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低保审计论文实用13篇

低保审计论文
低保审计论文篇1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低保审计论文篇2

计算机数据审计流程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转换、建立审计中间表、总体分析、模型分析和延伸取证7个步骤(如图1所示)。本文围绕审计事项重点阐述模型分析。

二、构建审计组信息工作平台――组建局域网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成员交互审计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最安全的是网络交互。因此组建局域网作为审计组信息工作平台就很有必要。

(一)组建局域网步骤

1、购置交换机;2、在个人PC设置工作组,指定ip地址;3、在个人PC设置共享文件夹或安装局域网聊天工具(飞鸽);4、资源共享,以便交互相关项目资料。

(二)使用局域网优点

利用局域网传输文件,有利于审计组交互资料,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利用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等)感染病毒机会,同时减少存储介质损耗。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事项

项目背景:2010年省审计厅安排组织全省2009年农村低保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在对该项目审计调查前,在某县进行试审;试审完结后制定全省行业审计方案,再在全省铺开。

项目特点:涉及大量业务数据。在审前调查准备过程和实施中,审计组共采集转换了该县2009年全年度的业务数据,涉及14个乡镇22562人。全县每个季度发放低保金1次、另有年底增发1次,2009年春节慰问金1次,民政部门审批数据1次,共计7次90余张ecxel表格144,071人次,数据量18.1M。

项目审查结果:通过AO系统的运用,发现农村民政信息费挤占农村低保专项资金11.72万元;审批和实际享受低保人数不符;全县200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含增发1个月低保金)低保户数据中,发现有89户、276人新增农村低保户,无县民政部门审批手续,全年发放低保金61,130元等违规问题。

具体应用举例:

(一)在采集数据要素严重缺失情况下,如何开展计算机审计

举例:新增农村低保户审核――没有身份证信息

1、审计思路:正常情况下,实际新增农村低保户与民政部门审批新增农村低保户一致。基于此,以身份证为关键字,将相邻两次农村低保户数据比较,筛选新增农村低保户。再将实际新增农村低保户与民政部门审批的变动农村低保户比较,如与其中新增农村低保户一致,说明人员动态管理较为规范。否则,整理不合规数据并延伸调查,得出审计结论。

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农村信息化落后,本项目采集数据中没有低保户身份证号,有一部分低保户没有村组信息,仅有姓名、账号、人口等要素。鉴于此,为使审计方法能有效移植到其他乡镇,审计人员特制定对应的审计模型,由ASL语言来实现(审计流程图略)。

2、所需资料:全年每次农村低保户保障金发放表(字段有序号、姓名、账号、村组、人口、金额、标准)、民政部门审批变动农村低保户(人口)表(字段有序号、姓名、账号、村组、人口)。

3、审计步骤:第一步、根据姓名,在第一、二次农村低保户数据中筛查出非同名中新增低保户数据(不能筛出同名中新增低保户数据);第二步、先根据账号和人口,筛查同名中新增低保户数据1:筛选异常新增低保户数据2(异常数据第二次保障中重复享受低保户);第三步、将上述新增低保户数据汇总,形成第一次新增低保户数据。并将其与审批新增低保户比较,如一致,说明人员动态管理规范;否则整理不合规数据,并延伸调查,得出审计结论。

4、审计结果:在AO中运行程序,ASL脚本(略),得出数据审计结果。

总结:随着审计数据分析的深入,根据现有数据,不断调整审计思路,需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完成不完整(模糊)数据审核。所谓数据挖掘技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高级数据处理过程。

(二)如何将平时进行的计算机审计结果应用于审计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

在平时,由于采集的业务数据量大或习惯性问题,我们大都是将数据在数据库SQL server中运行,利用sql语句来审查审计事项。但在写AO实例或计算机审计方法时,所应用的sql语句不能完全迁移到AO中,有部分sql语句必须修改,重新编译、运行。

1、应用于审计实例

例子:其他费用挤占农村低保专项资金问题的审核

(1)审计思路:根据相关低保政策,农村低保户享受标准严格按审批保障标准执行。如果农村低保户数据中实际保障金额超过保障标准,就存在其他费用挤占农村低保专项资金问题。

(2)所需资料:全年每次农村低保户保障金发放表(字段有序号、姓名、账号、村组、人口、金额、标准)、民政部门审批变动农村低保户(人口)表(字段有序号、姓名、账号、村组、人口)、保障标准相关文件。

(3)审计步骤及其在SQL server和AO中sql语句对比(表1):

(4)运行结果

步骤1-3运行结果显示:有19条记录超标准发放2850元。

总结:A02008在单机模式下后台数据库是ACCESS2000,在审计分析时使用ACCESS支持的SQL语句:在SQLserver中运行的sql语句,在迁移到AO环境中,有一部分语句需要修改后,在满足ACCESS2000语言规范后才能调试成功。

2、应用于计算机审计方法

A02008中审计方法需要使用审计脚本语言(ASL)。ASL是专为审计人员书写审计方法的编程语言。审计方法是可以使用SQL语句的程序,其包含SQL语句,但不能仅有SQL语句。如在上述新增农村低保户审核的ASL脚本中,有sql语句,也有PASCAL语言。如下所示:其中斜体部分为sql语句,其它为PASCAL语言。

ASL脚本:

var

sql, a, b, c, d, e, f, g;

begin

//筛查非同名中新增低保户

sql:=’select a.* from[业务-第2次农村低保户数据] as a where a. 姓名not in (select al.姓名from[业务-第1次低保户数据]as al[业务-第2次农村低保户数据]as a 2 where al.姓名=a2.姓名)’;

//筛查同名中新增低保户

sql:=’select a.* from[业务-第1次农村低保户数据] a,(select al.姓名 from[业务-第1次农村低保户数据]as al groap by al.姓名having count(*)>1) b where a.姓名=b.姓名’;

低保审计论文篇3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其质量高低一方面对审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分析审计质量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CPA审计服务的主体,是审计报告的直接提供者,对审计质量的高低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我国CPA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近年来CPA审计质量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证券监管部门也为提高CPA审计质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我国CPA审计质量却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爆发了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而相关CPA作为会计信息的鉴证者却未能揭示客户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取上更倾向于无保留意见。一般来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比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要高。

二、CPA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GPA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获得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CPA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和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是CPA从事审计工作的前提,各部分知识的深度、广度决定了CPA专业素质的高低。而CPA专业素质的好坏与其审计业务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熟练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有助于审计业务的正确处理,此外,会计是一项人造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要CP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以职业判断是CPA最重要的执业技能。

2、CPA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灵魂,是审计质量的y,--决定性因素。独立性要求CPA具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CPA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如果不能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其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但如果只是没有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则不—定导致其审计质量低下。

3、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CPA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运用理性经济人思想、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不规范,各项监管机制等的缺位,造成CPA违反法规被发现或发现后被惩罚的机率很小,但是预期的收益却很高。那么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就很可能促使其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有损审计质量的事情。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活动主体——CPA的载体,其组织形式将对CPA的风险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实务工作中,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最大缺点就是CPA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可能弱化CPA的职业谨慎意识,造成不应当的审计失误或失败。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责任对其职业行为的约束,导致CPA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降低审计质量,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事务所的声誉、审计失败成本和CPA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大所”的审计失败成本更高,所以“大所”有更强的独立性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易于吸收更多的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经验丰富的CPA,易于进行合理的人员结构安排,进而提升整体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吕先锫等通过对2005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当上市公司由“大所”审计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大所”的审计质量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小所”的。

低保审计论文篇4

一、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阐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一个与管理道德密切相关的概念,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向股东、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加强内部非财务指标管理的需要,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考核指标,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以便提升企业的形象。

Howard R.Bowen(1953)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针对社会责任实施的审计。此后,J.Santocki(1983)从审计职能的角度定义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Gerald Vinten(1998)则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对公司的评论,用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广泛的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Homer H.Johnson(2001)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用来鉴别、测定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标准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审计学界才将“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并加以研究。阳秋林,李东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为了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马力和齐善鸿(2005)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旨在全面、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社会责任实际情况,从而保证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刘长翠(2006)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

由于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能短期内会出现投入大于收益的现象,因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企业很难自觉发展低碳经济,这就需要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因此, 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委托审计主体,遵循一定的审计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

二、低碳经济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的威胁。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能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举措。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的解决,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作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山川河流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国内的山西“黑劳工”事件、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酒鬼酒的白酒塑化剂事件等的发生以及国外所发生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财务造假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缺失的典型案例。2010年双汇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对“瘦肉精”事件只字不提,除了具体数字和事件外与2009年的报告基本相差无几。如此社会责任报告不仅缺少真实性,起不到最基本的监督作用,而且还挑战了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底线,对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严重缺失。

2000 年后,欧美企业为了赢得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任,根据其制定的通用标准,要求全球供应商和承包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进行披露,并对其实施评估和审核。而这种社会责任标准已通过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出口企业。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定期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对外报告,并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商业伦理、相关利益者理论、公司公民等概念和理论也日趋丰富和完善,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将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如上市公司;另一种是企业单独对社会责任的信息进行披露,即对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大中型国有企业。在2006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设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业相继了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紧接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外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国内外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

(一)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研究

Johnson(2001)界定了美国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主要有三种:一是投资基金组织;二是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三是公司自身。

陆建桥(1993)指出,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应该先在国家审计机关实施操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

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建议实施社会责任审计需建立由审计人员牵头,并与社保、财税、法律、环保等专家构建的联合审计机制。

李嘉明和赵志卫(2007)则专门针对企业内部审计主体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内审人员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框架体系。

方笙(2009)从企业性质入手,认为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对非国有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应由社会审计机构进行。

(二)对社会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A.Carroll(1979)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从社会责任的分类、企业应对社会问题时采取的哲学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所维系的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随着产业的不同,企业的产品消费、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问题产生的背景也是不同的。

美国国际化标准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PA、1997)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界定为: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资产增值率、销售增值率、职工所得率、债权人所得率、股东所得率和企业所得率等指标。

