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实用13篇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__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__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__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__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__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 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__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__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 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2

黄平县是黔东南州较为贫困的农业县,也是我国滇黔桂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县。近年来,黄平县抢抓滇黔桂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按照省州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当前,黄平县农业缺少支柱性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产业重点不清晰,未形成具有本地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村和基层组织相对软弱涣散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全县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黄平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黄平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森林覆盖率46.88%;辖8镇3乡,142个行政村、8社区、1个居委会,2014年末总人口3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2万人,贫困人口9.7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5.6%,属于部级贫困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42万亩,总产实现10.55万吨,特色优势产业主要有烤烟、蔬菜、中药材、优质果品、畜牧业等,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蓝莓苗木移栽1.2万亩,推广中药材种植11万亩,收购烟叶4.08万担。全县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家,规模种植241户,规模养殖场91个,家庭农场25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为目标,积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总量增大、结构优化、农民增收、农村美化”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6元,同比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5194元,同比增长5.15%。

二、制约黄平县农村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黄平县的产业经济发展面临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集体经济缺乏、农民增收难、贫困面大等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全县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三留”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业,例如水稻、玉米等收入不高,只能满足温饱,不能致富;经济产业发展少、规模小,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增收渠道少且后劲不足。

2.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9.79万人,贫困乡镇6个,贫困村135个(按合并村前口径),贫困发生率达25.6%,属于部级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问题、石漠化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3.基础设施差。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

4.村集体经济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80%以上行政村没有自己的村集体经济,严重影响村“两委”运行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在村公益事业发展上举步维艰,群众长期没有得到实惠,“有事无钱办”的矛盾更加突出。

5.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依然以“水稻、玉米”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以烤烟、林果、中药材、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产业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有体现。

6.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黄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主要表现在产业化、城镇化落后,不能实现产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目标,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就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收入。

7.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还比较保守,技能缺乏,生育观念落后,、酗酒等不良之风仍然存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

三、加快黄平县产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建议

1.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以交通建设“三年会战”为抓手,推进全县交通建设,加快新州至旧州快速通道建设,确保余凯、安江高速黄平境内年底建成通行,完成重兴至谷陇旅游公路建设,实施东坡至谷陇至台江革一连通凯里至革一城际快道,加快启动旧州至余庆龙溪二级公路建设,连通黔南、黔东南、遵义三市州大通道,同时抓好全县通乡、通村油(水泥)路项目建设,力争到2018年实现全县建制村畅通率达100%,通组(寨)硬化率达80%以上。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力争到2018年,基本解决全县农村水、电、路、房、讯、寨问题,将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

2.坚持精准扶贫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作风,力争到2020年,确保全县9.79万扶贫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精准扶贫“321”个案管理、建档立卡、“两项制度”衔接、“六个到村到户”、“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等工作,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3.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黄平作为山区大县,没有平原地区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但有的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发展路子,而是扬绿色优势、做特色文章,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州情县情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4.坚持加快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动力。狠抓旧州花卉、重安蔬菜、一碗水中药材、野洞河上塘烤烟、纸房优质果品、谷陇小米和线椒、翁坪黑毛猪等精品产业建设,做大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步伐,按照“一城两区”城市布局,加快云尚城市综合体、星宸国际、金海苑、明达中央广场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修建第三农贸市场、体育训练馆、公共客运汽车站等市政设施项目,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力;推进谷陇工矿园区型、重安民族风情型、浪洞休闲度假型等重点集镇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带动农村。同时将新州、旧州、谷陇、重安四大中心城镇建设与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居住在深山区、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有序转移,同时整合生态移民、农村危改、棚户区改造等政策,为移民提供“就业创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五大保障,确保“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发展”。

5.坚持发挥内生动力与借用外力相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享受了不少政策优惠、获得很多外部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最根本还是要靠各地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黄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善于利用国家启动实施片区扶贫攻坚战略、西部大开发、滇黔桂贫困地区建设、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外部机遇条件,也注重发挥内生动力,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在发展建设上快人一拍,在谋划发展上高人一筹。

6.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要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重点抓好城乡低保、良种补贴、退耕还林款、农机具购置补贴、养老保险、新农合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要抢抓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加快城乡低保救助、新农合、卫生、教育、危房改造、养老和灾害应急等方面制度体系建设,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难、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3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既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

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强力支撑,又是历史文化资源得

以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张家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而丰富,

对于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有重要的现实作

用和必要性。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县域;产业;对策

一、张家口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张家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有200 万年前

