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工匠精神的培养实用13篇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之一,它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贵的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是工匠们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它主要包括对于细节的完美追求,孜孜不倦,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加入“工匠精神”教育,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1]。同时,工匠精神现已经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态度和观念,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对于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繁荣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指高职学生在这择业前初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的认识。工匠精神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职业素养,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之一,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和职业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三、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职业意识则是人们在职业行为这一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认识等各方面。然而,职业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外力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认同感。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理念,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石。同时,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提升和发展,有利地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2],职业态度对于个体的发展、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传承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职业操守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将崇高的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融入到今后的职业中,使高职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来,因此,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的范围内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职业道德对行为人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作用。职业道德在潜意识范围内有助于规范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协调好行为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真对待职业活动,遵守职业道德、明确职业责任、履行职业操守,提升个体职业素养,培育高职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怀,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树立尽职尽责、各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和维护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3]

四、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等相关技巧的培训。通过政治理论的培训,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对高职教师政治思想理论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巧妙地将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指导学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性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和贯彻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开设专门的指导课程,充分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高校职业素养指导课程中,坚持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重点将当前就业环境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态度、职业情操等内容,结合高职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坚持高职教学理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将工匠精神的阐释充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不断地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要目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择业创业的专业知识,建构高职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和实践观。同时,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格品德、语言艺术、沟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和规范化。

(四)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协同和带动作用,坚持将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为目标,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不断加强校企联合,开展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与学生政治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培训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强化高职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和配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视角下,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高职课程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学生的实践空间等,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2

所谓工匠,是指生产一线的工人,是物品制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技艺和态度决定物品的质量;而“工匠精神”则是工匠对待工作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敬业专一,对产品品质追求到极致的一种探索、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重点、新目标。

二、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因为有鲁班、李春、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才有故宫、圆明园、赵州桥等世界奇观建筑;因为有赵慨、陶玉等瓷雕艺人的精雕细琢,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珍品。“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树立品牌的推动力,是产品立足市场的强劲支撑,毫无疑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2)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有所缺失。在我国现代社会,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功利化、利益化心理明显,社会普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部分企业只注重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在企业对短期效益的追逐中渐渐被淡化,产品粗制滥造,难出精品,难树品牌,更有不少新生企业犹如昙花一现生命短暂。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时代呼唤和需要“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认识和重视不够。企业的“工匠精神”来自企业的员工,只有员工具备了“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和竞争力。而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充分融合对接,着力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多年来形成的“就业第一”的办学导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传技”、轻“育人”的认识偏差,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牢固基础。

三、 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1)在课程教学中渗透 “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的学习是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渠道,因而专业课程教学毫无疑问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专业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并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和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专注耐心”这一宝贵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3

