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实用13篇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

3、关于班级管理及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级管理目标:管理科学规范,工作省时高效,班级齐头并进(不变)。继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班主任的综合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4、家校合力 以《教育手拉手》(家长版)为载体,创新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接轨,形成合力,向全方位育人迈出一步。(本学期,只是一个粗浅的尝试)

5、创“平安校园” 这也属于我们重中之重的工作,平安无事故是最低要求,最高标准,继续做好流感的防控、做好学生管理、做好疏散演练,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保障校园的平安稳定,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以上是粗线条式的思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要落到实处、取得成效需要我们全体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在此,提三点要求:

1、明确德育的低起点 德育是高尚的,但德育同时又是琐碎的,因为德育涉及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尤其受家庭环境、周边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中仍然存在乱吐乱画、乱扔乱抛,不懂礼仪、语言不文明,打架等不良习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沉下心来、不厌其烦,从最“低”的点滴要求起,共同担负起教育和引导的重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在校园里,我的一言一行被每一位老师关注着”。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2

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特殊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培养聋哑儿童的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2、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完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师师的育人积极性,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将来成为新型合格的社会人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继续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

继续不断完善学校的寝室、教室、包干区的评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真正体现评比制定表扬先进,鞭策后者的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评比来促使形成全校班级之间进行互相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根据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组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组将配合学校认真做好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时刻强调学生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时时做的原则。积极检查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德育组将会把安全工作视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成长和锻炼。

(1)、在校园内继续大力开展“行军礼”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之间乃至于与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2)、继续开展“一枝笔”随身带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当在校园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笔来礼貌的询问来者:请问您找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可以感动来者,使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继续教育学生养成“轻敲门”的好习惯。学生因为听力损伤,敲门时往往不能顾及到常人是有听力的这一客观事实,敲门声音会很大,不但影响其他办公室的工作,还给门带来一定的损坏,再说“轻敲门”也是一种礼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乱于方寸之中,学生如此,教工更应如此。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

(4)、让“尊师长”的好风尚在我们校园内蔚然成风。

(5)、继续开展“爱同学”的活动。让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习惯届届相传。

(6)、庆祝教师节。以黑板报的形式,这样可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绘画、美化教室能力的机会。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3

1高校网络文化基本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创作、传播方式,通常是指以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介传播文化、思想。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又作了专门部署,并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也日益高涨。有人认为,"高校网络文化是以大学生上网者为主要对象,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信息为核心,以数字化作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1]。也有人指出:"高校网络文化与其他网络文化类似,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但是和其他网络文化相比,高校网络文化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思想性和学术性。"[2]总之,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它既具有网络文化的特征也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2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德育工作

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凭借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所创造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文化形态。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涌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3],也势必对大学德育带来相应的影响。

2.1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带来新机遇

高校网络文化凭借高度的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多元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优势,其吸引力日和影响力益增强,对大学德育工作也带来全新的机遇。首先,丰富了大学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式。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在此相互交流融合,这就为西方先进文化中有益的德育内容和方式得以有效地整合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同时也为多渠道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提供了便利。其次,拓展了大学德育环境。新时期大学德育工作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环境之中。传统德育过程中以课堂灌输、老师说教为主要方式的"封闭式"环境日渐显露出其弊端,只有充分有效地营造好、维护好、利用好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准则,才能在新时期将高校德育工作推向科学发展的轨道。最后,凸显出大学德育客体的主体性。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德育的客体,其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却并没被得以确认。而在网络平台上,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受其他方面干扰的因素大大减弱,其接受德育信息内容的主体性也更加突出。

2.2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带来新挑战

高校网络文化对新时期的大学德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在给大学德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社会责任,这就势必会弱化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其缺乏基本的网络诚信意识,甚至丧失现实生活学习中所必要的伦理道德;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和多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有甚者一些充满色情、暴力、低俗等的腐朽文化也在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上大肆传播,使个别大学生陷入庸俗的文化泥潭而不能自拔,严重冲击着其正确"三观"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世界,在方便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用手机等通讯工具考试作弊的现象不绝于耳,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著作的学术造假现象也日益泛滥,大学生学术道德滑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造成大学德育工作的环境复杂化。"高校德育工作者所营造的德育环境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空间交织在一起,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冲击。"[4]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开放性,为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图谋提供了机会,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带来严重的冲击;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势必会造成一些文化内容和层次上良莠不齐,伪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大量存在,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发展;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有些大学生急于摆脱现实生活中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在网络世界里为所欲为,以致违背道德准则甚至违法法律而毫无知觉,最终不利于自身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日后的健康成长。

