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等学校论文实用13篇

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篇1

1.明确教学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及掌握必要的与自身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心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赋予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2.改善教材和课程。心理学教材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层面,将心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活动与分析、心理测试与实践调查等多个封面,最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将理论讲述当作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变更或者添加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注意教学氛围的预设与教学情境的再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先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再传授学生们心理学知识。因此,教学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穿插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4.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在保证理论知识教授完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开展丰富的理论实践活动。这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开展自我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在小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沟通与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共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5.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以试卷考试方式为评价唯一标准,这样的考试方式标准过于单一,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因此,将多种评价标准为一体,实施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以学生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重要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到学习成绩的评定中,要突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应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分数;试卷考试方面,可以在标准化试题之外加入一定比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题型;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可以依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采取课外实践等,条件不足的也可以采用课堂模拟等方式考查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

高等学校论文篇2

(一)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前提性条件

主体向客体转化能实现价值和价值主体,而且是政治教育向价值转化的一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其价值为主体所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主体的觉悟能力和思想水平,其价值才能的到体现也就是由可能向现实转变。而且这个提高过程是有现实要求的,它的客观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政治思想教育价值的。在主体向客体转变的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主体需要是一个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的前提性条件。根据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也就是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考察价值。这样有两类主体一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第二类是处于一定政治思想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上所讲的人都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在某种社会关系下。这些人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人,特殊人以及个别人。因为这些人的客观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与政治思想教育属性的关联,建立起了客体需要与主体属性的相互联系。

(二)客体主体化的基础性因素

作为价值客体,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的价值发展的体现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能否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说,分析价值客体条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政治思想作为价值客体怎样才能产生客体属性的讨论。在此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系统论的构造作用观理解,结构是系统因素的内部状态,是关于构造、联系、秩序和空间的内在状态。作用是系统在与外界背景的相互区别与相互磨合中所表现的发挥某种作用或实现某种目的、可以表现出来的作用。因此我们了解系统所具有的构造与性质是依靠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而系统的特征包括非本质的,本质的都由系统的构造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功能由结构决定。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提高认识功能、赋能于人功能和系统优化功能是有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以及结构所确定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是由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价值客体的客体属性决定的。

(三)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因素

要想实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必须做到价值转化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统一。首先我们分别了解下价值转化和价值创造:价值转化是以主体及主体需要、客体及客体属性确定为基本条件的,但如果仅仅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即价值主体具备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产生了客体的属性,价值的实现仅处于在主客体价值间的转化的层面,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的创造。此时,我们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直接同一”这一关联性因素的重要中介作用,使主客体价值转化过程开始产生质的增量,并在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创造。

(四)价值实现的内驱力因素

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因素是指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所应具备一套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应当是一套能够实现主客观之间价值的传递、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和价值转化的有机统一以及动力的产生、储存、传递和作用的机制。有关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且那些因素对其实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可研讨性。

三、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如何完善和增强其基本功能

在实现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进行一定的完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完善呢?作者仅从政治思想教育生命力建设的角度,对完善和增强政治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探讨,即“服从性规律”与“自为性规律”。接下来就对这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说明,“服从性规律”是指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自身建设应该依靠这个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发展的内在表现。政治思想教育在其自身生命力的建设,应当符合前面提及的其自身建设的两大规律。作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充分的反映社会、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二,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其三,要具有足够的有效性,这样就要求不能存在空谈、形式主义。

(二)要重视实现系统整体的自觉

但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讲,自发和自觉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具有一定的联系,自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状态,而自发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及其所在组织所表现的一种现实状态。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发通过一定的中介实现自觉,从而实现从起点到最终目标的过渡,而这个中介便是培育自觉的方法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发为实际,通过培育自觉的方法和时间,去实现“自觉”这一目标,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核心任务、促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生态和发展的自觉,是高等学校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一种自觉(这种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同时又是一种能够科学理解人文化发展、摆脱形而上学干扰的自觉,更是一种建立在一种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类型的机制上的自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思想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首先要培育高等学校人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主要包括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其次要去其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等学校人文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党、政、校三大前提,在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且责无旁贷。第二,如何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作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必须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高度上,对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挖掘。第三,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保障性和约束性,就必须根据人文化发展的要求创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和有效的机制,为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和约束。第四,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的全员性,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化的培育框架。该框架应广泛涵盖个行政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各个层面。第五,掌握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关键方法,即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以及当下和将来之间的关系,努力的开创一种人文化发展“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高等学校论文篇3

