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实用13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

在房建工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要素主要有人、机、材料、方法和环境,这五大要素又被称之为4M1E。想要有效提高房建施工质量,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五大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下面本文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2.1房建施工中人的管理与控制

按照房建施工的特点,并遵循合理分工、密切合作的原则,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和施工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当加强安全和质量方面培训及考核。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应当指派专业的质检人员负责施工质量检查工作,并建立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现场各道工序进行质检,将检查过程和结果录入到工程日志当中。此外,要严格执行“五不施工”的规定,以此来避免重大质量问题的发生。

2.2房建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

根据房建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工艺特征,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使机械设备的性能满足施工的实际需求。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机械设备运转记录制度、机械设备安全使用制度等,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不会因机械故障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3房建施工中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加强材料质量控制是保证房建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具体做法如下:在材料采购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优选信誉好的材料供应商,确保材料供应及时、质量可靠。小批量材料采购可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大批量材料采购应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在材料验收环节,应由现场质量人员严把验收关,认真检查材料的质量报告,确保材料三证俱全。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试验,并制作试块进行抗压试验,只有在确保试验合格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混凝土施工,从而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在材料保管阶段,应合理堆放进场后的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禁止混放,针对水泥、钢筋、金属构配件等主要材料,要做好防潮防雨工作,保证材料质量不受影响。

2.4房建施工中施工方法的管理与控制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所采用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措施、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检测手段等被统称为施工方法。若是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可能对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施工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施工企业要充分结合房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质控体系,并明确项目管理机构的指责和施工管理要点;在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质量、进度、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措施,以此来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目标的实现。房建施工组织设计应当重点针对各种施工质量通病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对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除了要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设计要求;在施工正式开始前,应当针对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会同现场监理工程对方案进行审查,这有助于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2

(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遴选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含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科研水平较高、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二)严把选题关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涉及的知识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应用文献资料、设计与策划、实验操作与计算机应用、创新与写作等能力。同时,选题还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难度适宜,分量合理,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选题要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提出后应交教研室主任和系教学主任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题目要坚决更换。

在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以后,指导老师要制定指导计划,填写《××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经主管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生。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系主任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

(三)把好开题报告关

毕业论文选题后必须进行开题。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在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内,充分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设计研究方案,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经指导老师修改后,由院系统一安排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小组不仅仅要审查选题的质量,还要审查其研究方案,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

(四)加强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检查

在学生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以后,指导老师要经常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做好答疑和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指导4次以上并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督促学生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修改2稿以上,直至满意为止,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各院系要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

1.前期:检查指导老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中期:检查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的措施。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论文文字材料、图表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成果的验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和开题报告拟定的方案,完成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完成论文的初稿撰写工作。

(五)把好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关

在毕业论文定稿后,指导老师评阅并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然后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不能由本论文的指导老师担任。评阅老师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具体的评阅意见。评阅老师应按论文评审标准逐项评分,评定论文成绩和等级,并签名负责。凡被评阅老师评定为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必须由论文指导老师小组进行复评,决定是否进行修改或答辩。经评阅老师评阅后,指导老师将全部材料和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前的准备。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答辩。各院系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按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问与质疑、学生答辩、答辩小组评分等过程。

各院系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学生论文的实际情况,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主要考核毕业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论述的严谨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与应变能力,等等。答辩秘书负责记录学生的答辩过程,答辩日期必须按实填写,答辩会纪要内容要详细具体,所有答辩小组成员签名都要亲笔手写,不能打印。对有异议的毕业论文,各院系答辩委员会可酌情组织二次答辩。

(六)规范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答辩成绩占总评比例的40%。三部分成绩相加构成总评成绩。三部分成绩均需及格,否则,论文要修改或重做。

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及毕业论文过程所有的原始管理材料都要归档。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单面打印。各院系统一封面用纸,按学校要求统一封面格式。论文装订与归档的具体要求是:毕业论文一式三份:学生自存一份,交给指导老师一份,院系保存一份。毕业论文的具体装订顺序如下:(1)封面;(2)毕业论文诚信声明;(3)毕业论文任务书;(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5)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情况记录表;(6)毕业论文评审表一(指导老师用);(7)毕业论文评审表二(评阅老师用);(8)毕业论文评审表三(答辩小组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二(答辩小组用);(10)毕业论文正文(包括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各院系将以上材料送印刷厂装订,一人一册,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同时,论文还要录入光盘保存并拷贝一份给教务处。一般论文保存五年以上,优秀毕业论文长期保存。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11个重要指标之一[1],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与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的重要凭证[3],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及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值得每个高校认真对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3

