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实用13篇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教育环境差。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教学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教师力量的调整。(3)教育财政经费少。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滞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又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稍微有点头脑或能力的农民均出去打工,在农村就留下老弱病残和孩子。这样农业也无法搞上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结果当然是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法》落实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法》是“软法”,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既不追究,更不制裁。(3)财政政策、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必然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波及到义务教育,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上扬,加上留守生的急剧增多、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增大。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2]李菲.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3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4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 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石油教育 2005年03期,第94页。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5

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自从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于是,全国上下刮起了义务教育的新潮,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解决了当时农村家庭没钱上学的难题。但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的孩子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甚至有许多未成年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有家庭经济困难者,但更多的是自己放弃教育机会。为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情况,此次我们再次以湘西花垣机司小学为实践基地,在学校和当地妇联以及村委的支持和前两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52人(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从所有儿童中随机抽取20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10男10女)进行义务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并对20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且我们团队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王春 2013年)在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戚抚养,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75%。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且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很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而且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就要出去打工(有这一想法的多为男生),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那些已经辍学外出打工的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的10人中,有6人是初中未毕业的,约占总人数的60%。而且很多孩子对学习根本就没兴趣又怎么会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业。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原因:

(一)政府关注力度不够大,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得到政府资助资金少,政府机构不完善,制度管理也不完善,学校建筑物年久失修且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机司小学共开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双人桌椅上课。教室内陈设也极其简单,一些桌椅一个讲台一个黑板,课间娱乐也极其简单,水泥操场上只有爱心人士捐赠的两个篮球框架,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捐赠。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知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完善,但总会有其缺陷,孩子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会让孩子们觉得多读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完善

据我们调查得知,机司小学只有四名教师,三名是代课老师,校长也是代课十八年,这十八年代课生涯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校长一人得知。上课采用包班制的原则,每一个老师会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课程单调简单,基本就是语文数学循环,但是学生更喜欢看到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无限循环。机司小学地处偏僻农村,海拔高,经济不发达,老师工资低,政府对老师的补助又很少,这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望而止步。师资力量弱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更多的孩子选择外出打工。

(三)监管人关注力度不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从调查的学生对象中可知,只有约60%的家长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为文盲,从没上过一天学,家长和监管人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学习看管不严且随意,很多监管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义务教育这一说。很多人还受到农村传统思想的禁锢,认为读书只是纯粹的浪费钱,只有外出打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尽管现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读书,中午还可以享用营养午餐,但营养餐也只是迫于压力在学校敷衍推行,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尤其是暑假农忙时节,大人都要进行田间劳作,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更别说学习问题。学校也无法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于是毅然决定辍学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没看到光有廉价的劳动力在大城市里是难以立足下去的,当醒悟过来时,时间已不等人。俗话说,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

三、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更加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机司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例,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完善提出三点建议。

(一)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放,并做好有力地监督,使钱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空喊口号而已。据我们从麻校长那里得知,政府已慢慢加大对机司小学的帮助,去年完善了营养餐制度的推行,今年更是为学校安装好了电线路,购买冰箱,做饭所需要的厨具碗筷等。当然,政府也可以完善一些体育设施,定期为孩子们购置一批图书,让孩子们能跟得上外面世界的脚步,有更多途经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读书的重要,使义务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

(二)提高教师薪金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没有老师,祖国的花朵也很难培养出。政府可以投资一笔钱在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上。据我们调研组在机司小学教师走访调查中发现,代课老师较多,每个农村代课老师一年的工资就相当于城市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学校没有安排老师的住宿问题,像麻校长每天就必须爬过一座山来给孩子们上课,风雨无阻,家里的农活都只能挤出周末的时间来管理。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用自己地区独有的优势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监管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又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他人传授知识,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机司村的学生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大,而且学校老师和监管人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更多的学生过早的走入社会。此时学校就应该大力发挥自己的重要性,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开设一些心理课程,了解学生们心理的真正所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着那些枯燥乏味的学习,政府、学校、家长三者就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担负起孩子教育学习的责任,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在大山深处还有一群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机会的孩子--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教育条件差,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一定的保证。只有政府和学校真真正正为学生着想,实际行动多于口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我们相信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的教育会得到改善,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将会更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杨S.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2012.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6