Carol .A. Adams 和Richard Evans(2004)的研究中明确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即审计人员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判断出财务报告中的对报表使用者影响重大的财务信息等。

Matthew Haigh(2006)认为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S1013D)的应用并没有使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出了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中,应该制定标准化报告模式的设想。

完绍芹等(2008)认为审计内容一般包括:社会责任素质评价、企业行为审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审计、企业员工个人的品质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审查等。

黄溶冰和王跃堂(2008)在国际通用SA8000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划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必须披露的内容,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另一个是自愿披露的内容,包括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内容。

(三)对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

Richard Bole和Deanna Kemp(2005)认为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还只是在财务会计领域,但将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相结合,从而维护审计人员的专业价值。

黄世芬(2007)提出社会责任的考评既要考虑监管者与社会公众的意见,还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自身性质、责任能力及其他相关者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相应的数学模型,构建全国性、地域性或行业性的多层次、立体型上市公司伦理评价体系。

李嘉明和赵志卫(2007)指出社会责任审计应包括查询、检查、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具体方法。

周兰和彭听(2009) 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来探讨社会责任审计方法,在结合社会责任审计程序的基础上来设计其适用的方法,从而使使社会责任审计的操作性有了一定的改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研究相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认识尚不明确,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元主体和多元主体之别;二是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尚无明确的界定;三是尚未形成比较科学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路

(一)确立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由于股份制公司的出现,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协调所有者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要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甄别、分析和鉴证。社会审计中的注册会计师由于具备社会责任审计所要求的扎实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多年积累的对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经验,能显著提高社会责任审计效率,因此其作为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具有相当的优势。

但由于低碳经济下存在着相当的外部性,当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主体时,很可能为了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转嫁给社会或他人。所以为了更好地规避和消除这一外部性的影响,需要政府审计的参与,政府审计由于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会同税务、财政、金融、环保等部门进行联合审计,这样能显著增强社会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加大执行力度,更好地监督企业并保证其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的履行。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当低碳经济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信贷资金的获取以及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各部门低碳经济下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检查,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社会和大众的信任,增强企业发展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责任审计应建立以社会审计为核心、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为辅的复合审计体系,才能使社会责任审计得到更好、更有效的落实和实施。

(二)明确界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明确界定社会责任审计内容,首先就要明确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一般而言,广义的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公司外部的审计目标,包括:1.为了确保资金投向那些从事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道德水准较高的企业;2.对公司施加压力,促使其遵守投资者要求的标准;3.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雇员更好地做出经济决定提供信息,同时也对公司起到监督作用。另一个是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审计目标,即公司了解自身的责任履行状况而进行的自我评价。

针对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为了履行低碳经济社会责任和管理目标,企业要考虑以下环节:1.经营活动是否做到了经济节约和高效率;2.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3.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低碳标准。

(三)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引进社会责任审计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审计监督标准,所以审计人员在开展有关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时很难根据现有审计准则作出科学的判断和鉴定,从而导致社会责任审计缺乏客观性,造成社会责任审计依据不足,最终会加大审计风险。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下一般要求企业做好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低碳”,即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二是“基底低碳”,即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实现低碳经济;三是“方式低碳”,即在企业整个生产周期链中推行低碳经济方式。另外,由于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比较宽泛,以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不同行业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时,一定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黄溶冰,王跃堂.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治理与实现[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20-23.

[2]周兰,彭听.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

[3]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4-37.

[4]陆婧婧,苏宁.低碳审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0(8):29-30.

[5]周兰,郭芬.低碳时期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120-125.

低保审计论文篇5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6日

一、低碳经济审计的含义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即巴厘路线图中得到进一步肯定。

而低碳经济审计主要是指由相关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经营、财务信息、资源利用、职责履行等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的特殊管理。意在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责任意识、管理水平和绩效,提出审计建议。

二、我国低碳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承担国际责任、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目前各国际组织还没有给我国强制性减排任务,但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压力,且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无疑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但是,我国在低碳会计、审计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完善低碳经济审计法律制度,是实施低碳审计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等,但却没有颁布专门针对低碳经济审计的法律,甚至于低碳经济审计还仅限于专家学者的文章当中,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操作性低碳经济审计准则以满足相关审计实务工作的各项需求。

低碳经济审计不仅涉及资金还包括很多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数据,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低碳审计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认为审计机关没有权限获取相关数据,就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完整,审计取证难以进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低碳审计的顺利进行,也就难以保证国家相关低碳政策的实施及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审计专业人才匮乏,理论研究欠缺。低碳审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审计概念和审计门类,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会计、审计理论,又要熟悉政策、技术、管理等内容。有学者还提出应设置专门的碳账户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处理,而现有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限,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也相对滞后,成为广泛实行低碳审计的障碍;相比较之下,美国环境审计部门主要由会计、项目评估师、科技专家、公共政策专家等人员组成。在缺少低碳审计培训的情况下,低碳审计是难以取得很大的成绩的,这也是制约我国低碳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相应的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公众缺乏认知。碳交易市场存在的基础是国家制定排放限制额,而后给各个商业领域一定的排放配额,排放许可权的持有者可以对许可权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目前有关国家排放权分配计划的原则、排放交易权分配程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

2008年8月5日,我国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市场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这两家交易所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环境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制度并不成熟,极易造成相关部门新的权力寻租问题。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也未达成一致意见,相关审计标准更难以确定。要实现碳交易的良好运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尽早统一会计、审计准则,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国外在低碳经济审计方面的经验

(一)英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及特点。英国低碳审计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英国地方政府管理委员会(LCMB)提出了环境审计原则和具体指南,这标志着环境审计在英国的诞生。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第一次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发展模式做了详细的解释。2009年12月7日,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了2008~2009年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首次针对低碳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审计报告,代表着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低碳审计发展方向,是我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需要参考的重要文件之一。

英国的低碳审计主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审计署;二是地方审计委员会。其中,国家审计署只限于对中央管辖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地方审计委员会一般不受国家审计署的领导,而是独立负责包括低碳审计工作在内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英国是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

英国低碳审计的内容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调研政策提案、新政策或现行政策的不足、检验开支方案和结果、检验公共服务协议的目标及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检验法规及重要政策提案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二)美国低碳经济审计发展及特点。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家审计署(GAO)就开展了环境审计项目,如1969年就对水污染控制项目进行了审计。近年来,美国审计署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多个审计报告,为国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这意味着美国正渐渐将低碳审计纳入正式审计轨道。

美国低碳审计的主体集中于美国审计总署和美国环境保护总局(EPA)。美国审计总署在美国低碳审计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是联邦一级的权力机构,它鼓励美国各州各企业使用低碳审计作为一项公司管理制度,进行自觉自愿的低碳审计。

美国低碳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评估美国能源与政策对保证能源来源、满足市场需求的影响;评估联邦土地开发经营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评估对垃圾和核废料管理及处理情况;评估面对全球化和国家化环境问题,美国采取国际协调策略。

四、加强低碳经济审计的建议

(一)国家审计的作用

1、对低碳经济审计法律制度的制定进行监督,严格执法。完善的审计制度、法律法规是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的根本保证,是保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低碳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国家审计署应适当修改《审计法》,以明确低碳审计的法律地位,确定低碳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中国证监会也应相应修改《证券法》,增加上市公司的低碳审计内容。

完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严格的执法来保证实施。审计机关在法律制度的执行中需要发挥的作用是审查执行法律政策的手段是否合理、可行,法律制度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否有助于低碳审计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低碳政策的贯彻实施,使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对低碳经济资金的审计。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审计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审计。对预算草案编制的审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审核企业在申报中央财政低碳专项资金时,有无弄虚作假,联合地方当局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情况;二是审查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有没有围绕低碳经济的要求,将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来编制预算草案,低碳经济资金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对专项资金拨付的审计。完成了对预算草案的审计,就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审计,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审查监督相关部门有没有将低碳经济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有没有违规截留资金现象。

(3)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对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审计主要是审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非法挪用、挤占等情况,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财务漏洞以及铺张浪费等违背低碳经济的现象。另外,还要审查资金使用部门是否按照预算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使用资金,如是否选用了节能环保的技术设备,是否使用了新能源,有无违规购置大排量运输工具等等。

3、加强低碳审计的理论研究,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是用于衡量、判断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低碳经济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难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导致低碳经济审计依据不足,审计证据缺乏客观性,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为了降低或避免这类审计风险,制定专门的、具有操作性的低碳经济审计标准是关键一环。

要制定统一的低碳审计标准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同一产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低碳审计标准。并且在制定低碳审计标准时要参考国外的相关指标,以避免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为此,可考虑由国家审计署、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及企业界等联合成立专门低碳经济委员会,共同研究低碳经济审计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共同商讨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审计模式。

(二)社会审计的作用

1、为企业提供发展低碳经济的咨询服务。首先,协助企业熟悉国家有关低碳经济政策法律以及国际上的低碳趋势,以提升企业的低碳意识,使企业更快地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其次,若企业有清洁能源项目,则可为其提供方案咨询服务和法律、技术、财务等的调查服务,并协助企业完成清洁能源项目申报、审核、注册、核查、监控等流程;最后,若企业有减排责任,则可为其提供系统性的节能方案,帮助企业在完成任务指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对企业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发表审计意见。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隐瞒企业低碳资金的使用、能耗、碳排放等情况,从而导致企业与政府及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会影响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现状和低碳政策执行情况的判断。这时,社会审计就能通过合法的低碳审计,审查、鉴证、评价企业低碳资金的使用情况,看是否存在恶意套取政府在低碳经济方面的资金以及资金是否用于预定项目上。同时,对企业披露的相关碳排放信息的客观性、充分性及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

通过对资金使用情况及信息披露的审计并出具有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在碳排放方面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和改进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政府部门了解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统计部门对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等指标的测算。

主要参考文献:

低保审计论文篇6

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并由此倡导低碳环境审计;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逐步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并且开始拟定开征独立环境税。因此,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主要的工作重点。2009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审作的意见》,由此环境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二)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将政府环境审计定义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耿建新(2004)定义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会计等相关规范对政府环境管理系统运行和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向环境利益相关者提出报告,完成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使之达到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随着现代审计职能、审计内容的扩大,受托责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现代审计除了注重传统审计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监督职能,还注重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涉及社会领域乃至科技领域,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审计逐步成为现代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担。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西方国家的3E审计、5E审计的蓬勃发展正是环境审计的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的结果, 它融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各个环节。

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中对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的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提升,包括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在基本理论架构上可以沿袭审计的基本理论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1)环境审计动因和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是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的根本动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市场的环境导向推动环境审计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含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靠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欧盟于1993年的《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简称EMAS)对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包括对企业环境报告中资料和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正确性、合规性进行调查和鉴证等。从环境审计动因和目标来看,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因此,环境审计和低碳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保证了审计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环境审计主体和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组织。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并且向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深入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并且由于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是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引领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模式。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责任,在宏观层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活动的外部性,持续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审计对象即环境审计的客体,企事业单位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对环境带来影响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是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要范围。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微观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被现代社会重视。环境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出发,监督、 鉴证、评估经济活动说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查明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恰当,生产取得和污染造成是否经济;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环境管理的有效程度和环境风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视程度;经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成效等等。

(3)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证据。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主要包括:环保政策、方针、战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等等。环境审计的依据要比一般审计类型所采用的规范多、范围广,环境就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有丰富的环境科学相关知识。正因为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多元化,使得环境审计依据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实施环境审计所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审计证据主要来自微观经济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以及由“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也成为环境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内容。

(4)环境审计程序和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通过采取一定的环境审计程序,系统组织环境审计活动,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保证环境审计质量。环境审计阶段包括准备、实施、报告以及后续审计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应对。审计人员针对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三个方面,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

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环境审计中,需要对环境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环境审计风险融合了环境审计与审计风险概念。包括:由于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环境检查风险;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外部体制和内部利益驱动下,涉及环境事项的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现象,从而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固有风险;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环境控制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这些风险共同作用构成环境审计的终极风险,它是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只有当环境审计风险被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风险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环境审计意见。环境审计人员可以恰当评价环境会计固有风险和环境管理控制风险的程度,采取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控制环境检查风险来控制环境审计风险,从而使整个环境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是现在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环境审计不仅在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如何博弈,取得双赢,才是硬道理。我国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环境审计便担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任。环境审计不仅是理念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秩序问题。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要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如下图显示:

(一)环境合规性审计 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执行,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保护环境资产、资源,保证相关会计记录准确,遵守相关法律所必需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等等。环境合规性审计依据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初期目标是保证企业遵守环境法规,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相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环节实行的最佳管理实践的监督。

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紧密相关的是国家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IS0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但它并不排斥发展,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发展观基础之上,贯彻这一标准,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有利于消除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体现了政府环保精神和人文主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意义,环境管理渐渐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管理系统逐步成为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局面。在政府倡导和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环境管理从过去对事后污染的治理发展到对环境的全过程控制,从被动的环境管理向主动的环境管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遵守环境法规的合规性管理向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使其得到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转移。这种转移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日趋明显。企业环境管理重心的转移促使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从维护环境法规的合法性审计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的转移,这也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

(二)环境财务审计 环境财务审计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公允性。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尤其是化工、造纸、发电、钢铁、建材等强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以及拥有如煤炭、天然气、原油等自然资源及生物资产并开发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严格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对于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未明确披露的部分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必要的说明。环境财务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流程实施审计,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后完成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和编制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形成环境财务审计意见。当前,与环境财务审计密切相关的热点是环境税的征管。

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碳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英国低碳环境审计中采用低碳税收激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已经开征和即将开征的资源类、碳税征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效应。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将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正式提上议程。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和其他财税优惠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有关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是从传统绩效审计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相比,环境绩效审计更强调其评价职能。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最关键的是审计依据即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能体现环境审计的技术性特点。IS014000系列标准中,IS014031为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标库,IS014031标准中依其评估对象与目的范畴大小,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CI)和环境绩效指标(EPI),而EPI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PI)及执行绩效指标(OPI)。这些类型指标可以分别针对组织外界的环境与组织本身的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评价。可以借鉴IS014031标准,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职能和最终目标,建立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目标为导向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环境效率性、环境效果性、环境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四个子目标,据此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开放式的评价指标。由此形成层次分明、开放式、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组成的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共同组成了环境审计,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环境合规性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转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是实施环境财务审计的基础;环境财务审计是在环境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可靠性、公允性进行鉴证;多层次、开放式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则通过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环境财务指标等对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影响环境审计实施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和环境会计信息实施的困境两方面探讨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耿建新(2004)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定义为:企业的针对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信息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非强制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下,环境会计信息仅仅以自愿披露的方式进行,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极力倡导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使自愿披露的环境保护信息不全面、可比性差、效用低,也不能形成广泛的效应。并且,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那些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和标准,所以,无法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关系,也就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不同准则之中均有体现。如或有事项准则中确立预计环境负债;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所拥有的国内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末数据的披露;生物资产准则中对公益性生物资产与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等,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难以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没有完整系统的环境会计披露准则来指导,环境会计虽然开始了理论探讨, 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环境审计实施困境 环境审计实施是建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审计实施创造了条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对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方面,需要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该准则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角度,对我国的环境审计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基于环境审计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环境审计主体上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环境事项的关注只是环境审计的一个侧面,而且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实施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毛洪涛、张正勇,2008)。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由外部的、被动的环境管理变为自觉的、主动的环境管理,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却少有涉及。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审计中担当领衔重任,在环境审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环境审计业务。然而,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标准,使得环境审计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加大了实施的难度,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实施。要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制度,任重道远!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机制和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打造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随着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察体系、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技术体系、环保装备体系等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环境,形成健全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的环境审计发展领先于我国,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强调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以及对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倡导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主要由政府环境审计主导,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主要由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开展实施。强化政府环境审计为国家宏观低碳经济发展调控监督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引领环境审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环境审计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二)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兼具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特色。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包括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以及环境审计应用理论。通过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使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环境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作为环境审计实务指导的环境审计准则制定势在必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环境会计准则共同起到促进环境审计的作用,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环境会计准则在建立环境审计依据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环境审计融会计、审计技能以及环保科学技术为一体,《注册环境审计师的道德准则和实务准则》(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环境审计技能的新要求。因此,有效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确定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程序、环境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有效控制环境审计风险,完成环境审计受托责任,达到环境审计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并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知识经济和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电子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人员素质复合化等。我国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大力推行“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等金字电子政务工程,在这样信息化的综合平台上需要我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所以,我们要从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出发,将科学创新融入环境审计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已有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领域。如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循序渐进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环境审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是环境审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安徽环境审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号:2011sk6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低保审计论文篇7

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并由此倡导低碳环境审计;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达成《 哥本哈根协议》;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逐步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并且开始拟定开征独立环境税。因此,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工作在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主要的工作重点。2009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审作的意见》,由此环境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二)环境审计理论框架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将政府环境审计定义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耿建新(2004)定义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会计等相关规范对政府环境管理系统运行和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向环境利益相关者提出报告,完成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使之达到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随着现代审计职能、审计内容的扩大,受托责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现代审计除了注重传统审计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监督职能,还注重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涉及社会领域乃至科技领域,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审计逐步成为现代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担。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西方国家的3E审计、5E审计的蓬勃发展正是环境审计的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审计是现代审计在内涵和外延上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的结果, 它融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各个环节。

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中对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的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提升,包括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审计运行理论等。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在基本理论架构上可以沿袭审计的基本理论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

(1)环境审计动因和环境审计目标。环境审计是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的根本动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环境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市场的环境导向推动环境审计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含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靠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欧盟于1993年的《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简称EMAS)对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包括对企业环境报告中资料和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正确性、合规性进行调查和鉴证等。从环境审计动因和目标来看,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因此,环境审计和低碳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保证了审计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环境审计主体和环境审计客体。环境审计的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组织。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视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并且向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深入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发展初期,并且由于环境行为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是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引领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共同发展的模式。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责任,在宏观层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活动的外部性,持续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审计对象即环境审计的客体,企事业单位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对环境带来影响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是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要范围。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微观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被现代社会重视。环境审计是从 经济活动出发,监督、 鉴证、评估经济活动说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查明经济活动的环境消耗是否恰当,生产取得和污染造成是否经济;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环境管理的有效程度和环境风险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视程度;经济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成效等等。

(3)环境审计依据和环境审计证据。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主要包括:环保政策、方针、战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等等。环境审计的依据要比一般审计类型所采用的规范多、范围广,环境就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有丰富的环境科学相关知识。正因为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高,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多元化,使得环境审计依据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实施环境审计所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审计证据主要来自微观经济主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以及由“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同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也成为环境信息的另一重要组成内容。

(4)环境审计程序和环境审计风险。环境审计通过采取一定的环境审计程序,系统组织环境审计活动,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保证环境审计质量。环境审计阶段包括准备、实施、报告以及后续审计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应对。审计人员针对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三个方面,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

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环境审计中,需要对环境审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环境审计风险融合了环境审计与审计风险概念。包括:由于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环境检查风险;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外部体制和内部利益驱动下,涉及环境事项的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失真现象,从而产生较高的环境会计固有风险;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使得环境控制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这些风险共同作用构成环境审计的终极风险,它是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只有当环境审计风险被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风险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环境审计意见。环境审计人员可以恰当评价环境会计固有风险和环境管理控制风险的程度,采取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通过控制环境检查风险来控制环境审计风险,从而使整个环境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

低碳经济是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是现在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环境审计不仅在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不可避免。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如何博弈,取得双赢,才是硬道理。我国当前倡导低碳经济,环境审计便担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任。环境审计不仅是理念问题、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秩序问题。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要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实施机理如下图显示:

(一)环境合规性审计 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执行,环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保护环境资产、资源,保证相关会计记录准确,遵守相关法律所必需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等等。环境合规性审计依据主要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初期目标是保证企业遵守环境法规,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相对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环节实行的最佳管理实践的监督。

