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广播电视发展实用13篇

广播电视发展
广播电视发展篇1

一、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开始了电子媒体的征途。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

在8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解放战争中,为中国解放事业打了一场场无形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

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渊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的时代

如果说产业技术革命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什么?

无疑是信息的革命,被人们称作第四次的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80年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

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三、中国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80年代初期,在电视发展的大势头之际,198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组织“四级办”的方针。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各地纷纷建立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崛起,形成了中央台、省台、地区台、县级台的结构。

但是出现相应的问题也较多,在没有相应的辅配套措施下,全国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多级批台、建台,行业外批台、建台等问题。

四、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看过美国大片《虎胆威龙4》的人都应该清晰的记得这样一组镜头:当犯罪分子侵入并控制电视媒体网络后,发了一组拼凑起来的视频,引起了美国整个国家的大恐慌。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体迅速的时效性,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对人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起着如此之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功效。

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媒体,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电视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降低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广播电视发展篇2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广播电视媒体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探寻一条适合当今时展的新路子。广播电视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信息传播实效性更强。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是各大媒体工作的重点,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然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接收需要特殊的接收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这些设备功能单一,携带不够方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效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各种新技术、新平台不断出现,其能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加上接收信息的终端是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一些携带方便的设备,打破时空限制,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前社会的新闻热点。为弥补广播电视媒体传达率低这一不足,实现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明智之举。其二,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泛。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获得更多的受众,是各大媒体追求的重点,但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广播媒体因信息接收设备容易操作,信息方式较为单一,即只是通过声音,因此,受众多是老年人。电视媒体虽然受众群体较为广泛,但一些年轻人多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观看电视,导致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儿童、中年人、老年人等,对电视媒体而言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青年人值得深入探讨。相比之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平台在信息传播范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受众几乎涵盖所有人群。一些忙于工作的青年人也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信息,信息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广播电视媒体也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其三,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信息技术下的新媒体平台较广播电视媒体更具活力,主要是因其不仅能传播信息,而且能与受众及时互动,给广大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广播电视媒体只是将信息单一的传达给受众,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因此,为更好地吸引受众,也应注重将广播电视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合。

2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条件分析

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两个媒体的融合,还是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都有着良好条件。一方面,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基础设置完善,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内容生产上有着绝对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尤其电视媒体为保证节目质量,提升节目播出效果,向节目的高清方向发展,实现融合发展后,可给受众提供更多新颖的节目形式。另外,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给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出现,给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如虎鱼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的旗下官方网站,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平台,与广播电视资源共享,共同播出新制作的节目。内容有新闻、新疆歌舞、探险、考古、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影视剧、电视栏目等,目前浏览量位于新疆同类网站前三甲,同时在全国省级电视台官网中位列第十位,为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软件支撑。另外,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手机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终端,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8亿大关。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通过新媒体平台可方便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大,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能够有效挖掘潜在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与知名度。

3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稳步、快速发展,应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尤其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与布局,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3.1重视广电融合

广播与电视媒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薄弱点,为促进其以后更好的发展,应做好两种媒体的融合。首先,做好资源融合。广播媒体信息播出形式为“声音”,而且电视媒体信息播出方式较为宽泛,不仅能播放声音,而且能够配合图片、视频等内容。两种媒体融合时不断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传播工作效率。如针对电视节目,广播媒体可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播出。针对广播节目,电视媒体则可通过一定的包装,如真人扮演、图片展示、视频回放等形式,向观众展现。如在虎鱼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播出节目等。其次,做好人才融合。人才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重要方面,即广播电视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分别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对方单位做指导,确保播出的资源内容符合各自媒体特点的同时,更容易吸引受众。最后,做好信息渠道融合。为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信息实效性,可实现信息渠道的融合,确保广播电视媒体能够广泛、及时地采集、播放相关信息。

3.2注重台网融合

台网融合是广播电视媒体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与技术准备,稳步推动台网融合工作,不断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台网融合时,首先,做好网络平台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很多节目与网络上播放的节目形式有所不同,为更好地实现台网融合,广播电视媒体应做好融合网络平台研究,认真分析网络平台受众群体特点,掌握其喜爱的节目形式,融合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融合工作,我国堪称电视节目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离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可考虑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研发制作的节目。其次,及时调整节目形式。结合不同网络平台节目播出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优化。如针对电视节目,可将节目时间适当裁剪,更适合在网络平台播放。对于广播节目可转化为文字在微博等平台等。最后,为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广播电视媒体应与网络平台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交费、续费工作的同时,要求网络平台开通相关权限,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播出效果。

