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实用13篇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

在高等教育中,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借此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计的效果。因此,如何设计考题,真实、可信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种解决思路,就是为某一门课程设计题库,以后每年的考试均从题库中抽取若干题目组成考卷。本文将从题库建设的意义、题库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题库的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题库建设的意义

题库建设的意义,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做出过论述。而本文作者在几门本科课程的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对题库建设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考察的范围更加规范、全面

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当然有权决定把哪些知识点作为考察的重点。同时,这种权力又应该受到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制约,不能因为教师个人的好恶而随意地改变知识点的权重。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往往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真正将其阐释清楚,在实践中就存在教师“讲课时一笔带过,考察时故意回避”,将该知识点擅自忽略的可能。尽管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这种可能性实际上非常小,但它依然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

同时,对于同一个考点,不同的命题人可能对其重要程度的看法不同,因而影响到考察的深度和广度,这会直接体现在题型和分值的差异上。比如,某个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上可能只是2分的选择题,在另一位教师出题的试卷上却可能是一道10分的论述题:尽管都考察了这个知识点,但却影响了考试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是命题者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

而题库的设立,能从根本上降低上述两种风险。题库建设是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并由教研室、学院两级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审核验收,因而能够保证入库的题目质量:既能全面地覆盖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的考察要求上保持深浅一致。临考前再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而产生考卷,就能把因教师认识差异而造成考点覆盖不全面、考察深度不稳定等现象尽可能地避免,保持该科目逐年考察要求的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更好地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掌握目标。

(二)有利于新题型的创造与应用

在一门课程的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通常应当是常规性的题型且难度适中,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已经达到“识记”、“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同时,又最好能有少量(题量和分值上都较少)的非常规性的新题型,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灵活“应用”该知识点的层次,甚至可能在一道题目中综合考察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这两类题目的重要程度不分伯仲,前者保证考察的全面性,属于基础;后者则可以体现考察的区分度,让不同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差异得以真实地体现出来,属于“拔尖”。

然而,在以往教师单独命题时,保证这两类题目的均衡实际上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基础性的常规题型数量较大、覆盖面较广,消耗了命题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再想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题型,则往往力所不及。

而有了题库之后,教师在命题时的精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大量的、常规性的考题直接由题库抽取产生,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研究、创造新的题型上,并在例行的年度题库维护中将其补充入题库中。这样,新型的考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创造与应用,保证了题库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有利于防范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尽管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学生考试作弊都是极其个别、偶发的现象,但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希望把这种可能降至最低。除了加强诚信教育、严明考试纪律外,我院也尝试了通过题库建设,从技术上杜绝作弊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当某一门课程的题库建好后,临考前抽取试卷时,教务人员会借助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对部分考题的题号顺序、部分选择题的选项顺序加以随机打乱,从而产生2~3套不同的试卷,分发给同一个考试的学生使用。

这样,尽管试卷上的试题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但相邻座位的两名考生拿到的试卷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比如A1卷上的第5题变成了A2卷上的第8题,或者第3题的正确答案由“A”变成了“C”,使得抄袭他人答案、传纸条等作弊手段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同时,试题的覆盖面和难度都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对待的。这种同题多卷的模式,增大了作弊者的难度,确保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

另外,因为试卷是临考前由学院教务部门随机抽取,连授课教师自己也并不知晓当次的具体考题,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考试前给学生“画重点”的不恰当做法,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平时认真听课、考前全面复习,真正实现了“为学而考”而非“为考而学”的目标。

(四)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辅助评价依据

我院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并参照工程类专业认证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每年都有大量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实施。然而,如何评价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依然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

在实施题库建设之后,由于考题范围、难度都相对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其知识水平,所以也可以作为评价一项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辅助依据。当然,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如果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则该教学改革的效果应当是很有限的。

(五)未来的探索方向

此外,基于题库建设,我们也在考虑可否将考试进一步改为“多题多卷”的模式,彻底地杜绝抄袭作弊的可能。

展望未来,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将题库建设和在线无纸化考试相结合的可能性,更好、更方便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在线教育(如MOOC课程等)预留了升级空间。

二、题库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

在本院的题库建设工作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供各位教师参考。

(一)坚持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作为题库的基础

考试从来就是手段而非目的,题库建设也应当是服从于、服务于教学工作。因此,在题库建设伊始,所有参与命题的教师就必须统一认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包括各章节的学时数安排)来设计考题,力求绝大部分题目的深度都恰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不过深又不太浅,以实现教学目标为衡量标准。

(二)确保试题重复率低于一定比例

理论上说,每一届学生考试后的试卷是要当场收回的,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前几届的考试试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题库必须保持足够大的题量,控制考题的重复率,否则考试就失去了意义。这样,哪怕学生获知了以往的考试题目,依然不能因此而推测出今年的考题,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经验性的规则:每一个知识点,在题库中至少要有两个不同题型的题目加以考察,重要的知识点至少要有6道不同的题目存在于题库中;同时,任何一道题目,在连续随机抽取20次的情况下,被抽中的概率累计不能超过15%(即不能被抽中3次以上),并以此作为题库验收的强制性标准之一。

(三)对题库的定期维护

如上所述,为了避免历年考题的雷同,当一道题目被抽中使用之后,至少在次年的考试中不应再将其列入。然而,如果将考过的题目一律弃之不用,又会造成题库逐年萎缩的尴尬场面。

解决方案,就是对题库进行定期维护,对已经使用过的部分考题“冷藏”,1~2年内不再使用,同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冷藏、补充的题目比例,不低于当年考题总数的30%。

同时,在每年的教研活动中,鼓励任课教师为题库补充新的题目,特别是新题型,以及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并将一部分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作为题目背景引入,不断地保持和提高题库的质量与时效性。