(二)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不明朗,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无章可循,只能依据自身的偏好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简单设置技能实践教学的内容,导致保险学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保险学专业的整体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学生对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无法确定学习保险实务的明确方向。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育教学应具备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成效进行检验的综合考评体系。由于保险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对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情景模拟,而由于专任教师缺乏足够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多数专任教师为避免矛盾,选择用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代替对技能实践过程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对技能实践的重要性产生误解,并失去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四)保险学专业专任教师师资匮乏,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一是受到保险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多数专任教师并非保险学专业科班出身,欠缺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多数保险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保险行业实践经历。尽管部分教师曾经在保险公司进行过挂职锻炼,但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了解整个保险实务的具体运作过程,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与不足也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强化应用型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技能实践教学大纲,加大技能实践教学的权重

为适应保险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前提,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大纲,适当加大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权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与专业理论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流程。

(二)创建完善的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个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技能实践教学方案。专任教师应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运用校内模拟、辩论、参观实习单位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鉴于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进而形成健全完善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三)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投入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的投入不足,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顺利执行的重大阻碍之一。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先进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保险学专业教学软件,对保险行业的正式工作场景进行情景模拟,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安排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高等学校论文篇4

现阶段有不少的高等院校已经具备了实行经济师制度的可能性,但却只有好几所的院校设置了经济师制度,大多数的学校是虽然具备了条件却没有实施经济师的制度。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每个人对经济师的看法都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设置经济师制度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能随便的设置,这似乎也成为实行经济师制度的主要障碍。曾在农村合作化时期说过,“如果没有会计,是反对人们合作化快速发展的接口之一“。全国的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去做会计这个工作,但是要这么大的数据要到哪里去找呢?这就要求动员当时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水平的人不断的在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虽然以前的会计不能与现在的经济师相比,不过其过程与道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有些人在找借口而已。我认为各个高等学校都合适的经济师。例如财务部的部长和其他部门的经济领导。有些财务部长在财政方面从事多年工作了,对学校的财经工作是再熟悉不过了,再加上硕士以上的学历以及高级专业的技术,有理由是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当总经济师的;还可以在教师中选、校领导中选,只要他是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都可以有资格当选经济师。

三、高等学校处理好经济师与各方面的关系

(一)跟校长的关系

经济师是校长的参谋、助手,是校或者院级的经济负责人,是对校长负责的。所以经济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就例如单位里的总会计师是属于行政领导的成员,其工作的职责包含要协助单位里的主要领导工作,是直接对单位领导人负责的。

(二)与副校长的关系

总经济师与副校长的关系是分工协助的,不存在等级的问题。但在工作的开展中,两者要做到相互的配合。

(三)与各经济单位负责人的关系

学校的财务部是专门从事有关财务工作的的职能部门,其工作范围不仅会涉及会计业务,还会在财政上起着领导以及监督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的角色。因此财务部的部长应该是在总经济师的指导下展开工作的。

高等学校论文篇5

PER研究的对象是学习物理的过程以及教学活动如何影响该过程,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测、甄别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困难,揭示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动力学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物理学习的认知理论,用于开发新课程、新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研究工具。PER是围绕学生和学习过程进行的,在我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研究领域。由物理学家开拓出来的PER继承了物理学的研究传统与方法,强调观察、数据采集与分析,并重视应用。PER有实验和理论两个研究方向。实验方面的主要工作是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结合的方法,来测试、记录并了解物理学习过程。定性的实验研究是针对少量典型学生进行,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与跟踪调查,记录物理学习(包括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可采用“边想边说”实验,即要求学生看到教师给定的测试后,不停地用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思路,直至给出解答。通过录像、录音等方法记录实验全过程,并予以保存。定量的实验研究主要面向大量学生,使用标准教学测量工具进行各种测试,了解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以分析、评价学习效果。现在,PER已获得了大量相关实验数据。400多年前,开普勒基于第谷毕生积累的天文学数据,归纳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今天,PER也在积累着各种关于物理学习的数据,为揭示和控制物理学习过程进行准备。开拓PER的物理学家们明白,如果没有理论研究,PER不过就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系列反复实验。PER理论研究方面以马里兰大学的Redish,Hammer和Elby等人的工作最为著名,他们研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先天直觉是什么,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是怎样演化的等问题。当然,PER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依赖于更多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3“物理教育研究”给高等学校物理教学带来的新生机

