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外教师论文实用13篇

中外教师论文
中外教师论文篇1
中外教师论文篇2

二、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扫除阅读障碍。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激发阅读兴趣。除了让学生参与选书,一开始就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

三、组织活动

中外教师论文篇3

个人理论研究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它既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和决策。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往往强调公共教学理论,却很少关注教师个人理论,使得习惯于依赖各种教育理论的中学英语教师, 面对公共理论固有的“缺陷”及其“公共性”时,显得无能为力。因此,一种既能提升教师自我认识,又能补救公共教育理论缺陷的中学英语教师个人理论的讨论便显得很有必要。

一、概念界定

对于教师个人理论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但均突出了教师个人理论的“个体性”:“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学生特质、学习模式,以及如何监控教师行为等的一系列层级性的观点与理念的集合”“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的自我个人建构,它是个人私密的,整合性的,但却是不断变化的,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知识、经验与价值的系统”“教师个人理论是一种具体的结构与看法 ,它提供了教师用以解释是如何行动的,选择某种教学活动和课程材料的原因与观点。”这三种观点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教师个人理论的典型看法,它们分别侧重于教师个人理论的内容构成、教师个人理论的建构性、教师行为背后具有个人理论属性。

二、外语教师个人理论的特征

(一)个体性

教师个人理论具有个体性,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个性化认识。由于各个教师在生活经验、成长经历、教学情境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个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独有的个人理论。正是因为每个外语教师头脑中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理论,使得每个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二)实践性

教师个人理论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同时,又总是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公共理论不同,个人理论更关注具体情境中的案例及其解决方案,它是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应对教育问题的选择和判断,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三)隐含性

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理论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但是教师自己却很难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时甚至自己也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它是一种隐含理论或无意识理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动态性

这里的动态性指的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先进的公共外语理论和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吸收先进理论并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加以整合、完善,使教师个人理论更加科学,更有力地指导其实践教学。

三、如何建构外语教师的个人理论

(一)学习公共外语教学理论

虽然有些公共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性不是很强,但是,外语教师可以从中借鉴有用的东西,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个人理论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外语教师不能从公共外语教育理论中发现与自己教学相关的知识,公共理论将不可能真正影响外语教师个人的教学决策,不能促成个人理论的建立。因此,外语教师必须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反思教学行为

要发展中学英语教师个人理论,就要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反思。首先,教师要提升自我认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理论的存在并且支配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切不可盲从于他人理论或公共理论。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及其背后的观念。

(三)书写教学札记

为使个人理论显性化,知晓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什么”、“有哪些”,写教学札记就是一种好方法。要改善教师个人理论,必须先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显性化,成为显性理论。教师通过写教学札记,面对教学实践,找出自己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在哪里,进而找出教学行为中潜藏着的基本假设。

四、总结

中外教师论文篇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取向下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1329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82-02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①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主导教师教育的理念已由关注“理论”转向关注“实践”。②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输为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往往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远离教学情境,缺乏探究及反思,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职前外语教师教育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其课程设置取向直接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因此在其课程设置中不能简单搬用外语专业的课程,再加上几门教育学和教学法课程模式。鉴于此,本文以实践为取向,将实践性贯穿于整个职前教师教育中,实现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整合,以期探究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一、职前外语教师培养实践取向的依据

(一)职前教师培养实践取向已成为国际化趋势

传统的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认为,理论高于实践,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应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职前教师步入教育工作岗位后在教学实践中大多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就是把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进行结合运用。在其评价体系中,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的掌握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在其课程设置中围绕这些理论和技术原理等基础知识是课程核心。对于职前教师培养来说,关键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因此,在这种取向下,职前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等理论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是以掌握这些理论的熟练程度为标准。19世纪以来,这种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一直影响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中后期,理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受到了挑战。向职前教师传授学科和教育学知识并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的要求。西方国家纷纷建立新的组织机构进行教师教育创新和变革,如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教师培训、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虽然各国在培养形式上有所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坚持以实践为取向,为职前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发展和构建他们的实践性知识。我国的教育者开始从关注“应该知道什么”转向关注“实际知道什么”上来。因为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不确定性”,所以要让学生获得教学策略相关知识、教学的情境性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性知识。职前教师教育也由强调灌输理论性知识转向为建构实践性知识。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向明的观点,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由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六部分构成。实践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实践情境的创设帮助职前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重视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形成和发展。事实证明,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是一个国际化趋势。

