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实用13篇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1

1.新媒体环境与市场营销

1.1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媒体是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信息科技的带动下,21世纪的媒体逐渐走向了“网络传媒”的方向,门户网站、各种交流平台都成为传播媒介,表现出传播途径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二次传播影响力更大等特点。

1.2新媒体环境的优势

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在于传媒方式的改变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影响力更大。与传统媒体相比,基于网络的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还是播客里的新奇视频,都能够成为信息制作和传播的原型。新媒体环境使传统传媒的形式和内容得以扩展,实际上是媒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文化宣传内容上的扩大。

1.3 新媒体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的强大传播能力和便捷的传播形式给市场营销带来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新媒体为产品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如广告软文的流行;第二,新媒体的发展更新了销售模式,如“嘿客”店铺的涌现;第三,新媒体为企业掌握客户资源提供平台,如淘宝网、天猫和京东等网络交易平台通过交易记录整理提供的大量客户需求资料。

由此可见,现代市场营销想要取得成功,就应该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新媒体的方法。

2.市场营销中的新媒体应用

2.1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人性化营销

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方式带有随意性、隐形性等特点,营销软文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而消费者能够根据各种信息判断商家的宣传策略和商家提供的产品的实际价值,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可以应用新媒体的特点和消费者对新媒体的反应进行人性化营销。在价格策略制定方面,应充分考虑每个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为消费者提供可查询价格的方法,使消费者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如开发自动调价和智能议价系统,使价格商定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在论坛等网络空间里设定价格讨论区,使消费者的反馈则能够为价格决策提供帮助。在销售过程中和售后服务方面,企业应认识到市场营销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还包括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维修等服务的需要,因为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接被消费者所了解,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沟通就不止是“客户”一个单一的群体。因此市场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应该以企业为中枢,将与产品生产和消费相关的各个社会组织进行整合,例如以“产品论坛”等方式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直接沟通,以实现“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销售服务。

2.2基于新媒体环境的营销模式转变

经典营销的4S理论认为产品是营销的第一要素,但新媒体的出现给营销力以新的定义,例如,湖南电视台在2013年推出《爸爸去哪儿》一档节目,带动了一股营销热潮。这档节目所提供的营销产品在表面上看是有形的――服装、玩具、生活用品、食物,都是有形的,这些产品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消费热潮的引爆却与节目和节目在网络上引发的各种“热议”极其相关。对大众来说,《爸爸去哪儿》所提供的营销产品实际上是无形的“亲情”。除了节目本身带有的娱乐性质之外,此档节目实际上引发了中国家庭对“亲子关系”、“父子感情”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的结果赋予了《爸爸去哪儿》强大的营销。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中,营销的重点从产品转移到产品背后的“意义”上来,而营销模式也应该由此发生变化。新媒体环境的利用使企业更加重视商品销售之后的客户反馈对销售的影响,因此,采用体验式营销的模式,将营销过程和消费者体验感受作为产品宣传的“话题”,利用新媒体环境对产品进行“讨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产品的再次营销,是利用新媒体环境转变营销模式的主要方法。

2.3利用新媒体实现销售策略的创新

营销中的“促销策略”始终是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做广告”是各个类型的市场营销中的重点。仍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这档节目的广告中心围绕着节目的嘉宾――五组各具特点的亲子组合,组合中的父亲们都是明星,这些明星父亲和自己的孩子的“亲密接触”比普通家庭节目中的嘉宾对观众的感召力更强,没有孩子的80后小夫妻、处于空巢期的中老年人也关注这个节目并成为消费潮中的一员,“明星效应”才是此档节目真正的“广告”。这就意味着,新媒体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的改变在于利用“软广告”,信息爆炸式的广告宣传在新媒体环境中不适用,企业可以将促销策略定位在新媒体可能引起的“蝴蝶效应”上,通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的一条微博的转发和热议,通过“男神”或“女神”们一条朋友圈的“集赞”,使产品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可以完美的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还能精简大量的广告费用。

2.4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管理的变革

营销策略的形成和实施,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直接相关,销售部门是否能够对营销员工的销售业绩进行总体的掌控、能否使生产和销售的频率一致、能否对产品的宣传及运输等行为进行有力的控制、能否以科学的核算方式去计算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为营销策略的形成提供建议,都会对营销策略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对新媒体能否有效利用的关键点。首先,企业应该确定营销管理的网络化,即利用新媒体的一切条件实现对营销策略和销售人员管理的精细化,如建立企业微信群,同时随时销售人员的业绩,将以往“一日一结”的销售业绩总结变更为动态性的销售业绩展示,使销售人员之间能够互相鼓励,在工作中更有动力;建立企业微信订阅号,销售界最新的销售技巧和成功销售案例,供销售人员参考和学习;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的庞大资源体系,通过facebook和微博平台为销售人员赢得与国际顶尖销售大师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总之,新媒体的使用将对市场营销管理方式产生影响,市场营销策略也会因此日趋完美。

3.在市场营销中使用新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3.1保证营销手段的合法性

新媒体具有和传统媒体一样的公权力,因此需要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负起导向性的责任,重视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的可信性、科学性,是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市场营销在使用新媒体消息的过程中,消息需要被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过滤网所“过滤”,因此企业在选择营销策略时首先应从道德角度上考虑营销信息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然后从法律角度判定消息是否适合传播,保证所的信息和所使用的营销策略不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避免过分夸大的营销为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是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市场营销的根本原则。

3.2重视信息化人才的聘任和使用

要使市场营销能够乘上“新媒体”这班快车,就要求营销团队不仅要有高级的管理人才,还需要有高级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使这两类人才能够在工作上达到质的结合。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首先,企业对于参与营销的员工要大力的进行挖掘培养,使得每个员工都能熟悉新媒体对营销的影响作用,并能使他们参与到新媒体的应用当中来;其次,企业应注意吸收外部人才,如果企业的内部的人才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的需求,那么企业就应该借助外来人才来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最后,企业还应该要制定相应合理的考评制度,使这些人才能够感受到工作分配的公平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使市场营销在新媒体环境中走得更远。

3.3跟进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交流平台,博客、微博、论坛、门户网站都是新媒体的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消费者永远都在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脚步。企业要想有效利用新媒体,也必须按照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去选择营销环境,而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跟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使自己的营销策略能够站在营销浪潮的“浪尖”之上。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市场营销带来更多机遇,企业可以在市场营销目的、市场营销模式、市场营销策略和影响管理方面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市场营销将更适合于目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必将会为企业利益的达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少辉.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4):202-205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2

一、洞察数字媒体推动下的广告营销变革

数字时代的媒介将不再限于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传播营销信息。媒介融合态势下的资源共享正在推进,各自为政的方式越来越举步维艰。对于媒体形式、投放时间和投放方法的考量,基于对消费者与产品或品牌的可行接触点的识别,在尽可能全面的媒介覆盖中与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

1.大众化信息传播到数字化一对一精准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建立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精准传播模式将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一论断,精准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营销传播,将会分析精准传播的各项特征,预测其发展前景,指出应予以保留的广告传播营销准则以及那些需要被摒除的单向传递信息的观念。

2.营销人员导向到消费者控制导向

基于对数字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行为方式的洞察,不难发现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原先被媒介、营销者所掌控的权力正被逐渐转移至消费者手中。权力的“转移”提示消费者的自身感受需要被更多的感知和理解,旧的营销模式及策略亟待更新。

3.从推式营销到自动卷入营销

在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者,他们是位于营销渠道的终端,等待被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轰炸的“被动”受众,而在以web2.0平台下,传统信息传播理论遭受质疑,原因是受众业已成为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和决策的渠道成员。他们的消费模式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搜寻信息、与他人交换信息,参考他人购买评价,购物后也会与他人分享购买心得。因此数字媒体推动下的广告营销应当从推式转至自动卷入营销方向。

二、基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全方位营销理论提出“全媒体广告营销”模式

全方位营销理论是指在营销方面,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之外,还要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的营销方式,如内外销联动、网络营销、公司团购、跨区域销售等。“全方位营销”的理论范式是由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科特勒营销新论》一书中提出的。基于菲利普・科特勒的全方位营销理论,笔者结合自身的探索实践,本文提出了“全媒体广告营销”模式,这是数字传播语境下的商业模式建构和广告经营方法。

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模式大量出现。互联网也感觉到在不断资金损耗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终端的接触工具形态是三屏合一:电视、电脑、手机占据媒体的重要接触点,呈现融合趋势。营销界曾有过“渠道为王”的说法,因为当时的渠道、频道是稀缺的,传输是有限的;后期又予以修正,提出“以内容为王“;而到了今天,许多专家、学者重提”终端为王”。数字化开启了丰裕的媒体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频率、频道平台化,媒体资源趋近于无限,包括现在非常重要的信息接受终端――家庭信息平台、个人信息平台、社区信息平台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多层面生活。“混媒”与终端革命在解构传统受众接触、传播范式的同时,也将受众重聚在网络上,并且使得反馈更及时、信息更全面。基于海量数据监测与观察,以及大量主观、及时、互动的需求反馈,共同构成此次研究实现并成功的可能性。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传统时代,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即点对点的单向、线性传播,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传递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今天,在不断变革的数字技术推动下,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信息的聚合与扩散规律发生显著变化。散布型、非线性的网状传播模式对传统大众传播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如果传统的传播理论及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就将失去其意义。因此,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研究需要被改为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同步及异步传播的分类研究,并让位给交互性研究为主的新方法,这成为全媒体商业广告营销模式的理论支点。

三、结论

“全媒体广告营销”模式在策略的制定方面,要求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应当通力协作。广告主提供与自身营销目标相关的资料和主题,确定全媒体营销的目标效果;广告公司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和了解,对广告主的营销目标进行预判,充分搜集媒体的各种信息,从而与广告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确定营销策划方案和媒体使用、投放方案;媒体则需要紧紧跟随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和广告主的营销需求,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展新的媒体与广告产品,同时与广告公司有效配合,为广告主提供最合适的全媒体营销服务。在三者共同努力之下,全媒体广告营销模式才能够得以实施及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271-275.

