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绿色低碳经济实用13篇

绿色低碳经济
绿色低碳经济篇1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p#分页标题#e# 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 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 四、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绿色低碳经济篇2

1.2促进生态环保与能源节约

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资金短期又是影响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而绿色金融则是将环境治理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绿色金融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治理企业,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节约意识,规范他们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绿色管理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比如银行机构进行的账单无纸化方式,节约了纸张的使用,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1.3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色金融为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社会对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投资已经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行业,而绿色金融业务则是将绿色概念与金融产品融合为一体,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的内容,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其次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绿色环保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切入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势必会降低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最后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力。实施绿色金融虽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但是长远看,绿色金融符合国家的根本政策,优化了信贷结构,实现了金融机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路径下绿色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发展绿色金融缺乏动力

虽然“低碳”“、碳金融”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名词,人们也意识到发展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追求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表现得明显不足,而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比如中司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碳交易,却以碳交易市场规模小、制度不完善等由,拒绝参加碳交易,没有为我国额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应有的力量。

2.2绿色金融实施的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机构开设的绿色信贷业务,而其它一些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探索则非常有限,比如证券业虽然对上市企业融资设立了环保要求,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两高”行业,同时对低碳、环保企业的激励制度也不完善,导致上市企业实施绿色金融存在较高的难度。保险业虽然也在绿色金融实施方面进行着局部试点实验,但是其仅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使得绿色金融在保险业很难获得全面推行。

2.3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作为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两大职权部门:环保部门和银行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一方面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布无法满足银行部门对环保信息的需求,影响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环保部门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模式不科学。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单项运行,导致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也影响绿色金融的发展。

3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

3.1加强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要制定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与绿色金融监管体系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并且要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二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国家要鼓励各大银行进行绿色金融改革,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三是要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实施绿色信贷体系既可以实现对绿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可以限制与淘汰高污染的企业,实现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环保部门与绿色金融机构、司法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首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企业信息的检查力度,并且将污染企业的各项数据提供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则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对污染企业进行信用授权以及信贷审批。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将企业的信贷情况信息反馈给环保部门;其次建立新更新和异议处理机制。环保部门要及时对要求整合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且将审核信息反馈给金融机构,如果企业对于重新审议的结果存在异议,环保部门则要对企业进行评估与重审,并且将重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3.3开拓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金融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一是银行机构要完善绿色信贷,在信贷行业、环境评估等方面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并且创新信贷政策,比如在还款方式、还款周期上进行创新;二是保险业在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费等方式开展保险业务产品;三是证券业要完善上市公司环保门槛,同时建立可环保板块,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环境。

绿色低碳经济篇3

例如在建筑的内外墙的空气层中,使用高效的热发射材料,将红外射线有效反射出去,实现建筑保温隔热。我国部分绿色建筑已引入国外新型的热反射膜去实现建筑节能;而且,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高效节能的墙体,如节能玻璃与硅气凝胶等,最大程度实现节能。此外,我国近年也在积极研究收集再生能源的技术,制造出可以储存、回收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装置。如我国部分城市已建成太阳能恒温式住宅区,该类建筑主要以建筑物自身作为太阳能收集器,实现建筑内部的取暖制冷。

二、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考虑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人类已开始利用机械设备去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高能耗、违背气候节理的建筑物,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有效降低现今运行的建筑模式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更为注重建筑环境和气候变化,针对人们所取环境,设计出最为满足人们舒适要求的建筑。实际上,人们想要的舒适健康生存环境在缺乏新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获得的。正如我国常年严寒的陕北地区,当地特色建筑———窑洞即使在-24℃的温度下也能维持17℃左右的室内舒适气温;而在西双版纳建造的干阑住宅区,尽管在高温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其建筑内部依旧维持着舒适荫凉的温度。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念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再生能源,通过一系列的辅助设备进行生产使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采用太阳光进行照明,通过空气流动实现室内制冷,采暖则通过相关设备获得。另外,通过太阳能加热也可以实现建筑采暖,利用风压、太阳浮力能实现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而制冷则是利用水分蒸发。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地方气候特点,将建筑所处环境气候包含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当作额外的资源,以实现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本质。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

