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民用建筑论文实用13篇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1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程的进度

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力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2

3教师实践培养能力不足

从现实来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此,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专职的实践教师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并没有积极地引进用工单位的工程师加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理论课程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锻炼,进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学方向。

4用工单位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任的大量实践教师大多只会做不会讲,更难以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由于企业技巧熟练的老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因而这些人所在的建筑工地也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珍贵的企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从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五个方面实施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建立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缺失的问题。按照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激励制度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并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改革学生奖学金制度,提高实践能力考核在奖学金评比的比重;其次,通过举办建筑实践科研立项、实践能力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分积累制度,为高职院校健全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也必然是具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经验的专职教师。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教育法规的范畴内,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与用工单位的合作,并从用工单位中选取一批有资历、有经验、有素质的建筑工程师聘用为临时制的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地加强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通过派遣制的形式,把理论课程教师“送出去”,安排他们到用工单位挂职锻炼,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来完善。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筑项目实训、实务综合类实践与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等三个环节。首先,在建筑项目实训环节,可以采用“师徒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即由教师开出实践技能项目,学生根据具体开出的项目选择培训教师,利用每天的课余实践完成实践项目,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其次,在实务综合类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学习建筑综合事务要点,总结经验,并定期开展总结汇报。最后,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可以以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类社团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原有的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实习往往都是分别进行集中培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但往往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欠缺动手能力的培养,或是在生产第一线中又忽视了理论性的思考与经验的体系化总结。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学习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此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建筑项目施工的器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5创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从现实来看,建立用工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是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步骤。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必须具备多样化的功能,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的实践基地,也要有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实践基地。同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可以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首先要通过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与基本能力培养,且通过考核后,再于次年由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建筑用工单位进行为其一年实地的岗位实习。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3

1.2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好,就能很好的控制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促使整个施工按照计划要求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技术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二,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预防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消灭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质量;第三,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将施工现场所有的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最大力度运用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有关技术管理

2.1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

在整个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是最为关键的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筋混凝土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对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和结构安全。一个工程的基础及柱、梁、板等构件,其防渗能力、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能等方面往往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来提供有效支持的,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合理的管理途径来确保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而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对钢筋混凝土进行合理的技术管理,下面就是相关的总结。首先就是钢筋混凝土入模程序。钢筋混凝土的入模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入模的质量的合格与否和后期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钢筋混凝土的入模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如果浇筑的高度高于2m时,应该采取串筒的方式进行浇筑,以免出现浇筑溢漏,同时要保证自由高度不大于1.5m,确保浇筑质量。其次,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必须遵时卡点,因为钢筋混凝土的浇筑冷缝时间有限,超出或者少于都会影响工程质量。一般情况下是在发车时起的5h内,这种冷缝是一种特定环境导致的施工质量缝,是钢筋混凝土冷却出现的。对于钢筋混凝土入模技术科学管理有助于钢筋混凝土的搅拌程序顺利进行。为保证阶段性程序的合理进行,混凝土应该在1.5h内进行两个阶段,多次搅拌并且全程搅拌,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搅拌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混凝土,以确保有浮浆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时刻检查,以免发生其他意外。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搅拌,不遗漏任何环节,让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最后就是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维护,在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要保持混凝土的外观,方便以后过程的顺利开展,就要及时的对钢筋混凝土进行必要的清理和刮平,等到混凝土终凝后,先洒水充分润湿后,再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覆盖,并经常检查塑料薄膜表面,当薄膜表面无水珠时,应当及时洒水。钢筋混凝土施工后的这个作用期是要精心维护的,维护得当能让过程的下一步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精心维护对保证混凝土的寿命和后期工程加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最后一步务必要用力、用心去完成。

2.2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管理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4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降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建筑业的节能降耗,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在节能降耗技术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对我国工民建施工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正文

一、节能降耗的概述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行业是主体力量,能源是物质基础,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形势,因此需要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能源消耗。在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建筑行业中,节能降耗是指工民建在施工过程中,在保证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居住条件下,严格遵循和执行节能建筑的标准性、强制性条文以及硬性文件标准,在各项施工项目中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使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建材等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整个工民建建设工程中还要避免能源损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要制定科学、环保、节能的建设工程计划,无论是采集材料或运输建材,还是项目规划设计及施工,到完成工程的垃圾回收等都要计划好,避免影响自然环境。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节能降耗的理念,实现了建筑行业积极健康发展的目的,节约能源的同时又保护环境。

二、建筑节能施工存在的问题

1、建筑节能降耗的政策缺失建筑节能施工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致使建筑节能的实施缺乏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法律体制的支撑。同时,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的经济鼓励政策以及必须的资金支撑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难以发挥出自身的调控作用。最后对建筑节能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2、节能管理的不完善建筑节能施工中,由于管理的不完善或是管理的缺失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建筑节能体系的构建是系统的工程,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和规划,节能建筑体系的设计、施工和调试仅仅是节能技术体系构建的开端。而在相应建筑运行和发展的整个周期中,运行管理对建筑节能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管理不善易造成能源的普遍浪费。

三、基于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

1、太阳能节能技术

太阳能节能技术,通过在工民建楼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转换成电能,从而实现工业与工民建筑内部的电力使用。我国北方天气寒冷、冬天漫长,将太阳能节能技术运用在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中会增强建筑的保温性,更好的实现采暖供暖,节省建筑使用者的用电量,节省电力能源;我国南方天气炎热、夏季漫长,太阳能节能技术的应用会使工民建通风技术与遮阳技术得到改善,减小了建筑使用者使用空调的频率,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太阳能能源纯净无污染、不消耗能源、没有使用限制,同时又方便安装及维修,是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重要措施。

2、水资源节能技术

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而建筑行业用水量极大,实施工民建施工节水技术意义重大。在工民建施工中,由于建筑工程量大、工期长,对水的使用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的搅拌与养护工作,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不仅造价不菲,而且对能源消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基于节能降耗下工民建节水技术的应用,不论是对建筑业本身造价的节省还是对环境的保护及能源的节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土地资源节能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人口多,造成建筑用地的土地资源紧缺。为了保证工民建建筑质量同时保护生活环境不受影响,土地资源节能技术的应用十分关键。例如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对于临时设施及施工地段的科学分配及控制,尽可能的缩减用地规模,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对节约土地资源做出一份贡献。

