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护理实用13篇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2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2.2 发热早期护理 发热早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饮食睡眠也较差,在治疗的同时应时刻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若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好突发状况。发热早期是治疗的关键,护理也至关重要:(1)若出现高热不退可及时予以物理降温;(2)在液体量和滴数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准确记录好体温、血压和尿量。

2.3 治疗中期护理 患者体温均有所控制,但体质较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同时还应该做好甲型流感卫生宣教及咨询,指导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练习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吸烟习惯者劝告停止吸烟,室温控制在18 ℃~22 ℃,避免过低,引起重感。若有体温正常者,应及时将其迁入到隔离区内的非发热区内观察。防止交叉传染。

3 恢复期护理

3.1 一般护理 (1)了解补液及用药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温、心率、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引起不适,详细做好护理记录;(2)观察呼吸情况,应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3)如有体温反弹应及时迁回发热区并报告医生继续治疗。(4)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肺功能较差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随时协助咳痰或定时吸痰,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3.2 环境护理 由于隔离区内人员较多,周转也快,各类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极易发生人员接触性感染,因此要勤换床单、对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保持房间通风,提高空气质量。

3.3 饮食护理 发热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们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励进清淡饮食,可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1 肺部感染 发热患者伴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减退,所以,治疗期间尽量采取预见性护理是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常规预防性雾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静推,每日3次,必要时留痰标本送检,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4.2 病毒性脑膜脑炎 患者身体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时,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血液侵入脑部,损伤脑组织,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多与其交流对话,嘱其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视患者体质及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

4.3 病毒性心肌炎 严重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易侵入体内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要严密注意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要及时请医生听诊,做心电图检查,及时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5 小结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3

1 体温上升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当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皮温升高,皮肤潮红,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病人自觉发冷与口渴,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在护理方面首先应做到:

1.1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护士发现患者发热,应立即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相应症状,指导患者需要进行的必要检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告知患者情绪紧张可以使体温继续升高,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简单为患者采取必要的诊疗和护理,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在完成诊治工作外应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烦恼与孤独,以免长时间见不到护士,产生失望和不安全感。【1】

1.2解除患者痛苦 此期患者感口渴、口干,护士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尽量提供含糖盐水,补充大量水及电解质。防止发热后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并可解决患者的烦躁与口渴。

1.3满足患者的需要 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寒战、发冷。一般可给患者加盖被子,足部可放热水袋或热宝。待患者寒战减轻,可逐渐减少盖被,以利散热。

1.4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变化,使其有心理准备。体温因随时继续上升,要将这一点告诉患者和家属,使其理解产生防范意识,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2】

2 发热持续期

此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干舌燥,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随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躁动,高热者可有神志不清、幻觉、谵妄、行动障碍等。针对此期在护理上应做到:

2.1给予物理降温 包括冰盐水灌肠,头部置冰帽,温水擦浴,乙醇拭浴。可降低体温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危重及精神症状,只要患者体温下降,伴随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患者也会立即感觉心情舒畅、一身轻松。

2.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患者因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尽快补充,其用量每天不得少于2500~3000ml。液体量应尽量从饮料中补充,可给患者配制酸甜可口的饮料,有计划地给患者饮用。以促进代谢产物排除,帮助散热。

2.3预防并发症 高热患者由于体质虚弱,进食少,消耗多,应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2.4补充营养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造成胃肠蠕动减弱。因此,应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增加食物中维生素的摄入。护士应鼓励食欲较差的患者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

2.5合理满足患者要求 高热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依赖心理,会经常向护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护士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热情的对待患者,不可在患者最需要帮助时,疏远或冷落患者。【3】

2.6增加患者舒适感 因发热期患者常大汗淋漓,衣被浸湿,患者颇感烦躁不安。护士应及时更换床单及衣被,用屏风遮挡提供擦浴的方便条件,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舒适的需要。

