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实用13篇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1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2

该文以职业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知网搜索关键词“职业能力”和“体育舞蹈改革”查阅相关论文与期刊文献,利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和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为该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前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根据论文需要,询问相关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设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问卷进行发放,并采用重测法进行检验,得出r=0.83(P

2.3 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软件SPSS13.0和Excel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定量分析,完整归纳出民族地区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情况,通过数据反映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3.1.1 体育舞蹈师资状况

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还教学创新能力较弱,极个别教师会将本民族的音乐和民族特殊的舞蹈动作融入体育舞蹈教学当中,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上课经常配备教案,有时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偶尔配备,而且教案设计不合理也不科学,教案设计过于死板,没有创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示范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讨论法、发散性思维法、对分课堂等比较流行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运用的比较少,尤其是视频学习法,所调查的学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采用;在教学评价能力上,只有个别教师会采用多元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几学习程度进行用针对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所在比例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老师评价能力过于传统与死板;教师科研能力是体现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性述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是处于一个较弱状态,每年数量及申报课堂数量总比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教师数量低得多,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也都是为了应付式的去完成工作,全心全意将科研与教学两头挑的教师数量极少。

3.1.2 体育舞蹈专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现状

据调查可知,许多大学对于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呈现无所谓态度,而且学校也只属于选修课程,很多大学生更显得无关紧要,体育舞蹈行业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苛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比较清晰、客观,这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基本上都会对自己做一个四年的规划,有的在上课空余时间出去兼职代课,有的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体育舞蹈专业课程集训,进行各项比赛与演出,少部分学生对自己四年生活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基本是抱一个混文凭的态度;同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素养,而对于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素养、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素养重视程度不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不仅技术素养较高,在其他领域也凸显出其不同凡响,这就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

3.2 制约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因素

3.2.1 经济条件落后是制约改革的根本原因

调查的几所高校均属于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交通不便,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为艰苦,当地政府目前还是重点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市政以及城市的基础设置建设当中,很难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当中,体育舞蹈课程的改革可想而知。

3.2.2 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进程

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重点看是否重视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以及体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岗位培训进修和职称晋级。在调查的几所学校当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对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相关指标和内容不够了解、相关目的和意义不够清楚,对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够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3.2.3 专业教师的短缺,学生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改革的重要原因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任体育舞蹈的教师都是一些中年教师,他们很多都是在网上以及视频里现学现教,专业技能、技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评价的手段还停留带20世纪90年代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性技能教学与比赛的要求;学生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体育舞蹈是一个新兴的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专业,在中西部发达地区很多高校都将此设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情也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体育舞蹈专业生的就业资薪都是其他体育专业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在民族地区高校里积极宣传体育舞蹈专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有必要。

3.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探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策略

3.3.1 转变观念,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3

(一)教材与内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训练内容以汉、蒙、藏、维、鲜五大系舞种为主,且教材多沿用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民族民间舞教材,附添的所谓新教材也是教师们通过网络或进修学成的外来教材,经过改编整理,组合内容虽有所丰富,但“换汤不换药”,其教学内容还是被框定在舞种内,实际教学内容与地方社会人才的需要有所差异,由此培养出的毕业生对本地的舞蹈资源陌生、无舞感,对地方文化无论是表演还是理论研究都不能顺当地上手参与。地方性舞蹈文化资源得不到专业工作者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艺术的挖掘深度与传承等相关工作达不到本应具有的最佳成效,缩减了专业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宝贵的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保护工作上出现滞后的局面。地方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及教材内容同人才输出与社会需要不契合是问题存在的关键,是供需矛盾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二)讲授与实践课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因为是师范类院校,因此师范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必不可少,总学时2500左右的课时,通识课程占到了近900,民族民间舞课程占剩余课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即160个课时。虽课时总量不算太少,但对于在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前提下,教师要完成现有大纲规定舞种教学,本身就存在难度。因此常常出现大纲中“授课内容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的情况。其它地方高等院校在课时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综合基础与专业课程课时、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时等协调不均、缺乏合理分配的困扰与尴尬。

(三)学生来源与质量。地方性院校本身在最初学生的择取方面就存在劣势,无论是专业技能水平还是文化成绩都不能同一本类院校等量齐观。舞蹈特长生大多都是在高三期间经过几个月的强化突击进入舞蹈专业的,且有些学生选择舞蹈专业的功利性、目的性参杂比重较大,进校后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不够。教师在授课时因学生原有的基础高低不同,为了整体授课进程,教学必须从零基础开始,从开份儿与动律做起,这就导致教学进度出现滞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每个舞种不是涉及不全面就是接受太肤浅,风格把握不够,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拔高不快。

二、地方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方院校,设立舞蹈专业比比皆是,地方专业院校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建设要想长远立足,持续发展,必须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为先导,打造特色品牌文化;以创设舞台实践活动为承载体,以编创课堂组合剧目为突破口,形成体现自我的亮点与特色。