PER使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环境、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获得了许多进步,本文集中介绍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环境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因为这两个方面国内较少涉及,且与美国差异较大。PER使物理教学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的内容安排等等都必须经过实际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测试和检验,并以学生的学习收益为最终判断标准。也就是说,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讲授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只有被大量教学实验数据验证的、使学生获得更高学习收益的方法才是令人信服的。翻开美国的《物理评论专辑——物理教育研究》、《美国物理杂志》等期刊,可以找到对物理教学的各种测量。例如:通过分析6000名左右学生的学习收益,发现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效果优于传统的讲授式方法[9];哈佛大学Mazur小组用十年的数据表明,Mazur发明的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简称PI)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解决问题[10]。一些测量结果还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大多数人看来,掌握知识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知识状况的实际测量表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对于培养科学推理能力没有帮助[11,12]。对于学生学习收益的测量数据表明,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收益很低[13];有趣的是,测量结果还显示,学生的学习收益和学习困难基本上与任课教师没有关系[13,14]。早在1933年,美国著名教授F.K.Richtmyer写道:“教学,我说,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教学绝不能被称为科学[15]”。这仍然是目前很多人对于物理教学的认识。PER使这个观点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被更新了。CarlWieman是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知识的诅咒——为什么对于教学的直觉经常失效》一文中写道[16]:“聪明的物理界已经找到了在初始直觉失效的领域取得进展的方法,例如,原子结构的发现。这个方法在于细致地、客观地进行实验测量并利用得到的数据完善我们的认知和直觉。对于物理教学,这意味着要着眼于显示人们是如何学习的数据,着眼于显示学生是怎样学到或学不到物理知识的数据”。物理教学也要从已有的各种数据出发,而不能仅凭直觉。PER将科学理念注入于物理教学之中。PER催生了各种标准教学测试工具的研发。就像可以利用电压表显示电压值一样,教学测量需要测试工具。这些测试工具实际上是针对某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诊断性测试题目,其功能类似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测量设备。美国已经研发出来的测试工具有:FCI(测试牛顿力学概念)、BEMMA(测试电磁学概念)、LCTSR(测试科学推理能力)等等[17]。当然,教学测试工具的有效性也要经过测试才能被认可。FCI刚刚研发出来后,教师们感觉题目设计过于简单,有侮于学生的智商,以致于不乐意使用它。但是,实测结果与教师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哈佛大学的测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佛大学物理系EricMa-zur教授偶然看到了PER的相关研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FCI测试,结果是学生们的得分很低,甚至低于期中考试成绩。Mazur教授认为,期中考试比FCI更难、更复杂。惊讶之余,Mazur教授着手改变教学方法,发明了著名的同伴教学法[18]。此后,标准测试工具的开发受到重视。除了测量物理知识的工具外,还有一些工具用于测试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如科罗拉多大学关于学习科学课程的态度测试(CLASS),马里兰大学的物理期望测试(MPEX)等。尽管对于教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还有一些批评意见,但是总体上认可了测量工具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测量工具的开发,教学测量方法也逐渐定型,如判定教学收益的前测—后测法,统计理论在物理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等等。Hake提出了一种测量学生学习收益的方法[9]。他利用测试工具,在学习开始前进行测量,称为前测,以了解学习开始前的情况;学习结束后,再次进行测试,称为后测。他定义学习收益g为g=sˉf-sˉiT-sˉi,其中sˉi为班级学生前测平均分,sˉf为后测平均分,T为测试题目的总分。g0.7为高学习收益,0.3g<0.7为中等收益,g<0.3为低收益。将其与统计方法结合,便可以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规范测量。这个方法已经被物理教育界的许多人用来做教学研究。PER的研究结果表明,交互式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了开展交互式教学,在美国开发出了一种新教学技术——课堂交互反馈系统,也叫做clicker。北美大约有800所大学、百余万学生曾使用clicker在课堂上学习。课堂交互反馈系统利用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以及配套软件,实现了课堂上多个学生与教师间的集体实时互动[19]。课堂上,教师首先设置问题,之后学生通过手持发射器发射答案,教师利用接收器接收来自学生的多路反馈信号(如图2)。经过计算机处理接收信号后,全体学生的结果被实时地显示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同时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均被记录下来,逐节课积累后,形成各个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该教学技术不仅支持了大班互动教学,而且还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目前,课堂交互反馈系统中的题目已经出现在了美国大学物理教材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20]。交互式教学的实施还导致了教室布局的变化,以讲台为焦点的传统教室布局被更改,代之以圆桌为主体,集讲授、课堂演示和学生小组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课教室布局如图3所示[21]。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TEAL教室,俄亥俄州立大学的PALET教室等均采用了类似的教室布局。此外,在美国还开发出了物理工作室、网络作业系统、三维立体演示等方面的教学技术。