3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的相关研究

高校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也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充实了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大学德育的内容,为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只有不断创新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德育的新思路,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大学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

3.1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优势,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教师自身素质。高校德育工作者是开展大学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时代责任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熟练地运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能迅速抓住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工作。"[5]

这就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大学德育工作者,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先关内容,不断强化和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基础,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知识学习的楷模和崇尚道德的楷模;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技术,不断强化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自身各方面素质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对开展高校德育教学活动需求的变化。

3.2尊重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主体的自律性。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必须要尊重大学生网络文化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网络文化德育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氛围中不断提升其道德水平。高校大学生也要按照网络伦理的要求来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有益文化成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3.3创新高校网络文化,积极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新平台。创新高校网络文化,是有效开展大学德育工作和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6],才能进一步创造和创新网络文化平台和载体。所以,我们要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革新网络技术,不断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校网络论坛、新闻聚合、BBS、博客和手机网络等网络文化新产品,不断打造出符合高校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适应时展潮流的高校网络文化品牌项目和频道服务,进而积极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新平台,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

3.4抢占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不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德育的引领作用。只有不断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德育工作,大学德育的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才会有切实的保障。因此,建设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提升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文化的新境界;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凸显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风尚。"[7]

总之,高校通过创建一批较为有影响力的"红色网站", 积极弘扬主旋律,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进而抢占高校网络文化主阵地,为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基础和内容保障。

参考文献

[1]穆琳.高校和谐网络文化机制建设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4):91.

[2]徐功文,李建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6):78.

[3]申小容,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

[4]邹庆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99.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4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5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6

2008年,本人负责申报的《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在课题开题阶段,我们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域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文化创新。在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德育文化创新。这一工作,在中小学主要是班主任工作创新,在大学主要是辅导员工作创新。现将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思路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 )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突出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7

(一)“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来的。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简称SPE),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过程中,当原本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换上狱警与囚徒的衣服、进入逼真的模拟监狱中时,角色扮演过程中情境的力量迫使学生快速适应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狱警”们自持管理者的角度,对待囚徒专横且残暴,“囚徒”们处于弱者地位,每天消沉无助,接近崩溃,在实验过程中,狱警和囚徒之间屡屡发生冲突,双方暴力冲突场面无法控制,所以该实验不得不于开始起第6天宣告终止[2]。让人们惊讶的是,在实验开始阶段,作为实验者的两组大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不同,实验过程中,在充分适应其所扮演的角色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了。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周围情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直接且充分的证明。实验者菲利普・津巴多通过该实验结果总结道:“在特定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这个力量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它能在许多情境中塑造我们的行为。”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路西法效应”即善恶、是非之间并没有跨越不了的界限,我们要重视情境对于人的影响之大,周围情境的存在及群体的力量的影响之下,“好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如同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为恶魔撒旦[2]。

(二)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指的是人处在一定情境或氛围下,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来与往常不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一面。如今信息化时代催生的网络社会因其自由的特征塑造出不同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网络中的个体会极易受到网络群体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大众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在社交媒介上发表言论。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大众把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体现得淋漓尽致[1]。网络中的群体形成不受民族、性别等主观及时间地点客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团体,进而形成心理趋同的群体。从这些看来,人性路西法效应的群体心理特征,在网络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很容易地被体现出来。

网络平台使社会事件得到迅速传播,很容易使网络中的大部分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可能与自己性格、习惯等截然不同的选择。诸如屡禁不止的网络暴力,在对当事人进行批判和攻击的网络群体中,很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在网络这个群体情境的影响下,个体做出了同样的显得正义且不近人情去批判当事人的这一选择,而如果使个体脱离网络群体环境的影响,也许就不会出现如此强烈且亢奋的讨伐现象了。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群体,其群体意识及交往互动的持续性不高,加之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淡化了个体的责任,从而使网络中的个体更加淡化自己言语和行为对网络事件趋势造成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很容易让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的判断力,让个体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与其本身性格不同的善的或恶的行为[5]。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也可以顶住网络群体情境的压力违抗种种“路西法效应”。这也是网络中的个体对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反思的过程,理性思考后的人们会意识到自己过激行为的错误,拒绝盲目地在网络情境中无节制地宣泄,从而可以更冷静地分析网络事件的真相,通过个体能力寻找真正可以合理解决的方法。

二、“路西法效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熏陶,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4]。如今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8]。