[2]黄升民.“混媒”时代经营的四大法宝》,《新闻前哨,2010(10).

[3]张芝云.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传播.人民网――学子论文,2010(12).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向新客户推销市场的最佳方式是利用他们当前客户的反馈意见。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等技术,市场营销不断变化。现在查找产品并在线购物更容易。公司发现,在客户的社交媒体上使用客户的存在可以成为在这种环境下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步入网络世界,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互联网连通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人们的生活,使语言、国籍、文化不再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壁垒。网络已经从最初的单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直接参与制作和内容,在网络上实现社交互动,通过内容的分享、创意等方式来塑造网络中的自我形态向使用发展至今天的双向交流,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网络时代,消费者聚集且活跃在网络平台之上,网络社群密度增加,其行为习惯与心理偏好都对企业营销决策方面的影响不可小觑。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功能趋于丰满,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集中阵地。微博、博客、SNS 社区、视频和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纷纷出现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彰显了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的模式与方向变化。消费者网络习惯发生改变,参与感的增强使得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更加倾向于主动参与。

国外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起步较早,Antony所著的《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最早出现“社会化媒体”一词,给出了其定义、特征和具体形态,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这六大特征。并论述了典型社会化媒体的运作方式。之后国外针对社会化媒体的文献研究主要可划分为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社会化媒体用户的研究以及社会化媒体营销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主要认为社会化媒体将实现整合化、多样化、消费者自主化的发展趋势,因而消费者将更多地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分析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在社会化媒体及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方面起步相对国外较晚,国内学者张哲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界定主要包括博客(Blog)、维基(Wiki)、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cast)、微型博客(Twitter)、内容社区(Content Community)7 种形式。国内针对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认为其将具更大的包容性、整合性,通过电视、网络、手机“三屏联动”的营销趋势也将很快形成,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一个外来词汇,英文名 Social Media Marketing,简称 SMM。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处理和客户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营销方式,做到宣传企业品牌与产品,吸引争取客户并实现产品销售。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有论坛营销、博客营销、问答营销、视频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特点

首先,社会化媒体营销客户群体精准度定位较高。

其次,社会媒体营销互动特性缩短企业和用户的距离。

第三,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

第四,社会化媒体能够加速口碑传播,提高顾客忠诚度。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

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在本质上脱离不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在学者提出的营销理论基础上,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角度,进行组合分析,系y梳理为PCCP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PCCP中,社会化媒体营销所涉及的营销要素分别如下:

产品(Product))在社会化媒体中,产品代表的层面被丰富化,首先,产品包含了企业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产品信息;其次,产品与企业本身的形象融合为一体,即,产品即代表了企业,企业既是产品。

消费者(Customer))在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这一概念,从个体层面上说,是指存在于市场中的每一个消费单元,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聚合力产生群体营销,在一个个独立的消费者单元之间建立起信息通路,从而产生了虚拟的群体组织;从信息产生的层面,消费者是市场需求及产品反馈信息的产生来源和接受对象。

沟通(Communication))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沟通指的是借助社会化媒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互动,通过这些活动,产品信息!企业品牌理念及消费者需求等相关营销信息实现了有效而充分地流动,从而达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的。

渠道(Place))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渠道与消费者类似,具有双重概念。从个体层面,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实体本身;从功能层而来说,社会化媒体本身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渠道之一。

(二)PCCP策略分析

1.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消费者的购买过程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产生需求一信息收集一选择评估一购买决定一购后行为,他们分别对应:需要产品一了解产品一挑选产品一购买产品一评价产品(或购后服务等)在这个五个阶段中,社会化媒体对信息收集,也就是了解产品这个阶段的影响重大。

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则以UGC的形式,通过网络开始大行其道,是为“网络分享”和“网络口碑”根据“社会认同”的群体影响力理论,个人在群体中存在从众心理,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加了解所处的情况,他人的行为也总是合理和正确的,因此个人会做出和他人一样的行为,以获得群体的认同,这种效应就是“社会认同”于是消费者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买东西的人说的话。

这些“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的信息主要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交易社区和其他社会化媒体呈现,再经过搜索引擎对社会化媒体的抓取实现了对“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的信息汇聚,从而扩大了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淘宝网设置的用户评论等。

2.沟通与融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对话式营销”

利用社会化媒体,企业具象为一个社会化媒体“用户”并以这样的身份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式交流,实现充分的沟通与互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与消费者建立朋友关系。社会化媒体营销通过直接,亲和的沟通形式,试图重新建立与消费者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它使企业能通过逐步融入自己消费者的人群当中,这时企业站在了与消费者沟通的对面而不再是对立面,它改变了传统营销中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营销轰炸的状况,使企业能与消费者建立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渠道,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淡化传统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间那种较明显的功利性的商业关系,让企业与消费者重新建立一种较为朴素的“人际关系”。

3.PCCP与4P,4C传统理论相比较

4P理论以产品策略为基础,制造商决定制造某一产品,随即设定一个弥补成本并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经由其掌控的配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加以“促销"因此,传统营销策略组合对企业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其目的在于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而就社会化媒体营销而言,若利用4P理论进行分析,无法涵盖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于用户需求及社会化关系建立维系等营销策略的关注。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4

近年来,新媒体产业的崛起与迅速发展引起了众多网络基础上的产业的发展、转型。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市场、空间和社会的概念,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营销的概念,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对咨询传播的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市场的地域划分不再那么突出和明显,我们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大市场,而如何界定市场目标和争得市场上更大的份额,变得尤为重要。

1 新媒体营销

1.1 新媒体营销概念

对于新媒体营销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相对于传统媒体,而其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的过程中。而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不断变化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的完成现代企业的多种营销。总的来说,在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开展多种营销活动,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目标的经营发展过程,就是新媒体营销。多种媒介形态出现在新媒体营销中,它们的裂变、细分和融合,为企业的新营销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模式。

1.2 新媒体营销的营销法则

在过去几年里,多种专家如企业家、营销专家、风险投资家等从生产、消费等多个不同视角观察了这个新时代的营销发展演变,并在分析中发现,有一些公司在捕捉、挖掘市场特性甚至在掌握这些发展趋势做出许多战绩。我们从这些公司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法则即个性化、开放性、趣味性、与客户同在和快捷性[1]。

1.3 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1)新媒体营销与消费者实现有效互动,并让消费者拥有足够自主选择的空间;(2)从经济上看,新媒体营销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3)在创意不处不在的当今社会里,新媒体营销更是拥有无限的创意空间;(4)新媒体营销能增强用户的创造创造性,一起实现营销价值;(5)更好的把握客户需求,能满足和实现个性化发展与需求;(6)拥有网络平台下巨大的数据库营销宝藏;(7)效益方式灵活,企业主更可以按照广告效果付费[2]。

2 新媒体营销的发展策略

2.1 从微博看新媒体营销

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微博,它的出现的确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人都可以作为参与者和报道者。而作为一个营销者,把握这个微时代新媒体的特征与发展更能争得最大的营销发展空间。

在微博上,企业与受众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互动,通过互动收集到交流反馈信息。消费者在新媒体营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当今时代,突出体现崇尚个性化、体验和参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多,更能通过信息平台得到满足。因此在微博时代,企业为塑造品牌,必须不断地针对消费者需求从多方面进行自身打造以推送相关品牌内容,并与消费者进行更多的关系互动。微博发展离不开商业化推动,不能等同于的个人微博的随意性,企业若要通过微博更好的实现传播效果,需遵从四大策略:内容营销、领袖营销、活动营销和情感营销。

2.2 从广告看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中的广告营销是专指在新媒体上所进行的广告投放。新媒体营销中广告投放的形式有:移动新媒体、户外新媒体、手机新媒体,这些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新媒体广告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况:(1)画面大;(2)远视强;(3)内容广;(4)连动性;(5)固定性和复杂性。

2.3 从电影看新媒体营销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新媒体时代进行的深刻变化对其产生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样时代里,中国电影人可以利用新媒体特点及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的营销策划与推广,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腾飞。新媒体的传播调动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传播方式也由单向变为双向。通过新媒体平台,电影人建立相关电影官方网站,并开通微博。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新媒体的实施从人力和财力上得到许多节省,并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电影的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投放广告需要相当的资金和足够的电影成本。

从投放广告的针对性方面看,电影不等同于电视,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不种类别的电影有不同的收看人群,传统媒体意义下的市场产品定位面对整个消费者群体的,投放广告针对性不明显,投放目的显然达不到理想效果,而如果利用搜索引擎便能更有效地进行受众的精准定位,将受众和其喜好的电影信息进行细分。当受众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满足个人需求的电影信息后,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并迅速将电影进行推广,人们很快就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者,一对一的相互影响随之扩散,这种营销非常高效,并在无形中节省了许多电影营销成本。

2.4 从网络看新媒体营销

网络媒体承载了多种新媒体营销方式,并与其紧密相连。它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新媒体形态,主要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社区、即时通讯(如多种聊天工具)、SNS、RSS、网络电视、网络新闻、网络报纸/杂志、网络游戏、威客、微博等。我们常说网络是虚拟的,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是将文字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存储;从另一个方面看,利用网络者通过丰富多样化的言论进行信息传播,受众均会受之影响。

网络媒体的普遍化在新媒体的力量中体现得最为强烈。阿尔夫曾预见性地提出“产消者”(prosumption)[3]这一概念,预见到消费者很快会面对前所未有的大量非标准化商品和服务。在新传播时代,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不再是单一的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消费者在完全无利益收入影响的前提下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网络他们无形中参与到商品的广告传播中,对某种商品进行自发的评论或者讨论。

3 结语

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已全面铺向我们。新媒体的出现一改传统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的思路,丰富了营销手段,借助于互联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新传播渠道,也要将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即互动性、开放性充分有效的使用,为企业自身的营销创造新的机会。目前,企业要时刻分析弥补自身得不足,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营销方式还需要在保持传统营销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与新媒体营销相融合,从而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针对“人人记者,人人新闻”的现状,在企业的营销计划中更应注意扬新媒体之长,避新媒体之短,创新企业营销观念与方式。使企业在未来可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5