(一)以服务发展地方文化为定位,以传承发扬地方艺术为核心。以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单一地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现实所需,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设计,必须以挖掘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为核心,保持和传承其文化特色韵味,创新发展和弘扬其文化内涵价值。要在“放宽视野、夯实基础、着眼实践”的专业理念前提下,注重在学科建设上打造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课程。鼓励专任教师立足本土,发挥优长,树立“服务地方、精准定位、提艺研专、创建特色”的思想,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提升地方院校舞蹈专业的特色文化内涵,开创出一条既符合地方院校民间舞教学实际,又能促进民族民间舞学科壮大发展的教学之路。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文化为导向,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舞蹈专门人才。新的定位将会扩大地方院校办学空间,拓宽学科发展领域,增强科研软实力。有所突破才会有所发展。调整教学目标是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根本思路。

(二)课程改革内容以符合时展为前提,以提炼主干元素为要素。首先,缩减舞种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从由浅入深的系统性训练变革为教授经典传统组合为主,适当给予一定课时用于地方舞蹈的学习。其次,地方民间舞蹈的教学应以符合时展为前提,以提炼主干元素为要素,教材先行于教学,做好前期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现今社会,面对审美更迭、日益挑剔的现代个性眼光,单纯把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舞蹈移植嫁接到课堂,显然是不可行的。进入课堂的本意其一是传承,其二就是发展,只有创新方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把握民间舞的根之所在,提炼出经典主干动作元素,在传统中创新,坚持地域舞蹈的原风格并结合时代脉搏,在音乐、动作与形式上勤钻研,让其既不失传统又具时代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科学、严谨的地方民间舞教材与教学内容。

(三)文化引领实践,建立多元化学科体系。鉴于课时有限,学生大多为普高生,知识理论素养较好,身体、技术能力又不高的实际前提,认真思考择选选修课的开设,理论与实践齐头并重共建科学的学科体系。通过理论—实践—舞台多元化的链条式专业建构,以文化引领实践,在实践课堂加强对地方舞蹈文化理论的理解,延伸知识内容,挖掘元素,编创地方特色作品,借助全程实践教学活动及各种演出形式,向全国展示传播独具特色的地方舞蹈文化。理论认知结合有效的实践编创,再到体现地方特色的作品编创展演,使学生在一定基础上对今后毕业的社会价值定位与就业服务理念起到引领作用。学生扎根于区域基层,学有所用,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播者与工作者。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质为目标,创建内涵式发展,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地方高等院校的民间舞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必将开创地方舞蹈与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史莉丽 单位: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4

为了顺利实现高校舞蹈人才与舞蹈文化艺术市场的对接,舞蹈教育专业越发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舞蹈专业的相关课程均面临教学改革。音乐课程是舞蹈专业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课程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一、舞蹈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化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舞蹈专业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质的飞跃,尤其是舞蹈音乐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到音乐课程师资力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课时的安排情况不合理,音乐课程在舞蹈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过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灵活地掌握舞蹈知识,部分学生在舞蹈课上不会听节拍,大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听懂节拍,却无法准确地掌握音乐节拍中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感情,因此在舞蹈动作的表达上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无法实现舞蹈动作与舞蹈情感的统一,舞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难以提升,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对舞蹈专业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舞蹈音乐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就要充分明确音乐课程与舞蹈学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舞蹈动作需要与之对应的音乐相匹配,才能为观众呈现出艺术视觉盛宴,舞蹈与音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高校舞蹈音乐课程的教学地位需要得到认可和提升,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理论是必修课,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其更好地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

意识的积极转变将进一步带动舞蹈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安排。舞蹈音乐课程与其它舞蹈专业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偏好。将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与各项主观特点充分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教学及舞蹈人才培养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对音乐课程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进,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书本中的乐理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剔除掉一些与学生的实际舞蹈能力不相符的学习内容,并融入一些全新的与学生特点及时展相符合的乐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当调整音乐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舞蹈音乐内容的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学生拥有良好的音乐天赋,仍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教师要在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乐理知识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创作和编曲能力,根据学生学习舞蹈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曲目进行适当改编,增加音乐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

音乐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适当地调整教学的重点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音乐节奏的舒缓快慢与舞蹈动作的变现效果存在直接的关联性。因此,舞蹈专业学生必须对音乐节奏具有良好的感受能力。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音乐节奏教学,在初期教育阶段,需要尽量确保节奏教学的简洁性和集中性,根据学生的舞蹈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展开节奏训练。

音乐和舞蹈艺术是相通的,二者都富含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为了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确保其能够满足文艺工作单位的用人需求,音乐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或是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拿捏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度,更好地展示出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学生的视野和内在情感将会更加开阔,这也能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去发现、感知以及追求生活中的美,成为更优秀的舞蹈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音乐专业存在着诸多教学弊端,亟需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提出了对舞蹈音乐课程进行改革的有效策略,希望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小榆.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成才之路,2013,(17):87.

