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论文实用13篇

高校毕业生论文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1

(二)公益市场

公益市场一般指的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就业市场,政府部门通过主办这种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择业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好的落实国家和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公益市场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公益市场一般分为省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主办的相关就业市场和其他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就业市场。另外,教育部、人事部门等相关部委也会参与公益市场的主办工作。

(三)社会市场

社会市场是指通过包含省市县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在内的社会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它们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各种类型人才就业需求的非公益性就业市场。不仅如此,社会市场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就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务员和教师等的考核,进入军队,毕业生自发寻找就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就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都属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市场。社会市场的就业途径形式多样化,也有其相应优势,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校园、公益和社会市场都属于有形市场,而现在网络市场是一种新的逐步发展开来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这也是无形市场的主要模式。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更是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网络市场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是其他就业市场的依托,而且其他就业市场形式也离不开网络市场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主要特点

(一)校园市场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校园就业市场的局限性

对于毕业生而言,校园市场是其就业的主要平台,通过校园市场,无论是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校园市场都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为集中直接的途径。同时,校园市场是高校自身主办的,它的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能够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方向,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中更有效率,在毕业生的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此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通过校园市场招聘人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岗位需要等来决定招聘内容,对于招聘更为方便高效,节省了招聘所需。而毕业生的就业应聘也会方便直接,也能节省其就业成本,校园市场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高效的。当然,毕业生就业的校园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性,校园市场的就业局限于本校的市场范围,对于专业性太强的高校来说,因为它的就业招聘和信息等都是在本校的的主要专业之间开展活动,不利于毕业生多方向就业和开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而且因为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会有合作,很多时候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在这些固定在该校开展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言,也是一种限制。

(二)公益市场

1.政府支持。

国务院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年都会专门召开会议和发出文件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由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各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大范围、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寻找工作。

2.示范指导。

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的公益性、示范性作用,除了提供就业服务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外,还应在宏观上示范、指导校园市场、网络市场及社会市场的人才招聘工作。

(三)社会市场

1.范围广泛,持续性强。

社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参与众多的重要市场模式,这种市场的特点是广泛的就业范围、就业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

2.面向社会,竞争激烈。

各省、市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社会人才服务等机构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及之后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给高校毕业生,不过这些市场都是面向全社会开放,使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环境,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招人时要求应聘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3.适应市场,长期辅助。由于社会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形式,所以能够满足社会多变的需求,并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旁协助其余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竞争环境。

(四)网络市场

1.及时便捷、覆盖面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单位、机构和个人认可和通过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等网络服务寻求人才和工作,目前网络招聘会、网上考核、远程面试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良好,网络市场的特点是效率和质量都较高。

2.存在安全隐患。

虽然网络市场的效率较高,但也存在信息安全和真实性等隐患,要加强安全保密及资质认定工作,将审核标准规范化和统一化。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既保护供求双方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创造出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安全可靠的网络就业环境。

三、努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发展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供求平衡机制

政府应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营造自组有序的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虽然毕业生的供需也受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某种调控作用影响,但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甚至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决不能任由高校毕业生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调节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各行业间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严重失衡,为了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必须将目前行业间的相互封闭情况加以改变,分享人才信息,所以我国一定要尽早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向社会各界定期公布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率提高。然后是行政调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避免了市场存在的盲目性以及局限性,适当控制毕业生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其供求达到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结构,并进行中长期人才规划,以人才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学校、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招生规模进行安排,将社会总供求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二)尊重知识与人,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没有统一的模型,因而问题就被复杂化了,所以教育成本,直接经济效益,当地工资水平,间接经济效益等等因素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内,然后对基本价格进行估算,以此为基础,再因实际情况调整。

(三)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之下的规范市场

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竞争的特点规定为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开展文明合理的竞争,促使社会生产力和谐发展。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拟定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并以此来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行全国统一规定。加强监管毕业生就业市场,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行为的出现,维护市场秩序,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

(四)鼓励先进

建立以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的激励机制,保护个人利益。首先参与激励,就是如同浪花与大海一样将个人并入到组织当中,与组织融为一体,以组织的利益为目标,作为一个主人翁为组织的事业奉献自己。此机制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使工作效率和个体意志得到提升,自我价值随之得到升华。其次是工作激励,促使人们以增加工作量的形式把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最后是环境激励,即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之中逐渐改变生存环境进而优化环境。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2

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良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困境,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后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

(一)优越性岗位资源稀缺,结构性失业突出

优越性岗位是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具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如国家党政机关中的公务员岗位等。优越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实际就业环境中却是稀缺性资源。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包括私营等企业)约占5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渠道,但高校毕业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而大学生却将之为首选。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和单位性质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虚假信息多,就业市场诚信度低

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包括:夸大有利信息,如在就业过程中随意更改成绩单,伪造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获奖证书,给自己冠以某某部长、主席等头衔;在简历上或者面试中,刻意隐瞒不利信息等。

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包括:一些单位提供虚假承诺,允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以此招揽毕业生;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期望冲突多,满意度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就业观的落后阻碍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特别对薪酬问题上,与前几年比较,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有所下降。但许多大学生还是希望一毕业就能拿到较高的工资,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低工资。除薪酬外,许多学生在就业时还注重工作的前景,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一份有前景的职业。在择业价值标准的选择上,多数学生把“薪酬与福利”、“用人单位的效益与发展潜力”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薪酬和工作前景都令毕业生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不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就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关键是就业选择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最优方案,结果导致现实中的就业困境。我们以博弈模型来分析就业困境。