(一)大量网络信息的充斥弱化了大学生主动思辨的能力。

网络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网络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浅显、表面化的特征。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讲,高校教育正是塑造大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关键阶段,网络信息的特征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被动化,其思考和批判能力也日益弱化。在这样的情境影响下,大学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开始被抛弃,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网络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浅显的筛选,这种浅显的流于表面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又极易造成大学生盲从,更加无法抵御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并模仿群体无意识的行为。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阻碍了高校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自由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易引起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

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作为网络个体的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个体行为责任感减弱,拜金、利己及享乐主义等思想普遍存在,同时网络环境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管理者对网上的流动信息监控十分困难。这种舆论环境极易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失德行为,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道德失范行为较多集中在网络谩骂、论文抄袭、网络恶搞、侵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浏览黄网、黑客攻击等方面[7]。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过于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明显等各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群体情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三)网络虚拟的社交环境减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通过面对面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和沟通,大学生可以塑造符和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如今的许多大学生普遍呈现一种离不开网络的现象,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过度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把网络里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寄托情感之处,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尤其是现在风靡的网络购物等形式都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生患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每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长久以往,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其在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结果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形成了一定阻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创新路径选择

信息化时代,网络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有选择性地开发网络媒体中各种德育资源,更新大学生德育培养观念、创新德育培养方法、营造网络德育培养的氛围,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模式。

多元的网络文化融合了各种网络媒介技术,通过传输自由、新颖的文化内容,逐渐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德育存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网络德育是在校园网络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国家、民族等不同文化的影响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等现象,高校工作者可以借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契机,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高校网络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信任,用平等和合作的态度面对网络时间,维护自身及他人的权益[9]。同时高校网络德育可以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角度着手,并适时将现实中的活动形式及效果反映到网络文化中,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课堂德育教授的单一性弊端,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内容,又创新了网络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二)融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网络环境下存在的一些群体无意识的情境造成的一系列路西法效应需要传统的德育培养方法弱化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课堂教育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渠道,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是网络虚拟世界中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同时,信息更新之快,多种网上信息资源的筛选、辨别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数是在现实实践中形成和培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灌输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可以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先进有效的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学涯规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融入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中,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德育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强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责任意识,减弱群体无意识情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三)打造校园德育培养品牌网站,拓宽德育培养渠道。

网络环境下,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大部分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基本每个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校园网站建设是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站建设还存在诸如经信息源过少、互动性不够、内容时效性不强及网站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12]。所以高校德育品牌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扩大校园德育品牌网站的覆盖面,建立起各个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一体化运作体系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同时不断挖掘各类德育资源,利用学校各级团学社组织把学生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上,同时在德育品牌网站上定期就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讨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网站,通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德育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影响力。

(四)健全网络德育管理制度护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为了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化。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责任包干制度,至上而下地明确学校相关领导、部门及高校工作者在网络德育管理中的岗位责任,进一步把学生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有关要求贯穿到网络信息的工作中,如果网络德育工作因哪一层面的责任人造成了严重的错误,产生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就按照管理制度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可以强化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共同致力于学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培养工作[13]。同时,由于网络环境路西法效应的存在,网络德育培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校园暴力、五困生的教育、评奖评优等较敏感的问题极易在校园网络中引起舆论,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在学生中引起混乱和恐慌的现象,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制度中也要建立及时、高校的舆论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搜集辨别危机信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灭德育培养网络系统中的舆论危机。

四、结语

信息时代下,各种网络媒介充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不仅改变了大学生学习方式,而且对其思想道德及“三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德育培养来说,网络时代的发展是把双刃剑,高校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网络情境中的“路西法效应”的危害,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探索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新路径,总结网络媒介下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规律,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勇于开辟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开创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信息时代下具有较高德育素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冯昊宇.网络环境中是否存在路西法效应?[J].长沙大学学报,2012(01).

[6]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柴阳丽.Web2.0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东南传播,2009(9):89-91.

[8]刘喜全,吴海飞.从“路西法效应”看班主任角色[J].中国德育,2010(11):81-82.

[9]宋春香.高校对话型全员德育新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10):144-145.

