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课程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明白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当代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满足与精神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等不良品行。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品德学科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将感恩教育内容有机编排到各个年级段。那么,品德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呢?

1 关注成长,分层推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中,沿着一条纵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他人――感恩自然、社会)不断加深。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时,应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将其中蕴含的主题作为具体切入点,努力做到高视点低起点、重感性轻理性。

1.1 认识家庭,感恩父母――奠基感恩

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欢乐的源泉;家,烙印着童年多少回忆,浸透着父母多少关爱。在感恩教育的纵轴中,感恩家庭、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庭,才会爱他人,爱祖国。

如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这一课,可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通过开展学生与父母的互动,如父母介绍在外打工的经历、收入及家庭支出情况(特别是在孩子身上的支出),学生描画父母的手、介绍触摸父母手的感想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与父母亲近,促进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对于家庭的责任、自己的关爱。课后对学生提出以下具体要求:①在家不影响父母休息;②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了能进一步内化为自觉行动,可下发《“关心父母”情况调查表》,由学生对一周内关心父母方面所做的事情进行自评,然后家长、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评出优秀标兵。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关心体贴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1.2 融入集体,感恩他人――迁移感恩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期。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培养、老师教育、他人帮助。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尊敬、体谅老师,欣赏同学,关心伙伴,感恩朋友,与他人和谐相处。

1.3 爱满天下,感恩社会――升华感恩

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大自然所给予的恩惠。我们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是社会、国家的一份子,只有爱满天下,才会时刻感受到社会各界和自然万物的恩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自然、社会、国家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的感恩之心去融入自然,感恩社会、祖国。

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旋律优美的老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悠扬的旋律中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苦难的旧中国;接着播放“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等多媒体图像,激发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对旧中国人民的同情之心;然后通过学生自己与“历史人”生活对比,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播放《开国大典》录像,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时万众欢腾的情景。经过一次次渲染和激荡,学生对带来幸福生活的新中国和共产党油然而生感激之情,激发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觉树立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 活动实施,寓教于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把学生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自己体验、感受、认识、发现,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可先组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盛礼。让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崇拜英雄,希望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美好愿望;接着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普通工人辛苦工作的资料,间接地了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最后组织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社会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知道他们的成就,明白他们的付出。通过这种亲身体验活动,同学们深切懂得:社会上有许多人在为我们辛勤付出,他们就是最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只有心存感激,才能感恩社会。

3 课外延伸,丰富内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感恩教育贯穿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需注意课前铺垫和课后延伸。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施恩。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用爱来交换爱”,才会真正地学会感恩,快乐生活。

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课前可组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感受和宣传建国六十多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家乡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课后,组织开展“我为家乡出份力”的感恩主题系列活动:

①从我做起“不乱吐一口痰,不乱扔一片垃圾”;

②为家乡“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

通过活动,学生参与家乡的绿化、美化,亲身感受到家乡自然美,自觉成为了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感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智慧。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感恩之花必定怒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2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机动,寻找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切入口。

一、把握好教材中的感恩源泉

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追踪到感恩教育的身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分目标中,也有这样的定位: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内容标准“我与家庭”部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我与学校”板块: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我的家乡(社区)”板块: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说现行品德教材,也非常关注感恩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相机编排到各个年段,做到分层实施,螺旋上升。教材中处处蕴含着感恩教育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生命之恩、养育之恩、自然之恩……翻开各册教材细看,我们更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恩”、深深的“情”。

二、触动学生心灵,培养感恩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每教一课,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在一曲《感谢你》的歌声中,我首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在童年时代及成长历程中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的点点滴滴,从心底里流露出对老师深切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声情并茂,牵动了学生的心,学生感激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油然而生。紧接着小结:“同学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我们,真诚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太多了。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世界会多一份绚丽的色彩;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份美丽的情怀。感谢应该成为人们歌颂的主题。让我们在歌声中,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说出来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对为我们提供服务或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的意义,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感恩并非一定得做那种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存感激,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尊重他们的劳动已足矣。

三、寻找时机,落实感恩行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并结合教材内容,找到感恩教育的时机。如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上课铃一响,教师就带领学生离开教室,来到校园里漫步,感受校园的感受校园的浓郁书香,感受校园的整洁美丽。放眼建设中的新校舍,更感受到校园的勃勃生机。回到教室后,教师随机提问:“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时,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新校园效果图,继续追问:“是谁让我们告别拥挤,告别陈旧,畅想未来,我们应该感激谁?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动落实于自己今后的行动之中,那就是“学校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是众所周知的古训。感恩,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个人自觉的行为。然而,面对以上种种真实案例,反思传统的德育模式,感恩是不是仅靠“自学”就行的?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失落了什么?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以及“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主要原因,表现在:

1.重灌输,轻践行。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在教化,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2.重设计,轻人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纪律,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人文关怀,未能触动心灵的琴弦。

3.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德育过程的科学性、程序性,肢解了其完整性。使德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新课程呼唤“生活德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

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小学品德课,更是应该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感受生活的快乐。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感恩,立足于生活的品德教育

利用品德课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动心灵,实现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切实提高品德课堂实效,实现品德课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孩子心灵的和谐发展,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呼唤感恩教育的回归

一、树立德育基本理念:品德教育生活化

要在品德课中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先行:

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要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教师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回归人善良的本性。

2.选取源于生活的材料。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感恩教育如果没有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为载体,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生活的重新提炼、体验,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唤起学生的认同和学习的热情,而且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实施开放型的活动形式。

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进行的感恩教育都是从生活中来。在品德课中对学生实施的感恩教育,最终又要指导学生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深情。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也使得感恩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

4.体现“人文评价”。

感恩教育所采用的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离不开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这种评价,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国外有句谚语:“人心,就像上了锁的大门,任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关心整个人类,从而激发学生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建立一种“由内而外”的德育生活。

