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现代陶艺论文实用13篇

现代陶艺论文
现代陶艺论文篇1

中国素来以“瓷国”著称,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对世界的陶瓷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正是由于这种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植于国人心中的陶瓷审美模式拖延了中国现代陶艺的萌芽时间,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新兴的现代陶艺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起步和不断发展。

现代陶艺以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来承载当代文化精神,是现代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冷漠、回归自然的一种最好方式。就现代陶艺的观点来看,陶和瓷都只是媒材,现代陶艺并不泛指所有的陶和瓷的艺术。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是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是,表现现代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它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精神属性是主要特征;二是表现手法技巧不拘一格,造成极丰富而随机的视觉效果,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

这些也正是构成艺术在现代陶艺中得以运用的契机。而且艺术本身无疆界,一种风格或主义的确立,必将影响当时一切与艺术相关的领域。正如抽象表现主义对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的冲击。陶艺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抽象艺术在其界内的发展,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加入陶艺作品创作,从而开启了抽象艺术运用之先河。

二、何谓构成——几何抽象

对于构成,并不单纯指三大构成的知识,它的触角可以涉及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果非要加个定义,那么所谓构成,就是组装,即把设计中诸要素像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艺术作品。而直观一点说,就是几何抽象的艺术。

三、解读几何抽象与现代陶艺的融合

顺着构成艺术即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去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拜读现代陶艺家们的作品,可以从中体味抽象艺术渗透的魅力,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抽象艺术,从而开启了现代陶艺由具象或实用到抽象或非实用的转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艺术观念处于大变革时期,反传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的运动风起云涌。而立体主义的丰碑人物毕加索更是致力于从描绘自然具体形象向抽象化形象的转化,从他的陶艺作品中便可见一斑。分解与重组,不同视点的并置都是立体主义理念为陶艺注入的新鲜血液。立体主义的理念被他直接运用到陶艺的创作上,陶盘、陶器都只是画布的替代品。虽然在陶艺语言上毕加索还没走向深入,但这种直接的挪用或者甚至说玩票性质的举措却为现代陶艺揭开了新的篇章,是对现代陶艺家们抛开传统束缚探讨新的陶艺语言最早的启发,开始了陶瓷艺术对实用器具背离的萌芽。

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几何抽象艺术的感觉性表现的发现期。1931年,法国成立“抽象一创作”的艺术团体,推动了与自然完全断裂的几何造型艺术的发展,并在1936年把几何造型表现的艺术命名为“具体艺术”。在陶艺界,我们看到的是以美国的彼得·沃克思为首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兴起。他主张陶艺创作中即兴、自由的发挥,将黏土作为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地叠、刮、戳、压。背离传统,彻底放弃了以往的造型完整和传统工艺技巧美感。甚至,他在作品上总是有意无意留下产生的瑕疵、开裂和斑孔,一目了然地记录着作品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沃克思用于表述隐喻及记载人与水、火、土的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没有具象,只有抽象表达,正是先锋派艺术家在陶艺领域对构成艺术的最好回应。陶瓷艺术开始了真正的对于传统的反叛,一切实用的器具已失去意义,几何抽象的表达方式为现代陶艺揭开了新的篇章!

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几何抽象艺术的成熟期,同时也是极少主义成为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的时代。在陶艺界,与之相呼应的是极限主义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瑞斯·梅森和西班牙的恩瑞特·梅斯特。极限主义需要一套严格的成型工艺技法的支撑,但这并不妨碍陶艺家们对黏土的抽象表现。理性、简洁是其根本。极限主义陶艺家的作品通常采用一种预先构想的理智方式,根据数学体系、几何图形的一些理念来对烧成品进行艺术创作。而真正将这种风格发展得比较好的是布瑞斯·梅森。他的巨大的“+”字型雕塑,尽显气派和庄重;西班牙的恩瑞特是极限主义的又一典范。他的作品造型结构严谨,棱角的平直转折犹如刀切,是严格意义上的硬边风格,精心设计又使其具有精妙的比例尺度,把构成因素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而极少主义的另一端则是被称为集合主义的构成艺术。艺术家们利用现代材料和“现成物”为素材,提倡基于“单个间的关系”来把握世界。以很多数量相同或相似的作品集聚在一起,经过理性的形式化的组合,使之构成了另一崭新的巨大的艺术形式。