3.3做好新媒体融合

广播电视发展篇3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就越蕴含着世界价值。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风格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性、提高针对性,以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提升传播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藏语大众传媒,保护藏族语言文化生态

因此,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对保护藏语语言文化生态和藏区方言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按藏语方言分类,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三大方言间的有较大的差异,而康巴藏语是四川藏区的基本交际语言。由于四川藏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又很少,该地区的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因此,四川藏区民族节目的设置必须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的原则,优先发展藏语大众传媒,增加藏语节目译制播出量,才能保证藏族民众听得懂、看得懂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为四川藏区的藏族群众服务,有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目前,四川在广播方面,四川电台民族频率已有50多年办台历史,藏语节目的播出时间逐年增加,较好地满足了藏区群众的收听需求;在电视方面,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2010年6月24日正式播出,受到了四川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办好这两套节目,十分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四川省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译制中心①开展日常节目及优秀影视剧的译制工作②,使四川藏区观众可以收看到更多优秀影视剧。

(二)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

突出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础。藏区广播电视节目设置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就地取材,紧紧抓住四川藏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特色与资源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节目品牌。四川藏区的特色资源中最能体现其吸引力的是它丰富秀丽、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神秘的人文资源,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势就必然在于反映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生态的专题片、纪录片、特色电视剧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专题片、纪录片等的魅力优势,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四川藏区群众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俗习惯,在接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节目时往往会倍感亲切。因此,开辟体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个性、地域特色和民族心理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取向,使广播电视节目为四川藏区群众喜闻乐见。

(三)创新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贴近性

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增强贴近性,着力反映四川藏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真实展现藏区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状态,才能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引起受众共鸣,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传播效果。一是要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改革创新,迅速、有效地抢占舆论宣传阵地。宣传报道要走出单一的时政宣传的运作模式,避免简单灌输宣传,而是与四川藏区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着力反映民愿、民声,说百姓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增强时政宣传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公信力,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达到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二是要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虽然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亮点,但是节目内容和形式总是停留在几个广为人知的“特色”资源上一味重复,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失去兴趣③。因此,必须不断创新节目形态,在大力办好新闻栏目的基础上,更多开办专题类节目、文艺娱乐节目,播放优秀影视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媒体活动。在节目内容上,可以开办旅游资讯类、生活服务类、教育讲座类、法制访谈类节目。三是要将民族文化元素、新的时代元素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使之在保留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跟上时代潮流,突出时代特色,展示四川藏区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发挥民族文化的持久渗透力,满足四川藏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四川藏区,丰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资金、人才、市场、技术资源等却较为匮乏,配置也不尽合理,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要在世界性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稳步发展,在网络风靡与新媒体冲击时代实现多元文化传播的发展战略,务必有效整合与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切实重视资金投入、人才打造和信息技术体系构建等工作。

(一)有效整合资金资源,构建多种融资渠道

广播电视是一个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更新换代快、运营维护难的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设备,就会大大降低其传播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四川藏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决定了其不能为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造成投入广播电视事业的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影响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成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据了解,虽然国家实施了“千乡电视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但投入四川藏区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十年,国家加大了对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四川藏区必须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合理整合和利用国家政策资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市场补充为辅,多渠道融资投入广播电视事业建设。首先,要利用政策的倾斜与关注,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提高其自我建设能力,促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除了政府拨款和单位自我投资外,要允许广播电视媒介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壮大广播电视的经济实力。从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的筹资体制必须打破系统垄断的格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吸纳资金,投入广播电视事业,以促进多元化的、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经营市场尽快形成。[1](P.14)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必须充分挖掘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市场资源,有效利用西部大开发所引进、所促成的资本,聚集社会资金,用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p#分页标题#e#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资源极度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川藏区经济落后、收入偏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外地的骨干人才不愿来,而本地的优秀人才又不愿回到当地,如此造成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严重流失。[2](P.137)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加强与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既保证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输送,也有利于提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人才素质。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建立人员定期培训机制,不断为从业人员“充电”,增强人才的实力和竞争力。三是大力开展人力资源交流。可以采取和其他发达省市广播电视机构合作的方法,“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借一些技术成熟的人才到藏区帮助和指导工作,也派人出去学习借鉴经验,努力培养藏区广播电视人才。在四川藏区,目前正在开展领导干部与省级部门及市州的“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应充分利用这一干部人事政策,加大广播电视领域干部的挂职交流力度。在既有藏语节目、又有汉语节目的媒体单位内部,也要加强藏汉语节目人才的交流使用,开展多岗锻炼,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④。