2.7特殊看护 对于躁动、谵妄、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在床旁守护照料,允许家属的陪护,加用床挡,防止意外的发生。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遵医嘱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进行治疗。

2.8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进行松弛训练。

3 体温下降期

此期散热大于产热,患者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导致丧失较多液体,年老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冰冷等虚脱现象。此期应注意观察和加强护理。

3.1为患者提供沐浴条件 因患者大量出汗导致衣被浸湿,此时,护士要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更换衣服和被褥,清洁卫生是患者退热后的基本需要,会使患者感到格外舒适,但操作时要注意保暖。

3.2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 患者在体温下降后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食欲增加,此时患者迫切想多进饮食,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应尽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3.3补充足够的液体 患者因退热时大量出汗丢失很多液体,为防止虚脱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护士应主动提供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4】

3.4帮助患者获得自然空气 患者在发热时,经常卧床不起,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因此,在退热以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陪伴患者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通过对45例高热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反映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舒心、放心的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得到患者信任,人性化护理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洁,万杰.发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4),427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4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1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1.17±12.71)岁;干预组:男性65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3.44±13.93)岁。所有患者均经测量体温>37.2℃。排除急危重症不能配合调查者,如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排除有严重性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乙醇或药物依赖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呼吸内科发热患者大多有焦虑及心理障碍等情绪,由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耐心向患者解释发热机制、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解释目前的用药方案、服药方法、目前的可能诊断及预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缓解急诊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及发热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焦虑心理,消除患者对发热理解的误区及恐惧感;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适合的解释及建议,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普通科室护理常规,解答患者的问题,指导护理及用药。

1.3 评判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 WK在1971年编制,该量表共包括20个自评条目,其中有15个是正向评分,5项是反向评分,量表中20个条目分数分别相加,得到总的粗分,将总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总分的标准分[3-4]。SAS标准分以50分为分界值,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量表进行。SAS由本科室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填写,当场回收量表,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排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85.8%。对照组120例患者完成调查102例,干预组120例患者完成调查104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的SAS评分及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的非常满意度为26.4%,低于干预组的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之一,很多发热性疾病起病急、症状重、变化快,可能合并一些并发症,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发热更是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可能需要随时抢救或治疗[5]。由于呼吸内科发热患者的症状急、重等特点,导致患者及家属可能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障碍。焦急和焦虑是呼吸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6-7]。由于发热多为急性发生的症状,患者及家属缺乏足够的心理及思想准备,加上患者往往对疾病不了解,对发热、疼痛等症状感到恐惧,对发热及疾病的预后和危险性估计不足,对环境、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有抵触心理,很多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更有甚者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呼吸内科患者不仅需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而且需要重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护理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8]。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6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2例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风湿类疾病,为风湿病发热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入院时每6h要测一次体温,若患者发热症状比较严重,则每4h就测量一次体温。经用药治疗体温下降3d后开始减少测量次数,转为24h一次。帮助患者测量体温时需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有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②口腔清洁护理。由于发热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加上内热原因非常容易产生口腔溃疡。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每天起床后、临睡前以及进食后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一般是使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则要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③皮肤清洁处理。由于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开始退热后均会有一个身体大量排汗的过程,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勤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闷湿状态引起不适或引发其他病变。

1.2.2温度护理①降温护理。一旦患者的体温大于39℃,就不能只等待退热药起效,而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反复的擦拭患者的腋窝、腹股沟、窝等处,或者用湿冷毛巾敷患者头部,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2]。②保暖护理。由于患者体温在快速上升过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寒战现象,体温高而感觉寒冷。这时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给患者饮用温开水,为患者加盖较厚的棉被等。