“装置风格”则是“集合艺术”在陶艺领域的又一体现,是陶艺家对单件陶艺或非场域性的作品,在情感观念和视觉艺术氛围整体表达上的乏力和不足的必然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堆积或叠加,而需要考虑的除了作品本身的材料、色泽、形态,还包括与作品共生的环境的因素,诸如灯光、布局等。日本的三岛喜美代是这方面的灵魂人物。她擅长布置场面巨大的、极具震撼力的展览作品。其作品甚至超越了普通装置艺术所展示的视觉和观念的范畴。她对材料质感具有敏锐的把握力。报纸书籍、纸箱的酷似,垃圾方体的逼真,都让她的作品无懈可击。而当多个单位造型组成一个巨大的集合体时,自然地产生了一定的造型扩张性,环绕着一股内在的力量,似乎有一种可视的运动存在。陶土的可塑性和亲和性则更将它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到了极致。

在陶艺这一领域,构成艺术的痕迹还可一一探寻。像日本的八木一夫——陶艺界的泰斗,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与象征并存。他不断将自己融入黏土之中,感知黏土与生命深处的渊源。这种纯粹的方式和净化的结果让人从他的作品中感到如宗教符咒般的昭示。在《我的自述传》中,他说:“如果要忠实地服从自己的心情创造,应该脱离传统陶瓷工艺过程。(转第97页)(接第113页)我想现代人的心理情感这个世界,如果用古文来陈述,怎么也表达不了。根据这些想法,我走向了所谓超现实立体造型,从此我可以自由自在的自我展开了。”正是这样,他的作品《萨姆先生的散步》将陶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是对构成艺术作了最好的诠释。

而在陶艺创作中,只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讲究比例尺度重理性的作品也不少见。有的将对象进行分裂、破坏、拆散,然后根据需要进行重构和组合,有的更直接将二维的构成因子注入到立体造型中去,这里便不再列举了。

结语

艺术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现代几何抽象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中虽然只踞于一种艺术类型的位置,但在现代设计史中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有了印象派、立体主义到抽象主义等各种艺术发展的脉络,才有了现代陶艺由具象到抽象、由实用到纯粹艺术的转变。现代构成艺术的历史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陶艺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史。

总之,纵观现代构成艺术和陶艺的发展、抽象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随着年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通过摆脱传统,从单纯的抽象走向了多元化、综合性的陶艺制作。不只对泥土自身特性的挖掘,还采用多种现代手法,加强高科技与泥土的对话,创造出土与火、土与自然、土与人的心灵相融合的艺术。其中构成艺术始终是现代陶艺不可逃离和最眷恋的精神土壤。

参考文献:

[1]白明编著.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2]白明编著.外国当代陶艺博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3]许以祺主编.陶艺家通讯.

[4]世界构成艺术100年.

现代陶艺论文篇2

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广博深厚而绚烂多彩的陶瓷文化,并对其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产生如此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我们有质朴纯净而蕴涵勃勃生机的原始陶器,古朴而沉稳的魏晋青瓷,富贵雍容而清雅俊秀的唐宋瓷器,温文尔雅而精美绝伦的明清青花,等等。回首中国陶瓷工艺及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仿佛能感悟到历史的厚重与悠远。今天,陶瓷艺术又被置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中,并逐渐赋予其新的涵义和气象。

在世界性的现代艺术运动的推动下,现代陶艺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陶艺分道扬镰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现代陶艺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突破了传统陶艺守成趋同的表现模式,以新材料、新手法、新观念不断开拓新的创作理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人化、风格化的艺术特色。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其综合性的表现能力和审美取向,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和造型习惯,而更多表现的是陶瓷语言与人的精神关系。现代陶艺有效地拓宽了陶瓷艺术创造领域,使其艺术流派和造型手段更趋丰富多彩。

一、现代陶瓷材质的运用及发展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

在现代陶艺的制作中,原料的取材是不拘一格的。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并用、渗透,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使现代陶艺既有丰富的表现性又有充分的协调性,表面装饰和空间处理也登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现代陶艺注重质地性能,不讲究是粗糙还是精细的原料,取材也不再仅限于瓷泥和陶泥,而是有意突破传统陶艺原料的使用范围,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发挥各种材质的潜在美感,只要能经窑烧的泥、沙等材料都可用来为之服务。如张尧陶艺((生命的颂歌系列))《图1),胚质厚重,色彩质朴,造型与纹饰抽象、率性,并充分保留泥沙质地的自然属性,予以完美呈现,古朴、纯正、雄浑。试想当人们面对压力日增的现代生活时,看到它,自会油然而生“宁静的狂欢”而身心怡然。作者对陶艺材质的性、韵拿捏得非常精到,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创新。特别是他洗练精纯的艺术语言,活泛又准确的传达出作品的意蕴。