(四)题库的验收制度

为确保题库建设质量,在题库建设中,采取了教研室、学院两级验收的制度。教研室主要是结合教学大纲,确认知识点得到了全面的覆盖且考察的难度适中;学院层面则由教务部门牵头,通过随机多次抽取核对试题重复率、抽查知识点在题库中被考察的题目数等技术指标来保证题库的容量。

另外,为全面评价题库的质量与难易程度,每一门课程的题库验收时,均需组织一次模拟测试,参加测试的人员为1~2名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加上1~2名经过短暂复习的研究生同学(本次题库建设仅涉及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以此来评估试题的难度和数量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应考学生的水平。

三、对试题库质量的评估体系

在一道试题没有被实际使用之前,对它所做出的评价多少带有主观色彩。同时,囿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这种评价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相当大的偏差。

为此,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我们制定了一些试题评估的指标,在每一年考试结束之后,由教研室组织对当年的试卷进行评估,回顾式地评价试题质量,并作为试题库维护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一)重视试题的区分度指标

试题的区分度D,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试题定量评价四个指标之一,它体现了一道试题在辨别、区分学生知识水平上所产生的贡献。不同的文献中,提出了多种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本院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全卷总分,对全体考生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排在前27%的考生称为高分考生,排在最后27%的考生称为低分考生。然后,对每一道题目,分别统计高分考生的平均分(PH)和低分考生所获得的平均分(PL)。则:D=PH/PL

因此,D值越大,则说明此题目区分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的效果就越明显;而此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考察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经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每道题目的D值的合理区间定在2~5比较恰当,个别考题允许D值达到7,以此来拉开考分差距,但全卷的平均D值应当控制在2~3之间。

(二)确保试题的难度系数指标

试题的难度系数P,也是通行的四个评价指标之一,其计算方式为:

统计所有考生在某一个题目上的得分,计为x,而该题设定的满分为w,则:P=1-x/y.

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结合以往考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将P值的区间定在0.4~0.6之间较为合理,允许个别题目的P值处于0.3~0.8的区间,全卷的平均P值最好处于0.3~0.5之间。

在回顾性的分析中,如果某一道题目实测的D值或P值,严重偏离了我们预计的范围,则需要对该题目进行讨论,决定是否加以修改、替换。

(三)院外、校外专家的评分制度

因为试卷对于考生都是一次性使用,不可能重测,所以很难通过回顾性的统计数据来评价考题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指标。为此,我们邀请了院外、校外教授相同学科的资深教师,抽取题库中的部分题目进行了评估。具体方式为:

对一道题目,按照题目与它所考察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打分,最高5分(紧密吻合),最低1分(基本无关),取几位专家的打分平均值,以此来评价其效度。经过实际评分,送评的题目基本上都达到了4分以上,证明我们建设的题库质量还是较高的。

而对于信度指标,我们采取的是将一道题目的P值,与近5年来考察该知识点的题目的平均P值进行比较的方式,但考虑到各届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加上近年来教学质量工程的推进,这种评估方式未必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为本科课程建设配套的考试题库,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与评价;更有助于端正学风、考风,促使教师更用心地授课,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复习,真正达到全面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而这也正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所在,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关于高校试题题库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3):143.

[2]李光明.如何做好题库建设――来自英美考试机构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1,(12):3.

[3]李光明.关于题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4,(9):3.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3

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以教育评估为杠杆,从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域,找准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行区谋划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2012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颁布了《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本文主要就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架构及其核心要素等进行初步分析,以便为现时期江苏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实践提供参考。

一、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抉择的现实意义

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推进“两个率先”的奠基工程

江苏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挑战,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贡献、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是适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可以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和创新型的人才,为江苏未来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看,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已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几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先后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区域教育现代化等建设工程,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从总体上看,江苏优质教育资源仍相对不足,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明显,这已成为制约江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重心放在内涵建设上,着力抓好提高质量和均衡发展两个关键,加快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江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江苏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

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教育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各国不仅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还要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问题逐步凸显,出现了“择校热”等一系列现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江苏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基础。

二、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架构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内容重在对指标进行选择以及尽可能地予以量化处理。如何实现指标建构向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进而使之获得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必须对现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条件具有清醒的认识,即在厘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县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准确定位基于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梯度推进规划、目标、策略和方法。在借鉴系统模式并重点吸纳目标模式和问题模式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可从以下四个主要维度进行架构:

一是教育机会均衡。教育机会和参与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诉求和内在要求。为体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确保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公平,指标要素应包括:适龄儿童少年的按时入学率、完成率;残疾儿童少年和留守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助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依法得到保障;划区招生、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控制择校等问题的明确规定等。

二是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在资源配置维度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配置。要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高位均衡。指标要素应包括办学规模的适度、标准班额的拟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平台共享水平等。二是人力资源配置。师资配备上,既要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起点学历及高一级学历的比例要求、优秀教师的总体数量,又要建立常态化的校长和优秀教师、专任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更要重视教师使用中的校本化培养和分级分层培训体系的建立。

三是教育结果均衡。质量建设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以什么样的标准或路径来衡量教育结果的均衡,却需予以审慎思辨,否则极易再度诱发“应试教育”的病象。为此,在指标要素设定上应以有利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为目标,把握好这样三个层面:①从显性输出角度看,必须关注义务教育的质量基准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发展水平、体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刚性比例要求。②从过程性评价要素角度看,必须关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新课程的规范实施、优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德育和体艺教育的特色与创新等内容。③从隐性输出角度看,必须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关注学校文化对社区、社会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实时关注县域教育质量的校际间均衡,并通过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确保教育结果均衡的可持续。