(二)实践取向是职前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在外语的听、说、读、写方面都必须优秀,但是这些语言能力只是外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外语教师专业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他们所拥有的一般人文知识和相关领域人文专家相似;他们所拥有的外语知识和外语专家相似;他们所拥有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和教育学专家相似。良好的学科知识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基本保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保障;只有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使得外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程度得到认可。外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技能,是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外语教师结合外语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学习者特征和学习的特定环境,在外语文化缺失的条件下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协商,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知识。建构具有独特性的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是职前外语教师专业成长核心任务,实践取向是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职前外语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在宏观层面上

教师教育“一体化”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④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中师,师范大学承担职前教育的培养任务,教育学院承担着在职教育的培养任务。相比之下,教育学院在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相对落后于师范大学。近年来,师范大学渐渐承担了许多在职培训的任务,但是整体的情况没有太多变化。而且已有的多数研究都没有把职前教育纳入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中。

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定位尚待进一步明确。⑤首先,很多师范院校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求得发展,纷纷采取“去师范化”的政策走综合发展道路。这直接导致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淡化,也失去了师范院校的本色。其次,目前教育界对师范教育的独特性还存在分歧,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就可以从事教师职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最后,在外语职前教师的培养目标上和一般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对教师教育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内容不够明确。

(二)在微观层面上

首先,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对师范教育的独特性等问题上不够明确,因此很多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模式是一般外语专业的课程加上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法等课程。过分重视外语知识技能,政治公共课程偏多等因素导致有关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严重偏小。其次,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弊端。传统的理智取向的教师教育观指导下的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以理论传输为目标,学生从这几门课程获得的是考试成绩和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没有达到效果。最后,职前外语教师教育实践模式不科学。教育实习见习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太少,信息和资源没有充分共享。⑥教育实践环节往往都安排在师范生培养的末期,把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人为地分离开来。教育实践的周期较短,职前外语教师无法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因此缺乏对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

(三)教师教育者――培养教师的教师

在职前外语教师培养中,教师教育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改革理念的传递者,是教育实践的示范者,是培养教师的教师。然而在大学本位培养模式中,由于与中小学的互动较少,教师教育教育者对基础教育新的改革、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因此教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这些实践性的知识纳入到其教学内容当中。教师教育者应该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楷模,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自身没有得到系统的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的培养。

三、职前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职前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要求职前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知识也要具备教育知识和技能。但是简单地把这两种基础知识叠加起来是不足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的,只有通过实践性知识才能使二者整合并内化,最终发展成教师的专业素质。课程是教学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在教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该以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为目的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理论课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单向传授,把课程内容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比如在教学中开发课例资源,以课例为载体让学生感知教学实践,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照下鼓励他们观察、讨论、实践、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情景化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前外语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改革

为解决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这个致命的弱点,应该对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首先,大学和基础教育学校建立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建立理论――实践共同体。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共同承担职前教师的培养任务。师范生、教师教育者、中小学在职教师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的设计、实施、交流讨论和反思活动。在这样的一个制度框架下,通过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和基础教育有经验的教师协同指导,职前外语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动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反思的能力,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的、情境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其次,实践环节不应该只放在培养阶段的末期,应该贯穿整个培养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特点,渐进式地实行四年全程设计。这就要求大学和中小学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职前外语教师教育教育者培训

无论是进行课程设置改革,还是实践环节改革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者这个具体实施者。因此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应该严格把关,尤其是外语课程教学法的老师。他们是学生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具有示范作用。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示范,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操作示范,让他们积累相关的实践智慧; 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替代性经验,感知到教育原理与方法的实践魅力,真正认同教师讲授的教育原理与方法。教师教育者还应该多与中小学互动,发挥联络者的角色为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提供平台。自身深入基础教育实践以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并把这些信息带入到大学课堂中去。

[注释]

①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88.

②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③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6.