(一)零和博弈模型分析

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损失,某些博弈方的赢肯定是来源于其他博弈方的输,特点是不管各博弈方如何决策,最后的社会总得益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总是为零。前提是社会提供的资源是稀缺的。

对于毕业生就业选择,我们可在零和博弈上作分析。假定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两位毕业生A和B。当A选择就业时,势必使B失业,同样地,B就业意味着A失业。

前面为了简化讨论,假设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两位毕业生。现在进行放宽,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社会上就业岗位供小于求,尤其是相对优越的岗位更是稀缺的。这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一种零和博弈。

(二)真实——虚假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中的真实——虚假选择。困境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来讲,各自都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但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也取决于另一方的对应选择。前提是两者信息不对称。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中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真实的收益都为1,虚假的收益都为0。通过困境博弈分析,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时候,两者的收益都为0;在双方提供信息中一方真实,一方虚假的情况下,虚假的一方在短时期内会有即得利益,真实一方因被欺骗,收益为-1。当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毕业生提供虚假的信息时,用人单位的收益为-1,而大学生的收益为2;当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但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信息时,大学生的收益为-1,而用人单位的收益为2;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真实的信息时,双方的收益均为1。

在这个博弈中,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而自己提供虚假信息,对自身的短期利益是最大化的,而对方的收益是最小化的。所以提供真实信息是严格的劣势策略,而提供虚假信息是严格的优势策略。博弈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都提供虚假信息即为严格优势策略均衡,结果两者的收益都为0。

在现实中都会出现用人单位进行虚假招牌,毕业生提供虚假简历等现象。

(三)满意——不满意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满意——不满意选择,博弈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各自唯一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最大满意度。满意的表现为薪酬、发展前景、人际关系等。当大学生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待遇,认为在该用人单位中会得到再教育和自身的发展,并能接受用人单位文化,与同事关系融洽,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同样地,当用人单位接受大学生提出的薪酬待遇要求,认为选择该大学生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的发展,并且不会引起老员工的不满,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高。本文分析博弈双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实现最大满意度的关键是对方投入来符合自己的要求。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通过困境博弈分析,双方都投入时的满意度为1,双方都不投入时的满意度为0。当用人单位满意大学生表现和但大学生不满意用人单位要求,即大学生投入但用人单位不投入时,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2,而大学生的满意度为-1;当大学生满意用人单位要求但用人单位不满意大学生表现,即用人单位投入但大学生不投入时,大学生的满意度为2,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1。通过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的困境博弈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在理性思考后,都从自己得益多少出发考虑问题,但并不刻意伤害人,最终会决定两者都不投入,矩阵中显示为两者都不满意。

三、结论

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关键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切实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就业选择的参与者和相关参与者都应有改革。

首先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调整,规范就业市场,禁止单位为宣传形象,只设摊不招人,提高就业市场的信任度。要建立和健全就业市场的法规体系,建立公正、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就业服务的手段,要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通过网络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服务,有效降低求职成本,促进信息的及时、共享、流通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有效沟通。并且对离校后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推荐等服务;对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民政部门应实行系列救助等。

其次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未来几年,需要尽快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包括:在培养过程中,应该从教学内容、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突出针对性;在求职过程中,高校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并强化诚信教育。

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为我所用的思想,培养自己的人。用人单位招聘到高校毕业生后,应积极培养毕业生为单位的后备力量,努力创造毕业生全面提升的机会,最终使毕业生创造自我价值与单位价值的有机统一。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就业期望,及时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以诚信对人,展现真实的实力和水平。就业后要遵循职业道德,运用所学为单位和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中信出版社,2007.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10).

3、罗三桂.关于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独立而有很大特殊性的市场,其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长迅速,招生人数的增加必然造成毕业生人数增多。

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101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短短4年时间里面增加了110%,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由于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的就业率为83%,比2002年增加60万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按照目前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当年不能就业的毕业生数,2004年为76万人,2005年将超过90万人。无论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都必须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完善和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市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

一、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

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就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效率(efficiency)这个关键的概念,考虑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

1.1就业市场中的效率。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刚刚实现大众化、全社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仅3.6%的状况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来说还是极为稀缺的。正是由于毕业生资源的这种稀缺性,我们必须考虑就业市场中的效率。假设一个用人单位需要满足特定要求的毕业生,满足需要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该用人单位条件一致,并且双方达成了就业协议,这种交易是双方互惠的,如果就业市场能够促进这样的交易形成,我们就认为产生了经济意义上的帕累托(pareto)效率,即有效率的状态。

但是,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目前并不是充分有效率的。一方面有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不少毕业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即所谓的“有的地方没人去”、“有的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并存。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毕业生就业市场未实现效率。

1.2影响就业市场效率的原因。市场无效率,经济学中概括为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称市场失效。出现市场失灵,既有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也有就业市场自身的原因。

1.2.1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首先,我们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时间还短,就业市场还有许多发育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就业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9O年代就开始进行“双向选择”的市场改革,但是至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某些方面仍残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就业市场的发育还不发达。如有些高校对毕业生到某些地区就业仍有计划指标限制,某些地区接收毕业生也需要进人指标等。再如目前人事管理、户籍制度等仍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部分非国有经济成分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受到限制。