四是教育投入均衡和教育公共服务均衡。教育投入水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程度,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指标要素应包括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落实、教育投入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等内容。义务教育发展实践证明,以教育经费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格局为目标,以健全义务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为主体,才能促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江苏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般而言,指标体系的架构和指标要素的设定,只是对指标体系基本面的关涉。但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真正合域情、有特色、可测量、促成效,还取决于以下三者的关联度:一是核心指标与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的关联;二是核心指标与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点的关联;三是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点与当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重点、难点的关联,即能否通过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有效解决义务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而这又将取决于县域政府能否切实履行其法定责任等因素。因此,在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建构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内容:

1.强化社会满意度,提高社会支持力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全社会支持,而衡量其发展目标达成与否的根本标尺也同样在于区域社会各方的认可度。为改变长期以来只有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把“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列为核心指标,并明确规定满意度的比例要求(如80%以上)。在评估实施过程中,将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独立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评估机构根据满意度在评估前、评估中的比例情况,决定该县域是否具备申报资质,是否能够通过评估。

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因素无疑是多向的,且贯穿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全程。但当下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首先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如招生、择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指标体系设计将“公办学校划区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规范招生、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规或变相违规行为”列为核心指标并在分值上赋予较大的权重。对择校这一敏感而现实的问题,既明确限定择校的比例上限(10%以内),又界定择校对象主要是面向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且无收取择校费等违规行为。此外,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强调必须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在核心指标中设定了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的就读率(90%以上)并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待遇要求。

2.强化现代化办学标准,提高资源配置力

办学标准是学校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引导性目标。办学标准的实现不仅要重视显在的办学硬件条件,更需关注人力资源等潜在要素,实现师资队伍等在“起点”与“过程”中的动态调配。所谓起点,即按照编制标准、教育教学需要、学历结构等配齐配足。所谓过程,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将优秀教师按一定比例在区域、城乡、校际间进行定期流动。只有通过前瞻性和个性化的配置策略,不断激活、放大教育资源潜力,实现对教育资源整体的开发、利用和创生,才能促成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当前,提高资源配置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出台之后,各县域要认真对照标准做好调研和前期规划,又好又快地推进评建工作。对于县域新农村建设、城区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配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按照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进行配建,以避免新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3.强化科学质量观,提高内涵发展力

内涵发展的要素也是多重的,而诸多要素的单向力能否合成强大的内涵发展力并促成教育应有意旨的实现,需要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引不断深化育人为本意识,否则极易使内涵发展由目的沦为手段从而掩饰持续应试的喧嚣,或者说质量观取向上的偏差将制约内涵发展合力,并使内涵发展要素在实质上依然服务于片面乃至单一的教育目标。为此,指标体系中强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质量观这一核心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县域义务教育数据库、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规定。因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具有科学、鲜明的价值取向,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也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义务教育数据库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监测结果的定期公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4.强化政府法定责任,提高体制机制保障力

毋庸置疑,创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健全省级统筹与“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是优质均衡发展制度顶层设计的重点,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并不意味其保障力的真正形成,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执行力,以及与之相应的干部考核制度和评估问责机制能否有效落实,所以强化政府法定责任就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例:一是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县级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三个增长”,体现政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基础性要求;二是要重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经费投入的稳定、可持续;三是要引导“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分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特教学校、留守儿童少年较多的学校等倾斜”,彰显义务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矫正、补偿原则;四是要突出对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试行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拨款机制。

四、基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评建工作着力点

1.深刻理解“义务”的内涵,在落实政府责任上下更大功夫

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二字主要体现在其强制性、免费性和普惠性上。而当下政府不但要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更要保障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关键也在政府。当前,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需要各级政府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有效的组织协调、更有力的保障措施,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扎扎实实加以推进。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要加强督导评估,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等情况,作为评价地方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省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年内对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中期评估,不合格的要督促整改乃至淘汰。

2.准确把握“优质”的标准,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提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优质的义务教育必然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因此,县域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切实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贯穿于示范区建设全过程。一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寓德育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二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鼓励启发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规范办学行为,适当降低课程和考试难度,严格控制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始终坚持“均衡”的方向,在缩小办学差距上下更大功夫

提高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大势所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民心所向。县域政府在评建工作中,要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加快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一是要均衡配置硬件资源。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配置教育教学装备,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满足辖区内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需要。二是要加强校长和教师交流。这是缩小办学差距的关键环节。各地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内城乡、校际的教师和校长交流工作,使骨干教师在各校所占比例大体相当。通过一段时间努力,逐步达到示范区建设意见中“两个15%”的要求。三是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推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共建,探索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城区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制度,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缓解择校矛盾。加强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增加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机会,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4.不断强化“改革”的意识,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更大功夫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4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2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3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4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5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6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5

1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价值意义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对其施工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实施,不仅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保证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工程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量,提高工程使用价值,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和积极作用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升

一般情况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长与发展需求,用于农田灌溉以及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一些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能够用于水利发电,满足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对于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根据水利工程的不同价值作用,对于促进乡镇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1.2 有利于提高水利施工管护技术水平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建设项目,无论是成本投资或者能源消耗都是巨大的,若水利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后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而对水利工程建筑实施管理后,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用到工程建设中,促进项目施工作业水平的提升。如:在管理期间,对水利工程建筑进行改良,在增强建筑使用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改进。

1.3 有利于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后期的使用价值。通常情况下,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比较突出,而进行水利施工管护,有利于避免施工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施工建设质量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减少水利施工问题对于工程使用安全性以及价值的作用影响,减少工程使用期间的维护管理工作量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2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乡镇小型水利施工及其管护现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首先,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由于乡镇区域面积较小,管理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再加上乡镇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分布位置、产品规格、运行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工程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乡镇管护、村级管理、联户管护等组织之间的权力划分不明,造成水利施工管理局面混乱。

其次,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政府部门的后备资金存储不足,对于水利工程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少。资金不足限制水利施工改造工程的开展,在管护期间发现的质量问题常会因为资金缺少而难以及时修复。如:耕种河堤、乱扒沟渠等现象破坏了水利工程的完整性,而政府资金不到位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及时处理。