一、内涵解读

(一)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校所有课程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任务,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二)工匠精神。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树为新时代各行业职业标杆受到社会广泛推崇和倡导。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就有,它不仅是古代工匠对自身职业的态度,也是“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在工业化和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手工业相继消失,现实中工匠们几乎销声匿迹,工匠精神在人们记忆中淡忘。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工匠精神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重塑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已经不仅是手工业者所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劳动道德,而是当代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坚定执着的专注精神、紧跟前沿的学习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伦理特质,工匠精神的要义还在于不能仅把工作视为谋生途径,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对待职业的纯粹态度,是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努力追求的职业和人生境界。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全人格。因此高职教育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尤其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这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让工匠精神呈现在思政课堂和“课程思政”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满足经济转型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消退,要想全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就必须培养建成一支强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品质为生命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正是当前社会呼唤的工匠精神价值意蕴。强化高职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职业精神的塑造,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三)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视角来看,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人格塑造和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可塑性强,但也有思想不成熟、稳定性差等特点,职业素养同社会需要存在差距。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把工匠文化精髓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德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其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活动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鼓励他们甘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高职教师亦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对待教育事业要有一个敬畏之心,视教学质量如生命,践行工匠精神,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此外,教师的“匠心”还体现在要有一颗纯粹的心,摒弃功利思想,克服心浮气躁,做严谨求实、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二)课程建设融入工匠精神。1.思政课程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是可以传承和教育的。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开展,都要突显并落实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品格。如在思政课程中开设工匠精神养成专题,讲授中国工匠精神的起源与演变,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工匠精神典范,用工匠故事启发、感化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开设创新思维与实践专题,讲授工匠精神如何与数字化时代合理对接,未来工匠需要的思维方法,技术革新需要的技法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加深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为未来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奠定基础。2.专业课程渗透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赋予了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要求所有教职工都担负起育人职责。专业教师要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深挖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和工匠精神内涵,提炼教材各章节的社会、人性、产业及技术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从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呈现,不同教学环节都有针对性地渗透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价值内涵根植于每个人内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和光荣感,激发践行工匠精神的热情。3.实训实践磨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也要在实践环节中锤炼强化,在劳动中磨砺形成。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学生能充分认识、理解劳动价值和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职业态度及职业价值观,引导自我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课管理,推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情境化实训环境,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内涵融入技能传授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引导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砺意志,激发科学严谨的工匠精神,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4.双创教育锤炼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主力,也是工匠精神中创新价值需要依托培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传递工匠精神,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锤炼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信念,锤炼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实现培育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意识的比翼齐飞。(三)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在目标、功能、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耦合性。高职院校应当发挥文化育人的隐形作用,将工匠文化扎根于大学校园,让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活动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如开展“我为工匠精神代言”“寻找优秀校友”等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将鲜活的工匠故事融入学生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榜样身上发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体悟职业的荣光,进而激发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热情。(四)校企合作传递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共同育人。引导企业先进技术进课堂,聘请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和行业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任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运作机制和育人机制。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接受职业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形成崇尚劳动、务实进取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育对师道的尊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质量的永不妥协,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的当代工匠。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Z].2017-12-4.

[3]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4

二、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大医精诚》中阐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即“精”和“诚”。每一种药物的发现、中医药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每一代中医药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是他们对中医药传承发扬的基本态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本态度。

2.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踏实务实的美好品质,对照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补己所短,更好地挖掘整理祖国的医药宝库。

3.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匠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实践“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医者仁心的优势,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一方面不断强化中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良好的定位,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培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学素养。校园积极开展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工匠精神”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中体现,锻炼学生的敬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2.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中医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得中医学专业教学和大学生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前期实习和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积极接触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范,不断通过细节来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医各家经典著作。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对于刚接触中医文化的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在平时的各种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让更多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勤学古训、发挥名老中医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5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匠人精心制作、打造产品的理念与追求,并对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进行不断地学习,创造出更多的成果。此外,工匠精神也是匠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的精雕细琢,使产品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总之,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教育战略、国家产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单位用人、就业、求学等观念也在发生慢慢的改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的追求目标,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二、技校汽车维修专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汽车维修领域中产生了很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制度,虽然技工学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开展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平台,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影响了技工类院校的招生情况,导致技工类学校生源出现滑坡现象。当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学困生”,招生已经从“考试择优录取”变成了“零门槛录取”,很多学生初中还未毕业就上了技工类学校。另外,有的技工类W校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过度重视招生数量,严重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的质量。

二是随着汽车维修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高水平的技术、精通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掌握汽车的原理与结构以及现代检测与电子维修技术,熟悉传统维修技术与现代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同时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便精准、快速地找出汽车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技校中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三、技工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总理曾经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汽车维修行业人员:“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累”,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工匠精神是汽车维修的技术门槛。机械类的拆卸和安装等都需要超级厉害的记忆能力和强有力的双手,而且双手还要灵活。另外,汽车维修专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认识英文、日文等多国外语知识以及多种符号标志。在相关的调查访问中得知,每个汽车维修工都是不容易的,满脑子的零件和电路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的车型也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电脑重新进行编程,“工匠精神”在汽车维修工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技校对汽车维修专业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1.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通过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先有一个浅层次上的认识,明确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2.教师首先要有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所以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身体力行,做到精益求精,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社会和企业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与鼓励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对从事的事业具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企业和社会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包容,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4.利用专业实训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应当将工匠精神与真实的任务、环境联系起来,学生才可以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专业实训有两种形式,分别为单门课程的实训、两门以上课程相结合的实训(实训周)。