再看他的作品《碗一一一个民族的脊梁》(图2)这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碗造型,在张尧的手上成为一个个鲜活的载体,时而是梦幻般的小夜曲,时而是激烈奔放的交响乐章。那些硕大的碗造型,简洁而充满个性变化,线形的伸张和压缩渗透出一种活力。不同的材质产生的不同颜色和质地使作品变化丰富,展示了文化艺术与自然的交融。张尧的作品说明,现代陶艺实际上就是返朴求新的结果。自然、朴实的陶艺品,通过对泥土和火的深刻理解,赋予艺术情感恰如其分的表现,讴歌永恒不变的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带给观者自然真实的感觉,也应和了现代人以充沛的心性去体味、感受生命价值和人生过程的要求。

二、现代陶艺的个性与内涵

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生活经验是艺术家获得素材和领会技法的摸索过程,是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一位真正的陶瓷艺术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现代陶艺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现代陶艺家们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内在精神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张尧的作品《青山绿水系列·极顶之云》(图3),在借鉴传统水墨画意味的基础上,恰切地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作品洋溢着一股清新而灵秀的气息,使人领略到一种恬静而温馨的美。作者惯用的卵的变形造型,在此显得更为简洁、挺拔、秀美而大方。作品不仅显示了作者作为陶艺家应具备的基本功力,可嘉的是制作工艺的精致,彩绘用笔率意豪迈,而制器和处理则十分认真,工艺到位,典雅、闲静。作品最耐人寻味的是其别具一格的彩绘,特有的釉下点彩表现手法,将作者的心灵感受与作品溶为一体,作品是艺术家在贵州雷公山上的感受,更是艺术家灵感的触动,天地神韵在艺术家思维的一瞬间定格,是大自然给予艺术家的恩赐。另一作品《天地系列》(图4)打破了我国传统陶瓷在造型上的审美标准一一对称,工整,取而代之的是圈口上富有节奏感的缺口造型,与那瓶身的釉下五彩花纹形成极为和谐的协奏,如闻天籁,足以让欣赏者感觉到作者在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之间追求新形式的至美尝试。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兼及气魄”。一件优秀的具有强烈个性的陶瓷作品,其中必定会烙上艺术家自我的痕迹。同时期的《梦幻系列》《生命系列》和《野山风》等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成熟品质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三、现代陶艺在创作中的形式美追求

现代陶艺论文篇3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并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世界。中国传统陶艺以其珍贵的人文价值为灵魂,而继承并发扬这种人文精神的则是一代代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陶瓷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时时折射出人文的情怀。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人性、崇尚着理性、追求着超越性,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因素的存在,即使面对二十一世纪艺术界普遍存在的思潮迷茫、无所定向时,这种情怀仍能被大众所接受,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甚至仍是艺术的创作灵魂。

2现代陶艺的个人理解

笔者倾向于将陶艺分为传统陶艺、现代陶艺。传统陶艺讲究规整的造型、严谨而有序的装饰和明显的实用功能;现代陶艺既承传着传统陶艺的成形方式,也努力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更加丰富的装饰语言、更加多样的窑变釉色,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现代艺术的信息,承载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现代文化的精神寄托。

这两类陶艺虽没有具体的时间分水岭和明确的界限区别,但之所以能够区分开来,关键在于它们所独有的文化背景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就现代陶艺而言,它属于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弘扬人性的理念一直存在于作品和创作者中;它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体现着艺术为人服务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3现代陶艺的人文情怀

现代陶艺所谓的人文情怀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情绪等方面在陶艺创作中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元素:人性,主要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尤其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从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就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现代陶艺人文情怀的这三个因素对陶艺工作者从事现代陶艺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以人为本,厚德载物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它在人类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无穷的陶瓷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自己心灵历程的形象化历史。远古先民的陶瓷艺术就表达了这一点。例如,仰韶文化的人面纹陶盆,其纹样有特殊的一例,是人面与鱼纹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识、人的情感为探讨的基点来突出地体现人的独特性和天赋性,它一开始即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衍生物,必然具有这一切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它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因为,现代陶艺从本性价值上为时代找到了一个支点。毕竟人与泥火具有最原始情结,以及陶艺由于火的操纵而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特点。纵观中国的陶瓷史,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性的特征。人面纹陶盆是如此,半坡小口尖底瓶(汲水器)也是如此,宋影青酒壶和碗也是如此……尽管现代意义上的陶瓷艺术不能完全等同于前面所举的实例,但是在人性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相通的。现代陶艺以人为本的特征,是时代人文精神的需求。现代陶艺满足人的各种情感需求,是创造性的最终目的。创造性要求人的精神绝对自由,这种自由表现为物性的解放,然而又不能以释放物性,追求原始自然为借口,而忽略人的主体地位。现代陶艺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应体现艺术为人服务的精神。因为艺术的基本社会功用是审美作用,一件陶瓷艺术品要有价值,就要设法得到观众为之产生的心境共鸣。

