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实用13篇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2

1 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专业相关工作的和较强医学影像技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的基层放射科医生。

2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的方法

基层放射科医生的一般既做技术员又做诊断医生。职后教育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职业道德教育,放射科医生除了具有一般的医学道德以外,还要懂得利用最有效的检查、最少的射线量保护病人;这就要求医生有一定的x线防护技术及具备x线摄影技术。恰当的投照条件、投照既能达到诊断目的又能减少射线量。第二,通过书本、互联网学习放射专业技术及诊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非影像专业的学生在医学院读过《医学影像学》,但当实际从事专业x线诊断时,尚显不够用。因此,基层放射科医生应备一本《x线诊断学》、一本《x线检查技术学》,自学或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并且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医生请教,用心揣摩。第三,放射科的老医生做好传、帮、带。在基层公益性卫生单位,有比较好的传统,就是老医生义务帮带新来的医生。老医生介绍所用机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机器的保养,传授工作经验,帮助年轻医生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新进科室的医生在熟悉基本的操作流程、掌握了基本操作,能诊断一些常见病以后,应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这样可以多见病例,积累经验,提高x线诊断水平。

3 讨论

医疗体制的改革,重点在 基层。老百姓在基层医疗单位看病可以就近方便、廉价。一般的常见病、慢性病在基层医院诊治最适合。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好像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侦察兵”,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有时不可或缺。放射科医生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我观察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是放射医学技术与诊断专业设置较少,本专业的人才到基层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凤毛麟角。好多基层放射科医生都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的。如我区基层卫生院及社区放射科医生66人,近2%3的放射科医生非本专业毕业。这样,基层放射科医生的职后教育显的犹为重要。通过以上方法,我区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放射科医生,在临床一线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环增.积极推进卫生人事制度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3.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3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二、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结语: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成建萍;司同;马新群;施婷婷;;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4

放射治疗是医院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放射治疗的质量主要由技术质量、诊断质量及治疗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因此,影响它的质量的因素也很多。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影像设备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质的飞跃,如CT、DSA、CR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治疗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影响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对放射治疗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之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现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 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 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 结果

1 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 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 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肿瘤的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同,但在不同放疗部门的5年存活率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靶区剂量偏离最佳剂量的±5%,就有可能使原发肿瘤失控和并发症增加。为此在放射治疗中,要加强对放射设备的控制。干式激光打印机配用于放射时,由于激光胶片本底灰雾较高应注意相关摄影技术条件的选择。一般而言,应尽量选用低KV值,这样可减少胶片灰雾,并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

3.3 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 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在放射治疗中,技术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我们为此要求技师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自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对新分配工作的技术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独立操作。选送技术员外出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培养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准确录入患者信息,规范摆位,去除异物,合理选择条件,选择最佳时机,用最佳的后处理方式处理图像。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5

X射线胶片照相法是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它不可避免地存在检测周期长、检测成本高、污染环境等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兴的计算机X射线数字化实时成像技术已在无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可实现实时、动态和连续地从各个角度对试件进行检测,并具有操作方便,检测高效、精确、直观、成本低的优点。在各个领域焊接检测方面已有了广泛的应用。我所星用贮箱中有大量的管焊缝,需要对焊缝进行X射线探伤。如按照习惯采取的曝光工艺,虽然能扩大评片区,但底片对比度小,灵敏度低,像质计不清晰。而实时成像检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为使该项技术尽快的运用到我所航天产品焊缝的日常检测中,本文以钛合金管焊缝为例,着手运用实时成像技术进行工艺试验研究,分析该项技术在航天产品管焊缝检测中的可行性。

一、理论分析

(一)实时成像透照技术的特点

在射线照相探伤工艺中,胶片是紧贴探伤工件背面的,所拍摄的探伤底片图像的大小与工件大小是相一致的。然而在XRTIP检测中,由于被检测工件不可能象胶片那样紧贴在图像增强器的输入屏表面上,它只能置于X射线源(焦点)至图像增强器之间的某一位置上,根据几何投影的原理,XRTIP检测图像总是放大了的图像。图像放大不仅仅是由于几何因素所决定,更主要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的需要。由于图像是放大了的,且X射线图像增强器和荧光屏多次转换,因而荧光屏上的图像的清晰度就会有所下降