[2]陈慧.高师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艺海,2015,(11):91-92.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5

二、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除舞蹈形体训练课之外,应加强编创实践和舞动即兴环节的设置,并进一步与学生舞蹈团活动相融合。笔者认为,医学类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计入总学分,每学年设定专门的艺术实践周进行观摩与表演;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采风与交流活动,特别是深入基层医院和医疗站点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再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提高医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准;最后,在节庆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一般的集体舞蹈项目在18课时6次课程的课堂是很难完成的。医学类高校应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入学生舞蹈团,以进一步提升舞蹈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目前医学类高校舞蹈教师资源匮乏,一所高校基本上只有一名或者两名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舞蹈实践课程除本校组织的活动、比赛、晚会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经常为师生提供国内外舞蹈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使本校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水准、开阔艺术视野、优化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而感悟艺术的真谛,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向新知、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医学专业人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舞蹈实践教学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中,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合舞蹈的学科前沿动态与知识发展;聘请高水平的名师做舞蹈实践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将舞蹈专业特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课件相融合。总之,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丰富多彩。通过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医务人才。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学类高校应开设一些民间舞蹈实践课程。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内涵深远、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医学类高校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人文风俗有助于未来基层医务工作的开展。

(四)彰显学科特色,完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医学类高校也存在过分重视和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属性、忽视了其人文属性的现象,这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从事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教学的教师需熟悉医学专业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开展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课堂,借助影音资料展示民族舞蹈艺术的鲜活内容,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第二,教师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仅要打动学生的感官,更要打动其心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唤起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其审美感受力;第四,结合医务工作实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的情境中,在获得极大美感享受的同时对医学专业产生较大的兴趣,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合医学专业实际,形成“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性培养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分工细致,而且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舞种也不尽相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舞种的学习和掌握会比其他舞种更有成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古典舞、芭蕾舞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舞、民族舞和流行舞蹈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古典舞感兴趣的学生心思会比较细致,适合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病案管理、医技科和药剂科等管理岗位和一些基础服务性医务工作岗位;对民族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临床科和护理科的工作;偏爱现代舞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如理疗科;流行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反应准确迅速,更适合急诊科的工作,处理起突发事件会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挖掘和着重培养学生所擅长的舞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开发与拓展学生的动作语言潜力,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以打造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第二,培养医学生的舞蹈素养要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医务工作是一项对节奏要求较高的工作,工作流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同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调,音乐和舞蹈的训练能够弥补医学专业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如手术的操作流程、病人护理的流程等,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舞蹈的训练中,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这有助于训练医学生动作的速度和精准度。在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舞蹈练习,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相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肢体动作的再认识。第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训练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排舞蹈小品,加强剧目段落与经典剧目的排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其多参加校园晚会,将实践表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也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实用型舞蹈小作品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高技能、高素质、高情商。“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理念既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技能教学,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医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变,还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医学类高校积极改革舞蹈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总的来说,医学类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医学类高校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本着以职业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热情与能力,在服务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希望通过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医学生职业综合水平的作用。医学类高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重要目标,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下医学类专业舞蹈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医学类高校的舞蹈实践教育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者:杨婧涵 商玮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参考文献:

[1]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63-66.

[2]付宜玲.即兴表演在民间舞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及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6(8):54.

[3]张世如.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95-96.

[4]陈颖.医学类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3(7):231-234.

[5]赵永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探析[J].求知导刊,2016(4):142.

[6]李晓燕.论舞蹈高等教育中剧目排练课程的优化与创新——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剧目排练课程改革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89-93.

[7]茅正南,支桂衡,黄文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17):207-208.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6

体育舞蹈属于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学科,是一项集体育竞技、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相交融的体育表演专业,目前中东部发达地区体育舞蹈发展正处于高潮态势,许多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育舞蹈这门专业课程,众多艺术培训机构也将体育舞蹈作为招牌R到行艺术培训。而西部地区体育舞蹈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更是发展缓慢,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基于此,该课题试从职业能力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找出相关原因,提出几点建议。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职业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知网搜索关键词“职业能力”和“体育舞蹈改革”查阅相关论文与期刊文献,利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和体育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为该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前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铜仁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根据论文需要,询问相关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设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问卷进行发放,并采用重测法进行检验,得出r=0.83(P

2.3 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软件SPSS13.0和Excel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定量分析,完整归纳出民族地区体育舞蹈教学的现状情况,通过数据反映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现状

3.1.1 体育舞蹈师资状况

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还教学创新能力较弱,极个别教师会将本民族的音乐和民族特殊的舞蹈动作融入体育舞蹈教学当中,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上课经常配备教案,有时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而偶尔配备,而且教案设计不合理也不科学,教案设计过于死板,没有创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示范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讨论法、发散性思维法、对分课堂等比较流行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运用的比较少,尤其是视频学习法,所调查的学校几乎没有一所学校采用;在教学评价能力上,只有个别教师会采用多元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几学习程度进行用针对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所在比例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老师评价能力过于传统与死板;教师科研能力是体现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性述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是处于一个较弱状态,每年数量及申报课堂数量总比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教师数量低得多,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也都是为了应付式的去完成工作,全心全意将科研与教学两头挑的教师数量极少。

3.1.2 体育舞蹈专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现状

据调查可知,许多大学对于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呈现无所谓态度,而且学校也只属于选修课程,很多大学生更显得无关紧要,体育舞蹈行业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比较苛刻。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比较清晰、客观,这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基本上都会对自己做一个四年的规划,有的在上课空余时间出去兼职代课,有的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体育舞蹈专业课程集训,进行各项比赛与演出,少部分学生对自己四年生活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基本是抱一个混文凭的态度;同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素养,而对于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素养、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素养重视程度不够,但是也有个别学生不仅技术素养较高,在其他领域也凸显出其不同凡响,这就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

