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学论文实用13篇

放射科医学论文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3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2

RIA(Radioimmunoassy),放射免疫分析,是由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在1959年发明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RIA是将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检测的高灵敏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手段,灵敏度可达10-9~10-12g。放射免疫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上,是检测体内含量极低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常用手段之一。放射免疫分析是核医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医学实验课程都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操作也不断规范化、自动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简单,容易掌握。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流程耗时较长,除了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孵育等待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介绍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核医学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实验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核医学相关教学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诺贝尔奖谈起,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验兴趣

放射免疫分析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分析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是Berson和Yalow在1959年首先发明的并用于检测人体胰岛素浓度。由于放免分析方法的开创性设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上的重要作用,Yalow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从诺贝尔奖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联系我国的屠呦呦女士由于在20世纪70年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介绍屠呦呦女士多年来不求名利、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和兴趣。

二、介绍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一般本科生的临床核医学实验都是安排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所以关于放射免疫的基本原理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时,根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组成和说明,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试剂使用等内容的理解。在原理介绍时,突出强调放射免疫分析的关键特点――标记抗原与限定量抗体的竞争性反应,使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之间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在指导实验操作的同时,加强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手法来说就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的影响,公众对于射线和辐射普遍有恐惧心理,谈核色变,临床本科生也不例外。虽然核医学实验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存在心理阴影,经常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操作放射性核素实验的现象。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放射性,消除恐惧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的任务。笔者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将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放射性活度与人体本底放射水平做了类比:实验所使用的试剂盒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微居里,折合到每次取样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00贝克,而正常成年人自身本底辐射大约为4000贝克,所以试剂盒的放射性对于人体是安全的。在做对比的同时,会涉及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居里(Ci)和国际单位贝克(Bq)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消除学生对于放射性恐惧心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活度以及放射医学发展史的记忆和掌握。

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的理解和把握,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使用的是125I标记的抗原,属于非封闭源。可以通过提问及提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封闭源与非封闭源之间的区别理解。由于临床核医学所涉及的放射药物大都是非封闭源,所以重点放在非封闭源使用的安全防护方面,结合发生过的临故引起学生的警醒,加强个人放射防护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枪头、试管、废液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也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室要求分类处理各种不同废物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的记忆。

本教研室所开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放射免疫分析实验都是检测甲状腺素,但学生往往会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131I和125I相混淆。因此,介绍实验操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试剂盒的有效期,从而引入125I的半衰期知识,提问学生几种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使学生加强对于半衰期的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入半衰期长短与放射性药物用途的关系(短半衰期做治疗,长半衰期做检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在结果测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核医学仪器的了解

在核医学理论课程中介绍相关的仪器,仅仅介绍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实验,测量免疫复合物放射性活度,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核医学仪器,加深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学习不同仪器(固体闪烁器和液体闪烁器)检测原理的区别,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射线特性差别的认识。

各种医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之上,核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核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程的每一分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4-5098

国内刊号:11-2271/R

邮发代号:18-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4

【关键词】放射科 PACS系统 数字化 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用物理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条件下,PACS系统(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被应用于临床,从而实现了医院放射科检查以及就诊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论文采取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应用PACS系统前后放射科影像图片的质量,从而阐明了PACS系统在医院放射科的作用和意义。实践证明,借助PACS系统,医院放射科不仅能够取得更高质量的影像图片,还使得图片的存储更加方便,这样就提高了医院影像科的工作效率和就诊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为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开始使用PACS系统以来至今已有9个月,使用数字化摄影的检查人数已逾21287例,形成的数字影像照片已达到25002张。被检查的人数,年龄范围在1天到91岁之间,期中男性患者12897例,女性患者8390例,男女比例为1.54:1。

1.2 方法

根据全国医院放射科的质量保证(QA)以及质量监控(QC)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纪要,并且依照国家三甲医院的影响图片的评片标准,将25002张数字影像照片按照甲、乙、丙和废片四个等级。医院放射科的工作站中有质量控制小组的专业技师以及当班主治医师2人以上对数字影像进行等级的划分。将这些统计数据以及影像图像的质量当作PACS系统应用的实验组,而未使用之前的影像图片质量就最为对照组,两者进行对比。

1.3 判定标准

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量减少、耗材降低、经济效益提高。

1.4 统计学方法分析

通过对9个月内使用PACS系统的影响图片质量进行分析,随后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并且所有的计量资料都使用t检验,技术资料使用x2检验。通过检验,显示结果和水准都为P

2 结果

通过分析9个月内利用PACS系统所形成的24005张影像图片,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站内质量控制小组的专业技师和当班就诊医师的严格评价和管理的标准下,将这些影像图片划分为甲、乙、丙以及废片四个等级,其中甲片率高于87%,废片率低于0.4%。通过观察组(使用PACS系统)和对照组(未使用PACS系统)的影像图片的质量对比,两组影像图片的质量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另外,论文还将使用PACS系统后9个月期间内的业务收入设置为观察组,将未使用PACS系统时的业务收入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业务收入,同样两组结果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通过对PACS系统应用于医院放射科前后的影像图片质量和业务收入等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利用PACS系统后,放射科的影像图片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废片率几乎为零。不仅如此,PACS系统同样也优化了医院放射科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这样的基础上,病人留院观察的时间就相应减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诊病人多、环境较差的问题,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和医院的负担。不仅如此,通过PACS系统,还有效地减少了耗材的使用数量,因而缩减了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具体而言,医院放射科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综上所述,医院放射科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极大的提高了放射科医用影像图片的质量、降低废片率,还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医院的就诊程序、方便就诊。不仅如此,通过PACS系统,还节约了一定的医疗资源,降低了医院的运行的运行成本。所以,PACS所具有的优势必将使其成为医院放射科的发展趋势。相信在未来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PACS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筝,袁慧书,赵亮.PACS/RIS在大型综合医院放射科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09).

