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创意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创意教学法论文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

在教学中针对优秀广告创意的分析,往往使我们走向对这种创意的学习,或者说对这种创意核心思想的学习,再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创意表现中,我把这称之为创意的复制模仿。在赏析广告作品的同时,根据原创意的核心思想,变换广告的产品,模拟原作品风格进行的创作训练。例举李欣频杯店广告文案的创意表现,作者从杯子的“有形产品”层面入手,阐述杯子的“附加意义”,以水为桥梁,借助杯子对水外形的“建造”功能,来阐述杯子在都市情感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杯子是独处时表达忠贞的象征,杯子是情人间远近亲疏的征兆;杯子甚至是社会地位与权力的代表。这则文案,通过巧妙的创意,娴熟的文字,改变了人们对杯子的既有概念和认知,聚拢了人们对于杯子的价值想象,为杯子赋予了情感的内涵,改变了目标消费者对于杯子的消费态度和观念。总结文案从形式到内容的亮点:如双关语、语言的诗意与含蓄、语言的精炼与内涵。把以上优点作为要点,要求学生创作高跟鞋或手机的文案。在学生为其他产品寻找新的定义与内涵时可以例举法国哲学家德罗亚对概念的重新定义:碗:不是为了在餐桌上炫耀主人的品味,而是为了终止水无止境的流动;回形针:不只是办公室里分类文件的工具,而是温和的抗拒散乱,坚定的抓住秩序,本身就是一种伦理;遥控器:可以隔空展现思绪万能,心想事成的巫术道具等等。让学生不断填写“**不是**而是**”。这项训练的要求是前半句揭示物件的普遍符号意义,后半句要求学生以独特的思维与视角揭示物件未被发觉的含义,甚至可以是另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定义。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2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讨论学习法、发现法、目标教学、黎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每一种新的教学法出现,教师都应积极学习探索,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人特点合理选用,甚至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 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套路”来。但无论采取何种教法,都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课型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新课导入的创新。在教《将相和》时,我是这样破题导入的:“‘将

相和’三字中,‘将’是‘将领’的意思,‘相’是‘宰相’的意思。‘和’是‘和好’的意思。文中‘将’、‘相’各指谁?既然‘和好’了,那他们原来有什么矛盾?他们间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大家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这样一问一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互相讨论,互相补充,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3.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我在教《奴隶英雄》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情境导入:“斯巴达克起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的奴隶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在罗马奴隶的疯狂镇压下,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名垂青史,万世流芳。同学们,让我们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这光辉的一幕吧!”同学们被这段声请并茂的话所感动,很快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非常成功。

4.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3

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影响的日益深入,不同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得以运用。讨论法,作为一种能够较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主动性的优秀教学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讨论法的运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讨论法要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

目前,从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讨论法的实际运用来看,部分课堂之中,讨论法沦为形式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教学目标相脱离紧密相关。部分教师在进行具体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对讨论法要旨缺失考虑,进而导致在相关一部分课堂之中讨论法运用之中,真正能够参与其中并获益的学生较少。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失控制课堂的能力,使得讨论法逐渐演变成为放任自流,直接影响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讨论法与具体教学目标应当吻合。通过讨论法情形具体教学目标的契合,通过教师对学生讨论话题的不断变换与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讨论之中更加深入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意义之中去。讨论法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吻合,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实际的需要的把握,在讨论法运用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的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兴趣,要能够持宽容之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讨论法之中获益。

二、讨论法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讨论法之所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崇,其主要在于其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法的有效运用,可以一方面使学生阐释自己对于具体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能够倾听他人意义。在“讲”与“听”之间能够促成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交流。合作意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要锻炼培养的优秀品质,语文课堂讨论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大有裨益。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讨论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不断成长提高,发展他们必需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讨论法还可以不断的促成学生对自己阐释观念进行反思,进而可以找到自己思维漏洞,促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与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采用的单纯讲授相比,更具有创新意识培养性。因此,加强讨论法的合理运用,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4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不断丰富。通过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必将能够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实现人生价值及理想目标,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高等院校如何推行创业教育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法

