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实用13篇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篇1

(三)结合城镇化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以上。而我国年城镇人口比重为,按这个指标,我国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但如果平衡考虑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我国人均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应高于城镇化对应的这个水平。因此,综合以上几个指标,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回顾我国五十年来的工业化历程,可以分两个阶段看: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考虑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一直沿袭的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以农哺工、“剪刀差”造成两大部类失衡积累、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虽然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也重视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研究,工业的市场化程度、外向化程度,也决定性地提高,但主体思路却走上了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生产体系前端的高投入、高消耗。

在该生产体系中实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并伴随着环境的高污染。这种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在处理经济和环境关系上一直是“先污染、后治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前端投入不仅依靠对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且还通过开辟殖民地和在世界不平等贸易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大量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并且在后工业化时期,他们又凭借在前工业化时期的积累,在工业污染的内部治理的同时,还进行所谓“外部治理”,即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将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工业化启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外部宽松环境,也不可能象其它工业大国家哪样将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却必须承受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利益膨胀而转嫁过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加之,明显的人口压力大、技术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和资金不足的“后发劣势”背景,继续沿袭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加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尖锐。从国际共识看,普遍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外贸依存度也已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年我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求必须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迫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工业化质量;还有沉重的国内就业压力等等。

再者,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结构也很不合理。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个国家多年中工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美元以上(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而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生产结构中一产略高,二产过高,三产明显偏低,而就业结构中,一产高出,二产低,三产低近。这说明工业发展主导力不够,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将更加艰巨,知识经济的挑战又迎面而来。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工业化思路,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任务的第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作到(一)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二)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三)进行生态综合经济区划;(四)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五)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必须强调:所谓“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只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效应。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年全国县域经济的总量达到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全国县域人口总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这说明县域经济已是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和“民生经济”。县域,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总量,而且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数人口的收入,直接解决基层农村的非农化就业问题,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新型工业化带动的县域非农化就业,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这不仅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促进,而且也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因为目前个工业国总人口才亿,相当于我国的县域人口,而这些县域人口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同当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直接接触,步入现代化历程。我国县域国土面积有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这就是说,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因此,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改变县域中小型企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才能从最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的环境综合保护效率,优化人居环境,为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区域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工业分布严重地偏聚于大中城市,县域内工业规模都比较少而小,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失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特征是自组织发展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县域间的经济状况相差非常悬殊。

据年底的统计数据,个县域中,有超过亿元的,也有亿多一点的;年财政收入有超过亿的,也有不足千万元的。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笔者××年底参加中共梅州市委“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考察广东丰顺县,该县一年的农业税才万元多一点,而一个电声厂一年的税收就有多万。珠江三角洲某些县的一个大厂的税费贡献就相当于粤东一个贫困县的年总数。

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区位优势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靠强化内部机制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各县域强化经济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将全国的县域经济分为五种类型:沿海开放型、城郊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型和牧区型,这是明显地根据区位状况来划分的。区域依赖性必然导致过分的资源依赖性和封闭性,造成全国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块状分割,不利于横向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种分割化状况,也造成我们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估只能仅限于流量指标(县域总量、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等),没法使用存量指标,没法反映县域后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因此,目前所谓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其实也只是现实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在时空演化上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二是发展中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三是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共生和谐。目前只有沿海及靠近大城市的少数县达到一体化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传统阶段和发展中阶段。如果仅靠各县传统积累而追赶发展,是没法协调互补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冲破区位阻隔,达到资源互补利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团状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三、当前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县域经济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相对欠发达的一个局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县域经济同时还带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传统烙印,十分严峻的“三农”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种种阻碍,使得县域新型工业化历程注定更加艰巨更加困难。

(一)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总水平一个档次,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县域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除大多数县域人均在美元之间外,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主要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而发展的,并把工业化进一步推向更高的程度。但县域工业企业迟迟不能解困,或者效益不高集聚度差,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基础。