1.2.3饮食营养护理①需要为患者补充营养和水分。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感觉都比较迟钝,身体各种元素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大量消耗的直接结果是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开始下降,所以要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②发热期间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热患者由于身体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消耗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这期间患者一般均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功能差。若在这时患者还大量食用生冷或者油腻食物,那么除了会影响药效发挥外,还会刺激肠胃,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因为无食欲而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从进食少量营养均衡、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根据患者消化能力和食欲,逐渐增加进食量;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1.2.4舒适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营养素大量流失,加上严重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都比较虚弱。而若在这时患者不好好休息而是不停的活动,将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时间;高热患者尽量不要下地活动。另外,为了患者能够更好的休息,病房内必须要禁止喧哗,保持安静。②选择最合适的。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除了体温不断升高之外,还伴有关节隐痛、肿胀等症状,很多患者因为发热体虚需要睡眠休息,而因为关节隐痛不能入睡。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一旦不舒服立即更换姿势,选择最舒适的,消除不适,促进入眠。

1.2.5健康指导护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要养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坚持最少摄入2500ml至3000ml的水;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暖。除了让患者了解一些发热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未来生活中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3]。2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和健康指导服务后均顺利痊愈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3体会

风湿病是一种隐匿性极强的慢性疾病,疾病形成原因大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属于常见现象。由于风湿病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其机体各种脏器代谢速度会突然间快速增加,造成身体糖类、水分以及脂肪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因此,患者在发热期间均会处于一种明显脱水和极度虚弱状态,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那么将有可能因为机体快速代谢、极度消耗对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在这期间给予患者包括常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内在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更加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治愈速度。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风湿病发热症状治疗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助于疾病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7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其主要是指脑实质内由于动脉破裂等原因造成的脑血管破裂现象,而感染性发热症状也属于脑出血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为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其早日康复,对引起脑出血患者发热的感染性原因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也十分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合并感染性发热的患者43例,男女比例为24:19,年龄在22-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67)岁;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为脑出血,并经测量体温均超过37.4℃;其中,感染性发烧由院外带入者28例,从医院内感染发烧者15例。

1.2方法

1.2.1感染性发热检查及原因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至少1次的细菌学培养,将送检标本按照要求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上,并于35℃且二氧化碳浓度为5%的温箱内培养24h。再到标本菌落形态进行观察,进行涂片染色等操作,并经由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对标本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通过严格的鉴定发现,在43例送检标本中,有31例分离出致病菌,12例未分离出致病菌。再结合患者尿液、粪便、血液及临床体征表现的检查认为,导致感染的部位包括有:肺部感染24例(55.81%),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11.63%),泌尿道感染9例(20.93%),颅内感染2例(4.65%),压疮感染2例(4.65%),消化道感染1例(2.33);患者受感染的病原菌包括有: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泊克霍尔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阴沟肠杆菌等。

脑出血患者的体温一般均在正常范围内,有个别体温也会较正常体温稍微偏低。患者体温的异常增高,应先排除有脱水热、中枢性高热、吸收热等现象。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大部分发生于因脑出血而昏迷者,其感染较多发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部位。

1.2.2护理方法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的原因通过仔细分析后,应针对具体的感染部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护理,包括有:

1.2.2.1肺部感染护理大多数脑出血并发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其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意识不清、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而引起的。针对肺部感染的因素,可采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积极进行治疗。并通过雾化吸入使呼吸道湿化,促进呼吸道畅通,从而来预防肺部感染。

1.2.2.2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由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者未遵循无菌操作所致,且此类感染较多发于女性患者。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患者会的清洁工作,留置导尿管最好选择气囊导尿管,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若已发生尿路感染,每日膀胱冲洗1-2次,冲洗前应放完尿液,冲洗液保留10-20min后放出[2],当出现排尿功能恢复时,应及时拔除尿管并观察。

1.2.2.3呼吸道感染护理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患者呼吸道内存在过多分泌物或异物,又未能及时咳出而导致的。针对此种现象,护理人员应鼓励意识较清楚的患者深吸气和咳嗽,尽量将痰或异物咳出来。进食时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健侧卧位,注意防止误吸,并根据吞咽功能的评定选取适宜的食物及进食方法。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及时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取下活动性假牙,必要时通过合理的方法,定时进行刺激吸痰。

