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实用13篇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1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于宇宙的射线以及地球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放射性元素通常是不会对生物产生危害的。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活动让人工辐射与人工放射性物质都大大的增加,进而使得环境中的射线强度也越来越强,对生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产生了放射性污染。室外放射性污染其所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1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相当的广泛,自从人类对放射性元素大量使用以来,人为的放射性污染来源大量的增加,总的来讲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的两类

(1)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

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主要有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种。宇宙射线是从宇宙空间中射向地球的高能粒子流,包括有初级宇宙射线与次级宇宙射线。因为地球大气层能有效的吸收宇宙射线,所以宇宙射线的强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急剧的增加,并且在不同的纬度地区的宇宙射线的强度也会不同,并且宇宙射线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宇生放射性核素是宇宙射线与大气圈中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些核素中很多都是通过散裂形式所产生的碎片,还有部分是稳定原子和中子或者介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化物,其模式与特点与宇宙射线的强度相近。

原生放射性核素则是指的在地球形成期间所出现的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很多,而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但是在环境中的分布却相当的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动植物甚至是人的体内都存在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则是天然放射新核素的重要存储场所。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和钍系。

(2)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

在当今,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已经成为了室外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放射源主要是来自于工农业以及医学上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核工业生产中所排放出的各种废物、核武器的使用或者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等等。其中医用辐射所产生的辐射往往都较弱,只有在发生了事故、放射性物质溢出时才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核爆炸能够在瞬间就产生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而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并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2室外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人们对于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很多都还停留在和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相联系的程度上。从表象上来看放射性污染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工农业、医疗以及科研领域中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广泛运用,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却在大大的增加。

放射线能够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能够让机体分子产生电离与激发,对生物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破坏。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就是射线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引起电离与激发,使得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出现变化,导致人体生命过程出现变化;这种作用也可以是间接的,也就是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产生出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对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产生破坏,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反应,产生生物效应,因为人体中水占了70%左右,这就导致了放射线的间接作用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比直接作用更大。

射线对于机体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在同样的条件下,内辐射的危害要远远强于外辐射。大气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直接照射、遗传等多种途径进入到人体中,一部分放射性核素进入到生物循环中,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人和动物因为没有遵守防护规则而接受到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者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与食品等等,都容易产生放射性疾病。

3室外放射性污染防范措施

3.1基本防范措施

基本防范措施主要分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这三种。

如果人体受照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照射量就越大,那么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人体受照时间,对于那些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做到操作准确、敏捷,通过减少受照的时间来达到防护的目的。

距离防护。当人与辐射源越接近,受照量就会越大,为此,应该要远离辐射源,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屏蔽防护就是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合适的屏蔽材料,通过屏蔽材料来对放射线进行吸收,以此来降低外照射剂量。根据射线的不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会不同:(1)对α射线的防护,因为α射线的穿透力较弱,射程也较短,因此用几张纸或者薄的铝膜就能够进行吸收,或者是通过封闭+手套方式来避免进入人体表以及体骨;(2)对β射线的防护,与α射线相比,β射线穿透力较强,但是却好进行屏蔽,通常可以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例如铝、有机玻璃等等;(3)对γ射线的防护,相对而言,γ射线的穿透力非常强,其危害也大,通常采用高密度物质来进行屏蔽,常用的有铁、铅、钢、水泥等。

3.2注重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指的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的,其浓度或者比活度要大于审管所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物。如果不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并且放射性污染造成的问题有的在短期内是难以发现的。为此出现放射性废物之后,必须要将气载和液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必要的浓缩与固化处理,然后在与环境所隔绝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安全地存放。在废物被净化之后才能够进行有控制的排放,让其能够在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弥散与稀释,而对于固体废物则要在经过去污、装备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果污染料能够在去污之后再利用,则要考虑去污之后进行再循环利用。

总之,室外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的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放射性物质不仅仅是可以通过外照射产生影响,还能够通过呼吸、摄食以及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到体内,进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为此,必须对室外放射性污染源及其危害进行明确,并做好防护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2

1 常见的危险因素

1.1  放射性药物:用18F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就是一个放射源,在源周围形成一个辐射场。在放射性药物制备,封装,注射等操作过程中,我们工作人员就处在该辐射场中,会受到来自放射性药物的外照射。这种外照射剂量的大小与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辐射源距离、停留时间及屏蔽程度有关。

1.2  患者:注入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其身体就形成了辐射源,此外,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呕吐物均具有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1.3  空气污染:在放射性药物制备,使用过程中,有些操作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工作人员吸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1.4  表面污染:在放射性药物的生产封装注射等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外洒,工作人员的手、工作服、工作台面等受到表面污染。污染的表面一方面成为外照射的辐射源,一方面通过皮肤渗透和污染的手进食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1.5  外环境的污染:操作和使用开放型辐射源,总会有一些放射性物质随废水或废气排入外环境,会造成周围环境的局部污染。

1.6  χ射线:进行CT扫描时,χ线装置成为一个很强的辐射源

1.7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过程: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化学合成后成为放射性药物,经质检合格后用于检查者。所以回旋加速器,热室成为很强的辐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子和其他粒子在慢化过程中会产生高能γ光子。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思想上重视:制度健全是预防的关键之重。加强岗前培训,由专职人员讲解预防的重要性及自我防护知识,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强调常规预防的重要性,加强自我防护。

2.2  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是造成内照射的主要途径:首先应避免空气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其次是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在操作带挥发性放射源时,必须在通风或工作箱内进行,并带口罩,在开放源工作场所不进食和吸烟,特别要注意勤洗手,不要将放射源经手转移到口内,在给患者注射摆位时,最主要的是穿戴防护器材,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到放射性物质。 此外, 应严格区分污染用具和清洁用具,防止交叉污染,严禁戴橡皮手套接触其它工作室中一切非污染的地面,台面、 开关、把手、工作间的一切清洁工作都只允许用湿性清洗法,一旦发生污染,立即去污,做好废物处理。

2.3  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做好操作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离放射源越远,人体所受的照射也越少。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患者与工作人员的通道要分开。在注射时,要使用铅衣,铅帽,铅眼镜、手套等。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防护屏以减少放射源的照射强度。在为患者摆位时不宜使用防护屏,而普通的铅衣对γ射线的屏蔽作用有限,最有效的方法是操作熟练有序,尽量缩短与其接触时间。

2.4  对CT扫描过程中χ射线防护原则:通过在PET-CT机房的建筑设计实施。在CT扫描中,严禁进入机房,机房的门、监视窗口必须符合对χ射线屏蔽的要求。当CT工作时,机房外及监视窗口处的辐射量应达到本底。

3 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对准备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应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4 总结

做为放射性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熟悉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积极预防的,消除惧怕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在治理和防范措施方面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非凡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期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先进的防护设备和完善的治理条例出现,能切合实际的指导我们工作。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3

一、食品的核污染问题

1.核污染

所谓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具有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等特点。

