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实用13篇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自觉承担职责使命,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媒体只有顺应人民愿望,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凝聚社会正能量,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占领媒体融合的舆论主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简单地以试图灌输条文或者概念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受众三方面协调互动的实践活动。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不同理解,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中要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依靠某一种新闻传播形式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在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应做好传播形式的创新,不但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媒体形式的结合,做到多元化和广泛化。

在现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无疑将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舆论宣传过程中,必须认清新闻传播发展规律,及时占领新媒体的主阵地,才能争取到主动权,掌握先进的传播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目前媒体融合的格局正在形成,新闻媒体还需要通过拓宽舆论主阵地,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对接,形成传播合力,从而打造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链,发挥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打铁先要自身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新闻工作者占据着舆论和理论传播的重要岗位,自己首先要提升政治与理论素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实际需要,确定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达到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要研究和采用有效宣传方法和艺术,努力提升新闻业务水平,运用形式活泼、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才能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特点加强新闻传播队伍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基础。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营造良好媒体生态

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信息载体随之而变,传统媒体因此步入了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这是社会关系的新节点,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空间。这必然会从根本上要求我们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以及媒体职责适应新变化。新媒体相对自由的空间,容易滋生不良信息存在和传递的温床,对此不仅要通过加强教育提高自律性,更要通过外部力量加以制约。如“七条底线”等规范新媒体的原则,划定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底线。还要继续探索适合新媒体生态的治理方式,通过对影响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疏通与过滤,不断净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着力点和约束原则,提升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利用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便利条件,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只有在舆论宣传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国芳.感动中国人物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2] 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 纪海霞.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D].新疆大学,2013.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2

一、现状:“新闻理论体系”问题的提出与探讨

“新闻理论体系”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方面一个日渐凸显的学术话题。最早从一些学者对我国新闻理论体系学理性的反思开始(刘建明,1991:童兵,2000),再到一些博士生的研究课题(沈莉,1998;陈作平,2005;唐远清,2006),甚至到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立项(丁柏铨,2002),直到目前一些新闻理论专著的最新尝试(杨保军,2006),“新闻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无疑正在形成一个阶段性的研究高潮。

“新闻理论体系”问题研究主要关注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问题,它可以分为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试图描述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范式转型轨迹,一种:是直接探究建构新的高质量的新闻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对新体系的建构必然要对旧的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现择其要者,可以概括这类研究的核心观点如下:

1、高质量的新闻理论体系建构标志着一个学科的成熟。

钟情于“新闻理论体系”问题的研究者普遍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一定水平的时候,都会开始进入到一种自觉地追求理论体系建构的阶段,特别是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往往标志着一门学科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新阶段,对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建设而言,还意味着对全球化进程的参与。杨保军指出: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尽管文化差异是事实性存在,意识形态的争端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各国的现实状况也有或大或小的不同,但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也促使普世的东西越来越多”。

2、对板块式结构自然思维方式的批判。

我国新闻理论体系建构最早始于甘惜分先生的《新闻理论基础》,其重点主要是探讨有关新闻的一般原理和新闻事业与现实生活、与群众和与党的关系等问题,初步奠定了板块式结构框架。后来我们的新闻理论虽然受传播学的影响,不断丰富发展,但基本上都不脱板块式结构的模式,并形成了新闻、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三大块的模式。刘建明先生认为这种结构模式有简单堆砌之嫌,陈作平指出这种建构方法属自然思维方法,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没有将把握新闻实践共相和对各种具体形态的全面统摄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而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将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对局部经验的归纳总结和一定的逻辑分析来把握新闻活动的内涵”这种经验式和随机式的研究方法客观上造成了理论内部不断分解和切割使概念不断膨胀,同时又变得支离破碎,解释力度下降。

3、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要求,积极探求稳定成熟的高质量的理论体系。

所谓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要求,就是要使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推理脉络、清晰的逻辑起点、严谨稳定的概念层级和无可辩驳的结论。

追逐着上述目标,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如童兵先生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试图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建构自己的体系,“我的使命是沿着这一公式指点的路径,逐一说明传播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应位置、功能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再比如最近出版的杨保军的《新闻活动论》一书,以新闻活动为线索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新闻活动自身、新闻活动主体、新闻活动对象、新闻活动媒介、新闻活动原则、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活动界限、新闻活动环境等。陈作平先生则提出了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介形态的结构路径。这些探索,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二、反思:如何讨论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不满足于传统的自然思维方式统领下板块式新闻理论的建构模式,希望寻找到一个在全球化时代更具普世性和更为科学的理论框架。而这种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目前的探索来看,很显然就是直接以传播学框架为框架,不论是以5w框架结构还是以新闻活动为贯通,这里面体现的都是一种传播学的结构思维和过程思维。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板块式新闻理论体系真的就一无是处吗?板块式新闻理论体系的历史合理性在哪里?二是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可以以传播学的框架取代新闻学吗?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板块式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固然有其经验把握的随意性,但作为人类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自然也有其现实逻辑的依据。甘惜分先生后来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为一个逻辑起点和两个三角。一个逻辑起点就是“新闻”,两个三角则是“新闻――传播者――受众”这个小三角和“新闻控制者――广大受众――不断变动着的现实世界”这个大三角。这种三角理论模型正反映出一种在关系中把握新闻的思路,是我们在未来的理论建构中需要继承的精神遗产。板块式新闻理论体系的另一个优势是非常适宜新思想的嵌入。在新闻理论范式转型的过程中,新的思想创新可以以一个个新板块的形式添加进去,从而形成一种“转型新闻学”的特殊样态。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不以所谓的理论体系构建为要旨,却以新闻学基本概念的传达为追求,以对最新的新闻理念的把握为要务。而这,正是板块式新闻理论体系的历史合理性之所在。一批学人不主张对新闻理论体系进行过早的建构,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其次关于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问题。有人认为在西方不存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纯中国式的伪问题。但这正是中国独特的理论语境下所产生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当西方希望通过报刊市场化和大众化解决了新闻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并在新闻理论体系中牢牢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地位的时候,传播学才形成,并以其强大的理论张力形成对新闻学内容的丰富。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正相反,它需要借传播学的科学性来消解理论中的僵化的意识形态内容,而后再来确立新闻专业理念,而此时的传播学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从理论上弄清楚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问题,就成为我们考察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

我们认为,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是结构性、交叉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传播学讨论的是人类传播行为的社会结构性存在。具体说来,它是在社会学结构论的支持背景下,把传播作为一种

社会的结构来研究的。同时,传播学理论也是以5W这样一种结构性过程模型为基础来建构的。也正是由于传播学的这种结构性特征,才衍生出了传播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开放性,它几乎向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开放,形成了十字交叉路口的现象。

新闻学的学科特质则是主体性、理想性和实践指向性。在传播学出现之前,传统的新闻学是在新闻业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从新闻实践的经验中概括提炼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记者编辑操作规范和媒介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两方面。传播学出现并成熟后,对新闻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信息传播的理论基础,使新闻学摆脱了前科学的经验性研究状况,并把新闻学的逻辑起点确立为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需求、生产、消费、分配和控制构成了新闻理论的逻辑演绎脉络。在我国,传播学更是具有直接的解放意义,传播、信息、受众等概念丰富了新闻的定义,并使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可以取代新闻学。新闻学属于专业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化、职业化理念训练,尤其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专业训练。所以,它是围绕着双重传播主体(记者编辑/媒介组织)而展开的关系研究,如果说传播学是5W模式的过程框架,新闻学却是以两个主体为顶点的关系框架,同时,新闻学中还含有传播学中所不强调的核心价值内容――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对新闻实践直接有指导意义的操作原则等内容。