中外教师论文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高校外语教师终身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JK16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年西安邮电大学项目“EMI电源滤波器文献翻译及科技英语翻译技能培训”(项目编号:108-03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86-03

2009年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素质高低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发展至关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 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这个发展过程明确地表明了教师发展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的自我发展,以达到终身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近十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在眉睫,培养高素质高校外语教师成为改革重点,外语教师的发展对改革的实施和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发展的内涵和模式

英语的诸多文献中,英语文献中与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相关的概念很多,如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专业成长(professional growth)等。学者对教师发展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夏纪梅表示,教师的自我发展应包括教师本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助人自我发展能力;魏立明认为,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过程。本文从两方面来解析教师发展内涵:一方面,培养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达到不断地自主发展。这种解析体现出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及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的不同,在教师培养中呈现出教师的主动性,体现了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性的特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外语教师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地学习反思,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建立外语教育信念、提高外语教学知识与能力及培养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情感。华莱士(Wallance)在《外语教师的培训:反思法》中概况了三种主要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1.匠才/技艺模式(the craft model)。该模式是指把教学当作一门技艺,新教师像是学徒,有经验的教师像是师傅,师傅给学徒演示、指导和建议,直至徒弟掌握所有技能(见图1)。如今,很多高校仍保留传统的“传、帮、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学大纲、方法及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不一定能够与时俱进。从培养教学技能的角度来看,匠才/技艺模式的“以老带新”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然而,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该模式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凭借个人经验的活动,对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不利。

2.应用科学模式(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该模式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法的模式,它利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外语教学和理论进行研究。它把外语课堂作为实验对象,对教学进行严密、科学的观察,并以此来验证关于外语教学理论的假设。学员教师通过定期培训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得实验的知识和结果,并直接把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一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但是它只是单向的指导(见图2)。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双向的,理论完全凌驾于实践之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和实践脱节,加剧了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等级差别。在外语教学中,曾有一些还未经过理解和深入研究的教学法就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3.反思模式(the reflective model)。由于应用科学模式的“单向性”局限,教师发展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反思模式。该模式是实行“双向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进而对相关教学理论进一步验证(见图3)。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再由反思促进实践,形成连续反思回路,是教师专业发展呈持续性动态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教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以上三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表明,匠才/技艺模式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经验积累,凸显了教学的静止性和模仿性,无法满足科技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应用科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匠才/技艺模式的缺陷,但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与之不同的是反思模式,反思模式把理论和教学实践良好结合,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摆放在同一位置,使之相辅相成,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反思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源。许多外语教师,尤其是所谓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除了职前一些理论学习外,没有定期更新理论知识,对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最新研究理论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最新的教育成果的掌握和应用。吴一安指出,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言教育领域的科研存在两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环境。关于语言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与发展研究的理念陈旧,数量匮乏,反差极大。束定芳、庄智象表示,许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缺少理论意识和必要训练,即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灵感的引导下,有一些很好的教学方法和设想,但却不能从理论上将其升华和总结,影响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推广。这些表明,高校外语教师均处于专业教育中的匠才/技能模式,主要还是凭借经验,而没有通过教学反思再促进教学,失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源,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职业倦怠的特征。

2.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低。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工作量往往要比其他专业课教师多。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的周课时为8~10节,实际上许多教师周课时达到12节,甚至16~24节。除上课时间外,教师还需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等,这些体力、脑力劳动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此外,随着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外语教师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戴曼纯和张希春指出“我国绝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自己的强项是教学,而与之对应科研成了高校外语教师诸素质中最薄弱的一种”。对于很多高校外语教师来说,科研是他们的心头之痛,较低的科研能力往往使他们心有余力不足。李宏强调查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无法在教学经历中发现适合的科研命题,他们对科研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操作不了解,更不懂如何将调查研究数据用社科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外语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不能完全看懂。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式的教师个人活动,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周燕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很多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似乎都独立完成,同事间很少沟通。大多数外语教师独来独往、彼此交流较少,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底子薄、缺乏经验和带头人,对于科研活动大多各自为战或找一些同学及关系较好的人合作,和同事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持久的交流氛围。这种工作环境严重阻碍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理论是教学行动的先导,有怎样的教学理论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反过来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即反思模式表明,只有在教学中使用反思模式,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Poser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运用反思教学,努力实现从纯粹知识传递的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蜕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加强全方位的学习以实践反思性教学。理查德(Richards)指出,语言教师的素质应包括:语言学知识、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法、学科知识、广泛的知识面、判断力、创造力、决策、推理和适应能力等。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构成了反思模式中的“间接知识”。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这些“间接知识”,并和教学中获得的“经验知识”相结合,才能站到理论高度重新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这种实践和反思的不断交互作用,形成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