[2] 蒋义强,杨绍伟,黄穗,杨锦元,张穗. PACS系统在放射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3]朱全荣,朱玉春,周伟,王建良,沈纪芳. 基层医院放射科PACS/RIS构建与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2(24).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5

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辅助诊断和介入治疗科室。由于大部分临床患者,无论是患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均需在同一诊室进行身体各部位检查和治疗。因此,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为了有效减少医院放射科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放射科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一些防控措施,共同仁参考。分析如下:

1 放射科感染问题的现状

1.1 医护人员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由于放射科医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对本专业、本科室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对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部分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不戴口罩、帽子,在接触病人后常存在不洗手的现象。在缺乏感染防控知识与传统工作习惯的双重影响下,工作人员往往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未形成良好的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习惯,对放射科内存在的污染问题未进行及时、合理地处理。

1.2 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以保证;放射科检查室检查仪器大部分都是X线射线装置。机器精密昂贵,需要放尘、防潮、防鼠,而且必须在规定室温下保持恒温状态。因此,由于防护的需要,检查室内所有门窗必须长时间保持关闭状态,室内空气不能有效流通,加上放射线在空气中发生电离作用产生臭氧,每日接受检查的病人数量多,检查室内始终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各种病人带进去的致病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除此以外,因病人较多,检查床单、专用服装等不可能完全做到一人一换,片盒、探测器表面难于做到绝无污染。总之,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于保证。

1.3 仪器与地面的污染;在放射科进行MR、CT、传统X线检查以及介入治疗时,患者的污染物、血液、呕吐物等会污染仪器表面、检查床、地面等。但由于候诊病人多,病情急,一般情况下检查室工作人员或清洁工往往无法给予及时处理。造成仪器表面与地面的污染。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之间可存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也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1.4 管理制度与规范存在盲点;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治理规范》中提出的规范有针对检验科、胃镜室等相关科室,但未提及对放射科感染问题的治理的相应规定,因此,医院放射科感染防控是管理制度上的一个盲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层对放射科的防控管理较多关注于放射线的危害,而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使放射科在感染防控过程中只能参照其它科室进行,缺乏针对性,防控效果不理想。

2 防控措施

2.1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理解:医院感染是医院内各科各室在常规工作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它与医院内医疗工作的每个方面都存在联系。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医院感染防控的正确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缺乏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情况,医院感控科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各科室进行相关医院内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科内领导必须熟悉医院感染治理知识,带领放射科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医院放射科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并要求人人掌握针对放射科感染的防控知识与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放射科要设立科内感染防控小组,指定专门负责人员,用于监督和管理科室内各个环节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真正做到降低放射科感染的风险。

2.2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放射科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视和监管力度:由于放射科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院管理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放射科感染的防控。必须安排指定清洁卫生人员对放射科检查室内进行及时清洁,以湿式清扫的方式减少检查室内的尘埃。在工作前、工作间隙以及工作后,打开排气扇并将检查室的窗户打开进行通风换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在不能一人一床单的情况下,可选择医用一次性床单,做到一人一换,减少患者受到交叉感染的可能。对检查室内的门窗、桌椅、物体表面及地面做好基础卫生消毒工作,对污染的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及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消毒。对直接接触患者的检查床、检查仪器或器械必须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放射的介入检查室应严格按照手术室无菌要求进行消毒。

2.3 强化放射科工作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双手接触污染物的概率极高。统计结果显示,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均为接触性感染。在对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污染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的占据医院感染总数的30%左右。因此,放射科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十分重要。临床有研究显示,医院工作人员勤洗手可将感染率降低一半。由此可见,洗手是一种简便、基础,但却行之有效的预防病原体传播的方法。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养成洗手的习惯,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洗手时,必须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后,使用个人专用的毛巾或消毒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在具体工作中,检查病人时尽量使用手套。

2.4 放射科介入治疗中强化控制医源性感染:放射科的介入治疗是一项有创检查,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是薄弱环节。因此,在放射科医院感染防控中必须更加重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导管室的卫生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常规工作中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放射科将导管室的环境卫生标准初步拟定为,空气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200cfu/m3、物品表面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医护人员手部为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此外,在进行介入治疗进出导管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格对医疗器械及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诸葛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7): 679-680.

[2]王爱姣. 放射科在医院感染中的特殊性及应对措施[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9): 127-128.

[3]王代兵,罗红峰,李晖. 基层医院放射科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探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4): 662.

