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想实用13篇

文学思想
文学思想篇1

而且,意味深长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作为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一种而传播进中国的,只是后来由于特定的政治时局的原因它才从西方文化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异质文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中国本土产生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们不能因为后来中西方的敌对关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自古以来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伤害至今犹存,以至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洋枪、洋炮、洋文化又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冲击、挑战、机遇,中国被迫从古代向近代转型以至最后向现代转型。对于后一方面,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重视得很不够。其实,西方对中国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它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一方面仇视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认西方的先进并勇敢地向它学习,这正是中国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地方。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思想。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批判精神,与当时西方主流思想即资产阶级思想迥异,所以我们后来把它作为异质思想。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异质思想,不论是从理论根源上还是从实践根源上,它都是来源于西方本身。马克思著作中大量涉及西方的文化、哲学、经济、政治、历史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先进、最科学的学说,是西方各种学说的集大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修养,能读懂马克思的著作吗?他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吗?

绝对不能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思想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它不可能土生土长。同样可以说,没有近代西方各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有思想。对于来说,没有最初的对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接受,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如果把思想比作一座冰山,可以说,海面上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海面以下的绝大部分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哲学人文各种思想。海面以下潜藏的部分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是海面以上突出部分的基础。

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割裂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客观的。西方种种思想对的影响之巨大,恐怕本人也未必意识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层的、藏匿的、异常复杂的,一旦接受,根深蒂固,是很难像洗去身上的污垢那样很容易洗去它的。青年时代的所接受的西方哲学人文思想长期影响的行为,不仅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晚年还说:“社会把我们这些人推上政治舞台。以前谁想到搞马克思主义?听都没有听说过。听过还看过的是孔夫子、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明治维新、意大利三杰,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注:转引自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49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正是这些西方资产阶级哲人和西方历史引导走出传统,面对西方,奠定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这说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推向革命,而恰恰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他、引导他走向革命。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把以前所接受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完全放弃了,文化思想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复杂的文化思想问题更多地遵循的是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在24岁时即到北京后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并且以后终身信奉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是说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他的思想领域中就只有马克思主义。在的文化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有同样的地位,所不同的只是,他对二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早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他就一方面深受陈独秀、两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罗素、杜威、胡适、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影响。罗素、杜威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胡适、蔡元培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中国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纵观一生的读书活动,可以看到,童年时代主要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书,晚年“返老还童”,再一次主要是读中国古代的书,所不同的是,童年主要是学习,晚年则主要是欣赏。而人生的中间时段一直没有停止过读西方的书籍,长沙时期是这样,延安时期是这样,建国后同样是这样。“更多的涉猎西方哲学书籍,当是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在1965年8月5日接见外宾的谈话中,说他读过古希腊名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还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也应该读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注:陈晋主编:《读书笔记解析》(上册),695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文学思想篇2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文学思想篇3

本文阐述“生活作文”的各个时期的创导者的主要思想、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作文教学改造的问题作一思考。

一、芦田惠之助的“随意选题”说

处于大正自由教育时期的芦田惠之助对明治维新以来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十分不满,他认为明治维新以来一味模仿,而无内省之余。初等教育亦是如此,全无深思教育之结果之暇。教育之目的、方针只重舶来之论说,而不考虑眼前的儿童如何。芦田是以回归东洋的传统思想(佛教)来寻求克服这种自我丧失之危机的方法的。以传统的思想方法,从内部精神来寻求人的形成的逻辑。芦田从坐禅中悟得自身以往只读他人之书、听他人之言,而未及从自身体验中把握确实之物的境界,悟得人之个性的发挥是人之生命的根本。芦田的此种以传统的方法获得近代的意识(自我确立)的形态是日本特有的东洋化的方式。

芦田将上述的人的形成,自我确立的思想贯彻于教育,他认为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听话之方法即是听自己,讲话之方法即是讲自己。”教师指导之第一意义是培养要写之愿望,其它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在短期内就遗忘、“磨灭”之议论,芦田认为这是一种“剥落”,而并非“磨灭”,即学习者以往就没有用心学习,他所得到的只是表面之物。将所见、所闻、所行之事,真实地写下来,自然而然会产生某种思想,这样的写就不会是件苦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芦田针对课题方式,提出了“随意选题”的作文教学思想。“随意选题”之目的是要将作文从形式训练中解放出来,作文的过程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芦田认为作文的题材应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寻找,应是确有实际感受之体验。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万物春发秋实、人的起卧衣食,皆为文章。而其评价标准是以自我满足为唯一标准。

对“随意选题”的一些论说,人们很自然地批判芦田之说是否定教学的系统性,是自然主义。但芦田则明言“没有指导的作文如放置不管的植物,会生长,但不会结硕果。”并未与自然主义同调。

芦田分两个观点具体化了作文指导过程。第一,即前述的培养要写之愿望。芦田在这里提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之课题,并加以充分的强调。第二,“给予儿童的生活作文以意义”。这其中包含着阅读作为范文的文章,概括写作之法,给学生淡写文章之体验、推敲文章之经验,回顾写文章以来的变化,批改、评价作文等。但芦田认为这只是些细节。

芦田以“随意选题写作课上我之方法”为题,将其方法整理为(1)让学生说10个自己的题目、(2)记述、(3)处理的三段法。

(1)是让10名学生说一下想写的题目,芦田特别指出不要在教学上有任何预备、提示、反应。如果需要什么,就是老师的微笑。芦田在此排斥了以往的出题。课桌间巡视指导、以及所谓“为表达的生活指导”、“写之前之生活指导”等种种方法。

在(3)的“处理”中,教师指导(前述的第2点)将走上前台。这里芦田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点。

①总评。教师在通读完学生作文后谈感想。包括作文的优劣、成绩情况、特别优秀的地方,既有表扬、又有告诫。

②朗读。朗读数篇优秀的、有新意的、有个别特点的作文。提示其它学生修改的方向。

③抄写。

④细评。指出文章的优缺点,订正、欣赏,以此提高学生欣赏、评价、推敲文章之能力。

⑤订正。

芦田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几个发展阶段。在小学1~3年级阶段只是将所见所闻所行记下来,而无任何修饰手法;到小学4年级,在记述见闻、行为中开始带上自己的感想,开始有把握事物中心点的意识。同时开始运用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至小学5、6年级,开始将自己的信念、看法记于事实之中,在记述时,开始选择符合自己理想的事、物、行为来写了。有了这样的理想的天地,就会对社会的事物进行批评、议论。在小学教育结束时,对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有了一定认识。在这里2、3年级同5、6年级同是写见闻事物,粗看十分相似,但前者是以事为主,而后者是以人为主的。

在处理题材上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开始只是平铺直述地记述事实,逐渐地在记述中发现中心点,感想也鲜明起来。为了使叙述完整,开始思考文章的结构。最后形成了定题、构思、适当地进行材料的取舍选择而记述的一般作文方法。在这当中,教师应发现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理内容上的进步,给学生作提示,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内省今后作文的方法。

在表达方法上会有各种变化。同样的题材或是用单纯的叙述方式、或是对话的形式、或是在叙述中插入对话、或是用拟人化的方式。这种表达上的变化多半是受到课文以及杂志文章的暗示而产生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作文,提示他们自身的变化,以使他们开始在描写、修饰上下功夫。

芦田的这些关于指导方法、发展阶段的论说基本上接受了以往国语教学中的方法论,但他的出发点始终是学生的自身变化,而不是通过外加的传授使学生接受。即这里贯穿着芦田的“随意选题”的基本思想。