再次,因管理政策上的缺乏,一些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违规操作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如:乡镇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面大量广、分布零散等特点,勘察期间发现了机井被填、桥涵受损、挤占河道等违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水利施工方案不当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工程管理不及时,给后期的处罚管理造成了不便。

3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水利施工质量,提高水利工程设施使用价值上,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3.1 健全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体系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引导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对水利施工给予宏观控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则是健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以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村支两委会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对现场施工综合管理,以提高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管护质量与水平。

3.2 建立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安全监督体系

安全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在工程管护期间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其体系内容主要包括:(1)倡导安全施工,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理念。(2)加强施工监督,对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严格处理。如:水库、节制闸、大沟、桥涵等重点结构均要强化施工监督。

3.3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资金筹划体系

资金是水利施工有序进行的物质保证,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让乡镇水利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施工资金筹集中,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及走向市场竞争、把农产品销售资金转移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等多种措施,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资金筹划体系的构建,以提供水利施工所需资金。

3.4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工程维修体系

定期对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维修处理是工程管护的主要工作。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中,镇政府进行水利建设财政规划时,就专门拨款50万元维修大沟桥2座,河道节制闸2座,中沟桥11座,疏浚大沟5000m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以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价值,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进行乡镇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可及时处理水利施工的异常,防止后期工程使用出现安全问题、质量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有利于保证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质量,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必然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进行意义的设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以信仰为核心的精神世界,这关乎农民的身心和谐与幸福体验。一个有科学信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价值观,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自主与自信,并不断激发积极向上的内生动力。科学信仰“可以再造农民的福利”,在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农民本位价值观,让农民获得生活的意义,高于生活的幸福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活的内在质量,充实农村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农民的生活具有尊严和意义,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的实现 任何制度的施行都必须有相应的价值系统与之相适应并且作为制度的强力支撑,即价值观念系统必须要对制度的合法性作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其有效实施不但要制定完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而且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内在和谐的对策体系的价值和理论说明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观念说明系统,从它的规律性、合法性、目的性角度对新农村政策进行了充分有效的说明。在内容体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作为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精髓的时代精神和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全契合,也说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另外,由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异,国家层面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只能是宏观的,而具体到各地落实的各项政策会千差万别,如何使上级统揽全局的大政方针与当地的具体政策形成合力,也需要共同的核心价值来统领,以保证各级政府政策措施的正确贯彻落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凝聚智慧力量 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广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凝聚了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此外“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有一种特殊的激励性因素、信仰性因素和政治引导性因素,正是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赋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合理性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的价值观念、科学素质、精神风貌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把中央政策内化为农民的价值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可以整合农村社会多元价值,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激发热情凝聚力量,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使农民群众坚持崇高理想,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牢固信念,发扬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打造凸显文化内涵和彰显地方特色的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荣辱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并认真抓实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形势下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黄莺 王坤阳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廊坊师范学院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7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越来越多,出现质量的工程就不断增加。其实,当下的建筑行业的公司和企业在建筑工程时就相当于生产产品,谋取的是生产利益。为了更大化的谋取利益,只有牺牲建筑工程在质量上的价值。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错误的经营手段和失败的商业经营模式。因此正确的控制好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造价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必要。

1 关于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与论述。

1.1 对于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基本概念的论述

想要对工程的质量和造价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它们的基本含义、它们在工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在工程中的相互关系等等。下面我们就对它们的基本含义进行简要的论述

(1)工程质量。工程质量主要是指工程在建设完成以后其实用价值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其主要的表现方法为工程的各项技术指标达标与否或者能否达到客户的满意度等等。具体的表现内容有工程的牢固程度和耐用性能的指数,工程的美观和美感的满意程度及合同或者是相关行业在工程上的其他指标。

(2)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工程建设完成所投入的实际成本和全部相关费用的总和,简要的说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工程的造价是对工程建设的一种资金投入,也是工程在经济价值上体现重要形式,更是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工期以及工程的价格等等工程的全部方面。

1.2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与造价的关系论述

(1)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的对立性。工程建设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就需要投入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高性能的机器设备,用高专业素质和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实施建设。这就意味着想要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就要加大对工程的投资力度,增加工程的总体造价。也就是常说的高质量和高标准,也可以说是优质优价。而反其道行之,即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运用低标准的建筑材料或者偷工减料,不顾及施工技术标准和减少管理投资以求的工程造价的降低就会造成质量上的下降。这些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有违工程建设的经济意义。由此来看,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有着对立性的一面。

(2)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的因果性。提升工程的造价,也就提升了工程各项指标的实用性能也意味着提升了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造价,工程的建设便会减少投资在各项指标的建设上就会降低标准也就意味着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因此说,工程的造价的高低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良。工程质量是造价的结果。

(3)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在管理目的上的一致性。对工程质量进行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工程的投资、合理的运用原材料和人工技术。从而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对造价实施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方法降低工程的的总体造价。合理的运用每一笔投入资金,最终求得工程建设的最大化利益。因此说工程质量和造价在管理上拥有着一致性地目的。

(4)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在控制上的一致性。对工程质量实施控制主要是控制质量的变更给造价变更产生的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主要是控制在造价的变动中考虑给质量造成的影响。可见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在控制上主要是提升质量而又不提高造价或者说是降低造价而又不影响质量。

2 关于工程建设监理中质量与造价的控制方案的论述

2.1 对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进行依托性的控制

造价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质量又是决定造价高低的关键。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可比性。既然造价决定了质量,那我们就从工程的造价上控制质量。或者是从质量上来控制造价。也就是说根具工程造价预算来控制某个工程项目施工的各项条件,进而控制项目施工的质量从而控制整个项目的整体质量。或者根据控制控制工程建设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来控制工程建设各项投入从而控制工程的造价。及通过两者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一方依附于另一方。对其中一方进行标准定位以此来控制另一方。主要的就是根据要求对质量或者是造价进行合理的定位。