[11]王健.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2-36.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8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德育作为提高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当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使校园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当代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笔者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为题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进行,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对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

1.1 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校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育人的重要前提就是进行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德育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需要以德育为中心建设。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之时,校园文化的制度以及精神活动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教育学生,这也就使得德育成为校园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的因子。德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更使得校园文化具有管理作用。

1.2 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凭借

校园文化进行教育工作者与校园管理者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色性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也可以使学生找到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与学校的教学文化进行结合,共同满足当代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观念产生潜移转化的影响,更会以学生的个性与性格产生作用,使其得到积极地塑造。将德育教育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可以使德育工作开展地更加自然,使学生更愿意接受。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对策分析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使二者得到良好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从实际出发,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每一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以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的。因此,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就要对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教学目换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具有自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更可以将德育工作进行整合,调动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加之教师的配合,使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得到推广,从而可以广泛且深入地作用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另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会使学校具有一个十分积极向上的自然课堂,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影响下的校园作为一个大的教室,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使学生将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行发扬。

2.2 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精神层次思想行为规则的建设,学校更要注意学校内外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从学校的自然环境来讲,学校管理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打造,利用植树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健康校园文化的打造当中来。从学校的文化环境来讲,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添加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雕塑或者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长廊,使学生找到不思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学校的宣传工作上来讲,校园可以利用学校广播,对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事件与校园事件进行报导。教学环境也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要通过教学楼设施的改革,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优化教学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与时俱进的优势。只有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学生对进步进行更多的思考,将思考成果转换为现实,进行自我提高,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拓宽德育工作思路的关系出发,对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校园德育工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校园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成果的增多,促进当代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滕辉.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建设[J].教育科学论坛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9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教: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

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据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骨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肩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会感觉到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一线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沟通、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利,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班主任引导下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学生喜爱的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反复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子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0

一、指导思想。2004年秋季学期各项工作以十六大精神的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学校的效益和质量这一主题,强抓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一项新的突破,确立两个新的思路”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二、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一实现一项新的突破。按上级部门要求,为培养女干部,本期决定增加女班主任的数量。二确立两个新的方向。1、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有新的进展力争各年级成绩跃上新台阶。2、学生就餐和用水问题要有新的管理。三确保六个新的思路。1、德育工作要有新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德法兼治,德育管理办法,使学校德育整体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3、学校基建有新的思路。抓好挖井工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筹建学校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4、勤工俭学要有新的思路。做好果园护理工作,力争明年大丰收。5、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新的思路。做好填塘工程,美化校园环境,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争取校园美化达标。6、校本活动及校本培训工作要有新的思路。

三、主要的工作措施。在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好如下工作。一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1、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2、以德育为首,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责任到位。3、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4、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创设德育教育场所。5、强化值日工作,提高值日质量。6、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健全学习制度,规定星期四下午第七节业务学习时间,星期五第七节后为政治学习时间。1、积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1开好教代会、团代会、家长会。2广泛开展学校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3组织学校文艺队,参加钦南区文艺汇演。4做好各节日的庆祝活动。5继续做好警民共建活动。6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1、继续坚持实行学校领导兼课和全体教师听课评课制度,领导听课一定要达到上级指标。3、组织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4、加强学籍管理。5、采取有效措施,要夺取巩固率和反辍学率的胜利。6、继续实行领导包班蹲点制度。7、做好培优工作,以优带差。8、开够开足所有课程,坚持工作量,工作成效与报酬挂钩的原则。9、鼓励教师多写教育论文,开拓创新精神。10、继续做好教职工的考勤制度。三后勤工作。1、根据收费标准,亮证收费。3、搞好学校小卖部的管理工作。5、加强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工作。四安全工作。1、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制度,明确岗位安全工作责任。2、完善安全防范的设施,努力消除安全隐患。3、加强对学校设施和设备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工作。每期组织2--3次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五成教工作。1、巩固、发展“两基”成果。2、办好成人技术培训班秋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1

(一)实现一项新的突破。 

按上级部门要求,为培养女干部,本期决定增加女班主任的数量。 

(二)确立两个新的方向。 

1、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有新的进展力争各年级成绩跃上新台阶。 

2、学生就餐和用水问题要有新的管理。 

(三)确保六个新的思路。 

1、德育工作要有新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德法兼治, 德育管理办法,使学校德育整体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2、教育教学要有创新的思路。 

(1)初一任课教师必需进行培训上岗,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各处室配置电脑,学校电脑力争进入宽带网。 

(3)对全校教职工进行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3、学校基建有新的思路。 

抓好挖井工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筹建学校综合大楼和学生宿舍。 

4、勤工俭学要有新的思路。 

做好果园护理工作,力争明年大丰收。 

5、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新的思路。 

做好填塘工程,美化校园环境,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争取校园美化达标。 

6、校本活动及校本培训工作要有新的思路。 

三、主要的工作措施。 

在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1、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2、以德育为首,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责任到位。 

3、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学校。 

4、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创设德育教育场所。 

5、强化值日工作,提高值日质量。 

6、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健全学习制度,规定星期四下午第七节业务学习时间,星期五第七节后为政治学习时间。 

