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论文实用13篇

绿色教育论文
绿色教育论文篇1

2.1改变老师化学教育的观念要想推行绿色化学的教育思想,首先必须改变老师的对于化学的教学观念,只有老师重视起来绿色化学的的教育,才有可能去引导学生加强绿色化学的思想意识。首先,学校应该对老师进行定期培训,让老师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且培训老师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时应该侧重的点和有效实施绿色化学的措施,并且,学校也可以派遣有资历的老师去典型的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人家绿色化学的有效方案,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案。老师自己也应该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自己设定一套能够有效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案,并且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更好的开展绿色化学的教育工作。

2.2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知识教师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不时的给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知识,首先,老师应该增加实验实践在化学教学中的比重,有些化学知识是必须通过实验实践学生才能够深刻的理解,通过实验,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样很容易的就可以了解一些物质的性质,否则只靠干巴巴的说教,学生是不能够将这些知识理解透彻的。然后,在进行实验时,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实验,尽量让实验方法精密,有些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这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除去这些有害气体,以免其散发到空气中去造成污染;而在生成某些产物的时候,有的方法会产生有害物质,而有的方法就不会产生,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最无害的方法去制产物;除此之外,老师要学会高效的整合实验,我们在验证某一物质的多种性质时,往往用数个单一的实验去验证,这样既耗时耗力,又浪费反应物,所以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单一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让反应物能够被高效的反应利用,从而发到绿色化学得目的,等等,这些都是绿色化学的例子,老师可以有效用这些绿色化学实验的例子,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进而深化认识到保护环境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2.3适当的对化学教材进行改革或许是新课程得改革没有完全渗入到师范院校中,部分师范院校的化学教材的内容太过陈旧,所以,师范院校应该适当的对其化学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多的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融入到化学教材中去,让学生从根本上就可以接触到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

绿色教育论文篇2

2.各项政策不到位。

建议政府、化学界、环保界,尤其是教育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奖项,提出各种绿色化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绿色化学化工教育考核制度。相信有各种政策的保障,各种奖项的颁发,必将会加速全社会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体系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其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更不用说基础教育了。因此应该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以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绿色化学的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从而进入化学教育,符合时代的呼唤。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面对化学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动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策略,指行动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各种活动。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给予适时地、适量地介绍,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安排造成新的冲击。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机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有机化学实验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认识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检验有机化学理论、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知识、验证有机化学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能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有机化学实验现象中去认识有机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将有机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基石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事实,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为合适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绿色化实验确实能减少或根本不产生污染,从而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将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与经过绿色化改进的绿色化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通过用改进的绿色化实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绿色教育论文篇3

现代语文名师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他们在运用前人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及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这些教学理念和主张,都是在借鉴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的,既有时代的印记,又颇具当今语文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各位名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在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提倡的“绿色语文”首当其要。赵谦翔坦言,“绿色语文”并未创造任何新的理论,这些教学理念其实古已有之且早经实践检验过,只不过在急功近利的教学风气甚嚣尘上的当今被人们冷落却被他坚守着罢了。说到底,“绿色语文”只是对传统教育的追本溯源而已。

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的分期,至今学者争论不一,本文根据众多研究成果,将先秦至语文独立设科这段期间内的古代语文教育称为“传统语文教育”。并且认为“绿色语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讲究“学而优则仕”,目的为“明人伦”。这与传统伦理政治文化影响和教育为宗法政治服务密切相关。读书为封建政治和入仕做官,通过教育培养治国安民之才或晋升仕途以光宗耀祖求得荣华富贵。这一人才观和教育目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绿色语文”提倡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是为人生学语文。开展“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精髓,陶冶情感、启迪悟性为主线,把学生的主体意识确定为人格完善的前提。为达到这一要求,赵老师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人格为躯干,以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为四肢,以追求活力为灵魂,以启迪悟性为脉络,教导学生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使学生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达到学语文和学做人双赢。