二、确立感恩德育目标:学会感恩,快乐生活

我们追随学生成长的需要,研究《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只要是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并有操作可能的“感恩”专题,都可以列入其中。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学会感恩,快乐生活”这一德育主旨。

制定“感恩父母”、“感恩同伴”、“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六大主题,各年段的感恩教育主题各有侧重。

三、构建感恩教育模式:知恩育恩感恩报恩

感恩教育的过程,要求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既有专题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又有渗透式的感恩思想活动,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确保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综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品德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模式一般如下:

1.筛选信息——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品德课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特点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从而确定感恩教育的主题。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为例,根据教材确定主题:感恩父母。知道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操持,我们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辛劳。

2.设计策略——育恩。

利用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不指抛开品德学科之本位,一味地强化“感恩教育”,而是要树立“有了就进行,没有勿凑合”的自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主题后,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适时适量地进行感恩思想的点拨,感恩情感的引发和行为的强化。仍以《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为例,学生在明白了要感恩父母之后,教师趁机提问:父母时刻关心我们,可是我们了解他们吗?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亲情对对碰”——调查父母的喜好、生日、心情、愿望……学生了解了父母的情况后,更深切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情意,从而达到育恩的目的。

3.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中,学生通过知恩,育恩,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和情意,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展示亲子照片,讲述亲情故事。学生在回忆、述说中感动,深情地呼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感恩之情不断升华。

4.倾诉衷肠——报恩。

从教材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作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

A.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中,学生在幸福回忆、了解了父母之后,教师以“我能为父母做什么”为话题,引导进行小讨论,付诸真情行动。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4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常出现的问题

1.对父母的感恩缺乏认知

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溺爱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恩教育,以及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现在一些初中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必要的感恩之心,表现于:叛逆性较强,对父母言行常常顶撞,行为粗暴、任性,不听从家长的劝阻等。

2.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

古人曾经十分重视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曾将老师作为第二父母,而老师的费心尽责也处处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但是初中生由于其自身及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了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浅薄,觉得老师的付出理所应当,把老师的关爱当成一种单纯的商品交换行为。

3.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的缺乏

社会承载着一部分教育功能,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一些政治制度及社会现象和道德因素也决定着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培养方向,但是由于初中生辨别能力差等原因,存在着一些只知受惠、不知回报等现象,对于社会和自然的感恩之心明显缺乏。

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感恩教育是最主要的感恩途径。丰富的教育素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尤其是一些先进人物的感恩事迹,能够从侧面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2.利用感恩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利用感恩活动也是激发学生感恩之情的重要途径,如,在感恩节时,播放一些父母操劳的画面,举行一场感恩演唱会,将《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融入活动当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感恩教育作为有效手段进行开展。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5

1确立明确的目标

学校要为小学生们树立一个“学会感恩,快乐生活”的目标,之后再进行一些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们明白自己的父母、同伴、老师、学校,还有社会、自然都是要去感恩的。要让学生们懂得“感恩”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修养,人之常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德。小学生年龄小,心智都还不成熟,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品德课上如何让小学生建立起感恩的意识,树立起感恩的情怀,让小学生们明白要记得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是老师的品德课目标之一。要让小学生爱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所有的人,感激那些给自己帮助和关怀的人。还要让学生们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关心、欣赏他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当自己想要向别人表示关爱与感激的时候,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2如何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实现感恩教育

设定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个具体情况来对教材进行改版,对教学过程也要改革。最重要的是让小学生们容易接受。所以说当老师们使用教材的时候,也要有创造性地进行使用,要以教材的大纲为基础,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要有课本上的东西,又要将现实的感恩实例穿去,学生才更能体会得到,让感恩的教育在学生的心里面生根。

向生活开放一些教学内容,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用心去经历、体验,只有经历、体验过了一些生活各种滋味、一些美好和艰辛,去体验自己父母的奋斗经历和幸福生活。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会更加丰富,心灵也会变得细腻、敏感起来。现在的父母还有家里的老人都很精心呵护孩子们,现在的小学生都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拥有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关怀是自然而然的,小学生就体验不到长辈的辛苦。下面举一个我自己的品德课的实际例子,为了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组织大家搞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住一天小主人去安排一下一天的生活,比如收拾房间、收拾碗筷。在课堂的讨论上,学生们都积极发言,讨论一天的辛苦,生活琐事的不容易。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很辛苦、父母的不容易。之后就引导学生说一说有哪些方式可以表现出自己对家里人的爱,同学们更是积极发言。其中一个小学生说:“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看见妈妈生病了,还躺在床上,妈妈告诉我自己去奶奶家吃饭,我就自己去了,现在想想,我应该问问妈妈要吃些什么,今天放学回家我会做一些好吃的饭菜给妈妈吃。”听学生们说了这些我知道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家人给自己的爱伟大、无私的,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家人的情感就会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来。

教学的内容可以向社会开放,走出教室。这就意味着品德课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反思的超越;对品德课这门学科的教育,其实就应该选择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但是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部能操之过急,这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可以培养得出来的,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反复的实践,反复思索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只有课堂的引导和实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变为行动。在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品德课之要求学生们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物品,和爸爸妈妈以前回忆自己的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在课堂上学生们把采访爸爸妈妈的录音都拿了出来,还带来了出生证明、胎毛、成长纪念册等等,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了一个新的感悟。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以小学生们的参与的实际行动取代了老师课堂上单一的说教方式,使小学生们感恩的这一价值观在社会活动中被逐渐的被培养出来了。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6