二、小砂丘忠义的“生活作文”思想

作为本世纪30年代出版发行的杂志《作文生活》的主要编者的小砂丘忠义在“生活作文”的理论化上作出了贡献。

小砂丘把“生活作文”的思想推广至各个学科,以生活作文的思想来构筑他的有关人的形成的整个教育的思想。

小砂丘在他的《我之作文生活》中说:“作文之法不应仅是在学校里,仅是在作文课上进行。我认为作文之法首先是作为生活的个人对个体的自觉,这样修身、地理、历史、理科等所有学科都是通往作文之法之路程。”

“将人生看作为作文之法是我作为教师的出发点。各人的作文之法就是他的修身、他的历史。换言之就是自己的‘个’之发现。”

小砂丘将“写”看作为自我发现之手段、自我存在之确认、自我教育之方法。小砂丘通过自己整个生涯来实践他的以写的方法来贯穿的整个教育思想。

小砂丘将“生活作文”同人性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思考“生活作文”的意义。这样的特征是通过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普遍的人的性格:真实性、积极性。

生活作文的指导中的提示有:“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等。这里的真实一方面是写作者内在的真实,即其看法、想法、感情、行动的真实;一方面是外在的真实,即自然、人、社会、文化中所含的意义、价值、美、规律性等。生活作文要求这两个侧面的真实的统一。

小砂丘说道:“城市有城市的真实、女人有女人的真实、孩子有孩子的真实、小偷也有三分真实。我期望的就是这种真实的表达,而表达的形式则是第二位的。”“讨厌就写讨厌、愤怒就写愤怒、喜欢就写喜欢,把所想的裸地表现出来,这样作者对所写的就抱有充分的理由和责任。”“写的题材、表达应是完全自由的。不是要等到要你写才写,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才写。学生不是被逼着写,而是(自由地)自己想写,就能写出很好的作文来。”

小砂丘通过真实性的思想,将生活作文不仅仅停留在修辞学、文学情操这些具体教育领域,而推广至人的形成的整个教育。通过自己的眼、耳、手、心来反映的客观事物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小砂丘的两种真实的统一过程的思想将人的形成中的辩证法带到了作文教学中。

所谓“积极性”就是人对对象物的作用,并且执着地追求一贯性。“既使跌到了也不停止的积极性是我们唯一的生活武器。这种积极性同执着相结合才能产生威力。”(小砂丘语)

小砂丘认为评价作文的标准有各种各样。“纯情与否、有无科学性、有无社会性、有无诗意;或是现实的文章、浪漫的文章、都市的文章、农村的文章;或是有内容而缺乏表达,有表达而缺乏内容等等。”但其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积极性。这一看法是针对明治以来实行的学校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小砂丘认定生活作文的基本标准是积极、能动地写,还是被动地写。要在儿童身上培养这种积极性,执着,培养不屈不挠的坚强的儿童。积极性和执着是人的生活的原动力。而这种培养的起点就是有意识的语言活动——生活作文。

小砂丘本人是在严峻的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教师生涯也是在偏离城市的,被资本主义发展冷落的农、山村地区度过的,这使得他的思想充满着克服困难、追求生活的内在动力感。在这种切实的生活感受中,他把握了儿童成长的真谛、教育的真谛——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培养。

站在民间,在野的立场上,小砂丘以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明治以来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他看到明治以来的学校教育中,越到高年级、越是优秀学生就越是模仿成人。成绩好就是模仿得好,就是记忆得好。这是因为成人的“感化”太多了。他指出这是“邪道”。他认为应建立这样评价:喜欢自己的人就是优等生。

他的这些批判对于现代学校教育来说也是切中时弊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在每一个学科中具体地落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的教育。这其中“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笔很好的遗产。

文学思想篇4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思想网站这块思想教育阵地,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思想网站建设,培养健康的学术思想传播环境。

中文学术思想网站与思想教育

当前,互联网上存在着一批中文学术思想网站,它们不仅推动了学术思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也广泛深入地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讨论。例如:近年来的网络热点如“911评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对日关系新思维”、“新自由主义批判”、“新帝国主义论”、“伊拉克战争”、“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一塌糊涂关站”、“卢雪松停课”、“李大同信”等事件的讨论都是从学术思想网站引发的。学术思想网站对这些事件的讨论形成了重要的网络舆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成为海内外引人瞩目的重要思想阵地和当前网络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加强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网上学术思想阵地和思想教育阵地意义极为重大。

一、学术网站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由于在传播速度、范围,查询手段及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学术思想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已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了解研究成果、发表观点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满足这一需求,学术思想网站应运而生。

学术网站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网络设施的普及、网民数量是密切相关的。到1999年底,上网人数达到89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50万台,WWW网站数量达到一万五左右。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多,基础设施的发展,互联网强大传播功能的日益凸显,很多年轻学者和学生尝试通过互联网传播学术信息、交流思想。一些科研机构、商业组织、个人开始创办学术网站。此时期比较有名和影响力较大的网站有思想的境界、士柏咨询网、中国学术城、燕园评论、中国哲学网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商业网站提供免费主页服务,不少学者和民间“思想家”建立了个人站点或开通了个人主页,民间学术站点为学者和网友建立了个人文库,学术网站使学术交流开始走向大众。

进入21世纪后,尽管不少著名的学术思想网站如黑板报、思想的境界、思想格式化、神州思想文化网等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关停,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学术网站,如环球视野、中国学术论坛等。特别是虚拟主机服务大大降低了网站开办和维护的经济成本,不少机构和个人能够较容易地开办网站,中文学术网站的数量并未减少。《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排在休闲娱乐(包括网络游戏、在线点播等37.9%)、获取信息(37.8%)、学习与知识浏览(10.3%)、社区论坛与交友(5.9%)、对外通讯联络(2.0%)之后,有1.3%的用户选择学术研究为上网主要目的,位于网民上网目的的第六位,也就是说,至少有超过一百万的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术研究,进行学术研究业已成为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学术网站的类型

(一)按主办者来分

1. 正规研究机构

近年来,国家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下属的研究机构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学术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网站建设。整体来说,这类网站能够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管理严格,一般也保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舆论导向,对传播学术思想尤其是规范性学术成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类网站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展示主办单位的窗口或作为实现本部门主要职能的辅助手段,资料搜集整理的数量不够丰富,信息的时效性、与网民的互动性较差,社会影响力不强。

2. 民间研究机构、商业组织和个人

一些民间研究机构,如士柏咨询网、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九鼎研究所,以及一些商业组织和个人也开办了学术思想网站。这些学术思想网站,在形式上更为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更能吸引网民的关注。许多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著作及思想、言论往往是通过这些民间学术网站首先或作为争论问题而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

士柏咨询网2003年9月17日截屏图

如士柏咨询网,pen123.net.cn,原名思想格式化,创办于1999年,因资金与管理问题于2003年10月关站。该站是民间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站点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民间最大的学术思想网站”和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站点。士柏咨询网是一个综合性学术思想网站,主旨是“关心世界,真诚言说,平等参与,互动共建”,为国内知名学者建立了近500个学人文库,还建有400个网友文库,每日添加新文章20篇左右,日均浏览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注册的学人和网友近10万人。该站所创办的士柏评论杂志、本周学人、当代思潮大展、新书推荐、海外编译、独家、在线阅读、经典论战、网友擂台、热门话题等栏目在互联网有较大的影响。在2003年,该站曾相继推出了“新自由主义批判”、“私有财产是否神圣不可侵犯”、“能否让私营企业主原罪”、 “乡村建设研究”等专题讨论,在互联网影响广泛。

