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用13篇

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2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物;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同时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要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3

所谓的课堂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严格意义上来说,“评价”本身是一则中性词汇,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客观上对学生造成鼓励的效果,而另一种则是对学生造成否定和心理打击。那么就正常的发展路径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提升信心才是其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操作:

(一)教师的评价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更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课堂互动的引领者。而课堂评价这样一种习惯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既定学习阶段的一次重要总结,亦是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的全新启迪。换言之,对学生而言,教师评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其心理上是较为绝对的。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其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得以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优点和缺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一种“老师说我是怎么样,那我就是怎么样的”非理性判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或审判者的形象,而是需要以更多的鼓励者和支持者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学习。

(二)教师的评价态度

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进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行为。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下错误,就要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恶劣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责,因为这样极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便学生犯下错误,也不能将目的局限在让学生认错这一种“短途”行为,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需要以诚恳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学生认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过分的贬低为主要形式来重度戳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度辅助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保障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其内心改变自己、进取向上的斗志。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语言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蛮横、粗暴甚至带有一定不屑和鄙夷态度的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评价能力,让评价在言之有物的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激励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的融入度较低,教师对其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多做指向性的评价,少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形式。比如学生在画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你的图形图画得非常工整”,而不是使用“你觉得自己画得还可以吗?”――这种让学生分不清教师究竟是夸赞还是批评的语言。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航,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向路标与明灯,简单、直接,以激励学生更好成长为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每个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状态都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是要观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促使其观察问题的角度较之成年人会呈现出较为“迥异”的特质。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会新颖而独特,甚至是建立在一种质疑教师、质疑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否定,因为这从某种侧面也印证了其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时呈现出的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分析,对于合理的地方进行深度赞许,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指出,用语要平和,不能因为一次探索中不合理的地方就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全面打击。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当代教育,不提倡被动的课堂,而是主张学生不断和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二来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学习,作用于日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上,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而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笔者也会积极采用类似小组讨论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之处,比比看那个小组的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更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时,彼此也是互相接收观点、互相评价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会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4

(2)对教学内容(结构、难点、重点)的准确把握和处理。本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知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夜。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引起了双方力量对比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17~19世纪70年代间的发展简况,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发展简况,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的认识,以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此,我设计了“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教材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知识点多,琐碎而且重复。如果按教材顺序逐一讲述,不但耗时,而且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原因的规律性。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琐碎的知识点。为此。我为课前学生的预习设计了两道问答题。一道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一道为“联系我国政府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前者的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者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难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教材在介绍这一问题时。简明扼要。但是,因为其中的名词生涩、深奥,如托拉斯、容克、高利贷等,学生不易理解。我的设计是从国家特点的形成原因人手,将国家特点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一些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3)符合学生情况的学法指导和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以高考升学为目标。这决定了教学的要求是:既要讲清知识点、历史概念,还须弄清知识点间联系的方法和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法指导,我概括为:找规律,教方法。建立联系。“找规律”就是依据史实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教方法”主要是针对重点、难点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我推崇的是眉目分明的列表法。“建立联系”就是通过导入、习题等环节。建立由外而中、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实施

有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非常优秀而又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自己教学设计意图的情况。

本节课在我提出“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后,就出现了意外。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因为他们尚未养成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的思维习惯,对大跨度问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方法。这让我感到为难。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必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这一问题又不是本节的重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中“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结论的理解就不很完整。我决定调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付出了25分钟的代价,以至于在处理本节的重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时。显得仓促,而本节课的难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有心而无时间了。

三、课后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内,教师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们往往有两种无奈的处理办法:要么不顾学生感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拖堂将问题讲完:要么教师带着遗憾离开讲台。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顺利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5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合理。具体说,既要到学生中间走一走,又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要轻松缓慢,自然大方。

利于教学。教师走动的范围和停留的区域要掌握方便教学的原则。不要离讲台太远,以在其周围走动为宜,这样能及时板书,不拖延教学时间。

考虑需求。对学生来说,在做试卷或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不需要教师在他们中间来回走动,更不喜欢老师停留在自己的身边或身后,因为这时他们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面向全体。在教师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局部与全体的关系,改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解答。

