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战略与管理论文实用13篇

战略与管理论文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1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2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高层财务战略管理人员不足在发展过程当中,通常企业会存在账面收益水平低、资金不足和投资缺口大等一系列的矛盾,这便在能力方面给财务管理部门带来挑战。我国普遍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均任职的岗位是会计核算。然而,随着我国资金市场的迅猛发展及竞争的日趋激烈,资金环境随着更为复杂,金融工具迅猛开发,对财务管理人才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的最终时期,往往企业非常重视财务战略,但是财务战略一经制定,由于忽视了控制及实施,因而逐渐降低了对财务战略人才的迫切性要求,甚至将财务人员的作用完全抛弃,导致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及实施面临重重困难。(二)缺乏实施财务战略的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企业纷纷对战略规划财务管理提起了重视,甚至部分企业专门聘请相关企业来设计及规划财务管理,但是在具体的运行中,一些企业通常受到小利益的诱导,控制财务战略实施的严格性不足,甚至将财务管理战略目标抛之脑后,随意进行收益分配、投资和筹资。众所周知,任何战略的过程均会涉及四个环节,即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控制战略等,并且这四大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其中哪个环节未完成好,都无法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然而,很多企业普遍的缺乏财务管理战略意识,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重要性。(三)未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任何职能部门如果想有所作为或发展,均无法离开资金投入以及财务部门的投资预算支持。比如,研发职能部门开发及研究产品的支出,营销职能部门的广告投入及促营等,均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加以统筹规划,充分地考虑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状况,对企业资金的支出规模加以统筹分析。现阶段,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过程中,往往比较热衷于应用及研究财务管理模型及财务管理理论,但是却极少考虑各部门的资金投入和产出;在制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热衷于扩大外的投资规模和活动,热衷于业主以外所得到的投资回报,但没有切实地考虑到职能部门所规划的投入产出,这便导致企业发展不足、发展困难、内部浪费及业主成本持高不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与初期所指定的财务战略规划协调不够。

强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由于经济市场始终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实施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那么就应当逐步地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能够自觉履行各项相关法律义务,树立正确健全的价值观,保证做事的严谨性,并且坚决制止损害企业的不当行为。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切实的热爱本职工作岗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确的理解及认识,积极的参与各种财务管理教育和培训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认真的加以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工作能力的培养,实现财务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真正的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以便于促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二)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完善及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够减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障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各个职工均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及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企业应当彻底将以往传统的会计记账模式及思想加以摒弃,在会计审核的工作完成以后,并且相关人员应当积极的协助决策者将长远的经营管理计划制定出来,全体职工均应当切身的参与到企业经营方式创新和改革的工作中,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财务职能与其他相关职能,有效地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三)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有的经济活动均离不开资金。如果资金能够灵活周转,那么企业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立足,而如果资金受阻,那么企业便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所淘汰。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资金的管理体系,对资金的调控进行高度的集中。就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资金过度分散,这便会逐渐失去巨大的资金聚集力量,造成企业深深的陷入发展困境。所以,很多企业应当尽快构建起自身特有的资金管理体系,尽可能地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促使各类项目资金均可以有序的运行,以便于将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加以突出。另外,企业还应当设立资金整体管理平台,严格的避免资金的浪费和分散,充分确保资金的顺利运转。总而言之,面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企业应当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的财务管理隐患,以有助于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常红丽工作单位:长春市博乐精品钢琴城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如能得到有效结合,就可以在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价值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框架结构不断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促进企业战略顺利实现。因此,认清企业现状,具体分析客观现实,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各系统间的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有众多分系统组成的,只有首先协调好各个分系统之间的配合协作关系,使之密切围绕在企业战略的周围,形成严密有序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具体而言,做好各个分系统之间的协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岗位设定、人员招募、人才培训、员工行为、绩效考核、企业文化、薪酬制度等分系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关联密切协同合作的有机体。在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需要正确对待、科学协调、使之相互配合、彼此衔接,组成完整的管理链条,发挥管理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紧密配合各个系统的工作,从人力资源角度保障企业内各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立足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做好企业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保障企业战略得以实现。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需求的协调在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该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工作,不能只看到该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协调工作,还应该站在企业全局范畴,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协调工作。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协调方面,应该具备全局观,应该善于从大处着眼,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放弃狭隘的本位主义,以企业战略大局为重,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组织方面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第二,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世界,对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与强调制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积极摸索出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二者之间的契合度,进而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4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在强化企业管理,做好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企业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故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发展,是企业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随着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看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战略发展与管理都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企业文化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与管理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能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的重要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例如保洁公司,保洁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产品众多的跨国公司,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就很重视员工,将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以宝洁员工为圆心,四周环绕的是领导能力、诚实正直、信任、积极上进的热情及主人翁精神。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企业可以少走弯路,根据企业文化来制定战略方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将企业引入正轨,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的标准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当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文化背离时可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在美国运通公司企业文化中强调“不惜一切为顾客服务”,在这种企业文化下,美国运将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证实因为目标的确立,使得美国运通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思路和较为完善的手段和体系,从而为公司带来良好的效益,使得公司逐渐走向世界。