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业教育通过学习创业理解、创业准备、创业实施、创业管理等知识,使学生掌握商机识别、分析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战略性思维能力等技能(贺尊,2015)。石建勋(2012)提出创业管理包括创业的时代背景、创业路径、前期准备、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计划的拟定与撰写,创业资金筹措、创业企业的管理要点、互联网创业等。关于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创业管理的书籍很多,大多数学者侧重讨论创业的过程、阶段、步骤及创业管理知识,理论要素丰富。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并将课堂上的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创业活动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内教学方法中需逐步进行改善,不断加强对创业意识及创业素养的培育,不断提高创业水平,开拓创业事业。

《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这本著作开发了基于实践论和方法论的创业教育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操练、娱乐、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情境和哲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创业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地融合。此著作包括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法,创业教育的实践理论及创业教育的实践练习。每部分理知识都有相应的实践练习,以创造为例,在理论部分介绍了创造力研究简史,示例-讲授创造实践,教师的角色;在实践部分研究了清空大脑构思创意,创意空间,未来趋势与创业机会等体验式练习。每一个主题明确了描述,使用建议,学习目标,材料清单,学生的事先准备工作,理论基础,实践计划,课后作业,关键要点,教学提示,资料来源等要素,通过行动导向、行动中学习以及对模糊性的适应来传递一种创意思维和行动精神。

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方法设计完整,构思巧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行动,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在娱乐、探索中学习,创造,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创业管理课程教育教学中成功的教学范式。创业管理课程不仅要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如创业是什么,创业计划的撰写,创业管理知识等,也要注重创业实践,在课堂上采取体验式教学,案例研究,情境分析,项目组探讨等多种方法灵活应用,更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在行动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创业管理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改革趋势研究

创业管理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有效的创业教育需要采取体验式学习、行动导向、导师辅导和项目小组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创业管理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未来的创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丰富的创业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设计研究主题,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练习,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团队合作的热情;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公司,聆听创业讲座;参加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创业素质等,将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在大数据时代,创业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国民财富,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

参考文献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5

语文本身就是文与道的结合体。韩愈的“文以载道”既是为人的传统,又是讲授文章的关键。由“传道、授业、解惑”可知语文老师除了讲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就是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做人,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课不同其他学科,应用直接的灌输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效果,教师要进行情境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情境教学呢?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设置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模仿式、提问—讨论式、指导—自学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相互启发,收到良好的效果。

1.示范—模仿式

示范—模仿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模仿、创造活动,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认真做好示范,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学生是教学的“被组织者”,是学习的主体。模仿要有目的,掌握活动的方法,勇于创造和实践。教师示范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形体动作,也可以应用图片、图表、影像等。如在讲授《藏羚羊》一课时,应用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用展示实物和观看视频方式了解藏羚羊,学生跃跃欲试。对于教学难点,教师可通过启发,应用所学的知识,超越课本设计多种不同的接纳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能力。

2.提问—讨论式

提问—讨论式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情境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要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提问技巧,从旁指导,创设情境,延迟评价。学生是讨论的主体,要具备讨论的良好心态及积极参与意识和大胆发表见解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安排讨论-进行讨论-课堂总结”的教学结构授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通过二人一组、四人一组或全班讨论的课堂交流形式,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首先设计场景。即以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在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提问:“被迫改学德语”,为什么不是“心甘情愿地学”?为什么是“旧识字本”,而不是“新识字本”?为什么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而不是“第一堂法语课”?对于孩子们今后永远也学不到法语形成假想条件,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包括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意境的设计,必须与思维的发散紧密结合。

3.指导—自学式

指导—自学式是对学生自学进行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模式。知识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获取,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这一模式正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避免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注重全过程。模式中的自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指导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辅导的活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他应作全面指导,包括预习指导、学法指导、作业指导和把握度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会读书,不断积累学习方法。在指导自学过程中可用启发提问,分阶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继而进入问题的意境。这一模式适应于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教学教材。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6

广告创意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解决学生广告设计的创意思维问题,主要讲授广告创意的原理、理论、规律、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在课程中收获广告设计的创意方法,课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化、思维的突破、思维的延伸。广告创意是带着枷锁的舞蹈,广告的创意思维突破必须建立在各种束缚之上,它离不开广告的法律法规、离不开广告诉求、广告表现形式等制约性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既是创意束缚,又是创意基础。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将制约因素和思维突破两个对立统一面,提炼成广告创意课程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主线,即“规则与创意”。广告创意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规矩意识”,要求广告创意人要遵守社会责任的规则意识,要遵循广告创意规律的规则意识,要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意识。从这些规则意识之下延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广告创意的专业内容讲授围绕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如何突破常规思维,产生大创意广告作品。

