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实用13篇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1

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对比

1、专业性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专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明显优于新兴媒体。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是在专业的制作之下形成,具有真实性强的特点,这也是导致传统媒体在即时性上差于新兴媒体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新兴媒体来说,其信息量大,且内容缺乏专业性,导致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2、传播范围

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主的新兴媒体在传播的广度上明显优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受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搜获新闻信息,决定了其观众范围广。而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传播范围上受限,相对狭窄的传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3、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兴媒体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微博、微信和论坛等新兴媒体,其传播平台具有互动性,受众不仅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平台传播内容,进而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互动性上比较欠缺,使得媒体传播效力相对较弱。

二、新兴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机遇

1、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机遇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优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也是推动传统媒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采访技能的融合方面,传统媒体可以依托新兴媒体的先进性,优化与调整传统的报道方式,转而通过微博、微信及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提高传统媒体发展的能动性与广泛性。

2、产品数字化的创新机遇

数字化是当前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媒体着力于产品数字化发展,是适应新兴媒体时代的必然举措。一方面,新兴媒体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逐步转变发展的形态,转而以数字化的产品迎合受众的需求。如,在很多报纸中,二维码就在其中广泛使用,便于读者在信息阅读的同时,同时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网站,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3、发展模式创新的机遇

新兴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冲击是巨大的,如何在挑战中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契合媒体发展的大环境。首先,传统媒体要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在依托新兴媒体优势的同时,要逐步转变自己的发展姿态;其次,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兴媒体,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增值服务,如开发搜索引擎等;再次,新旧媒体间不应以敌对的方式谋求发展,而应更多地以相互融合的姿态,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媒体产物。

三、新兴媒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1、坚定地发挥自我优势,夯实发展基础

传统媒体在专业性方面,表现出新兴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而内容为王的竞争核心,突显出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兴媒体下的传统媒体,要坚定地发挥好自我优势,夯实发展的基础。首先,新兴媒体内容具有转载的随意性,而传统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正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传统媒体要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展现新兴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魅力;其次,传统媒体在即时性方面显然不足,面对这一先天性滞后,传统媒体应进一步注重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并做好包装等工作,强化新闻信息的专业性优势。

2、深入推进融合,创新传播模式

融合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谋发展前途的必然需求,也是传统媒体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新兴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是,深入推进两者的融合,创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是传统媒体谋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实现电视、报纸与网络的移动接入,是当前最为积极有效的融合。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强化与互联网的合作与互动,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进而不断地提高媒体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为信息的获取及挖掘,创造良好的途径。例如,重庆市秀山广播电视台在2011年以前一直用模拟信号传输电视节目,且电视频道只有三十几个,秀山台在16.17频道,收视率很高。自从改用数字信号传输电视节目以后,电视频道增加到200多个,秀山台改成了307.308频道,再加上各种新型媒体的增多,秀山台的收视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面对这一现状,秀山台充分依托移动终端,开通了《掌上秀山》APP,市民可通过下载《掌上秀山》,随手关注该台的自办节目《秀山新闻》《边城叙事》等栏目,增加了秀山台的收视率。

3、着力人才培养,开发个性化产品

个性化是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媒体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强化个性化产品的开发。首先,传统媒体要立足于受众的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如,央视手机客户端就是通过新兴媒体平台,实现新闻传播及互动;其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受众的个性需求。在新兴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要转变发展姿态,始终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提高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获得受众的肯定与欢迎;再次,传统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大力强化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充实媒体队伍,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予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传统媒体“谋发展、求共存”的关键。当前,传统媒体的发展,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好自我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两者融合、强化人才培养,从本质上夯实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推动传统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一些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05.

[2] 邹祥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策略[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3] 王桂芳.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J].陕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12.

[4] 陶伟.传统媒体如何改革以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版),2012.08.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2

一、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新媒体一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便有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定义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他将新媒体定义为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生成的各种媒介形态。本文所采用的也是他的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生成的媒介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即受众主动性强,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被动观看、阅读体验,新媒体受众可以主动选择观看时间、顺序、内容和形式等。信息容量大是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在虚拟空间,数字化的内容易于查找、保存、分享和再利用。另外,新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以较低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到达跨越地域疆界的广大受众,这又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

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自2002年起,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每年两次的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16年1月的调查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普及化、年轻化、移动化等特点:

1.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继续增长。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6.88亿,较2014年增加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较2014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图1 2005~2015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移动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0.1%,较2014年增长4.3个百分点,而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上网比例呈下降趋势,网民个人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为6.29亿,较2014年增长6303万,手机是拉动网民增长的主要设备。

图2 2007~201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3.年轻人群是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最高,达29.9%,10~19、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的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

图3 2014及2015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图1-3均属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三、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互联网冲击已经坐实,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革新和调整。这不是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而是传统电视媒体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自身动态的演进过程。

1.“内容为王”的节目内容开发策略。伴随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众接触到的传播媒介形式趋于多元,但任何媒介承载的信息仍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只是不同媒介呈现的信息形式不同而异,即内容仍然是媒介的核心价值,媒体内容制作和编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强势媒体为尽可能满足受众,会根据细分的受众需求及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处理自己的内容资源,并可将自己的内容放到其他平台传播,获得更多收益。传统电视媒体更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受众互动,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积极与其他媒体合作。

首先,创新内容的主题,充分发掘广大网友的智慧,将网络热门话题、事件作为节目线索展开报道;其次,创新内容的叙述方式及讲述风格,用故事化、草根化及本土化叙述方式将“硬”新闻“软”化,既可以增强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升节目质量。另外,对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节目内容开发的体现,手机、博客、微信等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带有个人色彩且分散、简短,无法做到全方位解读,电视媒体作为专业传播机构能够对离散信息进行梳理、挖掘,给出解释性、分析性报道。

2.“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当下,新旧媒体已形成共存、竞争、融合的局面。传统电视媒体只有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多媒体融合既指媒介形态融合,更包括内容、资源、市场和组织间融合。它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包含三个阶层:一是媒介互动,即媒体间战术融合;二是媒介整合,即组织结构性融合;三是媒介大融合,即同一媒体数字平台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一云”就是指一个以视频为主的内容产品集合,“多屏”即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及户外广告屏等。若电视媒体实现了“一云多屏”,就意味着任何内容都能够在不同终端互动、传播,受众可以使用一个账号在不同的终端登陆观看节目,进行评论、转发等。

电视媒体 “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实现了节目在不同媒体形态上的传播,既提升了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又扩大了节目内容的传播范围,变相地拓宽了电视媒体的收益渠道,同时该策略促进传统电视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媒介经济效益。另外,媒介融合使得本来相互独立的各产业边界模糊、业务领域部分重合,这就导致相应政策法规不再适合媒体的新发展状况,进而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总之,“一云多屏”的多媒体融合策略能够使电视机构在保持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同时向着全媒体方向发展,增强了电视媒介的竞争力。

3.差异化品牌经营策略。简单来讲,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产品系列的认知度,是市场化行为中的一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消费品,人们在消费了其使用价值后便将其抛弃,品牌是一种虚拟价值,是一种消费体验,不会随消费行为结束而消失,而是植根于人们内心,增加认同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资产。

在当前愈加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媒体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凸显了品牌优势的竞争能力。电视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就要通过制作差异化的节目内容和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等方式树立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而一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得受众的认可,便可以获得高收视率进而取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在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升自身在同行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降低了媒介经营风险。