其他较为知名的网站还有:思想的境界、中评网、世纪中国、神州思想文化网、孤独书斋、燕南网、学术连线、学术批评网、宪政论衡、剑虹评论、思想评论、环球视野等。一般来说,这类网站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规模不大,受投资人影响一般具有鲜明的学术倾向,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二)以学术思想网站的形式和内容来分:

1.综合类学术思想网站

又称门户学术网站,如燕南网的宗旨就是要成为“思想门户 学海领航”的综合类学术网站。综合类学术网站所的学术信息一般涵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设有多个学术栏目和专题。较为典型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燕南网、世纪中国、学术连线、中国学术论坛等网站。影响力较大的综合类学术网站数量并不多。

2.专业类学术网站

此类网站专业性极强,一般为一个学科或专业,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当代哲学网、国学网、原道网、中国农村研究网、政治学研究网、国关在线、史学评论、简帛研究网、中国公法网等等。当前学术网站中专业类学术网站数量较多,有一些网站在本学科或专业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

3.电子刊物类网站

这类网站如传统的期刊,有固定的栏目,定期文章。典型的网站如环球视野、中国与世界、思与文网刊等。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自2003年7月1日开通迄今,成为互联网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学术思想阵地。该站形式上为电子周刊,每周定期选编、撰写的文章,设时事评论、国际?望、社会圈点、学术点滴、背景播放、人物动态、杂谈随想七个栏目,内容涵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为“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该站旗帜鲜明的提出与境内外反华反共势力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破坏与反破坏、分化与反分化等方面的斗争”。该站所的文章主题主要有: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批判日益抬头的日本军国主义,揭批“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评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揭露西方社会的阴暗面,剖析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等等。

4.学术思想论坛和理论频道

还有一些为广大网民公认的学术思想论坛。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原一塌糊涂的一些学术思想版面,天涯虚拟社区的关天茶社等,凯迪网络的猫眼看人,西祠胡同的锐思评论社区等素以讨论深入闻名,如天涯虚拟社区的关天茶社的宗旨就是要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

此外,人民网去年底开通了理论频道,光明网今年开通了论文中心,这意味着党和政府领导的网络媒体也开始重视互联网上学术思想传播的影响。

三.学术网站的思想倾向

在诸多学术网站中,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站;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思想站点;有旨在推动本学科或本专业学术交流与发展的专业性学术网站。

总的来看,学术思想网站大多以中性为主旨而实质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倾向,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学术站点不占多数。现存学术思想网站远远不能满足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有效引导舆论和学术思想倾向的需要。

(一)思想倾向好的网站不多

从网站的总体倾向性看,现有学术思想网站中只有少数坚持正确、积极的倾向:或能够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等;或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如环球视野网站等;或能够在兼容并蓄中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主旋律,如士柏咨询网等。

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cpeer.org

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中国海派经学论坛合办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于2004年4月21日开通。该站坚持马克思主义,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前沿、《资本论》教与研、比较经济理论、学者文库、中国发展评论等栏目,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术文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 marxismeco.com

由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第一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命名的经济学网站于2004年开通。该站以“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旋律,评介国外经济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意识形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学”为宗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座、《资本论》教学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AB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园地、中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等频道,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章、评论,成为了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传播的前沿阵地。??

(二)许多学术思想网站推崇“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实际多回避、排斥马克思主义

应该看到,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思想网站却回避、拒绝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积极地引介和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和意识形态,如宪政论衡、思想评论、公法评论、学而思等网站。

在某些学术网站的BBS和以学术思想讨论著称的BBS上,有一批网友在大量的自由化言论。这些言论以学术文章、时政评论、社会评论以及跟贴评论他人文章的方式,论题广泛,但往往是利用、夸大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报道,否定或抨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网站以推动学术自由的名义一些谩骂中国共产党、抨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截屏图

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的余世存的《次法西斯时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任不寐的《90年代的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丘岳首的《后极权中国社会与李慎之现象》和《后极权时代的中国政情??在悉尼“胡温新政与中国政情”研讨会的发言》、李慎之的《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人生哲学》、崔卫平的《后极权主义及其反抗(特稿)》和《李慎之论“后期极权制度”和“后极权制度”》等文认为中国正处于“次法西斯时代”,是“后极权社会”,肆意攻击我国现行制度。

丘岳首的《后极权社会的深层危机──在悉尼“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稳定”研讨会上的发言》、刘晓波的《后极权时代的精神景观》和《邓小平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等文夸大中国现存问题与矛盾,预言“中共的一党独裁体制”的崩溃。

张博树的《改变中共执政理念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更重要——写在中共16届4中全会公报发表之际》、王怡《“伪神学政体”与半人半兽的中国宪法》、刘军宁的《总统制与中国的宪政选择》等文否定我党的领导、否定人民民主专政,主张“改变执政理念”,实行“真正的现代多元民主政治”和西方“宪政”。

(三) 境外敌对势力注意利用互联网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策略

动态网截屏图

近年来,敌对势力非常注意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传统的著名反华媒体建立了网站,海外反华势力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设立大纪元、博讯、看中国、人民报、北京之春、新世纪、多维网、万维网等网站,策动、纠集“民运分子”、“法轮功邪教势力”、“台独”、“藏独”等各种反华分子进行反华活动。这些网站一方面采用制造各种谣言的方式,另一方面是注重从学术思想角度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手段有:

(1)为一些民运分子所谓的“自由”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建立个人主页,如包遵信、刘宾雁、刘晓波、丘岳首、任不寐、王丹、王怡、余杰等等,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共反华言论;

(2)与国内的自由化分子相互勾结,炒作共同的“话题”,在国内一些学术网站和BBS,转贴、违背、攻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

(3)吹捧一些符合资产阶级立场、价值观的国内学者,如李慎之、丁子霖、杨小凯、刘军宁、任不寐、余杰、刘晓波、焦国标等等。

中国事务网截屏图

这些境外反华反共网站与国内一些学术思想网站互相呼应,给国内社会各界以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强化我党的执政基础。

四.学术思想网站与思想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学术思想网站对思想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形式上。与传统的学术思想传播方式相比,学术思想网站的观点表达更为自由、形式更为灵活、交互性更强,这些特点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到学术思想网站去浏览文章、查找资料、参与交流甚至激烈论战已经成为一些网民的“必修课”,一些网民也认为这种思想教育方式是正规思想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形式上,学术思想网站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阵地。

二是在内容上。学术思想传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对我国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是能够潜移默化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思想网站传播内容的影响。

(一) 学术思想网站对学术思想传播的积极作用

学术思想网站的出现之所以受到诸多网民的欢迎,应该看到学术思想网站的积极意义。这些网站多为非盈利性网站,网民可以随意浏览文章和学术资料。尽管一些网站采用侵权的方式未经作者授权扫描书籍或文章擅自上网,但因为网站的非盈利性,多数学者也并未因此而采取法律手段维权。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确实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即使是一些西方学术思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有的也属于正常的学术思想交流和引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说,士柏咨询网上有一个栏目叫做海外摘译,是专门介绍西方学者的学术文章的,这个栏目和《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合作,推荐一些西方进步学者的学术思想,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对待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有利于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社会。