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紧密相关的是国家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IS0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但它并不排斥发展,它是建筑在科学的发展观基础之上,贯彻这一标准,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互认,有利于消除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体现了政府环保精神和人文主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意义,环境管理渐渐成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管理系统逐步成为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组织实现环境管理目标,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局面。在政府倡导和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环境管理从过去对事后污染的治理发展到对环境的全过程控制,从被动的环境管理向主动的环境管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遵守环境法规的合规性管理向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并使其得到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转移。这种转移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日趋明显。企业环境管理重心的转移促使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从维护环境法规的合法性审计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的转移,这也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

(二)环境财务审计 环境财务审计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公允性。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会造成污染的企业,尤其是化工、造纸、发电、钢铁、建材等强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以及拥有如煤炭、天然气、原油等 自然资源及生物资产并开发使用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严格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对于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未明确披露的部分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必要的说明。环境财务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流程实施审计,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后完成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和编制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形成环境财务审计意见。当前,与环境财务审计密切相关的热点是环境税的征管。

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碳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英国低碳环境审计中采用低碳税收激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已经开征和即将开征的资源类、碳税征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效应。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将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正式提上议程。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和其他财税优惠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有关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是从传统绩效审计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环境性。环境绩效审计正逐步成为各国环境审计的发展重点。与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相比,环境绩效审计更强调其评价职能。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最关键的是审计依据即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能体现环境审计的技术性特点。IS014000系列标准中,IS014031为实施环境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标库,IS014031标准中依其评估对象与目的范畴大小,分为环境状态指标(ECI)和环境绩效指标(EPI),而EPI又可分为管理绩效指标(MPI)及执行绩效指标(OPI)。这些类型指标可以分别针对组织外界的环境与组织本身的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评价。可以借鉴IS014031标准,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职能和最终目标,建立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目标为导向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环境效率性、环境效果性、环境经济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四个子目标,据此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开放式的评价指标。由此形成层次分明、开放式、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组成的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共同组成了环境审计,三者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环境合规性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切入点,环境合规性审计的重心转向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符合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要求,是实施环境财务审计的基础;环境财务审计是在环境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可靠性、公允性进行鉴证;多层次、开放式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则通过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环境财务指标等对环境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影响环境审计实施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和环境会计信息实施的困境两方面探讨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耿建新(2004)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定义为:企业的针对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环境收益等信息以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非强制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下,环境会计信息仅仅以自愿披露的方式进行,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极力倡导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使自愿披露的环境保护信息不全面、可比性差、效用低,也不能形成广泛的效应。并且,由于存在环境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那些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存在失真现象。此外,由于缺乏披露环境信息的规范和标准,所以,无法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关系,也就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不同准则之中均有体现。如或有事项准则中确立预计环境负债;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所拥有的国内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末数据的披露;生物资产准则中对公益性生物资产与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等等,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难以指导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没有完整系统的环境会计披露准则来指导,环境会计虽然开始了理论探讨, 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环境审计实施困境 环境审计实施是建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为环境审计实施创 造了条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对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分别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方面,需要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该准则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角度,对我国的环境审计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基于环境审计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从环境审计主体上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环境事项的关注只是环境审计的一个侧面,而且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实施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毛洪涛、张正勇,2008)。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由外部的、被动的环境管理变为自觉的、主动的环境管理,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却少有涉及。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审计中担当领衔重任,在环境审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环境审计业务。然而,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标准,使得环境审计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加大了实施的难度,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实施。要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制度,任重道远!

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应当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机制和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打造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导,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随着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察体系、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技术体系、环保装备体系等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环境审计特色,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环境,形成健全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国外的环境审计发展领先于我国,国外环境审计已经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并重,强调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以及对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倡导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主要由政府环境审计主导,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主要由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开展实施。强化政府环境审计为国家宏观低碳经济发展调控监督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拓展环境审计领域,开展环境审计研究,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引领环境审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突出环境审计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

(二)构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环境审计准则 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兼具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特色。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包括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以及环境审计应用理论。通过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使环境审计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环境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作为环境审计实务指导的环境审计准则制定势在必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环境会计准则共同起到促进环境审计的作用,其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环境会计准则在建立环境审计依据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环境审计融会计、审计技能以及环保科学技术为一体,《注册环境审计师的道德准则和实务准则》(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环境审计技能的新要求。因此,有效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环境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确定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程序、环境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有效控制环境审计风险,完成环境审计受托责任,达到环境审计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目标。

(三)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并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重要环节和领域,推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知识经济和数字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电子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人员素质复合化等。我国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大力推行“金财工程、金税工程、金审工程”等金字电子政务工程,在这样信息化的综合平台上需要我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创新发展信息化环境审计制度。所以,我们要从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出发,将科学创新融入环境审计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和效率,在已有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领域。如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循序渐进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环境审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是环境审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期安徽环境审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号:2011sk6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低保审计论文篇8

审计独立性是指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它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审计的存在前提是两权分离,在受托经济责任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独立的且具有足够专门知识和经验的第三方――审计人员来验证受托方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没有独立性 ,审计就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公司与事务所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提供审计服务时事务所要收取审计费用,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了经济利益关系,而非单纯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那么审计收费是否会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本文就结合我国的现状对此进行浅略的分析。

二、审计收费对独立性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利益屈服于被审计客户或者与被审计客户合谋的情况很多,另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出现了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分析我国审计收费的现状,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审计收费制度,二审计收费标准。这两个问题给独立性带来了什么影响,以下将进行分析。

1.审计费用由谁支付(审计收费制度)带来的影响:

审计主要是为所有权者审计管理者履行经济管理责任的情况,而在我国审计费用是由被审客户直接支付,那么这就会产生一种典型的“审计博弈悖论”:拥有私人信息,且尽量回避监督的管理层聘请事务所来挖掘自己拥有的私人信息,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我国采取这种支付方式,主要是由于由股东进行委托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这个委托人的角色就由管理层来担当了。选择哪所事务所,支付多少审计费用都完全由管理层掌控,这样事务所就处于一个相当被动的地位。基于利益考虑,为了不失去客户,为令客户满意而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的报告。无疑,审计的独立性已被侵害。

2.降低费用(审计收费标准)对独立性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事务所数量增长较快,但规模较小;大部分业务都被“四大”以及中国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包揽;市场分割较细,其他经济类鉴证机构也与会计师事务所产生竞争。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了争取客户、寻求生存,就出现“低价揽客”的,夺取市场份额的现象。恶性 “低价”导致无法保证必要费用,事务所就会尽量减少成本,比如减少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最终导致审计风险上升。而且由于刚开始的低价,事务所一般都希望能够与客户保持长期审计关系,在后期来提升费用,以弥补一开始低价带来的损失。所以在经济上对客户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出现分歧时,事务所也可能“迁就”客户,来保住收入,这就更加剧了独立性的丧失。

三、完善审计收费制度,保持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持审计独立性,本文提出以下措施来规范审计收费:

1.规范行业收费标准,加强对审计收费标准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在我国只有一些收费指导意见,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或要求,客观上给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全国性的审计收费标准,确定最高和最低的价格标准,规定事务所收取费用时不得低于最低限价。这也有利于对审计收费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2.扩大事务所规模,形成规模经营

扩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加强其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太多,审计市场供给过剩,但大部分事务所规模小,执业质量不高,信誉度不够,在审计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那些信誉卓著的大事务所收费是很高昂的,因为他们出具的报告对被审计单位是一种充分的肯定。所以应该让小事务所进行合并、联合成为较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既可以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良竞争,又可以使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形成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审计收费价格的谈判中有足够的实力来捍卫自身的利益。而且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注重长期发展,更在乎自身声誉,所以往往更注重保持独立性。

3.加大对执业质量的查处力度 ,明确审计人的法律责任

加强审计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执业质量的查处力度。加强在行业内部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明确其职责,并加大失职的法律责任。这样使注册会计师意识到违法带来的损失高于收益,让他们自然的偏向监管压力,选择遵守规定。另外,注册会计师行业内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形成良性竞争。

4.建立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委托模式,彻底改变现有支付方式

现行财务报表审计模式中的三方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质上只剩下两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所以应在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加入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美国罗恩教授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FSI):将传统的审计三方关系改变为四方关系,由经营者向股东提交投保计划,股东向保险公司保险,保险公司接受业务并聘请会计师事事务所来对管理层进行审计,保险公司对审计报告质量负责,出现问题由保险公司对投保公司进行赔付。这样就产生了很好的制约效果:首先,保险公司会对审计人员施加压力,以减少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而造成损失。而审计者也因为直接从保险公司获取报酬,加强了其独立性。另外保费高,保费率低的公司的财务报表质量好,市场会选择那些投保额高、保费率低的公司,相应的公司的股价也会上升,这也就给公司管理层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反映真实经营情况带来内在激励和外在压力。这样由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来进行审计委托,将会大大提高审计独立性。不过要使FSI在我国能够从理论变为现实还需要不断努力,对此理论继续深入研究,设置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低保审计论文篇9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规范经济秩序,教育经费的管理,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减少损失浪费、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维护高校的权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的问题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有其专门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学校领导报告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一切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公正的形式其权利。现阶段,纵观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的内部审计有的与财务部门设在一起,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也有与其他别的职能部门设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2、制度还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不够规范。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谈话记录、审计取证方法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出严格的规定;二是对于一些重大经济事项、异常事项未能引起足够关注,对于审计深度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财务管理松散,账务处理不规范,提供给审计部门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识的逃避审计,隐匿相关资料,致使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真实的审计结论。还有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高校的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具有综合的素质,首先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满足开展财务审计的能力,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了解,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能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管理层,减少风险的发生,把损失将为最小。第三,还要具有开展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

4、内部审计技术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审计的阶段,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少,致使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广泛应用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科学方法,如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论文服务。另外内部审计受审计成本制约,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很难发挥。 二、完善内部体系的几点思考