我认为,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工程质量的要求愈加复杂,这就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发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有些中小型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下,不积极改善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甚至因为蝇头小利,不把工程质量关,只图提升速度,以增强自身效益,最后只能被社会环境淘汰出局。只有以质量为中心,将效益贯穿于管理活动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做长远和首要的任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做到以上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把握好进工地的材料关

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为此,要求质检员要严把质量关,同时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为利所动。对每一批进场材料都要遵循严格的报检制度,抽样送检,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对关系到结构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关键材料,必须采取抽检和普检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用材质量。对于一些小水泥厂、小钢厂生产的劣质产品,坚决不能用,否则会存在质量隐患,导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要严把进料关,消除材料引起的质量隐患。

二、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承包方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业主的要求,首先要制定一个技术合理、能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全面实现合同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操作部位,贯彻落实施工的各项技术指标。

(2)落实对关键项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必须注意的尺寸、轴线、标高、以及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的位置、规格数量。

(4)注意施工材料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要求以及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的配合比要求。

(5)施工企业必须按照施工方法、顺序、工种配合、搭接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6)注意施工中各种技术指标的要求和实施措施。

三、严格质量控制,打造精品工程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各工序的施工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控制工程质量,必须抓好项目落实工作。

1.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施工中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因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强,造成人为失误,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造成质量事故,这些问题都要严格杜绝。因此,对精密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工序施工过程,应严格从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入手,采取适当手段,跟班施工。

2.加强技术复核。在施工过程中,对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核心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复核避免出现重大差错,硬性工程质量和正常使用,除按质量标准的规定复核外,还要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标高,中线,模板,钢筋,混凝土,和砂浆,等,严格检查复核,保证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得到有效控制,使工程的主体的大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在礼泉泔河水库大坝渡槽的施工中,由于忽视了技术复核,造成已完工的渡槽实际尺寸与设计要求不符。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管理单位带来巨大损失。

3.加强质量检查。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及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4.完善质检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在项目建设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完善的质检记录,这些记录是工程技术复核的核心。因此,记录要有计划,有步骤,才能保证这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

工程实践中,项目业主不可能负责工程方面的问题,而是主要负责项目的宏观控制和高层决策。监理工程师受项目业主委托,在监理过程中代表项目业主的利益,服务于项目业主,设计师也是接受项目业主委托在合同工期内完成设计工作任务并对设计文件负责。施工单位在履行工程施工过程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要多请教设计师。且施工单位遇到施工问题或对设计文件有疑问总是直接咨询项目业主,久而久之,项目业主会怀疑施工单位的能力而对施工单位产生厌恶感,显然这不利于施工单位与项目业主的关系。因此,施工单位要尊重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意见,对施工中的细节问题及疑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与他们协商解决,只有遇到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再去请项目业主来解决。

五、正确处理索赔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4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2010243-351)、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0JG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3-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总结和终极检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主要评价内容,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年来,邵阳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文学与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科学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跟专业课程设计差不多,无非就是走形式、走过场,反正都能过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就业关系自己一生,毕业设计(论文)远远没有就业重要,常常要等到学校中期检查后甚至毕业答辩前两三周才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2.教师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重大事情,如果不让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似乎不近人情。此外,由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欠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无创新,甚至常常是“老面孔”,学生基本上可以照葫芦画瓢,起不到综合训练的效果。

3.教师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不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工作量较大,精力投入常常不足,个别教师甚至较长时间都没有与学生见面,结果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松,缺少必要的指导

4.学生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企业招聘优秀员工心切,招聘活动普遍提前,第7学期就已接连不断;多数学生也出于就业压力,花费大量精力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活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是否科学、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计算是否合理、设计说明书和论文是否编写规范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马虎应付,傅衍了事,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有抄袭现象。

5.选题不恰当

选题时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选题范围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有些学生选题过窄,无法开展研究;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根本与专业无关;有些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工作条件有限

高校扩招后,原有教学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到校外进行试验又涉及到经费不足的问题。

7.管理不到位

学校虽然制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检查、评分等的具体管理规定,但实施细则往往并不一定很完善,特别是缺少行之有效的过程监管办法,过程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理念

(1)制度领先,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应的质量标准,从制度层面和源头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的遴选、任务书下达、选题与开题、方案设计、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与评分、总结归档等环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处于可控范围内。

(2)以人为本,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是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相关人员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参加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是指要全面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环节或相关因素,构建一个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改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是指要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中心,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与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还包括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可以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人人有责。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质量形成于全过程”的科学理念,[1]重视学生、指导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协同合作,发挥质量管理的激励功能,优化人、财、物等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事后审核型”转变为“事先预防型”和“过程控制型”。[1]

