“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于是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医。西医的熏陶,再加上早年在家乡目睹中医何廉臣给父亲治疗疾病过程中的一些荒唐事情以及中医治疗无效而使其父亲痛苦不堪的记忆,而产生了对中医的不满。因此,他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对中医都进行严厉的批评,并发誓“决不看中医”。郭沫若1914年到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西医。由于所学之西医为西方近代科学之一部分,推崇科学的思想倾向,促使他对西医产生好感,而对代表“旧文化”的中医却痛恨而加以鞭挞。这种态度,在他的言论中时有流露。即便到了1944年,郭沫若曾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谈“中医科学化”问题。他指出:“首先要对中医大夫进行‘再教育’,需要学习全部的西医教程方准行医。”“只是(中医)文献上的问题,与行医无关,在医学院里不作必修科目,只须有志者作为研究问题。”言下之意就是中医理论没有临床指导意义,应束之高阁。他还说:“国医治好的病,反正都是自己会好的病。”鲁迅、郭沫若等代表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对西医推崇而贬抑中医的观点与他们早年直接学习西医不无关系,但同样与20世纪初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繁荣及其本土化对中国医学乃至中国社会的影响不无关系。

上述各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批判,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最终上升到国家意志,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废止中医”的政府行为,当然也引起了中医界的抗争。第一次发生在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之后。此次会议制定了《大学令》和《专门学校令》,决定大学中设医科,专门学校中设医学专门学校和药学专门学校。11月,教育部根据这两个法令又制定了具体的“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设48个科目,药学设31个科目,但是都没有中医药学的内容。1913年1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大学规程”,医科分为医学门和药学门,医学门设51个科目,药学门设52个科目,仅药学门中有中医药学及实习两科。这表明,中国医药学正式被排除在国家教育系统之外。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医界的强烈抗议,从1912年底到1914年初,上海、福州、广州、南京、香港等地中医界人士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中医药团体,创办中医药刊物,从理论上对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进行呼吁,从实践上通过开展中医药教育等活动来与政府抗争。第二次废止中医的政府行为发生在1928年底到1929年3月。1928年11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卫生部,下设总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五司,另设中央卫生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关,12月1日政府公布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省设卫生处,市设卫生局,卫生行政系统正式确立,这一新的卫生行政体系仍然把中医药排斥在外。1929年3月23日至25日,国民政府卫生部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卫生委员会,共50余人参加,但其中却没有一名中医界的代表。大会共计讨论40多个议案,涉及到中医的议案有4个,其中坚决主张废止中医的议案就是其中之一,那就是中国医药联合会上海分会主席余云岫所提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余云岫在提案中举出废止中医的四点理由,并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輥?輱?訛 可见,其反对中医态度之坚决。会议对这四项提案的处理结果是: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底;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有关中医议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震动,引起了一场更加声势浩大的中医界抗议活动。

综上所述,由于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多的中国人接受西医教育或接受西医的“恩惠”,人们已逐渐消除了对西医的恐惧与误解。从百姓到官僚、从社会到国家,在接纳西医、学习西医、效仿西医的过程中,开始排斥传统的中医,不断提出废止中医的主张甚至上升到国家行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来自中医界的抗争,他们为争取中医的生存而奔走呼号。但,这只局限在中医界,对广大民众而言,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疗效”,对“政策”、“科学”等与之日常生活联系不大的事情似乎不太关心。所以,在这场废止中医与维护中医的斗争中,废止中医一派因有政府的支持和较广的群众基础,最终占了上风。政府废止中医的动因和结果是要发展西医。因此,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弃旧从新”的过程,也正是中国医学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三、现代医学体系在中国的确立

