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实用13篇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2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是解决“三农”问题及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一些经济强省和经济强县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南海(县级)市的发展是最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之初,南海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82%,81%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3年的发展,南海已经由一个农业大县变成全国工业强县、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基地;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0.5:53.1:16.4变为2001年的6.7:49.6:43.7,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80%。南海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吸纳外地劳动力100多万,吸纳的外地劳动力与当地人口相当。

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如何扩大内需?关键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以这样说,内需的长期、持续扩大取决于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据统计,我国近13亿人口中有10.8亿人以上(其中九亿农民和城镇的低收入者占绝对多数)生活在县域范围内,占全国总人口的85%还多。如果没有这近11亿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个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增,进而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内需就不可能持续扩大。而这11亿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待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所以说,扩大内需,关键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仍然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经济离开金融的支持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县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那么,我国县域金融现状如何呢?对我国县域金融现状,可以用五句话概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幅收缩,邮政储蓄“只进不出”,农村信用社“心有余而力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鞭长莫及”,资本市场“可望而不可及”。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并没有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从而使得县域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1、国有银行从县域收缩,使县域经济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艰难。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照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效益原则,将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大项目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相应撤并了3.4万家县级或以下机构网点。然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县域大幅收缩使县域经济主体融资愈加困难。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才刚刚起步,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型企业上市都很困难,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县域中小企业来说,试图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发展所需资金,基本上是“水中月、镜中花”;而现在又不允许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债。要让资本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我国目前尚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县域经济主体的外源融资渠道只有银行这条间接融资渠道。银行间接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县域经济主体融资的难易。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没有县级分支机构,地方又没有建立中小银行,因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就成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唯一外源融资渠道。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级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县域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变得更窄,在有些县甚至发展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上成为储蓄所,县域经济主体只能从农村信用社贷款。与此同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被上收,上级行执行非常严格的贷款标准。信贷审批权上收,不仅使县域范围内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信贷审批,就连那些产品有市场、有信用、有效益的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在放人更高层次审批后,不是因为项目规模小、企业贷款条件一般、风险大、成本高而很难得到审批,就是因为审批时间过长,耽误了企业用款的最佳时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资金大量“渗漏”造成县域经济“失血”严重。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县来说,其“造血”功能一般都不强。为加快发展,它们往往需要“输血”。然而,县域金融存在的“抽血机制”使县域经济大量“失血”,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失血”渠道有两条:一条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县级“瘦身”、减少生产领域信贷业务的同时,在县级吸收存款的力度并没有减弱。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县级分支机构产生的存贷差就以上存资金形式流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关资料显示,作为贫困县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2002年上存资金超过亿元。贫困县既然如此,其他县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条是邮政储蓄。从1992年开始,邮政储蓄吸纳的居民所有存款均上存央行,由央行支付4.6008%的固定利率(2002年3月下调为4.357%,仍远比商业银行上存央行利率1.89%为高),而储户的存款利息由邮政按照央行对金融机构统一规定的相应利率支付。为赚取巨大的利差,弥补邮政系统亏损,邮政储蓄自然惟“利”是图,利用一切手段吸收居民存款,甚至不惜违反央行的禁令,高息揽存。正因为如此,邮政储蓄也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3月底,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6469亿元。1995―2000年五年间,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36.78%,其中农村邮政储蓄存款年均递增39.71%,其增速远远高于同期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速(年均递增仅22.19%)和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年平均增长23.38%)。由于邮政储蓄的70%一80%来自农村和县级城市,邮政储蓄吸纳的资金越多,就意味着从县域经济体系中抽走的资金就越多。

据统计,全国通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两条途径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倒流的资金每年在60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县流出的资金近3亿元。这种势头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愈益强化。“渗漏”越厉害,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就越少,县域经济发展就越困难。

3、农村信用社还难以单独担当县域金融的主力军。根据1997―2001年五年统计数据测算,国内60%以上的农业生产贷款、80%以上的农户贷款来自农村信用社,70%以上的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是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农村信用社是县域经济主体的主要融资渠道。然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与体制沉疴,使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1)经营管理较差,信贷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信贷管理执行制度不严、管理偏松,贷款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非正常贷款比重较高;财会基础工作薄弱,执行制度不严、有章不循等现象较普遍,财务管理偏松。农村信用社普遍经营管理较差不仅加大了信贷风险,而且也是造成其巨额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截止2002年底,农村信用社整个系统亏损率高达86%。一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已经成为失去基本金融功能的“死社”。

(2)不良资产比例普遍偏高。按照五级分类法,至2002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一25%,而各地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比例更高。到2002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37%。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农村信用社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实力弱,放贷能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导致农村信用社怕贷、不愿贷。

(3)存款递增慢,资金实力有限。多年来的体制积弊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其吸收存款的能力越来越差,存款增长慢,存款所占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0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分别相当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存款余额的17.17%、16.80%、16.25%、16.16%。这种存款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制约了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县域金融不能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要求重构我国县域金融体系。 三、关于重构县域金融体系的若干设想与建议

