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系统实用13篇

数字教育系统
数字教育系统篇1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助性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转贴于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数字教育系统篇2

近年来,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相关幼儿园中虐待儿童、校车事件频发,一时间把学前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关心学前教育的规范性管理、更加呼吁加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各类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更应探索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师范类院校,目前已形成了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级别,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当然,各个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当前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仍然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学工作者,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 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1.2 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⑦组织和管理能力。

(2)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

(3)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4)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

(5)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化传输和存储手段建成的,集教学、学习、实践、考试、评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国内外在这方面已有十几年的应用研究,并且已总结出很多教学方面的经验与理论,实践证明数字化教学系统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化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考试、评价与管理等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它能有效组织与处理各种资源,使得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2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中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系统、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等均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师生制作和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并以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方式进行存储与传播,丰富了师生的教学资源。

2.3 教学创新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与学习,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 应用数字教学系统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实施方案

3.1 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职业认同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不热爱儿童、不能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等,就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否定、厌恶情绪,继而会导致后期的厌学,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带来隐患。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可通过以下方式。

(1)应用专业职业性格分析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结果分析,可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工作。对于不适合从事该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经过确认可依据个人意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习。

(2)在日后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传播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诸如儿童教学的图片与视频、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题报告等。

3.2 专业知识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展开有效的教学,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必备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以及幼儿音乐、幼儿美术、钢琴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1)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教应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比如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用实际的案例视频或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课堂教学课与网络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

(2)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现代数字视音频摄录技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全程摄制下来,并上传至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网络服务器中,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或点播的方式观看,便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对相关的技能要领反复学习,以达到教学能力要求。

3.3 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技能。因为,幼儿的教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其他层次的教学工作,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管理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懂得基本教学活动的实施,还要具备相关儿童心理活动掌握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教学技能的学了教师在课堂中教授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数字微格教学系统加以训练,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理论学习与基本操作

数字微格教学系统有其自身的操作流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应当由实践操作人员进行短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以便能够灵活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开展教学能力训练。

(2)专项技能讲析

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很多教学环节,而且每个教学环节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在实施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之前,指导教师应当将各项教学技能的含义、应用方法及技术要领等详细地对受训学生进行剖析。

(3)教学系统设计

确定了某一项训练技能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某一课题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并撰写微格教学教案,教案力求详细、完善,以便提高训练效果。

(4)教学实践及全程记录

完成教学系统设计并撰写好微格教学教案,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后,就可以安排听课、评价等人员共同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并作全面的视频记录,以便为后期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提供完备的视频依据。

(5)受训视频观摩及评价

受训学生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后,可以通过观摩受训视频进行综合评价,受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技能进行改进,以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目的。

4 结束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关乎其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在教育信息化程度日益完善的情形下,各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院校与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利用数字化教学系统进行学前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应用与研究,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数字教育系统篇3

一、前言

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充分改变了传统注入式单调枯燥的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课堂信息流动和反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在高校体育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1.两次实验后学生技术成绩分析

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从总体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术成绩结果,两次实验后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成绩,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

表1 实验后单项技评成绩

2.两次实验后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所学内容的技术理论测验,试题内容覆盖了所有主要教材和一般教材,对每个教材的具体测验形式以及具体内容均用随机的方法确定。实验所用的试题均由专家审阅而定,而且对试题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实验的试题信度系数为0.82。而且,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呈现显著性差异。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篮球技术理论考试成绩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满意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的满意程度,采用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表3)。由表可以看出,对篮球技术课非常满意的学生对照班只占25%,而实验班却达到了70%。由此证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表3 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满程度的调查

4.实验后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到实验班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的评价(表4)。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表4 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反映情况(n=24)

(二)讨论与分析

1.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观生动的模拟步骤,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理解和掌握所学基本技术的有关知识,并立即转入实际操练,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觉、能动、积极、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创造性过程。同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感知和创造性活动,并根据问答、讨论所反馈的信息,有序地控制课堂,为更好的发挥其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条件,从而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开放型课堂。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易于发挥教学优势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规范的动作视频演示、简洁易懂的解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看得见记得牢,理解得快,将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形象生动新颖的画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实验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因此,此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

(1)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篮球技术教学目标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篮球教学活动所要促成的学生身心发展上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所作的设想或规定,它表现为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结束时其身心变化的说明。因此,教学中,没有目标,就无法控制课堂;没有目标,就无法有目的从知识系统中提取、加工和处理信息;没有目标,更无法从反馈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从而无法进行评价。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的教学意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可以做到:①激励学生学习动机;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促进教师自身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④促进调控教学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篮球技术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的统一,故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论

“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应用在篮球技术教学中,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取得了显著效益,能更好的融入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系统篇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数字教育系统篇5

下面就我区在数字校园区校共建模式方面的思路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

因为投资有风险,所以建设需谨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因为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而必须面对“推倒重来”的窘境,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因此,我区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时,首先考虑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成功的问题。

第一步,构建数字校园区域统筹的组织机构,即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教委主管教育信息化、财政建设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三位副主任联合担任;成员包括区教委中教科科长、小教科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主管中教研、小教研、信息中心的三位副校长等。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数字校园建设进展情况工作汇报。

第二步,落实区级实验校评选制度,确定实验学校评选原则和工作流程。评选原则包括自愿申报、兼顾城乡、优中选优。工作流程包括学校申报、统一培训、方案评审、下校调研、校长答辩、确定名单。在评选过程中,我区积极组织申报校进行方案设计培训,并开展对申报校的下校调研活动,测试申报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方案评审和校长答辩。最终,确定了大兴区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共计16所,其中包括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7所、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9所。实验学校名单确定以后,由大兴区教委《关于推进大兴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兴教发[2014]24号),予以政策支持。该文件包含四大重点内容,一是确定大兴区“十二五”期间的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即建50所数字校园。二是确立大兴区教育信息化五级认证评价体系。三是制定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分级认证评价方案。四是大兴区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确保了数字校园建设成功。与此同时,制定了大兴区数字校园“十二五”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依据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方案,全区中小学:至少5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一级认证;至少3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二级认证;至少2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三级认证;至少1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四级认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二、大兴区数字校园区域统一基础架构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论证,我们发现只有统一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数字校园进一步走向“云端”。为此,我区首先统一了用户管理和实名身份认证系统。利用权威数据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名信息和实名账号,实现账号全区统一;全面解决区校两级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利用数据互操作技术,实现区校两级平台无人值守的数据自动同步,为后续各种应用的建设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统一应用管理系统、消息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实现了个人门户系统的统一。

1.统一应用管理系统

2014年3月底,大兴区的“应用商店”正式上线。“应用商店”是所有已开发应用的数据中心,区信息中心和学校都可以在应用商店挑选并添加应用,教师可以在这里浏览所有区、校两级应用,查看应用介绍,并将其添加到个人应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零部署”的“云服务”架构设计,降低了数字校园的总体建设成本,统一了基础数据标准,为进一步建立全区统一的消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2.统一消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全区统一的消息数据中心,消息中心提供标准消息推送接口,汇聚所有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消息数据,向用户提供集中、统一的消息推送服务。这其中包括三种推送方式:(1)通过校园通(即时通讯)系统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客户端消息门户。(2)通过个人中心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Web消息门户。(3)通过智能手机和短信平台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移动终端消息门户。

3.统一存储管理系统(2014年争取实现)