(三)整合传输技术格局,奠定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业的传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技术建设发展,尤其是传输技术比全国大部分地区要落后一些,发展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对传输技术格局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1.有线网络整合有线网络整合主要是解决管理体系的整合、数字电视平台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以改变条块分割、利益割据、各自为阵的状况。四川藏区的有线网络整合要吸收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在按照四川省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结合藏区的自身特点推进。如推广数字电视平台,要根据藏区广播电视人口总覆盖率低、推广数字电视难度大的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特别注重合理协调网络整合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保护各方利益,充分调动藏区各级有线网络运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三网融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⑤试点。“三网融合”中一个有效可行的措施是手机电视,也可以说这是产业融合的先行军。[3](P.253)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化功能结构的手机电视:一种是通过地面微波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以“点对面”的方式看电视的DMB手机电视,目前开发出来的主要有公交、的士、地铁和户外大屏等,就藏区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似乎较为遥远⑥。另一种是采用DVB-H技术标准,主要单独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号传输,以3G多媒体手机为终端、以“点对点”模式看电视的手机电视。这一模式受限于3G手机电视在移动通讯网络中需要相当大的带宽条件,在彻底解决带宽的技术瓶颈之前,它只能提供中小数据流量的个性化手机视听服务。不过,随着带宽技术的发展,这在四川藏区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三网融合”对全国广播电视行业都是一个新领域,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行业要树立战略眼光,及早制定发展规划,逐步解决现实困难,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从而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潮流,推进藏区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此外,目前四川省正在开展全省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前期规划。在规划中,应该将四川藏区一并考虑,超前谋划、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三、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的合理布局

四川藏区地处横断山系之中,境内山峰高耸,山高水急路险,河谷纵横幽深。复杂的地理环境给该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带来了重重困难。并且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游牧民又经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流动,广播电视事业布局点多面广。针对四川藏区的特殊地理情况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构建城镇、农牧区、远牧点三个层次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使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合理布局,最有效地发挥其效用,解决四川藏区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难题。

(一)城镇:以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为主

在四川藏区经济条件好的城镇和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城镇地区地形条件较好,有利于铺设光纤电缆,且花费不致太高,而且人口密度较高,有利于维持有线电视网的运行。其二,有线电视具有节目容量大、节目质量高、可选择性强等优点,并且有线电视网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及互动化迈进,有助于提高藏区城镇及其近郊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再次,有线电视一般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好,受众对于收费电视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此外,随着我国“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广播电视事业向产业化发展转型,在藏区城镇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媒体,可以开发视频点播、图文信息等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增值业务,提高广播电视的经营创收能力,开辟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新平台和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农区及牧民定居点:普及卫星电视等相应设施

广播电视发展篇4

一、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开始了电子媒体的征途。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

在8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解放战争中,为中国解放事业打了一场场无形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

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渊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的时代

如果说产业技术革命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什么?

无疑是信息的革命,被人们称作第四次的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80年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

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三、中国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80年代初期,在电视发展的大势头之际,198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组织“四级办”的方针。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各地纷纷建立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崛起,形成了中央台、省台、地区台、县级台的结构。

但是出现相应的问题也较多,在没有相应的辅配套措施下,全国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多级批台、建台,行业外批台、建台等问题。

四.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看过美国大片《虎胆威龙4》的人都应该清晰的记得这样一组镜头:当犯罪分子侵入并控制电视媒体网络后,发了一组拼凑起来的视频,引起了美国整个国家的大恐慌。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体迅速的时效性,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对人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起着如此之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功效。

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媒体,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电视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降低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广播电视发展篇5

其一是政治性。我国的广播电视从它诞生开始,就是执政党打击敌人、教育鼓舞引导人民的工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广播电视既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传达贯彻到人民群众之中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怎样去遵照执行,又要将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他们的呼声要求反馈出来,成为联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粱。对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广播电视在代表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就有了自身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其二是大众性和社会性。广播电视的第一属性就是大众性。广播电视是社会化的产物,它的第一责任就是把人们引向正义的、符合道德与伦理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提高人们辨别是非曲直、邪恶和正义、真与假、伪与善的辨别能力。大众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广播电视要多宣传报道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倡导“三贴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大众性和社会性这一关键。