[4]杨国雄. 基层医院放射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1): 45-46.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6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涛 聂晶 裴海龙 张健 周光明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7

(武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14)【摘要】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刚刚起步,而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管理尚在探讨中,笔者从中医院放射科背景特点,护理管理实施条件、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期冀抛砖引玉,让更多同仁关注、重视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工作,共同探索出一套最优的护理管理模式。【关键词】中医;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60-01

护理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协调和控制护理人员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1]。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科,其护理内容和护理管理模式体系正逐步发展、趋向规范,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2],目前在中医院临床科室都有较好的应用和发展,而且我们相信它还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放射科的护理不受重视,放射科护理工作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目前患者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放射科纠纷逐渐增加的现状,故而笔者在此结合本院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及自身体会,讨论如下:1.背景特点:1.1.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放射科在院感中的特殊性: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检查科室之一,患者量大、病员密集,加上患者家属及其陪护等人员,导致候诊室人员密集,而患者中有不少在院病人,其机体抵抗力较差,患者家属中也多有老、幼人员,这些特殊的人员构成,形成了院感中的易感人群。另外,就诊患者病种复杂,其中不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者及手术前后患者,其咳唾涎沫、呕吐物等多含有微生物;加上放射科因放辐射需要,房间多无窗或小排窗,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病源微生物局部密度较一般环境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存在。故而,放射科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极高。(2)放射科在医患纠纷中的特殊性:随着中西医结合的逐步发展融合,西医辅助检查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西医辅助检查指导中医用药,运用循证医学思想选取或中医或西医的最优医疗方案是现代趋势。然而不少中医院患者依旧认为中医应该坚守传统一成不变,诊断上应仅靠“望、闻、问、切”,而不应选用现代辅助检查手段。在这种思路影响下,如果在费用、医护人员态度、医护告知义务未完全履行、患者隐私权未良好保证等方面再有令患者不满意的地方,则患者很容易心生愤懑,口出怨言,继而发生医患纠纷。1.2.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范畴: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范畴,包括病区管理、中医氛围构建;病区环境消毒、感染监控;窗口服务、健康宣教辅助检查在中医中的作用等;在CT、DR、普放、患者的接待、登记、胶片发放;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物资管理,检查中“急危重”患者检查与抢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急救处理,以及检查后的护理工作;护理教学科研,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学习,西医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等。1.3 放射科护理工作特点:中医院放射科护理工作模式、知识点、考核标准等与临床其他科护理工作均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为患者多、流动性大;大型设备多、检查项目多、检查项目存在风险;护理工作涉及各种疾病,面广、量大;各个检查室分散、不集中;护士工作独立性强,一些中医护理操作需要护士独立完成。2.实施条件:2.1.放射科护士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有人根据西医院放射科工作性质、特点和内容确定护理人员塑造标准[3]:比临床护士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不断学习影像学、解剖学、设备原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而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巩固中医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辨证的方法和一些诸如“鼓胀”、“积聚”、“瘕”等特殊的与专业业务相关的中医疾病;能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相结合,在学习西医各种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掌握其基本原理与配合方法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简单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同时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具备良好的耐性、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2.2.放射科护理质量控制:要建立健全科室护理管理制度,结合放射科特点及中医护理特点,实施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首先要制订完善的职责、岗位负责制度,并做到制度管人,如按照手术窒管理模式管理介入室(正在畴备),按照急救室管理模式应对CT、DR、普放的急诊、危重患者的检查,按照中医特色治疗室管理模式应对中医治疗暂时无法间断的检查或者急查患者等。其次,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按照放射科考核标准及工作流程每天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考核考查各检查室操作流程、过敏反应抢救流程、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中医操作技巧手法与禁忌等,强化质量意识,促使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并定期总结归纳,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3.模式实施3.1. 突出中医放射科护理特色:(1). 构建中医氛围:中医院放射科虽然是与西医关联紧密的辅助检查科室,但其中医特色不能忽略。可以在全院中医特色宣传栏的环境背景下,可以在放射科门前、走廊、候诊室等位置悬挂中医中药对某些检查的不良反应的处置与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临床诊断做一个简单总结,并且悬挂于醒目处,以便使患者了解辅助检查的必要性。(2).突出中医知识与操作的作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护理工作作为现代诊疗模式下临床治疗的延续和拓展,在传统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到放射科而言,有些患者对中医的诊断和辨证不甚理解,有些医生由于接诊病人多也没有时间和患者详细讲解,患者经常带着疑问询问中医院医护人员,因此,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辨病辨证功底,以便阐述、解释患者检查单上的一些描述和诊断,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医病名“鼓胀”多指西医之肝硬化,有时候也指“肝癌”,有些肝癌疑似患者会经常将“鼓胀”仅仅等同于肝硬化,而质疑、质问该医生要求CT检查的必要性。另外,部分的中医操作在放射科护理工作中实用、方便,比如指压耳穴咽区,可以抑制咽喉反射,缓解呕吐症状,按压或针刺合谷、血海等可以缓解妇科疼痛,了解掌握这些基本而有效的操作,能提高中医特色,缓解患者候诊、检查时的痛苦。3.2.重视院内感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提高放射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其次要保持科室清洁卫生,对患者呕吐物及杂物等及时清扫,对床单、检查床及其他物体表面按时清洁消毒,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立即擦洗消毒,减少空气污染,尽可能经常通风换气;再次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对流感、结核患者鼓励戴口罩,进检查室穿一次性鞋套;最后鼓励患者预约检查,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时间,减少候诊患者数量,鼓励病情轻的患者尽量少带培护及家属。