根据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的研究,信息的产业化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涉及广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供给信息的市场(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信息流动和通信产业)、市场的信息(调查协作性产业、风险经营产业)、信息的基础设施(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三大类。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这种状况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内外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着新型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

(二)县乡财政困难使县域政府失去支持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应有的财政力度。现行财税体制,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体制因素造成的机构臃肿,使许多县连公务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根据李昌平的研究:目前中国千多个县,有个县有多个科局,全国近万个乡镇,每个镇个部门,县乡干部大约有多万人,每年工资需多亿元。全国约有多万个行政村,万个自然村,村级干部约多万人,年工资需多亿元。县级科局每年需万元运转费,乡每个部门每年需万元运转费,全国总计多亿元。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品安排每年需千多亿元。

另全国县乡村债务总计达千亿元,每年利息需亿元,六笔总计多亿元。而我国目前总量万亿元,农口块约计,约亿。我国农业人口为亿多,生活费用每人每年按最低标准元计,约亿元,两者相抵剩亿元,正好弥补上面的开支(尚还不包括教育、文化及公益支出)。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是高成本、低效率。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乡镇企业的贡献,我们的县乡政府就没法运转,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

(三)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使新型工业化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我国县域消费品市场与全国同比,年、年、年、年、年分别是、、、、年间持续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跌,每年以近个百分点下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年,城乡收入差距为:,重回改革初期的水平,农民及农业消费是县域消费的主体,农民的“返贫”将进一步制约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启动。县域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主要依赖本地市场。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消费市场支持,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四)县域企业集聚度差,尤其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由于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没法发挥,“小工业”“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五小工业”没法禁止,随便开采资源,没有有效的环境治理保护,严重地恶化了县域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设置了许多人为障碍。

(五)技术环境、劳务素质和基础设施等等都在不同程度障碍着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四、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探索众所共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县域经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县域这个层次,因为其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同时,因为县域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环节,多种经济成分易于共融发展,易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因为其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集聚优势;加之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及其潜力较大,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互补发展机制。这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比较有利的环境因素。虽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相对不足,但产业进入壁垒低,反进入力量薄弱,基本上不存在许可限制;创办成本小,生产成本也低,市场约束少;无工资刚性约束,劳动力成本弹性大。这些都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充分发展。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以下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应该首先通过县域经济增量发展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底盘少,涉及的利益面广而复杂,存量改革风险较大,因此,应该首先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再进行存量调整,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县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知识化组合工业化,用集团化促进工业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县域工业经济篇2

我县共有工业企业70户,其中:原县属工业企业7户,乡镇工业企业64户。全县工业企业总数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矿冶化工企业24户;建材企业21户;其它加工企业19户。

㈡发展现状

2003年,我县的工业经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274万元,工业增加值1097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26万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增加值1723万元,同比增长9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7448万元,同比增长14.8%;实现增加值9218万元,同比增长1.3%。

今年1-5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9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65.7万元,同比增长110.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899.2万元,同比增长16.3%。

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对“兴工强县”的思想解放不够,发展工业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部门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工作滞后;二是工业经济在全县GDP总量中比重不高;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四是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五是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六是缺电严重、铁路运输紧张和原材料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发展。版权所有

二、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㈠增强“兴工强县”意识。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兴工强县”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兴工强县”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使我县工业发展壮大,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完成党的十六大及XX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㈡突出工业发展重点。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树立一个思想,建设两大园区,培强三大产业,实施八个重点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认真抓好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建筑建材、亚麻加工、乳猪、乳腐、酒和茶叶等重点工业发展项目,加快我县工业发展步伐。

㈢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两大园区建设为依托,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把南塔集团、正兴集团、宏羚集团、电力公司、渝滇公司、三利公司、恒德水泥制品公司、兴华食品公司、兴滇公司、香料厂等规模以上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并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延伸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县“兴工强县”进程。