其次,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很高,先秦教育家已经把师的地位提到了与君并存的高度,主张“尊先租而隆君师”,《礼记・学记》也指出“事师如父”;“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从人伦关系看,师与生如同父子;从社会关系看,官师合一,师君并提,甚至强调,尊不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是传统文化的化身,所以荀子也主张“言必称师”,汉代的儒者更是强调师法家法,唐宋教育家也讲究道统师承。这本是我国重教尊师的优良传统,但所谓物极必反。教师的地位过高,就造成了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师讲,学生听”的话语独霸现象。“绿色语文”倡导绿色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关心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乃至与编者的对话,希望以自己的体验生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它要求语文教师从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霸主”的位置上走下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去,做“平等中的首席”。对于如何做到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赵谦翔曾有“求同”与“求异”说:“‘求同’不是主观外加的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读书死;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①把握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便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而平等的开展教学中的对话。这种既强调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做到了对尊师重教优秀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创新,与新时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重讲解和记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讲解式,往往是将教师的理解机械地搬给学生,忽视了将学生的人生体验与阅读文本的有机融合,更是忽略了对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这与封建时代强制灌输儒家学说,培养符合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观有很大关系。故古人读书不求全然理解,强调死记硬背,先熟读记住内容,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当然有益,但死记硬背难免效率低下,这在学习科目众多的今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赵谦翔的“绿色语文”传承了古人多读书多记诵的传统,更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口诵心惟”,在对作品含英咀华审美鉴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元开放的解读,力求有自己的新发现,进而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述评。诗歌鉴赏强调审美,催化人生诗意;文言教学强化诵读,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活记软背”,在熟读精思中培养语感;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以导为脉”,激活悟性,指导写作,引导落实,使学生做到“心动、笔动、行动”,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他稳抓“创造”这一语文教学的灵魂,立足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人生潜能,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的,这必然是对传统最好的创新与发扬。

当今教育普遍参照西方模式,但教育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我们应有横向的借鉴也有纵向的继承。但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必然优劣参半,它的二重性也决定了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故如何实现传统语文教育向当今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教育为现代语文教育服务,我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赋予旧的经验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传承与创新,应是教育者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注释:

①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53.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2] 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4――传统语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5]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 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7] 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 刘湘洋.赵谦翔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绿色教育论文篇4

在化学反应中使用选择性高的试剂也是绿色工艺应用的一个途径。以石油化工为例,生产过程中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较为普遍,作为一种强方热性反应,具有生成物不稳定、易进一步氧化等特征,所以,催化反应中此反应并非最佳选择,生成物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提取最终产物,所以,为改善这种情况,使用选择性高的试剂是最佳途径。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还能够降低分离产品的难度提升纯度,无疑实现了提升效益和减少污染的双赢,所以,绿色化学工程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也非常热门。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反应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催化剂对提升反应速率效果显着,所以目前化学工艺领域积极研究无毒无害的高效催化剂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不一,不仅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化学分子深入研究也有助益,分子筛催化剂和烷基化固相催化剂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2。绿色化学工程工艺应用

分析绿色化学工艺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工艺的重视与开发也彰显了当前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长达两百余年的工业化路程,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尤其中国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三废”问题十分突出,PM2。5问题也成为了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问题等推到了台前更加显着的位置。大型化工企业作为与人们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石油化工与煤炭除去提供能源之外,还提供多种衍生化工产品为人们衣食住行服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消耗的大量原材料都警示着当前必须积极发展绿色化工工艺,以达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目前而言,节能减排的实现途径主要以下几种:研发新科技、新工艺全过程控制污染;利用先进清洁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利用技术和工艺创新打造可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作为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就目前来说,主要以三种表现为主,分别是清洁生产技术、生物技术的应用及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使用生物技术服务可再生能源的合成,像有机化合物原料的应用经历了从动植物到石油煤炭的发展过程,现如今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各类再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在绿色化工中,所使用的催化剂多以工业酶和自然界中存在的酶,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生成物优良、污染少等优势,对于当前化工领域而言,生物酶的利用和研发就成为了绿色化工的重要发展方向。像丙烯酰胺的制备,最早使用丙烯晴,在环城生物酶催化后,不仅能耗与成本大幅度减低,且反应完全无副产物,对工业生产而言有多重积极意义。