绿色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它具有高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其采用的建筑外层材料与结构,这类材料、结构不仅要能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以收集、转换自然能源,有效避免自然能源的流失;还要具备一定的气候调节能力,尽可能地降低、减缓、消除或改变气候变化给建筑温度带来的波动,让建筑室内温度长期稳定。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不得不依靠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绿色建筑的基础材料是环保节能材料,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所需的全部材料与施工技术,随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环保、节能评估,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改良措施,让建筑设计更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自动化、信息、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技术日趋完善,并且在绿色建筑生产使用过程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部分建筑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有机体原理引入到结构设计中,将光导纤维埋置在混凝土结构当中,以实时监测建筑构件在各种荷载作用的受力情况,再对混凝土进行自我修复,并加以运用。而绿色建筑采用的表面材料,利用其自身的综合性组织进行呼吸,以净化建筑室内空气,同时降低室内温度,实现环境保护,建筑内部多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进行百叶窗调整与空调系统风口阻挡或关闭,根据实际所需调节太阳光亮度;绿色建筑设置在表面的太阳能电池,也能为建筑内部提供暖气和光度。总之,绿色建筑始终坚持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生产为生产的基本原则。

绿色低碳经济篇4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绿色低碳经济篇5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绿色低碳经济篇6

(一)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发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会计,这对我国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绿色会计因其实施的效果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其不惜以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实施绿色会计的计量与评估,这给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最后,低碳经济下的经济总量仍然是目前衡量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往往忽视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的作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动力很小。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绿色会计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绿色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绿色会计以宏观经济作为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其本质是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主要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目前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时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味追求经济的高效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绿色会计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必须要使得政府和企业支出额外的资金,这是企业和政府不愿看到的,两者并没有真正地将绿色会计运用到经济发展上,对其没有真正的重视。

(三)绿色会计的实施缺乏规范与完善。

我国目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在相关制度设计与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这使得在日常的会计实务中没有完全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进行规范,相关的制度与准则很不到位,其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企业的会计行为具有信息不完全性,没有对外披露所有的会计实务,这就很难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其次,目前相关性的法律法规还处在酝酿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保障力度不够也是其难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效益而只追求经济利润,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给绿色会计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缺乏监督。

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严格的监督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与公允性。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很难对其披露的信息进行深入地有效监督,使得很多企业能够隐瞒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操作空间,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监管的失效,导致绿色会计的发展受阻。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

(一)完善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绿色会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行绿色会计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将绿色会计的核算与监督机制纳入《会计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和巩固绿色会计的作用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绿色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将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全部列入会计要素中。设立专门的相关性的绿色会计制度,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一定的拓展,确保绿色会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强有力地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二)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执法力度。

绿色会计作为新兴科学,还没有在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对其的认识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执行力度较一般的企业会计较小。在推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与执法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进行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使其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绿色会计实施之后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使得全社会增强对绿色会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在既有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绿色会计实施的执法力度,要以严格的法律保障其顺利实施,对于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使其充分认识到实施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只有从宣传和执法两个角度共同出发,才能使绿色会计得以快速的推行。

(三)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数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性,这使得我国在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其实施规范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要在综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在全国各地区各企业实行统一的绿色会计实施规范,比如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时要参考统一的标准,依据统一的原则,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指引与保障下逐步全面开展绿色会计,以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绿色低碳经济篇7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绿色低碳经济篇8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绿色低碳经济篇9

1.1 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新的价值观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不仅是可用的资源,但也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在科学和技术的考虑,不仅要考虑自然的发展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能力,使它成为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在人类发展的考虑,既要考虑自然人转化的能力,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消费观念排斥过渡的新铺张浪费,倡导绿色消费,也适度消费的材料,消费水平。储蓄与自然生态平衡,材料消耗低,产品,服务和注重健康,环境保护和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更多的消费,耐久性,减少一次性消费。它是一种无损伤或威胁环境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也考虑到资源的浪费,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1.2 是由绿色技术和生态经济伦理学的支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技术和生态经济伦理学作为支撑点。绿色技术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此也被称为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的功能和社会功能和技术而言,它涉及到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价值。绿色科技或生态科学和技术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的是促进协同进化,共同发展,是天然的生态观,生态意识的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为主,生态价值的限制,这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统一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是更安全。自然与人的本质是绿色技术的主要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新的经济伦理的产生。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与经济伦理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道德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价值。要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人类和环境友好的追求,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思考人类不能把这个大系统本身,而是将自己要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该系统的经济原则的一部分。充分考虑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的战略,全面,对材料的转换过程的预防措施,减少对资源和环境对人体的负面影响经济活动的过度使用,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少,低排放,高利用,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无害的。与工业和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和农村地区,行业和产业,结合生态链,从自然经济体系,更好的人类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循环和自然循环。