由于县域经济活动的规模较小,且风险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指望在那里发展起像中心城市那样发达的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应当发展起那些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应该把实现县域金融机构功能互补、组织结构优化及运作效率提高等作为改革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鉴于此,笔者以为,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由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完整体系。

1、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真正成为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支农生力军。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改制道路;切忌盲目跟风,要特别防止搞“一刀切”。无论是走合作制道路,还是走股份制道路,抑或是发展为兼顾股份制和合作制特色的合作银行形式,各地农村信用社可在参照江苏省和浙江省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改制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环境及自身情况,大胆而积极地探索。

各地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要积极而稳妥地尝试解决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如何兼顾“服务社会公众”的合作制原则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质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多年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是由国家财政消化,还是由农民“买单”;三是在整个国家尚无健全个人和社会信用制度情况下,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为配合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应免征农村信用社一切税收(这是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合作金融组织的通行做法),以减轻其负担,使其尽快摆脱困境。

总之,农村信用社经改革后,应成为产权关系明晰、约束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整体素质高和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强的金融实体和支农生力军。

2、建立地方性中小银行,以填补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缩而出现的金融服务空白。对于因国有独

资商业银行收缩而出现的县域金融空白如何填补问题,有人建议,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笔者以为,这种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在现有组织架构下,在现有的风险一收益结构下,商业银行一般是不会深入到县及县以下地区去的,因为那里利润低,而且风险很大。但是,如果建立服务当地的地方性中小银行,不但能填补地方金融服务空白,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大大降低风险。这是因为:(1)与商业银行的分行不同,地方性中小银行服务对象专一,即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2)这些银行的决策链条短,能够及时解决地方企业发展所需资金。(3)它是“土生土长”的,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相比,它更接近客户、了解客户,更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特别是在这些银行的背后,有地方政府及其机构帮助它们处理信息问题,从而使其关于客户的信息渠道多、信息来源丰富,而且信息成本低,在降低贷款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4)更重要的是,一旦贷款发生问题,这些银行的处理手段也要多得多。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 :县域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研究” (13BJY172);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及国际比较研究”(TD12-5055)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研究。E-mail:15900374451@163.com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助性、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

[11]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

[15]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

[16]郭志仪,赵小克,刘那日苏.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经济经纬,2013,(5):26-29.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4

一、目前县域金融监管之困局

现阶段我国县域金融监管的目标定位于维护县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县域金融市场的安全,促进县域金融真正起到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保证县域经济主体的金融发展权。就目前县域监管体系而言,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还存在需理顺和改善的几个问题。

(一)监管机构设置欠妥当,存在监管缺位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从目前状况看,县域金融机构可以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各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二是各县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是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县域新型金融机构;四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五是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其他机构。目前人民银行主要承担金融服务和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功能,其中也有部分监管职能,主要是制度执行情况的合规检查,没有直接介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了解不深入;银监会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包括对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银监会设在县域的机构办事处,多数只有1~3名工作人员,在县域没有监管能力,对县域法人机构监管相对薄弱;证监和保监分支机构只设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县域没有机构,从而导致监管鞭长莫及。而县域拥有众多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很难顾及每家机构的监管,一些地方委托保险行业协会监管,但协会毕竟不是监管机构,其作用十分有限。总体来说,各个金融监管机构都存在监管不力的弊端和缺陷,这样,在缺乏日常监管的情况下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所依托的法律不尽合理,存在责权不清问题

人民银行县级支行、银监会监管办与地方政府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法律设定界限不够清楚、责权不够明晰,且新型微小金融机构(组织)监管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同时各监管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一致的配合,导致了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出现“趋利避害”的金融监管乱象:“趋利”往往导致多头监管,而“避害”则易导致监管真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县级监管主体由于缺乏专业监管人才而难以胜任监管工作,没有形成规范的金融监管体制;另一个方面是依法行使中央权力的县级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监管办的法律界限不够明确,宏观、微观一起抓,存在重复监管和监管有效性不足等严重问题。

二、县域金融监管不力的解决途径

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来看,其原因无非是县域金融监管的体系没有完全理顺:缺少合理的行业监管主体,缺少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机制,缺少法律支撑。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县域监管主体建设有待健全

为了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必须在县域范围设立保险业和证券业监管主体,来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保监会、证监会监管主体缺位问题,真正做到实地监管、有力度的监管。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行业违规经营行为难预防,还能对县域保险、证券机构业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测、统计,填补监管空白。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扩大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人民银行在县域的金融监管权应涵盖对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监管,即应增加其对证券保险业的代管职能,扩大其对银行业机构的微观监管权,同时增加其对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监管权。

(二)县域金融监管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要建立县域金融监管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加强县域金融监管管理办法》,对新型微小金融机构相关市场主体的性质、准人门槛、经营范围等进行明确规定,明晰行业监管主体和职责边界,确保县域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督管理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进一步阐明《人民银行法》和《银监法》的宏观、微观监督管理权限和界限,消除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的问题,使有限监管资源发挥最大效率。