其次,某些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市场失灵,如高校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等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造成就业市场失灵。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导向。目前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矛盾。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和规划,办学盲目性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有些高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或者知识面过窄等等,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的“产品”——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造成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应切实改变原来独立于社会和市场的状况,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收集就业市场信息,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进行培养。

总的来说,由毕业生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法,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等,这方面的讨论和文献也比较多。从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来说,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更多地关注由就业市场自身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1.2.2就业市场自身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市场有效率是有一定条件的,有效市场的假定包含了充分信息、足够竞争、及时的调整和适度的交易成本等必要条件,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市场就可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维持市场效率的前提之一是交易双方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市场信号可以无代价地传递。具体到就业市场中来说就是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供需信息都比较充分,在这个平台上,才能通过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实的市场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运作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具有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等等复杂性,实现充分信息更加困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充分。

市场之所以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通过竞争使供求变量及时有效地得到调整。许多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不强、择业期望值不能及时调整等,影响了就业市场的效率,也影响了自身顺利就业。

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和执行成本。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搜索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搜索适合自己就业的岗位和人员所付出的成本,如制作和发送《就业推荐表》、就业需求信息、参加招聘会以及为此放弃的机会成本等等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付出都属于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工作待遇、发展机会等等进行谈判所付出的成本,如面试等;执行成本则包括双方签约以及违约后的处理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为了找一个称心的工作,毕业生在交易成本上投入的代价非常可观。如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制作数十份精美的推荐表四处散发,有的还拍摄写真照片提供给用人单位;不少高校毕业班的学生在校时间很少,到处参加招聘会,甚至全国各地奔走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都非常高,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消除市场自身特点造成的无效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来说,在培育就业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这些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克服市场失灵。

1.3.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考虑一切工作都要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就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潜力,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3.2重视和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信息化。

充分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的缺失和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信息的不对称还是造成就业市场中欺骗、违约等失德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要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上,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改变原来进入不同就业市场之间成本高,信息搜寻层级多、交易环节繁杂的局面。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分别将目前同地、同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合并,形成区域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适当的时候建成全国性的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有效地改变以前多级、多类就业市场共存的局面,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1.3.3重视和加强毕业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毕业生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恰当评价自身,树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毕业生就业部门还要通过毕业生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突破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培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环境上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制度,为毕业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制度保证、政策优惠和信息咨询服务,力求尽快完善人才创业制度,使创业机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完善就业市场管理,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一个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

2.1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是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需要。

虽然就业市场具有多种优势,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市场中。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就业市场中的失德(moralhazard)现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本文就以失德现象为例,来分析和研究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措施方法。

失德(moralhazard),也称败德,或道德风险。本文所讨论的失德现象,是指市场主体——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采取种种方式,不诚实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不讲信用等。比如毕业生在向用人单位自荐时提供虚假成绩、伪造证书,签约后不履行协议;又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不真实地向学生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待遇、发展前景等,夸大其词,或者隐瞒不提,也有的单位不履行协议。不以诚信原则进入就业市场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在就业市场中,只讲成绩的情况比较普遍,弄虚作假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形成一种“造假”的风气。这些情况的出现,扰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时会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不信任,使市场职能扭曲,不利于毕业生顺利择业和用人单位顺利选材,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为了使就业市场维持正常、公平的就业秩序,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

2.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市场管理。

为了有效地解决就业市场中失德问题,我们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失德现象进行分析。

2.2.1失德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首先从一个简单的模型人手,来考虑毕业生的情况。假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只录取素质高的毕业生。有毕业生A和B,基本情况相同,属于中等情况,即在择业中不占很大优势。面对用人单位,他们都有两个选择:欺骗或者诚实(在这里,诚实是指实事求是地反映个人情况;欺骗是指弄虚作假,伪装成高素质学生)。A如果选择欺骗,B选择诚实,A会被单位录取B不会,因为从表面来看A的素质优于B;反之若B选择欺骗,A选择诚实,B会被单位录取A不会;如果两人都选择诚实,都不会被录取;都选择欺骗,都被录取。假定录取给毕业生带来的效用是3,不录取是0。这种情况下A和B的博弈矩阵如图一,括号中第一个数字表示A的效用,第二个数字表示B的效用。这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3)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不论A选择欺骗还是诚实,B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欺骗,因为效用3大于效用0,即录取比不录取好,同样,不论B如何选择,A最好的办法也是选择欺骗。所以,结果是A、B都选择欺骗,没有人选择诚实。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毕业生选择欺骗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欺骗是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类似的,将毕业生A和B换成用人单位A和B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最佳选择:假定市场是完全静态信,毕业生完全相信用人单位,那么用人单位选择欺骗可以吸引到素质更高的毕业生。

2.2.2失德现象的危害。为了说明失德现象的危害,我们再构造一个博弈矩阵(见图二),A和B进行博弈。A选择是否相信B,B选择是否守信。假设A信任的价值是l,若A相信B,则B再选择是否守信,若守信,可以创造出l的价值,双方平分,各得到0.5,若B不守信,A的信任损失,A得到一l,B得到l。若A不相信B,双方都得到收益0。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就是A的策略空间是(相信,不相信),B的策略空间是(守信,不守信),若A相信,B守信,双方的支付为(0.5,0.5);若A相信,B不守信,双方的支付是(一l,1);若A不相信,双方的支付均为(0,0)。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双方的最好选择:当A信任B时,由于l大于0.5,B的最优选择是不守信,但是A预见到B会不守信,于是A的最优选择是不相信,所以这个矩阵的纳什均衡是(不相信,不守信)。我们假设图中A是用人单位,B是毕业生(A、B位置互换的情况类似),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毕业生出于自身的考虑理性选择了不守信,用人单位预见到这种情况,会不再相信毕业生,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不录用毕业生,或者在录用以前对毕业生进行相对严格的考察,如对毕业生进行考试、查看毕业生档案材料等等,都是由这样的原因所导致的。

