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实用13篇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孟庆涛(1983-),男,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王春婷(1985-),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拜泉县第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1 基础理论

1.1 新媒体及其特性

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其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今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智能手机、有线数字电视、CD/DVD、MP3、网络视频、博客、QQ等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新媒体。

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发表于“人民网”的《清华大学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的文章指出:所谓新媒体的 “新”是相对“旧”而言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当今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同时新媒体也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由此可知,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的概念,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通过互联网终端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接收的传播工具;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体现出受众的主体、促进民主、隐蔽性、分众性、高科技性等特性。

1.2 自主学习及其发展现状

自主学习的横向角度指综合学习的各维度与各个方面,纵向角度指从整个学习的过程来阐述自主学习的实质。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有自我确定的学习目标、计划、学习作准备、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能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检查并作出一定补救等。因此,自主学习既可以理解为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强度、学习结果评价的学习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与习惯。[1]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外在目标动机较强,外在目标动机更容易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但学习持续性较差;大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但学习的积极性较。总之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被广泛接受,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上较弱。[2]

2 新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如今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选,2010年一项以武汉大学和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显示,有85.8%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电脑及MPX系列产品则以75.6%、51.3%的拥有率紧随其后,半数以上学生同时拥有以上产品,互联网占有率达97%。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前5位媒体为:QQ、搜索引擎、新闻资讯网、手机、杂志、电视,其中前3位均为新媒体[3]。

2.1 新媒体改变传统自主学习内容获取方式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单一,承载学习信息的载体较少,学习者通过新媒体工具可获得更多学习资源,如:虚拟学伴、在线专家、网络社团、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库等。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4]。从以前学习找书本成为如今学习找网络、找手机、找电视等多种手段,学习者选择方式多了,学习内容也多了,自主学习的内容态式呈现多元化。

2.2 新媒体提高大学生个人协商能力,扩大交互协商范围

个人协商主要指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综合、记忆等智力活动,通过新媒体工具,学习者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协商能力。个人协商发生在大脑内部,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性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对使用新媒体学习前后的效果看出个人协商能力的变化。如: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播放文本材料,随着播放速度的加快,学习者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此外,学习者使用网络新媒体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在自主学习的“虚拟环境”中自由选择、组合和探究,不受课堂、学校、教师以及教学进度的制约和限制[5]。当下比较流行的可汗学院(http://)则是一种典型的交互式学习,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社会交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自己的语言和思路不断调整,以便使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加清晰、精确,最终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图。

2.3 新媒体工具促进移动学习更好发展

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很多学习者的现实选择,当代大学生也身列其中。根据非正式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我们把大学生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用手机、IPAD等移动通信工具与他人的交流、讨论、网站浏览等过程中受到的信息影响都认为是自主学习;基于移动学习理论可以将移动学习理解为大学生根据已有兴趣或任务,利用已有移动通信设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与已有境脉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

2.4 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

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选择更多的学习方式、获得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也不仅限于固定的空间。尤其是在移动学习理念产生后,随时随地的学习使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传统的储存知识演变成查找知识、再应用知识。比如:当制作一根网线的RJ45接头时,不再需要记忆8根网线的排列顺序,只需要百度一下,按照搜索结果操作即可制作成功。如今社会发展要求其成员掌握大量知识,传统的学习速度已不能完全满足对知识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学习也就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学生对待学习结果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寻找知识。

3 新媒体支持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自主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3个特性,这3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3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基于这3种特性,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方面提出对策。

3.1 加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元认知策略应用水平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策略。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应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使用新媒体学习时应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针对学习问题及时总结。例如: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英语时,首先应扩大交互协商范围,锻炼个人协商能力,组织学习内容,系统考虑自身对新媒体的实际应用水平及利用新媒体想要获得的学习资源与呈现方式;其次,在自我监控能力方面,根据学习目标及英语的识记特点,随时调整新媒体使用方法,促进英语的有效学习,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的多样性优势,实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具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灵活运用认知策略的、对信息获取与筛选的能力以及运用新媒体的学习理念,才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3.2 提高对新媒体资源的加工及管理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认知策略一直被认为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①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②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所以在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学习时,大学生学习者备信息筛选、加工整理及存储能力。同时,针对学习计划、目标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并存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合作学习与探究能力,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研究,这其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没有教师的沟通与引导,学习者虽然可以自主学习,但也可能演变成“放养式”的学习,当学习者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有可能挫伤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应由独自学习转变为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相同的爱好、兴趣下更容易形成合作式的学习,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点,分工不同,共同合作完成学习[6]。”

3.3 善于运用“努力管理策略”促进有效自主学习

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对自身信念、意志、内省、动机等努力因素进行激发、实施、维系与调控的过程。如进行自我强化学习,应事先安排好学习进度和奖励计划,达到预期的结果后奖励自己,否则不予奖励,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如今大学生自主学习时可选择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学习效果并不是都很理想,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虽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使用不当又会降低学习效率、加大学习负担。例如: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教学视频的搜索,可以搜索到大量学习资源,如果不能对资源进行筛选与整理就会加大学习强度,浪费学习者的时间与精力,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十分新颖,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同时学习者注意力也易被其娱乐功能所吸引,从而弱化学习动机。因此,学习者应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物极必反,一味地追求使用新媒体容易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思考,不利于形成个性化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

学习者应努力管理自我,合理使用新媒体,避免新媒体中不利于学习的干扰因素。

3.4 灵活运用资源管理策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水平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新媒体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学习,但是很多新媒体也给自主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新媒体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要求。例如一些英汉翻译软件,本应将“I am a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翻译为:“我是一个小地方的大人物”,却翻译成:“我是一个小池塘里的大青蛙”等。此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找到适合使用新媒体的学习环境、有效运用新媒体等都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习者的外部动机偏强,则较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资源管理策略,根据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炎根,桑青松.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1):100104.

[2] 李媛,潘舰萍.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和培养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30131.

