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研究论文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1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了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商业高等专科等6个普通高等院校。之后,在每个院(系)进行抽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58份,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还抽查复核,并以登门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对5%的样本户进行回访抽查。

2调查问卷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家人和朋友的信仰,您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仰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金钱的看法的内容:对于拜金主义的看法,金钱的利用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其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二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论述的关于信仰问题,使本次社会调查有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说:“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的,还是世俗文化的,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中国各学术界在这一点是一致认同的。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与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有何关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仰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程度。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此表中共有三个问题,我们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比较,在这几个问题中,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次为42.5%,29%,17.5%,且呈降序的趋势;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呈升序趋势,分别为10.4%,12.3%,18.1%。,其它信仰,无所谓等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却有23.6%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7%的人信仰自由。下面我们在看一看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3马克思主义调查结果(%)

问题是人的精神支柱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无所谓

看待马克思主义29.234.831.8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9.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持反对的态度,其比例的差异很大,达3:7。

从表2表3及其分析中表明,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全面的和深刻的危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下面,我们看一看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2金钱观念

表4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

项目很正常一般持反对的态度无所谓

看待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3624.728.910.4

对于金钱的研究是影响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影响信仰形成的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具体的研究。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观察和体验到“对物质及利益和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此种现象的态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9%,有60.1%的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念,抵制大学生那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社会中,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风潮得以有效的遏制。

表5怎样利用金钱的调查结果(%)

项目存进银行随心所欲的消费进行投资捐献社会慈善事业其它

中500万大奖怎样利用钱14.917.551.315.610.4

假如您中500万大奖是根据社会上发行,某些人梦想通过买而发财的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如何利用金钱。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1.3%的人要进行投资,其它四项为14.9%,17.5%,15.6%,10.4%,四项呈现大致均衡的状态。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金钱利用的主导潮流即投资。从表4及表5中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看清楚社会的形势,利用金钱来为自己赚钱。第五项的“其它”中有10%的人认为对其前四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部分存进银行;一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随心所欲的消费;另一部分为社会捐献一些。我们在来看一看图表2,明确个人信仰拜金主义的是12.3%,而认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信仰拜金主义的有18.1%,比信仰共产主义高出0.6个百分点。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态度及如何利用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以上我们对大学生信仰和金钱观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分析,下面我们对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3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他们走上了非社会主义的道路,国际社会的巨变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本来业以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得以证实。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信仰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内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呈现多元化和混乱化为前提条件,放置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的其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影响;其次分析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否受到家庭亲属,同学朋友的影响;最后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

(1)同学朋友的信仰对他的影响

我们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R*C列联表的方法。列联表是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表6所示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χ2(16)=7.95所以χ2=92.34〉χ2(16)=7.95则证明个人信仰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有影响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和大学生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大街上,有一些人在抬头看天,那么另一些人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抬头看天。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形成,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同学或朋友的耳濡目染。从表6可以得知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有拜金观念

的有18.1%。其周围的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视觉角度如何呢?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很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再者大学生的毕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导致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有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怀疑否定和抛弃。他们不想受任何的限制,信仰自由达48.7%。这是一个主流的数字。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影响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因素:

表7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18.85(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所以χ2=18.85〉χ2(9)=3.32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表8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30.54(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所以χ2=30.54〉χ2(9)=3.32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阐述他们之间是怎样影响家庭和亲属对金钱看法还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能挣钱很多且稳定的工作。其中“挣钱”便是对个人的一种理念的灌输,在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共产主义必然是反对崇拜金钱的。家庭和亲属大多都处于城市的中低产阶级或者农村,他们对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局限性,认为能挣很多钱且工作稳定便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信念思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会不同程度上抵制学校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造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念的相互矛盾,最终产生信仰困惑,直至发生危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同学朋友对金钱的看法对个人拜金主义产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面对现实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不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样把握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同学和朋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同化。朋友和同学的集体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信仰呈现复杂化,因而产生与群体相同的危机。

上述我们进行了两个单向的分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有关系,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表9所示:

χ2(12)=5.23所以χ2=41.86〉χ2(12)=5.23则证明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表9中最显著的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而信仰共产主义达39人,是比例中最高的一项,而认为拜金主义是正常现象,而信仰其它未知的占35人。而信仰“未知”中自由占28%。对拜金主义看法持“一般”态度而信仰“未知的”的有24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共产主义理论必然反对拜金主义的。从表中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那就是反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人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我们要抵制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就要反对拜金主义,抵制道德滑坡。

四总结与讨论

本次调查围绕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拜金主义等金钱观念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针对当代在校大学生业以存在的信仰危机,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信仰危机产生的几个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表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及家庭亲属的信仰,对拜金主义看法等几个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下面我们对影响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其它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讨论。