2.提高科研能力,加强团队合作。为有效提高科研水平,高校外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教师个人应该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高校外语教师应培养科研兴趣,做到自发地科研,拒绝“被科研”。外语教师在不断加强个人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应系统地强化专业理论、研究方法,时刻关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不断实践,如项目申报、参加项目研究及论文写作等。在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时,高校外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确定至少一个研究方向,这是科研的开始,也为将来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和同事间的团队合作。戴维斯和皮尔斯(Davies & Pearse)认为,教育机构的所有成员之间应是通力合作的,不是互相排斥或孤军奋战,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之间要建立平等、互助、互惠的团队。团队成员中的差异就是一种资源,合作的过程就是分享和超越自身的学习过程。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加强,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3.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高校外语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终身发展应成为广大外语教师的共识。教师培训突出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教育强调了教育理论的传授;然而,教师发展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会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研和学术。吴一安指出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第1~2年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存活阶段;第3~4年是巩固阶段;第4~5年是提高发展阶段;大约需要5年才能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只要有教学反思,就会有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教师的学习就永无止境。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应意识到专业发展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理论、适时自我调整,真正做到自我专业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质量。面对大学英语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努力使自身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和成为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加强本学科及跨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要意识到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观念,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李宏强.地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J].海外英语,2013(7).

[3]魏立明,隋铭才.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1996(4).

[4]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

[5]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6]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7]江晓红. 教师专业化发展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师自主发展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8]莫俊. 高职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现状述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

[9]孙海燕.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8).

[10]Davies P,Pearse 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中外教师论文篇6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中外教师论文篇7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部分地位在不断降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学修养为主,培养外国文学修养为辅。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上,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够重视。而且有的教师自身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外国文学一知半解,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向,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了解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这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而引起的。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编入到教材中,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自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如何扭转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求同存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教师表率,提高理论素养。新课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适当地运用相应的文艺理论去解读作品,挖掘出外国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争取使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越来越精彩。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构建。面对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力争实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是每个国家的代表,把外国文学放到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掌握文化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体制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的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学习的情况下,最大范围的去了解和掌握外国的精髓,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的难题,日后必须要不断地去探索、分析和研究,找出一个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王 丹,赵大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05).

中外教师论文篇8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中外教师论文篇9

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所以探索依托科研课题,与科研的基础平台:毕业论文、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培养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加科研的重要性

当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生参与科研不够重视,认为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而中学教师的教学不需要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专业开设的多元化,不少高师院校都不同程度开设了非师范专业;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的多元化,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学会进行科研工作,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是重要的。由于对学生参与科研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导致这些院校的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毕业论文工作和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系统、深、专、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科学研究因素引入教学研究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科学研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打交道中,学会了处理多种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依托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一样,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又具有学科基础广泛,学科交叉、传递信息量大等特点,所涉及的科研课题,有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农业生产的研究;有微观方面的研究又有宏观方面的研究。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和特点,我们多样化地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立项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是高师院校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措施之一。为此,学院在毕业论文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依据其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由专家审定后面向学生,由学生选择承担开展论文工作。如周歧海教授、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西基金的“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课题,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划分为“黑叶猴理毛行为观察”、“黑叶猴食物选择及食物量研究”、“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等小项目,面向学生,由学生自由选题。实践证明,这种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不少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后仍师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如2000级的黄中豪、韦显盛同学本科时毕业论文由黄乘明教授指导,本科毕业后仍师从黄乘明教授读硕,开展“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扶绥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其栖息地利用”研究;另唐绍清、秦新民、邓业成、周善义教授等也将自己承担国家资助自然基金项目和区课题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课题给学生研究,这种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主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课题的深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实际情况下,承担国家、区级等项目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多数教师从事的仅仅是校级项目、自选项目或探究性项目的课题。因此,将这些项目和课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科研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挥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之一。多年来,仅石贵玉教授就指导学生从事诸如“复合多效唑对、水仙花的矮化效应”、“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效应”、“环境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等几方面的课题,近35人的毕业论文,10人次获得了优秀论文,其中有的研究成果经重复实验和整理,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广西植物”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3.地方特色资源研究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院生物学专业涉及的研究课题广泛。因此在开设毕业论文选题上也根据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开设这类的选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既扩大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又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特色资源的思想意识。