(三)在同事交往中做感恩的示范学校教师与领导、同事之间的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在工作上得到领导的关心、表扬、肯定,得到同事的支持、协作和帮助,要礼貌大方地表示感谢,给学生做出感恩的表率。教师的感恩行为,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领悟感恩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必然会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亲情、接纳他人,有利于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师长、长辈的人,为教育学生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做好铺垫。

二、坚守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中职教师还应该高度重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知恩、识恩的基础上,培养感恩的情感,激发感恩的热情。

(一)开展感恩教育要把握时代脉搏,凸显科学性和时代性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应该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和国家的希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机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此,中职德育课开展感恩教育,必须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在德育课全程教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经济社会与政治教育、哲学与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感恩的知识体系,围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知恩、识恩,并立志报恩、施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回报父母、社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

(二)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职德育课要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开阔视野,坚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方法。1.运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阻碍中职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学生,找到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对人、对事、对环境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挑剔;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烦躁,使学生因有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2.坚持以生活为导向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问题入手,就是要联系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恩细节,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引导。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的流水帐”、“回顾一下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知恩言谢、体谅父母、体谅老师。又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知荣辱,有道德”单元中“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良好道德促进家庭幸福和人生发展”等知识点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的讨论、探究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不断提升道德水平,立志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例,让学生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要求产生感恩共鸣,形成感恩共识。比如,我们可以对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对许多事情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可以正视错误,互相帮助等现象或典型事例,加以赞赏、肯定、激励。对于知恩不报、对身边发生的事漠不关心、不尊重老师的劳动等现象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能够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我们还可以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知识点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慎独、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通过经常性的自省、慎独,增强自律自制能力,锻炼坚韧顽强的意志,把感恩亲情、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要求作为内心信念深深地扎根。3.融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开展感恩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职德育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等课程教学中,通过渗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就必须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而感恩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又必须从培养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情感开始。我们可以借助爱国主义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从最高境界内化感恩的知识和要求。比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文天祥等爱国、报国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讲解、描述孔繁森、郑培民、王英、王启明、李国安、徐虎、李素丽、邱国安、吴天祥、史来贺、谭彦、袁隆平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我们要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形象、可信、感染力强的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典型教育,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立志报恩党和国家。4.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感恩教育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四门必修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课堂形式,尽量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一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法等教学方法,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实现情感共鸣,使感恩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和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全方位整合开展感恩教育的信息资源和鲜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三)开展感恩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引导中职德育教学开展感恩教育,要在引导中职生认知感恩、内化感恩知识并产生报恩情感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1.经常性地提醒学生践行感恩一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德育课教师可以和年段长、班主任密切配合,要求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向家长汇报家庭提供的费用是如何开支的,有没有乱花钱;汇报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样努力。二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老师。主要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课、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完成课后训练任务及书面作业,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老师辅导后要表示感谢;建议学生坚持在上、下课时向老师问好、致意,与老师相遇时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等。三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学校。主要是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并立志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母校。四是要求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主要是抓住国家提供助学金、创设校企合作平台、打通升入高校学习通道等发展中职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回顾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让学生回顾用在学习、生活中有多少;要求学生阶段性总结分析,查找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有多大进步、打算今后如何进步。五是要结合体验与探究的教学,或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或配合学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积极参加为民服务等活动,从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多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根据不同学期、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健康成长。2.充分利用“文明风采”作品竞赛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借助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组织开展的全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竞赛活动,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把个人兴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规划职业生涯。指导中职生在其它三门必修课的学习中,围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要求管理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如何感恩父母、感恩学校,如何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计划体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的目标中,并要求学生努力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发挥成绩评定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学生报恩、施恩

为了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能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中职德育课教师在评定中职生的德育成绩时,要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简单做法,充分发挥德育课成绩评定在开展感恩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

(一)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价把学生实践感恩的表现纳入德育课成绩评定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在实践感恩方面的表现并给以客观的评价。

(二)重视学生作业的综合评价我们应该把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体验与探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等作业情况,在识恩、知恩方面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立志报效亲情、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思想观点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好的要给以充分肯定、较高评价,以促成感恩的情感共鸣,营造感恩的舆论氛围,加强感恩思想的修养。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有“羔羊尚知跪乳,乌鸦懂得反哺”的名句,有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这种感恩意识却在个别青少年中严重错位,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的现状令人担忧:在我校学生的一次调查中,只有27.5%的学生会记得父母的生日,25%的学生偶尔记得父母的生日,47.5%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父母忙得时候 ,只有31%的父母会主动帮忙做家务。28%的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把学校的换洗衣服拿回家让父母代劳。家长的过分呵护使学生迷失了自我,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

实施感恩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感恩教育中应着重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几点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心理学老师,可以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一、以心理教学素材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1、感受父母之恩: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疼爱子女方式各有千秋,随着青春期发展,学生对父母的唠叨和干涉心有芥蒂,常常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过分专制。“孝亲之人,求学必勤,临阵必勇,居官必廉”,一个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对兄妹不关心的人,怎么能够希望他会感恩并帮助别人。因此,引导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恩,践行感恩就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中“心灵驿站”课堂环节中的“亲子问卷,算算亲情账”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辛勤培育和无私奉献。通过视频《感动上万人的20张图片》、《一位父亲的告白书》、《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父母无私伟大的爱,触动心灵,扣人心弦,激发对父母的感恩情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手工制作“我的感恩卡”,表达自己的父母等亲人的感恩之情。

2、感激师长之恩: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底蕴较差,对老师的尊敬程度不是很高,甚至部分学生对老师反感。在心理课《尊敬师长和谐校园》一课中,以一首深情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导入课堂,伴随深情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老师灯下伏案沉思、呕心沥血教学的镜头。当熟悉的镜头掠过学生们的眼前时,往日的一幕幕很快涌上了心头,更加体会老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让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陶冶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操,激起对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的无限感激。

