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环保理念实用13篇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1

二、企业文化渗透在安全环保管理中

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渗透,通过安全的企业文化作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程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安全文化的指引下树立起安全环保的意识形态,并且将其自觉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2]。

(一)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首先会让企业加大对经营生产中的安全环保管理重视程度,当企业的领导人和相关责任人将安全管理摆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时,必然会增加对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追加一定数量的资金、配备需要的相关现代化机械等等,使得员工能够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工作。企业将原先工作效率慢、污染和耗能比较严重的设备机器更换为全新的符合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设备机器,该种新型的现代化设备不仅能够大大加快工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将污染和危险降至最低,比如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燃料的排放口安装了监控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够对排放出来的气体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比如说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数值、气体的排放总量、化学物质浓度和纯度等等,企业一旦发现排放的气体不达标时能够立刻进行净化处理,确保不会因为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很多企业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离住宅区和居民区比较近,在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影响下,企业能够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比如说在生产车间安装消音器,有效隔绝噪音污染,或者在面对住宅区和居民区的位置种植绿化隔离带,在降低噪音污染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隔绝污染气体。

(二)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安全环保意识得以加强

通过在企业当中不断宣传和渗透安全环保的企业文化,并且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学习企业安全环保文化的知识讲座和宣讲活动,能够使得安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企业员工在具体的生产经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较强的安全意识,并将其融入到工作当中,真正做到科学规范操作,企业也能够加大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一旦发现企业员工存在操作不规范等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与此同时,企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尤其是对于从事高危行业或是容易造成职业病的从业人员定期组织其参加体检,保障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另外,企业经常会委派专人深入到各个生产经营的环节中去,仔细排查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彻底杜绝生产安全问题的情况发生,为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3]。

(三)企业文化使企业树立起一个安全环保的形象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2

1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表现为领导承诺、全员参与。预防为主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它是以消除石油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为目的的。安全建设是石油企业保证日常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而HSE体系对企业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于石油化工行业克服管理障碍,走出管理困惑以及化解发展阻力[1]。

1.1有利于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HSE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内外石油行业共同遵守的准则,旨在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管理体系,为中国的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使企业更加重视安全文化的开展,有利于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向更高的台阶迈进[2]。

1.2有助于树立企业安全理念

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是其在处理安全问题时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管理理念,也是将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中,从而为更好的消除安全隐患而设立的一种文化体制。HSE管理体系将人身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更好的诠释了安全文化的内涵,将安全因素融入到企业的各种安全经营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使企业各层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实行HSE管理体系能够对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安全生产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安全意识的统一,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思想基础。

1.3有利于完善企业安全制度

HSE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法令、系统的安全程序、严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周密的安全管理细节之上的,是企业安全制度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它不仅能够加强石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使石油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进入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管理建设,保证企业生产在安全的管理制度下有序地进行[3]。

1.4有利于规范企业安全行为

石油企业的安全行为方式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而HSE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使企业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安全生产技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HSE体系目标是从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利用科学的安全监控措施,使石油企业从设计安全、操作安全及生产工艺安全等得角度实现了行为的本质安全,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安全行为的实施。

2强化HSE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2.1HSE管理体系标准模式的总结、探索和改进

一方面应在现代环境管理、安全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模式、经验,总结、探索和改进现有管理模式,形成适宜于中石油上下游业务的HSE管理体系标准模式。另一方面要考虑HSE管理体系与其他HSE管理技术方法的结合,如清洁生产技术、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技术、重大危险源监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要考虑融入HSE管理[4]。

2.2提高员工的HSE意识和理念

HSE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是HSE管理的核心,因此从石化企业HSE管理对策来说,“人因”是最重要的因素,提升人的意识和能力的HSE教育对策在HSE管理体系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首要的是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在HSE意识和理念上要有一个改变,HSE管理体系的优劣最终还是取决于管理层的作为。HSE意识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维上的差异,从而也造成了管理方式、方法的差异,因此要从根本上进行HSE管理的改变,还是要着重提高HSE管理的意识和理念[5]。

2.3HSE管理体系建设要搭建全员参与平台

做好HSE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作是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石油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员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条件。在推进HSE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理念要新、方法要新,要与杜邦先进的HSE理念相结合,与工作安全分析、观察与沟通、作业许可、HSE个人行动计划等风险控制新工具相结合,采用安全经验分享方式,变阶段性学习为日常教育;其次践行有感领导,让下属听到、看到、感受到各级领导的表率作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性;推进直线管理,严格落实谁管工作,谁管安全的工作要求,防止相