(二) 学术思想网站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府和正规学术机构在学术思想网站建设和管理上的滞后,学术思想网站中思想倾向好的站点不多。一些网站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思想评论、宪政论衡、公法评论等则主要传播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主张在中国推行所谓的西方宪政和西方民主制度。

如公法评论网站,的王怡的“从民权到民主:自由主义的渐进思路??批评冼岩”一文就称“如许志永、滕彪、贺卫方、萧瀚、杨支柱,秋风,周伟、杜导斌、李健、刘晓波、余杰、任不寐等,以及更多的吹鼓手如在下(指王怡),几乎都是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公法评论网站基本上也成为这些“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实行所谓的西方宪政”的“公共知识分子”言论的重要平台。

如思想评论sinoliberal.net/,原名自由主义评论,又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中道自由主义网站,是网上著名的的自由主义思想库,主持人秋风,始建于1999年7月。主要引介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思想观点。该站设有阿克顿、休谟、亚当斯密、哈耶克、米塞斯、熊彼特、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学术大师的文集,以及包括宪政 宪政理、论宪政传统、自由主义入门、自由理念、政治权利 、人权 法治 、民主平等、国外自由主义文献 、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自由思想家、极权主义等内容的自由主义专题。这些专题文章被转贴到论坛,在互联网上影响甚广。

(三) 学术思想网站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由于学术思想网站=其文章编审标准较低,一些无法在正规刊物或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表达的文章或言论往往通过学术思想网站或论坛、传播,一些文章、观点对一些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极大。

如今年于某著名学术网站的某将军的《信念与道德》一文点击超过2万次,文中诬蔑毛泽东同志,“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导师是研究毛泽东的,他认为毛泽东一生中一共干了三十一件事:……。我仔细研究了这三十一件事,发现其中二十件事与摧残人的精神和道德有关。” 作者盲目地崇拜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并否定中国历史,“西方的历史是一部改恶从善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则是一部改善从恶的历史。” 该文在互联网被广泛转贴,由于文章作者属名与我空军某将军同名,并且内容还涉及一些敏感事件的“内幕”,在互联网影响较大。另如,张五常的“最蠢还是马克思”等文在互联网传播广泛,误导了一些青年。

五. 加强学术思想网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要求越来越高,学术思想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增强。学术思想网站这一新的交流途径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在重视学术网站这一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阵地的同时,我们应当利用好、建设好网络上的学术思想阵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完善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工作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很快,管理工作难以迅速适应。在域名申请、网站申办、网站运行管理、网站内容监督方面都存在法规建设滞后、已有法规不能得到严格遵守,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等等问题,实质是管理观念、方法与实际相脱节。

由于现有的法规不够健全,有些管理制度未及时制订,目前建立一个学术网站非常简单,成本也较低;在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时,管理部门也很少予以关注。而一旦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网站又容易“尾大不掉”,难于处理。近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网站或BBS,如思想的境界、一塌糊涂网站等,因经营许可或内容或自身管理等问题关停,引起了一定的社会不满情绪,被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和海外媒体炒作,成为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话柄。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互联网管理的滞后和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尽快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术思想网站的建设

1.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点。许多对马克思主义态度冷漠甚至排斥的网民,从未真正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文献,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是朴素而有生命力的理论,应当结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点,提供使用便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库以及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献资料库,开办专题论坛、定期讲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讨论现实问题,利用BBS等较为灵活的方式,为广大网友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关注网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情况,根据网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进行引导和解释。

2.大力扩充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网站。相对于自由主义等西方学术思潮而言,当前我国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站少,二是声势弱,三是影响小。因此,我们要尽快改变数量少、声势弱、影响小的局面,改进国家相关研究、教育机构的学术思想网站建设,鼓励学术机构与人民网等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网站合作,改变一些网站管理过于松散而另一些网站交互性差的弱点,使学术资源和传播优势相结合。同时还要扶持、资助一些思想倾向好的民间站点或个人站点,扩大其影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网上学术思想阵地。

3.建立互联网上中国人真正的学术思想家园。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策划,建立大型综合学术思想网站或学术思想社区,设立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讨论论坛,借鉴一些民间学术思想网站的成功经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网民并保证论坛的正确导向,建立互联网上中国人真正的学术思想家园。

(三) 加强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监督、管理

1.开展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如学术思想网站的传播特点,反映、影响社会舆论和思潮的机制等。

2.建立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监督机制,如学术思想网站的数量、思想倾向,定期汇编学术网站动态,对重大情况则应及时上报。

3.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现有学术思想网站的管理。及时清理、整顿传播反动学术思想言论的网站;严格网站开办手续,适当提高网站开办门槛;针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要求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论坛实行主贴、跟贴审理制度。

4.设立专门的举报中心,发动广大网友监督学术思想网站的内容。

参考站点

一.综合类学术思想网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net.cn

2. 中国学术城 xueshu.newyouth.beida-online.com

3. 人民网理论频道theory.people.com.cn/GB/index.html

4. 光明观察guancha.gmw.cn/default.aspx

5. 世纪中国 cc.org.cn

6. 士柏咨询网(思想格式化)pen123.net.cn (停于2003年10月)

7. 中评网 china-review.com

8. 学说连线xslx.com

9. 燕南网yannan.cn

10. 燕园评论 yypl.net

11. 剑虹评论comment-cn.net

10.思想的境界 sixiang.com(停于2001年)

11.问题与主义 yangzhizhu.com

二.专业类学术思想网站和电子刊物类站点

1.环球视野 globalview.cn

2.思与文网刊 chinese-thought.org

3.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cpeer.org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webdiy.com/com/mkszyjjx

5.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enet.org.cn

6.当代哲学网contemphil.net

7.国学网 guoxue.com

8.原道 yuandao.com

9.思问 siwen.org

10.中国农村研究网ccrs.org.cn

11.政治学研究网 pssw.net

12.政治文化研究网 tszz.com

13.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cjr.com.cn

14.国关在线 irchina.org

15.中文研究网 zwyjw.net

16.国史探微 xiangyata.net/history/index.php

17.史学研究 sw08133.chinaw3.com

18.史学评论 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

19.中华文史网 historychina.net/qinghistory/Default.aspx

20.简帛研究网 bamboosilk.org

21.法律思想网law-thinker.com

22.思想的碎片??岳麓法学沙龙 lawsalon.net

23. 中国公法网chinapublaw.com

24. 中国私法网privatelaw.com.cn/new2004/index/index1.asp

25.法律史学术网legal-history.net

26.法学空间 lawsky.org

27.学术批评 acriticism.com

28.学术交流网 annian.net

29.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毛寿龙) wiapp.org

30.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改造与建设) bjsjs.net

31.公法评论gongfa.com

32.宪政论衡xzlh.com

33.宪政文本 libertas2004.net

34.思想评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中道自由主义)sinoliberal.net

35.天则经济研究网站 unirule.org.cn

36.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 jiuding.org

37.中国宪政网 calaw.cn

38.中国选举与治理 chinaelections.org

三.文化思想类站点

1. 故乡网guxiang.com

2.文化研究 culstudies.com

3.神州思想文化网6000year.com

4. 中国传统文化网enweiculture.com

5. 中国儒学网confuchina.com

6.孔子文化网confucius2000.com

7.老子文化网 laozi.net

8.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9.中国思维网 chinathink.net

10.中国视点 cnview.51.net

11.乌有之乡 wyzxwyzx.com

12.时事中国 sszg.com

13.昆仑之声 klzhsh.com

14.中国918爱国网 china918.net

15.孤独书斋 cngdsz.net

16.蓝色战略 54479.com

17.兴华网 1911.cn

四.一些以学术思想讨论著称的BBS

1. 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

2. 新浪网舰船知识模拟论坛

3. 西陆社区祖国论坛

4.天涯虚拟社区关天茶社

5.凯迪网络猫眼看人论坛

6.世纪沙龙

7.西祠胡同锐思评论

8.一塌糊涂(04年关站)