1计划经济的后果。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2对现实选择的困惑,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选择的困惑。原因是社会中多元化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造成人们无法判断现象的对错。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领域内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这一价值标准却失去规范力,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3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社会主义即将胜利的基础上的”。然而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的迹象,好像更加繁荣.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4人生中教育与实践的脱离。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以上阐述了信仰危机产生的某些原因,第二个原因回答了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问题.结果表明,当代在校的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是一种受世界文化影响的现象,有很大程度的社会根源.当代在校的大学生之所以信仰出现多元化,是因为对现实价值选择的困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批判社会现象.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2

二、试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

学习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正是特别适合大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问题解决式学习、专题讨论、研究性实验、调查访谈、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等学习形式中,大学生科研立项是一种自主性程度较高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大学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适合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迈克尔逊干涉条纹自动计数仪的研制”为例,对大学生采用科研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一探讨。1.课题目标。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设计制作精确计数迈氏条纹的电子计数仪”,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科研道德及实事求是的精神。2.课题内容。迈克尔逊干涉仪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技术中。以往用它测光波波长时,往往要对数百条明暗移动的条纹进行人工计数,不仅给眼睛造成伤害,而且会带来计数误差,影响测量精度。本项目旨在研制一种精确度较高的自动计数仪。3.课题实施。课题主要由学生协作完成,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包括三个阶段:①选定课题。即在学完大学物理的“光学”部分和“电子线路”部分之后,结合普通物理实验,开发研制记录迈克尔逊干涉条纹数目的电子计数仪。课题把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②设计研制。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组成小组,就设计方案、实验制作和测量调试三个过程分工协作。包括收集资料,设计方案;选择器件,并根据需要改装仪表,正确组装。然后进行样本测试,分析误差,重复测量,反复调试,修留学改重作,直到能比较精确地组装。③结题展示。小组成员展示研究结果、器件、方案和原理的书面报告,要求数据准确、论证严密。其次,做成实物成品进行演示并将研究过程及结果制成网页,放到校园网上,以供交流。4.课题评价。通过网页上的评价模块,所有浏览者都可对课题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报告的规范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等进行评价。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传统百分制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上合理、有创新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超级秘书网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3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探索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网络传媒的新优势,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工作新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要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与网络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任务观、方法观和质量观,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这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这一切都表明,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新优势,在继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方法手段的基础上,整合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开拓大学生思想工作新局面,已经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分析研究,有利于促进高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大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个性发挥、陶冶情操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其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最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了条件。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首先,网络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冲击;其次,网络使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再次,网络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性异化;最后,网络有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倾向。

(三)分析影响大学生正确网络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垃圾,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信息垃圾中,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发展、价值取向形成等深层次的东西,甚至会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的弱化,极易使一些大学生在心态上出现偏差。

此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校园网络文化机制建设尚停留在起步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实施科学、有效地网络文化管理还缺少依据。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络平台目前还处于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下,亟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期间还是存在技术困难和理念差异的问题,不能够较好地开展工作,一些高校的网络文化队伍不稳定,大部分为兼职,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这些都影响大学生正确网络思想形成。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方式策略的研究

(一)从实际出发,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问题

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实证分析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足以评价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同时进行大量的资料汇集,在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研讨分析,鉴于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策略研究就具有创新的意义,这将涉及到现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虚拟空问的表现方式,通过网络的传媒优势实现正确的导向,把网络营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以网络的互动性来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问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和服务活动,注重教育引导策略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和服务活动,校园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体网络平台。要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寓教育于服务中,而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照搬到网上。把课堂延伸到网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进网络,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多媒体技术等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独特优势,注重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的有效结合,使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党建、团建和社团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鼓励、组织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自主开发、自我管理、有效辐射,加强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研究,多年来,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习惯于强制性的控制,可这种方式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奏效的,惟有以教育引导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在网上主动接受科学意识形态的教育,自觉抵制消极网络舆论的误导。同时,在教育引导策略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三)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进一步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把网络的优势化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势,突出创新性,提高实效性,使网络成为哺育大学生茁壮成长的新空间。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工作队伍。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技术管理队伍,保证校园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就地或异地上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队伍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培训、服务与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是资源建设技术保障的关键。学校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舆论策略方法的探索

(一)以大学生为本,为大学生服务

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网站服务的对象,以大学生为网站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主体。一方面,在网站的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健康、休闲娱乐等需求,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通过网上服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为大学生成才服务另一方面,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大学生建、大学生管、大学生用的理念。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各个环节全部由学生来完成,并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科学管理。注重人性化服务。

在解答学生网上问题时,要坚持问题解答的全面性、有效性、科学性,回复语言尽量贴近学生心理,回复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需求及时送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语,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学校来讲,就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通过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不仅赢得学生对学校的满意,也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爱校意识,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二)注意BBS论坛讨论主题的设置

