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数字乡村的好处实用13篇

数字乡村的好处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1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对推动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战略举措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契机,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运用日趋重要,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县的农业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总体上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带动科、教、文、卫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年来,国家在信息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特别是我县的那些边远、贫困、偏僻、分散的乡村,更是难上加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必将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必将有力促进城乡信息传播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县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关心“三农”、关注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音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内容,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规范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围绕目标任务,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要求,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五村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工作重点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涵盖的工作内容多,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综合数据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等,不可一蹴而就。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信息采集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1.抓紧建立和完善综合信息数据库。抓好信息采集是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要求,抓紧组织开展好自然村包括文字、报表、图片、声像等基础信息的采编工作,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数据库。对基础信息的采编,各乡镇要实行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做到每个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乡镇领导、机关干部、村委会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到人。技术力量不足的,各乡镇和挂钩部门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搞好协调、整合。设备不够的,要通过租借、调节等方式解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统计资料和农业普查成果,确保采集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3.搞好信息。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各乡镇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三级网页的制作,全面实现自然村基础信息上网。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报送和,既要符合实际、真实有用,又要体现创新、突出特色,做到图、文、声、像、表等综合并用、形式多样、一目了然,全面、真实地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在网页栏目的设计上,原则上要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要有可读性、可看性,既要符合上级要求,又要简便易行,方便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使用。在信息上,要适应各级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更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发展、增收致富上对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新栏目,增强网站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规章,搞好网页的更新和维护。

(四)实施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县级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本阶段的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本阶段从8月21日开始,用40天的时间,分四个步骤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第一,制定乡级方案。各乡镇从8月21日到25日结束,完成本乡镇方案的制定,并召开动员培训会;第二,试点村信息采集,从8月26日开始到31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第三,信息采集,从9月1日开始到20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信息采集工作;第四,审核工作,从9月21日开始到30日结束,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信息的审核工作。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从10月1日开始到31日结束,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的制作并上网运行。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从11月1日开始到15日结束,由县领导组办公室采取网上检查验收或组成检查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的方式,对各乡镇“数字乡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报县领导组,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材料,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和领导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各乡镇也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直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拟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从现在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既要按时完成,又要保证质量。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要及时以自然村为单元,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学习借鉴金塘乡的经验和办法,结合乡镇实际,精心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县领导组审核并备案。在方案的制定上,既要统一标准,注重实效,又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建设时间,细化工作措施,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计划、按步骤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严格把关,确保建设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严把信息整理录入关。各乡镇要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在收集、处理、编辑、录入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统一“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的要求开展信息整理录入工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确保信息整理录入工作按质按时完成。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必须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各乡镇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务必在3天内做出答复。

(四)明确职责,强化职能作用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党史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五)强化培训,加快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要从相关部门抽调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懂信息技术的人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重点进行信息统计、信息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知识培训。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合格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村组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六)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下拨给各乡镇一定数额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七)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目标任务,共同努力完成。县四家班子领导要实行联系责任制度,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联系乡镇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八)先行试点,稳步扎实推进

前一段时间,县政府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县农业局要认真总结金塘乡的试点经验,供各乡镇学习借鉴。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九)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要采取标语、专刊,广播和召开专题培训会、机关干部职工会、村民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内容和目标,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2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http://www.ynszxc.gov.cn/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3

Discussion about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nservation of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Jin Chengyu, Wang Qin

(1. Zhejiang 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China; 2. Zhejiang Topche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t is meaningful to study on how to apply digital technology in protecting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value and methods of apply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virtual realit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0 引言

古建筑一般是指建于民国以前,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和格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古建筑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无声的历史载体。浙江省具有众多的古建筑,散落在全省各地农村的古老村落里,这些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古老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具体的细节表现出江浙农村的典型地区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经过岁月的剥蚀和人为的损坏,许多古村落的建筑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拆旧建新也使得乡村的古建筑逐渐减少,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中华文化的基础日益薄弱。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则是当前我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意义

古建筑中木构件的木质地很脆弱,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发生变化;此外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以及遭受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江浙一带乡间的古建筑有一些是石头结构的,但多数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极易遭受各种侵害。乡村古建筑是一个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具有工艺考究的特点,而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所包含的工艺元素没有得到发现与研究,而是渐渐失传。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让我们能依照历史记载为依据,并能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类似东西的图案进行复原设计,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以保证地方特征不至流失,体现出地方建筑的多样性。

