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实用13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

一、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筑行业企业的有效供给也正在有序的进行,原有的大批量高成本的建筑投入已转化为供给形态的生产,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高龄化人口比重的增加,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更为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与深度展开为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1.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提出,对建筑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知识结构的改变,能力素质的提升,写作能力的要求成为主流。尤其建筑行业市场情形的变化更验证了建筑行业对应用写作能力的事实要求。可以说,建筑行业的发展不再是绘图设计、按序施工、装饰装潢等一系列运营与操作的单一化,它更需要建筑专业人才具有相应文字材料的撰写与表述来实现项目工程的支撑,更需要计划方案、可行性报告、招投标书、勘察承包合同、报验单、规章制度、现场标语等系列应用文体的有效促进与保障。

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培养建筑人才在充分掌握应用文写作原理、体例、格式、要求、相关注意事项的基础上,与现行建筑专业相关理论实践知识进行实质性的融合和贯通,进而构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优秀人才成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从有形规则上确保建筑行业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素养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2.应用写作能力的具备是建筑类专业人才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大势所需

高职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岗位适应力和执行力,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需求。可以说,这是避免建筑类专业学生因单一技能而导致的狭隘发展空间的出现,使学生能有更加完备的知识储备应对建筑行业 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使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以完备的职业技能适应建筑行业对人才的大势所需。

我们深知,建筑行业的每一个环间都需要运用应用文知识,如建筑人才培育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前所需要的可行性报告、勘察报告、工程申请书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承包合同、施工合同、报审表、报验单、建筑现场标语等;建筑工程施工一定阶段后所需要提交的总结、下一步工作的安排与调整等;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还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工作材料的撰写都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文写作功底来进行支撑,都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胜任。可以这样的说,应用写作能力的锤炼是培养建筑专业优秀人才的重中之重,是建筑行业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的必需。

二、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剖析

建筑应用文写作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高频率文体,是培育高职建筑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知识点。虽说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但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程建设的倾斜,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把应用写作课程真正理解为职业所需,人为的忽视了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主观的认为专业技术才是第一位的,专业技能才是就业的根本。孰不知,专业技术与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更需要双方的贯通,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就是上述两者的桥梁与纽带,就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地位不高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相对于建筑类学科而言,地位尴尬,重视程度低,属于可有可无的学科流。这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思维和职业视野狭隘的后果,无论学校、教师、学生对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都未给予如专业课一样的关注和重视,普遍认为专业知识还没有学透彻、还没有掌握到位,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W写作课程,即使很重要也不愿意设置该课程,这是典型的能力至上观念。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忽视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综合人才的迫切期望,从而导致建筑应用写作课程失去了本应不低于专业课程的地位,课程建设陷入发展困境、步入低谷,建筑类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升滞缓,综合素质却是,已无法满足建筑专业岗位需求。

2.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法单一

当前,由于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得不到很好的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疏于教学教法研究,教学方法单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弹幕教学等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涌现与实践,带来了教育教学新的革命,但是我们的授课教师虽有所涉猎但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化比较严重。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单向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再辅之以简单的练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形式,教学相长严重缺失,严重制约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3.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匮乏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文科教师来进行授课的,对建筑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多,尤其建筑施工的相关过程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很难把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质和重点讲解清楚,其知识的融合更无从谈起;而建筑专业的教师毕业于理工科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不善于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知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明显缺失,很难用完备的书面语言和规范的格式体例来表述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环节及经验分析。故而,就其现状来看,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当前的首要难题,如何培育合格的建筑应用文写作教师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

4.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兴趣缺失

建筑应用文写作没有文学写作那样能给人以激情,给人以思索,给人以斗志,尤其建筑专业学生本身就对文科知识兴趣匮乏,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提写点东西就主动回避,不愿意去触及,从主观上就加以抵制。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乏味的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失去了文学情调以后,学生的兴趣逐渐流失,只能更加被动的加以接受,机械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根本放弃了这类学科的学习,认为技术才是生存的真理,建筑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主导下,我们的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有何成就而言。

三、基于建筑类专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策略

高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能力课程已经逐步引起更多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课程建设已融入重要基础课程行列。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岗位需求,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强化教师培养、精讲多练、善用媒体,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建筑优秀人才培育力度,促进课堂教学相长,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优化,为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1.转变观念,凝聚综合人才培育意识

随着国家“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高职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重新确立自己的学科发展定位。也就是说,我们高职院校及其师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技能至上观念,树立现代综合人才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岗位适应力为目的凝聚综合育人意识,进而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力和执行力,促进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融入建筑专业技能的学习,助力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建筑人才的培养。

2.强化师资,提升课堂授课水平

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虽说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储备了一批应用文写作教师,但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却难以驾驭,主要是因为建筑专业知识匮乏,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点难以与之融会贯通,高质量授课水平难以提升,教育质量堪忧。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积极的培养一批专职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授课教师,以其娴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通达的建筑专业知识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改造,进而帮助建筑专业学生解决专业实践中所需应用写作文体的应用和困惑,帮助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提升,促进教学相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综合建筑人才的培育。

3.精讲多练,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能力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必备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勤学苦练,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职业能力的有效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建筑专业的特点,注重实际案例的导入,鼓励学生有的放矢、鉴别比较、深入思考、切题回答、触类旁通,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建筑应用写作课程中有重点的采用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弹幕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并辅之以仿写、研讨、修撰等教学手段,强力督促学生深度思考,切实提高建筑应用文写作水平,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

4.善用媒体,增强网络教学深度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教学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育的主要潮流。尤其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更多难以阐释的建筑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求知欲望普遍得以提升。可以说,网络教学的开展不仅改变了授课形态,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为此,我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善用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网络教学深度与广度,妥善利用微信、QQ聊天室,特别是课堂弹幕的高效使用,为师生双方提供更加自由而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建筑应用文写作课程真正适应建筑专业岗位需求的必备基本职业能力,成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J].职业教

育研究,2013(8):117-118.

[2]林圣娥.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以“毕

业论文”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

81-82.

[3]严昭飞.对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

革新,2010(31):281-281.

[4]何芸.点燃兴趣 以用促学――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

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130-131.