2.2 对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进行共同控制。

工程的造价和质量之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正常的造价和正常的质量,高的造价和相对低的质量及低的造价和高的质量。我们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工程建设中所要寻找利益点就是低投资高回报。在工程上也可以看作是低的造价和高的质量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找到这个低造价、高质量的结合点。围绕着这个点开展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也就是对工程造价和质量同时控制,控制造价在最低点,控制质量保持在最高点。在这个方案中还应该考虑到工程的具体质量标准以作为工程质量标准的基点。

3 关于建设监理中质量与造价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3.1 工程质量与造价的图表分析法

根据工程质量和造价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将其以造价为横轴以质量为竖轴并将数据进行分段标注。通过两者的结合点的变化分析控制结果的好坏来选择具体的工程质量和造价的控制标准。

3.2 建立工程质量与造价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建立主要就是为更好的实施工程质量与造价的控制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基本上就是设定相应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并去努力的完成以期达到最初的计划或者标准的所有工作活动。

4 总结

切实的做好工程监理中质量与造价的控制工作,是保证建设工程单位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建设工程活动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和基本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建设工程监理中质量与造价的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也是行业进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本文以从事工程建设工作所得来的经验,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论述。同时,忠实的希望更多的从业人员和专业人士参与到它的研究中来。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理论性的奠基。

参考文献

[1]孟宁宁.浅谈人防工程建设中造价与质量、工期的关系[J].工业与民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2008(3)

[2]马燕.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造价的辩证关系[J].硅谷,2010(8)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8

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获得广泛调动。和谐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救死扶伤,敬业奉献,高雅文明蔚然成风,医务人员廉洁行医,德技双馨,医患和谐,充满爱心,医院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医疗服务质量优良,崇尚科学,管理制度完善严谨,敢于创新争先。它有利于增加医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使医院全体员工和病人在彼此信任、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激发出无尽的创造力。

2 构建和谐医院的现实意义

2.1 构建和谐医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当人们的温饱问题从总体上解决之后,健康与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医院作为面对社会大众的重要机构,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它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医院的建设过程巾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律,如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医患矛盾突出等。因此,为了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和实现小康战略任务,医院应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社会效益当中来,辩证地找准社会角色定位,积檄能动地解决好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打造和谐医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2 构建和谐医院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医院建设既是机遇,义是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医院必将面对观念与体制、法规和制度、人才与技术、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碰撞。在此情况下,应该如何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呢?和谐医院的提出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坚持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为行为动力,统筹协调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关系,才能构建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民生利益,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社会和谐的缩影。

3.1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院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医院需要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立足之本。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公立医院,它是政府举办并向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社会性医疗服务的载体,其目标决定了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和负有的社会责任。固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不能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的工具。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服务的方向。医院的经济管理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综合实力越来越差的医院能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和谐医院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谐医院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关键在于医院内部如何整合资源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优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医院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制胜的道路。只有医院内涵发展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医院和谐发展。内涵发展,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心;以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着力点;强化专科技术建设,打造具有区位竞争力的技术品牌。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医院精神,建设高尚的道德文化。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

3.3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行“宾馆式”服务和“人性化”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方便病人就医。三是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建立诚信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医药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进一步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医院的关键。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疗纠纷的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医疗费用高、预期效果差,加之对医疗知识和医疗过程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医患关系的不协调,实际上是医患之间利益的不协调。国有医院虽然是非营利医院,但事实上又被推向了市场,医院处于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的两难境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发展、法律完善、制度健全、医务人员素质提高、患者认知度不断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此,医院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关键。医院和医生应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医院和医生必须要有3种意识:一是医院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重要科室、易发生问题的科室要重点管理;二是医务人员要有维护患者权利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被尊重权等l2种权利);三是医务人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应该讲的一定要讲,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各个环节都不要有疏漏,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缓解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遏制医疗纠纷上升的苗头。同时,也要宣传医生长期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非常需要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希望医患双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创造宽松就医环境,营造和谐的医院氛围。强调人性化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让医疗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人性化服务是医患和谐的关键,只有切实做细做好医疗服务,才能在社会和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才能建立起的医患关系,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与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的良性发展。

3.5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患者有病求医是弱者,医师有医术为患者施治是强者,我们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协调二者的不对称关系,使之成为鱼和水的亲密关系,患者放心、满意、敬重医师;医者尽心治病,关爱患者,以病愈而荣,以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系统平稳有序,达到医院的和谐状态。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9

(一)新农村文化定义

社会发展判认的一种区域性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对而言,又称农民文化。大体说来,凡农村的规划与建设、生产的配置与经营、农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农民的观念与心理等,都属于农村文化的范畴。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活动内容,使用率等现状

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文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部门本身内力严重不足,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

2.农民文化现状

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农民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在保护、传承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起导向作用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

1.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条件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大多数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气质和社会风尚等意识内容的价值整体。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形成有两个条件:(1)是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和核心利益:(2)是反映处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核心利益。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理论反映,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而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是一切价值的主体。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

新农村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农民,新农村文化是当今中国新农村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渗透到新农村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能真正起到引领新农村思潮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党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①“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而农民的数量占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应该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促进新农村文化发展的大繁荣,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协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对新农村文化起导向作用

从新农村文化的现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相契合来看,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引导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

提高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运用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二)加强新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的引导

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引导,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并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进行公共文化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

坚持以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四)加强对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引导

加强对农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农民的爱国热情,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参与意识。培养主人公的意识,形成人人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强烈情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素质建设的氛围。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其能够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农村风尚,农民素质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农村文化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2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0