(三)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

在这个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世界里,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他们都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干扰,一旦企业被这些恶习干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都会偏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文化的约束下,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约束企业领导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拥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会向职工们提供一种共同的、先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形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企业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措施互相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原理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5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态度,将在宏观上影响其生态状况。“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将获得现代意义,“绿色文化”成为构架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基本文化范式。随着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观念和绿色意识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己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再次,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作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或称“高科技的绿色化”)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21世纪的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目前,“绿色产品”与“绿色市场”的兴起势不可挡,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拥有市场广阔、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导21世纪的市场潮流。

最后,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不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付诸行动。首先,各国政府在这一绿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更要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所以政府毫无疑问要在这一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因其切身利益的影响,对绿色营销的关注程度会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规模直接制约着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曾经造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营销近视症”,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控制,绿色市场的培育无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方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是这一新的营销方式的重要特征。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绿色营销都将遭受挫折。

二、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现实冲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然而,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问题:在环保与经济之间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存在现实冲突。从经济学的传统意义来看,企业行为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主要是即期利润,企业现实的经营决策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市场决策主要依据这两方面的信号尤其是价格的变化来作出。生态环境因素由于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这就意味着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无需企业自身作出补偿,反之,其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回报。由于生态环境这一典型的“外在性”因素的作用,就必然产生私人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即社会总耗费)之间的差异,当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破坏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外在性”是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污染越发展”这一企业行为悖论的主要原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产权制度、运用产权安排与交易来解决“外在性”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方面,它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即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环境标准来界定环境产权,并通过征收各项环境税费来实现环境产权的交易,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并最终实现对环境损害的补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它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必须遵循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后者可能有损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即期利润)的实现,但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使企业的环境短视行为得到矫正,在客观上符合了社会整体对于生态改善的要求。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即企图通过损害消费者健康和牺牲公众环境的行为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说我国公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并对其生存状态造成损害的产品则显然认识不足。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了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决非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三、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环境保护抑或环境恶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像城市废弃物、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增长外,许多环境问题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缓解的,如饮水安全、城市卫生水平、生态改善等都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非源于经济规模过大或者增长速度太快,而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过低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换言之是贫穷和落后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主要河流、矿山的污染治理,并关掉了一大批作为污染源的制造企业,结果不仅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环境压力,成效十分显著。这表明只有坚持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采用清洁、有效的绿色生态技术,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则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减少到一个可以容忍、可以承受的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实施绿色营销,其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政府主导、教育先行、以法治企、技术创新。

1.政府主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2.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注入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还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6