信息海量是网络媒体一个突出特征,在BBS中哪些是同学最关心的问题,哪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BBS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客观需要。通过“议题设置”,可以把同学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引导同学“想什么”,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网络论坛中的议题设置主要表现在设立讨论主题,围绕国际国内校园内外发生的和同学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而设立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是BBS的常见做法。同时,由于同学的专业、兴趣、经历各不相同,所关注的话题也差异极大,由此造成网上舆论的多元化和分散性。BBS的舆沦应及时准备论坛管理预案,选择一些诸如个人发展、学术讨论等贴近现实、贴近同学生活的热点问题作为论坛的主题,以供同学。用积极的话题来左右舆论的走向,减少其他言论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

(三)真诚面对网络舆论

以真诚面对取代置之不理,在行为层面以舆论的舆论引导来取代盲目的封杀,在监管方式的角度上提高了BBS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进一步提高BBS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完善BBS解决问题渠道的功能,还需要校方在态度层面上以真诚面对,具体反映在BBS上和获取信息的行为上,对于反映学校的工作失误的言论,如属实要向学生解释并实施具体的行动;对于反映非学校工作失误但对学生造成影响的言论,如属实业要向学生做以说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同学们的支持,经过努力高校BBS也能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渠道。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4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5

二、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研究生入学前的暑期社会实践让准研究生在入学前的暑假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使他们提前了解学科前沿、行业现状,提前步入社会、了解社会。

(一)工作开展流程学前暑期社会实践不同于在学研究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准研究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与他们联系和下发社会实践通知成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另外,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是保障社会实践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生递交了实践报告后,教师给学生的及时回复及点评,会让学生深受鼓励。为使该项活动有效落实,每年的3月份,在确定了当年新录取的研究生名单后,系学生党总支即准备了“给研究生新同学的一封信”,信中对新生们明确提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出适当建议,对实践活动完成的时间安排及完成形式等给出要求,并指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络老师。为确保通知发放到每一位新生手中,采取纸质版和电子版双管齐下进行发放。要求负责社会实践联络的老师保持自己的联络方式畅通,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提交的报告及时给予回复和反馈,尤其是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无疑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为学生圆满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开了一个好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

(二)准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以浙江大学某系近三年来开展的准研究生学前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为例,准研究生参加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出,参加入学前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升高,并且形式多样。

(三)准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经验交流为及时总结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成效,交流经验,鼓励先进,进一步推动学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每年在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阶段,在全系范围内开展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优工作,并进行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评优工作由系学生思政工作负责人牵头,由辅导员、主要学生骨干组成评委,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服务社会情况及个人的收获和体会等各方面进行评比,评选出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各若干名。召开总结大会,对准研究生参加学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对于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及奖励,对提交的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如敷衍了事、调研中的抄袭等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这对于树立榜样,避免今后的学术不端行为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邀请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不一样的社会实践经历与思考,以社会为着眼点,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脚踏实地。这正顺应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也与浙大的求是精神不谋而合。同时,为使研究生新生从进校开始就认真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及职业规划,在总结大会上,特别邀请两三位高年级的优秀学长进行经验介绍,他们通常较早地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中很好地将学业和职业目标有效结合,在学习之余,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阅历,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加砝码。学长们根据自己的收获向研究生新同学们就如何有效规划、寻找实习单位的时间和方式等提出积极的建议,令新生们受益匪浅。

(四)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经过暑期社会实践的锻炼和学习,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从新生们的活动小结和交流展示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和意义。他们有的在生产实习中,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将所学付诸实践,同时又学会了融入企业文化,与同事协同合作;有的在社会调研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和民情,看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有的在深入贵州、青川进行山区支教等教育活动中,实践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诺言,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读懂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参加了暑假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牛场苗族彝族乡果宝小学支教一个月的一位2011级硕士研究生在她的社会实践报告中写道:“这一次山区支教的经历,让我体验了一回一名真正教师的生活,跟山区的学生们在一起,过着朴素而宁静的生活,不断洗涤着在喧嚣的城市中已经焦灼的心。虽然生活条件有些艰苦,但却依然每天幸福着,感受山里人的真诚和淳朴,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简单的快乐。我要感谢大山,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这一次别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参加了GE中国总部的OneWeekJobShadowProgram的一位2010级硕士研究生写道:“个人而言,OneWeekJobShadowProgram仅是走进GE的开端之旅,GE毋庸置疑是令人非常尊敬的企业,一周时间我已然深入而震撼地了解了这个企业界的巨擘,当然也并非所有文化都与自己所期待的绝对理想匹配。不论今后是否成为GE的雇员,这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感悟。几句话与各位共勉:学校和企业虽有不同,但踏实做事、诚恳做人是永恒的品质,而很多时候适当的Aggressive会让你学会更高效地乐活学习、乐活工作。最后,一言以蔽之:Learn&thinkglobally,thenfuturewillbeyours。机遇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哪怕是500强领袖企业的HR也并不可怕,相信自己,谁都可以做到。”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6