古人类遗址阳原泥河湾文化,有4700 年前炎、黄、蚩“三祖”在

涿鹿合符的文化;有汉、满、回、匈奴、蒙古等多个民族聚居、征

战的游牧文化,有长城、大境门、元中都、清远楼、鸡鸣驿、张家

口堡等一大批古堡、古城文化;有重要贸易通道和物资集散地“张

库大道”的商贸文化。

同时张家口也是一座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城市。革命先驱李大

钊、爱国将领冯玉祥等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狼牙山五壮士”

之一的马宝玉、战斗英雄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在这里为革命献身;察

哈尔省会被誉为“第二延安”。我们这方热土曾为民族的解放、国

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为张家口的历史谱

写了壮丽的篇章。

此外,张家口还有许多令世人赞美的文化遗产和民俗,如蔚县

的剪纸、打树花、拜灯山和康保的二人台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传承,而且在张家口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中起

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是依托这些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雄浑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县

域文化产业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厚重的文化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些悠久的历史资源,在张家口这块大地上,

新兴的文化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迅速崛起。历史文化资源是打

造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脉,博大精深的张家口历史文化自身

的魅力和内涵为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力源

泉。

近年来,张家口市委提出了“打造大好河山张家口形象品牌”

的战略,从人文到历史、从军事到商贸、从古城到古堡等,文化品

牌建设处处闪耀着区域历史文化的光辉。利用区域历史文化打造县

域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挖掘张家口历史文化资源、培植县

域文化产业、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品牌。

1. 历史文化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群和涿鹿黄帝城遗址(我省三大历史文

化名片)。我市及县区有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军事城堡以及古

建筑群。如标志性建筑——大境门、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

商道——张库大道等,这些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张家口从

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

掘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史,是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

业的重要资源。

2.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发展县域生态文化产业的根基

张家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具有了丰厚并独特的

自然生态资源——广袤的坝上草原、天然的地热温泉、独特的天然

雪场、凉爽宜人的避暑圣境、令人神往的蓝天白云。因此,可利用

独具特色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

3. 独特的民俗资源是发展县域民俗文化产业的途径

张家口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大境门节庆庙会、蔚县的“打树

花”、张北的草原音乐节、崇礼的滑雪节,怀来赤城县的“温泉节”

和“葡萄节”等,这些都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支柱。挖掘和利用

好这些民俗文化是做大做强县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文化支撑

目前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家口蔚县剪纸,已成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标志,每年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

已享誉海内外。该县通过“小剪纸”已走出一条特色文化产业的“大

品牌”,剪纸“小艺术”已闯出国内外闻名的“大舞台”,剪纸“小

产品”已带出完整的“大产业”链条。康保县的东路二人台2006

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充分利用“二人台”这个“艺

术之乡”的美誉名称出台了许多扶持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

全县二人台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

非遗文化,助推县域文化产业不断走向世界。

5. 农业资源优势是发展县域特色农业文化产业的基础

张家口有着广袤的土地,农业的生产在我市经济占有很大的比

重。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使农业“小产品”汇成“市场大产业”。张家口“杂交谷子”已与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齐名,享誉世界。宣化区传统葡萄园种

植有近千年历史,是典型的地方土特产。在今年5 月份日本石川县

召开的“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宣化区葡萄

园种植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河北第一

家入选项目,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

园。这一申遗成功,不仅为宣化区贴上了国际标签,实现了我省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为各地推动特色农业文化品

牌建设带来有益启示。农业资源优势为张家口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

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政策选择明确后,政府相关部门建

设相应配套的政策体系支撑平台尤为重要,以确保文化产业政策在

有效的实施平台上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互为弥补的。我

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

2020)》及《张家口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2010—2015)》等文

件,明确提出到2015 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2%,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有的县区已达到这一目标,如蔚县、张北等。

二是借助外力创新发展。要想让文化资源成为生产力,必须解

放思想,借助外力创新发展,盘活文化资源这盘棋。让更多外企和

经销商选择来张家口投资,各县委政府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县域文化产业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是

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使得文化更大众化,更有创造和

传播的活力。同时,也逐渐让经济越来越有了文化的内涵。各级政

府来必须努力引导、推动、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走市场化道

路,使政府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借冀台经济

合作洽谈会连续在张家口举办的机会,我市和逐鹿县紧紧围绕三祖

文化这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祖活动,

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前来寻根探源。张北草原音乐节集文化、经

济于一体,成为中外摇滚音乐的视听盛宴。崇礼国际滑雪节让四海

游客畅享滑雪激情,欣赏天然雪景,亲身体验极速运动所带来的刺

激与动感。这些都有力助推了县域文化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是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县域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可以为

社会、为县域经济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要用龙头产业作支

撑,引领县域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如蔚县通过丰富年节文(转下页)

(接上页)化,演绎“中国式狂欢节”。怀来县、蔚县、崇礼、阳原、

涿鹿等,都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实施重点项目引进,对历史文化

资源进行产业化转化与开发,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国家生态文明战

略,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增长”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日前,