其一,战略管理会计重视外部环境,重视市场,将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从价值链角度来讲,成本动因可能影响价值链各个环节,包括公司外部环节。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因素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角度即公司内部角度往往并不能看出它的好处,但它可能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创造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市场”甚至是“市场驱动”的会计,因为市场是企业创造利润、与对手面对面竞争的场所,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视野拓展,以有助于直接面对新的市场挑战。在此思想下,必然涉及到有关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竞争者、顾客和产品。战略管理会计要尽量获取有关这三方面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如成本、价格等)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青睐度或品牌忠诚度等),这些信息与企业内部收集的信息一样,都是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二,战略管理会计注重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其三,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二、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7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8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中不断完善的,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扬弃与升华,探究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环境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动荡频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根据市场环境与企业自身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之间的协同性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很难从中明确是哪一因素创造的企业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应当注重问题导向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的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而促进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问题导向性大多是在大量的实例研究中提炼出的,因此,注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问题导向性将推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战略模式注重企业的静态发展,而当前企业发展趋势与经营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打破传统的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在制定相关的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要多多关注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将企业发展战略的静态化与动态化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从企业价值角度来看,战略管理理论应当关注客户价值,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企业自身利益。而当前市场竞争中扩大客户范围成为企业经营宗旨,通过扩大客户范围,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提高企业自身发展实力以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战略优势。最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应当注重整体性,即从多个角度观察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新的思维、新理论创造出新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竞争战略管理理论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产业经济学阶段。

1.竞争战略管理理论阶段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完善,企业经营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从最初的静态发展转变为动态的竞争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竞争战略理论始终是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始终是处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2.战略管理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但是,战略思想却十分明确。早期发展阶段是将企业战略管理分为两个部分,即组织战略和管理战略。然而通过长期的实践表明,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3.战略管理理论的产业经济学阶段战略管理理论的产业经济学阶段,出现了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方式。然而,在世界多方贸易的冲击下,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并没有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产业经济学阶段,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实力,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企业文化引导企业战略的制定三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强弱,企业文化即为企业战略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保证。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还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同时为企业形象进行宣传,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企业要制定合理有效战略目标,应当以企业文化作为引领和支撑。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贯彻落实企业战略,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因此,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发展协调发展,是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9

一、难以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

有学者认为,“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借鉴、吸收、学习与创新的道路……即包括西方公共理论的借鉴”。就发展现状来看,借鉴国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的确不失为我国战略管理研究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文献分析却显示,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战略管理研究停滞不前,在实践方面也存在重大问题,我国难以借鉴其理论与方法。

首先,国外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本质上并非战略管理,而是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一个狭隘概念,焦点在分析既定目标和编制执行方案,是自上而下及工具理性的程序。战略规划涉及分析工作、理性形思考模式与实践,逻辑性及理性形工序,是工具理性管理的一部分。相对而言,战略管理的焦点在于如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保证组织得到持续生存、发展,乃至实现组织的宏大公共目标。战略管理可分为“战略的管理”与“管理的战略”。“战略的管理”是一种综合的过程,涉及动态了解、抽象分析、智能运用等综合性及直觉性等战略思维运作的工作——包括基于全局的、前瞻性分析,拟订实现宏大目标的手段,进行动态资源调动,改变组织内外部条件与内部运作,提高组织对转变中的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而如何达到科教兴国或人才强国等便是“战略的管理”的命题。

“管理的战略”则涉及既定方针与策略应用,焦点在于创造有利条件,目标是完成任务,与传统的工具理性管理分别不大。也因为战略管理可分为“战略的管理”与“管理的战略”,不少学者便指鹿为马,把理性管理误认为战略管理,或以偏盖全地把战略规划等同战略管理;也有学者掌握不足,把战略等同于政策选择,或混淆战略分析与策略分析。

有学者提出,西欧各国公共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摒弃战略规划,但事实上,战略规划还是“战略的管理”的实践核心。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策制订及执行系统,嘲但战略拟订是西欧政客的不可分享的特权,四公共部门管理者只需考虑如何实现既定政策的目标,进行部门战略规划——即执政党构建公共组织的远景宏愿,管理者则设计项目与方案——以保证在时而缓变、时而剧变的环境中有效益地执行行动计划,达到既定目的。