核污染的起因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的,既存在核辐射问题,对抢修工人的直接照射危害,在日本本土的空气及周边构架的空气中都检测出不同剂量的原子尘埃;也从核电站周边的土壤及水源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甚至在大叶蔬菜及牛奶中检测到超过卫生标准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典型的核污染现象。

2.食品核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根据引起食品污染的物质种类不同, 食品污染可被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其中食品核污染属于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即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谓核污染的食品是指含有了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其中的放射性元素继续产生射线,破坏人体细胞和DNA,最后导致癌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存在,通常的食物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有没有放射性”,而是“放射性有多强”。正常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物不会有超过常规强度的放射性,一般也就不会去检测。如果出现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其他严重的核事故,它们就有可能通过水和土壤进入植物体内,在进入动物体内。于是,这个地方生产的任何食物都可能被污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食物进行放射性的检测。如果明显高于通常值,这些食物就是“辐射污染的食物”,不能再食用。跟细菌等污染不同,食物加工手段,不管煎炒烹炸还是涮煮烤蒸,都无法破坏这些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核污染中的放射性沉降物除直接通过辐射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外,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一般来说,放射性物质主要经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其中食物占94~95%,饮用水占 4~5%), 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的较少。而在核试验和核工业泄漏事故时,放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条途径均可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其危害性因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人体差异、浓集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人在大剂量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放射病,并可致死;一般剂量和小剂量照射,均能引起慢性放射病和长期效应,如血液学变化,减退,生育能力障碍,以及诱发肿瘤等,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4.食品核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特点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期内照射作用。具有种类较多、半衰期一般较长、被人摄取的机会多、 有的在人体内可长期蓄积、影响或危害程度大、消除影响的时间长等特点。

二、核物质污染食品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为的放射性物质。

1.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成两大类,其一为宇宙射线的粒子与大气中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如14C、3H等;其二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核素及其衰变产物,如238U、235U、32Th和40K、87Rb等。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中。矿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水体流动的稀释扩散等进入大气,成为放射性尘埃,又经气流和雨水扩散,大部分会沉降到江河湖海和大地表面,污染水域和植被,通过吸附滞留、固着滞留、生化浓缩、物化浓缩、生物回游运转等方式进入生物圈,然后通过作物、饲料、牧草等进入畜禽体内,最终以食品途径进入人体。

各种放射性物质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转移过程,会受到诸如放射性物质的性质、环境条件、动植物的代谢情况和人的膳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成为动植物组织的成分之一,这就形成了环境天然放射性本底。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取决于天然放射性污染的机会规律和生物富集作用,一般认为,除非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核素含量很高,基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2.食品中的人工放射性物质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核能不仅仅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核工业、核动力工业、放射性矿石的开采与冶炼、医学、辐照食品技术、农业、科研等领域,使地球表面的人工放射性物质明显增加。如核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随同高温气流被带到不同的高度,大部分在爆点的附近地区沉降下来,较小的粒子能进入对流层甚至平流层,绕地球运行,经数天,数月或数年缓慢地沉降到地面。因此,核试验的污染带有全球性,且为放射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核电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从一座核电站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极微量的浓度几乎检不出来,但核电站的温排水排放量很大,经过水生生物的生物链,被成千上万倍地浓缩,成为水产食品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一个来源。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环境中人工的放射性核物质人为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31I、90Sr、89Sr 、137Cs,主要来源于核爆炸,核废物的排放和意外事故。自从人类利用核物质以来,人为核污染事故已发生不少。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是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其危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三、核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核污染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因核泄漏、核事故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更应该在利用核辐照技术处理食品时注意这类问题。因辐照食品可通过核辐射技术杀灭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害虫,可不经高温处理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品质,是食品保鲜的有力措施之一。食品在接受核辐射后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营养成分的破坏

辐照后食品中的营养素受到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被破坏或变性,存在营养价值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对蛋白质和维生素A、E、K及维生素C的破坏,同时也涉及感官性状的变化。但因日常人们食用辐照食品比例很低,每天大量食用的混合膳食相比,不会因辐射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损失而造成营养不足和食品的安全性。

2.有害物质的生成

辐照后的食品是否生成有害成分或带来有害作用的问题,与照射剂量有关。过高剂量 (大于 104Gy) 照射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低剂量 ( 小于 104Gy) 的照射,目前尚未发现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辐照处理食品时,只要使用规定照射剂量,就可降低放射物质对食品营养物质破坏的程度

3.致癌物质的生成

1968年美国曾对高剂量辐照的火腿进行动物试验,观察到受试动物除繁殖能力及哺乳行为下降、死亡率增高、体重增长率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外,还观察 到肿瘤的发生率比对照动物高。但中剂量(103~104Gy)和低剂量辐照食品的实验,还未发现致病效应。目前,研究者们认为,食品在推荐和批准条件下辐照时,不会产生具有危害水平的致癌物。

4.诱变物质的生成

辐照食品可能生成具有诱变和细胞毒性的少量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可能诱导遗传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畸变。实验表明,用经过照射的培养基来饲养果蝇,则其突变率增加,数代后死亡率增加。

5.伤残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是引起食品霉烂变质的主要因素,控制或杀灭食品表面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是目前提高食品保鲜的手段之一,其中,利用核辐射技术灭菌就是其中的一项手段。已有实验证实,在完全杀菌剂量(4.5×10-2Gy 至5.0×10-2Gy)以下,微生物会出现耐放射性,而且反复照射,其耐性成倍增加。这种伤残微生物菌丛的变化,生成与原来腐败微生物不同的有害生成物,有可能造成新的危害。

四、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食品放射性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时间的照射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污染,必须从预防入手。防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源。

1.适时或定期地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经常预测,及时掌握污染的动态。进行核试验,要事先做好附近地区生物和食品的预防覆盖工作,事后适时开展放射性沉降物的监测。对应用于工农业、医学和科学实验的核装置及同位素装置附近地区的食品,要定期进行卫生监督。

2.防止已受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坚持对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按章处理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偶然性放射性污染,要全力进行控制,把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包装密闭的食品因干燥灰尘使外部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可用擦洗或吸尘方法除去。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食品内部或已渗入食品组成成分时,则应予以销毁。

目前,核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保鲜等环节,只要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就可以避免食品核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莫惠兰.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的思考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 第14期.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4

随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快速提高。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也随之高速发展,为提高生产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伴随而来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让人类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电气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电磁污染、无线电干扰、电压高次谐波、电流高次谐波、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事故及检修对环境的污染、及腐蚀污染等。其中电磁污染已成为公认的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倍受关注。

1 电磁污染

1.1 电磁污染的定义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交流电在其周围都要形成交变的电场,交变的电场又产生交变的磁场,交变的磁场又产生交变的电场,这种交变的电场与交变的磁场相互垂直,以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交替地产生并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即为电磁波。

电磁辐射达到一定量级时就形成电磁污染。我们工作生活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工厂、车间,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电磁环境。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环境中传播,它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没有静止的质量。不像建筑物、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那样可以静止的安放在某一空间,有其固定的体积和重量。电磁波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但是却确实存在,可以用仪器探测到。正是电磁波具有不独占空间,不存在空间物理外形互斥这一特殊属性,使得我们所处生产空间电磁环境错综复杂,可能形成明显或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污染包括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主要指射频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又被称为频谱污染或电噪声污染。

