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教学论文实用13篇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2

二、小学德育活动的现状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课本内容陈旧。大家都这么说,如果你想从众多的书本中找出思想品德的课本,只要找到最新的那本就行了。翻一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本,几乎都是空白。我们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没有上?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不是非常差?这其实冤枉了老师和学生们了,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即使课本上面的内容不上,习题的解答几乎也是相差无几。德育的教育固然需要这些教材,但是仅仅靠一些判断对错和一些选择题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不见得。

(二)教育方法陈旧。小学生平时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程、晨会以及班会这几个形式单一的途径,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也缺少实践活动。另外,德育的教育需要时间。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老师们为了教学工作往往也都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评价制度陈旧。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大多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仅仅是由班主任个人说了算,就算班主任能够做到再公正,也可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的想法,结果自然不是那么准确了。

(四)外部环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领导们在学校辛辛苦苦的进行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但是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有些学生甚至将一些不良的品质作为“护身法宝”,家庭教育也不合理,甚至是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诋毁,这些都起着负面的效应。同时,社会上过多的宣传“个性”发展,“鼓吹”自我,这也对学校的德育动作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三、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教师们必须要正确认清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也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对于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型的关键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要的职责,应当将自己定位于做高尚以及无私奉献的人。

(二)改变以往德育的评价方法。我个人认为,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然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成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议相结合的状态。

(三)校内教育同时结合校外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然后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且将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让学生们可以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虽然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但是学生们对于实际的意义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更应该教育学生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他们明白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就要首先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们也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的一花一草都能够成为教育学生的对象。只有正确的摆正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够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3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是小学生识字、阅读、写字的重要启蒙阶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设施方面,一方面,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更侧重于学生违规违纪的管理,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主要是因为资金有限而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很多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投影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智力、智力、身体初步发育,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大多跟着教师、家长的思维走,对语文学习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知。尤其是刚步入一年级的学生甚至把学习活动单纯当作游戏参与到其中,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新鲜劲过后就很快对语文课堂失去耐心和兴趣,课堂上频频走神、开小差,课后不想做练习等现象。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和方法均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家长方面

望子成才是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有的心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快、就业压力较大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抓紧孩子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家长的言行、态度不当会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批评孩子的不足,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而自行增加孩子的练习量等等,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恐惧心理,进而影响语文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对策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一点是转变思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学校需转变管理理念,积极完善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地向政府、社会等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及时更新学校教学设备;加强教师队伍的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引进年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条件。其次,教师应端正教学的态度,以严谨、热忱的态度对待教学,同时坚持终身学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最后,家长应多同教师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思自身言行上的不足,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向往和热情。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如下:

(一)认真负责,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使教师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单纯地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并普遍存在形式化的现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首先应认真、反复地研读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读准、读懂、读熟、读透,尤其是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部分应做到发音准确、朗读流利且有感情;其次需要对教材文本的词句、段落进行深刻分析理解,应以自己的思维感悟为主,结合参考书籍解读文本,而不是单纯照搬参考书籍中对文本的解释分析;最后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络背景资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查证,比如作者信息、文章著写背景等。

(二)与时俱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开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顺利有效地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生活素材等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轻松快乐、积极地参与课堂。无论是课堂互动部分还是课后练习阶段,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验收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否有效地展开,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面的配合。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应注意自身素养、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地改进、丰富教学的手段,明确学习主体,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许岩,曹春艳.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华少年,2016(17):30.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5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6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菊花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做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7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理念

培养和造就能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付之于道德行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让生命之花艳丽芬芳。”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目标:责任、个性、文明

我认为,责任、个性、文明是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三维目标,责任: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要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没有个性的生命体颜色是灰色的。文明:是对生命的尊重。文明即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尊重。

三、确立德育教育的主题:生命教育

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我把这些教育内容全部会聚到“生命教育”的旗帜下,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一个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努力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确立每个月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的月主题是:1月份——积累,2月份——实践,3月份——爱心,4月份——自强,

5月份——劳动,6月份——选择,7月份——敬畏,8月份——关爱,9月份——尊重,10月份——信仰,11月份——和谐,12月份——创新。

四、明确德育教育的途径

①从大德育教育的观点看,“人人”都担负德育教育的责任,“时时、事事、处处”都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从班主任的角度看,班会、夕会应是主渠道。应该认真的思考、研究它们的内容、形式。我所采用的主题班会形式有:讲座、朗诵、角色扮演、游戏、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唱歌、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等。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