其三是知识性和艺术性。现有多数地方台,缺乏对知识性、艺术性的整体构思,既无系统又少趣味,呆板僵化,枯燥无味。因而办知识性、艺术性节目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特别是现在人们对广播电视的知识性、艺术性要求愈来愈高,粗制滥造的节目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再好的选题,再好的主持人,如果缺乏艺术的造诣和包装,也不会受欢迎。因此,一定要把提高专业人才的修养和素质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只有有了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广播电视才会生产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才会制造出好的“精神食粮”。

其四是服务性。广播电视的服务不是特定的专对一人一事的服务,而是一种对社会的整体服务,它们有的以广告面目出现,有的通过制作的节目形式出现,已经形成了一种提供社会服务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形式,并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广播电视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地为合作方提供真诚有效的服务。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让服务深入到市场和生活领域当中去,服务性节目的生命力将会更强。

二、有“经营广播电视”的思维是广播电视发展之基

首先要有产业意识,有经营广播电视的思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同仁所认识。如何经营好这份产业,就要求我们有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维。这就好比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其次要以质取胜,这样才能站稳市场;再次要有远景规划,适时开发新产品,才能永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赢得观众、听众,提高收听收视率,就要了解观众需求,生产出广播电视精品。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要在硬件设施的完善和队伍建设的优化上逐步纳入现代企业管理轨道,为将来的发展储备良好的物质与人才资源。

其次要多渠道探索创收途径,为广播电视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当务之急要与市场相结合,针对市场趋向,开辟相应的消费类节目。例如视频点播、股市行情等,一方面能增加创收,同时也给观众听众提供大量的实用信息和专业知识。其次利用广播电视传媒优势,以扩大广告、提供技术服务、创办实体等方式扩大创收。像湖南广播电视台在自身广播电视节目办的异常活跃、新颖的同时,它的第三产业诸如世界之窗、宾馆等也十分庞大,为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不足,解决就业门路等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再次是抓好网络建设和开发,在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适时开办多项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这是广电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节目的竞争,再进一步讲,是人才的竞争或者说是智力的竞争。一个名播音、一个名主持人会带动一个节目甚至一个台的收听收视率。我们一定要对现行的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近亲繁殖等诸多不利于广电生存与发展的现象,予以扼制。否则,我们就生产不出精品、经营不好这份产业。

其一是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逐步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广播电视行业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组织合理调配、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广播电视发展篇6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轻易、价格低廉的特征;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难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和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碰到的主要新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碰到的新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碰到的新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新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猜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和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碰到的新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重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摘要: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和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非凡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新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碰到的新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新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

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办法。OFDM的基本原理是摘要: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假如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征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征如下摘要: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广播电视发展篇7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全球IPTV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以有效促进我国IPTV产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强化制度效应,修订《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分类发放标准,扩大IPTV对内开放范围,制定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指导目录,做好IPTV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统筹促进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功能有效协同,消除制约三网融合的体制和政策性因素。

广播电视发展篇8

1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优势

1.1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广播电视传播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于网络传播这一平台。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二者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等诸多功能和优势(如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功能),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传统广播电视传播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发射主体的技术条件影响,用户的接收条件影响,覆盖区域的转播条件影响等,使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区域较小,覆盖范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能够把节目传送到更广大的区域,只有那些实力雄厚的广播电视公司才可以做到。如果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任何广播电视节目均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2可以有效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增强受众接收节目的针对性

另外,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传播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传统广播电视信息流量非常有限,一个频道一天的信息容量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信息容量只有24个小时。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使广播电视播出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传统广播电视线性播出流程被打破,所有信息都可以呈现在网上,信息容量大大增加。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后,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数字技术编码压缩后,受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还可以随时点播、随时更新以及长期保存,极大的克服了稍纵即逝的不足。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在网络传媒中,受众既是接受信息者,也是传播信息者,并且可以在网上交流互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可借助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提升自身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节目、栏目,赢得更多受众。

2广播媒体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模式

2.1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可以取长补短,用数字化技术弥补音频广播制作领域不足。虽然,近些年,音频制作的方方面面已经渗透了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节目的全过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靠模拟音频来完成最佳音质,数字化采样、量化很容易造成音质损失,要想减少损失,必须利用降低量化步长、提高量化比特数等办法来完成。通过模数/数模转换后,数字音频越接近模拟音质就越好,当前,AMEK9098和SSL9000J系列,属于公认的世界上音质最好的调音台,这两个调音台的控制系统,就是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国家标准GY/T156建议,为保证添加音效特技后效果,录音棚原版录音和高清制作应该采用24bit量化,32bit内部处理精度,这样,在整个制作环节中,音频质量才能不受到任何的损失。然而,使用16bit音频的非线性产品非常多,所以,对音频的质量来说,音频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并不是弃模变数,是取长补短,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用数字化技术追求模拟音质,弥补传统音频设备的弱点。