(3)系统集成,[1]持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是由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及其运行调控等环节构成的闭环式回路系统。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学校必须建立通畅的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反馈系统,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注重反馈与调控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监而不控”的现象,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持续提升。

2.原则

(1)目标性原则。[2]教学质量监控要及时发现甚至能提前预测偏离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各种偏差,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纠正偏差,确保教学任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全员性原则。[2]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人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基础,职能部门是核心,教师是保证。

(3)系统性原则。[2]教学质量不但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有关,还广泛涉及教师、学生、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诸因素,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网状教学管理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程性原则。[3]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从方案制订、指导教师遴选、选题、任务书下达、选题、开题、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全过程、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评分、总结归档等各个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5)可操作性原则。[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不但要有利于监控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监控体系科学、完善、简单、便于操作。教学质量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仅有定量评价,监控工作量过大,将导致监控体系难以执行;仅有定性评价,又会使评价结果模棱两可,将导致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6)发展性原则。[4]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信息收集、整理、诊断与反馈,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通过质量监控,力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构建实践

(1)确立校系二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确定了校系二级管理、以系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各系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主要执行者,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切实增强系主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学校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务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教学质量监控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

(2)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及其环节工作规范是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从指导教师的遴选、课题的选定与学生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与过程管理、答辩与评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经费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各阶段检查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年全覆盖制度。教务处每年下学期开学不久即下达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要求各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并在期中以前完成指导教师遴选、课题下达与学生选题等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学生积极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工作,使学生尽早接触课题,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日后的就业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

(4)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制度,组织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内专家逐系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检查。前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计划与指导教师落实情况、选题质量、开题情况,中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完成情况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重点督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与评审等环节的科学性、严谨性,切实落实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制度与双向选择机制、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成绩评定的约束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管理。

(5)实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励制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学校都开展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均给予适当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记入档案,并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成集。

(6)坚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制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对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客观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查与质量评价,进一步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改进今后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实践成效

多年来,我校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指导教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认真、积极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60余篇优秀毕业论文公开发表,“水族文字输入系统”等4项毕业设计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用,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5

一、前言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由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基本要素构成。而现代企业所遵循的“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原则与ISO9001标准“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与ISO异同及应用ISO9001标准在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方面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ISO质量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应用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与ISO异同对比分析

ISO9001明确要求企业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要符合PDCA循环,内部控制框架对此没有要求,但是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框架中隐含PDCA循环的思想。通过风险分析来确认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关键点,进而针对可能出现、危及企业正常运作的风险制订预防措施(Plan),然后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Do)把业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设立专职的内审部门对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其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发现并上报现行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Check),从而改善制度中的问题,修补制度漏洞(Action)。ISO9001强调文件控制过程和记录控制过程的规范化,以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制度信息,保证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能在企业内部各级部门之间顺利传递。在ISO9001体系中,内部沟通要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在 COSO报告中,企业文化要素作为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意识控制、观念控制等“软控制”融入传统的硬性制度控制中去,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ISO9001规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有六个核心控制程序必须形成文件:1)文件控制程序,确保体系有效策划及运行实施;2)记录控制程序,提供体系运行的证据,同时为培训及纠正预防持续改进提供材料;3)内部审查程序,检查体系运行有效性、符合性;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是确保对不合格有效控制,避免再发生的实施措施;5)纠正措施,为出现的问题提供临时解决办法。6)预防措施,修补漏洞,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而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部控制致力于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因此提供了多方面的控制措施以满足不同管理需要。如果把产品质量控制细化为内部控制的一个子目标,会计系统控制可以为质量记录控制提供平台,结合绩效考评控制可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三、ISO9001标准在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方面的局限性

目前ISO9001标准虽然浓缩了管理经验,融合了当今诸多优秀的管理方法,在内控体系建设上被诸多现代企业所采用,但同其它任何先进的管理工具一样,ISO9001标准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一是ISO9001标准的形式可能会导致内控制度失去灵活性和弹性,这就决定了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运用ISO9001标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虽然规章分明,但其灵活性也随着其严格的监督、履行而降低,及时的完善有时要经过严格的过程,变得难以与时俱进;二是由于ISO9001标准本身没有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其认证也就没有统一的指标依据。所以,利用其建立的内控体系有效性不能够立刻识别出来,通常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显现;三是ISO9001标准内容较抽象,对许多企业人员来说较晦涩,企业要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利用ISO9001标准建立有效、适宜的内控体系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我国许多现代企业是聘请认证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完成内控体系的构建。