一、新媒体营销内涵以及特点

(一)新媒体营销内涵

新媒体营销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指利用各种新媒体来进行营销活动的开展,这些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新媒体营销逐渐成为了企业营销的重要选择。新媒体营销的核心在于新媒体,即借助于新媒体这一载体来进行营销,其现实背景在于新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平台。新媒体的“新”只是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等传媒而言的。

(二)新媒体营销特点

新媒体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营销特点:首先就是成本较低,新媒体营销成本相对于传统营销来说成本较低,信息推送可以送达很多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其次就是互动性比较强,传统营销就是信息推送,没有反馈,而新媒体营销,用户可以进行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互动反馈可以让企业营销进行不断调整;三是新媒体营销比较精准,新媒体营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营销“普遍撒网”的低效,仅仅吸引感兴趣的潜在消费者点击阅读,因此大大提升了营销的精准性。还有就是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推陈出新、长尾效应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营销效果非传统营销可以替代。

二、传统营销模式以及利弊

(一)传统营销模式

传统营销模式是以“4P”营销理论为核心,借助于广播、电视等媒体来进行营销活动的模式,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强调将更多的产品以及服务销售给客户,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传统营销的主要手段就是大做广告,向顾客单方面的推送各种促销信息,但实践证明,在目前各种广告充斥人们眼球的背景之下,传统营销效果不断下降。

(二)传统营销利弊

传统营销模式尽管营销效果不断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营销模式一无是处,传统营销本身也有自身的优点,这些优点是新媒体营销难以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的主要原因。传统营销的优点主要就是目前人们在价值理念、购物行为等方面已经比较适应传统营销,这种习惯难以短时间内彻底扭转。另外就是对于一些不使用新媒体的老年人来说,传统营销依然是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新媒体营销。

三、新媒体营销和传统营销有机结合策略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相互搭配、有机结合,将会极大的提升企业营销效果,而做好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树立起来整合营销理念

企业在新媒体营销以及传统营销有机结合方面,关键是要树立起来整合营销理念,明确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利弊,意识到二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来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营销体系。在企业营销目标之下,无论是新媒体营销也好,还是传统营销也好,只要有助于营销目的实现、营销效果提升营销模式、手段都需要使用,借助两者合力共同促进营销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在营销内容方面做到搭配

新媒体营销以及传统营销目前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太一样,同时两种营销模式的特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客观上需要在营销内容方面来做到良好搭配。企业在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方面,需要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尽力发挥两种营销模式的优点。举例而言,传统营销内容要更加直接,而新媒体营销则需要彰显更多的趣味性。

(三)在营销模式方面灵活结合

新媒体营销模式以及传统营销模式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营销模式层面需要做到灵活多样,新媒体营销方面可以采用事件营销、社交营销等手段,传统营销则可以采用广告营销、人员推广等手段,将这些手段进行灵活结合,所取得的营销效果显然要好于单纯的新媒体营销或者传统营销。

对于绝大部分的企业来说,企业营销工作开展中新媒体营销以及传统营销将会长期共存,企业要想实现营销效果的不断提升,将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进行有机结合,这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反之如果二者之间没有良好的结合,将会拖累企业营销水平的提升。而在新媒体营销以及传统营销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在理念层面树立整合营销理念之外,更是要在营销方案以及方法层面做好配合。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多样化,新媒体的产生对于信息传播有巨大的影响,新媒体逐渐应用在市场营销领域,产生了新媒体营销。通过研究新媒体营销,寻找新媒体营销对市场营销产生的实际影响,为企业市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切入点,提高传播能力,更好的完成营销工作。

二、研究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的营销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量”,在报刊杂志上就是发行量,在电视广播上就是收视(听)率,在网站上,便是访问量。将广告或者公关文章加载到覆盖量高的媒体上,便可以达到较多的注意。这个模式称之为:登高一呼式的传播模型。这种传播方式本质上属于宣传模式,基本上传播路径是单向的。缺点很明显:很难探测受众看到广告后有何反应。但平心而论,一场营销行为和短期销量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至今并没有答案。

在传播媒体发生巨大革新的年代,营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关于“新媒体”这个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总是产生什么是新媒体的疑问,新媒体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以往的传播媒介而言的,它相对与日常最常见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以往的相对成熟的传统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

(二)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综观有关研究文献,关于新媒体,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是: 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007 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新媒体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 PC、电视、手机、PDA、MP4 等为终端设备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新媒体博客、微博、电子杂志等”。该报告将新媒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新媒体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型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型态,如数字电视、IPTV(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因为营销理念的变革和广泛的商业化的运用,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从而被赋予了媒体的意义;如大量新兴的户外媒体,包括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等。

第二类: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有线数字电视;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中发展最快的一块;手机电视;楼宇电视;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也是以广播+广告的赢利模式来支撑运营;有些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数字电视不同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

第三类: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指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

三、结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营销理念、个性化产品提供、营销渠道、消费者需求、传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日益显现出强大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范围广:传统媒体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而新媒体相对而言提供给了人们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2)跨时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脱离时空概念成为可能,只要人们需要并且愿意,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的登陆internet得到信息和发出信息,并且手机也具备上网和接受电子邮件等信息的功能,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没有时空间隔的沟通。

(3)直观性强:新媒体媒介可以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使得信息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交换,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4)交互性强:新媒体里面互联网体现了交互性的特点,它使得人们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参入进来讨论或批评或接受某个信息。

(5)成长性:现在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使用新媒体的成员也有了快速的成长,开始遍布中老年及青少年。

(6)高效性:计算机可储存大量的信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能及时有效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7)经济性:利用互联网做销售,可以不用店面,免交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营销的费用也是极其低廉的。

信息时代的各项特征迅速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使新媒体发挥出它前所未有的作用。近几年,新媒体产业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速发展。新媒体今天已经成为很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为营销提供了日渐广阔的平台,并且使得营销形势日益多样化。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7

1.1 移动新媒体的定义

移动新媒体是所有具有移动便携特性的新兴媒体的总称,包括手机媒体、平板电脑、掌上电脑、PSP、移动视听设备等。

由于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中所探讨的移动新媒体主要指的是智能手机新媒体。

1.2 移动新媒体营销的定义

顾名思义,移动新媒体营销就是指利用各种移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设备所开展的各类丰富的营销活动。

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同时,智能手机终端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新媒体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使得手机成为信息的承载体,以前所未有的商机与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当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app、二维码、短信、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物品,改变了以往企业只能靠单一的传统渠道赢得更大市场的做法。移动新媒体营销以其独特的模式发展,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潜力。

1.3 移动新媒体营销的特征

1)方便快捷。移动新媒体的运用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随身信息访问。因此,移动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且将信息传递到消费者的形式更为便捷。

2)互动形式多样。目前,无论是手持终端还是局端设备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其丰富的互动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

3)个性化定制。与传统媒体不同,移动新媒体通常为私人独立使用,并且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不受他人的干扰。这就使得移动新媒体营销活动更具有个性化定制的特点。

4)免费增值服务。消费者愿意通过移动新媒体进行购物活动,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免费的增值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提供免费增值服务来获得更为稳定精准的消费群。

5)成本低廉。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比较,由于移动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方式主要面向的是小众的精准的消费群,因此推广成本较为低廉。

2 中小微企业开展移动新媒体营销的现状

2.1 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庞大的智能终端用户群体的兴起,各中小微企业开始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在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中,有35.5%的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毕业论文怎么写其中21.9%的企业还使用过付费推广。运用移动端进行企业营销推广已经成为各中小微企业的共识。

2.2 营销推广方式的转变

随着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日益成熟,为中小微企业利用其开展丰富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移动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有app营销、二维码营销、微信营销等,且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会综合运用多种移动新媒体营销工具开展推广活动,其中,微信营销推广是最受中小微企业欢迎的移动营销推广方式。

2.3 创新创业模式的转变

2014年4月2日,第九届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提出,移动电子商务将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意味着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已经进入一个移动新媒体营销的新时代。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均为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3 中小微企业移动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有很多中小微企业看到了移动新媒体营销的优势,非常希望借助移动新媒体平台占领移动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原因,还存在有许多问题。

3.1 移动新媒体营销手段运用还不成熟

当前,中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导致其接触移动新媒体平台还不长,运用移动新媒体开展营销活动的手段还掌握的不够,移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小微企业中,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建立微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店然后就开始利用移动新媒体平台进行促销推广活动。由于前期对本企业面向的主要消费群体认识不足、营销思路局限于传统营销模式等原因,推广效果达不到企业的预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4 总结

总之,移动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移动新媒体市场的领域,中小微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找准目标消费群体,展开适合其自身的移动新媒体营销活动,同时,还需注意移动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立移动新媒体营销管理机制,将移动新媒体市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8

一、 纪录片的营销发展史和发展现状

从1911年朱连奎拍摄的《武汉战争》起,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将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分为政治化时期、人文化时期、平民化时期、社会化时期和政治化产业时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或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或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政治化时期的纪录片多和执政党和政治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纪录片的目的多数在于表达执政者的政治诉求,这一阶段的纪录片营销更像是启动国家机器带来的一场思想意识的灌输,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纪录片朝向人文化和平民化方向发展后,产生了一大批独立记录者和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期,不仅开辟了国内外合作拍片的先河,而且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曾创下36%的高收视率,但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繁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内容的创新和观众选择性的局限,在营销媒介和渠道上除专业化的纪录片栏目的出现外并未有多大程度的创新。

2000年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web2.0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社会化和向产业化过渡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为发展处于瓶颈期的纪录片的整合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首先,网络的低门槛大大降低了营销的成本。微博、博客等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所带来的营销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大幅版面或大段广告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可以实现传统广告营销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以使受众观点及时反馈。网络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传播平台,网民可以针对某一话题或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身观点,纪录片作者可以根据网上评价及时发现观众的真正需求和片子制作中的不足,片子在网上的点击量同时也是片子市场效果的最好印证。

再次,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的易接近相得益彰,弥补了新媒体传播中的不足。新媒体的使用者明显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单纯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对于年龄层次较高的受众来说传播效果将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传统媒体在弥补新媒体传播年龄层次局限的同时,其传播中的权威性也是目前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且电视与手机、移动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镶嵌融合,可起到“1+1>2”的效果。