4、充分利用能源的节能技术

基于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建筑施工节能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单体建筑上,而是要将节能降耗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观念充分应用到整个工民建行业的施工中,使建筑采暖供暖、建筑保温、建筑照明、建筑通风及遮阳等节能技术更广泛的运用与实现。对于现阶段工民建节能降耗技术的运用主要是降低能源的损耗同时最大限度使用能源。而未来,基于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将朝着实现能量的转换及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的方向发展。基于节能降耗下的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将为建筑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工民建工程中节能施工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于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这使得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境,可以说能源危机正威胁着全球经济发展。在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引人节能施工技术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1)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涉及跨行业、跨学科、综合系统的先进技术。建筑行业施工节能节能技术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城市规划、机电设备、电子信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而且也与经济技术、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工民建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而且也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工民建筑工程中建筑节能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体现了建筑科学技术的经济增长点。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

(3)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技术重点强调了对于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光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或者降低对于传统能源的使用。在工民建筑中推广节能施工技术能够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

结束语

节能降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能源的消耗,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宜居性,还能够保护建筑生态环境,有效提高了建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从不同方面分别阐述了节能施工技术对工业及民用建筑节能降耗的影响,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而是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人造建筑材料的利用,自然也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极为重要的。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多,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知识与理论,并且相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单一技术种类的表现,而是引起发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他技术种类集体爆发的一个起点,其具有连结与带动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主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融合和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切不可固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对现有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自然能源无限度的开采与利用,现在已经造成了自然能源的严重匮乏,在工民建筑施工中实施节能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其具有的意义也是较为深远的。目前,以工民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

2 现代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逐渐被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新型施工技术主要呈现出科学化、节能化、智能化等诸多特点,这也是与时展,以及建筑工程行业整体进步的要求相适应的。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一项新兴技术,其应用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点:

2.1 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

工民建筑施工中,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自然光线的利用,采光技术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工民建筑物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侧面采光概念,这种方式采光的空间局限性较大,因此,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注重的是对光线的间接利用。光线的间接利用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建筑物提供自然光线,而且能够提高光线质量和视觉舒适度,并且有效节约了日间建筑物供热能源的消耗。

2.2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是一种来源广、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功能的现代建筑物中。现代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遮阳、散热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并逐步向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的趋势发展,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节能科技与建筑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热量,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 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措施

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节能、高效发展,同时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虽然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仍然不可以放慢前进的步伐。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加强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建筑工程各项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良好形势。但是国内对于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这是急需得到强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需要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各高等学府的建筑学科专家、教授,以及政府相关建筑行业职能部门来共同开展,这才能能保证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2 注重对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研制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必然离不开对于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目前,国内建筑行业所应用的节能建筑材料多是购买国外的生产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这样必然会增加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国内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一定要重视对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研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建筑工程施工中将会有更多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出现,不但有力保障了建筑工程节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更加有效节约了工程施工成本。

3.3 积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我国工民建筑行业对于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时间较短,只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则较早涉足于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在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国内的技术人员来来站和进行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要积极吸取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节能施工技术,并结合国内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作以适当的调整与改变,逐步形成与世界相接轨的新型节能施工技术。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工民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工民建筑工程施工各环节中,并得到了相应的更新与完善,我国工民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正逐步迈向科学化、节能化、智能化的方向。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难以符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是建筑施工中急需得到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以简要的探究与讨论,借以推动我国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和谐、全面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施工,进而有效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翠英,黄海龙. 如何加强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J]. 湖北建筑学报.2009,(8)

[2] 赵启霖. 浅析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2)

[3] 蒋凤林,韩伟奇. 浅谈国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模式与前景 [J]. 科技成果纵横.2010,(1)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6

《大工地》在导论部分直接以一个非常具体、普通的建筑工人“老徐”的悲惨经历为开端,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给读者呈现出建筑工人的悲惨境遇,本书用这样巧妙的结构性安排是为了引出本书的中心议题“建筑工人”。紧接着在大工地上的农民工这一节开始从宏观层面整体性的介绍建筑工人残酷的生存现状,以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这种极端的反差对比,更加突出了“建筑工人”的悲惨境遇。

进行社会学研究,如何恰当选题对于整个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者潘毅和她的团队之所以选择建筑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建筑业农民工从事着目前公认为最脏、最累、最具有高危险的工作,绝大多数建筑工人至今连一份合同都没有,甚至没有保险,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超强度劳动和工作条件差,甚至有时候拿不到工资。选择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此外,在关于农民工研究的海量文献里,专门针对建筑工人的文章屈指可数,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同样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提出研究问题之后,作者开始把研究过程当中的基本概念变量一一引出,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经济改革”、“城市主义与消费革命”到“无产阶级化与马克思”、“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等,并选取马克思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揭示问题的同时逐步展现出本书的行文逻辑,《大工地》开篇导论部分直接引出“建筑业农民工”这一主题,之后开始将文章以历史演化发展的方式逐步、渐进的剖析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二、研究的逻辑思路

《大工地》第一章又是缘起于作者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过的一个地方――“河北尧村”。同样,作者在此处采用以小到大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本书所提到的“建筑工人阶级化形成”的大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建筑业农民工的研究就更具有合理性。从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再到我国推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从我国农村改革陷入困境,再到工业化、城市中心主义走上改革的舞台,作者采用历史发展的方法去分析“建筑工人无产阶级化”的历史合理性,甚至作者还引用了“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阐明这一趋势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作者还运用波兰尼的“双向运动”模式,采用对比比较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找出了国内问题产生的特殊性。

《大工地》在第二章开始分析“建筑工人”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背景和重要原因,即城市化加速、地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扩张。同时,作者引用大量的数据来描述,在地产资本的超常规扩张情况下,城市富豪的不断催生,以及建筑业工人生活的极度艰辛这一现状。