1、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能过正常有序的开展,同事高校领导也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审计部门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源头上制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上,认真分析高校及二级学院等其他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行为是靠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是对内部审计员进行约束,对其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也是一种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用制度来约束职能部门的行为,避免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了制度先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才会更好的开展。对于审计项目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确保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同时,国家应提早制定、颁布一些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以便内部审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笑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领导本身要对,审计部门高度重视,不能将随随便便的人放在审计的重要位置,在人员引进、聘任上要把好关,选择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上岗。二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四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路上创新,接受审计任务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特殊任务面前,发挥内部设计部门的关键作用。4、引进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

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巍;牛学坤,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财经问题研究

低保审计论文篇10

(一)外部审计对成本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监督和约束机制来检验人的行为后果,同时也给人解除自己受托责任的机会。因此,审计自产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有效机制。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被广泛地看作是缓解成本的一种方式,外部审计通过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允表达来传递人受托职责的履行情况,并且外部审计的监督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作为一种监督约束机制,其本身也是公司成本(监督成本)的一部分,但这种成本的产生能有效降低其他成本(吴昊F,2010)。

李海燕和厉夫宁(2008)以沪深两市2001年至2003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审计对债务成本是否具有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际“四大”和国内“五大”与公司利息支出率和利息支出显著正相关,因此国际“四大”和国内“五大”均没有起到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而商业银行对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能够做出反应,审计意见能够起到保护债权人的作用。岳衡(2006)也研究了审计师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审计师对大股东盘剥中小股东的现象进行了监督,对大股东资金占用严重的公司出示了更多的非标准意见,然而这些非标准意见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一方面公司的治理并没有改善;另一方面投资者也没有因审计师的意见而避免更多的损失。周中胜和陈汉文(2006)从审计供给方的角度说明了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会考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即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报告。韩东京(2008)用所有权结构作为问题的替代变量,同时从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两个方面来研究外部审计对问题的效应。从审计的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较少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即当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时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大。但相对非四大来说,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审计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四大的客户家数相对较少,还难以在整个审计市场中形成影响。廖义刚等(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发现,独立审计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尤其是在非国有企业。陈信元等(2009)以“盛润股份”连续十五年被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发现独立审计并没有发挥公司治理的功能。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很多又具有政府控股的背景,监管约束低、诉讼机制缺失,这些因素造成非标准审计意见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显著的市场成本、监管成本和法律成本以促使其改进公司治理。

现有的实证结果表明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审计能缓解冲突、审计师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进行了监督。但是,在我国审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并没有发挥公司治理的功能,这可能与我国审计市场中同时存在审计作用和政府作用有关,说明了外部审计对降低成本的效果也受到各个国家特殊的制度背景的影响。

(二)高质量审计师的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Francis(2011)认为,审计质量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统一体。以DeAngelo(1981)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认为,事务所规模是审计质量的担保;而“深口袋”理论则认为诉讼威胁迫使大型事务所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不管是审计师声誉机制还是“深口袋”理论都表明,审计服务的质量存在差异,并且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正相关。另外一些研究则以审计收费、诉讼风险等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Pittman和Fortin(2004)研究了审计师选择对新上市公司债务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国际“六大”通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以降低债务O督成本,从而使得新设立公司债务成本降低。但随着公司的成长,公司逐渐借助自身的声誉来矫正信息不对称,审计师声誉的经济价值对公司债务成本的影响逐渐降低。Zerni等(2010)发现,高质量审计可以减轻由于壕沟效应所带来的股权折价问题。

三、结论

从成本与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出,一般认为高冲突会引发对高质量审计需求。公司的冲突越严重,成本越高,公司越需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来解决冲突和降低成本。成本和企业的规模、股权集中度、杠杆率等因素密切相关。企业规模越大,冲突越严重,越需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

对于外部审计是否能够降低成本和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一些研究者发现外部审计能够对大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作出反应(收取更高的审计溢价和提供非标审计意见等),能够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外部审计能够通过降低债务监督成本而降低公司债务成本,并且能够通过提供非标准审计意见来保护债权人。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发现,审计师选择与成本之间存在非常弱的相关性;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外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可能是因为整个审计市场的质量还不高,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东京.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8,(2)

[2]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

[3]王烨.股权控制链、冲突与审计师选择[J].会计研究,2009,(6)

[4]李海燕,历夫宁.独立审计对债权人的保护作用――来自债务成本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3)

低保审计论文篇11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机构自身的因素

在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审计时,不同的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有高有低,而且其职业道德也存在差异。所选择的审计方法不规范,存在主观判断。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取证上,不同的审计人员所选用的证据也不相同,种种因素使审计行为没有一个标准,必然会导致审计行为和审计结论的偏差。

(二)被审计单位制度的因素

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没有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因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什么样的风险。而审计人员在觉察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时,其所提出的意见也不一定能够让被审计单位接受,或者其意见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真正实施。所以说,审计风险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审计意识的强弱有关。

(三)经济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不是固定的。通常存在着改组、合并、债务重组等各种行为,使审计人员在取证时往往存在取证不全、取证困难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风险由此加大。

(四)法律环境因素

我国的《审计法》等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所需要承担的失职后果。作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会让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标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会使审计风险增加。

(五)审计方法因素

目前我国使用的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审计人员存在着主观判断、凭经验办事等现象,在选择审计方法上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不够明确。

二、避免审计风险

(一)社会环境方面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承担着各自的责任,首先要在程序上将这两种责任区分开来。审计所依据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因此在审计前应做好会计资料搜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让注册会计师所运用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在内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可以使审计风险得到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岗位分工上明确各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为防止发生舞弊行为,可以定期地对各岗位进行轮换,使各岗位之间互相监督和监管,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期环境。

为确保审计报告公正、合理,注册会计师需要保持独立,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不良干扰。

(二)会计事务所方面

会计事务所在接到业务时,应首先对该业务所存在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人员在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如果事前评估的风险不在会计事务所的接受范围之内,应该拒绝该业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以减轻、规避或者转移审计风险。为使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得到降低,还需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审计工作有效的开展。会计事务所内部应建立有效、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审计过程中,加强监督和引导。同时会计事务所和执业人员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保障制度以增强风险承受能力。

三、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一)首先要提高会计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的执行者是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大小与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防范审计风险首先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对自身的行为要加以自律和规范,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应予以及时了解,确保在政策理解上不出现差错,保证审计结论的合理、适当。在个人业务素质上,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以更新和提高会计方面和审计方面的专业水平。熟悉会计、审计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并在审计过程中规范操作,以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也必须提高,杜绝由于自身因素诱发的审计风险。

(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测评

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内部制度的缺陷必须予以正确把握,否则就会产生不可知的审计风险。因此,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制度的测试和评价,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其制度的健全、有效和功能性作出测评,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正确运用审计方法

目前,国外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都是利用风险导向。而在我国国内所采取的方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信息的准确,并不是由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就能够保证的。在实际审计活动中,应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获得的审计证据比选择单一的审计方法更充分,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审计准则

审计风险的大小与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应制定适合时代的新准则、新法规来减少审计风险。

四、结语

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的风险问题已经造成相当不好的影响,需要在查找其原因的基础,采取对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本文的分析研究对于审计风险的避免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低保审计论文篇12

毛丽娟(1978-),女,广西桂林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陶 蕾(1988-),女,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近年来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不符合信息披露规则和交易规则等原因,最终导致被停牌甚至被勒令退市。截至2011年11月30日,美国股市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企业总数达46家。由于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问题不断,而这些中概股大多是由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因而引发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简称PCAOB)对中国审计公司的关注。美国参议员舒默11月22日致信PCAOB主席,建议PCAOB应对美国无法检查的中国审计公司暂停注册或撤销注册,禁止其为美国上市的公司提供审计报告,直到美国检查人员获准评估这些审计机构的工作。目前美国官方尚未针对该建议作出决议,一旦该建议被采纳,约100家在PCAOB注册并从事着审计业务的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审计公司将失去其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美国PCAOB此举虽然有排斥中国审计公司介入美国市场的意图,但中国审计公司其审计质量受到美国资本市场的质疑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面对美国监管机构随时可能颁发的“封杀令”,如何提高我国独立审计质量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DeAngelo(1981)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和报告客户会计系统的重大错报、漏报的联合概率”。以该定义为依据,Anthony和Paul(1999)认为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操守是审计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其中能否侦测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属于执业能力问题,而发现问题之后能否对外报告则属于审计独立性问题。由此,我们认为审计质量具有双重维度,即真实的审计质量和市场及利益相关者所感知的审计质量。前者是从审计师的角度出发,可用审计师监督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真实公允的能力来衡量;后者则是从信息使用者和监管者的角度出发,可用审计师声誉来衡量,体现了市场对审计师的认可程度。进一步地,双重维度可视为从审计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定义审计质量,双方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从而对审计质量赋予了不同的经济含义。对于审计需求方来说,由于审计师监督能力的难以衡量性,信息使用者会依赖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先验概率,这将直接导致审计质量需求取决于声誉维度;而对于审计供给方来说,在既定的审计声誉下,提供何种程度的监督则主要取决于竞争策略和风险管理的需要,这时声誉一方面能够产生激励效应,强化审计师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利用声誉信息的机会主义乃至共谋行为,导致声誉与质量背离的可能性。因此审计质量决定因素的研究需要关注审计质量的不同维度并着眼于供需双方的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此外,由于审计师行为受到其潜在法律责任以及其他处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取决于审计师所处的制度环境,也就是说,审计师必须遵循法律、准则、规范以及监管等制度以承担其法定的审计义务,因而制度环境是审计质量分析框架中的基础性要素。我国审计制度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的产物,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和司法部门在审计制度的发展变革中对审计质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保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法律法规、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但仍然存在着法制化监管不严、行业自律规范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独立审计质量的监管效率和效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审计质量具有不可观察性、不可比性而难以对其进行判断,但由其形成机制可知,审计质量受到事务所(审计师)审计业务供给、被审计单位审计质量需求以及审计制度环境这三个层面的共同影响,任何一个层面中的不同因素都有可能对最终的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供给、需求和制度环境通过不同路径影响着审计质量。