全媒体尤其新媒体的营销效果在电影、电视剧中早已得到印证。但是相较于这些媒介产品来说,纪录片在营销中的弱势地位显而易见,除了2012年轰动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多被拿来作为纪录片营销的范本来分析外,我国纪录片营销可圈可点的案例寥寥无几。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媒介和渠道分析

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是《舌尖》(即《舌尖上的中国》,下同)相比于以往纪录片营销的最大的创新。其中网络营销中,微博营销在其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

首先,微博营销中粉丝的自愿转发和合作账号的带动转发为《舌尖》在网上赢得了年轻受众群体。作为美食专栏作家和总导演的陈晓卿在《舌尖》开播以前在新浪微博中就积累了17万人的粉丝量,其中不乏拥有更多粉丝量的名人粉丝,由此形成了信息网络传播的集散地。《舌尖》在CCTV-1《魅力纪录》栏目正式播出当日陈晓卿利用微博贴出《舌尖》海报和播出地址。截止该片播出半个月后的5月29日14时23分,该微博共转发1595次,评论197次。其转发后不乏二次、三次转发,使转发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趋势,对纪录片的宣传起到了零成本且不小的推动作用。

其次,利用微话题和微访谈增加同观众的互动和反馈。《舌尖》在央视开播3天后,随着片子的持续升温,新浪微博推出微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和微访谈“总导演陈晓卿聊《舌尖上的中国》”5月23日配合微访谈,话题曝光数达到井喷式增长,一些草根账号和大“V”账号也纷纷表示出对该片的喜爱,在微博上形成观片热。

再次,网络自媒体和视频网站、网络电商以及传统媒体的相互带动,一时形成“舌尖”效应。微博草根转发、专业角度评析、电视以及视频网站的热播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预告使得一时间每晚观看《舌尖》成为第二天相互间交流的话题。淘宝上一些店家在节目播出后适时打出“舌尖”招牌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强力推荐食品”“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等名号。商家获利、网购加温,线上市场消费的火热,在客观上体现观众对片子的认可的同时又进一步为片子赢得了口碑。

最后,《舌尖》的营销成功也有其硬件性的条件。一个好的题目和主题是吸引观众的“药引”;片子本身国际化的拍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敲开观众心门的钥匙;片子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关怀是打动观众的关键;最后加上足够影响力的播出平台和媒介资源,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营销思路

诚然,《舌尖》的营销中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其使得纪录片人看到营销在纪录片的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纪录片在全媒体环境下的营销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全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营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销观念的转变: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即消费者为中心。营销学传统的4Ps理论,将营销的基本工具归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和渠道(Place)。之后营销的4Ps理论逐步被扩展到12Ps,增加针对于“人”研究、市场划分、细分、定位等要素。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媒介分化,传统的4Ps理论逐步被以顾客为中心的4Cs理论所取代,营销时强调考虑顾客需求(Consumer’s Needs)、顾客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以及与顾客的沟通(Communication)。伴随着网络媒体带来自媒体的爆炸性增长,奥美整合营销又提出了针对网络营销的4I原则,即Interesting趣味、Interests利益、Interaction互动、Individuality 个性。营销原则从4P到4I的发展,可以看出营销的中心从营销者和产品本身向消费者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因此面对新媒体的产品不论内容本身还是营销方式都要更多的考虑用户需求。

2.营销方式的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营销,传受双方互动传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环境中,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媒体都无法形成传播优势,新旧媒体联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播出平台和组织构架,为客户提供多形式、多通路的营销服务才能形成传播的群聚效应。纪录片的受众目前明显的呈现出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特点,要使纪录片推向大众,必须要充分理解中下游媒体的商业模式、运营方式和内容需求,谋求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传统媒体及线下活动的联动。

3.营销队伍的建设:制定创新性的营销策略和专业营销方案,并保证实施。作为纪录片营销的实施者,其能力决定着营销效果的好坏。但是,传统纪录片从业人员缺乏营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具有专业营销知识的人才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团队匮乏。因此,建设这样一支既懂纪录片又具有营销专业知识的队伍,是降低与受众的沟通成本、提高营销效率的前提。

结束语

纪录片的营销目前在中国正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纪录片在全媒体环境下的营销之路是纪录片进一步市场化的必然选择。纪录片的媒介产品属性决定了其营销中可以借鉴电影、电视剧等其他成熟媒介产品的营销方式,同时其本身特有的历史人文价值又决定了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探索新的营销路径。而营销的优化创新、良性发展必将推动纪录片艺术与现实、受众和市场的更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3)

[2]何苏六.《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南方论坛,2010(3)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9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源于创新理论,研究者分别从价值、类别、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德鲁克(2006)认为营销创新就是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企业的各种机会,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带来利益。Sangphet (2003)把营销创新当作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竞争能力,可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新价值。Kumar(2004)也强调营销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包括关注消费者(valued customer)、价值取向(valued proposition)和价值网络(valuednetwork)的营销创新3Vs 模型。营销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营销过程创新。前者包括营销理念、产品和服务创新,后者则强调营销策略组合的创新性应用(蔡明达,2001)。营销创新方式可以分为渐进式创新和根本性创新,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营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尽管对于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目前的研究近乎空白,然而营销创新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研究者提出的重新组合营销要素,通过观念、产品和过程来实现营销创新,成为本文借鉴的主要研究思路。

社会化媒体与社会化消费者

(一)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社会化商务中的主要传播媒介。它是web2.0的典型应用,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六大特性,常见形式有wiki、blog、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播客等。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会化媒体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传播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产生(UCG),这是社会化媒体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二是信息沿社会关系网络流动,呈裂变式传播,因而速度快、范围广、信任度高、效果好。图1是典型的微博信息传播示意图。社会化媒体特有的互动开放性和影响力引起了企业的极大关注。当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聚集了上亿的人气时,网民们的评论和意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而且影响了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二) 社会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Econsultancy的研究表明,通常人们90%以上的购买行为,都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化媒体的加入,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既遵循传统网络购物决策模型AISAS的基本步骤,又有所变化,具体比较见图2。在社会化商务下,社会化消费者在整个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无处不在,购物五个阶段互联互通,但不一定依次到达,形成了购买-分享-推荐新的价值链,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社会化商务下的营销创新策略

(一)营销理念创新

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生产、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社会以及大市场等多种营销理念,从最初的以生产者为中心逐渐转向消费者主导,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消费者的个性化影响变得空前重要,利用社会化媒体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变得比以往更加可行。因此,“消费者满意”成为在社会化商务中最重要的营销理念,它意味着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建立直接和个性化联系,生产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销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品牌、服务等定期定量检测和改进,使消费者满意最大化,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营销组合创新

产品和品牌策略。一是深入理解消费者的产品需求,鼓励消费者参与到产品开发和改进中来,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渠道,社会化媒体使得沟通更加实时互动。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消费者可以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马上给出反馈,甚至提出新产品建议。通过与消费者的交互,企业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应该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及何时需要这些产品等。二是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塑造品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企业形象和内涵,用于增强消费者的认知。企业的品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着成败。与传统方式不同,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首先要注意草根式传播方式,通过细心的倾听和交流影响小部分消费者,然后再由这些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社会化网络影响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此外还要注意适时互动,及时最近发生的能够体现企业品牌理念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故事,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鼓励消费者参与互动,重视社会化媒体用户主导功能。

定价策略。一是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价格实验,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可接受的价格。二是实施折扣价格策略。消费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商业信息,正式成为粉丝,或仅仅是浏览了微博,就可以享受折扣。用这种方法可以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予以回报,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如果使用得当,企业将会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并且灵活地反映在销售上。已经有很多公司利用社会化媒体成功地实施了这一策略。

促销策略。一是直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促销信息,或者通过举办话题活动、借助名人进行事件营销,如开展幸运粉丝免费获赠产品、评论抽奖、转发抽奖、分享心得等活动,或邀请明星微博参与相关活动、协助转发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促销目的。二是如果出现公共危机事件,要第一时间事态发展信息,及时分享有效的危机处理过程,加强信息的披露和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危机之后,对危机事件后的舆论进行引导,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渠道策略。渠道管理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通过社会化媒体,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信息,从而增加与渠道的议价能力。此外,通过与社会化消费者的深入交流,企业可以比较各种渠道的优劣,相应地调整和管理渠道。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企业与渠道商互相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协调一致,有利于长久的合作。

(三)销售过程创新

寻找潜在消费者。这是销售过程的第一步,销售人员首先要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用户信息,寻找目标用户,通过监测不同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关心的话题、讨论的问题、现有用户分享的经验等,来倾听消费者。将收集到的实时信息与其他部门分享,还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现在和将来的需求。

接近消费者。销售人员通过与消费者的最初接触有机会建立融洽的关系、获得高度关注、建立信任以及找到潜在客户等。将社会化媒体信息整合到企业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程序中,将使与潜在客户的初次接触更加容易。

发现需求。有效的社会化媒体沟通可更快地理解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对于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销售人员选择在线回复,并将回答结果公布在平台上供其他消费者参考。消费者还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其他消费者或销售人员的交流来集体学习,从中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学习到新知识,从而培养更好的关系。

介绍产品。在识别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之后,销售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还可以通过“消费者价值共创”给出,如在解决方案中允许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的价值。

促成销售。社会化媒体在促成销售方面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功能,即克服犹豫,以及提供成功故事。在平台上消费者的成功故事鼓励购买,设立专门的论坛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如果在之前销售过程的每一步都能够有效完成,消费者经常在社会化媒体上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那么售出产品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售后跟进。售后跟进和服务非常繁琐,社会化媒体能发挥不可想像的作用。企业要设计专门的媒体页面,方便现有客户提出服务请求,并得到及时回复。相关部门也可在这些页面中事件新闻或产品开发信息。部门之间也可应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讨论产品和服务的最佳解决方案。社会化媒体还能用于转发信息、交流成功故事、追踪消费者行踪、数据挖掘、共享信息等。在售后跟进中,销售人员要多与消费者交流,为今后的销售提供参考,发掘其他的销售机会,如交叉销售和捆绑销售等。