2.2.3失德现象的消除。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可以解决失德现象,我们再用博弈矩阵来说明。如果B承诺守信,并且这种承诺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情况就会有变化,如图三,A相信,B守信时的情况不变;如果A选择了相信,B违约,那么A得到损失补偿费,假设补偿费为A相信,B守信时的水平即0.5,这样无论B怎样行动,A若相信B都可以得到回报,若不相信B则不会得到回报,因此A会选择相信。再来看B的情况,在A相信B时,B若守信,可得到0.的回报,若违约,必须支付赔偿金,B得到一0.5单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守信是B最佳的选择。

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往往会做出一些承诺,如对自己陈述诚实性、履约可靠性的保证等等,就是博弈开始以前的承诺。为了使承诺更可置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还可以设计一些制度措施,如给毕业生只发放一份就业协议书,签订以后无法再跟其他单位签约签订协议后一旦发现违约,违约方应当支付违约金等,这样的规定就是根据以上原理,为了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正常的秩序而制定的。

2.3有序就业市场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放弃了对就业市场的管理,没有担负起维持就业市场公平秩序的职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会缺乏信任,其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活动减少和交易数量的下降,宏观来看就是就业率的降低,这无疑会导致就业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和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另一方面,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就业市场秩序正常而公平,市场主体双方会增加信任,从而促进交易活动的繁荣和交易数量的增加,合作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总的产出,宏观上看就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人才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工作,构建和谐高效的就业市场

3.1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时,应当首先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但是要防止一个倾向,即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提高,放松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只要学生能够找到单位,无论他是通过弄虚作假,还是一再违约都放任不理的倾向,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学校和毕业生声誉的败坏甚至彻底损失,就业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毕业生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择业越来越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同时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使毕业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开阔。

3.2加强管理要遵循效率原则。管理需要严格的制度,但是在加强就业管理时不能一味追求严格,过分苛刻反而会破坏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工作中,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应该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如当签约后违约的情况出现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和约束。从合同法的原则来看,一般的赔偿方式有预期损失赔偿和强制履约,处理思路有两种,一种通过经济赔偿来处理,一种是强制协议执行。由于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到底可能创造多少价值,很难计算,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价值也是难以衡量,所以预期损失赔偿在这里总有不完全的地方,最公正的处理应当是强制履约,即不同意双方违约。但是实际上在就业市场中违约现象并没有这样处理,原因就在于要考虑效率优先的原则。一般来说,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违约的原因是找到了更好的选择,毕业生违约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用人单位,以后的发展更大,创造的价值可能更多;用人单位违约可能是因为找到了更适合的毕业生,创造的价值更大。与强制履约的结果相比较,会增加社会总的产出。同样的例子,对于违约之后的赔偿问题,如果签约双方没有特殊的约定,一般会以一个特定的数额进行处理,即违约方向其他方交纳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而不去详细计算违约受害人的预期损失、机会成本和信任损失,原因也在于这样无法衡量,计算成本较高,考虑效率原则,采取定额赔偿的方式进行。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4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5

1.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

在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蔚业制度下,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大体表现为日下三种:第一、踌躇满志型。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社会需要币创,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争着接受同一个毕业生的情况,比较容易就业,因而她们对走向社会充满信。第二、无优无虑型。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因家庭条件好,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在求程中,一切由父母亲朋包办,对就业无需自己多作努力。这一类学生对走向社会并不感到多大的压力。第三、仿徨无奈型。既表现平平,也无依赖的社会关系的学生,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单位,容易产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仿徨心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的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翻而势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谋职业。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了拿流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留在大城市的又不愿意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去。他们认为那些地方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或者设备条件不优越,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最需要大学生的恰恰是刃巡边远地区。(2)力求和名利两全。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名和利的驱动,在谋求职业时,过多考滤其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行业或者工种是否有社会声望、是否受社会青睐、或者是否有权势地位,以及职业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的高低、工资、奖金的多少等等,故而把目光紧紧地盯住公检法、财政金融等国明奇部门,大专院校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而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3)求职时受专业至上,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齐头并进,对专业的喜好多处于压抑状态,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强烈的自我塑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在大学多专业、多学科设置的环境中,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在某一学利方面的专长和爱好,在毕业时希望能从事本专业工作,故而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应当指出,这种择业观本无可非议,但死守专业不放、不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新就业形势,就不可取了。这样会使自己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4)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正确分析形势,客观估计自我,降低过高的择业期望值,既不盲目追求实惠,也不盲目放弃专业,以社会利益为重,从社会需要出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尽其用。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界撇向社会推销自己