二、基于供给方视角的审计质量影响分析

(一)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 关于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的探讨,学术界主要形成了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对于事务所来说,接手一家新客户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启动成本,而后续年份的审计成本则会低于第一年的准备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审计师为获取客户的签约权,可能会以低于第一年审计成本的价格来“低价揽客”,所期待的是能够持续保有客户,在以后年度的审计中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当审计师发现客户存在舞弊行为时,可能会屈从于被审单位终断聘约、更换事务所的压力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但是一旦市场发现事务所的“欺骗行为”,将会导致其失去更多的现在和潜在的客户。对于大规模的事务所而言,由于其客户较多,来自每一客户的审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如果因为某一个客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而受到惩罚,会极其严重地影响到多年在审计市场上累积下来的声誉,使得大量的客户流失,其遭受的机会成本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小规模的事务所。因此与小所相比,声誉的存在能够很好的抑制大所的机会主义行为,抵制来自客户的压力,在权衡收益和机会成本后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提高审计质量,这就是声誉理论。审计委托人通过对审计师的聘请,一方面可通过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对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进行确认和揭弊查错,以减少财务报表隐含的错误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还可将部分风险转嫁给审计师,如果审计人员失职而没有察觉人为舞弊,法院会判决审计人员提供赔偿,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这就是“深口袋”理论。在“深口袋”理论下,事务所规模不仅意味着单个客户的重要性程度,还意味着事务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事务所规模越大,其财富越多,面临诉讼时被要求的赔偿金额也越多。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大所要想获得审计市场的行业平均利润,在审计收费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更高的动力来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提供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上两种理论都说明了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正向相关性。国外学者从审计独立性(DeAngelo,1982)、发现管理当局的错报(Watts and Zimmerman,1981)、审计收费(Francis and Wilson,1988)、法律诉讼(St.Pierre and Anderson,1984)等角度的研究均表明,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以上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外审计市场的,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供给由沉重的法律风险和高昂的诉讼成本来保证。但是在我国却存在削弱事务所规模积极影响审计质量的诸多因素:首先,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有限,但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却相对较多,供大于求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审计市场是买方市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所有者对审计意见的发表具有主导作用。而上市公司出于各种需要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其次,虽然我国法律允许投资公众对审计师的过失行为提讼,但提讼的多项限制条件、过高的诉讼成本以及较低的赔偿责任,使审计师被提讼的概率降低,面临的法律风险偏低。最后,我国审计市场是在政府的管制下形成的,政府对“四大”的“偏爱”导致“国际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入乡随俗”地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以上原因的综合作用结果就是,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相关经验证据也表明,大所有可能会在中国审计市场继续保持其执业能力,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王鹏、王咏梅,2006),也有可能为适应中国审计市场需要而被“本土化”,降低审计质量(刘运国等,2006)。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来法案》颁布以来,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的证券机构强制性要求审计师轮换,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2003年我国证监会也了《关于证券期货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要求2004年起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至少5年轮换一次。各国之所以强调审计师轮换,主要是认为审计任期的延长会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事务所相互勾结,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事实上审计任期长是否会损害审计质量尚未有定论。根据DeAngelo(1981)关于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由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决定,同样,审计任期也通过这两个方面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从专业胜任能力方面来看,审计任期的延长能够使审计师对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内部控制状况、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更好地了解,以便其在审计过程中有重点、有依据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审计任期越长,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实施的审计程序越容易被固化,在执业过程中也难保持执业的谨慎性。从独立性方面来看,如果管理当局有影响审计报告结果的意愿时,审计的独立性有可能受到威胁。前面已提到,事务所初期与客户缔结合同时的启动成本非常高,为了争取客户甚至有可能会以低于启动成本的价格进行“低价揽客”,并期待在后续年份的审计中赚取利润。因此审计师在审计初期考虑到较高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即便审计时发现错报,审计意见的发表也容易受管理当局的影响。随着审计任期的增长,管理当局的这种影响力也逐渐减少,审计人员越能保持其执业的独立性,因此较长的审计任期有利于维护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但是较长的审计任期又会使审计师与客户建立“私人情谊”,对客户产生经济依赖,他们在执业过程中会过分相信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过分关心被审单位的利益,在无意间使自身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受损,进而影响审计质量。以上理论分析显示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结果是多样化的,国内外经验数据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Geiger和Raghunandan(2002)以美国证券市场上1996年至1998年间破产的公司为样本,对这些公司破产前的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审计任期越短,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越大。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认为过短或过长的任期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损害,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当审计任期小于6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当审计任期超过6年时,审计任期的增加会降低审计质量。

(三)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 行业专长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信息优势。审计师行业专长是审计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因此行业专长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1998年,AICPA将行业专长列为影响CPA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审计准则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以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具备了行业专门的知识,审计师可以首先进行被审客户的筛选,尽量避免与高风险的审计客户打交道。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掌握客户所在行业的专门知识,可以有效评估客户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识别客户的特殊固有风险、确定计划的检查风险及搜集、综合审计证据、有效地控制检查风险以确定客户会计报表真实、公允性的技能,从而有助于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在审计实施阶段,掌握行业知识能够有效地进行分析性复核,有重点、有依据地搜集和鉴别审计证据。在审计结束出具审计报告阶段,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更好地评估客户会计估计和财务呈报的合理性,减少客户运用会计准则上的偏差,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工作整个程序的每一步都证明了行业专长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具有正向关系(Kwon,1996,Krishnan,2003;Robert et al.,2007)。在成熟的审计市场中,事务所把培养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作为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尽管我国鼓励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方式做大做强,审计市场的集中度逐年提高,但资本市场并未成熟,这成为我国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提高审计质量的障碍。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上市资格、新股定价等都保有明显的政府痕迹,上市公司的审计需求是针对政府而言的,并非自发需求,同时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企业不会选择质量高的事务所,事务所方面也没有了培养具备行业专门知识的审计师的动力。其次,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业务分布地域分割现象严重,特定地域内的客户资源有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张立民、管劲松,2004),也就更谈不上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当前的我国,即便事务所具备了行业专门化能力,也会由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不高、行业内经济依赖度较高以及专业化程度有限等原因导致行业专门化对审计质量的积极作用表现不明显(蔡春、鲜文铎,2007)。

(四)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 “安然事件”的爆发,安达信等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了质疑,这导致了美国对会计师事务所一系列新的改革。中国银广厦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件,不断引起证券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作用的关注。事务所组织形式是否与审计质量相关?何种组织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应当采用何种组织形式?纵观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各国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四种类型。国外审计学者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并无专门研究,对于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是从法律层面进行考察。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用两种基本形式,即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简称有限责任所)。因此有学者指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太少,阻碍了中小企业对注册会计师服务的要求,是导致我国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安广实,2011)。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提倡采用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该形式可以解决有限责任制在风险约束机制方面的缺陷,从而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李四能(2008)提出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应该选择“以有限责任合伙制为主体、以普通合伙制为补充”的模式,才能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市场新格局。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没有直接相关性,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的主要是公司本身的财务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没有对审计意见产生明显影响。

三、基于需求方视角的审计质量影响分析

(一)审计需求理论 从审计质量的需求方来看,对事务所的选择体现了公司内部即财务信息提供者对审计质量的需求。目前关于审计需求的理论有需求理论、信息假说、信号假说、保险假说等。审计需求的理论是在Jensen和Meckling(1976)所提出的委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该理论下,独立审计被认是一项能够实现监督、降低成本的制度安排。冲突越严重,公司降低成本的动力也就越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也就越强。信息假说认为审计担任着降低信息风险、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职责,为公司、投资者个人及整个资本市场带来效益。信号假说将独立审计看成是一种缓解企业内部人员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节约融资成本的制度安排。审计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帮助市场区分出高质量与低质量的公司。保险假说认为,在管理层披露责任日益增长的环境下,独立审计作为一种担保机制,既可以转移披露责任,又可以承担诉讼风险。这些理论中,委托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解释理论中的主流理论。根据冲突涉及的主体不同,现代企业主要存在两类不同的冲突,分别称为第一类冲突和第二类冲突。第一类冲通常发生在股权高度分散的英美等国,是由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冲突;第二类冲突发生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东亚等国(包括中国),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实施掠夺而产生的冲突。

(二)第一类冲突与审计质量需求 根据委托理论,Jensen和Meckling紧紧围绕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和企业价值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当经理人拥有全部股权时,他需要对自己低效或无效的经营负责,当公司发展壮大对外融资时,不完全持股会使得他们有“偷懒”的动机。在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下,外部投资者能够预见企业内部的冲突,降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冲突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将全部由企业的内部人承担。因而委托问题较为严重的公司更有动机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来缓解内部冲突,提升企业价值,且这种动机会随着冲突的加剧而增强。外部审计的需求应运而生。不同程度的冲突产生不同的审计质量需求,当前研究主要以公司的特征来反映冲突严重程度,研究其对审计需求的影响。这些公司特征包括企业规模、负债水平、成长性、管理层持股等。研究结论也呈现基本的一致性:公司规模越大、负债水平越高(Chow,1982)、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Tauringana and Clarke,2002),企业的冲突越高,越倾向于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

(三)第二类冲突与审计质量需求 第一类冲突与审计需求的研究是以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高度发达的英美等国为背景的,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东亚等国更可能出现的是第二类冲突。这类问题在新兴资本市场尤其严重,因为新兴市场中保护中小股东的治理机制非常不健全。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新兴市场,发展时间短,保护投资者的相关法律和司法体系不健全,股权高度集中,控制权市场基本不存在,存在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国家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中国资本市场非常普遍,这样导致政府过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干预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大股东的利益几乎不会受到其他股东的约束和挑战,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的事件频频发生,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冲突非常严重。因此,分析中国的冲突与审计需求的问题将围绕两条思路展开:首先,控股股东是否会有高质量审计需求,试图通过购买外部独立审计服务来缓解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其次,作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政府在审计师选择方面是否起着积极作用?成本影响公司选择不同质量审计师的前提是,证券市场是竞争性的、有效的。只有在此情况下成本才会由人承担,人才有选择接受高质量的审计以降低成本的动力。而在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人并不会因为利己行为而要承担与之相匹配的成本,其通过高质量审计等手段来约束自己行为的动力也就不强。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治理结构失衡,外部治理结构失效,缺乏对公司管理当局的产权约束。加上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缺位,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需求。同时,在不成熟的审计市场,大规模事务所的地位并不稳定(在供给方面已讨论),很多时候并不能向外界传达恰当的“信号”。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第一类冲突下成本对审计需求的结论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Backman,1999;夏立军、陈信元,2004;李明辉,2006)。但是,近几年我国审计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事务所脱钩改制以及外资所的引入,我国审计市场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层冲突越发严重,这使得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存在潜在的需求。因此相关研究认为冲突越严重,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越强(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2006)。在我国实行独立审计的所有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政府成了审计服务的最大需求者,这与西方国家审计客户主要是政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对于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政府不是其决策风险和收益的直接承担者,在监督评价经营者方面的消极性会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冲突加剧,成本较高。因而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需求(王艳艳,2007)。