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其身分、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篡改。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在网络社会里,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导致政治观念淡化。

二、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地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和途径

1.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工作,牢固确立思想工作的核心地位。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办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建设一支适应网络发展,精通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上思想教育工作,关键还是在人,必须建立起一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一是校党委工作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的干部,负责对校园网的总体监控和管理。二是校内各院负责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的干部,负责对本单位的网站的监控和管理。三是学生骨干队伍,由他们组织学生网络自律组织,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这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们不仅要学会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而且还要运用网络,要善于把思想教育融入网络,把思想教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两课”教育进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将网络焦点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中,对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给以理性的批判,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改进“两课”教学,而且拓宽了网络思想教育的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

四、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1.密切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网络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以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还可以通过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教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一是尽快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法学刊,2003,(4).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7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8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能力的、有知识的社会主体。相比较而言。这一阶段的人群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对于社会自身而言,是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重要弊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由于就业带来的压力而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现象问题上。一方面国家、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教育上,应该正确指导大学生的择业观,那么大学生的择业教育就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问题是:高等学校是教育的神圣殿堂,是教育的高等阶段,它培养的对象是直接为社会输出有用的社会可造的人才,是要直接为社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在这个教育环节出现非正常的现象,不得不发人深省。

这里,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集体中出现的一些自杀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死亡有正常和非正常死亡的区分。其中正常死亡指的是基于衰老或疾病等生理原因导致的生命终结。非正常死亡指的是自杀、他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而导致的生命的终结。这里,我们讨论的问题集中于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至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有它的特殊性,与高校自身在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能力和管理能力及这些问题的改革上的直接关系比较模糊,这里就不讨论。目前,自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在高校非正常死亡现象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也正说明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现象的重要性,高校在解决自杀问题上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的内涵所在。

我国目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自杀的比例占第一位因数。如:“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然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大所高校统计,1984年至1988年5年间大学生自杀者为39人,自杀率为11/10万。”根据1998年全国卫生统计资料表明,自杀成为15-24岁年龄组死亡的第一位因数。崔玉华等人在对北京8所高校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远比同期城市其他人群的自杀率高得多,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些数据以足可以说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状况。那么,追其根源,何以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现象会如此突出?学界以往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心理健康程度的问题。这里,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非正常死亡或自杀现象,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的问题,更是集体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不仅仅是行为与心理相符合的问题。从自杀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得出压力型自杀、心理非健康型自杀、情感型自杀,及这些类型自杀的交叉。

压力型自杀是当前的自杀比率增大的现象中第一位原因。与这种自杀比率增大的趋势相比照,压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头等问题。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将构成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有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可以说能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进入重点或名牌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数量还是很少,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人大众化,大学生再也不是“天子骄子”学习_的压力、求才的渴望就业的选择加上贫困学生的增多都给大学生带来焦虑情绪。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该说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是比较优秀的。但是进人大学的学习过程是与高中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基本上是以自我选择的教育方式为主。这为很多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造成学习的压力。另外,各种类型的考试也给大学生带来压力。就业压力是与学习的压力相一致的。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数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就业也是实行市场化。基本是大学生自谋职业,是企业与大学生双响选择的过程。社会就业形势直接给大学生的压力带来负担。很多大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大学的学习阶段所需要的费用是很多家庭不能承受的,在就业问题上出现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平衡状况。

心理型自杀主要是指心理的非健康状况而引起的自杀事件。这一社会阶段的大学生应该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出身,这些子女一般在家庭中受到特别的关爱,实际上就是一种溺爱。这种溺爱对于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所需要和具备的独立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以至于一部分大学生根本不能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这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正确的对待。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大学生的比率在呈现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达到30%”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根据西安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统计分析。目前西安共有抑郁情绪的占72万人,其中近半数为学生,而大学生占24%。因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数引起的自杀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

情感型自杀也是近年以来出现比较多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在我国80年代及90年代初,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还是处于保守状态。大学生恋爱现在已经是普遍现象。当然这种普遍现象的出现。我们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一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力,不能健康的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在情感问题上,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正确对待,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当然,情感型自杀不仅仅是感情和爱情方面的,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因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不善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情绪。这种类型的自杀一般都会与压力型自杀、心理型自杀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给青年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比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不好会造成大学生的自卑、自闭,同时带来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弱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压力,所带来的负作用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学习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