2.2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通道利用数字传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可以节省投入资金,极大地降低使用费用,促进大众消费。开展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还可以使接受终端多样。不仅可以拓展笔记本、手机、掌上电脑等小屏幕便携式移动终端,还可以拓展火车、轮船、飞机接受终端,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电视节目。和传统电视相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电视与手机的结合,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得较高的回报。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网络高清业务。在交互性方面,网络电视领先,而在高清晰传输方面,数字电视占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电视高清传输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沟通更加便捷。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在技术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和“高清化”,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交互。“网络高清”主要融合高清显示技术进行高速网络传输,向用户提供高清晰数字视频等多种服务,高清电视内容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以P2P模式广播,还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有线电视网播出,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和途径,广播电视和网络电视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化,都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因此,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取代,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惠、共存共赢。

3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正式上线,给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是广播电视业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二者的一体化融合,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强,开创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蔡伟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发展篇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说明了广播电视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借助网络媒体的这一传播渠道帮助自身打开市场,逐步拓宽自身的空间领域,让广播电视更具影响力。其次,如果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融合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由于基础技术条件的限制或地区技术条件的影响造成的转播覆盖区域范围较小的问题,帮助广播电视打通网络传播市场,使得电视节目得到有效推广,甚至连接国内外市场,不断对外宣传中国本土的文化并吸收国外元素,提高广播电视的国际化水平,加速广播电视国际化发展进程。

1.2 提高广播电视信息流量,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广播电视容量有限,理论上都是某一时间段对应某一节目,以天数为单位,每一天的节目信息流量都是固定且有限制的,流量基数最大为24小时。而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则能够扩宽传统广播电视的基本流量,增加节目信息量,使其受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点播互动的效果,充分了解受众的信息反馈,更好的实现节目的改进。而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本身也是网络电视发展需要依靠的基础,两者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以广播电视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开设广播电视自己的网络宣传媒体帮助自身构建一个适当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如央视就主办了央视国际这一网络媒体平台,实现同步直播,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业务,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视听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电视,为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实际上是进行资源优势的互补,来共同促进两者进步,最终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模拟音质弥补音频广播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在实际音频制作中,通过对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通过音效特技提高音质效果,最终实现音频质量的无损展现。

2.3 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数字传输技术,实现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广播电视的高质量播出,还能够促进一定的网络消费,拉动大众进行同一水平线消费,最终形成成本最低化的开展模式。同时,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也使得终端媒体接收的形式越发多样,金融论文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浏览电视节目,不论是在火车、飞机的旅途中,还是运用手机、平板等媒体作为载体,都可以实现同步直播,极其有利于观众受众群体的分类和观察。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关系,如在网络实际互动中,网络电视明显优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而就电视节目清晰传输的程度方面,则是数字电视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两者的共同目标本身是共同实现网络化、高清化的,因此两者在互补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的策略探究

实际上,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本身就是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因此,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各自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优势资源,并将两者相互交换,即通过上述内容所述的融合路径为主,纵向发展,在横向方面则是扩宽基本内容,对于音乐、影视等受众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满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视必须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网络理念,即了解当下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递的苛刻要求,一旦不满足受众需求或者落后于受众需求时,就会立刻被市场淘汰,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电视,树立网络理念作为发展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鞭策自身成长,不断创新去迎合受众需求,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

融合。

4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电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广播电视更加繁荣,发展更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停滞,但是实际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将融合在一起,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不可替代,通过两者优势的相互学习与融合,能够使其未来电视在发展中,更加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以及创新性,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吕艳萍.2010年网络电视发展与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7):68-69.

[2]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74.