任何“质”的规定性的事物都存在相应的“量”的规定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效果,直接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否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否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否改善等“质”的规定性方面来表现。为了更好地加强、落实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需要对其建设效果进行相对明确的“量”的评价。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投入的工作量的大小(人、财、物、时间等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多少(相关科研著作、教材读本、文艺演视作品等)、社会现实生活中反映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好转的好人好事等等,都可以从量上来统计,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效果。

一、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率

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共同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而言,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必然是不可缺少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对全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基本价值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要求和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效果怎么样,建设目标的达成、建设任务的实现程度如何,一个重要的衡量方式就是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认识、接受理解等内化程度以及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外化情况。

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所谓“价值认同”,就是指社会成员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人们的一切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都可以概括为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道德原则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上的思想理念的接受及内化程度达成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经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后,是否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辨析西方各种错误思想言论、是否能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表现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和谐问题上的思想进步和行为改善,等等。

总之,全党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问题上的思想共识,与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正比。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宏观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越能被全党全社会成员所接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就越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我们实现的花样翻新的“和平演变”伎俩。因此,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要看通过大众化、群众化、社会化、平民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等建设活动,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达成的思想认同、接受程度是否增长。

二、党政干群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增长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从思想上武装执政党、从理论上建设执政党,最终的效果要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要体现在行动上,党政干部如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以高尚的“官德”进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实践中。在党政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下,党风、政风、民风的改善情况如何?党政干部官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在行为表现上从哪些事件得到具体体现?社会风气的好转从人民群众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得到多大程度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效果可以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建设周期或阶段的检查和评价中得出定量的考核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通过一定阶段建设(2年、1年、6个月、3个月不等)的周期进行阶段性或终结性的统计和检查评价。按不同分类、不同标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从量上的统计,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效果相对精确的资料和信息。比如,按全国、省、县、区、乡、镇、社区、厂矿等不同级别不同单位的分类检查统计;按党政干部职务级别如,局、厅、处、科等分类,对不同级别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好人好事进行统计;或按不同职业领域如,教育(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学校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医疗、军事、工商等不同部门、不同行业进行统计检查;或按不同地域,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或按社会阶层结构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调查统计,得出相对确切的效果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可以尝试的考核考评路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全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评价就必然体现在,党政干群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问题上(比如实现广大民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民生问题);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好人好事增长情况等方面可以量化的生活事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文化成果增长率

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精神文化教育、研究、传播等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物可以测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相对效果。借鉴国外价值观建设效果考评方法,比如,新加坡为了实现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新亚洲文艺复兴城市”的宏伟目标,对国民进行“亚洲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以渗透“亚洲价值观”思想内容的文化艺术成果多少来衡量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成绩大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方面的精神产品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标尺。

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任何精神产品对人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效果通过文化产品或其他精神成果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的。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因素,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民。同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回答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的运动进程的研究。在舆论宣传、文化熏陶方面,文化宣传战线的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精神文化劳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有多少精神文化产品(包括理论专著、理论文章和各种文化宣传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教育和建设,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领域,有多少渗透和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教学研究成果、文艺文化作品,并让这些反映社会主导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成果引导社会上其他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非主流的多样化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这不能不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了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特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专栏,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为其投去的研究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潮流的新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无论对体系本身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还是对该体系的教育与建设,都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题和根本。况且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许多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等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全社会普遍共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效果需要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成果增长率上得到比较精确的反映,以促进理论研究、新闻宣传、文艺出版、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领域出现更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精品力作。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的成果多少,可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通过这些可以量化的评价资料,能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定新举措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分别针对思想文化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的基本关系表现。在这一基本关系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有哪些具体联系,它们又是怎样具体地发生作用的,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硬核”,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3]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人们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本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必然要求要有一个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始终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自我认同的重要思想基础

“认同”(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和政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党的自我认同作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的一种,是指党的组织和成员对于所从属的党组织以及组织身份,所伴随而来的情感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党员对自己组织身份的自我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4]核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群体认同的精神纽带,任何群体和个人的认同都需要一定的核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作为情感维系。党的自我认同更需要有一套全体党员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思想共识、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一条“思想红线”把全体党员联系起来,统一整合党员的思想观念,凝聚全党上下人心,形成集体的价值认同。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获得自我认同的重要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5]。在影响政治合法性的诸多因素中,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证明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是仅仅通过已经拥有权力这一事实来使其权力正当化,而是试图为之寻找一个道德与法律基础,把它表现为人们通常认可和接受的原则与信仰的逻辑的和必然的结果”[6]。作为执政权威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党的意识形态为人们支持和服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伦理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和本质体现。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知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整合社会人心、促进认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给中国共产党以广泛的合法性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守六条基本规律: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重思想方法创新,提高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清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特征,构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战略体系。[7]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几组关系中: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杜会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性与长期性的关系问题。[8]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方面: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空间;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竭动力;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之源;科学管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力保障;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9]