[5]黄键.与专业结合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J].科技展望,2015,25(35).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2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有所用。然而,现实问题是,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其原因自然很多,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还得向课堂要。为此,应用文写作课堂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试图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进行探讨。

高职应用文写作

课堂教学内容的现况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越来越边缘化,有教育管理者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偏颇等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本身的原因,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困境。其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此课程理论知识浅薄,写作没有什么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其模板的提供也适合学生模仿。对此,学生觉得此课程可有可无,热情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降低。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到写作难度大,其表现为课堂课后练习不是漏洞百出,就是无从下笔。学生便抱怨自己基础太差,从而产生厌学感。如此,直接导致了学生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

(二)主观方面

教师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在课堂中过度重视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由照本宣科演化成讲解一种文体在写作中需注意的事项,即写作课变为注意事项课。这不但不利于写作课,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困境是因没有解决好该课程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

基本属性在课堂中的深化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的构建需以此为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明确本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这就决定了其既有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也担当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为此,可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内容。

(一)明确方向,加强语言训练

首先,应明确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的落脚点是“写作”,即此课堂是“写作”课。无论是中学时期的作文课、文学写作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都是写作课。写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语言。因而加强语言训练,渗透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数量、时间都是应该的。高职学生写作基础普遍比较差,更应该加强语言训练。查阅众多应用文教材,无论是在教材的概述部分还是在具体文体的阐述部分,都非常醒目地提出了关于语言方面的要求,如简明扼要、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等。但是,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中,有些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结果导致学生不重视,从而在作业、作文中,大话、套话、空话、词不达意、用词不准且不得体等现象随处可见。对此,加强语言训练势在必行。对语言训练方式,不同文体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私务文书,如求职信、开幕词、闭幕词、竞聘辞、演讲稿、状等,其主要特征是“说话”,以口语为主。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诵读的形式检查语句是否通顺,也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如模拟招聘会、模拟竞聘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公务文书,如计划、公告、经济合同、投标方案、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等,主要特征是“规范性”,具有很强的现实实效性。因此,可以通过课堂评审的方式,如经济合同,师生一起评审学生的作业或范文(包括问题文),评议哪些语言合理地表达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哪些语言没有准确表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强化规范,增强文体意识

不同于中学时期的作文,更不同于文学作品,应用文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事务而使用的文体。作为实用文体,在很多方面希望做到“千人一面”的效果,因而特别强调“规范”二字。如,国家对公文(可推广至应用文)的写作有严格规定,相应文件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高职院校使用的相应教材也非常强调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特别体现在对文体模板的推荐上。而在课堂上,如何落实好应用文写作便成了一个难点。为了增强文体意识,有些教师按照教材,或对着电子课件告诉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哪些不能写等注意事项。结果导致一门写作课变成了一堂注意事项课。为落实好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除了讲解每种文体的格式和结构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规范”意识。

注意文体之间的区别,加强相同或相近文体的比较 不同文体之间有差别,就是一种文体其内部的种类也有差别,如计划、总结、策划书的比较,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比较,策划书、方案与调查报告的比较等等。

注意每种文体具体运用时的侧重点 具体写作中,应根据不同对象对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做相应调整,如求职文书写作。求职信或求职简历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企业,在写作中有所侧重,不能像发传单一成不变地把一封求职信或求职简历给所有单位。

注意语言规范 落款单位、日期也应规范,如日期除了“零”用“O”外,其他数字均用汉字书写。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演讲稿的写作重视口语,而学术论文重视书面语。习惯用语也不一样,如通知和报告的过渡语和结尾语均不相同。

(三)提高兴趣,渗透人文关怀

目前,相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从性质上讲,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属于大学语文课程,换句话说,在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应肩负起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任,即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教育。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因为太规范,过于程式化、公式化,其课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如若渗透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提高。因此,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把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文种讲解中 如经济合同、投标方案、借条收条等文体中,数字一般要用汉字的大写。这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郭桓案这个典故。通过典故的引入,学生不但了解了大小写汉字标识的来历,也对其用途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运用文体特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如演讲稿的写作,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鼓励学生写实话,写心里话,或者在上课前给学生5分钟的演讲时间;又如,求职文书的写作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励志文化或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在将来的求职之路上,难免遇到各种烦心事,如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如,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一起朗读:“被误解时微微一笑,是一种素养;受委屈时坦然一笑,是一种大度;吃亏时开心一笑,是一种豁达;身处窘境时自嘲地一笑,是一种智慧;无奈时达观一笑,是一种境界;危难时泰然一笑,是一种大气;被轻蔑时平静一笑,是一种自信。”课堂的人文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实践,推进可行性教学

相对于高职专业课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似乎远离工作、生活实际。基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生似乎更欢迎有利于其就业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推进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践感,让学生觉得此课程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就成为此课程的研究重点。在现实教学中,尽管学生能掌握相应文种的格式以及写作套路,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在学生作业中空话、套话较多,能运用于实践、可操控、可执行的内容却较少。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作业的可行性评审 如计划的写作,可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互审,并给出可行性建议,学生按照所给的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当然,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每个文种都如此是不现实的,不过,一门课程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还是非常有效的。

组建写作社团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应用文写作社团。最好每个班都有一名或两名学生作为此社团的社员,并尽可能把本学校的相关材料作为学生实训实践材料。在课堂上,社员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班级的其他学生。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相应文种的锻炼,收到了相应的报酬,而且学校也可提高办公效率,减少教职工写作的时间。于此,学生与学院双方将取得双赢的局面。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建议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要落实其基本属性,回归到“写作”与“应用文”上来,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思考落到实处,这需要相关配套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其中,应特别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平台

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予此课程制度化的支持,比如参加应用文写作社团的学生可全免修或者部分免修此课程;奖励策划活动中的优秀策划,并支持付诸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教师应丰富自身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争取到企事业单位兼职,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实战水平。

(三)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

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参与应用文的写作;督促学生转变写作观念,从以前“禁止套作”的写作观转变为“提倡模仿写作”。

总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要重视“写作”本身的语言训练;二要加强文体之间的比较;三要重视“大语文观”的人文关怀;四要突出文体写作的实践可行性。归根到底,对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落实好课程的基本属性,即“写作”与“应用文”。

参考文献:

[1]王开淮.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8(3):34-36.