3、感谢社会之恩

当今社会,收各种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也是多元化,部分学生对社会的存在感不强,甚至对社会的多个方面有着反面的批判。社会的关爱,同学、亲友的帮助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以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学生,志愿者等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伸出援助之手,送上温暖与关怀。大爱无疆,有许许多多的身边的人,正在用一颗无私真诚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二、课堂教学中,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在《感恩父母》一课中,以《天亮了》歌曲背后的故事以音频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导入中强烈震撼自己的心灵,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课堂环节中,让学生在小组学习和特唐分享中,讲述成长故事,体验自己和他人的经历,感悟成长中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怀,强化感恩之情。

在心理课堂的教学导入,可以通过音频、小故事、案例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细节,触动感恩之心;在课堂主体中,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中去体验、感悟,培养感恩情怀;在课堂总结中,挖掘学生课堂中体现出来的闪光点、感恩举动,给与鼓励,使学生升华感恩之心,强化感恩举动,也让其他同学深受影响;在作业布置中,多设置生活感悟类的作业,使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成长路上,是生活的千千万万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需要珍惜,感恩!比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情,节约父母的血汗钱等践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把对父母的爱转化成动力,以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三、发挥教师自身榜样示范作用,熏陶感恩情怀:

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确立,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会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而且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心理渲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立教、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参与课堂活动中,可以分享身边的感恩故事和感恩行为,很好的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于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比如,在课间,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今天您穿的衣服很好看!”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没有任何表示,我们可以回以一个微笑,并回答:“谢谢,你刚理的发型也好看,你上课表达的观点很新颖,你最近课堂表现很不错!”等等,来表达对学生称赞的感谢。教师以身示范,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率先垂范,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协同等各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效果事半功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体验感恩

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在心理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在回忆中享受成长等方式。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通过情感体验,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感恩之心。“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景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让他们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必然会触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心灵的共鸣,点燃学生“感恩”的火花,达到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五、践行感恩情怀

知恩图报,不是将感恩深藏心底,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行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感恩节,引导学生手工制作感恩卡,亲手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师长同学。在学雷锋活动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在心理课堂教学中,以丰富的教学素材、课堂的潜移默化、教师的言传身教、生动有趣的课堂模式等引导学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践行感恩情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在教给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唱这样一首歌,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

【参考文献】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8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感恩”缺失而导致的自私冷漠的个性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初衷相悖。因此,早在2005 年,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语文课程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资源,向尚处于萌动而渴求知识的初中学生展示一个纯真、美好、善良、文明的世界。

一、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诗经・小雅・寥羲》就有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描写了父母给予儿女生命,并含辛如苦抚养成人,赞扬了父母之恩情深似海,教育我们要“欲报之德,昊天圈极”。 《孝经》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教育了人们爱护自己,尊敬父母,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脍炙人口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就记载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典故:“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都是记载我国传统优秀“感恩”文化的生动事例,说明了知恩图报、感恩报答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除了肩负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负有德育的功能。因此,把感恩教育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

(二)感恩教育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满怀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作为传播人类文化、智慧、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具备着独特的人文特性。经过层层精选出来的经典文本组成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上千年文化精华和母语的精髓,向莘莘学子展示祖国语文最为瑰丽之处。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势,渗透各种情感表达,通过欣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中人物高尚道德、伟大人格的熏陶,进而反思自身,影响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著名学者鱼霞认为,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因此,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还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三)感恩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不仅要教给初中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不可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不懂感恩或者不愿感恩,也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感恩教育列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社会的变化、发展,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教学资源,是学生德育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这类感恩教学题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会感谢,学会感激,更学会感恩。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能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经过国家教委编写委员会专家审定的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在讲授这类作品时,不仅要把语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结合感恩教育形式,把文章中优秀的审美观点和经典的感恩素材挖掘出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熏陶的同时,也提升了思想的境界,学会接受的同时,更学会感激、感谢和感恩。

陶行知先生认为:“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经过2至3年的生长发育就能达到成熟水平,然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期幼稚不成熟的标志,而心智上的不成熟又往往使得理想与现实脱节。因此,总是利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长辈的教导开始怀疑,甚至反感,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因此,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当是通过隐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逐步地渗透、熏陶他们,而不是通过灌鸭式的强行灌输方式。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践行感恩教育

杜威主张:“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得来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课程,不仅仅只在课堂上由老师说,学生听,还应当把感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间、课外,从课本拓展到家庭到社会。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在朗读、想象及思维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分享心得体会,对自身的精神世界、所思所想进行参照、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老师交流认知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感恩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写作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理解课本中的感恩话题来渗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其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对恩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强化了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融合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探究实践,深化感恩教育。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每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的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语文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辩论、对话、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主动地去接受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9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10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1.2)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出示幻灯片3)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

(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___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___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

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__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___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

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

感恩主题班会活动2一、课程名称

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

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存在和感恩的必要性。

3、行为目标: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社会。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对待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并感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无条件付出。

五、教学思路

1、教师主导教学,整体引导、把握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讨论、分享;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3、注重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动感、美感兼具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准备

1、收集和熟悉有关感恩的资料

2、搜寻相关的实例和视频短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八、课时

一节课(40分钟)

九、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的照片与文章

2、下载视频《说不出的爱—泰国感人广告》、歌曲《真的爱你》、《天亮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1.感念亲恩(用时6分钟)

教师:播放泰国感人广告《说不出的爱》,故事讲述一位女儿对聋哑人父亲的不满与厌倦,却在最后懂得父亲说不出的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感人的广告渲染气氛,让学生对父母逐步有了感恩的意识。

教师总结:父母对我们的爱很多时候是说不出的,为什么说不出呢?因为处于叛逆期的我们,很多时候将这种深沉的爱理解为啰嗦、唠叨,感受不到啰嗦、唠叨背后所隐含的深深的爱。尝试用心体会父母“说不出的爱”,心存感恩,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变得无比亲切起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2.体验感恩(用时10分钟)