在传统中国,用以治病救人的医学只是沿袭“歧黄仲景”之术,虽然在历朝也有域外医学的传入,但其传统与精髓却数千年未有变化。而中国传统医学(包括医药卫生体制)发生变化,是在近代以后的事。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影响的逐步加深,中国的医学体系在器物、制度、知识及观念等各个层面,在医疗、医学教育、卫生行政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的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之后,中国医学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到20世纪30年代,一种全新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医学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1. 现代医院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的现代医院最早是传教士建立的教会医院,从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眼科医局起,到20世纪20年代教会医院已遍及除西藏、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据统计,1919年中国共有教会医院326所,分布在22个省,237个城市。?輥?輲?訛 这些由教会开办的医院一般都能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因此教会医院是西医输入中国的最早窗口。例如早在19世纪40年代,伯驾就能用世界最先进的麻醉剂乙醚、氯仿等实施手术,而这些技术从开始在欧洲或美国使用到传入中国也只三五年时间。由于教会医院采用西医治疗见效快,再加上传统中医无法企及的外科手术,使教会医院很快赢得了人们的认同甚至赞誉,一些官绅捐资建设教会医院以答谢其治病之恩,一些有权势的人出资兴建新式医院。此外,那些早年在教会医院、医学院校或者在国外学习西医的中国人,也开始创办医院或诊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官办或私人开设的新式医院或诊所。在中国最早开办西医诊所的人是黄宽,他在英国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后,于1857年回国,次年在香港开办诊所。又如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出资由医学传教士马根济创办了天津总督医院,在创建北洋水师过程中又在各军港建立了北洋海军医院。最早的官办医院则出现在清政府新政时期,1906年和1908年,清政府相继在京城仿照各国在京官医院(教会医院)建立了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輥?輳?訛 在民间,社会力量也开始创办医院。1872年由香港当局和民间力量共同出资建立了中国首家华人医院——东华医院。这家医院最初全靠中医治疗,但医院董事会聘用了一位经香港西医书院培训的华人担任院长之后,西医在该医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在非基督教运动和反帝浪潮中,更多的西式医院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如20年代广州的梁培基,他曾说“广州的一些著名医院如博济、柔济等都是外国人办的,带有慈善性质,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自己办医院呢?”在这一动议下,广州社会名流纷纷捐款创办了“珠江颐养院留医院”。?輥?輴?訛 又如杭州的韩清泉,当他还在杭州读书时,因看到广济医院不公平对待华人,极为愤慨,1911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与留日同学厉绥之、汤尔和等人创办了杭州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西医院。?輥?輵?訛 时至30年代,中国人开办的西医院已遍及全国各地。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中国有医院1025所,病床31095;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方面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其中拥有X光机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分别达到50%和32%。这些医院大部分为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开办的医院,在1025年医院中,教会医院只有192所,约占19%。

这些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医院大多是按照教会医院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得到了医学传教士不同程度的支持。费正清就指出:“中国官员越来越频繁地向兼行医术的传教士征求有关公共卫生、卫生措施、房屋建筑、供水、政府医院和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意见。”?輥?輶?訛 每当决定建立医院之前,当地官员还要参观教会医院,然后提出方案,或者直接聘请传教士参与医院的设计和建设。如袁世凯在创办北洋女医院时就在传教士金韵梅的建议下聘用了英国的卫淑贞。这表明,中国新式医院的建立与医学传教士的直接帮助和教会医院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这一时期虽然教会医院在数量上较本土医院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其规模、设备以及医疗技术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在湖北,1937年共有医院185所,其中教会医院只有19所,除了梅神父医院、汉口协和医院、武昌省立医院之外,其他医院都无法与教会医院相比,许多医院医护人员只有1个或2个人,病床数量大多数不足30张。这又表明,教会医院在近代医药卫生资源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仍然在近代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发挥着引领方向的作用。

2. 现代医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也是从传教士开始的,从广州博士医校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共有教会医护学校140多所。这些教会医学校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给本土医学教育提供了参考。早在洋务运动期间,1867年清政府就在同文馆设立科学系,开始讲授西医知识;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医学馆(1894年改为北洋医学堂);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创办北洋军医学堂,都是仿教会医学校建立起来的。新政时期,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大学堂章程》,其中医科大学分为医学门和药学门,医学门设29门课,中医学作为其中一门且摆在首位;药学门设17门课,中药材作为其中一门亦摆在首位。按照此章程,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改称京师专门医学堂。医学实业馆开设解剖、生理、内外科、妇科、公共卫生科、眼耳鼻喉科、细菌及动物学等西医课程,馆内还有许多西医书籍,如《内科全书》、《西医五种》、《西医内科理法》、《西医妇科》、《西药大成》、《西药表》、《八科撮要》、《西医全体生理图》等。从课程设置以及这些书籍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引进西方高等医学教育体制的一次实践。