2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重点

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的重点放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强调如何使用“3R”原则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在生产,流通,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消费全过程;热爱生活,创造,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绿色流通,分配,以物质需要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吸纳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利用太阳能或氢基的要求,生产,消费和废物的闭式循环的全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毅力。在碳排放方面的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气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经济形式。

3.2 来解决不同危机的突破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突破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反映;绿色经济绿色分布,如最低收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生态经济是人类最先进的智能生物,实现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人共同的环境创造,依赖性和协同进化的关系;通过减少碳排放的低碳经济,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是一个深刻的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的保护。

3.3 不同的核心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循环,使各种材料的回收,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最大的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生态和经济情况的研究,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低能耗低碳经济,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的根本性转变,供人类消费的概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绿色低碳经济篇10

一、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就全球而言,电力行业无疑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业,占总量的40%,紧随其后的就是运输业,占总量的21%。由此可见,运输业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逐年上升,能源消耗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增速,成为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系统节能减排方向与途径研究》预计到2020年,在乐观情景下,道路机动车、民航、铁路、水运船舶的总能耗比2007 年增长约1.5 倍,交通运输领域CO2总排放量将达到15亿吨左右,届时交通运输领域CO2排放贡献率将提高到18%~20%。而如果不加控制,交通运输的能耗和排放增长将更为惊人。

2.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交通影响着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不应阻碍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当前英国的GDP增长与货运增长已经基本脱钩,客运出行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稳定水平。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初步估计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运输量与GDP 增长的关系无法分离。尤其我国正处于私人小汽车跨越式增长的阶段,更使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排放量直线上升。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展阶段越高级,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3.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低碳交通的实现需要从交通领域内、外同时入手。例如能源领域的低碳供给可以使交通的低碳化产生质的飞跃,这是需要在交通运输领域外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发展低碳交通更需要关注交通运输领域内能够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运输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优化综合运输系统的结构,提高运输工具的能效等。交通运输领域有较大的低碳化空间,可以从控制规模和提高效率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进而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各种措施的低碳效果,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潜力。

二、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评价层次结构

通常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专家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对于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而言,考虑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层次性,难于准确计量,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交通运输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更有意义。

1.评价目标

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即对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评价。道路运输企业的低碳经济体现了企业内部的低碳经济实现,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资源化,而低碳经济恰恰将二者统一起来。因此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评价目标为:

(1)评价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达到了解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状况、水平,以及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能为交通运输业或其他行业提供发展经验的目的。

(2)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根据能全面反映道路运输企业低碳经济评价数据的分析整理,通过评价可以监测目前的发展状态并预测未来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

(3)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优化管理决策的依据。依据以上评价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相关决策原理来为道路运输企业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构建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设计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层次结构。遵循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理,将目标层设定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原则,将一级子目标设定为减量化指标以及再利用和资源化指标。再考虑到清洁燃料车辆的使用可实现无害化生产,也将无害化指标设定为一级子目标。在一级子目标下设定指标层,即相关具体指标如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

3.评价指标计算

(1)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指标即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资源的产值,包括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等。各指标数值越小越体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越好。

(1)单位周转量占地面积=企业占地总面积周转量;

(2)单位周转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额/周转量;

(3)单位周转量直接生产资源=直接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4)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总值/周转量。

(5)单位周转量辅助生产资源=辅助生产资源总量/周转量;

以上计算指标中,占地面积为企业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固定资产以企业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科目所列资产总值计,直接生产资源包括汽车、轮胎等,能源包括燃料、电等能源,辅助生产资源包括维修、安检、清洁设备等。