互依靠、推委扯皮现象的发生,逐级落实员工HSE管理责任,搭建人人管安全的责任保障平台。

2.4建立全过程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

HSE管理体系落实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为确保HSE管理体系确实落实到位,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HSE全过程风险识别评估机制进行实时修改,确保HSE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并将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批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予以解决。此外,要加强对危险作业申报和审批工作,利用企业推行的“停止作业卡”,使“三违”现象得以避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工作程序,并对个层次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形成良好的应急联动格局。通过完善和强化HSE管理体系,来实现HSE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HSE管理体系,是石油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革新措施,石油企业必须紧紧围绕HSE管理的内涵,抓住管理的重点,开展HSE管理文化建设,从理念、规范和行为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企业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永,吴苏江,周爱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策划与建设[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王刚,高静.浅谈如何进一步强化HSE管理体系建设[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1(19):195-196.

[3]朱鲁洋.探析强化石油化工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326-327.

[4]董国永,刘景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3):47-51.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3

[作者简介] 张立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

李 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江苏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转贴于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5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6

1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更新老旧的安全管理观念

1.1 将安全系统的管理观念树立起来

安全管理工作的结构复杂且开放性较强,其包含了环境、信息、物料、设备、人员以及工艺方法等很多因素,其是一项开放性与系统性并重的工程。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应摒弃错误的认知观念,树立安全系统研究导向机制,针对企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电网、设备以及人员等要素组成的安全系统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想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要素进行重组,将一体化、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以及全员参与的解决问题的管理理念树立起来。

1.2 将人本主义安全管理观念树立起来

在管理过程中,人员管理既是保护对象同时也是实现安全管理的首要因素,人是发生事故最直接的导致因素,同时人也是事故发生后的主要受害者,通常肇事者也会受到事故的伤害,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人本主义管理观念。

1.3 将动态的管理理念树立起来

在输配电线路建设过程中会受到经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制约,人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安全理解观念,摒除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安全管理指标,摒除那种安全静止管理模式,对安全管理中的社会环境变化、自然变化、人的变化以及设备变化认识不到位的心理状态摒除掉,依靠运动式和突击式的方法主抓安全管理的行为与思想。与此同时,应根据地区经济、环境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制定出不同的、科学的安全目标。

2 输配电线路的安全建设管理内涵

输配电线路安全管理主要是设定相关决策计划、控制和组织等活动,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其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它为了实现输配电线路在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生产管理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通过与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使人与机器设备以及环境在生产环节中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3 输配电线路建设环节中安全管理意义分析

在输配电线路建设环节中,安全生产问题是线路建设最首要的核心问题,其关系着企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财产,甚至还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将输配电线路的安全建设管理工作做好,主要有以下三点意义:

(1)安全关系到人命,是企业管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来说,确保人员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工作。输配电企业必须重视安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将安全管理工作穿插于施工建设的所有环节中,形成人人重安全的良好的工作氛围。(2)输配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取情况,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一个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其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取情况有着巨大的影响。(3)安全管理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项目各级管理工作者应将安全管理工作时时刻刻放在心头,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感和安全管理意识。

4 输配电线路建设环节中安全管理原则分析

在线路建设过程中,输配电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露天作业生产环节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而且,线路建设大多为立体多工种作业,工作环境复杂且工作人员较多,致使在线路施工现场存在很多突发事故和安全隐患。因此,在线路建设过程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在管生产的同时也要管理安全防护工作。

5 输配电线路建设环节中安全管理内容分析

5.1 施工组织安全管理

作为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体制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是输配电企业必须要重视的,此外,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输配电企业应对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工作程序、构成要素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定。

5.2 施工制度安全管理

首先,应制定出相应的生产安全计划,此计划应该在安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再根据项目施工特点,行业安全生产规范、政策和标准编制出来,从而达到约束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目的。

5.3 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是消除与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开工前应根据施工图纸编制,并且应在施工前对工作人员进行交待,在施工环节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应密切注意。从而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5.4 施工设施安全管理

安全帽、脚手架、安全网等等是保障施工项目安全的一些主要设施,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设施进行有序摆放和

管理。

5.5 施工人员的操作规范管理

输配电必须严格遵守电力行业的线路建设规定,按照各工种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条例约束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从而避免因违法操作规定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6 做好输配电线路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

(1)明确安全责任制度,实施责任管理。企业首先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员工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其次,企业应该完善安全生产的领导体系,并且应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从而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落实工作责任机制,并且减少和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2)切实地将安全检查和管控工作做好,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及时地发现、消除和处理安全隐患,避免因安全事故而造成的经济与人的损失发生,全面实现安全经营和安全生产目标。(3)安全管理工作应主抓控制,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应实现做好预防工作,预防各项风险事故的发生,争取在开展工作前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协调统一管理内容,确保管理工作的高度安全性。(4)充分调查并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一旦事故发生,发生事故单位必须迅速抢救伤员并派专人严格保护事故现场,此外,必须认真调研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此类事故不会再次发生。