所以,讨论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其根本原则是要尊重新闻学的学科特质,在这个前提下,既要保证理论体系建构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理论体系建构的简约性。

三、建构:“新闻学核心”模型图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所在,并指出应该在尊重新闻学学科特质的前提下建构新闻理论体系。这就排除了那种把新闻学扩张为传播学或把新闻学扩张为媒介经营学和操作学的建构取向。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宁树藩先生建议把新闻学区分为本义新闻学和广义新闻学的思想。但本文更愿意把这种建构取向称为“新闻学核心”建构,并用下面的模型图予以演示: (见下图)

在这个模型图中,新闻学核心由新闻本质论、新闻关系论和新闻理想论三部分构成。在新闻本质论中,主要解决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起源是人类信息交往的需要,信息.的需求、生产、消费、分配与控制是形成新闻、新闻事业主要关系的逻辑脉络这类的问题。其知识背景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思想,如传播观、信息观、新闻生产观等。在新闻关系论中,主要包含六大关系和六大命题。六大关系是记者(新闻)-事实、记者(新闻)-受众、记者(新闻)-媒介、媒介组织-政府、媒介组织-公众、媒介组织-商业,六大命题就是新闻事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形态论、媒介属论、媒介体制论和媒介生态论。新闻就是在这些主要关系构成的社会场景中的实践呈现和功能施展。新闻理想论则是指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包含客观性原则和新闻自由理念)。它是新闻事业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四、结语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3

新闻广播是中国广播业态中极为重要的频率类型,肩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传递大政方针,引导舆论,关照民生,记录时代变迁,传播时代声音。作为从国家至省市县各级电台中开办最早的广播媒体,在频率不断细分、受众更为精准、音频类应用软件抢滩市场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广播如何塑造和推广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如何在彰显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以新颖独特的推广手段吸引受众、黏合受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下称江苏新闻广播)连续举办五季的“舌战金陵”辩论赛为新闻广播的品牌打造建立了一个范本,提供了启示。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青年声音,突出社会效益

2014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宣传阐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宣传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不断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注重接地气、贴民心,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和体现到各领域宣传报道之中,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①江苏新闻广播通过打造“舌战金陵”辩论赛这一品牌活动,贴近受众,贴近生活,既推广频率形象、黏合受众、塑造品牌,又在活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

首先,“舌战金陵”把活动参与的主力军聚焦在年轻受众特别是高校学生上,以学生喜爱的辩论赛形式,让真理越辩越明。各大高校都拥有训练有素的辩论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缺乏有效的组织,缺少将辩论推向大众的传播渠道。江苏新闻广播适时推出“舌战金陵”辩论赛,为高校间的辩论搭建了平台,同时,对辩论赛进行了创新,消解功利,引导参与者以放松的心态,享受波澜起伏、唇枪舌剑的辩论过程,享受思想交锋的乐趣,享受智慧分享的愉悦。从2012年5月第一季的南京4所高校到2015年4月第五季的国内外16所高校代表队参加,五季“舌战金陵”,30余所高校先后加入“论战”,无论是选拔赛,还是表演赛、锦标赛,每一场辩论都吸引了大量热情的学生报名参与、到场观看助威。在网络普及、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年轻人的号召力,是许多广播频率思考的问题,“舌战金陵”成为传统媒体影响青年受众的成功实践。

其次,从选题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90后的年轻人关注什么?中国青年的主流声音到底是什么?江苏新闻广播经过在青年群体中的深入调研,将教育、慈善、婚姻、娱乐节目、国际关系、品德修养、公共政策等热点话题都衍生成为辩题。辩题的设置既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又结合了当下社会关注及思考的热点。辩论双方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既传播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促进了现代人对中华古老文明的认同,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当代青年的声音,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智慧。诸如“鼓励消费国货,是否理性?”“相声目前的境遇是相声自身的原因,还是外部的?”突出了富强、爱国的主题;“好人与坏人谁更难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好坏、善恶之辨培育了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出国留学是否是成才的最佳途径?”“你会不会逃离一二线城市”倡导了敬业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是不道德的?”宣扬了和谐、平等的婚姻理念……在一场一场的辩论活动中,江苏新闻广播的品牌形象愈加突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无形地深入高校,深入青年学子之心。

二、遵循广播规律,凸显频率特色,实现双向互动

“舌战金陵”辩论赛经过四年的打造,已经和江苏新闻广播融为一体,成为江苏新闻广播品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缘由,在设计理念上大胆创新,在实施方式上遵循广播规律,凸显频率特色至关重要。

广播,以声音见长,以“说”见长;辩论,则让道理越“说”越明。广播―表达―辩论,“舌战金陵”让这几个关键词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构成了新闻广播活动独有的品牌形象。

江苏新闻广播选择“辩论”作为活动推广的主要形式,来源于自身的《新闻评弹》节目。《新闻评弹》是在江苏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以深度解剖社会热点、精辟评论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思辨性强,节目在邀请评论员发表观点的同时,常常有听众通过微博、微信参与节目。新闻评论是新闻广播极为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节目内容,有着专属于新闻广播的“个性”标签。“广播要做思想媒体,必须强化新闻评论,以评论强台。”②江苏新闻广播以此为切入口,将节目中的评论放大为具有互动性、参与感极强的“辩论”,并采用比赛形式,把静态的“我说你听”,转化成动态的“我说你说大家听”,搭建起一个思想交锋、观念碰撞、启迪智慧、表达语言技巧的平台。这正是突出了广播声音传播的特色,发挥了新闻广播评论见长的优势。

“舌战金陵”活动一经推出,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江苏新闻广播的影响力,凸显了新闻广播在“语言”上的品牌价值。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新闻评弹》节目又将辩论赛现场录音剪辑播出、上传网络点播,引发了听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四年间连续举办五季,充分说明了“评论”与“辩论”结合衍生的“舌战金陵”品牌推广活动,极为契合新闻广播的频率定位与气质,同时又受到听众欢迎,有效黏合了听众;塑造了新闻广播的品牌个性,提升了品牌忠诚度。

三、借力辩论“明星”,引导全民发声,放大活动效果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了好的内容与载体,更需要引入吸引眼球的要素将之发酵、引爆。明星无疑是许多活动中最受人关注的元素,“舌战金陵”的舞台上,也有耀眼的明星助阵――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的蒋昌建在“舌战金陵”与大学生激辩多场,凭借其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高强度曝光及曾经的辉煌辩论战绩,为“舌战金陵”添了更多吸引力;19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被称为“宝岛雄辩”的林正疆,“奇葩女王”马薇薇,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全国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周玄毅的助阵也给“舌战金陵”带来了更高的人气。巅峰对决,唇枪舌战,嘉宾的抢眼表现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元素。

