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论文实用13篇

中学生化学论文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1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2

3.提出答案,总结归纳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最后阶段就是教师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在该阶段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知识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结.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首先,对之前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全面的评价、表扬,以及肯定在以上环节中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其次,评价所举的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解释这样的生活案例中所蕴藏的化学知识,丰富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再次,鼓励学生时刻运用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84消毒液的化学原理及使用说明,向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消毒液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便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系统化梳理,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和具体化的认识及理解.

二、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1.要重视案例的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的置身于学习,是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实质.生活化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做好相应的化学分析.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够恰当,就很难达到化学教学的效果及目标,也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该案例的实用性与实性,并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课堂当中.

2.要突出课堂实践性原则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对生活化的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所蕴含的化学道理和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案例展示时,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解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不再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获取呆板、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而让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在理论的指导下投入科学实践,并将所学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3

1.树立教学新理念,推进实验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重视初中生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愈来愈得到教育科研等多方面人士的关注,它是培养时展人才的需要,继续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以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真正人才为己任,树立培养人才的长远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有后劲,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培养是为了不培养”的新型教育观念,不能只顾及个人局部的教学利益,而错失培养学生实验品质的最佳时期,真正做到为学生今后一生学习和长远发展着想。2.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促进学生实验品质的培养。在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后,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方法,对枣庄地区所辖的6所初级中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化学教师对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开出率为86.3%,实验开出率较高,而学生实验开出率普遍较低,甚至部分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走进实验室。目前,初中阶段普遍存在班级多、班额大、实验室少、无专职实验员等现象。面对这些困难情况,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责无旁贷,既要担任授课教师又要担任实验员。化学实验室不够,可以让部分班级的教学进度错开1~2节课,备课组长负责排出学生实验课程表,决不能以班级多为借口,让为数不多的实验室天天闲置。这样,浪费教学资源是小事,耽误学生成长是大事。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验品质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特别关注化学实验产生的神奇现象,这时化学实验带给学生的新奇感是暂时的,产生的兴趣是不稳固的,属于兴趣的低级阶段。学生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将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或改进实验,做到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将兴趣由低级阶段引向高级阶段,从而加强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4.克服畏惧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教师把演示实验变成师生协同实验,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这时,往往只有个别胆大的学生愿意展示自我,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实验,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高度评价,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是愿意参与实验的,由于害怕实验发生意外或者心理负担较重,还是不能主动参与实验。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明确指出即使出现错误也比不敢参与实验有意义;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缩手缩脚,害怕做实验,生怕发生危险或实验失败,教师要及时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失败可以从头再来,逐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

三、化学实验品质培养的途径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4

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化学学科发展至今的特点与优势.化学实验,既是得出结论的途径,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以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1.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动手能力是每个人所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目前,由于生活条件提高之后,独生子女政策下多数家庭普遍的娇生惯养,也由于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业压力,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忽视.不少学生对于理论和方法非常精通,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解,但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只是纸上谈兵,而完全无法付诸实践.考虑到在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空余时间日渐减少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专门进行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不现实,高中化学实验就成为弥补学生动手能力缺陷、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方式,应该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在做化学实验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规范操作和化学实验操作技巧.这些技巧,不仅将成为学生未来化学学习生涯的基础,也会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的规范操作、认真态度、细心动作都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境,能够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无形之中给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工作生涯增添财富.

2.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姊妹的参与,无法从家庭中正常习得基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常常缺少最为基本的团队配合能力.但在社会分工极度细化、生产极为专业化的当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和与他人合作,团队意识应该成为当今社会所有社会人的基本意识,而团队配合能力也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团队意识和团队配合能力是学生的主要短板,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改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步骤的复杂性和涉及工具的多样性,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良好的配合与合作,才能够成功完成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应受到重视.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5

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果小学生学习困难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因材施教。

1.转化 "学困生 "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努力使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优等生巾培养英才的苗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理解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或较好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少数学生也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数尖子学生甚至可以超过新课标的要求,超过越多越好。总之,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学困生不可避免"论,才能树立起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从而去研究、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另一方面在抓紧学困生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中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使他们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园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定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团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3.培养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学困生绝大部分是基础水平很低。为此,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不像数学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如做训练"、"举少胜多",而常常是"举十反三"、"举多胜少"。教学中应指明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日标,要求学困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课堂上学困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都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有效缩小学困生数量。这是转困的基础。