《大工地》在第三章进一步揭示“建筑业农民工”艰苦生存现状的根本原因即“半无产阶级化”。作者在此章采用的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除此之外,因作者考虑到中国新兴的工人阶级有其独特性,增加了“户籍制度”这一因变量共同参与分析无产阶级化的合理性,也因此分析了“半无产阶级化”形成的原因。紧接着,作者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再生产的理论开始进一步的探讨建筑工人艰辛生存境地的具体原因。还通过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论证建筑工人生存艰辛的特殊性以及当前政府在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生存现状过程中的缺位。

《大工地》在第四章开始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半无产阶级化”下建筑业农民工悲惨生存境遇的原因,就是“分包制”的实行。其实关于分包制,在历史上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演变异化,使其逐渐的成为剥削工人的手段。作者因此通过历史性的对比分析出当前我国相关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

在文章最后,《大工地》在具体剖析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合理的推论出在建筑工人与资方的不断的劳资纠纷的斗争演化中,建筑工人这一新兴的无产阶级的诞生,很显然,这一推论是合理的,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然而,作者在推论出新兴的无产阶级这一结果的同时,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并没有提及,这也是本书在研究过程中的缺陷之处。

三、研究方法

《大工地》是一部典型的社会学实证主义著作,研究过程中采用实地研究(田园调查)的基本方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作者和她的团队亲自走进工地去进行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本书摆脱了空洞的数字和抽象的描述,还原了建筑工人生动鲜活的形象。正像文中提到的,“从2007年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在最初桃源村工地调查的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北京周边四个工地,直接接触了上千名工人,深入访谈了上百名工人。访谈对象主要是男工,也包括少量女工,既有技术工人,也有小工,涉及木工、钢筋工、水泥工、抹灰工、水管工等几乎所有建筑工种”。除此之外,本书的作者和她的团队还访谈了大大小小的包工头、公司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等。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工人,理解建筑工地上的劳务关系,他们还在农忙时,随同建筑工人一起回到他们的家乡。

四、研究的创新点

1.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视角

从本书的研究逻辑中,潘毅博士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去分析建筑业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建筑业农民工悲惨境遇的原因,阶级分析法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利益对立的结构性基础,强调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避免的劳资冲突。潘毅博士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到,“大工地是中国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变革的产物,它揭示了三十年改革所造成的全部社会冲突和矛盾。在大工地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以地产和建筑资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到来和迅速膨胀,另一方面,我们也见证了建筑工人在大工地上艰难挣扎求生存的苦难,以及一个新兴工人阶级孕育的艰难历程”。在理论界,本身研究建筑业农民工的文章书籍就少,利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章书籍就更少,《大工地》不论从研究主题上看,还是从研究视角上看,在理论界都算是一种创新。

2.研究过程中未作到价值中立

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是提倡价值中立的。价值中立应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别要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但我们在阅读《大工地》的过程中,却很明显的意识到作者是很同情这些弱势群体的。潘毅博士在书中也提到,“我们更自觉地反思和批判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的原则,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之间不应该是单纯的信息提取和索取关系,尤其是农民工的研究,研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回应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和困境。因此《大工地》作为一部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在研究过程中并未作到传统的价值中立,这同样是一种创新。

总之,《大工地》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副鲜活的建筑业农民工生存图景,该著作采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为我们分析了建筑业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人阶级产生的背景和合理性,同时也深入分析了造成建筑业农民工悲惨现状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论是考虑到该书的社会现实意义,还是考虑到该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大工地》都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社会学著作。

参考文献:

[1]潘毅,卢晖临,张慧鹏.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潘毅,卢晖临,严海蓉等.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J].开放时代,2009(06).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7

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建筑业历史悠久,它发轫于上古时代。从有巢氏构木为巢算起,有上万年的历史了。浙江河姆渡考古遗址的茅屋,也有7000年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如江南水乡的民居,北方的四合院,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藏族的块石墙,平屋顶建筑,蒙古、新疆的蒙古包。东北的圆木井干式小屋,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窑洞,福建客家的土楼等等。还有雄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宇,高耸的寺塔和各种桥梁。

中国古典建筑自汉唐以来逐步积累了不少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北宋将作丞李诫著有《营造法式》一书,于1103年得到官方允许颁行。使各类官式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模数都得到了统一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成熟。

但现代的建筑科学却起源于西方。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了建筑的革命,它为人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建筑奇迹。百层以上的摩天大厦,200多米跨度的大空间建筑。一望无边的大型厂房,以及形形的建筑类型和外观,已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印象,反映了现代化的胜利。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建筑业的开端。从18世纪中叶起,对“民主的”希腊和“共和的”罗马的礼赞崇拜,促使了欧洲各国“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迅速膨胀起来,住宅问题严重,上世纪初,以廉价与简洁为特征的现代建筑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又有很大的进步,致使各种建筑类型都获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轻质高强材料的出现,以及混凝土、钢材、铝板、玻璃、塑料的大量应用,使建筑的面貌大为改观。为了适应工业大生产的要求。大量性建筑越来越来趋向构件标准化,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

世界近现代建筑是极为复杂而又有趣的一个课题。它的变化反映着当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状况。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建筑业经历了“三级跳”,即上世纪70~80年代的自建小楼房,到世纪末的多层建筑,到现今的现代化建筑;迅速与国际上先进的建筑水平接近,体现为高层,高档,高投入,高科技。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人们追求高档次的生活,不断产生宏伟,高耸、豪华的建筑作品。

以福建省为例,到上世纪70年代,建筑物不超过5层,80年代初建于福州东街口的邮电大楼高8层,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物,还印上邮票,作为标榜;90年代才有较大的高层建筑。本世纪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厦门城市化程度较高,旧城的改造也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泉州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超过10层的建筑凤毛麟角;新世纪以来新建房屋除仿古建筑以外,均在10层以上。除了外表的高层、宏伟、豪华外,建筑业在近十年内的急剧变化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向四高发展。建筑物向高层、大空间、高档次发展。牵涉到高投入、高级装饰等等方面的发展。