1.2.2.4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由于长时间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容易导致导管所引起的相关性感染。为预防此类感染,护理人员在静脉导管操作前后,应该严格对手进行清洁与消毒,以防止病原菌扩散,置管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私下贴膜,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观察导管留置体外的长度,如有异常应尽快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对患者的皮肤粘膜及手等部位进行及时的清洁,还需保持床单的清洁。

1.2.2.5压疮护理将患者安置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病室内。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期进行皮肤擦浴,使皮肤保持清洁,以增加抵抗力,预防感染。去除压力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对患者压疮易发部位垫以海棉垫等特制垫枕,使皮肤不直接接触床面,从而减轻身体压力。另外,最好能采用垫面有微孔的气垫床,使垫面能通过气泵持续运转作用,微孔内徐徐喷气,以此来保持床面的干燥[3]。

2结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与针对性护理,43例脑出血合并感染性发热的患者,痊愈39例,治愈率为90.70%,可见针对感染性发热的护理,对促进患者的治愈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

脑出血合并感染的患者,较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便是发热,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应重视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的现象。并对发热的感染性原因进行仔细地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护理,进而避免并发症发生,并提高临床疗效。

本院将收治的43例脑出血合并感染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检查与分析认为,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口鼻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入肺、脑组织萎缩、年龄偏大致使免疫力低下等。且感染部位较多发生于肺部、呼吸道、泌尿系统等。

基于导致脑出血患者发热的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与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除了针对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针对性护理外,常规护理措施也需重视。护理人员应每隔4h对患者量一次体温,并做好体温记录,如发现异常,则需及时报告给医生。还需保持患者治疗环境的安全,为防交叉性感染,应减少家属及探视者的频繁出入,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吞咽困难的护理,还需科学地掌握其进食方法与时间,通过定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的方式,来减少患者的感染情况[3]。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脑出血合并感染性发热患者时,除了及时地做好患者的体温检测工作外,还需认真分析引起发热的感染性原因,再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8

中枢性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保定市第五医院)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中枢性发热56例,效果满意,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为主,其次是脑外伤、脑部手术后。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56例中枢性发热病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脑出血31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年龄31~70岁,平均6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39~41℃,平均39.5℃)、无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发热3~5 d。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原理亚低温治疗仪采用微电脑全方位监控,具有制冷迅速、控温良好、体温下降平稳等优点。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制冷系统将人体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从而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缺氧;还能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并患者生活质量。

1.2.2 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有冰毯、软式冰帽、左右2个输出管道,可供2例患者同时使用,每个输出管道都配有1个体温感应探头。在水箱中注入2 500 ml蒸馏水及95%酒精500 ml。将冰毯平铺于患者的躯干下,冰毯上加一中单,患者头部置于冰帽中,头部与冰帽接触部位以毛巾包裹,避免患者皮肤与冰毯、冰帽直接接触;将体温感应探头紧贴于患者腋窝内,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为4~10℃,体温为35~36℃,按“ON”键后仪器开始启动,主机立即显示温度,水循环启动。

1.2.3 疗效标准治疗3~5 d后,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显效;体温降至37.5~38.5℃为有效;体温不降为无效。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显示屏温度变化,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低氧表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5%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及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 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 减少陪护人员。亚低温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根据降温效果选择冰帽、冰毯或联合应用。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致于急剧下降,避免体温骤降而致患者寒战及心室纤颤。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3 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患者体温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体温恢复越延迟、发热发生时间越提前、高热再次发生次数越多,预后生活质量均越差[2],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效果明显。经过降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才可逐渐停机。由于长时间的低温治疗也可加重脑缺血[3] ,对发热持续时间长,联合使用冰毯、冰帽的患者可先停用冰帽,适当延长使用冰毯的时间,但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保证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激烈翻动和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良、性低血压。患者身上不可戴有金属、硬物,以免弄破冰毯。