高等学校论文篇6

1.2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

1.3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5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2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部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高等学校论文篇7

一、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初露端倪。很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做了不少探索,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文化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缺乏。第一是缺乏认识。当前,很多高校老师对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讲授专业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也该把主要精力放到专业课的学习上,认为创业是学生毕业后才考虑的事情。部分老师对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不置可否。还有一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意义,由于缺少实际创业体验,对创业文化建设的办法不多,积极性不高。第二是缺乏制度。当前多数高校关于创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几乎空白,创业文化建设负责部门,主要内容,建立什么样的长效机制等都缺乏明确规定。第三是缺乏师资。我国大部分高校很难从社会其他行业聘请到行业精英到高校任教,高校老师也很难投入大量精力深入行业获取实际经历和体验。尤其缺少通晓理论、善于实践的创业导师。第四是缺乏载体。当前,我国能够创办高水平创业园的大学较少,而以实践为典型特征的体验式教育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方式,缺少了实践载体,创业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缺少创业实践载体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加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创业思想进校园。高校首先应注重舆论宣传,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等把政府对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引入校园,把具有典型代表的创业成功案例引入校园,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引入校园;同时,广泛挖掘校友资源,把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请进校园,利用报告会、大讲堂、座谈会、创业大赛等形式,以推进原有校园创业文化与社会创业文化的融合,让内涵更加丰富的创业文化在大学这块沃土上不断茁壮成长。第二,创业知识进教材。创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新活动,实践性强,需要运用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学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指定阅读书目,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体系,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创业教育进课堂。很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介绍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环境,评估创业项目等。引导教师在授课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渗透创业思想,启发学生结合专业搞创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召开创业主题班会、讨论会、创业竞赛、到企业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第四,创业导师进团队。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组建一个团队,集合团队的智慧来发现机会、调查分析,评估项目,书写创业项目计划书,组织人、财、物等孵化项目。在以上诸环节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很棘手的困难,容易动摇信心。此时如果有创业导师加入学生创业团队,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与创业导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第五,创业实践进社会。大学生创业不能在大学校园里闭门造车,应基于社会需求创业,深入行业企业,深入市场,通过大学和社会两个平台的对撞激发创业火花,选定创业方向。学校也应采取措施,挑选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帮助孵化,让创业项目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通过这种扩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大学创业文化对社会创业文化的影响。

作者:苗祥坤 崔师锐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高等学校论文篇8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

1.弹性学制。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2.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1.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提出免修考核申请且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某门课程免听或间断听课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免听、间断听课,每学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的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6学分。

2.补考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理论上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不及格人数多等限制,真正完全实施重修难度很大。所以给予不及格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进行重修。这样可以减轻重修课程安排上的压力,也使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复习补考,从而减轻新学期的学习压力。

3.重修、重考制。经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已获学分课程,可以申请该门课程的重新考核,记载最高一次成绩,从而给学生获得学分、取得更高成绩提供了多次机会。期末考试分年级错开安排,便于学生参加重考。