(三)县域金融监管机制建设需大力强化

分业监管体制下,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监管资源,解决各监管主体监管资源不足的问题,也为了县域人民银行能真正履行银行、证券、保险监管职能,就需要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建立协调机制;需要人民银行总行与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级监管职责、监管授权、监管标准和业务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层监管体系,来解决金融机构跨行业业务违规经营难预防、难监管的问题,又能从源头上杜绝部分金融机构和业务的监管空白状态,为县域金融监管注入全新动力。

(四)其他积极对策

完善一系列的监管服务内容、适度调整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强化监管约束等也是县域金融监管值得采用的方法,同时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加强监管人员业务、法律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建设一支懂政策、通业务、精监管的监管队伍更是实现县域金融监管的有效且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戴维斯,大卫·格林.全球金融监管[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

[2]沈联涛.十年轮回[J].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1).

[3]郝建华.提高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效能之我见[J].中国农村金融,2010(6).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5

一般来讲,县域经济核心的是县域银行,如果要是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繁荣,则一定离不开县域内银行的鼎立支持。不过,长期以来,受到城市乡镇二元经济模式的制约,加之其受到自然与市场两个大的风险源的重大的双重影响,我国农村的银行在展开业务时实用的成本很高,而效益却很低,银行机构支持"三农"和县域两大经济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由于受到商业方面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大中型的商业银行均纷纷撤离,这就导致农村的银行业绩发展相对的滞后,其中,合作性质的银行和政策性质的银行以及民间的其他银行均发展的比较缓慢,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很被动的形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等单家机构独自垄断的经营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少数贫困或者落后的地区,银行机构所设立的网点数量不增加反而减少,形成了银行机构空白乡镇。

二、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一)异地扩张还是服务三农、打破垄断

把发展县级区域的银行放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当中,在农村、农民、农业的战略上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设立本土化的银行机构、以此来推动县级区域银行的改革开放、发展,最终来构建适度竞争而且多元化的县级区域银行的市场。换言之,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中小型银行都是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导力量。村镇银行主要由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首先发起设立的,而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将近一半全部已开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近三分之一,两者合起来占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80%以上。

(二)县域银行还是村镇银行

现在已开业了的村镇银行,在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脱农倾向很严重,使它们服务“三农”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由于它们绝大多数都设在县城,村镇与县城比,银行供给不足、银行机构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村镇经济规模比较小,辐射的范围也很有限,因此村镇的银行难以生存。此外,村镇的银行设立才不久,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生存的问题,而且立足县城也是理性选择和客观需要。它以社区居民、中小企业、农户为最主要的客户,把村镇的银行定位在“服务于县域经济”才是较现实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市场效益性和适应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股东、调动主发起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等的积极性,让村镇银行首先从在数量上能快速增长起来。

三、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加强其政策对县级区域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并且完善对农村区域银行风险的补偿制度

第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加强监管的同时规范经营,要不断的防范银行风险,放宽限制。鼓励民间的部分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对于一些小额贷款的公司涉及三农的业务,要实施同等的补贴机制。第二,要建立起有效的财政补偿制度。各地地方政府可从国家财政的年度预算中支取一定份额的资金基于此来设立农户们贷款时产生的风险的补偿基金,以此来补偿那些村镇的银行涉及农村的银行机构发放和支出农业贷款时因自然、市场两种风险共同造成的贷款的损失。此外,国家财政部门提供资金对涉及“三农”的一些银行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偿,同时对农贷利息也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二)努力寻找并开拓资金的各方面来源,增强县域银行资金的实力

第一,根据实施再次进行贷款管理的相关细则中规定,村镇的银行可向央行进行申请再次贷款业务,以此来缓解和解决自己筹集资金时的难题和支持“三农”的信用贷款需求旺盛的矛盾。第二,要充分利用上媒体,这样不仅可以向公共群众来大力宣传有关建立县域银行的目的,还可以介绍县级区域银行所开展的业务,从正面来引导公众了解并且信任县级区域的银行。第三,在提高存款的经销力度,以此开展多形式的经销活动时,要把争取各地政府还有广大股东的支持做为基础,对于个人存款方面的经销,重中之重是破解负债业务方面的结构的不理想和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增加设置县域银行的分支机构的同时,要扩大对广大公众的服务范围,以此促进县域银行的增速发展。

(三)利于"三农"和统筹城——乡发展,谋划县域银行改革和开放

在发展的重点上,首先要优化县域银行的开放结构,主要是发展适应于县域经济特点的中小型的银行机构,要加快速度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的股份制度,在组建农村的一些商业银行时需积极一些;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银行机构的新型政策,建立起来有效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鼓励民间投资,应该加大投资的力度,适度放宽限制,探索建立管理事业部、地区总部以及母子公司等的村镇银行管理的模式。在政策的扶持上,逐步增大对鼓励县级区域银行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步把帮扶政策从对支持机构的帮扶调到面向县级区域、涉及三农的业务的支持上来,准许涉及“三农”的所有贷款业务在缴纳税款前方可提取因贷款而产生的损失的准备基金;在对待农村的那些中小型的银行机构时在必要的情况下需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的政策等。