2. 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高21层的泉州晚报社大楼的施工,应用了12项新技术。金帝花园则应用了智能化的技术,建设智能化小区。

3. 地下工程的处理愈益复杂。深大基坑的开挖、支护、排水,技术难度加大,资金投入多。例如某大厦地基处理费用近总投资的一半。

4.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愈益复杂。2001年笔者收集的9层建筑的施工组织设计仅十余页。而2005年收集的18楼建筑和8层厂房研发大楼,施工组织设计多达百余页。从单一的总体设计、定性描述到总体设计与专项设计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计算结合,发生了质的变化。

5. 施工单位从偷工减料到保证质量,再到安全投入,再到文明施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施工行为朝着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6. 施工技术人员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从单纯技术向技术经济、经济管理、依法依合同管理、科学组织、科学管理转化。

7. 为适应建筑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新标准、新规范迅速更新。例如概预算定额的标准就有95版、98版、2002版和2005版。

8. 新的建筑材料日新月异,从粘土砖到煤矸石、煤渣、页岩砖,到水泥砌块,到石材废料砌块,再到垃圾和淤泥产生的陶粒,变化神速。

9. 建筑式样不断翻新,建筑理念推陈出新,现代建筑不仅满足入住功能,更强调舒适、美观、赏心悦目。

10. 建筑更注重与环境的和谐,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智能化管理、注重节能、节水、节地等等。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筑业需要大批人才补充并扩大着建筑行业和建筑队伍。单靠本科培养难以解决需求之巨,因而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经二十来年的努力,高职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并不只是本科教育的补充。它与本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层次较低,二是学制较短,三是生员较差,四是培养适应当地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有人说,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其实不准确。当计划统配的制度取消后,本科学生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本科教育也是就业准备。只不过是高职教育从一诞生,就是面向社会,自主就业而已。用人单位在急需补充人员,扩充队伍时,首选自然是本科生。有一个时期,"高分低能"的怪论甚嚣尘上,但人们仍然偏爱高学历者。即使退而求其次,用人单位则有两种态度。一部分人认为高职学生既然没有学习多少理论,既然是实用型,就要上手快。一经招聘,即能上岗顶缺,这种观点持有者往往容易失望。因为高职教育虽然强调实践,但不是岗位培训,不可能完全对口入榫。另一部分人认为建筑行业不要设什么专业,通通培养工民建专业,这样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较扎实的系统知识;从事具体职业,只要略加培训,比较好用。其实用人单位也知道,工民建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会设计的并不多。许多人毕业后因不能胜任设计而转行。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均承认一个事实:学生在毕业前学到的知识如何基本上奠定了以后的发展基础。有人甚至说得更直截了当:实践知识、 实践技能可以在工作中学,而理论知识则不可能。

来自社会调查的信息是否可直接用来指导高职教育呢?似乎不容易。建筑不分专业,全部学生只学工民建,这与现存的教育审批制度不合,这 是一。其次,高职学生学习素质较差,要么不爱学,要么不懂学,而工民建所以受青睐,是其理论课较多。去年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福建省建筑类高职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与会教师普遍认为三大力学所费课时很多而教学效果不佳。上理论课效果欠佳,不是浪费时间么。其三毕业后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差,职业适应的培训费用谁负担,一些用人单位害怕学生培训有了技能,就另择高枝。今年的 毕业生招聘会有的用人单位提出要订三年合同,以防人才流失。那么对号入座培训学生,使他们一步入社会,马上得心应手。这愿望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做不到。现在鼓噪盛行的 “订单式”培养,在制造业发达的 城市局部是可行的 ,但没有普遍意义。因为学生的入学志愿与就业选择不完全一致。在个性张扬,自主择业的今天,没法强制学生一定按订单就业。其次,市场需求是弹性的 ,市场调查是定性的 ,很难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按计划培养。万一这些订做的 产品滞销,则这些学生就难择他业,此生休矣。

要破解这两难的窘境,必须立足教育的三性:即义务性、强制性和超前性。教育的义务性即由政府来办教育,实现社会教育权利的公平,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的强制性体现为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而且也是公民的义务。义务教育翻译成英文就是强制教育。教育的超前性是学生受教育是没法确切知道哪些知识是“有用”的,今后一定"用得着"的 ,哪些是"没用"的 ,今后一定"用不着"的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是树立学生健全人格、传授相应专业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就业谋生和继续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三` 建筑高职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建筑类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一般学制三年,学生学习20多门功课,作为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推向社会,基本上都能为社会所接纳。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某些城市已出现排斥现象。例如非厦门籍学生非本科学历就很难进厦门了。

一边是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一边是高职教育的徘徊不前。有一种看法是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必须,够用”就行,要不断加大实践分量。目前的现状是:马列、政治、英语、计算机类公共课占30%左右,实践占40%多,剩余专业理论课不到30%。三年内学分从近150学分压缩至140学分,再压缩至135学分或更低。而校选课等课程占6-8分,据说是为了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理工科开不出选修课,甚至连高数也没有人愿意选修。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民只能与动植物打交道,要搞好农业,必须顺应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重视结果而轻视规律,重视经验而忽视理论。又由于动植物生命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制约严重,所以实践经验值得尊崇。工业社会则相反,它可以用各种材料反复试验,进行组合,探索规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来,一般而言,必须先有理论,再设计,再绘图,再制造,最后还要检验。建筑属于工业类,理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打着“够用”口号的人,其实是轻视理论的。因为没有人说得清哪些是“有用”的。什么“够用”的。这和当年记者问法拉第发明发电机有什么用不是同样使人忍俊不禁吗?