广播电视发展篇10

1.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分析

1.1 网络电视的优势分析

网络电视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传统的广播电视不能相比的优势。

1)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自由选择。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一旦错过就只能期待重播,但是网络电视就具有电视节目播出时间自由选择的优点,方便观众对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的自由安排。

2)非常强的互动性。观众在观看网络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网络上,虽然现在发表意见大都通过留言的形式,方式比较单一,但是这也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没有办法比拟的。互动性可以增进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意识。

3)强大的检索功能。与传统的广播电视相比,观众从被动的节目接受者变成了电视节目的选择者。网络电视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需要,通过关键词来检索电视节目,相比以前的传统遥控器换台来说,给予了广大网络电视用户极大的方便。

4)海量的电视信息。网络上有海量的电视节目信息,有品种繁多的节目类型供用户选择。网络的电视的节目是通过硬盘来实现存储的,可以大量存储而且不会出现信号失真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让网络电视受益匪浅,全球各个时期的电视节目都可以实现在线观看。

1.2 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

在总体上来说前途是十分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

1)网络电视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的。第一,中国的网络化还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潜力尚待开发。无线网络的建设又为网络电视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现在中国有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网民数量,由此看来,网络电视面临的最大问题市场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不仅如此,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二,技术上也比较成熟。

目前,中国的有线网络建设已经成熟,无线网络的建设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网络电视的终端设备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商品化,由此看出,网络电视发展的已经没有了技术瓶颈。

综合分析看来,网络电视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和成熟的技术支持,它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的。

2)网络电视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网络电视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还要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第一,有关网络电视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针对这种情况,有关的政府部门要抓紧时间订立相关的政策法规,把网络电视的管理规范起来,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第二,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要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使两者的业务融合起来,网络电视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出构架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桥梁的作用。第三,节目的丰富化要得到重视,虽然我国的网络电视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成功的经验不多,但是从国外的经营商成功开发网络电视的经验来看,保证电视节目的丰富性以及电视节目来源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网络电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就必须保证以上两点,这也是网络电视的特点和优点。此外,网络电视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要利用现在技术上的优势,制作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类节目,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第四,注意与数字化电视的差异化竞争。与现在各个网络运行商大力推进网络电视的发展形成对比的是,目前的广电部门也在升级着传统的广播电视――全力扶持数字化电视的发展。因此,网络电视要对自己的定位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数字化电视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局面。数字化电视的优点是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强、音频效果好、画面清晰;网络电视的优点是个性定制功能和互动功能。网络电视既可以支持直播电视、视频点播和节目时移,还能够提供可视电话、网页浏览、在线游戏、网络交易等各种增值业务。因此推广网络电视必须正确定位,大力推广它的实时点播、时移回看与强大的互动功能,与数字电视形成差异化竞争。

2.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广播电视曾经是广大受众的不二选择。但是网络的横空出世,一时间让传统的媒体支柱广播电视有点无所适从,但是在随后的自我调整过程中,广播电视的发展呈现着新的趋向。

广播电视发展篇11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现状

21世纪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广播电视的产业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广播电视积极进行改革,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另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播电视进行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产业化与市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就是要求广播电视能够正常播出,组要三个过程的支持,一是发放信号应该准确无误,而是传播过程中信号保持稳定,三是接受信号流畅无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保证广播电视正常播出的基本要求。要达到电视安全播出的最终目的,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方面如下:

(1)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保证设备的完善与工作人员的安全,在安全的条件下录制节目;

(2)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不违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的;

(3)广播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甚至会有非法分子蓄意篡改节目内容,因此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

(4)为保证用户能够接收到稳定,准确的信号,也需要相应的保护措施。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计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高新技术的引进等方面仍存在相关的问题,先进技术在现阶段还不能很好地融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过程中。以下是目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不均衡

大多数地区已经建立省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指挥中心,但是由于广播电视是分地区管理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的地区在技术水平、资金运转、设备支持等方面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中心的联系,实现了广播电视的统一指挥,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至今未能建立起省级的控制中心。

2.2在设备投资方面未能设计各个方面的发展

目前,国内广播电视在投入资金的过程中常常侧重于硬件设施的投入,在硬件方面过多的投入,必将会影响到软件方面的投入,这将会一直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过多的讲究设施的发展而忽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各个过程的发展。先进的设备确实有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质量监控技术、技术管理、系统升级等软件也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二者如同左右手,二者缺其一都会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单位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于公文流转的形式,不能很好地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发展。

2.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系统不完善

目前许多单位广播电视虽然已经建立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但是见了的系统仍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缺少保证系统安全的技术。不完善的系统会影响到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度,例如监控系统、指挥系统、备份系统等技术都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技术,应该积极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以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能够的弯身,更好地实现保障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主要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因为资金的缺乏,单位会选择单方面的发展不能统筹全局,便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大多会选择设备技术方面的发展,这就会导致安全播出被忽视。二是各个单位之间不能很好地交流技术,因此许多经验都得不到分享,这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总之,目前我国电视广播安全播出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展望