[3] 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2

一、大学英语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教学的优势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充分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网络多媒体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体现自身的主导地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实现英语学习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具有如下优势:

1、教师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革新教学方法

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实施大学英语的教学,能够在原有的英语教学内容之上扩大信息量和学习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图片、文档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实施英语教学还能够实施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过程,能够达到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使自主学习有了可能性

在自主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可重复性进行听说训练、完成听说练习等传统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模式。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说,不仅可以实现随时了解学生、检测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智能化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特点优势是医治我国大学生以往存在的“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与网络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可以根据电脑的评判进行自我修改。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非常有利。

4、网络多媒体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视频(如播放英文电影、英文教学参考片及卫视英语节目等)来进行英语语言方面的练习、交流和机会,此种语言环境可以起到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5、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实现自身个性化学习

现代网络多媒体具有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的技术特点,这就使得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对课堂进行优化,必须要求我们的教师对网络多媒体充分掌握,只有在掌握的基础之上才能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具体说来,首先教师应该结合网络多媒体环境,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应该在充分结合学生学学英语的心态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目标,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遵循相关专题进行阅读和讨论, 最后以专题写作的形式来结束某个单元的主题教学。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互动功能。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网上交互功能, 倡导、组织学生协作学习。比如,英语教师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多媒体就英语教材中的某个专题或单元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展开讨论,能够使学生相互之间,与老师之间快速的进行信息交流。当互动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适时的总结,最终达到所讨论的问题大家一起修正,共同提高。

2、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可以通过教学系统的管理平台上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把学习任务放到学生自主学习网上且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这不仅能避免学生拖延学习任务,还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另外,作为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书籍和网站供他们在自主学习时自由地选择,从而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英语教学的要求和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词汇用法、篇章结构、背景知识、或反复训练发音和听力。这样,通过网络平台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使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

3、创建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在校园网络上传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资源。学生可通过校园网在线收看原版电影,或浏览新闻;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性阅读、写作。网络教学环境的独特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视、听、说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充分提高了有效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多媒体资源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也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将根据教学进度,在网络平台上传更多的教学资源,在网上为学生答疑,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及时的反馈对教学进度及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3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回顾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二、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

1.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只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能成放大像及缩小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不能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课件中演示出凸透镜的几个关键点(F与2F点),当用鼠标拖动“物体”(蜡烛)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变化,所成的像的大小、倒立情况、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与电脑动画演示的效果结合起来能很快总结出成像规律,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2.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

1.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工具。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资源库,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这就要求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跟踪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上网技巧、网上查找和下载资源的方法,学习各种常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坚持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整合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活动,也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要为了用多媒体技术而用多媒体技术,更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替代学生某些感性活动的经验与思维过程,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功”一节的教学中,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无误差地得出了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如此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3.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4

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齐头并进

新时代高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对人才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实践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明确地了解新闻媒体对新闻专业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我们分别采访了8位分赴北京、深圳、长沙等不同的主流媒体进行实习的本院2005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成为专业实习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要件。

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基本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的锻炼与培训素来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学校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学生采、写、编、评等实践操作能力的锻造。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内重大事件的采访活动,独立或合作完成新闻稿件的采写工作,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二是强调培养懂得媒介经营的新闻人才。针对学生实习期间往往对新闻媒体的运作经营知之甚少,学院通过课程及实践的设置让学生参与到采写、选稿、编排、印刷、广告、发行等一系列环节。三是加强对新媒体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今媒体迫切需要对新媒体能够熟悉掌控的新闻从业人才,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能力,使其在专业实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应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采访发现,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最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主要是自信主动、勤奋努力,也就是强调要学会“做人”。“做人”,并不是费尽心机接近人,而是发自内心地去奉献和付出,做一个心胸宽广、质朴自然的人。因此,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要立足于更宽广的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之上。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针对实习事项,严格规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整合资源,建构并巩固校内外实习基地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成功,整合资源,建构和巩固校内外实习基地是首要任务。校内实习基地是学生专业实习前的“模拟训练营”,校外实习基地则是考验学生实践能力的真正“战场”,二者缺一不可。

在校内,首先要打造硬件设施齐备的新闻实践教学实验中心。我校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是湖南省高校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拥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模拟新闻中心、演播厅、广告设计与制作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不断加强对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其次,让校园媒体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练兵”的大舞台。从学院的自办刊物、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广告设计大赛到学院网站的开设,采写、编评、策划、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建设一支符合实践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新闻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派送教师进入新闻媒体实践或参加行业培训,切实打造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全面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也是学生专业实习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一批成熟的实习基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湖南红网等10多家单位签署合同,挂起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牌子。为了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在保持现有的实习基地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更强更广的领域,选择有合作意向和可行性的实习单位进行重点攻关,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共建,让学生在校学习之余接受来自一线新闻媒体的培训与熏陶。高校与业界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等活动,进行业务骨干的交流与培训,围绕媒介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较好地解决高校新闻教学和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

配套支援,搭建全面的实践教学服务网络

专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媒体,走向社会的重要尝试,如何让这项工作更加顺利化、秩序化和常态化,需要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建立起全面的实践教学服务网络。

首先,实习前的部署与动员必须细致周到。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秉持着自由选择、专业对口、适度调整的原则,安排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框架内有组织有秩序地选择实习点,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拓新的实习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实习小组,由各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小组的整体指挥与协调,并根据不同的实习岗位及专业下达不同的实习任务与指标。同时,洞察学生实习前的心态,积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在采访调查中,学生实习前的心情是期待与紧张并存,因此实习前的动员尤为重要,由院长、各专业系主任及实习指导老师亲自动员、面授机宜,邀请往届优秀的实习生、毕业生以及实习基地媒体负责人传授实习技能,讲解媒体最新动态,进行实习前的培训,同时开放学院网站,让师生间自由地讨论交流,交换最新信息,互相鼓励。