新媒体领域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媒介品牌的竞争。而创立品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电视媒体要树立新媒体品牌就要对节目内容全方位包装,打造差异化口碑节目或品牌栏目。例如,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主持人自身就是一个个人品牌,主持人自身的明星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粉丝观看节目提高节目关注度,而通过节目又能让更多观众认识自己,形成良性循环。台标作为电视频道的标志也是树立品牌的一个努力方向,除具有识别区分性外,台标的设计更具象征性、装饰性和艺术性。以“芒果台”的昵称被大家所熟知的湖南卫视,其台标是明黄色勾画出的简单流畅的椭圆形轮廓,左下方留有缺口,与芒果颜色和形状相似,因此被网友们亲昵地称为“芒果台”,这样的外形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南。而“芒果”的昵称更是符合了湖南卫视的几档综艺娱乐节目的风格,新颖独特,活泼而不失稳定,严肃又不呆板。另外,新媒体平台上的电视节目内容通常由多个版块组成,如果各版块名称能在考虑节目内容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其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又具生动、鲜明性,也是差异化品牌经营的一种方式。

品牌效应具有延续性,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若能很好地树立自身的品牌,既能够在品牌策略引导下提升传统业务能力,又能将这种优势带入新媒体平台,为拓展新媒体业务提供品牌基础,而新媒体业务的发展也必定会助力传统业务,形成多媒体平台品牌资源共享、相互推动、促进良性发展格局,达到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体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黄升民,周艳,何晗冰.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席巧娟.电视传媒与传播文化大趋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4] 喻国明.媒体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5] 余明阳.品牌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

[7] 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

[8] 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5).

[9] 黄思慧.如何在电视网站中发展IPTV业务[J].有线电视技术,2008(1).

[10] 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3

0引言

传媒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标志,是一项能够极大造福于人类社会、提升人们生活素质的公共事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媒产业正面临着一场新闻革命,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一员,已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1新媒体带给传媒产业的冲击

新媒体以其传播快捷、资源丰富、参与性强、互动性强、个性化强的优势,快速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分食着科技期刊的广告市场和读者群体,科技期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场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传统媒体人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更是科技期刊急需解决的问题。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就目前来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具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2.1 传统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品牌性和公信力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着忠实的目标读者群、编辑队伍和原创作品的天然优势、精美图文并茂所产生的阅读乐趣,以及大幅面精美广告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但是,科技期刊限于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周期长,印刷成本高、出版时间固定、版面受限、互动性差等等。

2.2 新媒体的优势是其实效性极强,内容随时上传、更新,检索方便快捷,易复制,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动性强,编读之间可随时交流,相关内容报道全面,便于查询,广告更有针对性,出版发行简洁快速,成本低,受众面广;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Phone的出现,新媒体已不再那么受终端设备、电源和线路的限制,也能随时随地阅读了。但是仍不能像传统媒体(报刊、杂志)一目十行,不如传统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强,导致深度文章阅读率低,广告视觉强迫性差,效果不以保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会彻底改变。

3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机遇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正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重要的跃升期,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报纸、书刊的责任是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人类进步。科学技术乃是强势文化及第一生产力,相应地,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技术成果的传播者,拥有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科技制空权[1],它是反映一个时代及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

3.1 与互联网相融合 完成科技期刊向数字化的转型互联网日益成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更快捷和更普遍的信息源,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和新媒体,充分发挥期刊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实现刊网互动,这也是期刊业转型的重点方向[2]。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2011年5月19日北京举行的“教育出版数字化交流讲座开班仪式”上强调,对中国出版界而言,现在已经到了不是研究数字化重要与否的时候,而是要迅速行动抓紧完成数字化转型。

对于科技期刊,应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利互补,掌握在数字化时代的主动权,跟上世界的数字化潮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实现传统媒体向现代传媒产业的转型。

科技期刊承担着确认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还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3]。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影响,面临的形势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新兴的多媒体和网络传输的发展,科技期刊除了应该充分发挥文字、印刷品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外,更应该积极地采用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更方便、迅速地为受众服务。②对内容需求的变化,也是重要的方面。内容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保有话语权的资源优势,但网络媒体正分流着内容资源和功能的异化。③受众角色和阅读方式的变化。网络媒体模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使传播者和受众者在互动的基础上发生了角色的变化,而且地位平等。受众者也由沉默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参与者;阅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移动化的趋势。

3.2 转变经营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科技期刊的核心是内容,质量是提升科技期刊的生命力的关键。科技期刊的文章内容应反映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方向、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所报道的技术成果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把网络技术运用到编辑工作中,改变传统的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模式,对来稿进行信息检索,核对数据、引文,方便快捷,提高组稿、审稿的时效性;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索平台,可以更好更准地搜索、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净化学术环境,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业务范围,充分利用期刊网站平台,增加电子期刊、与读者的互动、下期内容预告提前上传期刊网站等,将原来文章发表滞后2个月上传改变为内容提要当期上网。将一条腿走路变为两条腿走路,以此来吸引读者,增加发行量。

3.3 努力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素质科技期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编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编辑加工时对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检索的情况。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①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跟踪世界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和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对论文的审读能力,从中发掘和采用那些技术先进、见解深邃、对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推广价值的文章。②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对编辑提出的必备要求,这也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前提。③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熟悉出版业务知识。④具有创新精神,多元化经营杂志。要有组织专题的能力,组织学术会议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术会议议题的选择上。⑤要有版权意识,对于来稿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检索,杜绝侵权行为。⑥认真学习贯彻相关的编辑规范和标准,为确保质量和出版周期,严把质量关,使编辑和出版质量不断提高。

4结束语

科技期刊要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快速发展,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4

受媒介属性和传媒体制的影响,我国传媒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广播媒体在性质上属于国有媒体。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广播媒体自身具有的功能和社会责任约束着媒体在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规范下从事传播活动,媒体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当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传统媒体主动适应当前的传媒环境,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和共同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向。

一、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分析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中国国家电台最具权威的新闻综合频率,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节目框架,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的节目时间和频率条件限制下,根据受众的收听习惯和主体的传播意图,节目板块和内容安排受到限制。《中国之声》的频道内容设置中,信息、娱乐、广告、宣传各自拥有不同的比例。《小喇叭》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广播节目,在《中国之声》的多次改版中,这档节目因为对青少年受众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性,被一直保留着,其中传播者的选择和把关作用很明显。《中国之声》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反响很好的栏目在节目内容调整中不断被新的栏目替代,如娱乐时尚类《今晚听吧》节目。

国有媒体的立场决定了广播媒介的报道方针和价值倾向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准则。《中国之声》倾力打造的全国广播联盟,使得分散各地的广播频率联结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局面,既有利于资源整合,又能将全国各地分散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集结到一起,经过再次选择和整理,传播的信息更加符合公众需要和媒体风格,能有效地传播和引导信息。在奥运火炬传递现场直播和奥运会持权转播中,全国各地的广播媒体共同合作,规模和时间都史无前例,创造了我国广播发展中的新辉煌。

从媒体功能来说,国有广播媒体产品的内容选择要体现积极、健康、广泛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著名传媒人梁冬、吴伯凡主持的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中,节目话题广泛,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商业等多个领域,具备相当的深度和前瞻性。《今晚听吧》、《残疾人之友》、《信息之窗》等很多栏目都注重关怀不同社会群体和体现不同的文化价值,在节目的内容设置方面,媒体注重于体现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兼有一些边缘文化和听众的价值倾向与文化意识。

二、对比研究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

(一)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对事件的反应迅速有力

信息加工和制作过程中,语言和音响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广播媒介要求的传播条件、资源、环境等比其他媒体更为轻松和灵活,信息加工过程简单,传播迅速。广播是所有媒体中播发新闻最快的媒体,在时间要求严格的传播环境中,广播媒介可以只凭借其语言,迅速地将事实信息出去,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更为明显。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全天候关注震区的人员伤亡和救援活动,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约束少,传播范围大,渗透力强