㈣加速非公经济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放心、放胆、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把民营化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兴办工业,推动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版权所有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引资兴县”的战略决策,牢固树立亲商、爱商、重商、扶商的思想观念,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我县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工业资产闲置较多等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网络招商、会展招商、全民招商、老乡招商、委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以大开放促进我县工业大发展。

㈥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协调。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认真做好我县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一是要认真抓好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重点扶持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力;四是要加大本县范围内重点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加大项目调研、论证、考察和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

㈦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三是要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工作,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县域工业经济篇3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孙兰雨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47.5万人,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成全国经济百强县,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定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7.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6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8.0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441元增加到现在的3961元,年均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5256元增加到现在的9012元,年均增长11.4%,五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6.8万人次。

近年来,高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关键抓项目的思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壮大主导产业,构筑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膨胀了奥克特化工、金兴集团等一批第二梯队企业,形成了以时风集团为龙头的运输机械产业,以泉林集团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以蓝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业,以时风双星橡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产业,以泉林复合软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复合软包装产业,以奥克特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热电集团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其中运输机械产业产值已超过110亿元。高唐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全县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70%,工业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工业经济进入全省20强,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44家发展到现在的105家,实现销售收入229.7亿元,利税16.9亿元,利润1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倍、2.4倍和3.4倍。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6.2亿元,建设了时风汽车厂、泉林热电、蓝山熟肉制品深加工等107个工业重点项目。全县名牌产品数(包括著名商标)达20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18个。目前,高唐已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在向工业强县迈进。

近几年来,高唐县按照“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产品做精,把机制激活”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抓骨干、产业抓支柱、结构抓调整、效益抓管理、产品抓名牌、投入抓翻番、制度抓落实的办法,努力搭建工业强县的框架。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信部门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增强企业的投资力度。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围绕“2855”计划和“二四八九十”工程,共实施工业项目490个,项目总投资70.5亿元,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其中有11个工业项目被列为聊城市重点项目。

三、加强企业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抓好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高效运作,是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借鉴外地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了时风四项定额管理、泉林的人本与科技创新管理、蓝山的市场信息管理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抓法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订目标,抓落实;二是加强调度;三是每年召开多次大型专题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营造了比、学、赶、帮氛围。在营销管理上;牢固树立“抓企业必须抓市场,抓生产必须先抓营销”的思想观念,根据企业产品实际,研究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营销战略,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以销促产;以产促销,力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了时风、泉林、蓝山等知名晶牌。

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经济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因此,我们不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调整工业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投资4亿多元,高标准建设了县经济开发区,人区企业达到120多家。目前已形成了汽车加工制造、橡胶轮胎、人造板、家具产业、畜产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精细化工、生物制品和农用肥料、纺织服装产业、电热汽产业等产业体系。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时风集团引进先进工艺,使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达到汽车技术生产要求,提高了农用车产品的外观质量;新建的美国亨特造型线、洋马气缸盖铸造生产线,使铸造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调整产权结构。把企业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了一系列工作难点,加速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围绕建设“人居福地”和“投资宝地”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一是建设好硬环境。二是建设好软环境。三是建设好安全生产环境。

六、加速民营经济发展,促经济总量膨胀

坚持抓大户,抓载体,抓政策,激发民间资金向资本转化,促进骨干民营企业裂变膨胀,积极吸引县外民营企业入驻加盟,实现了民营经济的量上扩张,质上提高,点上突破,块上整合。目前,6个初具规模的乡镇民营工业集中区和双龙养殖、智德纺织、风帆电机等一批现代化民营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县域工业经济篇4

“兴工”战略是服务发展定位的迫切需要。历史和现实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而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在建设生态宜居中等城市的起步阶段,就是要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影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从而尽快提高对人口的聚集效应,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使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化。