我省文化产业“三个十”评选中,张北县被评为“省文化产业十强

县(市、区)”;涿鹿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

集聚区”;崇礼县文化旅游新区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

是我市多年来积极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喜人成果,对促进全市重点

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是经济的灵魂,具有极强的渗

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无边界,能够与不同产业、产业内不同产

品及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无缝对接,既可以与传统产业融合,

也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因此推进传统文化

元素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中具有广阔的作用

空间。近年来,总投资30 亿元的张家口节庆文化产业基地项目、

总投资10 亿元的怀来官厅公共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张北元中都博物馆项目、泥河湾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等,都是近年来

我市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的生动体现。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功能,强化

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认知,研究探索文化产业自身发

展的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联系,培强壮大现代产业结

构,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现代文化产业的生产、发展、壮大

的进程中,为做大做强县域经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历史文

化资源的永续保护和传承提供强大的物质依托。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4

广水市是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4%。全市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4个乡,共17个乡镇办事处,中华山、大贵寺、花山3个国营林场及三潭风景区和广水经济开发区。广水风机产业制造起步于1958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年的分化、裂变、竞争,产业开始聚集,已初步形成以十里工业基地风机产业园区为主导,以广水经济开发区、杨寨冶金工业园、马坪铸造工业园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区。

2012年1月19日,广水市风机产业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风机分会组织专家组的验收,获“中国风机名城”称号。整个产业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整体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12年6月,广水市风机产业相关联企业达到85家,总资产达到31.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湖北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风机、天桥风机、微特风机等风机制造企业为龙头,以华鑫特钢、金汇实业、西门电机、加华铸造、登峰铸造等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2011年,产业集群规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6亿元,同比净增18.8亿元,增长36.3%,占该市规模工业销售总额的31.7%;上缴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8.8%;从业人员9113人,同比净增2476人。

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促进风机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近年来,所有风机骨干企业均成立了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被授予博士后产业基地;8家公司获批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风机制造企业4家,1家企业获批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企业申请国家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5个,省中小企业创新奖2个,技术发明奖1个,科技进步奖7个;2010年风机产业集群被省科技厅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3.对外影响稳步扩大。2011年,,该市风机产业集群在全国风机制造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6位。在2010年中国通用机械实力评价活动中,评出了中国品牌风机供应商50强,其中省风、双剑、中意综合实力分列全行业第23、24、38位,广水是全国风机行业中唯一拥有3家50强企业的县级市。省风、双剑被列为湖北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省风、双剑、中意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为理事单位。双剑被列入湖北省重点辅导扶持类上市企业,省风被列入湖北省储备培育类上市企业。

4.市场竞争实力增强。集群企业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3个。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加机电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广泛宣传、推介广水风机产品。全市1000多种型号的风机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区,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绝对优势,造气风机、化铁炉风机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90%以上。

二、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在问题

1.产业弱小问题。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和公共服务机构组成的群体。因其公共资源共享、配套比较完善,市场份额较大、比较优势明显,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比一些已经定型成熟的产业集群,广水市风机产业集群弱小问题无可厚非。一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风机产品市场规模在500亿元以上,我市风机产品市场份额仅为4%左右;单就通风机、鼓风机而言,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0%。

2.产业链条衔接不紧。风机产业链条延伸拉长不够,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上游产品生产能力不足,风机企业每年外购铸铁、铸钢、铸铝等金属铸件,钢板、碳圆钢、槽钢、角钢、不锈钢等型材,轴承、电机、电控柜、增速器、稀油站、液力耦合器等配件共达10余亿元;下游产业链条基本断档,风机企业每年销售风机达20多亿元,配套企业每年销售规模达10亿多元,因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都是各自采购和销售,降低了价格谈判的话语权,增加了采购成本,减少了销售收入。

3.产业园区尚未成型。由于历史原因,集群企业散落于工业基地、开发区、杨寨、马坪等全市9个乡镇办,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对后续跟进企业项目的吸引力不大。

4.资金融通问题。风机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要使风机产业有所作为,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作支撑。而广水市风机集群企业普遍感觉融资难,寻求担保难,财政支持带动机制缺位等诸多障碍。2012年底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51.4亿元,贷款余额只有39.9亿元,存贷比仅为26.4%,与安徽宁国市的耐磨铸件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其金融部门的存贷比达到120%。存贷比之间的巨大差距,客观上反映了广水市金融生态失衡、经济发展失血较为严重。

其潜在原因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夫妻店”、“父子兵”的经营方式上,连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是奢谈,如此状况自然难以达到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广水市近200家规模工业企业能得到银行授信和实际信贷投放的企业仅为10%左右,便是这一问题的突出反映。