但是,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新的困境。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队伍素质的下降。国家兴旺,教育为先,教育的发展关键又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好坏,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教育事业的优劣。铁饭碗时期,中等师范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那时考上师范就是跳出农门,有了旱涝保收的职业,因此考上师范的都是初中优秀学生,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基本的智力素质高,而当时的三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全面,道德培养、技能培养、知识训练、能力训练都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三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思想、知识过硬,而且各方面能力全面,写写画画、吹拉弹唱,可以说音乐、体育、美术样样都能来点,这部分教师有的退休,有的现在仍然是学校最可倚重的财富。师范校改制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招收的都不是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专科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更是没有经过“做教师”的基本训练。因此,最近10年来的新教师,很大一部分除了知识“新”点外,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不适合当教师的(也有好的)。他们纪律性差,自由散漫,他们开会总迟到,上课了还在边走边打扮,男女教师之间玩笑话张口就来,不分场合,也不管有没有学生在场,过分追求个性,不知道上课要提前进教室,不能讲话。自高自大,听不得领导批评。当班主任,干不来,组织文娱活动,不会,组织体育活动,不会。写点啥画点啥,“我不是学那专业的”。大家都知道,在当前农村学校,教师不说是万金油,至少专业之外多少还应会点吧?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照本宣科,40分钟完了走人,那随便请一个初中生教小学,请一个高中生教初中也就罢了。因此我觉得,要办好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办好培养教师的学校(现在有吗?)。

2.英语教材偏难和英语教师的缺乏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我们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学习英语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吗?有这个必要吗?况且,现在的英语教材,花花绿绿。美其名曰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本由16开变成8开,不要说学,就是看一眼都头晕不想学。严重的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很多是高中学过英语就拉来教英语,一个学校几个英语教师教同一个单词就有各不相同的读音,一换教师学生如何适应?我也是学中文的,也教过英语(教育局长听后的评语是“在上汉语课”),那时是老人教版教材,我认为,还是那时的教材好。既学了些简单的用语,课文又简单有趣,到今天,打工的家长回来都还能给我谈“猴子和鳄鱼”、“列宁和卫兵”,觉得那时英语很差,但故事有趣。现在,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其他科目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沦为双差生,都是英语害的。教材满是对话,单词成堆,课文一点没趣味,从初一开始学生要用一半多的时间去对付英语,可还是收效甚微,学生为啥还要去学?学生自己看得更清楚,反正又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打工,苦学那英语又学不好,学来干啥呢?我们有一句话叫“提高劳动力素质”,难道这个素质里一定非得要有英语吗?退一步说,不可以简单一点趣味一点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7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8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9

2. 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3. 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1)关于家庭在2011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一所示:

(2)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

表三(3)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详见表四:

4. 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4.1 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1)关于失学学生数量的问题。32.02%的老师反映每年没有失学的现象,46.49%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14.91%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6.58%的老师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失学.67.98%的反映有现象,这表明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很普遍。详见下表五:

(2)关于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问题。在185位老师里面,56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还有位老师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学学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况占61.29%,在50%以上的情况占38.71%,显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学情况并不比男生严重,人们在关于子女辍学上对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所改变。详见下表六:

(3)学生失学现象的趋势上,9.65%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师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师反映是偶尔发生,3.51%的老师不清楚.这一问题上,只有9.65%的被调查老师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师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师的比例,其余59.21的老师反映失学趋势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七所示:

表七(4)对于学生的失学原因(多选)。49.1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24.56%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的,4.82%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师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师门眼中,学生失学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观经济原因,家庭条件不好,其次就是学生自己原因,对继续学习缺乏兴趣,家长方面的因素处于第三位,后面就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八所示:

表八(5)对于学生提出退学老师采取的对策(多选)。48.25%的老师自己深入了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21.49%的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52.63%的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1.75%的老师选择向社会求助,3.70%的老师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0.44%的老师选择其他办法.在处理学生主动退学方面,老师首选的办法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老师们第二个优先的办法就是自己了解情况,争取自己解决,第三位的就是请求学校解决,老师们的第四个选择就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而请求社会帮助的只占较小比例。详见下表九:

表九4.2 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现象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绝对数量看,还比较多,这说明失学问题在目前还是比较严重.从年级上看,据老师反映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往往有大面积地辍学,这说明需要稳定学生的求学心理。从性别上看,男生失学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与以往女生失学为主不同,表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很大改观,人们对子女上学更趋现在,理性。从失学趋势上,是基本持平,并逐年下降,趋势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5. 关于乡村中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相关问题

5.1 教师部分。 (1)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39.04%的老师知道并很清楚,56.14%的老师有所了解,2.63%的老师听说过,没有老师是第一次听说。详见下表十:

表十 (2)对于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26.32%的老师认为没有,73.68%的老师认为有。详见下表十一:

表十一(3)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5.70%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90.79%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2.63%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很强的法制观念,0.88%的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详见下表十二:

对于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95.18%的老师了解或很清楚,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很强。但是从学校对义务教育采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师认为没有,说明了义务教育法在学校里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制度、法制行为,而在老师眼中,学生及其家长绝大部分有一定义务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这说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宣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看,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认识,那些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

5.2 学生及家长等于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1)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14.3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点,23.71%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详见下表十三:

(2)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在483位被调查者中,37.2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了解的,23.9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13.1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了解的,16.1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的,9.5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到的。在知道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其次是报刊杂志,通过政府(这里主要是指基层政府组织)其它方式的宣传了解的被调查者并不多,只占13.15%,学校在这里作用也不是特别地突出。详见下表十四:

表十四6. 被调查者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0

为了解农村教育情况,笔者于2010年7月深入新疆疏附县比克力克村农村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为农民减轻了很大负担,但是要真正让农民满意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比克力克村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

(一)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义务教育法》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从2006年开始全国各省份开始逐渐推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就是通过把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四大项经费(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畴,由中央和地方分级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机制。但是这些政策在比克力克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比克力克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比克力克村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

(三)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比克力克村学校。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是比克力克 村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最为基本的外部环境,当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同时也越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为人力资本效应发挥提供广阔空间。经济基础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由于新疆特定的地缘特征,经济性贫困类型尤为突出。比克力克村以农业为主,但是村民的农业技术不高,农业不发达,而且宗教,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不好等原因,村民不愿意出门打工。

(二)农村素质教育目标错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发展,师资队伍迅速扩大。尽管新疆政府在师资培训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取得了突出效绩,但是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等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这就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事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和职称较低。在内地汉族学校教师学生比例和教师资源分配比例与维族学校相比相差较大。教师人员数量不足,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比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7:1的教育要求。

(三)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比克力克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比克力克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比克力克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 转贴于

三、改进比克力克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随着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的不断深化,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困难诸多,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否则一定会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教育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抓住教育的根本,突出教育管理重点。

(一)大力发展新疆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教育收入弹性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他们对受教育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不同收入的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情况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有增强的趋势。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新疆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变富裕,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参加教育培训意愿才会有所提高,这有助于义务教育的顺利发展,实现新疆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的变小的愿望。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组织和扶持新疆农村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坚持开放式扶贫,干方百计新疆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