“兴工”战略是突破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的必然选择。县委将我县自身发展定位为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意味着我县的工业发展还仍处在初级的“量”变过程,主要体现在初级农副产品加工作坊逐步增多、县级政策支持无力、财政贡献率低、拉动能力和牵动效应不强等等。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模式看,大凡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工业的崛起,崛起更意味着“质”变和跨越,也就是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由工业弱县向工业兴县跨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力实施“兴工”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加大经济布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使工业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县域内的各类资源通过市场运作配置到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益,为工业经济发展筑牢原始积累资本,并实现新的跨越。

“兴工”战略是实现“以工促农”的重要途径。理论界认为,“以工促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成功典范比比皆是,但前提是地方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兴工”战略,就是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来,吸引到城镇中去从事二、三产业,使劳动力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这也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把工业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主导位置,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以工哺农,以工促农。

“兴工”战略是抓住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关键契机。我们通过对巴彦工业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不难看出,巴彦工业经济发展呈波浪式前进,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较大,国家政策好,巴彦经济发展就好,反之亦然。从国家和省市发展政策方面看,未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有利。我省深入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市委提出的“强县”战略,为我县加快发育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从实施“兴工”战略实践来看,截至2012年8月末,全县工业指标和招商引资成功显著提高。新增规模企业3户,使规模企业达到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17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增加值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17%,签约项目35个,签约额109.6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20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9个。实践证明,“兴工”战略在巴彦大地上展现其无尽的魅力。

二、现状分析:巴彦县正处于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在突破现阶段发展水平实现向初期阶段跨越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问题

在实施“兴工”战略过程中首先应对我县工业经济所处的阶段有个准确估价和定位,并深入剖析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才能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估价与实证分析。通过对实施“兴工”战略前的指标来估价我县工业化程度,测算巴彦县的工业化水平。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人均GDP指标偏低。著名的经济学家钱拉里认为:经济增长必将带来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断提高。由此,他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把工业化划分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初、中、后期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2010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724元(相当于1817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远远低于全国的4373美元、全省3816美元和全市4915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41.5%、47.6%和36.9%。可见,工业化进程还未达到总体水平的一半,处于沉寂状态。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经济比重偏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应提高,当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时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10年,我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17%和31%,虽然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资源禀赋相当的依兰比低11个百分点,与同样郊县的双城比低15.6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0.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的前期准备阶段。从劳动力分布看,二产劳动力就业比率偏低。佩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为80%、50%和20%以下。2010年,全县共有劳动力总数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47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94%,高于工业化初期水平14个百分点。可见,工业经济劳动力就业比率较低,工业化进程仍任重道远。从城市发展水平看,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有理论标准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大体上为30%、60%和70%以上。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为11.66万人,仅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6.4%,比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还没有达到30%的下限。

综上,虽然近年来我县工业发展速度在加快,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但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和全省,仍处于工业经济“原始积累”阶段,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前的准备过程。

三、理性思考:“兴工”是推进马彦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转换思维、明确方向、抓住机遇、突出重点

兴,起也,兼有跨越之意。“兴工”就是要振兴县域工业经济,使之从非主导向主导、从无序到有序、从松散向集中的过程。工业兴则县域兴,工业强则县域强。要振兴巴彦工业经济,应结合县情,立足巴彦工业经济所处的阶段,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以高新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发展的县域工业化格局。

1.转换思维,把振兴工业经济放在首位,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实现县域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继续把工业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摒弃那些甚至还在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巴彦农业大县,工业没有啥可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偏激传统思想。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让每个巴彦人都知道,巴彦的出路在工业、巴彦富必须发展工业的思想理念,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奋发有为的工作思想意识,在全县团结和谐氛围中真正形成发展巴彦工业经济的合力。

2.明确方向,创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解决“兴工”战略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要充分认识我县工业经济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定位我县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要抓住1-2个左右的产业就进行重点扶持,使之真正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要把握工业发展的脉搏,针对环境变化,及时做出政策调整,特别是在影响企业融资、信贷、人才等瓶颈方面提升服务的水平,切实优化巴彦的政治及政策环境。

县域工业经济篇5
县域工业经济篇6

[4] 叶飞:府谷民营资本“涌流”新农村[J].当代陕西,2010(4).