3.3. 重视“三查七对”,降低医患纠纷:“三查”:预约登记时查、检查前查、发报告时查;“七对”:对姓名,对年龄,对性别,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计算机登记日期编号、对费用、申请医生及申请科室等,对申请检查部位的方法(常规还是特殊检查)。要求护士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在接待患者、登记、检查前准备、健康宣教、检查中配合、检查后观察、胶片报告发放等环节中要谨慎、周密,将高风险因素降低,避免部分临床医疗差错的发生,避免因工作混乱导致的医患和护患纠纷。3.4.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医疗事故:首先做好相关检查前的准备,完善急救药品、器材的“四定”,完善相关抢救流程。其次履行告知义务,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要获得病人签字;再次要培养抢救、安全意识及应变能力,强化护士安全、抢救意识,制定过敏反应抢救预案,每月定期进行过敏反应抢救演练,每天进行过敏反应报告,严密观察应用对比剂患者及急诊、危重患者,一有异常立即处理汇报,防止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4.结果:我科自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相关管理以来,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氛围浓厚及中医操作技术雄厚的优势服务患者,打造了中医特色的患者满意服务窗口;完善了放射科的管理体系,真正在放射科做到了医护分家,使业务上更加专业化,管理上更加科学化;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几率,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使放射科的护理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开展。5.讨论: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在传统“三分治七分调”的基础上,将“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结合起来,是中医护理学的一大热门。然而,在放射科的工作中,如何能将中医特色在这个与临床科室有差异的区域中发挥发展,如何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中医护理在中医院放射科更好的发挥优势,目前来看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重视,一起发现问题,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争取早日摸索出一套更优化的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为能发挥中医传统优势的放射科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中医护理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曹荣桂,林菊英.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126.[2]段秀卿,张端香,安玉兰. 浅谈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体会[J]. 护理研究. 2011,25(8):2238.[3]边巍,张旭,张嫒,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16):1868.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8

1 放射科新、旧形势下的对比

要分析、讨论一个科室医疗纠纷、投诉的原因及预防,必须先了解该科室的新、旧运转模式及其自身的特点,逐一解剖、分析,尚可认清事实的真伪,从而可有针对性的加以预防、控制。

1.1 既往放射科特点及工作模式:既往国内放射科均为单一的医技科室,而且医疗设备较为单一,仅涉及到普通X线透视及摄片且患者行放射学检查的患者数量少。同时人们对放射科的认识也比较淡薄,法律维权意识更加淡薄。因此,放射科医护人员数量少、压力不大、工作强度不高,各方面的觉悟性也就相对较差。其工作特点决定了以“一过性”为主,工种相对较简单,单纯的为患者摄片及出具报告。

1.2 新形势下放射科特点及工作模式: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射科在医院的功能和作用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以其专业种类多、学科跨度大、工作范围广、技术更新快和投入产出多为特点。国内首次开设放射本科专业是在1983年,起初本科为4年,后鉴于放射专业所接触病种繁多且复杂,改为5年制本科。国内外重点大学及国内部分重视放射专业的二类大学(如:川北医学院、泰山医学院,等)放射专业学生所学课程涉及所有临床及医技知识。在医疗设备方面:首台用于医学临床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机(X-CT)是在1972年。短短三十余年,X-CT已经经历了五代更新,1992年又出现了双排螺旋CT,此后多排螺旋CT方兴未艾,16排、32排、64排螺旋CT接踵而至,近年256排乃至320排螺旋CT,以及双X线源CT相继问世。

2 新形势下放射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原因剖析

2.1 医德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放射科个别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医德素质欠佳,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态度生硬、冷漠,对患者没有同情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时,对其不能够作出耐心的解释或用词不当,特别是当需要患者配合时不能认真地讲清楚,常常表现为“话难听、脸难看”。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肃,上班时间嬉戏打闹。随意讨论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和诊治手段的优劣。

2.2 业务素质差、工作失职:业务素质决定了医疗水平。少数工作人员对各种常规操作检查、造影检查和诊断信息认识不够,不能结合临床资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综合分析影像表现,仅凭经验和主观想象来进行诊断,忽略了影像检查的局限性,疾病表现的特殊性。某些医务人员工作中不遵守诊疗操作规程,,疏忽大意;影像资料归档时张冠李戴。

2.3 相互沟通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在医疗活动中,临床科室和放射科应相互沟通。应尽量减少检查资料和信息不准确而造成患者或家属再次增加检查项目,并交费时引起的不满。避免因医务人员不足、工作安排不合理或相互沟通不够,而导致患者东跑西颠,以及划价不准确,特别是有时要患者及家属从中间传话,就会使患者感觉有“被踢皮球”的感觉,容易产生误解,引起不满,进而可能发展为医疗纠纷。

2.4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要求逐年增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体差异认识不足,完全忽略了影像检查的局限性。个人患者苛求一种或一项检查就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不知道个体疾病的复杂性及人类知识能力的有限性,一旦因诊断不清或要求进一步检查就产生不满。认为医师故意让其多花钱,对医师无理取闹。此外,部分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过度炒作,社会公众同情弱者的心态,也是导致医疗纠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3 新形势下放射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预防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医疗单位预防医疗纠纷的根本所在。加强医德遗风教育包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修养,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要改进工作方法,讲究言谈艺术,做到既关心体贴患者,又坚持医疗原则。不随意议论他人医疗行为,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泄露患者隐私。

3.2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弘扬敬业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减少漏诊、误诊、误治是放射科防范医疗纠纷的重中之重,医技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诊疗质量的关键因素。平时应加强“三基训练”,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9

[

关键词 ] 放射;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061-02

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放射诊断技术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与其对应的放射护理技能水平和工作范畴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但我国目前在放射护理方面还不存在明确的规范,某些二甲和社区医院成立放射科护理组以进行放射治疗,探讨了如何规范化管理放射科,认为提高护理水平必须先规范化管理放射科。MRI 检查、放射介入治疗一般在医院都没有进行开展,护理人员只有一到两名,缺乏护理管理的概念,有多种安全隐患存在,本次研究选取相关资料,就放射护理现状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群体抽样调查法,以三家二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包括2间二甲医院、1 间社区医疗为对象,共有护理人员16名,其中护士3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8名。从事护理工作年限超过1年的 11 名,五到十年的 3 名,小于五年 2 名。