【游戏环节】《舍弃》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上“事业、父母、儿女、朋友、妻子/丈夫、自己”,现在你们思考,将这6个选项在心里排序,依次划去你认为可以先舍弃的,直到最后只留下其中的一项。

教师(适时引导):请同学们注意,在划的时候,虽然你的右手只是轻轻一划,很简单,但是你一定要想到,一旦你划去了,这样的东西就真的在你生活中消失了。如果你划去的是事业,那么你这一生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一生穷困;如果你划去的是朋友,那么你一生剩下的日子里,你的身边就再也没有朋友的呵护和关心,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笑声……

教师:在课堂上做简单的统计,最后将父母保留下来的有几位同学,根据结果,可以说父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没能完成,都在苦苦思索,进行着心理斗争:“到底先舍弃谁?”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换成父母的话,在选择时,他们思索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3.如何感恩(15分钟)

【体验感恩】下面请看这样一个故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母亲。

(请两名同学为全班讲故事,配乐歌曲《天亮了》)

故事1: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在被子里面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故事2:5月12日下午2点,苏文图把打好包的五金配件放上摩托车。“我去送货了!”与妻子、女儿打了招呼后,他骑上摩托车离开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和妻子、大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地震后当他赶回店铺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隔壁一堵厚厚的大墙倒在自己店铺前,躺在路边上的是刚刚被邻居救出的奄奄一息的妻女。

地震发生时,妈妈在最后一刻用手拼死向远处推出孩子……妈妈和姐姐都“去”了……家住绵竹年仅1岁零7个月的福建小女孩苏菲菲,躺在成都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了整整18天,左脚被截肢的孩子从小听惯了爸爸妈妈说的闽南语,听不懂医院里叔叔阿姨说的成都话。为了唤醒孩子,爸爸忽然想起了一个特别的声音——3月27日妈妈录在手机里的一段8分钟视频:“乖乖,妈妈拿纸纸给你擦鼻子。一、二、三、四……”听着妈妈的话,小菲菲终于有了意识!

教师总结:大家都被故事里的母亲感动了,这种场面,这种永远失去的痛楚的的确确最能打动我们,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这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失去双亲的情境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可是,难道我们就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看出父母对我们的爱吗?

现在就让我们每人拥有三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在《天亮了》这首歌中讲思想作一个沉淀。抛去任何杂念,用心去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想一想他们带病为我们做饭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

【说出你的感恩】学生谈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师总结

学生发自内心地将如何感恩父母

教师表扬学生并进行总结

4.感恩他人、社会(用时6分钟)

教师启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感恩的又何止自己的父母呢?

学生讨论:我们还想感恩谁?还应感恩谁?

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社会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所处的环境,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这里有你父母、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为你创造的,也许你会说这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我要告诉你的事,很多人想要都要不到,就是等一辈子也比不上你现在的万分之一。所以,我们要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你所拥有的一切!

5.结束班会(用时3分钟)

教师:让我们一起大声唱出我们的爱,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同学、老师的爱,对学校、社会的爱。让我们大声唱出《真的爱你》!用这首歌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用这首跟感恩一切令我们感动的一切……

感恩主题班会活动3一、课程名称感恩主题班会课

二、授课题目珍爱生活,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激之心,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存在和感恩的必要性。

3、行为目标:学会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人、社会。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怎样对待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并感激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无条件付出。

五、教学思路

1、教师主导教学,整体引导、把握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讨论、分享;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3、注重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动感、美感兼具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准备

1、收集和熟悉有关感恩的资料

2、搜寻相关的实例和视频短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八、课时一节课(40分钟)

九、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的照片与文章

2、下载视频《说不出的爱—泰国感人广告》、歌曲《真的爱你》、《天亮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1.感念亲恩(用时6分钟)

教师:播放泰国感人广告《说不出的爱》,故事讲述一位女儿对聋哑人父亲的不满与厌倦,却在最后懂得父亲说不出的深深的爱。

感恩主题班会活动4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掌握有关教师节的知识,了解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

2、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尊敬老师的思想,以实际行动庆祝第__届教师节。

活动过程:

一、谜语

老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是班会课,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秋高气爽节日到,落叶翩翩来祝贺。

校园处处喜洋洋,辛勤园丁好快乐。

谜底:教师节

老师:很好,同学们都猜得很正确。那么今天我们这节班会课的内容就是“庆祝教师节”。

板书:庆祝教师节

二、知识抢答

老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教师节的知识竞猜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题时分,积分胜出。

1、教师节是哪一年成立的?今年是第几届?

2、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教师节?

3、你们知道哪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老师是谁?

4、人们常把教师比作什么?(春蚕、蜡烛、园丁、工程师)评比

三、故事

进行完激烈、紧张的比赛后,相信大家对教师皆有了新的认识。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光荣传统的民族。下面就请两位同学讲述个感人的小故事。

故事:《程门立雪》

四、学习儿歌。

如果我们是星星,您就是蓝天。

如果我是小草,您就是大地。

如果我们是小鸟,那您是鸟妈妈教会了我们飞行。

如果我们是小树,那您是阳光雨露,滋润了我们。

如果我们是小鱼,那您是大海培育育了我们……

啊!我爱您!

五、总结:今天我们这节庆祝教师节班会课进行了知识竞猜题抢答、听了故事、还学习了一首儿歌,更重要的是大家懂得了尊师从教的道理,希望大家今后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辛勤的劳动。

感恩主题班会活动5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3、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甲:每个人一生中都承蒙过他人的恩泽,是恩泽一点点编织起我们的生活。

乙:西方有个感恩节,那一天,人们要感谢上帝在过去一年里的恩惠。

甲:人们按传统要用时令的果实招待亲朋好友。

乙:人们还要送食物给那些饥饿的人。

甲:那一天,人们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

乙: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

甲:在这里,我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

合:感恩伴我们进步,感恩让我们成熟。让我们的心灵因感受恩泽而再次震撼吧!