2.5 注意观察体温感应探头的位置

经常检查探头有无脱落或位置放置是否正确,有无弯曲及皱折。发现体温不正常应及时检查,予以纠正。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亚低温治疗仪的连续使用。

2.6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耳廓及枕部的冻伤。由于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发生褥疮、冻疮,应每1~2小时翻身拍背,更换,避免冻伤及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稍循环。配合使用冬眠合剂,保证患者安静,避免寒战。确保体温达到有效治疗要求。

2.7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滥用。对70岁以上或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慎用,治疗期间须重点监护。争取早期应用,越早疗效越明显。严格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在体温降至或恢复至35℃时,可维持2~3 h 再继续降温或复温。注意控制体温不低于32℃较安全,降温过低易出现寒战。复温过快易出现颅内压“反跳”骤升或酸中毒等。

3 结果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中枢性发热,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体温降至正常。显效48 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中枢性发热多因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水肿,影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中枢性发热患者,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保护血脑屏障,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亚低温治疗仪操作简单,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冻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9.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创伤性骨折患者106例,男61例,女45例;年龄13~61(32.3±2.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表达沟通能力正常,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骨折部位,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面。胫腓骨骨折28例,锁骨骨折22例,股骨骨折15例,骨盆骨折13例,粗隆间骨折12例,尺桡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15~58(30.1±3.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13~61(33.9±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依据患者骨折部位和骨折的损伤程度,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术前以宣传教育和对症准备为主,做好各项医学检查工作,及时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医嘱进行切口的护理,防止切口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特别注意各类情况引发的患者发热,同时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术后早期进行适度患肢锻炼,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量,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出院指导。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手术中根据医生的要求配合手术操作,手术后遵医嘱进行护理,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术后发热症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2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3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3 讨论

术后发热的危害创伤性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加之手术治疗的创伤面积较大,此类骨折的术后恢复较慢,极易引起切口感染等一系列疾病,创伤面感染严重者需要进行再次手术,甚至存在截肢的风险,给患者的预后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患者一般的体温变化幅度在0.5~1.0℃,体温不超过38.5℃,又称之为外科手术热[3]。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的住院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而患者发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呼吸道以及皮肤表面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是因创伤性骨折的损伤而导致身体虚弱,更加容易造成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度的紊乱和失衡,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严重者会引起心肾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0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颈椎骨折并发高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0岁,平均47岁。患者体温38.5~40.8℃。

1.2 方法 采用HGT-200号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操作方法:将水槽内注入常温下纯净水至刻度处,接通电源,连接好管道,将控温毯平铺在床上,患者平卧或侧卧在控温毯上,头部至于控温帽中,开机时设置36~37℃,水温10~15℃。温度传感器放在患者腋窝,启动体温开关,当体温超过设置温度范围的上限时,水循环启动,把患者的热量带走,使体温降低[1]。

1.3 护理

1.3.1 温度控制与管理 一般与体温控制情况密切相关。降温速度以36~37℃/h为宜,3~4h即可达到治疗温度。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液温可达到36~37℃。降到预定温度后注意温度的恒定,应每4h测一次体温。若体温降至36℃,则治疗效果佳。若体温低于35℃易出现室颤,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的时间以2~10d为宜。患者复温时,应先撤去颅脑降温仪及冰袋,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应采取自然升温,保持24h体温上升1~2℃,缓慢升温有助于病情平稳过度,复温过快可出现复温性休克、反跳性高热而导致治疗失败。

1.3.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的各种反应减弱,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口腔、皮肤、泌尿系统的护理。勤翻身、拍背、活动四肢;定期做口腔护理,以防止口腔感染、定期做尿道护理,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

1.3.3 神经系统的观察 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以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检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1.3.4 循环系统的护理 用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严密观察四肢肢端循环及面色。正常情况下患者应面色红润、四肢温暖,血压正常,脉搏稍慢但节律整齐,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率不齐,提示微循环障碍,说明体温过低,给予保暖,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复温时由于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复温速度宜缓慢,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用几奈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来提高外周血管阻力。