[5] 王劲苍:陕西县域竞争新态势[J].当代陕西,2012(6).

县域工业经济篇7

一、充分认识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折射和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表现为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也有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我们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把县域丁业和县域经济引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护各县(市)应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安排,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加速转变增长方式,认真贯彻“工业反喃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这两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不断推向前进。

(三)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探索和坚持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经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并阐明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1工业化路子。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尽管因县(市)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子,但总体思路、根本路子则必须体现中央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是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杜会建设的需要

广西“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实施“工业兴桂”、“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仍然按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去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引发和加剧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县域工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毛瓷定。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必将有力地促进“工业兴桂”、“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转变增长方式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时代的要求上去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切实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一项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转变增长方式,除了充分认识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耍性和紧迫性外,还必须对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县域所造成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一个清醒的、理性的认识。

(一)主要问题

1工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20多年来,我国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许多县(市)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盲目追求上项目、增加投人、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引发和导致个人、企业、政府都进人‘短线竞争”状态。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以人为本,没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竞争和竞赛尽管在短期内也可能会“大见成效”但由于没有把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人民利益的基点之上,因而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效率仍然不高,效益相对低下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人们片面追求高投人、高速度、高指标,企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刺激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投人产出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这种快速度增长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缺乏质量和效益.尤其是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因而同样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有水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3能源资源过多耗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实现的,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5%,但消费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占世界25%至40%02004年我国消费煤炭19亿吨,原油约3亿吨,粗钢2.R亿吨,水泥9.7亿吨。这些数字说明了我国单位产出的消耗太高,也说明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多年来,为了发展县域经济,各地都在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涌现了大量的县域乡镇企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丁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大,且污染严重。又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化肥、农药,也导致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工业污染严重,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

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由此又带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从而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目前,我国因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列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另据中科院2006年2月28日的租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排序,我国位列绩效最差国家之一,排在第54位。

5.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县域范围内的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没有发展起来,企业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当今的国际竞争十分剧烈,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竞争和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如果我们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和知识产权,在复杂而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将处于被动地位。

(二)原因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了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所带来的几个主要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片面性认识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能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认识论根源上看,主要在于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县域范围内,对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为谁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各级领导是一致的、无争议的。但对于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有分歧了。许多领导总想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增长速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大上,甚至把它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这种对发展的片面性认识,这种对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的非理性认识,是传统增长方式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思想根源。

2体制性漳碍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尤其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方式必然是粗放的。当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客观上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早在“九五”期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但10多年来,这种转变进展缓慢,效果不大。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体制。一方面,旧体制的安全退出和新体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政府的各项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的职能尚未彻底转变。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应当退出,让位给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式、手段应当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应按中央的要求相应调整此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未完全到位,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都是新旧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不能此消彼长、去旧留新的体制。

3历史性原因

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是非常粗放、落后的。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增长方式则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是解决有无追求总量的增长。即便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水平,我闰的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解决住房、交通问题的任务仍很繁重,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有2600多万,城市中尚有2200万人口需要政府给予最低生活补贴,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压力增大,如此等等。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

4.习惯性势力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较强的惯性和顽固性。人们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条件下生产、生活,也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积以时日,而非朝夕之功,一戚而就。从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看,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将成为未来5年世界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激烈竞争空间。从国内发展趋势看,目前以地区为竞争实体的基本格局并没改变,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所依赖的仍然主要是各种在短期内可以见效的投资项目和“优惠”政策竞赛。“开发”和“招商”仍将是地区问竞争最主要的‘主题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舍弃粗放型增长方式。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自动实现,必须有根本性的观念转变和重大的举措,才能冲破旧增长方式的惯性束缚和思维定势的藩篱,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折。