“舌战金陵”以辩论明星形成传播热点,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江苏新闻广播以此为抓手,拓展嘉宾评论员队伍,引导大众发声,面对热点事件,传达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舌战金陵”第三季推出《这事,你怎么看?》,以海选评论员的方式,让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观点。“垃圾不分类将罚款?”“世界文化遗产该不该商业化?”……从20进12选手针对热点进行评述、12进6选手一对一辩论,到6进3选手对阵评论员导师,历时一个月的选拔让藏身民间的评论高手走到台前,针对教育、婚姻、娱乐节目等数十个热点话题亮出自己的观点。“贴地飞行”的设置,将平民观点展示在媒体聚光灯下,吸引了听众广泛的互动参与,进一步地黏合了听众。

四、媒体多元融合,丰富推广渠道,引爆“舌战”风潮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广播一种媒体打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江苏新闻广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户外大屏广告、出租车站台广告及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多种媒体渠道,扩大“舌战金陵”的影响,为比赛壮大声势。从第四季开始,比赛开始前的宣传阶段,就开设微信投票页面,引发各高校转发、投票,辩论队支持票数均超过两万;每场比赛开始前,江苏新闻广播都会通过官方微博预告辩题,众多网友提前“网辩”;赛事进行中,微博直播,各高校的官方微博也同步跟进,相关的主题帖获得数以万计的转发与评论;比赛视频在江苏广播网()中及时推送,被腾讯视频推至首页,点击量居高不下,腾讯公司为此主动与江苏新闻广播签定了从微博到视频完整的合作协议。第五季“舌战金陵”赛事视频浏览量创新高,视频页面访问量突破十万;在90后、00后广为聚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上,网友以“弹幕”的形式对比赛“吐嘈”开评;“舌战金陵”百度搜索相关页面超过六万,媒体融合传播效应显著。

高潮迭起的“舌战金陵”为受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广播的窗口,无论是《新闻评弹》嘉宾评论员选拔,还是高校辩论赛的组织,以及借力公众人物进行宣传,江苏新闻广播展示了全媒体语境下的品牌新形象:不仅是及时刷新全球资讯的信息媒体,更是融合众家观点、评点是非曲直、具有智慧的思想媒体。以思想的深度廓清社会能见度,江苏新闻广播的品牌在“舌战金陵”的辩论声中得以放大与提升。

用价值凝聚力量,用智慧塑造品牌。富有个性,互动性强,受众才会与广播产生真正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从而使黏合度不断增强,忠诚度不断提升。江苏新闻广播的“舌战金陵”给新闻广播的品牌打造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借鉴蓝本。

注释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4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递正能量的根本前提

在1956年6月和《人民日报》的前负责人吴冷西同志谈话时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精辟的论断为党的新闻事业指明了工作方向。

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看,记者只有在政治上有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热情、较高的觉悟、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的心声,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大局服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传播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亦是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体现。作为新闻传播、第一介入人,记者应该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挖掘社会美善,展现新作为、传递正能量,以此更好地服务群众民生。

记者是党和政府传递声音的喉舌,是人民群众反映心声的话筒,更是链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记者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有色或动态的报道形式,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又要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声音,传递他们的意愿,这就要求记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民的思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潮相融合。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失衡,民众的思想错综复杂、难以统一。这些多元化的思想潮流,对国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冲击,导致了国民思想的多元化。新闻传播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高级形态,记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舆论的传播导向,对引导民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正如同志所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建立国民的思想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致力于淘汰落后封闭的陈腐思想意识,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远大理想意识,从这一层面而言,记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切宣传的指导思想,将民生宣传、经济宣传、大政方针宣传等宣传内容,全部高度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民众新热情。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正如恩格斯所说:“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新闻的行业道德,是人文道德基础上的行业道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

范长江在《通讯与论文》一书中写到:“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诚然,人格就是职业道德的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受到了冲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人情主义等低级现象。西方很多敌对势力,借机对此进行攻击和渗透,散布资产积极自由化观点,违反了我国的新闻宣传规定,在社会上出现了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杂音和噪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窗口,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一方面面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使公益性和经济性的角色受到冲击。是以服务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创收为中心,社会不正之风的滋生,导致有些新闻记者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经不起金钱、物质的诱惑,干起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情来。

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抵御上述错乱思想的坚固防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亦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作为记者,更应坚持正面宣传导向,维护国家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就是遵守记者职业道德的行为体现。仅以上两点就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在记者职业道德重的主导意义和作用。

总之,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政治理论修养是前提,新闻业务修养是基础,知识技能修养是重点,职业道德修养是关键。这些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记者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凝聚中国力量,共圆中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新闻记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则应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先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中国梦”可谓一脉相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新闻传播,从广义上而言是对文明的传播。鲁索说过:“记者的笔抵过强盗手中千万支瑟抢。”新闻记者应当立笔为公、执笔为民。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而作为当代的新闻记者,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5

1信息时代媒体传播情况

1.1信息时代媒体满足了人们表达自由的诉求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存在于电视、报纸和广播中。首先需要指定的记者去对某些事件完成采访,然后将资料发回给编辑,由编辑对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经过整理和编辑的资料才能与读者及观众见面。在整个周期中,新闻素材由收集到整理花费时间较长。而信息时代媒体主要以微信、微博为平台进行新闻的传播,每个微博用户都是新闻记者,可以实时将自己遭遇的事件编辑成新闻进行传播或加以评论。与传统媒体模式相比,利用信息时代产生的自媒体,人们可以随时传播所见所闻。由此可见,信息时代产生的自媒体能够消除一些限制,使新闻记录者的范围扩大,同时人们表达诉求的方式更自由。

1.2信息时代媒体各种新闻评论泛滥

虽然新闻评论变得越来越自由,限制越来越少,但是随着限制的减少,新闻传播的无自律性、无边界性亦引起了新闻泛滥,真假难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传统媒体具有引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对新闻的传播和评论严格把关,使新闻传播和评论都比较严谨,不易发生泛滥的情况。

1.3信息时代新媒体让传统媒体陷入困境

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到来后逐渐陷入困境,当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变快时,越来越方便的手持移动设备即可传播和分享大量的新闻及评论,人们不必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就可获得大量的信息。且随着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使用自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简单,门槛越来越低,大量传统媒体的用户逐步转向自媒体,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传播更多样化的信息。但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传统媒体的报道更为专业,自媒体的报道更快速,在不久的将来,二者将会逐渐发展成互惠互利的局面,利用自媒体的快速传播以及传统媒体的专业性,让新闻评论更真实、快速、专业。

2信息时代媒体传播价值取向与责任

信息时代,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自媒体逐步盛行的今天,对于信息时代的媒体传播价值取向和责任,需要深入地思考。自媒体工作者在信息化时代应该肩负重担,引导社会人士进行更有价值的追求,并需要做好榜样,担起自我监督的责任。新闻传播媒体是向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渠道,能够推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每一个自媒体工作者都应该担负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积累社会历史文化等重任。在信息时代,媒体传播价值取向与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新兴媒体在形态上的规范化