(二)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图像质量

XTRIP技术能否代替传统X射线照相底片,关键取决于该系统所采集到的图像质量,XTRIP技术主要是通过灵敏度和清晰度来衡量图像质量。

1.灵敏度。象质计灵敏度是表征视屏图像对比度的主要指标,其主要是通过象质计来测量,即图像上所显示出的金属丝数越多,就证明发现细小缺陷的能力越强。灵敏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清晰度。通常用分辨率来描述,即规定在一定宽度范围内能分辨若干对金属丝来表示,单位是:“线对/厘米”(LP/cm)。图像分辨率主要通过图像测试卡来测试。焊缝采用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进行无损探伤,改变的只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不会改变,因此,原来胶片照相探伤方法中许多做法都可以沿用和借鉴。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所检测的图像质量可以与胶片照相底片质量相媲美,图像放大后,影像更加清晰,在显示屏上可以以正像、负像、彩色随意翻转,观察起来眼睛不会象观察底片那么疲劳,显示图像无底片那样的伪缺陷,更无类似底片那样的报废情况发生,这是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的一个明显优点。

3.钛合金小径管的透照特点。钛合金小径薄壁管广泛用于星用贮箱内芯工艺管道中,在对其进行无损探伤时,按照GJB1187A-2001《射线检测》规定,采用双壁双影椭圆成像法和双壁重叠成像法,且双壁双影椭圆成像法时应垂直90度各透照一次,而对双壁重叠成像法成像时应每隔60度透照一次。对于传统X射线照相法检测,因管焊缝受内芯众多管路的影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存在很大的难度,且很多部位的管焊缝受结构限制无法进行布片检测。实时成像检测技术无需胶片,可任意角度、任意方向进行旋转检测,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且对于以往无法通过传统X射线照相检测的管缝均可进行检测。

二、工艺试验及讨论

(一)试验设备

1.X射线探伤机。菲利浦MNC65型直流稳压探伤机,选用0.4*0.4mm小焦点。

2.图像增强器。法国汤姆逊16XZ45STA 型X射线图像增强器,直径150mm;其尾部装有N205BR10A型高清晰度电视摄像机。

(二)检测对象

钛合金对接管焊缝,氩弧焊,钛合金管尺寸Φ10*1.0。

(三)工艺实施与工艺评定

1.系统分辨率和固有不清晰度的测试。由理论分析可知,实时成像技术含量较高,其对设备自身性能、图像质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该设备的综合性能要进行测试,主要用图像分辨率测试卡来测试。参照GB17925-1999《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中A3的要求进行测试,U0≥14LP/mm为合格。结果显示系统分辨率16LP/mm。

2.钛合金管焊缝的实时成像检测。透照厚度为两个母材厚度加一个余高,按照GJB1187A-2001规定,象质指数Z≥15为合格;按GB17925-1999《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规定,UT≥22LP/mm为合格。通过多次反复实验最终测试结果为:象质指数达到了16,图像分辨率达到了26LP/cm,超过了标准要求。实时成像最佳工艺和按传统照相底片所拍焊缝底片如图1所示:

(a)实时成象所测图像

(b)照相底片扫描图像

图1 实时成像技术所得图像与普通X射线照相底片的比较

(四)讨论

实验结果证明实时成像技术所得图像质量达到或超过了传统照相法,且对钛合金管焊缝的各种常见缺陷具有很好的检出效果,图像质量也比较满意,而某些照相底片中的缺陷图像质量却较差。这是由于在实时成像检测中,缺陷图像的尺寸得以适度放大,从识别缺陷图像所要求的对比度的角度,这将有利于细小缺陷图像的识别;几何不清晰度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缺陷图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而在传统X射线照相中,由于胶片一般是紧贴工件布置,所以底片图像的大小与工件大小是相一致的,故对于某些细小的缺陷无法检出,也不能有效的显示缺陷的细节,加之其还受到诸如胶片质量、增感屏、暗袋和暗室操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都影响了底片的质量。

三、结论

运用实时成像技术拍摄出的钛合金管焊缝图像质量达到或超过了传统照相底片的水平,图像分辨率和灵敏度均超过了国标和国军标的要求,对星用钛合金管焊缝各种常见缺陷具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图像清晰、层次感丰富、对比度高,图像质量可与照相底片相媲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照相底片。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与传统X射线照相相比,具有快速、直观、准确、可靠、有档案可查的诸多优点,这是传统拍片所无法比拟的,加上其适应于批量检验的特点,使得该项技术完全可以代替传统射线照相运用于星用钛合金管焊缝的生产检验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气瓶对接焊缝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GB17925-1999)[S].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6

结论:通过调节接入技术参数,可以提高介入神经放射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介入神经放射 诊断 治疗 技术参数 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1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65-01