以上的分析表明,粗放型增长方式所导致和遗留的问题很多,其原因也很复杂。尽管这种增长方式在某些地方还有存在的时问和空间,但从长远看,它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为新的增长方式所取代。

三、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在县域范围内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便促进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浅见以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明确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县域各级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包括解决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正确解决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又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要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对GDP的增长要有理性的认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作为唯一目标,作为衡量发展成败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符合县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转变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和支撑。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同时,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鼓励市场竞争,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能和行为,不能以竞争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地改善管理方式,努力实现由过去直接干预经济到现在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经济的角色转换。此外还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通过深化改革,以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促进、支持、确保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三)发展教育,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县域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投人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县域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同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县域企业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培养优秀企业家、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使他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发挥中坚作用,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脚跟,开拓创新,立于不败之地。

(四)优化结构,继续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多数仍然是传统农业经济,因而必须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强势农产品品牌,提高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改组、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决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新晨

(五)立足县情,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壮会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量少,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左右,但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矿产资源回收率低,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货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23%,内河船舶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同样,我国环境形势也很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方老百姓喝不上干净水,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噪声扰民相当严重;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在发展,林地流失严重,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害外来物种人侵加剧;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均30%的速度增加。

县域工业经济篇8

(一)融资难依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多数企业业主自有资金不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进行了融资,有的甚至不惜成本进行民间融资,导致财务成本过高,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在二次担保融资时,因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物而造成无法融资,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贷款审批比往年更为严格,金瞬化工、森源电子等企业因担保贷款被拖延使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低。2011年以来修水县工业用地十分紧张,但大部分投产企业土地利用率都在50%以下,容积率在0.5以下,每亩投资强度不到50万元,亩均税收在1万元以下,如合协织带和湘赣有色金属项目分别有近10亩和50余亩闲置土地。

(三)协议产能和实际产能差距较大。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状况和经营策略等多种原因,实际产能往往远远小于协议产能量,如合协织带年产3300吨织带项目,一期仅上72台织带机,1至9月产能不足300吨,一期产能仅占协议产能的三分之一;创新标准件年产8000吨标准件项目,实际产能仅700吨;养蚕人茧丝绸项目签约建设8组自动缫丝生产线、50台箭杆织机,仅上6组自动缫丝生产线、19台箭杆织机。

二、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突破口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县域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才会使我国整体的经济面貌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运用多种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业担保公司要新增注册资本,达到国有商业银行准入门槛,扩大融资担保额度。成立注册亿元规模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缓解返乡创业人员的资金难题。创新工作举措,对返乡创业存在资金困难的人士,对其所在乡镇集体土地的合法房产发放县级房产证,将财产变成资产,为其创业融资提供有效质押。深入推进新型银企关系,积极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保函等金融新产品。同时,盘活国有闲置资产,用于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二)要多方谋划破解工业用地难题。国土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低丘缓坡政策,利用好国家允许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开办企业政策。组织村组选派代表与企业直接进行商议,双方自行约定土地入股事项,并经村组法定程序通过和县政府同意,上报市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合法改变土地用途。鼓励园区企业兴建高层标准厂房,对企业新建三层以上标准厂房按照用地面积给予补贴。

(三)要对投产项目做好专访和评估。要组建投产项目评估组,对所有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进行专访和评估。对有扩能改造可行性的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对未按期达产达标的企业,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推进的时间节点。对未达到招商引资协议内

投资总额、产能要求规定的企业,跟踪服务单位和企业主必须在三个月内启动扩建计划,对无扩建计划的将采取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收回闲置用地、回购厂房、征收工业地产税等措施进行逼进逼退,提高土地利用率,促其快速达产达标。

三、结语

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可行的措施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建设、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修水县乃至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统筹规划,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机制,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修水县的工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梅.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10.