7 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系统性很强,它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具有全过程、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特征,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限制,因此,输配电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就必须更新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管理新思路探索出来,系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要素,一体化地解决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黄宵宁,吴玉贵,钱玉华,等.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7

一、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

先进的文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并且还要结合形势的变化,适时地修改安全文化中不适应的环节和内容。企业应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工作日程,尽可能给予物资、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特别是企业的党政一把手要经常过问并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克服那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假重视现象,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1、企业自身安全管理的需要

建设安全文化,能够增强管理上的道德含量和安全意识,是解决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有效形式;建设安全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所有人员把搞好生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企业现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煤矿生产企业,大部分员工的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强,直接影响着煤炭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说,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自觉遵章守纪,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因此,煤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诸如完善的规章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系统的培训教育措施等。

3、树立缺陷管理的工作思想需要

依靠舆论,引领缺陷管理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缺陷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必须舆论先行,搞好宣传发动,树立和强化全员缺陷管理的指导思想。当前就煤炭企业员工而言,缺陷管理仍是一个崭新的管理术语,部分员工认为煤矿就是粗放型管理,存在缺陷是正常的,根本不需要“消缺”管理;还有的认为煤矿基础条件差、人员多、摊子大,推行缺陷管理存有先天不足,这些认识不同程度制约着缺陷管理的整体推进。克服这些模糊思想和片面认识,企业管理者要在倡树培育缺陷管理理念上下功夫。

二、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要建设强势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安全工作零起点”的核心理念,以“争当自主保安型员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安全目标,树理念、建制度、抓落实、创载体,建设强势安全文化体系,形成企业“大安全”格局,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1、强化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构筑企业和谐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中,必须强化制度文化建设。抓安全、保安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规章中和文件里,必须落实到工作的具体环节中,落实到员工的每个操作流程中,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内心深处。安全上不出事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一个制度如果缺少执行力,就无法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就难以形成有效组织约束,就维持不住有效工作秩序,结果只能是带来无序和混乱。在强调执行制度严肃性的同时,也要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让制度真正成为维护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2、强化员工素质提高

员工素质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条件,在构筑企业和谐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中,必须强化素质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和谐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有了素质高的员工,企业文化的品位就高,安全意识就强,生产技能和自身防护能力就好。在分析各类安全事故原因时,可以看到员工文化技术素质低、安全知识缺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每个员工在安全生产上的基本理念。

3、强化安全环境建设

环境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外部因素,在构筑企业和谐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中,必须强化环境文化建设。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是人创造的;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熏染作用。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投入资金去建设和维护人居环境。有了好的人居环境,人的自身修养也会提高,优良的人文环境不仅可以为一个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要将环境建设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要求员工从我做起,从细节入手,营造优美、整洁、高雅的工作环境,营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三、构建安全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文化的氛围与环境。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孤立起来,而是应该在企业精神、管理制度、长远规划、岗位责任制、生产过程等各个方面始终贯穿安全文化的创建,要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安全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注重实效,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要戒“急”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企业长期、持久地开展活动。目前,部分企业领导将构建安全文化当成自身的政绩,采取急功近利的强制手段,以罚代管,以罚代教。从表面上看,这种办法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明显的效果,但强制性的实施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应付检查、敷衍生产的不良心态,不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

2、要戒“浅”

有些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简单地视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宣传是必要的,但只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还是最表层的。安全文化要往深处做,实现“纵深教育”,把重点放在员工行为的养成上。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最艰巨、长期的工作。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8

一、充分发挥工会宣传舆论作用,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橱窗、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漫画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化”的含义、作用和意义。二是“安全文化”宣传要有计划、分阶段、按层次、有目的进行。配合安全部门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家庭生活安全知识、社会公共生活安全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唱响“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保障”主旋律。三是积极做好“安全文化”制度的宣传工作。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塑造企业安全制度文化过程中,工会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创造各种有效条件对职工强行灌输宣传,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职工行为之中,使安全制度文化逐步得到宣传推广。

二、充分发挥工会教育职能作用,潜心培育“安全文化”理念

一是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职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的教育,使“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的安全文化理念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二是有意识的培养和有目的引导、实践和感受“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转变观念,升华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安全文明生产的目标。三是构建安全事故警醒理念。制作典型事故安全图片、教材等,常揭历史伤疤,重温事故案例,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事故警醒职工。把《安全操作规程》的字字句句变成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事故背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等。四是创新安全理念。工会组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建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技术管理为支撑,以人才管理为目标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理念。