介入放射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迅速发展 [1],在医学影像学设备的指导下,以影像学和临床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利用导管导丝等医疗器材对临床中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故介入放射学在影像学的指导下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诊断和治疗方式。介入神经放射技术是用介入技术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特病是脑血管病的一种方法,是所有介入技术中最困难、最具风险性的部分 [2]。这项技术对医院的规模、医生水平和设备的要求都是极高的。目前单纯单C和普通的影像质量已经不能够满足医生的要求,而这项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现在数字平板已经取代了传统影像增强器,单C被双C及旋转血管三维成像取代,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影像的质量,降低了放射线量 [3]。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00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其分别采用介入诊断或治疗的方法。本文就神经介入方面的应用采用两种最先进的三维介入设备,具体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基本材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300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对其进行介入诊断或者介入治疗。男性1986例,女性1024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6.7±5.2)岁。采用的方法分别为GE公司的Advantx DLX LCN和血管造影系统,以及SIEMENS公司采用的Neurostay Plus血管造影系统。疾病涉及到脑动脉瘤畸形、颅内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脉瘘,等。造影液采用300mgI/ml的欧乃派克原液。

1.2 造影方法。对所有的脑血管造影患者使用造影剂的量如下所示:颈内动脉速度为7ml/s,总量为10ml,颈外动脉速度为3ml/s,总量为5ml,椎动脉速度为5ml/s,总量为7ml,颈总动脉速度为8ml/s,总量为12ml,蛛网膜下腔出血速度为3ml/s,总量为9ml。一般情况下脑血管造影的速度在前3s为3f/s,之后为1f/s,血流速度快的部位和疾病,前3s的速度为5f/s,之后为1f/s。其中脊椎血管造影的速度为1f/s。限制注射压力为300pai,延迟注药时间为1s。微导管选择1ml的手推注射器,根据病变部位和血液流速需要及时更改注射速度,在正侧位同时进行造影。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使3D旋转成像,速度为3ml/s,总量为15ml,时间为5s。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在造影剂的显影下清晰显示,经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原有症状的缓解。

3 讨论

DSA是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即是通过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处理血管造影的图像,将没有价值的组织图像删除掉,仅保留血管影像。这项技术应用于介入神经放射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已经由从前的512×512矩阵更新为现在的1024×1024,监视器更新为无闪烁的逐层扫描,这些改变都使DSA在神经放射的介入操作中更加清晰方便,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和治疗中药量的精确度。

造影剂注射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脑血管成像的清晰程度。如果造影剂过多,会使造影剂发生反流或影响到导管的位置,从而导致所要观察的区域不能够清晰的呈现;也会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症状,例如缺血性症状、头晕、血管壁夹层、血管痉挛等,严重者会击穿血管壁。

造影剂注射的压力大小也是影响脑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管造影所用的导管是无侧孔的端孔式,如果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管内膜的剥脱从而产生夹层。但是如果注射时压力过小,会使造影剂的弥散程度不好,从而导致显影不清楚,造成误诊、漏诊等诊断上的失误,进一步影响治疗。根据临床多年经验,设定注射压力为300pai,在此压力下会使脑血管血液循环清晰地呈现。同时需要设定压力逐渐增强并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这样会使显影更加清晰。

DSA影像的采集方法一般在开始3s设定为3f/s,之后为1f/s。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的采集方式,这样能够充分显示出动脉的病变情况。而不同的部位所选用的时间和速度又是不同的,这样通过变通可以使成像效果达到最好的效果。

脑血管的造影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脑血管循环过程,包括颅内动脉期、颅内动静脉期、颅内静脉期、颅内静脉窦期。例如颅内静脉血栓主要是观察在静脉期有无栓块梗阻流出道的影像情况,而颅内动脉瘤则是在动脉早期的影像,观察瘤体和血供的关系。如果曝光时间太长,会造成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导致无法观察到正常的脑血管血液循环情况。

实际临床中,DSA机的技术参数常常用脉冲减影及透视、影像噪声滤过及边缘增强、窗位的调整。在满足脑血管成像的条件下,一般会将脉冲减影和透视设置在15f/s,该数值不仅会减少患者的放射量,还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脑血管造影图像。

综上所述,介入法可以在诊断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治疗中可以更加精准,非常值得临床中的推广。而介入神经放射中技术参数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过硬,手术条件要严格,这些都是保证成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因素。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技术会在临床中发展的更加成熟先进,给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7