1.2 方法

在 2011 年11 月市放射学会年会上采用自制《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试调查3家医院放射科护理情况,依据上级指示,在2间二甲医院放射科护士长及主任指导下,对《放射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行修改完善,时间截至2012年2月,向调查对象以电子邮件方式发放问卷,且电话在线对问答进程进行了解;内容包括放射护理个体化工作内容等,并发放22份,回收21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

2 结果

放射护理干预在不同医院间的内容无明显差异,均包括报告单发放,接诊登记,空气消毒情况监测,室间客理,床单位整理,静脉造影护理,盆腔检查前碘对比剂灌肠及阴道塞纱等;人员工作量统计,科室物品保管也在护理内容之列。护理人力资源示3家医院均设有护士长。均可依据医生要求完成阴道塞纱、碘对比剂灌肠;碘对比剂灌肠量为200~800mL,浓度为1.5%~3%。

3讨论

3.1 目前尚缺乏碘造影剂规范使用标准

本次调查显示,每家医院碘造影剂使用规范均不一样,无统计标准,2家医院离子型造影剂在静脉用药时做过碘过敏试验;在非静脉用药时,一些医院应用碘过敏试验,如T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及经皮穿刺造影等,而CT检查前口服碘造影剂不行碘过敏试验操作,状况与上述类型。引起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药品管理部门未制定统一规范相关,但如何管理碘造影剂,各医院也缺乏细化标准;另外,碘造影剂的研发应用发展迅猛,在非离子型造影剂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未及时更改传统试验方法;此处,放射护理规范尚未统一,无统一碘过敏试验做法。

3.2 缺乏完善操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针对常规护理操作流程的应急预案在调查的各家医院放射科均有,但工作流程与护理操作流程呈混淆状态。应急预防主要在患者有突发状况发生或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时应用,其中1家二甲医院将突发事件如台风、地震、停电、停水等在应急预案中纳入;此外,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危重患者检查、患者窒息、坠床也有相应应急预防,规范并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为临床安全提供保障。

3.3 放射护理价值未明显体现

在调查的医院中,灌肠、碘过敏试验、静脉注射等并未单纯收费,如一家医院行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费用为60元,其中含造影剂过敏试验及临床操作,而护理人员完成静脉注射及病情观察需10~30min,若有不良反应状况,需采取相应方法立即处理,使临床工作时间延长,护理价值未充分体现;CT增强费用包括造影剂注射、碘过敏试验及造影后观察,与医生比较,护士更为参与主题,充分肯定护理人员工作,是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自信心,保障放射护理工作成功实施的关键。

3.4 急救技能及护理安全意识缺乏

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放射科通常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放射科缺乏足够的护理人力资源,多数医院无护士长职务设置,故缺乏专业用管控人员,无急救技能培训资源;科主任仅对影像诊断质量关注,未重视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当临床工作中有碘不良反应发生时,还需请临床医生处理,易造成诊疗缺乏整体性及规范化,延误抢救时间,明显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因不同生产商有不同的碘过敏试验要求,如临床医生开具医嘱并不遵循需要,护士执行操作也没有按医嘱正确进行,安全隐患处处存在。

综止,在放射科工作中护理地位日益引起重视的情况下,需与各级医院放射科同仁及护理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就放射护理管理模式的改进工作展开探讨,以为医疗安全与质量提供保障。明确护士入职条件、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放射护量管理定、绩效考核标准等,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风险事件防范能力,对保障护理工作的成功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1年6月本科室借本院创造“二级甲等”医院的大好时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规程,加强医护合理,全年无纠纷、无投诉事件发生,确保了医疗安全。本调查因为样本量不足,其准确性还有待考察,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共同为提高放射护理质量做出贡献。

[

参考文献]

[1] 庞自云.冷疗加射线防护喷剂预防放射性皮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76-77.

[2] 张曦霞,张兰凤,叶赟,等.低温中药灌肠预防宫颈癌患者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17-319.

[3] 陈大春,杨薇,杨亭,等.利咽方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102-2103.

[4] 赵晓叶,郎静芳,付英秀,等.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18-320.

[5] 杨永革,袁颖,赵君,等.全程护理在256层智能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88.

[6] 段宝凤,罗开元,李雪梅,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胃癌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3):191-192.

[7] 李雪,陈金华,卢蓉,等.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0(3):374-375.

[8] 杨红花.放射科护理行为潜在风险因素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27):100-101.