有人说,现代大学实行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话一点没错,何止大学,我们的中小学也都在进行素质教育,自恢复高考以来,二十几年间教育改革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迷恋于各种才艺之中,对专业不感兴趣,可当他们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建筑时,真不知心境如何?文科学生确实不必太在意专业,点子公司据说可为企业包医百病。理工科则不行。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建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设计者的个性无关的客观法则所决定的。建筑师无法玩弄知识不如智慧,智商不如 情商这类把戏。自然科学不同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建筑设计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作品,它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功能的、力学的、结构的、施工的、经济的诸多因数,以构成既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又符合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艺术乃至建筑经济各方面要求的相互协调的统一体。而应用电脑诈骗的安溪人则省事多了。他们不必要知道电脑芯片的原理,不要知道信息传播的协议,管他什么CPU、路由器。只要掌握群发短信,诱人上钩,骗取钱财,连北京的教授也因贪财而上当。

日本人福山认为,中国属于“低信任度”国家,即家庭、家族和国家两头都很强大,但中间的市民阶层不发育。民营经济中家族式企业比比皆是,国有企业经承包,租贷,改制后,也沦为血缘关系或利益集团的共同体。找工作要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已深植于学生头脑中。一部分有背景的学生认为混个文凭就行了,因为家里已安排好了去处。另一部分来自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则深恐毕业等于失业,要及早介入社会。有一位新生告诉当班主任的笔者,她听说今年女生招得比往年多,万一概预算人员过剩,找不到工作。现在她兼职做营销。

学生个性的张扬,网络的诱惑,恋爱的解禁,就业的提前忧虑,使得学生不愿花很多时间于学习。据笔者了解,大部分的学生每学期仅在最后的一个月,半个月,甚至一星期内才用功,甚至拼命读书的。当笔者接到毕业生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他们不会工作或哽咽着说再也呆不下去,准备辞职时,心中隐隐作痛,只能勉励他们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

四 对策措施与建议

一方面是建筑业的突飞猛进,一方面是学生的消极应付。当笔者看到一个班半数以上卷面不及格,当笔者看到一名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生因学校各种活动太多而成绩降为全班倒数第二时,我这个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的心在滴血。我感到教育的无能和无奈,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责任重大而负担不起。因此试谴愚衷,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1建筑类高职教育学制三年是适宜的,是必须的,不能再短了。据说教育部要义无返顾地推行两年制,还有博士论证高职教育只要一年。试想学生刚考上大学,放松和适应已经花去一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忙着适应社会找工作,剩下一年时间,扣除政治、体育、英语、计算机,还有多少时间学习专业。有人认为,多多实践,培训技工总行了吧!很不幸,如果没学书本知识,学生到现场,除了弯钢筋,大多看不懂。再说现代施工企业缺的是会技术,懂经济、能管理的人才,而弯钢筋浇水泥自有外省民工充任。现在施工企业采购加工好的钢筋和商品混凝土,一个大型工地,也不见几个人。与民工争饭碗,显然行不通。这种急就班的学生的牺牲,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福建省把建筑装饰专业列为紧缺专业,泉州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招一个班时学生找工作游刃有余,招两时马上告急。1958年时,专家论证水稻亩产千斤是可能的,素有清名的副总理在广东视察时证实水稻大丰收,亩产千斤,最后酿成亩产百万斤的闹剧。但愿这种荒唐的故事不要重演,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2提出建筑高职以施工为主,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设计理论愈发艰深,高职学生力所未逮。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经济核算,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内容越来越丰富,越庞杂。这样学生有专攻,也有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当然全部学生只学施工,就业面窄,也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展。

3建议高中阶段不分文理科,建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而不是靠校选课让学生挣学分,滥竽充数。

4建议适当裁减政治理论,体育等课程,以保证有较充足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废除校选课,减少学生过多过滥的活动,使学生将精力转到专业学习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专业空壳化。由于课时严重不足,各专业主任排课时捉襟见肘,不得不严重压缩专业基础课,以致许多学生毕业时连图纸都看不懂。这样培养 出来的学生能指望他们是创新型人才吗?笔者愚蠢地认为。大概不可能。

5 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换新教材,引入新规范、新规程,介绍新技术,新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建筑市场的新发展。

6 编纂相关学科的习题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载体以弥补课堂练习的不足。扭转在校时应付考试,工作后才拼命学习的反常做法。

7 正确对待素质。建筑类高职如果定位于施工为主,那么其素质应是围绕建造师的相关要求来界定,而不是唱个曲子跳个舞或别的什么。更不是敬烟陪酒摇骰子。据说有个学生为竞选系学生会主席花三千元拉关系,有个别领导击掌称赞:“这样的学生素质高,毕业后肯定很适应社会。”

8 正确对待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口号的正确性由哲学家、社会学家论证得淋漓尽致,这类文章汗牛充栋,深入人心。甚至有学生出去实习两个月,回校感慨良深,说这两个月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校内两年半所学的。笔者深感实践的伟大,让学生感触如此之深。要是学生不来浪费这两年半,直接去收获这两个月该多好啊?实践的片面性很少提及。姚国华著的《文化立国》一书中称,马克思主义者说过,“理论思维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姚国华先生认为:关于实践有几点必须强调。

首先,任何客观的实践本身也是主观意志、动机、理论、思想、逻辑支配的,纯客观的实践结果根本就不存在。其次,实践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实践检验也就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其中任何检验结论都不是终极的。再次,当理论预测与事实不相符时就否定理论,那就太傻了,只有根本没有理论思维的人才会那样。……“实践”往往被庸俗实用主义者当作借口,以眼前的利益,看得见的实惠、可计算的效益作为社会发展硬指标,把有用的、好使的当真理。缺乏社会发展的远大视野,成为急功近利、惟利是图、不讲原则、掠夺性经营的思想根源。

支撑建筑宏伟大厦的是力学、结构。前些年,建筑不超过30米,搭个竹脚手架是可行的。现在高层建筑,搭设钢管脚手架,就应教给学生知道,钢管脚手架的极限搭设高度是42米。否则直到架倒人亡,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代是信息时代,电脑作为工具是必须掌握的,但信息只有系统的才有用的,电脑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理论知识。电脑的兴起,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书写能力有所退化,这对于建筑行业是不幸的。