(二)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贝克尔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既没有教育培训),那么,劳动力的工资将等于工人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如果把职业教育事业搞好,能呈现新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局面,各族人民心思进,求富裕、奔小康,衷心拥护党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农村劳动力文盲下降,适龄儿童在效率增加,人口素质整体水平提高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三)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办得是否有特色,是否有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比较稳定的教师队伍。第一,要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要建设好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切实落实好部级骨干教师、区本级骨干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并举办好各类培训;通过实施自治区师范院校“名师评选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工程”,加快义务教学团队建设步伐,并积极做好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的推荐工作。第二,要健全师范院校骨干教师下乡到农村实习实践制度。支持师范院校聘请先进思想的专家、知识分子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教学科研素质的教学团队。

(四)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村教育经费困难

要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疆和疏附县政府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时候,要向村比克力克村倾斜。要充分用好现有的各项教育投入政策,依照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加大对比克力克村村教育的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责任不能下移。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央和新疆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分担比率,尽快扭转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1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年9月,国务院就农村教育工作召开专题研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2001年农村小学初中在校生多达1.17亿,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1.9%,农村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全国第三批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地区,于2004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年来当地义务教育的变化,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在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施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对象为旬邑县农村小学及初中的部分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中学生问卷发放750份,回收690份;教师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00份;学生家长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40份。

二、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课改阻力大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旬邑县农村教育观念陈旧,对新课改热情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在对几位农村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听到了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而课程改革需要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很多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师普遍觉得负担太重,不愿意配合新课改。在与部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教师认为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可能会使学生成绩下降,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

第二,家长观念落后。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9%的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有41%的家长对听说过新课程改革,但是不了解;有53%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新课程改革。在听说过新课程改革的这部分家长中,有79.4%的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很有必要,有11.8%的家长认为不是很必要,有8.8%的家长认为完全没必要,理由基本上都是认为“学生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就行,其它的没必要重视”。

第三就是学生自身的观念原因。在访谈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告诉笔者,她觉得学校一个星期安排四节综合课太多了,原因是她觉得上这个课没有必要,还不如把这个课让给英语课,让大家提高一下英语水平。笔者认为造成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固然可能是这个孩子班上的综合课教学有问题,可能内容枯燥,老师教学方法死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有学好主要的课程才是最重要的。

2、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培训不到位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一,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小学教师中有23.5%的最终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76.5%为大学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32.8%为大学本科学历,67.2%为大学专科学历。教师的学历较低、素质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第二,旬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在对几位校长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老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比较困难,年轻教师适应比较快,但是年轻教师往往在农村学校呆几年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或者是寻求机会调走,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村条件差、学校偏远、待遇低。

第三,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有92%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这些教师中,仅有2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新课程培训,没有教师参加过部级新课程培训。在对一位农村初中地理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该教师明确告诉笔者,她没有听说过校本课程。而且调查中发现,即使是仅有的培训,也常常流于形式。

3、新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好

第一,学校的音体美等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问卷显示,旬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几乎都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但真正上课的比例分别是87%、75%、71%。

第二,综合课程的实施情况。一位当地农村小学的综合老师给笔者讲到,只是表面上将两门课程综合在了一张考卷上,实际上两门课分别由两位老师来分堂授课。在这里,综合课程的概念完全被曲解,实际教学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国家现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据调查,旬邑县小学、初中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度,促进课改的顺利实施

针对调查,笔者发现旬邑县农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度不高,社会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热情较低。因此,要保证课改在当地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加大对课改的宣传力度。

第一,必须取得教师的支持。旬邑县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的重视,但是落实到农村学校情况却不太好。教师是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让教师能够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消除对新课程的误解与思想顾虑,实心实意地参与到新课程当中来,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

第二,要取得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在针对老师“您认为目前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有27.5%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建议当地的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努力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宣传单、印发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地方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等活动,促使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们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进而使得全社会都能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课改的顺利实施。 转贴于  2、当地政府要加强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

第一,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到位。必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体育场、图书馆、游泳池等,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但在旬邑县农村中小学,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创造出好的物质环境。

第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旬邑县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切实提高旬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供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当地农村工作,同时还能留住当地农村的优秀教师,促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对农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经常培训,使教师能顺利掌握并实施新课程。可以请专家和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远程学习;组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讲课;教研员送教下乡;还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络进行学习。

3、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校要积极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

旬邑县虽然只是一个人口不到30万的小县城,但历史悠久,曾经是《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旬邑县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森林覆被率达40%;拥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有距今两千多年的秦代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马栏镇曾经是马栏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调研结果显示,旬邑县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旬邑县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各学校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

[2]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3]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 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4]郝文武.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当代教 师教育,2008,(1).