4.尊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上期语文成绩分数是最少的。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都会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语文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我想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5.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性智力低下、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不当等,再加上受性格、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反复性。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老师表扬,紧接着又做错事。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引导,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犯错误。事情的向前发展往往会有反复和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只通过几次交谈、辅导、家访就收到成效,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奏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本文从教学内部这个层面研究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内部教学因素造成的,因而仅从教学内容研究对策是不够全面的。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至于实际如何操作还有待一线老师去改进与完善。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老师们对影响学困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必定会给学困生的转化带来一片光明。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6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例如讲到初中化学“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之后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其次,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例如讲到铁的氢氧化物时,有意设计一个成功制得白色氢氧化亚铁而另一个未制得的实验,学生感到很奇怪。经师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后问:“采取哪些措施可制得氢氧化亚铁?”学生发言后再由老师点评,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以实验演示情境,创设“愉快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趣的事例,精练的语言能赢得学生。有时候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学科的老师。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有许多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教氮族元素一节时,可进行红磷的加热实验,如果红磷干燥,刚开始加热时玻璃管内会产生小火花,但火花会很快消失。这时,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悬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你再耐心解释,给出答案,使学生在“观察一疑问一明白”的过程中感知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从而诱导他们增强对化学课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艺术化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7

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核心的内涵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实验教学中心则是最重要的支撑平台之一,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公共平台承担全校各个专业的四大化学实验、生化实验等实验教学,其教学科研的高水平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支撑,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为:尽管中心建设的许多工作得到了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但边缘化现象还是很严重,中心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建设都不足,使得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基础十分薄弱,在海南省内都处于落后水平,更无法谈及在全国范围内去比较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但化学学科建设基本上是空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高水平课题的申请很少,没有凝炼的科研方向,还形不成凝聚力和优势,无法支持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更无法支持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其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足,中心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和活力不高,人才引进不足和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学、科研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硬件仪器设备方面,化学实验中心的仪器经费投入不足,基本教学仪器设备落后更新慢,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较少,也打击了老师们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以上的困难制约着中心的发展,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推动较缓慢的原因。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8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教学要求分为常识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二、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和创造,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1][2][3]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和统一、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和重要,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四、化学科学品质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1][2][3]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和积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9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现象越发普遍。然而,由于文化隔膜的存在,交际中难免出现一些障碍,甚至出现一些文化冲突,人们逐步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亮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留学生教育是很多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外国来华留学生还是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文化隔膜的存在形式

胡文仲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甚至愤怒,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语言词汇

文化隔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不通引起的障碍感。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相互不了解对方语言的两国学生能够自由友好地交流。这方面属于技术性问题,不再多论述。值得关注的是,语言是能反映文化隔膜的其他形式。

(二)

从深层分析不难发现,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宗教信念对东西方观念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

是人类文化传统最原始也是保存得最长久的源头,是文化永续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底,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

(三)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差别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民族自豪感驱使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因而努力保持本国特色,这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这是中西之间互相不理解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隔膜的解决建议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留学生管理机构

学校相关机构及涉外类院系负责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级管理留学生及中外大学生交流社团。

重要的原则就是改变“差别管理”的现状,在尊重个人意见的前提下实行“趋同管理”。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混居和寄宿。混居就是中外大学生同住一个宿舍。在留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管理机构统一安排。

(二)中外大学生自身

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能力,主动深入与留学生或是与当地人交往,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无论本国人和留学生都应提高外语能力,尤其是留学生要积极学习目的国语言,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还要主动学习异国文化,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四、结语

中外大学生在交际中存在文化隔膜是既定事实,而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偏见甚至是避免冲突,促进中外大学生相互了解,进而增进中外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张琳.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10

二、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各类“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以及师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一切文化活动,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达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活动文化按其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宣传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不仅对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由思想上认同外化为自觉践行的有效切人点。