绿色教育论文篇5

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助于培养辩证统一的良好思想绿色化学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需要从源头抓起,才能避免污染和破坏,是一门以源头为基础进行治理的无害化学。而且要特别强调了,对绿色化学全新理念的推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传统的化学,而是以客观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传统化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危害的因素消除,这才能更加突出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加强学生更加爱护生命最近几年,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食物中毒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人,而且这个数据只是所有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分析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过量农药杀虫、剧毒残留等等。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了部分农药,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DDT、六六六、有机磷农药等等,根据目前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绿色产物为目的,全方面的对农药进行评价。例如:六六六和DDT具有很高杀虫性的同时,也会严重的污染其环境,而且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类与牲畜都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而这些具有危害性的农药正逐渐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以内源性的昆虫激素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农药所替代。这类新型的农药不但高效、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降低了毒性不会危害到人类和牲畜的健康。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为农药的滥用而出现大量鱼类、益鸟益虫的死亡的现象。为学生举出绿色化学具体教育实例,从而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倡导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发展观

绿色教育论文篇6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化实施,“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依靠科技和教育。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施行和深化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绿色教育这一话题在学者中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已有研究现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就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供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参考。

一、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绿色教育内涵

关于绿色教育的确切定义,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定义。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王大中提出:“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谋昌先生从现代环境伦理学角度进行论述,他指出,绿色教育,同现代环境思想的进化一致,符合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的内在要求。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代表大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绿色教育围绕环境保护目标展开多层次的教学、科研,培养新型人才。这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充满“绿色思想”,思维方式新颖创新,掌握了绿色技术,能带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的积极氛围。

本文论述的“绿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以绿色课堂、环保实践为内容,以人、自然、社会等三者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绿色知识、绿色态度和绿色技能,主动实践绿色行为。这是从知识到观念再到社会实践的反复互动过程。

(二)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教育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践行绿色教育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倡导绿色生态理念、践行生态文明要求的示范作用。“绿色大学的教育可以树立生态文明观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2.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转变高校教学模式的创举。我国高校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如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更好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和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规模发展、外延发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务必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注重内涵建设。而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正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与文化引领作用,实现高校自身和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高校深化实施绿色教育是“中国梦”的助推器。“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高校教育的绿色、低碳对学生行为的导向潜移默化。大学生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与顶梁柱。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高校绿色教育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深化实施绿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道德观,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维护绿色环境,建设创造生态文明。在实现“教育梦”的进程中构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二、深化高校绿色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绿色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清华大学1998年首创‘绿色大学’理念,提出了‘三绿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的‘绿色大学’模式,把学校内的环境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好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环境理论研究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和环境直接行动推进”。2008年,《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32所985高校联合并达成共识,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2011年6月1日,中国首个“绿色大学联盟”在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联合倡导下成立,绿色教育开始被深入推广和研究。

高校、教育与绿色有机融合成为当下发展的趋势。然而,从总体上看,高校绿色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绿色教育理念狭隘,认识片面。西方的绿色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最初仅仅涵盖环境教育发展到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至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绿色教育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理论体系尚未搭建好。国内有些高校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不足,片面地把“绿色教育”等同于“绿化”,过分注重宣传环保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环境伦理意识的培养。“绿色”之含义并不是狭义上的校园绿化,而应该是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是人们思想观念、责任意识的转变。

2.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部高度重视环境科学,将它授权为一级学科,并配备设立环境教育委员会。但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未重视绿色教育的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失调,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的学生占普通学校招收人数的99.5%以上,所以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甚至有些师范院校都没有把绿色教育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专业设置、学科分类的局限使得除了环境院系,其他院系和专业的学生仅“听说”过绿色教育知识。

3.绿色教育存在知行鸿沟。由于高校绿色教育教学或实践活动的缺乏,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课外书籍和相关报纸杂志来了解周围环境,汲取绿色知识。绿色知识的不充分导致大学生的绿色责任意识、绿色道德层次偏低。“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淡薄,知、行之间存在较大鸿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一些大学尤其是文史类和财经类大学占很大比重的师生们正在讨论促进能源与资源节约的方式,但还有待执行”。