战略拟订特权的不可分享保证了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与战略规划的奉行。此外,美国(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部门必须进行战略规划,句而个别地方政府也因为成功执行战略规划而达到理想发展,故此,西欧公共部门继续进行战略规划是可以理解的。但公共部门的“战略的管理”亦因此带着战略规划的狭隘性、片面性、局部性,未能发挥战略管理的功效。

其次,有学者在介绍国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时提到:“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自从2o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学mpa及mpp等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领域(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及管理顾问正致力在全球公共管理领域推广战略管理。表面上,国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发展骄人。然而,笔者经互联网上分析美国重点大学的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教学大纲,发现有两大问题:第一,教学内容与科目不符,名为战略管理的课,实则是有关战略规划或政策研究的;第二,课程所列出的参考书目并没有多少以战略管理为专题的文献,而不少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文献没有名副其实的阐述战略管理的内涵。笔者也在香港参与跨国管理顾问的战略管理项目,察觉所谓的“战略的管理”还只是“管理的战略”。总言之,国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教学与实践的发展并不理想,借鉴便无从说起。

二、中国公共战略管理的特性

既然借鉴无从说起,出路便只有反思与创新。首先是要反思我国公共管理的特性。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战略规划是在特有政治框架下进行的,以美国为例,其政治制度建基于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许多政策与战略皆为政治利益交换的结果,并没有照顾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缺乏长远利益的战略考虑。相对而言,我国政策制定权力集中,国家发展的政略清晰。是故,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战略管理,是一个整体的活动,涉及的是全局的统一发展,维护的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我国公共管理有这样的特性,战略管理便属于系统工程,而并非西欧国家公共部门层面的战略管理或战略规划。掌握了上述整体性、全局性与统一性的特点,还需注视两个重点。

(一)整体及全局性的特质

中国的公共战略管理,性质与卓越跨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相近。许多跨国企业虽然有许多不同业务的子公司(群),但整体发展而言,政略与战略皆由总公司领导层统一制订,继而进行战略管理。此外,由于各行业环境及业务本质的独特性,故跨国企业管理层下放战略管理权利,但要求子公司(群)的战略发展和总部的吻合,并制订指标,以计量子公司(群)的战略管理对整个集团业绩表现的影响。在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者经过对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制订多层次战略,包括最高层次的总战略,第二高层次的管治性发展战略及引导协调战略等,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战略——包含核心能力战略、市场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研究战略、研究发展战略、运筹战略、购材战略、物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及资讯科技战略等;这些功能战略各自包含不同的策略及行动方案。

我国的公共战略管理也同样包含三个方面:(1)高层次的总政略,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2)第二高层次(为达到总政略目标而拟订)的管治性发展战略——如“(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而非什么都管),引导协调战略——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3)功能战略,即不同地域、部门、单位依照其独特职能、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功能战略的管理,目的是各尽其能,致力达到总政略目标。

(二)国家政制框架的含义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公共战略管理或国家战略管理,而没有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因为所有国家、政府、社会的部门、企业及事业组织的政略(即至高层次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拟订及执行的管治性战略与功能战略会有所不同,只因系统层次不同及部门职能有别而已。是故,在我国进行战略分析与推行战略管理,必须从系统工程角度考虑;而不同地域或部门所进行的局部性政略导向的功能战略管理,也必须和整体的战略管理相配合,有违整体政略或战略的,如宪法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的国家与公民权责,便必须修改。

总而言之,国家的政制直接影响公共管理领域的战略管理。由于我国国情独特,故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概念在我国的应用,有必要反映我国国情的独特性,乃至客观而言,我国公共战略管理是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在我国进行的是公共战略管理或国家战略管理,而非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三、三极战略管理模式