其次银行金融机构也缺少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乃至主动帮助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培植优质客户、实现双赢发展方面探索尝试不够,加上“零风险”意识的束缚,致使多年来银行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放贷一直裹足不前,难以有大的突破。大多银行金融机构几乎都盯住10来家优质企业,授信相互重叠,营销争夺异常激烈,而绝大多数企业却求贷无门,难以正常运营,更别谈成长壮大。

第三政府引导不够。一是激励引导措施成效不大。近几年,市政府为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制订了奖励政策,且每年拿出数十万元的资金兑现奖励,但收效甚微。如何使文件发挥应有作用,尚需加强针对性研究。二是信贷中介评估费用过高。对此,市政府虽专门作出了按收费下限20%标准执行的硬性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得到落实,致使企业信贷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三是中介担保不力。全市中介担保机构数量少、实力弱,发挥作用不大。2012年正式营业的泰成担保公司是该市唯一的担保公司,目前仅为企业担保6400万元,政府900万元的出资额至今没有到位。四是支持企业上市力度不够。上市公司通过融资和再融资,带来资金的乘数效应,可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一个地方上市企业的多少,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小成正比,宁国市177家规模企业中,上市公司达5家。

三、支持风机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1.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承载信贷投放的优势,增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心。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作为信贷主体具备很多比较优势。一是成本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具有地理的接近性和行业的趋同性等特点,商业银行较容易掌握企业的信息和发展动态,特别是企业类型和发展模式的相似性又减少了大量重复的信息收集成本。二是信用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较高,与集群外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集群内的各企业往往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从而减少了机会主义倾向,增强了企业守信度。三是风险可预测和信息对称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相对比较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由于地理接近,集群内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

2.紧密结合企业集聚和分工协作特征,探索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信贷需求的融资模式,疏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机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生产协作和融资借贷关系,在资金运营领域也自发形成了丰富的合作资源,这些都为创新产业集群信贷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利用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模式,推动集群内部核心企业和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步发展。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思路,切实改变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站在整个产业链全局的高度,设计产品和服务方案,要对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测评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激活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从而带动一批为优势企业配套的微小企业同步发展。

二是利用企业集聚优势,发挥集群企业的“捆绑效应”,增强信贷可获性。可由行业协会或集群内核心企业出面组建担保公司或其它形式的联保网络,将集群内企业结合起来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规避银企规模不对称问题,增强产业集群的谈判地位,也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三是及时改革现行信贷运行管理机制,提高信贷运行效率。针对现行的信贷授信和审批程序,进行合理的精简和改革,努力确保集群企业及时获得合理的信贷需求支持;改革现行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实行有差别的信用评级制度,合理确定集群内部企业信贷准入标准;积极满足集群内部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探索发展商标权质押、专利质押贷款,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力度。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5

完善现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思考

对基层网点储蓄存款、基金、保险和自主理财产品销售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对公业务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及营销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产业链融资及其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激活优质客户资源战略路径的思考

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经营品质的理性选择

对黄冈农行县域法人贷款客户流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提升县域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引领力的调查与思考——以农行罗田县支行为例

小业务撑起了大经营——农行浠水支行业务经营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农行黄冈分行“三农”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与运营模式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探讨

做好信贷审查“五部曲”提升信贷资产发展品质

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思考

农村金融服务:ATM能否补位——以农行黄冈分行为例

基层农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思考

农行团风支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做法

建始县中医院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武陵地区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

把握战略机遇做好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金融服务

关于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黔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经济态势下的县域经济与农业银行经营策略——以湖南省怀化市轄县域为例

提升恩施农行价值创造力的思考

对湘西州商业银行困境与出路的解析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警示及应对措施

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农行业务经营转型的思考

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湄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工作试点启示

县域农行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农行张家界分行县域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发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思考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

试论农行业务发展中的理性营销问题

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农行遵义分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做强保险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

对后危机时代农行信贷经营思考

好的班子要有“五气”

把握本质内涵着力客户建设

深化服务“三农”“3510”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农行资产“空心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当前中间业务发展态势与建议——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现行考评体系传导执行特点、问题及对策——农行湖北分行绩效考评调研报告

零售业务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思考

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

在完善与创新中发展——对农行武穴、罗田支行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调查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思考——农行英山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调查

在服务“三农”中创造价值

对小额贷款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行资产营销调查与思考——以农业银行浠水县支行为例

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给新入行大学生的一席话

与农有缘

当前资产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股权质押贷款的几点思考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6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原则