4.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杯”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老师一道开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依托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创新杯”、“挑战杯”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科学能力。为此每年学院领导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以学院和学校“创新杯”,继而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为载体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梁士楚教授、薛跃规教授、马姜明教授、石贵玉教授、谢强副教授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课题组开展研究,成果参加学校、全国的“创新杯”、“挑战杯”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如薛跃规教授指导的“湘西洛塔植物区系开发利用研究”获全国第六届“挑战杯”二等奖;“大石围及其周围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近几年来,我院学生获校“创新杯”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3名,贾金生同学获二项国家发明奖,这些成绩给学校、学院增添光彩,又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开拓了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5.中学课改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部分是将来的中学教师,而与中学广大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改革现正在我国中学开展,因此,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接受相关中学课程改革的信息,开展课程改革的探讨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很必要的。几年来,依据所承担的各种教学研究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这方面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如杨华副教授指导的“试论研究性学习”、“广西中学生物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肖邦裕副教授指导的“新课程的生物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中学生生物学学习态度的探讨”等。这些是杨华副教授等承担的国家、区课题所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和中学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研究。这种做法一是扩大了选题范围,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增强了学生的改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6.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指导上,导师工作应重在“导”字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完成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和撰写工作。所以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提高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指导中,除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外,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精心悉意、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进行期间,定期检查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保证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如期进行。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传授操作技能实验和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学生按实验步骤“药方抓药”样机械进行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后继课程毕业论文的教学。为此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开设了设计性试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提出试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开放实验室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论文,讨论发言,评分等。如2002~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实验中,学生对“果蝇一对因子的杂交”实验、“果蝇二对因子的杂交”实验、“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进行了实验设计,然后独立进行实验,最后整理实验结果撰写每个实验的小论文,在课堂上宣读论文和讨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是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的准备、药品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撰写都是独立完成,同时论文的撰写与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大体相同,这不仅培养学生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操作、结果整理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还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总之,课外科研、毕业论文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多年来我们在制定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相关文件,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依托科研课题,多样化地开设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选题,使得本科课外科研、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高师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述兴.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91-94.

[2]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25(3):45.

[4]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6]王任翔,侯美珍,谢强.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16.

中外教师论文篇10

1.教学任务重,无暇进行科研。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变得日益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兼顾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没有时间做科研。教学任务重使得广大青年英语教师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作科研。科研上不去,青年英语教师就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不足。

科研环境的不佳突出体现在许多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据夏纪梅教授的调查,没有出国进修过或没有参加过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人数比例达84%,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的人数占到35~40%。此外,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图书馆,由于资金问题或对外语科研的重视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青年英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及最新动态等问题。

3.科研意识薄弱。

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做科研的动机比较实际,即为了晋升职称,很少有发自内心地想自我提升的。一直以来,科研是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弱项,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尤其突出。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重数量,轻质量,只顾东摘西抄,自己并没有认真投入地做学问。

4.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虽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在申报科研课题时研究方向不明确,无从下手,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经验不足,也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5.科研经费分布不均。

在科研经费分布、科研课题审评、科研条件提供等诸多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省部级、部级等重大的课题上,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甚至没有申请资格。其次,高校科研课题审评和经费分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审评过程受到外部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青年教师很难独立成功申报一个科研课题,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选题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和青年教师掌握学术动态,以及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能力有关。当然,客观上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因而也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有的重视等有关。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丰富学科内涵,支撑教学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学科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实践中的难题,还可以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而且,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将其科研中学到的新知识、取得的新成果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更具活力。

2.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人才的塑造者,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引导、造就创新的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如果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最终会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无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指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就不是“称职”或“合格”的高校教师。在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活跃、终身教育备受推崇的信息社会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以前在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将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一项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试想,一个写不好科研论文的教师如何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论文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开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也不是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科研锻炼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许多人不懂得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中存在写作用语公文化、参考引文不标注、论文摘要不简洁等问题。走上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少,所以,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相对较弱,但面对职称评聘、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等,又不得不写科研论文。因此,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年教师发展的一道难题。写好科研论文至少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真实,忌无中生有地编造、拼凑或东挪西借地剽窃、抄袭,只有亲身参与实验,占有第一手的材料和科研数据,才能写起来自然流畅;二要会写,把握写作技巧,符合规范要求;三要多写。

2.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才能立项,能否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请书写作的好坏。申报科研项目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申请者做长时间的准备,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甚高。好的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选项要做到目的明确,有一定的意义;项目设计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科学,经费预算要合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申请书的语言表述要紧扣主题,详略得当,表达准确;其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可靠,要标明出处,不能凭印象而为之。