上文提出,我国公共战略管理的框架包含三个层次:高层次总政略,第二高层次管治性及引导协调战略,和第三层次功能战略。但这都只是从静态角度分析的结论,如何进行战略管理尚要从动态角度考虑。自20世纪60年代,开放系统论与“新科学群”驱使社会科学家从崭新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也迫使战略管理学者从动态角度重新评估组织外部环境变迁的规律、含意与启示。因此,有不少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涉及动态了解、抽象分析、智能运用等综合化、直觉化及非理性化等思维能力的应用。在未来营运环境变得更为动荡时,战略思维便会更为重要。故此,战略思维应该是21世纪中国公共战略管理的核心属性。

此外,从开放系统论的视角看,子系统的运作——即政府、市场及社会三大子系统的任务、战略、策略与日常运作——必然影响整体中国公共管理系统的战略管理。故此,中国公共战略管理者便有三个特别任务:(1)要全面深入分析方方面面的矛盾,加以化解,使子系统能配合整体的战略发展;(2)由于中国公共管理是一个庞大系统,因此要避免主观地或频繁地推行战略管理,否则会引起反效果,如激化尚未化解的矛盾;(3)要应用工具理性管理,优化整体中国公共管理系统,使政府、市场及社会三大子系统形成一个运转如一的高效体(highperformingentity)。

第一及第二个特别任务要求战略管理者运用战略思维,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根本的矛盾及矛盾转化的本质、方向及速度,做出初步的政略、战略决策,继而进行相关的战略管理,即全面的环境分析、强弱危机综合分析、战略拟订、编制执行方案及战略执行等活动。

第三个特别任务则要求战略管理者重视及推行理性形管理。理性形管理是指20世纪建基于传统工具性管理理论(in_strumentallyrationalmanagemem)。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目标管理及全面优质管理,此等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从客观角度分析管理现象与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采用符合逻辑分析的观点与假设,做出管理规划,建立机制,引用科技,制订行动方案,监管控制,评估衡量效率、效益。国外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的文献揭示,管理不善是一个普遍现象,而行政改革不断。正是为了改变行政系统非工具性理性运作的问题。换言之,我国要进行系统工程的战略管理,便必须强化公共管理系统的工具性理性管理。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在1976年介绍了理性的世界观、研究法及应用手段。西蒙论述了两个层面的理性:内涵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和工具性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

内涵理性是有关如何理性地找出应该办好的事,而工具性理性是有关如何把事情办好。两者相辅相承:若管理者决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却成功地应用工具性理性将不该做的事情办得很好,其后果是可以极为严重的;若管理者基于内涵理性找到应该做的事,却未能应用工具性理性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则徒劳而无效益。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两种情况:(1)管理者能够将内涵理性与工具性理性结合,找出应该做的事而办得很妥当,是为卓越的表现;(2)决定做不该做的事情而且办得一团糟,这正是平庸世界的普遍现象,虽可笑,但无可避免。王大海教授的论文便揭示了当今中国公共管理系统的多样化问题导致战略管理变为名不符其实的过程。这反映我国急迫需要进行理性形管理,使公共管理系统的运作,趋向合理、逻辑及效能化;同时,也要致力发展战略思维能力,以便找到应该办好的事情和纠正工具性理性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管理能力及效能。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11-06

Hotspot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Co-word Cluster AnalysisZhu JinweiZou Ling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Taking‘Strategic Management’as the keyword,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by studying the 444 papers from CSSCI since 2011 to 2015.Through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s literature resources,the published year and publication,it found that nearly five years,the overall strategic management heat decreased.By co-word clustered analysis,it concluded that nearly five years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focuses on five areas,including universities and libraries 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search,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value chain research,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research.Research object simple,research subject sporadic and research hotspot balanced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hotspot.