采访一开始,记者就把萦绕在内心的问题抛了出来。庞文跃教授不假思索地随口化解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心血管影像学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又是心脏学发展最迅猛的领域之一,目前,这门学科正在从心脏二维成像向三维成像发展。尽管心脏影像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且心脏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多种成像技术将临床问题逐步整合、化解并最终提供参考答案给临床医师的一门新学科,但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这一学科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达成广泛、一致的共识,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且仍需要使目前日益强大的成像能力为心血管患者所受益。这就是我在本届长城会上尤其关注心脏影像问题的原因之一。”

庞文跃教授还介绍说,现代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医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放射学技术交叉学科的知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培训系统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技术的进步要转变成病人的获益,其关键环节在于应用技术的医疗技术人员,即医生和技师。如何使心血管科医生对心脏中的影像知识更加清晰、让放射科影像中的心脏色彩更加斑斓,已成为我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能否顺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圆中有缺”的我国心脏影像学

在采访中,庞文跃教授简要回顾了影像学的历史渊源,他介绍说:“据我了解到的资料记载,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而形成X射线学,这应该是医学影像学的第一阶段,其后称为放射学;其中包括各种X射线造影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亚专业的形成;而以CT应用于临床为标志,包括CT、MR、核医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等在内的影像学的形成,是影像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指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诊治兼备的现代影像学的形成……”

对于国外心脏影像学的重视程度,庞文跃介绍说,现代心血管影像学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以CT、MRI为代表的检查方法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对临床心血管病学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比如,2008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年会(ESC),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心血管影像,其对心脏影像学以及基于影像学的循证医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议(RSNA),不仅是放射诊断设备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其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

关于我国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庞文跃教授介绍说:“中国医学影像学跟随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以第三阶段为例,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我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了这一进展。而这一时期,恰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加之影像治疗体系(为介入治疗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谈及医学影像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之高已名列各类疾病之首。本世纪是医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日益更新;特别是影像技术在最近十余年的发展更甚,包括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拓展了心脏影像诊断与治疗的信息量和信息深度。但是,心脏影像学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未盈的月亮一样,“圆中有缺”……

庞文跃教授进一步详细介绍说:比如说,现阶段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主要适合于胸痛(中危患者)、通过单项无创性检查和临床评估无法肯定者;此外,急性胸痛、搭桥术后患者以及非冠状动脉的心脏手术如老年瓣膜替换术前亦可优先考虑CTCA。对于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等急诊患者,因扫描快、空间分辨率高且不受条件限制等,亦可作为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心脏CT在心功能评价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有同仁报道了MSCT在二尖瓣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超声心动图仍然是评价瓣膜功能最优先选择的方法。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左右心功能,而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和X线的辐射损害,使其不应该作为一线检查评估心功能。心脏CT评估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等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专业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客观的认识,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一站式”检查。事实上,CT单凭密度而缺乏组织分辨率的缺陷无法与核素和(或)MRI相比拟。

庞文跃还说,心脏MR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CT单因素成像和单一层面扫描方法不同,MRI系多参数、多序列和任意层面成像,但MRI必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临床应用目的。因此,放射科医师需要充实自己的临床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心脏MRI在国外应用更为普及,而在国内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国内同行如不能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状况,若干年后心脏MRI被心内科“收编”,绝非危言耸听。当然,就技术特点而言,MRI空间分辨率不及CT,检查耗时较长,所以帮助临床医师认识心脏MRI的核心价值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届长城会专门开辟的心脏影像论坛。庞文跃认为:“心血管界和放射界同仁应当把握这一契机,与时俱进,携手驾驭引导心血管影像诊治新技术。”

让VISION计划

引领中国心脏影像之发展

在10月15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心脏影像的发展(VISION项目)》专题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长城会的发起者胡大一教授强调说:“为了进一步在临床心内科推广和普及心血管影像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GE公司联合推出了针对心内科医生的心血管影像学的推广和培训计划,简称VISION项目。鉴于VISION项目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其已经被列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五大重点项目之一。”

就此项目,庞文跃教授介绍说,在中华医学会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的牵头下,GE公司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包括胡大一教授、葛均波教授以及赵世华教授等心血管和影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贡献了他们的资料、时间和智慧编写了一本针对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实用教材,目的是介绍在心脏影像医学领域主要的诊断技术应用与发展。本书初步设想阐述包括心血管影像的应用原则,心血管CT的原理、适应证与辐射剂量,超声心动图原理与应用,心脏MRI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SPECT、PET的原理、显像方案与辐射安全性,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心血管影像学的合理应用与优势互补,心脏功能的评价,造影剂肾病,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与影像学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心肌活力的评估,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临床评价,肺高压影像学评价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诊断等内容。