[5]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 [J].教 育研究,2010,(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2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直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庆市“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后,农村义务教育正在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由此,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普九时代”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尤为必要。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过程

1.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市五个县(区)的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4~9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这五个区县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条件看,都是特色鲜明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重庆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所选取的五个区县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既有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又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实样本,以期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2.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

3. 调查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一套“‘两基’攻坚实现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希冀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该问卷主要从办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五个方面调查基本情况。

4. 调查过程。课题组从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共五次分别深入S县、Q区、P县、X县、Y县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按照乡镇教育发展水平,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在S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X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Y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1所中心校和3所村小,P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Q区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一共调查中小学51所,每所学校发放的问卷不超过3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调查了4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44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率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宜学生的意愿,可教育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两基”国检的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学校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5个2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置基本合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在4华里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往返行走10华里甚至更多的路程上学。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地广人稀,给办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出现学生上学单程大于4华里的情况。

在所调查的1125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承认学校设有图书馆,只有16%的学生反映出学校没有图书馆。按照调查中每所学校调查问卷不超过30份的原则可知,在调查的51所学校中,有6所到8所学校暂缺图书馆,占所调查学校的13.8%左右。在多媒体设备方面,81.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多媒体设施,只有209位学生承认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知在调查的51所中小学中,有7~12所学校暂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占所调查学校的21.6%左右。在文体设备方面,有近4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体设施很少,但同时有51.7%的学生对学校的文体设施持满意的态度,只有5.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4.3%的学生持满意的态度,47.7%的学生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硬件设置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7.7%,另有10.3%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学校的教育辅助配备比较齐全,但其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即便有的学校开放图书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2所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但偶尔去和不去的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达到87.6%。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正如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从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辅助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可能是学校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致,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图书馆汲取课堂之外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几乎抽不出时间制作课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理所当然被闲置。在重视考试成绩,关注学生分数的时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显得更不可能。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较高,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很优秀的学生占28%,认为大部分教师优秀的占50%,认为少部分教师优秀的占21.3%,只有0.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很差。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高,但针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却证实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传统,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知识,以“分数”和“成绩”为根本目的。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不多,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的眼中并非生动有趣,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偶尔生动有趣,30.7%的学生认为生动性和趣味性处于一般状态,只有34%的学生认为一直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在69.3%的学生看来每个问题都标准答案,只有27.9%学生承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学生新奇想法,要么不给予任何评价。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较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只占了31.4%,很多教师停留在说教和解惑阶段。

3.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也许正是基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待课程的态度才有所变化,不管是考试的课程还是不考试的课程,学生都能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再像以前不考就不学或者只上课的时候学。调查发现,考试的课程和不考试的课程有55.9%的学生抱着一样对待的心态。由于受到“唯分数”的影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不得不为将来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准备。如此,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显得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

4. 学生的“双基”得到了提高,但对为何接受教育的认识仍较浅。调查显示,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读书比外出打工赚钱更重要,有79.4%学生在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之时选择了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义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学生从学校中获取的最大收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准备。有3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最大的失败为学习成绩太差,另有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追求中,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从实质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及帮助学生认清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建议:

1.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保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重庆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和《重庆市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3