二、防止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高等学校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自身的教育能力的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站,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重要转型甚多。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为场所。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尤其重要。高校自身的教育能力不仅仅是教授课本知识,不仅仅是教书的业务能力,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针对课本知识,更是人生这本大的教材。所谓教书育人,还要求高校在“成人”方面的教育能力,高校不能仅仅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同时高校在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中不能忽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高校辅导员的建设以及高校“两课”教育与建设,在处理非正常死亡现象的问题时不能封锁消息,要保持新闻公开。以下我们从这几个问题来探讨防止大学生自杀的相关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与大学生因心理问题或因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交叉因数的原因引起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的问题的解决上,高等学校自身有着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国内的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有所改进但还是不够的,“据统计,在香港,每1000名学生就有1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而内地高校。每5000名学生才有1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而且许多心理辅导教师都是兼职。”显然,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建设方面,据统计仅有38%的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有限的条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能力,其工作量是无法想象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咨询能力的建设是缓解当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有效管理不良情绪,改变不正确的思维定势,提高抗逆境的能力。

第二、加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

大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也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健康发展状况的心理咨询师。加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动态、关心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距离最近的德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如:活动组织能力、谈心技巧、日常心理辅导等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高校实行了高校辅导员的专职化,但是,仍然有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如人意。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辅导员建设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应该贯彻执行的一项工程,是高校教育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教育与中学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中学基本上是被迫式的教与学,而大学基本上是以自我教育为主,或者说大学生所必须在大学阶段学会的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间接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有所用,可以说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己明白学习的道理和未来的走向。大学生社团建设是大学生个人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提高的场所,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健康的调整,是大学生自我调整的有效渠道。

第四、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控

高校在加强专职辅导员建设中。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其他的学生工作部门能够熟悉每个学生的动态。对于一些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要能够预测学生的动态,及时与相关的部门一起重点防范和挽救处于这种危险中的学生。这种防范工作的建设要求学校在心理辅导建设中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资料,并定期的调查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是防范处于危险中的大学生的自杀的必要措施。

第五、加强“两课”建设。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9

报 告 人 姓 名:

研  究  方  向:

学  科  专  业:

年          级:

指  导  教  师:

所 在学院 (所):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与要求

 

1.开题时,报告人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提供一定数量与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实物,具体数量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2.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等。文科不得少于5000字,理科不得少于3000字。

3.参考文献格式参照学位论文。

4.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应不晚于入学后第三学期中。

5.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学院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6.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二、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五、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六、审查小组意见

开题报告专家审查组成员名单姓  名职  称工 作 单 位                     

论               

1.合格

 

2.不合格,建议重新开题

 

 

 

 

                                            

 

 

 

 

 

 组长签字:

                           

                                        院所公章:         年  月  日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三德”基础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是通过个体的道德表现反映出来的。因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的个体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不仅能使大学生在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净化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过程及方法

根据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大学生个体道德调查问卷》,然后选定了河南地区的八所高校,包括: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四所本科院校和中州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四所专科院校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与以班级为整体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这八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当面填答的方式,完成了对大学生个体道德状况的抽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486份被确认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以及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136人,占28.0%;女生350人,占72.0%。其中大一学生184人,占37.9%;大二学生201人,占41.4%;大三学生88人,占18.1%;大四学生l3人,占2.6%。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个体道德的正向表现

根据本次调查,总体来说,多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道德状况良好,精神面貌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情感丰富

在回答“是否清楚记得父母的生日”时,有71.2%的学生都能“清楚记得”;在回答“当要进行寝室卫生检查时,您的室友都不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93.4%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打扫和整理好”。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跟自己最近的父母、室友都基本能够做到关心、帮助。在回答“如果身边有同学家庭条件有困难,您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共有77.4%的学生选择了“主动询问情况,尽自己能力帮助”和“如果他(她)来找我,再视情况而定”;这些表明大学生对周围同学出现家庭困难的一种同情和帮助。

2.社会正义感、责任感比较强

在回答“对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大企业家只捐一元钱’的做法是否满意”这一问题上,共有68.5%的学生表示出了“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态度,这表明了大学生对受困、受灾地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不满。在回答“如果您到商场购物,发现售货员多找了您钱,您会怎么做”这一问时,67.9%的学生选择了“退回商场”在回答“在公交车上,您发现有人偷东西,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78.1%的学生选择了“阻止小偷”“报警”和“提醒乘客”,这些说明大学生善恶分明,看到不良的社会现象会深感愤慨或想要努力制止碰到他人有危难能尽力相助,能够为社会正义打抱不平;在回答“有人因做好事反被诬陷,认为‘好人不能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时,有79.2%的学生选择了“不认同,这是极个别现象,世上还是好人多好人终究是有好报的”,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抱有积极的态度。

3.生活态度积极

在回答“如果你周围的人家里比较富有,而您家境贫寒,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时,共有92.6%的学生选择了“保持自尊,坦然面对”和“自强自立,努力学习”;在回答“如果学校或班级组织义务劳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61.5%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参加”这些都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反向表现