新世纪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历史发展由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到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来促进民族工业,已到了必须自主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时代。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鼓励人心的口号。要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要创新,必须知旧,一个人不知道同行在做些什么,怎么可能超越他人呢?只有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才有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有创新的胆识和灵感。建筑类创新同样如此,发明滑升模板的香港富豪胡应湘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分别获得三项博士头衔。也许有人会说,高职学生学历不高,创新与他们无缘,这样也有失偏颇。现代高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三大力学,以及弹性力学等等,但其载体是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上的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

天然混凝土结构在古罗马时代建筑应用过,后来失传了。直到1824年英国生产了胶性波特兰水泥板,为混凝土的试制提供了条件,1829年利用水泥和砂石作铁梁的填充物制成水泥板,1868年法国人蒙湟以钢丝网与水泥试制花钵成功,启发工程师以交错的钢筋和混凝土作为建筑屋顶的主要结构。为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实践基础,其理论基础则是钢筋和混凝土有相近的线膨胀系数,才能共同工作。因为混凝土结硬并达到一定强度以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粘结强度,能够承受钢筋与混凝土的相对变形在两者界面上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具体表现为τ=d/4•dσs/dχ。没有这个数量关系,建筑设计就不可能实现。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创新也是全民族的事情,不应把人数众多的高职学生排除在外。教给他们以系统的理论,合适的技能,健全的人格,合作的艺术,创新的基础,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创新时代的呼唤,是高职教育与时俱进所必须达成的目标。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顺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宏伟大厦。

参考文献

1.刘先觉著.建筑艺术的语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8

2.宋占海编著.建筑构造基本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姚国华著.文化立国.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9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8

在建筑学中,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和居住的民用建筑;用于各类工厂施工,组织生产和为了生产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业建筑;最后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建筑。一般情况下,农业建筑主要是存放农业相关物品的库房等,在建筑工程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本文我们将着重研究的就是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到建筑就不得不考虑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然而规划设计的基础又是建筑测量。所以本论文将要研究的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测量成果与场地规划设计的关联。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

2.1 建筑工程测量的用途

建筑工程测量关系到我们的工程质量,如今我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多修筑在地表附近,既包括摩天大楼也包括地下商场。为了更加合理的布局,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工厂效益更加高,在建设前就要先做规划,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地表起伏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整合测量,所以规划设计的基础正是建筑工程测量。

2.2 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和任务

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并成为了土木工程学的基础科目。关于工程测量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以及地表分布并确定地面某个点的精确位置。对于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是分为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执行的。所谓测定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测量工具对建筑地点的具置以及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和整理,而测设就是将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标好的信息转移到真正的实物上并以此作为施工的依据。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分别是设计前的地形测量,建筑中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可见在建筑过程中测量贯穿着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和技术,才可以建设出更高质量的工程。而且由于测量的多程序性质,我们还需在测量中贯穿着“边测量边检验”,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场地规划设计

工业和民用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主力军,对于建设出高质量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前我们都要进行场地规划,对场地中规划进行分析,使建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布,并就此以提高场地利用的科学性,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场地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建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这些都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

场地是一块可以利用的地方,而规划则是对这个地方的事物进行分配和安排以使得产生最和谐的效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最和谐的需求而对一块特定的土地进行人工改造和设计,这就是场地规划。建筑场地规划的内容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工业建筑场地规划和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3.1 工业建筑场地规划

对于工业建筑场地规划主要是对工业建筑物进行建筑前的场地布局。不同的工厂,有其不同的生产物品以及不同的生产环节,它主要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根据城市道路的要求安排厂区的总方位。二是根据生产厂的功能可将厂区分为厂前区、生产区、仓库区,有些厂还需安排生活区。”

在工业建筑中的场地规划应该分清不同区的不同任务,例如“生产区根据工艺流程来安排生产顺序。一般是 原材料检验零配件粗加工零配件细加工装配试车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根据不同生产性质布置各工序工种厂房,有些生产产品可集中在大厂房中,有些需分散布置。”

在工业建筑的场地规划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根据生产工艺利用场地的自然状态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如在藤县陶瓷产业园区中,在场地设计时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等要求下,厂区平面采用台阶式布局,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方量最小,土方挖土由原方案的7235万方减少至5348万方,不但降低了建设成本,且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使利益最大化。在如今若只考虑生产要素进行设计已经是不能满足的,为了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如今的工业建筑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行环境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在规划中注意绿化美化,建设出低污染的优美工业园区,使得人性化的工业建筑环境塑造出工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得工业利益最大化。

3.2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设计是对场地内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进行全面、合理布置。在规划设计时应综合利用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因此在场地规划过程中,更要有准确的现状地形图,以便对场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场地平面布局和进行竖向高程设计,做到明确建筑主次关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地安排场地内各种绿化及设施,使规划区内闹静分开,不同功能分开建筑,交流流畅,减少相互交叉与干扰,使场地布局整体合理、经济,达到在保证建筑群体空间形式及功能完整统一的同时,使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

测量成果是一个区域的综合性数据,只有严格掌控了该区域的自然状况和城市设施情况,才可以保证场地规划可以正确的实施和进行。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分别为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4.1 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测量成果主要是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形结构以及相关需求数据的整合,而场地规划则是利用场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设计,所以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无论是对于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要求满足以下几个个要求:“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四、技术经济合理五、满通运输要求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七、竖向布置合理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场地规划时对场地具置,周围环境以及范围要求进行综合掌握,可以在场地设计中准确且合理地作出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些都需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所以可以说测量结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4.2 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场地规划后,我们需要对场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监理,而监理工作的进行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周围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这种考虑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测量成果。而对场地规划的监理将直接反应到我们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误差性。所以另一方面场地规划也可以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5 结论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9

一、 对建筑工业的认识与研究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二、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技术支持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二)严格技术标准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的进度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二) 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三)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一)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二)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三)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参考文献:

[1]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10

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已经尤其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应不断加大。由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工民建工程设计施工中的节能技术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工民建施工节能的意义分析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 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众所周之,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高, 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裂变等能源的广泛使用。能源奠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基础, 但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在日渐枯竭, 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 这个行业既包括建设规划、土木工程学、机电设备、环保、热能、电子信息、生态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与经济技术和行为科学及人文科学密不可分。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不仅对建筑工程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有着很大的推动, 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民用建筑节能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具体体现, 是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世界建筑设计的大趋势, 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民建的节能设计和建造也促进了建筑的结构变化。推动了墙体保温、温床保温及空调采暖节能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 而且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国内外建筑节能的现状

20世纪 70年代 , 世界能源危机之后, 节能的概念引起了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能源、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被列为世界五大问题, 经济的发展, 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人口不断增加, 资源不断减少, 促使各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能源问题的严峻形势, 纷纷认识到了节能的迫切性和长期性。建筑节能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原因,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制约。目前来看, 国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是非常重视了。节能减排口号的提出就证明了中央对能源问题的重视, 这也必将促进和推动工民建的节能技术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上节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设计, 建筑的朝向及形状是节能设计的首要因素, 主要是考虑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建筑物的窗墙比例;2)改善建筑物的窗户设计, 减少能源消耗; 3) 改善建筑物的墙体热工性能;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减少建筑的能耗。我国近年来建筑事业空前发展, 能源消耗也在步步攀升。

三、工民建节能的具体内容分析

1、墙体节能。建筑的主体是建筑的墙体, 墙体的节能设计关乎建筑的整体能耗问题。墙体节能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 在墙体的内表面加保温材料, 这样处理后, 保温材料不受室外雨水的侵袭, 简单高效。墙体外保温是在外面加保温材料, 覆盖防水材料, 其好处是减少太阳辐射对墙体的影响, 对建筑的梁、柱、墙角等部位容易处理, 减少热桥的产生, 冬保暖、夏隔热, 减少墙体的应力损害。

2、隔热节能设计。建筑的隔热设计, 主要是墙体和屋顶。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屋顶, 屋顶的隔热问题尤其对南方高温地区非常重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非常廉价的空气层隔热。其原理是通过降低传热而达到隔热的目的,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炎热气候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墙体、屋顶和窗户的隔热效果很好, 尤其是应用于墙体上,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双重作用。另外常用的还有架空型保温屋面、高效保温材料屋面、浮石砂保暖屋面和倒置型保温屋面。

3、采暖节能。水源热泵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节能、环保、经济的方式。利用地表水源吸收太阳能和地下水源吸收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 输入少量的高位电能, 从而实现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4、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是一种天然资源, 具有来源广、无污染、循环利用的特点,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及工民建设计中。建筑应用太阳能是将散热、太阳能搜集和遮阳一体化, 初步发展为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 为建筑提供天然的光照和热能。

四、工民建节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1、加强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国外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 并呈不断进步持续上升的态势, 但理论研究却不乐观, 低端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所以具有丰富节能建筑经验的技术人员要在节能理论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使我国节能理论的研究上一个新台阶。

2、开发和研制新型节能材料。我国自主研制的节能材料, 目前还没有完全占据国内市场,多数节能材料还是购买于国外。这样造成成本的提高, 不利于企业的利润产生。发展节能技术, 必须研发节能材料, 也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3、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 曾提出节能减排的号召。在节能技术 30年的历史中, 不断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使得我国的节能技术创新和发展速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们的步伐还是小了, 进展还是慢了, 还要更广泛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以便促进我国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研发。

五、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近年来, 工民建设计施工中广泛地应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 进行了节能改革。国内的工民建设计施工技术正逐步向着科学、智能、节能的方向发展。以往多年形成的传统施工技术正日益被新技术和新材料所取代, 节能让现代建筑施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工民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 技术理论和材料方面基本满足现阶段建筑行业的要求。但是还要继续搞好节能技术和材料的研发,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11

一、《建筑工程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专学生的质量普遍偏低。

随着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专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入学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继续学习能力都比较差,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水平差距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是将获得中专毕业文凭作为最终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加上部分学生对工民建专业不太感兴趣,而且《建筑工程基础》又是工民建专业的第一门专门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专《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相对较少。

现行教材中,内容编排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例如在相应的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深入,而建筑力学的知识与工程结构方面的知识结合不够紧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工民建专业《建筑工程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应与高职高专专业使用的教材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同样的教材,对于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来讲,部分教学内容涉及过多、过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3.《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相对较少。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少,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讲解透彻,部分内容因为学时的限制只能删掉或一带而过。而《建筑工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的学时数。

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未来工民建专业的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建筑结构理论知识。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等技术性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建筑识图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建筑识图、建筑构造等知识,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知识。因此,《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取舍,剔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有所侧重和取舍。“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为就业做准备,根据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的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去校内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采用现场教学观摩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对《建筑工程基础》课程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提高了,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需要学校、系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出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自龙.工民建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38-139.

[2]段作草.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71.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12

一、工业民用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运用的重要性

工业民用建筑的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

能源紧缺问题不仅仅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发展问题。各国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办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必须将节能施工技术贯彻到实际中去。一般来说,建筑行业设计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土木工程、机电设备、电子电工等,每个领域的耗能量都比较大,同时建筑施工技术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从设计到具体的工程施工都要将节约能源的观念进行到底,不容疏忽。尤其在倡导生态建筑的今天,建筑设计和施工更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有效缓解能源压力。

2.加快实现生态建筑战略

城市化水平与建筑节能化、科学化、环保化有很大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给建筑行业的发展构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些年,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规划与构想促进了工业民用建筑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不仅重视建筑的质量和舒适程度,而且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环保与生态问题,设计师也从多方面去考虑工业民用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案,争取将健康、舒适、节能、环保、质量等有机统一在一起,打造一种生态建筑,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更加接近自然化,更加人性化。实现这点首先就需要建筑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施工,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二、工业民用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运用的有效策略