1.2 电磁污染的来源

构成电磁污染的电磁辐射首先产生于天然的电磁环境,包括来自行星、恒星和银河系即宇宙方面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大气层、电离层、地面磁场和地球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人为电磁辐射,有电波发射设施,通信设施,各种高频设备,交通设备,电力设备,家用电器等等。

这里主要研究供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污染及电噪声。

1.2.1 输配电系统、电气设备放电所造成的污染源

(1)在送配电系统中,高压线、大电流会引起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大地泄露电流等情况,使得周围的电荷在空气介质中发生移动,都会造成电晕放电污染。电晕放电,是电极间的气体还没有被击穿,电荷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进行的放电,放电的现象是:在黑暗中可以看到电极的尖端有蓝色的光晕。

(2)辉光放电,在生产生活中用以照明的日光灯,装饰用的霓虹灯,和氖稳压管、氦氖激光管等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是指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气体放电现象。辉光放电包括正常辉光和反常辉光两个过程阶段。

(3)弧光放电,在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焊接和高熔点金属的切割,在医学上用作紫外线源(汞弧灯),在地铁和电气铁路工作时,及等大电流电路开关接通、断开时都会产生的弧光放电。弧光放电,呈现弧状白光并产生高温的气体放电现象。无论在稀薄气体、金属蒸气或大气中,当电源功率较大,能提供足够大的电流(几安到几十安),使气体击穿,发出强烈光辉,产生高温(几千到上万度),这种气体自持放电的形式就是弧光放电。

(4)火花放电,雷电就是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火花放电。工业上各种燃油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应用电路的整流器,工业、科学实验的放电管都会产生火花放电。当高压电源的功率不太大时,高电压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出现闪光和爆裂声的气体放电现象。由于气体击穿后突然由绝缘体变为良导体,电流猛增,而电源功率不够,因此电压下降,放电暂时熄灭,待电压恢复再次放电。所以火花放电具有间隙性。火花放电时,碰撞电离并不发生在电极间的整个区域内,只是沿着狭窄曲折的发光通道进行,并伴随爆裂声。

1.2.2 工频交变电磁场源

工频电磁场,任何一种接通电源的交流电器设备周围,输电线、电线周围都会产生工频电磁场。如车间的机床、显示屏,电视机、计算机等等。甚至是电器接通、关闭的时候,都会产生短暂的电磁场脉冲。这种电磁场是工作的工频交流电产生的,频率和工频交流电相同,被称作工频电磁场。

1.2.3 射频辐射场源

高频热处理、焊接、冶炼;半导体材料加工;食品工业用的高频炉;塑料制品的热合、木材、棉纱烘干,橡胶硫化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电磁射频辐射。在我们的通信和生活中射频波波段的电磁波更是比比皆是。如:雷达导航、探测、通讯、微波加热(微波炉)、电视、核物理科学研究。

射频辐射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高频是频率由100kHz~300MHz的电磁波;微波是频率由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又称无线电波。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2.1 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

2.1.1 危害性

电磁辐射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对电磁环境内的电气设备电子装置产生干扰。对周围人员的健康损害两个方面。

2.1.2 潜伏性

电磁辐射污染属于能量流污染,这一污染很难被人感知,部分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性仍然未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其危害性或者说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存在危害的潜伏性。

2.1.3 不可预测性

关于电磁辐射与人体致病之间的致病机理还没有科学上的定论。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作用还没有清楚的得到认识,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如国际辐射保护协会:“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无法证实暴露在电磁场与癌症有关联。”;世界健康组织:“暴露在极低频电磁场不会产生生理影响。”

2.1.4 隐蔽性

在我们工作、生活中,辐射源很多,输配电线路、电气设备、电脑、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手机等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而电磁波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但是却确实存在,可以用仪器探测到。正是电磁波具有不独占空间,不存在空间物理外形互斥这一特殊属性电磁辐射污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2 电磁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电磁污染环境产生电磁干扰,经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可以使电气设备、电子设备控制装置及过程测量装置性能下降、工作不正常或发生故障。高电平电磁感应和辐射可以引起易燃易爆物质、挥发性液体或气体爆炸性介质发生意外爆炸或燃烧。电磁辐射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危害。

2.3 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电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电磁辐射和微波对人体危害最大。若长期生活在电磁污染的环境中,由于磁场的改变,人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群和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易激动和月经紊乱等症状。

科学家经过15年的研究发现,细胞膜对电磁辐射相当敏感,由此会产生生物化学改变,导致细胞的激素、蛋白质等生产速度变化。不管这些细胞自身是否有危害,都对其他细胞的功能导致连锁反应,出现功能障碍。引起眼部其他疾病等;破坏的生精能力,导致不孕症;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儿童的神经系统娇嫩,若遭受到强大的电磁辐射后,使大脑发育迟缓,生物钟调节紊乱,人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候群。

3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3.1 电磁污染的防护原理

3.1.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备辐射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03-11批准,1988-06-01实施了《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3.1.2 必须从产品设计、屏蔽及吸收等角度入手,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方案,减少污染源,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与危害

3.1.3 加强电气系统及装置的抗干扰设计,使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电磁、电噪声干扰。其设计原则为:(1)抑制噪声源,直接消除干扰产生原因;(2)切断电磁干扰的传递途径,提高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3)加强设备抗干扰能力,降低噪声敏感度。

3.1.4 工业布局应当合理,使电磁污染源远离居民稠密区和对电磁污染敏感的重要设备区。

3.2 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

对已进入环境中的电磁污染采取技术防范措施,避免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干扰。

3.2.1 工业、科学和医学中应用的电磁辐射设备,出厂时必须具有满足“无线电干扰限值”的证明书。运行时应定期检查这些设备的漏能水平,不得在高漏能水平下使用,从根本上治理电磁污染源。如在变电所中,当电压大于35kV时一般不采用矩形母线,而采用圆形或管形母线;在线路施工中,应避免造成导线的损伤,出现毛刺等。

3.2.2 合理布局,使污染源远离居民稠密区,设置安全带、植树造林、用能吸收电磁辐射的材料进行屏蔽防护,提高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

3.2.3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具有屏蔽功能的工作服、戴具屏蔽功能的工作帽和眼镜等一切必要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

4 结束语

电气设备、电子设备已经不可取代的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污染,我们应该提高对电磁辐射危害性的认识,树立防范意识,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防护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5

(一)放射性的概念。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量。原子序数在83(铋)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二)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生物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i”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使得人工辐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机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弱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对于放射线的危害,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在常人的印象里,它是与威力无比的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全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呼声的高涨,核武器的禁止使用,核试验已大大减少,人们似乎已经远离放射线危害。然而近年来,“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在工农业、医疗、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线危害的可能性却在增大。”ii