现阶段,大兴区正针对该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并进行整体设计。统一存储管理系统是想为全区教师建立“个人文件柜”,让其成为教师的知识仓库。我区将进行以下3项工作:(1)在云存储的基础上实现全区教师的统一存储管理。(2)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海量的云存储空间(云盘)。(3)为区级资源共享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环境。

通过以上工作,大兴区就可以实现个人门户系统的全面统一。个人门户是用户使用数字校园的入口,其质量和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数字校园的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我区统一了数据互操作系统,现已实现以下成果。(1)实现了各学校CMIS数据的共享和应用;(2) 实现了CMIS系统与校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3)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区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4)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校级OA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5)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校园通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6)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网安审计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7)建立了教师实名信息、组织机构等基础数据规范和数据,为区、校两级的数据共享建立了标准。

三、大兴区数字校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成果

一谈到信息化管理,大家可能就认为是要做一个大型网站或者OA系统,其内包含排课系统、考勤系统、校车管理系统等。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为构建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我区针对日常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将大兴区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划分为基础管理平台(OA办公系统等)、具体业务管理(教务、工资管理系统等)以及教师沟通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等)三大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打造,大兴区取得了多项信息化管理成果,建成了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公章系统、校园通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全区的各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也统一部署了校级OA办公系统。

1.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

该系统内包含1 800个公共账号,主要用于区教委的行政办公工作。举一个简单例子,以前负责公文流转的工作人员为完成一份区教委的公文批判单需要到很多部门进行审核,工作非常烦琐,也非常费时。自从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建成后,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方便了,各部门审核人员只需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整个流程。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运行3个月便起到了高效、绿色、低碳的效果。

区级OA中已经实现的表单流程包括:大兴区教委公文审批单、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公文批办单、教委书记主任办公会议题会签单、教委公章使用申请单、领导干部离京外出审批单、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单、学校群体活动审批单、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审批单,共8项。

2.电子公章实现普及应用

大兴区教委在区级OA办公系统基础上,全面推广电子公章,为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制作的电子公章,清除了无纸化办公的最后障碍。

3.校园通系统

在管理信息化体系中,校园通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即时通讯功能的应用上,它是教师的协同工具,实现了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和文件共享。

4.全区统一办公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是重要的教师协同应用系统,大兴区教育网电子邮件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通系统实现整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可以通过校园通客户端单点登录进入个人邮箱,用户体验方式与QQ邮箱相同。

5.各实验学校部署校级OA办公系统

OA协同办公系统是数字校园一级认证的必选项目。我区的16所数字校园实验学校都已部署了校内的OA办公系统。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些学校推广OA办公系统的应用,进行应用模式研究。

四、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和成果总结

我区近两年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区校共建模式的探讨,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投资的高效利用;二是探索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区校共建模式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下面重点介绍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

所谓数字校园建设方法论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认识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和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方法论共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路线的方法论,另一种是实践路线的方法论。

技术路线的方法论指从技术的角度去阐述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步骤,解决以往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由于应用系统重叠、数据不规范、账号不统一、系统间无法交互等所带来的建设风险。

大兴区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建设方案由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设计,各实验学校参与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基础架构实现了六个统一。这是迈向“云”数字校园、“云教育”的关键一步,是迈向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关键一环,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实践路线的方法论是要解决数字校园“是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我区对数字校园建设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将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级,形成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与评价方案(以下简称“五级认证方案”)。第一级是数字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最容易推动的,只要有行政驱动就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级是数字化教师发展。人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都需要人来操控,因此只有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保证设备的高效应用。第三级是数字化学生发展。第四级是数字化课堂教学。第五级是数字化远程教育。

“五级认证方案”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立体模型,理清了建设脉络,统一了思想,使“数字校园”这一概念由抽象变具体,为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步骤,避免了盲目建设和“追风”,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方案”的建设模型是国内最早提出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是从建设到应用,再由应用到评价最全面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

为解决“怎么建”的问题,我区采取了4项措施。

(1)通过区校共建模式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风险共担。区信息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和基础架构建设,将涉及全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应用作为区级应用(公共服务),申请专项资金进行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学校负责做好校级特色应用建设,保证各校特色鲜明地开展数字校园建设。

(2)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政策。大兴区教委为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拨付建设启动经费,启动经费主要用于一级认证中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当启动经费执行完成后,实验学校仍然可以通过项目立项审批流程,继续申请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对学校提交的项目立项申请,由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后方可立项;对于通过立项的项目申请,区教委按照项目预算给学校拨付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立项和资金申请、审批管理制度,保证了数字校园建设资金能够持续投入,使想发展、有积极性的学校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建设项目的及时落地。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双认证工作,着眼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考试内容围绕市、区、校三级应用,重点考核教师对各应用系统的掌握与运用,保证了巨额资金建设起来的各种应用系统、设备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投资风险。

(4)科学的评价机制。依据“五级认证方案”,针对每一级认证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这里面既有每一级要实现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还有教师能力认证的指标,最终形成了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体系,实现了分级建设、分级评价。评价指标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指导性强,把以往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自主性评价,使学校成为评价的主体。

数字教育系统篇6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求下,很多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

很多专家学者,如蒋东兴、程建钢、宓等认为,数字校园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于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调与合作”,各组织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严重制约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功能效益的发挥。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然而总体看来,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进行的研究较多,以有关数字校园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例,67.6%以上是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从管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很少。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数字校园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数字校园研究的深化,更好地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如:从管理学视角看,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校园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8种作用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协同理论的视角看,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内外部阻力,保证数字校园发展影响因素的合力方向一致且正向向前,以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

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作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为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非常多,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就目前教育理论研究情况看,系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应用仍多停留在一般系统论的初级阶段,对系统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显得不够重视。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将会对教育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将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产生了协同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创新发展、人脑内部信息的自组织等。

系统思维fSvstematic Thinkingl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被称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获得系统见解的思考技术。邱昭良认为:“系统思维就是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与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培养人们对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变化及影响力的理解与决策能力”。系统思维是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方法,它集成了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又是由现代系统动力学所生成的创新思维工具。东方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系统思维是古老智慧的集中体现。系统思维强调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分析事物,透过事物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看本质。

系统思维的工具主要有行为模式图(Behavior PattemsGraDh)、实体关系图、输入输出图(I/0图)、多重原因图、鱼刺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系统循环图(又称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又称水管图)等。行为模式图用来表述问题或变量随时间发展的变化,或结构引起的行为变化。实体图反映系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主体之间的反馈关系。输入输出图包含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黑箱(黑匣子)。多重原因图通常用来探讨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它不能显示出影响因素的影响力相对强弱关系。鱼刺图常被视为特殊的“多重原因图”,它更方便表述关键的制约因素或障碍。系统循环图更便于深刻表示出系统结构。存量流量图更便于精细地表述系统内在结构及动态特性。

数字校园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系统,其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由于忽视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缺乏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未能从整体上挖掘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运用系统思维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字校园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

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有利于看清楚数字校园背后的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剖析清楚制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尤其是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属于复杂的高难度决策,极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缺乏运用系统思维,不能很好地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因人而异

不同工作背景、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会片面地理解数字校园。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数字校园的定义,强调了数字校园某些方面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等不同工作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