县域工业经济篇9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县域工业经济篇10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县域工业经济篇11

二、发展园区经济促突破

园区是工业突破的平台。隆尧县按照“成片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和城镇建设,重点抓了东方食品城、石膏工业园和科技实业园三个园区。目前东方食品城已建成区面积已达6平方公里,入驻各类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60多家,年转化小麦180万吨,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环境优美镇”。石膏工业园已经入驻精深加工企业50多家,年产石膏粉100万吨、石膏大板3000万平米,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石膏系列制品生产基地,被确定为河北省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三、强力开放招商促突破

招商是发展工业的突破口。该县坚持“借力发展、招商兴县”的理念,发挥区位、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瞄准发达地区,实施定向招商、登门招商、以商引商。跟踪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投资动向,锁定招商对象,主招大客商,突破大项目,重点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突出企业招商主体作用,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对外合资合作,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大品牌的生产基地,发展基地型经济。“十五”以来,全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50万美元,引进内资13亿元,日本日清、台湾统一、吉林红嘴、浙江龙大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隆尧开展合资合作。

四、培育特色产业促突破

产业是工业突破的载体。该县牢固树立“特色就是优势”的理念,立足隆尧产业基础和实际,围绕基地搞加工、围绕市场搞对接、围绕产品搞延伸、围绕品牌搞联合,大力发展食品、建材、机械制品、纺织服装四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了“四业腾飞”的发展格局。全县年方便面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产水泥330万吨、年石膏开采规模200万吨,年产阀门10万吨,年纺纱规模15万锭,成为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华北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北方知名的阀门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纺织加工基地。去年,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总量的40%以上。

五、壮碰业群体促突破

县域工业经济篇12

一、旬阳工业经济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域工业经济篇13

县域工业经济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有、集体经济模式一统天下,到今天基本上民营经济一统山河,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经过多年的改制已鲜见身影。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在县域集体经济中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了解一下江苏苏中地区的宝胜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许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宝胜集团创办于1985年,是县属集体企业。当初以2000万人民币的价格从联邦德国购进二手电缆生产设备,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历经二十多年,宝胜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跻身

二、集体 工业 经济 能够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干

所谓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干作用,指的是集体经济在县域经济中起一种核心的作用,主导的作用。集体经济的主干作用,既不是要在县域众多的经济实体中数量占优,也不是产值利润占优,但它是一个地区经济体中的灵魂,之所以需要这个灵魂,正是为了体现公有制为主体的 指导 思想。

(一)集体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在一个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其中有规范经营科学 管理 的,但也有小型家庭作坊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一般学历偏低,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他们的经营方式基本上是凭借经验与直觉。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对职工的权益保护不够,职工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等现象比较普遍。一个规范经营的集体企业,无疑可作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榜样。

比如宝胜集团非常注重基层员工素质的提高,建厂之初就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了成人 教育 分院,对新招进的一线操作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分三期培养了600多名大专层次的人才。此外,还利用各类学校对本厂的干部职工进行培训。现在集团的近3000名员工中,百分之四十五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还有百分之三十六拿到了各类技术证书。注重教育注重知识是一个企业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像宝胜这类的做法就可以学习,向本地区其它的中小企业推广。集体企业的注重创新注重人才等等一系列做法与先进的理念,如果推广开去,必将使整个县级区域各类企业面貌有明显的改观。先进的集体企业示范性效应就在这里。

(二)县级经济区域应当根据实力,多开办一些集体企业,尤其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目前,除了大量的 农村 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城镇同样有许多的待业的劳动力。经济效益比较低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受到民营企业 投资 者的青睐的,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地方政府增长多少的财力,而是为了解决众多人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特别热衷于招商引资,为此花费了大量的 人力 物力,占用了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如果把一部分精力转移过来发展集体企业,尤其是以解决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稳定,对于减少处于 社会 底层的困难群体大有裨益。

(三)县域集体工业企业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太穷。全国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村外,大多数的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 债务 。正是这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只拦路虎,第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村级债务才会消除。这第一步迈开了,新农村就是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如果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开,新农村建设恐怕还会停留在纸面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