3.2 制约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因素

3.2.1 经济条件落后是制约改革的根本原因

调查的几所高校均属于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交通不便,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为艰苦,当地政府目前还是重点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市政以及城市的基础设置建设当中,很难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设当中,体育舞蹈课程的改革可想而知。

3.2.2 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进程

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重点看是否重视体育课程经费的投入以及体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岗位培训进修和职称晋级。在调查的几所学校当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对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相关指标和内容不够了解、相关目的和意义不够清楚,对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够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3.2.3 专业教师的短缺,学生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改革的重要原因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任体育舞蹈的教师都是一些中年教师,他们很多都是在网上以及视频里现学现教,专业技能、技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评价的手段还停留带20世纪90年代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性技能教学与比赛的要求;学生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体育舞蹈是一个新兴的体育与艺术相交融的专业,在中西部发达地区很多高校都将此设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情也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体育舞蹈专业生的就业资薪都是其他体育专业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在民族地区高校里积极宣传体育舞蹈专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有必要。

3.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探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改革策略

3.3.1 转变观念,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高校体育舞蹈课改必须从教学主客体抓起,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可关起门办学,尤其是一些中年教师、更应该多去一些发达地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当然,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的拿别人的东西“复制”过来,而是要求将优秀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等新的“东西”进行自我消化,结合民族地区独特的自我优势环境进行融合创新,是之更符合民族地区的学生及大众的喜爱,更符合民族地区的“口味”。同时,高等院校领导班子也要转变观念,要多去出去走走,都出去见识,多去了解体育舞蹈专业的社会需求,回来再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修订。

3.3.2 文舞双全,实践与理论协同并进

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舞蹈学员必须在专业技能上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基础上,还需花大量时间进行自我“内化“,这里的内化不光指课下勤学苦练,更正要多看视频,多练习,多思考,多发现,发现如何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现代体育舞蹈而进行内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要求体育舞蹈学员打开视野,不要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在体育的领域,而是要进行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学习,扩宽自己的视野,跳出体育舞蹈看体育舞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体育舞蹈的前景更宽,多读些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知识的书籍,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面。

参考文献

[1] 王淑涨.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J].教育评论,2012(1):24-26.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7

二、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由于原来固有的思想观念的作用,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改进,部分舞蹈教师使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舞蹈教育,比如,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在进行教学时,传授过程比较单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进行模仿训练。这样单一、呆板的舞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比较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一味进行模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使得舞蹈教育的意义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素质难以培养。

(二)对于舞蹈教育的认识不足。在传统的舞蹈教育观念中,大部分人觉得,在大?W阶段进行舞蹈教育为时已晚,因为很多舞者都是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的学习,大学才进行学习好像已经不是舞蹈教育的最好阶段。部分舞蹈教师也认为,需要让学生从小进行舞蹈的学习和训练,才可以通过舞蹈教育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大部分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认真教学,对于教学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学生的指导也不够认真和细致。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对舞蹈教育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舞蹈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不够认真的教学态度,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有着不利的作用,导致舞蹈教学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应该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种对于舞蹈教育不完善、不全面的认识,使得舞蹈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全面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和意义。

(三)高校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师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一些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和扎实,但是其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好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无法把理论知识与舞蹈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这就造成了高校的舞蹈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无法获得较好的课堂体验,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背景下完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舞蹈的乐趣与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教师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教学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使得舞蹈学习更加便捷和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教育的理解,在舞蹈学习中逐渐进行自我教育,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更为深刻,进而提高其自身的舞蹈审美和艺术修养。

(二)丰富高校舞蹈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目前,随着人们对舞蹈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舞蹈方面的教学课程,有了一定的开展舞蹈基础基础的条件。由于舞蹈教育所面对的受众是舞蹈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高校学生,这就需要舞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形式和手段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依据学生的特征,使得舞蹈教学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在教育中的参与度。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完善教学内容。进行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积极宣传舞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开展舞蹈的交流和讨论,根据学生舞蹈水平的差异来对活动进行调整,通过优秀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教学手段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舞蹈有着许多分类,由于舞蹈课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对每种舞蹈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渐丰富舞蹈教育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需要高校对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进行全面定义,使得学生可以发挥主动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和结合,在舞蹈教育活动中对不同舞蹈资源进行共享。教师通过搜集到的专业的舞蹈信息以及舞蹈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相关平台,将这些信息和资源分享给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材料和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在除了课堂以外的地方进行舞蹈训练,并且提高其对舞蹈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8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舞蹈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资源欠缺