四、ISO质量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

企业横向和纵向的经营行为都是通过计划、执行和监控这一基本过程进行的。“嵌入式”控制对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并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建立“嵌入式”内部控制,可以节约制度建设的成本,减少控制制度的反应时滞。建立内部控制“嵌入”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成立推动执行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必须由各部门主管与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讨论与投入才能成功。推动执行委员会主要任务除了负责会议召集外,还包括企业流程分析、整合程序制订、进度报告、追踪,及整合后的执行检讨。

2.整合制度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书面文件有统一要求,其标准化的精神可应用于两套制度的整合。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编写制度文件,使内部控制的制度文件与ISO9001:2008 的文件层次相兼容。已有作业但没有文件或原有文件内容重复、交叉的,应借助体系整合的机会加以补充修订。

3.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企业对整合后的制度体系应进行系统管理,并搭建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全体员工能迅速检索适当的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正确执行。

4.整合与执行内部稽核。虽然已经整合为单一管理制度,但由于稽核内容不同,要求稽核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一样。从事质量管理稽核工作的人员对财务或会计面不熟悉,而内部控制稽核人员对于质量管理标准下的流程及要求不了解。因此可以对原来质量管理稽核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发展成为具有两种内部稽核专长的人员,妥善分配其熟悉的查核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和ISO质量体系,都是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和ISO质量体系有利于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和ISO质量体系,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6

一、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现状与存住问题的探讨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由于业务较多、且自身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存在诸多的不足。造成了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不健全、招投标工作质量较低的现状。另外,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管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也对招投标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必须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进行招投标工作质量管理,以此提高招投标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公路施工企业中标成功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公路工程招投标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与实施

1、积极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指导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

现代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针对自身管理现状,积极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以此,指导公路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实施,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提高企业工作质量。

2、科学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为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在引入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过程中,应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管理架构、业务范围等进行分析与论证。明确企业的工作重点与质量控制要点。通过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障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施。

3、公路工程招投标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开展与实施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应以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为基础,通过全过程控制理论与方式的应用实现质量控制目的。

(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全过程质量控制开展的基础

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根据全过程质量控制理论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针对招投标工程的特点对招标文件分析、标书制作、相关计算的复核等工作进行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相关工作管理与质量控制方式的完善,以质量责任制、全过程质量分解控制方式等实现招投标工作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工作质量。

(2)针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专业技术控制与管理

根据公路工程招投标的特点,公路工程招投标企业应进行技术控制要点的分析与管理。通过对技术要点的控制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目标。在进行招标文件分析中,应注重对工程量、工程地域、所处地域人工情况、气候条件、材料供应情况的了解与调查,以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相关信息参数保障招标文件中相关技术参数的科学性,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另外,在进行投标文件的制作中,企业还应深入施工企业当中,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力量、设备人员配置等进行切实的了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标书制作,在提高企业中标成功率的同时,注重企业中标后的实际操作可行性,保障招投标工作质量。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7

一、国外研究现状

Chan等 (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那些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相对于其他“干净”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更低的投资回报。Doyle等(2005)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了内部控制报告和公司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是盈余质量的一个驱动因素,论述了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Doyle,Ge和Mcvay(2006)以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披露了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779个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这些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公司的规模、年龄、业务复杂度、发展速度、财务状况等因素都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有关,那些规模小,经营时间短,业务复杂、发展速度快、财务状况糟糕的公司更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此外,文章还调查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没有转化为现金流量的盈余估计之间存在相关性。Doyle,Ge和Mcvay (2007)通过选取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披露了实质性缺陷的705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披露的缺陷划分为公司层面缺陷与账户层面缺陷,研究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在披露前几年的应计质量更低,并且披露公司层面缺陷的公司的应计质量要低于那些披露账户层面缺陷公司的应计质量。Daniel.Cohen(2008)对SOX法案颁布前后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以2002年SOX法案的颁布为分界点,将研究期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分别为丑闻前期和后期,这两阶段合为SOX法案颁布前时期,第三阶段为法案颁布后时期,其研究结论是SOX法案颁布前时期,样本公司更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而法案颁布之后这些公司则趋向于真实盈余管理。这说明法案的颁布制约了管理者运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与灵活性操纵盈余。Messod Daniel Beneish(2008)对内控报告缺陷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做了研究,其结论是内控报告有缺陷的公司有更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主要是研究内控制度或内控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如杨文国(2006)在其文章《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中将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建议和措施。宋春辉(2006)在其《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探析》一文中从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探讨了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塑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赖文海(2009)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选取2007、2008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配对研究法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其分析结果为: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盈余质量;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高盈余质量;3)今后,我国实行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是有效益的。