1.基本思路。贵州各县市在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应为科学发展观,而主要的指导文件是国发[2012]2号,认清目前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并纵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抓住沿海制造业转移内陆地区的机遇,结合贵州各县域交通不便但是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2.具体原则。当前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是封闭的,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贵州县域经济,应当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考虑到与周围县市,甚至与全国其他县市相关联的可能行。目前,贵州县市在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时,考虑到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贵州所处的区位较为偏远,暂不考虑与国际经济的关联性。但是发展贵州县域经济,不能只考虑本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更不能只考虑某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要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视角出发,让创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更能有利于促进贵州各县域参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参与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

二、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着力点

1.特色化。在目前贵州各县域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重视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具体到贵州县域经济上,就是科学分析各县域已有的资源和产业,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2.工业化。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从这一思路出发,响应全省发展战略思路,发展贵州县域经济应当也要把工业发展摆在突出地位,把发展工业做为县域经济主体来对待,大力推进工业发展,尽快形成以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局面。

3.集群化。一直以来,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在县域内产业协作和分工,尤其是专业化的协作与分工,让分工不同但是或多或少有关联的产业,尤其是有密切关联的产业集群,促进贵州各县域形成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途径

1.创新技术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够帮助贵州各县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树立一席之地。科技力量不仅可以运用在调整优化县域的产业结构,同样也是发展具有当地特色产业的必备条件。

提高贵州县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主要途径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技术应当和当地自身条件相吻合,即要求有利于掌握和消化吸收,并最终落实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贵州各县域也不能忽视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能够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就业环境必不可少,最终目标是创造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让科技在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

2.创新产业结构。一是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使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反衬出第一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

二是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蔬菜、水果的发展,提高经济作物(主要是烟草、茶叶)所占比重。要加快适合贵州省情,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工业、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并重视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同步发展。

三是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贵州各县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应当是首先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各县市首先应分析自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明确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培育、创新特色优势,最终使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3.创新所有制结构。目前在我国,公有制是经济的主体,但对于县域经济而言,没必要过多地强调公有制,应当强调的是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贵州县域经济的主要成分的情况下。贵州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尽可能多的领域,至于企业的控股比例如何分配不应过分强调,只要社会资本参与能发展贵州的县域经济,政府就应该不与民争利。

参考文献:

[1]李志安.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7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刘桓,张岩,王圣云. 中国海岛县的经济增长与综合实力研究[J]. 资源科学,2008(1):18-24.

[2] 刘锴,殷继青. 中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评价及综合实力测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0):1165-1168+1173.

[3] Ni X, Wu Y, Wu J,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ming Island: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9: 129-135.

[4] Gu K, Wall G. Rapid urbaniza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in China: the case of Hainan Island [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8(2): 158-170.

[5] 张耀光,陶文东.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特点研究[J]. 经济地理, 2003(1):47-50.

[6] 耀光,刘锴,江海旭. 海岛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12个海岛(县)为例[J]. 海洋经济,2012(5):34-42.

[7] 张耀光. 中国海岛县经济测度与综合实力演变[J]. 海洋经济, 2012(1):34-41.

[8] 张耀光,张岩,刘桓. 海岛(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洞头县为例[J]. 地理科学,2011(7):810-816.

[9] 张耀光.中国海岛县产业结构新演进与发展模式[J]. 海洋经济,2011(5):1-7.

[10] J・A・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34 -56.

[11] Can H, Hongbing D. Th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leisure economy [J]. Energy Procedia, 2011(5): 1974-1978.

[12]张艳玲,李悦铮,曹威威. 基于低碳视角的中国海岛旅游发展初探[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48-50.

[13]安同江,车慧颖. 低碳旅游理念及海岛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6-111.

[14]黄莹,廖翠萍,赵黛青. 东澳岛低碳旅游发展途径及政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239-242.

[15]张耀光,刘锴,郭建科,马慧强. 中国海岛港口现状特征与类型划分[J]. 地理研究,2013(6):1095-1102.

[16]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4):14-18.

[17]姜福龙.长岛蓝色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10(10):215-216.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8

[4] 中国商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EB/OL].http:///jingji/0823063.htm.

[5] 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5,(4):2.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9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0

云南省发改委主任、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喜良表示,2012年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全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战略举措、制定配套政策、推进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打出了一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组合拳。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首先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之后召开全省县域经济推进大会,提出了“产业兴县、强基兴县、科教兴县、引商兴县、扩镇兴县、富民兴县、放权兴县、开放兴县”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回首2012年县域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态势。高端部署、高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后发快进、比学赶超,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提升;统筹规划、创新制度,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王喜良认为,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全省稳增长的基础,突破万亿大关的支撑,实现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的亮点。王喜良还给记者介绍了2012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