新闻传播能够给公众带来真实、全面的信息,为社会民众提供一些言论方向。实际上,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逐步转变过程中将会出现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真实性、全面性逐渐下降,媒体形态的转变使这些传统媒体也发生了改变。自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承担自身的责任,依然需要构建新闻传播的专业标准和规范体系。自媒体在飞速发展下,立场、观点和内涵文化等核心要素依然需要重点建设,学习传统媒体在核心要素构建方面的经验,构建出适合信息时代的规范化的新媒体。

2.2引导舆论公众的思想自由和言论

自由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公众不能自由地发表言论。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出现,公众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能够利用自媒体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传播。然而,由于公众群体属于比较松散的群体,个体思想间存在较大差异,当每个人都有权利对某些新闻发表自己的评论时,便会充斥着大量的“自说自话”。自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一定的引导,媒体工作者在一定范围内引导舆论,让普通公众理性发表言论,避免由于公众的盲从心理而偏离核心价值,真正构建出积极健康的公众讨论体系。

2.3积极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

虽然国家赋予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公民行使该权利时,应该学会自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言论观点,并积极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新闻传播者,又是受众。人们都应该加强自律,向社会核心价值观靠拢,成为具有责任感,并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1]曾丽芸,谭天.自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15(6):70-72.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6

已沦为“州官放火论”

“世界宪兵论”

从西方新闻自由的形成历史及其影响与贡献来看,其正义性与合法性彰显西方国家共同的核心利益与价值理念。资产阶级在欧洲大陆血雨腥风的阶级斗争中确立了西方新闻自由观,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打倒封建制度的传播利器,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试图以新闻自由等价值观弱化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优化与强化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力图将整个社会统合到为资本服务。无论是商业媒体还是劳工媒体,大多都一味强调“非党派”、“非政治派别”的媒体独立观,强调阶层而不强调阶级的受众观,善于隐性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以标榜西方独立媒体的新闻自由。西方国家大多具有整一的欧洲文化背景与独特的种族历史传统,数百年的对外殖民掠夺和内部发展与完善使其彻底完成社会转型,形成了比较系统、稳定、科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制度,以及群体性认同新闻自由的传播理念,历史性地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利益关联,构建了西方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与新闻传播上的话语霸权。新闻自由观不只是西方国家共同利益链上的一个链节支点,而且获得了西方民众的传播认同,也深深契合其民族的心理文化。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发展中国家逐步把新闻自由理念奉为传播理想、人权圭臬与文明符号,具有全球语境的合法性与正义性,成为西方主导的法律原则、国家制度、自由精神与普世法则,成为西方引以自豪的意识形态、津津乐道的文化遗产与普世全球的传播“佛光”。

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新闻自由被构建为一种全球公共传播产品,是自由精神、人权价值与普世理想的一种符号,推动了历史进步,营养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新闻自由的进步因素在西方传媒界越来越淡化,越来越变成一种布道的武器。

西方新闻自由是西方霸权推销的“州官放火”论,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宪兵”论。美国根据国家核心利益诉求可肆意扭曲与歪曲新闻自由,把美国在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公共和私人领域的观念与原则推广到全世界,使西方新闻自由唯我所用,唯我独尊。这种活见鬼的现实与鬼见怕的事实,在本质上揭示了新闻自由已完全沦为西方的国家利益符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每个现代国家维护自己国家核心利益与价值观的传播无可厚非,对三大国家利益的矛盾处理以现实利益让崇高理想滚蛋见鬼,虽然拙劣无品之至,却也可理解。但是,西方国家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而抛弃价值理性,不肯承认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加以掩饰,而且让崇高理想滚蛋见鬼的价值观的传播阴魂不散,居然高举新闻自由的“招魂幡”为自己的“灵魂” “涂脂抹粉”,以彰显其正义性与合法性。美国政府对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泄密态度与迫使斯诺登逃亡天涯的措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其次是西方新闻自由的自私性。新闻媒体充分显示环境预警功能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新闻自由的根本内容、新闻道义与职业操守。美国华尔街金融次贷危机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引起全球经济的阶段性衰退,全球人民为此买单。然而在该危机爆发之前,具有所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美国与西方强大媒体的环境预警功能在哪里?为此而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引起各国政府、广大民众与全球舆论的关注之时,而美国主流媒体在该运动爆发半个月后才给予报道,美国的舆论监督又去哪儿了?无论是环境预警还是舆论监督,被西方主流媒体自私地扔到了“爪哇国”!

第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两面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其国家核心利益与意识形态需要采用双重标准,对盟国与利益相关国的专制独裁视若无睹(也进行无关宏旨的舆论批评),甚至可以单独或组织西方国家或盟国通过西方新闻自由为盟国与利益相关国的专制独裁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又蓄意指责所谓“异己国家”与核心利益不相关国没有新闻自由与基本人权,不仅横加制裁,武力威胁,还无所不用其极。对前苏联与中东欧国家的“和平演变”,在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中,无不显示西方新闻自由的两面性与虚伪性。

第四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独裁性。西方国家造成的全球新闻信息传播鸿沟使相关国家与地区在其国内外的新闻传播、市场发展、资本融合、技术更新、资源争夺与品牌竞争等方面失去传播力与竞争力,已严重地损害了世界新闻信息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使相关国家的国家利益与新闻信息发展能力和参与国际事务应属的话语权受到极大打压。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与信息鸿沟主客观上帮助西方国家通过新闻自由实现了新闻独裁与媒介专制,表面上却彰显所谓的国际正义与人间正道。为颠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美国等西方国家污蔑伊拉克存在大量杀伤性武器,西方媒体大肆附和,全球媒体超常报道,而事实是西方对伊拉克实施的舆论信息心理战与媒介审判,制造了人类新闻史上最大的新闻谎言。然而,更可悲的是,这个最大新闻谎言的制造者却没有受到任何公正的审判和正义的惩罚,这难道不是新闻霸权吗?

斯诺登的曝光是对美国最大讽刺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网络新媒体时代,无论网络时代是否可以实现新闻自由的理念,西方新闻自由观仍然是维护西方国家核心利益的工具话语与资本主义包装的意识形态。

首先,网络社会的大众媒体传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广泛、最全面的新闻自由,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与最具历史价值的传播文明。

新闻自由在一个国家实施的程度怎样,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等政治代表体、大众媒体与公众等社会体等利益攸关方相互博弈的程度与结果。其中,由于政治代表体、大众媒体与社会体掌控新闻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与不平等,使得占有人数绝对优势的公众是处于相对弱势而对新闻自由最为渴望的一个利益群体,而公众的参与程度成为政府与媒体相互制衡与博弈的一个砝码,是新闻自由与文明传播进程中的一种平衡工具。广大公众是影响与实现新闻自由落地生根最为重要的一极,因此多数人对实实在在实现新闻自由的渴望,并以实现传播的终极关怀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共同理想与终极追求。

另一方面取决于媒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技术发展推动了报纸、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形态的出现与发展,不同媒体形态实现新闻自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单向度的新闻信息传播,新闻自由的程度取决于政府与媒体的各自利益与相互博弈,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而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已经根本性地影响了全球各个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传播方式、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也已深刻地改变着全世界几十亿不同种族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交际方式。网络媒体传播与自媒体生产实现了公众、媒体与政府等多个利益群体的双向多元传播与均等互动交流,是全民参与的、渠道畅通的、全球同步的、个性十足的、集大成的和强势的新闻传播。任何政府、任何媒体、任何法律、任何组织与任何个人在全球化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语境下都无法改变这种新闻自由的现实与事实。从公众参与的实践来看,尽管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技术发展与网络建设不一,而网络信息技术创造的网络社会、网络媒体、网络生产与网络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新闻自由梦与人们一贯孜孜以求的文明传播梦!