7、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8、聘请法制副校长,扎实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9、抓教师形象,组织好“我心中的好老师”的评选活动。 

10、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 

(1)抓 好主题班会和团支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三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2)继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和流动红旗评比。 (3)开展“三+一”主题活动。 

11、积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 

(1)开好教代会、团代会、家长会。 

(2)广泛开展学校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组织学校文艺队,参加钦南区文艺汇演。 

(4)做好各节日的庆祝活动。 

(5)继续做好警民共建活动。 

(6)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1、继续坚持实行学校领导兼课和全体教师听课评课制度,领导听课一定要达到上级指标。     2、加强学校教研队伍建设。 

(1)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推进校本研究骨干队伍建设。 

(2)举行初一新教材培训。 

(3)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课题档案。 

3、组织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4、加强学籍管理。 

5、采取有效措施,要夺取巩固率和反辍学率的胜利。 

6、继续实行领导包班蹲点制度。 

7、做好培优工作,以优带差。 

8、开够开足所有课程,坚持工作量,工作成效与报酬挂钩的原则。 

9、鼓励教师多写教育论文,开拓创新精神。 

10、继续做好教职工的考勤制度。 

(三)后勤工作。 

1、根据收费标准,亮证收费。 

2、管理好学生食堂工作。 

(1)加强食堂人员的思想教育。 

(2)做好“三防,三无”的卫生工作。 

3、搞好学校小卖部的管理工作。 

4、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绿化、美化校园。 

(2)综合楼的申报工作。 

5、加强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工作。 

(四)安全工作。 

1、进一步完善安全 工作制度,明确岗位安全工作责任。 

2、完善安全防范的设施,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对学校设施和设备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工作。每期组织2--3次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2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与角色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第24号教育部令,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会导致辅导员陷入各种繁杂事务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削弱了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工作力度。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是做好“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前提。

二、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辅导员自身素养及行为表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具备做好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关注辅导员成长,加强培养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工作中,要适当将教育与事务分离,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处理学生相关事务性问题,借助现代化数字办公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而不是充当“保姆”与“消防员”的角色,无暇顾及其最重要的职责。

(二)深入调研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帮助辅导员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同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时代精英。重视多元价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三)开拓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从来不是可以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形、灵活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继承发扬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作为高校德育骨干的辅导员老师,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老师还应当具有全员育人的视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与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一起,通力合作,营造和维护校园德育氛围。

(五)与时俱进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我们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80后、90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辅导员要进一步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服务学生本领,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篇13

3.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

4.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5.茂名卫生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德育调研分析与对策 

6.将德育工作融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去

7.从就业角度谈高校毕业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8.德育答辩: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

9.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反观高校德育环境的社会化

10.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和对毕业生实行“三包”的效果分析

11.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12.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导向 以“德育素质档案”为抓手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化发展

13.发挥德育功能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4.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向市场机制转轨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15.将德育工作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16.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作法——在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7.从苏医毕业生情况反馈看我院教学和德育工作成效及改进思路

18.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实现毕业生平稳过渡 

19.当前高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与大学德育对策

20.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外延模式探讨

21.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2.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

23.渗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4.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三大德育答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5.落实中央精神 再创广州市学校德育工作新优势

26.以德育为重 育“四有”新人——茂名广播电视大学德育工作走出新路子  

28.“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逻辑理路及其悖论 

29.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30.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31.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33.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 

34.置疑“德育生活化” 

35.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

36.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37.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8.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教育学视野下的叙事研究

39.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40.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41.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

42.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 

43.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44.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45.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 

4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47.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48.德育叙事之“阻隔”问题探究  

49.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0.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51.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2.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

53.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兼谈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54.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5.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56.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

57.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

58.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

59.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60.论德育的功能 

61.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

62.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基于河北省唐海县职教中心的实践

63.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 

64.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5.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 

66.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

67.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 

68.“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

69.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0.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 

71.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72.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73.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 

74.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75.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76.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77.德育理念研究综述  

78.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德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

79.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80.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 

81.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82.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83.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 

84.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85.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 

86.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87.德育环境论  

88.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89.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90.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解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

9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92.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93.聚焦“德育目标”

94.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95.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96.德育过程的文化解读 

97.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98.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 

99.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

100.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101.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102.德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成因

103.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10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105.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106.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

107.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08.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109.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110.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

111.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 

112.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  

113.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114.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115.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16.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

117.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118.学科德育:“渗透”“融入”还是“体现” 

119.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120.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21.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 

122.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

123.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蔡元培德育思想解读

124.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125.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