四、基于制度环境视角的审计质量影响分析

(一)法律环境与审计质量 LaPorta(1998)等经济学家和法律学家将法律引入了公司治理领域,指出不同国家的《公司法》或者《商法》对外部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保护程度有所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形成了各异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模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或者说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审计质量又会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审计质量因素时,还有必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政策及治理环境的影响。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实现基本职能的手段是获取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得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健全的法制环境能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准则规范、法律标准明确、法制程度较高的地区审计质量越高(T.J.Wong,2000;Kwon,2007)。国内的研究证据也表明,事务所可能根据被审单位所处地区的法制水平相机决定审计质量(刘峰,2007)。从“老三案”、“新三案”到银广厦事件,我国会计职业界越来越关注审计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然而,法律风险构成的三个方面:诉讼资格、诉讼门槛和诉讼收益表明我国会计职业界所承受的法律风险极低。从诉讼资格上看,在2001年底之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不具备注册会计师行为失当的法律资格。2002年后尽管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但是严格的四项前置条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风险问题。同时我国“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也将诉讼门槛抬高。最后“退一赔一”(即最高不超过审计收费的若干倍)的赔偿制度使得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即便会计师事务所被并败诉,其赔偿责任也远远低于国外同行。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审计师被真正提讼的概率也会很低。因此我国低风险的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总体偏低(刘峰、许菲,2002)。

(二)监管环境与审计质量 审计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提高会计的信息含量,因此审计师能否把他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的信息准确地浓缩在审计报告里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些信息对第三方来说是无法验证的。审计师在他的职业判断中有两种信息类型:一类是可以观察并可验证的,我们称之为客观信息;另一类是可观察可推测但不可验证的或较难验证的,只能以一种主观的方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我们称之为主观信息。为保证审计师更好地进行职业判断,把与客户利益有关的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都传递给市场和投资者,监管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监管环境是有效的独立审计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效的独立审计市场则可以进一步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督促和激励审计师不断地提高其执业质量。因此适度的审计监管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Michael Firth and Raymond M.K.Wong,2005)。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的产物,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和司法部门在该制度的发展变革中对审计质量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保证作用。政府监管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制定准则、实施行政处罚等。研究发现,在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情况下,作为审计师应对监管的一种策略,政府监管关注的领域,审计质量较高,而非关注领域的审计质量则较低。因此良好的监管能够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刘亚莉,2006)。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同样一个问题运用相同的模型,国内外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英美国家上市公司中众多的治理机制都在发挥着相应的作用,这就大大削弱了外部审计在缓解冲突、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效果;二是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国外的许多研究是基于充分竞争的审计市场、有效的审计监管、足够的法律威慑、及时的信息披露以及忽略事务所内部问题等一系列市场条件的前提之下得出的,而这些条件在国内要么尚不完备,要么还受多因素互动影响,因此除研究角度、变量设置、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等技术性差异影响之外,制度背景及其市场环境差异很可能是引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的最重要原因。独立审计质量反映了独立审计活动执业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独立审计活动达到社会公众——投资者期望目标的反映,高的独立审计质量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由于审计质量的不可观察性、不具有可比性,使得审计质量的评价和判断众说纷纭。除本文所列出的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外,还有审计师变更、非审计服务、公司治理等都是能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数量之多,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存在着重叠。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采用一种降维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期能够有重点、有依据地定位审计师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的角色,推动自愿性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形成,提高法律及政府对审计市场的监管,为保护我国中小投资者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相关制度的建设提供帮助。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我国差别报告会计准则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YS5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咏梅、王鹏:《“四大”与“非四大”审计质量市场认同度的差异性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5期。

[2]刘运国、麦剑青:《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4]张立民、管劲松:《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结构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5]蔡春、鲜文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6]安广实、杨山鹰:《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基于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的若干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李四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制度改革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8]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9]李明辉:《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IPO公司的研究》,《经济科学》2006年第3期。

[10]朱红军、夏立军等:《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11]王艳艳、陈汉文等:《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2]王艳艳:《政府管制、所有权安排与事务所选择》,《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集》(2007年)。

[1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4]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15]刘亚莉:《注册会计师的注意领域与审计质量——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审计意见及证监会处罚公告的调查》,《审计研究》2006年第5期。

[16]DeAngelo,L.E..Auditor size and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

[17]Anthony,H.,Paul,L..The International Debate over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A Conceptual Research Framewor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 Taxation,1999.

[18]Linda Elizabeth DeAngelo.Mandated successful efforts and auditor choi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

[19]Watts,Ross L.,Zimmerman,Jerold L..Voluntary Corporate Disclosure:The Case of Interim Repor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1.

[20]Francis,Jere R.,Wilson,Earl R..Auditor Changes:A Joint Test of Theory Relating to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Differentiation.Accounting Review,1988.

[21]St.Pierre K.,J.A.Anderson.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Accountants.Accounting Review,1984.

[22]Geiger M.A.,Raghunandan K..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2.

[23]Kwon S.Y..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within the Client's Industry on the Auditor Selection Decision Auditing.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24]Krishnan,G.V..Does Big6 Auditor Industry Experience Con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2003.

[25]Robert K.W.,N.Vic and P.Gail.Doe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Market Reaction to Auditor Switches.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7.

[26]Jense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27]Chow,C.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

[28]Tauringana,V.,Clarke,S.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nd Auditing:managerial share Ownership,size,gearing and liquidity influences.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0.

[29]Backman,Michael.Asian Eclipse:Exposing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in Asia.Singapore:John Wiley and Sons,1999.

[30]LaPorta,R.F.,Shleifer,A.,VishLny,R..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

低保审计论文篇13

一、引 言

自美国安然和安达信事件之后,我国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重大失信事件也相继发生。银广厦、科龙事件中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公司的年报进行多次全面审计后都出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现不了或者故意被蒙蔽甚至共谋造假的行为导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危机。这些经济违法和违规行为发生,不仅使得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无法分辨公司的真实业绩,而且还严重的损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其审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和获悉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如果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上市公司信息,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因此,深入分析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缺失的原因,制订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的关系,学术界的理论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存在着矛盾,而所有者又难以监督管理者的行为,由此引发了问题,并产生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投资者人对管理当局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的需要。因此,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管理者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多层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过程中发挥了监督和甄别作用[1]。(2)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公司内部人掌握着比外部投资者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公司对不同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往往为市场理解为一种关于公司状况的信号,因为风险不同的公司一定会选择不同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来降低其潜在的诉讼成本[2]。

会计师事务所在投资者保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建立其信誉机制。与一般企业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形资产和注册会计师的技能只是提高其信誉的手段,Svetozar&Pejovich认为信誉是事务所最重要的资产,它的作用是其他资产无法替代的[3]。Newman认为会计事务所为投资者识别内部人的侵占风险与监督人的行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投资者保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国外学者对于信誉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其主要分析工具是重复博弈理论(Repeated game)。Macaulay、klein&Leffler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们认识到企业与顾客的重复交易中信誉的重要性[5,6]。Axelrod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即使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合作行为也会频繁出现[7]。Kreps和Wilson建立了一个不完全信息下的信誉模型,证明了在多阶段的重复博弈中,只要博弈期限足够长,贴现因子充分接近1,就可能会导致企业产生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8]。

近几年,国内也涌现出许多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文章,其中李正龙建立简单的审计博弈模型探讨审计约束力度以及被审计部门与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9]。王广明、张奇峰从博弈的角度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通过对现实的考察,发现我国目前还不具备产生“诚信”的制度基础[10]。徐剑锋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了信誉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企业和政府的影响[11]。上述可见,有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提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然而,上述研究明显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忽略了投资者对于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作用。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对上市或者拟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提供的会计报告所进行的审计服务,这种产品的需求方主要不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而是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所以,投资者十分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状况。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投资者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博弈的视角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思路和对策。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基本模型

本文选择的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信息不对称条件;参与人投资者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风险中立的。本文假设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分别有两种战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两种战略选择是:第一种选择是提供低质量的审计,如在执业过程中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甚至提供虚假的审计鉴证信息;第二种选择是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也就是提供全面、客观、真实、充分的审计鉴证信息。投资者的两种战略选择是:使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或不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

一个交易周期分三阶段进行:(1)在第一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将决定提供高质量或者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选择低质量审计时发生成本CL,选择高质量审计发生额外成本CH。(2)会计师事务所在投资者选择不信任时获得收入RL,在投资者选择信任时可获得超额收益RH,且RH>CH(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支付更高的报酬)。(3)当投资者选择不信任,即投资者只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投资而不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时,则无论会计师事务所怎样选择投资者都可获得收益IS;当投资者选择信任,则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信息时可获得超额收益IB,则投资者收益为IS+IB。由于高质量信息使投资者获得企业额外的信息,且这些信息是可靠的,因此,投资者可以据此增加或减少其在该企业的投资额,这将增加其收益或减少其损失,本文将这一增加的收益与减少的损失定义为IB(>0)。(4)如果会计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信息要以p的概率发生惩罚成本F,如果投资者选择信任则以p的概率遭受超额损失IL(IL假设为投资者遭受的超额损失并扣除从注册会计师处获得补偿的净值,且IL>0),以1-p的概率获得超额收益IB。由此得到单期支付矩阵如图1。