传统使用纸质文献来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相关历史等信息资料,这些原始的纸张、书籍等纸质材料笨重又占空间,易损坏,一旦毁坏就难以复原,不方便查阅,而且图片资源不准确、不完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遗迹信息的记录能以录像和相片的形式保存,但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难以长久保存且不够准确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开拓了一个新途径,为古建筑的长期保存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数字化古建筑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在信息保存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再加上其具有高精度和高逼真度等优势,能帮助我们更有效更全面地记录乡村古建筑上传达的各种信息。多种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在尊重历史古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复原、重建、信息资料保存等工作,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当今较为成熟的数字化保存技术,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高精度和高真实度的保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提供给不同领域用于研究,同时又不会对原始建筑造成破坏。

2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信息数字化技术涉及到数字的转换、存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一系列高技术。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象、语音,包括虚拟现实,以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信息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是由一群高技术综合发展而实现的。

数字化保护技术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采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与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为古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有了数字化技术,可对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提供数字化保存、组织、存储与查询检索等手段,并进一步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为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

当前,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

2.1 数字化保存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更高精度的图形图像技术设备相继产生,更精确真实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技术也随之诞生。与数字化摄影相结合,激光扫描可以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比如说建筑表面的裂纹。通过记录激光从发出到被物体反射或者折射回来的时间,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角度、位置乃至材质,最后形成三维图像。数字化保存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数字摄影、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文物图形结构与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与保存。目的是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为文物的信息保护、修复、研究、参观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

2.2 虚拟博物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数字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大大扩展了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博物馆功能。借助于计算机,人们可以更好地再现历史,通过各种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的场景,达到图像、声音等方面的高度拟真,在不动一砖一瓦的情况下,人们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历史古迹的魅力,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这不仅节省了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把历史建筑中无形的遗产延续和传播了下来。在数字博物馆里,传统博物馆中的展品如今只需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清晰且内容详尽地呈现在阅览者面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更能在虚拟博物馆中漫游,足不出户就能浏览难得一见的建筑古迹。这是数字时代古建筑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体现,更是古建筑保护的时代特征。

2.3 虚拟修复与复原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可以形成古建筑科学保护的理念和程序。根据已保存下来的各种乡村古建筑文物相关的数字化信息数据,结合艺术家、保护专家等的研究和经验知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同一风格的古建筑的损坏部分进行虚拟修复与复原,还其原貌。

2.4 数字化辅助设计

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可以进行对平面图案的数字化辅助设计,对三维实体的造型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通过数字化图案、三维实体辅助设计系统,可以对已有的典型图案、三维实体进行创新设计,有助于乡村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5 数字化监管

图像之间的比对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利用图像的颜色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对图像进行比较,根据这些统计特征,对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做出评价。在乡村古建筑数字化保存的基础上,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古建筑进行复查,利用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匹配或图像融合等技术,通过将最新采集的图像数据与已存储的图像数据进行比对,结合人工筛选和专家鉴定,来发现建筑的某些构件风化、腐烂、损坏以及缺失等详细信息。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古建筑保护的实现方法

由于乡村古建筑是不可移动的,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挽救和重现将要消失的古建筑或古构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乡村古建筑数字化,是指对乡村古建筑通过映像采集重组的数字化技术,以信息收集和复原为主要手段,建立起数字化展览馆,全方面开展对外展示和宣传以及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技术达到对乡村古建筑保护的目的。

3.1 信息采集与处理

⑴ 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录入、传输交换、存储管理、加工处理以及展示提供等处理过程中有效地管理, 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

⑵ 信息资料数字化是乡村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的基础。古建筑的信息采集需要到现场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处理,最终实现古建筑资料的数字化。数字化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数字化的文献资料;实体信息成像,分别对应建筑平面图中的各视点;数字化的测绘图以及在测绘图上整理得到的各种分析图和细节图样,这些数字化的测绘图将成为虚拟模型建构的基本依据。从实体信息成像到数码成像是通过感光器件来实现从实物到图像的转换过程,即通过数码成像技术实现古建筑实体信息的初步数字化。其数码技术产品最常见的有扫描仪、数码相机、家用摄录一体机等。数码相机和摄录机可以直接将古建筑实物转化为图片,DV等数字信息。而为了保证古建筑的精确度,数字化研究中,对于古建筑的各种规划设计图、测绘图、照片以及模型等的数字化则采用成像质量高的扫描仪。数字化的测绘图技术是用扫描技术把建筑的实物信息转化为某一阶段的数字信息。