一是全省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030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达7828.5亿元。其中129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的有57个;超过100亿元的有27个;超过200亿元的有11个;超过300亿元的有6个。这57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合计8336.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80%以上。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有41个,其中超过100亿元的有16个。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省GDP步入万亿元大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提高。各县(市、区)大力推进产业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知名品牌点活一片、企业集团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等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科学分工、有效协作的产业集群。云南省57个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打造出了一批大企业、培育出了一批好品牌。多数县(市、区)三大产业结构呈现出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上升,呈现出转型升级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12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的县(市、区)达到34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的县(市、区)达到35个。

三是县域经济内培外引有新突破。2012年,云南省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4400亿元,在全省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44%,民营经济的份额逐年提高,成为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县域经济引资总量达27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1.9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60亿元,外来投资在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33%。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

驱动强劲 锐意进取

王喜良表示,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的主题,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改革开放激发驱动力,通过考核评价激发动力,通过扩权强县创造活力。

随着党的十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资源红利、生态红利、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的叠加,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把改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争先进位打好县域经济攻坚战,竞进提质打造云南县域经济升级版。一是强化赶超。鼓励发展靠前的县(市)瞄准全国百强县的目标,鼓足干劲、率先跨越;发展居中的县(市)瞄准西部百强县的目标,自加压力、迅速崛起;发展靠后的县(市)瞄准全省先进目标,负重前行、后发快进。二是夯实基础。统筹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外引内培、富民强县等各项工作。三是突出重点。继续把“一城三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打造县域经济平台。四是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积极研究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五是完善考核。研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争先进位 比学赶超

王喜良在通报会上也指出,云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各县(市、区)发展基数差距很大、极度不平衡的状况。针对这样的客观实际,《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评价体系及考核办法(试行)》规定,全省129个县(市、区)考核评价指标为10项,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6项综合评分指标,以及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4项“一票否决”的前置指标。

王喜良告诉记者,此次综合考评,是对县域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风建设的综合考评,并非仅仅针对经济增长指标,绝不是以GDP论英雄的考评。因此本次考核的两个亮点为争先进位和一票否决,争先进位主要看谁跑得快跑得好,考核标准与县域历史基础、起点无关,主要考评发展过程,关键看各县(市、区)年度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综合成果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异,参考功效系数法计算综合得分。这样做一方面加大了对后进县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力较强县区的比拼压力。

根据《中国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2年度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和进位县的决定》,获奖县(市、区)名单如下:

2012年度云南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古城区、盘龙区、腾冲县、晋宁县、石林县、麒麟区、镇康县。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1

1、创新玉溪县域经济管理体制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样也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玉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符合中央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前瞻性地有一些新的考虑。

1.1、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依托。中国的土地在所有制和管理结构上是城乡二元化的。城市土地是属于国有的,而农村土地则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使用权已经可以市场交易,但农村土地却不能市场化交易。城乡二元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地实行的用途管制,不仅使县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受到根本性的制约,而且也是导致官员腐败行为和侵农行为的重要根源。农业用地不能市场化交易,使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依托资源不能从根本上盘活,直接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也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管理方面已经提出了新的精神,下一步如何推进实施,玉溪应当密切关注,越快以合理的方式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并实施,就能越快使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获得体制的解放,就能越快解放生产力、释放生产力。

1.2、是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层次太多,导致县级政府自主组织经济发展的权利太小;二是中国特色的“市管县”体制。国际通行的地方行政层次是两级,我国是四级,加之行政和社会管理权利的条块分割,县级政府的自主发展权不大,因此可以考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展开了探讨,本文只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前瞻性地提出这一玉溪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具体在玉溪是否适合,还应进一步研究。

1.3、玉溪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扶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和功能

可以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能够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这个有利条件,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问题,维持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特别是城中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及农村社区的管理,真正变社区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等功能,以缓解玉溪区域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瓶颈。

2、正确把握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从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看应注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更能够使千家万户农民的盲目、被动的生产变为有目的的主动生产,使生产与销售达到有效对接。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生产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种经济转变过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个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急骤演变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结构、金融制度、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乡的产业有了明显的分工,这既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还解决了农村的失业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农区小城镇,与工业化园区相配套,形成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小城镇新格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是优化玉溪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玉溪各县区都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成玉溪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代商贸物流业方面,玉溪应当积极与昆明寻求昆玉物流一体化发展,获得协同效应,打造滇中经济圈的商贸物流合作示范,为玉溪商贸物流业拓宽发展的空间。

3、培育与发展玉溪本土优势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玉溪各县域都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各县区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充分认识自身的县情,立足当地优势,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差异经济、多样化经济,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从而避免出现玉溪各县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