801班“呼吸亲情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

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爱的爸爸妈妈付出的血汗。

(2)学生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为之作出的牺牲和为之付出的血汗,或保括父母为我取名的含义。

(3)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4)讲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2)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呼吸亲情吧!

(3)诗朗诵《童年时看父亲》

(4)歌曲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

解多少呢?

(2)游戏:怀抱篮球弯腰捡书。头顶鸡蛋走障碍。

(3)谈游戏的感想。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1)甲: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

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乙: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健康的心理才会拥有,拥有感恩的心才会感到幸福(2)小品《种瓜得豆》

(3)这个小品能让大家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女儿,你会怎么做呢?再深入的想想长这么大是否为父母倒过50杯水?联系自己谈观后感。

乙: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也许我们时常感叹于自己的似水流年,却不曾发现当我们长大的同时,我们的家人却在一点点老去。而我们那繁重的学业在父母的付出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他们也正是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我们的未来。

(4)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封信。

(2)感恩倡议(以班会的名义,集体在音乐声中签名。)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的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主持人合:同学们,朋友们!感恩伴我们进步,感恩让我们成熟。让我们的心灵因感受恩泽而震撼吧!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11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也逐渐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让很多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很多人认为“感恩”一词在早已过时了。“感恩”作为一种美德也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当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出现扭曲时,便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于是,他们不懂得感恩戴德、反而忘恩负义;不会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

第三,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制度。考试分数被当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将一切教学资源安排给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的培养。“三好学生”里的“品德好”逐渐成为一纸空谈。这也就难怪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不屑一顾、对父母的思想教导充耳不闻。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感恩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心态。因此,只有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不仅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更要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日常行为方式,使之养成相应的感恩之心和行为习惯,才能使感恩的心态内化成为行为模式。

(一)父母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凸显价值

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生活,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中学生的自身体验是增加德育品质的最好方法,体验过家务的辛苦,就会对父母多一份体谅;经历过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就会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交流,配合学校的感恩课程,鼓励孩子多参加感恩活动,写下自己的体验;同时,鼓励孩子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同学,帮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自己首先要怀有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榜样影响孩子是感恩教育常用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运用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环境熏陶濡染,校园文化彰显魅力

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汉书》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在道德良好的环境之中,学生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

1.抓住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课以社会公共生活为背景,囊括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为什么要感恩,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养育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感恩老师,要知道老师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国,要明白祖国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赋予万类生灵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2.整合其他学科感恩资源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不同学科为载体的德育,能促进学生认知与德行、人格素养两方都得到发展。比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语文学科可以与一些著名的描写亲情的文章相结合,如朱自清的《背影》,古诗类如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感受深深的父爱与母爱;历史学科以因孝顺而闻名的历史人物和古诗展开,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彩衣养亲”,“卧冰求鲤”,这些生动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音乐课可以赏析一些描写亲情的音乐,如韩红的《天亮了》,描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救出自己被困在缆车上的女儿的感人故事;腾格尔的《爸爸》同样唱出了中国最平凡的一位父亲的形象。音乐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调动听觉,更能感人肺腑。当这些音乐响起时,学生心中父母的形象也会被唤起,引起他们的共鸣。

3.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课程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12

文明礼仪教育 将“明礼知行,厚德笃学”的总目标细化为“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心中”等5个单元,分别对应语言文明、环境维护、遵纪自律、仪容仪表、感恩教育,形象可感而又有章可循。目标微化后,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孩子一言一行的引导。以“文明在我口中”为例,强化“问好”礼仪:在校门口,不仅要求孩子响亮喊出“老师好”,更需有或微笑、或摆手、或鞠躬的行为外显;在校内遇见非自己任课教师、食堂、门卫服务部人员、家长或其他陌生人员,都需大方喊出“老师好”“叔叔好”“阿姨好”;文明乘车需对司机说“叔叔好”;放学回家给父母一个温馨的问好或者温暖的拥抱;接受陌生人帮助,要友好主动地道一声“谢谢”……将语言文明具体落实在校园内外人际接触的生活环境中。

每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明言行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肯定与赞赏,因此,微评价体现在各种场合。班级层面,孩子获得一枚校级文明之星奖章,能得到班主任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在每日晨会上总结表彰,每周进行文明专项之星评比、照片上墙,每月开展文明之星交流感悟,文明事迹引领,让班级文化建设与微主题教育同行。级部层面,级部走廊开辟“每天进步一点点”六大专项养成反馈,每日更新,让孩子在每一个课间时间都能看到自己班级每日情况。学校层面,早晨的校门口、日常的走廊与操场、用餐的餐厅门口,校长和主任站在与孩子接触的一线,孩子一声“老师好”,会得到老师们及时地微笑回应;利用每天早晨或课间的文明之星奖章的颁发、每天午间一支歌前广播、每周升旗仪式对文明言行进行表彰和引领,学期末根据日常评价积累,举行校级优秀文明礼仪小明星展评活动,学校统一表彰;登陆家校平台、班级QQ群,每位家长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像、文字资料的反馈。

孩子文明习惯养成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呵护,学生视文明养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成就。来学校听课的专家、外校同行、家长,都对学校学生文明面貌的改变交口称赞;学校养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贴在班级、级部宣传栏不断引领激励孩子进步,让孩子们在这种文明滋养与熏陶中不断积淀优秀品质。