(2)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

再利用指标是指道路运输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以及使用时效,达到较高的使用效率。这主要包括直接生产资源以及辅助生产资源的利用率。相关计算为:直接(辅助)生产资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辅助)生产资源/直接(辅助)生产资源总量。

资源化指标主要是指在在生产过程中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废旧资源再利用率等。相关计算为:废旧资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资源/废旧资源总量。

(3)无害化指标

无害化指标反映着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状况,评价指标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相关计算为: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比率=使用清洁燃料载运工具数量/载运工具数量。

再利用及资源化指标、无害化指标越接近1,说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越好。

在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建立标评价体系后,便可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用专家调查法、标度法等来确定各层次以及各元素的权重并建立判断矩阵,最终评价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评价目标。

在进行低碳经济评价时,考虑到各道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质不尽相同,可以结合企业独特的特点设计相关指标,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标体系以及层级结构,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只有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才更有利于环保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比如电视媒体的公益广告、 公益演讲、 发放公益宣传手册、 挂宣传条幅标语等, 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小学生、 中学生等, 因为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提倡人们工作、 旅游等出行的时候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

2.加强对尾气排放的严格监控

对于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种气体进行实时监测, 制定详细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尾气排放过量的处罚标准。

3.限定汽车的数量

许多城市的汽车数量早已超过这个城市能够承载的能力。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情况, 限定城市汽车的购买数量, 将汽车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并限制每天汽车出行的数量, 建议人们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 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4.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发展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应在社会中大力宣传与提倡低碳生活, 比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出行距离不远的可以骑自行车等。

5.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绿色低碳经济篇11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 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 M.,Lanze A,Richer(1999)在FEEM Working 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 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 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 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绿色低碳经济篇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为了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法规,以利于实现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业作为关系国家重要命脉的重要行业,肩负着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支持的项目中,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金融行业的日常业务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针对绿色金融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到金融体系中,以利于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业务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绿色信贷,也要涵盖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两大板块。为积极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中国建设银行于2006年出台了《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并将“环保一票否决”机制纳入到了建行的信贷审批制度之中,这就需要建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将绿色信贷政策贯穿于全部业务流程。同时,建设银行还要求贷款项目要与国家的环护政策相适应,对于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与企业不予信贷支持。从整个金融业业界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在2013~2015年三年间不仅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也先后成立了绿色金融专门委员会。可见,我国金融机构已经树立起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业务的开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然而,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追求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通过政策予以支持,进而保障绿色金融顺利发展。我国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经验,以利于推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和谐发展,对我国开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了适应全球实施

绿色信贷的前进步伐,国家发改委、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于2004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指出信贷支持政策应与环境保护挂钩。200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各信贷机构应该终止对生产链与环境不友好的项目和公司发放贷款。为了鼓励和推动绿色项目的进程,中央银行等部门于200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绿色信贷建设的序幕。随后,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以此优化与调整信贷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风险,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纳入到了国家战略之中。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将绿色金融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在2017年的两会上,绿色金融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廉军伟,2017)。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明确提出对绿色债券核查机构的监管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注重绿色金融的规范与监管,进而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金融总量持续扩张

(1)绿色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涉及绿色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有利于指引我国绿色金融健康的发展(许天富,2017)。在绿色信贷政策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提升信贷比例和规模给予支持,而“两高一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绿色信贷的支持,其贷款比例和规模处于下降趋势,这就有利于银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根据相关的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21家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万亿元以上,占整个信贷金额近10%的比例。而绿色信贷主要体现在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金额超过1.61万亿元人民币,能源环保项目的信贷金额更是超过5.50万亿元人民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底绿色信贷在金融机构总贷款金额的占比超过了10%。(2)绿色债券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央行于2015年正式发行绿色债券,这标志着我国监管部门从政策指引方面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随后,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据统计,2016年,我国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占全球该类金融市场1/3的份额,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而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我国发行的各类绿色债券余额高达666.72亿美元,包括新增发行的绿色债卷349.89亿美元,增幅将近10%。同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贴标率债已经达到382.46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了23%。这表明我没过绿色债权发行量增长迅速,已经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3)绿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0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正式纳入到保险业之中,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张木生,2008)。随后,我国于2015年重新修订了《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逐步明确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要求企业依据经营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缴纳环境污染责任险等。这一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试点开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覆盖领域包括石化、有毒有害物品,而保险公司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超过1300亿元的风险保障金。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绿色保险制度。