广播媒介受硬件设施的约束少,其传播范围和渗透力方面的优势明显。广播信号在输送过程中,依赖的转送和中转设施较少,在一些偏远地区也能较为便利地接收到信息,比较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体来说,其接收成本较低,适用于所有经济水平的听众。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不仅仅依赖于最初的广播接收装置,如收音机,其接收范围扩大到手机、汽车、互联网等一系列个人生活物品和交通工具中,在覆盖范围方面,广播媒体已经深入到更多的社会层次中,从而实现了广播媒体追求听众群体不断扩大的传播目的,更能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最终能很好的实现广播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社会价值。

(三)真实性强,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参与

广播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和消费过程以特有的方式统一于共同的时间,真实性更强,更能注重和表现出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过程。冰雪灾害报道中,《中国之声》多次打破常规栏目设置,与受困司机连线报道,不间断地关注受灾地区的受灾和救援情况,称为了灾害环境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媒体。在《今晚听吧》的节目设置中,很多内容是与听众在同一时间互动,共同参与而进行传播的,广播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听众收听和直接接收信息的过程,大量的现场直播和连线节目频繁出现在广播媒体中。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传播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多重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新的传播形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交流沟通能力,降低了传播成本,使得广泛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失去个人信息和隐私,更加自由地传播媒体环境下,多层次、多来源的信息难以辨别和取舍,混乱的信息易于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产生和发展不断变化的,今天的新媒体指,在计算机和通信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1]新媒体具有一些基本特征:超媒体、高共享和高交互性、信息的广度与发散度强大,新的传播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传播形式与形成世界的新面貌。

(一)探索更为成熟的网络广播形式,建设合理、影响力广泛的广播媒体网站

“新传播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跨媒体整合,整合的结果即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实现了媒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结合,使传播的效果改善,范围扩大。[1]”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传播形态出现,媒介工作者失去了一些对信息的控制和占有优势,信息使用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大量的信息。网络广播是当前形势下,传统广播媒体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而自觉改变和适应的结果。网络广播可以使用更为成熟的流媒体技术,解决技术瓶颈造成的网络广播难以收听,无法以多种形式获得个人需要的信息现状,满足受众随时传送、播放、收听的要求,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二)加强媒体与听众的互动和对听众的引导,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和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已经越来越渗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之中,新媒体的新闻信息更新程度很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和其它个人性质的媒介发展速度很快,影响力不断扩大。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图片、文字、信息等,不仅为广播媒体提供了新的收听方式,而且通过手机媒体的网络平台,媒体和听众的互动与沟通建立在多样化、个人化的共享平台基础上。媒体可以利用微博客和手机媒体的新媒体特性,加强媒体与听众的互动和对听众的引导,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和媒体影响力。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2]”网络广播不仅提供了在线收听、音频资料等信息内容,还提供了即时与受众交流的服务功能。其信息提供方式和信息消费方式倾向于一体和共时,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实现了“受众中心”,其论坛主题和内容设置可以多侧面的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受众群体的话语空间和群体意识更为统一从而有利于媒体整合。

《中国之声》通过“中国广播网”传播信息,掌握网络舆论,监视和引导言论,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其信息更有价值,影响力和引导作用更为有力。网站上设有论坛、博客等板块,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及时与受众沟通,得到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评价和反映,及时做出改变。目前,网站社区和论坛逐渐完善,网站内容不仅与传统广播媒体的节目内容相关,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出现了独立于传统媒体,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与网络媒体融合,探索更多形式灵活的发展方式和空间

当前媒体在处理信息与受众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基本趋势:通过大众化实现信息增值;信息分流从而进一步分众化。“而信息的力量全在于流动,流动的范围越大,传播得越迅速,被利用的可能性与利用程度就越大,就越有影响力与驱动力。这时,信息实际上就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3]”利用新媒体平台复制分发成本低的特点,广播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信息使用时间,将信息资源以更多的途径运用于广泛的领域,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形势中,扩大媒体影响力。通过网络广播的网络形态,媒体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内容,将广播的音频资源多途径利用和重复,应用到其他媒体和非媒体传播中。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可以打破广播媒体转瞬即逝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寻找和探索广播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可能的发展空间。

“播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文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其技术的应用在于推动传播由‘垄断’走向‘分权’。[4]”播客被人们认为是新一代“广播”。根据集成共享理论,广播媒体不仅可以将内容和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扩大,而且可以大胆地尝试将广播资源个人化,探索个人自由使用网络广播资源的多种途径。播客广播的音频资源正在形成更加个性化和个人化的利用途径。广播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探索更多可能的发展空间,共享和共同发展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传媒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5

0引言

在当今时代,新媒体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新媒体的产生,一方面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可以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在新形势下,电视正在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的挑战。电视新闻是电视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必须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科学合理地利用新的传播平台,使得自身的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对策。

1 在传播方面,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改变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

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从不同的角度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被颠覆,这也让传统媒体更加深刻地思索怎样转变自身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不断地推动其自身的发展。对于当今充斥着计算机网络之中被广大的受众所观看的所有的视频当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视频都是预先录制的,所以,有必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关的设置,保证这些视频能够在任意的时间范围之内都可以被下载。与此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电视现场直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体育赛事和紧急事件等等。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能够促进整条产业链的发展,而内容提供商是三网融合的最大的受益者。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传统媒体,有必要更好地延伸触角,演变为跨平台的多媒体电视新闻素材和内容提供商。

在将来,媒体格局应该是在融合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的竞争态势,并且实现电视新闻、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的密切配合,实现不同的媒体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另外,在当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不同的媒体之间所存在的技术鸿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已经发展成为各方内容互享的状态。具体来说,电视媒体所面对的是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在传播方式、接收方式以及互动方式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别,但是内容都是统一体的。新媒体依赖于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内容资源优势以及媒介影响力,而新媒体,如计算机网络则以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为传统媒体带来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看来,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传播方面,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改变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在内容方面,高度重视电视新闻的质量

在现阶段,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方面面临着节目内容单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的报道和选题策划大体上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主题宣传和系列专题节目为主,与此同时,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一般都是积极的,一些新闻报道语言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很少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这就导致电视新闻的内容质量不高,不具备较高的可看性,不能够吸引观众积极地观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所强调的主题、报道所选取的角度、内容所阐述的途径等方面都必须加以科学有效地创新,切实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保证每一个电视新闻观众都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收看电视新闻。只有保证每一个电视新闻观众都能够爱看电视新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在内容方面,高度重视电视新闻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来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在内容方面,高度重视电视新闻的质量。《朝闻天下》在新闻报道角度和新闻报道方式方面都具备较强的感召力以及良好的贴近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积极地观看《朝闻天下》这一电视新闻节目。

3 在形式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摒弃传统的旧套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视新闻的形式都一直是走传统的老路子,使用传统的旧套路,很难进行创新。“突破”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般都是电视台随大流,没有大胆的创新。时间久了难免都形成自己的“套路”。“套路”说积极一点那是自己的“创造发明”,是自己最有效率的传播方法之一,但说难听一点,“套路”有僵化、偷懒的味道。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倘若电视新闻的形式仍然一直是走传统的老路子,使用传统的旧套路,不能够进行创新,那么,就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积极地观看电视新闻。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认知效果越大,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由此看来,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积极地观看电视新闻,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观众的心理特征,对于电视新闻进行创新,在形式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摒弃传统的旧套路。