[2]赵维良.高职高专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刘秀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66-167.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3

在社会互赖理论的基础上,外国学者Cooper,Robinson & McKinney (1994, 1998)、Johnson(1990)和Lyman & Foyle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他们对合作学习所下的定义略有差别,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能提高学习效果。

中国学者王坦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2002)”这种教学策略体系倡导学生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他们必须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在积极互赖的氛围中积极互动,相互鼓励,直到目标达成。

二、合作学习在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论文写作教学采用老师讲解、学生练习、老师再讲解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模式兼顾了这两个方面,其优势在于,小组内不同水平的组员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个优势,互相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生的随访发现,课堂上采用小组模式,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同时焦虑情绪也明显减少。此外通过小组学习,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而且容易接受。在对初稿、二稿进行修改时,经其他同学修改后,错误一经指出,能很快得到更正,学习效果更好。

三、合作学习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应用

刘吉林、王坦(2004)列举了的五种常见合作学习基本策略,作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特点,对这些策略稍作调整加以运用,分别将这五种学习策略运用于论文写作教学的各个阶段,下文将其应用作具体陈述。

(一)小组调查法的应用

小组调查法适用于论文写作初期,论题选择部分。开题时,老师提供一些可选论题给学生,并将这些论题分为文学、语言学、翻译、教育学四大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进行选择,随后根据四大部分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小组成员分头阅读并学习相关背景材料,讨论在相关部分有哪些论题值得研究,并列出一份清单。提交清单前,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每个论题必须得到80%小组成员的同意,才能通过。随后面对全班进行总结陈述,老师分发评价标准,据此其他组对陈述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学生评价老师给予评价。

小组调查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题时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地方向,通过自我阅读、自我陈述、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并最终确定论题。

(二)小组成绩分工法的应用

小组成绩分工法被运用于论文格式部分,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老师根据教学安排讲解MLA、APA、Chicago manuscript和中国重要期刊论文格式。讲解结束后,老师事先准备好作业和答案,分发给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就分发的作业分部分进行阅读答题,每个组员必须完成等量的作业,结束自己的作业后要向其他组员讲解确保每个人都弄懂所有问题。学习时间结束,老师分发试卷给每个学生进行检测。每个组员的得分不是绝对成绩,而是较前期表现的提高分。小组得分则是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为了获得高分,组员之间会精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转贴于

成绩分工法能很好地敦促学生互帮互助掌握所学知识,组内差学生得到好学生的提携,从而缩小了优等生和劣等生之间的差距。试卷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分数在80分上下浮动,浮动振幅小。此外学生反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

(三)切块拼接法的应用

切块拼接法主要是按小组分配任务后,小组内部还要将任务进一步细分,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被分为5人一小组,每组由学习能力差异显著的学生组成。切块拼接法被运用于论文主体写作部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将论文主体切分为简介、理论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老师事先准备好学习提纲,分发给每个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内部成员推举一个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发言,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将被分派到其他小组进行讲学,其他小组城员认真倾听。完成讲学任务后,组员分别就自己的论文进行写作,完成一个章节进行一次评分,讲评可以由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

切块拼接法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分解开来,避免疲劳。每个同学同时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每人都被分配指导其他同学的任务,同时还要倾听并质疑其他同学的讲解。在指导和倾听中共同提高。

(四)小组游戏竞赛法的应用

小组游戏竞赛法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其适用于内容相对枯燥的部分。该方法被用于语言规则部分,语言规则在论文写作中既有老生常谈,又有新要求。首先由老师讲解,接着每组同学进行组内互助复习。然后老师就易犯的错误整理成作业卡片,并在反面附上答案,分发给每位同学,每人四张卡片。接着全班被分为4人一组的竞赛组,每位同学被分派到不同的竞赛组进行竞赛,回答作业卡上的问题,答对就获得该作业卡,答错扣除手中的作业卡。最后用组员拥有的卡片数量来计分,小组得分为所有组员得分的平均分。

实践发现,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在竞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同学们埋头复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比赛发现,同学们手上的卡片数量差距不大,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较好掌握了语言规则知识。

(五)共学式的应用

共学式被运用于论文初稿的编辑和修改部分。共学式采取结对子的方式。首先老师进行编辑和修改的规则讲解,每对同学就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共学,以确保对子成员完全掌握所学内容。接下来按照规则对对方的论文进行修改。老师根据修改的效果对个人进行评分,对子成绩为两人平均成绩。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4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汉语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ZJB2013047)。

作者简介:林亦农,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写作学和中国古代文论。

一、开发:以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教学实际为依据,确立服务生活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职场的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开发理念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其依据主要有三个: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教学实际。首先,应用写作学科的发展必然要反映到课程上来,其核心部分对应着课程的主体内容,开发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不能无视应用写作学科的发展状况。其次,经济社会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对职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应用写作课程紧跟其步伐。再次,开发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更要依据教与学方面的实际情形: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课程的目标、内涵、形态迥然有异――偏重于知识体系还是工作体系,偏重于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偏

重于“学”还是“术”,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学术体系分野,这直接导致两类学校应用写作课程目标、内涵与形态的分野。

我们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高职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确立服务生活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职场的应用写作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制订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教学内容、考核办法、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要求课程打破传统应用写作课程的学科形态,按照职业工作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确立内容体系,设置教学模块,变课程的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基于职业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应用写作课程,其教学内容设计以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和工作程序为依据。

总之,组建面向行业的跨课程乃至跨专业教学团队,致力“解构”和“重构”应用写作课程并将其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通过开发,课程要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问题以及实现对各专业的服务作用。

二、建设:树立学术意识和精品意识,系统建设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

课程放飞教师的人生理想,落实教师的育人理念,展现教师的学术成就。高校教师的地位是凭借课程赢得的。打造高端学术课程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课程不同于讲座,开课不同于开讲。前者是系统的,后者是单一的。高端学术课程是由许多出色的、连续的学术讲座有机组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高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要树立学术意识和精品意识。

1编制课程标准

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命题、教学评估和课程管理的基本依据,它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提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规定课程改革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作为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高职语文教师要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编制适应各专业需要的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标准。

2打造教学团队

教师是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教学团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流的师资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课程负责人要优秀,二是团队成员要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

3设计教学内容

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从职场和专业实际出发,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研究,构建科学的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体系。

4探索教学方法

要打破以往经院式(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文选式(重视范文教学)和学徒式(重视技巧训练)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比较合理的综合式教学法。要根据应用写作教学实际,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范文导读法、病文指瑕法、案例探究教学法、仿真模拟训练法、趣味教学法、文种比较法、竞赛活动法、创设情境法、社会实践法等。作业要及时评改,尤其是整篇的文章,可采用课堂点评法、互评互改法、整体评改法、重点评改法、自评自改法、面对面评改法等多种评改方法。

5选用教学手段

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即是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电视机、电影机、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提高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必须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