〔Key words〕strategic management;co-word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the hotspots

战略管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战略管理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几次变化,发展经历了战略规划理论、环境适应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学说、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竞争力学说等多个阶段。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战略管理关注的重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本文对2011-2015年国内权威代表性数据库中有关战略管理的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了解理论界战略管理的研究概况;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归纳分析目前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及其特征,以了解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最新动向,为战略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1战略管理研究文献概况

通过对文献的外部特征如数据来源、发表年份、来源出版物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2011-2015年这5年来研究战略管理文献的基本情况。

11数据来源

研究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文献以CNKI检索系统中的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依据,时间跨度为“2011-2015年”,研究近五年的文献,以“战略管理”为关键词,检索日期为2015年03月25日,共检索得到文献444篇。

12发表年份

图1为近五年战略管理研究的文献发表数。如图所示,近五年在CSSCI上发表的战略管理相关文献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发表文献数最多,为149篇;2012年较前一年数量减少53篇,发表数量大幅下降;2013年有所增加,但之后发表数量又开始大幅递减;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第一季度发表的文献数,按1/4年估算,2015年发表数在50篇左右。因此,整体上战略管理的研究热度呈下降的趋势。

图1每年战略管理研究文献发表数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Oct,2015Vol35No1013来源出版物

444篇文献中,战略管理相关文献发文量前10的来源出版物如表1所示。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科技进步与对策》,该刊是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发表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创新等相关主题文章;其次是《管理评论》,该刊致力于国际上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的学科前沿评论、中国重大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评论、管理新思想与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评论、中国管理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评论。载文量第3的是《科技管理研究》,该刊注重科技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探讨中国自主创新的理论实践,强调科技管理理论研究与科技管理理论应用和实践的结合。表1来源出版物情况

来源出版物出版文献数(篇)占总文献比例(%)科技进步与对策19428管理评论17383科技管理研究15338现代管理科学14315管理学报11248中国行政管理9203现代教育管理8180图书情报工作8180管理现代化8180外国经济与管理81802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使用书目共现系统(Bicomb20)对2011-2015年战略管理的444篇CSSCI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并构建共词矩阵,通过Excel将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再用SPSS180对相异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近五年来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分析。

21关键词提取

使用书目共现系统,444篇文献共提取关键词1 398个,选取词频超过5次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表2。其中,“战略管理”出现的频次为190次,之后的分析中需删去“战略管理”本身。此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出现频次越高,说明对其研究越热门[1-2]。表2战略管理研究高频关键词

序号高频关键词〖〗频次1战略管理1902战略规划173人力资源管理114企业115竞争情报96企业绩效97平衡计分卡88动态能力89知识管理710核心竞争力711大学712SWOT分析713价值链714公司治理615创新616企业社会责任617绩效管理618战略619利益相关者620高校图书馆521战略地图522商业模式523企业管理524竞争优势525图书馆管理526影响因素5数据来源:由Bicomb20软件提取22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构建

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率越高,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相近。使用书目共现系统(Bicomb20)对除“战略管理”外的2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配对,构建共词矩阵,形成25×25的矩阵(如表3)。共词矩阵为对称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如“战略规划”出现频次为17次,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出现的频次为0次;“企业”出现频次为11次,它与“竞争情报”共同出现的频次为2次。表3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170000人力资源管理011000企业001120竞争情报00290企业绩效00009

23标准相关相异矩阵转化

在共词矩阵中,两两关键词共现频次受到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影响,难以反映真正的相依程度。为消除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引入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实质性共现关系,用公式(1)计算:

Ochiia=Ni,j/(NiNj)1/2(1)

Ochiia系数表示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概率,在公式(1)中,Ni,j表示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频次,Ni,Nj分别表示关键词i,j出现的频次。如“企业”和“竞争情报”共同出现的频次为2,“企业”出现的频次为11,“竞争情报”出现的频次为9,则“企业”和“竞争情报”的Ochiia系数=2/(119)1/202010。表4为战略管理的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部分)。表4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10000人力资源管理01000企业001020100竞争情报000201010企业绩效00001

相关矩阵中,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该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计算均为1。但由于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方便进一步处理,将“1”与全部相关矩阵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如“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异系数=1-0=1;“企业”和“竞争情报”的相异系数=1-02010=07990。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表5为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异矩阵(部分)。表5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异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01111人力资源管理10111企业110079901竞争情报110799001企业绩效11110