5.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一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便改善技校学生厌学的情绪

一体化课程的课堂,是工学一体的过程,是以在企业中典型的或常用的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以此为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钻研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对专业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

大班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难对各个学生进行一一指导,所以使得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了。而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并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进而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显然能够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立足于技工教育又高于技工教育,技工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技工教育发展的理想境界,每一个技校生也应当将其视为不断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技工类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学生教育导向和教育成果的检验标准应该以其是否真正传承工匠精神为主。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是技校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应永久坚守的阵地。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6

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深深地反思产品质量的问题,创新创意的问题,制造大国和强国的问题。在举国家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很有必要回顾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将局势看得更清楚,进而响唤应对挑战。在人类的很多特殊倾向中,有一种是人类在演进过程中,几乎本能地学会了从其过往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他们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其行为倾向在逐渐变化。[1]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华大地自古不乏能工巧匠,今天却在呼唤工匠精神。甚至学界的研究中有一种结论,工匠精神源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似乎是无视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

一、 工匠精神在中国

中国上古神话曰“开天辟地”,在创造人类世界的神话故事中就体现了工匠精神,《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b泥中,举以为人”。女蜗娘娘可谓技艺高超。而反观《圣经》的《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比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亚当,上帝造物造人都只是用意念。此非为比较东西方造人者谁水平更高,而是从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人潜意识中非常注重技艺,甚至体现于神话故事中。

大量的史料证明1万多年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已经有了磨制石器和陶器,这些制品不但具有农用、木工、狩猎、饮食、盛储等功能,还被赋予了人群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2]总所周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中造纸术发明的时代最早,并且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大量遗址发现西汉植物纤维的纸片。而东汉的蔡伦改进和推广了造纸术。蔡伦曾兼任尚方令一职,主管御用刀剑及宫中器物,“莫不精工尖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中国古代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china成为中国的名片,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代表南北瓷器的最高成就,工艺精湛,并且融入了彼时人文美学。除了器物,还有园林、造桥等建筑技术和工艺,有些精品如赵州桥、苏州园林等至今尚在。这些成就再当时的世界谁与争锋?能创造如此高超的艺术品的民族绝非只有工匠而没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应是自古有之,庄子曰“技进乎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精神,而“技”即工匠精神,把“技”与“道”并论,可知中国先秦时期已经非常重视“工匠精神”。

最应该探讨的不是中国古代有没有工匠精神,因为答案是肯定的,亟待探知的是中华民族在今天创造了世界第二(如果按照购买力应是第一)的经济总量与社会财富的时候却丧失了工匠精神的原因。

二、 中国缘何失去“工匠精神”

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匹配。中国古代有“工匠精神”,有品牌意识。古代的字号就是现在的品牌。商人追求精益求精,打造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字号,赚该赚的钱。“工匠精神”在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大国行列的今天失落,需要重新寻找的原因如下:

1、长期物质匮乏的极端反弹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大部分中国人都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改革开放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一边忆苦思甜,一边觉得需要更多的衣服,吃更多的东西,要有车,有房。有需求就有市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先不考虑质量。

2、社会风尚的异化

很多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都在对比同样的商品现在的质量远不如那个时代的质量。那个时代工厂会奖励技术能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以业务精为荣。公交车售票员、掏粪工人做得好也可以成为楷模。人们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不作财富的攀比。有很多人靠一门手艺为生。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进一步开放,使中国人尤其是精英动辄就是美国,向地球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看齐。然而美国不仅有高科技,有美元,有选票,也有病。“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4] “物欲症”是美国传给中国的社会病,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选择了金钱,贫富分化产生阶层,擅长谋生而不会享受生活,极力追求速度。《新周刊》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美国的物欲症有其强大的生产力作后盾,同样的物欲症被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超级大国感染,后果就是人们无法再追求质量,中国人愿意先有,有总比没有强。中国社会开始全力追逐财富,“金钱万能”“笑贫不笑娼”“读书无用”等风气开始盛行。一边是不好找工作,一边是技工荒。社会风气没有给人们去认真学好某种技术的氛围,如果对一项技术的专研需要十年才能成为大师,对不起,没有人能等那么久。能做到“板凳十年冷,定力磨一剑”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被金钱和物欲的滚滚洪流裹挟。