(二)高校绿色教育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在实施绿色教育过程中表现的突出问题,根本上是受到浮躁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滋长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侵蚀着教育观念,而从具体实践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1.我国绿色教育起步晚,总体投入不足。继1998年清华大学实施后,部分高校才响应并加入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行列,并且与国外众多高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绿色教育”相比,我国绿色教育一直是“绿色大学”建设规划的一部分。从总体来看,我国绿色教育的实施氛围还不浓厚,高校对于绿色教育投入不足,具备生态素质、绿色技能的师资队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学生学习的绿色生态知识陈旧。一部分学校的校园规划、管理上没有将环保问题考虑在内,绿色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绿色教育理论研究不充分。关于绿色教育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由于学术背景的差异,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但尚未形成一致定义。尽管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教学内容从来都不欠缺,但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充分、不成体系使得实践缺乏一定的指导。不管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各自为重,教育理念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衔接性缺乏。绿色教育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3.高校建设重心不均衡,教育理念缺乏科学定位。高校对于绿色大学的创建基本上依靠扩张校园规模、大量投入人财物等资源,教育上依旧奉行传统的方式,其建设的重心大多着眼于校园设施、环境建设,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不科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技为本”,不符合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将绿色教育与实践列入其中。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学生唯书不唯实,强化考试技能,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缺乏必要关注。

三、深化高校绿色教育的实践对策

深化绿色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运用教育与生态文明理论,用系统的思维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措施。

(一)推进绿色校园建设,营造绿色教育氛围

绿色校园建设是学校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采取有利于环境及环境改善的措施,并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环境素养。绿色校园既是高校绿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为高校绿色教育提供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氛围。高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应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朝着“环境清洁、低碳节能、生态循环”的目标迈进。

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要因地制宜,依托已有的资源和条件,系统、合理地规划和调整校园功能布局,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将节约理念和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校园基础设施,创造怡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为高校绿色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增进绿色理论研讨交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绿色教育的实践需要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高校需要增进绿色理论的研讨和交流,明确绿色教育的概念,总结出在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下进行绿色教育的特点,将高等教育与绿色教学有机融合,使绿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高校可以在现有的师资和学科力量上开展绿色科研活动,在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开展与绿色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召开绿色学术探讨活动,加大绿色教育研究的交流研讨力度。在教学中安排与专业相结合的绿色教学内容,将绿色意识、生态意识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之中,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绿色责任意识和生态人文素养。

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化要坚持全球视野和本地行动,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调研海内外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针对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如清华大学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当中,把环境保护意识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探讨、制定相对完善的绿色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绿色教学中立足于环境学科专业课程,并以绿色课组、绿色实践为延伸。可以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如澳大利亚格利福士大学开展的教学环境管理计划,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出的“绿色大学”计划等,从而加强我国国情与国外先进经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三)创新绿色教育教学方法,搭建绿色教育三级课堂

三级课堂的设立目标层次分明,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并将绿色教育与实践列入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从“染绿校园”到“染绿社会”。

一级课堂注重教学,普及绿色知识。一方面,需要专设绿色通识教育的课程,深入普及绿色文化,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使学生对于绿色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各个专业的提点,所有教材都要不同程度地融入绿色教育的内容,在各专业教学中都能够体现出绿色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可通过播放教学宣传片,开通微博课堂,采用当下流行的微博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绿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级课堂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绿色意识。高校深化绿色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要把绿色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拓宽至人文视域。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活动来熏陶学生的绿色意识,利用网络宣传、社团活动、党课学习等形式,结合“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将绿色理念引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绿色文明习惯的养成,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绿色意识,形成良好的绿色道德风尚。

三级课堂重视环境实践养成绿色习惯。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绿色教育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高校每年可定期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绿色调研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通过与社会绿色组织、绿色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了解绿色组织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真知,在实践中树立绿色观念。养成绿色习惯,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学生在自身生态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去带动、辐射更多的人,促进全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高校要继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丰富拓展教育职能,不断地深化绿色教育,把绿色教育当成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不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6-9.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N],人民日报,2012-11-09.

[3]王国聘,绿色大学建设中的全球视野和本地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1,(3):17-19.

[4]郝桂荣,大学绿色教育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29-30.