(四) 服务创新

聆听消费者。与客户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在信任之上,而聆听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主要方式。当采用合适的社会化媒体,随时关注消费者发出的声音,并予以适当的反馈,将有助于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与消费者沟通。在传统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性能、工艺、优缺点或服务等,就一些常见问题反复交流,提高了销售成本。在社会化商务中,营销人员借助各种社会化媒体预先获取消费者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反馈意见,预先解决方案辅助销售,提高沟通的效率。例如强生公司制作了教育视频放在You Tube 上,帮助消费者了解公司的产品或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使用社会化媒体能够鼓励开放式的沟通和对话。当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和社会影响的方法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感知,从而增加品牌认知度。

促进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联网使消费者直接从企业获取信息,开展交易活动,从而产生了“去中介化”现象。而社会化媒体导致了“重中介化”,也就是当消费者将关系从销售过程移到社会化网络中时,他们更相信社会化媒体上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意见,通过浏览和回复有相似购物经历消费者的发言,进一步了解自身的需求,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

社会化商务环境下的营销创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特征、企业状况和业务方向而定。总体而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将社会化媒体与企业资源有机整合,设立专业团队维护社会化媒体平台,确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运行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王永贵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10

随着大量外资家具品牌的涌入,加之中国家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不足,中国的家具业面临空前严峻的考验。这一切使得家具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家具市场营销问题的研究。而运用新型营销理念开展家具产品的营销研究在当前则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家具的体验营销,就是把顾客购买的全过程“体验”视为整体,站在客户的感受、情感、思考、行动等角度,重新定义、设计家具的营销行动纲领,为客户创造值得回忆和持续愉悦的丰富体验,从而促进家具销售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体验营销是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本文试图将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应用到家具产品的零售中去,并通过建立家具零售的体验营销规划模型来指导家具零售企业体验营销的开展。

二、模型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零售学相关理论以及体验营销的策略思想共同构成了本模型的基础理论。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与消费后的体验,才是企业营销致胜的关键所在。施密特博士还运用心理学模组(modules)概念,将消费者体验形式视为“战略体验模组(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SEMs)”。战略体验模组包含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ion)与关联(related )五个层次。因而,体验营销策略设计可分为“感官营销”、“情感营销”、“思考营销”、“行动营销”与“关联营销”五种。“感官营销”以消费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官为诉求,通过对消费者的知觉刺激,提供消费者对美学的愉悦、兴奋与满足等美好的感觉。“情感营销”则是通过提供某种情感体验,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服务以至品牌产生情感的策略方法。“思考营销”则是通过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从事具有创意和深入的思考,促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相关要素进行重新评估。“行动营销”则通过设计顾客参与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高度的顾客身体卷入。“关联营销”则由将个人与体现于一个品牌中的较广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关联,超越个人的感觉、感情、认知与行动。

任何一种体验都不可能凭空而来,体验的产生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因而,家具卖场的零售接触界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接触媒介。第一,产品传播媒介。众所周知,产品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体验传播媒介,商品质量、款式、质地等因素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第二,服务传播媒介。通过服务可以传播体验,商场销售过程前、中、后的服务对体验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验的好与坏。第三,广告传播媒介。广告可以唤起人们对产品、服务和环境的联想,并对体验的预期及最终形成产生影响。第四,卖场环境传播媒介。卖场环境包括卖场布局、卖场陈列和卖场氛围等方面。卖场氛围对体验的形成无疑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作用。第五,促销传播媒介。促销同样对体验的形成产生影响。第六,品牌传播媒介。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抽象物,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先入为主”效应,对体验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七,创新设计传播媒介。商场通过创新设计,引入相关的创新产品、服务等,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体验效果。

三、家具零售体验营销规划模型

根据体验营销的五种策略设计,结合零售卖场中体验传播媒介,笔者提出如下家具零售体验营销规划三维结构模型。

1.X、Y、Z三坐标轴介绍

该三维模型力图站在消费者感官(Y轴变量)的角度,通过消费者五种感觉官能与七种体验传播媒介形成的矩阵,在其“交叉处”来设计体验的接触点,而往纵深方向发展的Z轴则代表了体验的五种模块。

X轴:商场体验的七种传播媒介,即产品、服务、卖场环境、品牌、促销、传播、创新设计。Y轴: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即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和嗅觉。Z轴:体验的五个层次,即感官体验,思考体验,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体验传播的各种媒介相对独立;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五种体验层次之间逐层递进。感官体验的五个模块同时又构成消费者其他体验类型得以实现的基础。

2.规划模型的运用分析

根据体验营销的传播媒介和各种感官体验模块的结合,可以在各自的区域设计相应的体验接触方式。在视觉体验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的款式、质地、风格的体验;对卖场服务人员印象及服务过程的体验;对卖场环境布局、路线设计等的体验;对品牌中可视的LOGO标识部分的体验;对促销的宣传海报的体验;对产品传播中可视的目录册部分的体验。在听觉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产品敲击声音的体验;对服务用于的体验;对卖场中音乐背景、广播信息的体验;对促销语言的体验等。在嗅觉与传播媒介的结合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气味的体验;卖场环境中空气气味的体验等。在触觉与传播媒介结合的区域,消费者有对家具触感的体验;卖场环境清洁度的体验等。依照此种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具卖场中促进消费者体验形成的各个关键接触点所在。而通过对这些关键接触点的管理,可以达到有效管理消费者体验的目的。而对于那些消费者与体验媒介的“空白”地带可以设计相应的辅助物加以丰富。

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播媒介和感官体验的模块相结合都是有意义的,比如说家具产品本身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味觉的结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消费者不可能品尝到家具的味道。由上面的规划模型可以看出,家具商场的体验营销中,味觉体验是严重缺失的。但是,体验营销是要以调动消费者的所有感觉官能为最终目的。因此,家具商场可以通过创新传播媒介来产生味觉体验。这或许是宜家的卖场里面会设置餐厅、进口食品售卖部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达成感官体验的同时,还必须要通过消费者思维的介入,达到情感的升华;最后还需要消费者的行动参与,达成全面的体验升华。

3.该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本文中,只介绍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种感觉官能和体验媒介的“交叉处”对家具零售中体验的形成有关键影响的接触点。而对于另外思考、情感、行动、关联四种体验模块和七种体验媒介的组合并未做进一步的探讨。这是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Schmitt Bernd,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5

[2](美)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著 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3]姜奇平著:体验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11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byNicholasNegroponte)中写道:“作为电信的范式,‘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的口号已经陈腐不堪,但使用它来思考电视的新境界,却很不错。”[1]如今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庞帝所说的这个“电视的新境界”已经成为现实,传统电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CNNIC在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境内网站数量已达287.8万个[2],媒介市场中运作的公司数量急剧增加。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带来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与传统电视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的新媒体形态,电视媒介营销的市场竞争环境剧烈震荡。同时,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和消费行为同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

媒介竞争环境和受众行为的改变对电视媒介意味着什么?这些变化对电视媒介营销(MediaPromotionandMarketing),即电视媒介自身和电视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在传播科技数字化变革的浪潮中,电视媒介营销走过了怎样的变化之路?电视媒介营销的未来路在何方?这些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电视媒介营销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开始研究电

视的制作、营销以及功能[3]。随后,传播学者和电视业界从业人员逐渐加入媒介营销的研究队伍,代表性成果有沃尔特•麦克道尔和艾伦•巴滕的《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BrandingTV:Principlesandpranctices)以及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编的《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ediaPromotionandMarktingforBroadcasting,CableandtheInternet)等。这些著作从电视媒介自身角度出发,研究了媒介品牌塑造和传播的技巧,有的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介的在线传播和电子邮件营销的思路和策略。

我国媒介自身的宣传与营销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管理体制和新闻政策使得传媒机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作为党政附属机关存在,并不存在媒介营销的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业逐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转向,传媒产业逐渐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转变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开始升温。电视媒介营销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电视营销传播》(文硕、张小争、李晓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电视广告营销》(佘贤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以及《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等。这些著作具有一定的新意,但仍局限于市场营销理论和电视经营较为简易的结合,基本上按4P、4C、4R理论对电视经营进行阐释。此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关注到电视媒介营销问题,主要有李岭涛的《探索与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相匹配的营销方式》(《广播电视信息》2003年第12期);卜彦芳、尤丽芳的《从营销角度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苑志强的《电视媒介的活动营销》(《中国记者》2006年第8期);李盈盈的《电视媒体的数位化营销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等等。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分别从电视媒介营销环境变化、受众收视行为变化、电视媒介营销策略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这些成果虽然多为市场营销理论的移植和电视媒介营销实践经验的总结,存在理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它们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环境变化扫描

“如果今天你跟人说看过某个节目,别人可能不敢确认你指的是电视片、网络视频(webisode,通过网络技术传输的节目)抑或是手机视频(mobisode,通过手机传输的短片)。”[4]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当传统的录像带节目由“原子”变成了“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5]的数字信息“比特”,当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边界多种媒体走向融合的时候,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者蜂拥而至,电视产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我们以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为例。从视频网站使用或者传受关系上,视频网站可以分为视频分享和视频点播(网络电视)两大类;从建设主体区别又可分为门户网站、媒体机构、商业机构三大类[6]。视频点播类网站如中国的搜狐视频频道()、PPlive(),美国视频网站FreeRoom()、美国在线(),英国的视频网站袋鼠(kangaroo.tv),澳大利亚的Rootv(rootv.con)。视频分享类网站如中国的优酷()、美国的Youtube()、日本的NIFTY()等。目前,仅在我国获得《互联网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网站已达294家。手机电视方面,包括流媒体和CMMB在内的手机电视运营机构,目前中国大约有35家左右。除此之外,公交移动电视、PDA、MP4等可移动存储和实时接收的视频媒体和终端,都给电视媒介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据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的研究结果:自2001以来,我国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55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收视明显领先于其他群体[7]。另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2.02亿,较2007年底净增4000多万用户,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网络视频在大学生网络应用中呈上升趋势,仅次于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排在第四位[8]。从两者比较的此消彼长中,也可管窥电视媒介产业发展压力巨大。