综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该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一贯地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工作;二是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三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四是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发展规律;五是“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10]。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应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工作和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的基本规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体现了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发展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我们党在日益复杂的思想环境下,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它们之间功能的交互性上,这就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同样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从政党产生的原因与基础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既不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不是随阶级、国家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中逐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政党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包括特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其中,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识形态总是与政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政党存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而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和实践载体。“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以政党为载体,在政治实践中广为传播,其社会理想和政治理念,在政党上台执政后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导,它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2]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党的自身发展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党能够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载体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实现。因此,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的践行提供更好的物质和实践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2.从政党的本质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3]因此,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政党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政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上,具体体现在以该政党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本质。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它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14]。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创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之更好地体现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另一方面开拓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全党全社会中的树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3.从政党的构成要素上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政党的构成要素是构成政党必不可少的因素和基本单元。政党之所谓政党,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有明确、具体的政治纲领和思想理论,即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二是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三是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四是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五是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党的各构成要素结构优化与功能的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推动党的构成要素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作为党的综合建设,它几乎涵盖了党的全部构成要素建设的内容。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一方面能够合理优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党的各构成要素功能的发挥。这既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功能,也是其内在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本质表现,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是党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不仅能够整体上巩固党的组织基础、自身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特别是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基础建设,能够极大地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党员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凝聚全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所以说,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4.从国外政党意识形态调整的启示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并还在经历着深刻地变化。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执政党、原苏联共产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都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对本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调整。[15]各国执政党意识形态在基本价值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向着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是完全相互排斥向互相借鉴和吸收的方向发展。”[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思想冲突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党审时度势,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型和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对我们在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承认我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合理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通过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形成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法治性与德治性并存的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共生范式。”[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具有先进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任何政党执政都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基础做保证,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代表先进的价值体系发展方向,创造先进的价值体系,就无法在思想和精神上树立一面旗帜来号召人们追随她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观念表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汇集了一切优秀的历史价值体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树立代表先进文化核心与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核心,具有整合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是引导和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

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是执政的实施者,是党执政的重要自身基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首先体现在作为执政实施者的广大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党员干部执政素质的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和执政能力提高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素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一贯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思想道德要求,因此在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明辨荣辱的道德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以及道德情操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因此,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有利于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提升党的内在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人们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和真正拥护,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党要取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就必须不断提升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方法、手段等,更好地代表人民维护、行使、巩固国家权力,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8]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集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人民的利益,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它的内在诉求是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在全党进一步明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价值观,提升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能力,最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能够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廉永杰,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9.

[3]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J].求是,2006(24):3.

[4]聂辰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08-9-9(09).

[5][1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3,209-210.

[6][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18.

[7]张达.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7(18):47-48.

[8]周学曾,高健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几个关系问题试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3(2):9-13.

[9][10]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7-9.

[11]姜跃.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成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7):10.

[12]梁伟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另一个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74.

[14]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1-13(09).

[15]刘长江.苏联农村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1921-1929[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6):72-77.

[16]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106.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2

1.1 质量

质量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辞海》中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产品(劳务)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这是广义的质量概念。狭义的质量则仅仅指产品(劳务)质量。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6583-92)和国际标准(ISO8462―86 ):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产品质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所具备的自然属性,一般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寿命等。它们体现为产品的内在和外观的各种质量指标[1]。

对于项目施工而言,产品质量是指施工质量,即项目施工结果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和有关规范要求。

1.2 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施工的工程质量。广义的工程质量是指除施工质量外,还包括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它对质量的定义更加完备,也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圈。

1.3 控制

控制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山能量、物质和信息三种基本要素组成。控制论研究的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且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圈。

2 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处理问题。系统工程是国外近 40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财力、物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时期中取的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这里指的科学方法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优势,力求在这个系统[2]中避免发生损失和浪费 。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综合 5M1E 因素、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阶段各部门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

3.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其建设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表现在技术工或规模工,而在质量控制方面。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正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3.1 项目法人存在不规范的行为

3.1.1 项目管理水平差。

项目法人中的组织机构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重视工期,轻视质量。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工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工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

3.1.2 不能严格执行合同。

在招投标工作中过分的压低工程造价,工程变更随意性大,不能严格执行合同有关部门条款,不按程序办事,长官意识严重,行政指挥较多。

3.1.3工程管理中的服务意识较差。

普遍存在工程前期手续不完备即开工,形成的地方矛盾较多,使施工方疲于处理各种地方矛盾,弱化了质量管理的精力。另外业主对设计及监理工作的过多干涉,对其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2 工程设计存在不规范行为

3.2.1 项目决策咨询评估有待加强。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估是政府对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咨询评估的合理可行,才能避免项目的盲目性和决策失误。但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p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够人并没有去实施。

3.2.2 工程前期勘测设计的深度不如大型工程,设计不规范[3]。

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工,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p立项p进度和质量等。而设计单位普遍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计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设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

3.3 承包人质量控制存在许多问题

(1)中小型水利项目小而全、专业多、项目多、而单项工程量小。以一个水库而言,中小型水利工程所包含的项目与专业和大型水库是几乎相等的。所不同的仅是标准、规模不同而已,但某些单项的工程量却小得多。

(2)中小型水利工程工程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工期又短,缺乏回旋余地,易于造成工期、投资突破,一旦发现早期失控,为弥补损失而赶工,将严重地影响质量控制工作。地方单价本来较低,在招投标中又经常出现压价竞争的情况。甚至在一些工程招投标中,压低临时建设费、不可预见费等,致使施工单位在经济工十分被动。

(3)施工单位现场管理力度不力,质保体系不健全,挂靠资质现象严重,施工水平低。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多数是公司管理层加包工头,施工队伍设备投入少、技术水平低 。施工主要技术工人及工程师配置不足,施工的主要核心管理网络不完善,缺少专业的相对固定的施工班组,造成施工组织的杂乱无章、低级错误不断。

3.4 建设监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最早尝试工程建设监理制的行业之一,从 80 年代初的“鲁布革冲击波”,到现在的全面推广,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

3.4.1 监理规范的完备性有待加强。

我国现行监理规范是由水利部于 2003 年 10 月 1 日颁布,2004 年 1 月 1 日开始执行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小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工程建设监理规范参照执行。但对于具体项目而言,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管理体系等,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理机制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如何探索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理机制,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很有必要。

3.4.2 监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比较严重

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监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工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些监理公司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往往采取压低监理报酬等无序竞争的方式,随意减少监理人员数量和降低监理费用,监理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要求,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因而造成监理工作不到位,严重扰乱了我国监理市场的正常秩序[4]。