存在很大区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人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度不同,此外还与大部分人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局部特征,难以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数字校园有较大关系。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经典比喻“认识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像盲人摸象,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像蒲扇,摸到大象躯干的人说像一面墙,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像柱子”。只有把大象全摸一遍,从整体上认识大象,才能认识大象的本质。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随着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入,人们会逐渐对数字校园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二)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和教师是享受这种服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相互优化,共同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高校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与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同,它兼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核心业务。

现有的数字校园在功能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类典型表现:第一,数字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与使用的媒体很“眩”,其在支持教与学、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等方面的功能较弱:第二,数字校园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支持教与学方面的效果较不明显:第三,数字校园的艺术性较强,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但在支持教与学、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方面稍弱;第四,数字校园建设对学与教的支持力度很大,真正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用户的需求,建设中采用合适的技术、使用恰当的媒体,并能较好地适应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需求。

上述四类数字校园,第四类数字校园是最佳数字校园,兼顾了数字校园的教育属性、艺术属性、文化属性和技术属性。其它三类数字校园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技术属性,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艺术属性或文化属性。

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与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有较大关系,不同背景的人主导数字校园建设,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此外还与学校类型、学校文化等因素有关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等不同群体主导数字校园,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技术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新媒体与新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管理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教育管理的支持功能:教研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此外,如果学校公开招标企业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如果企业参与建设人员对学校教育的业务流程不熟悉,而需求调研做得又不充分,也容易使数字校园偏离核心业务。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本位主义思想,容易将自己单方面的意愿放大并移植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从而使数字校园更多具有了某一方面的属性。

(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顾此失彼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往往需要数字校园建设团队至少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系统思维的缺失,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未能从整体上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把握。

在分析2009年9月北京市38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和2009年11月北京市13所市属高校(8所普通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申请书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1)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未能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特色,以及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只关注数字校园的当前发展,未考虑数字校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仅从本校的角度考虑数字校园建设,未考虑国家有关数字校园建设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未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2)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彻,未能准确调研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的实际需求,以致于数字校园重点建设内容定位不准确。(3)数字校园建设的应用系统,要么大而全,模仿其它学校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方式,要么直接采用公司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未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本地化处理。(4)信息化领导力薄弱,建设队伍组建不合理,未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5)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硬件和软件经费投入较多,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考虑运营维护费用。(6)绝大部分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未考虑建立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很难推动数字校园的实际应用:(7)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整体上存在以下三种倾向:第一,强调技术与媒体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对应用系统、资源建设关注较少。例如,有的中小学提出建设云服务平台,有的高校提出建设万兆校园网:第二,强调数字校园辅助教育管理的功能,对数字校园支持教与学的功能关注较少。例如,有的学校提出建立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平台――“管理驾驶舱”,以实现数据支持的学校决策与系统分析:第三,强调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兼顾利用数字校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注重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使用合适的媒体与技术。如果能够运用系统思维,整体上考虑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则能设计出更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四)对数字校园认识的简单化

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需要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的本质。人们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容易复杂问题简单化,只看其表面现象,未能洞悉其本质,进而探析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在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简单化归一,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在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用某种方法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人期望数字校园建设能够一劳永逸,认为建好基础设施、各种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就只等数字校园发展功能和效益了。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持续性建设。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用媒体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逐步改善,这为数字校园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媒体基础。而且数字校园用户的需求成动态性变化,且不断膨胀,例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字校园功能的需求不同。数字校园需要持续性建设,以不断满足数字校园用户的新需求。

三、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方面的深度分析

系统思维是认识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有必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

数字校园建设中涉及到的利益,既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有无形的地位、权力、名誉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是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组的过程,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的利益相关者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f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等;中小学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市、区县教委,以及省、市、区县教育信息中心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数字校园专家、网络运营商、数字化教育资源供应商(提供期刊数据库、电子教材、素材、视频讲座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产品供应商等组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图1。

数字校园的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企业或个人的捐款、学校自筹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等。数字校园建设需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家庭和社会也会为数字校园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为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对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在数字校园建设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引领与扶持”的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重点支持的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改善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引领其它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而带动整个教育领域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此外,通过建设数字校园,有利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展基本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政策。

数字校园专家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评估标准,把握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决策支持;第二,为学校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等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诊断并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并对学校领导、教师等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帮助学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专家在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数字校园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实证”: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效益,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强化了自身对数字校园的研究,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知名度。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相当明显,一个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的资金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按3年建设周期估算),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想通过为学校开发数字校园,为学校提供技术或服务支持,从中获取经济效益。产品供应商想通过为学校提供数字化产品获得经济利益。网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移动无线网络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从中获取网络通讯费用。学校想花费较少的经费,获得适合学校特色的最优化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购置质优价廉的数字化产品,建设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数字校园。数字校园研发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与学校共建数字校园的过程是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相互博弈的最佳结果是双方受益。企业或产品供应商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推广技术或产品,以获取更多用户的支持,同时赚取经济利益。

在学校内部,一般以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机构为中心,教务处,院系、研究所、年级组,办公室,校医院、医务室,后勤等不同科室与部门的人员,在以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组成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数字校园建设,构成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教务处、各院系、办公室等提出各自的业务需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共同协商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招标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有研发实力的学校,也可自主建设数字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建设与维护数字校园,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起着组织与协调的作用。

数字校园价值享受的主体有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同时也是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他们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受益者。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由于用户对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对数字校园的功能与作用不熟悉等原因,数字校园的应用效果难以很快发挥出来,往往是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但随着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的逐渐养成,会逐渐降低用户的负担。此外,在数字校园构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中,使教育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多,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数字校园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并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以高校报考研究生为例,以往需要邮寄报名材料和报名费,如今只需在网上提交报名材料,通过电子银行转账即可完成研究生的报考工作,同时也方便了招生单位对报考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数字校园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使管理方式扁平化。以往领导了解基层情况,需要层层汇报或亲自去基层调研,如今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动态地了解基层的很多信息。由于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持,也使得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正在成为数字校园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二)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

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各种特定输入,经过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转化成特定输出的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如图2。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经过数字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会产生系列输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图,忽略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具体细节,便于识别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过程和相互关系。数字校园建设需要重点关注输入、过程和输出三部分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入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出是数字校园功能效益的具体体现,能否得到预期的功能效益,取决于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以及数字校园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如图2所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用户需求调研;用户需求的变更;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措施建设;数字校园评估等。数字校园的输出有:确定数字校园发展目标;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集成硬件环境:整合应用系统,建立系统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增强信息化领导力;规范建设行为,促进应用;改变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有效支持教与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估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黑箱。前端的一个输入项可以对应后端的一个输出项,也可以对应多个输出项。例如:用户需求的变更,则会引起需要进一步修改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有效支持教与学不是某个输入项对应的输出结果,而是多个输入项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

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很多学校反映数字校园建设推进相当困难,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比较容易,但是在资源建设和深化应用方面推进很困难。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网络课程,但是应用系统的使用率相当低,网络课程的点击率很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数字校园中应用比较好的是教育管理类应用系统、后期服务类应用系统、安全监控类应用系统,学生成长类应用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类应用系统、科学研究类应用系统等涉及学与教的业务的应用系统应用效果多数不理想。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成了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例如:某市属高等职业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课程总数近3500门,但是单门课程被访问总数最高仅为1200余次,99%以上的网络课程的访问总数在500次以下:①某中学建成的教学应用系统,建成以后一个月内仅有一名教师使用:现有建成的很多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资源的可用性差。又如我国建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点工程“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立了覆盖79个一级学科的12万条目的网络资源学科导航数据库,该导航数据库的资源利用率也很低,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教育技术学为例,共有27页的导航,收录了270条信息,然而截至2011年1月2日23时总访问量只有123次,其中从第2至第27页的260条信息,访问量仅只有14次,即平均每条信息的访问量只有0.054次。