玉溪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在自己的职责内制定并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助力区内经济的全面发展。起步阶段最为核心的是借助外部资源激活内部区域的优势与特色产业,这需要制定有战略性、有吸引力、有可持续性的政策吸引外部优势产业来区内发展,实现与本地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形成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带。而发展玉溪县域特色经济,基本路径就是发展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4、加强对外交流程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要吸引外部的优势产业来玉溪各县区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招商引资。首先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各项制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项目并举,项目租售与投资新办齐上,出让、引资、引才并重;其次要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要按照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在坚持大中小并举的同时,努力在提高项目质量特别是技术含量上求突破,顺应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辐射的趋势,大力引进龙头项目、配套项目,从单体项目招商、分散招商逐步转变为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凸显产业特色招商;第三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优化经营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三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招商氛围。

5、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玉溪县域集中了大多数农业人口,而且自身人口增长较快,必须把人口控制在县域生产力水平和资源与环境的容许范围内。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使地区输出的劳务人员能够有一技之长,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提高当地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应积极吸引高科技人才,把走出去和引进来进行有效的结合。

玉溪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玉溪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产业工人,考虑到这部分群体文化程度比较低,劳动技能差,不能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这类群体的教育力度,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补助金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玉溪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为转移或准备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急需的技术知识培训,开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因产业升级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打破玉溪县域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同时也解决产业升级雇工难的问题。

以上对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五点新思考,希望能对做大做强玉溪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何雪峰,罗伟,李崇科.玉溪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闫恩虎.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6).

[4]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2

同心县的发展在宁夏县域经济中有代表性,在中南部地区有典型性,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缩影。李建华书记在同心调研时指出:“郡县稳则天下安,郡县富则天下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县,加快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县,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也在县。解放思想,认真思考,创新工作,努力实现广大干部观念上有新转变,思路上有新突破,作风上有新改进,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扎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业绩,把同心县建成全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

一、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同心县紧紧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题,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把同心建成我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1]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建设全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2]。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从一是行动二是效果两个方面来衡量,力争由非议纷纷到思想统一,由指责不断到交口称赞,最终达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二、解放思想是解决突出思想问题的迫切需要

值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反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总结肯定了群众的这种首创精神,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发展进步,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同心县情实际,着力营造宽商、爱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营造主动为民营经济搞好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氛围。

1.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展解放思想活动,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

2.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用“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

3.营造创优精神。要大力倡导创优精神,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单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对成绩优异者予以重奖,对勇于冒尖者给予保护,树立起开拓进取者有功、甘于平庸者有错、丧失机遇者有罪的舆论导向,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解放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

有了目标,有了规划,就要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推进、来落实,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艰难,多听群众意见,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利民、惠民、便民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实打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实事,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1.要务实苦干,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培育产业的关键是特色。同心县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 “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培育发展富民强县“十大产业”[3]的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同心县情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2.要抓住“两大任务”不放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心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建设样板县得有抓手,要毫不放松地进行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和招商引智工作,把项目资金招来,把企业、人才招来,我们就有发展的基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要创新扶贫模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扶贫规划,用足用活国家和自治区的扶贫政策,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政府为主向社会、企业、市场共同推进转变,由分散式扶贫向集中攻坚转变,探索出一条在中南部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开发路子。

4.要注重城乡发展,促进产城一体化。“城镇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6]。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以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制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规划,完善新区商贸服务体系,布局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实现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5.要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心县是民族大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创新管理的措施办法,坚持不懈地抓好民风建设,抓紧民族模范创建县的工作,力争今年年底把同心县创建成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发展基石。

同心县要建成全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我认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像张兴斌书记提出的那样以“艰苦奋斗、务实苦干、发愤图强、奋起直追”的精神面貌和决心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成绩的取得、工作的进步都是干出来的,惟有务实苦干,发扬同心精神,建成全区中南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县的宏伟目标方可实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贯彻落实李建华书记来同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同党发[2013]25号)

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3

海南的海域面积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2/3,土地面积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地区,有“天然药库”之称。海南省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全省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各省第一位。海南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景区景点,其滨海沙滩、蓝色海洋、热带雨林、珍禽异兽和黎苗风情构成了奇特的热带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尽管海南拥有“特色资源”,但其目前的经济在全国来看还比较落后,这是因为“特色资源”并不等于“特色经济”,也并不必然带来经济优势。随着国际分工和产业梯度的深化,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特色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培育区域优势。海南作为一个后发省份,应当如何快速地发展特色经济?