参考文献: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6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7

城乡统筹发展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不仅是精神文明和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是反映了这一精神理念。此外,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如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那么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乡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成熟些,这也一部分取决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比县域金融的发展快。要想发展乡村经济就要加强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所以,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

一、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县域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顺利的,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发展,间接地也使城乡统筹的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系的制定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呈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发展就有不足和问题。但是任何发展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域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协调,造成县域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1.县域金融组织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相关金融组织的发展,金融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这些金融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的作用逐渐淡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目标有县域领域逐渐转向大中城市,一些基层的机构组织也逐渐脱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其次,金融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金融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缺位,例如最常见的农业银行的借贷,有些国有粮棉油的信贷服务常常是垄断的,金融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触及的领域也有限,为此金融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是有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新兴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而设立的,伴随着政策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是很健全,它所吸收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资金问题。金融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发展必须的要素。但是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来说,资金的严重外流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的作用也对县域金融有吸收资金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其次,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也是造成资金外流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的导致资金外流的原因都使得县域金融的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外流,还有就是县域信贷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3.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欠缺。一个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经济利益常常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金融的信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建设。

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促使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乡的统一发展,目的在于坚强壮大县城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县域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的服务,不仅加强银行行业在县城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入县城的绝好的时机。为了达到金融服务的加强管理,应该从农民入手,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加强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发展提出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快地将完善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加快县城的经济脚步。

1.转变观念,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意识。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学习,加快思想的进步,提高观念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关的机构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服务行业的责任,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保持以客户第一的原则。

2.积建立县域经济体制。作为管理该体制的政府,就要充分了解所需资源的优点和劳动力的资质,培养出特色十足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经济的时机,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企业,鼓励在多方面引导经营,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银行要坚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加大款项的营销力,加强对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的信贷扶持。

3.加强县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保护金融中出现的债权,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恶进行制裁。第二,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主导舆论的导向,大力宣传,帮助政府和所有的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一步一步的建立公司和个人的信誉体制,这样有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客户的信用情况,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统一城镇发展计划的实行,作为县域经济的集合点的县城和农村,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假设的主要战场。金融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孙一峰.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2]杨林兴.深化城乡统筹 加快丘区发展――对四川省金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12).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8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某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2005年3月末为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延续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4.2%。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3%;第二产业增长22.2%;第三产业增长13.6%。(附表:某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二)县域金融支持情况

截至2005年5月末,某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较1999年增加2.9亿元,增长23.9%。各项存款20.5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2.5亿元,增长了156.3%。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能仅以贷款余额增长的多少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县域融资市场很不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的信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脱节

通过对某县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支持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在减弱。(附图:某县存、贷款与GDP增长示意图)

上图反映了1999年以来某县金融机构存款、贷款、GDP的增长趋势。信贷投入增长同存款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相比极不平衡,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县域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等,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县域金融机构的职能也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作为某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本来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粮食购销进入市场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退化。据统计,目前,近几年来某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由416人减少到目前的87人,减少了79.1%;机构网点由93个减少到目前的51个,减少了45.2%。工行仅保留一个营业部,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撤消,建设银行降格为分理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但其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趋同,许多领域出现信贷真空。1999年至今,某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且集中于个别企业。农业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广电、学校、医院和公路建设等少数几个领域,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桐柏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桐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较差。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新增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有少量的承兑、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二)存贷款资金逆向流出,加大了县域资金需求的缺口

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某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县域资金的大量流出,则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县域资金的外流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进行。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外流。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能发放贷款,且其吸收来的存款可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使得邮政储蓄机构产生较大的利益驱动,存款量大幅增长,加剧县域资金外流。2002年以来,某县存差资金以年均2亿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长率以37%的速度增长。“存差”是银行存贷款的差额,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银行从存款人吸收来的可利用社会资源,没有被银行充分利用而形成的富裕资金。从某县金融机构2004年末存差资金占用结构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2亿元,占存差资金的25.6%;有价证券及投资占款0.9亿元,占19.1%;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为0.4亿元,占8.5%;邮政储蓄存款2.1亿元,占比为44.7%。在某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上述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抽血”,造成县域经济严重“失血”。