二、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

广告创意课程思政教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传授课程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秉承育才和育德双向教育的融合教育原则。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和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广告创意以”规则和创新”为主线展开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解决“规则意识”和“今之创新”两个点。“规则意识”就是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今之创新”则是课程专业的育才教育。广告创意概述理论讲授中,将融入广告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要求设计师遵守广告法规、尊重传统社会价值,保护和传递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在作品中呈现对世界的美好想象等;讲授广告创意基本理论和广告创意策略时将正能量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于案例之中;讲授广告创意表现时,将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植入理论和案例讲授。理论知识讲授和广告案例的赏析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评判广告设计作品,分析广告设计主题、诉求点和表现方式,学会用广告思维去设计广告,让学生清晰掌握广告创意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思路。课程的实训练习中,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比赛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实训练习中,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让学生有为振兴民族企业,振兴民族品牌的担当意识;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有大国工匠精神,对作品做到精益求精;要求学生要有民族自信心,善于从中国优秀的传统元素中,挖掘中国元素并进行重构和解构,重新再利用;教师也会以身垂范,从工作敬业精神、上课、作业引导、作业讲解等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课程的理论和实训学习,让学生熟悉掌握广告创意的原理和实践操作要领,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内在的素养和道德操守。

三、广告创意课程思政“育德+育才”双向育人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广告创意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一方面,广告设计作品本身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比如某些以情感为创意点的广告设计作品就蕴含了诸如关爱、亲情等思想政治元素,产品诉说的同时也给消费者传递爱的信息,聚划算系列广告设计作品中就表现很明显,聚划算想推出各种拼单活动,广告创意作品的画面是温情的男人和女人相拥的场景,主题文案:“不想拼,就不拼了”,正文文案将画面温情和聚划算广告信息进一步进行阐述:“我很心疼她,刚抽到一个聚划算2万减1万的五折神卡,给她准备一个大惊喜吧,我还是喜欢她笑的样子……”,有爱的画面传递了爱的信息,同时也在传达产品信息。还有各类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中国传统节日等的热点借势海报也常用这种双关的创作方式进行创意,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元素、家国情怀、爱等,如网易严选中秋海报创意灵感就是来自李白的诗句《古朗月行》,设计师将诸多传统中秋意象的元素,如“玉兔”“桂花”“月亮”等运用到广告设计作品中,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素材巧妙融入现代物品,将传统文化以全新优美的方式进行了视觉呈现,完美传递了“‘家’在一起,生活更好”的广告主题概念。这种作品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创意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程案例分析、理论知识传授中,教师要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将这些元素进行有感染力的融入,让课程在溶盐入水的无声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内涵,将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了解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联性,明白其所以然,加深对于思想政治元素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对思政理论认识较为透彻,具备良好地政治理论素养,践行教书育人岗位的同时,承担起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时代重任。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德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法。高校学生都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教育必须要做到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维度互动教学法,以迎合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现在有一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如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探索中学习,这种知识结构符合未知世界的多变、多元性。广告创意课程思政实施中,一方面多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广告创意思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如:在广告创意方案呈现的环节中,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方案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时候教师组织一组学生对他的方案进行讨论,让同学们猜出他的创意点和项目名称,因为广告设计首先要能让受众明白你其中的涵义,这种广告创意才是有效的。同学们很喜欢这样讨论方案,他们可以说出他们猜出的理由,也可以说出他们认为传达有歧义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个讨论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广告创意方案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创建课程资料库,课程微课、慕课视频等,课前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链接,让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PPT、网络图片视频等进行知识讲授,还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微信等新的技术手段增加课程的互动环节,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自我构建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节省下来,留下更多的时间跟学生进行互动,课堂内的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其他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三)教学实践中提供真实实践平台。广告创意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训练习,依托于大广赛、学院奖和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各项广告设计项目等,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战中进行打磨。真实的实践平台能提供仿真的项目环境,学生在实训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项目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的方法。有利于广告职业能力道德操守,比如爱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尊重宽容、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等。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也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双向贯通。(四)教学考核中实行多样化。教学考核方式中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建立过程与成效双重考核标准,注重解决广告创意实际问题的方法,更注重实践创新的过程。在考核内容中纳入平时的小课题的训练,如在全班头脑风暴环节,将创意思维活跃、创意团队表现突出的小组成员增设分值,并要求组与组成员之间互评,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广告创意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要让班上同学按照选题情况进行分组,让选题一致的同学组成一组进行关键词提取,头脑风暴练习,促进创意思维的灵光乍现,这需要团队的相互促进和合作,小组共同做的文字及图形的创意思维导图将作为组成员过程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本着评价的公平性原则,设计一张表格,让同学们之间相互评价,并给出客观的评分,这一部分作为过程成绩的参考分数。分数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等。最后,通过与每个同学的沟通,呈现最后的创意设计作业。综合过程成绩、学生互评的参考分数及最后作业的真实效果综合给出分数。考核不仅仅是作业考核,还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和专业成绩两个方面,有了过程分和互评分等,教学考核分数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杨园园.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教研专题,2019,3:26