于目前人刁市场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也未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当个人卫!嗯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时,大学生必须在逐步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会推销自己。首先要确立崇高的人生己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其次要调整自我。毕业要值双寸社会现实,适应新的就机制,进行自我凿卜,自我调整。要弄清自己的择业优势在哪儿、有何专长、爱好和专业技能、可胜任胭陛工作等。要根据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既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暴自:弃。再次要转变观念淤淞推销自己。拿的计划分配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机制的新变化。或认定所学的专业不作任何改变,或是“坐”“等”“靠”。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刘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减少厂些小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白嵘言求则大幅度增加。作为当前的毕坦主,应把眼乡舫交远,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销自己,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第四培养多层次就业观。在今天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州,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第二、第三次就业已不是日么稀奇事去那种“终身制”的观念仍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求职就要找个铁饭碗。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刹牛下,铁饭碗,已被扣破。为此,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多层次就业观才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传统又见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4强化毕业生教育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就业机制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4.1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高校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综合能力、知识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靠长期的培养教育。因此,毕业生就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毕业阶段,应该从新生人学时就着手进行,只有把日常的非智力因素和毕业学年的具林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把毕业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到毕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以及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己,把自我价值融合到相会价值中去,实现发展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从单纯的“知识型”向“智能型”、“创造型”发展,引导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通才,以满足侧勺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2加强又七粉学生择业过程的管理。“双向选择”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自主择业,,同样需要国家就业政策的制约、学校的参与、指导。事实上,每年国家都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宏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定。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校,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我们延边大学医学部作为省属医学院校,主要是面向省内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其就业方针应符合本省的具体政策,对诸如定向生、自费生等实行分门另楼的调控。再则,社会上人才市场由于主力机构不尽相同,有省、州、市政府机构的,有用人单位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这就给毕业生择业造成不便或混乱。这些都需要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管理,给予指导。为此,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就业政策,还要收集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就业动态,向毕业生传递就业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概率。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6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就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强化其人才培养意识,严格其人才培养标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学习和参考德国的双师型师资建设经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教师人才。以德国为例,德国的职业院校享誉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其职业院校中,其兼职教师数量要远远高于专职教师,很多教师都来自企业,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具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业性职业教师,他们大多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能够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特点,业务素质过硬。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级人才队伍建设时,可以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采取“内引外培,专兼合用”的办法,一是积极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担任教师,并负责实训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选派一批优秀的骨干级教学人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活动,以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培养更多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由培训部组织,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科研人员到该院培训教师,经学校和企业考核合格后获得“内训师”的资格证,这些“内训师”们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双师型”的紧缺,是“双师型”教师的必要补充;三是聘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短时期内可能引不进来,引进多了对学校也不经济、更不划算。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一些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做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任务。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同体”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7

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是教师对某一领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同时也具备相对较好的研究基础。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本专业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学科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研究获得较高的起点。例如,有的教师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教师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撰写了较高水平的学术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写作能力。

3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4]。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5,6]。作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取有社会价值的课题,实现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基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要求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大力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越发显得重要。纵观近五年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也确实在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针对当地特色经济桑蚕种养的需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桑树病虫害调查及预防、桑蚕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当地政府为解决喀斯特地貌的农民生境问题而提倡的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方针,有的教师则引导学生开展了核桃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4根据就业意向选题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出选题方向,这一点也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出发点。有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就读的时候,就已经对某一就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于本科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我们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增设了能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需求的毕业论文选题,根据学生毕业后所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如技术操作、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等对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行业培训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直接强化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针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食品发酵行业学生的需求,我们开设了“甘蔗糖蜜发酵产谷胱甘肽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筛选鉴定及产酶工艺优化”、“黑蒜加工过程中各种有效成分变化”等相关选题;针对酿酒行业的学生需求开设了“酒曲中优势菌种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酒曲中霉菌的筛选及糖化霉能力的测定”等选题,通过相关的研究让同学们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技术核心与工业流程,使之能较快胜任毕业后的企业工作。

5根据考研方向选题

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毕业后能从事一份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就读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也在优先考虑范围,根据经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导师,都不会乐意去招一个没有一点动手能力没有一点研究基础与经验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招进来指导困难,很难有突破。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率,在学生自身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尽量为学生开设跟其考研方向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加强他们在动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养。例如针对考研方向为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有“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及“家蚕肠道组织RNA提取方法比较及RT-PCR检验”等选题;针对考研方向为生态的学生,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则有“重金属耐受菌株的筛选及其潜在生物修复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几种不同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及“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通过这些论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础,提高了研究生复试的通过概率。

6根据兴趣爱好及专长自主选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出发点。研究者一旦对某个事物发生了兴趣,它就会被该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兴趣也是毕业论文选题的不可忽视因素。这一类选题相对选择范围较宽泛,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选题方式是先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专业的文献,看看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对这些问题产生过怎样的感触和想法,然后根据阅读文献的感想与教师多次沟通确认可行后再撰写开题报告开始论文实验研究。因为是带着问题与兴趣进行探讨研究,这样的选题学生往往完成得较好。因选题范围宽泛,在此不一一罗列。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8

(二) 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样本分布情况类别已毕业学生实习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样本数80 120 50 50样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确定样本的时候,主要是对正在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同时也选择26. 6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学生工作单位等地方,以填写调查问卷这种方法完成调查。本次调查从2007 年6 月15 日持续到9 月5 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为81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审核,有效问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是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有80 人,实习单位有50 份,实习指导老师有50 份。从实习结果来看,这样的分布比较合理,因为正在实习的学生感受最深,对实习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推荐阅读: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毕业论文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 实习问题的分析。