4.推行试题(卷)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是学分制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试题(卷)库建设是高校加强考试管理,贯彻落实教考分离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课程要建立计算机试题库,或每次考试出几套在信度、效度和难度相近的试题,积少成多,进而逐渐形成试题(卷)库;建立严格的考试要求、考试纪律、考试管理处理体系,使严格考试制度对学生产生威慑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二、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载体。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给教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是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

高等学校论文篇9

(一)两大法系国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认定普遍采用公共行政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公共职能的组织含有公权力因子,代替政府承担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具有行政权能,享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两大法系国家用“公务法人”概念界定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它以公务为基础对中央集权进行限制和分权,既是民事主体,也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公务法人兼有私法人和公法人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职能设定的服务性机构,有别于“正式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之科层式行政机关”。公务法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享有一定公共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相对人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私法关系),也具有行政法律关系(公法关系)。公务法人有若干种类,高等学校只是类型之一,校生关系可以借鉴为公务法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务法人地位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公立高等学校类似,是依法成立、专门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公共管理组织,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职能,含有公权力因子,具有特定的行政权能,除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外,还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高等学校行使教育行政权和公共管理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8条规定,高校拥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及其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教育行政权力,接受行政司法审查。苏林琴指出,高等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在履行公务权利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前者,还论述了这种关系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领域存在的限度和可行性。将学校定义为公务法人,并区分公务法人与其相对人之间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以此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很好地解决把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若干困扰。普通高校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职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行使一定的公权力。这种法律地位既满足了国家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保证了高校的公益性,又有利于高校自治,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避免行政上过于僵化的手续和官僚习气,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赞助,还有助于司法机关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督等。这种观点是高等教育自由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主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界定

(一)行政司法诉讼行为的判定标准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许多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共职能与高校为自身存在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混杂在一起。如何界定高校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在判断高校行为性质前,首先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排除高校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的民事行为。高校《合同法》行为不管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多大影响,也只能是民事行为,不能视为行政行为。如,因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的收缴而分别建立起来的服务与消费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及委托关系。“非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是甄别行政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高校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时,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除此之外,高校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确保办学自的实现。具体界定标准有两条,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方能认定高校在行使这些事项的职权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行为损及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学校内部规则无权予以限制或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且这类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律规范或来自其授权或委托,所以高校的这类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如,高校在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涉及校生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学籍管理,因纪律处分影响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时应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其次,高校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衡量标准不以仅对某个学生的影响程度为考量,这种影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深远性,即“三性”的判断标准。如高校对学生的记过处分,对有的学生可能影响重大,对有的学生影响不那么严重,不具备“三性”要件,不视为重大影响。关于这方面最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制。如,台湾地区规定“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受教管理与评价-41-育的机会,属于对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发生纠纷时应进行行政诉讼。”这个条件是区分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的主要界限。

高等学校论文篇10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该理念认为学生只需掌握理论,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在学生走向职场后获得。高等院校长期关门办学,很少涉足广告市场,与社会、广告企业的必要交流和沟通亦是极度缺乏;学校亦不采取模拟企业策划、模拟广告设计等活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单线交流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过程仍旧以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规划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确定,学生意见很少能够真正被老师重视和采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也是单向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传达的信息能否真正为学生理解,就不得而知了。而单线交流模式并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教学理念封闭

教学理念封闭这一问题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教师知识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从师资方面来说,由于客观条件和教育体制的限制,广告学专业的教师培训大都是阶段性的,很难使教师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从教学手段来说,相当一部分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教学手段单一。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广告教育方面,它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例如:多媒体设备已经在许多院校得到普及和使用。但是,很多教师将多媒体设备当作了播放器在使用,在课堂时间用来播放影视资料,这显然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广告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弥补地域性造成的知识沟问题

高等院校可以联合专业网站的设计人员,构建一些专业网站,也可以利用“优酷”、“土豆网”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微电影广告,以及开展微信、微博广告竞赛,加强不同区域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进而可以解决地域限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2.理论与实践并重

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广告学专业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使用所学广告知识,进行广告设计,提高其实践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广告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而广告的目的是要通过沟通实现对目标对象的劝服,从而实现广告目标。教师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广告的理念、技能传输给学生;学生则根据自己理解选择性地接收教师传达的讯息,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更符合广告学科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