四、新媒介消费环境中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变化

按照韦伯斯特和瓦克什莱格在1983年提出的“电视节目选择模式”[9],在任一时间选择收看某一特定节目首先取决于该观众是否在场收看,其次取决于该节目当时是否正在被播放,然后才是节目类型偏好、收看群体、节目知晓等等因素。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电视节目内容逐渐变成了可以多处呈现的“视频”,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延时点播,超越空间限制通过便携式媒体实时直播,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为了时间上的便利或者逃离硬性广告时间,现在观众看电视剧的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选择网络点播或者视频搜索来观赏节目。正如国际电视宣传与营销联合会(PROMAX)主席艾伦•巴滕等人所说:“电视业目前由发行技术所主导的状况终将会被打破,占据决定地位的将是基于内容而不是硬件技术的观众满意度。目前风行的媒介融合预示未来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换器,所有的节目内容就可以在一个屏幕上出现。”[10]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不仅影响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观赏行为,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是用户开始自己制作内容参与传播。随着DV产品从各个方面超越传统的模拟摄像机,影响并改变着观众对于传播的习惯,使大众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11]。过去的普通电视观众今天可以自己拿起微型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并且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创作自己的影像作品。视频分享类网站平台和各家电视台纷纷开设的DIY类的电视节目(如河南电视台《DV观察》等)为受众的电视传播参与行为提供了便利。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和新兴媒介使“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转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传播。[12]在这种受众媒介消费行为的颠覆性变革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高点击率的网络视频节目。用户制作内容的兴起,对于电视媒介产业的威胁绝不仅仅局限在观众多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内容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对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和媒介资产的重新认识敲响了警钟,失去了渠道霸权的电视,如果内容产品上再失去主导地位,电视产业的前景将更加危险。

五、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的模式改变

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第二媒介时代》这样开篇:“20世纪见证了种种传播系统的引入,它们使信息能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广泛传输,起初,它们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模拟征服时空,继而通过数字化加以征服。”[13]马克•波斯特把媒介传播分成两个时代:一是“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的电视主导的“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modelofcommunication),二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主导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的“第二媒介时代”。[14]依据这种划分,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归纳出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模式的改变。

本文试图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形式表现这两种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的内涵和外延,下列模式方程中的字母分别代表:A—Audience(观众);M—Marketing(营销);C—Communicate(传播);S—Search(搜索)。

(一)、“播放型传播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方程:A+M——>AM

我们用这个方程解读模拟时代的电视媒介营销。在这个方程式中,观众A在营销手段的影响下,变成了被俘获的受众AM,整个过程比较简单,就像传播学中的“魔弹论”,大量的信息灌输给观众,希望观众在强大宣传攻势下被俘。这个阶段电视媒介营销的手段较为单一,一般为硬广告,对受众影响其实较为有限,仅能在受众的身上发生“物理变化”,即把观众变成接收宣传信息的“容器人”。其营销逻辑是通过电视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观看,以此获得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在把它作为商品转卖给广告商,收视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通用货币”,收视率高的节目广告价格就高。其营销策略是通过对于电视节目内容如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的“轰炸式”宣传或差异化编排,通过大众传播的手段,最大限度向观众告知信息,提高收视机会。其主要形式是借鉴电影预告片的形式,通过电视本身的渠道优势进行在播宣传,一遍遍的播放制作好的视频片花。这一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单向”传播,电视媒介营销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停留,以传播者和传播产品为中心,没有或想当然地考虑受众需求问题。

在这个阶段,电视媒介明显变现为“出售时间的行业”,节目制作者每天想的是怎么能很快地生产出节目把播出时间“填满”,电视营销者考虑赶快把时间卖出去,曾任美国CBS电视系部副总裁爱德华•舒里奇的话充分表达了这种心理:“电视网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天有一个时段卖不出,砸在手里,你都会赔钱,这就像你不想卖葡萄了,可是商店货架上还剩下那么多葡萄。”[15]我们国家的各级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增开多个频道,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开发频道资源增加广告时间。[16]但是,要想卖出“时间”,就要用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电视媒介的宣传和推广方面,仅有片花和电视报这些手段和渠道,力道嫌小,营销效果较差。

(二)、“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方程模式:A+M——>AM+AC+AS

马克•波斯特早就预言:“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及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将是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型,其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17]”在这一时期,电视受众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变得空前活跃和主动起来,信息的无障碍聚合和检索催化了“裂变”及“聚变”效应的产生,借视频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在得到被俘受众AM和病毒营销或称口碑传播者AC的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善于搜索信息的用户AS,受众根据兴趣进行搜索,通过QQ即时通讯、SNS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站等进行在传播,受众影响和威力越来越大,AS和AC的出现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媒介营销增强受众参与度的做法实质上是把受众参与的重点向节目链前端移动。比如,对于电视剧,在之前的“播放型传播模式”中是由电视机构测评、定制或购买,然后通过电视播放来吸引观众,但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剧的测试和评判交给了观众代表。美国ABC电影总监巴里•迪勒在实践中运用了所谓的“概念测试”(concepttesting)方法[18],主要测试观众对节目创意的反应,这种测试每年要进行6次。此外,电视剧播出期间通过手机短信的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则更为常见。受众参与程度不断加强还导致了用户制作内容(UGC)的大量出现,各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DV观察员拿起手中的微型数字摄像机活跃在市民生活当中,原汁原味的DIY公民新闻作品开始广泛传播……

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搜索功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为受众的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这个方程展现出受众的“参与”和“搜索”,这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这个阶段,营销者把单一手段的大众传播与其他的营销手段整合在一起,开始综合运用广告、公关、宣传、促销等手段,让观众参与电视传播的整个过程,甚至变成“游戏中的角色”,如《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等活动营销的范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客观上为受众参与电视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增强了受众在传播链条上的主动性,打开一条把“受众”变成“传播者”的简易通道。

六、“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建构及电视应用

在市场营销领域,美国的两位广告经理阿尔•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Trout)首创了“定位”这个词:“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或者甚至是一个人……然而,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19]后来,杰克•特劳特认为这个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提出“新定位”的概念,因为他发现一些公司出现了两类新的问题:“第一种类型是,公司已经丧失了市场的焦点。他们要么进行产品线延伸,要么分散经营,结果作茧自缚。……另一种类型同变化相关,它们的问题是公司背后的市场变化。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观念或定位以求发展。”[20]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名为《新定位》的书中专门有一章讲“电视节目的重新定位”。数字化时代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电视媒介竞争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媒介融合增加了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渠道,电视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为电视媒介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受众从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我播你看”的传统电视蒙上一层阴影。在这种剧烈的市场变化中,我们怎样为电视媒介“重新定位”呢?

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综合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性,大致有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其自身的特性和状态。第一个维度是“信息存储和接收方式维度”,简称“信息维度”,以字母I(Information)指代。信息维度表示,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怎么存储的,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到达受众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维度大致分为固定接收信息、存储可移动信息和移动接收信息三类。第二个维度是“以目标受众为标准的传播类型维度”,简称“传播维度”,以字母C(Communication)指代。传播维度表示,媒介追求的目标受众是大众的、分众的还是个体的,相应地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三种类型。第三个维度是“媒介传播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简称“技术维度”,以字母T(Technology)指代。技术维度表示,媒介传播所依赖或所遵从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在这个维度上,各媒介依据技术类别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电视可以分为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互联网可以分为Web1.0时代、Web2.0时代和Web3.0时代三个维度,手机可以分为1G、2G、3G和4G等等。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ICT)”。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各种媒介的边界渐渐被打破,但是其核心技术和传播理念各有不同,在一个由“信息维度”、“传播维度”和“技术维度”构成的三维空间,各媒介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其自身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诉求也会较为直观的反映出来。我们以电视为例,来看看这个模型的作用。

图1:电视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示意图

在上图中,我们把“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技术时代”分别列在左右两边,横向是

“传播维度”,纵向是“信息维度”。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介在营销空间的重新定位有了多种选择和可能。下面,我们以电视节目营销和电视品牌塑造为例加以说明:在模拟技术时代,电视节目营销传播和品牌塑造几乎全靠在播宣传,主要表现为传统电视台的“大众传播——固定接收”和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分众传播——固定接收”,由于采用的是模拟技术,信息的存储只能在磁带和录放机、摄像机的匹配中使用,所以节目传播与分享方面只有少量的“摄像录像爱好者收藏者”(如图所示),电视媒介营销空间范围有限,定位狭窄而明确。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的营销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IPTV和网络视频可实现的“固定接收——个性化传播”,PDA和MP4可实现的“存储接收——个性化传播”,手机电视可实现的“移动接收——多类型传播”,VCD和DVD电视节目的“存储接收——分众传播”等新的营销空间纷至沓来。特别是电视节目数字化带来可共享的“比特”,电视媒介的营销拥有了从“卖时间”到“卖比特”的巨大市场空间。面临这样的变局,电视媒介营销“重新定位”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个总的趋势是,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从“撒胡椒面”的大众传播,发展到综合了个性化传播、分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互动”的多种类型传播,其市场空间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媒介营销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所呈现出来的对受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保留和发展原有市场空间的前提下,电视媒介营销下一步的空间定位更倾向于“多种传播类型——多种信息接收方式——多平台传播”,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这就必然要求电视营销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七、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

如果以“搜索——再传播”为诉求,未来电视媒介的宣传和营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新媒介形态及其技术的运用,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卖时间”到“卖比特”

电视节目数字化为电视媒介营销开辟了“蓝海”,节目内容数字化存储和多种终端可以共享的特性,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电视媒介的相对优势。在模拟时代,“渠道”是稀缺的,所以电视媒介经营靠的是“卖时间”,通过广告获取利润。在数字时代,电视节目播出平台越来越多样化,相对而言,优质的节目内容资源变得稀缺,电视机构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节目制作经验和政策优势(有些国家控制节目制作资质)使其能够按照不同的“终端渠道”要求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数字化电视节目,从“卖时间”的广告经营的“红海”逐渐转向“卖比特”的数字节目生产经营的“蓝海”。