虽然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生活态度、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但是,通过这次调查,还很明显地看到了大学生个体道德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认知的模糊

在回答“在现实中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下列认识中您倾向哪~种观点?”这一问题时,只有占49.6%的学生选择了“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有37.4%的人选择了“道德的性质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还有4.7%和8.2%的学生选择了,“道德是人们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道德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束缚”。在回答“有位大学生为救一名落水老人而牺牲.您认为他的行为”这一问题时只有占40.9%的学生选择了“高尚”;有43.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还有9.9%的学生选择了“不好划不来”。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于道德概念的本质、内涵还有着含7昆不清的状况,甚至有道德相对论的倾向。

2.减信意识的缺乏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现在毕业生应聘时,应聘材料的弄虚作假现象?”这一问题时,只有38.5%学生选择了“这样做是不诚信的表现,并不符合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另外有44.2%和l3.6%的学生选择了“虽然这么做不是太好,但是自己也能够理解”和“目前就业压力太大,这么做是迫不得已,也并不影响别人什么”。面对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大部分的学生采取的理解和容忍的态度,甚至可能还有认为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可以”之势。还有,在回答“您是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这一问题时,只有23.9%的学生选择了“应该严加杜绝”;有2l%的学生选择了“作弊在校园考试中很常见,对此不应过分指责”;有46.1%的学生选择了“作弊现象在自己同学中偶尔会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回答“您有过考试作弊行为吗?”这一问题时,只有l7.5%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过”,而选择“有过”和“偶尔有过”的学生占到了82.5%。这个数字可以让我们对大学生的诚信以及大学校园的学风、考风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个人意识、享乐观念突现

在回答“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只有l1.9%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有54.3%的学生选择了“实现个人发展”;更有26.7%的学生选择了“衣食无忧、享受人生”;还有2.3%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目标”。这说明大学生缺少远大奋斗目标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比较严重。在回答“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这一问题时,也只有47.7%的学生选择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和“金钱的多少”的学生也已占到了28.6%。这些说明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但同时追求权势地位、金钱享乐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在回答“对于男女同学同居现象,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只有29.8%的学生选择了“有伤风化,应予以制止”;有70.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和“可以理解,不应干预”。这说明大学生的个人意识越发凸显,甚至连学校也不应干预学生的“私生活”。

4.道德意志薄弱

在回答“对志愿者活动您是什么态度?”这一问题时,只有42.6%的学生选择了“是一种信念,会坚持做”,有51.9%的学生选择了“去体验一下还可以,坚持不了”“随大流”,还有2.1%的学生选择了“不会去做”。在回答“如果学校或班级组织义务劳动,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虽然有61.5%的学生选择了“主动参加”;但还有34.8%的学生选择了“被动参加”;3.7%的学生选择了“根本不参加”。这些都说明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吃苦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来越淡薄。

四、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环境、道德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基础,而大学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中,家庭道德环境的构建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中心环节,社会道德环境的净化和建构是关键。从一个人接受道德教育、道德观念形成、发展的规律来看,在父母的怀抱阶段主要是听父母的,上学以后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是听老师的,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则主要是“听”自己或社会的。因此,要想使大学生的个体道德健康发展需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一)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个人首先从家庭中成长,归属于一个家庭,然后才能慢慢社会化,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其个体道德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家庭伦理在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所以,营造融洽的亲情家庭氛围、创建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是培养大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做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父母,还要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些都是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逐步成为社会化个体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不太稳定、没在最终形成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基本都离开了家庭和父母,开始独立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这时他们所接受到的社会、舆论的信息对于个人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意志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社会道德与受教育者的成长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环境与人的关系.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建设,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国家和政府要在坚定树立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注重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以塑造诚信政府、打造诚信企业、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与道德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个体道德的成长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三)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11

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越来越重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也一年比一年好。一些人为了争夺对村集体资源的控制权,也想通过竞选进入村委班子,认为当上村干部除应给的工资外,还有“隐形”收入,同时又提高了个人的名望,外出办事方便、易办成,能够为个人及家庭谋利益。尤其是村主任还代表村民掌管着村里的经济事务和村委会的公章,在土地权承包、宅基地审批、民政部门的困难补助和农村低保户的确定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村民办事都要找他,既得利益又有人情,竞争比往届将更加激烈,从目前已开展的支部换届的村可窥一斑。

.........