三、充分发挥工会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利用《安全生产法》图片展览、安全知识答卷等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让职工清楚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强化职工安全法律知识,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安全作业、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上来。二是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使广大职工行有规范,干有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选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把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四是配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编印、发放有关宣传材料,张贴各类安全招贴画、宣传品,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生产每条规章制度都是规范安全行为,要牢记它、遵从它、敬畏它,任何逾越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四、充分发挥工会监督保障职能作用,维护职工的安全生产合法权益

一要源头参与。对于企业涉及到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内容的制度、规定,工会要向行政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规范、强化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二要立足班组建立班组自为互控体系。以自控为主,互控为辅,不断增强职工保安全、反违章的内在驱动力。确保生产现场一人作业自控有效,两人作业互控有力,多人作业连控有序的班组安全生产“互联网”。三要突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围绕安全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采取职工代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巡回检查和跟踪追查等方法,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下达红黄通知书,加大对生产现场、生产设备、有毒有害作业岗点以及职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整改力度。四要强化现场管理的基础。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

五、充分发挥工会的活动载体作用,提高职工的整体安全素质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9

2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经过系统归纳,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其中,安全观念文化属于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属于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属于物质层。基于安全文化的范畴,县级供电企业应该通过以下4个途径着力构建安全文化。

2.1传输安全观念

要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普遍共识的基础上,从人的意识和观念入手,树立和传输员工安全观念。一是管理层应结合企业实际梳理出安全观念的范畴,如“安全第一、安全预防、安全质量、安全风险、安全管理”等,解决“安全观念是什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如某企业提出的“安全发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文化为源”的安全生产方针,就传递了一种强调“人、预防、文化”的安全观念。二是要加强对安全观念范畴的宣贯,通过文件宣贯、安全讨论、安全培训等多种方式,让员工树立安全观念,并知道树立安全观念的路径。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媒介宣传、教育培训等,牢固树立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

2.2规范安全行为

员工安全行为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县级供电企业应围绕安全行为构建安全行为文化。一是要规范员工安全作业行为,建立完善的安全规范、安全措施、安全标准等并加以刚性执行。二是要注重培育员工安全思维,通过建立安全事故通报机制、推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思维,即习惯性地想到作业规范是什么、作业风险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等,形成自我安全的PDCA管理。三是要注重安全管理层的专业化安全培训,打造一支懂安全、会管理、会指挥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确保在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中发挥科学指导作用。

2.3完善安全管理

有效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组织及个人安全行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根植的体系保障。县级供电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完善安全管理,打造安全管理文化。一是要推行一体化管理,刚性执行电力行业及电网企业颁发的电力法律法规、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和规程、电力作业指导手册等,做到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章必行。二是要结合企业实际完善安全管理架构,并层层落实管理职能,如建立安全委员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督察小组等,确保各项安全执法到位、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安全行为规范到位。三是要建立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特别是严惩安全违章行为,增加员工安全违章成本,确保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有章不敢违。

2.4夯实安全物质基础

生产作业环境、作业工器具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也直观地反映了企业领导层对于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态度,县级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电力生产工艺和工器具的安全性保障。一是要重视安全环境建设,如安全健康与环境建设、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等。二是要高度重视电力安全装置、仪器、工器具的安全可靠性,确保生产工艺的安全性。三是要重视新科技、新工艺的引进与应用,提升作业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10

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80年代环境保护才被普遍认知。1992年,《21世纪议程》的通过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绿色环保时代。2009年底,全世界所有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曾在此前向世人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到40%-45%。此后“低碳”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成了新世纪国民的共同追求。饭店、餐饮行业也不例外。前不久召开的“2010中国绿色饭店博览会暨中国饭店业大会”,以饭店业低碳节能产品展、国际绿色饭店新概念展、中国绿色饭店与绿色基地对接会等为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绿色餐饮的含义

“绿色餐饮”可以理解为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从而维持生态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餐饮”不仅仅要求食物本身的天然与营养,还要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环保。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必须保证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其一,采购环节的绿色化,即必须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与环保。企业采购的货物必须来自于合法和安全的货源,尤其不以采购野生动物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货物的数量与储备水平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相适应。其二,生产环节的绿色化。由于餐饮业的生产性质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着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所以生产环节的绿色化于绿色餐饮构建而言极具意义。企业在食品生产中方法要确保营养与卫生,生产过程要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其三,服务环节的绿色化。当客人点餐时,服务员要本着“经济实惠、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原则推荐食品并尽量介绍绿色健康的食品及饮品。服务员与食品直接接触时必须带上一次性手套保证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餐厅装饰应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为顾客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三、我国绿色餐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绿色餐饮消费理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在绿色理念的席卷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餐饮消费渐成时尚。2010年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8%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大有裨益;52.8%的人表示乐意购买绿色产品;37.9%的人已经或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理念正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二)食品原料绿色化难以保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食品安全事故也连续发生,这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此外,原料源头仍有不合法、欠环保的因素存在。