现在,全国广电总局推行的“媒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保护”,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确保数字化时代媒介产业竞争中广播电视的相对优势。实践证明,“卖比特”市场前景巨大,电视媒介集团对此也十分看好。比如在电视节目数字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从2005年开始建设集团的媒资系统,以每年1000万元的投入,共招标4家公司进行模拟节目的数字化转换和编目工作,现在已拥有版权数字节目3万多小时,这些节目中包含了1958年建台以来的全部新闻节目资料,甚至还有1898年老上海的珍贵影像资料。在“卖比特”的实践方面,他们成立专门公司负责数字节目网上推广营销,2008年营业额接近4000万元,2009年计划达到5000万元,已交易的内容资源整合大约1000分钟,具体包括给上海东方卫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提供的《东方日志》、《上海故事》、《奥运人》等多集系列短节目,现在正在为“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提供365集的《世博影像》系列短节目[21],这些珍贵的影响资料的价值正在凸显。

数字化节目资源的再利用只是电视媒介营销“卖比特”的一个方面,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里,利用自身节目制作技术和经验的相对优势,根据多种视频节目接收终端的不同要求,定制生产相应的数字电视节目进行市场交易,这是“新定位”理论带给我们的新空间。按照这个思路,关注媒介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发现别的更多更大的市场需求。

(二)、从“旧媒介”到“新媒介”

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把代表传播技术的三类语言和媒介形态变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口头语言对应第一次媒介形态变化,书面语言对应第二次媒介形态变化,数字语言对应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22]。传播科技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不再使用电报,不再使用BP机,从机械电视到晶体管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传播科技的历史告诉我们,“旧媒介”终将成为过去,“新媒介”终将改变传播的格局。现在,我国的数字电视新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如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传播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必将带来传统媒介的升级与革新。从“电视媒介营销空间定位示意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模拟技术时代”与“数字技术时代”对电视节目和传播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传统媒体嬗变成新的媒介,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需要忍受脱胎换骨般的剧痛,但却值得去努力和付出。

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当然包含了对于新媒介载体和新技术观念的运用。

在完全变成“新媒介”前,“搭载新媒体快车”不失为电视媒介营销的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这方面的应用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数据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口碑营销等。比如,电视观众资料的数据库被视为电视媒体新的资产,在新近出现的家庭信息平台的构建中,这些资料开始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和使用电视观众资料数据库方面,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表层。这个方面,国外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学者认为:“站在节目宣传方的立场看,互联网所产生的种种可能性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观众同娱乐节目的互动。每个观众的互动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要传播互动的、‘浸入式’的宣传讯息,就必须有收集和储存有关接收者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用户有效的邮件地址。”[23]有些美国电视台用电子邮件形式取代邮寄的新闻方式,甚至对个别需要节目更改和重播信息的受众提供电子通知服务,有的还把宣传即将播出的节目电子刊物发送给观众[24]。我国电视机构在这方面的宣传仍然停留在宣传片花和游走字幕阶段,即使在电视台开办的网站上也仅有电子节目播出表而已,总体上仍是单项传播的方式,还未发现电子邮件提醒或受众订阅节目信息的服务出现。

除电视节目营销外,在电视品牌塑造和传播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口碑营销。美国口碑营销协会的口碑营销大师AndySernovitz在《WordofMouthMarketing-HowSmartCompaniesGetPeopleTalking》一书中,提出口碑营销“5T”模型,通过五个“T”开头的英文字母,给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和操作步骤,这五个步骤分别是:谈论者(Talkers)、话题(Topics)、工具(Tools)、参与(TakingPart)和跟踪(Tracking)。[25]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了受众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平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格局的形成,为口碑营销创造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恰当运用博客、论坛、播客、社交网络等形式,充分发掘、培养“意见领袖”并发挥其在网络舆论宣传中的导向作用,从而完成电视媒介的网络营销,最终实现舆论经济,这是电视媒介宣传和营销人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最后,借鉴新的传播理念和新的技术,电视媒介营销传播可以也必须向智能拼装营销方向发展。互联网Web3.0时代呼之欲出,这种“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可以“完全是按照每个人关注的资讯类型、个人的需求和偏好设置的集合体,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互联网门户,或者创造属于个人的互联网应用平台”[26]的新概念提醒我们,电视媒介营销者智能拼装的“个人频道”时代即将来临,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节目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八、结语

电视媒介营销的未来之路在哪里?电视媒介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怎样“重新定位”?对于面临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市场争夺的电视产业而言,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为媒介营销的空间定位提供了一个模型建构的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结构,而是针对不同媒介形态和技术特征各异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开放式结构。当然,据此推导来的电视媒介营销的进路也决非什么定论,它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决策思维的参考,难以尽数市场环境变化的微妙之处。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的电视媒介,正面临一场媒介生态市场激烈竞争的阵痛,媒介融合中各种媒介形态的边界打破之后,整合“碎片化”受众资源或将带来新的增长中的媒介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3

[2]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3]鲁曙明.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2

[4]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5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

[6]吴信训、王建磊.中外视频网站上电视新闻传播现状与创新策略探析.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第4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8

[7]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8]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

[9]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6

[10]沃尔特•麦克道尔、艾伦•巴滕.塑造电视品牌原则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7

[1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4

[1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国际新闻界,2006-05

[1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4]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15]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

[16]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86

[1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8]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7

[19]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0

[20]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

[21]根据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构建数字化电视新闻传播新体系”课题组2009年3月10日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音像资料馆的访谈记录。

[22]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

[23]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刘微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8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12

先说RSS营销。RSS是一个技术名词,具体代表什么我们不用去弄明白,但是RSS营销的大概意思就是聚合内容营销,在网站上的表现方式为订阅,是基于共同兴趣或者话题的一种营销方式。非常的精准,但是熟悉的人不多,在网站上基本被忽略,常用于博客,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等。国内好像抓虾网是做这种营销的。这种营销方式因为认知度不高,所以,很难形成普及。

然后WIKI营销。和RSS营销一样,WIKI这种东西因为太过于专业化,所以,熟悉的人并不多。就是利用wiki这种工具,用户自己进行添加或者活动的这么一种营销工具。简单点来说,百度百科,大家知道吧?这就是一种用户自行添加的东西,你可以把自己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自己形象什么的都添加上去,然后加上链接、文字、图片什么的,再添加一些表单和用户互动。。明白了吧?类似的平台还有维基百科,互动百科,搜搜百科等等。正是因为这种营销方式并不为大家所知,所以,目前运用此工具开展营销的并不多。而且,这种新媒体营销方式并不是写个词条上去就行的,得有技巧的写上去,否则收录的几率会很低或者被搜索道德几率很低。

博客营销,这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一些。自从和讯网第一次在知名博主洪波的博客旁边打上广告开始,博客营销正式开始被大家所认识。博客营销又具体分为硬广和文字匹配搜索等形式。硬广比较傻瓜,而且这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是传统CPC(点击付费)常见形式。这样的形式并不能带给日益增长的企业发展更多更广的需求的。而文字配对以及软文这些形式相对来说稍微文明一点,至少还能够把握住用户的兴趣话题以及相关的商业需求,因此,博客营销中,采用软文或者文字配对所衍生的广告形式稍精准一些。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模式的更迭,博客开始没落,因此,博客营销也开始日落西山,并不常被企业所采用。

EDM邮件营销。邮件营销是在用户的许可之下对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营销方式。发展到今天,邮件营销已经不是用户是否许可的问题了,而是是否许可都在邮件营销,近乎于强奸用户。邮件营销需要注意的要点是:1,精准的客户信息配对才能实现有效营销的目的。2,巧妙的邮件设计才不会让用户直接KILL掉。所以,有经验的EDM操作通常会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在严格论证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策划,然后才进行邮件营销,而不是抓着一大把邮箱就开始群发,那样做是盲目而无效的,只能拿来忽悠不懂的客户乱花钱。

短信营销也是这个道理。精准的数据分析加上巧妙的策划案,才能实现预期的营销效果,否则只是应付了事,骗骗上司或者客户,认为做了大量的工作,类的没有办法,实际上没有理论数据作支撑的短信营销基本上是忽悠。

微博营销。是目前很火的一种营销方式。从个人角度来看,微博营销迎合了当前大多数民众的需求。大家都渴望公平公开,微博这个平台的特点在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个体,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会藏着掖着信息不对称,透明,大家都喜欢。正是因为在这样阳光的操作方式下,企业所进行的活动大家都是清晰可见的,对于用户的贴心在意,沟通和互动,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微博营销赢得了大家的认同,也容易达到成本低而效果最大化。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新媒体营销,个人认为,产生的基础都必须是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做新媒体营销方案的时候,第一驱动力应该是用户的心理。我们试着来看看以上列举的新媒体营销方式,RSS,基于用户的兴趣爱好订阅;WIKI,基于用户求知或者问题解答,互动而形成的营销方式;博客营销,微博营销是利用了心理学的光环效应,再加上用户的心理平衡效应,所以才能产生效果;社会化关系营销,就是利用了用户的群体效应,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所以,无论在做哪一种新媒体营销,首先必须研究用户的心理,在针对用户某些方面的心理诉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策划和执行,这样子才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做新媒体营销就像炒菜。这中间分为有经验的厨师的做法和无经验的玩票者的做法。有经验的厨师,经常会根据客人的个性特点以及爱好的不同而去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精心的加工材料,然后上锅焖煮爆炒什么的;而无经验的玩票者,就抓着什么材料就开始弄,然后上锅一番随意发挥,也是可以做出来可以吃的菜的。但是,菜和菜是有不同的,从立意,做法到选材,加工,调色等多个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也就造成了类似的菜品有着不同的报价。就像一件衣服,挂在专卖店里面可以叫做限量版,而放到批发部里面叫做地摊货一个意思。

同样是新媒体营销,因为做法的不同,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做新媒体营销,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产品驱动。由产品特色开始做营销定位。配合项目方的基本设施(网站,工厂,实际产品)。选择合理的组合方式,以实现短期之内达到很高的用户认知度和曝光率。某些产品定位不清晰或者运营策略无法突出亮点的,需要团队为其专业策划和整理,以利于运营。