(一)产生危害的原理、途径及程度。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 主要是使机体分子产生电离和激发, 破坏生物机体的正常机能。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即射线直接作用于组成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酵素等而引起电离和激发, 并使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引起人体生命过程的改变; 也可以是间接的, 即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起作用, 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 破坏有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 引起机体系列反应, 造成生物效应。由于水占人体重量的70%左右, 所以射线间接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直接作用更大。应指出的是, “射线对机体作用是综合性的( 直接作用加间接作用) , 在同等条件下, 内辐射( 例如氡的吸入) 要比外辐射( 例如C射线) 危害更大iii”。大气和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 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直接照射、遗传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部分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循环, 并经食物链进入人体。

(二)来自居室的危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 由于它具有不断衰变并放出射线的特性, 以及放射性环境、放射性诊断等对人体直接辐照, 即内照射和外照射, 使体内组织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并给组织造成损伤。其中氡的危害最为显著, 1998 年WTO 公布放射性氡为人类癌症的主要致病元凶之一。随着人们对居室美化装修的升温, 花岗岩等石材由于质地坚硬、豪华美观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居室污染也在加剧。

(三)对人的影响。人和动物因不遵守防护规则而接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和食品, 都有可能产生放射性疾病。放射病是由于放射性损伤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四)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放射线具有能够穿透人体,使组织细胞和体液发生物理与化学变化,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的特性,胚胎或胎儿对X 线及各种射线敏感性更高。“根据照射量和照射期的不同,分别会出现以下后果:致死效应、致畸效应、致严重智力低下、致癌效应iv”。

三、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

放射线对生物机体的危害程度与机体吸收的辐射能量密切相关。如何对它进行防护,以减少射线的危害呢? 减少体外照射和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是核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使用电离辐射源的一切实践活动, 都必须遵从:1.实践正当化;2.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制。

(一)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1)时间防护。人体受照时间越长, 人体接受的照射量越大, 这就要求操作准确、敏捷, 以减少受照射时间, 达到防护目的; 也可以增配工作人员轮换操作, 以减少每人的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人距离辐射源越近, 受照量越大。因此应在远距离操作, 以减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3)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合适的屏蔽材料, 利用屏蔽材料对射线的吸收降低外照射剂量。

(二)尽可能减少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后所造成的照射, 其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1)防止居室的氡气污染

1.已装修好的用户, 如放射性不超标或超标不大严重, 通过每天开门窗3 h 以上, 可使室内氡气浓度保持在安全水平。许多房间( 尤其是1 楼) , 即使各种石材、墙砖的放射性检测不超标, 门窗关闭2 天以上, 氡气累积的浓度也会升至原来的数倍, 对人体造成危害, 特别是面积较小的房间更需通风。

2.对于已发现地面或墙体放射性超标较严重, 应将超标部分拆除更换低放射性材料, 也可通过在墙体或地面直接覆盖放射性水平很低的石材或其它材料, 能全部阻挡A、B粒子和部分C粒子, 并使氡气无法进入空气。

(2)防止意外伤害。医生使用射线装置给病人诊治病症时, 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 严格X 射线检查的适应症, 使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耐心劝导那些主动要求但不需要使用射线装置诊治的病人, 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同时, 要避免让某些无防护意识的陪护者免受照射。尤其对儿童的X 射线滥用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3) 孕妇特别注意。“孕期应禁止接触X 射线, 即使必需的检查, 也应保护非受检部位, 使X 射线的辐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v”。由于电脑及其机房有电磁辐射、噪音及光照不适, 存在着电子设备的污染, 因此经常接触电脑的妇女, 怀孕后最好不要上机, 以减少电磁波给母婴带来的危害。

结语

环境中的各种放射性污染都能影响人类健康, 放射性物质不仅能引起外照射, 还能通过呼吸、摄食和皮肤接触进入体内, 并由血液输送到有关器官, 产生内照射, 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污染相比, 它不易被人们察觉, 却容易在人体中积累。人们对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采取适当的防护, 从而保护自身的健康。

注释:

i 蔡守秋.新编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8.

ii 俞誉福.环境放射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iii常桂兰.氡与氡的危害[J].铀矿地质,2002,18(2):125-126.

iv李春梅.核武器爆炸对人的远期影响[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

v王吉英,谢元忠, 丁晓民,等.浅议医用诊断X 射线防护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1999(04).

【参考文献】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6

一、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是生产中分离出的氯化氢、硫化氢等排入大气,亦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气,侵蚀衣物,损毁建筑物,使树木枯黄、庄稼受害、河鱼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业的粉尘,造纸工业的废液,及染料、炸药、石油、酸碱精致等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给环境带来污染。20世纪20年代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急剧增长,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

二、环境污染与保护

(一)废气的排放与防治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称为大气污染公害。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产生的和人为污染产生的两大类。前者是指由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大风等)造成的污染物。后者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人为的污染源具体有五种:工业污染源、交通及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军事或科学试验污染源。工业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有: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原料热分解(化合、挥发)产生的废气及各种粉尘。

废气的防治首先从选择生产工艺方法着手,以避免或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排放,尽量做到把有害气体变为无害气体再排放。排放时也要在允许的排放标准内才可以,对于难于治理的废气也要在有关部门允许下采取高空稀释排放办法。

(二)废水的排放与防治

水质的污染是指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数量,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水质具有毒性而不能使用。工业对水造成污染的物质主要有:砷、酚氟化物、氰类化合物以及重金属铅、汞、镉、铬以及它们的化合物。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多数是通过生产、冷却及洗涤等进入的。废水的特点是pH值高、无机固体悬浮物多、生化需氧量(BOD)及化学需氧量(COD)低。

废水净化的目的是将废水中有害的物质,以某种方式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成无害而稳定的物质,因此一般前期处理都采用由工厂分别处理,再进一步采取市政集中处理的方法。废水处理的技术有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法等

(三)废渣的分类与处理

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统称为废渣。分类有:有毒废物,易燃废物,有腐蚀性的废物,能传染疾病的废物,有化学反应性的废物

废渣的处理有两种途径:一是资源化:二是填埋处理。由于废渣往往是可资利用,转化为其它有用的资源。因此,废渣处理首先应该是研究其资源化的途径,做到变废为宝。只有现有技术条件无法资源化,才考虑填埋处理。

(四)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直至死亡。

目前主要防治措施有:(1)核企业厂址选择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烈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照剂量较低。(2)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备选型考虑废物产生量少和运行安全可靠。(3)废水和废气经过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放射性核素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对浓集的放射性废水一般进行固化处理。α核素污染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4)在核企业周围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进行监测。

(五)噪声的污染与控制

噪声一般是指那些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作用的声音。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噪声越来越强、污染面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第三大公害,且有成为公害之首的趋势。研究并控制和清除噪声,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

噪声只有存在传播途径和接收者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干扰。因此,防治噪声的基本途径是消除或降低声源噪声,隔离噪声及接受者的个人防护。