现阶段,我国高校舞对蹈教学不够重视,片面的认为舞蹈教学是娱乐性、锻炼性教学活动。随着各大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建,教学专业、课程学科丰富繁杂的今天,舞蹈教学越来越被高校教学忽视。舞蹈课程有限,舞蹈课时不足,甚至一些高校将舞蹈教学归宿于选修课、或者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舞蹈教学的不到重视,教学资源设备欠缺。教学资源是为了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而提供的素材、教材案例、基础设施或者教具等等。教学资源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基础,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有效性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舞蹈教学的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设备有限,舞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舞蹈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仍沿袭传统的“说教式”、“口传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枯燥、理论的舞蹈知识,简单肤浅的舞蹈动作大大打击了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涨。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活动脱离舞蹈教学实际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原则,学生在教学中主要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限制了学生舞蹈学习、舞蹈创作等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舞蹈教学专业教师匮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资源,对教学的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转变舞蹈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舞蹈教师匮乏。甚至出现教师兼职、体育教师代课兼任等等现象,教师学历、职称水平较低,缺少学习和培训等等提升自我素质、能力的机会,舞蹈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教学活动,许多舞蹈教师的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实际的舞蹈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不能有效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舞蹈技巧等等都亟需有待提高。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改进对策研究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培养大学生舞蹈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动力,对教学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加大学生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舞蹈基本功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舞蹈教学的前提。针对于许多高校大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收到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巧。因此,教师应当将舞蹈基本功作为舞蹈教学的第一课程,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比如说身体的软度、柔韧度、压腿压肩、推脚背组合、下腰劈腿等等。

(二)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教学理念,也是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舞蹈素养、舞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以学生为本,开展因材施教的课程教学。因材施教是教学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正对性教学,实施有的放矢的开展差别教育。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弥补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有序的凭借学生的舞蹈基础、领悟能力等等将学生大体上进行分组。对于舞蹈基础知识、技巧薄弱的学生,加大基础舞蹈的教学力度。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注重其舞蹈表演技巧、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三)加强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环节教学

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有效补充,是检验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的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注重舞蹈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当加大对舞蹈实践、舞蹈表演的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学生教学活动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另一方面,舞蹈实践等集体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有效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可以举办如:文艺汇演、舞蹈艺术节、舞蹈表演比赛等等舞蹈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在创新舞蹈教学方法,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应当提高教师的专业舞蹈素养,打造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舞蹈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事业。

参考文献:

[1]马晓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2,(27).

[2]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9

在国家全面推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各地方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都在探究改革之路。作为地方院校,按部就班的教学惯例,样板式、复制式教学定不会在社会中有竞争力,加强同现代社会的交流,顺应时代,努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舞蹈专门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行之路,“变则通,通则久”,如何变,怎么变,民族民间舞课程首当其冲。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纷繁多样,不同的省市、区域留存着各类特色鲜明的舞蹈,这些舞种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弥足珍贵。现今它们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与有关部门的支持,地方院校更应以此为己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地方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设计针对地方民间艺术的课程开发与开展,但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改革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的各自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才能为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地方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舞蹈专业目前在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改革上,主要问题来自于授课教材与内容、讲授与实践课时、学生来源与质量三个方面。

(一)教材与内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训练内容以汉、蒙、藏、维、鲜五大系舞种为主,且教材多沿用北京舞蹈学院推出的民族民间舞教材,附添的所谓新教材也是教师们通过网络或进修学成的外来教材,经过改编整理,组合内容虽有所丰富,但“换汤不换药”,其教学内容还是被框定在舞种内,实际教学内容与地方社会人才的需要有所差,由此培养出的毕业生对本地的舞蹈资源陌生、无舞感,对地方文化无论是表演还是理论研究都不能顺当地上手参与。地方性舞蹈文化资源得不到专业工作者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艺术的挖掘深度与传承等相关工作达不到本应具有的最佳成效,缩减了专业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宝贵的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保护工作上出现滞后的局面。地方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及教材内容同人才输出与社会需要不契合是问题存在的关键,是供需矛盾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二)讲授与实践课时。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因为是师范类院校,因此师范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必不可少,总学时2500左右的课时,通识课程占到了近900,民族民间舞课程占剩余课时的十分之一左右即160个课时。虽课时总量不算太少,但对于在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前提下,教师要完成现有大纲规定舞种教学,本身就存在难度。因此常常出现大纲中“授课内容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的情况。其它地方高等院校在课时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综合基础与专业课程课时、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时等协调不均、缺乏合理分配的困扰与尴尬。

(三)学生来源与质量。地方性院校本身在最初学生的择取方面就存在劣势,无论是专业技能水平还是文化成绩都不能同一本类院校等量齐观。舞蹈特长生大多都是在高三期间经过几个月的强化突击进入舞蹈专业的,且有些学生选择舞蹈专业的功利性、目的性参杂比重较大,进校后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不够。教师在授课时因学生原有的基础高低不同,为了整体授课进程,教学必须从零基础开始,从开份儿与动律做起,这就导致教学进度出现滞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每个舞种不是涉及不全面就是接受太肤浅,风格把握不够,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拔高不快。

二、地方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方院校,设立舞蹈专业比比皆是,地方专业院校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建设要想长远立足,持续发展,必须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为先导,打造特色品牌文化;以创设舞台实践活动为承载体,以编创课堂组合剧目为突破口,形成体现自我的亮点与特色。

(一)以服务发展地方文化为定位,以传承发扬地方艺术为核心。以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单一地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现实所需,民族民间舞课程的设计,必须以挖掘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为核心,保持和传承其文化特色韵味,创新发展和弘扬其文化内涵价值。要在“放宽视野、夯实基础、着眼实践”的专业理念前提下,注重在学科建设上打造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课程。鼓励专任教师立足本土,发挥优长,树立“服务地方、精准定位、提艺研专、创建特色”的思想,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提升地方院校舞蹈专业的特色文化内涵,开创出一条既符合地方院校民间舞教学实际,又能促进民族民间舞学科壮大发展的教学之路。