6建设课程教材

教材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要按专业发展和职场需要遴选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材分主体教材和辅助教材,前者可编撰《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程》;后者需编撰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各1册,可分别取名《职业汉语应用写作实训手册》(职业汉语应用写作学生手册)和《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学参考资料》(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师手册)。教师手册是教学参考的重要资料,主要应包括:应用写作课程相关知识拓展、应用写作学科相关知识拓展、教材文体知识拓展、教材例文详析、教材文体新增佳作赏析、大学生应用文佳作选、大学生应用文典型病例会诊、教学案例集锦、教学生动资料和教材相关文件等。

7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类,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用书、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试卷分析、案例资料、专题讲座资料、教改项目资料、教研活动记录、教研论文、课程荣誉等。积极开发建设职业汉语应用写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搭建多维、动态的课程训练平台,充分利用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实现课程学习资源上传、信息检索、疑难解答、相互讨论、作业提交评价的网络化,提高教学效果。

8加强教学管理

科学制订课程教学管理文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9建立评价体系

依据科学先进的现代课程评价理论,建立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10取得教改成果

对应用写作课程展开全面研究,在更新写作教学观念、整合写作教学内容、创新写作教学方法、实施写作训练系统工程、优化写作教学测评方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

总之,通过建设将课程与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的职业取向与高等取向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呈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将本课程打造成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

三、教学:在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学工作

高考作文不是汉语写作的终点,高校写作课不是中学作文课的简单延续。高校写作课有其自身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是在较高、较深的层面修习汉语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结构。高校写作课是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的,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是为培养职业型人才服务,其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等与普通高校的应用写作课程有很大区别,我们要在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基础上科学开展教学工作。

1全面、准确把握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

(1)课程的性质。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有两种导向: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识素质训练导向,强调根据日常生活的通常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二是为专业与工作服务的职业训练导向,强调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因此,从性质和定位上讲,职业汉语应用写作不但是一门通识素质课程,而且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

(2)课程的特点。与应用写作学课(应用写作学是研究现当代应用文章的写作特点、过程、规律和写作规范、方法、技巧的一门学问)不同,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主要是一种技能课、工具课,其教学目的重在应用写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此,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该课程还广泛地与政治学、管理学、秘书学、写作学、文章学、语言学、思维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献学、传播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联系。因此,它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理论性和创新性。

(3)课程的意义。学习这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弄懂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点、规范及其写作方法,感悟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和规律,提高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场工作奠定良好的书面表达基础。

(4)课程的目标。就知识目标而言,要了解应用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从事党政工作、、日常事务、会务管理、商务活动、宣传工作、社交礼仪活动以及职场专业工作等所需要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就能力目标而言,要具备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材料的能力,具备党政文书、事务文书、会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科技文书、新闻文书、教育文书、职场文书等应用文书的写作能力和处理能力。

(5)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应用写作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系统掌握应用类文章的写作要领,获取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6)课程的内容。本课程分三块内容:①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程概述。阐述课程的开发理念、建设思路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意义、目标、任务、内容、方法与要求,介绍应用写作学、应用写作、应用文等应用写作学科的基本术语。②职业汉语通用应用文写作训练。介绍党政机关公文、事务文书、会务文书和礼仪文书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相关训练。③职业汉语专业应用文写作训练。介绍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科技文书、新闻文书、教育文书和职场文书等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相关训练。

(7)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以应用文写作理论为指导,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领;以范文为借鉴,从范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法;以写作训练为中心,多练多改,在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应用写作能力;以加强写作主体的修养为根本,不断增强作者在德、才、学、识方面的修养。

(8)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本课程建立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达标性考核的三环考核标准,实现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达标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习过程,终结性考核注重考查学习结果,达标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达标程度(即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套评价体系弱化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强化平时写作训练成绩,课程学习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课程考核分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两大部分。平时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涵盖了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锻炼、方法习得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内容包括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等。期终考核注重结果考核,分笔试成绩和作品结集两种形式(笔试用以检测学生对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写作技能的掌握水平,笔试试卷在本课程题库中抽取题目,试卷题目基本覆盖课程教学模块中的重点内容;每位学生的所有应用写作成果都要结集成册,作品集要求有封面、扉页、前言、目录、正文、后记等),另设“相关获奖”“发表文章”两个加分项。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的总评分构成达标程度。

2科学开展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学工作

(1)依据需要,实施改革。

职业汉语应用写作课不同于理论课、知识课,它是一门具有综合训练性质的以写作实践为主的课程,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教学要以写作训练为中心,通过严格的写作训练,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转化为能力。是否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是应用写作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将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日常训练与实战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应用写作基础理论阶段,要集中抓观察调查采访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学习应用文体写作阶段,要抓好重点文种的训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写作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写作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必须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出发,确定训练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点。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切实为专业服务。如园林设计专业,可突出市场调查报告、园林设计方案、经济合同、招投标文书等文种的教学;机电专业,可突出产品设计说明、实验实习报告、科研报告的教学,等等。

(2)遵循步骤,搞好教学。本课程的教学要遵循以下五个前后相续的常规步骤:①制订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既是课程教学实施的蓝图,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应用写作课程为培养职业型人才服务,其本身就应是职业型的。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汉语应用写作教师要根据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目标,制订授课计划。②编写课程讲义。课程讲义不仅要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要处理好理论讲授、例文分析(范文赏析和病文指瑕)和写作训练三者的关系。理论讲授部分,主要讲授前人关于文章写作的经验和方法。例文分析与理论讲授紧密相关,相互配合。这二者都是为文章写作做准备,最终要落实到写作实践训练中去。写作训练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导,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二者的课时分配的比例应为1∶4,即理论讲授1学时,课内训练和课外练习应各为2学时。③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真正的课堂是教师的放血之作,是教师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凝结,是师生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融的结晶;真正的课堂是教师的学识、阅历、激情、个性、亲和力、语言风格的独特呈现,要给学生以心灵的冲击。高职教师必须上好每一堂课,只有每一堂课都完成其教学目标,课程整体目标才能最终实现。④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不二法门。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加强理论学习,反思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反思教学实践绝不可轻。⑤做好课程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系统总结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总之,通过教学,学生要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的态度,完成既锻造写作本领又增强综合素养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李承志写作课的能力培养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3).