3.2 恪守理性,崇尚科学

中国的现代陶艺家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创造出具有世界艺术语言和个人鲜明风格又深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一批作品。但欧美陶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持断发展了六七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中国的现代陶艺起步晚,也因为经济社会等观念条件的制约,在材料运用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社会的普及性各个方面和国际陶艺都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陶艺家的观念和思维大多停留在感性的表现手法上,对陶艺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点在工艺技术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现代陶艺所具有的多元化和实验性品格,使s更多人看重的是作品表现的观念意识和前卫意识,从而忽视对作品工艺性的理性思维的把握。”[1]一些陶艺家由于缺乏对陶瓷的了解,缺乏对理性和工艺的真正把握,因此,有着明显的工艺缺陷、粗制滥造的现代陶艺作品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以致让观众造成看不懂的陶艺就是现代陶艺的错觉。

艺术表达人生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艺术中的理性体现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索。它力求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中,寻求一种人生的尺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一种任何一类动物都不可能有的理性思维,所以理性思维在艺术中总是得到充分的肯定。在陶艺创作中,各个环节都应当以理性的思维去把握。例如,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泥土原料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既在于泥料成形的可能性,又考虑到烧成的可行性,就釉料而言,要充分地把握其烧成的温度和烧成气氛。只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好,才能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我们不否认感性冲动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倘若说唯感性就能创造艺术的话,那么人人都可成艺术家;我们同时也不否认在传统陶艺中一些被认为是工艺缺陷的特征在现代陶艺中具有价值性。“这些缺陷在现代陶艺中经常是被视为允许的,甚至可以被扩大地加以利用”,[2]例如剥釉、缩釉等。但关键一个条件是这些缺陷肌理的利用应该与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相吻合。

3.3 追求超越,心物归一

人既是世界的儿子又是世界的母亲,他们不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又在瞬间超越这个世界,如果说世界是一股滔滔前行的江河主流,那么人的超越性便是这主流下的暗流。人的超越性从生命深层中涌动出来,体现在意识层中,便是意识的超越性,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当然存在着艺术的超越性。艺术的超越性既在于主体的超越,又在于客体的超越。我们在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首先要做到自我的超越,同时这种超越性又能被客体观众所接纳并上升到客体的超越。这样,艺术的人文价值就得以实现,因为这种超越是以体现人性为出发点的。

艺术本身是超越时空的,它的主题是对人类自身生命和生命时空的感悟,它以形体的构建或音律节奏的安排,使人在视听中获取一种意义,但此时却跃动于人们的心灵感应之间。例如,我们欣赏李林洪教授的陶板画,我们可以领略到旷大高远的意象和超乎物象外的生命内涵。“山川云石,造化自然”这是实境;“因心造境,以手运心”这是虚境。其陶板画山苍云秀,水活石润,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是“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石涛语)的自我表现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山石云水的表象而上升到物我超然的高度。从本质意义上讲,这便是人文情怀的体现,也是中国画艺术所提倡的物我交融,心物归一,只不过他借助于新的媒介材料(陶板、各种油料、水料等),用全新的形式来表达。

心物统一观即是一种超越性。心物统一观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假物以托心,就是说用物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精神境界,实际上是超越了物而升华了人的主观意识。我们可以将物与心的关系转化为形与神的关系来理解,形神兼备便是艺术的超越。在现代陶艺界,一些陶艺工作者由于对物性过于重视,反而使一些陶艺新手陷于这种形式误区。对表面形式的迷恋妨碍了他们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更谈不上超越了。而在一些具有很高修养的艺术家的身上,对物的运用自由而自然,决非刻意强调物的表现。例如,我们看黄焕义教授的环境陶艺,他充分把握陶瓷材质的可塑性和釉料的丰富性,并充分利用环境雕塑的空间构成法则,他将这些“物”的关系充分地协调、综合,最终创作出独具魅力的环境陶艺作品。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黄教授的陶艺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境界。他的陶艺作品综合利用西方的构成法则又不失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固有的文化情怀;率真写意的肌理效果中又融合着古典图案的质朴大方之美;远观气势恢弘、挺拔有力,近视之却处处透露出文人特有的谦逊、委婉、细腻的情怀,与物融于了一体,达到了艺术精神世界的超越。