4.教学理念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广告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要想实现广告学教育的国际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封闭式的专业办学观念,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来提升国内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科学合理的广告学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考虑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还应充分考虑关联学科的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论文篇11

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为“实施育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人才质量,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成为重要的一环,这门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及品位,所以,汉语文学选修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思路

(一)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要充分认识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要对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融育人于教书。无论在设计课堂教学,还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上,教师用心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课程负责的太度,要选择那些思想性强且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让学生受到心灵和艺术的感染。教师应选取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实用性,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喜爱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减少选课的盲目以及随意性,提高学生选课的准确性。总之,课程建设需注意细节,并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让教学的内容随着所需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调动师生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开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立便捷畅通的选修课开设渠道。

(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的文学类课程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比如莫言的文学作品时就可以适时结合《红高粱》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相关作者来解析文本的关系。在课堂教学和课堂以外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外拓展培养活动,开展读书报告、演讲等实践环节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陶冶情感。

高等学校论文篇12

1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面临严峻考验

1.1场地器材对扩招教学质f的制约

目前,全国高校体育运动场馆、器材设备短缺现象普遍存在,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更是增加了满足正常体育教学的难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陈建嘉专门就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医学、地质、石油等各类院校共计55所。调查表明,38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很少,按扩招前有学生210633人,扩招后有285408人计算,生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定额标准。如,田径场(40。米标准)共35块,平均6018人/块,按最低标准5000人/块算,原来差7块,扩招后差22块;篮球场,共389块,平均541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454块,扩招后差753块;排球场,共233块,平均904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61。块,扩招后差904块一以上的现状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障碍。

1.2师资数量、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制约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而给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今天的高校体育师资正呈现出从技术型向技术理论型过渡、低学历向高学历过渡、低职称向高职称过渡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迎来高校扩招,给正在建设中的高校体育师资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增加了难度。从下列数据中我们对高校体育师资现状可见一斑。在对全国不同规模的38所院校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体育教师991人,平均每校26人,师生比为1:213,扩招后师生比为1:288;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些院校教师中还有少数(3.7)没有职称。从学历上看,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大专学历的占87%,无学历者占1.9%

1.3世俗偏见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里的制约

资料表明:美国大学生每周要进行12个小时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80%的人参加了各类体育俱乐部;而我们的大学生呢,做广播操得请老师点名监督,组织运动协会得摊派名额……反之.吸烟成了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心理疲劳、表达友情的“最佳方式”,喝酒谈天、通宵打牌等等成了“休闲”。日前,北大、清华对。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们除了上课外,一半以上每天还要花2至5小时做作业:每周能从事1至2次体育活动的仅占41%。来自上海3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仅为18.5%。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运动能力差,没时间,没必要,不如搞公司、搞创业。

这样的观念使我们的大学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原国家教委曾对12万名大学生身体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视力近视;23.3%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颜振痛心地说:学校体育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很多高校体育教育只有令人遗憾的低水平,学生基本上是学完丢光,健康状况怎不令人担优?如此现状如何对应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大声疾呼:提高大学校长的体育意识刻不容缓。

2建议

2.1加大对体育教育投入力度

这里的体育教育投人主要指经费、场馆和器材建设的投人。增加体育教学投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情。首先要取得管理部门决策者的支持,要使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加大体育投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树立不等不靠、多方位筹资的思想。通过行政、社会、学校、部门等多种渠道共同解决,同时,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如:场馆有偿对外开放、运动技术服务、运动竞赛服务、培训等;第三,以《体育法》等政策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提高教师质量上,以便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自觉地把体育教学工作纳人研究的轨道,努力学会在研究状态下教学,使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提高教学水平。

2.3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扩招后骤增的学生人数、班级和一时无法配套的教学设施之间成为相互对立的矛盾。同时.为保证质量,学生学习的课程门数、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不能减少,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便更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设施成为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出现有些课程占用课外活动时间上课的现象。体育教学也应打破传统的授课时间只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应该在任意教学时间段安排,更好地利用场馆、器材。