(三)生产能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餐饮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庞大的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已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烟尘、废热、污水等污染物。据了解,餐饮业的能源消耗在成本开支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居于第二位,水、电、煤、气等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可以说,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要阻碍。

(四)食品烹调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在烹调加工时,方法不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原料造成污染。原料加工的温度过低、时间过长,油温过高等问题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还和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密切相关。若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就可能发生为了追求菜肴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的现象,造成顾客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腹泻、食物中毒等。可见,食品的生产安全仍存在较多隐患。

(五)服务意识欠缺,就餐环境不理想

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现在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空气不流通,地面脏乱;餐具卫生消毒不彻底;餐厅人声吵杂等都影响了客人的消费欲望。此外,当下很多餐饮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还是较欠缺的。相当一部分服务员在给客人提供食品服务时,缺乏卫生健康意识,时常为了方便而放弃使用一次性手套,结果小则招致客人投诉,重则影响客人身体健康。

四、发展绿色餐饮的思路与策略

(一)狠抓食品安全,确保安全餐饮

1.健全食品卫生监管制度。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检测体制,为绿色餐饮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源头保证。其次,企业要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制度。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要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和保存,以确保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营养、健康的安全餐饮。

2.采购绿色原料,严把质量关。品原料是餐饮经营的源头,绿色餐饮首先要追求的是原料的自然和安全。一是原料本身的营养价值,二是原料的种植与饲养健康、安全。企业自身应当把安全、卫生当作经营之本,为人们提供健康营养的优质餐饮。

3.改进烹饪技巧,注重生产安全。首先,在烹制过程中可运用更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烹制出健康、营养的食品;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可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生产安全,如企业质检部门定期对厨房、仓库等部门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全部位检查督导等。

(二)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优质餐饮

1.培养“绿色”员工。绿色餐饮的构建需要企业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应当不遗余力的培养绿色员工,企业可通过设立“绿色”环保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全员绿色环境保护培训,甚至可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使员工能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贯彻企业的绿色餐饮理念。

2.吸引“绿色”消费者。企业应当加强引导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可通过向客人发送环保资料卡片,介绍其环保计划,引导客人参与、接受企业的绿色消费活动,让客人在消费过程中明白传统消费模式不利环保的弊端,以绿色就餐的方式亲身体验绿色消费的精神享受。企业应与相关部门、各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较好的宣传和支持,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把绿色信息广泛、直接地传递给社会公众。

3.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共同的理念,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指导方针。比如,开展“创绿”活动的宣传和培训,以此培养的员工的绿色意识,从设计到提供产品的全过程中都贯彻绿色环保思想,热心公益事业与社会公众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三)坚持节能降耗,实现低碳餐饮

1.成本减量化。减少在餐饮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投入的物质量,从生产的源头节约能源和耗材的使用,从而在结果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企业可以积极使用节能灯具,积极执行公共建筑冬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使用要求,以利于节约电能和减少污染;实施“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分解用水指标,实施考核制度,委托社会性服务企业集中洗涤棉织品,以利于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染。

2.资源再利用。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对资源回收利用。例如,通常可以对空调机组运行时热交换器产生的含热量的凝结水进行回收,在经过水质优化处理后可用于锅炉回水,从而节约到水资源的耗用;办公用纸是纸张耗用的主要途径,可以变单面使用为双面使用来减少纸张耗用;旧的口布可制成实用抹布、托盘垫等,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3.减少废弃物。企业可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物资采购、实用、回收处理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可以在产品制作中设置大小不同级别的菜品,提醒客人以自己所需量点菜,以减少食品浪费;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耗用品,设置专门的服务岗位专门负责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回收工作,可与当地各类耗用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回收合作,使回收的资源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再利用。

(四)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

1.政府部门积极实施餐饮品牌战略。政府部门应继续以开放、引导、促进、和规范为着力点,营造中国餐饮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引导餐饮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普及。例如,政府可立足于餐饮“老字号”培育一批餐饮品牌企业;适当简化手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兴建绿色餐饮基地;实施信誉贷款,帮助、扶持品牌餐饮企业的发展等。