具体而言,电视新闻观众的心理存在着以下的三个特征: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观众心理是把电视新闻传播者的意图转化为观众行为的中介。观众心理的这个中介功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形式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摒弃传统的旧套路,高度重视观众的心理特征,就可以要求电视新闻主播改变传统的坐着播音的旧套路,而是面带表情地站着,让广大的电视新闻观众能够感受到电视新闻的创新。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在这一新形势下,只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努力做到电视新闻的创新,可以保证,电视新闻这一传统媒体就不会消亡。电视新闻报道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等一系列的特征稳定着大量的观众,而新媒体的产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电视新闻相互配合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当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报道必须做到主动出击,不断地探索新的报道模式,不断地寻求与新媒体联姻的方式,扬长避短,弥补不足,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下获取长远的发展,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6

科普期刊是面向普通公众,传播与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期刊,它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科普期刊近500种[ 1 ]。科普期刊是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普期刊的繁荣发展对于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对科普期刊的冲击

1.1 信息革命与新媒体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上演,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不仅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实时、多媒w、双向交互的传输,并由此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形态和业务模式,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中涌现出许多全新的媒体(新媒体),新媒体不同于以往广播、电视、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介形态,它是一种多媒体融合的产品形态,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紧密依托计算机、互联网,融合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等各种传播方式,极大程度上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

有学者概括,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五大特点[2]。正因为新媒体交互性和跨时空等这些特点,可以同受众建立紧密联系,公众对其具有极高的依赖度。毫无疑问,当代信息传播方式正由单向、平面、受制于时空的传统方式,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态式、泛在式的“现代方式”转变。

1.2 传统科普期刊遭受重挫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10年是我国科普期刊的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发行量超过10万册的科普期刊共有127种,占总数的85%以上,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综合性科普期刊发行量非常高,在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6种期刊中,综合性科普期刊占一半,如《科学与生活》最高期发量为174万册,《科学画报》为128万册。到了21世纪初,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及读者阅读取向的变化,科普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普期刊发行量锐减,发行量上10万的已寥寥无几,大多是几万册勉强度日[ 1 ]。

发行量萎缩导致很多科普期刊为了生存,采取了种种措施,如改版,主要做法是由黑白改为彩色,增加美图量,使杂志显得时尚上档次。有改版成功的,如《中国国家地理》,充分借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经验,奉行“知识+美”的办刊理念,从默默无名的小刊变为时尚大刊。很多则没有这么幸运,甚至把自己改没了,彻底退出市场。不少科普期刊改头换面,向生活类、教辅类、游戏类等实用性专业科普期刊转变,还有的变成行业信息期刊甚至“学术期刊”,靠收版面费维持生计。

2 信息时代科普期刊的转型策略

2.1 变读者为用户

一直以来传统科普期刊习惯上都把读者定位为自己的受众。但在当今社会,表达个体存在,实现个体价值成为时代主流,公众需求呈现个性、丰富和多元,受众需求极难用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传播来满足。事实上对新媒体而言,“受众”概念已不适用,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用户中心论”将使科普中的“公众”角色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现在的科普理念。传统科普方式是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现在已经逐步变成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双向的交流互动。满足用户需求是新媒体首要任务,它们尽其所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与体验。因此,传统科普期刊应转变观念、视读者为用户,并努力为用户提供各种精细化服务。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所言[ 3 ],新媒体的背后要有用户的概念,又要有大数据的支撑。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满足用户”时代,用户要参与到内容的产出,用户接收信息又要以个性化为中心,“说什么是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阅读的个性化、智能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2.2 全媒体出版

就新形势发展来说,不断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才是出版业得以生存的王道,全媒体出版转型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然阶段。全媒体出版是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其目的在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一方面继续以传统方式出版纸质版本,另一方面则出版数字化版本,借助互联网,通过计算机、手机、手持移动终端(如iPad、kindle)等加以传播,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同步调出版,实现传播模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型,通过资源和渠道有效整合营销,从而带来版权和品牌价值最大化。

2.3 把握新营销方式

当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远远供过于求,新媒体更是打开了“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闸门。互联网的快餐文化使得人们在互联网具体内容的停留时间上越来越短,减少了人们的长时间关注度。“物以稀为贵”,当知识不再贵的时候,如何占有用户的时间,更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成为互联网的追求模式。新媒体环境因其信息量巨大、内容庞杂浩瀚,令人眼花缭乱,由此衍生的经济形态被称为眼球经济。眼球经济下的那些常见的炒作和哗众取宠固然应该鄙视,但也不可否认忽略读者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编辑出版方式也难以生存,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选择。必须从内容和时间效率上去“绑架”用户,即提供用户需求的内容和提高他时间效率的工具,例如延长服务链条,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医学科普期刊可提供更多的医疗相关增值服务,正如《质量与认证》总编辑魏亮所言,行业期刊不仅仅是本期刊,也不仅仅是一个全媒体行业信息平台,而是要以信息服务为抓手,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紧抓行业,为行业上下游提供延伸服务[4]。

3 科普期刊转型过程面临的几个问题

3.1 人才稀缺

科普创作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的痼疾。科普创作人才匮乏也体现在新媒体科普创作领域。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已在科普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当前缺乏新媒体创作与科普创作兼具的跨界人才,一方面,科普创作者对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规律缺乏了解,科普期刊上科普作品往往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新媒体上,这很难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新媒体从业者对科普也认识有限,受制于相关学识和专业背景,难以独立完成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制作,导致优质新媒体科普资源十分稀缺,大大影响了新媒体科普的成效。

3.2 素材匮乏

高水平原作者队伍的缺失,直接导致高水平的原创作品匮乏。这不仅表现在传统的科普作品上,也表现在新媒体科普创作领域。欧美科普作品已从直观介绍科学知识和描述科学原理发展为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科学与人文结合、讲究创作技法的科普作品在我国原创作品中尚不多见。可以说,当前国内科普出版无论是在创作理念、制作水准、市场运作还是把握读者心理状态、照顾读者心理感受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目前新媒体机构更多地还是转发或照搬纸媒内容,新媒体科普面临技术更新快、资源亟待充实、形式需要创新等问题。上海少儿出版社拟开发《十万个为什么》iPad版,但一做就卡死,没有视频、精美图片等相应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在国内出高价也不一定能买到,这很能说明问题[ 5 ]。

3.3 盈利模式

当前,出版社都在不同程度上由传统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目前,大量的传统出版社或杂志社正在通过举办网站、开发App、开通微信、微博等方式补充纸质出版的单一性,但这个过程中稳定的盈利模式却没有很好地构建,基本上还是通过新媒体渠道吸引读者,进一步增加纸质出版物发行量,甚至有时是贴钱赚吆喝。

3.4 知识产权

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有所不同的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能力、更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丰富的传播形式与内容等特点,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极度泛滥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损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导致大量的作者和出版者欠缺强烈的欲望投入长期的艰辛劳动,转而倾向于创作快餐化短期作品,这制约了对原创、对创新的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发展的核心议题,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加强。

4 结论

目前传统科普期刊尤其综合性科普期刊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社会、文化、市场大环境的改变,其中新媒体的冲击是一个重要原因,科普期刊的编辑、经营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导致步履乏力,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面对变化的时代,唯有自身变化加以应对,加速期刊转型升级,通过全方位创新,拥抱新媒体,才是当前科普期刊生存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初迎霞,孙明,张品纯.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J].编辑学报,2011(4):288-290.