[2]邹杰婷.“课程思政”视域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融入思政教育研究[J].包装世界:教育研究,2019,6:107~108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7

Xia Xian-jing

【Abstract】Teaching Teaching is full of creative ideas for students to learn meaningful idea, ideas. Teaching Creativity ref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ideas and thoughts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and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aw, and on this basis, attempt to implement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direction of som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Teaching creativity;Implemen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Rule; Direction

教学创意应该从日常教学中延伸出来的,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以适应我们教学需要。教学创意指尽量创造出与原有的教学(传统教学)所不同的,但有联系(继承)而又富于新意和雅趣(发展)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主意、想法。教学创意实施强调的则是主意和想法的具体落实过程。由于许多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没有能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也有教师受名师的影响,形式化地向名师学习,不顾实际地照搬一些课堂理念和模式,中学语文创意教学的实施出现符号化、标签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对中学语文“创意”教学实施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一、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阐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和感悟决定创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追求;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决定创意教学实施的课堂展现面貌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构建方向。

我们谈论中学语文创意教学实施特指的是立足于语文课程的一个来自课前创意理解和课堂创意操作的概念,尽管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被期望为新课程的建构者,但此处我们选择讨论的依然是一线教师立足课堂、实施课程教学的问题。不同的课程性质认知带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的追求迥异,就会产生迥异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创意会产生截然相异的选择方向。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有关“人”的问题,师生关系的主次轻重还是并列融合对课堂面貌的展现和课堂行为的进程起着制约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如此描绘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此,“生命语文”、“绿色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等教学理念和创意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反对纯科学主义、工具至上论调上,人文性发挥了大旗指向,虽未披靡,但却也加速了知识授受主义的瓦解。可以这样说,这些立足课堂、实施课程的具有极强探索意义和创意意识的教学模式和课题研究在高举人文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工具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实践的角度讲,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教学创意实施”中的“性质表现”或“表现的性质”,“语文味”教学观、“语文人格教育观”、“青春语文教学观”等“教学创意”观方法论上的论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于一线教学很有指导意义。言语训练,思维过程训练,语文素养浸透,这些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已经逐渐成为大家自觉努力的方向。

学生主体说:“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说”,“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主体―客体―主体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等等说法或教学模式对课堂师生地位关系进行不断地调整,整合和定位,逐渐无限地接近于真理的天空。

二、创意教学实施的法则和方向

教学创意实施法则是对当前教学创意实施中错误做法进行反拨的有力武器,创意教学实施的方向探求是对其方向可能性的浅显预示。实施法则和实施方向可以验证教学创意实施自身。

语文创意教学实施遵循的两个法则。

1.整体结构法则

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语文教学创意实施必须关注“物”的要素,师生关系的定位则决定了“人”的要素。中学语文教学创意实施是“物和人”的要素组合过程。“物和人”的要素组合要作一个整体的考量,将“物”和“人”的要素本身及其在课堂创意实施过程中的组合运动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揭示,调整不利教学和教育的异质,祛除教学和教育的有害干扰,这样会使课堂整体结构和谐,揭示出更深广的课堂教学和教育内涵。

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观如是表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和教学境界。

程老师的这种教学创意观是在深刻反思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四个虚假(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虚假的渗透)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教学创意实施作为整体结构存在的不是要素背后虚拟的抽象物,它既在更高层次上组织要素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在具体层次上展现学习的过程。它自身就是更实在的学整体结构。语文课程性质的课堂性质显示、师生地位的课堂定位无疑是科学的。