任文贵写作课教学改革刍议远程教育杂志,1999,(1).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5

一、传统写作课程范式之商榷

(一)结构范式:传统写作课程的序列化之商榷

结构范式的大学写作课程指的是大学基础写作或中文应用写作等写作类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写作知识之间存在严格的教学序列。例如,基础写作课程老师一般先给学生讲授写作原理论,讲授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载体与受体,如何进行写作感知、如何进行写作运思、如何写作行文,将常用的表达方式和技法条分缕析地告诉学生,如何叙述、如何描写、如何抒情、如何使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教师接着讲写作文体论,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几种文体都要从概念、特点、写作方法一一涉及到。师范类高校还会给学生讲到写作教学论,学生通过对写作这一门课程严谨有序的写作知识结构的掌握,从而运用这些写作知识去创作自己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语文教育专家或是一线教师都在研究写作课程的序列性问题。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强调要建立具有“明确而合乎科学的序,以保持结构的连贯,使教学循序渐进、环环相扣。”[1]而上海师范大学邓彤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一文,指出“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仅仅从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序列性出发,而应基于学生今后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2]。经过对目前高校的写作课程的教材编排和老师授课情况来看,写作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原理、各文体知识结构的讲授上,未考虑到学生心理习得顺序,导致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并不能在短期帮助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上课做自己的事,看文学书,玩手机的现象。邓彤认为,我国写作课程由于一直在写作教学序列化上进行探索,但是多年的研究发现写作课程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于是我们提出假设:写作课程的内部当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却未必构成非常严格的序列。我们当前的写作课应该打破这一知识结构,引用西方的创意写作思维方式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让写作过程重现课堂。

(二)学科范式:写作课程的单向度思维之商榷

学科课程范式指的是将属于前人写作和研究的感性知识通过提炼、筛选的方式得以保存与延续,为后来的人认识写作和学习写作提供基石。学科课程范式奠定了课程的学科本位基础,在课程发展史上意义深远。然而,其将前人写作和研究的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条分缕析地加以分割与肢解,往往是单纯在写作中研究写作,进而造成课程视角的单一性、单向度思维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对写作的认识应该扩大到信息型写作,信息制作者(个人或集体)发信息,写微博,实际就是要表达出内心的一些情绪、思考和见解,因为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作者或传播者。在这个流行转发和点赞的年代,网络时代不经意间在偷偷削弱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力和表达力。针对一则新闻热点事件的跟帖,只是转发和点赞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学科入手,从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找到和写作相契合的部分,对学生加以培养,使学生能够对事件本身看得深入,能够逻辑严谨地表达自己观点。

二、大学写作课程的范式转型与实践

传统写作课程范式“序列化和单向度思维”使得写作课程理论与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与学生今后面临的写作困难和心理预期不一致。这些都在推动课程范式的转型,我们期待建构一种“过程―融合”式的新的课程范式。

(一)坚持过程型的课程观

过程性的写作课程观,首先表现为写作课程的动态性。“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3]因此,“通道”式的写作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而非最后的作品,注重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其次,过程性的课程观还表现出课程的生成而非预设,不是一种外在、独立于教师与学生而存在的,而是师生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之中共同建构而成的。确立课程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内容,将45分钟课程时间设计为8-10分钟的课程报告,30分钟的课程互动研讨与练习,7-5分钟的学结。改变之前单纯以文种分章讲解的形式,通过研究性案例结合话题与问题分析,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执行力度,使教师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将写作理论知识与具体写作行为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素养与写作能力的双向提高。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内外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难以落实课外教学效果,本课程的“1+1+1”模式及有关要求确立了师生各自在教学与学习中的责任,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拓展,既可以挖掘知识点的内在含义,也能够在练习中得到应用的锻炼。这样,从关注学生的写作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写作学习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打破固有的传统课程理念对自身写作视野和授课风格的框束,汇入和集聚了师生个人经验和人生智慧的写作历程,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另一种学习。[4]

(二)形成融合型的课程观

写作课程不再是以写作学相关理论的序列为逻辑出发点来编写教材,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写作课程更加强化写作知识和写作过程的联结性与完整性。

传统写作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进行写作原理论、写作文体论、写作教学论理论体系的培养。对应用写作课程而言,分为日常应用文、事务应用文、党政机关行政公文几大类别,分别讲授不同文种的概念、特点、写法。这两类写作课程都是基于写作学理论的课程,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写作这一活动仅仅依托写作学相关知识本身还无法完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写作和发表各种应用文体,如何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知识视角进行信息写作,这就可能会用到诸如社会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背景知识。所以写作课程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授课中,必须整合多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三亚学院写作教学团队在冯汝常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调研后发现: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与新知比较感兴趣,而原先的应用写作教材和基础写作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其知识的逻辑序列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标准的需求,于是,冯汝常教授打破应用写作教材一贯的逻辑序列,将写作理念与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从信息型写作、格式化写作、智慧型写作三个维度重新定义应用写作教材。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写作课在传统文学写作的基础上,增加文创环节,主张运用创造性思维,将文字作品开发为产品,将写作学科的外延扩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通过专门网站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平台,在天涯创意写作中心网站、中国数字大学城(海南)网站、班级课程微信公众号、课程专门QQ通讯等支持下,可以下载学习案例,获得学习指导,提交学习心得与阅读笔记,参与课堂互动。

综上所述,在“过程―融合”课程范式中,写作的过程如同平地起高楼,每个写作者既是工程师,又是建筑工人,还是装修工,这是将思想从触发到收拢,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其评价也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作品,而且也要评价学生在线上、线下的写作参与过程。因而,在这一课程范式下不再是为了选拔、甄别与淘汰,而是在写作这条充满魔力的道路上,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老师不断创新教学的过程,教学相长,合力共生。

注释:

[1]刘欢,荣维东:《微型写作:课程、教学和教师的视角》,中学语文,2014年,第28期。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6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7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

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行政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5.课程内容凸显“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习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应该有文献检索技巧的相关内容;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等课程中也应该给学生讲授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8

(三)论文的评价与交流:论文评阅和论文交流论文的评价应注重过程的考核。作者在课程论文中采用的评价方式由分组及小组成员分工得分(10%)、大纲得分(10%)、论文得分(70%)及论文展示得分(10%)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20%。论文完成后,进行课程论文演讲比赛。各组在论文基础上制作PPT课件,每组演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二、课程论文在管理类专业法学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