三、对于环境保护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沉重的环境负效应,对此是每个发达国家都遇到过的情况,但是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就必须予以解决,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样换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针对此种状况,我党和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首先要认清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应当从经济模式上予以改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找适合我国现状的经济模式。其次应当认清建立和谐社会不但是建立人类自身的和谐社会,更要寻求建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最后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改善环境现状,例如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机制,减少污染的绝对排放量,控制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发展,采取循环经济模式,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开发新的无污染能源和清洁能源。

综上所述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途径,以循环经济为手段,改变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

四、总结

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说明,环境的状态如何,现在已经成为我们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民环境权利,促进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让我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因此,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孙承咏.环境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3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7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8

内照射防护就是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使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容许限值以下,以保障人体不受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1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特点 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射场所与环境,但已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仍然会对人体造成照射。核素入体后,直到全部衰变或全部排出体外为止,对机体是持续性照射,累及照射剂量。内照射危害较大的核辐射是α、β射线。因为损伤大小取决于电离密度。所以,α>β>γ。内照射人体的危害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①侵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期;②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③核素的理化状态,毒性大小;④核素在体内积聚部位和滞留时间等。如碱金属化合物很快布于全身,碘集中于甲状腺、钙、锶、钚、镭沉积在骨骼中,而氚分布于全身。进入体内的核素排出体外的速度,如90Sr、90Y、239Pu、226Ra等有很长的半排出期,碱金属半排出期较短,14CO2吸入肺后很快排除,惰性气体虽然能够吸入肺内并且溶于血液中,但它们不形成任何人体组织的化合物,也很快被排出体外。2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或者使摄入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就是隔离与稀释两种方法。隔离,就是分隔、包容,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例如为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而被人体吸入,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时,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反应堆舱密闭与其它舱室隔开。稀释,就是把例如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稀释到容许水平以下。例如通风、废水用水稀释、废气用高烟囱排入到大气等。控制工作场所内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除通风稀释分散外,还可以采用去污措施控制表面污染水平使污染的空气净化。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主要有三个途径:呼吸进入、口腔进入、创伤进入。从而造成内照射和体内污染。3.1吸入 放射性气体和液体或固体微粒都可能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气体往往迅速吸收入血。放射性气溶胶粒子直径>10um者,往往不能进入肺泡。吸入被看作最危险的途径。3.2食入 工作人员有时用口腔接触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的器具、物品、或环境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通过食物、饮用水导致居民和工作人员长时间摄入放射性物质。胃肠道对核素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核素的化学性质。3.3皮入 当皮肤创伤时,放射性物质通过伤口进入,吸收率较高。4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主要是"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包容就是密闭。将可能成为污染的污染源的辐射源实行容器密闭。如通风厨、手套箱。操作强放射性物质时,在密闭热室内用机械操作手操作。工作人员穿戴工作服、鞋、帽、口罩、手套、围裙等,使工作人员围封起来,以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隔离,还便于区分管理。 净化,就是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去污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体表面放射性水平。如空气净化就是根据空气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性质不同,分别可以选用吸附、过滤、除尘等方法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放射性粉尘的浓度。再如放射性废水在排放前应根据污水性质和其被污染的放射性核素特点,可选用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贮存衰变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以降低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 稀释,就是利用大量空气或水冲稀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使之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当放射性物质没有密封的包壳时,有可能向环境扩散,这种物质称开放型或非密闭型放射性物质。挡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联合使用。 内照射防护措施还主要有:将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类和工作场所分级;开放型工作场所分区和内部建筑特殊要求;开放型实验室的重要设备设有通风厨和手套箱;开放型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开放型工作场所严格管理制度;内照射检测等。4.1防吸入的一般措施 ①尽量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空气污染是造成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如限制污染源;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实行检测等;②对已污染的空气,采取空气净化、空气稀释、密闭包容和备用个人防护用品等。4.2防食入一般措施 主要防止手和衣物污染食物和水源污染食入。为此,①禁止放射性工作场所吃、喝和吸烟;②为防止手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戴手套,手污染时必须要认真洗手,指甲常剪;③为保持食堂和宿舍卫生,不许穿着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④警惕食用水源的污染。4.3防皮入的措施 手或皮肤有小创伤时,要妥善包扎好并戴上手套,才能操作低水平的放射性;不准用有机溶剂洗手,避免增加皮肤渗透性。5放射性核素的排出与加速排出的治疗5.1排出 放射性核素主要通过胃肠道(粪便)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汗腺、唾液腺排出体外。但各种核素的排出途径和速率与其种类、物态、入体途径和代谢特点有关。胃肠道是各种核素的主要排出途径。①凡经口入体的放射性核素都有粪便排出体外,②分部积聚在肝脏的核素,经胆汁排入胃肠道后,再有粪便排出体外,③各种核素代谢过程中,未被吸收部分也将有粪便排出。肾脏是被有机体吸收的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排出途径,也是入血的核素主要排出途径。就排出核素数量而言,粪便要比尿得多,一般来说,粪与尿的放射性排出比例为9:1,因入体途径。核素种类、入体时间长短及个体代谢特点而有很大差异。气体和挥发性核素主要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且排出率高,排出速度快。5.2核素加速排出治疗 核素体内污染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加速排出最初沉积部位的放射性核素,采取减少吸收措施。吸入污染时最初沉积部位至呼吸道和肺;口入污染时指胃肠道;体表污染时指被污染的体表部位。②对已经吸收的核素采取加速排出措施。 这两类加速排出治疗措施,对放射损伤来说,均属于预防措施,应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开始治疗时间。假如核素多数尚停留于最初污染部位,则阻止吸收措施将起到很大作用,假若核素相当部分刚刚抵达源器官,则以药物加速排出治疗效果颇佳,倘若核素污染时间已久,核素已沉积于源器官中,则加速排出药物效果甚微。 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措施。①减少吸收措施:核素污染时,鼻咽腔往往沉积大量核素,首先用棉签拭去鼻孔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腔喷洒血管收缩剂,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咽腔。必要时给予祛痰剂,如氯化铵和碘化钾。②减少放射性核素食入吸收措施:首先进行空腔含漱;催吐:用钝器引吐,或用药物催吐。 必要时洗胃,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均可。勿用可促进放射性核素溶解和吸收的酸性溶液。服用沉淀剂和缓泻剂对清除各种核素污染都有效。常用硫酸镁10g,硫酸钠15g。一般在放射性物质摄入后3~4h后应用。 清除137Cs内污染采用亚铁氰化物效果显著。应用最多的是亚铁氰化物的三价铁盐,即普鲁士兰,且长期服用无毒。6结论 238U、235U、239Pu等核素都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内照射,只有正确的认识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对内照射进行防护,才能把内照射降低到最低水平,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及保持。参考文献:[1]马兴田,主编.舰船辐射安全学[J].海军工程大学,2008.[2]《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编写组.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M].北京:中国人名战时出版社,1980.[3]李星洪,编著.辐射防护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编辑/孙杰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9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伟大的造物者用了46亿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花有草,有山有水,蓝天白云,四季分明的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几百年里,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毁灭着。人口极具增长,日益发达的工业化的背后是无限的破坏地球资源。当《2012》等各种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充斥着我们荧屏时,我们才猛然发现: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发达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的生存负担。这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严重的负担,而在环境污染中,化学污染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这其中,大气污染、跟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是跟化学发展密不可分的。