第一个步骤是策划。根据产品或者项目的具体特征,提炼核心和诉求点。比如“聚金豆”的主要诉求点是用户可以自由查询自己的银行账单。那么,有了诉求点之后又该怎么操作呢?就是选取合理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了。比如“聚金豆”的表现方式就应该是侧面表现为主,导入网站为辅。这就需要做事件营销了。将用户的不满情绪收集起来,利用群体效应作进一步放大,在做事件的过程中,充分激发用户的共鸣。勒庞在《乌合之众》里面说到了:当群体效应形成的时候,民众是不会理智的去考虑问题的,而是会极具破坏性响应以及采取行动。

第二个步骤是舞台定位。舞台定位也就是选取适合的操作地方,选取新媒体营销的操作方式和平台。比如刚才说的"聚金豆“,就得在微博或者社交网站做话题和事件,因为人群的聚合效应以及社会化关系营销工具的作用,很容易做到效果扩散。

第三个步骤就是持续跟进。新媒体营销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东西,必须得有后续的跟进作为延伸,否则营销效果不容易持久。比如”聚金豆“这个案例,在做好前面的事件之后,就需要用微博企业账号来进行慢慢的渗透了。

第二种就是问题驱动。由客户的需求入手,需要什么做什么,配合已有资源,纯粹依靠外力来做的运营方式。这种呢,严格意义上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比如创业做网站的,开始运营就说推广,然后就招徕一大批的广告资源或者什么的,玩命的砸,最后结果呢?除了一大堆的无效访问之后,还能有什么呢?这也就是目前大多数人运用新媒体营销的主要形态。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方式和传统的媒体做法是没什么区别的,就是登高一呼,然后以为有了知名度什么都有了。除了花了不少钱,运用了新媒体营销平台之外,看不出新在哪里?

新媒体营销,重点在于思路。也就是营销观念要新。无论是立意,选题以及组织材料,策划,执行,相关配合等等,都一定要标新立异。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恋爱一样,谁都不愿意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招式。都什么年代了啊,还在玩那些老掉牙的。有创意,是关键!比如潘婷做的视频营销。然后是强有力的执行,无论再好的方案,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最后是持续的刺激,不要做到一半就早泄,这样做很对不起用户的。

新媒体营销方式论文篇13

一、城市旅游营销的传播渠道变迁

旅游业是旅游城市的立市之本,三十年来,无论是开展传统的活动营销,还是进行新媒体时代下的事件营销都为积极盘活旅游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媒介传播方式的丰富和转变,城市旅游营销的传播渠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围绕文学艺术作品开展的平面媒体营销

在纸媒一枝独秀的年代,张家界就曾借助我国著名艺术家吴冠中的名人效应,对其1979年冬写下的游记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进行包装,并于次年元旦发表在《湖南日报》,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开始逐渐被世人知晓。此后,陈复礼、简庆福关于张家界的摄影作品在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的发表,掀起了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范围内的张家界热。2001-2003年,《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的“野”》等七篇以张家界风光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此同时,通过不定期开展绘画、摄影作品大赛,创办旅游杂志《张家界》进行具有官方色彩的宣传。

这些传统营销模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文艺气息与鉴赏价值,影响力持久,通过主流媒体传递主流城市文化,受众面广。但长期以来,信息传递、传播维度与方式相对单一,受众被动接受,印象不够深刻,难以持久维系。

(二)借机大型节庆活动打造的电视媒体营销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张家界以“奇绝险峻”为元素,打造依靠山水资源而又有区别的“挑战”文化。1999年,张家界举行了“穿越天门”世界特级飞行表演,实现了人类首次驾机穿越自然山洞的壮举。此次活动的巨大成功带来营销新启发:即极限挑战与悬念营造的结合,辅以电视媒体直播,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围绕这一思路,天门山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挑战”活动:2006俄罗斯空军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2007法国“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门洞百米崖壁;2010中瑞高空王子挑战天门山索道;2011美国“翼装侠”滑翔穿越天门洞;2012法国轮滑大师挑战天门山99弯通天大道等,天门论“勇”成为张家界旅游新坐标。

在以活动为主的电视媒体营销中,拥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专业人士和民营企业开始为城市旅游营销注入新鲜血液,活动的本身的特性也使得此阶段营销的传播具有半官方性、时效性、持续性等特征,但有些活动的策划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或者具有一定的风险,活动内容与模式也容易被复制。

(三)借势热点事件策划的新媒体营销

资源是有限的,创意却无止境。以叶文智为代表的一些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意策划人才,成为张家界旅游营销的领军人物。早在1998年,叶文智为黄龙洞标志景点“定海神针”投保亿元,创世界为资源性资产办理保险之先河,得到超过2000家媒体的关注,张家界的事件营销已悄然萌芽。2009年,张家界因《阿凡达》导演卡梅隆“黄山原型说”而引发了“阿凡达之争”,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多层次的营销,悬赏、更名风波不停,推出“阿凡达之旅”精品旅游线路,最终有力的开拓了国内外旅游市场。此外,2009年的“卡通市长”,以及第一个旅游城市版《江南style》都让张家界成为一时广为瞩目的焦点。

新媒体不仅带给城市旅游营销新机遇,更是降低了全民参与营销活动的门槛,让个人的力量在自媒体传播中发挥到极致。但借势热点与平台门槛的降低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事件营销也往往引来舆论与争议不断,只有好的创意才能接受住广大受众的考验。

二、新媒体时代城市旅游营销的传播特色

任何形式的营销活动,都需要借助特定形式的物质载体。近几年以微博为平台、智能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不仅使其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样也成为了营销活动热衷的平台。

(一)低成本赚得高关注度

新媒体语境下的营销往往都是搭了热点事件的“便车”,其制作和营销成本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手段要低很多,但这并不影响到营销的效果,相反能够赢得更为广泛的关注度。当然,高关注度并不代表城市旅游业得到了相当的实质收益,但至少在节省动辄百万的宣传推广费用方面,事件营销更符合纳税人的期盼。

2012年11月4日,《张家界style》正式。据张家界市旅游局市场科的统计,15天内通过百度搜索“张家界版江南sty1e”关键词相关网页为280万页,相关新闻为1200篇,相关视频为900个,新浪原创微博7万多条,YOUTUBE视频网站点击率超1500万次。由此可见,视频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并且绝大多说的网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这个没有斥巨资打造明星阵容的视频,实际花费不到五万元。

(二)组织策划者的民间属性

无论是自行创设议题,还是借助外界热点,事件营销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事件传播过程中舆论的走向往往并不明确、难以把握,稍有不慎,整个城市及管理者的形象将因此而损害。因而组织策划者的身份设置尤为重要,要尽量持有民间属性。

民间属性首先表现在策划者具有“草根”身份。在“阿凡达”事件营销中,从乾坤柱更名为“哈里路亚山”到成立“阿凡达办公室”,每个事件都戳到网民的兴奋点,忙着给张家界政府上纲上线。但张家界市坚称是民间所为。同时,“草根”邓道理浮出水面,他是一位新闻爱好者,正是他发表在红网的质疑帖与悬赏贴将事态推向了高潮。其次,民间属性还表现在特殊参与者树立的亲民形象。代言“国际乡村音乐节”的市长赵小明与《张家界style》中的旅游局正处级调研员郑亚平,分别成了网络红人“卡通市长”、“稻草局长”。正因他们特殊的身份,创造了事件营销中引来广泛关注的争议点,也一改以往官员高大严肃的形象,与民同乐,最终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支持。

(三)对热点事件的创造性模仿和二次创新

并不是所有的热点事件都能纳入营销策划的范围,要通过精心筛选,对事件进行创造性模仿和二次创新,力求做到与城市旅游的完美结合。就《张家界style》来说,视频取景于张家武陵源天子山、袁家界、十里画廊、黄龙洞、宝峰湖等景点,既可以欣赏到世界罕见的的张家界地貌风光,也融入了湘西赶尸、三棒鼓、茅古斯舞蹈等神秘的张家界民族文化,还可以邂逅美丽的《阿凡达》“纳美人”。也就是说,张家界版《江南style》的视觉形象是彻底张家界化的。与“乾坤柱”“拿来主义”式的更名不同,这一次,《张家界style》获得了更多的青睐。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到视频制作者传达张家界值得一去的用心。

三、全媒体语境下城市旅游营销的创新方向

(一)政府凸显服务职能,做好口碑营销

曾有不少旅游营销经典案例都是由政府或企业发起,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或形象工程,再重金邀请各大媒体传播开来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全媒体整合的环境下,政府应更加凸显服务职能,尊重并认可民间已成长起来的新兴主体,为民间力量的发挥腾出更多的空间。

首先,重视品牌资产。品牌是无形的财富,政府需要通过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同时着手邀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专业人士全面介入景区总体规划、景点项目策划等工作,打造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其次,做好口碑营销。无论何时何地,推广地方旅游资源最高层次的营销方式是口碑营销,从完善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制定合理的门票收费标准,到加强安全管理、市场监督,只有各部门面面俱到地贴心服务,才能得到游客们口口相传的良好评价。此外,还需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旅游宣传贡献奖,鼓励全民营销。

(二)创设话题的深加工及营销模式的进一步升级

互联网时代,要想通过事件营销达到推广城市旅游的目的,需要对时下的热点有比较敏锐的洞察。成功的事件营销是排他的,要有抢占先机的速度,要有与资源相契合的价值和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避免陷入恶意炒作的误区。

内容方面,基于城市形象的塑造,逐渐从创造性模仿向自主性创意迈进。从长远来看,借势营销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二次借势营销更易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再者,比创意吸引眼球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美誉度,必须杜绝使用类似“我靠重庆”、“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等低俗无意义的概念营销。

模式方面,多种营销模式整合,逐步形成营销产业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一元化的过程,对旅游营销来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营销策划者需要对比自身优势,灵活搭配运用活动营销、体验营销与事件营销,以期营销最大化地体现地区文化特色。

(三)突出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媒介组合与精准营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