其次,实习期间建立起一套融教学指导、系统管理与安全保障于一体的师生互动机制。实习组指导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实习动态,针对实习中的疑问给予及时的专业指导建议与心理辅导。学院加强对实习生的系统管理,建立实习动态报告程序,即个人(每天)小组长(每周)大队长(半个月)实习指导组(每个月)学院。此外,建立严格的组织纪律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及实习状况,确保实习的顺利开展。

总结成果,建立完善的实习评价机制

实习结束,建立完善的实习评价机制,及时总结实习成果,也是构建新闻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双方,指导老师与实习生应共同协作完成对实习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考量学生专业实习的成效。实习完毕,实习生及时汇总并提交实结、实习成果等资料,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实习的专业表现、纪律表现及实习单位的鉴定,对专业实习成绩给予最终评定。同时,师生共同参与实习简报的编印工作,既总结了学生专业实习的心得与成果,又为今后学生参与媒体实习提供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范本。

此外,学院统一召开专业实结大会,从实习组到个人,从不同的专业到媒体岗位,对实习成果丰硕、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建立实习评价机制,表彰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的热情投入与积极表现,并结合媒体实习点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维。

因此,新闻专业实习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关系到学生从大学学习到现实媒体岗位的顺利过渡,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及高校实践教学水平,对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革新有着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坚:《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新闻界》,2008(4)。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一)媒介接触类型

高中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电视,其次是杂志,再次是网络。根据交叉分析,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的频率前三名是电视、网络、手机和杂志(杂志与手机数据相同);农村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频率的前三名是电视、报纸和杂志(杂志与报纸数据相同)、广播。这说明,城市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使用媒介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对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明显超过后者。

(二)媒介接触时间

高中生平均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其次是1小时以下,再次是3—5小时。超过5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城市高中生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媒介的时间上差别不大,跟总体统计结果的顺序一致。

(三)接触媒介内容

根据统计结果,高中生对媒介中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娱乐、社会、时政、体育、财经、教育考试。这说明高中生在媒体中获得的主要是娱乐信息,其中主要是明星动态、影视信息和绯闻八卦等。其次是社会新闻,主要是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新闻。时政新闻主要是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而教育考试类的新闻信息的接触数量所占比例较低,而此类信息跟学生的密切程度本应是最高的。

(四)网络接触时间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最早接触网络的年龄主要是10—12岁,也就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占总人数的41.63%;其次还有一部分是在12—16岁才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6.85%;再次还有一部分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也就是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5.29%。其中城市高中生有31%在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了网络,而农村高中生只有19%。这反映出城乡学生在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接触网络的时间早于后者。在性别因素上,有36%的男生在6—9岁的阶段开始接触网络,女生在同一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为16%。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要早。

(五)手机使用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179人在高中阶段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0%,还有30%的学生没有手机。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女生拥有手机人数的比例高于男生。城市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3︰1,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2︰1,可见城市高中生比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有72%的高中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有28%的高中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城市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2︰1,农村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3︰1,可见城市高中在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这方面反而比农村高中管理得要宽松。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方便和别人联系、上课无聊打发时间、习惯带手机、用手机查资料帮助学习、别人带了我也带。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理由没有分别,但是选择上课无聊打发时间的男生人数为29.75%,女生为11.76%,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在课堂上手机影响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男生。不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影响学习、浪费时间、习惯不带手机。选择影响学习的农村高中生人数超过城市高中生人数。

三、高中生媒介认知情况

(一)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信任程度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对于媒介中传播的信息有64.98%的人选择偶尔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有19.84%的人选择经常怀疑,从不怀疑的占11.67%,还有3.5%的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不深入,往往容易直接认同媒介中的信息取向。城市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7.9%,农村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16.1%,这说明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得较少。

(二)对媒介的信任程度

在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他们信任的媒介的排序为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手机。他们对报纸的信任程度最高,有29.96%的人选择最信任报纸。对手机信息传播的信任程度最低。此项城乡和性别差异体现出来的结果基本相同。

四、高中生媒介参与情况

(一)参与媒介实践活动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4.24%的学生不清楚媒介实践活动,没有参与过。有25.68%的学生参与、组织媒介社团组织,有23.74%的学生参与过媒介从业人员的讲座交流,有22.9%的学生参与、组织了学生记者团,有21.4%的学生参观过报社、电视台、网站等,还有10.89%的学生自己创办过报刊、电台网站等。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其中城市高中生在组织学生记者团、参观媒体、自办报刊或电台网站、组织媒介社团组织、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前来交流讲座这几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农村高中生的数值,农村高中生在“不清楚没参与过媒介实践活动”这一选项上的数值高于城市高中生的数值。

(二)手机功能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主要运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或玩游戏、阅读、购物。可见,人际交往功能和通过新媒体自主获取信息是高中生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经过交叉统计分析,城乡差别不大,但是在性别因素上,男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女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玩游戏成为男生使用手机功能的首选。

(三)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方面,有39.3%的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获得,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9.2%的学生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再次有18.3%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论坛。可见社交媒体在当前高中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人际传播的影响力非常明显。有75.1%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并经常登录,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排名前三位的是了解最新资讯、希望与名人进行交流、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城市高中生与农村高中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选项上,前者的数值为41.01%,后者的数值为23.73%。这表明前者比后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在微博上发表内容的前三名依次为:个人心情感受、生活琐事记录、转发名言。有53.96%的城市高中生把微博作为个人心情感受的记录,农村高中生只有39.83%。对社会事件进行评价的数量比也是城市高中生高于农村高中生。这说明前者利用微博表达自我、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程度均大于后者。我们调查的高中生微博粉丝数量主要集中在10—100人,占总数的52.92%,主要关注明星名人、同学朋友和资深人士。其中城市高中生粉丝数量在100—500人的数量超过农村高中生。