五、确定德育教育的载体:《班法》的制定、执行、处理、修订

①制定: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民主讨论制定。

②执行:由各监督检查小组检查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

③处理:这是关键环节。处理不仅仅是批评、处罚,而重在养成和发展。

④修订:根据执行情况,由学生讨论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班法》由繁到简,学生品行由好到更好。

六、做好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

①开学前:修订印制《班务工作手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等各种表册;制定班级德育教育计划;

②开学初:了解掌握学生情况,组建各种学生组织;制定(或修订)《班法》。

③每天上好夕会课

④每周上好主题班会。

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周,组织学生思想品德评定。

⑥期末考试前,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⑦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填写好《家长通知书》《学生成长手册》

七、明确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8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课文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通过主观的感知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把握,发觉其中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对主体内心情感的品赏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很多优美的文字组成的美。例如,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课文中充满各种美的要素,需要学生多种角度去诠释和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审美眼光来感知课文中的美。例如,在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各种美的过程来引导,把它们当做优美的抒情文来欣赏。在关注其内容的同时,试图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美景,品味课文中的物像和意境、透出的品性,体验课文的美情美意。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

欣赏课文的语言美是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可以说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由于学生的语言系统尚未完善,他们对美文的学习仍然还有一些困难。因此要把握文章的美,先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从而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情怀。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很多课后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济南的冬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课文”;《秋天》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审美心理主要是通过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四个组成要素来体现。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即从学生的各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对于初中优美文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试图领悟作者思想,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帮助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秋天》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想象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指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例如,学习《春》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研讨与练习,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并试图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美的赏析和对问题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审美需求

情境教学是当下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审美情趣,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例如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地对文章的美进行深入品赏。与此同时,将生活与课文的美相结合,例如在学习《春》、《秋天》等与自然美相关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课文中的美带入生活中,从而感受生活之美,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充分将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此外,对课文文字之外的知识的渗透也会增加学生对课文美的认识。例如,联系课文作者的生平故事和资料等,将课文中的高雅美转化成平常化、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来理解,再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实现课堂教育、审美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整合。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审美教育

在当下全新时代的教学体制下,对多媒体的运用成为初中教学必要的辅助方式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课文中美的事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更好地将学生带入美景美境,充分体验课文中的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9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0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1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是在中国第一次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时提出的。随后,全国就掀起了体育运动的高潮――全民运动。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运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对于高校的体育学生而言,他们比普通的市民更专业,比中、小学的体育学生更强一点。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人文理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什么又是人文理念呢?它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之中又怎样开展的呢?

1 人文理念的含义

人文理念中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理念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类关怀和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替代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理念,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而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十之中明确提出了讲科学发展观写入之中。因此,作为教育这个行业就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人文理念,并将人文理念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之中,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学。

2 人文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应用

我们了解了人文理念的定义,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那么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之中怎样应用的呢?

2.1 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体育运动融竞争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点为一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以及拼搏进取精神。所以说,体育运动本身就积淀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体育课堂更是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自身的状况以及意愿对他们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因材施教,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体育训练法,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才能。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抓住教学时机,科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课堂的专业化优势,在传授体育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人文素质的灌输,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受到熏陶。比如,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穿插吃苦耐劳教育;在设置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则可以为同学们讲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足球比赛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思维,和长远的眼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巧,还有利于学生人文理念知识的学习与培养。这样的生动教学方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数得。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治学精神,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素养,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很难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因此,为了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大力培养老师在这一方面的素质,要定期对老师进行人文理念方面的培训。同时,教师也要多读一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情况。

2.3 加强学校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如果在一个很好的人文学习环境之中学习,学生也会学得更快,接收知识的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在一个懒散的学习环境之中学习,再好的学生也会无法发挥自身的才能。因此,学校要加强文明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人文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实施的意义

了解了人文理念的意义以及在高等体育教学之中的应用后,我们知道了人文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自身才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具体而言又有哪些呢?