工业民用建筑的节能项目有很多,包括墙体的保温技术、空调暖通节能技术、门窗的保暖与通风技术、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等。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首先,墙体是节能施工中的主要部分,它所消耗的能源与资源占建筑总耗量的比例最大,所以如何做好工业民用建筑的墙体节能措施十分重要。在墙体的节能中,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冬天的保温效果和夏天的隔热功能。墙体的保温效果佳,则冬天室内的热量不会很快地流失,室温基本稳定,从而减少了空调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功率,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同样,在夏天如果墙体具有很高的隔热性能,则会减少太阳对建筑物的辐射量,室内温度不会过高,空调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建筑外墙的保温方式包括外墙外保温、外墙夹层保温、外墙内保温,常用的是第一种,通过铺砌苯板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苯板具有方便耐用的效果,但是防火性能差,容易燃烧,燃烧后会释放有毒物质,但是因其的经济效益高,虽然环保作用差,却仍在被广泛使用,故研发新材料是解决墙体保温技术的关键。硅酸盐是一种符合各种指标的材料,可以广泛应用到建筑的墙体节能中去。

其次,屋顶是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区域,对屋顶进行有效的节能处理可以使建筑冬暖夏凉,达到节约能源资源的效果。民用建筑屋顶的节能可以通过在建筑物顶部另建一个尖顶的结构,从而可以减少阳光的辐射面积,冬天保温,夏天隔热。很多屋顶的设计也越来越美观化和环保化,例如通过种植植物建造花园式屋顶来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有些屋顶成为太阳能的收集区,充分利用太阳呢过,将其转化为其他可供人们使用的能源形式,包括转化为电能照明、提供热水等等,这样大力节约了能源,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既合理又高效,可操作性也非常强。

再次,工业民用建筑的门窗安装项目也可以实施节能设计。建筑体内部的门窗对室内的保温隔热作用也非常明显。门窗使用不同的材料带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木质门窗和塑料门窗的传热系数比较低,钢材和铝合金的门窗的传热系数比较高。另外,双层玻璃的传热系数比较低,单层玻璃的传热系数比较高,后者比前者高出40%,所以采用塑料框架的玻璃窗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这也是塑钢窗非常流行的主要原因。门窗的安装过程要注意检查其抗风压性、空气渗透性和雨水渗透性是否达到标准,严防因安装质量造成能源浪费现象。

最后,在节水节电方面,要注意地下管道和室内管道的铺设必须合理有效。从选材上说,用水管道要选择耐腐蚀性强、清洁环保、内壁阻力小的塑料材质管道,成本低且使用寿命长,锈蚀度低,同时降低了维护成本。水管阀门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密闭性能高的阀门,防止水资源的浪费。用水器具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节水程度,依托现代科技生产出的多款厨卫节水用具都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采用。节电方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节能灯,另外安装透明玻璃比安装有色玻璃更能减少灯光照明时间,降低电能的消耗量。

另外,工业民用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料垃圾很多不可再回收利用,如果对这些材料进行改良或者从根本上提倡环保材料的使用,就可以减少处理垃圾的能源消耗量,同时也节约了建筑总成本。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的意义都至关重大。只有不断研发利用新的节能施工技术,才能在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同时有效节约电能、水能、热能等能源,也才能在降低建筑材料消耗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民用建筑论文篇13

1 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十分重要,而将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会工作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就对建筑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进行深入的分析。

2 建筑企业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2.1 企业文化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

企业工会是企业中的重要组织,同时,工会也是与群众最为贴近的一个组织,种种实践都证明,工会是工人群众的集结地,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工会组织可以掌握员工思想与情绪的变化情况,从这一层面来说,建筑企业工会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凝聚力,建筑企业的职工也是实践的主要力量,建筑企业的职工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企业文化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

2.2 建筑企业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激励

建筑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激励,这种力量能够不断的激发出职工的心智,充分的挖掘出职工的潜在智慧,建筑企业工作能够有效的将建筑企业精神集体与人物进行有机联系,可以看出,建筑企业公会能够有效的宣传先进人物与先进集体的事迹,从而起到重要的教育目的。

2.3 建筑企业的文化有着凝聚性作用

只有企业中的职工具有凝聚力,这个企业才能够得到发展,建筑企业工会组织肩负着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重要责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筑企业工会也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开展民主管理工作,并引导职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职工的民众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参政意识,增强整个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企业氛围,这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 建筑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方式

3.1 利用工会职能,将职工培养为参政主体

建筑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人员也要积极主动的将人本思想落实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中,若企业内部出现了矛盾,工作组织就要第一时间介入,以《劳动法》为基础光合突破口,协调职工与建筑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维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与合法利益,深化每一个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与企业自豪感,此外,工会还要致力与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公会工作人员从职工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他们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将职工培养为参政主体。

3.2 利用工会职能,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对于广大建筑企业而言,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职能,工会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将职工培养成企业的参政主体,还需要鼓励职工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中,促进建筑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要想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企业必须要意识在自身特点与外部的竞争环境,而企业公会就需要做好企业的组织工作,发挥出职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重视人本资源,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3.3 利用公会职能,营造出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

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一定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而调动起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也是建筑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公会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工会还要积极的利用自身职能来扩大建筑企业的管理渠道,为职工提供参政、议政的机会,从而营造出一种齐头奋进的新局面。

3.4 强化培训工作,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

企业文化能否得到顺利的实施,关键取决于职工的综合素养,职工综合素养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职工自身的利益,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之下,企业对于职工技术水平与责任意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这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员工自身成长的需求。因此,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职工的总体水平建立起相应的学习平台,将各种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此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激励措施,为职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成为技能型、学习型的新一代职工。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加强与基层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

3.5 强化帮扶意识,保障职工利益

建筑企业的工会还需要关注职工的收入分配问题,建立好科学的集体协商制度,稳定职工的收入,让职工可以充分的享受到企业发展的胜利果实。此外,工会还要做好劳动调节工作,将各种矛盾与争议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已经发生的矛盾,要认真的进行处理与调节,对于职工反映的问题,工会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深入到基层之中,第一时间解决,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是促进建筑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而工会则是建筑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与责任意识,建筑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这一重要问题,重视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帮助建筑企业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孙际刚.试论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J]. 改革与开放,2012(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