三、结语

综上看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与公司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上。且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内控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由于强制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规则是近几年才出台,因此对此的研究还有待进行。

参考文献:

[1]Daniel A. Cohen, Aiyesha, Thomas Z. 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3): 757-787,2008,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8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质量对于医院的生存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医院的生命,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医疗质量评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医院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它们同样易受那些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墨守成规的的影响。就我国医院而言,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普遍现象,管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经实地调研和参考相关文献后,建立研究架构,并依据卫生部2008年印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第二部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设计问卷,针对新疆地区若干家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问卷的实测,由新疆审计厅协助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计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3%。本研究问卷设计力求精简,分成如下两个部分。

(一)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现状

这部分问卷主要是利用医院现有数据和网上调查患者满意度来评价医疗质量状况,包括医院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急重症患者的治愈率、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对医德医风的评价及患者对医院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共分为9项目,从不同角度衡量;衡量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五点尺度。即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五个选项,填答者可以依据自身感知到的实际状况勾选。对于网络调查数据,本文采用每个样本的平均值计量。

(二)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要素

这部分主要是问卷填答者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控制要素的评价。根据《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的要求,对医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概括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问卷共纳入了25个项目。其中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2个项目;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包括4个项目;医疗技术管理包括4个项目;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包括8个项目;护理质量管理包括7个项目。衡量方式与医院整体内部控制相同。

另外,文章还将整体内部控制问卷中的控制环境和医院社会效益纳入了控制变量;其中控制环境包括7个项目,社会效益包括12个项目,衡量方式同上。

(三)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在问卷可信并具有效度的前提下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将医疗质量和医院相关控制因素作回归分析。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委托理论和组织治理理论出发,医院必须建立起清晰合理的治理结构,方能保证权力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混乱不堪,没有层次清晰的授权制度,体现不出委托的结构关系,甚至出现了无法找到或者干脆不存在最高治理机构,要么就是出现两个最高治理机构的荒谬局面。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绝大多数公立医院没有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往往是行政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直接任命院长。无法实现理事会作为重要权力制衡和科学决策的作用。就我国公立医院而言,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普遍现象,造成了医院在医疗治疗质量管理上只是流于形式,对相关规定的实际执行效率很低。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控制效率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要求医院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应该做到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遵循诊疗常规。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逐步完善各类会诊制度,医师外出会诊严格执行《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建立起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医院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的遵循情况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疗技术管理控制要求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在医疗技术管理上,要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上,要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在科研过程中,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根据以上分析提出:

假设3:医院对医疗技术管理控制的遵循情况与固定资产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院专业部门主要包括非手术科室、手术科室、门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检验、病理、医学影像、药事、输血、医院感染、病案、介入诊疗和血液净化等,这些部门的质量控制是医院医疗控制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由此提出:

假设4: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强度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医院护理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的健全与否、护理人力资源是否充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的合理性以及临床护理、急重症患者护理等。这些控制的好坏会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5: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文章以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为对象,研究影响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因素,根据前文对相关部门规定的分析。医疗质量不但与各业务部门管理控制密切相关。另外,可能还与医院的整体控制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关,有鉴于此,考虑以下控制因素:第一,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医院整体控制环境是由医院治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因素塑造的,控制环境的好坏对医疗质量控制有导向性作用。第二,医院

社会效益:医院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监管部门和社会对公共部门的评价往往以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为标准,所以,社会效益好的医院也是对较高医疗质量水平的反映。因此对上述因素,本文都设置为控制变量予以处理。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 被解释变量

在本文中以医疗质量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给各医院医疗质量实赋值,变量以YLZL表示。

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变量为医院控制环境和医院社会效益。分别以ZZZL、AQZL、JSZL、ZYZL、HLZL表示上述五个解释变量,以Hu和XY表示控制变量。

(二)模型设计

为了分别考察医疗专业变量与医院管理变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据内部控制理论,本文建立如下三个模型分别进行回归:

模型一:对全变量的回归模型

Y=B+B1ZZZL+B2AQZL+B3SZL+B4ZYZL+B5HLZL+B6HJ+B7XY

模型二:对管理变量的回归模型

Y=B+B1ZZZL+B2AQZL+B3JSZL+B4HLZL+B5HJ+B6XY

模型三:对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因素的回归模型

Y=B+B1ZYZL+B2HJ+B3XY

五、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SPSS15.0进行描述统计。对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样本数据、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等统计量。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中解释变量的均值可以看出,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ZYZL)为3.8110,说明此项控制水平处于中上等水平i医院控制环境(HJ)和社会效益(XY)分别为3.8538、3.7608,说明医院有较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名誉;从中位数上可以看出。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ZYZL)为3.750。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专业质量控制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医院控制环境(HJ)和社会效益(XY)分别为3.8571、3.8571。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医院的控制环境和社会效益都处于较好水平。