1912年11月,根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和《专门学校令》,教育部制定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设48个科目,药学设31个科目;1913年1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大学规程”,医科分为医学门和药学门,医学门设51个科目,药学门设52个科。这同样是一个西医教育的章程,但其中几乎没有中医类课程。此后,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医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如1912年北京成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医科大学,1928年改为北平大学医学院)、杭州成立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苏州成立江苏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上海医学院),1916年保定成立省立直隶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广州成立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此同时,一批私立医学校也相继产生。1909年,广州创办私立广东公医医科专门学校,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创办私立北京协和医学校,1918年上海成立了同德医学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医学院前身)、1926年上海郭琦元创办私立东南医科大学等。至1932年,全国较有影响的西医学院达27所,其中公立(国立、省立、军医)11所,私立(包括教会医学院)16所,学生人数共计达3528人。?輥?輷?訛

中国西医教育的发展,教会医学教育同样是先导,它不仅提供了课程方案,而且还提供了师资;不仅部分医学传教士自身担任中国西医学校的教师,而且教会医学校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西医教学力量。例如,1871年清政府就聘请北京双旗杆医院的德贞为同文馆讲授生理学,此后,卜世礼(Bushell SW.)、德秀、满乐道(Robert Coltman)等医学传教士也在同文馆进行医学教育。李鸿章1881年创办北洋医学堂也是在传教士马根济的建议和支持下创办的。?輦?輮?訛 此后中国政府和地方官办的医学教育以及一些私立医学教育,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医学传教士的支持。不仅如此,在这一时期的医学院校中有1/3是教会医学院校,无论在办学设施还是在办学规模上与公立或其他私立医学院相比都要优越。教会医学教育事业为近代中国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是当时乃至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  3. 现代卫生行政体制的确立

中国医学现代化的核心的部分就是现代卫生行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现代卫生行政的确立是仿日本内务省卫生局而设立的,表面上看不出有传教士参与的痕迹。但日本现代卫生行政又是效仿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的体制。对传教士而言,他们对这种现代卫生行政体制是相当熟悉而且乐意支持的,尤其是海港检疫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从卫生行政方面看,中国在清末以后就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卫生行政体制。1905年9月,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分设五司十六科,其中警保司下设卫生科。卫生科职掌为考核医学堂之设置,考验医生给照,并管理清道、防疫、计划及审定一切卫生、保健章程。这是我国政府机关的名称里第一次出现“卫生”一词,即第一次出现专管公共卫生的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厘定官制,设民政部下属五司,其中包括卫生司,卫生司下设三科:保健科,职掌为检查饮食物品、清洁江河道路、贫民卫生及工厂、剧场公共卫生;检疫科,职掌为预防传染病、种痘、检霉、停舶检疫;方术科,考医、验稳婆、验药业、管理病院。在京师,设内、外巡警总厅,下设四处,其中包括卫生处。其职责是掌清洁、防疫、检查食物、屠宰、考验医务等。在地方设巡警道,下设卫生课,职责同上。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央设内务部下设卫生司。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在内政部下设卫生司,1928年11月改称卫生部,下设总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五司;另设中央卫生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其后又陆续设立中央医院、中央卫生实验所、西北防疫处、蒙绥防疫处、麻醉药品经理处、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各海关检疫所等机构。在地方,也陆续建立起了卫生机构,浙江、湖南、甘肃、宁夏、青海五省设立卫生实验处,其他地方设卫生处、卫生局或卫生委员会,县设卫生院。至此,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卫生行政体系,掌管医药卫生各项事务。?輦?輯?訛 这一套卫生行政体制与传统中国的卫生体制全然不同,在古代中国几乎只有太医院这唯一的医疗机构,而且专为皇室服务。而这种新的卫生行政体制却把关照的对象下移到了社会、民间,这也是现代民主思想在医药事业中的体现。这不能不说受到了西方医学现代卫生体制影响,具体而言,是受19世纪末西方国家纷纷在租界设卫生处、卫生局影响的结果。