3.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措施

3.1.1建立完善的系统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实现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系统,实现对不同设备区别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维护,注意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平衡,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合适的管理系统,另外,监控系统对于技术发展也是很重啊哟的的。完善的系统才能够最大的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

3.1.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有赖于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对工作人员进行监控,激励大家努力工作。另外,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努力工作,为广播电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观念。

3.1.3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节目质量的强化,认识到广播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是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基础,只有节目质量安全,才能进行之后的工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评价不能从单一方面出发,除了技术层面的评价,还应该从作品的价值方面进行评价,其社会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制作人在制作作品时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建立完善的系统与节目的质量是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展望

目前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播电视应该积极开展无线技术的方面的研究,以实现无线网络的发展,实现有线、无线两盒发展,共同覆盖用户区域。这一技术的实现有赖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广播电视尚未开始研发的技术,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是值得的,这将会成为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另外,智能分析技术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广播电视春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如何在在这些信号中识别不安全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阻止,防止其进一步传播,是广播电视安全传播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安全播出体系浅析与实践[M],河南:河南出版社,2013,107(126):2446-2447.

[2]吴书仙,庄臣.陕西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中的技术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7(126):2446-2447.

[3]关颖萍,李红梅.高可靠性在播出系统设计中的体现[J].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181(125):1304-1310.

广播电视发展篇12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概念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播放过程中,需要确保节目播放的完整性,避免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节目的播放产生不必要的暂停情况,从而确保节目播放的基本质量,同时节目播放内容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应在建立完善的节目播放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保证节目播放内容与实际内容相符,以便于提高电视节目播放安全性。因而在广播电视实际的播放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播放人员的人身安全,并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做好广播电视节目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定期对广播电视传输信号进行有序的检查,进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这便能够及时地对外界非法信号破坏情况加以有效解决。此时便可将广播电视的播放安全提升至新的高度。再次需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广播电视播放信号的接收过程中对信号的传输进行管理,继而提高用户信号接收的合法性。最后需保证广播电视播放内容的安全,使其避免受到盗取或破坏,同时建立严格的广播电视内容审查制度,继而对存在不安全、不健康及不积极的播放内容加以屏蔽。

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广播电视播放总体状况良好,但在细节及运行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就技术层面而言,我国现有广播电视播放技术种类较多,同时普及范围也相对较广,但管理难度较大,相关地区的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在其出现广播电视安全播放质量问题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内加以解决,这便影响了部分区域公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受移动技术发展推广影响,广播电视播放形式不再趋于固定化,而是采用多元化设备播放,虽在此过程中受众范围有所增加,但监管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便给广播电视行业电视安全播放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其次就经济效益方面而言,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播放模式单一,导致经济效益较低,难以达到实际的规范标准,在此过程中便容易出现盗版及版权纠纷问题,这也对广播电视安全播放形成一定的阻碍,使相关播放工作难以按相关标准有序进行。最后就市场需求及体制方面而言,我国现有广播电视播放体制虽较为完善,但由于对市场环境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播放市场需求较低,难以按照实际的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广播电视工作,继而使广播电视播放的安全受到不利影响。

3当前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存在的问题

3.1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重视硬件发展,忽视软件建设。广播电视媒体对设备考虑较多,但是很少考虑到软件系统的升级研发,这种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严重影响安全播出技术发展。虽然播出技术系统投人较多,但是涉及到安全播出的质量监控、管理系统研发时,很多单位认为没有必要,很多传媒单位的运营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依赖于公文流转和办公软件模式,忽略了其安全性,对信息安全防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2安全播出技术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各类安全播出的技术支撑手段在信息防护、系统可靠性加固、管控能力提升、应急系统回复、指挥调度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这些技术没有实现联动发展,相对独立,缺乏数据共享与耦合,根本无法从整体上发挥作用,安全播出技术仍然局限在电视广播媒体内部,而非整个传媒行业,局部技术实现优化,而非整体最优。所以,面对数据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面临着更多安全播出的挑战,需要将技术体系纳入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发展结构中进行顶层设计,最终实现安全播出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技术系统的联动发展。