绿色教育论文篇7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多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社会行为方式的变革。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则不但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普及、贯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中是一块重要的园地。因此,“大学绿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是未来教育适应时展的一种新理念。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的“绿色”二字取自于西方国家60年代末兴起的“绿色运动”,其原意为“生态’或“环境保护”。按照我国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所说,绿色教育与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与绿色文明.我国的绿色教育目前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总体上看,绿色教育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休现“绿色”思想现状,用绿色观念教育人;二是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绿色校园文化,用绿色环境培养人。

二、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绿色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规划,当代大学生能否接受绿色教育,是否具备绿色意识,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大学“绿色教育”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今,国际国内环保技术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欣欣向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便确定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绿色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观、社会效益观与环境效益观统一起来,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绿色教育是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3、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来建设人类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绿色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发端于清华大学。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大学”,首次提出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近年来, 虽然部分高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绿色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把其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环境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家庭绿色教育、学校绿色教育到社会绿色教育。但纵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中小学着重应试教育现状,无暇顾及绿色教育,成人教育在绿色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大学绿色教育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分类局限,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训练, 这就极大地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政府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等等现实矛盾使大学绿色教育有负重望。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 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对环境科技常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4、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5、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教育是一个包含环境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环境意识教育被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知,并付诸实践,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成了绿色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也带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 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 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实施高校绿色教育的途径

加强绿色教育要求在教育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实现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全面理解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关心学生成长中的三大关系的和谐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

一定的实践总是来自于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的共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才能使高校的决策者、师生形成共同愿望,齐心协力地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组建专门的绿色教育机构,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并立项研究;让周围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指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形成辐射效应。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绿色教育计划走进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教学过程和一切领域。为此就要建立灵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增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教师的绿色思维

高校绿色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身先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要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环保意识的师资队伍现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4、建设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行绿色管理,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议高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传播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营造绿色校园氛围,使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将绿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促进高校的绿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人类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及人个体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及人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以自身健康为条件的,学生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又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融洽相处、学会生存;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具有实施这一理念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当今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得心理方面的保健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快节奏。

绿色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革新的力量, 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绿色教育”来培养“绿色学生”和“绿色人才”,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自觉运用“绿色”观念,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和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11

[4]孙萍等.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 65- 66.

[5]高伟云.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113- 115.

绿色教育论文篇8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1日

一、引言

欧美高校是“绿色教育”先行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提倡“绿色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制定环境议程。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发现,41%的人认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环境意识,62%的人认为每个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最大。传统绿色管理教育是员工绿色教育的总称。近年来,企业被动型绿色管理现状呼吁人们探讨植入型绿色管理的可能,即在员工进入社会之前强化他们的绿色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员工内化的信念,这将有利于“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应从教育开始,帮助现代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树立绿色管理意识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是未来经济行业和工商界的领袖人物和主力军,提高他们的绿色管理意识是推进绿色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概念解析

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推动被动型绿色管理向主动型绿色管理转变。主动型绿色管理的实施依赖于公司管理人员的高度支持和认可。解决当前绿色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员工绿色教育。然而,绿色管理的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依赖于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使未来的管理者提早接受和认可绿色管理,是解决绿色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绿色管理进入经济管理学院课堂是指设置绿色管理教育,主体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实施手段可以是设置专门的绿色管理课程,也可以有针对的将绿色管理教育融入各学科,例如将绿色管理带入营销学课堂,讲授绿色营销;带入会计课堂,讲授绿色会计;带入金融课堂,讲授绿色财务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获得绿色管理知识、提高绿色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创业、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管理”导入经管学院课堂研究

(一)导入意义研究。绿色教育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绿色意识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大学生绿色管理意识的崛起,使他们不止在工作上,生活中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管理导入经管课堂有利于丰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同时加深绿色管理的纵向发展和延伸。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仍然较为落后,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传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仍占相当比重。高等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急需更新和改善,绿色管理教育引进经济管理学院的课堂,丰富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导入措施探讨。孔德新、袁日华对大学生绿色意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绿色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时代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