一、兴国县营养改善计划现状分析

为调查了解兴国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课题组对兴国县高兴镇中心小学、城岗镇中心小学以及这两所学校附近的20所乡村小学的学生,以及家长、老师、学校领导以及兴国县教育局领导,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主要是访谈法。据我们了解兴国县各个镇中心小学校长还有一个职务当地叫“联校校长”各乡村小学校长听命于镇中心小学校长。高兴镇中心小学校长除了担任高兴中心小学校长职务之外,还负责主持全镇20多个乡村小学校长的工作。也就是说,兴国县教育局授权高兴镇中心小学负责全镇乡村小学营养餐发放、师资培训等工作。这次调查包括两个镇一至六年级的学生200名,老师28名,校长四名,家长50名,教育局领导1名。由于镇中心小学受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各个乡村小学又受到镇中心小学的直接领导,在营养餐发放方面由县教育局统一领导,各个乡镇发放模式、发放种类统一所以很容易发现营养计划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供餐形式与内容。据我们调查,兴国县全部采用课间餐的形式。对学生营养餐定点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的办法,即统一进货、统一食谱、统一格,一般是在上午的大课间十点钟,为学生发放牛奶、面包或饼干在老师的监督下让孩子们实用,发放的营养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不得带走,剩余残物统一收回。兴国县收益学校有初中25所,小学267所,教学点138个几乎都是采用这种单一的供餐模式,发放单调的食品种类。每年兴国县用来采购营养餐的费用8000万左右。

2、对营养餐的认识情况和满意程度的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营养餐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把它当成是学校安排给他们的一项任务,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营养餐有抵触态度。在我们访谈的将近200名学生和50名家长中,43%小学生和30%的中学生不知道学校发牛奶是为了提高食物营养。对于“你对学校发的营养餐满意吗”很多家长和学生怨声载道。“学校给学生提供食品也就是面包、饼干、牛奶之类的,如果学生在第二、三节课时吃,等到中午放学又不会正常的吃午饭了。我不赞成学校提供课间餐,如果孩子一天三餐能保证正常饮食、营养到位的话,课间餐就没有必要。而且有了课间餐,一些孩子对早餐就少吃了,同时,吃课间餐,也会影响孩子午餐的食欲。只要孩子早餐吃饱、吃好了,就不会依赖课间餐了。”在高兴镇中心小学有30%的同学不愿意喝牛奶吃面包,说每天都吃一样的早就吃腻了,所以选择打开喝几口就丢掉,面包咬一口丢掉的同学不在少数,面对此现象多数老师也有话说。“看到每天这么多的面包牛奶浪费掉实在感觉太可惜了。”在我们访谈的200多名学生,以及50多名家长中,有4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吃学校发的东西,吃腻了不想再天天吃了,50%的家长也对学校的营养餐表示不满意,都觉得还不如把钱用在别处。在我们访谈的老师人群中超过半数的老师觉得本学校营养餐的执行效果不怎么好,学生欢迎程度不高。当我们访谈到兴国县教育局教研室王主任的时候,他说每年将近8000万的营养餐投入在学生营养餐上,真的不如把这笔钱提高乡村老师的工作待遇,他对这种一刀切的政策表示不满意。他觉得兴国县最仅需解决的问题是老师薪资水平普遍低,营养餐政策的执行过于僵化。

3、学校营养食堂建设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截止今年8月,兴国全县还没有一所学校食堂能达到标准化要求,多数食堂面积狭小且没有餐厅,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就餐,就餐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高兴镇中心小学共有1494名学生,其中住宿生145人,由于高兴镇在兴国县属于经济状况比较好、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大镇,所以高兴镇中心小学在全县乡镇小学中硬件设施属于比较好的。调查发现,学校里面只有一个伙房能够做饭和烧水,并没有食堂供学生进餐。据我们观察,厨房设施匮乏,缺乏保障卫生的消毒和清洗设备,即便有,也大多已经损坏不能正常使用。食堂功能的缺失是此次调查学校的普遍现象,一些学校食堂只是一两间为学生做饭的厨房,没有为学生就餐提供专用的场所。