五.海外一些反共反华中文网站

1.动态网

2.大纪元

3.博讯

4.人民报

5.看中国

6.多维网

7.万维网

8.新世纪

9.中国事务

10.北京之春

文学思想篇5
文学思想篇6

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现代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设置最早的一门学科,从小学阶段直到高中毕业的12年期间,学生一直都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和教师对于语文课都不敢掉以轻心,将其作为学习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学科。而国家在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改革现状仍不令人满意。谈及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几乎能列举出各种各样教师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乐趣性、缺乏启示性和激发性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进而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因素,最终使得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一、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对于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而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朱自清极力驳斥传统观点将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对待的态度,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感情培养等多种需求。在师生关系中,朱自清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在其中应该处于辅地位。以及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阅读、写作、语言训练等多方面都应该融入强大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也是朱自清语文教育的内涵所在[1]。在其理论认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是一对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共同体。如果单纯考虑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很容易将语文的额绚烂多彩的内涵以及独具一格的魅力抹杀,同时也会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形式化的不良影响;如果单纯考虑其人文性特点,又会产生对基础性知识和读写能力等环节的弱化,同样也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工具和基础,也是推动语文教学工作人文性提升的内在因素;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延续和发展,同样也是实现其工具性的有效手段,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提高现代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自清的教育理念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该坚持两者兼顾的原则,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二、朱自清语文教学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通过开拓出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中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已经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进入学校学习后,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利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语言环境,来实现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有实践研究表明,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来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只是将学习途径局限于课堂之上,视野范围仅停留在教科书之上,忽视了课外阅读。这样使得语文教学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2]。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鉴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肯定,使得学生去自助也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积累一定的素材,提升语言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语文能力。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也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可以培养人们学习知识,认知文明,有着比较高的功用价值,主要是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促进人们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显得更加的重要。中学生正在处于思想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借鉴朱自清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同时要对课堂进行监督,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之下,语文教学工作不在局限在口耳相传和死记硬背之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创新和研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工作之中。语文学习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就需要学生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培养语文习惯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实现其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根据这层意义,朱自强的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学目标无疑和现代语文教学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必然会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宋珍华 单位:宁都县对坊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文学思想篇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空洞抽象的人和费尔巴哈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他指出:“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学派,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人的角度来说明人、人的本质、人的解放,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这些聪明的哲学家的呓语。由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人”。

2.“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及历史活动的基点与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明确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包含着这样的思想:首先,研究历史这里指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每一个现实存在着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这种单个的个人的存在必须具备其现实可能性,即肉体组织的存在,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自然物。因此,这些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就由肉体与精神的存在构成一个统一体,如果没有其肉体存在,其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单个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群体的整体存在”。在这里,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历史不是从某一社会整体层面来考察,而是从个体的存在出发的,因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的存在,社会才有其意义。再次,正因为每个个体现实存在的现实需要,人们才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个体的肉体存在的需要,使人们开始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们正是为了活着或者说“能够活着”,人们要进行衣、食、住、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最后,人们正是在“能够活着”的过程中开始了劳动,劳动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为了活着,首先需要满足必需的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资料,而要获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就必须进行劳动。“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在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人和动物区别的过程,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相分化的过程,人一旦成为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他在劳动过程中就形成了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而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存在的需要。二、关于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论述了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历史过程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

1.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现实的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这是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的先决问题。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的解放出发来揭示其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历史过程及解放程度的。那么,现实的人在哪些方面需要解放呢?这就是现实的人的劳动能力,包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现实的人所依赖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现实的人的个性及和个性相关联的综合素质,包括精神、心理等因素的解放。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正因为“现实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中的人,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即既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怎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的解放的内在本质,就是如何解放人的劳动能力,如何使人摆脱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与压迫,如何促进其自我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2.关于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个人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的劳动能力解放,也就是人们摆脱自然与社会压迫与奴役的历史过程,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深刻地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所促成的。人的解放是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联的,而社会经济形态有三个历史阶段: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时间经济三个阶段,人的解放或人的发展依次由低级走向高级。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时代,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形态。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即人依附人,人们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联系。

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最终实现人学理论的深刻变革

文学思想篇8

其一曰:由博返约的治学门径

《论语·雍也》篇载:“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1]P105(又见《论语·颜渊》)朱熹注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1]P105《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P130朱熹解释说:“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1]P130这孔门师生归结出的“博”、“约”两字,颇得宋明理学家的推崇,认为它们是致知格物和克已复礼两相结合的个性修养的最为切当的表述,也是孔圣人训导门徒的主要内容(“文”与“行”)和必经途径。但不管怎样,博约结合、由博返约的修行方式最终却转化成了儒家的治学宗旨与门径。近人刘师培说:

孔门之论学也,不外博约二端。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故儒书所记,悉以博、约为治学之宗。如多闻多见,博也;“择其善者而从之”,约也。多能,博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约也。《中庸》言致广大,极高明,博也;尽精微,道中庸,约也。其有反乎博、约者,如执德不弘,即不博也。信道不笃,即不约也。故子夏戒之。若夫《中庸》言博学而归之于慎思,子夏言博学而归之于笃志,孟子言博学而归之于详说,皆博而继之以约者也。朱子《中庸序》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匪独道然,即为学亦然也。若夫汉儒说经,“稽古”二字,释以三万言,则博而不约。陆、王末流,自矜顿悟,束书不观,则约而不博。博而且约,其惟朱紫阳、戴东原乎![2]P16

刘氏的这篇题为《孔门论学之旨》的读书随笔,不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博、约为孔子论学之旨,而且非常简要地分析了孔门后学治学的实质与得失,实在不容我等再来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研究既重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也重理论思维的准确驾驭,最终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相对于今天偏于浮躁而缺少沉潜的学风而言,学术功力的积累显得犹为重要,没有“博学以实之”的前提条件,就不会有“文章以达之”圆满结局。

其二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也是基本功夫,因为事不实则非夸即诬。孔子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1]P115大意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他又跟他的弟子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1]P67这段话是孔子在子路作其弟子后不久说的,是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并用以律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具体来说,他对自己不确切知道的事物往往存而不论,而对他确实了解的事情则力图言必有中、言必有据。例如,当子路问他对鬼神、生死的看法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P147又如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P91说明孔子对当时流行的有关鬼神、性(天性)和天道的说法采取存疑的态度,即所谓“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67的态度。难怪鲁迅先生也嘉许:“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3]P296但相对于天道、鬼神而言,孔子对于“人道”却达到了博古通今、继往开来的地步,所以他能针对每一具体情境提出中肯而又富有哲理、贯彻中心意旨的言论。如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P173,便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含有深刻意义的,对人们都要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哲学概括,即使在今天,这个概括仍然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大体而言,整部《论语》中的孔子言论都是简约精当而又合符孔子仁学思想的。但即便是孔子极力倡导的东西,他也讲究言必有据。在《论语·八佾》篇里,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P74《论语·子罕》篇则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P128可见孔子重视证据,反对主观武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充分的证据正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后来清代的学者把这一要求发展到了极致,提倡先笺疏而后议论,先证据而后发明的学人风格。事实上,缺少笺疏能力的凌虚议论往往不得要领,没有证据的蹈空发明则无异于空中楼阁。