(二)回归分析

表2中的回归结果显示:三个模型的Adj-R2都在50%以上,F值都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高度拟合数据信息;由DW统计量和VIF值可以看出变量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模型一中只有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二中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护理质量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显著正相关;模型三中的专业部门医疗质量控制与医疗质量控制目标显著正相关;同时还可以看出,在模型一和二中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与医疗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以上结论说明公立医院对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仍然是专业部门医疗质量的控制;其次也能更改加强对护理质量的控制,然后再逐步改善对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控制。造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公立医院存在着管理层在职业管理上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任命行政化等。

六、政策建议

从本文研究结论来看,新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专业部门质量控制和护理质量控制上,对于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建设还存在不足。本文认为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医院出资人与管理者之间的行为造成的。国家作为公立医院的主要出资人,也就决定了医院资产都属于公益性的,从性质上与经营性国有资产有着根本区别,因此模仿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者代表的做法在公立医院领域中并不一定合适。卫生行政部门完全可以作为出资人代表来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又是行业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有利于政府引导公立医院实现社会性目标,防范多头领导的局面。也许会有人担忧卫生行政部门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会引发规则上的混乱和竞争中的不公。但对于公立医院领域,即使存在竞争,也只是公立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由于两者都以实现社会性宗旨为目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必然是良性的,不会因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两重身份有所改变。

在管理层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最好是复合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医学专业背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现实中这类人才数量甚少。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建议从具有医学背景的中青年医师中选拔具有管理意识的后备力量加以培养:从短期发展来看,可以直接吸引职业管理者加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管理技能来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必要时,可以为职业管理者配备专门的医学顾问或助手,以弥补其决策与管理中医学知识欠缺所造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建,朱慧芳,第二周期医院评审首家试点的体会和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

[2]李小兵,医院评审推动了医院基础管理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11(3)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9

财务报告可靠性是会计契约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益相关者要求以财务报告可靠性信息为支撑,构建企业利益在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合理分配,进而产生了会计稳健性。稳健性是指为了确保对环境中风险或不确定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而对其进行的谨慎反映。

二、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质量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有效的执行之后对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盈余管理质量、财务报告可靠性、减少公司舞弊现象、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绩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盈余稳健性相关研究综述。Basu(1997)采用实证方法指出,会计稳健性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保障契约各方的权益。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强化董事会治理、减少经理人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的可能性,是增强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价值;内部控制对会计稳健性存在影响。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管理层的目标是个人薪酬福利最大化,而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内部的监管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心理。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作者提出假设:

假设H: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盈余管理越强,会计稳健性越高。

四、研究设计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基本一致,处于良好水平。通过利用模型(2)对样本数据的检验,可以发现在良好水平的内部控制之下,可显著降低高管对盈余管理中“坏消息”规避所带来的投资报酬率降低现象。

2.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以上表3回归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约束管理层按时确认企业的资产与收益、按时确认损失与负债,提高企业的会计盈余稳健性。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此本文假设得到证明。

六、结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同会计稳健性研究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那么在市场众多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市场经济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稳健性,达到多方利益的平衡。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0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1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发出的相关文件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更强调了当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优质高效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

评价一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是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科研总结或论文,也不可能全部等同于真正的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

调查研究、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研究与论证的能力,试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实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能力,设计、计算与绘图的能力,包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等。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特别关注选题质量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问卷调查、座谈等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五项认同度在90%以上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三、关键因素分析

1.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如前所述,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并取得设计成果,这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对其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的过程。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显然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前三年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需经历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部要求的工作量是学生每天工作6-8小时,共计要用15周以上,这是相当必要的。

2.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

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投入是制约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只有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才能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另外,指导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品才学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我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规定指导教师每周的指导时间不能低于8小时,效果显著。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情况

实践证明,科学、完善、有效的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督导工作的组织,对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科学并且到位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环节进行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归档、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等方面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逐步实现规范化,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硬件条件和经费保证

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资料查阅、调查研究、科学计算、分析、绘图和仿真等与课题相关的工作时,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图书以及实验实习的设备和场所。特别对于工科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参加毕业实习、科学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我们必须提供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生查阅资料、科学研究、实验、毕业实习、文章打印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5.毕业设计实习、调研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实习、调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做课题的理解,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过程的很好的启示。因此,毕业实习、调研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质量。