第三,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借鉴。实践表明《村组法》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村委会选举基本精神相违背的做法,暴露出当前村委会选举的缺失。因此,通过本研究将会从理论上探讨导致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政府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国特别是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二、文献评述(2000字以上,)

2.1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村委会选举的深入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委会选举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对中国乡村问题展开研究,引起了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以欧博文(Kevino’Brien)、李连江(LianjiangLi)、白思鼎(ThomasP.Bemstein)、戴慕珍(Jean01)、爱波斯坦(EPstein)、劳伦斯(Lawrence)、柯丹青(DelKelliher)、史天健(shiTianjian)、墨宁(MelhaeMon)、罗伦丝(susanLawrence)、斐敏欣(peiMinxin)、西尔维尔·陈(sylviaChan)、郑永年、何包钢等为代表的国外专家,多次就中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来我国进行“田野调查”,被誉为我国农村选举与治理研究的“海外学派”。这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比较视角。

这些国外著名学者,他们以局外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田野,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欧博文的《村民、选举及公民权》(2001);李连江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001);戴慕珍的《选举与权力:中国村庄的决策主导者》

(2000);柯丹青的《中国国内关于村民自治的争论》(2001);牛铭实的《村民自治:中国民主化的基石》(2000),等等。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他们主要侧重于对我国村委会选举的本质、方式、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农民能否行使民主权利等相对敏感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欧博文、劳伦斯等从村委会选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斐敏欣(PeiMinxin)、西尔维尔·陈(sylviaChan)等则指出,我国的村委会选举是中国渐进民主的一部分,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增长点等。

总的来看,当前国外对中国村委会选举问题的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研究领域广泛,可以说是一种多元化、全方位的研究。目前西方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运用各自的理论对中国乡村选举问题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第二,研究人员日益增多,研究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机构研究中国村委会选举问题。不少国家的政府、民间组织和基金会及一些国际组织都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出资支持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单位进行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问题的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当前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乡村选举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到中国乡村进行过实地考察。由于资料收集的关系,不能详尽例举,但国外专家的成果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启发的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2.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国的推广,特别是《村组法》试行、颁布以来,有关村委会选举的研究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张厚安、徐勇、唐鸣、项继权、王振耀、白钢、肖唐镖、王禹、詹成付、党国英等。综合来看,当前有关村委会选举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于村委会选举制度的研究。作为村委会选举的前提和保障,村委会选举制度势必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对选举制度的研究既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制度本身的功能、意义、成本、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也有从微观出发,对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具体环节,如选民登记、投票选举等,展开观察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村组法》修改前后,有不少学者从法律角度研究村民选举权,侧重于村委会选举法规的制定完善,如唐鸣等著的《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王禹著的《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等。

第二,对影响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这是村委会选举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成果中,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宗教、地域、乡村势力、乡村精英以及村民的投票心态等方面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剖析。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村委会选举的重要变量,构成当前的研究重点,如胡荣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日。当前,有关选民心态的研究也构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肖唐镖的《选民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心态与行为—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研究的综合分析》等。

........

同时,笔者也以为,研究村委会选举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统筹全局。

近年来对村委会选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没有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把握。当然,其中必须要牵涉到个案问题,但我们必须要考虑个案本身的特点与国家政策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就有必要从全北京、全国的高度来进行总体描述和宏观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价,这就应成为村委会选举问题研究的重要趋势。二是进行综合研究。虽然有不少人从不同视角、不同理论研究村委会选举的多种现象和问题,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容,但缺乏多学科、多视角的共同研究分析,因此结论和建议较为片面。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我国农村的村委会选举并没有在实质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传统,理论积累不多,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对村委会选举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三、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本课题选取北京市大兴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为样本,旨在通过对北京市大兴第八届村委会选举重点进行土地问题评估、分析存在问题,并结合村委会选举的有关理论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从而为完善发展北京市今后的村委会选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根据文章的研究逻辑思路和研究内容,文章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村委会选举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北京市大兴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北京市大兴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以土地问题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第五章:推进和完善村委会选举的对策

以上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具体体现为下面的结构图:

 

四、分析方法(资料、数据分析方法)

在方法上,本课题注重于对北京市大兴第八届村委会选举情况的调查研究,尽可能掌握相关的事实材料,通过采用资料与个案分析、法条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本课题更注重于采用“过程/事件”和“关系/事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使论文的分析研究方法更具科学完整性。这也是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过程/事件”分析是把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通过对“事件”的展开,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社会背景。再辅之以事件发生过程的关系分析,把握事件动态变化的规则和方式,以此透视村委会选举中各方的参与因素。这样,就既可获得生动的“社会事实”,又可以通过对“社会事实”的展开和剖析,抽象出“社会事实”发生的内在机理,从而更富针对性地探讨当前北京市村委会选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相应措施,努力为北京市今后的村委会选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五、数据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案(研究基础及条件)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大兴第八届村委会选举工作从2010年4月下旬开始,到7月底基本结束。436个参选村全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委会班子,共选出村委会班子成员1330名,其中党员882名,占66.3%;281个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占64.5%;两委交叉任职的612人,占46%,总体看,全区进展平稳顺利,较好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四个工作目标。