24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共词分析的核心,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关键词之间所代表的类群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该研究领域内各研究主题的组成状况,从而体现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体现其最新研究发展趋势。

241因子分析

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80,选取降维因子分析后选主成分法进行分析。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累积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5312%的13个因子被提取,即战略管理研究的25个高频关键词,划分为13个类别可以解释该领域75312%的信息。但13个类别过于分散,借助碎石图可以发现,前5个因子曲线较陡,因此可从高频关键词中提取5个因子,为聚类分析提供依据。表6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

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累积%12450979897982450979897982194677841758319467784175833179271672474917927167247494165065993134816506599313485153261273747515326127374756146558604333514655860433357137555014883613755501488368129651855402112965185540219118447345875511844734587551010534213629681053421362968111042416767134104241676713412104241677130110424167713011310034011753121003401175312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24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使得类别内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用SPSS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为“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为“平方Euclidean距离”,分群为“个案”。该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图2碎石图〖〗

聚类分析得到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图3)。如图所示,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可分为5类,概括为: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聚类1),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聚类2),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聚类3),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聚类4),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聚类5)。

3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

31战略管理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基于以上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近五年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和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等5个领域,其简要分析如下。

311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包括关键词:战略规划(1)、核心竞争力(9)、大学(10)、高校图书馆(19)、图书馆管理(24)。大学实施战略规划可以有效终止组织内的争论、凝聚发展力量,同时也是回应外部利益相关者重大关切的工具。大学实施战略规划能帮助其更清晰、更有效地思考;若不实施战略规划,就会挑战现有秩序,丧失合法性[3]。

战略规划符合大学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实施战略规划可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科学化管理,应对变化,把握未来[4]。我国高校图书馆需增强战略规划意识,加强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重视专项规划的制定,有效整合图书馆与隶属高校的发展目标,关注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以及有效衔接图书馆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5]。

312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包括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2)、平衡记分卡(6)、知识管理(8)、创新(14)、绩效管理(16)、利益相关者(18)、战略地图(20)、企业管理(22)。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企业有效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

一些学者基于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指出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7]。同时有研究指出,绩效管理需要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相匹配[8]。

313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

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包括关键词:企业绩效(5)、公司治理(13)、企业社会责任(15)、商业模式(21)、影响因素(25)。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关注的重要命题。

两两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学者实证得出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一定影响[9-10];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且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比企业外部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11],商业模式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显著作用[12]。

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肖海林等认为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10],但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结合,才能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若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进公司的战略规划,则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并不能提升企业绩效[13]。

314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

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包括关键词:企业(3)、竞争情报(4)、价值链(12)、战略(17)。竞争情报在企业战图3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略管理中起着智能决策支持作用。一些学者构建并丰富了竞争情报价值链相关模型。如钱慧敏提出了由竞争情报需求、竞争情报搜集、竞争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加工和竞争情报服务等五个闭合环节构成的竞争情报价值链[14]。

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史健勇构建了在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情报价值链增值模型,企业需协调好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各环节上的价值增值活动,实现决策过程与竞争情报各环节的实时互动与无缝对接[15]。郑彦宁等提出了产业竞争情报辅助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链增值模型,产业竞争情报通过辅助企业竞争情报而实现其价值[16]。

315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包括关键词:动态能力(7)、SWOT分析(11)、竞争优势(23)。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创新[17]。动态能力理论要求在动态环境下迅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寻找和识别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会,追求竞争优势,该理论已成为战略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18],是对资源学派战略管理思想的新发展[17]。

简兆权等通过实证得出组织的动态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19]。刘海运等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SWOT分析方法等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认为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动态环境相匹配,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0]。江积海从时间与空间动态演化新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重构,分析指出动态能力的能力广度、深度、演化速度和交互度等“四度”通过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而影响企业绩效[21]。

32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共词聚类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分析,发现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研究主题分散化、研究热度均衡化等特征。