三、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5]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中应贯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信心不足的,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属于高考的失败者,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奉父母之命来混娃长大,混个文凭,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大专文凭还是太低,一心想升本,短暂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用于学英语,参加各种升本培训考试。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1、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意识,素质与涵养。应作为德育课中的一部分,系统地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介绍中外古今的工匠典范,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为其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社会上一度流行的“金钱万能论”的畸形成功观。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发现自己的所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专心一致地投入到能让自己身心有所依附的职业技能学习提升中。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是会某种粗略的技术,然后再到社会去大浪淘沙,一部分人最后没有从事相关行业,只是有了一段学习经历成为其仅有的职业养份。职业技能应该加强其技术级别的层次培养,对于在相关技术领域有特长,有相应兴趣的人,能提供提高其技术的平台,并能给予鉴定,颁发相应的证书。并且鉴定系统的制定本身也应该本着“工匠精神”精心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证书持有者确实具备相当的操作能力,使证书本身具备含金量,有极高的可信度。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活动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现在高职教育体系之下,学生毕业后有几条路可以选,升本、入职、创业(不一定与专业相关)。应建立初步测试系统,对刚入学新生进行测试,以发现他们的意愿和长处。

对于愿意走职业之路的,且确实很适合的,给予精心培养。学校应搭建多种平台,形成学技能,专研技能,展示技能的浓厚氛围。高职学校应更着力于研究设计技能培训、展示、比赛等活动,让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在其中脱颖而出,授予荣誉,并把这些荣誉考虑到各种奖学金的评比中,而且应该加大其评分权重,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技能、懂技能、专研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每个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技能竞赛,而不是不分专业都在搞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文艺体育尖子脱颖而出,其他人却默默无闻,感觉在混日子。

对于愿意升本的进行必要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升本名额。对于愿意创业的,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机会、项目和无息贷款。随着生源减少,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精心培育,让每名高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之路。

(三)政府与社会的配套措施

工匠精神得到弘扬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氛围。政府和社会也应根据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好,需要他解决家庭的生计,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退休金,医保额度不够高。这些情况都可能是其不能无法专心致志去追求技能的精进,他需要尽快赚钱养家。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放弃了专业,什么行业更赚钱就干什么。如果政府与社会能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得更好,免除其后顾之忧,高职毕业生就能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专注于技能的提高。

目前已经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纵观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涵盖的工种并不齐全,很多市级职业院校没有参加,有的公立院校也不热衷于参加,有的参加之后榜上无名。需要当地政府或行业行会提供各专业各层次的技能大赛平台,以提高职业院校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校内、市级、省级各层级初预赛,最终入选全国赛,并能与世界接轨。考评者不能是高职院校自己,而应该交给社会,由企业或行业行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出任,以保证高职院校的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给予获得大奖的学生提供升本的优先机会,例如天津市教委就规定,在市级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种政策的导向能促使学校和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中华的文化自信加上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在不懈奋斗中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定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工匠的需求,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物质文化的需求,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为圆中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英]尼尔.弗格森著,曾贤明,唐颖华译.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XXI.

[2]袁行霈 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37.