二、表情

教师的表情是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然庄重。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与教师语言及所讲的内容相关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便他们在不觉中陶醉其中。教师本身也不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显得真实、自然、庄重。

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亲切的。应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爱护着他们。如果教师表情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注意以下几点:

炯炯有神。教师的目光应该是炯炯有神,充满热情活力的。给学生一种亲切朝气蓬勃的感觉,试想,如果老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没有一点朝气,那么学生会感到扫兴没劲,只有老师通过眼睛“说”出内心的情感,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注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视着学生,注视学生是教师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授课效果的需要。相反,如果教师过多地低头看书或不时地把目光移向窗外,会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老师准备不足,缺乏自信,注意力为集中。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感到紧张不自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手势。手势即可以摹形状物又可以传情达意,能有效增强授课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恰当地自觉地使用手势。教师手势的运用要注意以下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6

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及教学互动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相互作用,在交往互动中建构文本信息的意义,建构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交往活动中,主要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比如在授课《宋金南北对峙》这一节时,我向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岳飞既然是一名抗金名将,可以帮助宋高宗消灭金国,甚至可以统一南北、扩大疆土、实现政治家的梦想,那么为何宋高宗最终杀害岳飞呢?经过全班小组积极讨论后,其中只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宋高宗害怕皇位受到威胁。这个答案出乎意料。普遍的答案是:受到奸臣秦桧的陷害等;然后设问:如果那个朝代没有秦桧,宋高宗会不会杀害岳飞呢?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研究或探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兴趣甚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使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种交往形式,允许学生发问和相互讨论,师生间能进行相互对话,开拓更多的交流渠道,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而且能使教与学相互作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达到师生关系优化的目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交往是人与人的交流,它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他们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消除自身作为教育者的痕迹,取而代之的应是长辈般的严肃和慈祥,朋友般的亲密和关爱。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组织形式。生生间的交往是学生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的相互协作的学习交往形式。学生通过不同见解、观点的碰撞,引发认知冲突,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交往语言,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创设真实的交往学习情境,并以“任务型”的活动安排引发学生对文本、话题等进行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运用听、说、讨论,并以问答、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将交往结果呈现在全班面前。学生的交往实践形式可以分为同桌交往、小组交往、组际交往、个人与集体交往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生交往中,小组内的交往应是主要形式。在生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换角色,由交往的直接参与者变为交往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顾问和帮助者,而不只是讲述真理的人。

学生间的交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或缺,且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条件等,但就交往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注意运用以下策略。第一,小组内成员应合理搭配,以保证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学生所拥有的信息不同,“信息差”的存在使学生为获得彼此的信息而积极交往。第二,教师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既保证学习内容富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第三,正面引导,及时肯定。每当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或在活动中有进步时,教师都由衷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对交往的自信。第四,鼓励创造性,即在交往过程中对超出了主题深度和偏离了主题广度的探讨,教师应及时鼓励,以赞赏性的姿态积极评价,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7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基础性教育的时段,是一个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而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科学,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应当得到相当的重视和研究。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更是作为人类工程师的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艺术呢?有学者说过,教学艺术是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所学到的知识的艺术。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接受和掌握,具有极强的主动性。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吸收和理解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要求在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在借鉴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创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富于创造性,并具有艺术的魅力。