其次,即使网络社会与网络媒体实现了完全充分的新闻自由,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会通过倡导与传播西方新闻自由的价值观,以维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核心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2010年1月《互联网自由》的演讲认为新闻自由始终是美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显示了美国互联网自由政策的两面性。一方面,她把增进“连接自由”作为一项基本外交目标,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支持至关重要的某些基本自由,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论表达自由。另一方面,说美国“支持一个允许全人类平等享有知识和思想的互联网”之时,又提出“在世界上建立何种信息基础设施将取决于我们和其他人为之确定的性质”,同时批评中国等国家对互联网的审查是对信息流通与传播自由的威胁。2013年6月美国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媒体披露与曝光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世界舆论为之哗然,也给希拉里所谓的互联网自由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斯诺登对《卫报》说:“我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我无法昧着良心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人民的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而奥巴马总统回应舆论质疑时说:“这些是保护美国人民安全、对抗威胁的重要国家安全计划,完全符合宪法,并得到国会的充分批准和限制。”由此可见,所谓道德高地、人权理念与民主价值的西方新闻自由与隐私尊严就是美国国家核心利益的蕾色“遮羞布”,美国为了其国家安全利益,乃至以国家安全利益名义随意将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弃之如“破鞋”。

对西方新闻自由要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的新闻传媒政策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等西方国家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战略对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其他国家的民主“布道”,西方国家都把新闻自由等价值观包装成为全球公共传播产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幌子,宣传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把他国民众以自由与民主的名义“碎片化”,并以此进行思想控制。为此,我们的党和政府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审视其价值观的传播,深刻认识西方新闻自由是植入了意识形态的“芯片”,避免世界与中国为此而深受其忽悠之害与创伤之痛。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7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工具为载体,以手机APP程序为主要界面,以微信息、微视频、微阅读等作为表现形式,以短小精练、快速海量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在“微时代”,整个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同时深刻影响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直面“微时代”的挑战,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进行深刻的理念变革;在实践层面上,需要进一步找准问题,进行组织结构、工作机制、技术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全面提升新闻宣传工作能力。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微时代”的新媒体有着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既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功能于一身的“全媒体”。“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方式多、范围广、影响大,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特征:

1.信息本身碎片化,大大缩短了传播周期和舆情的生命周期。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信息碎片化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在新媒体平台上,无论是信息的传递还是衰竭,都比传统媒体要来得迅猛。

2.信息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可信度相对传统媒体有所下降。在新媒体上,信息的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形式的新颖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远远大于内容的新颖性。同时,这种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也往往会伴随着内容的缺乏深度,乃至审核不严格造成虚假信息泛滥。

3.信息传播交互性强,造成信息传播主体模糊。新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被动状态,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呈现出双向性、甚至多向性,受众对信息的反馈与信息的接收可以同时进行。而由于信息接收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信息的制作和再传播,使得无从查找明确具体的信息责任主体。

4.信息价值取向多元,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随着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不同社会阶层、怀有各种政治目的群体都在通过新媒体表达各种诉求,使得舆论的价值取向状况极为复杂,主流思想舆论容易淹没在“噪音”之中。同时,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借助新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新的亚文化群体。

在新媒体兴起的“微时代”,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广大师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学校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仍较为传统;社会传媒技术日新月异,而学校的技术平台还相对滞后;师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和自主化的特点,而宣传工作对师生的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全媒体环境下舆论信息形成和传播特点不断变化,而相关研究有待深化,等等。面对这一新形势变化,高校必须更新新闻宣传的理念,创新工作平台,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直面“微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必须重视理念创新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微时代”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新技术手段与师生获取信息的新习惯,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1.把握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观,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精神内核。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无论技术手段怎样变革,高校新闻宣传都要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精神内核,通过与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相结合,引导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

2.提升两大能力:理论引导能力与舆论影响能力。增强新闻宣传的效果,归根结底要靠提升理论引导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这两大能力可以说是新闻宣传的“内功”。理论和舆论紧密相关,舆论背后总是体现一定的思想理论倾向。高校要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指导和理论宣传的中心内容,帮助师生深入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树立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舆论上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要积极应对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巨大挑战,切实增强广泛运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

3.加强三个“传播流”的管理:信息流、影响流和噪音流。传播学中把信息的传播过程称为“传播流”。在新媒体兴起的“微时代”,可以将传播流视作由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三部分聚合而成。信息流是传媒试图向受众传递的信息,噪音流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无效信息、谣言等,影响流是信息传播中针对信息本身附加的讨论、评论等。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畅通信息流、抑制噪音流、引导影响流”,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新媒体平台信息,形成新闻宣传的信息流;更注重信息传播与扩散过程中的影响流,积极引导师生的讨论和评论,在讨论中廓清思想,倡导主流价值;同时及时澄清谣言,抵制负面信息的扩散,防止出现“噪音流”。

三、高校新闻宣传实践创新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着力完善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

1.平台建设。“微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拓展工作平台,切实增强广泛运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对于高校来说,要重点加强两大平台建设:一是建设全媒体运营平台。要从“以传统媒体为重心”转型为“全媒体融合”,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良好机制。要集中精力将新闻中心打造为全媒体的“中央厨房”,做到同样的新闻素材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形成不同的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最终实现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同时要进行媒体的体制机制调整,实现由各媒体“相加”向“相融”阶段转变,形成强大的新闻宣传力量。二是建设新媒体矩阵联盟。将校内正式运营的、影响力较大的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组织起来,成立新媒体矩阵联盟,构建完善信息传播联动、文化形象联展、舆情事件联对、知识产权联享、工作队伍联训等工作机制。

2.机制建设。新闻宣传工作要出成果、见长效,最终依靠的是工作机制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当前应着力抓好两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完善工作领导机制。高校要构建“党委领导、宣传部门落实协调、基层单位各负其责、各方齐抓共管”的宣传工作机制。学校要在实际工作中把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每学期应组织一次宣传工作专题研讨,研究宣传工作形势,积极制定政策、落实责任、推进工作。二是完善舆情应对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舆情工作机制,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加强舆论引导。要加强舆情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将突发舆情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体系,综合运用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措施,加强突发舆情应急处置。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赋予发言人更多的知情权、协调权和组织权,支持发言人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3.保障能力建设。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形成较强的保障能力和激励体系。当前,应着重加强两方面的保障能力:一是加强新闻宣传阵地管理。高校的新闻媒体,既是宣传阵地,也是意识形态的阵地。高校要建立健全新闻宣传阵地管理制度,强化对校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校园网、出版物,以及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社团组织等的引导和管理,使这些宣传思想阵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主动设置议题,放大主流声音,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二是加强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要加大工作队伍培训力度,开展“全覆盖”式专业化的培训。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和师生媒介素养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了解和利用新信息技术的水平,提升全体师生媒介素养。制定和完善新闻宣传工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工作项目、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2]向来生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探析[J].实践与探索,2013,(1).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8