(三)作为目前桐柏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发展压力巨大。

1、农村信用社对政策依赖性强的特点短期难以改变。

一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为体现国家重农、扶农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1999年人民银行开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资金3.85亿元。支农再贷款作为政策性资金,人民银行对其投向有硬性规定,不仅要用于“三农”,而且还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组织自有资金发放“三农”贷款的比例。这是1999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重要资金保障。一个典型现象是2004年,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宽松现实,人民银行上收了部分支农再贷款指标。结果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种养殖大户增加较快,资金需求急剧增加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不足,全年仅新增农业贷款6241万元,导致农村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活跃,这不仅不利于农业弱势产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为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人民银行定向对某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消化其历史上形成的呆坏账、亏损挂帐等,金额达2238万元,占其资不抵债额的50%。此外还作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安排,包括完善法人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信贷支农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等,减轻了农信社的负担,促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点多、面广、额度小、数量大、成本高等特点,人民银行赋予其更大的利率浮动权限。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与人民银行的政策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2、从农村信用社自身业务来看,信贷区域化集中趋势明显,这与其业务重点定位于支持“三农”相矛盾。农村信用社县城范围内信贷余额为3.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3.2%,其他乡镇占36.8,平均仅为2.3%,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有大量贷款用于“三农”之外。而从农村信用社整体资金运用情况看,有大量资金或闲置,或流出。截至2005年5月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93亿元,占其资产总计的42.6%,占各项存款的64.2%,低于75%的相关要求;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0.72亿元,超额存放0.24亿元;存放商业银行款项1.33亿元,占资产总计的9.5%;投资债券等1.18亿元,占资产总计的8.5%。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一方面有信贷投放自的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闲置,并通过购买债券、存放商业银行等途径流出县域。

3、农村信用社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2.3倍。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对农户种植业贷款利率原则上要少浮动或不浮动,但个别农信社趋利思想严重,执行浮动利率大多是“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和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初衷。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是一统天下,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三、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减弱原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

近几年,某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农业方面,具有弱质性,尤其是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中小企业方面,普遍规模小,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由于经济转型期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缺乏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经济亮点。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同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二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严重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三是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3、信用认可度与信用实际度不对称,金融部门为防范道德风险不得不谨慎从事。从当前县域现状来看,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信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县域信用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信用整体水平还不高,客户的信用实际度与金融部门的认可度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信用程度不高的企业和农户,金融部门从防范自身风险出发,不得不谨慎从事。

4、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客户与银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面对面营销。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原有体制和机制还没有转换到位造成的。

5、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并不断呼吁成立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实行“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桐柏实际,显然不符合桐柏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甚至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网络.com查看退出了县域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高新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的投放。三是“为民”货币政策在桐柏执行困难。如助学贷款,桐柏没有大专以上院校,只能发放学生生源地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微乎其微。消费贷款数量更少。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在多方努力下,虽然已成立担保基金,但仅50万元的担保基金让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流于形式,事实上也是至今未发生一笔业务。

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利益风险补偿机制短缺。因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金融部门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同时,缺乏有效运作的社会征信体系,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贷款担保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银行获取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状况困难重重,加之县域企业普遍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尚未形成良好的公众形象,多数管理者素质不高等,金融机构放贷顾虑重重,制约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筑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是建立经济金融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支持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联席会议,通报经济、金融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二是建立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县域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一方面,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三是建立经济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县有关部门要针对县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创造条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农业担保机构,为辖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扫除障碍。要深入开展创建金融信用县市活动,扎扎实实推进县域诚信建设,为经济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努力疏通信贷投放渠道,促进有效信贷投入。

1、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分析,通过金融形势分析,风险提示,信贷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及时向辖内金融机构传导每个时期的信贷支持重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数量和方向,实现对信贷投放的控制和调节。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国有商行要进行制度改革。一是适当扩大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将一定额度贷款权下放至县一级支行,以缩短审批时间;二是要建立贷款激励机制,对有效益的贷款营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以鼓励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三是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贷款支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根据各自优势和经营战略,注意处理与协调好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重点倾斜和普遍支持、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近期效益和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对象,培育优质客户。

3、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重要项目建设。一是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体制,采取授权授信的方式,适当下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切块下达支持经济的信贷指标,赋予基层信用社自主进行信贷决策的权力,以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和环节,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抓住商机,增加效益。二是积极参与,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现状、特点、信贷需求特征,按照有关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结合实际,改进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举措。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制定简洁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和办法。同时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营销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既考核贷款的发放,又要核定收回贷款本息奖惩比例,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新晨

(三)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增加项目资金投入。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9

一、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某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时,均应先明确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履行的责任,所从事的业务性质,也即弄清企业的使命。使命不清,则事业不清,企业也无从进行环境分析,进而无法结合自身条件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市场定位和制订实现目标的经营战略。农业银行作为一个全国性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企业,在明确其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目标时同样必须先明确企业的使命。

企业使命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形象、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的生存目的。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信誉和形象应放在企业使命的首位。从农业银行1979年恢复伊始至现在,国家和中央政府作为农业银行的唯一所有权人和出资者,以及制度安排和责任设定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明确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87年,经财政部审定的《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也明确:“农业银行是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的经济实体”1992年初,农业银行在《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开放的意见》中提出:“逐步把农业银行办成以农村金融业务为基础,多功能、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银行。”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1992年l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各专业银行要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运行。”“允许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有业务交叉,开展竞争。” 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1996年8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农业银行要适应新的变化,努力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市场定位和分工,明确为三个重点:第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第二,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第三,办好扶贫贷款。从上述文献资料引述可见,二十多年来,不管国家经济体制有多大变革,也无论农业银行是处于专业银行时期还是转轨变型为商业银行,党中央、国务院设定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性质和定位从来就没有变化,这也是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根本所在。