3.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

科研课题是科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好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寻找科研课题就是要寻找那些尚未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矛盾,或从已知的东西中了解到的应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未知的东西。要取得立项成功是很有技巧的:一是要吃透某个课题意向的核心范围,抓住其关键;二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科研构思设计,拟定具体设想;三是要掌握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显示本研究的独创性或先进性;四是要有合理的人员搭配,包括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科研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五是经费估算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六是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

4.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

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是搞好科研的基本保证。资料和信息一方面要靠文献搜索,另一方面要靠实地采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要比以前方便得多,如图书馆、资料室中都有许多科技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视听资料、文献检索刊物等,都可以利用。

5.加强外部科研环境建设

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学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专业进修、访学、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一系列对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的科研状况,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2010(4):104-108.

[3]骆爱凤.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7(4):51-55.

[4]龚云霞.论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53-156.

[5]吴亚欣.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由《外语界》十年来发表的文章想到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6-39.

[6]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中外教师论文篇11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

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

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中外教师论文篇12

一、自我导向学习理论(self-directed learning,SDL)

1961年美国学者霍尔(Houle)根据21位成人参与学习的动机,将学习分成:目标指向性学习、活动指向性学习和学习指向性学习三类,后续研究者把“学习指向性学习”称为“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由成教领域扩展开来,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霍尔的弟子塔夫(Tough)倡导自我导向学习,把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学习者有目的、按计划地进行自我引导性的自我教学活动。塔夫给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划定了一个宽泛的范围。之后,诺尔斯(Knowles)进一步明确、细化和完善了自我导向学习,认为它是“一种借助或无需借助他人帮助的,由个体自己引发的以评价自己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我导向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觉、自愿和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我构建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进度,并且进行自我评价。1975年诺尔斯出版《自我导向学习》提出自我导向学习七阶段:(1)气氛营造;(2)使学习者参与设计;(3)让学习者自身参与确认其学习需求;(4)使学习者能形成学习目标;(5)让学习者设计学习计划;(6)帮助学习者实行学习计划;(7)使学习者能评价其学习结果。诺尔斯的研究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奠定了理论框架。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是以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发挥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外在的支持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以诺尔斯的自我导向学习阶段为框架,设计本校的外语系“师本”发展规划: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靠近”优秀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活动,探究优秀教师内涵,营造自我导向学习活动的氛围,结合自身经验和校本实际,开展个体性、主动性和内在性为特征的外语教师“师本”发展。在活动中,结合个人实际和现实需求制订教师个性学习目标和计划,拟定评价方式,预测学习结果,探讨校本优秀教师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二、优秀教师的内涵表现

笔者对近五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优秀教师内涵特征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优秀教师成长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诸如性别、教龄、毕业学校等不在本研究范围内。后天因素是本次探讨的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文献研究结果发现,优秀教师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性内涵特征。

1.外语教师所应具有的道德观和职业观。这是外语教师精神层面的素质和修养,是作为社会人的身份而存在的,社会对教师角色众望所归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现的是相对稳定、不受时空和环境变化影响的内在固有的品格。道德观引领和指导职业观,崇高的道德修养衍生出崇高的职业理想,反之亦然。高奉献、低回报是教师职业特点,高尚的道德观能弱化教师不利的职业特点。

外语教师职业观具体表现在对职业忘我的投入和奉献,敬业爱业,热爱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如老一辈的教育学者提及“我的决定整个改变了,那就是献身中国的革命、中国的建设,所以就决定留下来。这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当时根据中美关系的情况,我意识到自己可能一辈子也不能见到自己的家人了。”①这是舍己忘我,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道德观的个人体现。外语教师应用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感化学生。不但教书,还要育人,实现教书的最终目的。既要做“经师”——教会学生知识;又要做“人师”——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用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这是外语教师在当下形形色色价值取向所指道德危机和职业倦怠下要坚守的“净土”。