⑶ 文献数据数字化,把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并可以利用声音录制等方式作为对数字复原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

⑷ 通过各种方法采集的图像数据,通过相应软件的处理,得到的图片可以作为数字化的一部分成果加以保存和研究,如色彩和形式等方面。但是对于古建筑的很多信息,只有数字图片是不够的,如建筑的平立剖面尺寸、构件大小等。要想在数据上科学地反映古建筑的实物信息,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绘图软件技术才能达到,如AutoCAD技术。

3.2 虚拟模型建构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3]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技术研究领域。它是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汇集,包括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多传感器技术以及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利用计算机数字测图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例如结合MultiGenCreator和3DSMAX等建模软件)等[4,5],对古建筑所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层次和类别加工处理,可以建立起对象的三维数字模型,以便利用计算机在各种载体上进行古建筑的多方位、多层面、客观、形象地再现。构建的模型应该尽量真实地反映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在虚拟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直观性、兼容性、异构性、可扩展性、灵活性等特点。

3.3 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用户的信息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编码,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主要包含协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网络标准化、文档标准化和图形标准化等。集成平台是信息集成的有力工具,要确保乡村古建筑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需要在进行数据采集之前,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 应用面向对象的开放式集成技术,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常用的信息集成及其实现方式多以数字化模型为核心,集成对象包括图像、文档、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数字媒体。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乡村古建筑数字信息常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建立网上虚拟展览馆等方式并借助互联网,可实现高效传播,同时可得到多渠道的动态反馈,通过不断的信息扩充、更新,最终实现数字化乡村古建筑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4 乡村古建筑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对乡村古建筑进行保护,有必要建设省级乡村古建筑数据库。乡村古建筑数据库的建成能够加强对乡村古建筑的管理,使古建筑在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被利用的价值:为政府部门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与行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进行数据交换、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向特定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等。数据库的建成,能在技术层面为实现对乡村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监管打下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古建筑数据库的作用。

4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为乡村的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为古建筑保存和复原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为现代建筑师在古建筑基础上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本文基于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从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以及网络等多方面阐释了数字化技术对开展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探讨了开展数字化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方式等,希望能为我省的数字化乡村古建保护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数字化技术是手段,要真正能挽救濒临消失的乡村古建筑,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数字化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力量来帮助我们应对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古建筑保护这一课题,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18-21

[2] 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0.3.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4

一、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乡镇数字电视是目前在乡镇中最有用的传达方式,伴随着数字电视业的发展,数字电视用户逐年递加。然而在农村乡镇中,现有的数字电视网络信号传输质量差,信号的稳定性欠好,信号传输网络安全性较差,投诉意见增多,维修强度加大。数字电视中频道的次数已不能达到用户的满意需求,若对数字电视缺少正常的维修保护,将影响居民的正常收视。因而,在面临向农村乡镇普及数字电视的施行中,其间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些难题,对数字电视技术人员分析数字电视故障原因与扫除的能力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电视维护中的典型故障成因分析

(一)音频故障

音频故障主要包括:交流声干扰及无声音。

交流声干扰主要表现在液晶电视机上,一般因用户内部接地线工艺不规范引起,出现这种故障时,可通过增加厂方提供的滤波器或拆除用户面板内的接地线加以解决。

无声音是数字电视常见的一种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音频插孔坏。

b.音视频线损坏。

c.用户收看的声道选择错误。

(二)图像故障――无图像

无图像是数字电视最常见故障,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用户线插错或未插。有线电视输出信号需连接到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有线输人”插孔,如用户线插错或未插会时会显示“信号中断或无信号”。

b.音视频接线插错或音视频插孔损坏。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音视频线应正确连接到电视机的音视频输人插孔,否则电视画面将出现蓝屏或黑屏。

c.用户不会开或开错视频信号。收看数字电视时,应将电视机调到准确的AV或HDMI状态。如果调到TV或其他AV、HDMI状态,电视画面将显示雪花或蓝屏。

d.用户接收端信号电平太低或无信号。在载噪比,误码率正常的情况下,机顶盒输人电平在45一75dB范围内,才可正常收看数字电视节目。

(三)图像故障――马赛克

马赛克现象是数字电视特有的故障现象,一般由以下原因造成:

a.输入信号故障。输人信号电平低于40dB或者高于80dB,均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b.室内排线故障。室内排线不良,会引起线路阻抗失配,这种情况大多因各电视接口的线路没有用分支器分配直接并线造成。质量伪劣的分配器或F头制作工艺粗糙,也会引起马赛克现象。

c.用户线故障。当用户选用的用户线为伪劣产品时,由于其屏蔽性及抗干扰能力差,就会引发马赛克现象。另外,如果用户头制作不规范,未按标准施工,也会出现马赛克现象。

d.机顶盒故障。当输人信号电平、误码率、载噪比均正常时,如果数字电视出现马赛克现象,一般由机顶盒故障引起,应及时送厂方维修。

(四)其他故障

数字电视的其他故障主要包括:

a.死机或分屏。主要是由于用户机顶盒处于常开状态,只要将机顶盒电源关闭后再打开即可。

b.声音太小,图像不清嘟网纹、噪点等)。当机顶盒出现质量问题时,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c.机顶盒电源闪烁或者无电源显示。一般由于机顶盒电源损坏造成。

d.遥控器无法遥控数字电视。如果是遥控器出现问题应更换遥控器,如果是机顶盒的故障,应维修机顶盒。

除了以上故障之外,光链路、主干网、分配网等各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引起数字电视的收看故障。

三、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存在的难题

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修难题也成为了农村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推行和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纵观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修的现状,也存在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

(一)数字电视维护后续资金不足

数字电视是一个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多,但收效慢的工业。网络触及面广,涵盖了规模大。可是,其后台的前端机房、路由交流设备、机顶盒和光缆杆线以及光纤接纳等设备的完善都需求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将光缆从城市衔接到城镇,然后从城镇衔接到农村乡镇,然后由村完成各个组的衔接,都需求许多资金的投入,而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也存在许多相对杂乱的难题,维护起来也不那么简单,不论是数字电视体系的任何一项出了毛病都需求消耗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而资金投入的力度不足也致使了数字电视维护必定存在艰难和空白。

(二)有关方针与法规亟需完善

关于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后期费用难题和有关职责难题都没有清晰的有关规则。作为新生事物的数字电视,其发展与推行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可是有关方针与法规的拟定和公布却没有跟上农村乡镇数字电视发展展的脚步,致使在农村乡镇电视出现故障需求维护时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

(三)中国广电网络人才稀缺

伴随着中国广电工作的发展强大,由于薪酬难题以及农村乡镇生活,很难引入专业人才,致使县级以下无法装备必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网络计划和网络管理以及光缆资本等高档专业人才稀缺。农村乡镇地区通常经济、科技都不发达,关于新式的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缺少专业的人才,呈现有关毛病维护难题时,很难找到适宜的维护人员及时处置的难题。

四、减轻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的主张

(一)加大资金投入

就政府而言,应当加大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毛病维护的资金投入,让广大农村乡镇在享用数字电视带来的五光十色的节目时也可以享用到出色的故障维护服务。在农村乡镇居民安装数字电视后,也能保证其后期养护中及时完美,降低数字电视故障出现的几率,降低因数字电视故障不能及时维护给农村乡镇居民带来的不便利。在遇到数字电视毛病时可以及时的进行维护而不被资金不足而困惑。

(二)完善相关职责制度

应当依据实际状况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清晰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的职责和义务,便于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防止各有关单位之间彼此推卸职责,,让农村乡镇居民吃亏。这样一来,在数字电视出现故障时,农村乡镇居民也晓得可以找谁处置难题了。

(三)引入更多维修人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推行高新科技的数字电视就有必要培育有关的人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难题,并及时处置难题。就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来看,有必要加大对数字电视故障维护人才的培育。对相关人才进行有关的培训辅导活动,培养有关维护人员,以便应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难题。

结论

有线电视的前驱光线传输,无方向传输,目标好、可靠性好,运用也便利,且服务有保证。新科技快速发展前进,电子测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替代了维修人员许多的繁琐工作,而且仅仅依靠通过实践,检修积累经验等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的需求。本文针对农村乡镇数字电视故障维护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一步发展科技,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的优势,丰富广大农村乡镇居民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欧凌辉.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保障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3).