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最高境界。如果说现实性是艺术的感性特征,那么超越性便是艺术的本性。超越性使人在激情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幸福,在孤独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人生,在悲愤的体验中懂得什么是人的品质和力量……简言之,艺术使人从受制于本能和狭隘功利的忧患得失中解放出来,从而领悟到什么是人的需要和追求,这便是艺术的价值,我想这也应当是现代陶艺创作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1985

2 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见: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中国陶瓷工业,2004:101

现代陶艺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快感,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现代陶艺论文篇5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现代陶艺论文篇6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现代陶艺论文篇7

1.1陶瓷装饰艺术概念界定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是将作品内容与形式寻找完美结合点的重要手段。因此,现代陶瓷装饰艺术审美的根源,就是其装饰的本质。对于“装饰”一词,古已有之,并且有着数种不同的解释,如《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孟光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可见,装饰一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打扮、装饰点缀、装饰物品等几种较为常见的释义,但这些解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使得人或物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即达到一种美化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陶瓷装饰上追求变革与创新。

人们看到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是经过装饰的。所谓陶瓷装饰,是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行艺术创造,即陶瓷艺术家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关系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视觉世界。例如,从原始彩陶图案可以看出线条在陶瓷装饰中的简单运用,虽然这种线条是稚拙的、草率的,但我们可以从这种随意的线条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意识的朦胧,以及一种对审美的原始时期的最初形态。通俗地讲,对于陶瓷装饰的理解,一般可认为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2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我国历史文明演化进程中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创造产生、汇集,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可以归纳地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先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

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物方面

许多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术及陶瓷装饰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制度文化方面

在制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要数在题材运用方面,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在这段时间里,陶瓷装饰有官窑、民窑之分,如“龙”的题材一般都用于官窑,民窑禁用,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明。

3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1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

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至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类拔萃,并且陶瓷装饰艺术也因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的“双丰收”。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21世纪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作品如图2所示。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回归到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梳理,在陶瓷装饰上,整个画面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既符合历史真实意义,又调动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极其微细处彰显作者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人物刻画方面,极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贤若渴是这件作品重点要表达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在黑与白的苍茫间透露出极具绚丽色彩,给人一种恢弘而不失细腻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装饰艺术的精妙,也正因为陶瓷装饰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3.2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3.3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艺术装饰的进步。因此,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为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

现代陶艺论文篇8

本文作者:胡征娟饶华军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装饰上的运用

在现代陶艺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具有时代感的器物与剪纸图案的搭配、青花的搭配。现代与传统的对比在现代陶艺的装饰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而这样的搭配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现代陶艺装饰图案中的传统元素多取自与常见的题材如:“三国人物故事”、“竹林七贤”、“婴戏图”、“八仙人物”、“仕女题材”等。此外,一些传统陶艺中的纹样也经常出现在现代陶艺之中,比如:如意纹、云纹、缠枝莲纹、卷草纹、牡丹纹、莲瓣纹、吉祥纹(团寿、团龙、团凤、团鹤纹)等。

题材上的运用

传统题材对现代陶艺的影响除了反映在表面装饰上,还更多的表现在造型的设计上。“童子”是中国古代很常见的题材,是旧时对小孩的称呼。同时也经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之中,指那些伴在神仙、菩萨左右的小侍从,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使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所以到现在,“童子”题材仍然经常被表现出来,同样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不同的是,在现代,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手法去表现,抽出童子的外形特点,加以夸张概括,而省略掉繁复多余的笔画,让作品充满了现在风格,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传统的具象的描绘。从传统题材的角度来说,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延续,延续着传统题材千百年的生命。传统的题材与现代的艺术手法、创作思想所碰撞出的艺术火花,会将两者映照的更加美丽、辉煌。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只不过是人们不同阶段的不同追求而已,传统的东西回归到古代,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东西。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陶瓷母邦”之誉。中国现代陶艺着重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融合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陶艺是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种类,正在从传统艺术文化、民间文化中汲取养料,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走向更宽广的空间。