    建国以后,新中国将旧中国所开办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全部接收,并改造为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对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控制十分严密,妨碍了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正常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大众媒体还未兴起,媒体数量相对较少,国家对媒体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的规范和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认识到意识形态弱化的不良影响,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对新闻媒体采取了新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工作更加细致。国家对新闻媒体的管理逐渐制度化,新闻报道更加有序,新闻的公开透明度逐步加强。在社会生活领域逐步开放,社会更加富有活力的同时,一些领域逐渐变得庸俗化。这种庸俗化使人们对政治的热情逐渐降低,对金钱的追逐则成为不少人生活的重要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试办民营发行。进入21世纪,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改革进一步深化。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开放书报刊分销服务市场,为此提出了新华书店转为企业的改革要求。2003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会舆论传播载体改革,开始在9个省市21家单位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大约经过3年时间,最终达到了国家所确定的目标。同时,我国也逐渐放开外资与国内私人资本入股出版行业的限制发行。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探索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以新闻出版业为例,下一步改革争取实现的目标是“一个体制、两个格局、三个体系”。一个体制就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的体制。两个格局就是以国有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三个体系就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体系,以人为本、深入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

    二、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我国是一个传媒大国,拥有的社会舆论传播载体数量堪称世界第一。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到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81家,其中包括副牌社33家。中央级出版社221家,其中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0家,其中包括副牌社20家。从报刊杂志的角度来分析,到2010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总印数32.15亿册。在这些报刊杂志中,有一些是党政机关主办的报纸杂志。党政机关主办的报纸杂志以及具有教育功能的报纸杂志是教育人民群众与全体党员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逐步建立并正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法律体系。在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法律体系中,除了宪法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之外,还有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性法规。宪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在社会生活中起具体操作作用的是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

    (一)宪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国家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要求,这在宪法的序言中有明确的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限制公民的自由,而是有序地扩大公民的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宪法的规定。如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法律 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法律,既有综合性的基本法律,也有专门性的法律。最重要的基本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等。上述法律与新闻活动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刑法》第105条规定:“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专门法律有《保守国家秘密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保密制度和泄密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三)行政法规 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行政法规比较多,效力层级较高,社会影响也比较大。《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规属于此类。另外,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或者转发的一些通知或者规定,如《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等法规也属于此类。这些行政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管理。表面上看,上述法规的社会管理职能很明显,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功能却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具体管理行为,也能体会到这些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紧密关联性。

    (四)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主要是国务院所属国家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报刊、广播和电视的专门规章,包括如下几类:一是有关新闻媒介管理和经营活动的规章。如2005年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等;二是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规章。如1990年的《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和1998年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等;三是关于取缔、打击非法出版物的规章。如2004年最高院和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四是关于约束新闻从业人员行业道德的规章。如2001年《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2005年《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

    三、政府管理模式的改进

    徒法不足以自行。社会舆论传播载体每天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局势,仅仅凭借法律进行静态的调控,难以收到理想的社会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动态控制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对社会舆论传播载体应当实行两条线交叉管理。一方面,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对传媒实行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引导传媒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做正面宣传,并对传媒进行跟踪管理与监察工作。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由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一)改进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批准登记模式 对新闻媒体实行批准登记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比如,报纸由依法设立的报纸出版单位出版。出版单位出版报纸,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登记号,领取《报纸出版许可证》。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报纸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报纸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注册登记主办单位与主管单位制度是国家规范和发展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重要环节。主办单位与出版单位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主办单位应当切实负起责任,领导和监督出版单位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出版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应当从主办单位做起,层层落实。

    (二)改进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审读模式 审读、审听、审看(简称三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报刊是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否贯彻了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成立专职三审小组,按层级负责审查社会舆论传播载体,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规范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目前三审人员的素质整体较高,政治可靠,经验丰富,责任心很强,能够依据具体分工,做好报刊杂志或电视电台节目的三审工作,及时完成三审报告的撰写。

    党委宣传部与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之间的三审工作交叉,可以起到互相配合、拾漏补缺和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三审人员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既有媒体报导政治导向方面的问题,也有文字图片错误的问题,比如写错中央领导人的名字,台湾、香港、澳门被称为国家,刊登凶杀案件现场过于血腥的照片等等。

    我国建立的三审制度符合国情。中国媒体发展太快,数量太多,逐一实行事前审查需要数量相当庞大的审查人员,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所以通过颁布各种禁载规定,建立事后三审制度,能够起到加强媒体自律的作用。

    (三)改进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统一协调模式 在新闻工作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对各种新闻媒介实行分级负责和分类指导,宏观上进行有效的舆论调控。各类各级媒体虽然各具优势、各具特色,但是,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政方针的宣传上,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新闻改革应当有利于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而不是削弱这种领导。社会舆论传播载体进行舆论宣传,引导社会思潮,应当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推动新闻宣传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9

二、自觉积极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10

一、牢牢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主流媒体在对新闻事件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在新闻面前,政府需要借助具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的媒体来传播权威消息,引导民众。另外,媒体的重大新闻报道能有效地将大众“召唤”入一场重大的事件当中,呈现媒介仪式的特征,进而强化民族认同,弘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讲话中指出:新闻传媒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新时期新闻传媒要始终坚持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牢牢占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符合时代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文化的侵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传媒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者和宣传者,同时也是积极实践者。在现有社会语境与媒介环境下,亟需一种新的新闻报道范式实现和形成科学良性的舆论合力与舆情导向。传统主流媒体生存与发展空间虽然备受新媒体挤压,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传播主体地位和广泛影响力仍未动摇,特别是对通过新闻传播构建社会共识、促进价值共享与维护秩序和谐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舆论意义。

在10月14日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同时强调“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电视新闻中,经过符号化的电视新闻话语本质上已经蕴含了整个社会族群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此可视为是电视传媒对社会族群成员进行文化濡化的方式和手段,社会成员收看电视新闻的行为,可视为是在对自我身份认知与对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媒体可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报道对大众进行心理引导,同时表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

(一)确立社会规范,彰显社会价值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矩与准则,在人们的行为互动中逐渐形成且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特征,本质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反映。社会规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对个体而言,遵循社会规范是其社会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身份认定、融入群体的心理前提;就社会而言,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保证。社会规范作为一个群体共同意见的反映,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要融入群体生活,就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内化为行为指导,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时,会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他者行为的合法性。我国电视新闻话语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蕴含了媒体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分类,呈现出暗示性的价值判断,以期最终塑造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化角色、规范化行为,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塑造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

社会规范在形成后要发挥其作用需经历一个形成社会共识的阶段。社会共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大体一致的看法,即社会合意。社会作为统一整体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尤其是社会规范)形成“共识”,惟其如此,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推动和强化共识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必行的一步,在传统社会中主要由教育和宗教来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传媒领域的共识是“媒体工作者及一般民众对社会现状和运作的共同基本假设,包含对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及问题的看法” 。

近年来我国新闻宣传逐渐改变了以往报道中直白刻板的传播模式,利用电视媒介特殊的声画符号系统,将核心价值观念蕴含在文化和情感认同之中,成功实现传播策略的转变。通过这些电视符号形成受众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从而在宏观层面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化与完善。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与世界发展水平接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对我国整体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其理论的建构更是至关重要。