第二,表演性。教师通过口头讲解、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就叫做课堂教学。就这点来看,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它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毫无疑问地,能够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情感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离开了学生教学就不复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如何包装知识,将创意添加到学习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言,兴趣是人学习最好的导师。如果教师能够在兴趣这个点上下功夫,把知识包装成能吸引学生好奇心的事物,那么教学的成果将是事半功倍的。从小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上看,通常他们都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长时间,当然这也包括学习。而小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对事物能有主动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如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借助某些情境来诱导教学,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避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反复教学,多研究,多探讨,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应当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乐趣中体味数学的奥妙。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如果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实例,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起来,最后再将其回归于生活。这样,能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生活化了的数学,还能增强其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这无疑将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再次,由于教学具有情感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关切的眼神、适当的动作、平和友好的态度、亲近的语言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重视与学生在感情方面的互动。除此之外,要随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避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厌烦。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创造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认真研究课堂内容结构并诱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沟通桥梁和教学工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发现和赞许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需要放下老师的称谓,与学生做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探讨。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去赏识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做学生的“伯乐”。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才能在自我的探索和成功中获得自信,并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三、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利用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由地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把握其规律性,引导学生由单纯的接受知识向自我探索知识发展。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小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也越来越大。小学教学课堂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集中传授和递延,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启蒙活动,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地去探究兴趣点,发散思维,挖掘潜力,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魅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勇章.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2,(7):P103-104.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8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保持健康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客观条件无力改变的情况下“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二、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条件.课堂只有师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教学的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师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1.公开和透明:师生双方敢于直接诚实地面对对方;2.互相关心:师生双方都知道自己受对方重视;3.相互依赖:建立心灵的桥梁;4.互相满足需求;5.互相尊重.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学生才能获得解放自由地学习;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相互信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课堂目标的实现;只有当师生关系良好时,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创建并维护好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创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才是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择.备课不仅是教师钻研教材书写教案的行为,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活动而做的一切行为.它包括:(有形的)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重难点和教材结构,了解学情,选择教法、学法;(无形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制和语言表达等等.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好课堂教学流程,还必须清楚:我准备如何将学科目标与教学标准有机整合进入我的教学课程里?我在教学设计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够的教学资源?这节课学生会对我有什么期待?我期待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活动?我怎样知道我的课获得成功?因此,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是知识的梳理和积累,都是业务的再提高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整合课程资源并针对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创造精彩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产生高效的课堂.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同心协力参与课堂活动创建卓有成效的教学环境而进行的一切行为.何谓有效的课堂管理为何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怎样创建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呢?

一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班级课堂管理的认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对课堂管理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因势利导建立健全全体学生都认可的、有效的课堂管理体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9

上课过程中,教师心中也应有学生,更重要的是实际的教的行为上也必须是为了学生。有的教师在心里明白上课是为学生,可是,上起课来却往往不自觉得把重心放到了关注预设的教学过程的完成,完成了预设教学过程心里就觉得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自己得嘴的地方讲得多,不得嘴的地方讲得少或不讲。教师按预设的步骤,赶着学生几乎是两三分钟一个环节把课上完,评比课特别是如此,把课堂弄成了“赶羊吃草”的课堂——羊还没有吃嘴里草,就用鞭子赶着羊前行了。实际情形是,上课的过程和教师预设完全吻合的情况几乎没有,应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

布置作业的实质意义是巩固课堂所学,更重要的是检测教师预设和学生实际掌握的距离。批改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为作业多多益善的做法应坚决废止,为省事让学生批改作业的做法也应坚决废止。

二、“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许多评比课上,下面是常常见的现象:

“课前同学们都把课文预习了,现在我们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学生可能只是把课文看了看;也有的教师可能是课前把课文给学生讲了一遍。有的,把课上要提问的学生也在课前安排好了,要提的问题和答案也告诉了学生。看的评比课只是一次“彩排”。

频繁的无意义的展示。教师布置问题,让学生做,过一会就提起来几个学生展示学习结果。一节课布置几个问题就展示几次,每次提起四五个学生,一节课下来,提起十五六个学生。按每生活动一分钟计算,一节课只是展示就用去十多分钟,没被提着的学生,白白的费掉了十多分钟自主学习的时间。

有的教师上完评比课,往往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实话确是实话,但反映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学生是为自己上这节课来做配合的。在他们内心深处,本应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弄成了“学生为教师上课服务”。

许多的评比课上,环节多,推进快,以为这就是大容量的课堂。每节课设置十多个环节,每环了平均不到三分钟,学生按教师前一指令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就被教师后一指令推着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了,如同被鞭子赶着吃草的羊,草还没有啃到嘴里,就得急着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教师下课时确实必须加上“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默读浏览安排多,朗读安排少;读安排多,思说写安排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要害就是心中没有学生。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应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读思说写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为了一切学生”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评比课上和家常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读书,常常见到这样的指令“前面学生读,后边同学再读,比一比看哪部分读得好”,还有“女生先读,男生再读,比一比,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还有“左边同学先读,右边同学后读,比一比,看哪边同学读得好”。人为的造成牺牲一部分学生读书机会。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0