2.系统性和复杂性法则

中学语文课堂创意教学实施是整体的有系统的,它不能拒绝科学性和系统性,张志公先生的教导应该时时在耳,“我们语文教学吃亏就吃在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的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这强调了语文课堂实施在关注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去理解中学语文课堂创意实施中的复杂性。中学语文课堂创意实施应该描述语文课堂的复杂性,这是由语文课堂要遵循的“整体结构”法则规定的,一个整体是复杂的,因此语文教学创意实施所描述的课堂就不可能是绝对规则、同向、连续的结构,语文创意教学实施中的断裂、空白、无序有时就是创意所在,这种系统中的复杂兼容正是语文课堂创意的最大限度的包含。

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以其“教学的有序性”,课堂“一步步地向前走”;“层进式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效果一步步落实”;“学生充分占有时间、充分活动”,“课堂节奏协调”等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创意实施的系统性。“板块式”教学思路外部特征教学结构清晰、内部特征教学内容优化。我们认为,这只是创意教学实施的某一种形式,且不论板块之间的复杂以及板块内部的复杂,不同的文本更是可以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板块教学创意的。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66-04

收稿日期:2007-01-24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5JG106)

作者简介:赵德利(1955-),男,山东莱西人,教授,从事文艺民俗美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孟改正(1978-)男,陕西周至人,讲师,从事审美教育研究。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因其办学条件、科研实力的限制,尤其是学生毕业时的中等师范任教特性,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专业性质,因材施教,决不能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和体系的宏大严密。因此,重实践,抓创新,彰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在新世纪高校比拼中创建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名牌专业的明智之举。

一、实践教学:化理论为能力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它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学生经过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将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和要求,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制定实践性教学大纲和编写辅助教材

实践性教学大纲是对院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它具体体现了大纲制定者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实践技能的认识,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以自读、背诵、写作为重点,狠抓检查评估。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展开,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融汇理论性,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的支撑和应用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检验。编写实践性教材要在实践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辅导教材要与课程理论教材互为支撑,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例如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自编的《写作辅导教程》,就是依据写作教材,针对学生自学自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范文讲解与摹写练习、理论知识与思考练习、内容分析与方法习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实践练习,“无师”自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有了标准。

(二)抓好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根据其相关性安排好课程展开的时间顺序。课程理论学习是学生了解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课程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所做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写作课进行的社会采风写作训练,广告CI课进行的市场调查和设计等,都是课程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习也可称作专业初期实习,一般在二年级进行。例如广告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二年级暑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和认识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预先接轨。

(三)推行背、读、写、听、看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

针对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等实际情况,在本科生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背诵诗文、阅读名篇、写作文章和检测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活动,并对考核和评价合格者辅以相应的证书奖励证明,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自2003年以来,就在本科生中推行以背、读、写、听、看为核心的“211111”系列训练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即在校期间,背诵200篇诗文,写作100篇文章,阅读100部名著,听唱100首名歌名曲,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和100幅书画作品,并研究出一套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两字一话”的训练,其中钢笔字、粉笔字,由系内考核,达标者发给证书。普通话须通过国家水平测试。对以上两项未达标者,由系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培训、考核和管理,逐人逐项过关。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课程理论的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探索三级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围绕此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参加研究性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确定选题、制定提纲、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创新素质。

二、创新教育:名牌专业建设的旨归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承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反映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中文专业作为古老的人文学科专业,在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更应该推崇创新教育,使古老的专业再获活力。

(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并在心理上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再生与发展。