关于VISION项目的宗旨,庞文跃教授补充道:编写VISION项目教材的宗旨是介绍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最新的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全书的编写风格比较自由,尽量让各位专家充分阐述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拘泥于格式或体裁,适合作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日常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所以,作为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牵头人,胡大一教授特别指出:“此次GE公司与中华医学会合作共同推出的这本心血管影像学教材,将是我国第一本专注于心血管影像学的专业指导书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实事,必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GE公司将针对心脏影像学的相关热点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针对性讲课解析,并拍摄制作成D800学习光盘。D800学习光盘将通过最新的医院内电子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推广,预计在未来的二至三年中将在超过1000家医院推广,有超过近10000名心内科医生将接受D800光盘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另外,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GE公司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和心血管影像学教材作者,在全国将近30家城市进行心血管影像学的学术专题巡讲。庞教授还特别说明:VISION项目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0年的五大项目之一,由GE公司来承办,这充分体现了学会、专家和厂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同时也期待媒体加入其中,共同为健康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8

组织英语和业务能力较好的技师编写双语情景教材,总结影像技术操作的经验体会和相关文献报道,编写出X线、CT、MRI和DSA的影像检查情景教材各3篇,如对患者进行全脊柱的X线检查、CT的心脏血管成像等情景教材。教材中包含了检查时中英双语的医患沟通对话,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子,影像检查的规范操作技术和参数设置,影像采集的要点和难点,经验体会等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指导,还包括了最新影像技术发展成果,经典中英文文献介绍,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

2双语情景教材教学

科室将教材打印出来后分发到我科40名实习医生手中,并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带习技师以教材为授课基础,以讲课、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标准演示等形式讲授影像技术的相关知识。

3情景模拟教学

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应的影像检查室作为情景模拟场所,实习医生在贴近真实放射检查的场景下进行考核。各组实习医生依照教材要求扮演患者和检查技师。扮演技师的实习医师接诊患者,完成患者的检查,模拟出双语情景下的医患沟通交流,影像采集,参数调节和选择等放射检查实践操作。带习技师考核实习技师的影像技术规范程度和英语运用情况,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即时讲解答疑,针对实习医生的情景模拟操作进行规范化指导。

教学效果反馈

对参加情景模拟教学的实习医师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带习技师归类总结教材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对学员的常见知识遗漏点和不规范操作进行专项教学,进一步丰富实习医生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根据40名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评价(表1),情景双语教学模式较以往传统带教方法更加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高。

该模式用情景实践模拟操作带动实习医生的影像双语技术学习,起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更易被广大实习医生所接受。对于带教的影像技师,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观察实习学员的技术操作,总结出学员技术学习中的常见遗漏点和难点,为带教积累了经验和数据,为提高教学水平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和对策

情景双语教学是放射科教学的新模式,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通过对几届实习医生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需要改进。

1情景教材编写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技术组共同努力下,已撰写了10多篇情景教材,包括X线、CT、MRI和DSA检查,为放射科的情景教学模式展开了新的尝试,但相对放射科众多的各类检查来说,覆盖面还是很小,内容也不够详尽。需要组织大家继续群策群力,编写出更多更好的情景双语教材,完善教学内容。

2带习技师的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带习技师的本身业务素质和英语素质是情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某些技师英语基础和业务基础的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完全发挥出情景教学模式的优点,引导实习医生进行学习。我们在科室内部加强对技师的培训,进行教学考核、教学竞赛等活动,提高技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热情。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9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结合日常工作,对于普通放射工作中容易发生的误诊、漏诊的差错原因和避免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校一附院放射科2007年5月-2009年7月普通X 线平片及其相应申请单和诊断报告180份,进行分析、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抽取的180份资料中甲级片率达91%,误诊率是4%,漏诊率是5%。

2 讨论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首先,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 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1]。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2],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2.1.2 患者检查前没有严格按照放射技师要求进行准备 尤其是胃肠道钡餐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多则很容易掩盖病变而造成漏诊或误诊。还有患者不能严格遵医嘱,且对医生隐瞒真实情况。

2.1.3 胶片投照条件、不适当 电压电流选择不当,射线穿透力过大,则会将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而当摄影条件过低时,射线对厚实部位穿透性差,仍然不能清晰显示病变;投照位置不合适:患者摆位、投照角度和投照中心线不当,都会影响观片医生的正确诊断。