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文化为导向,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舞蹈专门人才。新的定位将会扩大地方院校办学空间,拓宽学科发展领域,增强科研软实力。有所突破才会有所发展。调整教学目标是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根本思路。

(二)课程改革内容以符合时展为前提,以提炼主干元素为要素。首先,缩减舞种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从由浅入深的系统性训练变革为教授经典传统组合为主,适当给予一定课时用于地方舞蹈的学习。其次,地方民间舞蹈的教学应以符合时展为前提,以提炼主干元素为要素,教材先行于教学,做好前期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现今社会,面对审美更迭、日益挑剔的现代个性眼光,单纯把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舞蹈移植嫁接到课堂,显然是不可行的。进入课堂的本意其一是传承,其二就是发展,只有创新方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有生命力。把握民间舞的根之所在,提炼出经典主干动作元素,在传统中创新,坚持地域舞蹈的原风格并结合时代脉搏,在音乐、动作与形式上勤钻研,让其既不失传统又具时代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相对科学、严谨的地方民间舞教材与教学内容。

(三)文化引领实践,建立多元化学科体系。鉴于课时有限,学生大多为普高生,知识理论素养较好,身体、技术能力又不高的实际前提,认真思考择选选修课的开设,理论与实践齐头并重共建科学的学科体系。通过理论―实践―舞台多元化的链条式专业建构,以文化引领实践,在实践课堂加强对地方舞蹈文化理论的理解,延伸知识内容,挖掘元素,编创地方特色作品,借助全程实践教学活动及各种演出形式,向全国展示传播独具特色的地方舞蹈文化。理论认知结合有效的实践编创,再到体现地方特色的作品编创展演,使学生在一定基础上对今后毕业的社会价值定位与就业服务理念起到引领作用。学生扎根于区域基层,学有所用,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播者与工作者。

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质为目标,创建内涵式发展,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地方高等院校的民间舞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必将开创地方舞蹈与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10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舞蹈教育这一内容的必要性

必要性的掌握不仅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同时,也是提高一线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保障性内容,而之所以说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舞蹈教育这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要求所有科目和内容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改变既有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方法和内容,以有效的提高舞蹈教育的有效性。第二,舞蹈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以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第三,现阶段的舞蹈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舞蹈教育的有效性,影响了其应有价值的发挥。譬如,舞蹈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不够强,也就是说,在教育改革之前,一般的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所以,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也不是很高,在现如今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原有的舞蹈教师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了;又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也就是说,更多的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是是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点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舞蹈教育的有效性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舞蹈教育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舞蹈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舞蹈教育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舞蹈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如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改革下,新的教学目标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及时建设一支能顺利开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提供一支强大的舞蹈专业教师团队,保障高校舞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的力度,督促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丰富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在实际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同时,综合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譬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情感体验法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舞蹈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也就是说,要改变对舞蹈教育不重视的理念,改变教学中教师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充分的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力度,以有为舞蹈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变迁的新时代,要想推进舞蹈事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帮助其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在掌握大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断的分析和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阶段的教学提出不同的建议和方案,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舞蹈教育的有效性,并能够积极的与行业人士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舞蹈教育事业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突破。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是根据我多年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理论知识的总结性分析,同时,我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理论知识学习中继续总计,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雯.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舞蹈教育.[J].大众文艺,2017,06.

[2]夏琳琳.关于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7,02.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11

一、高校舞蹈教学多元化实施意义

1、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高校舞蹈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舞蹈基础与实践同时提升,保证学生舞蹈水平的进步。能够让学生与外界更多的接触,开拓学生的舞蹈眼界,同时帮助学生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合理比较,进而进行归纳与总结,使自身舞蹈得到升华。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元化的舞蹈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加强舞蹈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丰富,让学生更加热爱舞蹈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为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让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舞蹈世界,激发学生的舞蹈激情与活力。另外,还能够让学生更好融入到舞蹈教学中,领略舞蹈的魅力。

3、配合教学开展

在舞蹈教育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多方面教学理论的结合,提升学校对教学配合的能力,让学生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吸收更多的生源。如果将多元化教学观念融入到具体的舞蹈教学中,还能够挖掘学生的舞蹈天赋,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

二、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多元化发展策略

1、加强高校舞蹈教学专业改革

在舞蹈专业教学目的方面,应该积极推行与完善学分制度。学分制是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制度,主要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为基本框架,通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的。舞蹈教学具有特点以及侧重点,以舞台表演为主,演出环节为专业大纲,学生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积累更多的演出经验,才能提升自我舞蹈水平,舞蹈教学也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培养,体现多元化教育质量观,不仅需要以学分制为基本框架机制,同时还需要促进舞蹈专业教学拓展性、灵活性发展,这也是舞蹈多元化教学实施的关键。

2、合理设计舞蹈专业教学环节

为了保证高校舞蹈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学环节、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保证高校舞蹈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因此,现阶段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发展保持一直,同时根据多个地方学校条件差异性,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社会竞争力。基于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突出特色办学,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模式,设定一定的选修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实现因材施教的多元化教育观念。