4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措施

4.1实现技术维护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的确立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广播电视安全播放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制度不统一及规范标准幅度较大的问题。这便给广播电视日常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未来阶段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对现有广播电视安全播放标准进行统一,而后根据实际的播放需要在广播电视播放前对相关设备进行系统化检查,在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播放工作。其次要按照设备的实际使用时间定期的进行广播电视双倍的维护工作,通过提高广播电视维护技术水平与维护频率来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播放的安全性与流畅性。最后要确立广播电视管理与维护责任制度,将广播电视的日常运行与相关技术人员的经济收入相关联,以便于在其出现相关技术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播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4.2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及时培训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设备维护与管理过程中,要及时的进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提升其基本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来使其能够在广播电视设备维护过程中发挥实际工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广播电视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为提高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培训水平,要在培训后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考核工作,对于考核水平较高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可适量地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整体学习及工作积极性,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

4.3实现广播电视播出所有环节的技术强化

技术是确保广播电视播放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广播电视播放及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对播放及信号传输技术进行优化,根据区域的实际播放情况来提高播放设备运行的有效性,使其在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广播电视受众面,从而一方面保证广播电视的实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设备应用的完整性,使其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方面能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其次要按照实际的广播安全播放标准安排正面、积极、向上与健康的广播电视播放内容,对于存在问题的播放内容要及时地采用技术手段进行审查工作,以便于提高广播电视播放的整洁性与安全性。最后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及新方法,通过提高现阶段广播电视播放智能化与科技化水平,来确保实际播放的安全,从而使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切实的在广播电视安全播放方面发挥其实际作用。

5结束语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研究至关重要,是确保广播电视顺利播放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保证广播电视播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在未来阶段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现有的发展状况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此为未来阶段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发展篇13

广播电视不仅承载着当代的审美文化,而且其发展也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不断改变。广播电视,其作为大众传媒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取消其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质;广播电视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于大众为己任的。但是,就广播电视的传播发展而言,其在建设当代的审美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本身所特有的作用。广播传媒作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宣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也有着其巨大的影响力。

一、 广播电视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一)新闻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新闻类节目的发展,首先是从80年代的《新闻联播》开始的,《新闻联播》的政治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主要是传达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方针、号召、指令的。

而在90年代,创建的《东方时空》,则开辟了电视新闻的另一种形式,其用老百姓的视角,去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而2003年以后,为了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新闻宣传要实现“三贴近”的原则,在全国各家电视台中,都踊跃出了许多百姓成了民生新闻中主角的新栏目,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等。特别是在齐鲁电视台开办的的《啦呱》节目,更是把方言、评书、相声、快板等各种曲艺形式穿插到了传统的新闻播报中,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

(二)影视剧节目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大概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了前期20多年的探索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

早期的电视剧,主要是讴歌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党的伟大等爱国主义精神。像《党救活了他》这部电视剧,虽然制作较为的粗糙,但是其主题鲜明,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意义。同时期的电视剧还有《生活的赞歌》、《红色的火焰》等。

广播电视中的影视剧作品,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那部《蹉跎岁月》,剧中的电视演员,用其高超的的表演技能,真实再现了当时那一代人的生活情况,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唤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那一段记忆,在其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现如今再谈及这部电视剧,我想有些人还是会记忆犹新的,由此可见,一部好的电视剧,带给电视观众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同时,在观众记忆中的深刻印象,也刚好说明了电视剧是如何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

电视剧通过一些艺术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了刻画,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生活乃至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等,借用这些无形的东西,去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此来影响大众的审美。

二、 广播电视在建设当代审美文化中的职责

(一) 必须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现阶段,在通过我国的电视媒体传播的各种各样信息里,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最高的追求,就是:公正、及时、准确和全面。

我国国内的广播电视,一方面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反映着社会上面的主流舆论,来满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另一方面其又是一个宣传机构,维护政府和执政党主流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政府对国内媒体的政治要求,使其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中,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广播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方面,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天里,都有好几亿的观众,在收看着电视节目,舆论导向的正确方向,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

(二)必须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

在当代的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国民现在已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物质上的消费,他们对于精神文化上的消费也越累越重视了。现如今,面对如此紧张的现代生活,我们大家十分地希望,可以在消费娱乐活动时,摆脱现实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困苦,以及缓解工作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上所提供的音像制品、影视艺术、通俗文化等艺术形式,就为我们这群在现代生活压力下紧张着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好途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上所传承的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同时给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广播电视上的商业广告、影视文化、流行歌曲等,挤占了原本高雅艺术的传播空间。更有甚者,目前有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其收视率,迎合大众的口味,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呈现出一种低级趣味的艺术形态。

因此,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坚持其健康的娱乐方向,引导着大众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要的任务,将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随着广播电视的传播与发展,其必须在培养当代审美文化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健康的娱乐方向和坚持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播”与“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