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国家是农业银行唯一出资人,农业银行的生存目的和经营目标必须注意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且农业银行也需要一个广阔巩固的市场范围和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体,以保持可持续发展。而市县域经济区域、城乡结合部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区域正是农业银行发展的优势所在,即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国家作为出资人和农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经营目的和利益是—致的。

概括起来,农业银行的企业使命应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的效益目标,争取最大的发展盈利空间和企业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农业银行应建立分层次的业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农业银行机构的市场定位应不同于大城市、中心城市机构的市场定位,市(县)域机构应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于当地中高层次商品经济为主。

二、市(县)域农业银行与城乡经济互促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农业银行企业使命的首要社会责任应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农村同市场、同城市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而所有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需要通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一定的经济形式来实现,而这一经济形式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支持型现代高效农业和城乡名优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城乡,其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承担起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重任。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信贷融资和各种金融服务,促进市(县)域地区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群体发展,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农业银行要创新信贷经营理念,实现信贷投向的战略转变,即由支持经验型传统农业,向支持科技支撑型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由支持低层次乡镇企业,向支持上规模上档次的名优企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向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信息产业、高科技民营企业转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化程度提高了,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也就发展了;农业银行发展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又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农业银行战略地位上升。

区域农业银行和城乡经济互为依存、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问题的核心是在既定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争取和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如何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营造自身竞争优势,获得生存与发展”①。“战略是一整套相互协调的使命和行动,旨在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②企业战略一般应包括公司经营战略和业务层战略两个层次。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问题属于业务层战略问题。

如前所述,农业银行的主要企业使命是:在“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发展金融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追求,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从内部环境分析,市(县)域农业银行机构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培育新的优良客户群体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在品牌、人才、机构网络、人文和地缘优势、科技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环境分析,“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问题重新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为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的发展和战略地位提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网点网络、城乡结合的优势,把市场定位于服务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市(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讯信息产业、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城镇化改造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升级和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市(县)域机构要逐渐占领当地高效业务市场。如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当地的名优企业,抢占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供水供电、市政设施项目市场,发展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等,逐渐形成农业银行鲜明的比较优势和经营特色,进一步培育和发挥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市(县)域农业银行的战略市场定位必须是服务和促进当地名优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有:

一是市(县)域大客户市场数量少,规模局限,单纯依赖大客户市场难以实现农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应该明确,积极营销发展大客户是调整农业银行贷款结构的有效手段,拓展区域优良大客户的营销观念不应该改变。但还必须看到,在市(县)域中,大企业信贷市场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以汕头市为例,2001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数为30个,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2%,年创产值8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市(县)域大企业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市场空间仍是有限的,距离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还是很远。从传统的业务划分来看,农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没有占据先机。从目前金融机构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农业银行不可能也无法将全部贷款投向大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因此,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和市(县)域机构事业类客户的营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显得更为重要。而随着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述群体对金融服务无疑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空间。

二是从农行自身的特点看,农行也必须积极发展为市(县)域商业金融业务的主体。其一,农业银行的人员多。全行有印%以上的从业人员在县及县以下,包括城市郊区,并不是在大中城市里。这么多人在市(县) 区域工作,如果不把这个地区的业务发展起来,则农业银行不仅企业使命没有履行好,而且大量的机构人员出路面临困境,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巩固这个阵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其二,农行的营业网点和主体资产也大部分在市(县)域。因此决定了农行不能片面强调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向大企业群体倾斜,不能丢掉市(县)域阵地,而应该努力成为市(县)域中高层次商品经济金融服务的主渠道。这不仅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时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农业银行走出困境、提升在全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的必由之路。

三是开拓市(县)域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和机构事业类客户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县)域,农业银行有历史上的经营优势。其品牌优势、传统历史优势、人文和地缘优势、网点和网络优势、人才和科技优势不仅是当地中小金融机构无法比拟,而且是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也很难比拟和模仿的。对这些优势加以精心维护和培育,就能构成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农业银行的战略地位和拓展城市领域的金融服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企业使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好的企业使命不仅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经营理念和存在目的,使本企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企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较为广泛以允许企业创造性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应在切实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一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金融服务,建立起明晰的分层次发展战略。在市(县)域的分支机构应以服务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为主,服务当地名优企业、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支机构则以多元化经营,实行“双大” (大城市、大企业) 、“四重” (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重点地区)的战略为主。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0