[2]程素琴,郭建光.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的改变[C]//何苏六,张国平.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7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新技术体系为支撑,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互动传播等特点。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传播,新媒体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全新传播方式。依托于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目前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仿佛进入了一个瓶颈,特别是广播,在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之后,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创新,这也是留给广播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2 新媒体在传统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2.1 当今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跨越了信息间的鸿沟,他的出现消除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便边界,使得传播更加顺畅、开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速迅捷: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是第一现场的目击者、经历者、者。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24小时无限制的进行节目采编、制作、、传播。(2)形式多样:新媒体所涵盖的种类众多,包括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3)交互性强: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充分满足了这一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人人可以上传音视频、图文,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4)个性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往往是大众化的,并无细致的个性化分类。而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对个人。(5)可选性强、易保存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的优势将愈发体现,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甚至是优于传统媒体的所在。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体的劣势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会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的特点加以分析。

    2.2 广播媒体的当前的优势与劣势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本文所提及的广播媒体特指“声音广播”。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广播优势的列举主要包括: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劣势一般包括: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可保存、受语言限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广播的特点已经不能这样概括。比如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这几个特点,新媒体同样具备这些优势甚至更胜一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盛行、传播高效的时代,广播的特点已逐渐被重新定义。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时这也是广播不断发展所必须坚守的优势。(1)伴随性收听: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受众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越发多样,同时传播媒介的角色也更加趋于“附属”。受众不愿单一针对某一媒体投入全部精力,而是更多地选择伴随性接受,比如:开车的同时收听广播、上网的同时看电视、听音乐的同时看书、玩游戏的同时听广播或音乐等等。这使得广播的“伴随性收听”优势得以最大发挥。

    2.3 信息提炼与升华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SNS等等,形成了浩大的信息海洋,这其中更多的是毫无意义的无用信息,信息垃圾由此产生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这些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获得的,每当打开电脑或手机,铺天盖地的广告挂满了网页,我们观看太多的微博、网络视频却一无所获。这些信息垃圾严重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而传统的广播媒体对于信息的提炼有着丰富的经验,专业性频率、频道的设置,资深编辑、记者及制作团队的深度挖掘与报道大大避免了广播中信息垃圾的产生。

    2.4 虚假信息的规避

    新媒体独特的“网状--链式”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今受众的接受习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在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中,为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虚假信息应运而生,同时有着媚俗化的趋势,正可谓谣言惑众。而广播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也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固定受众

    与新媒体不同,广播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广播70年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年代都能够积累起一大批固定的、稳定的收听群体,比如司机、学生、军人等等,这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稳固的阵地。

    2.6 特定的传播方式艺术形式造就不可取代的感染力

    广播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拥有一大优势----感染力强。这是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势以及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艺术气质所造就的,包括“广播特写”、“广播剧”等等,这些与广播媒体依托并存的表现方式是当今新媒体独立提供的内容所无法挪用甚至取代的。

    2.7 广播媒体对新媒体的优势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8

1.山东招远杀人案事件――人人都是记者

2014年5月28日,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内,组织成员张某等六人围殴同在该店就餐的吴某,其中一名光头男性大骂倒地的吴某为“恶魔”,并用拖把杆猛击其头部。整个过程约两分钟,在场就餐的其他人拍摄了下来并上传到网上。这些第一现场的视频和图片激起了人们对组织的愤慨,同时也成为对这六名成员定罪的重要证据。

2.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流言起自盲目跟风

2013年12月3日,网络上“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引起了网友的大肆批判,图片中大妈抱住小伙的腿和摩托车,旁边配发的文字也让人们激奋,纷纷谴责大妈给国人丢了脸。后经调查该事件的真相是外国小伙属于无证驾驶,在人行横道内将大妈撞倒后不断地爆粗口,并发生肢体冲突。这件事也反映了网友盲目跟从进行谣言的传播,揭露了公民新闻的盲目跟风。

3.灯塔保卫战事件――公民新闻的胜利

2014年8月24日,网友@JK的鹿港小镇转自人人网的一张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照片显示了青岛著名景点奥帆中心灯塔塔身被加上了“青岛航空”字样的巨幅广告,随后众多网友纷纷声讨此种行为,引发了公众跟踪传播的态势,最终青岛奥帆中心灯塔上的青岛航空广告被拆除。

公民新闻的积极影响

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界限,使得二者在地位上相对平等。公民新闻由于自身的优势,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1.对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

传统媒体报道新闻时几乎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其报道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内容,大众没有发言权。所以这种新闻报道很容易和大众需求的信息不吻合,导致“我说你听”的局面。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再享有信息传播的独控权,人们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信息交流反馈及时迅速,新闻成了全社会共同的声音。从报道时效上来看,公民新闻的报道者多数是新闻现场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这些都是对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

2.重构媒体话语权

由于新媒体具有自由、匿名、便捷的特点,公众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独揽,将话语权转给了公众,公众不再局限于小群体议论,转而变成了通过新媒体言论。而且这种言论可以得到某种认可、支持,这也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大众传播模式转变成 “你说我评,一个话题大家论”的新传播模式,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进而推动公民新闻的发展。公众可以平等自由地参加到传播中,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尊重。

3.加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民利的重要形式,在公民新闻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社会的舆论监督职责。在公民新闻兴起后,由于它代表了普通大众的广泛利益,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格局使得公民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比传统媒体更加有效,范围更加广泛。公民可以直接对各行政部门的行为进行批评监督,这种行为并没有剥夺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而使舆论监督更加完善,促进了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加强了其新闻报道的理性与客观性。

公民新闻的消极影响

公民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多数都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导致了公民新闻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上出现问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把关不严导致新闻失真

传统新闻媒体在制作的流程中把关是非常严格的,从核对新闻来源,到采访制作直至播出都要接受层层把关。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大导致公民新闻中把关环节弱化,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新闻素质,所以公民新闻在保证了公民自由言论的同时,也成为虚假新闻传播泛滥的“自由地”。甚至有些公民记者纯粹只图一时之乐,虚假新闻。如2014年入狱的网络推手 “立二拆四”曾策划“僧人船震”等失真新闻,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2.内容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由于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加之把关不严,导致有些人为了博得点击率,将一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件夸大化,甚至是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耸人听闻、低级趣味的泛娱乐化新闻吸引大众的眼球。这类新闻的典型代表有名人“被去世”、“被离婚”等八卦。如继演员文章与姚笛发生婚外恋事件之后,网友又爆出“文章马伊P赴西安办离婚”,而事情的真相是文章回西安探望生病的奶奶。许多人的追捧加剧了公民新闻的娱乐化。

3.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公民新闻由于拥有着海量的信息和参与者,信息搜集、反馈迅速,导致了一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人肉搜索”是公民新闻的一种表现,它主要是“指网民用提问、跟帖的方式来获取搜索结果的网络搜索方式”。②这些“人肉搜索”的基本结果就是通过广大网民的信息搜集,将当事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社会背景和关系等与事件有关的情况全部公之于众,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实现公民新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从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来看,它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需要改进,有待提高的地方还很多。若想使公民新闻在新媒体的环境里健康地发展,我们就要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强化自律意识

要想提高公民新闻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公民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公民新闻的传播者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训练,如在网站上开辟一些如何正确传播公民新闻的板块;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对大众进行文明上网教育,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正确使用网络传播信息的相关课程,让人们从小就有媒介责任感,从而使公民新闻健康快速发展。

2.加快媒介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要想让公民新闻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促进公民新闻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公民新闻比传统新闻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也是传统媒体迫切追求的。但多数公民记者的非专业性,导致公民新闻制作粗糙简单。而传统媒体的记者专业素养高,技能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公民新闻进行先期的信息传播,然后由传统媒体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报道,这样两者融合可以取长补短,增强传播效果。