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要深入理解“特色”的内涵

特色经济中“特色” 的主要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人无我有”一般是指一地固有的、无法流动或流动性弱的“资源性优势”,如三亚的旅游资源以及海口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等。

“人有我优”是指将资源优势经过开发和经营转变成经济优势。某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最初只是“潜在优势”或条件优势,须要进行开发运营,并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经济效益,从而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应当指出,在目前发达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下,经济资源不再是特色经济形成的必然制约因素。河北的清河县并不大批量产羊,却通过引入资源和技术,形成了占国内市场一半、国际市场四分之一的羊绒专业市场。又如浙江的海宁县没有毛皮,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苍南县不产人参鹿茸,却一度成为南方最大的参茸集散中心。这种经济学界人士所谓的“零资源现象”引人深思。

“人优我转”是从市场“动态”变化角度而言,优势是相对的,随着市场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半径、消费群体等因素的变化,优势也随之转变。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贯彻海南省有关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文件的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本质要求,海南是个多民族省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全面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要求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妥善处理各层面的矛盾、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关系,形成系统合力。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资源和环境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南的部分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热带农业等,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别具现实意义。

在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调动社会各方的智力因素,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发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要“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这样才会占得先机。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县域内的自有资源和引入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可进入的市场也是有限的,所以发展特色经济应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避免“多、小、散、乱”的通病,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新观念。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培育成上规模、上档次的支柱产业,并追求专业化和品牌化。另外,发展特色经济,不能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别处的做法,应立足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借鉴别处经验。

海口市抓住“航权开放”、荣获“人居环境奖”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出了火车游、自驾车游、小岛游、探险游、高尔夫球休闲游、避冬游等专项特色旅游线路,招徕客源。同时,还到葡萄牙国际旅游展及法国搞联合促销活动,推动海口至葡萄牙旅游包机的通航,进一步开拓欧洲客源市场。这一系列措施推进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进行战略分析,做好战略规划

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应有开放性的、全局性的思维,在全省(市、自治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综合分析本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和人文传统资源等等因素,做好战略定位,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特色产业。

从目前来看,海南面临的主要战略机遇有:世界性能源危机不断深化,而海南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国际贸易日趋频繁,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是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诸国的交通要道;“国际旅游岛”建设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然带来海外游客剧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效应等等。

近年来,海南政府方面和学者提出的“健康岛、阳光岛、生态岛、长寿岛”战略、“一省(生态省)三地(南中国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国际性旅游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战略,以及“南中国海开发战略基地和环保特区”战略等等,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但具体发展策略值得深入推敲。

海南省所面临的机遇各县域也同样面临,海南省的战略规划可以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开拓思路,或者说海南省的战略规划必须要结合各县域实际来具体实施。

六、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选准特色产业

做好战略规划只是把握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方向,事实上,特色经济发展更为关键的工作是选准特色产业。选择特色产业,可从以下基准入手:一是要保证有持续的、长期的生产要素投入。在目前开放的环境中,应善于利用和引进县域内外两种资源;二是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创新空间,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发展水平;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包括县域内部和外部的两个市场的需求导向,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市场占有率,没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没有生存空间;四是产业关联性强,能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辐射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单一产业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获得产业良性互动的综合效应。

海南省屯昌县原是“两不靠”(不靠海、不靠高速路)的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素质相对较低。但同时,屯昌县农、林、水及矿产等资源丰富,仅森林面积就达120万亩。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之下,屯昌县从建立森林、橡胶、南药、淡水养殖和槟榔等热带生态型农业基地入手,之后,重点围绕丰富的橡胶、槟榔、蔗糖、木薯等农产品资源,创办资源型工业,形成“以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工业,以工业促农业发展”的工农业发展互动格局。

七、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在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上,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破除“一切行政命令,行政命令一切”的旧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注重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学会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调节经济,从而增强县域特色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信息引导、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规范审批行为,缩小审批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令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职权,各级政府都不要干预。下放给企业的权利,地方政府都不得截留,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规范”的运行机制。同时要保持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性,避免领导班子一变,政策跟着变的现象。

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引导,一是成立从省到市(区)、县的各级领导机构,明确责任人和工作内容,建立省、市(区)、县直通的政府对口工作联系制度,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明确责任制度。对各地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评,既考评经济指标,又考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长期指标,将考评结果与当地的财政拨付及责任人的奖惩相结合。

近几年,在海南省开展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各级政府转换职能,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土地和水产资源,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名特优产品,取得了显著效果。白沙县坚持“靠山、养山、治山、富山”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型山区特色经济,把文明生态村的农家小院、边角地、山林、水塘作为开发的重点项目,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琼海市则启动了农业科技服务电话“110”活动和智能化农业网络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农作物、水产、畜牧等行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海南全省目前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00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0%以上。这些文明生态村,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仅是对海南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粗略思考,在具体的发展措施方面,诸如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期待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大出版社,2000.

2、吴刚.海南屯昌:工农产业互动城乡和谐发展[N].华南新闻,2005-06-14.

3、王辉.开设特色游线路椰城旅游美景多[N].海南经济报,2005-01-05.

4、迟福林.油气开发应为海南发展新方向[N].证券导报,2005-04-11.

5、卜云彤.海南文明生态村何以“星火燎原”?[DB/OL].新华网,2005-08-1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