321研究对象单一化

战略管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大学以及图书馆研究。由战略管理研究高频关键词(表2)出现频次可知,“企业”出现频次最高,为11次,“大学”出现7次,“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管理”各出现5次。且在划分的战略管理热点研究5个领域中,仅一个领域以大学和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其余4个领域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可知这3个研究对象中还是以对企业的研究为主。因此,战略管理热点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的特征。

322研究主题分散化

由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表3)和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表4)可知,战略管理研究的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次较少,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依度较低;由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表6)可知,可提取13个成分,且各成分方差均较小,说明关键词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研究热点清晰的分成5个领域,且研究企业的4个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主题,主题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说明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的主题呈现分散化特征。

323研究热度均衡化

战略管理研究的5个热点领域,均存在高频关键词排序中靠前的关键词,分别为“战略规划(1)”、“人力资源管理(2)”、“企业绩效(5)”、“企业、竞争情报(3、4)”和“动态能力(7)”;同时各研究热点领域中也包括排序靠后的关键词,说明各领域的研究热度相近,没有特别偏向于研究某个领域,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热度均衡化的特征。

4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1-2015年“战略管理”研究主题的444篇CSSCI论文文献进行外部特征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近五年在CSSCI上发表的有关战略管理文献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战略管理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科技进步与对策》、《管理评论》和《科技管理研究》相对于其他刊物,更关注战略管理的研究。

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可知近五年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和“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等5个领域;通过对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领域的分析,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根据共词聚类和研究热点分析,发现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研究主题分散化、研究热度均衡化等特征。

本研究仅对2011-2015年的CSSCI文献进行分析,只反映近五年国内战略管理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的研究可延长研究年份,并可对国外高水平文献进行分析,对比中外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新概况。

参考文献

[1]Li H Y,Cui L,Cui M.Hot topics in Chinese herbal drugs research documented in PubMed/MEDLINE by authors inside China and outside of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based on co-word cluster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09,15(7):779-785.

[2]Kumar S,Jan J M.Discovering knowledge landscapes:An epistemic analysis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field in Malays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1027-1032.

[3]赵义华.大学不能回避战略规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2,(2):29-33.

[4]贾东琴,柯平,张红岩,等.我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3,(1):21-26.

[5]王秀香,李丹.国外国家图书馆战略规划解读[J].图书馆,2012,(5):84-87.

[6]詹绍,刘建准.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1):38-41.

[7]王文吉,丁煌.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9):183-185.

[8]王雪莉,丁一,马琳.绩效管理中的八组重要关系[J].东岳论丛,2013,(4):126-130.

[9]刘婉立,朱红.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80.

[10]肖海林,薛琼.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91-98.

[11]张完定,赵淑萍,杨松蓉.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44-49.

[12]傅鸿震,王启亮,叶永玲.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绩效冲突吗?――商务模式的调节作用[J].财经论丛,2014,(6):68-74.

[13]杨伯坚.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J].经济经纬,2012,(3):95-99.

[14]钱慧敏.基于价值链的竞争情报价值构成与价值管理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159-161.

[15]史健勇.基于价值链重构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研究[J].情报科学,2014,(5):37-41.

[16]郑彦宁,郑超,赵筱媛,等.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情报作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2):36-39,44.

[17]熊胜绪.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探析[J].企业经济,2011,(6):5-9.

[18]Lane P J,Koka B R,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33-863.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11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12

随着internet技术、 计算 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 时代 ,它将彻底改变 企业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 社会 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 理论 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 影响 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wWw.133229.Com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 分析 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 方法 ,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 应用 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 经济 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 学习 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 理学 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 艺术 》,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目前 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 文献 ,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 中国 、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 自然 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 研究 战略 网络 ,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 企业 集群 理论 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 经济 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 学习 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 发展 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 社会 、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 历史 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 分析 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 内容 。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 时代 “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 问题 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 方法 ”,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 影响 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 应用 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 现代 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 理学 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 规律 。(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 科学 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 计算 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战略与管理论文篇13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