2 体 会

亚低温疗法温度控制至关重要,临床应用表明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颈椎骨折患者的脑死亡率,改善其预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保持温度的恒定和加强复温的管理。传统的冰袋降温法,随着冰的融解,冰袋对热的吸收能力下降,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脑温出现波动,不利于病情恢复。颅脑降温仪利用微电脑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速度来控制温度,体温上下波动不超过0.5℃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应用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尤其是呼吸。记录降温的时间,根据腋温及时间调整机温上下限。必要时,使用腋温表测量,进行重新核对,温度传感器须固定牢固,防止滑脱。观察治疗仪的工作情况,保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使用控温毯时,在其上面应覆盖一层中单,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防止冻伤。使用控温毯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后,应再观察6~7h,待其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方可逐渐停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时,可适当延长控温毯的使用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颈椎骨折高热,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是最好的降温方法[2]。亚低温治疗仪是近年来推出的新产品,是外科治疗颈椎骨折高热最常用的方法,其临床效果显著。因该机设置自动控温系统,患者体温均能按设置温度值平稳降低,降温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弹。同时,通过调节毯面的循环水温,可控制降温速度,不易发生寒战,有利于对病人的保护,减轻护士的工作量,解决了外科颈椎骨折高热病人护理的难题。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2

流行性出血热(EHF,或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以肾脏损害为主的全身多器官损害的自然疫源疾病[1]。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短期发热以及肾功能衰竭、肺水肿、心脏衰竭、低血压等症状,临床护理的正确与否、及时与否对病人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危重型出血热患者护理情况公示如下,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以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危重型出血热患者为一般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自23岁到78对不等,平均年龄47.2岁。患者住院时有8例患者处于发热去,6例患者处于低压休克期,5例患者处于少尿期,7例患者处于发热与低血压休克重叠期,4例患者处于低血压与少年重叠期,剩余2例患者处于发热低血压休克以及少尿三期重叠。患者病程自3天至10天不等,平均病程5.3天。

1.2治疗方法治疗时发热器期患者采取补液、抗炎和抗病毒的治疗方法,低压休克期则多采取扩充血容量以及纠正酸碱平衡等方法治疗,少尿期则采取血液透析以及利尿、导尿以及补充热卡等方法进行治疗。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治疗原则,治疗时切实注意防范肾衰竭以及出血、休克等现象。

2结果

32患者中出现1例死亡病例,其余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后均康复痊愈,患者具体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且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肺部感染以及口腔霉菌感染等病菌感染。

3护理方法及讨论

对危重型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基础护理、口腔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情绪和生命体征的稳定,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2]。其具体如下:

3.1基础护理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危重型出血热患者病情严重,且变化极快,一旦监测不够谨慎就可能发生疏忽,遗漏患者状况的细微变化,往往导致患者错失良机失去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减慢治疗进程或发生严重后果。在护理时应时刻管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及时与主治医师汇报以适当调整治疗手段。发热患者大量出汗体温突然下降时,由于患者皮肤温度降低,应当警惕低血压或休克现象的出现。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以及呼吸的变化情况,这对于呕吐和剧烈头痛的患者意义尤其重大。

3.2口腔及饮食护理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危重型出血热患者由于出血热病毒侵袭位置的特意性,口腔容易出现霉菌感染,也可能由于护理不慎出现肺部感染,因此在护理时应当着重进行口腔护理,及时帮助患者清洗口腔残留物,提醒患者饭后睡前漱口,以保持患者口腔内部的清洁[3]。