(一)金融体系不健全

自21世纪以来,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向大城市转移,并且对县以下的储蓄所和分理处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这导致了农村能够享受的金融服务数量急剧减少,国有银行已经逐渐淡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另外,政策性的金融支农功能也在不断的弱化,农业发展银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以及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一系列贷款业务全部转移到有关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近年来由于粮食流通体制的不断发展,这些业务不断萎缩,需要得到政策性扶持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开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一直得不到国家政策性的金融支持。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存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事实上,信用社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金融产品少,服务种类单一带来贷款短期限和投放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与现代农业对资金的长期需求和适时性等特点是极不相符的。

(二)金融调节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发育不全,已经无法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银行信贷服务落后,绝大多数县级银行并没有结合当地的民营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另外,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利益机制导致的经营行为偏离正常轨道,二是由信贷管理的权限降低导致的信贷功能萎缩,三是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导致的信贷行为失控。最后,很多银行都存在监管效率低的问题,一般来说,县级监管部门并没有直接的检查权和处置权,而且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这直接加大了县域金融市场的维护难度。

(三)外部金融环境较差

在县域,很多企业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无法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这些隐蔽性的贷款方式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使得农村的金融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被侵蚀,成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为改革主导力量,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应该优化政策环境,一是制定关于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氛围;二是科学制定县域金融业发展规划,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地位;三是健全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其次,应该优化法制环境,严厉打击逃债等违法行为,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可以申请司法部门介入调查,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安全。

再次,应该优化经济环境,要以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路线,壮大当地旅游特色经济和工农业的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县域的金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应该优化信用环境,一是建设政府诚信体系,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二是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金融服务;三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培养社会诚信意识。

(二)搭建良性互动平台,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

应该努力打造一个良性互动平台,促进银行、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对接,通过召开银政工作会等通报县域金融生态建设中发现的新问题个新动态;通过开展“信用社区”等活动增强人们的社会诚信意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外,还要不断地加强信用信息运用,将有无不良信用记录作为个人和企业信用评级的首要考核标准,优先满足高信用人群的信贷需求,全面构建全民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培养市场主体力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首先,要规范金融中介服务市场,对管理混乱,乱收费的中介机构进行限期整改,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大力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一是完善金融机构内控体系,抵抗金融风险,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做好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测,将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充分结合县域的产业特征,不断创新服务,改善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最后,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应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市场机制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担保体系,从而防范和规避风险。

三、结语

县域金融生态建设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通过不断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调节机制,以及加强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使县城金融生态建设能够朝着更加稳定的趋势发展。目前我国的县城金融生态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借鉴来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耿成武,潘振华.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2008,04:41-42.

[2]冯湘勇.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1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实施振兴战略,东北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或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稳定等问题,使企业信息透明度低,银企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尽管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但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加上所有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虽然政府采取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缺乏问题,但与发达国家普遍建立的金融体系相比,显然是不够的。目前,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1.企业自身问题。(1)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管理者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少数人控制或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企业法人与自然人资产很难区分。由于不良资产数额巨大,企业逃避债务行为大量存在,国有银行贷款谨慎。(2)抗风险能力差,县域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受市场环境影响程度较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营随之变化,导致经营业绩不稳,银行贷款风险增大。(3)企业有效资金不足,产权法律文书不完备,无法办理抵押担保,缺乏相应的资金保证,银行不能违章放贷。

2.金融环境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原则并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约束。(1)银行的信用扩张要受信贷资金来源的限制。新增贷款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而银行信贷又需要通过负债来筹资,贷款的收益要弥补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并能带来利润。银行势必将有限的资金在众多企业中择优扶持。(2)银行只能在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内开展业务。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只向能识别并防范风险的客户提供资金,满足部分企业的部分资金需求。(3)信贷员的责任权利不对称,抑制积极性。各家银行在实际操作上难以制定相应的权责和奖励机制,致使慎贷、惜贷甚至惧贷、恐贷等现象还存在。

3.社会环境问题。(1)社会信用较差,诚信体系尚未建立。一些企业和个人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少数领导认为企业改制甩掉银行债务的“包袱”减轻了地方负担,贷到款就增加“利润”,致使逃债现象普遍;企业的信用记录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影响银行贷款的信用调查和决策。(2)法律服务较弱。对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行为依法打击力度不够,银行经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增加了优化地方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难度。(3)缺乏信用担保机制。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建立完整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鼓励县域中小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存在困难。

三、解决东北地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议

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基础。(1)加快县域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企业产权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产权明晰、股权结构合理的市场主体;(2)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3)要加强质量管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力度,不断推动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更新银行观念,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首先要把优良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把有效拓展县域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其次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信贷服务。商业银行要根据县域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制度,简化审批程序,逐步加大对中小客户的授信面和额度。要在落实信贷风险措施的基础上,完善信贷激励机制,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分明。