结 语

任何事物在发展之初都会出现问题,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公民新闻也一样,特别是在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之后,公民新闻的影响日渐凸显。随着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公民媒介素养的逐渐提高,公民新闻会成为传统新闻的有益补充,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齐鲁文化背景下的电视方言类节目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239)】

注释: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9

打破固有模式,连线报道常态化,新闻直播全天候,彰显广播快捷优势。美国广播协会给予广播媒体最贴切的形容是“广播、立即的媒体”,广播的现场录音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使听众闻其声、品其言,如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广播的连线报道是任何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它的迅速、快捷、即时、现场感让听众如临其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广播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传播消息,占领先机。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只要电台记者在现场就可以通过手机连线进行直播式报道,从而使新闻播报与新闻事件发展变化同步进行。要实现随时随地新闻事件都能播发,就需要打破固有的广播新闻定时播报的模式,实现连线报道常态化,新闻直播全天候。

连线报道是广播媒体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具特色的广播报道形式,记者只需一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跨越时空距离,对新闻事件进行零时差的信息传递,最大限度地彰显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打破传统的定点播报,让新闻随时可报、随时能报,并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电台记者在现场不断地推送事件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度追踪报道,使整个新闻事件有头有尾有追踪地完整地传播给听众。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报道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更新、跟进,有连线、有追踪、有深度分析和重点解读,使整个新闻报道完美呈现。

连线报道常态化、直播报道全天候,需要建立健全广播新闻播报机制,需要培养电台记者的语言文字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洞察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同时需要加强主持人与导播之间的配合,建立随时直播的机制,做到新闻事件优先报道,广播新闻全天候滚动播出。在固定的时段如整点时段对前一阶段的新闻播报通过编辑编排做总结,对正在发生的事件作评论报道或深度追踪,凸显广播新闻速度快、现场感强的优势。

创新报道形式,拓展舆情通道,释放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表达欲望,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广播的线性传播方式使听众只能按节目的顺序被动地收听既定的内容,与网络媒体相比,广播的参与性又略有逊色,听众只能通过热线或短信来参与节目并发表看法。如今,广播可以和微博结合,就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通了官方微博,听众在收听广播或通过微电台收听节目的同时,通过微博发表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看法、评论,主持人既可即时播发听众的观点,也可对偏激理解的听众通过微博予以回复,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提升广播新闻品质,把握正确的舆情方向。这种人人参与的报道形式,不仅激发了听众参与新闻播报的积极性,提高新闻关注度,而且打破了广播以往说教式填鸭式的播报形式,拉近了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充分释放了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参与和表达欲望,实现了听众与广播的即时互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广播还可以邀请特约评论员或专家学者以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解读、点评,与网友互动。与此同时,为增强新闻节目的可听性,电台记者在进行连线报道时要强调现场录音、现场报道的背景音、采访对象的同期声,以强化现场声音刺激,让听众如临其境,让广播新闻更具形象性。

广播新闻转瞬即逝的特性让许多刚打开收音机的听众对记者的连线报道前情不得而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广播新闻需要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同时通过微博等网络手段让已播的新闻“停留”,以使受众获取更多的信息。创新广播新闻的播报形式,全天候直播报道,注重新闻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改传统的只报结果的死板形式,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故事性、可听性、现实性和现场感,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走基层,听民声,巧打民生牌,强化人文关怀。广播的地域化色彩很强,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接近性让听众更易于接受本地广播和本地新闻。赛立信媒介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广播收听市场表现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市县级电台“三足鼎立”之势,然而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4%、34.7%、54.9%,市县级电台牢牢地占据着半壁江山。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新闻类信息方面,民生新闻最受欢迎,听众选择的比例超过50%,这与听众喜欢收听本地新闻的目的较为符合。所以要贴近听众做新闻,与本地文化结缘,做本地老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

综合新闻电台是动态层面新闻事件的平台,广播新闻报道,应采取多样化的消息组合和多层次的报道单元相结合的方式,多样化使新闻容量大,内容丰富,摇曳多姿,听众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收听自己关心的事,多层次则是对一个报道主题分成若干个层次将内容展开、补充与延伸,使之满足受众对新闻深度挖掘的好奇心。

全天候的新闻直播模式需要大量的信息推送,这就要求电台记者放下架子,走基层,深入群众中,贴近听众做新闻,做老百姓喜欢的、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走民生路、打民生牌,说老百姓想说的话、报道老百姓关心的事,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当地百姓关心的新闻吸引听众,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将新闻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贴近群众做新闻,要凸显本地特色,彰显贴近性,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事儿,无论是大政方针还是市井新闻,都要往细处做,找准结合点,详细解读,不能光讲大道理,要用本地文化解读各类新闻,这样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不断的信息推送中,让老百姓感受到广播新闻的魅力,同时及时反馈群众呼声,连线有关部门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如南阳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虽然是一档政务直通节目,但它因及时反馈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而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和喜爱,成为南阳电台的金牌栏目。

发挥优势,吸纳社会力量,扩大报道群体,拓宽信息渠道,做好广播新闻。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视、报纸、网络甚至手机信息都成为信息的载体,广播作为传统的“即时”媒体,在全民记者时代应努力挖掘市场潜力,解放思想,大胆起用各行各业的新闻爱好者,建立新闻报道网络,及时推送发生在各个地方的新闻信息,培养广播新闻推送粉丝群,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充分彰显广播新闻快捷迅速及时播报的优势与魅力!

广播电台不同于电视、报纸需要专业的摄影摄像记者,需要装备专业的报道器材设备才能进行新闻采访,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说出来,因此广播电台可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培训一批编外记者,建立新闻报道网络,扩大报道群体,拓宽信息渠道,丰富节目内容。如南阳电台交通音乐台就从全市的轿的司机中选择了一批固定的路况信息员,他们随时将道路通行情况以及路上发生的突发事件发回直播室进行现场连线报道,让有车一族可以随时了解路况,有利于安排自己的行车路线。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10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不懂的问题"百度一下",下载软件"迅雷一下",听听音乐"千千静听",买买东西"淘宝一下",交个朋友"QQ一下"。 21世纪网络的迅猛发展预示着人类新的全球性文明。网络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独特魅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同时新技术的猛烈冲击之下,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形式开始成为人们的新宠,这类传播形式由于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便快捷,获取信息更加精准直接,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而传统的电视传播是单向传播,与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相比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劣势,传统的有线电视媒体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发展现状。那么,应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好有线电视媒体,增强有线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呢?

1.建立平台型网站

建立平台型网站是扩大传统有线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力度的有效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型网站并不是作为有线电视媒体附属存在于网络上的一个平台,平台上展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电视媒体的内容,我们应当将平台型网站完全看做成一个独立的,内容丰富的新媒体平台,让网站发挥将有线电视的传播平台拓宽的基本性质。

总而言之,传统电视媒体的平台型网站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平台,即在有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之下,为有线电视的经济效益努力着,还旨在发展成为更加容易被新媒体时代,被观众所接受的,有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媒体。在进行平台型网站的设计时,应当注意三个原则,也就是双向交互、非线性传播,以及海量专业三原则。

首先,双向交互。也就是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点对点的多向传播,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分享,让更多人接收到所要传播的信息。网站不是由一个人或者是团队所控制,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用户开始逐渐成为了传播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作者。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的优势。

其次,非线性传输。非线性传输能够最大限度的打破传统电视带给人们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自由的在平台上进行下载和点播等活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的传播更加有价值。

最后,海量专业。由于平台型网站的用户量巨大并且用户类型很多,所以,平台型网站需要进行海量信息库的建设,才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平台型网站无论是自信息检索上还是检索分类上,都要做到绝对的细致和专业。