在中国卫生行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医学传教士曾予以大力支持。如1935年,湖南卫生实验处制定了《湖南卫生实验处与教会合作办理县卫生院办法》,规定:“凡已有教会医院之县份,其县卫生院得尽先与教会医院合作办理,以省经费,而避重复”,同时又规定参与合作的教会医院“应一律改组,定位为某某县卫生院”。?輦?輰?訛 这表明,在民国时期许多基层卫生院就是在原教会医院基础上改组而成的。又如加拿大长老会以卫辉惠民医院、彰德广生医院、怀庆恩赐医院这三所教会医院为基础,在河南彰德、卫辉、怀庆建立乡村医疗卫生网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輦?輱?訛 此外,传教士在中国的医药活动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序幕,他们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宣传和组织公共卫生公益活动,致力于改变落后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1915年,中华博医会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在上海、长沙、南京、北京等城市举办卫生讲座和健康展览,制作幻灯片,在日历上印制预防结核病的知识,在报纸上介绍疾病预防知识等。?輦?輲?訛 在河南惠民医院门诊部和病房中,护士每天都向人们宣传饭前洗手,不喝脏水,不吃腐烂的食物以及妇女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同时出售有关卫生的小册子,并对农村进行20次巡回演讲,有时利用宗教集会,进行卫生知识的报告和演示。?輦?輳?訛 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改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卫生状况,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海港检疫方面,传教士的作用则更大。早在1863年我国就设立了海关医务所,负责海港检疫等工作。1873年,东南亚地区霍乱流行,为防止霍乱传入我国,上海颁布了海港检疫条例。此后,汕头、营口、汉口、天津、广州等地相继颁布海港检疫条例。在各海港检疫机构担任医官的几乎全部是外国人,其中不乏医学传教士。

4. 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包括编译西医著作、组织医药团体或其他研究机构、创办刊物等。在这些西医知识传播途径中,基督教医学传教士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西医书籍在中国的传播,最初以来华的基督教医学传教士为主,如合信、嘉约翰、德贞、傅兰雅等。甲午战争之后,留日学生增多,于是大量的西医书籍假道日本输入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大批中国人自己编译的西医著作。在留日学生中,编译西医著作最多的是丁福保。1906年他就在家乡无锡组织了译书公会,至1914年出版其编译的医学著作达80余种,后人将其编成“丁氏医学丛书”。后来丁福保笔耕不辍,一直从事医书编译工作,到1933年,其译述和著述多达160余种。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的一些学者也编译出版了不少的西医学著作。当时出版西医学著作最多的出版社是诞生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截止1935年共出版科技类书籍180多种,其中西医药方面的著作有121种。此外中华书局自开业以来至1949年,也出版西医学书籍达100余种。自1850年代最早的西医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到1949年这100年时间里面,在中国出版的西医著作有数百种之多。西医著作的完善,表明西方医学知识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现代医药学篇1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248-02

药品是进行医疗工作的基本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管理是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医院药剂工作是一门专业学科和技术,同时又具有行政事务性,与经济有密切关系。医院药剂科必须根据医疗和科研的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和制剂,搞好药品管理供应和药品质量检查监督,开展临床药学和科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药剂科管理工作是现代综合医院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药剂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各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从药品采购进入药剂科到应用在病人身上,要经过采购、入库、保管、出库、划价、调剂等部门之后应用于患者。除各部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积极做好管理和协调工作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否则,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体的康复甚至生命安危。如何进一步完善药剂科的科学管理和各项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以适应现代化医院飞速发展的需要,这是药剂科同行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现将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建议陈述如下,仅供参考。

1 药剂科的基本任务

①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②为医院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处方和各种制剂;③供应质量合格的药物;④开展临床药学;⑤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

2 药剂科的组织

药剂科的组织机构一般设中西药调剂室、中西药制剂室、中西药库(包括普通药品、特殊药品、中草药),药品检验室及临床药学组。有条件的可设药剂实验室和情报资料室。

药剂人员必须经过高级和中初级专业训练。在药剂人员中,药师所占比例一般应不少于20%。药剂人员的配备应按照卫生部编制草案,结合实际情况而定。根据需要可配备一定的财会人员和勤杂人员。