(四)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由谁教给你的”这一选项中,有56.81%的学生选择是同学或朋友教的,占总体比例最大。其次为兄弟姐妹教的和自学。女生自学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城乡高中生均选择了我的父母不会陪我一起阅读报纸、不会陪我一起收听广播、经常陪我一起看电视、不会陪我一起上网、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我的老师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媒体资源。农村高中生在“父母不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这两方面的数值比例均高于城市高中生。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媒体资源的数值比例在城乡高中生中前者高于后者。有85.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一门媒介素养课程,有89.5%的学生认为父母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媒介素养水平。这说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一)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是高中生媒介使用的明显特征

在我们调查的高中生中,虽然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是他们每天平均保持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对电视、杂志、网络的接触较为频繁。他们主要关注娱乐信息,基本上在10—1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体。并且在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并使用手机。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数量均高于农村高中生,并且前者在6—9岁开始接触使用网络媒体。以上均说明,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高中生这一群体接触使用新媒体的数量和时间特征都十分明显,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信息获取或社交娱乐,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法忽略。但是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花费时间过长、关注内容单一、自控能力不强影响学习等。

(二)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较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0%的高中生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剩下的绝大部分基本上不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每天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着再次传播。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信任程度高于手机等新媒体,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的程度低于城市高中生。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有很多媒介事件中存在虚假成分或过度煽情夸张渲染等问题,长期接受某种媒介信息的议程设置和情感影响会导致受众形成较为片面的刻板印象,这样对他们特别是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向。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6

一、教学目标与内涵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全球的发展与协作呈一体化的趋势,信息环境高度开放,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传媒行业作为宣传与舆论的重地,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融合型新闻人才,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新需求,这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融媒体环境仍有很多问题,媒体环境污染、诚信问题,媒介垄断、外国媒体肆意捏造事实,信息侵犯,谣言四起,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与格局之下,如何在提高新闻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新闻媒介素养,“软”与“硬”两种实力共同进步,培养高素质的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现阶段高校新闻思政教育的主要要求。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的专业必修课,通过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融媒体意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立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实践途径

(一)教学内容

在新闻学概论中因其理论的特殊性与案例的丰富性,更新较快且常与时政内容相结合,故在教学设计中应使用恰当的方式寻找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引导”,拓展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激发新闻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力。

1.新闻学与新闻事业发展史

新闻活动是人们应对外界变化,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媒介形态的不断更新,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都是与人类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新闻事业发展中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了解到我國新闻事业的灿烂与我国的技术和文明对整个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一份贡献。“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早一个世纪;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明创造,早于后期古登堡发明轮转印刷机,为世界文字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动力支持;中国特色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重要支撑,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2.新闻的特点

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媒介,却弱化了“核实功能”,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大量不实信息、谣言通过融媒体平台散布开来,这与新闻本身的特点——真实,是背道而驰的。在教学中,从经典的“华南虎”事件、“纸包子”事件讲到2019年“部分字词改读音”等事件,强调其关键性,从这些虚假新闻中学习基础的新闻知识,树立正确的新闻生产原则,坚持真实性导向,反复核实信息源,对所发信息负责,对所传信息负责,对受众负责,客观如实地反映现实所发生的情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诚信待人待物,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坚持理想信念,共创和谐的生活。

3.新闻事业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一切功能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新闻事业还具有宣传、舆论引导与监督、赢得利润、提供娱乐等作用。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享世界各地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青年群体过分崇拜西方与外媒,不假思索地完全认同外媒的观点,却排斥我国媒体的宣传报道,例如香港的暴动事件,参与的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分析这些报道和事件的具体做法,帮助学生区分传播与宣传,识别外媒报道中的不良意图,理解西方的宣传概念已经“污名化”,换用一些其他的形式代替宣传,莫要无端拒绝我国的宣传报道形式。另外,外国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偏颇与不实,特别是涉及少数民族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他们运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方法,传播了大量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如何帮助学生合理辨析报道中的不实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跟风,不盲从,如何引导利用对外宣传,表达我国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做一名合格的、理性的中国大学生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举例分析不同时期我国优秀的宣传报道作品,在作品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所做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了道路,带来了希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勇敢、勤劳及智慧,应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自信、自豪。

4.新闻的受众

融媒体时代,受众具有普遍性,作为未来新闻从业者的学生,要关注到新闻受众地位的变化,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运用PBL模式(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积极引入前沿理论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例如,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把关人”到“守门人”到“寻路人”,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跟受众地位的变化有没有关系,同融媒体发展关系是什么,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在关注地位变化的同时,考虑到时代背景的改变给受众地位带来的影响,辩证地分析问题,创新性地解释与回答。而作为普通的受众一员,要根据变化作出适时的反应,勇于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事物。

5.媒介融合的发展与趋势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近期新闻研究关注的重点,在最新一版由李良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的《新闻学概论》教材中,直接把“中央厨房”式的管理模式单独成章,其重要性可想而知。2014年8月,媒介融合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势不可挡,传统媒体的转型势在必行。媒介融合在西方推行较早,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但是推进媒介融合要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生搬硬套,需结合中国实际。

在教学中,选取了两次的讲话节选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则是2019年1月21日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几种风险和应对方法。通过认识这些风险,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的风险,更要培养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风险意识,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好学生。

第二则是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更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多次强调了融媒的重要性,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维护网络安全,在网络空间里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用好媒介,做好媒介融合,最终建立“四全媒体”。作为有专业理想的学生,更是要从专业的角度解读的讲话,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因为媒介与政治是息息相关的,不能脱离政治去谈媒介融合,这是不切实际的,结合我国的媒介融合的目标,在了解世界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深切地为我国媒介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媒介观,逐渐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