更新观念,开发积极理性,摒弃消极理性,培育创新意识。古老的中文学科在经验主义和消极理性的人士眼中,已是一个被前人无数次地开采和发掘过的领域。许多教师成十遍二十遍地教授一门课,只是重复同一教案,把已有的普遍认识视为真理矢志不移,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理性的表现。面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我们显然需要开发积极理性,以积极理性的批判力量,超越习惯,拓展认识的新领域。所谓积极的理性是其“相对于人的习惯而言,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及对象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能力”。[1]显然,开发积极的理性,对于人文社会学学科(包括中文专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通过批判已有的认识,能重新校正认识方向,选择新的价值视点,开启新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场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一种情境启迪。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批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探索和发现新的认识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新异难度的问题,并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质疑和索解的心理兴奋和愉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个人整体素质为条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中文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尤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可以说,学会做人和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因材施教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标举的是一种主体价值尺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实行,将会有效克服由于狭窄的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向度的发展倾向。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与创造财富统一起来。尤其是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不仅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文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包蕴和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且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可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对人的培育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符号记忆、逻辑演绎能力,但不及实践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实践探索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中二者良性互动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素质教育就非常看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研究性实践训练、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成为训练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用文字作自由表达,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等不良现象敢于质疑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对课堂内容的创意设计、班级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与专业课相配套,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一些课程,很注重实践活动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民俗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选修课因“识”利导,带领学生下田野,做庙会和村落的调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国现有高校上千所,各校之间办学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研究型大学和异军突起的民办高校夹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和边缘性特色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不是由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特色意味着独到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意味着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特色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特色意味着实力。可以说,有特色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限制,创建特色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投入。

(一)办学理念独具特色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虽然可以被文字表述出来,但它绝非是一个学校的几个“笔杆子”写出来的,它实则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对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办学理念不是在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获得其定义内涵的。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抽象,也不是赶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时代的文明召唤,并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和形成。

地方高师院校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当然应该具备现代大学所共有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地方高师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即它既不是“部办”的重点大学,又非“211”工程的大学,而具有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办学特点,这就要求它理应“服务地方”。地方的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优先满足地方需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教育、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总之,要探索和建设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人才培养以地方为本,科学研究以地方为源,服务社会以地方为终”的办学理念。

(二)学科研究的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出特色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可以有多样性,如办学思想的特色,学校环境的特色,教学和科研的特色,服务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学中的学科特色。因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龙头,不仅科学研究的特色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而且教学特色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也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不以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为核心就失去了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意义。因此,抓住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研究上应该突出地方性和边缘性特色。研究型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学研究上敢于追踪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价值。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研究特色,立足高等教育战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高校根据自己的独特(地域)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立足陕西,在理论研究上,以文艺、民俗、美学及其民间文化批评为重点,坚持走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色之路,使其文艺、民俗理论研究在全国领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文专业又选择了陕西方言和陕西文学为应用性研究的突破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2个国家社科项目,3个省级社科项目的资助,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陕西方言、陕西文学、关中民间文化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特色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本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相统一,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对21世纪高校间的强势竞争,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相一致,严格管理,打好基础,重视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为人楷模的教师,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督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从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习作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和严格检查,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社会必须具备的。无论从创新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无法从事其他的一切。从专业人才研究的问题、认知程序、所探求的意义和相互补充性上看,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符合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9

以教育素质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优化,管理服务优质的“四优”标准“办人民满意学校”,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三、创建工作计划

(一)高标准创建队伍,为创建文明单位提供组织保证。

1、抓好班子创建,发挥创建领导作用。

(1)加强思想作风创建。组织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学以致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决策水平及执政执行能力。

(2)抓好中层干部队伍创建。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效益。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学校干部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要以身作则,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带头执行教学常规,带头实践个人奋斗目标。

2、建好教师队伍,打造一流名师。

(1)从政治上关心鼓励教师进步。以师德创建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多作贡献。

(2)积极培养名师。从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坚持业务培训,制定《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学习,造就骨干、名师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坚持走出去学习,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是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我校星级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课堂互动活动,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三是定期举行示范课、考核课、研讨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是大胆选拔使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干部。在重要岗位上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二)高要求学习理论,增强创建意识。

坚持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文化创建理论、教育理论来指导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那一世

(三)高起点定位目标,丰富创建内容。

1、明确创建思路和目标。坚持以“党风廉政”创建为龙头,以“工作作风”创建为抓手,以“优良校风”创建为落脚点,以“师德师风”创建为平台的创建工作思路,把“”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2、探索科学的创建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等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把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文明创建工作的激励机制。

3、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力求在形式上体现群众性,在内容上具有认同性,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

(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积极组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通过举行知识竞赛,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等,大力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执教、依法办事的水平,增强运用法律武装保护自己的意识。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0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它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学生经过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将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和要求,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制定实践性教学大纲和编写辅助教材