(三)商业银行不断重视绿色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而绿色信贷业务又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这必然要求银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并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银行于2006年率先推出了绿色信贷业务———节能减排的贷款业务,而后又“赤道原则”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了绿色信贷业务(梁平瑞,2012)。同时,兴业银行也调整了产品结构。例如,兴业银行于2010年为了在信用卡领域引入环保理念,发行了我国首张绿色金融信用卡———低碳信用卡。而交通银行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将信用贷款业务与节能环保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信用信贷业务。在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方面,浦发银行于2012年首先建成了国内最全面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于2016年分别获准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额度,先后以簿记建档方式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完成200亿元和100亿元的首期发行,并获得国内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超额认购,进而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产品的正式落地(王峰娟、李日强,2017)。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制度创新和新能源技术为工具,而金融又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模式。这样,低碳经济就为绿色金融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绿色金融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对低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认知水平较浅,加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导致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1)立法层次不高。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是由国务院各部委独立颁布,并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立法的层面。此外,低碳经济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然而现有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也仅具有政策性和指引性,并没有树立起相应的权威性。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并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导致低碳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机构层次不高,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威慑性和权威性。(2)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有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低碳经济和环境立法,主要是一些宏观性、原则性的规定,多数只是规定了政策框架、方针和意见指引,缺少实质性、具体化的条款,没有严格给出相关标准。比如,国家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但并没有指出未遵照执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加之缺乏相应的追责手段,导致该文件之相关措施难以落实。因此,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规范不够,不利于解决和调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监督。(3)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全面。我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资金保障,这就为绿色金融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并没有完全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加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大都局限于绿色信贷方面,而对于绿色金融其他方面鲜有涉及,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并不全面,亟待完善与补充。

(二)低碳经济下未建立全面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亦是如此。而绿色金融又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工具,并广泛被国际金融界所认同。但金融投资收益和风险并存,市场主体在追逐投资收益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绿色金融也不例外。就我国而言,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绿色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信心不足。此外,低碳经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就更加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与保障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没有较为健全的风险识别系统,这就导致难以直接评估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我国绿色金融就难以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与评估体系,不利于对对绿色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另外,我国尚未将绿色金融纳入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绿色银行、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机构,这表明我国并未全面建立其低碳经济下系。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