[9] 田宏玲,马培娥,刘佳,等.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96-97.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开展调查,调查本市9所医院核医学科室的环境,并对278例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男167例,女111例,年龄24~52岁,平均(32.17±4.06)岁。

1.2  研究方法:调查前,调查者与本市各医院核医学科室管理人员取得联系,得到同意后下到科室进行检测,并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出27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89.57%。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见表1。

表1  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测量结果

测量位置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μGy/h)平均值(μGy/h)放射源库0.12~0.27 0.19分装室0.09~0.16 0.13分装室操作位置3.09~4.04 3.62治疗室0.10~0.15 0.13给药室0.11~0.26 0.18ECT室0.10~0.88 0.23骨密度室0.10~0.21 0.15放免室0.09~0.15 0.132.2  核医学科表面污染监测:见表2。

表2  核医学病房表面污染监测

测量位置活度浓度(Bq/cm2)平均值(Bq/cm2)放射源库0.34~0.42  0.37分装室0.17~0.26  0.24操作者手0.21~0.24  0.23治疗室0.12~0.21  0.18给药室0.12~0.24  0.18ECT室0.16~0.19  0.17放免室0.14~0.21  0.16

2.3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检测,其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范围(mSv)在0.05~2.22之间,平均0.28 mSv。

2.4  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见表3。

表3  核医学科室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问题

防护情况例数构成比(%)防护物品不足3111.15 医护人员意识不高269.35 制度执行情况不佳4114.75 废弃物处理不当217.55 药品存放、使用方法不正确3512.59 3 讨论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已受到当今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减少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各种危害因素,根据放射防护三原则:实践的正当性、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制定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落实:根据医院情况,制定相应的放射管理制度以及防护制度,并实施配套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和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处理做出相应规定,使相关科室能够协同处理较复杂的突发事件,一旦遇到重大事故能够及时上报,处理较妥善。安排人员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考察,使医院中形成良好的防护管理氛围,确保人员安全。

3.2  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医护人员对职业危险的认识程度对其主动、自觉采取防护有直接影响。在定期开展职业防护要教育的同时,要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督促医护人员自觉、自愿进行职业防护。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做好放射防护,穿戴工作服、帽、铅衣、手套及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工作时应佩戴剂量仪,同时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要定期体检,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3.3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过程:每位核医学医务人员在正式工作前接受职业风险防护培训,在熟悉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而且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辐射安全规程操作。在操作前,医护人员无放射源的情况下充分作好准备工作。用药时应在有屏蔽的铅玻璃进行。对于辐射强的射线,最好在玻璃罩上加一层薄的铅防护层,而且要做好韧致辐射的防护[4]。吸药时要戴口罩、手套、防护用具,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射时最好使用注射器防护套。一旦放射性药溅到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以减少放射性照射损害程度。如果工作台或地面有发生放射性药物外溢,应及时用纱布抹洗干净并将纱布装入专用、内衬塑料袋的放射性废物容器中,按放射性废物规定处理。用过的棉签和一次性医用手套不可随处乱扔,也应放置上述在专用放射性废物容器中,集中处理。废物容器表面显著位置应标有核素种类、废物类型、和存放日期,放射性废物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集、存放和处理,该人员应熟悉管理原则,掌握剂量检测技术,设存储登记卡,处理过程要记录备档[5]。结束后,医护人员最好在离开放射源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其他整理工作[6]。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而且严禁在活性区内吸烟、饮水及进食。

3.4  合理布局及增加防护设施:首先应通过合理布局减少核医学病房环境的污染。应按放射性活性区与非活性区将工作场所分开,采取清洁区、活性区的三区制原则布置,并按照放射性水平的高低依次序排列[7]。将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等,分配在常年的上风向,保证无放射性物质污染。低度活性区如病房走廊、治疗室等,一般是不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但有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或辐射的区域[6]。高活性区如分碘房、操作室等,直接操作放射性物质,通常设在病房末端。医院必须保证核医学工作室人员防护设施和物品的齐全,同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核医学病房内配备可视对讲机,医护人员可以在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不影响工作、且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可视对讲机与患者沟通。

3.5  加强给药后的患者管理:患者口服或注射放射性药物后,要嘱咐 患者在病房休息,要求其在5个半衰期内不要随意离开自己的病房,同时避免与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接触,以尽量减少患者带来的照射[6]。而且患者住院期间,其使用的卫生器具应要冲洗彻底、单独存放。

4 参考文献

[1] 李传琼,崔邦平,代文莉,等.核医学科护士职业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论坛,2005,25(5):373.

[2] 马庆杰,罗云霄.核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6.

[3] 黄善珠,韦琼兰.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危害认知调查及自我防护对策[J].广西医学,2009,31(2):263.

[4] 朱寿彭.放射毒力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11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HUANG Weixu YANG Haoxian TAN Guangxiang

Guangdong Provi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suggestion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FD-3013B" intelligentγradiometer and "451P" radiation survey mete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and Using "LB124" surface contamination meter to conduct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sults The radiation maximum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urroundings was 1.01μSv/h,the maximum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as 2.14 Bq/cm2,the annually maximum effective dose among professional staff was 2.02mSv. Conclusion The site of the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and the layout is rationa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radio protection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 in workplace accor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staff and the public,protectiv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ical protection;Surface contamination

核医学是放射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中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它的不断普及、发展,在应用的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状况既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1]。本文中的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为新建放射工作场所,配备有PET/ CT、ECT等大型医用设备,开展诊断、治疗等核医学项目。核医学科病房位于医院医技楼首层,主要包括储源室、注射室、治疗室、PET /CT室等房间,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线及β射线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废气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2-4],笔者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仪,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2 检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要求进行检测。由于是新建机房,为验证防护屏蔽效果,利用模拟最大日常工作状态用源进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外照射水平监测;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对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排除外照射的影响。外照射水平监测及表面污染检测每个检测点的测量面积为100cm2[5]。

2 检测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核医学科用源 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种类、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见表1。

2.1.2 核医学科布局 该核医学科按照清洁区到高放射区顺序设置;PET/CT检查室、ECT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储源室、甲测室为控制区;候诊室、洗手间为监督区;办公室、资料室等房间为非限制区。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储源室的屏蔽容器内,核素操作时均在有铅砖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 通风橱排气系统使用专用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m。废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独立的专用下水道系统,经三级核素衰变池衰变达标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1.3 核医学科分类 依据该医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据加权计算该核医学属于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6]。