3、提高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模仿教学为主,因此,在舞蹈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具体来说,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舞蹈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将课堂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教师也需要把握教学的技巧,帮助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二,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加强高校舞蹈多元化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手段,在舞蹈教学课堂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的情景,让学生从理性到感性上不断的理解舞蹈专业知识,利用必须网络信息知识,满足不断需求,让舞蹈教学从量变到质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第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这也是舞蹈专业教育多元化质量提升的必要措施。

4、实施专业就业转入制度

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考证意识”,加强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提倡与推行舞蹈专业就业准入制度。在各个高校中,需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相结合的办学制度,为学生营造从事舞蹈专业职业的各种环境与氛围,为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提供条件,同时改进舞蹈专业教育多元化质量改革,形成专业资格等级水平,将传统的毕业证、学位证制度打破,在此基础上推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体系。另外,因材施教,对有基础的要求严一些,没有基础而有发展空间的则多引导一些,总之是期望培养学生们对舞蹈的兴趣,打下一些舞蹈的基础,塑造正确的形体姿态,培养良好的气质,而这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效果的。学生们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耐心并不是成正比的,往往在显现学习效果之前学习的耐心和毅力就受到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外界的刺激因素来鼓励她们。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模式推广,必须通过加强高校舞蹈教学专业改革、合理设计舞蹈专业教学环节、提高高校舞蹈教学的实践性、实施专业就业转入制度四个环节环节,建立有效的舞蹈专业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多元化模式的发展,也促进我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琼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12

1.高校舞蹈教学开设背景

(1)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场所,高校承担着育人养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已然发生巨大转变,更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从此角度出发,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可使学生气质形体得以锻炼,最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2)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需。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一特长,以增加自己在未来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而极具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的舞蹈,通常也就能够获得更多学生青睐。(3)顺应课程改革要求。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对学生艺术教育和教学综合性的要求逐日提高,各高校都强调要不断优化艺术教学方式,以期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

2.舞蹈教学的内涵

舞蹈是一种有音乐伴奏,以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最初起源于人类劳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美好愿景。针对它的教学,即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涵盖教师口传舞蹈知识、身授舞蹈技巧,同时训练学生舞蹈能力等内容,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审美教学。舞蹈教学的魅力在于“创造美”和“欣赏美”,它通过陶冶学生情操,来对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进行升华。整体教学目的一在帮助学生牢记基本的舞蹈动作、编排技巧和表演方式,二在教会学生实现身心合一的协调,并懂得合作与团结。究其本身,舞蹈内容即形体、造型、服装和舞台等知识的统一,对它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通过造型各异的形体动作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和情绪。换言之,就是引领大学生用肢体语言去深化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认识。

二、高校舞蹈教学现存问题

1.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就当前的大多数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师资力量问题依然存在。舞蹈作为区别于常规科目的一门课程,对于教授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就更高。总体来说,现阶段的高校舞蹈教学大多本末倒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真正的学习感受,转而更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舞蹈宣传。此外,高校舞蹈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大多骨干教师年龄偏大,不可否认这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过硬的自身素质,但由于舞蹈教学工作精细且辛苦的特性,都要求教学老师需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活力去处理这些琐碎工作,而这对于这部分老师而言却是困难的。因此,强化高校舞蹈教学师资力量是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2.舞蹈教学缺乏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的缺乏也是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之前提及,由于受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影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范围和规模持续壮大,整体发展态势迅猛,但实际教学却过于追求学生掌握舞蹈技巧,而严重忽略了文化底蕴的传承。通常而言,此类型学生将来会在舞蹈行业中就业的,如若他们没有足够领会舞蹈文化底蕴的能力,又如何谈中国舞蹈精神的传承呢?由此来看,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有效融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和艺术文化素养是舞蹈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环境较差

作为艺术教育的舞蹈教学,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对其贯彻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亦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更好的领悟舞蹈精神,而不能一味只重视舞蹈动作的教学和训练,固化学生的舞蹈学习思维。另外,高校舞蹈教学的环境较差也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环境较差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的舞蹈训练场地及器材,舞台灯光设施也有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都阻碍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路

培育出更多怀揣梦想的艺术高材生,使之拥有扎实的、深厚的艺术专业基本功和文化底蕴,这也是各高校综合性发展的共同目标。然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得知,各高校虽然开设舞蹈教学课程,但师资力量不足,主观重视程度有所偏颇,舞蹈教学缺乏文化底蕴,并且舞蹈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大多只专注于舞蹈的单一知识结构等,这些都局限了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基于以上问题,再结合新形势教育环境和普通高校自身办学的特点,以下,笔者就存在的教学问题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望能为我国同行业的艺术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1.改变与完善师资队伍

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教学的过程,它要求专业老师要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较高的自我要求,能紧跟时展脉络,并且对动作刻画的人物或者事物精髓有足够的领悟能力。然而高校为了压缩成本通常不会过多聘请年轻的专业教师,大多由老教师继续教学,而所聘请的年轻教师也大多存在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等情况,使得舞蹈教学被局限,无法实现创新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下,高校引进更多的年轻专业教师,严格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筛选也就势在必行。引进年轻专业教师可保证高校舞蹈教学的时代性,使其教学更具活力。而应聘者则需经过严格的考核,必须保证所聘人才能够胜任所聘职位,以此壮大师资队伍,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转变舞蹈教学观念