[3]晓明 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2.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7

一、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国务院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自民间到决策层而成为全民话题。所谓工匠,其核心在于“匠心”,什么是“匠心”呢?匠心就是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和追求。工匠精神则是一种职业精神。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赞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的观点,“在当今时代工匠精神应该涵盖四个层面的涵义和精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和每一道工序,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这也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的首要之义。持之以恒是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也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他们向内收敛,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德国人祖孙好几代都会专注认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产品,甚至一个永远重复的服务,所以德国产品、德国品牌经历数十年、上百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甚至经久不衰。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是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所在。爱岗敬业体现在工作中,只要是注重细节。在这方面,走出国门被西方世界誉为中国神话的海尔品牌,一直倡导把简单的做好了就是不简单的理念。排名世界第一的通信设备品牌华为提出的小进步大奖励的政策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国精神、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公司一直把创新看作是企业的灵魂,17万名员工,就有近一半的员工从事科研、创新。

二、着力四个必须,构建教师工匠精神

“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很大程度具有贬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爱岗敬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爱岗敬业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勤勤恳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一句话、一堂课、一次作业、一个班会、一个释疑都可以体现出教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作为教师,必须严谨做事。“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时时皆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工匠的成长必须有一种老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甘愿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专注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解惑学生每一个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谈吐。“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必须自己做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产生理解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中职教育普遍面临着学生厌学、对所选专业了解不多以及在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就要有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关心热爱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群体,参差不齐,问题不一,在教学艺术上不学习、不进步、不创新,怎么让学生喜欢、接受我们的道理、解惑?

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准职业人”

几年后,学生就要奔赴各个岗位,由“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所以,我们在学校层面应该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未来,培养其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操守。也只有具有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才会在未来的职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可以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信仰,有敬畏,有榜样。结合评选的“劳动模范、技能标兵、岗位能手”等典型的人和事,充分挖掘出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认真阅读、深入讨论、仔细思考,以此激励自己,增强道德修养意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是我们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要帮助学生在摸得着的平台上努力践行。“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学习、训练、工作中全方位的不断养成良好的、严谨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参与实践,这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教师有工匠精神,学生有职业道德伦理,企业家固守良知和底线……国人都有了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指日可待。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8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认真的态度

高职的学生负面情绪较多,不能自控。教师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能一味地压抑,而是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另配有专业的大队长管理他们睡觉、起床、上操和上下课,逐步地培养出学生日常作息的良好的习惯。这种管理经过一年的训练后,学生们从适应生活开始,逐步学会做事,懂得如何做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追求上进的能力。

第二年从学生职业兴趣入手引进简单实用的知识,以操作为主附以理论的延展,逐步渗透知识内容;第三年结合专业实习进入专业性强化训练。从以上三步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做事,利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训练学生。这样的学习套路无非就是少些枯燥的理论,多些现实的操作,提升学生兴趣,打造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等等。学生从娇生惯养的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小型的社会氛围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摩擦不可避免,愉快和不愉快都会发生,学生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天生就比较强,而有的就非常差,况且现实生活中离开家的孩子们出现情绪落差、感受不公平、不能理解的事情是在所难免。宽容是一种人生哲学中的法宝,是人的一种风度,在生命旅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生活充满快乐。在课堂上,老师不是一味地挑剔学生们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集中,埋怨他们不能把作业按时按量地交上来,而是晓之以理地告诉他们:你们今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你已经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什么,后面的东西大家一定要补上来,老师期盼着。学生会非常感激,下次会比上一次上课更加努力。教师的这种宽容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用原谅、大度、宽恕等态度处理他们身边的矛盾,他们收获的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人类没有权力控制风雨,也同样无权控制他人。所有对别人的埋怨、责备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给人一点宽容,它将带给一个人重新获取新生的勇气,去直面他人人生的另一个幸福时刻,是获得融洽关系的法宝。

三、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拿到文凭之后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们一下子肯定“上不了手”,而企业里招人一定是喜欢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个悖论有无解决办法?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联合,从“螺丝钉精神”“师徒模式”入手,真正考虑学生的未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蓄化池”,培养“匠”质:坚忍不拔、兴趣引领、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这一环节上学校应做到永无止境,直到学生满意、企业满意为止。这样培养者――校方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它符合了学校供给侧结构的合理性,符合人才库出口的要求,满足了企业人才的入口需求,对整个社会来说是良性循环,对学生个人及家长来说是负责,学校的代价无非就是培养费增加,企业、学校、学生本身及国家财政各方拿出点本钱应该也不是问题。