H.G.Widdowson(1999)指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干预因子, 其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是表演者又是指导者,前者在课堂环境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演绎,后者在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1 何谓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表现。针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虽然至今仍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但是,关于教师教学特征的定义却有很多,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话语、教师个体的品质及素养,等等。

教学本身,尤其是大学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需要充分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教学活动指的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之后,教学对象即学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可作为衡量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受到教师综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材料和教师课堂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好教师,负责任的教师,由于其课堂教学行为独特,感召力强,个人魅力突出,教学内容与众不同,不拘一格,他(她)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2 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纠正

2.1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随着新时期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尝试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客观地说,某些课堂上仍有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情况,教师仍然几乎是“一言堂”。原因主要有:一、考试形式本质上没有太大改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四六级考试作为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的听、读、写几方面的能力,而把外语学习最主要的输出形式“说”排除在外。这种以过级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直接影响学生学好外语的积极性。须知,教学目标的偏差,会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减少。二、外语是必学科目之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其他科目教学行为的影响。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表现消极沉默,这种习惯也绝不是一两天之内养成的。三、缺乏语言运用场景的设置,包括实际场景和模拟场景。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当课堂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得在教学行为、言语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新的改变。

2.2 教学材料单一

大学英语教学,多半是一学期一本书,教师授课以书本为主,面向全班,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及其学习水平。教师通常按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而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表现活跃的人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都只是被动地理解和吸收。

依笔者之见,产生这种现象恐怕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教师备课时在内容设计,内容的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方面投入得少,因此,内容缺乏活力和创造性,与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契合度低,便不足为怪。二、在有些教师身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学材料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多彩,实际上反映出教师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整合或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或寻找课本以外的更为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源,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材料的单一化。要知道,对有经验、同时又对教学充满了热情、激情的人来说,教材是束缚不了他(她)的,其授课内容常常会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与时俱进,而这一点本身就足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三、教学材料没有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观察院校为例,某校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将英语教学班分为A、B、C三类,其中C类有将近七分之一的学生是少数民族生。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观察了解,有60% 的C类学生感觉课本难度大,无法在规定课时内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换言之,他们对所学的教材很不适应。

2.3 课堂行为过分依赖多媒体

对从教者来说,并不能因为出现了多媒体技术而摈弃了其他教学技能,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教学技能应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为补充,还有,也不一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多媒体。近年来,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有些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甚至在还没怎么讲,没怎么启发学生思维的情况下,就用多媒体展示出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如此一来,反而使教学显得有些机械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灌输式”教学;有时,课件内容显得过于繁杂,不够简练,重点不够突出,有些不适当的“动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有,教授同一年级的教师通常会按学校要求用统一的PPT(尤其在接受某种教学检查的时候),这更是妨碍了教师发挥其教学个性,在教学上、学习上也无助于提高师生两方面的创造性。统一的PPT,大家上课,貌似统一,其实未必,那只是一种形式,完全统一其实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教材编纂者往往会提供统一的PPT,也只是供教师参考、选用,任课教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实际需要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对PPT内容进行筛选或重新整合,有时在必要的地方,还得进行补充。常言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每一位名师,每一位从教者的教学个性,以及他(她)对学生的一些特殊点拨,不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么?他(她)不可能按照一个固定的PPT去进行教学,一切都是灵活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2.4 教师的课堂表现单一

2.4.1 表扬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扬是教师课堂表现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反馈。这对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表扬能力并不是很强,具体表现为称赞性用语单一、重复;表扬时语气平淡,缺乏热情,发自内心的、能够打动人心的“爱语”更是极少。

根据笔者的观察,在各种表扬用语中,“Good”使用频率最高,“Wonderful”、“Excellent”、“Perfect”、“Well done”使用频率较低。“You are amazing”、“You did a good job”等用语更是用得很少。其实,在进行即时反馈和表扬时,教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话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一句表扬,一种是以热情的、惊叹的方式说出来的,而另一种,既普通又平淡无奇,甚至根本没有什么感情,显得有点应付差事,这在学生心里所起到的作用怎么会一样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谁都不是木头人啊!其实,有经验的从教者都知道,有时,老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说了什么话(当然不限于表扬的话,无论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说的,学生很可能会记一辈子!