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表现为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推进困难,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又分别来自若干的原因,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分析如图3。

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建设经费、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数字化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等。缺乏建设经费的主要原因有缺乏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等经费分配不合理。信息化领导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有领导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对数字校园功能与作用认识不清、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队伍薄弱等,其中信息化队伍薄弱的表现有信息化队伍组建不合理、专职人员数量太少、维护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较弱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偏离学校主流业务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的原因有用户需求调研不充分、用户需求不断变更、未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等。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未结合学校办学目标、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等。

数字校园应用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应用系统不实用、数字化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缺乏激励措施等。只有认识清楚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应用系统不实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应用系统操作复杂、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与实际业务流程不符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主要表现为数字化资源数量不足、数字化资源质量较差、数字化资源非用户所需等。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主要由于用户信息素养低、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内心恐惧、缺乏应用培训等。缺乏应用培训表现为应用培训效果不佳、应用培训不具有针对性。缺乏激励措施主要是由于未意识到激励措施的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主要是由于激励措施执行不利或设置不合理。

(四)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实体涉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现实校园、数字校园和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等,数字校园系统实体关系如图4。现实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校医院或医务室等。数字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校园卡、数字化校医院或医务室、数字化办公室、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门户网站、各种应用系统、笔记本、触摸屏、移动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

数字校园也可以理解为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副本,现实校园数字化形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与现实校园构成的现实教育环境相互耦合。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则成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增加了现实校园中不存在的很多实体或者使现实校园中的实体数字化,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的实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中的实体耦合程度越高,则预示着现实校园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挥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

(五)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多系统循环,数字校园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更有利于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系统循环,如图5。图中的“+”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增强关系,图中的“一”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减弱关系。例如:用户的需求调研准确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则用“+”表示:内外部阻力越大,越不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则用“一”表示。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首先需要确定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分析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进行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预期目的。用户需求调研准确程度越高、数字校园系统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数字校园系统内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取相关系列措施并不见得立即见效,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延滞现象存在。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数字校园的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现象不容忽视。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马太效应,可以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两种调节回路,步入良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好,步入恶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差,直至采取有效的相关措施才会使恶性循环停滞,才有可能使数字校园脱离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数字校园马太效应的系统循环如图6。在通常情况下,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存在好与差这两种倾向。较好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会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会对建成的数字校园比较满意,数字校园也能较好地发挥功能与效益,也有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会对数字校园建设比较满意,进而追加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从而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较差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能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对建成的数字校园不满意,在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使数字校园发挥功能与效益,也不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对数字校园建设很不满意,进而减少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使数字校园步入恶性发展循环:当然,也有可能领导反而会增加建设经费,采取系列相关补救措施,可能会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对于一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对于整个市或区县的所有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也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好,而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经费支持、专家支持、政策支持等往往又会倾向数字校园建设较好的区县,以寻求产生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它区县的数字校园发展。追求数字校园的示范效应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数字校园的均衡发展问题,更应对数字校园建设水平较差或步入恶性循环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四、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形态――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了突破“信息孤岛”的利器,被赋予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用户参与的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正在悄然形成。“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岛”、“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等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一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用户体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用技术发展的成果。

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极其漫长,但这次对教育的影响极其迅速,教育领域很快接纳了“智慧”这个词汇。在教育领域能否实现“智慧”还在争论的时候,意识超前的专家学者对“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进行了探索,教育中的“智慧”应用正在开展。如:黄荣怀教授等发表了系列论文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内涵、构成要素和技术特征,支持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智慧教室的“SMART”(Showing,Manageable,Ac-cessible,Real-time Interactive,Testing)模型概念等进行了探讨。陈卫东博士等对未来课堂的特性、智慧性体现、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探讨。

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已经将智慧校园建设付诸实践,典型智慧应用正在逐步开展,如手机开门、借书、考勤、消费,电子围篱,车牌自动识别,水电自动监控,移动智能卡,学习过程自动分析,学习情景自动识别等,随着人们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正逐渐增强。尽管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开始,数字校园作为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将趋向于智慧化,智慧校园将会成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形态。

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现实校园之间的关系如图7。现实校园数字化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智慧化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智慧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现实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之间是“耦合”的关系,耦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现实校园的补充,不是取代现实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智慧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表1。

数字教育系统篇7

一、建设“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任职教育军事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各级领导对任职教育军事院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院校相继制定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五年规划,对教育技术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建设“数字化校园”,就是落实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在任职教育军校发展建设的要求。

(二)建设“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是任职教育军事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所处的是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院校建设的各个领域,“数字化部队”、“数字化战争”等名词不断涌现。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如何占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建设数字化院校,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要求,已经成为各级院校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三)建设“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个院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声形、图文并茂特点,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员的个性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建设“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是新时期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成果、新观念层出不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现阶段任职教育领域中的一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使教学更趋于自主化、个性化。

二、构建“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

关于“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确切定义和具体标准目前各界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谓“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对学校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数字化处理,使教、学、管(理)、保(障)、研(科研)、服(务)、娱(乐)各个环节统一在一个系统中的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础是校园局域网。

(二)构建“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本原则

构造“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和功能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建设“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先进的设备,同时还要具有先进的功能。没有先进设计思想,先进系统和设备的“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设计时除了要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外,还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构造“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无论是设计还是设备选择都要面向实用。

2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前文提到“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础是校园局域网。在“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里,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无论是图书的借阅、还是资料的查找;无论是教学保障,还是生活服务都是网络化的。

3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的共享达到开放式的校园氛围。

4 安全可靠性原则。“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应该是一个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高的系统。一是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尤其是军事院校的信息较多,更要注意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二是在设计和选择设备上,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质量还要考虑实用,更要考虑安全性。“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首先应该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

5 可扩充性原则。随着学校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可以方便地扩充容量和增加功能,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和功能;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可以扩充更先进的设备。

三、“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主要功能结构组成

(一)校园局域网

知道校园局域网是实现“数字化任职教育校园”的基础,校园局域网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校园数字化的程度。因此,校园网络建设非常重要,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网管工作站。网络管理是校园网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设计校园网时,应设立一个网络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网络的性能、安全、故障维护等的管理。在网管中心配置有网络管理平台,在平台上运行有网管软件,通过网管软件可以对网络设备和系统进行管理。

2 网页及多媒体素材创作工作站。

3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二)数字化实验室

实验教学在院校任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实验技术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任何一个新技术都是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数字化实验技术也发展得十分迅速,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实验室应运而生。数字化实验室的产生对院校的教学、训练、作战模拟等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全校的教学、科研、学籍、人事、后勤保障等的综合统一管理。主要通过各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它主要包括:综合教学管理系统、政治工作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校长信箱、公告管理等。

1 综合系统。综合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与现代化,它主要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保管理系统。

2 政治工作管理系统。政治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干部管理、考核情况、党团组织的管理情况、安全保卫情况、纪律检查情况、政治思想:主要是实现政治工作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

3 后勤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主要对院校的人员、车辆、物资、军需、财务、服务进行自动化的管理。