2.改进数字化频道

近几年来,数字电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数字化频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数字频道的咨询品种内容不丰富。传媒业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就不能进行好的传播,尤其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观众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数字平台上的内容从质量上提升上来才是根本决策,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这点并没有做到。并且,我国绝大部分的数字化频道都没有进行足够的网络互动,仅仅只是浅显的进行互动点播业务等,但是也没有发展的十分透彻。再比如,现如今数字电视频道业务渠道十分单一,不重视市场的发展,没有随着时代的要求向新媒体业务进行拓展。

3.拓展网络视频业务

有线电视媒体在内容的创造上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的,也使传统电视人在新媒体时代得以生存的制胜法宝。在网络视频用户数量不断激增的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媒体人应当重视起视频业务的力量,积极将视频业务向网络进行拓展,扬长避短,用内容吸引受众。

数字电视的平台就可以进行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张,因为现如今电视机已经进行了很深度的普及,数字电视也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视频资源查找到,十分方便,也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有着很深的发展潜力。不仅如此,数字电视平台可以和网络进行互补,最大限度的将传统电视的内容传播出去。

4.建立起数据库

要说起数据库的概念,其产生的时间已经有五十年了,在这五十年中,数据库的概念被不断的完善,数据库也不断的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数据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发出一个全能的数据库,成为媒介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浪潮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武器。

全能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其中包含着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乃至于各种形态的信息集合。全能数据库必须要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打破传统的思维,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最好的资源配置,经过分析和重组,进行新的产品线设计,保证电视媒介信息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让电视媒体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实现资源增值。

5.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互联网出现并迅速以其强大的功能和超越优势对所有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传统的有线电视媒体的地位似乎的岌岌可危。实际上,传统有线电视媒体仍然有则自己本身独特的优势,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被网络电视媒体等取代,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找准传统有线电视媒体的定位,发挥好有线电视媒体的优势,并且结合目前新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好有线电视媒体从内容上到形式上的创新工作,就一定可以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实现有线电视媒体的增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志红,李佳路. 走向崭新的传媒时代[J]. 中国新闻科技. 2010(01)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11

在社会民主不断进步,人们个性不断张扬的今天,典型报道要寻找其新的定位,才能摆脱尴尬地位。近几年,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特别是2011年以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来临。自媒体强调的是民众自我对于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它的特性与优势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它使民意传达在主流媒体的视野之外有了更为高效与畅通的渠道,尤其是伴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在自媒体中发力,一批在网络上推出的典型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厦门PX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在新媒体时代,当典型报道来临时,人们不再是盲目崇拜,而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再选择接收与否或接收程度的深浅。新媒体时代下的典型报道必须为受众提供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参照才能在平等交流、服务受众中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发展要:

一、典型产生渠道的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典型产生渠道不再局限于“上级机关确认典型后邀媒体对其进行采访宣传再领导表扬宣传”的模式。媒体的联动能产生典型,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同样能产生典型。网络就给普通民众推举典型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南方周末》评选的2009年年度人物之一王帅就是因网络而被大家熟知的。2009年初,王帅因上网发帖举报自己家乡河南非法征地被以涉嫌诽谤罪名跨省拘捕羁押在河南灵宝市八天,因网络披露,相关机关调查后证实王帅所言非虚。过后不久,同样在网络,河南省副省长承认王帅案件为冤假错案,并像王帅道歉。王帅以个人的勇气和抗争,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为这一事件划上了光明的句号。但我们必须看到“网络监督”与“因言获罪”只有一纸之隔。故此事也开创了网络监督上级党政机关的先河,此后不断有网络曝光相关机关不思民意,违反规定的典型。此事也提醒了各级相关单位,在收到网络或其他渠道举报时,不应该先纠察传言的源头,而是应该调查举报内容再作出相应的反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网络的功用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投入、普遍参与会提高典型的认可度。另外,典型就在自己身边,他的可感性会大大增强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典型来源的多样化

回顾典型报道最初产生的20世纪40年代,其推出的不论是典型人物吴满有、申长林还是典型单位南泥湾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如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加快,典型在选择时摆脱了以往“高、大、上”的模式,走上了价值多元化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民化”。如在我国很受欢迎的一档节目《感动中国》,每年推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位,各异的身份。但都有一种力量让受众感到共鸣,从而使受众将典型报道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向典型人物靠拢。

传统的正面人物典型报道从宣传的需要出发,配合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推出,有明显的组织化报道特征。① 新媒体时代的平民化要求正面人物的典型报道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解释和表达观念。比如天津的白礼芳老人,2011年9月一条微博写到:“他93岁去世,蹬三轮将近二十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一个冬天,他到天津一所中学,递上饭盒里的500元说:‘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他叫白礼芳,一个已经离去的普通老人!”这段微博在网上被转发成千上万次,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与自媒体合谋共同发力,一方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以恰当的方式与自媒体联动起来,倾听网络民声,汇集社会民意。提到典型报道的感染力与可接受性。媒体必须以真实为基础,遵循传播报道的规律,以“平民化”视角客观展现。②使“平民化”在典型报道中充分发展。

三、对典型人物描述的人性化

纵观之前的典型报道,它们都遵循传统典型报道的惯用模式,典型人物总是“不辞辛劳,日夜劳作,积劳成疾”典型报道,尤其是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的核心就是人,主要写人物的思想。③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我们要摸清人物的思想特征然后加以描述,以形象化、人性化的描述来拉近受众和典型人物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全面刻画典型人物,可以回避典型人物身上的缺点,典型人物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只有把这些真实都表现出来,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才是有血有肉的人。

最后,新媒体时代要做好典型报道,要仔细分析典型报道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走向。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需要典型。典型报道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典型真实的呈现在受众面前。注重典型的真实性、亲近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12

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也就是目前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形式。面临巨大冲击之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报刊,广播,都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传统媒体面对着新媒体的严峻冲击,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但是成效很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还在用传统媒体的行事方式来操办新媒体业务,关键在于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清晰、不到位所致。本文抛砖引玉,通过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移动转动应用的发展研究,更清晰认识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智能终端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现代的移动终端已经拥有极为强大的处理能力(CPU主频已经超过1G,由单核心向多核心发展)、内存、固态存储介质以及像电脑一样的操作系统像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iod,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这样就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系统。可以完成复杂的处理任务。移动终端拥有更为丰富的通信方式,即可以通过GSM,CDMA,EDGE,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还有未来将要出现的4G(LTE)网络等无线运营网通讯,也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蓝牙进行通信。最重要的是现在移动终端都拥有智能的操作系统,例如,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iod,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搭载这些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平板电脑都可以像电脑一样安装各种各样应用程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1]。

1 传统媒体该开发怎样的应用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普通的大众读者在阅读习惯和趋势上发生了质变,可以简单归纳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习惯看晚报、60年代生人习惯看电视新闻、70年代生人习惯上门户网站、而“80后”和“90后”更习惯上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等SNS社交网站。但是毫无疑问的是,“80后”、“90后”这群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新一代人的阅读习惯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人数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其中,12岁~19岁网民占比为31.8%。如果再加上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超过1.26亿人。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Google中国日前首次了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调查,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进入全球前五名,拥有智能手机一年以上的人数比例则是亚太地区最高的。

Google与益普索合作进行了相关调研。来自30个国家的三万名受访者回答了完全相同的问题。在中国七个城市中随机选取了1 000名用户进行覆盖率调查,并随机选取了1 000名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使用习惯调查,得出中国城市地区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结果。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地区是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达35%;受访者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至少一部的智能手机,这个比例在也是在亚太地区最高的。

因此传统媒体将传统平台上的内容迁移到数字和移动平台开发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可以更好的让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宣传效果以及体现后期的商业价值。