在投资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有降低产品质量的机会主义动机,而且其审计质量不能在短期内被消费者观察到,降低质量在短期内可以为其带来更大的收益,在投资者一方存在道德风险。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即使因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而受到的惩罚成本pF低于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所需的成本CH。如果交易只有一期,那么在投资者选择信任后,由于pF<CH,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信息得到的收益RH+RL-CH-CL小于它提供低质量审计得到的收益RH+RL-CL-pF,因此它没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而理性的投资者可以预期到会计师事务所总会选择提供低质量审计,不论是否观测到信息是低质量的,投资者都选择不信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为RL-CL。可见,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不信任,低质量审计}是唯一能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的战略选择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一组战略组合,也就是说,该博弈在{不信任,低质量审计}达到“纳什均衡”,造成帕累托无效非合作均衡,相对于高质量高收益的状态{信任,高质量审计},这是一个效率较低的均衡结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交易只发生一期,会计师事务所不会关心交易结果对自己未来收益的影响,因而也就没有树立信誉的必要。由此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结论一:在会计师事务所追求短期利益的支配下,低质量审计服务时有发生,信誉机制起不到作用(如一次博弈模型)。

上述分析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缺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者普遍缺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信任感的缺失,使得新出现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树立品牌信誉,只能不断提供低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投资者对产品质量的普遍不信任,这种低信任和低质量的相互促进恰好构成了一种低效率陷阱。

四、逆选择下的重复博弈模型

由于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投资者在交易前无法通过观测到审计的质量来区分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低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而他们将根据对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比例的预期来确定自己的战略选择,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信誉严重缺失,这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退出市场,这就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

和前面的基本模型一次博弈不一样,在现实经济当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具有长期性,因此交易应当是多期的。

下面我们来考查是否这种低效率就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状态。将以上基本模型进行如下拓展:假设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为两类:一类具有本文基本模型所描述的特性,我们称之为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而另一类始终会提供高质量产品,我们称之为诚信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为私人信息,投资者无法直接观察到。在博弈开始时,投资者认为市场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有r0比例为诚信型。下面我们讨论r0比较小的情况,因为这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抽象掉道德风险的问题,诚信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随便改变审计质量(即假设他选择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此本文只关注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决策问题。

如果投资者发现了会计师事务所在某期提供了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则今后所有的投资者都确知该会计师事务所为策略型。此后,子博弈将进入到本文在基本模型中分析的非合作均衡也即一直维持低效率状态。即该会计师事务所此后始终会提供低质量审计,投资者也只能获得收益IS,会计师事务所在未来得到的总支付为:V0=(RL-CL)/(1-δ)(δ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贴现因子)。现在我们考虑投资者在t期前没有观察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过低质量审计的情况。定义在t期前投资者预期某个交易会计师事务所是诚信型的主观概率为rt-1。由于引入了逆选择问题,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采取混合策略的情形。定义p′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投资者在当期就能发现的概率。定义qt为第t期策略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的概率。如果投资者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产品,此后rt=0;如果投资者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是低质量审计,那么根据贝叶斯法则更新对会计师事务所类型的判断:

rt=rt-1rt-1+(1-rt-1)(1-qt)+(1-rt-1)qt(1-p′)(1)

投资者预期会计师事务所在t期提供高质量审计的概率为gt=rt+(1-rt)(1-qt),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t期的收益为:Rt=gt(RH+RL)+(1-gt)RL=gtRH+RL。

对于策略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如果在t期前投资者没有观察到它提供过低质量审计,在第t期提供高质量审计获得的收益为:VH=Rt-CH-CL+δV(rt),其中V(rt)为投资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有rt的概率为诚信型时该会计师事务所得到的未来收益。会计师事务所第t期提供低质量审计获得的收益为:VL=(1-p′)Rt+p′RL-CL-pF+δ[(1-p′)V(rt)+p′V0]。显然,如果VH>VL则qt=0;如果VH<VL则qt=1;如果VH=VL,则qt∈[0,1],两种选择对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差异,因此,若要会计师事务所不偏离合作,只有VH≥VL成立,即:

RH+RL-CH-CL+δV(rt)≥

(1-p′)(RH+RL)+p′RL-CL-pF+

δ[(1-p′)V(rt)+p′V0](2)

对(2)式同除δp′得:

RH/δ+V(rt)≥(CH-pF)/δp′+V0(3)

根据Rt定义可以看出,存在使得在<rt时,对于任意τ>t时期均有Rτ/δ+V(rτ)≥(CH-pF)/δp′+V0,因此,该会计师事务所从t期之后的最优选择是始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二:当会计师事务所追求长远利益目标时,信誉机制将自动发挥其功效,从第二期开始,均衡条件下,一定存在一个关于企业信誉的市场。

在多阶段的重复博弈中,只要博弈期限足够长,贴现因子充分接近1,就可能会导致企业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Kreps和Wilson,1982)。模型中的贴现因子δ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重视信誉的尺度,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当会计师事务所越重视其信誉,即δ越大,则会计师事务所越是倾向于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由式(3)可得:

δ≥CH-pF-p′[RH-V0]p′Vrt(4)

影响(4)式成立的因素有RH、CH、pF、p′V(rt)、p′V0五个。易得CH-pF-p′[RH-V0]p′Vrt是RH、pF和p′V(rt)的减函数,CH和p′V0的增函数。因此,增加高质量的审计收益(RH)、降低选择高质量审计时发生的额外成本(CH),增加对违规审计的惩罚(F),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好信誉价值(V(rt)),减少其坏信誉价值(V0),使得CH-pF-p′[RH-V0]p′Vrt减少,则δ越易满足大于CH-pF-p′[RH-V0]p′Vrt的条件,即诚信体制越容易建立起来。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三:以下条件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低质量状态向高质量状态转变:(1)会计师事务所贴现因子越大;(2)高质量的审计收益越高;(3)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比低质量的审计所能增加的成本越小;(4)违规审计的惩罚越大;(5)会计师事务所对未来收益(信誉)的重视程度越大,对短期收益(信誉)的重视程度越小。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资产的定义:为事务所所拥有、能够给事务所未来带来收益,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一种真正的资产,即信誉,其他皆为费用。正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价值在于信誉,才能真正实现积极、稳妥、可靠地创造收入,才能真正做大。一个事务所拥有多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多大的注册资本,多少高薪聘请的高级人才,以及向保险公司缴纳的巨额保险费用,等等,这些都是成本,而耗费的这些成本、失去信誉所换来的收入也是代价,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代价。

尽管出了“安然”事件,市场上的潮流还是认为境外“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的公信力比较高,聘用他们可以提升公司形象。COSO通过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和历史上无违规的公司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前者比后者更少聘用信誉度高的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12]。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到结论四: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越好,它们在审计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在任何一个均衡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对于历史清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投资者认为它是诚信的可能性越大,其品牌的信誉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五、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信誉的有效途经

(一)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信誉的建立

会计事务应从自身信誉机制的建立出发,确保信誉机制发挥功效,追求长期收益、重视信誉。信誉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资本化,即将信誉赋予市场价值;其次,在信誉资本化的前提下,将信誉资本等级化并落实到注册会计师个人,即根据执业审计师的不同信誉等级对审计服务实行等级收费,并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配套实行等级利润分配机制等,这样的制度安排旨在激发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对信誉资本的偏好,从而更有积极性恪尽职守履约以积累“高价”的信誉资本。

(二)确保投资者对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建议权和质询权

在信息不对称模型中,我们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有降低审计质量的机会主义动机,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受聘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其工作在绝大程度上也是协助上述公司完成特定事项,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在一些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案件中,会计师事务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或者放任上市公司违法并侵犯投资者。为了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除了将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分开,还要发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建议权和质询权,这样才能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上述公司服务的同时还考虑到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三)建立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高报酬的机制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市场上每个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更愿意将审计业务委托给收费更低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做,而在审计收入降到低于审计成本的时候,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利益就会通过压缩审计时间、减少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成本,这种机制最终导致审计收费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在审计市场上出现“劣币驱良币”现象。在重复博弈中,我们发现如果投资者愿意为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较高的报酬,将有助于规避两者在博弈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从而产生靠近合作均衡的动机,如此良性循环,既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又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

(四)加大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并提高投资者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诉讼的意识

根据模型,如果在会计师事务所偏离合作均衡时给予惩罚,使得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偏离行为不会给其带来超额的收益,不合作战略也不再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优战略。而且,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越大其建立高质量信誉的动机也越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其权益受到分割和侵害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提讼,让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对侵犯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积极阻止其漠视甚至直接侵犯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i, Vishny Robert.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6 (3):1147-1150.

[2]Clarkson P., and D. Simunic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quality,retained ownership and firmspecific risk in U.S vs. canadian IPO marke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207-228.

[3]Svetozar Pejovich. 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towards a theory of comparative systems[J]. Copyfihgt Kluwer Acadenic Publishers B.V, 1990.

[4]Newman, D Pau,l Evelyn R Patterson, JReed Smith. The role of auditing in investor protection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 80 (1): 289-313.

[5]MaCaulay, Stewart. Noncontractural relation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3,(2):55-67.

[6]Klein, Benjamin, Leffler, Keith B. 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 (8):615-642.

[7]Axelrod, Robert.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agentbased models of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691015678.

[8]David M. Kreps , Robert Wilson. Reputation: an imperfect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 279-304.

[9]李正龙.审计博弈分析[J].审计研究,2001,(3):26-28.

[10]王广明,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41-48.

[11]徐剑锋.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企业、政府的信誉机制动态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2005,(11):55-57.

[12]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 .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New York.1999.

Game Analysis of the Investors and Public Accounting Firm under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in

HAN D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and investors individually take two different strategic selections. The low trust and low quality lead to the low reputation of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in China. After the repeated game model being built in the paper, the methods to get rid of low reputation has been found. Four efficient ways can used to protect investors and build the reputation of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reinforce reputation, ensure enquiry right, set high reward mechanism and increase penalties.

Key words:Reputation; Repeat; Game; Accounting firms; Investor protection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