四、结论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灵魂,是学生能就业、就好业的基石。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道,“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职业教育打造工匠精神、培养脚踏实地人才是当务之急,为学生选择就业拓宽渠道。

备注:此文为2016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6150。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0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1.“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严谨求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不投机取巧,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2.执着专注,责任感强

以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精神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的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流程,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3.创新进取

所谓艺无止境,推陈出新。杰出的工匠永远不会停步不前。他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物质条件勇攀高峰,改进或创造新的产品。

三、班主任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

1.学习目标“使命化”――责任感培养

在汉语里,“使命”的内涵丰富。使命,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本文使命一词主要指任务、责任。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培养“工匠精神”工作的艰巨性。在技工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责任意识淡薄,对于未来充满迷茫。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展目标教育。将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融合起来,使学习目标使命化。

例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当你问他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他们往往会说:“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或者“学好数控技术”,从中我们很难感受到学习数控专业的使命感,很难相信他们将来会成长为大国工匠。如果学生把学习目标教育与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设定为“通过学习数控技术,提高中国产品质量,改变世人对中国产品低质廉价的印象”,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学生学习数控专业的使命感,相信他们将来会精益求精,把数控这门技术作为一份事业去干,干出成就。

2.环境管理“企业化” ――引入企业8S管理

班级管理要结合企业的特点,融入企业管理的要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更好地在企业发展。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如班主任给予学生的操行评分可以结合企业的工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将企业现场管理的8S(清扫、清洁、整理、整顿、素养、安全、学习、服务)渗透到班级日常管理和宿舍管理中。一丝不苟地上课,高标准地完成作业,一尘不染地打扫卫生,这些日常管理都可以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

3.专业教育“精益化” ――借鉴“教师集体”理念

专业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强调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求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不投机取巧,打造本行I最优质的产品。

所谓“教师集体”,是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概念。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不能把教师看成孤立的个人,教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班主任要实现有效专业教育紧靠一人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有效合作是实现有效专业教育的关键。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实操课,培养学生严谨、耐心、精益求精的精神。

例如,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精益求精”精神培养对该专业来讲非常重要。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沟通,通过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此外,实训车间管理试行8S管理,对实训前的工量具准备,工作服的穿戴,实训后的整理整顿等等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这些细节恰恰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日常辅导时,会将此精神渗透到对学生的各种要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专题培养“精准化”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

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渗透工匠精神于日常管理之中外,“精准化”的培养非常重要。例如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技能大赛选手及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班主任可以通过这种班级集体活动学习工匠精神要义,倾听身边同学的感人故事。此外,班级晨读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班主任通过晨读让学生细读读本,相互讨论交流。

此外,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等各级技能大赛,在大赛训练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5.班级文化建设“常态化” ――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一种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打造相应的班级文化氛围。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把名人名言、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照片、工匠精神内涵等悬挂在课室墙壁上,并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微博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级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技工学院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融工匠精神文化于校园文化整体建设之中。

四、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经过近两年努力,效果突出。班级总体教育效果好,学生在校期间各项工作完成较好,如黑板报,团支部在完成每月黑板报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每月评比成绩优秀。团支部组织每月组织生活会,精益求精,细心安排,效果显著。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优秀团支部。班长在完成班级考勤、纪律管理及其他班级杂务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有条不紊、责任感强。每月卫生区打扫,卫生委员领导班级同学不放过一点垃圾,打扫彻底。班级总体考评在全校名列前茅。

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班级同学的考证通过率百分百。其中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班级有三名同学获得突出成绩。其中三人在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各自项目的第一名;在44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拨赛中,两人获得第一名;在广东省选拨赛中一人获得第一名,一人获得第七名;在国家选拔赛中一人获得第二名,进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体现了良好的工匠精神。整体来说,班级在管理中,以系统化的理念,多角度培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2.反思