(四)教学应用系统

1 电子备课系统。教师的备课摆脱了传统的备课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使用各种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实现备课电子化、教案数字化。

2 教学资源查询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教员和学员可以很方便地查找自己备课或所学课程的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科研的最新动态。

3 课件点播。通过该系统老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传到服务器中保存并可随时在校园网任何一个工作站从服务器调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自己尚未掌握的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

数字教育系统篇8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体系组织架构与创新机制的研究”(编号:Z200803768),主持人:张吉先。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0-0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终身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教育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是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成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

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开放办学的理念,“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天网(卫星系统)、地网(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系统)、人网(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分布式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电大在实施社区教育、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电大办学定位优势。电大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十分突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三大定位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过程的公正性以及平民化教育使命感,满足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已经并且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教学资源优势。社区教育要满足社区成员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到休闲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但是电大多年来建设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附属于电大的燎原学校、电视中专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这些资源用到社区教育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是系统网络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电大系统建成了自身独特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成了连接10所市级电大和59所县级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还有卫星电视网以及正在下延到乡镇和大型企业的遍布全省各地的办学网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这些都为依托电大系统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近五年来,浙江省依托电大系统逐步建成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是指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办学网络。依托省级电大建立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好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六大功能;以市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大学(城市大学),开展市本级的社区教育并指导县(市)社区教育的有关业务;以县级电大为基础建立县(市、区)社区学院,整合县(市、区)的各类成人教育资源,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为主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体系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和谐社会和公平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为目标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信息交流子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子平台、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平台(见图1)。通过这一平台,使各类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见图2)。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重点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技术支持等相关问题;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内容和机制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如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一)基于“一库多平台”的三级联动机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和云技术,通过“一库多平台”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传输形式,支持省市、县三级学习子平台,各学习子平台之间又互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成果可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各学习子平台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生态化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各子平台的纽带,而学分银行则是该生态化学习体系的能量转换器。

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平台为例,平台提供整个业务流程的功能支撑、网络存储空间、网站生成工具、权限管理和资源交易等。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省中心申报培训项目,批准立项后,省中心分配统一的项目编号,开放权限和存储空间,作为项目发起方,培训机构可以来配置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培训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培训的工作流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考核方式、生成培训项目的页面、教师团队的组建、培训项目相关的信息等,然后依托平台功能,开展培训、管理和统计结算等。这样的运作机制,首先确保了非学历培训的宏观管理,也保证了各办学机构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整个平台的项目拓展

(二)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

有效建设与整合各方学习资源,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构一个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包括三个内容:即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学习资源库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策略、方法和来源,通过自建、引进、共建共享、改造等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参照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依托省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学习资源建设规范化,以保证学习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和可重用,提高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资源库系统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资源评价、学习资源应用于一体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海量学习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及高效检索。包括学习资源目录管理、素材管理、入库管理、资源应用和评价以及用户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功能和模块。

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作为底层的基础库,通过制定与各类学习平台或应用环境的统一接口标准(API),搭建资源的共享应用与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相当于一个云计算中心,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入接口为各地办学机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和共享资源的接入,提供虚拟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服务。

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向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上传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省中心对各种资源进行审核、分类、标识、存储和交换交易的协调管理,并将资源用目录清单的形式对外,明确资源的归属权和开放属性,其他机构在创设新的培训项目时,可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目录清单中选取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建的资源这这样的资源建设和交换交易机制,可以确保资源的产权归属,调动办学机构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办学机构都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也提高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三)政府推动、典型引导、多元化发展的机制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建设学习型社区。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已纳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杭州吴家墩、慈溪掌起镇、德清新市镇等建立实验基地,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教育进行典型研究和探索。通过政府推动和典型引导,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模式逐步得到推广,一些县、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E学网”、“一键通”、“365乐学网”“萧山学习港”、“9吧”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实践与成效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乡社区输送,为广大城乡居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已开展培训的项目达到300余个,开设培训的课程达到500多门,已培训32万余人次。

近3年来,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建立农村书屋等活动,服务城乡居民。近些年,杭州吴家墩社区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社区数字化进展,以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数字图书 走进社区”, 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终身学习网络,涌现出一批热爱学习的个人与家庭,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2007年以来,依托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大专学历教育11000多人;浙江省禁毒办、省教育厅、省人保障厅依托浙江省电大系统和远程学习平台,采用远程集中培训和课件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全省禁毒师资远程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次。

一些地市级社区大学依托电视和网络,开设“电视讲坛”或“市民大讲堂”,全面开展时事政治、社会公德、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普通话、计算机、市民英语、各类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是县级社区学院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基地网络,针对一天中一个农民可能要做三种人(早上做商人,上市场卖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等;白天做工人,到企业上班;傍晚做农民,下班后到地里打理庄稼)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各类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变成富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变成工人;开展市场营销培训,让农民变成商人;开展综合素质培训,让农民变成市民。同时,还围绕各乡镇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给类培训。通过一系列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数字化学习终身平台成为农民致富的知识宝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将有效提升传统社区教育功能,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着陆点。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扩展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它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低成本解决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288(01):5-8.

[2]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综合版):15-20.

[3]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综合版):5-12.

[4]郑晓东.一个农民市民化过程较为平顺的社区——H市Z社区的经验与问题[J].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2):60-63.

数字教育系统篇9

1 项目的概述与背景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国家重点促进的领域,它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主流业务的融合,提高学校决策水平、降低学校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学校产出以及提高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国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格式,那就是“三通两平台”。教育部提出未来三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线是“三通两平台”。“三通”就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不仅通宽带,更要通资源,是基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两平台,一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1],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归根结底,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2 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指导思想是在一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之上,以统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建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业务框架。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建设分为五个层面,从底层向上分别为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业务应用平台、校园统一接入门户。

(1)建设基础应用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信息集成交换平台,建设基础网络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同时配套建设支持保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为全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做好支撑。

(2)建设业务应用平台: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保障系统,通过四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将学校的教与学、校务的管理纳入到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中,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访问与教、学过程。同时在网络上为每个学生开辟空间,完成课程温习、课后作业的功能,即为每个学生配备电子书包。

(3)建设数字化校园统一的接入门户:统一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

3 具体建设方案

3.1 基础应用环境

(1)网络环境:基础应用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络、软硬件平台、支撑体系的搭建。随着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搭建宜采用光纤组网方式。建议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需要跨越广域网的互联通过安全设备提供逻辑上的专用安全网络接入。

各类用户接入网络,访问各类资源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应用支撑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鉴权方式保障教学资源的版权。

(2)软硬件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系统的硬件平台宜采用集中部署模式,由于系统存储的数据类型以图片、视频为主,数据容量较大,宜采用大容量磁盘阵列,考虑到性价比的综合因素,建设阵列配置按照存储数据类型和重要级别分别采用SATA、SAS、SSD不同存储介质配置。同时电子书包、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图书馆等系统的开通将使学校的数据面向整个公众,这些系统的开通将对网络、平台的I/O、并发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在网络、平台建设之初做好充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

3.2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

数字化校园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数字教学系统、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其中核心是数字教学系统。

(1)数字教学系统:数字教学系统为学校创建了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高度集成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包括电子教材、电子书包解决方案、“班班通”解决方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互联课堂解决方案等。