1. 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 90 % ,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 40 % ,这两者之和为8913 % ,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没有汇报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 80 %;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9

二、高校毕业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松散,管理难度高。高校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却因为临近毕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为了找工作四处求职面试,为了研究生、公务员及各种资格考试申请在校外居住,为了求得一份工作提前上岗实习等等,这些情况都给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经历简单,情绪波动大。高校毕业生社会阅历浅,在面对求职、实习不适应或者个人生活、情感各种压力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问题,常常会怨天尤人,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一些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能力欠缺,预期实现难。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差距,但自身期望值一般较高,经常是找到了理想工作,却由于到岗实习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各种制度或能力要求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实习刚刚结束就提出辞职申请,毕业派遣时毁约现象时有发生。目标不明,毕业意识差。高校毕业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业生活之后,即将自行决定毕业去向走上职业道路,经常会出现迷茫、困惑,目标不清晰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平日比较懒散的学生,虽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就业指导,但仍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也不能做出准确定位。

三、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10

 

然而,笔者在对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论文管理过 程中却发现,对于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还有很多学生 甚至部分教师都不太清楚其目的及意义,对待学术 不端问题怠慢。许多高校都出现学生忽视学术不 端问题,仍然拼拼凑凑,复制他人成果的情况。[3]

 

因此笔者以本校2014届205名英语专业毕业生论 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毕业论文 复制比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英语本科生在撰 写论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论文复制比的主要比例分配

 

对于毕业论文复制比,每所高校的要求都略有 不同,对于本校的要求,所有的毕业论文经学术不 端检测,检测结果雷同率或文字复制比率在30% (含30%)以内的视为合格,超过30%的视为不合 格。超过30%的论文,必须经过严格整改,否则取 消学生答辩资格。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 的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笔者通过对205 名学生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 下主要比例分配:

 

由表一可以看出,在205名学生中,95%的学 生基本上都可以按照要求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而且 有73%的学生复制比都在10%以内,只有少部分 学生(5% )未能通过检测,但其中有一名学生论文 复制比居然达到96%。因此,虽然说大部分都可以达到要求,但就未通过的学生而言,出现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就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而言,笔者根据 本校的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要求,以复制比小于30% (含30% )和大于30%为基本两个组,分别分 析两组中学生论文复制比的主要特征。

 

(一) 复制比小于30% (含30% )

 

1. 正文外内容。从论文基本结构上看,除正文 部分以外,还包括标题、目录、参考文献、致谢以及 附录部分。就正文外的内容而言,通过分析,笔者 发现65%的学生抄袭现象主要集中在致谢部分, 甚至个别学生还存在致谢部分全部抄袭的情况。 另外,少部分学生对论文的目录以及附录部分也存 在雷同的情况,但通过论文分析,此部分并不是所 谓的抄袭,尤其是附录部分,因为学生会把引用别 人的问卷附在文后,但已标明出处。

 

2. 正文部分。通过分析,84%的学生论文正 文的复制处主要集中在文献综述以及总结部分。 对于文献综述部分,尤其是对定义解释以及研究回 顾部分的复制抄袭比例非常高,就这部分字数而 言,基本上都在600字以上。而且从该部分具体内 容上看,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理论概念的不理解,因 此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或者总结,只能完全 重复别人的文字。另外,综述部分更是重复别人观 点,但只述不评。从总结部分来看,学生的总结并 不是对自己研究结果的概括和提炼,反而是直接借 用他人的总结性话语,因而存在大量重复抄袭的 情况。

 

3. 复制来源。100%的学生复制的来源主要 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论文以及网络资源,尤其是百 度文库中的资料。虽然有少部分的学生复制出处 来源于期刊文章,但大多以中文为主。

 

(二) 复制比大于30%

 

1. 文献引用。从论文总体上来看,对重复抄 袭的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给出相关引证文献。除 此之外,11个学生的参考文献部分都存在大量的 复制抄袭。

 

2. 正文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部分以外, 11个学生的论文在introduction部分同样存在复制 抄袭。从报告单中还看出,这部分学生对 参考文献和研究方法部分也存在严重的抄袭。

 

3. 复制来源。与上述相同,11个学生的重复 抄袭部分都来源于论文或者网络资料。

 

三、原因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报告 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即使大部分学生都顺利通过

 

了检测,有的学生的复制率甚至为0,但通过对其 复制比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调查,笔者发 现其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一) 学生写作能力欠佳

 

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中,“写”属于输出技能, 也是较难的一个技能。通过对学生论文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 掌握仍不牢固,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错误,严 重制约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生学术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学术论文写作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 还是在语言使用上都与普通作文有所不同。尽管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学术论文写作课,但许多学生对 学术论文写作概念十分模糊,仍然不清楚应该做什 么,应该怎样做。尤其是复制比超过30%的学生 甚至在总体介绍及参考文献部分进行复制抄袭,可 见其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论文写作,就连论文中的 参考文献部分基本结构都不清楚。

 

(三)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通过对学生复制来源分析,大部分的资料来源 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及网络资料。另外,学生在 文献综述部分,大部分的文献都来自中文文献,而 且通过访谈,许多学生都反映找不到英文文献。总 所周知,文献搜索技能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是必不可 少的,不仅需要找到相关文献,更是需要对这些文 献进行综合评述。但通过调查,许多学生所使用的 搜索方式集中于中国知网以及百度两种,这也导致 了他们收集的资料较为单一。