2.2 检测结果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2;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3;人员分装放射源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该核医学科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相适应,患者、医护人员各自有独立通道, 具有独立下水道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布局较为合理;该工作场所地板与墙壁接缝无缝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风柜并带有清洗及去污设备,满足国标Ⅰ类工作场所的装备结构要求[2]。该核医学科具有相关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保卫制度、废物处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并组建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放射防护小组,基本具备了控制潜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应急处理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从注射室移至储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储源室防护设计时使用的铅当量并不相同,分别为8mm铅当量和2mm铅当量,导致现场放射防护检测时储源室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偏高。经现场调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员将注射车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护不足导致公众受到照射情况的发生。

该核医学科由于按国标要求使用了宜清洁的地面及台面,除32P敷贴室外,其他测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围;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6.28Bq/cm2,经检查为盛放敷贴物的托盘被污染又未及时更换所致。

由于该核医学科为新建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我们只能通过工作场所外照射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估算职业人员年剂量。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周围环境剂量率最高点为1.01μSv/h,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剂量为2.02mSv,符合国家标准[1]的限值要求。

4 建议

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使用防护用具,特别是为了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应佩戴专用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视放射源。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设计方案,已服药或注射后的患者应在专用病房或专用候诊区等候,但检测现场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时间较长,到处随意走动,甚至进入清洁区休息,使规划设计的分区功能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管理,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告示及标志,以切实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3-304.

[2]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77.

[3]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12

1理论教学模式

1.1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应用到放射肿瘤教学中NCCN指南是由美国21家世界顶级癌症中心肿瘤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而制定的临床肿瘤诊治指南。NCCN指南教学系统、全面、针对性地解答了各种肿瘤从初治直至预后及随访整个诊治过程,对于引导肿瘤学的住院医师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作者在研究生带教中引入NCCN指南,具体为: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带教教师排课表每周1次,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行最新指南解读,方式为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翻译,进行双语教学和互动教学,既系统学习了常见肿瘤的分期、综合治疗原则、靶区的定义及剂量、同期化疗方案等临床实际问题,培养了住院医师对肿瘤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的充分认识,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本科室住院医师在外文文献翻译及解读能力上明显高于其他医院同专业毕业生。1.2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中PBL教学,又称问题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强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强调团队合作与引导,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4],该模式适合于有一定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教育。具体教学方法:首先从新入院的患者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初治病例,由至少3名住院医师组成小组自行询问病史及查体。教师引导性提出问题,如初步诊断、鉴别诊断、下一步治疗计划、该病的最新治疗动态、靶区如何设计、计划放疗总量及分割剂量?住院医师可以分工带着问题自行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文献、专著及教材、NCCN指南,结合临床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可先尝试勾画靶区。每周举行2次病例讨论会,每组出1名代表将病例和该病种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症状到诊断分期及治疗方案制作成PPT向各级带教教师及其他组住院医师汇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提问讨论。最后带教教师解答疑难问题,修改靶区,并做出概括性总结。本科在临床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后发现既可以增强研究生对放射肿瘤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勾画靶区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2.1注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C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教学查房中,培养临床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先让临床实习生对典型疾病、实例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由带教教师对疾病进行充分分析,提出相关专业问题。CBL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责任,并通过事先准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患者女性,46岁,未绝经,右侧乳腺癌保乳术后2周,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1.0cm×1.5cm,前哨淋巴结阴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该患者诊断明确,是体现肿瘤综合治疗的典型病例,查房时由规培生讨论下一步具体治疗方案,患者已行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哪些?是否需要放疗或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规培生讨论后意见为需要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指征不明确,HER2(++)需要进一步做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是否为阳性来判断,内分泌治疗效果欠佳,再由教师进一步总结和引导。需要放疗时,放疗前定位注意事项是什么?靶区勾画范围为哪些?是否需要勾画锁骨上淋巴结?腺体勾画临床靶区(CTV)的上下内外界是什么?计划靶区(PTV)怎样外放?如果做完FISH检测后,HER2(+)则不需要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HER2(+++)则需要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那么化疗方案如何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如何用?这样由一个问题变成多个问题,学到更多知识,印象更深刻。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增多,思路会开阔,处理问题更自信,也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能力。CBL教学最重要的收获是参与者之间相互学习。这种教学查房模式满足了肿瘤学多学科诊治模式的需要。2.2积极参与肿瘤多学科会诊。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为“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病理、病期与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5]。放射肿瘤学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其毕竟不是唯一手段,所以在教学之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各个学科的地位,在决定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必须请相关科室会诊,包括肿瘤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通过充分的讨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是综合治疗模式中要求的“有计划性与合理性”。本院自2005年开展肿瘤多学科会诊制度以来,目前每月都有腹部肿瘤、胸部肿瘤及头颈部肿瘤等多学科联合会诊。1例初治的肿瘤患者,究竟是先手术还是先放、化疗,还是先介入治疗,各学科专家经过综合性讨论,制定详细治疗方案;每种治疗措施结束后,评价疗效,再由相关专家聚集讨论,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个体化为治疗原则。本教研室遵义医科大学肿瘤内科教研室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会,引导学生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的意识,真正做到肿瘤的综合治疗。2.3培养影像诊断能力。肿瘤的放射治疗是以大体解剖、病理和放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的。现代放射治疗将定位CT、移动激光定位系统和三维TPS系统工作站三者通过网络连接,形成包括影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6],这要求放疗科医生掌握影像诊断水平,掌握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及淋巴引流规律,因此,带教中影像诊断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在影像诊断的临床带教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图像特点,特别是肿瘤科常用到的CT、磁共振成像(MRI)、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检查。阅片是全面掌握影像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多收集一些典型的影像学资料让学生反复阅片,并将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并要求放射肿瘤学规培生轮转影像科室3个月,参加每周影像科疑难病例的读片会。本科采用多媒体读片,每周的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中,让规培生根据患者情况自行阅片,然后请上级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对肿瘤影像学表现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重视循证医学教育