二、营养改善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形式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导致资源浪费。

由于兴国县营养餐发放的形式是县教育局主持,各个乡镇中心学校分片负责的模式,又考虑到当地经济状况约束可选择的课间餐供养企业比较少,并且对全县营养餐供应链条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从而导致了送到学生手上的营养餐品种一年到头都是那几样牛奶、面包、饼干,单一统一的采购形式导致了食品品种的单调,口味的单一使学生感到厌倦,容易产生浪费现象。很多受访学生说,我一看到那面包就想吐,所以基本上就是发下来我就打开问一问就丢掉。

另一方面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僵化的一面还体现在:不管学生吃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一份营养课间餐,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食用,吃不完的营养餐也不得带走,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打开食品包装却不吃的现象,造成了大量营养餐浪费,这是由于过去死板的发放制度决定的。

(二)对营养餐认识缺乏。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营养餐不了解,缺乏健康饮食的知识,所以往往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进餐,对学校统一提供的课间餐,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少吃或者不吃。学校和家庭在学生饮食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对于饮食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比较欠缺,学校教师对于营养知识掌握不足,工作人员对于饮食营养搭配毫无概念。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不了解。目前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根本不知道有“免费营养餐”和“三元补助”。只有少部分的家长通过电视、报纸上听说过有一个国家出资三元补助的营养改善计划,但是否已经开始实施,以什么形式在实施,他们都说不清楚。同时,大部分家长误将此项惠民营养改善计划工程等同于免费午餐,将其简单的理解为减轻家长负担,甚至希望将营养费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

(三)食堂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食堂配备设施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经济负担。营养改善计划明确要求,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不能用于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而产生的日常运行经费和聘用人员费用。学校食堂(伙房)的水、电、煤、气等日常运行经费可以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 供餐增加的运营成本、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开支等费用,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是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这些试点学校所在的地区。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不高,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地方政府需要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额外的财政补助,这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

三、完善营养改善计划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应动态调整营养餐发放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取舍避免浪费。

据我们了解高兴镇中心小学的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家里饮食条件比较好,学生不存在营养不良或不均衡现象,他们的父母有比较丰富的膳食知识和好的餐配经验,给自己孩子安排的一日三餐质量很高。这类人群完全没有必要再来到学校吃不对口味的营养餐,这类人群我们可以采用自愿的原则,没必要非要发给他们一份,以免造成浪费。不仅仅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不强制使用营养课间餐,那些不喜欢吃牛奶面包的同学也应该采取自愿原则,防止打开又不吃的现象发生。工作人员记录发放和回收情况,以便于订单调整。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在执行镇雄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充分了解营养改善计划的政策内容,以提高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认同度。学校逐步将营养健康知识列入小学阶段教育内容。在小学开设营养健康知识课程,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知识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对校长、老师及家长的营养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水平,强化对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和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首先要对相关校长和教师进行营养知识培训,提高校长、教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加强教师对营养知识的掌握和传授能力。然后再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知识信息干预。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结合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补助政策,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

解决贫困学生的营养餐问题,配套资金筹措成为首要问题。除了政府拨款,多渠道争取资金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合力,才能切实改善贫困学生的营养状况,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健康地成长。地方政府要拿出一部分经费配合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面对物价上涨、学校厨房短缺等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加大相关投入,补贴这部分的费用,保证吃到学生嘴里的补助餐是 3 元钱的足量食品。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3元钱补助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经济实际,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在目前无法建立食堂的学校,地方政府包括省级财政要建立补贴制度,承担营养品从供应商到学生饭碗之间的运行成本,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作者简介:李卫国(1986―),男,汉族,山东聊城,公共管理硕士,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新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

[2]马丽燕等“.免费义务教育项目”在西北农村地区实施现状研究

[3]唐 林,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以湖北省鹤峰县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高英,李瑞芬.搞好学生营养餐的基本经验[J]领导与决策,1996,(1)

[5]吴秋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1(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