系统覆盖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所有角色和所有环节,基于角色和教学的定位应用,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整合了数字化教学工具、数字化学习工具、班级互动和在线答疑系统于一体。涵盖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数字化教学系统应用模式:方案支持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应用,涵盖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三大教学阶段,六大教学活动,并往复循环,教师和学生均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从而真正达到全环节的教育信息化效果。

(3)课堂内应用模式:在课堂内,老师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为学生课堂测试题,及时查看每个学生针对每道题的作答情况,及时获得每个学生的作答和统计。

b.老师指导学生在电子课本上进行标示重点,笔记和阅读的功能。

c.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进行授课,可通过电子课本模式或课件模式进行授课。

d.老师可在课堂内可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和化学的仿真实验搭建。

(4)课堂外应用模式:在课堂外,老师和学生可通过客户端进行如下应用:

a.老师通过教师端为学生作业,学生作答后线上提交给老师批改;学生可及时查看到老师批改后的作业。

b.老师通过教师端给予学生端的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料进行预习。

c.学生可在线给自己班级的老师提问;老师在线上班级回答学生的提问。

d.老师可在班级内班级公告。

e.老师可在班级内把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共享学习资料。

f.学生可通过学生端下载各类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g.老师通过教师端制作个性化课件,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分享给其他老师。

3.3 其他业务系统

其他业务系统包括校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平台、支撑保障系统。

(1)校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务、财务、人事、后勤、协同办公等管理模块。主要指导全校教工的人员管理和工作安排。记录学校后勤日常工作信息。管理和记录财务信息,形成全体教工数字化协同办公体系,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

(2)资源共享系统:配合数字化教学系统和校务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在校内和校外的共享。可以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传递和转换。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支持多种通用标准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形成共享的数据库体系。

(3)支撑保障系统:由多媒体教室、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家讯通等系统组成。通过建设用于校园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支撑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建设将教室的教学工作进行数字化,通过采用投影、数字白板、教学资源的实时采集和网络化集中存储实现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师教学的智能化、教学空间的网络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应用的需求化、教学效果的可控化、教学评价的公正化、资源生成的优质化等。

家讯通系统是学校与家长交流的信息平台,面向家长开展网络家长学校,重点启动家长成为助教身份协作学校开展学生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和学习辅导。

安防监控系统是依托多媒体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全天候监控和周界报警监控,进一步提高校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卡通、安防系统、数字广播作为数字化校园后勤管理的辅助手段体现出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3.4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建设

统一信息门户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2]。

统一信息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平台,集成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协同OA系统、远程教育平台、邮件系统等业务,为日常学校校务管理,教务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5 基础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问题。伴随着各项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基础数据规范化需求是校园网资源共享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统一数据平台:统一数据平台包括四个基本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数据库标准[3]。通过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据服务层,确保为集成、聚集和转换数据工作的可复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应更好更有效地建设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使媒体素材、题库、课件、案例等信息,做到充分共享。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3)管理数据库:各部门的学籍与成绩管理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学校设备与资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等建设。

4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校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S].2011.53.

[2] 齐向明,赵宏霞,邵良杉.数字化校园资源建设与应用系统集成[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

数字教育系统篇10

目标:焦点的聚集

建设数字校园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以革新教育方式为目标,以有效应用为价值体现,最终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数字校园中数字管理中心对学校事务管理行为的数字化集成,实现校务办公、教学管理、政教管理、科研管理、总务管理、教育技术管理、档案管理、资源管理和数字系统管理的数字化;实现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之间更加方便、更加通畅、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信息交流,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率;实现高效、集约、充满活力的新型学校管理机制与模式,使管理行为数字化。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构建学科教学资源,改变、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数字教学资源为知识载体,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教师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与传播,促进师生互动式、家校互动式学习,在一种更为开放的、更为高效的具有知识管理特征的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师生教学行为的数字化。

方案:纲领的引导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既要兼顾前瞻性的应用需求,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宜超越学校办学经费的承受能力;既要考虑各职能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要考虑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聚集性需求;既要追求流程的顺畅和表现的完美,也要考虑实现的难易程度和实用程度。

数字校园系统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维护,追求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全面详细地考察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工作条块的流程,从数字化的视角,考量其整合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了使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贴近学校管理工作以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由学校信息中心牵头,通过问卷调查、部门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反复分析、论证、规划,最终形成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明确了创建数字学校的目标,细化了建设过程和时间节点控制,设计了创建的成果预期与达成检测,同时,设立了创建数字校园各项实践项目的决策、支持、反馈、调控系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功能设计方案》和《数字化校园技术方案》。

整合:多维的融合

1.系统整合

硬件系统整合主要集中在校园电视网、校园广播网、校园互联网“三网融合互联”以及网络与终端群的匹配连通。在创建数字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在原有校园局域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了覆盖校园所有楼宇建筑,且通达每个终端用户桌面的一体化网络环境;配备了面向每个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底层应用的数字媒体设备终端;搭建了提供校园门户访问服务、数字化管理办公服务、教学数字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阅览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信息安全审计服务、计算机系统安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互动教学服务、过程性综合评价服务等的服务器集群(见下图)。

数字校园扩展应用子系统结构图

一体化网络环境构建指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以数字校园中枢为核心的软件系统,具体而言是利用电子身份认证机制,通过数字中枢,实现用户对教育业务子系统、信息安全子系统的集成授权模式的一站式访问。数字校园的一体化构建是要求建立一个超越异构数据库系统环境的信息交换平台,从各异构数据库子系统中抽取需要的数据,通过中间件完成数据转换,在数字校园中枢统一权限系统控制下,完成向各个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子系统进行数据协同传输,实现同步或者异步更新;要求建设统一的电子身份认证中心,针对各个集成到身份认证系统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权限识别认证的机制,提供与电子身份相匹配的应用服务,实现单点登录与多点应用访问,我们将其归结为多数据库的平滑访问控制、多平台的统一入口的数据协同与系统整合机制。除了制度规范与管理强化以外,我们在数字校园一体化构建时,在技术的层面,部署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建立了集中式病毒滤杀系统,启用信息安全审计系统,通过各种策略配置,外防内控,构筑起一道信息安全屏障。

2.资源整合

我们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资源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的理念,将数字化环境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支撑数字化应用两根坚实的支柱。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的特性,摒弃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必须具有共建共享的理念,摒弃单兵作战的孤立建设模式;必须以满足应用作为资源建设的度量指标,摒弃建非所用的资源开发指向。

我校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初步形成了四个资源系列,即基于资源列表的数字化资源系列、基于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的音视频资源系列、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课程资源系列和基于光盘资源系统的在线光盘共享资源系列。

一方面,我们按照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的章节顺序与课程结构,建设覆盖主要学科和所有年级序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目录树结构顺序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我们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属性特征,逐步建设资源系统中的各种分类资源,如课件库、教学设计库、试题库、微格资源库、课堂实录库等,形成以资源类别为分类标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系列,在目录树结构中平行呈现。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建成,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要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是要根据课程变化而变化,逐步完善、扩展数字化资源的序列。

3.课程整合

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应用。如何使资源在应用中产生正向的效果,这涉及资源和课程的有效整合问题。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教学应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数字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会贯通,形成紧密贴近课程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资源。资源只有与课程、与教学有效融合,和谐共振,才能产生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特别注重课程结构的梳理和课程知识的重构,体现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智慧,形成立足于教师课程教学需要的全序列的数字教学资源。