2.1.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2.2 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2.2.1 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 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2.2.2 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2.2.3 影像检查技术方面 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2.2.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的X线表现是没有阳性征象的。可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必要时复查。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明确,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示出骨折线,这种情况,可建议伤后2周后复,以明确病变的有无。报告发出前必须经过两名以上的诊断医师阅片。

以上对放射科工作过程中的误诊现象进行了总结,供同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工作中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减少了许多麻烦和纠纷,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减少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消耗等。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0

【Key words】 Nnursing and imaging technology; Integrated management; Radiology department; Quality of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te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0053,China

与其他科室不同,放射科所接收的患者来自各个科室,每天接触的患者流动性非常大,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许多医院将放射科视为辅助机构,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又缺少护士长这一关键负责人,使得其与各科室及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放射科的整体管理[1-2]。同时,放射科护理人员所接受的系统培训不够,导致其护理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管理方式下,接受放射科护理服务,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项目主要包括MIR、CT及普通放射检查等3项。现有护理人员3名,年龄35~44岁,平均39.7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2名。其中,包括影像技术人员5名,年龄24~40岁,平均32.0岁。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起开始启动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选取2014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7-12月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30~60岁,平均(44.31±2.27)岁;检查类型:MIR 29例、CT 37例、普通放射检查16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29~59岁,平均(43.98±2.08)岁;检查类型:MIR 27例、CT 38例、普通放射检查17例。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观察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管理小组。成员:放射科主任1名,护理组长1名,放射科主任职责包括职责规划、药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监管等。护理组长职责包括绩效考评、人员调度、技能培训等。管理小组职责包括结构重组、人员调整、制定奖惩制度、安排排班与培训等。(2)培训一体化。影像技术培训与护理知识培训一体化,开展专题讲座:①影像技术基础,包括影像设备原理、扫描与成像原理、影像读取等。②护理基础,包括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护患沟通等。③其他相关知识,包括影像检查流程、急救护理技巧、抢救流程等。首先对影像技术及护理人员现有知识结构做评估,然后帮助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3)排班制度一体化。遵从护理人员与影像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原则,并充分考量人员所属部门、年龄及能力,依照新老、强弱搭配进行分组[3]。时间安排上,一线护理白班;二线护理夜班。整体排班制施行弹性原则,工作量增大时,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减少时,减少护理人员;管理小组记录护理人员联系方式,贴在值班室显眼位置,并且所有医护人员手机保持全天开机状态。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情况分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的各项基本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1

放射科是临床医学一个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部门,其主要包括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两大主要部分。影像技术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影像诊断提供通过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取的图像,影像诊断则通过阅读图像进行疾病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即便如此,影像技术工作给人们的印象依旧是机械的操作影像检查设备,摆一摆摄影的看似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如影像诊断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本院的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安排计划中,近年都不再有安排影像技术的实习部分。那么影像技术是否真如人们表面看的那样毫无技术含量不需要重视、而医学本科生也真的不需要进行影像技术的实习,本文探讨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及与临床的关系

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医学影像技术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担负着来自临床各科室要求的影像技术检查工作,负责为影像诊断和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图像资料以及准确诊断疑难病变的依据,因而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获取图像的质量,也就影响到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必然也影响到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效果[1]。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90%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影像[2],因此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如今高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X线摄影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早与多年前X线刚在医学上获得应用时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普通X光机不同,各种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不断开发应用,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摄影(CR)、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等,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已发展到能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上,对疾病的检查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能深入到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上,所获取的图像不再局限于平面二维的截面图像,已能获得所检查部位的断面图像甚至可利用影像设备的多种后处理功能重建出三维、四维的立体图像等,从而为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数据资料,并深刻影响到临床对疾病诊治方案的制定[3-4]。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因为要灵活运用这些先进的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并让其发挥最大效益为诊断和临床服务,亦即为诊断和临床提供能真实反映所检查部位情况的优质图像,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电工学、摄影学以及计算机学等领域。如进行DSA检查,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检查,所选择的程序以及注射造影剂的流量、流速、压力等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要行三维重建的造影,其相关参数的选择涉及的内容更多,不仅要依据导管的型号、导管插入的血管及进入血管的深度、患者本身的各种情况以及所用检查设备的功能特点等来综合分析制定,来保证获得优质的图像[5],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保证三维重建的进行;而对于多参数成像的MRI检查,扫描方案的制定及扫描参数的设置就更为复杂,没有较深的物理学知识、较广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是无法正确选择成像参数的,那么扫描图像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对于仅使用单一的X射线吸收成像参数的CT扫描则需进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等扫描参数的科学选择,对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参数的设置,在考虑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受照的X线辐射剂量尽可能的低[6]。所有这些都离不了影像技术工作,而仅靠简单的操作影像设备、摆摆摄影是无法达到目的,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潜能,可以说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就不会有医学图像,那么医学影像诊断就无从谈起,一味的轻视与漠视影像技术都是不应有的态度。