四、系部(学院)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对策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因素学校(特别是院系管理者)是可以掌控的,只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体作用,保证“人、财、物、时”等投入到位,就能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1.抓关键,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做好系部(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我们的经验是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规范为抓手,综合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构建和落实质量监控体系。

把毕业设计(论文)及其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分析它的信息流程、反机制和控制原理,能够寻找到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从信息的角度上看,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自动地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功能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因此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时一定必须做到信息不失真地传递和反馈,信息贯彻渠道和反馈通道都必须畅通无阻,必要时还应该加入认为的反馈通道。具体做法是:领导和有关人员深入到师生之中,宣传学校和系部的规定要求及其意义,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不仅能保证和提高质量,还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领导和管理人员也取信于民,树立威望。会议、座谈和问卷调查等都是保证信息畅通的途径。代表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为我们借鉴。它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三全―多样”(全过程、全员性、全面性或称全企业、多方法)是其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工作是一个时间长、质量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教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所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必须是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而不能是目标控制。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全程性。院系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在整个过程从选题开始到论文答辩、材料归档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同时要在每个控制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教师、学生、实验实习条件及管理等多个方而,可以说包括全系的所有机构、全体教职员工和该届毕业生,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述的全面性和全员性。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该明确并强调本部门每个机构、每个成员(包括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中的功能和职责,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2.树立科学质量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于各院(系),“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本部门的师生为本,关心每一个师生的全面发展。师生既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对象,又是监控的主体,在制定制度时既要满足质量需要,又要考虑师生容易执行;执行制定时既要严格,又要富有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自己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在设计或论文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和成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正确解决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用渊博的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用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思想上确立学生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在行动上创新机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指导教师,应该实行奖罚制。对于责任心强、成果显著的指导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这样可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实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也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锻炼,如深入生产一线、社会实践和实习指导、工程项目设计、试作毕业设计(论文)等,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设汁(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不断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指导教师知识面拓宽和知识更新步伐,增强因材施教能力和综合指导能力。另外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这些措施的实施,就能不断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促进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的形成。

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人、财、物、时”投入到位是各院系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中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其中,人,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财,就是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所必需的经费;物,包括计算机、网络、打印机、教室、实验实习场所等必须的硬件保障;时,既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还包括院系相关管理人员、质量监控人员所必需的时间。

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一系列先进工具运用于教学,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离不开这些工具,老师的指导也会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快捷、方便。同样,在其质量管理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如网上选题、网上毕业设计(论文)动员和规章制度制度宣传,计算机成绩管理,计算机材料管理,等等。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组成及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五个主要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系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Z].2004.

[2]廖志凌.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82-85.

[3]程友联.本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对策的建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54-157.

[4]曾健平,尹新,胡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02):112-114.

[5]唐杜英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7):92-93.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2

本文以潍坊联通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潍坊联通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项目自身对质量管理的需要,对潍坊联通网络建设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改进,并对项目建设主要工程的质量控制设定具体的措施。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论文利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潍坊联通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项目自身对质量管理的需要,对潍坊联通网络建设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改进,并对项目建设主要工程的质量控制设定具体的措施。

2 研究的意义

由于潍坊市联通无线网络升级改建工程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涉及的部门、区域多,相关的影响因素也多,如何保证项目的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成为亟待解决的的问题。以下的两点也是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1)总结移动通信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流程性方法,为日后积累移动通信建设项目质量控制方面宝贵经验。

2)分析在通信建设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普遍性的改进意见。以便提升本地通信行业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项目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现有组织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项目质量控制组织结构来看,项目组负责质量控制的主管没有权力直接调配施工队伍,这些施工单位分散在各个地区,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使得权责不清导致协同能力弱,从而容易发生质量问题。

3.2 项目质量控制流程过于复杂

在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环节中,项目的质量主管主要监管管理项目的质量标准,对于较细致的质量检查及控制流程则由各施工单位内部质量监管部门实施,使得项目的管理流程过于复杂。

3.3 项目质量成本控制处理不完善

目前项目组织中,未配置专门的财务成本主管,只有采购主管掌握项目的部分采购费用,像其他成本由相应部门进行管理,并最终汇总到财务部进行核算和管理,缺少专门的成本人员对总体成本的核算、析和控制,导致项目组人员对项目的整体成本状况了解不全面。

3.4 人才培养跟不上项目进度

公司人员的不稳定性及缺乏培训使得员工尚没有形成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文化。通讯工程建设项目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一定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各子项目之间产生了较多的冲突矛盾,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运行效率,很难保障项目的质量。

3.5 环境因素

环境会对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实施、技术和管理等环境。恶劣天气导致项目出现质量问题。