由于目前部分高校的领导阶层或专业教师对舞蹈教学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舞蹈教学也止于形式,致使部分高校的舞蹈教学缺乏文化底蕴,没有深刻的实际教学成果。但市场和就业形势的多元变化,都要求领导阶层和教师要转变舞蹈教学观念,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舞蹈教学及其舞蹈文化的传承,努力达到这些条件真正实现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要想改善舞蹈教学这一现状,首先要认识到舞蹈教学及其文化底蕴的积累不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或应对考试,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确保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在掌握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领悟舞蹈精髓和技术,以此培养学生艺术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获得审美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加舞蹈教学的文化底蕴。

3.丰富教学手段,打造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

只专注于舞蹈知识结构讲授和舞蹈动作训练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可根据舞蹈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死板的理论知识转换表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多种优势,如集无时空限制、视频、语音等功能于一体设立多媒体舞蹈教室,以此实现现代教学模式,使舞蹈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如在舞蹈实践课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在常规的舞蹈动作中适当融入新的形体元素,并根据学生喜好配以恰当的音乐,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学习中。为明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可实施范围内定期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演出的舞台,以此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各方能力。此外,打造良好的师生教学环境,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使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舞蹈教学必然涉及相关的器材和设备,诸如场地、服装和道具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提高舞蹈老师工资待遇,调动其教学积极性,这些资金的投入对舞蹈教学开辟新篇章是十分必要的。艺术教学对良好环境和氛围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舞蹈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同样如此。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舞蹈教学设施和设备与教学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加大教学资金投入,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是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保证。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篇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求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也大量建立、壮大起来。师范院校也不例外,舞蹈系、舞蹈学院也纷纷设立,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舞蹈教师,走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职业中等学校和群众艺术馆等工作岗位。我身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从事舞蹈教学近三十年,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的现状感到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一、高师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现状

高师舞蹈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其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舞蹈爱好,并学了或了解一定的舞蹈基本常识者。大多数的学生是在高考前临时学一个舞蹈组合或一个成品舞,简单地练习一点舞蹈基本功,就来参加舞蹈的术科考试。也就是说,高师舞蹈生的舞蹈基本功大多是不扎实的,舞蹈常识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是没有多少舞蹈素质的学生。但又正因为高师舞蹈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较高,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思维能力较敏捷,创造意识也比较强的优势特点。

因此,从总的来说,我认为师范院校舞蹈生的现状是:舞蹈专业水平低,文化水平较高,语言表达强,思维能力较敏捷,创造意识比较强。

(二)教材的现状

我从事舞蹈教学近三十年,对目前高师的舞蹈教材的现状很是担忧。其原因就是目前的高师的专门舞蹈教材还没有,据我了解,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所用教材都是套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教材,此类教材培养目标是舞蹈演员,注重舞蹈技术技巧、舞蹈风格等学生的技能和表演方面的培养。

高师的舞蹈专业用表演专业类的教材,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失去了“师范性”,而更糟糕的是运用这类教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理由是:其一,由于用表演专业的教材,其专业的难度和要求就远远超出了高师舞蹈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也根本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和质量。其二,由于用表演专业的教材,没有充分发挥高师舞蹈学生文化水平较高,语言表达强,思维能力较敏捷等优势,使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师范生应有的作用。

(三)专业的培养现状

由于高师舞蹈专业无具有“师范性”的专门教材,就导致了各高师舞蹈专业在培养、教育方面出现偏差:只一味地猛抓、狠抓学生的舞蹈技能、技巧,追求“高”、“精”、“尖”的难度动作,但由于学生的专业底子薄,又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忽视了舞蹈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能运用自如地组织教学,不能以舞蹈理论为依据去讲解舞蹈的动作、特点和要领,甚至对中、小学生这些教学对象该从哪里开始进行教学都不清楚。

因此,为了改变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现状,我认为高师的舞蹈教材要进行大胆地改革,通过改革才能达到高师舞蹈专业培养的目标——培养合格的舞蹈教师。

二、改革高师舞蹈教材的建议

(一)根据高师舞蹈学生的特点来修定教材

高师的舞蹈教材只能把舞蹈表演专业的教材作为参考或作为补充教材来运用;高师的舞蹈教材原则上是以教舞蹈最基本、最基础的舞蹈理论、舞蹈技能,舞蹈的知识面要“广”,但不要追求“精”、“尖”“深”、“难”。其目的就是要舞蹈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努力学习下,能很好地把握舞蹈的基础理论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并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

(二)根据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修定教材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群众艺术馆的舞蹈教师。围绕这个既定目标来修定教材,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认为修定教材的总原则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要突出“师范性”。

1.教材要突出舞蹈技能的“基础性”

由于舞蹈师范生专业素质较差,因而教材要注重舞蹈技能的基础性教学,杜绝教材以高难度技术技巧为教学宗旨,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达到基本目标。

2.教材要突出舞蹈的“师范性”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舞蹈教师,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教材的性质,应注重“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我认为应加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要加大教育学、心理学、舞蹈教学法等师范教育方面的知识,加大教学试讲、说课和教学实习的力度,使学生能把握好今后的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的基本程序。

3.教材要突出舞蹈的“实践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