3 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

药品的采购最好是由院内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决定,之后由库管员提出药品用量计划单,并由采购员采购入院。临床科室根据治疗的需要可以提出新药使用申请,并经上述过程采购入院。采购员在选择药品进货渠道时,要选择信誉度高、送货快、售后服务优质、退货政策灵活、包装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生产厂商及经营商。在进货后,应主动听取临床科室及调剂台的药品使用的反馈意见,以调整进货渠道以确保药品质量,保护患者的利益。临床治疗中某些特殊病人的特殊用药的采购比较难,既零散不易买到,又容易造成积压和断档。因为这些药品不是常用药品,应用范围窄,生产厂家少,如果买少了,下次购买时在短时间内送不到货就会断档;如果买多了别的患者用不上易产生积压。因此,在这种药品进药时,采购员、库管员与临床科室主任或医生及时沟通并协商药品用量,一定不能大量购入,以免药品的积压。如若病人使用后过敏或死亡等的剩余药品,应及时找厂家退回,以免医院经济损失。调剂室负责人如若发现某些药品长期不用,应及时向科主任反映,并及时处理。为此,在临床科室与药剂科之间及药剂科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监督工作,应建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责任。例如,对于药品应用中的断档要分清是由于采购不及时,还是库管员没及时提出购药计划,还是调剂台没有及时请领药品。因此,将责任分清应是提高药剂科各部门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基本制度。

4 药品的供应和保管

药品的供应就是按计划采购药品并分配给有关部门的业务。药品采购亦可由医院物资供应科统一采购供应,目前多数医院仍由药剂部门采购。药品储备应有定额,一般应有一个月左右的储备量。药品入库应有验收制度,对质量可疑的药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库存药品要建账立卡,作到入出有据、账物相符、定期盘点。药库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如防潮、通风、冷藏等。要按药品性质分类保管,对危险性药品如酒精等应另设仓库,单独存放。对中草药保管要注意防霉、防蛀、防鼠,定期翻晒。对、毒剧药的管理应严格执行条例。对贵重药品要单独管理。为方便危重病人抢救,应建立特种药品柜。

5 提高调剂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无论是门诊药房还是病区中心药房都是医院的对外服务窗口,从这里药剂人员把药品发到患者或者取药护士手里,完成药品从药房发出的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千万个病人的悲喜忧欢及这个医院的社会声誉,是外部人员衡量药房人员素质及医院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药剂人员要充分认识药剂人员窗口服务的重要性,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抱着对病人生命安危极端负责的态度,在处方调配中要快速、准确、耐心、科学地向病人介绍药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得到简要明确的用药指导和心理安慰。

随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医院已实行了“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给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临床药师”的正确指导下,会产生一个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将会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临床药师”制度的实施,给我们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在掌握药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治疗学,与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对患者的治疗工作,要求我们要更多地接触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保证病人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剂人员应及时与采购员、库管员和临床医师沟通,不断提高药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最优良的服务。

6 建立完善的药剂科管理体制与制度

一个合格的药剂科,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为:①西药房的管理制度;②西药房的工作制度;③毒麻药品管理制度;④贵重药品管理制度;⑤药价管理制度;⑥药品盘存制度;⑦药品采购制度;⑧药品库房保管制度;⑨药剂科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现代科学管理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地管理全院药品,为临床医疗的需要及时准确地调配药品和处方,供应合格的药品,积极配合医疗需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主动开展医药科研工作是药房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药剂科管理体制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的运行轨道上来,使药剂科的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现代医药学篇1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现代医药学篇13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未开展现代中药管理学)在本院开具的中药处方1000张作为对照组,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开展现代中药管理学)在本院开具的中药处方1000张作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不合理处方数量、高危药品配置错误情况及用药安全情况。

1. 2 管理方法 本院自2012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现代中药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加快人员培养, 提本文由收集整理高人员整体水平 本院2012年以前的中药工作人员学历偏低,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为了解决整体素质低的难题, 院领导确立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的方针, 对内挖掘有潜力的人才,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加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派送人员到中药管理较好的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对外高薪引进高学历、高素养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 让院内每个人才的才华得以展示, 实现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1. 2. 2 加强调剂管理, 确保药品安全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等法规要求, 改变旧的管理模式, 改变药房布局, 更改中药剂型(原来的称重量改为小包装饮片), 提高配方准确性和调配速度, 提高调剂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配发给患者的药品准确无误, 质量优良, 使用合理、安全、有效, 并注重提高配方效率、改进服务态度, 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1. 2. 3 重视科研工作, 提高中药科研水平 转变观念, 注重科研工作, 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且改革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配套, 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日益增加的需求。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本院中药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课题, 并且开展顺利。

1. 2. 4 加强临床药学工作, 确保用药安全 本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 核对处方, 监测药物安全性及阳光用药, 尤其是监测临床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加强临床用药监督与管理, 对处方用药实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及安全性。

1. 3 统计学方法 借助软件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院中药管理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合理处方数量、高危药品配置错误情况及用药安全情况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