1、氛围营造。绿色教育进入课堂,逐渐成为受教育者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绿色教育氛围的支撑。学校应创造“绿色教育”的氛围,鼓励各种学校学生组织、社团举办各种活动,营造绿色教育的氛围。“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安徽师范大学将绿色素质培养作为绿色教育重要内容,采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专题讲座、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渲染气氛,在气氛中激发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体系支撑。高校要重视绿色管理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绿色教学内容。首先,制订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写入人才培养规划。绿色教育体系必须涵盖地理、生物、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注重跟踪新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动向。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可持续理论与实践》等。再次,进行绿色教育师资的培训是补充绿色教育师资的重要手段。绿色教育师资的培养应该在全校进行,经济管理学院需要获得环境学科为依托等多学科的支持,完善绿色教育内容体系。绿色教材的编订是经管学院绿色管理教育的硬件支持,需要在长期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3、教学设计。首先,推动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绿色教育方法体现的是多样性、和谐性、发展性,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辩论法、参观法、情景法、实验法等,让多样的元素培育出绿色的课堂。”其次,促进绿色管理教育教学工具多样化。运用远程教育设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系统等教育工具对绿色管理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丰富绿色管理教育课外活动。经济管理学院应定期举办有关绿色管理的学术报告和讲座,或举办绿色管理主题演讲和辩论、研讨会、社会实践等。

四、结论

当前绿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利益相关者”驱动企业社会环境,造成“被动型绿色管理”的现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推动绿色管理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推动整个民族的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教育抓起,特别是商业管理人才的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导入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是绿色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手段。树立校园绿色管理氛围,改造经济管理学院教学体系,融入绿色管理意识以推动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

绿色教育论文篇9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绿色教育论文篇10

1998年4月,清华大学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关于申请批准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项目的报告》,这不仅标志着“绿色大学”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想之中,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愿景之一,也标志着“绿色大学”成为高校实践环境保护、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绿色大学”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大学为平台,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环境,为在大学精神中融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找到最为恰当的知识、技术的传播平台。[1]

从“绿色大学”萌芽到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诸多学术文章一方面折射出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与动态。因此,梳理和分析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其健康发展。

一、 文献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据采集

“绿色大学”在我国的出现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紧密联系,特别是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颁布,在教育领域提出“重订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对于我国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公共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创建绿色校园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绿色大学”的出现奠定了政策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将1994年确定为文献收集的起始时间,2010年为终止时间,共17年。数据源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主,以“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大学绿色教育”、“高校环境教育”、“高校绿色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关系的检索,检索结果经过筛选,所得文献作为文献数量与研究动态分析的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理清我国“绿色大学”的建设脉络,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编制了《中国绿色大学大事记》(1994-2010),这也是本文进行分析的基础资料。

(二)文献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从1994年至2010年,共检索到有关期刊文献512篇,年均32篇,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绿色大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过程并非线性。按柱状图的变化,可以把文献数量的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4-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10年为第二阶段。在1994-1997年间,每年的文献数量不足17年平均数的一半,说明这段时间对“绿色大学”的研究并不活跃,其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以环境教育或绿色教育为主。1998年,文献数量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虽然之后的1999年文献数量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从2000年后,每年的文献数量变化基本趋向平稳。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与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开展“绿色大学”建设工作有重要的关系。事实上,检索结果表明,1998年后才真正出现了以“绿色大学”为研究专题的文章。此外2000年后文献数量变化趋向平稳,也说明这个阶段有关“绿色大学”的研究趋于成熟,研究内容的细化、研究角度的多元化是主要标志。

二、学术文章的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我国关于“绿色大学”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绿色大学”创建、“绿色大学”评价及绿色教育三个方面。

(一)“绿色大学”创建

在我国,“绿色大学”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6年林集在《云南林业》第4期上发表的论文《绿党与绿大》,但是,在这篇很短的文献中,对“绿大”的解释主要是一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培训机构。与现在理解的“绿色大学”相同的文献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在1991年《中国环境管理》上发表的论文《应重视生态文化建设》。而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则是真正意义上“绿色大学”的实践开端,2001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清华大学为“绿色大学”。

绿色教育论文篇11

绿色校园是指在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营造绿色环保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促进其带动身边人加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