2.行业协会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在制定、实施绿色餐饮标准的基础上,要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把餐饮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绿色餐饮”相结合,以品牌的力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品位。可以选择一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作为试点,推广节能设施设备,提高质量、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餐饮行业向绿色餐饮发展。

3.餐饮经营者积极发展绿色餐饮品牌。餐饮经营者应当积极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理念,依靠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节能设备设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开发营养、健康的菜品,培养绿色员工,改善就餐环境,积极实施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消费群中赢得上好的口碑,树立起“绿色餐饮”品牌企业的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朱玉宽,张鹏.绿色餐饮,不只是“绿色食品”[j].绿色视野,2009(1).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11

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80年代环境保护才被普遍认知。1992年,《21世纪议程》的通过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绿色环保时代。2009年底,全世界所有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曾在此前向世人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到40%-45%。此后“低碳”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成了新世纪国民的共同追求。饭店、餐饮行业也不例外。前不久召开的“2010中国绿色饭店博览会暨中国饭店业大会”,以饭店业低碳节能产品展、国际绿色饭店新概念展、中国绿色饭店与绿色基地对接会等为主要内容,标志着我国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绿色餐饮的含义

“绿色餐饮”可以理解为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从而维持生态的平衡性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餐饮”不仅仅要求食物本身的天然与营养,还要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环保。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必须保证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其一,采购环节的绿色化,即必须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与环保。企业采购的货物必须来自于合法和安全的货源,尤其不以采购野生动物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货物的数量与储备水平一定要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相适应。其二,生产环节的绿色化。由于餐饮业的生产性质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着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所以生产环节的绿色化于绿色餐饮构建而言极具意义。企业在食品生产中方法要确保营养与卫生,生产过程要注意运用绿色技术组织生产。其三,服务环节的绿色化。当客人点餐时,服务员要本着“经济实惠、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原则推荐食品并尽量介绍绿色健康的食品及饮品。服务员与食品直接接触时必须带上一次性手套保证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餐厅装饰应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为顾客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三、我国绿色餐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绿色餐饮消费理念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在绿色理念的席卷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崇尚美味到更加崇尚回归自然,绿色餐饮消费渐成时尚。2010年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8%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大有裨益;52.8%的人表示乐意购买绿色产品;37.9%的人已经或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理念正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二)食品原料绿色化难以保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利润的强烈刺激,蔬菜、水果、水产等原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食品安全事故也连续发生,这不仅影响了绿色餐饮的发展,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此外,原料源头仍有不合法、欠环保的因素存在。

(三)生产能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餐饮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庞大的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已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烟尘、废热、污水等污染物。据了解,餐饮业的能源消耗在成本开支中仅次于人力成本居于第二位,水、电、煤、气等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可以说,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要阻碍。

(四)食品烹调生产过程存在隐患

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在烹调加工时,方法不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原料造成污染。原料加工的温度过低、时间过长,油温过高等问题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还和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密切相关。若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就可能发生为了追求菜肴食品质量的外在表现而在烹饪过程中随意加入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添加剂的现象,造成顾客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腹泻、食物中毒等。可见,食品的生产安全仍存在较多隐患。

(五)服务意识欠缺,就餐环境不理想

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现在很多饭店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空气不流通,地面脏乱;餐具卫生消毒不彻底;餐厅人声吵杂等都影响了客人的消费欲望。此外,当下很多餐饮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还是较欠缺的。相当一部分服务员在给客人提供食品服务时,缺乏卫生健康意识,时常为了方便而放弃使用一次性手套,结果小则招致客人投诉,重则影响客人身体健康。

四、发展绿色餐饮的思路与策略

(一)狠抓食品安全,确保安全餐饮

1.健全食品卫生监管制度。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检测体制,为绿色餐饮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源头保证。其次,企业要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制度。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要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和保存,以确保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营养、健康的安全餐饮。

2.采购绿色原料,严把质量关。品原料是餐饮经营的源头,绿色餐饮首先要追求的是原料的自然和安全。一是原料本身的营养价值,二是原料的种植与饲养健康、安全。企业自身应当把安全、卫生当作经营之本,为人们提供健康营养的优质餐饮。

3.改进烹饪技巧,注重生产安全。首先,在烹制过程中可运用更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烹制出健康、营养的食品;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可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生产安全,如企业质检部门定期对厨房、仓库等部门的食品卫生情况进行全部位检查督导等。

(二)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优质餐饮

1.培养“绿色”员工。绿色餐饮的构建需要企业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应当不遗余力的培养绿色员工,企业可通过设立“绿色”环保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全员绿色环境保护培训,甚至可建立相关激励制度,使员工能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贯彻企业的绿色餐饮理念。