3.5 现行水利工程质量评定的不足

(1)现行评定标准中要求水利工程质量必须同时满足五项条件,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会否定整体工程质量,且现行评定标准没有考虑各个因素对工程质量的不同影响程度,即权重,评价体系不能完全体现科学性与合理性。

(2)水利部在建国以来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基础工,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而又切实可行的检验评定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标准――《质量评定表》和《质量评定标准》。但对于地方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目前还没有较系统的质量检验和评定等级的办法和标准。只能参照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评定表》和《质量评定标准》实行,而现有的评定方法是不能完全考虑影响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特点。

(3)现有的工程质量评定采用评定指标进行简单的、精确的量化,没有考虑到工程质量的模糊性和工程质量等级的模糊性,因而不能全面的反映工程质量。

(4)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而言由于单元工程或分部工程划分的数量较小,评定的群体较小,使评测结果与真实状况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如不同施工标段由于工程施工项目少,项目划分时往往会出现分部或单元工程个数相同的情况,现行评定是以合格率与优良率作为评价。在实际评定时不同施工段会出现相同的优良率或合格率,而在实际的质量情况会存在较大差异,若仅仅从评定数值工看,不能完全公正、客观的反映工程真实的质量状况。

4.施工准备阶段各部门质量控制的重点

4.1 项目法人

严格规范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编制合理的招标文件,确保合理的利润空间;加强对投标文件的审查,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做好工程资金支付方案;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4.2 设计单位

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严把设计方案审核关;做好设计图纸的审查,对技术交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澄清与修改;建立设计质量的内部评审制度。

4.3 承包人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原材料及标准试验;编制施工方案。

4.4 监理单位

编制监理规划与细则;审查设计图纸;审查开工报告。

4.5 质量监督单位

资质及质量保证体系审查;审批项目划分。

参考文献:

[1] 张检身. 工程质量管理指南: 强化质量管理、消除劣质工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3

1质量管理在建设项目中的作用

从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特点来看,全面质量管理是可以用于项目建设中去的,事实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对质量管理有普遍的适用性,随着应用的范围不同,应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要在建设项目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

(1)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前面我们已讨论过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的应用含义,结合在建设项目中,这个质量含义就包括一般含义中的质量、成本、工期等,将这些质量观念应用于项目中,作为项目的参加者,项目组织的机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保证活动:是以活动结果的建筑物质量为直接对象的活动;2成本管理活动:是通过合理的活动,减少浪费,力争降低成本的活动;3工期管理活动:是以消除不合理和不经济的工期,并以经济的质量保证快速完成工期的活动;4安全管理活动:是确保操作者和周围人们的安全活动,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实际上项目组织还有许多机能,这些关键的机能就构成组织活动,为了改进和提高以上所述的项目组织和各个机能,首先要使项目组织具有适合进行全面管理的组织形式。

(2)管理体系的确定:在过去项目管理中,不能采用全面管理的方法,关键在于建设体制的不合理,业主和施工单位往往是临时凑在一起,没有协作经验,相互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特别是大的建设项目,涉及的单位比较多,项目本身的阶段性的土建工程依附性,造成结合部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无法构成统一的质量体系。

目前,我国已广泛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建设项目业主制,在工程承发包市场上,投招标制度得到广泛的应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环节都有标准程序可依,合同中一般详细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结合部的管理变得简单,因此很有必要在项目建设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结合贯标,建立项目的质量体系

建立ISO9000系列标准相适用的组织机构是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重要保证,组织机构应包括机构设置、机构隶属、职责及相应关系。组织机构应包括产品质量实现的全过程,具体到不同的部门,设计者应有市级相关部门,施工者应有投标经营、材料设备供应等部门,项目的实施需要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的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完成,项目的组织机构应是上下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为保证项目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应设置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设计、施工、监理三方面往往按自身的特点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选择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体系,这样三方的质量体系中就必须存在着重复设置、结合不紧的情况,这时业主就应在三方之间起协调作用,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对项目本身的质量体系进行优化和协调,使建设项目有一个良好的运作体系。

为了使三方的质量组织配合默契,在项目内广泛开展质量教育,并推行质量小组活动是有效的方法,进行质量教育,虽然会花掉一些资金和时间,但从整体上看值得。众所周知,施工方面人员流动性较大,素质也大不相同,通过质量教育,可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并强化控制,在教育形式上应以实例说明会、质量成果会、全面质量管理检查等活动为主,各级领导应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开展质量小组活动,在加强没有直接雇佣关系且工作关系相对不稳定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质量小组的建立需要有关人员努力和领导支持,质量小组一旦能有效运作,对了解大量的施工现场的琐碎问题非常有效,而且能暴露少数关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能使有关人员提高质量意识,减少浪费。

3组织机能的改进

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指导下,项目组织的机能主要有成本、质量、工期的控制活动,在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体系及相关的质量组织后,能对上述机能有改进。

(1)质量、成本、工期的关系

在项目建设中,业主方希望在质量、成本、工期及安全等问题上都能实施有效控制,即希望建设项目达到建设工期短、投入最小、质量最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理想要求,实际上很难实现,项目的三大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变化,并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项目建设时,应根据业主的要求,建设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实事求是的确定目标。

(2)质量、成本的关系

质量低的产品总成本高,由于建设项目的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质量低的产品在建造成本上能够节约一些成本,但是其使用成本却大大提高;随着产品质量的逐步提高,建造成本则上升而使用成本则下降,但总成本却在下降。随着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一般我们以质量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为控制目标,在这一点上,成本最低,质量达到最好,质量成本关系控制在这个适宜范围内最好。

(3)成本、工期的关系

项目的建设成本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资金成本等,其中直接费用随着工期的缩短而提高,而间接费随着工期的延长而提高,资金成本也是如此。当项目要抢工期时,必然会造成短时间内资源利用的不足,只有合理安排进度,注意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均衡与优化,才能对成本、工期进行有效控制。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