 

(四)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不够

 

许多学生的论文在提交检测时仍然发现不少 的问题,如论文整体结构以及语法方面存在许多的 问题。甚至有学生的论文复制比达到96%。由此 可以看出,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外,指导教 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存在疏忽,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 的指导以及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对学术不端检测报告单以及学生的访谈 分析,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存 在许多的问题。学生的论文复制比高与其学术论 文写作能力以及资料搜索、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都 有关系。另外,指导教师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也造 成了学生对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对此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相关任课教师,论文指 导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建立健全 相关制度来加大监管力度。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11

1.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大量发生于学术界的抄袭、剽窃等欺骗行为使学风问题在全社会已成众矢之的,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是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下届抄袭上届、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7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二是在网上“交费”买论文,少数不良网站推出的新型业务“出售论文”点击率很高,成交量可观,从侧面上助长了抄袭、剽窃的不良风气。

2.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管理文件是执行毕业论文的依据,但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论文格式要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也没有遵循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论文格式的不规范。某教育主管部门抽查2006届某6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50篇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的15篇,文章缺结论的6篇,乱编序号的3篇,缺目录的2篇。

3.论文缺乏新意。某教育主管部门对10所高校345篇毕业论文检查发现,约有60%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局限于常规,不能进行逆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写(原创)论文少之又少。少数学生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 ,结果是对研究领域了解深度不够,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导致在文章中盲目推理基本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要想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对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效果。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首先,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课题不感兴趣,或者选题不合理,导致对于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努力去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其次,目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较差,缺乏探究兴趣、不能主动地去探究新知。

2.教学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没有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思路不明确。虽然有校级的毕业论文工作规范,但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致使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缺乏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完善的教学检查制度,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过程管理不具体。

3.教学资源的不足。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必需的经费投入等。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在借鉴、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方案。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反映当代科技研究前沿的期刊,以及迅速快捷的科技信息网络和设施完备的实验条件。虽然有的高校设立了毕业论文专项经费,但占教学经费比例偏低,造成实验场地小、实验条件不完善;纸质论文资料少、电子期刊多等问题。受经费限制毕业实习规模小、次数少,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

4.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与指导教师是密切相关的。在学生认真投入的前提下,学生成长得如何关键就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的指导对毕业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着毕业论文起点的高低,突出体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对于适合本科学生的题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而能力欠缺的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发现一些琐碎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教师在一学期承担三到四门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必将造成论文质量的下降。此外,青年教师经验少、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也会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5.其他原因。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内容,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如艺术类毕业生设计如何进行,是强调作品还是强调理论。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错位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存在明显影响,不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缺乏研究动力,但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不得不应付了事。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应用型的理解,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而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是培养方案中体现综合应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加深对应用型、应用性的理解,明晰各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在毕业论文中提高实践能力”等问题,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才可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应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毕业论文管理机制。毕业论文开始前应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亲自挂帅的校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系)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学校建立协商与沟通机制,在两级管理体制中明确具体的责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同时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团配合职能部门搞好毕业论文的检查、监控等宏观管理工作。为全面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3.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做好选题和指导工作。选题是确保毕业设论文质量的前提。首先指导教师要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实际拓宽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实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双向选择,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教学相互渗透,使选题贴近实际;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以及即将从事的工作进行选题。其次要加强毕业设论文网上选题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确保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同时,严格题目申报与选题的审核,积极推动产学研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其次重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指导初期阶段学生有一个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工作的指导,认真做好开题报告。中期阶段学生对论文题目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观点、方案基本形成,此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后期阶段应指导学生统筹全文得出自己论文的结论,同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4.完善监控措施,建立淘汰机制。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管理”经验,学校中教学部门、教学人员要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从质量评价入手,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做好毕业论文的全面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学校首先应制定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确定各个环节质量执行的依据,然后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制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规范化等评价方案,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查、互查,及时发现问题和疏漏。在毕业论文答辩前随机抽取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外审,既能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客观真实地了解毕业论文水平。同时应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目前各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准入条件要求严格,但对过程和结果要求相对偏松。尽管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抓得比较严,学生对毕业论文比较重视,但由于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不毕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又不要高分、及格就行了,教师最终总还是让通过的,因而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论文质量低下。要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如某高校借助“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全校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如下表所示),文字重复率过高者不准毕业,这种措施对那些不重视论文质量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1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综合反映出大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认识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锻炼和提高。然而,从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选题不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内容缺乏创新、形式不规范等问题,论文质量急剧下滑。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年从事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仅就普通高校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一些探索。

二、认识不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科学的认识能使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在毕业论文认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完成毕业论文的目标、目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深刻,态度不端正,仅仅把完成毕业论文当成是一项任务,或者只是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一种手段,而对“毕业设计(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的认识不清。其结果必然导致论文写作中出现弄虚作假、请人、付费买论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和不良风气。调查显示,近年来,一些高校70%以上本科毕业论文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有的改一改开头和结尾,其他内容基本是从网上复制后搬到论文中;有的变换一下句子形式,但内容相同;有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没有标注;有的甚至出现只改一改题目和作者姓名,其内容完全抄袭的现象,等等。