4 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指导思想与原则

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作为潍坊联通的重点项目,需要加强其质量管理,改进质量管理方案,改进思想就是将TQM和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相结合,对项目建设的关键点和重点工程进行过程监控,通过将具体的技术标准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标准。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永恒主题,质量控制的实施要保持其有效性,就要开展持续改进活动,以质量控制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为对象,关注改进的有效性及效率。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持续改进采取的PDCA循环,重点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从策划到实施到检查到处置的过程。如D1所示,要想持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就要根据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不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中的组织人员的管理职责,配置好质量改进中各方面的资源,以保障项目建设质量达到预期标准,同时认真测量、分析质量管理的方式和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对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而言,质量管理方案优化设计就是为了更好的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改进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项目质量是联通服务价值的集中体现,用户最关心的就是项目建成后通讯质量的优劣,或者说用户的最大利益在于项目质量。在项目施工中必须树立“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思想。

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就是对质量的事后检查,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项目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消灭在发生之间或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3)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项目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应通过质量检验并和质量标准对照,符合质量标准的才是合格,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就是不合格,必须返工处理。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要以理论为基础,以科学数据为依据,从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使改方案能够真的发挥其作用,为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5 质量管理方案的落实措施

项目改进后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的TQM-ISO9000质量管理方法,该方法确保TQM与ISO9000标准在项目施工中相互依存,发挥“1+1>2”的功效。

1)在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的设计上,项目组必须强调将质量管理职责落实到项目各职能部门主管的身上,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日常业务看待。建立QC小组,以便协调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2)在工作流程设计上,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各职能部门应根据ISO9000标准质量要素的规定,把改进后的质量管理TQM-ISO9000方案融进日常工作流程中,做到有标准、有运行、有检查、有记录、有反馈,无论内审还是外审,都要保证项目能够达标,使得整个工作有序进行。

3)在质量控制体系保障上,TQM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持续改进。ISO9000标准强调过程方法和质量回访。TQM-ISO9000结合两者优点,确保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整个潍坊联通无线网建设项目质量符合相应标准。

6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潍坊联通无线网络项目质量控制的改进,针对项目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1标准体系为指导思想,提出改进项目质量控制改进原则与落实措施,从而确保项目质量控制能够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邢文英.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回顾与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6,3(8):12.

[2]王永辉.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9(1):56-57.

质量管理与控制论文篇13

引 言

盈余质量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公司管理者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利用会计准则中的选择性操作,后者则是通过构造交易活动,通过筹划交易时间和交易性质的盈余管理行为。显然,盈余管理的操作会带来低质量的盈余信息,内部控制可以对这些自利的行为进行监督和防范。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在2006年和2007年了内部控制指引,2012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已全面实施,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对盈余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实证证据。

本文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标准,以我国2009年至2011年深市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较早。Doyle et al.(2007)分析,财务状况紧张、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公司,内部控制更容易产生缺陷,而这些公司也更加容易进行盈余管理。Ashbaugh & Skaife et al.(2007)同样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盈余质量更低,内部控制缺陷改进后,应计盈余质量会相应的提高。Daniel A.Cohen等(2010)认为,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慢慢转向真实盈余管理,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真实盈余管理没有太大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十分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刘启亮等(2012)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公司的盈余操纵空间、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王鹏(2013)等认为,在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缺陷越多,公司操纵性应计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而非国有企业则出现相反的结论。方红星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范经华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较小。另外,也有些研究认为,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非会产生高质量的盈余数据。比如,于忠泊等(200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与审核对会计信息稳健性和可操控应计利润的关系并不显著。张国清(2009)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七种指标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总之,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虽然不少,但研究结果尚未获得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另外,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量化主要以单一指标为主,采用综合指标的较少;另一方面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只针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涉及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将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综合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并把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以期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有所前进。

二、研究假设

近年来,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真实盈余管理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新手段。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有力保障,覆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包括销售、资金活动等各个环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会计估计错误、减少会计误报、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信息质量的保证。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H1: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越低。

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对比中,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较多,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的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内部控制,而非国有企业受政府的影响较少,公司治理效率较高,内部控制质量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受政府的影响,也会导致国有企业不会像非国有企业那样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盈余管理的动机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不强,而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即二者会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2009―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剔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年度会计数据:(1)金融保险类公司,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I类公司;(2)所需财务数据和股价数据存在缺失的上市公司;(3)主要变量的极端值和异常值;(4)样本年度区间内ST的公司。

【参考文献】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5-23.

[6] 王鹏,窦欢,刘威仪.内部控制质量、企业特征与盈余质量[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2):45-51.

[7]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96.

[8]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9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