(二)教学方法与技巧

1.结合网络智媒新技术,开启多元教学模式

融媒环境下,新媒体与其App的不断开发,新平台和新技术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生动形象的有效传达成为关键。新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理论内容居多,枯燥无味,但胜在时政案例颇多,且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例如,我国的宣传有多种方式,很多县村在宣传国家政策时常用标语、条幅,还有一些地区为了反腐倡廉专门建立了警示基地,但这些地区通常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现,也可通过3D和VR技术,大大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也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张,拓展教学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課堂后,对于难理解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现场答疑,既解答了问题,又寓教于乐,拉近了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健全的交往观。还可利用空余时间录制微课,将思政知识点蕴含其中,放入固定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点拨,加固知识点,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对于教学效果的验收,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全新的测试模式,设置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结合的题目形成问卷,每题分数、总分、答案固定,采取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学生可自行检测,查缺补漏;教师也可查看每一位学生的分数,观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

2.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益于知识的主动吸收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主题的不同,可选择主题辩论赛、现场采访模拟、新闻播报与点评等多种形式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增设热门话题的“新闻会”,学生自主演绎与研讨,争取覆盖每一位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与活跃度,理性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洞察社会形态,观察社会冷暖,提高社会自知力和社会的责任感。

3.关注个性化成长,定制个性化课程

全新的融媒体时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对待课堂的态度均有所变化。传统的课堂在既定的框架下授课,单一的教材、内容、形式,学生虽共同完成了课堂内容,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接受程度与需求。在教学中可以多构建板块兴趣模式,通过网络或者学习兴趣小组呈现,学生可以因人而异地选择学习,增加群体课程之外的个性化教学活动,教师进行个性化的点拨。

三、结语

融媒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任重道远,探寻新闻学概论课程中思政元素路径的意义在于,学习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大多是未来新闻从业人员,肩负着新闻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向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基地,更是社会教化的场所,通过专业知识的有效传达,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式引领,做到专业中育人,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新形势寻找多元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热爱,进而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7

(一)媒介接触类型

高中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电视,其次是杂志,再次是网络。根据交叉分析,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的频率前三名是电视、网络、手机和杂志(杂志与手机数据相同);农村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频率的前三名是电视、报纸和杂志(杂志与报纸数据相同)、广播。这说明,城市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使用媒介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对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明显超过后者。

(二)媒介接触时间

高中生平均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其次是1小时以下,再次是3—5小时。超过5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城市高中生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媒介的时间上差别不大,跟总体统计结果的顺序一致。

(三)接触媒介内容

根据统计结果,高中生对媒介中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娱乐、社会、时政、体育、财经、教育考试。这说明高中生在媒体中获得的主要是娱乐信息,其中主要是明星动态、影视信息和绯闻八卦等。其次是社会新闻,主要是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新闻。时政新闻主要是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而教育考试类的新闻信息的接触数量所占比例较低,而此类信息跟学生的密切程度本应是最高的。

(四)网络接触时间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最早接触网络的年龄主要是10—12岁,也就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占总人数的41.63%;其次还有一部分是在12—16岁才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6.85%;再次还有一部分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也就是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5.29%。其中城市高中生有31%在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了网络,而农村高中生只有19%。这反映出城乡学生在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接触网络的时间早于后者。在性别因素上,有36%的男生在6—9岁的阶段开始接触网络,女生在同一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为16%。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要早。

(五)手机使用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179人在高中阶段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0%,还有30%的学生没有手机。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女生拥有手机人数的比例高于男生。城市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3︰1,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2︰1,可见城市高中生比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有72%的高中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有28%的高中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城市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2︰1,农村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3︰1,可见城市高中在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这方面反而比农村高中管理得要宽松。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方便和别人联系、上课无聊打发时间、习惯带手机、用手机查资料帮助学习、别人带了我也带。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理由没有分别,但是选择上课无聊打发时间的男生人数为29.75%,女生为11.76%,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在课堂上手机影响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男生。不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影响学习、浪费时间、习惯不带手机。选择影响学习的农村高中生人数超过城市高中生人数。

三、高中生媒介认知情况

(一)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信任程度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对于媒介中传播的信息有64.98%的人选择偶尔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有19.84%的人选择经常怀疑,从不怀疑的占11.67%,还有3.5%的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不深入,往往容易直接认同媒介中的信息取向。城市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7.9%,农村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16.1%,这说明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得较少。

(二)对媒介的信任程度

在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他们信任的媒介的排序为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手机。他们对报纸的信任程度最高,有29.96%的人选择最信任报纸。对手机信息传播的信任程度最低。此项城乡和性别差异体现出来的结果基本相同。

四、高中生媒介参与情况

(一)参与媒介实践活动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4.24%的学生不清楚媒介实践活动,没有参与过。有25.68%的学生参与、组织媒介社团组织,有23.74%的学生参与过媒介从业人员的讲座交流,有22.9%的学生参与、组织了学生记者团,有21.4%的学生参观过报社、电视台、网站等,还有10.89%的学生自己创办过报刊、电台网站等。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其中城市高中生在组织学生记者团、参观媒体、自办报刊或电台网站、组织媒介社团组织、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前来交流讲座这几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农村高中生的数值,农村高中生在“不清楚没参与过媒介实践活动”这一选项上的数值高于城市高中生的数值。

(二)手机功能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主要运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或玩游戏、阅读、购物。可见,人际交往功能和通过新媒体自主获取信息是高中生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经过交叉统计分析,城乡差别不大,但是在性别因素上,男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女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玩游戏成为男生使用手机功能的首选。

(三)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方面,有39.3%的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获得,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9.2%的学生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再次有18.3%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论坛。可见社交媒体在当前高中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人际传播的影响力非常明显。有75.1%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并经常登录,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排名前三位的是了解最新资讯、希望与名人进行交流、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城市高中生与农村高中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选项上,前者的数值为41.01%,后者的数值为23.73%。这表明前者比后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在微博上发表内容的前三名依次为:个人心情感受、生活琐事记录、转发名言。有53.96%的城市高中生把微博作为个人心情感受的记录,农村高中生只有39.83%。对社会事件进行评价的数量比也是城市高中生高于农村高中生。这说明前者利用微博表达自我、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程度均大于后者。我们调查的高中生微博粉丝数量主要集中在10—100人,占总数的52.92%,主要关注明星名人、同学朋友和资深人士。其中城市高中生粉丝数量在100—500人的数量超过农村高中生。