其三为:偏重人文的治学内容

尽管我们说孔子是一个大学问家,他自己也以“好学”自命,《论语》也强调“博学”与“多学”,而实际上其所学者不外乎“学文”、“学道”、“学诗”、“学礼”等对象,均不出政治、伦理范围,其中尤以“学礼”为主;问的内容也无非是“问智”、“问仁”、“问君子”、“问政”、“问孝”、“问使民敬忠以劝”、“问知礼”、“问礼之本”等,全是政治伦理问题。如《论语·学而》篇里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P61讲的就是一种伦理实践。子夏把老师的这一观点表述得更为明显:“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1]P58所以相对而言,孔子略于“天道”,详于“人道”。其中原因,一者因为兴之所至,孔子重视的是现实社会与人生,一者因为时代的限制,科学水平不发达的限制,使他只能如此。这样一来,由于孔子重视“人道”,对社会、伦理的问题谈得很多,加之他精通古代文献典籍,博闻强记,深刻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的现象和民间习俗,他终于成为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也便是中国古代最早较系统、较深刻地研究“人道”的大学问。这种倾向经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断倡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后任何宣传“天国”、“彼岸”的外来宗教思想体系,都不能在中国社会长久地占据统治地位,而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思想所汲取与消融,其原因与孔子不无关系。为此,冯天瑜[4]与李宗桂[5]P324把中国古代的文化类型定位为伦理政治型。另一方面,正由于孔子略于“天道”,即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起了轻视自然科学研究的消极影响。对于孔子一派偏重人文的缺失,钱穆先生的认识颇为深刻。他说:

但孔子一派的儒家思想,亦有他的缺点。第一:是他们太看重人生,容易偏向于人类中心、人类本位而忽略了四周的物界与自然。第二:是他们太看重现实政治,容易使他们偏向于社会上层而忽略了社会下层;常偏向于大群体制而忽略了小我自由。第三:因他们太看重社会大群的文化生活,因此使他们容易偏陷于外面的虚华与浮文,而忽略了内部的素朴与真实。[6]P84

其四为:叩其两端的治学方法

《论语·子罕》载:“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P129又《论语·为政》篇云:“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P67这里的“两端”、“异端”在孔子的思想中,乃至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都是相当重要的范畴。一般认为前者是正面提倡中庸之道,后者是打击异端,表现出孔学儒家鲜明的党性原则。这种解释也不无道理,但不如把它们都理解为一种治学方法或认识方法。为此,赵纪彬先生曾著有专文《两端异端解》,对“端”字、“两”字、“两端”、“异端”等作了详尽的训释,认为“最前”、“最始”、“本末”、“头绪”等训解都是“端”字的正诂。[7]P225而所谓“两端”即与今语所谓“相矛盾”、“相抵触”、“相牵制”等词的意义约略相当。[7]P228而“异端”也就是“两端”。[7]P235这样一来,所谓“两端”与“异端”便只是字面不同,实质上都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如此,则“叩其两端”与“攻乎异端”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认识方法,自然也可理解为一种治学方法。因此,蔡尚思先生解释说:

有人认为孔子无所不知,他不承认,说自己也很无知,比如有的粗人来要求解答疑问,自己也往往对此一无所知;但自己有个变无知为有知的方法,即“叩其两端”,于是明白了事情的底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叩其两端,就是说自己对事情不了解,于是反过来诘问对方,把他产生疑问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自己也就有知了。[8]P223

显然,蔡尚思先生的解释更加平易与切实,孔子的辨证法远没有我们想象那样深刻与彻底,更何况从根本上来说,孔子的目的是揭发矛盾、消解矛盾而证明“两端”为错误的认识态度,以达到其调和矛盾的折中目标。其结局难免会牺牲真相与真知。但这种求解的方法无疑为后来的治学提供了辨证的思路,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其五为: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

《论语·学而》篇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1]P108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表明他只是一个传道者,而不是创造者。从外在的著述方式而言,孔子以“信而好古”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文献的内容以及风格,因而说他“述而不作”是对的。但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显然大大发展了前人的观点,提出了“仁”为核心、“礼”为形式、“中庸”为方法论的人生哲学学说。因此,表面看来是“述而不作”,其实是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春秋》之“微言大义”也就是通过一字一褒贬来体现他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就整个“六经”而言,在编、订中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能说他只“述”不“作”。这种以述为作的著述方式在力求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的今天倍受奚落。实际上,这种方式的功用是不能全盘否定的,至少它传承了文化。孔子对于中国学术的贡献,重要的一条即在搜集和保存了上古历史文献。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具体条件下,周王室和各故国所保存的的旧文献大量散亡,只有鲁国还比较齐备。所以孔子能以私家身份出来搜求、整理和编纂各种历史文献,比之于主张绝圣弃智的道家,蔑视读书学文的墨家,以及毁灭文化遗产的法家自然可贵得多。因此朱熹说:“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1]P108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时候“述”比“作”更为重要。此外,即便就著述方式本身而言,全球化、一体化、规范化也不应以牺牲多元化与丰富性作为代价。尤其人文学科,过于干枯与刻板的条例往往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背离。事实上,谁又能否定中国古代的诗话与学人的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的外在的灵巧的形式与内在的生命的活力呢?中国式的传统的以述为作的著述方式可以有它的一席之地,也理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六:由学而思而行的治学过程

孔子将治学过程列为“学—思—行”的序列,其中各个环节都具有辩证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是学思并重。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中言及“学”的共43章,“学”字出现过65次[7]P201,多指感性认识活动。与“学”相通的同属感性认识的还的“问”、“闻”、“见”、“观”、“视”、“察”、“听”等。显而易见,相对于“学”而言,“思”是指理性认识活动(当然不同于后世实践基础上的思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P67的学思并重的观点早已成为求知者的金玉良言。在另一处,孔子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P197这里强调的是学的重要。于治学而言,“学”是占有知识材料,“思”是思考分析问题。其次是学行结合。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1]P168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如果不能应用,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当然,“行”也应当以“学”为指导,孔子不片面、笼统地提倡行,更反对盲目的行。因此他反对不知而作、不知而行。此外,关于思与行的关系,孔子一方面赞成多思,另一方面又强调对行应进行“反思”,即由行反之于思。他提倡的自省的修养原则,要求人们“反求诸己”,其中就包含着由行到思的反馈。在学与思之间,孔子还提出了一个中介环节——“问”。问既有增益其所学的功用,也有促进其思考的功用。学与行中间也有一个中介环节——“习”。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练习或实习,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行”。自从孔子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思想后,后世的儒家学者基本上都没有脱离这一思想轨道。《中庸》即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学习过程的五个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P36朱熹则把它引用到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作为学者“为学之序”。然后是王阳明由此衍生出“知行合一”的思想。

孔子还有一章谈治学之序的名言,那就是《论语·为政》篇所载:“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1]P64这是就一个人的整个的成长历程而言,于治学而言,则暗示治学之道贵在积累,应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

其七:好学乐学、不耻下问的治学精神

《论语》中关于好学的言论颇多,试举几例如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1]P96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1]P22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P108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1]P113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P203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吾往也。”(《论语·子罕》)[1]P132