2.外语教师的学习观。勤奋努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是外语教师的学习观。向书本学,学习语言教学和相关理论,补充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知识;向同伴学,向本学科的教师学习,发现自身的不足;向非本学科的教师学习,换位思考找寻能共享的启发点;向专家学,通过外出学习、书信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求教于专家学者;向学生学,在教学中虚心汲取学生的长处,弥补自身知识的欠缺,实现教学相长。学习学科知识,在基本的语音、语调、句法和语篇方面,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培养流利地道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教师是知识的探求者,对知识的探求也是没有穷尽的。终身学习便是客观环境对外语教师的现实要求。外语教师要持续地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实践知识,增强教学能力素养。

3.外语教师的教学观。语言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性强调语言教学的理论性和共性的一面,而艺术性则强调语言教学的个性和差异性一面。在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面对不同的学习者个体和不同的学习环境,实行反思教学。进行教改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不断地积累课堂管理经验,把握课堂进展节奏,巧妙地开展交际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分析整合教材资源,从“教教材”的封闭状况走向“用教材”的开放、创新的新阶段。洞察学习者的需求,体察学习者的学习困难,提供适时的帮助,起到支架的作用,使之顺利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4.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观。Freeman认为:“在教师培养方面,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就是一切。”语言教学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断培养深厚的本族语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把握流行文化的趋势和影响。了解目的语文化,探寻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两种民族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把握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实际,消除文化冲突,建立文化通达的桥梁,达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实施立足于校本位的“师本”发展

在上述理论指导和分析认识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实际,以教研室为单位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制订个性化发展计划,充分预见发展中的困难,进行自我评价。按时间的长短,制订五年的长期计划、一年的中期计划和一学期的短期计划,其中,结合本院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发展的要求和个人的实际,着重在学历晋升、职称晋级、教学知识的增长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几方面展开计划。在计划制订中,要体现出教师的声音,一方面可让教师相互分担,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可让上级主管部门体察教师困境,实施有效的帮助。把年终考核和教师发展自我评价结合起来,用自我评价充实、完善年终考核。

2.集中理论学习,借鉴心得体会。以周为单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责任到人的集中理论学习。教研组长主持,指定专门教师负责主题发言,进行主题明确的系统理论学习。例如:第二周,理论主题:语法翻译法(包括哲学背景、心理学基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著述);指定两位教师分工收集整理资料作主题发言,其余教师按讨论主题方向,根据各自的兴趣查阅文献作补充解释。这样的理论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容易形成中心突出、观念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

3.定期集体备课,融合集体智慧,各抒己见。以单元为单位形成集体备课机制。任教统一科目的教师定期参与集体备课,关注三方面:(1)备教材:提出该单元的难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步骤,提出创新教学思路,开展适宜课堂的教学活动,为下一步的相互听课,进行课堂观摩做好理论准备。(2)备学生:预设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例如,下午上课,教师需要刻意设计让学生能较清醒的warming up部分。教师应把备教材时的难点细化,针对具体的班级增加或删减。(3)备文化: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需要补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4.相互听课,进行课堂观摩。同一科目组的教师必须相互听课,对比集体备课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提出完成得好的地方,在下次集体备课中让大家借鉴学习。完成得不好的地方,课后及时指出,互相商讨,提出改进意见。鼓励不同科目的教师相互听课,积极吸取不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积累课堂实践经验。

5.开展外出学习教师讲座制,实现信息共享。凡是外出开会或学习的教师,无论时间长短,回校后都无一例外地要对其余教师作一次公开讲座,把外面所见所闻的新知识、新信息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使外出教师具有使命感,不敢擅自懈怠自己肩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保持教师们对学科最新动态变化的了解,及时把握学科前沿的新情况。

四、在“师本”发展过程中外语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教是学的手段和过程,学是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吸收知识和内化知识是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动机、兴趣;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是否具有启发性;教材的内容的适切性、新颖性;教学环境的适宜性;教学和学习氛围的促进性等。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更是服务者。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监控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而且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从业人员。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帮扶对象以及教师最终成果的代表者。

2.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学必须源于教材,但是教学不能按部就班地宣讲教材。外语教师要能灵活、有创造性地利用和发掘教材。由于教材的时效性和普遍性,就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总有不适之处。根据个性化的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是明智之举。

3.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建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协调一致的关系。在师范类地方院校,明确“教学型”的自身定位,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育人是学院的主要社会功能和生存立命的保障。但是,也不能忽略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能给教学提供强有力理论基础,给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通过教学活动科研化,科研成果教学化的过程,使教师的感性经验理性化,使教师从“教书匠”转变成“教学研究者”,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促进教改。

中外教师论文篇13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转贴于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