实践性教学大纲是对院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它具体体现了大纲制定者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实践技能的认识,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以自读、背诵、写作为重点,狠抓检查评估。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展开,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融汇理论性,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的支撑和应用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检验。编写实践性教材要在实践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辅导教材要与课程理论教材互为支撑,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例如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自编的《写作辅导教程》,就是依据写作教材,针对学生自学自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范文讲解与摹写练习、理论知识与思考练习、内容分析与方法习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实践练习,“无师”自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有了标准。

(二)抓好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根据其相关性安排好课程展开的时间顺序。课程理论学习是学生了解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课程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所做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写作课进行的社会采风写作训练,广告CI课进行的市场调查和设计等,都是课程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习也可称作专业初期实习,一般在二年级进行。例如广告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二年级暑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和认识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预先接轨。

(三)推行背、读、写、听、看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

针对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等实际情况,在本科生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背诵诗文、阅读名篇、写作文章和检测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活动,并对考核和评价合格者辅以相应的证书奖励证明,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自2003年以来,就在本科生中推行以背、读、写、听、看为核心的“211111”系列训练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即在校期间,背诵200篇诗文,写作100篇文章,阅读100部名著,听唱100首名歌名曲,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和100幅书画作品,并研究出一套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两字一话”的训练,其中钢笔字、粉笔字,由系内考核,达标者发给证书。普通话须通过国家水平测试。对以上两项未达标者,由系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培训、考核和管理,逐人逐项过关。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课程理论的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探索三级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围绕此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参加研究性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确定选题、制定提纲、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创新素质。

二、创新教育:名牌专业建设的旨归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承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反映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中文专业作为古老的人文学科专业,在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更应该推崇创新教育,使古老的专业再获活力。

(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并在心理上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再生与发展。

更新观念,开发积极理性,摒弃消极理性,培育创新意识。古老的中文学科在经验主义和消极理性的人士眼中,已是一个被前人无数次地开采和发掘过的领域。许多教师成十遍二十遍地教授一门课,只是重复同一教案,把已有的普遍认识视为真理矢志不移,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理性的表现。面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我们显然需要开发积极理性,以积极理性的批判力量,超越习惯,拓展认识的新领域。所谓积极的理性是其“相对于人的习惯而言,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及对象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能力”。[1]显然,开发积极的理性,对于人文社会学学科(包括中文专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通过批判已有的认识,能重新校正认识方向,选择新的价值视点,开启新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场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一种情境启迪。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批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探索和发现新的认识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新异难度的问题,并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质疑和索解的心理兴奋和愉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个人整体素质为条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中文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尤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可以说,学会做人和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因材施教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标举的是一种主体价值尺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实行,将会有效克服由于狭窄的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向度的发展倾向。

转贴于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与创造财富统一起来。尤其是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不仅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文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包蕴和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且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可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对人的培育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符号记忆、逻辑演绎能力,但不及实践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实践探索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中二者良性互动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素质教育就非常看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研究性实践训练、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成为训练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用文字作自由表达,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等不良现象敢于质疑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对课堂内容的创意设计、班级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与专业课相配套,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一些课程,很注重实践活动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民俗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选修课因“识”利导,带领学生下田野,做庙会和村落的调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国现有高校上千所,各校之间办学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研究型大学和异军突起的民办高校夹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和边缘性特色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不是由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特色意味着独到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意味着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特色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特色意味着实力。可以说,有特色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限制,创建特色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投入。

(一)办学理念独具特色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虽然可以被文字表述出来,但它绝非是一个学校的几个“笔杆子”写出来的,它实则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对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办学理念不是在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获得其定义内涵的。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抽象,也不是赶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时代的文明召唤,并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和形成。

地方高师院校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当然应该具备现代大学所共有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地方高师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即它既不是“部办”的重点大学,又非“211”工程的大学,而具有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办学特点,这就要求它理应“服务地方”。地方的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优先满足地方需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教育、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总之,要探索和建设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人才培养以地方为本,科学研究以地方为源,服务社会以地方为终”的办学理念。