2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为其日后真正走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并可能影响其一生。而影像医学与临床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检查来获得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影像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并已成为临床医疗越来越倚重的影像学检查。同时由于在我国医院里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申请,实行的是由临床各科医生提出,并强调放射科无权更改临床医生所要求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因此面对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检查项目以及开具正确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各种影像技术检查原理、方法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临床适用范围缺乏了解,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由于不完全了解各项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使得不合理的、过度的甚至滥用影像技术检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延误患者疾病的确诊,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那么对于未来将成为临床医生的医学本科生来说,在实习阶段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实习实在是意义重大。

3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重要性

医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学理论教育,但影像学的课时并不多,影像技术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加上影像技术的理论抽象晦涩,单凭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记忆。例如由于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尽相同,虽然反映到图像上都是以黑白的不同灰度呈现,但正常器官与结构及其病变在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上的表现就会不同,如骨皮质在CR或DDR、CT上显示为白影,在MRI上则显示为黑影,对于这些单凭在课堂上的听课就很难想像和理解。再有在普通的X线摄影检查中,各种摄影的设计,是基于最大化地显示所要观察的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而对摄影的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单单依靠书本上的理论也很难真实感受到这些摄影的命名对观察摄影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如手掌正位、斜位的摄影主要是观察手掌部位情况,但临床医生常对手掌部位外伤的检查开出的是手掌的正位、侧位的申请,而侧位对于观察手掌部位外伤的情况价值不大;又如锁骨的摄影,常有临床医生同时开出什么锁骨正位、轴位和侧位的摄影申请单等,让影像技术人员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医患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因此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除了要学习影像诊断的知识外,也应重视对影像技术的实习实践,通过影像技术的第一线工作的实习实践,如到CR、DDR、CT、MRI、DSA等技术岗位的实习实践及带教老师的讲解带教,巩固和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影像技术检查方法的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并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成像原理在图像上的真实反映,从而更好地理解各种影像的异同,明白同一种病变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检查下的表现可有不同;了解各种摄影对显示所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关系;了解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和不足,掌握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正确理解影像技术检查的正当化原则,避免日后走入临床工作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7-8],避免开具错误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医学生到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建议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安排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时间,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了解常见病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成像原理,熟悉部分常用检查技术、操作程序等,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世传.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9,29(5):60.

[2]秦宇红,李春燕,黄福灵.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改革设想[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5):270.

[3]邵为景.浅谈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原则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37.

[4]李坤成.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前进论坛,2010,50(8):54-56.

[5]张延成,张翠燕,耿静羽,等.3D-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83.

[6]任庆余,杨星,赵进沛,等.加强医用X线、CT临床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69-70.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2

女生的医学影像学好就业如下:

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磁共振、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来源:文章屋网 )

放射影像技术论文篇13

医疗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管理主要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体系相互融合并存,并将两者之间的公共要素进行整合,将若干个体归咎于统一管理框架统一运行[1]。以往研究证实[2],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一体化管理,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放射科日常工作内容为影像诊断及其相关技术、临床护理干预三大部分[3],以上三大部分相互交接不可分割,甚至部分工作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4],故护理人员于放射科医师、技师的配合好坏[5],直接影响患者实施检查的速度与质量、安全与效率[6],故在放射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一体化管理,对医务人员及患者进行统一的综合管理,将各体系间资源做到有效共享,从而显著提高工作效率[7]。本研究主要总结近年本院放射科针对护理与影像技术实施一体化管理,并探讨其对提高放射科护理质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工作的临床影像技术医师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研究人员中临床影像技术医师包括49名:初级职称者25名,中级职称者13名,高级职称者11名;技术员25名:初级职称者14名,中级职称者7名,高级职称者4名,年龄26~55岁,工作年限3~35年,平均(13.3±2.1)年,学历:本科及以下者25名,硕士及以上者11名。护理人员16名,初级职称者5名,中级职称者10名,高级职称者1名;年龄23~50岁,工作年限3~30年,平均(15.6±2.0)年;学历:本科5名,专科及以下者16名,其中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入组观察时间段内病例数均为100例。