1化学与大气污染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此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由于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影响,空气中的氮和氧相对恒定。这是正常的大气。被污染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多。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

大气污染的影响有很多,按照受害对象可以简单分为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影响、对全球性气候的影响。

1.1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缺少了空气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另外,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1.2对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1.3大气污染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

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酸雨、温室效应等很多问题跟大气的污染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将严重改变地球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各种生存危机:水供需矛盾加剧;天灾威胁加重;岛国命运堪忧;夏天热浪滚滚;生物链被打乱;传染疾病肆虐。笼罩着我们的大气,一旦污染,势必将关系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2化学与水污染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② 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③ 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3化学与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急性损伤。轻者有脱毛、感染等症状。当剂量更大时,出现腹泻、呕吐等肠胃损伤。在极高的剂量照射下,发生中枢神经损伤至直死亡。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有:原子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物,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以及医疗、科研排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等。

从这些污染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与工业都是离不开的。工业发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工业生产中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产生强大噪音,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城市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各类工业排放的“三废”有害成分和数量不同,对城市环境影响也不同。废气污染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废水污染以化工、纤维与钢铁工业影响最大;废渣则以高炉为最多,每吨产品排除出渣300-400kg,体积则为铁的3倍。

如今,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渐的影响到了所有的地球人,不论贫富,不分男女。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也在努力的寻找补救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然而,当初我们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我们就不得不暂缓经济的发展来发展环境。除去经济上的因素,我们还必须有严谨的法律和严格的执行力。这样,数管齐下,我们才能遏制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危害,拉住地球走向奔溃的脚步。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10

1研究区概况

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开阳县金钟镇境内,是一个质优量大的特大型矿床,矿石中P2O5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高达34.23%,现在每年能开采500×104 t磷矿石。研究区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以震旦系、寒武系分布最广,岩系为沉积岩,其中以白云岩为主,还有含砂质泥岩和白云质页岩,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大陆性气候。矿区地势切割强烈,由于背斜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开阳磷矿可自然分成6个矿段:沙坝土矿段、马路坪矿段、牛赶冲矿段、两岔河矿段、用沙坝矿段和极乐矿段。洋水河是研究区唯一的河流,流量为14 475.02~1 425 591.19 m3·d-1,河水由南向北流出矿区,并与风岩河交汇,最终汇入乌江,地表水系属乌江水系。由于受到磷矿资源开采活动的影响,洋水河污染严重,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境内的几座磷矿山及矿粉厂排出的“三废”[8]。

2样品采集与分析

2.1样品采集

沿洋水河流向自上游未受或少受磷矿开采影响的河段开始,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特征和污染源分布特征,用平行法采集水体样品:在采集水样的同时采集该采样点处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用聚乙烯瓶采集离河床有一定距离的流动水和直接排入洋水河的矿井冷却水(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废水),同一采样点采集2瓶水样,用精密便携式ORP 测量仪测量水样的Ph值和Eh值,采集水样前聚乙烯瓶用采样点处的流动水清洗3次。用不锈钢铲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用白色布样袋盛装,外套聚乙烯塑料袋,采样点位置用GPS定位(图1),所有样品贴好标签运回实验室分析。

图1采样点分布

Fig.1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2.2样品处理与分析

水样中铀、钍的质量浓度用ICPMS直接测定;表层沉积物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自然风干,剔除砾石等,用玛瑙研钵研细过200目(粒径为0.071 mm)尼龙筛,装入样品袋,放入干燥器中待测。固体样品中铀、钍的总量主要采用 HNO3HF高压密封消解,用ICPMS测定。为保证试验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空白样校正仪器的零基准,用水系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7309全程控制,同时选取20%的样品做平行样,平行样之间的误差控制在±5%以内,试验中所需的酸均为微电子级,其他试剂均为优级纯,试验所用水均为超纯水。

2.3评价方法

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9]对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加入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毒性系数,主要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对生态系统或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

单个重金属的污染系数Cf为

Cf=CsCn(1)

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为

Er=TrCf(2)

式中:Cs为实测值;Cn为背景参比值;Tr为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

不同研究对背景参比值的选择各不相同。Hakanson提出以工业化以前全球沉积物核素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9]。为了更好地反映洋水河污染现状,本研究以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作为参比值[10],相对定量地反映洋水河污染程度。对于铀的毒性响应系数,目前还没有可以参考的铀毒性响应系数,由于铀的化学行为和生理毒性与其他核素(尤其是铅)类似而受到广泛关注[1115],而铅的毒性响应系数为5,所以本文定义铀的毒性响应系数为5。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分级范围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本次研究仅涉及1种污染物,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所研究的8种污染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对基于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进行调整。单个重金属的污染指 数最低级上限值为参评污染物数目(1种),其余级别上限值依次加倍。Er最低级上限值由Cf最低级上限值(1种)与毒性响应系数相乘得到,其余级别上限值依次加倍[1618],据此得到本研究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表1)。

表1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Tab.1Grade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Indexes

取值范围等级划分

Cf<1污染程度低

1≤Cf<2污染程度中等

2≤Cf<4污染程度较高

Cf≥4污染程度高

Er<5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

5≤Er <1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中等

10≤Er <2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高

20≤Er <4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高

Er≥40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极高

3结果与讨论

3.1河水中铀、钍质量浓度分布富集特征

河水样品中铀、钍质量浓度测定结果见表2。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958 44 ng·mL-1,范围为1.763 2~0.691 2 ng·mL-1;钍在河水中的质量浓度极低,接近于0,这主要是由于钍和铀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造成的。铀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U4+和U6+形式存在,在表生条件下铀通常以U6+存在并形成UO2+2,其化合物多是易溶的;而钍只有Th4+,在地球表面条件下迁移能力较弱。在磷矿资源开采过程中,进入近地表环境介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在长期风化淋溶作用下大部分都迁移进入水体,而钍则大部分留在原地,这使得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远远高于钍;与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相比,矿井冷却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为287 ng·mL-1,是河水中铀平均质量浓度的2.99倍,这说明磷矿资源采选过程中产生的矿山废水是造成洋水河河水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主要原因。磷矿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洋水河造成流域放射性污染的事实不容忽视。

表2河水中铀、钍质量浓度

Tab.2Mass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River Water

样品编号或来源ρ(Th)/(ng·mL-1)ρ(U)/(ng·mL-1)ρ(Th)/ρ(U)