感恩教育 “心怀感恩,成就未来”是学校在开学第一课提出的心育达成目标,以往常常以节日或活动为契机进行,学生只是一时情感流露但难以内化持久,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浸润、熏陶与唤醒。学校将目标细化为识恩、知恩、感恩、践恩等4个微目标,分别从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伙伴、感恩生命等4个角度来体验感恩力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感恩活动落实在每一节课间铃声、每一天的经历、每一个相关节日、每一次主题活动中。本学期,对校园铃声做了个性化修改,内容突出对老师课堂付出的感恩、校园服务人员奉献的感恩、校园净洁舒心环境的感恩,每一节课间学生都能聆听到感恩的声音,回顾感恩的点滴;每天放学前点评,设置“我的感恩瞬间”环节,由值日班长总结一天内老师、同学带来的感恩画面,由值周班长在感恩记录本中进行记录。每位同学每晚回家结合值日班长总结与自身体会与家长进行感恩交流,每周通过班级感恩记录本与家长进行感恩的回顾与家长反馈。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相关班会课,引导学生将节日的感恩落实在生活日常小事,如主动向老师问好、为老师提前擦好黑板、打开屏幕、帮助老师收发作业、遵守课堂纪律。在开学第一课中,通过教官、老师、家长的身传言教,把“父母教会我”的小感恩升华为社会层面大感恩,引导学生走进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

感恩行为伴随有效评价能温暖人心。德育处老师就家校感恩交流情况,每天晚上通过电话调研,对每级部每班级家长进行抽查并将反馈结果进行。家长每一次组织的校外感恩活动,都联系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翻阅《威海晚报》《齐鲁晚报》能看到社会媒体对学校公益活动进行宣传和肯定。从个人到班级,从学校活动衍伸为社会行为,感恩微评价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让润美教育成为全员全程全息育人模式。

课间操提升 “动静相宜,刚柔结合”是学校对课间操追求的呈现目标,为易于学生理解与实践,目标具体细化为出场与队列、跑操、退场三部分。出场目标要求各班在教室前整队,一人举牌,行进过程中举牌人喊“一二一”步点,转弯时队伍慢行成直角,出教学楼门口喊班级口号,入指定地点前两列队伍在一条跑道内行进。跑操目标体现“三度”:密度目标是领操员控制步幅来保持班与班距离,牌面整齐,队形紧凑;力度目标,要求迈步有力,摆臂步调一致,抬头挺胸;速度目标,要求在规定路线内紧跟节拍,听准节奏,保持匀速。退场时要求大甩臂高抬腿。

具体实践过程中,注重微角度多场合进行思想引领与行为训练,利用学校集会动员、校长每日间操点评、班主任主题班会课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利用威海一中、盘锦中学跑操视频进行多次观摩反复对比,找到自身差距与改进标准;利用体育课时间进行动作强化训练与跑操演练;多次聘请刘公岛训练团人员来校观察,现场点评,跟踪指导;将跑操实况录成视频在班级播放,找到问题,不断改进。

为保障跑操质量,微评价同时伴随。在军训期间,家长助理、教官、班主任组成评议团,在训练全过程中随时进行肯定、点评、纠正,每天跑操组织跑操评议团,在三楼连廊对全校跑操质量进行评比,评议团成员由体育教师、首席班主任、四个级部主任轮流完成一周测评观察,由德育处主任、体育教师对跑操质量进行点评,突出优秀班级,强化有差距班级,做到全校整体质量上升。每周组织一次微型跑操比赛,每级部以跑道两圈为比赛行程,其他级部观摩,现场评分,现场点评,让跑操效果落实在即时即地,同时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一周内跑操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目前,学校跑操情况一改以往慵懒散慢的状态为现在的齐静昂快,在步伐一致、声音洪亮的跑操队伍中跑出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朝气,跑出班级靓丽风采,跑出盎然自信的精气神。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实施微育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利用教育契机,以互动式参与为形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形中深受教育。

依托课程,丰富载体 一是班主任:每周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大课程引领,从文明习惯、感恩博爱、诚实守信、理想责任入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科任老师:将养成育人目标整合在学科课程中,在日常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实现全程育人。如,历史课前5分钟讲中华美德故事,政治课前5分钟分享《弟子规》等;文科培养孩子人文情怀,理科浸透孩子科学素养。同时,注重音体美学科整合提升孩子艺术审美品味:音乐课学生学习踢踏舞,身姿挺直,健康健美,将音乐的韵律与体育动感完美结合;美术课学生动手剪窗花、编中国结,将传统的汉民族文化以全员普及的形式展现在现代课堂。三是家长:组织课外综合实践课程放大德育资源。学校每学期统一策划的“亲子共成长”户外实践活动,每班家委成员根据自身班级特点在周末、节假日自发组织体验活动。比如,爬山运动、自行车骑行,既锻炼体能,又培养意志;观看南海沙雕,熏陶孩子的美育体验;游览刘公岛,感悟甲午风云的英烈,把一段历史情感酝酿心中;走进哈工大校园,接触高等文化,体验仰望星空的感觉;班级游学日本在感叹差距之时,更蕴含着一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家委活动拓展校园课程之外的教育资源,让班级文化更具风采,更让学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组建社团,彰显个性 一是发展特长。学生资质不同,发展也是各异,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社团活动充分丰富了国家课程的外延,契合了学生个体特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组团,从海报制作、人员招募、活动场地、相关制度,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机器人社团、围棋社团、陶艺社团、手工DIY社团、小主持人社团等多项活动。其中,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本学期被评选为威海市优秀社团,真正体现了微教育与生命化的结合。二是关注心理。学校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教师有10人,大家以心理社团形式发挥心理教师专业的育人作用。每学期初,学校利用心理测评软件对每一位同学做心理测量,心理实习教师根据测量结果,对学习、行为、情绪方面明显低于平均值的同学组建心理社团,对特质明显的同学采取个体咨询,利用活动课时间、即时性时间与心理老师交谈,进行专业疏导,同时在班级设立“三助一”帮扶社团,以班主任、导师、小组长组成辅导团队,在班级范围内建立起心理健康磁场,全方位疏导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小群体出现问题,设立“注意力”“自信心”“人际交往”等3个辅导社团,一名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与6名至8名学生结对,每周二至周四活动,让孩子在小团队中发现自身缺失,正确应对,以适应社会。