而传统媒体的移动应用不能简单的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迁移到移动终端,应该是以符合每个人的个性化体验为主,这样就可以让用户更为自主的了解新闻及各类时事,个性化才是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2]。

2 新旧媒体现状对比:传统媒体艰难转型求生

当前,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采取了电子版等诸多方式探索转型。但是由于方式不对,效果多不明显. 比如说电子版方式。 电子版是传统媒体最早的触网方式,主要做法是把报纸内容以PDF或者TXT等形式来呈现。传统媒体采取电子版的方式把以前的报纸和内容等历史资料搬上网,无疑是很好的尝试。但是电子版本身并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用户体验差。例如,读者必须要把电子版从前到后一条条看下来,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内容。

另外,原创的、优质的内容是传统媒体一直奉之为圭臬的竞争利器,这种理念在信息匮乏、传统媒体控制传播渠道和话语权的旧传播时代很是有用。但是在信息过度充裕、人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成为自媒体的新传播时代,“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片面而且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了。在新传播时代,媒体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平台级的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而内容只是传媒业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平台。如果传统媒体继续过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其必将从旧传播时代的主角沦落为新传播时代的配角。要想继续成为主角,必须变“内容为王”理念为“信息服务为王”理念,打造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产业链的竞争。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篇13

电影业界既不同于其他产业形态,亦不同于其他文化产业形态,电影业界存在着大资金、季节性等特殊性,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亦正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同时自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更有其独特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充分认识电影产业的自身特质,从电影的特殊性出发,深刻探析电影业界发展所需的各种特殊性因素与差异化条件,考量世界电影成功发展案例,从中汲取可为我所用的有益营养,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媒介与科技的融合,亦促进了文化、媒介与世界的大融合,参照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举足轻重的重要参考,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产业遭遇空前挑战,传统的文化领域审美以及文化的宣教功能进一步弱化,并且进一步去形势主义化,因此,应因世界电影格局变化,关注世界电影在新媒体维度下的新特点、新趋势尤为重要。[1]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

当我们将中国电影纳入到新媒体时代,我们发现,新媒体时代不同于既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新媒体时代是高科技与后工业化所驱动的一个大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质是对时空的碎片化利用,高科技使得人们的视觉关注更富变化,大段时间、大块空间聚焦于同一媒体、同一媒介的可能性早已经也将永远不复存在,视觉关注的碎片化使得新媒体应运而生,高科技为新媒体提供了足以大行其道的助推力量。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电影不仅早已实现了数字化,而且亦实现了网络化、微影化以更好地适应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与电影业界的特殊性既存在着相因性,亦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跨媒体发展与跨市场发展的机遇。

(三)电影产业的点线面式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与世界电影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仅同近邻的韩国相比,其2004年度票房即高达120亿,而2004年中国全年的票房仅为15亿,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以各电影产业制造中心作为出发点,找出这些电影产业制造中心中的重点,对重点予以优先发展,并在这些重点之间连点成线,最后再扩线成面,借以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2]从点的发展观点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重点过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重点都是传统的电影制造基地,新兴电影产业制造基地较少,这就从发展原点上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由制造输出向文化输出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文化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拓展中国电影发展思路也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业界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二、 中国电影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电影的嬗变与融合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曾经数次被重新定义,进入新媒体时代,电影也将被再次重新定义。数字电影、手机电影、网络电影、微电影等随新媒体时代到来应运而生的电影形态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各类网络用户数量早已经数以十亿计,在数以十亿计的网络用户中,新媒体的渗透率更是高达62.1%,这种比率远比任何一部普通电影所能获得的票房都要高得多,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已经成为获取电影信息、观看微电影、观看视频等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不仅已经带来了电影的多种形态的嬗变,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了电影与新媒体的科技技术而外的文化融合、形制融合、传播融合以及媒介融合,由此可见,电影的数字化及其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将是新媒体时代国电影新的发展方向。

(二)跨区域合作与发展

大力开展电影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快速拓展的主要路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也是中国电影打开国际通路的唯一可行路径,亦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电影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研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我国电影业界在市场调研方面普遍重视度不够,未能在影片孵化的过程中首先进行文化调研与市场调研,这一点就使得我国电影产业在进行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同时,后续的工作也无法按照合作方面的要求依程序的规约顺利展开,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的困境,传统的中国式电影产业发展的“跟着感觉走”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看到,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建立了电影产业的消费通路,也为中国电影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三)跨媒体发展

电影发展的最初仅服务于少数精英阶层,从而成为了其个人专属的媒体,其后,电影进入了一个广泛发展的大众媒体时代,随着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电影也踏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并再一次发展成为个人媒体,只不过这一次的个人媒体已经不仅仅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全球式的新媒体的人人共享。以电影的发展透视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异常重要且关乎未来生存发展的转捩期,中国电影正面临着一次非常重要的抉择,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至关重要,一旦中国电影与新媒体时代形成全方位的融合,那么,一个中国电影大发展的时代将提前来临,否则,中国电影则还将经历一个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低潮乃至没落时期,由此可见,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发展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跨媒体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3]

三、 中国电影发展策略

(一)发展道路的铺陈

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上的开放性,否则,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就会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之下,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亦会使得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产业无法快速展开,因此,在电影产业发展道路的铺陈上,国家针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的开放性举足轻重,同时,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亦存在着较大的一言堂与人为性,这不仅为可能产生的严重腐败留下了温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审查制度方面,亦应实现其开放性,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审查制度接轨只是迟早的事情,实现电影的分级制度,以保证电影产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与发达国家电影体系上的对接。

(二)核心制造业区域的打造

好莱坞的高内聚的整合性,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制作中心,整个世界的电影艺术都围绕着好莱坞不停地运转,在其他国家与地区,继起者还包括印度的宝莱坞以及尼日利亚拉各斯的瑙莱坞,衡量一个电影产业核心制造业区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看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以好莱坞为例,它创造出了单部影片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价值,这一业绩恰源于其核心制造业区域的打造。[4]中国电影恰逢新媒体时代这一机遇,抓住这一良机,打造核心制造业区域,进而形成在规模上媲美甚至超越好莱坞、宝莱坞、瑙莱坞的电影发展特区,实现电影产业集团化、集中式、聚变式发展,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一股强大的支柱力量,使得世界的关注目光,再次回到东方,再次以中国电影业界团结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辐射能量,由中国核心电影制造业区域辐射亚洲、辐射世界,以实现中国电影的泛亚洲发展与全球化合作与输出。

(三)整体发展前瞻

电影的数字技术化为整个电影产业的跨媒体发展打下了堪称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电影配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在逐步由数字化而网络化,由传统媒体而新媒体化,借以实现电影产业未来的突飞猛进式发展。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还将向纵深不断发展,电影制造业核心区域还将不断涌现,并且随着电影制造业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域的不断影响,中国的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亦将大范围地出现电影制造地区级核心区域,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中国电影带来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中国电影的核心制造区域还将可持续扩展,最终将会连点成线,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线,并且,亦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扩线成面,实现中国电影辐射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态势,最终完成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的宏观布局。

结语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置于全球视阈下的一个普遍共识,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深刻地意识到,唯有文化方能立国,作为泛文化象征的电影产业与新媒体时代的相逢更是为文化立国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中国电影应顺应文化娱乐化发展大势,以娱乐化实现电影产业的商业价值,“寓商于乐”,并将中国电影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大融合,以实现中国电影的超常规式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新媒体时代既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片可以融入其中的崭新的世界,同时亦为中国电影打开了一扇未来之窗。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影,2012(9):14-1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