1.2管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方法:①成立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小组,由放射科主任及护士长牵头,其中放射科主任主要负责放射科医师日常工作职责确定、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使用药物及药品的管理、放射科临床工作的质量监管等;护理长则主要对护理人员工作的绩效考评、职业培训、工作安排。②做好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培训工作,设立影像响技术岗位与护理岗位相关知识培训,重点讲解影像技术基本及原理、读片能力及技术提高方法,同时针对护理知识进行培训重点讲解护理相关理论、基本操作以及护患沟通技巧与能力,最后提高影像技术与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时所需要掌管的基本流程、应激护理技能与急救流程。③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排班制度:科室主任与护士长在对科室人员排班安排上应进行合理组合,根据影像技术人员与临床护理热源的工作能力、工作年限等进行更合理的组合分配。依据临床工作需求适当增减护理人员数量,同时由管理小组将排班制度进行公示后粘贴于值班室与办公室,以求大家共同遵照执行。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护理部与影像医师工作各成一体,未进行相互结交融合。

1.3观察指标

比^两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指标、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两组放射科医师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同时统计两组干预后出现的造影剂泄露比例及重复扫描比例。

1.4效果评定方法

①整体护理质量控制指标:由护士长牵头对本科室单月环节质控以及护理部提供的每月质控评分进行总结与计算,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整体护理质量越高;②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使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对两组实施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前后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③两组放射科医师对护理的满意情况:同样使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放射科医师与技师在日常工作各个环节中对工作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④统计两组干预后出现的造影剂泄露比例及重复扫描比例。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整体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整体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3两组干预前后放射科医师对护理满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放射科医师对护理满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放射科医师对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4两组干预后造影剂泄露及重复扫描比例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造影剂泄露及重复扫描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影像技术的发展,未能较好地将护理与影像技术相融合,尤其对大型影像学检查设备缺乏了解,导致在影像技术人员进行工作时,护士未能较好地与之配合[8-12],进而影像检查效率与质量[13]。本研究观察组实施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放射科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放射科医师对护理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造影剂泄露及重复扫描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观察组实施的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整体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师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降低造影剂泄露及重复扫描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为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将影像技术人员与护理人员之间根据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14],并进行针对性的内容学习,进入从整体上进行专题教学[15],同时结合当前主要的影像检查技术与护理知识,弥补独立、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16],从整体上提高护理人员与影像技术人员直接的工作协调性[17],节省医护人员的时间与精力[18]。观察组实施的护理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排班制度,排班上将科室人员相互搭班尽量做到合情合理,根据影像技术人员与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年限等进行更合理地组合分配,一般以老带新模式、强弱组合模式进行搭配排班,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安全性,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整体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师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降低造影剂泄露及重复扫描的比例,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雪,陈金华,卢蓉,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放射诊断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5,32(1):41-44.

[2]殷琪.护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 34(8):12-23.

[3]龙晓宏,徐迎阳,尚宇,等.创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4):269-301.

[4]吴南洲,马林,官剑武,等.层级管理模式在影像技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6,23(4):393-395.

[5]钟晓红.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在提高放射科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04-106.

[6]李雪,陈金华,曾登芬,等.护理与影像技术一体化管理在提高放射科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 49(1):49-52.

[7]陈永莉,洪漪.检索语言在医学信息管理与检索中的应用综述[J].情报、信息与共享,2015,3(72):72-79.

[8]王蕾,高晓梅,张正杰,等.基于护士岗位需求调查的护理“教-学-做”一体化影像资料制作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97-2698.

[9]周婷婷,王青尔,钱凯,等.专病一体化管理理念在腹膜透析病人合并高磷血症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8):1010-1013.

[10]李雪,张乐天,刘俊伶,等.模块化管理在影像科护理与技术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0):1572-1575.

[11]冯荣杰.医院放射线科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82-184.

[12]w征.浅谈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形式下的护理管理模式[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4):501-503.

[13]张梅.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104-106.

[14]殷艳玲,郭新荣,徐静雅,等.网格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9):3412-3414.

[15]曲梦媛,冷灵,张婷.一体化管理理念在提高肿瘤放疗护理工作效率中的作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2):492-493.

[16]黄秀兰,覃舒婷,黎一雄,等.一体化管理理念在提高肿瘤放疗护理工作效率中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3, 34(6):937-93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