P01—0.570 6—

P020.001 31.317 00.002 00

P030.000 21.763 20.000 10

P040.003 01.214 70.002 00

P050.001 81.122 70.002 00

P060.000 70.692 00.010 00

P070.000 10.538 80.000 10

P080.003 50.719 30.005 00

P090.001 30.691 20.001 90

矿井冷却水0.000 12.870 00.000 03

注:“—”表示未检出;ρ(·)为元素质量浓度。

对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河水中铀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趋势,这可能与沿岸磷矿企业的分布有关。洋水河上游除了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之外,还密集分布着多家私营磷矿企业。洋水河是沿岸磷矿企业直接的纳污水体,尤其是选矿废水或矿井冷却水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水中,导致铀在水体中富集;穿过洋水矿区,河水中铀的质量浓度逐渐降低,一方面可能是河水中的铀随水流迁移过程中逐渐转入到底泥中,使水体中铀的质量浓度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下游其他水体对洋水河河水的补给稀释了铀的质量浓度。 河水中ρ(Th)/ρ(U)值远小于1,这说明放射性核素钍不易富集在河水中,而铀易于在河水中富集,并且铀会随河水不断迁移,进而扩大其污染范围。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对比磷矿资源开采对河水中放射性核素的影响程度,引用中国部分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及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表3)跟本研究进行对比。

表3中国部分河水及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

Tab.3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in Part Rivers ofChina and the Rivers Around the World 河水来源或标准铀平均质量浓度/(ng·mL-1)数据来源

洋水河河水0.89本文

乌江水0.66文献[19]

长江水0.59文献[20]

黄浦江水0.51文献[21]

西安黑河河水0.38文献[22]

珠江水0.69文献[23]

中国河水1.66文献[23]

世界河水0.31文献[24]

中国露天水源铀最大限制50.00文献[25]

表3表明,洋水河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高于中国部分河水和世界河水中铀的平均质量浓度,这说明磷矿资源采选活动已造成放射性核素铀在洋水河的富集,但其质量浓度远低于中国露天水体中铀最大限制质量浓度。

3.2表层沉积物中铀、钍含量分布富集特征

从表4、5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钍的含量为(8.55~2.94)×10-6,平均为5.43×10-6,低于中国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平均值(9.33×10-6),铀的含量为(622~3.94)×10-6,平均为4.95×10-6,是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平均值(2.21×10-6)的2.24倍。水系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整体上呈现上游含量低、下游含量逐渐增高的趋势,这说明放射性核素在随水迁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从水体中逐渐转入到沉积物中,并在沉积物中富集。放射性核素w(Th)/w(U)值接近于1,这说明钍和铀在沉积物中均有富集,且富集程度相当。通过与中国部分河水沉积物中钍、铀质量浓度的对比分析,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含量高于石亭江、沱江、长江水系沉积物。沉积物作为水体的纳

表4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铀、钍含量

Tab.4Content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Yangshui River

样品编号w(Th)/10-6w(U)/10-6w(Th)/w(U)

P012.944.490.65

P025.014.541.10

P035.414.741.21

P044.164.041.03

P056.035.741.05

P065.025.530.91

P075.034.811.05

P086.726.221.08

P098.594.401.95

注:w(·)为元素含量。

表5中国部分河水沉积物中铀、钍平均含量

Tab.5Average Content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the Sediment of Part Rivers, China

沉积物来源或推荐值w(Th)/10-6w(U)/10-6数据来源

洋水河水系5.434.95本文

绵远河水系3.205.68文献[26]

石亭江水系4.603.64文献[26]

沱江水系7.003.30文献[26]

长江水系13.003.50文献[27]

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推荐值 9.332.21文献[28]

污受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并可能会使其成为具有潜在危害的二次污染源,对水生动植物生存及人类健康造成长期潜在危害。

3.3河水沉积物体系中铀、钍分布特征

在河水沉积物体系中,放射性核素铀、钍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在上覆水体中的质量浓度,尤其是放射性核素钍在沉积物中的富集程度更为明显,这也使得在表生环境中紧密共生的铀和钍在河水这一界面上发生了铀、钍分离,这主要是铀和钍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所致。河水沉积物体系中,河水ρ(Th)和沉积物w(Th)比值(0.000 000 3 ng·mL-1)以及河水ρ(U)和沉积物w(U)比值(0.000 19 ng·mL-1)说明放射性核素铀和钍都易于富集在沉积物中,相对而言铀在河水中的溶解度较钍更大。

3.4表层沉积物中铀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铀的评价结果见表6。

表6铀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Tab.6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es of Uranium

元素CcCsCfEr

铀4.694.951.065.30

表6表明,放射性核素铀在洋水河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污染指数为1.06,属于中等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5.30,铀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同时,由于研究区属于放射性核素分布的高背景区(表7),再加上人类采矿活动导致放射性核素在矿区环境介质中的进一步富集,其潜在生态危害不容忽视。

表7中国部分地区土壤环境铀、钍背景值

Tab.7Soil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in Part Regions of China

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陕西

铀含量/10-64.691.222.872.66

钍含量/10-617.1915.4013.8412.47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11

任何交流电路在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空间内都会产生电场和磁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替产生,人们把这种具有电场与磁场的作用空间称为电磁场。电场与磁场之间不停地作用、振荡、运动着,形成了电磁波。人们把电磁波由近及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来源

(一) 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通常是指人类使用产生电磁辐射的器具所泄漏的电磁能量流传播到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从广义上说,一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影响的电磁辐射都属于电磁污染。从无线电波到远红外线及红外线,再到可见光、紫外光,直至X射线等放射性辐射都属于电磁波范围。这里所说的电磁污染仅指由无线电波产生的电磁辐射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二) 电磁辐射污染源

电磁辐射污染按其来源可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是由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大气层的电磁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造成的;人工电磁辐射污染来自各种人工制造的电子设备,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电磁辐射污染源。

人工电磁辐射污染源有六大类:

1. 放电所致污染源。主要是送配电线、放电管、发动机、冷藏车、汽车、电气铁道、电器设备等。

2. 家用电器。例如微波炉、电磁炉、电脑、电热毯、电视机等。

3. 通信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对讲机、无线网络设备等。

4. 工频辐射场源。主要有大功率输电线、电气设备、电气铁路等。

5. 射频辐射场源。主要有高频加热设备、热合机、微波干燥机、理疗机、治疗仪、无线电发射机、雷达等。

6. 建筑物反射。主要是高层楼群、大型金属构件等。

三、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电磁波长越短,对人体危害越大,微波的危害最为突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电磁场下,会引起头痛头晕、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口干舌燥等。如果长时间在可产生微波辐射污染的环境下工作,会使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头痛、嗜睡、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食欲不振、脱发、嗅觉迟钝等。

微波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累积效应。当人体受到一次低功率辐射之后会造成某些不明显的伤害,经过4~7天仍可以恢复。如果在恢复之前又受到第二次辐射污染伤害就会积累,这样多次之后就会造成明显伤害。因此,那些从事微波工作并受低功率辐射时间较长的人,在停止接触微波辐射4~6周后才能恢复工作。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防范措施

防范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应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即远离污染源、缩来说,则应尽量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及缩短接触时间。

对电磁辐射的控制通常采取以下三种手段:

(一)场源控制。对产生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主要是根据匹配原理和谐振原理,把一些特殊的吸收物体放置在电磁辐射场源的一定范围内,将电磁波能吸收转化为热能。

(二)区域控制。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新建扩建工业开发区和新兴城镇,特别是电子工业中心区域,应进行区域控制,把人工磁电场源相对集中,与居民区合理布局,保持能满足环境安全的防护距离。

(三)绿色电磁屏障。在人工电磁辐射场源四周栽植由低到高的绿色植物带,利用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控制和削弱电磁辐射污染。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防范电磁辐射污染呢?按照“远离污染场源与缩短接触时间”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12

一、室内主要污染源

1 居室中的甲醛气体

它来自于装饰材料的各种人造板,粘合剂,油漆,涂料,塑料贴面,壁纸等。事实上很多装修过的民居和公共场所,甲醛是超标的。甲醛具有较长的挥发期,能导致多种不良建筑综合症的发生。

2 放射性及氡气

放射性主要来源于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有铀系、钍系等。氡气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也具有放射性。建筑装饰材料中放射性多来自于石材、陶瓷以及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材料。其中花岗石中放射性较多。放射性核素通过呼吸道或食物等途径为人体所摄取并积累在体内。放射性对人体的损伤是由于人体接受其电离辐射能量所引起的。据资料,氡气是导致肺癌的的第二大杀手,还可能导致血癌。

3 光污染及热污染

光污染是由于外墙热反射玻璃幕墙的位置或方向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热污染除由热反射玻璃引起的外,还可能由于夏季使用空调而造成局部热岛效应引起。另外,装饰材料废弃物,如:废渣难以重新利用和不能很快降解,也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二、现阶段室内污染治理的常用方法

1 空气清新剂:效果明显,异味立即消失,且价格便宜。但它只是用一种气味遮盖另一种气味,有害物质并未消失。

2 消毒剂:杀死病菌、细菌,价格便宜。但其功效单一,仅对细菌、病毒有效,且不能持久,气味重,会造成二次污染。

3 活性炭: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异味,但它只是吸附,不能分解。

4 苯、甲醛捕捉剂:有效去除苯、甲醛污染。但仅针对苯或甲醛,且持续时间短。

5 光触媒:纳米技术,去除各种污染。此技术处在探索及市场验证阶段。它的主要成分为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二氧化钛是一种安全无毒的产品,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它利用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在光照条件下生成有强还原性或氧化性的负氧离子等,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起到防霉、除臭的效果。光触媒的功效可以代替甲醛、苯捕捉剂、消毒剂、空气清新剂;光触媒只起催化作用,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功效持久,本身无毒,无二次污染,安全有效。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

1 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

1)尽量采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污染少的装修材料及高科技的绿色环保型装修材料;

2)应保证建筑物具有合理的室内空间、采光、通风、良好的外部环境绿地、水和空气,预防室内空气污染的产生。

2 治理室内空气污染,降低危害

1)通风换气:新建和装修的房间应尽量延长入住时间。刚装修完7 d~14 d,室内污染物浓度高,其他治理方法的作用都不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开窗通风,交流室内外空气,这是降低室内环境污染最常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2)吸附法:如采用活性炭、灰泥、硅藻等物质,对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吸附以降低其含量。但是吸附法不能降解有害物质,而且只要吸附达到饱和就需要更换吸附材料,处理成本较高。

3)选用适当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根据居室、厨房、卫生间不同的污染特点,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非平衡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臭氧消毒器、家电厂家研制开发的具有空气过滤功能和净化功能的健康空调等,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

4)化学降解法:目前应用较多的光触媒、空气触媒净化技术,是利用催化氧化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细菌体进行氧化分解,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成无毒无害产物并杀灭细菌。“触媒”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对室内重度污染的治理见效快。

5)植物生态技术:在居室内放置一些抗污染的花草,以及从桉树、茶树、檀香树等提取的植物精油,都能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实际中,常青藤能吸收90%的苯;吊兰能“吞食”室内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和氮氧化物;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80%的苯、50%的三氯乙烯;仙人球、芦荟、铁树、虎尾兰、万年青、雏菊都具有空气净化功能;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并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植物精油对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如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能起杀灭作用。但以下这些植物不宜放在居室中:兰花、月季、百合、郁金香、黄杜鹃等。6)遮盖法: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尽可能地封闭地面、墙体的缝隙,能降低污染物的析出量,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3 加强检测,确保健康

1)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中的苯、甲醛、氡等有害物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挥发掉的;2)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家电进驻室内,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建、新装修、长期居住的房间都可以委托专业环保机构进行室内有害物质的检测,针对检测结果请专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防止室内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和环保建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装修装饰材料工业带来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生产技术水平,结合国情、环境特征和经济技术条件,进一步深入开展室内污染等各项研究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菲凤.现代装饰材料所致空气污染及防治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篇13

    1.2水体污染的危害

    1.2.1危害人体健康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汞、铬、铅、镉、砷、氰、放射性元素、致病细菌等有害物质,它们具有很强的毒性,有的是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1.2.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当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连续排入湖泊、水库、河水等处的缓流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便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失去观赏价值。同时,由于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不断死亡,并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可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从以上两方面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1.2.3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良好的水体内,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由于不同的水生生物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将导致种群发生变化,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3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1.3.1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3.2回收有用物质

    1.3.3发展节水型工业

    2.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2大气污染的危害

    2.2.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极易影响人体健康,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其中又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重金属烟尘、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并具有很大的吸收能力。此外,大气污染对眼、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

    2.2.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通常都是经叶背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然后逐渐扩散到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使组织脱水坏死;干扰酶的作用,阻碍各种代谢机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颗粒状污染物则能擦伤叶面、阻碍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颗粒物上的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还可进入植物细胞内,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3其它危害

    大气污染还可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如酸雨)形成全球性灾难;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危害生态环境;危害臭氧层,使人群和动植物对紫外线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等等。

    2.3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不仅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还形成酸雨,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而,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1)大力开发利用水能;

    (2)有步骤地发展核能;

    (3)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

    (4)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3.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的污染与防治

    3.1土壤污染与防治

    3.1.1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1.2土壤污染的防治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3.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3.2.1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3.2.2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3固体废物的防治

    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技术可行、产品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或其中的有害成分无法危害环境,或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3.3噪声污染与防治

    3.3.1噪声的污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3.3.2噪声的防治

    构成噪声污染有声源、声音传播途径与接收者二要素,控制噪声污染可从这二方面着手:降低声源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3.4放射性及电磁、热污染

    3.4.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从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天然放射,可以视为环境的背景值。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核工业;核电站;核燃料后处理厂;核试验等。

    3.4.2电磁的污染及来源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以及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是研究当电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对人体机能产生的破坏作用。

    人为的电磁污染来源于:

    ①脉冲放电;

    ②工频交变电磁场;

    ③射频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中、短波频段电磁场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失调,发生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及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3.4.3热污染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形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即时和潜在的危害现象称为热污染或环境热污染。

    热污染能改变地表状态引起灾害;形成热岛效应;影响渔业生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