笔者在所教授的法律课程中坚持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七年的课程论文写作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法学课程论文写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一)论文选题面窄,偏重理论研究课程论文能否做好,选题是关键。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是选题面偏窄、选题过大和选题偏重理论研究。对于选题,教师要提供具体指导。可向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在布置论文之初就告诉学生课程每部分的重点难点及相关领域还未解决的问题。或者结合当前热点案例,直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交给学生研究,或者结合立法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轻视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从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来看,在内容结构和格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学生仍按高中写作文的模式来写课程论文,不重视研究专业文献,只是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想,缺乏数据和资料的支撑。论文格式不够规范。教师应加强引导,端正学生态度,指导学生正确查阅专业文献,不仅关注论文内容,论文格式也要严格要求,还可在论文评分标准中适当增加格式规范的得分,引起学生重视。

(三)欠缺查阅学术文献的能力,写作能力有待提升笔者在开展课程论文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本科学生多数使用因特网搜索引擎查找论文资料,如百度、谷歌等,很少使用专业的学术数据库资源。这反映出学生欠缺查阅学术文献的能力,论文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不强。而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查阅科研文献的能力是评价其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关键指标,教师应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利用专业数据库检索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案例和法条在论文中使用不当法学课程的课程论文写作,鼓励学生在论文中正确引用案例和法条,充实论文内容,突出论文的应用性。案例和法条的使用方法不当是课程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常见的问题是简单罗列案例和法条,而未结合论文内容进行评述。或者完全以法条代替阐述,全文都是法条的堆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选择法学方面的科研论文,先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掌握案例和法条在论文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通过网络查找到大量的论文资料并直接使用。为严肃学术风气,在确定课程论文成绩前,学校应通过论文答辩掌握学生论文完成的真实情况,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受大班教学和学时数所限,让全体学生进行论文答辩难以实现。建议教师根据论文完成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论文答辩。笔者在实践中通常会选择两类论文进行答辩。一类是写得非常好的论文。此类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做了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检验各小组成员对论文思路的熟悉程度,判断论文写作过程的真实性。另一类则是可能存在抄袭行为的论文。对于这类论文,在答辩前可要求学生提供参考文献进行比对,并对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标注,在答辩现场有针对性地提问。如有充分证据证明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则对该组成员的课程论文以零分计,学生将没有第二次修改和提交论文的机会。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9

1项目课程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与其对应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只有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才能是项目课程,这是项目课程的本质所在。项目课程改革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这一观念认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只能来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课程结构,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对知识的组织方式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

2高职高专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讲授轻练习、重技巧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的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由于应用文本身体式的规范性、明确的工具性、极强的法规、政策性,使得它与文学体式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学生由于限于自身阅历及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在学习应用写作时对事物缺乏主观感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种受命行为,因而教师在实施应用写作教学时就难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应用写作本身客观存在的教学难度。而我们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都是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再分析例文,最后学生被动练习。这种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非以学生为中心,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本来就程式化的应用写作变得越发枯燥,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2)教学目标错位,教学内容重心偏离。教学过分突出知识目标。职业教育的应用写作教材大多还沿用学术教育中的学科体系,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的学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至于我们在教学中常以理论为本位而非以写作技能为本位。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是以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文本角度出发.归纳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忽视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培养和写作行为的过程分析,导致写作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教学效果不明显。应用写作有规范化、格式化的特征,教学很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式化灌输,导致课堂气氛的平淡呆板,学生写作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实际上。作为大学生。接触应用文的机会少,同时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调查显示,他们对陌生的应用文写作开始大多抱着新鲜的态度,也有为将来的发展而学好应用写作的意愿,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应用写作兴趣的原动力。关键是教师能否将这种新鲜态度及意愿保持下去,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

3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时间更为紧密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要求课程的内容设计,要以项目为主体,就是围绕项目来组织课程,以接近情境性,把职业情境和学习情境对接起来。这就要求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项目化,有些纯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如数学只能按照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尽管应用写作是语文学科写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应用文具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独特性,即表现为应用文写作与工作、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社会团体或个人,人们处理事务、交流信息及沟通协调,社会每一个领域不同层面都离不开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这种实践的功用性,要求写作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技能和职业技能。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4应用写作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项目课程的本质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的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注于工作任务之中,教学过程由任务来驱动,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完美地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设计确立项目、任务(情境),这是项目化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入工作实践,进行工作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项目。应用写作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其面向不同职业领域应有所侧重。因此,我们去确定项目、任务时,针对不同专业,项目任务各有不同。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项目,应用写作中公文类文书写作、机关事务类文书写作,这些内容是各行各业、各领域通用的,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写作基本技能。由此而确立的项目作为基础项目各专业通用。一类是专业项目,即专业所面向的工作领域而产生的项目。如招投标文书制作、经济合同订立等。各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下面是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经过深地分析,确立如下项目。

项目一: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具体工作任务有:①制定市场调查方案。⑦确定市场调查方法。③设计调查问卷。④市场调查资料收集。⑤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分析。⑥撰写市场调查报告。⑦撰写市场预测报告。

项目二:教学仪器设备招、投标。具体工作任务两组:一组作为投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收集招标信息。②制定投标方案。③制作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投标书。⑤投标。⑥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的草拟)。一组是作为招标方,工作任务有:①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写作)。②制定招标方案。③发放自资格预审文件。④制作招标文件。⑤组织招标会议,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⑥撰写评标报告。⑦发中标通知书;⑧草拟经济合同、签订经济合同。以上项目融汇了应用写作课程中的投标、招标文书写作、商务谈判方案、经济合同、调查报告写作等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营销专业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注意的是,“项目选择必须轮廓清晰,有明显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的实际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

(2)制定计划,交给任务。分组教学是项目化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科学分组应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宜,小组规模应视项目大小和教学要求来调整。小组的管理亦可引入企业现实的管理体系,任命或选举小组组长或叫经理、主管等,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对小组及项目实施管理。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定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在计划的制定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确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教师只需对学生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善完善之处给予指导,逐步完善计划。对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小组组长(经理)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

(3)按照计划,实施项目,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项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入门项目可由学生从书本、网络、调查等途径获取有关写作知识,通过小组成员协作,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若项目比较复杂,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地i井授需要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要注意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同时,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限。

(4)交流分享,检查评估。工作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交流、互查与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包括每个学生在各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隋况,结果如何。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整个评价应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

5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项目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问题