加强对患者饮食的指导:危重型出血热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呕血以及腹胀等现象。为此,护理工作时应进行合理谨慎的饮食设计,以免造成患者消化系统进一步损伤,缩短患者病程,使其早日康复,减少患者痛苦。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患者的食谱,发热期患者以及低血压休克期患者由于血浆外渗而造成血容量不足,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控制患者饮水量。少尿期患者则应根据患者血压情况控制患者饮水以免造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此外,由于患者消化道损伤,应减少干燥粗硬食物的使用,以免引起消化道的进一步出血,患者应当使用清淡可口、高热量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以免因为消化困难造成腹胀或腹痛的发生。总而言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设计患者的饮食。

3.3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危重型出血热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情况,作为一种由出血热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由鼠类传播给人类,很少发生人际传播。患者由于处于对传染病的恐惧和不了解,往往产生高度紧张惶恐的不良情绪,害怕传染给家人。再加上危重型出血热病情较为严重,治疗时间较长,对患者家庭产生较大的经济负担因而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甚至精神崩溃。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对该类疾病的详细情况进行宣传,力求使患者和家属了解出血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家属心理负担,并有效防止该疾病的再次发生。

此外,危重型出血热患者常常因身体虚弱以及血压波动剧烈发生器官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肾脏破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采用鼓、转、拍、吸等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加快患者的治疗进程[4]。

综上可知,对危重型出血热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疾病的治愈和患者的恢复。患者出院时,应对其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的指导和教育,使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再次感染。患者出院后由于肝肾功能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期,应当进行相当时间的休养,不得过度劳累或参与高强度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此外还应该定期检查肝功肾功,以免复发。

参考文献

[1]周国云.32例危重型出血热的护理[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1,4(2:41-42.

发热患者的护理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常规组患者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32~59岁,平均年龄(41.4±10.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3.1±9.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标准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断标准,且入院后均有明显发热、头痛、出血、腰痛等表现,辅助检查可见患者血小板减少,IIR出现损害。两组患者在资料对比上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①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饮食上多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的食物,并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另外还需注意多尿期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②心理护理:由于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并发症较多,因而容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温和、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并指导患者保持轻松、舒畅、愉悦的心情。③消毒隔离:肾综合症出血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因而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通风通气,定期进行病房消毒,病房内地面及物体表面应定期用消毒剂擦拭,避免出现感染或交差叉感染。

1.2.3不同时期护理 由于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不同时期症状不同,因而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时期进行针对性护理,包括:①发热期护理:这一时期患者护理人员应嘱咐其多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患者体温情况,每隔2~4 h为患者进行一次体温测量。通常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休克或休克加重,多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而禁止使用发汗退热药进行降温。另外还要做好患者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嘱咐患者勤换洗贴身衣物,并注意保暖,预防出现感冒。②低血压休克期护理:密切监测并记录患者血压、心跳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并在患者床旁准备抗休克药物及相关器材,并嘱咐患者家属不可随意搬动患者。③少尿期护理:每日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注意避免因输液过量引起患者出现肺水肿等情况。同时加强眼部护理,针对球结膜出现充血水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用生理盐水将纱布打湿,敷在患者眼部。④多尿期护理:指导该时期患者多进食一些高热量食物,并注意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若患者尿量>3000 ml/d,可根据情况予以优质蛋白和适量钾盐。⑤恢复期护理:这一时期患者大多基本恢复正常,因而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嘱咐患者出院后适当进行一些体育运动,但切忌过度运动或过度劳累,若有不适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①显效:患者发热、出血、头痛等症状消失,无其它不适症状;②有效:患者发热、出血、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出现加重情况。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等级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常规组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差异P

3 讨论

肾综合症出血热具有病情危急、并发症多、致死率高等特点,一般患者在入院时都处于发热期或低血压休克期,在临床治疗上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人员的精细护理也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针对肾综合症出血热患者不同时期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最后,对于恢复期患者,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出院健康教育,并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肾功能[3]。

本文研究显示,实施全面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与实施常规住院护理的常规组相比,前者护理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后者(83.3%),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也显著高于常规组(85.0%),且两组结果对比差异P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