选举期间,区选办共接听咨询电话81个,接待来访50  批125人次,分别比上届接听咨询电话215个,接待来访66批276人次下降了62.3%和24.2%,选举秩序良好稳定。

笔者前期进行了大量关于换届选举等相关理论的学习,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相关领域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领悟,通过收集和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专著、论文、期刊等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换届选举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工作的开展比较顺利。

六、研究与论文写作计划

2011年9-12月

查阅国内外效益审计相关的文献资料

2012年1月

整理文献资料

2012年2月

开题报告

2012年3月

北京大兴区村委会换届土地问题调查数、数据收集、结果分析。

2012年4-6月   

    论文撰写

2012年6-7月

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12

其次,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德育的战斗武器。所以高校思想工作者一直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因此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和监督。建立全面的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吸引大学生;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传播性等优点,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网上主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由于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所以要在宣传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工作的具体问题,旗帜鲜明地开展讨论,增加网络教育的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正确的健康的教育。

再次,重视校园BBS站的舆论引导。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站,上面往往粘贴一些学生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或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对此,除了加强对BBS的监管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为此要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及时性原则。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BBS的焦点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第二,正面性原则。对提问者,坚持言之有据、评之有理的要求,即有问题可以提,但表达要适度,言辞要恳切,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第三、柔和性原则。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和风细雨式的方法却常常能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人点,抓住着力点,让工作事半功倍。

最后,要加强对上网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对此,一些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研究论文篇13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时代性变革的今天,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而产生的新的市场经济文化以及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而给我们带来的网络文化的出现,引起了大学生生活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全面变化,这些变化了的文化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成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转轨在更深的层次上被理解为是一种与人的历史形态、人格的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经济文化,它带来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冲突。

新经济文化陶铸了大学生独立的道德人格。新经济文化需要与其相匹配的新伦理价值取向和新人格形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附性人格而建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人格。因为,市场经济“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的封建羁绊……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它使人们进人了一个相互独立又一体化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平等的经济文化环境和实践方式,加之它讲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质必将唤醒当代的大学生的巨大积极性、能动性,促使他们主体意识、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觉醒。

同时,新经济文化孕育了大学生理性、自由、平等、公正、进取和开放的道德人格。市场经济是一种以理性化为特征的经济制度,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靠人情、等级和特殊性,而是以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规范和程序来维持社会的运行,讲求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讲求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等文明规范。通过这些规范的不断运用,久而久之,就会孕育大学生的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人格。而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培育了大学生的效益观念、务实求实精神、进取拼搏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发展,在整个世界愈益全球化,特别是“人世”下,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国人内在的驱动力,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依赖性、等待性、保守性、封闭性和僵化性等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时俱进,开放、进取成为时代潮流。这又无疑会促使大学生的开放、进取人格的形成。

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的盛行,一种“耻于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和理论思潮正在越来越引起大学生深深的困惑和迷茫、矛盾和冲突,使部分大学生露出了重智轻德、重个人轻集体的倾向和端倪,形成矛盾的道德人格。而且,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主导价值观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侵蚀,加之市场经济的扩张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等产生的冲击,引起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的震荡与困惑,致使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响

由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多媒体电脑等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或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某些大众传媒的媚俗化和平庸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易丧失辨别力,随波逐流,精神颓废,甚至道德败坏,误入歧途。

特别是大众传媒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由社会交往工具以及交往方式的网络所编制的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一方面,网络文化催生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平等意识等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工具理性会抑制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发展,削弱其人文精神;网络的公开性和不可控制性会导致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网络的虚拟性、无规范性和匿名性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会产生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疏远等不良道德人格。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规范,如风俗、习惯、法律、规章等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原有的社会规范消失殆尽,上网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匿名交往,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在网上完全凭个人的道德自律行事。而恰恰是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他们的道德失范,弱化了他们的道德行为,降低了他们的道德约束感。出现一些大学生窃取他人账号密码,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偷看他人信件,侵犯他人隐私,非法进入他人系统,制造电脑病毒等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污染和毒化着社会文化环境,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冲突。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它影响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以美的熏陶、善的教化,情感的撞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起到了丰富学生生活,振奋学生精神,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使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但目前,一些大学生对学习的鄙夷,对物质刺激的过分追求,对生活承受力的脆弱表现,以及酗酒,性的放纵等道德人格的失范现象,不能不说是由于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歧视、不佳,甚至缺席所造成的;是高校教育只看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道德人格培养的结果;是道德教育只注重高标准的共产主义理想纪律的教育,而忽视基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致。近来,人文素质教育所受的歧视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高校仍然很少开设音乐、美术、艺术等人文素质教育课,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致使出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