在二期课改精神指引下,我们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还特别考虑到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求,引入拓展性数字资源的概念,使我们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资源辅助,还对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予以适当的拓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课堂中开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协作讨论和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知识、习得数字化技能、运用数字化工具、适应数字化社会生活。

应用:价值的挖掘

在我校数字校园平台中,事务管理模块几乎涵盖了学校各职能部门日常的主要工作处理,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无纸化,减少了中间人员和中间环节,使管理工作的信息流程清晰、通畅,信息及时、可控、安全,管理体系更加集约、高效。

数字校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环境的应用,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创设师生互动交流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借助于前文所述的四大资源系列的深度应用,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建构数字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应用实践中完善、择优,逐步丰富校本性的学科教学数字资源系列。

数字校园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突破了课堂学习的模式,学生学习的时空环境得以改进和延伸。数字课堂和专题学习模块是建立在我校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校园平台基础之上的,提供给学生在线与线下学习、实时与延时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样宽广的学习空间里,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可以选择,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讨论式、探究式和合作性的学习。

教师在数字工作室中扩展教学空间,延伸教学过程,如在“我的E桌”中根据角色授权,发起或者完成教育教学公共事务处理以及私有数字空间中的个性化应用;在“知识库”中积累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方法与和手段、教育艺术和智慧,将各种优秀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形成理论仓库,将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手段保留下来,将他们经典的教育教学案例、授课实景等留档,便于后来者继续观摩学习,辐射与传递教育智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素养更快更好发展。

反思:理性的坚持

必须坚定地推进数字化应用的进程。数字校园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有不少的曲折和反复。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渐进的,但是其发展的方向和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必须把技术和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即教育技术来看待。数字化的进程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作为传统教育的发展和有益的补充。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教学的精髓必须保留。

必须防止形式上的数字化,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价值。数字化教育应用最终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数字化设备、数字化平台,这些都不是数字化的内涵与价值体现。数字化环境、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应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应用上,也就是要把数字化做实。

必须加强数字化应用的培训。在数字校园的应用推进工作中,教师的应用培训至关重要,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教师理解和感悟数字化教育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应用数字化成果。

数字教育系统篇11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目前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实验校。学校的数字校园围绕“数字促进教学、数字服务校园”的建设思想,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建成学校的信息标准及统一数据平台,高效集成学校原有系统及数据,构建满足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数字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支持。

一、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部门相继应用了各类业务系统,如图书查询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照片管理系统、音像资料查询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和FTP文件服务系统等。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架构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系统独立运行,通过拷贝数据或业务系统直接建立接口,造成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无法保证。师生进入不同的系统要记多个网址、用户名与密码,而且管理存储多套应用用户名、密码对安全也不利。信息管理流程不够顺畅,信息之间不能共享,影响了部门的协作效率。还有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急需建设新的应用系统去解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进一步巩固原有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具有我校特色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校园。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积极贯彻北京市教委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提出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学校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将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2~3年的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突出学校现有优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体现出整体解决方案的特色、先进性、易用性及可扩展性。

二、我校数字校园整体规划设计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

图1是我校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设计,学校主要以统一数据和资源平台为基础,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服务为宗旨,对数字化校园进行长期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基础平台的搭建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首先以三大平台为建设基础,搭建统一资源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中心。将学校所有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中,将数据统一标准,支持单点登录,减少应用的烦琐程度。

2.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三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求,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教育学管理系统、国际部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

3.师生成长服务平台的建设

学校将要重点建设师生成长服务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个人风采的舞台,进一步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数字化的办公服务,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教师沙龙社区、班主任工作室等。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建立共进的网络社区,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门户网站的建设

学校将根据需求改建学校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互动功能的应用,实现个性化门户,通过门户网站彰显学校特色。

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通过对过去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校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基本实现了基础平台的搭建、现有资源的整合、学校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教学教务系统的初步建设,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资源平台的优化

基础平台作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服务性建设,在我校第一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已经开始,学校将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学校教职工能够实现单点登录,通过电脑、移动终端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方便,并且达到了及时、准确、实用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基础平台的应用,使学校原有资源标准达到了统一,为下一步的管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2.管理过程的优化

通过即时通讯系统、日程安排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下载审核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网上评价系统等管理系统的搭建,解决了学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进一步向高效、便捷、低碳的方向发展。

3.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字校园平台同时为教师提供学籍管理系统、智能排课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务管理系统,将排课、选课、阅卷、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有效地整合为一体,加上后期网络教研、协同备课等系统的建设,将形成连贯易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展望

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对学校各个学科和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而进行的需求规划。任何平台的建设只有有需求才能有生命力,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强推的平台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在保证软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争取做到加强互动、寓教于乐,使该系统适用时代的要求。

学校通过对过去建设的问题和成果分析总结,对数字校园建设做出了进一步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

学校规划通过下阶段的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地将教师社区、家校互动、国际部服务平台等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学校特色,切实做到为教师提供工作方便,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参与入口,使数字校园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教育系统篇12

一、数字化音乐系统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而声乐专业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乐专业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及方式,并能及时更新,从而提升课堂绩效,达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声乐教学下一个新的定义。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声乐教学辅助系统是科技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结晶,它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专业声乐教学课堂,能使基于声音、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为声乐专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学协作。音乐教育信息化使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和历史性进步。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包括下面硬件:(见下图)

(一)数字化音乐系统在声乐主专业中的运用介绍

(1)拥有专业声乐教材伴奏, 曲目方面完整的针对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歌曲,以及一万多首各国、各语种的歌曲,能实现教学课堂影音再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进程。

(2)通过课堂影音再现,教师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学生能发现自己学习的弊端及时修正,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其主要教学形式。①播放精品课程,示范讲解,同步录制。②老师弹奏,学生模唱,同步录制。③系统播放伴奏,学生模唱,同步录制。

(二)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与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对比

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教学功能。拥有专业声乐教材伴奏, 能实现教学课堂影音再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进程。(2)多样化学习方式。通过课堂影音再现,教师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而学生能发现自己学习的弊端及时修正,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3)简单快捷的操作。集录音、拍摄、KTV、音视频刻录于一体,所有功能集成一个遥控器上。(4)完美的功能特色。支持USB输入,适用U盘、MP3、读卡器及CD、VCD、DVD等,支持同步复制,还可连接电视按指定时间自动录制教学TV。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及方式,并能及时更新,从而提升课堂绩效,达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声乐教学下一个新的定义。

二、数字化音乐系统在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是高师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系统应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MIDI键盘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必须安装了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和红蜘蛛等网络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是高师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使用Sibelius软件等软件完成作曲与配器等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性和理论学习仅限于“纸上谈兵”的局限性。

结语: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 颜东成 编著

[2]《电脑音乐MIDI与音频应用技术》 陶一陌 编著

[3]《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刘晓亮 编著

作者简介:性别:男 籍贯:湖南新邵 职称:讲师

数字教育系统篇13

1.面向优质资源有机整合而设计的数字教材的资源组织结构

数字教材的研发是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与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需要以教育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高度统一其涉及的跨领域设计、呈现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包括:①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勾勒课标体系和教材思想,如:数字教材的基础模块化设计和多功能集成模型;②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高效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以传统教材为蓝本,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围观概念的多媒体、立体化呈现;③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按照教学目标与教法补充和拓展必要的多样化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有序的组织和呈现,如:在数字教材基础模块下,提供完成此教学活动必要的补充资料、活动工具、评测内容等;④以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以课标和教材为核心的开放、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和整合机制。因此,数字教材的内容开发和建设应考虑创建一种科学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资源体系。针对基础教育数字教材,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数字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开发框架构想