(四)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由谁教给你的”这一选项中,有56.81%的学生选择是同学或朋友教的,占总体比例最大。其次为兄弟姐妹教的和自学。女生自学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城乡高中生均选择了我的父母不会陪我一起阅读报纸、不会陪我一起收听广播、经常陪我一起看电视、不会陪我一起上网、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我的老师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媒体资源。农村高中生在“父母不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这两方面的数值比例均高于城市高中生。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媒体资源的数值比例在城乡高中生中前者高于后者。有85.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一门媒介素养课程,有89.5%的学生认为父母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媒介素养水平。这说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一)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是高中生媒介使用的明显特征

在我们调查的高中生中,虽然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是他们每天平均保持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对电视、杂志、网络的接触较为频繁。他们主要关注娱乐信息,基本上在10—1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体。并且在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并使用手机。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数量均高于农村高中生,并且前者在6—9岁开始接触使用网络媒体。以上均说明,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高中生这一群体接触使用新媒体的数量和时间特征都十分明显,余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信息获取或社交娱乐,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法忽略。但是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花费时间过长、关注内容单一、自控能力不强影响学习等。

(二)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较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0%的高中生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剩下的绝大部分基本上不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每天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着再次传播。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信任程度高于手机等新媒体,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的程度低于城市高中生。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有很多媒介事件中存在虚假成分或过度煽情夸张渲染等问题,长期接受某种媒介信息的议程设置和情感影响会导致受众形成较为片面的刻板印象,这样对他们特别是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向。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8

对于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来说, 多媒体教学对于化学知识的讲解有着较大的帮助, 然而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教师, 应做到与时俱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能更好地降低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中枯燥知识的理解难度, 有效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团队合作, 探究实验当中提效率

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知识是高考对于高中生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明白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面向高考, 更要注重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 团队合作是当今众多科研成果的主要研究方式, 有效的团队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验效率。因此, 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团体合作、提升探究实验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实验, 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效率, 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印象。如在进行化学元素的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 按照实验室的布局与器材分布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学生通过分工实验提升实验效率。如果A同学负责检验硫酸根离子, 那么B同学就负责氯元素的检验, 一旁的C就可以为两位同学帮忙并及时帮两位同学纠正实验当中的小错误等。人尽其用, 团队合作提升实验效率。实验课后, 及时总结学生在当天的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鼓励学生不仅在化学实验中重视团队合作, 在日常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应互相帮助, 进行自我探究式的化学学习, 进而有效地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高中化学教师应认识到团队合作教学对于学生成绩、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高中教师在日常化学实验知识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将团队合作精神落实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 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三、结合自我小结, 让学生探究式学习更有效

经验的总结是知识的雏形, 人类正是因为长期的总结自我的生活经验才有了文字和知识。善于总结是多数成功人士的秘诀,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我总结良好习惯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学习, 进而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化学教师不仅应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好知识总结, 在习题讲解方面也应做好总结示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自我小结, 有效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完卤族元素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专门挤出一节课为学生复习卤族元素的化学特性。先为学生总结氮与氨的作用, 分别列出高中常见的含氮化合物、含氮元素的酸, 对两者的化学性质做了简洁的回顾, 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又为学生列举了氨水的重要性质以及与氨水有关的一些重要化学方程式。最后, 为学生介绍了两种元素在农业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扩宽学生的化学视野。鼓励学生课后自我总结学习卤族元素这一章遇到的困难, 通过自我总结该章的化学错题经验, 重做这些错题, 切实提升自身化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结对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作用不可忽视,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有效的探究式总结教学。善于将主导转换为指导, 为学生做好总结示范, 引导学生总结自我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不断纠正错误、不断进步。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自我总结作用不仅体现在做化学题上, 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之处。高中化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总结,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总结习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

总之, 高中化学成绩在高中生的综合评分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对于高中生来说, 教师进行良好的探究式化学教学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实际明确自身教学目标, 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团体合作、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 切实提升学生化学学习效率。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9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把许多抽象的思想政治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比较抽象、深奥,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展示、传递信息。使学习内容由间接变直接,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深奥变浅显。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记忆牢固。例如,在高二哲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统一性”这一抽象的哲学命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视图功能,如用同一根绳子吊在气球两边的两个人都以另一个人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维持生命的系统之中这样一个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之后,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矛盾统一性和相互依存的道理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多媒体技术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觉材料,而且为学生展现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可以说,多媒体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如在纸币发行量的教学中,分别播放1994年消费者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使通货膨胀和市场疲软这个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许多人包括我们的一部分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就是说教,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也是“马列老太太”这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过去我们在讲授有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提供的许多材料和数字千真万确,论证也很有力,但学生总有三分怀疑。而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切入一些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反腐倡廉大动作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怀疑就大大减少了,政治课教学的可信度提高了。

五、从教师自身而言,利用多媒体便于延伸教师的基本技能

教师队伍中不乏多才多艺者,但每个人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要是一个好的组织者,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全能”。用录像代替口头描述可以更好地调动情感,引起共鸣。心理学实验也证实,外界80%以上的信息通过眼睛进入人脑。如果用板书突出重点,重要部分用明线条、不同色彩、不同字体标示出来,就显得醒目,就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

正因为多媒体有诸多优势,各学校纷纷采取措施推进电化教学,普及多媒体运用。但是,理想的教学媒体并不等于最佳教学效果,教学中媒体的组合是否恰当,媒体与教师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必须遵循教学媒体的应用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媒体演示一般要经历预先演示——心理准备——展示媒体——指导观察——提示要点——反馈调控等阶段。在此程序运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全面规划,认真准备。教师对媒体的演示程序要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并进行认真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媒体之前,要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即演示之前向学生说明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中应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观察的心理状态。