2.吸引“绿色”消费者。企业应当加强引导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可通过向客人发送环保资料卡片,介绍其环保计划,引导客人参与、接受企业的绿色消费活动,让客人在消费过程中明白传统消费模式不利环保的弊端,以绿色就餐的方式亲身体验绿色消费的精神享受。企业应与相关部门、各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较好的宣传和支持,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环保活动,把绿色信息广泛、直接地传递给社会公众。

3.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共同的理念,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指导方针。比如,开展“创绿”活动的宣传和培训,以此培养的员工的绿色意识,从设计到提品的全过程中都贯彻绿色环保思想,热心公益事业与社会公众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三)坚持节能降耗,实现低碳餐饮

1.成本减量化。减少在餐饮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投入的物质量,从生产的源头节约能源和耗材的使用,从而在结果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企业可以积极使用节能灯具,积极执行公共建筑冬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使用要求,以利于节约电能和减少污染;实施“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分解用水指标,实施考核制度,委托社会企业集中洗涤棉织品,以利于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染。

2.资源再利用。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对资源回收利用。例如,通常可以对空调机组运行时热交换器产生的含热量的凝结水进行回收,在经过水质优化处理后可用于锅炉回水,从而节约到水资源的耗用;办公用纸是纸张耗用的主要途径,可以变单面使用为双面使用来减少纸张耗用;旧的口布可制成实用抹布、托盘垫等,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3.减少废弃物。企业可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物资采购、实用、回收处理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可以在产品制作中设置大小不同级别的菜品,提醒客人以自己所需量点菜,以减少食品浪费;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耗用品,设置专门的服务岗位专门负责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回收工作,可与当地各类耗用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回收合作,使回收的资源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再利用。

(四)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

1.政府部门积极实施餐饮品牌战略。政府部门应继续以开放、引导、促进、和规范为着力点,营造中国餐饮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引导餐饮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普及。例如,政府可立足于餐饮“老字号”培育一批餐饮品牌企业;适当简化手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兴建绿色餐饮基地;实施信誉贷款,帮助、扶持品牌餐饮企业的发展等。

2.行业协会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在制定、实施绿色餐饮标准的基础上,要加强绿色餐饮品牌建设,把餐饮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绿色餐饮”相结合,以品牌的力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品位。可以选择一批规模大、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餐饮企业作为试点,推广节能设施设备,提高质量、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餐饮行业向绿色餐饮发展。

3.餐饮经营者积极发展绿色餐饮品牌。餐饮经营者应当积极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理念,依靠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节能设备设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开发营养、健康的菜品,培养绿色员工,改善就餐环境,积极实施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消费群中赢得上好的口碑,树立起“绿色餐饮”品牌企业的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朱玉宽,张鹏.绿色餐饮,不只是“绿色食品”[J].绿色视野,2009(1).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12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管理者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需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领导感;员工个人需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需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环保文化是:致力于安全、健康和环境、正直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以及公正和尊敬地对待他人。这一文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由安全环保理念、安全管理原则共同组成,其培育过程经历了自然本能反应、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和团队互助管理4个阶段。

一、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的互动对应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是指:安全理念与安全管理原则。见表1。

表1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互动表

建立“所有事故伤害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观念

安全视为所从事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立关心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的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必须优先其他目标

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遵守一切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并努力做到高于法规的要求

员工是公司的最重要财富,每个员工对公司做出的贡献都具有独特性和增值性

员工在非工作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我们关心的范畴

为了取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管理层针对安全生产必须做出承诺,并做出表率和榜样

认为管理者伤害和职业病的预防负责,对工伤和职业病的后果负责

安全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在社会公众和顾客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需求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安全知识来帮助我们的客户和社会公众

为了有效地消除和控制危害,应积极地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

要求每一个职员都有责任审查和改进其所在的系统、工艺过程

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确立安全和健康作为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职工都必须对此条件负责,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对其自身的安全负责,同时也必须对其他职员的安全负责

积极参与安全活动,有助于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对危害的识别能力,对预防伤害和职业病有极大帮助和作用

使所有员工参与到职业安全卫生活动中去并使之成为产生和提高安全动机、安全知识和安全成绩水平的手段

在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原则中,是互动对应的关系。安全理念是安全环保文化的精髓和指导思想,安全管理原则是安全环保文化的内容和操作标准,二者呼应互动;而且,八个理念元素与八个安全管理原则是对应的关系。组成了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的骨架。

然而在我们国内,这种明确的安全理念还有待概念化和提出实施。

二、杜邦公司安全环保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美国杜邦公司在其200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培育出了安全环保文化。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见图1)。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