由此我们可以说,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方法与目标的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多媒体呈现构成了数字教材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基本支持了课程教材教法的示范性作用,示范性教材是多样化教材的一种,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严的规范性。示范性教材本身也可以搞层次化、系列化、多样化。进而在开放性整合多元化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中起到纲要性引领作用。

数字教材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开放型整合研发建设,以数字教材的结构为模块,以教材示范性多媒体资源为示范引导,以课程标准的教法和目标要求为依据,以网络数字信息化运行机制为手段,引入各地各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教材和课标进行结构化有机整合。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使数字教材从标准化走向多元化开放化,从支持示范性教学走向支持多样化个性教学应用,还使各地多系统优质教学资源系统与课标教材接轨整合应用,并进一步在统一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下带动开发本地优质资源,为科学高效整合开发优秀的三级课程资源而提供开放的教育内容建设体系。

2.面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而设计数字教材的运行机制

数字教材的内容构建不但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课标和传统教材体系框架内,还需考虑与我国现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类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模式匹配和适应,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工程所提出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三通两平台”建设机制。在这个体系内,从最终用户角度,有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从生产者角度,有教育教材出版社、各地教学资源平台和资源软件公司;从管理者角度,有教育机构厅或电教馆等主持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以及他们管理和连通的校园网。由此构成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管理者到管理渠道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它们在这个生态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责任,完成了教学资源生产和应用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循环、科学化有序发展体系,对教育教学从标准化示范引领到开放型多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各级多元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应用的框架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开发应用框架描述

二、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

在这个教育教学资源生态中,从课程核心纲领性引导,到教材示范性作用,再到开放性共建共享资源体系,学习者和教育者、出版社和资源生产者,管理者和引导者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各自肩负着教材和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的职责。这个体系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以主流教材内容体系模块为框架和基础,发展国家课程教材知识体系下的地方、校本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资源,同时,在这一建设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影响教、学方法的变革,加速信息化教育进程,推进课程改革,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和组织运行机制。这种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的运行设想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的教育出版内容建设组织

目前,各地教学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与国家课程体系和使用教材体系的有机整合。新课标改革提倡 “一标多本”不是简单指开发多种教材,而是指课程标准指导下建设一个多层次、适合多样应用的教材资源体系,使教与学有更丰富、更有弹性和自由的选择空间。如果“课程标准”与“一课之本”的教科书没有被充分解读和有效应用,就无从谈起“一标多本”。因此,课程改革中发展和建设教材内容资源的基础,需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与教材示范性。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教材出版需构建“示范标版”的基础数字教材内容框架

(1)建设系统的教材资源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下各学科教材内容模块搭建、示范性教材资源入库,制定开放性资源入库的标准;

(2)建立开放性整合资源入库运行机制中,不断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

2.教材的数字出版需要与各级地方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建设“一标多本”的多元个性化数字教材做准备

以上基础帮助了各地教育机构、教育资源管理与开发机构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思想,使教材潜藏的课程理念和资源得到更好更有深度的挖掘和发展。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体系和教学指导,利用平台模块化设计指引、示范和预设资源建设的规格,引导各地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在以上基础上,根据本地具体需求整合资源入库,建设本地化教育资源和电子书包资源入库与开发的标准与审核机制;激励开发新型优质资源;

(2)建立开放性资源建设、使用和管理的运行机制。

3.在数字教材的使用实践中获得个性化延伸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教师应根据本地、本校的情况,对资源进行再度重组开发。数字教材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多媒体编辑工具和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满足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的创造。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知识体系模块和开放的“资源开发平台”工具,补充更适合本地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资源。同时,教材资源也会在这个开放互动体系中不断优化,为更好地实现课改理念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实施环境。这个阶段的工作有:

(1)实现教材资源的教师、学生实践应用、反馈和再开发的运作模式;

(2)在各级多方实践评价中不断优化资源,为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容资源保障。

这一发展实践过程,将无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革,推进课程改革,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对教育出版,尤其是教材数字出版稳步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在实践中根据需求开发多层次的数字教材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鉴于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和多元化特点,数字教材的研发要有的放矢地针对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与各地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系统和资源相结合,这是在实践探索中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开发的规划既要有行业领域前瞻性,又要服务于教育实际需要。因此,数字教材的开发在内容资源和功能上都应该分阶段、多层级的开发,支持与不同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按其资源与功能开发、应用以及可支持的教学模式特点,我们设想将数字教材划分成以下三个层级。

1.具有富媒体表现的数字教材的开发,服务于示范性教学应用

富媒体的数字教材是一个具有教材结构模块化,并提供了基础教学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字教材;在内容资源上提供传统教材内容权威示范型的富媒体化资源;在应用上服务于基本的电脑办公和多媒体教室条件下可作本地使用的基础备、授课资源使用。

2.围绕数字教材,提供资源与应用管理系统,服务于个性化教学应用

在以上基础模块和示范资源基础上,可形成多样化资源补充和拓展,支持教、学个性化教材的实现;在内容资源上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工具软件和评价反馈资源与机制,并提供与本地化资源库链接、传载和储存的接口;在应用上提供模块化组织各类教学资源链接、上传和下载的库平台,用户在平台网络中进行个性化管理,可在校园网和局域网络(班班通、校校通)环境下的备、授课和资源管理使用。

3.围绕数字教材,提供动态与开放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云教学应用服务

在具备前述两类数字教材的功能外,在内容建设管理、资源运行应用、教学评测跟踪等方面实现开放的网络化支持。提供课标、教材体系下的开放的资源建设系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具备模块化网络交互功能。动态的资源库与数据库系统支持,它是在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础上,进而实现人人通的三级网络应用和运行模式。从个人本地应用拓展到局域网络多样化个人应用,再到互联网实现备课、教学、学习、评价、资源管理与协作机制,建设多系统开放性融合的“教育云”服务体系。

四、数字教材开发与电子书包资源整合应用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围绕课标和教材整合和开发的组织资源,并作为数字教材资源支持一线教学,需要有科学严谨的开发、建设体系和标准的指导与支持。

1.完善数字教材资源整合开发的标准体系

按照数字教材的层级发展要求,其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标准也需分层级和类型建立。

(1)完善基础内容和课件资源的开发标准

图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类资源,可采用国际教育信息标准化的教育信息标准。元数据大大规范和推动了数字化信息资源框架和数位学习的建设进程,为集成开发更高级集成的智能化数字资源提供了可靠原料。

(2)整合课程与教材应用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课程标准内容属性、目标属性、评测属性等进行相应的开发管理和制标;按照教材内容结构、教法与目标等属性建设应用管理和整合标准体系。

(3)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标准的建设

按照教学应用可分为教学示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研备课等标准;按照学习应用可分为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评测等标准。

2.开发符合信息化教育应用发展的新型资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前期受技术支持与应用等因素局限性影响,经调查,目前所开发出的教育资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资源的系统性、针对性较差,与课标、教材不配套、结构松散。②多为简单“呈现”式表现,支持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匮乏。③交互性差,包括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④开放性差,从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角度上没有营造共建共享、激发创新的发展环境。⑤教学资源形式与功能与现代多样的信息终端、智能系统不匹配,表现力与操控性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