第二,适时展示,恰到好处。

第三,“演”、“讲”结合,指导观察。在进行媒体演示时,是教师不停地讲解代替学生观察,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思想在媒体演示教学中的不同点。因此,“演”、“讲”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是媒体演示的重点。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10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工学专业设置有着非常明显且重要的实际意义,电工学教学也是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关键学科。对此,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成效,则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探讨。对于教师来讲,我们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的同时,发现教育所面临着的内外部教学环境的变化,整合教学资源,吸收与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成效。就当下实际情况来讲,我认为多在电工学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收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也成为了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阻碍了它的发展[1]。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观察,对多媒体教学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详情如下:

1 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电力学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制作一些教学课件。优秀的教学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它不仅能够通过完整的内容归纳、直观形象的画面感,从而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颜色与结构的变化与搭配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解释电磁物理现象

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过去的方式是将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由一位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而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策略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具体来讲,比如在我们的教材内容之中,关于电磁物理现象的内容,既是难点也是重点。现象是一种状态,而片面化的语言怎么能完美地去还原呢?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言语来解释,即使是再生动的讲解,学生的理解总感觉不是很到位,同时印象也相对来说不会深刻。如带粒子的移动形成电流等电磁物理现象。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相关动画,模拟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并附加上其中的因果关系。

3 利用多媒体来弥补我们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

基于一些现实因素所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总会不免收条件所限而对于某些实验或者实验的某些特殊步骤无法动手实现或者亲眼所见。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比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学习中,采用三维动画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旋转磁场和转子跟着磁场转动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等。这样可以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或者是实践操作营造一种空间想象,而这种空间想象的养成也往往是学生提高自身创造力的一种关键起点或者说是必备素质。另外,我认为,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拉近与实践操作的心理距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学习状态。

4 利用多媒体来做教学归纳等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思想,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多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写作板书的过程中,既消耗时间,也显得比较繁琐。当然,必要的板书结构还是不能少的,对于大部分教学归纳等教学任务,我们可以主要依靠多媒体来实现。比如,对于内容章节框架结构、重要知识点的分类汇总等,以及我们课件需要进行的习题解答等,都可以将多媒体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好的“帮手”或者说是“伙伴”。让学生在课堂仅有的时间内,接受更多、更直观、更具针对性的信息。

5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学是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以电工电子理论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电工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果采用纯粹的黑板教学,学生不易理解。根据《电工学》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4]。《电工学》理论性较强,且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教材本身就感到困难,更何况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了。通过多媒体,使这些较为碎片化的理论,做一些横向对比与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将一些看似复杂的、用言语表达不清楚的感念通过多媒体形象化表达。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匡迎春,沈岳.高等农业教育[J].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引导式”教学―电工学课程“引导式”教学的实践,2002(10).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11

一、多媒体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我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化学的新课,不容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上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子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三、多媒体辅助学习总结

复习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复习课一般应将该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外在异同和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差别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及差别。传统的复习课是老师一边讲一边将这些联系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往往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知识结构事先用软件输人到计算机中,复习时一边讲,一边逐步把知识结构显示出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四、多媒体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搞好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贮量大、速率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老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L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12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初中政治教学的好处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地不断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图文并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友好的交互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得到更好的解决;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组织信息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多媒体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形象、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比较差,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基于初中生这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创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和高尚行为的感染。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更为友好的交互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应用到初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造一个更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原本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利用视频、音频等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实际情景,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初中政治课堂更有活力。

比如,我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在讲到“多彩生命构成缤纷世界”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资料来给学生做一个展示。如我们可以分享《2011年世界地球日宣传片》,著名歌手李健是“2011年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国区代言人,他的作品《故乡山川》也被用于世界地球日的宣传片。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音频和视频,这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也有很好的帮助。

(二)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结构

初中政治课内容较多、较杂,原理、观点、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理论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理论的讲解,那么学生将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初中政治课上繁琐的概念、抽象的理论等教学重点、难点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出来,从而使初中政治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结构合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身边的诱惑》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不良诱惑,哪些是良好诱惑,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良诱惑,哪些良好诱惑。学生讲完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材上的观点与实际相结合,突出了教学重点,达到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扩大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应紧跟实际,要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实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时事引进课堂,从而让学生能适时地了解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同时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当多,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浓缩,让学生在几分钟内学到很多的知识。这样也就丰富了初中政治课的知识量,让学生在课上就理解了许多深奥的理论知识,不用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查阅。这样也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有利也有弊,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首先,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具体讲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学生所要理解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展示出来。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的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总结和概括,只采用讲解法即可。其次,初中政治教学中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避免以视听取代了语言交流。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能成为课件的“解说员”,学生也不是吸取信息的“容器”。初中政治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手段。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教学功效。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新媒体实习自我总结篇13

一、当代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10月18日,此日北京大学设立“新闻研究会”,徐宝璜、邵飘萍为学子讲授新闻学理论与实务。从那以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国新闻教育已走过近百年历史,其价值取向已呈现出多维化趋势,新中国成立前,新闻教育主要受美国模式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受苏联模式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闻教育反思过去新闻教育的不足,突破单向度思维模式,大胆推进新闻教育改革,新闻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报告,1994年我国共有专业点66个,到1999年增加至124个,近三四年更是增加到800余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学生约有16万人。[1]毕业生数迅速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就业率没有增加,相反,近年来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有人调研发现,在2003年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约为70%,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已降到50%左右。[2]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供大于需”的矛盾,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还是质量性的矛盾?我们认为,固然有因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结构性的矛盾,但是更多的因素,还是因为我们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胜任传媒业岗位的要求造成的。因伴随新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新兴媒体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有60万到80万人之多。[1]而且,目前企事业设置了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专员等岗位,而这些方面人才较缺乏。同时,现在不少企业也纷纷创办内刊和企业网站,这些机构也急需新闻传播人才,可以说,“泛媒体”的大量出现,为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对新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高校近些年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都是依托本校与新闻传播学相近的学科专业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专业许多都脱胎于文学院、中文系、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院系,受母体的影响,带有较浓厚的原有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色彩,许多课程原封不动地从中文系、音乐系等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照搬过来。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方面表述不详,培养目标大都是笼统表述为“为各大媒体、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各校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类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模仿国内几所“985”高校或者“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结合本校实际来制订。