二、推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进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努力构建绿色校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将绿色理念变成自身的习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培养基地,对于这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让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对其进行怎样的教育,甚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创建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教育课程和课余活动中,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绿色发展形成自身的习惯,试想,祖国未来的人才全都以此为习惯和本能意识,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有利于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

大学生充满活力,具有思维活跃、爱好多样、交际广泛的特点。构建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教育,使青年人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以达到“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的效果。一个接受了绿色教育的大学生,可以很快将绿色理念消化,甚至创新,从而能够在他的交际圈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带动周围的朋友、身边的家人,都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以此类推,一传十、十传百,不论是现在身处校园中,还是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其影响都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三)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罗伯特・欧文也曾提出,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身处的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公平性,引导良性竞争,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成长,能更好的促进其健康生活、绿色发展,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做好高校绿色理念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绿色教育在校园

将绿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等各项教育资源,直接将环保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运用已有的教学运转模式,稍作安排即可立即运行实施,简便快捷,同时高校中众多已有的社团也是进行绿色教育的天然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等,无需从零开始,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这本身也是绿色发展的一个体现。

(二)绿色教育进课堂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把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教育纳入正规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的现状,结合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环境、资源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为学生列举和讲解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并对比其他国家的环保工作展开讨论、研究等,让学生充分接受绿色理念。

(三)绿色教育入培训

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对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成员培训中,如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等。这样的培训比一般的课堂教育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其一,这些学生是广大学生中的先锋者,对于知识、理论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好,能更好的吸收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和执行。其二,这些学生在广大学生中所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帮助绿色发展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

(四)绿色教育重考核

有学习、培训,当然就应对所学内容、培训内容配套实行考核,以此来验收学习和培训的效果,同时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考核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于日常的绿色教育课程可采取与其他教学课程相同的期末考试来达到考核的目的;对于学生干部的绿色理念培训,可在培训后进行考核,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干部的标准之一。对于一些学生组织也可在换届时设计到绿色理念方面的考试题目;而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将绿色理念的考试成绩综合到党员发展考核的笔试的题目中,或者在面试中询问其参与过哪些绿色活动以此进行考察。如此,通过种种方式考察学习和培训的成果,提高课程和培训的效果。

(五)绿色教育走出去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外出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其他高校同学进行交流,走进工厂、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社区展开宣传,与居民一起研究环保方法、居家节约小窍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学、有所收获,对其所学的环保知识、绿色理念有新的补充和认识。

进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和建设绿色高校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让绿色理念真正进入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进而将绿色的发展方式传播给更多人,带动整个社会。但也正是因为其可带来的广泛、深入影响,使其成为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万冬朝,杨明,陈明华.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对策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91-93.

[2]施建军.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1-22.

作者简介

陈建鹤(1992―),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专业:会计学。

绿色教育论文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25-02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但与此同时,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原本绿色平和的生态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面对生存危机,人类重新审视传统化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新的科学思想和发展战略。绿色化学可以诠释为环境友好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它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的产生。绿色化学的诞生,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带来了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了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对化学界本身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它向人类展示了发展科学、造福社会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新境界,为人类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试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各国逐渐认识到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对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至关重要。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在各类院校开展绿色化学课程教育或绿色化学思想、理念、原则的渗透性教育。我国绿色化学与教育基本上能跟上国际的步伐,目前,已有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开设了绿色化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至今没有开展绿色化学的相关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认识绿色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未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一批批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必将成为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主力军,在这其中,只有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他们才能用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碰到的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况且当下,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耗、保护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就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必要的,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化学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化学化工类教师对绿色化学都不是太熟悉,这是绿色化学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教育部门或院校本身可以通过进修班、研修班、研讨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绿色化学知识培训,而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收集了解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前沿信息。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绿色化学师资队伍,才能使绿色化学教育得到根本的保障。

(二)绿色化学教材缺乏

目前,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绿色化学教材不多,使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这也给绿色化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绿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念。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宽专业、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化学工艺等。其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绿色化学的精髓,可以使人们形成绿色理念,是所有高职高专学生都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在教育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能向具备化学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然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虽然开设有化学化工或相关专业,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结构较本科生有限,培养目标也较本科生不同,绿色化学技术和工艺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不一定需要掌握,可以考虑通过案例渗透的形式让学生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基本原理才是学生们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也是有所区别的,可以通过表1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表1 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化学教育体系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除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外,各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了解绿色化学思想和基本原理,培养环境意识及基本科学素养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化学品等 素养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社团指导、主题宣传