图1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表2就是这四个不同阶段的安全文化培育措施和特征汇总。

表2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四个阶段汇总表

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本能保护

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

个人知识、承诺和标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做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

帮助别人遵守——员工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

确定安全为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任何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被解雇

个人价值——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和亲人

留心他人——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而且留心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

将安全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怕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实践和习惯行为——安全无时不在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外,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团队贡献——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

高级管理层给予安全口头或书面上的支持

监督控制、强调和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门的安全,不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

内在化——把安全意识深入员工之心

,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关注他人——关心其他员工,关注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提醒安全操作

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员工和管理层

集体荣誉——员工把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显然,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告诉我们,国内石化行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前文中提到的吉林石化的苯胺装置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到我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的严峻形势;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安全环保经济的提倡,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安全环保文化和意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培育模式和做法。美国杜邦公司不管在安全环保文化理念上,还是在文化培育的措施上,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学习。其两极互动的文化要素给我们在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上以思维的启发,即: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灌输安全和环保概念,另一方面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践行这一文化。而其四个阶段的培育发展道路,为我们培育自己特色的安全环保文化提供了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韩燕晖.石化企业安全危机管理问题多[j].化工管理,2005 (10).

[2] 姜国军,董国治.石油石化业构建和谐企业初探[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01).

[3] 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企业安全环保理念篇13

一、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强度,安全环保工作有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油田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提升。但是,我国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油田仍然存在较多的需要治理、排查的隐患,包括安全隐患、投资隐患等。其中安全隐患主要是指超过使用年限的或者存在隐患的设备仍在继续使用,油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不愿意更换设备,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让设备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中,造成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这些都是安全隐患的组成因素;再者,油田开采中会产生较多的报废井,并且会随年限逐渐增多,对于长停井、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报废井等,显然油田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理或者没有封井,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另一个是投资隐患,主要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很多油田企业喜欢“化繁为简”,期望用较少的资金治理较大的隐患,在较小的隐患上不愿投入资金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隐患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是隐患仍然存在。上述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其次是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大多数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环保不甚了解,造成安全环保管理不受重视,没有施行责任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油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向施工单位提出,但是却“虎头蛇尾”,不关心问题解决的后来走向,如果施工单位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再者,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可能仅仅是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输送安全环保管理知识,员工对于安全环保工作仍然一知半解,何谈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数字化建设在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2.1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实时安全环保监控平台,监控油田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温湿度、压力、有害气体含量数据等,将不可见的隐患转变为可见的数据,能够让油田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隐患的产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油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了资金和人力消耗,加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监控平台显示的数据还能够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少了安全隐患。

第二,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了安全环保人员的工作量,安全环保人员通过远程操作设备,减小了现场操作,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部分油田设备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只需要操作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减小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第三,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安全环保工作效率,举例来说,可以在运输管道中使用泄漏警报功能,一旦发生原油泄漏,报警系统能够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并标示出发生泄漏的具置,工作人员不必逐个检查,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安全环保工作效率。

2.2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基本都是依靠经验、个人判断和人工管理等方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数字化建设运用于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让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人力,还能够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岗位作业的标准化,我国的油气站库建设受到数字化技术影响,逐渐趋向模块化、标准化,虽然站点不同,但是发生隐患的种类基本相同,运用数字化建设,创建一套标准管理流程,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进行安全环保工作,有效降低了员工水平不高造成的操作风险。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监控,传统的监控是单点的,并且需要工作人员现场操控,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监控平台,实现多级、全方位、远程监控,三位一体,保证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三防四责”体系,实现长输管线的泄漏报警以及外输流量、可燃气的在线监控功能,一旦发生安全环保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损失,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的风险,保证其人身安全,减少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三、提升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以及相关策略

3.1落实机制

我国针对油田生产,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油田企业各个部门都应以安全环保管理为中心,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日常生产的各个操作都必须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未雨绸缪,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隐患,提升隐患治理力度,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传统分散式的管理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油田企业应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安全环保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对于油田生产中的隐患,一定要加大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

3.2加强宣传,重视培训

对于油田企业的工作人员,囿于传统理念影响,转变工作理念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油田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员工忽视安全环保管理,培养员工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引导他们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工作人员,油田企业的管理层同样要加强安全环保理念培养,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环保管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深化安全环保理念。

3.3其他策略

油田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将安全环保管理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做好审批手续的监管工作,谁签字谁负责。建立完善的奖罚措施,安全环保理念贯彻较好的部门、员工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四、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我国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安全环保管理提出了其他具体优化措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