教学内容更新不快。现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着某一媒体来设置,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着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来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广播电视的录、编、播等来设置,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反过来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新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陈旧,往往滞后于新闻传媒发展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也大都按照教材的内容体系来进行,没能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对当代鲜活的新闻传播现象涉猎较少。如《新闻编辑学》内容至今仍局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的框框中,与新媒体相距甚远,学生上课往往提不起劲,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实习实训抓得不紧。实习、见习、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是新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近些年,由于新闻专业学生大幅度扩招、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存在着专业实习、见习、实训抓得不紧的现象。学生要到高校所在地媒体单位实习往往较难,主要是因所在市媒体提供的实习、见习岗位有限。不少高校为省事,往往采取自主实习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有些学生会联系媒体单位实习,而也有一些学生则根本不去实习,到返校时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了事。一些学生就是去了实习单位,也存在着因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而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至于有些高校要求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的见习,也因见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重视不够、经费少等原因而流于形式,而且这些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新闻专业带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办好新闻专业,搞好新闻教育,实验室建设必不可少。目前,不少高校因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新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名不符实,仪器设备较少,且有些已经老化,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所需。有些实验员半路出家,对新闻教育的规律了解不透,对新闻知识掌握不深,导致在指导实验实训时,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不佳,从而使得实验室建设水平整体不高。

师资队伍能力有待加强。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道出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一所大学的极端重要性,时至今日,仍然让人警醒。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由于起步较晚,教师不少出身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这一方面为新闻学教育提供了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导致新闻学处于“杂家”的境界,使其学科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性不强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呼唤“双师型”教师,希望教师既有传媒业的工作经验,又有从教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培养出来的,缺乏在媒体工作的经验,自己动手采访新闻、写新闻、搞编辑的经历欠缺,导致实践能力不强。由于不少教师是非正规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其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理论基础也有待夯实。

三、顺应传媒业发展潮流,认真反思我国的新闻教育,大力推进新闻教育改革

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总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就是为了使方案更加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首先要推动新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适度融合,加强一些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可根据学生意愿,适当开设一些经济类、法律类、文化类等类别的课程。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前两年以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门数占总课程数的75%,后两年才学习新闻类专业课程,课程门数占总课程数的25%。[3]可见,美国新闻院系对行业知识学习的重视。这启发我们,要加强新闻专业学生行业知识学习,以增强与经济学专业、法律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要推动新闻传播类专业间的融合,适度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告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等专业相融合。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全院通用基础专业课进行大胆改革,开设了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两门业务性专业课程,使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不但适应传统的平面媒体,也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再次,要推动专业内部的融合。新闻类课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论类课程和实务类课程两大类,我们要善于用新闻理念指导我们的新闻实务,促进理论类课程与实务类课程的融合。在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要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中心,推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类课程的融合,可以试行以新闻稿件的印刷或播出为中心,模拟总编室流水线的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新闻素养。

不断更新拓展教学内容。我们要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之间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这方面,一些知名院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同时,该校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完善课程结构,推进特色办学,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在学生打牢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规划选择专业课程包。这6个专业课程包分别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传播学(1)视觉传播选修课程包、传播学(2)新媒体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系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每个课程包里至少有5门课程,通常每门课程的学分是2分。其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专业选修课共需选修16学分,同时要求每名学生都必须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包中选修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以上,其余学分可自由选修任何一个课程包中的课程,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方向之外的3个课程包,这样就促使学生所选课程的面更广。[4]除了开设一些结合新闻实践的新课程外,对一些传统的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有关理论知识和新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认真抓好专业实习实训。目前,新闻传播学子实习实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媒体实训。学生可到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网、校报编辑部实训,了解新闻采写编播等流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办报纸、自制网页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有实训的机会。二是校外媒体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杂志社、音像制作公司等单位实习,在生动的专业实习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主动与有关公司、传媒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共办相关实验室和新闻传播学专业。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开门办学,争取与有关传媒机构共办相关专业。要切实改变大四年级学生实习的“放羊”状态,做到实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有指导、有考核、有奖惩,特别要严格考核,坚持实习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从而不断提升实习质量,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较多,与纯文科专业相比,办学成本较高。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好平面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播音实验室、电视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报刊电子编辑及网络、媒体融合实验室、电话访问(CATI)实验室等,以满足教学需要。要加强管理,保证实验开出率,提升实验效果,要以争创省级和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抓手,促进实验室建设。要鼓励、资助学生团队建立“专业工作坊”,充分利用好有关实验室,积极参加各种省级和全国性的专业大赛,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相结合,以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一所大学,教师是关键。面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薄弱的现状,及时出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举措,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到国内名校甚至国外高校脱产进修,进修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提高学历,也可以是访学、单科进修、做博士后等。要鼓励教师在岗培训,到传媒机构参与传媒实践,掌握新技能、新知识,不断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努力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此外,还可以直接采用刚性或者柔性方式,引进媒体资深传媒人员担任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要重视聘请资深专家、名记者、名编辑、知名媒体从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介绍业界前沿动态,分享其丰富的成功经验,补充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促进学界与业界的良性互动。要扎实开展好相关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教案、课堂教学等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使广大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勇于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做到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鼓励专业理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师积极参与理论研究。

总之,推进新闻教育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呼唤,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传媒人才的新期待,身处媒介大变革时代的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遵循新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在新闻教育改革上、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有新突破、新成效。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2009年规划课题《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黎妙娟,范以锦.新闻专业毕业生:除了媒体还可以去哪儿?[J],中国记者,2011(11).

[2]王天定.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3]孙志伟.浅谈大新闻教育理念下的多元融合新闻教学[J].教育探索,2011(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