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更全面理解绿色化学理论,常识性了解一些基本绿色工艺与技术 绿色化学的科学思想、基本原理、绿色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绿色资源绿色化学工艺与技术案例 限选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兴趣小组研究、专业实习实践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特点,在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繁杂深奥的绿色化学原理及工艺技术,而应注重讲授一些贴近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科技、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介绍一些与化学科技发展相关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如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存的地球、人与自然、清洁生产、绿色标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日本“新阳光计划”等。选择这些易于被接受、实用性强的知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同时也与高职高专培养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能运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相符合。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

由于受教学课时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限制,在高职高专中专门开设绿色化学必修课的可行性不强,需要把绿色化学内容渗透到基础化学教学中,使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基础课的教学。如用绿色化学的实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再如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规范实验操作,尽可能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还可以指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实验。在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为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顶岗实习实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课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接触社会的时机,让学生开展一些绿色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势必会取得较校内开展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绿色化学强调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之前,设置一些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如地方空气和水质污染情况、城市垃圾的处理、洗涤剂的合理使用、农药的合理使用、汽车尾气污染状况及控制方法、农产品的绿色化、城市污水处理、绿色包装等,让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最终形成结论,使他们意识到绿色化学的应用会带来的社会效应,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绿色化学与社会、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形成绿色的理念,科学的价值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宣传绿色化学

面对高职高专院校中种类繁多的专业群,要让绿色化学得到普及,必须开辟课外活动这一阵地。专题讲座、专题宣传、主题论文大赛、校园论坛、社团、兴趣小组等等,都是很好的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关注度。

总之,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种战略、一种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将绿色化学思想和内容渗透给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环境意识,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明.STS教育与绿色化学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3)

[2]周晓明,刘剑洪,张培新.绿色化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3)

绿色教育论文篇13

实施“绿色德育”教育,目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教师思想的转变。我校强化全体教师的“绿色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德育活动的实践能力,明确教师人人都是“绿色德育”辅导员的观念,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绿色教育新理论,并深入研讨“绿色德育”思想内涵。教师用爱心和诚心善待着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丰富“绿色体验”,超越自我获得成功,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达到育人之目的。

二、营造“绿色德育”文化

校园中,“绿色”文化时刻提醒师生:教室里,凸显班级特色化布置,力求让教室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赏的乐园,班级设有“建议箱”、“同窗寄语”等栏目,开辟出学生探索自然的“生物角”、传情达意的“爱心角”,展示自我的“荣誉角”。

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力求“淡化强制、突出引导”,赋制度以文化色彩,给制度以灵魂。强化“文明、勤奋、争先”的思想舆论导向,着力优化校园人际氛围,民主治校的“校长信箱”。

三、引领“绿色德育”风尚

我们脚踏实地耕耘着,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把全部的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把爱渗透到每个细节中,耐心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

(一)放低德育目标的切入点

从学生实际问题人手,如开展感恩、合作、自律、礼仪等系列的教育活动。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具体化、大众化,使学生感受到接受这些教育对自身有益,从而提高对教育的接纳程度。

(二)拓宽人生哲理的融汇点

经常性地以讲座形式开展对未来、对人生的讨论,提高学生自省的能力等,开展“小主人”、“小调解员”等活动,使学生开阔胸襟、树立志向、提升人格,通过无形的全面渗透,把道德要求和人生哲理交互融汇,从而把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夯实学生的成长基础。

(三)关注生命价值的生长点

我们应以“根雕艺术家”的眼光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个体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确立成长方向,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发展途径、提供成功体验来使自身生命价值的生长点和社会和谐共生。

(四)启迪心灵真善美的是非点

真善美的人性启迪是绿色德育的重要任务,它对落实德育目标的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度文化上以导引性规章代替规范性规章,在规章制度中努力体现人文内涵,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在精神文化上努力培养一种“我成才,我需要”的成长意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