首先,中国传统中“差不多”的思想根深蒂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该做到的,没做到;该做好的,没做好。其次,技工院校的学生无论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再加上这种“差不多”思想,导致了培养“工匠精神”的艰巨性。再次,班主任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培养效果。此外,班主任一人努力,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四,我国现行班主任制度存在不足。技工院校大多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包办班务。由此,繁杂琐碎的事务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难以实现管理与育人相融合。班级管理教育大多停留在管住学生不出问题、不违纪层面。

学校要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针对困境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难。

五、结语:系统化培养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发展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走过前期建专业、打基础,强调“动手技能培养”的初级阶段后,面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严峻问题,强调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追求“速成”,无法通过短暂的教育即可实现,也无法通过一人或个别部T的努力而实现。本文尝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仅是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方面,不可能通过班级管理完全实现。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文化宣传部门等人员或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相互配合,多角度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任何成功的事情都与困境相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如此。我们只有在克服困境中,努力探索,寻找成功的路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学校应有自身定力,除去浮躁,全员参与,集体合作,系统培育,方可逐渐养成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参考文献:

[1]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J].职教通讯,2006(16).

[2]平建雄.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业,2016(18).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1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2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的培养篇13

最近,一本80年前的“学霸笔记”走红网络。这本笔记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纬禄老先生在大学时代所记的一本微分方程课堂笔记。笔记如同印刷版的手写体、工整的标点和符号、细致精美的画图,让很多现在的大学生看了后都“自愧不如”。从这本笔记中可以看出: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工匠精神”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的。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此“工匠精神”一词开始迅速流行开来,成为2016年网络热词,“工匠精神”的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全国两会以后,教育界人士纷纷呼唤,“中国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来实现,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向应用型转变”,是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应用型转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把本科直接转为职业本科,而是要让高等教育本质的创新性和学术性为职业教育本质的就业教育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就是连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桥梁,而培育“工匠精神”则是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Y合社会教育模式创新和学校教育改革来做

在“工匠精神”得到很好传承的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建立了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多层次、多规格、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于是在2014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开启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之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而这些本科院校以应用型、非科研为办学定位进行改革,就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授学生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实施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 高校专业设置改革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原来高校已有的专业必须是在规定的“专业目录”框架下进行专业的申办和学生培养,专业设置相对稳定,不同专业之间交叉少封闭性强,专业从形式到内容想要变更是很难的。现在的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是以社会的贴合度为标准的,企业所需要的工程师或者工匠必须要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新型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快”,更多的是多种技术、多项技能的融合,而高校现有“专业目录”壁垒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不能满足企业“跨学科”需求的。应用本科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让这个“跨”变得浑然一体,这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具有“工匠精神”成败的关键,也是目前突出的矛盾之一。

3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要传道先明道,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校园毕业后直接步入教师岗位,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在职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自身就不具备“工匠精神”,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谈及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呢?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着手培养和引进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一是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从企业聘请名师到校任教。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在与这样的老师学习、交流过程中,传承到优良的工作品质。另外,为了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高校还需建立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和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4 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比,大多处于非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试问一下,如果让“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的1/3”、让“有实践经验的‘工匠’授课占总授课时数的1/3”、让“学生们在实训基地的时间占到总学制的1/3”,这样的三个“1/3”培养出来的人,还怕他培养不出“工匠精神”吗?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原有的传统学徒制传习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工匠”由高等学校规模化培养后,校企合作便成为了培养技艺、塑造“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到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5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将“工匠”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应具有先学懂再学精的态度,有敢于攻坚克难,力求完美的态度。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学生能在整个求学生涯中始终保持坚定、专注的学习态度,坚持把每一个平凡的事做好,坚持下去就是“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第三是培养学生勤于学习的精神。学生不但要勤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勤于学习各种其他方面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若只精通了本专业的知识,要做到“更好”时是会受到限制。第四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好的工匠心灵手巧,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都来自于平时的实践。第五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来源,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工匠精神”如虎添翼。

“工匠精神”是一种气质,产生于每一个专注、认真、坚定的人身上。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先从工匠培养做起,从工匠精神的培养做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用“工匠精神”去培养学生都是对国家和个人的一笔无穷财富!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