三、基础不牢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本前提。这种基础包括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近年一些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评价和答辩中不难发现:错字别字较多、标点符号错误、语句不通顺及其表述的学术性专业性不够、英文翻译错误、基本格式不规范、数据不准确、参考文献不规范、框架结构凌乱、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此外,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一些论文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来阐述论文的理论背景和依据,但后半部分却不能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当前高校大学生最基本的写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如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不应出现的错误,这与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滑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使许多学生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更热衷于参加校内外各种各样繁多的活动,往往荒废了学业,并且综合素质也不高”。以至于大学生连最基本的毕业论文写作技巧都没有掌握,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条件有很大关系。如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等。

四、投入不足

这里的投入主要指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资料收集整理、社会调查、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等所投入的劳动时间。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工作计划简单,实际工作量偏小,实验和调查数据陈旧、不充分,从选题、开题论证、资料收集、实验实习、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到毕业论文答辩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一些学生在动笔写毕业论文前,基本就没有做过调查和实验,也没有与指导老师进行过深入沟通,只是简单地从网上查阅一下资料,东拼西凑后用几天的时间就把论文写出来了,其论文质量可想而知。投入产出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如果在完成毕业论文中没有付出或付出较少,不按照要求踏踏实实完成好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呢?他们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都用到什么地方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找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一般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应不少于半年),而这个学期又是学生择业的高峰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多数学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奔波于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洽谈会等。不仅如此,一旦被录用在一些民营企业,要求马上上岗,有些用人单位连周末也要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二是各种形式的岗位考试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出国考试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耗费了大量精力,使得毕业论文中的调查没有了、实验没有了,更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和分析,对完成毕业论文造成极大影响。三是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正常毕业,获得学位证书,往往忙于四年中未通过课程的补考,不得不以牺牲毕业论文的时间来复习功课。

前几年,由于高等教育实施了产业化改革,致使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膨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这在一些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结果是学校教学资源如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条件与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毕业论文环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论文指导的需要。从数量上看,教师指导学生过多。一名老师指导10名左右本科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师生比偏高,任务过重,加之指导老师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难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往往出现不仔细、简化环节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学生从开始拟定选题、过程指导到最后毕业论文答辩都没有见到老师的现象。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在毕业论文选题与审题的整个过程中的工作状态以及毕业论文日常指导工作的质量。从质量上看,由于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放松遴选论文指导老师的规定和要求,一些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专业不对口、职称不符合要求、虽有指导资格但水平不高、没有科研背景、不了解论文指导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程的老师仍然被安排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致使在论文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有效指导,致使指导的论文质量难于得到保证。

五、监控不严

在国家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毕业论文各环节都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但是,近年来,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不规范、监控乏力等现象又凸显了出来,严重影响到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来讲,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题把关不严。由于定位过高,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忽视对学生技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结果不同学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类型雷同,一些应做毕业设计的应用性专业也来写毕业论文,一些毕业论文选题把握不好,过大过空,有的论文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相差较远。二是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松散。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包括一系列必须的环节,如开题论证、资料查阅、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案和研究框架的拟定、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等。但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约束,一些高校在论文管理中,往往简化甚至略去一些环节,如开题论证没有了,资料查阅不够,调查和实验的时间缩短甚至没有,研究方案不全面等,这将对后续论文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三是论文评阅、答辩走过场,成绩评定不严格。按照毕业论文成绩管理规定,一般学生的论文成绩主要包括论文指导、评阅、答辩三个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要求不严,流于形式。如论文评阅老师与答辩老师是同一个人;在答辩中压缩时间,提问简单,学生回答问题不深刻;评分标准偏低,不严格,只要完成论文,参加答辩,基本都能顺利通过。此外,论文答辩后的管理也非常松散,针对答辩时老师提出来的意见基本没有修改,学生把论文及其相关材料一交,就算完成论文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对现有的毕业论文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进而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下滑。

我们知道,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高校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健全和严格包括毕业论文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育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项目来源:云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校政发[2009]349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

[2] 陈为德:扩招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2(9).

[3] 李宗坤: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设计)质量下滑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高校毕业生论文篇13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之分析

其一,毕业设计未能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然现行阶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和内容要求上均与本科院校学术性论文要求相似,而学生撰写论文的实际水平、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却相距甚远,自然出现上述一些问题亦是不可避免。

其二,教师指导环节形式多于内容。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虽然有7个月左右,但真正用心花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正好处于实习和找工作阶段,撰写论文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与论文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甚少,老师的指导大多基于微信或者QQ留言,这种隔空喊话的交流方式限制了指导重点更多关注的是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字数要求等形式上的东西,至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力、资料查询的深度和广度、选题内容的创新、文字表达的精炼等等都无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论文答辩环节重答轻辩。参加答辩的同学应该对自己所著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陈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机智作答和清晰辩解,然而现实却不然。不少同学出现照本宣读,对所持有的观点只答不辩,对所引用的论证出处不详,甚至出现对自己文章一知半解之尴尬局面。鉴于此,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答辩要求也逐级放低,因此严控答辩关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除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就以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策略以供大家商讨。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之策略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等特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实现学生从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为此做充分准备,每结业一门课训练学生写课程結业论文,趁热打铁,总结所学心得,同时撰写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广泛阅读、勇于创新的意识,告诫学生禁止抄袭,引用语要有明确出处,论文格式要规范等。这样,学生对所学每门课程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为综合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为毕业选题定位,而不至于出现以往学生完成所有课程之后茫然应对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实习就业的两重窘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