如今,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7]。循证医学公认的定义: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最佳治疗措施[8]。循证医学强调最佳证据与专业技能经验的结合,这要求教师注重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循证医学指导的放射肿瘤学教育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对肿瘤基础知识的掌握,灵活应用临床工作中,在带教中,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指南等进行资料检索,查阅文献,了解最新的肿瘤学知识及肿瘤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对患者的病因、疾病转归、治疗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一种“查阅文献-提供依据-综合评价-积极处理”的循证医学思维习惯。

4培养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

放射科医学论文篇13

X线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然而,人们对X线有害的一面普遍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尤其对X线受检者的放射防护与人文关怀,与先进国家的做法以及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距甚远。各级医院,特别是广大基层医院对X线受检者的放射防护不作为必会埋下

医疗上的隐患。本文旨在分析基层医院中影响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多因素,并探讨加强基层医院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对策。

1 基层医院影响受检者放射防护因素分析

1.1 基层医院放射科硬件设施普遍落后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基层医院,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医院,仍普遍使用普通的X线机和采用传统的检查方法。一些乡镇医院X线机房就是普通房间改装,其机房墙壁、门窗很难达到X线防护标准;开展透视检查的医院大都没有配置影像增强器,冲洗胶片仍然是最原始的手工冲洗。这些都增加了在基层医院X线受检者遭受更高剂量X线照射的风险。

1.2 基层医院放射科受检者防护用品普遍缺漏目前,在我国各大型医院,由于经济条件较好、领导重视,对X线的防护基本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各基层医院的放射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不够乐观。

1.3 基层医院X线受检者的放射防护知识普遍欠缺,防护意识普遍淡薄受检者了解、掌握一定放射防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防护意识,对于提高X线检查的正当、合理性,减少辐射危害,保护自身合法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1.4 基层医院对放射防护的内部管理力度差,滥用X线检查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多数基层医院从事放射的人员只有少数几人,难以独立成科,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受检者防护制度;有的医院虽有相应的防护制度,也因内部监管力度差造成放射工作人员执行力度差;长期以来,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及部分医院、临床医生过于依赖X射线检查,放射工作人员也很少依责对X线检查申请单复核,退回不符合正当性判断的申请;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导致没必要的检查、重复检查、群体性检查滥用。这些均加大了受检者接受无价值辐射的概率。

2 加强基层医院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对策

2.1 加大基层医院放射科硬件设施的投入:各级部门应重视加大基层医院放射科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老旧X线设备的淘汰更新,符合防护标准机房的改建新建,受检者防护用品的购置添置等。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基层医院各项投入的加大,各基层医院放射科硬件设施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必然会更有利于受检者的放射防护。

2.2 进一步完善体制:放射工作人员的收入不再与经济效益挂钩,不再取决于X线设备的利用率,这必然会减少大部分不必要的X线检查。时下,卫生系统的绩效工资改革,对基层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举措对受检者来说是一大福音。

2.3 加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及责任意识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和放射工作人员都应了解滥用X线的危害,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认识加强受检者放射防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X线检查的的适应证,避免无效照射,认真选择检查方法,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受照剂量;放射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学习贯彻以《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医用X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为主要内容的辐射防护基本知识,工作中按照《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辐射防护标准》,严格执行放射防护三原则,合理主动使用已配备了的防护用品,严格按X线投照操作规则,规范使用各种技术因素,如尽量减小照射野,尽量使用小曝光量,尽量减少废片率,注意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等,加强受检者的放射防护。

2.4 加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教育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以仁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位受检者,负责地为每位受检者做好防护,特别注意加强妇女、儿童的防护,加强敏感部位的防护;不能背离伦理学准则,通过对患者做重复或不必要的X线检查以达到一些非临床需要的目的。

2.5 加强辐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大众的放射防护意识

各级医院要充分利用医院及放射科候诊处的宣传栏张贴相关法律、规定及射线辐射防护等知识,相关管理部门及宣传媒介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的卫生栏目加强该方面的宣教力度,努力提高大众(受检者)的辐射防护知识、意识水平。

2.6 加强基层医院受检者放射防护的监管力度:基层医院应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有关受检者的防护制度,对放射科室加强经常性检查,规范防护用品的使用,督促落实受检者的防护工作。卫生监督部门要对基层医院加强监督执法,对防护条件差、设施不完善、监测不合格的X线机要责令改进或停用;切实加强对基层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的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

3 结论

总之,只要重视加大基层医院放射科硬件设施的投入,卫生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规标准加强监督执法,切实履行义务,各基层医院认真加强内部管理;临床医生和放射工作人员都加强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受检者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广大基层医院受检者的放射防护安全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薛祖平,付巧梅,蒋磊,等.X线检查也应推崇绿色理念[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2):152-15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