(1)项目课程整体课程体系设计问题。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的课程整体性开发,是对整个毕业生就业岗位所进行工作分析之后,确立项目课程门类和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用写作项目课程开发要纳入学校整体项目课程开发体系。否则,应用写作项目化教学就可能走入误区或半途而废。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的也收到了新的挑战,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与日常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应用文写作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门课程,正是由于应用文写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高职院校更应该从学生就业方面考虑,充分重视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校级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处理各方面事务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也是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便学生能够在进入职场后较快的适应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都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而这些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显得非常必要。但是,由于信用文写作这个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地位的高低,有些高校仍然没有重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在不断的探索中,再加上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还不够,因此,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往往缺饭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导致课程的设计安排不够合理。例如,教师过分依赖于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进行教学。有的教师甚至按照教材内容从头讲到尾,从公文写作开始依次讲解,直到最后一章学术文章的写作;有的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部分章节的内容,有的教师则主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还未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且有些没有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把握,忽视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

(二)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偏向于理论化的教学,以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回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了。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是按照应用文写作的特点、类型、写作时的格式要求等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临场发挥进行应用文的写作。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为下降,另外,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较强,使得教师过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过高

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之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写作能力的训练,过分重视课堂教学。然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时有限,这样,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应用文的撰写会导致训练的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教师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较为传统的期末试卷考核方式为主,大多都是采用笔试的形式。其中,最终笔试考核成绩占到整个课程成绩的70%,而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只占30%。并且,考核的内容也主要以知识性的考核内容为主,而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不符合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学生对课程兴趣较低,抵触心理较大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写作能力不强,写作的主动性也不是很高。有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存在很多的错别字,有的存在语句不通顺的现象,再加上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将应用文写作格式等进行规定,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撰写。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就造成了学生应用文写作质量不高,写作兴趣也大大下降,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枯燥无味的格式化的写作方式产生抵触心理。

三、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和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该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是教师结构配置上要合理,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以便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其次,要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最后,鼓励教师入职后进行再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知识涵养,或者是听过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

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安排,根据实际需求有重点的选择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这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相对应。这样,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更强,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也更强,学生也能找准目标有效的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较快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

(三)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由于应用文写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并且复杂多样,要想写好应用文就必须具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脱离了实际内容的文章就会显得比较空洞,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一旦学生遇到不懂的实际问题,还是无法下笔进行写作。因此,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脑袋中必须要有想要表达的实际内容,然后再根据所学的写作技巧,才能较好的完成应用文的撰写,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种多样的素养和知识储备。教师在讲授应用文写作课程时,必须要求学生具备写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素养、业务能力的素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熟悉和了解所有的写作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各专业特点,挖掘其与文化课之间的联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到演讲稿的时候,可以与公共关系课程相联系,二者可以联合举行一个小的演讲比赛,然后根据比赛内容撰写演讲稿。其中,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可以就演讲稿的写作水平进行评价,而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师则可以对演讲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学生既能领悟到演讲的真谛,又能在应用文写作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写作时,如经济合同,审计报告等,可以与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教学,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到应用文写作的较高水平。

(四)教学方法的系统化改革

首先是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作为主体作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范围及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除了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去思考,以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某个问题,让学生加入到小组讨论中来,通过群体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另外,小组讨论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并且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能力。

其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讲解到广告文案设计时可以播放一小段广告,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讲到法律文书方面的内容时,也可以播放法庭案件审理的视频。将富哦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教学效率。

最后,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例如在讲到求职信或会议记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现场模拟,通过口头汇报、现场记录等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丰富教学方法。除此之外,除了通过课堂模拟的形式,还可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训练,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情景相结合。

(五)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创作水平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于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而传统的笔试试卷的考核方式知识基于知识层面的考核,并未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创造。因此,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以便更加准备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判。

四、总结

为了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是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四是要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战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J].写作教学,2010(7).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1

说课首先是要围绕基本要素。说课要求的三要素是:开什么课、为什么开这门课、怎么开好这门课。围绕这三个要素,说课可按照以下的基本程序展开:(1)设置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情况的调研分析;(2)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4)学情分析;(5)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分析教材;(6)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7)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的设想;(8)说明教学效果的预测。在基本要素具备的前提下,说课重点应突出课程的特点,而针对学情说课则是关键。由此,形成了我的应用写作课说课教案。

一、课程性质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应用写作课是我院各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职业素质课,目的在于培养我院学生具备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基本人才需求。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知识:通过应用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应用文的基础知识;

技能:能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方法,会写、能写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写作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等。

应用文尤其是行政公文其格式(如从用纸到用字到标点)要求相当规范,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与我院培养学生具有体育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至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待下面“教学思路”部分分析。

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体育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应用文写作技能更是欠缺;学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二)教材及课程内容的选择

选用陈子典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应用写作》。该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教材。

本课程安排36学时,2学分。结合学时安排、学生的实际,选择常用的公文(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常用的机关事务文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及常用的日常应用文进行教学。

(三)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

难点:13种公文的应用及通知、请示等常用公文的写作。

四、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结合“计划”的教学谈)

(一)既教书又育人(针对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和学情)

1、加强课程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教育:

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实际,把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作

用(特别是在就业岗位中)的教育从一开始至学期结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第一堂课,我先让学生收集自己知道的、见过的和用过的应用文并说出其作用。最简单的如请假条、新生入学须知等,如“计划”一课,讲计划的作用时,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引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说的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大至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到亚运会的举办,小至班的春游活动,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都离不开计划的制订,藉此机会告诉学生从进大学校门的那天开始,就要对这三年规划好,先确定好目标,再好好想想如何实现该目标,如该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要考取哪些证书等等,不要因为未做好规划蹉跎岁月而后悔。让学生体会到计划制订得合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对计划的应用,进而认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2、注意选取与体育及学生实际有关的范例进行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到能写、有用。如代系写学生违反纪律的批评通报、写亚运志愿工作总结、体育俱乐部运营情况的调查报告等。

(二)教给学生应用文学习和写作的方法(针对学情)

本课程的教学,从文书的内容到格式,都需注重足量的循序渐进的系列实训;注重课堂讨论、范文借鉴、病文析改,在培养、训练乃至强化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对常用公文,利用公文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实行套写。

2、注重应用文书段落展开方式的运用,激活学生写作的思维、提高成文能力。

再以“计划”为例。计划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可让学生依顺序分为三部分进行练习,先写前言,再到主体。计划的主体包括目标、措施、步骤(或要求),目标、措施、步骤(或要求)也称计划的三要素。让学生按三个要素构思,然后口述自己英语A/B级复习应考的计划提纲。

3、注重例文“点评”,引导学生体味例文的写作运思。冲击学生的思维习惯,促使写作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以学生的计划习作为例进行分析。从习作中看到,学生虽理论上知晓计划的三要素,但真正写成计划时,仍有缺乏目标或措施不够具体的情况存在。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课程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