学习确实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做到好学还不够,还要做到以学为乐,所以《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P55在《论语·雍也》篇里,孔子还明确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103这可看成是治学的三种境界。孔子对于为学确是达到了以学为乐的地步,他所以那样博学多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一生坚持这种以学为乐的精神。此外,相互切磋[1]P61、“不耻下问”[1]P91、择善而从[1]P114、115也都是孔子好学、乐学的具体表现。

孔子这种好学精神的力量之原,在于他不仅把治学看成是一种个体生命的需要,而且把它当成是一种道义。所以他一方面说:“古之学者为己(提升自己的品格),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1]P182另一方面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P82综合起来说,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1]P122八个字。他一生的行动和实践都证明了他是这样做的,因为他对自己的“道”有必胜的信念,所以才能表现出那种豪迈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1]P113的乐观主义风貌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P192的英雄气慨和坚贞品格。这对于培养我们今天的学者品格不无教益。

综上所述,孔子的治学(为学)思想同其政治(为政)、伦理(为人)思想一样具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不仅如此,为学与为政、为人之间又是紧密关联的。统而言之,三者统一于“仁”,表现在为学上就是以学习为乐,表现在为人上就是培养君子人格,表现在为政上就是主张“仁政德治;分而论之,其中为学是方法或手段,为人和为政是目的或应用,三者之中,为人是根本。如果按其重要性排序的话,依次为:为人、为政与为学。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同为人、为政思想一样,孔子的为学思想也具有中庸性。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可能也必然会影响到孔子的治学思想。从矛盾的角度讲,中庸就是要站在中立、中和的立场上,使矛盾的统一协调地保持下去。先秦诸子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研究过矛盾问题。道家强调对立的相对性,主张无条件的转化。法家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以强凌弱、以大制小。孔子的态度不同,他主张中庸,而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与长期稳定。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既有统一、调和的一面,也有对立斗争的一面,对矛盾的统一以“中庸”为名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是孔子的贡献,但不谈矛盾的斗争与转化显然又是不足。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中庸思想对深入的科学研究有诸多的不利。我们重点谈谈中庸思想对学术上的折衷主义与一元主义的影响。

中庸思想不等于庸俗的折衷主义,孔子本人也痛恨信奉折衷主义的人。《论语·阳货》里孔子讲:“乡原,德之贼也。”[1]P210“乡原”就是“乡愿”,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折衷主义地,毫无原则地讨好各方的“好好先生”。但尽管如此,中庸思想的二重性与矛盾性内在地蕴含着折衷主义的因素,它或多或少会导致学术上的庸俗主义和学者人格上的明哲保身。《论语·八佾》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P75这一“如”字很巧妙,说明孔子一方面对鬼神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又利用对鬼神的各种祭祀来培植孝亲、忠君等宗法道德观念。同理,当樊迟问知时,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P103这一“远”字更表明在孔子看来致用更重于求是。这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和表述方式。至于《论语·公冶长》篇讲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1]P94与《论语·泰伯》篇所讲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P122则显然也是不利于坚持真理的明哲保身思想。学术研究应当允许学术的某种偏极与学人的独特个性。

孔子的中庸思想区别于折衷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一统思想,它对于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功劳巨大;但不容否定,一统思想也是一元主义的思想源泉。上文已经提到,在孔子那里为人重于为政重于为学,发展到后世儒家,便是道统重于政统重于学统。朱熹在《论语·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章下注解说:

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此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1]P109、110

这种先后之序本是儒学的精蕴所在,它让儒家学者即令不在其位也能通过道德学问参与并影响现实政治,从而使其政治学、伦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不容否定,这种先后之序也必然导致学术的附庸性,时至今日,借学术以文饰政治,仍是某些中国学者的拿手好戏。其次,一统思想与打击异端也往往紧密相连,容易导致学术的单一性。据赵纪彬先生考证,从东汉起,“异端”才逐渐与“邪说”同义[7]P233,但绝不能说后世的打击异端与孔子全无干系。事实上孔子的学说确也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况且孔学的核心是政治与伦理。一统的结果自然是学术多样性的缺失,从历史来讲,还是人才相对过剩和士大夫人格裂变的部分原因。此外,为了一统的实用主义也常常与求是求真发生矛盾。孔子本人的表现便是隐讳与曲笔。实事求是,据史直书,反对曲笔讳饰,曾是我国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孔子之前便有晋国太史董狐直书和齐太史兄弟四人视死如归的著名事例。但孔子虽然也称赞董狐,说他“书法不隐”,是“古之良史”,他自己实行的却是一条相反的守则: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1]P171把隐瞒尊长罪恶称为“直”,揭露尊长罪恶反而叫“曲”,这种混淆是非的“曲”、“直”,毫无疑问对后世造成了不良影响。今天看来理想的学界状况自然是普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道统、政统与学统平等互利、多边互赢。而当务之急,则是针对于孔学负面影响的学统的高扬。夏中义《九谒先哲书》就是对学统的固守与高扬,他将学统划为四个层面:学术本位,是学统之魂;思想独立,是学统之本;科学归纳,是学统之技;朴学文体,是学统之相。[9]这一倡导自然振奋人心,但真正的现代学统应当更广大、更高远、更热烈,更能担负起现代使命,而这些都离不开对传统的扬弃。

参与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刘师培《孔门论学之旨》,张先觉编《刘师培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3]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4]冯天瑜《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型特征》,《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

[5]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文学思想篇9

【案例】

以“思想修复思想”的作文教学,是一种精神性的掠夺。在此种境地下,学生写成的作文,皆不叫“学生作文”,充其量,只是“成人作文”的“微型版”而已。如一教师在点评一学生的习作《当班长的感觉真好》时,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断:

(大屏幕出示该学生作文)

升入三年级了,我盼着当班长也整整三年。在今年的选举中,经同学们一致推选,我的班长梦终于圆了。当班长的感觉真好,从此我再也不用背书包,书包有人替我背,迟到了也不用担心,我可以记别人的名字,而别人却不能管我。当班长的感觉真好,班级卫生我再也不用搞了,我只用动动口说说就行,动动手指指就可以了……下一年我还要当班长!

师:谁能说说这篇作文最大的毛病是什么?

生1:所写内容与题目还是有些联系的,但这些内容显得(略显迟疑)……

师:(急切地)显得怎样?

生1:显得……反正感觉不对。

师:怎么不对?