即时润泽,提升功效 圣诞节,每一位孩子在入校门口,能得到化身为圣诞老人的学校领导发放的一颗糖果和一个苹果,耳边环绕当日圣诞歌曲改编的校园铃声,让感恩教育在愉悦中渗透;下雪天,每一节上室外体育课的孩子们,尽情在雪地里扫雪堆雪人拍照留念,体会劳动乐趣与身心舒展;班级生日会,过生日的孩子能得到家长祝福录音,与全班同学分享蛋糕和成长经历。教育无处不在,寻找突破点进行教育,这符合孩子天性,功效显著。

微教育初显成效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篇13

感恩,顾名思义指人们对所得恩情表示感谢,即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帮助、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产生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和一种行为。感恩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养。它并非是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育的点拨与引导。作为承担着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重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都体现了与感恩教育协同一致的特点。

目标一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实施感恩行为,形成感恩习惯,从而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帮助或馈赠给予感激和回报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誉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德商为目标,其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学生学会感恩是“基础”课教师的一种责任,也是德育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内容共通。感恩包含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忠心报国、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祖国的呵护之恩,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这些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基础”课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的创造、道德品质的锤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中都有所体现。

人生最先接受的是父母之恩,父母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因此,感恩应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做起。现代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每年用这样一幅标语迎接新生:“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不明白祖国、人民这些抽象概念。爱自己的妈妈,是孩子容易明白也容易做到的事,做到了爱自己的妈妈,才能为以后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好基础。“孝亲之人,求学必勤,临阵必勇,居官必廉” (《论语·有子》)。一个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孝顺的人。

感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感恩他人、祖国和社会的关爱之恩。“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是社会的,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一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其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对大学生而言,能上大学,能有今天的成长和发展,固然跟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更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他人、祖国、社会的关心、教育、帮助和支持。

谈及人生价值时,显而易见的是,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生的社会价值来衡量的,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都离不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当个体还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时,我们索取和享用的是别人创造的价值,所以当我们有能力创造价值时,我们创造出更多价值给社会上那些还没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享用,个体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和他人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下去。

感恩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但无论人怎样进化,都改变不了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事实。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换句话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本身。

由上可以看出,“基础”课程中第二章爱国主义专题中涉及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第三章人生价值中涉及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体现和实现,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涉及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社会主义荣誉观的践行;第五六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涉及到的助人为乐、保护环境、奉献社会、敬老爱幼等诸多内容,不仅为大学生阐释了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其内容本身就蕴含了感恩父母、师长、他人、祖国、社会的恩情在内,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方法共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培养,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感恩教育,也要从知、情、行三个层面来展开。即在认知层面上教会学生识恩、知恩;在情感层面上培育学生报恩的情感体验和冲动;在实践层面上引导学生将感恩体现在行动上,落脚点是感恩之行。

首先,知恩。在大学生中,普遍在认识上对感恩存在的一个误区,很多同学认为,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的感恩教育,多少是一种形式和强迫,因此从心里对感恩教育就存在一种偏见和抵触。因此,本人认为,感恩教育的第一步重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入手,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感恩不仅具有强有力的社会功能,对他人社会有重要的正面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和功能,对个体未来的亲人、职业,生活生产能力、为人父母的技巧、公民素质的质量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对艺术、商业和文学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因此要从感恩的个体价值的角度让大学生知晓:感恩,不仅有助于呵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且还有助于个体人际资本的累积,有助于呵护家庭的幸福,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基础”课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深刻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感恩真实事例相结合,通过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 知恩图报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这样,在满足大学生求学需求的同时,把感恩教育注入到每位学生的心田之中,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感恩教育并使感恩之心成为其个人素质的有效组成部分。让大学生认识到,树立感恩意识,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其次,报恩。情感教育并不能够仅仅通过说教来实现,其核心是自我感受,它需要活生生的例证,需要耳濡目染乃至身临其境,过多的说教往往容易引起反感和抵触。因此,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角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只有让大学生体会到关心照顾别人的辛苦,他们才自然会对曾经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互动的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对调角色,让学生课前备课、走上讲台讲一节课、课后要求批改学生作业,让他们亲身体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像同舟共济、瞎子引路等一些游戏,创设一些情形,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在为危难中他人的帮助的重要性,体会到被人完全信任的喜悦之情。学生们只有通过体会父母、老师及周围人的关心、爱护,内心才会有心怀报恩的触动。

最后,施恩。感恩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使人识恩、知恩,去回报对自己有恩情的人,其落脚点在于报恩。体现为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一般说来,很多大学生在回望自己的成长与所取得的成绩时都归因于自我的努力和家庭的付出。因此,大学生都知道首先施恩于自己的父母及亲人。然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对陌生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及所属的国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冷漠和不屑,这样大学生施恩的对象仅仅只是局限于跟自己亲近的个人,难以升华为施恩于社会和国家。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也有许许多多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持。只有把施恩行为从对父母的亲情扩张到对朋友的友情再上升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把这种感恩教育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推己及人的施恩行为使同学们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懂得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懂得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品德培养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体悟、思考,才能实现提高其修养的目的。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也应遵循这个规律。要充分利用“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平台,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晓鲁.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2] 王萍.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10).

[3] 苏园园,赵平.大学生学会感恩的价值和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