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通过开展大量体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类活动,包括文体竞赛活动、专题报告或演讲活动、专题征文竞赛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等,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与一体的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切实把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项校园活动文化中,发挥校园“活动”文化的熏陶、凝聚和激励作用,引领大学生对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力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注重提高校园活动文化的品味和水平,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意识,确立校园活动文化品牌战略。为此,应注重采取以下相应对策:(1)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开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和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科学管理和指导,促进校园活动文化的规范化。(2)积极加强引导,注重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专题教育报告、担任相关活动的评委或颁奖嘉宾;根据各社团的特点,?粤请有关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感召力。(3)强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参加。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把参加校园活动文化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等奖励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总之,通过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确立和不断巩固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创业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创新色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时倶进的生动体现。关于“校园创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是由“文化”一词的概念导引而来,仍觉过于笼统。笔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创业行为的总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素质,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奠定一定基础、提供可能,而且可以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共同理想教育的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并不断强化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把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11

3.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方面文化课课时少,设置的内容不够丰富。以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汉语语言生的文化知识课每周仅有2学时的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及20学时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目前适合文化课教学使用的教材相对缺乏,大部分高校为汉语言本科生开设的文化课采用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概况》及韩鉴堂编写的《中国文化》,而来华汉语语言生的文化课却没有合适的专门的教材,只有教师自己准备的资料或自编教材。

二、来华汉语语言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要帮助留学生端正文化学习态度,实行分级分层次教学明确文化学习是更高层次的汉语学习,要想学好汉语一定要了解中国的文化、理解中国的文化、走进中国的文化中去。在学生汉语程度低的情况下,依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体差异分级分层次教学,制定低、中、高三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初级程度的学生以文化实践课或者观看图片、录像、电影等多种方式来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文化教学要始终结合语言技能的操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中高级程度的学生可以采取CBI理论下的主题模式:可以就每个主题进行讨论,对中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培养留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要素,而不仅仅是将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

2.补充师资力量,加强已有汉语教师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壮大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师队伍。在教师的选择上不能只招收中文专业的教师,相关历史专业、教育专业也可以胜任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中文专业的教师教授汉语语法上占优势,而在教授中国文化方面,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则更胜一筹。当然,既能教授汉语言又能教授文化的双料教师才是最符合标准的对外汉语教师。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12

3.活动缺乏创新。有些社团每年都开展校园卡拉OK大赛、篮球比赛,沿袭旧路,缺乏新意,活动效果不佳。一些社团缺

乏资金,没有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开展活动存在短期性、盲目性、重复性等弊端。很多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缺少文化积淀,开展的活动没有文化内涵,不能形成活动品牌。4.经费资源欠缺。有的社团收会费,但不利用会费精心筹划活动。有些社团得不到校方的认可,其举办活动的场地、设施器械等也受到限制。虽然有的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能通过商家赞助或其他渠道获取一定的资金,但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资金来源。

二、让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

1.积极扶持,做好保障。一是要做好思想保障工作。社团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应对学生社团正确引导、支持配合,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组建新的社团,把兴趣转化为动力,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二是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投入,提供较为固定的活动经费、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做好组织保障工作。学校要统筹学生社团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师资支持、项目带动等措施规范社团建设。通过有效的规章制度、负责的监督机构,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注重落实。还要引入激励机制,考核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推进社团良性发展。

2.提供舞台,打造品牌。一是自我展示。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学校应注重依据学生特长,挖掘其潜能,培育其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还应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不过多干涉其内部事务,给社团自主发展提供平台。二是自主管理。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组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退居幕后做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承担起社团日常工作,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三是打造特色。社团建设要根据社团的特点,培育特色、打造品牌,使社团具有核心的价值观念,旗帜鲜明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对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加强指导,并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让学生有兴趣开发自身潜能,积极营造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

3.健全制度,民主监督。学校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将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鼓励支持学生踊跃参与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成立公益志愿者组织,使社团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社团的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素质和能力,社团要建设一支甘愿奉献、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学生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使用和监督工作,采取“动态管理、民主监督”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的正能量,使社团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4.打造学习型社团。学习型社团是以满足社团成员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建立起来的,学习型社团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社团向着高品位、高层次方向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等都有重要作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学生社团把创品牌、有内涵、服务校园、奉献社会作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解和交流,有利于群体意识、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社团的良性发展对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及丰富校园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化学论文篇13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论文提纲格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