3.1 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是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逐渐成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不仅如此,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从而改变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择业。

3.2 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础的理论教育、专业是技能教授与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向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教育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4 总结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2

一、探究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我们深入课堂,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多。

问题二,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习惯得不到培养。

问题三,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对于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五,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六,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而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当今课堂是以教师为本的课堂,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的是课本局部的资源,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好教,学生得不到发展。

二、寻找生本课堂教学实施中主要教学行为研究

将突出探索“以生为本”理念与课堂有效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行为达到有效,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显性教学行为进行列举,并对每一个行为采取行动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学小研究”的设计是基础

设计先学小研究本着“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先学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有效的交流。

1. 先学小研究的设计策略

(1)目标定位要准确。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师一定要花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如果设计研究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内容一定要适中,考虑学生才接触小研究,顾及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同时有难度也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3)小研究的素材要灵活。该活动要求我们灵活地选取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课后的习题提到预习阶段,充作课前小研究;根据文章的题材,推荐阅读书籍,补充阅读文章等。

学生在这样的小研究的引领下,自己阅读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拓展,对知识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 先学小研究的布置检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尽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有所用,学生完成小研究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质量要及时评价。对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对不能认真完成的小组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安排前置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作业的习惯。

(3)小研究的结果要予以指导,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对学生的小研究结果作个检查,学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结论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订正,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实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小研究的情况。学习交流后,教师给予评分并累计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中。

(二)细致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2.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3. 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4.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5.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6.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7. 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三)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课文里介绍的潮水类型就是一线潮”;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潮的类型有交叉潮。一线潮还有回头潮,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三、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思行为的研究

我们研究范围限定在“有效课堂”行为,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实现程度。如语文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数学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自己会不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书本中的例子。小组交流中学生是否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在参与、思考、分享、收获、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尝试的可能性。就像过去的“情境教学”“读写结合”等很多教育实验一样,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仍然能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自如地运用它们,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这样,我们的课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才是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有效教育教学论文篇13

(一) 教学方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改变传统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向山东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课改先进校主要学习研究了引导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如演小品、说快板、编歌谣、搞竞赛、变魔术、座谈讨论、化学晚会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来实施的:讲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时训练学生自制卡片来展示反应的过程;讲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以竞赛的形式分组开展;讲元素化合价和物质溶解性时编成快板, 读来朗朗上口, 记忆深刻;讲燃烧和灭火时, 借助农村学生的便利条件, 让学生亲自回家实验等等。

(二) 注重实验的实用性功能, 活化课内外实验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学论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景。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实验, 给学生在紧张学习生活之余增添了不少乐趣, 对化学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注重演示实验的作用。实验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 在演示实验前, 教师要让学生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化学实验中观察的基本内容, 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积极思考, 认真做好化学现象记录, 科学分析实验现象的结果。 (2)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自己动脑设计, 动手操作实验, 使自己在操作领域、认知领域和体验领域都有很大的收获。例如, 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我让学生分别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 然后让他们观察实验现象, 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 (3) 注重实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其化学实验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比如在家庭清洁积有水垢的热水壶时, 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的酸碱中和反应, 利用食醋溶解水垢, 既干净又卫生;在夏季农村墓地里经常出现“鬼火”, 就是由于人体内白磷自燃的原因等等。

二、搞好专题复习, 弥补学习缺陷,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一) 让复习走近生活, 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化学离不开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许多习题就考察了这方面的知识, 且逐渐成为中考命题的方向。例如, 在复习到“酸的性质”时, 我设计了以下实际问题: (1) 人体的胃液中含有什么酸? (2) 胃酸过多时需服用胃舒平 (氢氧化铝) , 也可服用蚌壳粉 (主要成分碳酸钙) 或小苏打片 (碳酸氢钠) , 为什么这些药物可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反应方程式。 (3) 若有胃穿孔能否服用蚌壳粉或小苏打片? (4) 夏季被蚂蚁、蚊子等咬后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进入肌肉, 使肌肉酸痛, 此时涂上稀氨水或肥皂水可止痛。其中有什么道理? (5) 如何用家庭中现有条件除去热水瓶胆内的水垢?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 并且都是我们初中化学所涉及的知识。因此, 我们平时就要留意身边的化学知识, 注意与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在学生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从某一重要知识点着手, 引导他们大胆联想, 体会化学就在身边。通过这些知识的复习, 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让他们用化学的视角去分析、解决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中实际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地复习所学内容, 并让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学科中的知识点, “万变”的是题型和问题, 这种复习方法与大规模的“题海战术”相比,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突出实验教学, 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有许多教师认为, 做实验是授新课所做的工作, 复习时, 做不做无所谓。殊不知, 学生在做实验时, 不仅复习了已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综合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及时鼓励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给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训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