(二)学科研究的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出特色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可以有多样性,如办学思想的特色,学校环境的特色,教学和科研的特色,服务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学中的学科特色。因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龙头,不仅科学研究的特色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而且教学特色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也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不以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为核心就失去了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意义。因此,抓住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研究上应该突出地方性和边缘性特色。研究型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学研究上敢于追踪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价值。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研究特色,立足高等教育战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高校根据自己的独特(地域)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立足陕西,在理论研究上,以文艺、民俗、美学及其民间文化批评为重点,坚持走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色之路,使其文艺、民俗理论研究在全国领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文专业又选择了陕西方言和陕西文学为应用性研究的突破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2个国家社科项目,3个省级社科项目的资助,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陕西方言、陕西文学、关中民间文化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特色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本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相统一,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对21世纪高校间的强势竞争,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相一致,严格管理,打好基础,重视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为人楷模的教师,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督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从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习作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和严格检查,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社会必须具备的。无论从创新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无法从事其他的一切。从专业人才研究的问题、认知程序、所探求的意义和相互补充性上看,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符合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1

二、高职法学创意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人文与科技均衡的社会中坚力量。”《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中要求“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实务导向”特点,如何实现良好的技术技能要求,如何增强高职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意教学不失为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1.创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法律知识有其特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相对于具体实用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难懂性。创意教学的引入可以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手段上合理创新,加入诸如娱教技术和游戏学习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创意性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职业能力创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创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以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创意教学主要以团队项目任务展开,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训练,这就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3.创意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意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激励者与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富有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鼓励学生思考,使其乐于学习的教学目的。创意教学历程包含观察、思考、分享与创作,需要教师耐心提供情境与素材,以落实创意教学。

4.创意教学有助于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创意教学的实施应该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新三方面着手,需要和课程整体课程体系配合,这些都将改变现有高职传统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科学重构“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意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高职法学创意教学的可行性

实验心理学家特雷奇勒曾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高职法学中的创意教学可以借助灵活运用图形化、形象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创意教学安排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1.借助文娱事件,进行创意导入有鉴于当前娱乐文化盛行,高职学生对文娱事件有着天然的关注度和主动获取性。如何从他们感兴趣的文娱信息入手,导入专业法学知识,是创意导入环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可以借助热门的影视作品、明星故事、文艺表演、文化故事等题材,用“明星代言”“先锋观点”“法律电影院”“热点事件”等环节设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共通的话题找出知识传播的突破口。运用创意变通理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

2.学习相声艺术,进行创意讲解借助于网络的流行,“浅阅读”现象在高职学生中表现突出。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轻易的获得各种信息。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积累,但普遍缺乏深度。如何在学生现有的信息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目标知识点,是创意讲解环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相声艺术的“三翻四抖”技巧,多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的方式具体到学生身份、熟悉的情景中去,有针对性地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环节,把目标知识点通过对比,突出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区别所在,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制度。比如,在讲解“法人”这一个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法人是不是人?”通过“法人”与“法人代表”两个词来比较,引导学生从书面定义中找出关键词“法人是组织”。然后再提问“我们班是也是人和人的组织,那我们班是不是法人?”从而引导学生对法人的构成要件的思考。然后通过“有班费是不是有独立的财产”“有班名是不是有独立的名称”的连环提问,来深刻理解法人的四大构成要素。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幽默语言的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掌握目标知识。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疑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编制好检测题,突出重点、解剖难点、提纲掣领,检测学习效果的同时巩固基础知识。教例评析法。这里指的教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映证理论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举例映证,并且借鉴以往的精华,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例的印证及示范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例引人,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有关的教例,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教例评析法教学,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直观生动完整的教学范例。

    1模拟训练法

    具体有三种训练形式:课堂环节模拟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相应的专题训练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课堂全程模拟训练,它主要强调的是综合训练学生上课的各项技能;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微格模拟训练,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中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教学技能分解成易于掌握的单一技能,有效地分解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其教学过程大体包括:理论准备、教学内容准备、示范领悟、模拟训练以及反馈矫正。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针对具体章节和内容具体实施。探究发现法。教育活动是个体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它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就某一些问题进行深人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认真探索,发现问题,得出新意,促进自身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教研教改意识及教学创新能力。探究发现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举办创新讲座、启发创新意识,使自己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组织创新辩论、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及教学实际。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举办创新展览,交流创新成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

    掌握了知识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习中能够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双方的作用,知识的单向传递为信息的双向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不认真钻研教材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改革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专任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上的重复或遗漏问题、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特别是补充和完善了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在考核时间上把平时考核同阶段考核相结合,解决了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改革问题,加强对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融人小学语文教改的新经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激励导向作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创意教学法论文篇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