3.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是关键。首先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通过银行筹集资金仍是县域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直接促进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东北地区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设立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其次大力发展政策性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作为联邦政府机构,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可以掌握更多中小企业信息。我国中小银行数量很少,东北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能单依赖政府担保,应根据需求,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民间团体甚至个人投资兴办社会化金融机构,改造成合法的民营商业银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最后在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之外,建立并完善适合东北发展的区域性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在常规的股票市场之外设立二板市场,是发达国家发展创业投资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通行做法。东北地区应扶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人资本市场。拓展债券市场,逐步放宽规模限制,丰富债券品种,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使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4.支持产业集群经济,改善融资难的现状。集群经济能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东北地区县域范围分布着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群经济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介入经认定的级别较高、产业发展前景较好、投资主体有资金实力的县域工业园项目,通过加强银政合作提高入园企业的效率。抓住产业链核心企业,利用辐射效应,选择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核心企业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准入条件,推动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参考文献: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2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仅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区域化运行来实现,而且直接反映了经济区域性的特点。县域经济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金融的改革取向,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一般来说,金融发展有两个维度:即金融数量扩张和金融数量的改善,然而在我国这么特殊的转型体制的环境下,十分明显地暴露出了融发展轻质量重数量。具体表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占县区金融机构比重很低,业务的种类也比较少,并且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逐步缩小。因为市场的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中撤出,从而收缩了贷款额度。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包袱沉重,权责不明确,并且自有资金的不足也没有给县域所需资金注入应有的血液。此外,县域中的非正规的金融依然存在,而且有些地区非常活跃,对正规化的金融在县域发展中带来不少的压力和阻碍,包括民间的借贷和非法集资。其次,本身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以及拥有的金融风险性。另一方面来说,县域金融的滞后性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同时,在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

金融机构的前期贷款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较大,贡献系数接近18%。同时分析显示,GDP的增长对贷款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表明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支持县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县域经济的增长还有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县域地区增加资金投放的作用,二者互为促进,良性发展。

2.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鞍山县域地区,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鞍山银行)共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信社、鞍山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其中,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高达50%以上,是促进鞍山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出现负贡献的现象,表明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而且持续弱化。

三、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

县域网点和金融机构大量收缩,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并没有相关的金融机构马上跟进,而且留存的商业银行由于对贷款上的限制,信贷功能渐渐弱化,从而导致局部真空现象,削弱了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的能力。

2.经营权上,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原因是县域机构的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新增多贷款及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县域金融供给依靠农信社的贷款增长,充当着配角位,从而对县域金融的发展造成资金缺口,导致经济发展的需求与金融信贷严重失调。

3.由于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及趋利性,信贷资金逐步向大中城市和企业及发达地区相对集中,导致其分支机构存款的放贷少上划多并且邮政只存不贷,其存款全部上划到总行。除此之外,居民的教育投资,民间的对外投资及债券股市的投资也是其主要渠道,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4.县域金融服务及功能体系不完善

针对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督促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逐步完善信贷体制的管理。从各个方面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授信额度,使信贷制度更加灵活,逐步下放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限。积极探索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对于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要进行深入的探索,逐步改成符合现代化银行业的发展要求,增强资金实力,强化农信社在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并且继续发展联保贷款及小额贷款等等,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以弥补县域金融对经济支持的不足及市场失灵现象,并且更加明确功能定位,是信贷方向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县域金融制度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渠道结构,破解融资瓶颈,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与县域民间金融进行有效的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渠道形式,探索构建综合性、统一和谐的多渠道体系兼容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实现渠道体系资源与结构的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2.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

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金融需求的发展,强化金融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流程,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县域金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个人金融产品,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行各种创新性的信贷模式,设计适合与满足县域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鞍山县域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区,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模式。

3.构筑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构建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农信社与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和谐共存且互为补充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并要积极鼓励与促进县域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县域经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打造鞍山县域地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推动征信体系建设,拓宽征信系统在非信贷领域的应用,增强征信系统影响力,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坚决打击破坏金融生态环境行为,形成相对完善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4.拓展融资渠道与创新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金融担保体系

为畅通县域金融服务渠道,必须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与担保模式,探索发展银行和民间资本有效结合,整合服务,进一步探索由银行、合作社、信用村(户)、企业、担保公司以不同方式组合的信贷担保模式,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同时基于订单与保单等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创新担保方式,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县域金融担保体系。

5.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

大力支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并且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架构体系,打造政府基金+产业链普惠金融机构+融资主体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满足县域中小企业来自各类金融机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勇,张红军.构建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3,(6):85-87.

[2]宋明.县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困境与化解途径-基于甘肃省甘谷县的调查[J].甘肃科技纵横,2014,(7):7-9.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篇13

(三)资金外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资金大部分上存。邮政储蓄存款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另外,省属企业统收统支、资金实时上划的资金管理模式、居民的教育支出,保险、债券投资等也相当大程度上造成县域资金外流,加剧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使银行很难真正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另外,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规范乃至违法行为,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五)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贷款担保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借款人贷款的成本。三是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人才缺乏,中介机构很难顺利开展业务。

(六)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二、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配合,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信用、舆论环境。以保护金融债权为中心,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正性和执法效率,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同时,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等。

(二)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