根据高职教育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根据课时安排,循序渐进地学习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文体知识;同时,经过范文的学习,经过多练多写,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情景模拟写作、案例写作、病文分析与修改,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和写成若干个文种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等。

(四)注重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针对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1、以系(部)日常工作为载体,进行写作训练。如让学生代系(部)制订“新生杯篮球赛方案”、“书法比赛活动方案”等。

2、以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进行写作训练。结合课程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公文写作比赛、“党在我心中”、“我为亚运添光彩”等征文比赛,并指导推荐学生参加全省的决赛。

通过实践,扩大应用写作训练领域,增加应用写作经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目的。

3、利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交流,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2

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适应性;平台

应用文写作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学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展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用文教学效果。实现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于学生适应性对接的研究,不仅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实现。

一、当前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范式

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分两种:一是“理论+文种范文”模式;另一种是“课堂教学+文笔训练”模式。首先“,理论+文种范文”模式是很多高校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方法。一般在教学时,教师先将理论和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再通过范文展示的方式来进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文笔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更多地倾向于应试教育,即在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复习之后,再通过测试和训练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考查。比较这两种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感性认识,而后者则较多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于学生适应性原则

(一)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及学习能力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学生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及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动机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度,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换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就必须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动机、习惯特点、兴趣度等因素来进行合理化的教学设计,以便于使教学内容与他们的需求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提升应用文教学效果,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比较实用的学科,因此,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学生适应性还应体现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换言之,要从职场适应性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素质,从根本上促进素质教学改革。对职场要求进行准确定位和调查,以此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最大化地填充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三、学生适应论视角下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研究

(一)打造高校应用文写作服务平台打造高校应用文写作服务平台,应不断提升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的适应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第一,可建立应用文教育专业网站,学生可通过网站来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同时,学校还要结合社会现实需要来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为应用文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第二,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借助这一平台来实现应用文写作交流,并查找相关资源,不断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总之,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适应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开发校级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开发校级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是不断实现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与学生适应性的关键。首先,要善于大胆地打破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实际应用等要素进行课程创新,开发出适用于本校教学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体系。尽可能地让课程教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实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此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三)以职业化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职业化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是提升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与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从职业化的视角来进行,构建详实、丰富的教学体系,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要善于将教学内容现实化,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个人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应用文写作,从而不断地提升写作水平。总之,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与学生适应性是相辅相成的,既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更要使所学知识适用于实际需要。

四、结语

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而言,积极实现课程服务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课程服务与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不断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开发出一套合适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应用文写作服务平台、开发校级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以职业化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来提升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程服务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应用写作课程论文篇13

首先,写作课是一门术课而不是理论课。

对于写作课术课性质的认识,就连写作理论研究者也是认同的。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如是说:“高校开设写作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方面的技巧会写一般常用文体。”朱伯石的《写作概论》也讲:“把训练写作基本功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词章修养;同时也注意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理解并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和文体知识”。如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的阐释:“写作学的教学,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理论研究的水平,又要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以及语言生成的全部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毋庸质疑,任何一所高校的写作课程,任何一位写作课教师,也都是要把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技能作为教学目标的。

确认写作课的术课性质,关乎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一门真正的素质教育课程,关乎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

其次,术课就要开成训练课。

术课的目标是提高技能,提高技能包括提高基本素养和技术技巧两个方面。以乒乓球为喻,基本素养就是耐力、反应等体能范畴,技术技巧就是接、发、扣、削、拉、旋转等技术动作;写作的基本素养就是文字基本功和阅读、阅历,技术技巧就是各种表现方法。无论是耐力、反应也好,各种技术动作也罢,没有哪一项不是要通过训练而是依靠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巩固和提高的。写作也是如此,文字基本功也好,表现方法也罢,都不是学好理论就可以掌握的,都是需要不断地动脑动笔,不断训练,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阅读、阅历更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更需要遍览群书,而且时时有心,事事用心)。所以写作课必须开成训练课才能切实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第三,开成训练课就要坚决摆脱理论。

术是习得的,不是依靠理论教育养成的。此其一也。

其二,是我们切实需要来看一看我们的写作理论究竟都是些什么理论。目前的所谓写作理论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语言学等真学问,一类如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学写作学等假学问。

如前所言,真学问不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这些真学问都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适合兴趣阅读,对于写作实践不具工具性意义。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学写作学何以是假学问呢?

其三,普通写作学和文学写作学中有一小部分的理论,比如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等,但是如果敢于正视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就不能回避写作教学中理论、训练“两层皮”的问题,理论对于学生的写作基本无用。

那么表现方法之类难道不值得借鉴吗?表现方法之类并非理论,表达方式属于文字基本功,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都属于习得,属于经验,如果一定要说是理论,也只能说是“假性理论”。

第四,摆脱理论就必须摆脱理论模式。

摆脱理论,并非不要教材,而是不要那种理论型的教材,不要那种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其一,重构教材体系。以表达方式、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重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并非一式,且层出不穷,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因此应以习得介绍和实例材料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材,突出实例材料。

其二,淡化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变主导为辅助,变纲领性为资料性,给学生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其三,重心下移,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以学生写作训练为主,改“讲授”为“讲评”。

第四,教学目标应多样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一小部分人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写作的天赋,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敏捷,对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往往有不俗的触发,当他们因此而获得称赞时或许会萌生出成为作家的理想。但是这部分人最后真正成为作家或以写作成名抑或以写作为业者却少而又少。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就是缺乏对其写作兴趣的一贯培养和呵护。大学的写作课首先要为这一部分人设立一个培养作家、写作人的教学目标,专业化地训练、指导,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乃至让他们真正树立起成为作家的理想,把写作作为一生的追求。

写作课更要为多数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写作甚至是惧怕写作的,所以要为多数学生确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经过训练达到不惧怕写作,熟练掌握几种基本表达方法,能够按要求顺畅表达,自如应付常用应用文写作要求。

作为术课,考核方式也应灵活掌握。对于第一种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不进行常规考核,依据发表作品的情况计核学分,或奖励学分。对于第二种教学目标的学生,可参照公务员录取考试的题型进行应用型的考核。

综上,只要切实认识到写作课的术课性质,充分把握术课以练为主的特点,就能够实现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其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路德庆主编 《写作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2]朱伯石主编 《写作概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3]吴伯威主编 《基础写作教程》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4]周姬昌主编 《写作学高级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5]路德庆主编 《普通写作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