1、满足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需求

在17世纪发展时期中,全球首部有关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德国新闻事业史》(普尔兹,1845年)出版打开了新闻学研究发展的大门,而之后出版的《舆论学》(李普曼,1922年)则意味着新闻学的初期形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也由此产生,并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党报基础理论。在20世纪初期,欧洲、美洲地?^国家对传播学开始了针对性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播学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新闻传播理论的近百年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尽管理论在划分与阐述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不论是四种基础理论,还是改进的五种基础理论,都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个体系进行的,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不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的发展比较完善,而且逐渐显现出“西方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对社会主义理论在学术界中地位持有承认的态度,但是其抨击表现的也比较明显,尤其是目前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且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在时代中的新发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因此,应当加强对理论基础以提升自信,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为基础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2、满足中国国情的发展需求

针对我国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实践还是发展的理论都具备一定的全新性,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特色,因此,为了能够满足中国国情的发展需求,对新闻传播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报的基础理论与共产党基本原则,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要求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充分展现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作用,进一步牢固意识形态。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风险在逐渐的增加,这就要求对新闻背后的信息有充分的认识与有力的掌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并不是一次可以彻底解决的,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在舆论方面进行合理的引导,缓解社会群众的情绪并改善矛盾。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的发展国家,而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正确的指导社会的思想潮流,在多元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谋取共识并掌握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此外,中国还是有着多个民族的统一化国家,这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将各个民族之间和谐的连接起来,促进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进一步贯彻民族自治与国家民族管理、宗教信仰自由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我们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同样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民族。

3、满足传媒舆论的改革需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快速渗透,新闻传播发展的格局与秩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媒体平台的竞争方面,微信、新浪微博等极具代表性的新兴媒体平台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传播格局的创新,以往媒体的发展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

从新闻传播的发展改革历史进程分析,新闻传播的主体从媒体单位的单一化到专业化传播逐渐转变成人人都可参与的大众化传播,而传播方式也从党政指导转变成集体参与,传播范围也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局限性,向全球范围展开快速的传播,拉近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此外,按照新闻传播的舆论方向展开分析,在我国网络平台上舆论的生成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表现在对社会公共危机的新闻传播上,许多正面代表的人事物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文化的抨击,甚至是恶搞。而在全球范围中,互联网阵地竞争局势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了互联网干涉主义的推行力度,同时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由此可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不仅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带来了难度更大的风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应当注重互联网的发展秩序,从而满足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

4、满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改善需求

与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发展相比,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特别表现在高等院校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上,无法实现教材之间连通。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作为分析目标,同时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作为手段,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

此外,新闻机构对公众的传播影响力要思考如何提升,部分党报、党刊、电台以及卫视等平台在推广与传播的方式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传统性,新闻传播是通过信息管理、会议记录管理、通信管理作为主要管理内容,内外的宣传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我国新闻传播的整体实力并不理想,同样话语权也不强,在对效益方面的管理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新闻传播优秀人才团队的政治素质也亟待提升,部分新闻人对新闻传播制度存在怀疑或者是反对的态度。由此可知,目前在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以及应对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理论的建构与创新来完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1、理论来源

(1)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伊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发展的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构中的组成之一,同样也是重要的指导基础。从理论主题上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发展主题就是始终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新闻传播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主题;从核心理论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发展是对理论实现进一步的完善,恢复思想的自由,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追随时代的发展脚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从理论原则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及执政为民,而当明确解决问题的对象自然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有效解决标准以及推动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也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现出来的价值。从理论基础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基于此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绝不随意承诺、绝不夸张能力,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是这样,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我国会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逐渐完善,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马克思的新闻理念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以及对革命活动的影响,同样也指出了新闻传播人员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以及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与观点。

列宁同志通过报刊的创办来推动建党与建国的革命实践活动,并形成了党报基础理论。我国以伟大主席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上实现了中国特色化,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而新闻的指导思想也形成了由党政管理党报与党刊。

为了能够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我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党的工作,并提出了合理的新闻传播发展思想,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想中心论,或者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议论,又或者是胡锦涛同志提出三贴近思想原则,都在一定深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目前,主席提出,我国发展战略要将“两个巩固”当作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落实党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清楚的了解中国故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全新发展路线。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在解析与了解群众生活方面有了坚实的思想指导,同样也给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思想工具。

(3)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实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提供了良好服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总结出一定的发展规律。

由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阶级斗争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指导新思想上的转移,新闻机构一改“左倾”思想,为了深入实现思想解放的发展方针,我们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给改革开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新闻传播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力量。

重视结合思想宣传教育与网络服务、正面思想的宣传和舆论走向监管,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国内外舆论传播的发展,实现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开放发展趋势的转变,而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提升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能力。新闻传播的全面管理从机构以及公司化管理转变成价值的提升管理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加强管理,而正是群众共同的智慧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4)文化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5000年的积累,博大精深且老而弥坚,优秀的文化中包含了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育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多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传播理论的多个方面。在意识理论上,我国“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精神,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精神,又或者是宏观与微观的逻辑思考方式,都对新闻传播理论中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大局以及长期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感受到,同样,也能够从相同的视角上出发对新闻事件的光明性由更深层次分析上体现出来,解决方式上采取了辩证施策的方式。

从基本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诚信哲学思想以及利益观念,都丰富了新闻传播理论,使其在分析事件的时候保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不虚妄,将公众利益与责任作为基本原则。

2、理论框架

(1)新闻传播的特性。从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知道新闻传播不仅具备了本源的真实性,同样也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这就表现出在客观性基础上的?^念倾向性,简单来说就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不论是在哪个时期中,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据统治地位,并支配社会物质的生产,同样也管理精神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精神的形成与群众的思想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2)新闻传播体系。新闻传播的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管理环境下展开的,国家政治机制对新闻传播的体系有着决定性作用。在西方国家中,尽管是倡导独立化媒体的新闻传播体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全面的媒体平台都是自行管理的,而是被一些财团或者是报系所掌控。在我国有着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与管理方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报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同样也给政治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此外,加强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在新闻传播的发展中,我国实行了公有制政策,各个机构要有机结合属性与效益,对新闻的义和利、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3)新闻传播的目标。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对传播内容做出一定的反馈,同样也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12

一、我国新闻媒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媒体在国际新闻媒体范围内影响力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的数量和实力都有显著增长,但“西强我弱”的世界舆论格局仍未改变。我国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以及文化创作能力与西方媒体相比存在很多差距。加上我国新闻媒体对国际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国外部分民众对我国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很大的偏见,同时由于西方部分新闻媒体对我国相关信息的不实以及虚假报道误导了国际舆论和民众,直接损害了我国国家形象。此外,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其强势媒体对西方文化及价值观进行大肆宣传,对我国实行非平衡性的文化输入,从而导致很多人出现思想,这不仅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还破坏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和谐环境。

(二)我国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存在缺失严重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各类新闻媒体传播的各类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些媒体受利益驱使出现了有失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的现象,严重危害了大众的知情权,媒体舆论的错误引导,也削弱了民族凝聚力,加剧了社会不良思想的形成与传播,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损害了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