除此之外,笔者在观察中还发现,赞美学生时,同时配以肢体动作的也较少。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点头表示赞同,或竖起拇指表示同意或鼓励,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其实都应该是教师的习惯性动作呀!笔者曾随机对20名同学进行访谈,其中有12 名学生对老师平时的课堂表扬感知不强烈或印象不深,这不能不说是为师者在教学上的一种遗憾。

2.4.2 提问方式单一

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观摩可以看出,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问和促发形式的提问可以更加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一句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总用单一的提问方式。

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是使用率最高的提问方式,其次是集体回答,再有就是让学生自愿回答,这种方式使用率最低。教师的提问方式只是简单地提问,其他的提问方式,例如自我解释、追问、促发式提问等等很少用到。笔者在对20位同学进行随机访谈时注意到,学生更希望老师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对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更是这样。

2.4.3 互动方式单一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即时学习效果,这也是教师拓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输出,培养其思辨和表达能力的一种交际活动。众所周知,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所以,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互动”来实现。而现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从笔者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互动方式还是表现得比较单一,多是一般化提问,有的课堂教学,据学生反映,甚至连提问都没有,学生就是看看老师,看看PPT,然后就看手机。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改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使课堂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种“多样化”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这个基础之上。只有教师做到具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学生进行较频繁的互动和交流。

3 如何改进教师课堂行为,以促进学生学习

3.1 教师应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

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虽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纳,但是如何把这种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非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众所周知,外语学习重在实践。基于此,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多布置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的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使整体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

3.2 教师应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

对任何人来说,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都是达到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达到终身学习的法宝。在外语学习策略中,词汇学习策略,听力策略,阅读策略等不同学习策略的掌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然而这些重要的学习策略对学生来说却不会有朝一日从天而降,它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把各种学习策略和教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不少教学经验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大量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往往会学习效果更好,他们在许多方面会胜过只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

3.3 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加强课堂指导

在当今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以电子设备为标志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表面看,他们的出勤情况不成问题,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对教师来说,恐怕也是一个不好控制的难题。要降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既需要对学生加强监督和引导,又需要提高自身知识讲解的趣味性和课堂活动的新颖性、多样性。若能做到这点,学生上课分心,开小差的事情自然会减少。除此之外,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时,对活动方式、活动目标、活动时间以及应采取的具体步骤,都应给予明确的指导,这样,教学活动才会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4 结语

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大学英语课堂有着自主性更强、教学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等特点。优化教师的课堂行为,使其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这既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是一个关系到外语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等多方面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外语教师若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能高度重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势必会得到改进,其学习效率也会得到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H.G.Widdowson.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9.

[2]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99.

[3]Yong Suzanne et al. Profiles of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1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总之,当然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2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最多的还是在课堂之上,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例如:上课时应多走进学生中间,避免与学生有距离感。对于课上做小动作的同学,不要停下课专门进行批评。

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关心呵护他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活动。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展现教学魅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做好课前准备,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主要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有最大收获,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叫做“备课”,现在发展成为“教学设计”。备课和教学设计紧密相连,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上好一节课。因此,学校应强化备课组建设,做到提前备课、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备课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备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逻辑结构与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领会教材理念,准确地通过课堂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二,备教法:能否上好一节课,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吸引学生的关注,而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第三,备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恰当、具体地评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踏上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公正判决”,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准确判断。教师的评价要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地否定评价,这样的评价没有实效性,不能给学生准确、正面地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反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3

一、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成绩无法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现行教学模式的传统化、机械化和僵硬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反而会使学生思想分散,不能集中精神学习课本知识,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更是让学生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探究教学内容,从而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下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并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会提高学生的成绩水平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精神处于最佳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意识。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应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多对学生微笑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让学生拥有一种备受重视的感觉,从而学生会由对教师的喜爱,转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把握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特点,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今后课堂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将课堂教学艺术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将呆板的教材用现实生活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由现实生活的案例引发课本知识,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之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讲解学生活动中探讨出的解答过程,同时与实际答案和课本知识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了自身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其生动形象的画面、清晰幽默的语言表达和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要让教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更应该认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了解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为以后更好的改革教学模式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