2.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材

运动场馆、器材、教师数量和质量的缺乏造成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涉及到教材选择问题。教材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场馆、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尤其是一些锻炼效果显著、受学生欢迎、占用场地器材少的运动项目应加大开设比重,如健美、健美操、武术等。

2.5强化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论文篇13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农科类专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普遍有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其它形式教学的现象。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实践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都从属于理论教学,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不少农科类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把书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光看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能力没有太高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很低,出现了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更有一些学生以学农为耻,认为自己十年寒窗图的就是跳出农门,结果到头来还得和庄稼、动物、土和粪打交道,与农民没什么差别。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只是敷衍了事,不愿动手。

(二)教学模式落后,学生积极性不高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三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是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的操作,学生只是被动的演练一遍,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创造性更难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得到锻炼的只是简单的动手能力,而创造性的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实习基地不足,经费短缺

近年来,高等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以往的一些实习基地被用来扩建为教室、宿舍等场所,校园内有限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校内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越来越困难,但目前,由于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大多数的农民和科研单位不愿意接收可能会影响其生产效益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就导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困难,学生在科研实习中无法真正的投人到生产第一线。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跟不上,一些仪器、设备、化学药品经常出现空洞,许多实验和实习都无法正常进行,实践教学成为一纸空文。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花费相对较大,为节约开支,不少学校想尽办法减少学生校外实习的次数,校外实习改在校内进行,实地观察的项目改为看录像,学生的实践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积累.农业生产实践的时效性很强,教学实践和农事生产紧密相连,如果经费短缺或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过作物的生长时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实践目的。

(四)实践教学环节执行不完善

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实践性环节质量标准较差,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多年来高校教学经费投人不足,实践性环节的条件没有多大改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同时,由于大多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只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有些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特别是毕业实习阶段,部分学生忙于就业,或忙于应付毕业论文的撰写,因而造成学生整体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的缺乏。同时,由于教学单位、教师缺乏严格的指导和考核,使得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技能较弱,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显的更为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进人12世纪,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需要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变化,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践教学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型人才逐渐转变为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前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才”越来越无用武之地,而实践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参加生产、接触社会,写实习计划、实结、调查报告,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可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培养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缩短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社会实践还可检验学生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同时还可养成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有助于心理素质的加强

青年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以科学的态度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学生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并在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学生通过实践,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和坚忍不拔的良好素质,为他们的成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不断进取、拼搏的精神和不气馁的信心。

(三)有助于道德品质的提离

高等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希望帮助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思想。提高农科类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致力农业、服务农业的人生观和从事艰苦工作、献身农业的敬业精神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就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就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极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就会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坚定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念。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加深同广大农民的感情,还可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以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保证,失去农业的强大支持,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底子薄,常常是高投人低产出,人力和物力都是很大的浪费。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真正了解学农的重要性,既而服务于农业生产。

(二)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

当前农科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众所周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加强基础训练和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之前自己先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关知识,并与老师及同学交换看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以校内基地为主、校外基地为辅。在搞好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应积极的为学生在就近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教学基地,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为校外教学基地所在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校外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另外,加大资金投人,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装备水平高低。在仪器设备、材料、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验室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很难开展好实验教学的,更谈不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了。为此,学校应想方设法,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人,为实验室添置相当数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购买足够的实验材料和药品,改善实验环境条件,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奠定物质基础。

(四)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首先应从整体出发,因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是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桥梁,其次是在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同课程紧密关联的实践内容,节省时间和经费,加强课程和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协调好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几个环节。教学实验是和理论课关系最密切的实践教学,一般在教学实验室里进行,其目标主要是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是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开展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劳动、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实践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提高生产(管理)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提商学生的动手能力

常规性、认识性试验是实验教学中最基本的实验,而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开设的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和熟悉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性能,学会如何使用、调试、操作所用实验仪器,初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根据理论教学的不同阶段,合理、灵活地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老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后,以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指出问题所在,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解决问题,并做到检查及时、启发得当,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按照以评促改、奖励创优的原则,激励教师发挥特色,大胆创新.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员组成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坚持教学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教学状态加以及时调控。实施激励为主、监控手段为辅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保证实践教学有质有量的进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