现代陶艺论文篇9

现代陶艺的创作必须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因为中国现代陶艺存在西化的误区,使中国的现代陶艺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并且只有回归到民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现实中,才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出路。

1现代陶艺概述

1.1现代陶艺的概念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代所有的陶艺,而是指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它不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将创造作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是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它超出了传统陶艺的视觉和造型习惯,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情感的宣泄、个性的体现和观念的展示。

现代陶艺不仅仅追求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并在作品上倾注了自由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而且也彻底地抛弃了传统陶瓷产品“实用”观念的局限限制。使现代陶艺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是会聚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充分利用陶瓷土的材料的特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介进行探索的艺术形式。

1.2现代陶艺的由来与发展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单纯和最简洁的,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在20世纪中叶,古典主义由于内在主体性的缺乏而最终解体,在大工业革命肆虐的时代下,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为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存在主义、未来主义在此得到了升华与凝固,现代陶艺的兴起与发展,应证了上述变化,而这一切又是现代主义麾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对中国艺术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困惑与探索并存、守旧与创新交织的年代。中国的现代陶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10余年的实验性探索,中国现代陶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渐形成健康发展的氛围。她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正以发展的趋势延伸到众多领域。

1.3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

现代陶艺继承了传统陶艺的独特气质与魅力,从物质材料和工艺制作的角度看,现代陶艺是传统陶艺的延续。而传统陶艺讲究规整的造型、严谨而有序的装饰和明显的实用功能。现代陶艺既承传着传统陶艺的成形方式,也努力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造型、更加丰富的装饰语言、更加多样的窑变釉色,传递着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现代艺术的信息,承载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现代文化的精神寄托。

但在观念上和审美认知上,二者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传统陶艺是历代陶工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陶艺却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是以实用为目的,工艺性很强且有严格的技术分工和技术规范,因此,大大限制了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而现代陶艺恰恰是在这两点上与传统陶艺拉开了距离。它不仅在外观上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态,而且还在功能上改变了其实用目的、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陶艺从传统陶艺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艺术“主干”上的一个“分支”。

2现代陶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柳宗悦说过:“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诚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陶艺综合材料的创作是最大的结合,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观念经过现代的洗礼,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民族血脉的积淀会为艺术作品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中国现代陶艺也无不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1现代陶艺体现人文精神中的“自然”

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中把握自己的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的。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而言,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之魂,而中国艺术审美体验则是哲思之灵。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最高境界,其讲求的都是“自然”二字。同样在陶艺中也是离不开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将传统工艺材料和现代、自然相连接的天衣无缝。现代陶艺对于陶瓷材质的追求恰似古人,不加修饰的、肌理状态的、手拉坯体的质朴和以回归自然为主的造型主题相结合,使现代陶艺回归到其形态意识的本源,将陶瓷材质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内涵完整描述出来,正是体现人文精神中“自然”之魅力。

艺术是时代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陶艺创作自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纵观现代陶艺的发展,从萌芽之初到走向现代,从混沌之源到遍地开发,无不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交织。陶艺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把握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找语言的自然表现。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体验,从某种角度探向陶艺的深层,追求的是与自己新林、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

2.2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在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使得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继承了传统艺术的文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与再创造,极大扩展和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艺术内涵。这些源自传统材质和具有秩序感的象征性传统艺术元素语言,结合极具抽象力的现代艺术符号表现特征,强调个人内在精神的体验,注重自我价值的体验,对这些艺术符号的再创造呈现出的温和、宽厚、从容的瓷质品性大大延伸了作品主体。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路的陶艺家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

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一批陶艺家满怀热情地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异度空间的构建,寻求物化审美主题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唯希望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从文化意义上来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关怀价值。

3现代陶艺的新语境

现代陶艺的创作必须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语言与创作观念,因为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西化的误区,使中国的现代陶艺离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远。要想取得中国现代陶艺在深层次上的发展,必须探索具有民族性的原创语言。但是这种原创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西方的语言套用中国民间的或传统的某些符号,因为那种创作形式就像用英语叙说中国的某一民俗一样拗口,难免有不能尽言的缺陷。

现代陶艺论文篇10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现代陶艺论文篇11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现代陶艺论文篇12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 束 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 2004,6

2 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 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 范迪安. 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现代陶艺论文篇13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p工艺手段p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 束 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 2004,6

2 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 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 范迪安. 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