低碳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大、产出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对绿色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绿色金融就是指为了支持环保项目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业务、产品与市场的一些列金融活动。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如针对个人和家庭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将企业纳入了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推出了碳期权、碳期货与绿色资产抵押等项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都要优于国内,很好地发挥了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然而,我国所存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不利于环保企业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色信贷产品。从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上看,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以传统间接融资为主,而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金融产品及其他类型绿色金融产品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绿色债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发起主体(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考虑不同,绿色债务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而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对象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或项目,而针对普通消费者鲜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金融界除兴业银行发行了首张国内低碳信用卡外,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均未针对个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此外,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来看,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四大直辖市与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纳入低碳试点区,而深圳市金融市场率先于2013年启动了线上交易。截止2017年,我国的碳排放权试点已经扩大到20多个行业,涉及到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尽管我国实施低碳排放以来所取得成绩斐然,累计减少了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碳排放权交易金额已累计达到46亿元人民币,但与欧盟、北美等发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仍然不健全,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可见,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且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进而完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的方式非常少见,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而间接的融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绿色信贷来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为主,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导致市场难以发挥资提高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进而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首先,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较为单一,并且集中在国有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主,而其它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绿色金融业务则非常有限。例如,保险业虽然也被列入了绿色金融实施试点项目,但能提供的业务仅局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其次,我国政府并未对直接融资模式引起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实施,加之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使其举步维艰。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一)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从机制建设和立法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金融业合规经营目标,有利于规范金融企业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不断颁布和完善规范标准,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1)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这是因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也有利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进而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秩序。从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状况来看,绿色金融不仅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在推进环境保护法完善的同时,明确了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金融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鉴于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低碳领域的立法,从国家层面强化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以提高相应的法律层级,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进而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同时,我国加强低碳领域国家层面立法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的低碳经济法制,也可以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对提高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应针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业务制定相关规则,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我国绿色金融有序的发展。最后,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问题与金融市场相融合并纳入立法的范畴,已引导绿色信贷的发展。(2)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从世界范围绿色金融发展来看,诸多金融机构都有参与国际性绿色标准,包括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全球已有100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了IS026000绿色发展标准的签订,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也签订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可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绿色标准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为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从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发,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有效规范绿色金融的实施。此外,绿色金融标准应该在实施细则上做到可操作与具体化,以利于规范金融业内部的操作流程,进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金融管理标准,进而加快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依据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导向,于2003年共同发起了赤道原则。在实践中,赤道原则虽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成为了金融机构的行业准则和管理。截至2017年,国际上近百家知名金融机构宣布采纳和接受赤道原则,涉及数十个国家,其投融资业务遍布全球,有利地推动了全球的绿色金融发展。可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就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以利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公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就是为了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而作为融资支持方,金融机构处于自身负责的考虑,对绿色产业的政策以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融资服务,尤其要重视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低碳经济下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绿色金融风险的存在,主动进行绿色金融风险应对和管控,尽快设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转移,使其提前预见所面临的风险,在其敞口最小时就对其进行处理和化解。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时所面临的风险更具有挑战性,迫使其自身不断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包含发现、评价、控制、减缓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案,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绿色金融风险等级,为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做好铺垫。

(三)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也涵盖了金融服务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所推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涵盖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涉及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美国于1988年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成立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推出了绿色保险,设计了强制保险、个性化保险及政府担保三种险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产品,以支持其节油技术发展,而欧洲投资银行于2007年推出了绿色证券,以担保方式来提高信用级别。此外,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纳入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中,以此向家庭提供住房节能减排的绿色消费抵押贷款。我国可以借鉴以上国家诸多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和绿色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以利于推进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创新。(1)绿色信贷类产品创新。当前,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产品结构也较为合理。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现有绿色金融服务与产品为基础,并深入市场调研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多为低碳、环保项目,就需要对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还款方式等进行创新。此外,我国要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附加服务,通过金融机构对环保技术企业与生产企业进行衔接。(2)绿色证券产品创新。证券的投资可能会引发投机行为,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的混乱。为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具有长期投资型绿色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短期投机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现绿色债券、基金的先进做法,产品创新以ETF指数和基金类产物为主,当然也要将碳排放权类的衍生品纳入其中,进而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者。因此,我国在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环保门槛的基础上,鼓励绿色企业的上市和发行债券,并积极探索设立低碳、环保板块。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创业板绿色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行更为严格准入环境评价机制,以利于通过环境评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3)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保险作为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支持工具,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保险产品,对于现有的保险领域可以通过保费歧视予以实现。如财产险、车险对经营过程中达到环保标准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采取降低绿色保费等优惠措施。而个人和家庭,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节能减排保险等,鼓励个人和家庭低碳消费,从而达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主体

从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中所承担的职责有所不同。因此,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体系覆盖范围扩大至证券、保险金融等金融领域,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然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实践中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严重制约了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进而阻碍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鉴于此,我国要不断建立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首先,我国政府将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企业等非银行机构纳入到绿色金融市场主体之中,以拓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领域,进而完善构建绿色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其次,我国应建立专门绿色金融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实行绿色金融优惠政策,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再次,我国应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进行合作,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进而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主体。最后,应当鼓励中介等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积极搭建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的绿色金融第三方平台等。

绿色低碳经济篇13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二、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提高绿色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工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低碳经济在给全球建筑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已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点。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将同“十一五”规划一样,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接受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保证承诺的实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可见,建筑节能是我们国家节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潜力非常大。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排放领域,一旦现在建造的建筑不节能,今后再修正难以改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都刻不容缓!

四、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消费模式预计,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