生2:当班长的感觉不应该是这些,即便是这些,也不应该这样写。

师:说得一点儿不错。我们看看这篇作文,都写了哪些感觉,什么不用背书包、不怕迟到、不要搞卫生,这些都是班长应该具有的行为吗?我看这篇作文的思想性有问题。(师提问作文小作者)写这篇作文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小作者:我没有过多考虑,当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了。

师:“我手写我心”是对的,但也要注意筛选,不是什么都可以写到作文里的。你当上了班长,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如何为大家服务。

小作者:噢,我知道了。(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写作。)

小时侯,每当看到别人当班长,我心里就痒痒的,总想自己试一试。这学期,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新学期第一天。选举会开始了,待老师一宣布班干部的要求和职责,我便把手举得高高的。尽管当时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但我仍对自己说:“我有这个能力,我要锻炼自己。”老师和同学都被我的自信打动,在大家的推选下,我当上了班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早早来到学校。教室里空无一人,地上很脏,心想:现在我身为一班之长,对这件事可不能不闻不问,于是我拿起笤帚,认真地打扫起来,不一会儿就把地上扫得一尘不染。同学们陆续到齐了,我身先士卒,拿着语文课本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同学们也在我的带领下高声朗读起来。

下午放学了,我看到王方同学正吃力地背着书包走在我前面,他身体一向不好,“作为班长我应该主动帮助同学”,想到这儿,我一个箭步走上前,抢过王方的书包就背了起来,同学们看见我都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啊,当班长的感觉真好,下一年我还要当班长。

【反思】

文学思想篇10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辩论。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辞,据理力争。一些学生持之有据,可就是辞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出,只得旁观,心急如火。会后大家深感语言能力确实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机遇,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模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体验深刻的道理,模拟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比之抽象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批判性大为增强的现实。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在教《一面》时,抓住作者对鲁迅外貌由远及近的三次描写,讲述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导学生训练,要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线条勾勒,也可以特写细描。大家积极动脑,写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几笔勾出《雨中师生情》、《克尽职守的老门卫》,也有的细细写出《漫不经心的营业员》,《令人捧腹的小调皮》等。紧接着,我又把较为成功的习作作为第二范文讲评,作者们听到老师介绍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仿作,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学好语文的上进心。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进行肯定的强化,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自主精神欠缺,没有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教什么,就学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不懂得自己应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诱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适时鼓励,定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汉字规范化教学中,针对社会上错别字多、繁体字滥的现象,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加以订正。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比教者单方面讲解罗列好得多。教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我要学生各自找一份新产品说明书,然后交流,归纳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效果颇佳。同样,教学通讯,我就组织采访;教学新闻,就让学生先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而自动”的意识就增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强调自主,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学生“自主而自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授之以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能通过教者的“导”,让学生不断“悟”出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也就会少走弯路,自学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学习语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预习法”、“不同文体分析法”、“课堂笔记法”、“复习法”,“作文素材积累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探寻科学的方法,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学好语文的信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我特别重视推广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土生土长”的方法,倍感亲切,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还适时组织交流,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学习的主人。学习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会“自得”的本领,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们就会逐步迈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三、启发生疑,引导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启发学生生疑,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笔者在应用文《电报》的教学中,为了讲清电文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因电文歧义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广州某公司订购一批货,要求春节前运达河南,后因货物未能及时运到,而销售旺季已过,造成货物严重积压。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不要退货”。河南方面接到电报后很满意,迅速将货退回广州,而广州一方拒绝接收退货,引起了一场官司。结果广州一方败诉。案例介绍完,学生产生疑问:广州因何败诉?教者立即启发质疑:法院判广州败诉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电告“不要退货”嘛?同学们纷纷参加争论。经争论不难看出:按电文不加标点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货”是正确的,广州当然败诉。如广州回电为“不能退货”就不会出现歧义了。经过争辩,大家意见趋于一致,且对电文不加标点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1)广州方面败诉,是仅仅因为电文拟得不当吗?(2)河南方面退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利用电文的歧义吗?要大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当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购物肯定有合同,广州一方货未及时到,造成货物严重积压,责任本来就该由广州一方承担,这才是广州败诉的根本原因。”也有同学说:“经商也要机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电文的歧义,进一步赢得了主动权。”质疑讨论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应用文语言准确明白等基本要求,还懂得了商业经济合同上条款“一字千金”,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维护自身利益。如此启发生疑,帮助学生释疑,有起有伏,就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文学思想篇11

欧美现代文学的文化转捩“水仙子”,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沉迷于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以至落水求之,化身为水仙。人们长期坚信,世上存在更具有价值的东西,直到有一日,突然发现终身追求的只不过是虚幻之物,因而转顾对自身的爱怜。这时的自恋自怜倾向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整个现代主义文学,撇开其他方面,在涉及人和人的命运时,其实不外乎描写人如何成了“水仙子”,然后再思考是如何堕落到这种地步的。在荷马笔下,奥德赛英武绝伦。这种英雄性格产生的基础,乃是那个社会对其男性力量的需求以及对其力量辐射所产生影响的认可。当远征归来,见到妻子被人纠缠,他可以面不改色地杀无赦,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此后,历代社会又相继对人的精神力量产生过需求,哲人、宗教领袖、政治家等各种权威陆续登上英雄的宝座。一直到现代派文学产生之前,这些英雄形象始终占统治地位,成为生命价值的体现物。然而,到了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埃斯笔下,奥德赛成了布鲁姆,成了都柏林街头的小行商,传统的英雄形象变形了。最新鲜,最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是他们对同样处境的不同处理。布鲁姆回家后,明知妻子毛丽对他不忠,当发现妻子和勃伦在家中幽会时,他不仅没有恶向胆边生,怒杀什么人,甚至连理论一番的勇气也没有。和奥德赛借赛西显示自己的男子味大相径庭的是,布鲁姆逛窑子,原来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挺乐意被毛丽所耍弄。布鲁姆的“堕落”只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无可奈何。在大工业面前,男人的机体力量无足轻重;在严密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当中,男人的进取精神也变得微不足道。于是,布鲁姆对妻子及其情人的任何举动,首先要考虑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又考虑诸如婚姻制度、女权运动等等。他不仅没有可能冲动,甚至连基本的反应都失去了。布鲁姆受到的压力是双重的,除了角色改变产生的失落感,还存在对旧角色的双重心理期待。其中既有来自他对象的,也有来自他本身的。在当时,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文学化了的真实写照。

文学思想篇12

1.2不能有效利用相关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2014年中考第26题:从“出境游越来越多”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许多学生不能将“出境”与外开放联系,导致所答的答案不够完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国家时政大事和热点问题,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解题能力有所欠缺。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题型解题格式混乱、审题不清、无法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等问题。例如2014年中考第30题第3问,主要考查的是交流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种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误以为是对外开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因此导致离题万里,无法得分。

2应对措施

2.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点,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相关的专业素质必须扎实,并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老师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对本学科知识形成体系的前提下还应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心中有阡陌,同时要不断学习、交流、更新知识。第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把现实引入课堂,适应中考要求。

2.2把时政要闻引入到课堂。

教师应对时政要闻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搜集新的时政要闻,分析时政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出课堂的活力。教师在时政教学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正确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观点应及时给予指正,完整点评热点问题。点评热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3课上要注意“留白”。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进行消化和吸收,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强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将书本的知识逐步变成自己的知识,有效实践所学到的方法。

文学思想篇13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兼爱同样是用了建造和平,平息惨斗。儒家对此目的其实也是支持的,兼的内容重点在劝爱且禁恶。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用三纲五常,礼,恕等等儒家理论来支持。恕就是禁止讨厌,礼就是劝进善心。不过换个名词。方便儒家独尊罢了。

2、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子提出正义的战争与不正义的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诛,并不反对。

3、尚贤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者,老旧也。指原先的周朝世袭制:《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由于时局动荡,巫文化的衰败,很多世袭贵族腐朽无能,大诸侯对分封制的敌意更加强烈,民间也开始要求变革原有的不平等旧制度,取消大夫士的特权,墨子出于贱人,提出民虽下贱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礼。

4、尚同

孔子死后,儒门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态度,此一时彼一时。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从口诛笔伐的内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诛笔伐的做法变成顺乎道德的个人权利。譬如:把不劳而获说成是劳心者治人由于有缝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人振臂,文人阶级一哄而起。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

墨子认为是诡辩造成这种思想混乱局面。提出大统一口径,并惩罚这种利用倾危缴绕之辞,谋私利的作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