(三)新媒介的兴起对我国新闻媒体冲击严重

新媒体是指运用新的科技手段、通过新的传播方式、通过新的终端平台以及包括新的应用手段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新特点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的不足,受到民众的青睐,但是新媒介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诸如报道失真,过分扩大以及使用者媒介素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加上我国对于新媒介的依法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专门关于新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某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体利益趁机传播不良信息,例如,有些新媒体为暴力、色情和大量垃圾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提供平台,这些已对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 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一)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促进新闻媒体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手段、管理方式、技术设备和内容创作方面,都与国际一流媒体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对重点新闻媒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就成为重要选择。政府应加大对新闻媒体的资金投入,广泛吸收民间和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改进信息传播手段、掌握先进设备技术,扩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政策服务,为重点新闻媒体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打破“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和“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现状,实现媒体间的强强联手和优势互补,促进新闻媒体的跨越式发展。此外,国内媒体应加强与国外媒体之间合作交流的力度。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新闻媒体的技术,提高我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增强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为我国更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二)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会价值观及社会风气的引导能力

新闻媒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不仅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引导监督作用。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新闻媒体和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是新闻媒体把握意识形态方向和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政府应以公众利益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利益服务为衡量标准,加强对新闻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防止传播的信息内容对公民和社会造成危害。新闻媒体应在加强自律的基础上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为利益而违背国家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进行宣传报道,此外,应加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素养,提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前提下把握好正确的导向,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服务。

(三)强化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作用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促进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式。应充分运用新媒体自身强大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力量,宣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积极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促进民族团结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方向发展。首先,政府应重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注重建立和完善新媒体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网络内容传播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使新媒体在快速发展中更加规范,为提升我国新闻媒体软实力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其次,注重对新媒体技术开发和利用,提高新媒体传播力。要大力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再次,还要注重对新闻媒体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挖掘采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策划营销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创新潜力,为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建华.《试论我国新闻出版业软实力现状与发展之路》[J],《科学经济社会》,2011(2)

新闻传播核心论文篇13

一、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为了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需求,应对传媒生产模式的更迭,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新明确发展方向,在学科理论体系、教师队伍结构和价值观念引导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

(一)建构新闻传播学科的本土化理论体系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年轻的“舶来学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介绍国外新闻观念、引进西方传播理论为主的现象、缺乏本土化的理论体系。鉴于这种现状,《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②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辩证关系,深入剖析二者在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新闻传播的规律等方面表现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梳理总结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形成有体系的理论结构;其次,要基于中国社会转型、媒介转型的历史背景,重视中国新闻体制和舆论工作的独特性,紧密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展开研究,培育扎根于中国传媒土壤的新闻传播学术理论之树;再次,要超越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框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寻找新的概念、观点、范畴等思想素材。

(二)调整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新闻传播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新知识与日俱增、新问题层出叠现的今天,新闻传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科研素养、思维范式都有待于升级更新。因此,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新时代传播人才的前提,也是开创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新局面的重要环节。目前已经有一些新闻传播院系尝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而如何进一步疏通业界学界间的交流渠道、塑造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跨界型高校教师,是未来新闻传播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一方面要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新闻传媒机构锻炼,提高其实战能力,同时洞察当下传媒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为其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聘请具有较高新闻实务水平和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及策划人员来高校任教或开设讲座,形成人才资源的全面融合,弥补学院内部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三)强化新闻传播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

新闻工作不仅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同时也担负着引导舆论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积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共识达成等责任。因此,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术训练的层面,还必须成为唤醒学生主体性、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培育正确思想观念的教化场域。《意见》中也提到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这就要求深挖新闻传播教育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将树德立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变革之中。媒介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应当确立为学生进入传媒工作领域前的必修课,形成完整的思想引领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捍卫社会良知,维护社会公平,宣扬社会正义的重要责任。

二、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媒介融合的技术环境以及传媒产业生态结构的变迁已经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意见》清晰地指出,未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应当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拥有媒介技术素养的全媒型人才

全媒型人才的概念来源于传媒行业对“全能记者”的需求,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开始尝试培养这种可以提供不同形式新闻作品,具备融合媒体能力的记者。③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应当合理地借鉴国外培养理念,结合我国媒体融合现状,丰富学生的发展路径,将培养目标锚定于对学生全媒型能力的建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人才所必须的媒介技术素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多种媒体技术的操作方式和传播特性;二是对媒体报道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等全部环节有深入的认知,能够胜任传媒行业的各项工作岗位,在就业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力;三是熟悉传媒行业创新发展前沿趋势,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容面对信息科技的快速升级换代。

(二)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一项美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就是“需要有特别专业的技能,例如能深入研究经济学、医学或其他复杂的主题,对宗教、文化、社会、语言等方面有直接的了解和认知”。④可见,单纯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行业需求,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宽阔学科视野的人才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始尝试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新闻学—国际政治实验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打造了“2+2”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该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⑤

(三)培养熟悉全球传播的国际化人才

新的媒介技术使信息的流通交换不断加速,世界不同地域的联结日益紧密,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早已成为现实。所以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培养具备全球传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实现中国传媒行业与全世界的对话和接轨。所谓全球传播素质的第一个层面是熟悉西方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具有对外传播的技能技巧,能够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舆论场中发出中国声音;第二个层面是能够担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责任,运用多种媒体渠道的新闻报道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世界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本土化人才

培育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政治意识、文化观念,具备较高新闻职业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化人才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

三、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如何实现学生的全媒、复合、国际、本土培养,还需要在教学形式、课程资源、培养平台和考核标准上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创新性变革。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首先,积极拥抱媒介变革新趋势,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拓展教学方式。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媒介环境日益复杂,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给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媒介环境,掌握新闻传播行业的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运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建构全媒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建设融媒体实验室,设立全媒体实战教学项目,综合运用任务式、现场式教学手段,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适应性强,实践力高的新闻传播人才。其次,深度建设“双导师”制,全面融合课堂教学与“学徒式”教育。“双导师”制是指学生的培养由高校导师和业界导师联合完成,其本质是融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徒式”教育。美国和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素来有较强的“学徒式”传统。美国西北大学新闻系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实务为主,教育理念是“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⑥日本的报社和电视台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员工,新人通常要接受前辈或负责人的指导。⑦可见西方的新闻传播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化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依然存在着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教学多,实际操作少;课堂讲授多,实践培训少。鉴于这种情况,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有必要深度建设“双导师”制度。

(二)课程资源共享化

首先,加强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资源的交叉与共享。传媒行业的工作牵涉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它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传媒行业也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技术素养是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而建立在专业细分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内卷化倾向,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当今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设立健全的课程体系,推动不同专业、学科甚至院系的交叉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化,应该是未来新闻传播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通才”;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专才”,挖掘学生的潜力,最终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网络课程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使教学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网络课程有助于整合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在线教育”,我国的北大、武大、浙大等高校也都积极投身于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MOOC(慕课)的建设。但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网络课程还存在着整合度不高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课程只是将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缺乏互动性。而新时代的网络课程需要考虑新媒体的传播生态环境和传播修辞手法,这样才能真正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符合时代特性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三)培养平台国际化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