[2]费国权.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有线电视.2011(08).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5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6

1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自身的发展优势

数字电视业务正在逐渐发展扩大,向着农村地区蔓延,这不但得益于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更是由于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从政策上,国家当前正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模式进行,这一趋势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且在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提供的业务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图像更加清晰。数字电视的推进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结合成政府、投资、用户共同负责的费用支出安排,不但用户的负担小,还能提供到比有线电视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服务。我国浙江省的某镇在试行推广中已经发展了数字化电视用户超过万户,效果十分显著。

1.2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发展的竞争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同时新崛起的还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势,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首先,与网络电视之间的竞争,网络电视业务在我国出现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网通、电信的IP网络,也已经有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等多家单位正式运营网络电视。

其次,与手机电视之间的竞争,手机电视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业务,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对手机电视也有相关的支持,对手机电视的运营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自身的移动电视业务发展。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加之现在使用终端产品的用户量大,使得手机电视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赞许,同时也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卫星电视接收机将信号连接到普通的电视,国家在政策上严令禁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务需求,卫星电视业务也将会得到发展。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对数字化电视的影响主要在于乡镇大量客户的分流和广告客户的分流。

根据国家制定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将逐渐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进而全面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我国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占有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只有将数字化广播电视推广到乡镇地区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必须要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打好基础,为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虽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乡镇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给数字电视发展更大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个性多样化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业务过去的发展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推进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各地乡镇的不同发展情况,在初装费、收视收费标准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对乡镇的数字化电视业务进行管理,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才能吸引当地的群众安装数字电视。同时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也要尽量多的结合三农方面的信息,例如融合当地特色的乡镇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汇总以及农业致富类节目等,这些都会受到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欢迎。

2.2 促进广大乡镇农村卫星天线安装的取消

在广大乡镇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家庭安装的卫星天线是非法的,需要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加以治理取缔,鼓励用户安装合法的卫星电视或者数字化电视业务。有了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取缔卫星锅的安装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这也是保护国家卫星信号的一项举措。

2.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化电视的科学化管理

在乡镇农村发展数字电视是丰富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为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支持,可以形成政府的主要考察业务之一,通过数字化电视的推广,政府和数字化电视经营主体共同致力于推广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检查和验收等,对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浙江省某乡镇也是应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

2.4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在乡镇地区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有线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一项服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手段,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收费是必须的,在收费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因此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监督检查措施,这也能够加快资金的回收,对进一步的推广和扩大服务也是有好处的。

2.5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也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建设中所建设的光缆具有超大容量,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推广。因此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服务基础,形成畅通的渠道运行,将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方面的竞争,但是结合乡镇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市场广阔,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必须是符合三农政策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乡镇这一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7

运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城管)提升乡村管理行政执法整体效能,建立数字化乡村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乡村管理系统建设。从严从细从快管理好城市。

推动乡村管理重心下移,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依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乡村管理架构。强化城区、街道、社区的自治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模式,争取市政府支持,向社区拨付基本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重新启动“门前四包”工作。实行乡村网格内的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和落实绩效考评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基础管理能力。

利用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的契机,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借鉴宜昌市城管局做法。争取市政府尽快成立乡村综合管理委员会,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为副主任,构建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大城管”格局。

调整了运行软件,切实推进“乡村垃圾处置费代缴”改革工作。今年已拿出利息监审意见。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法草案。年依照省物价局、省住建厅专题督办会要求,迅速组织实施。

分布实施”工作思路,启动乡村管理行政执法局申报工作。依照“一次报批。拟定在潜江城区实行相对集中奖励权工作申报方案,按“先上市长办公会,再上市委常委会,向市人大汇报后,报省政府批准”工作流程推进,整合乡村管理资源,推行乡村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奖励权工作,整体提升乡村管理水平。

加快专业市场、环卫设施的建设速度,完善乡村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政府加大乡村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为乡村管理发明必要条件。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8

2011年省广电局科技处在我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及临近的卫华、卫国、卫星等三个村实施了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的试点工程。工程建成后得到了当地广大赫哲村民的好评。2013年8月在百年一遇的洪灾袭来之时,村村响广播平台成为了动员、指挥、调度抗洪大军的有力技术平台、指挥中心、宣传阵地。作用非常明显,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015年省广电局科技处在我市范围内将“村村响” 应急广播系统工程全面实施、应用。

一、系统概述

同江市有线电视网络除少量村屯外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具备较好的广播网络基础。但由于租用的网通光缆并非按行政^划敷设,因此镇级广播需借助IP网络将广播信号和控制信号送到同江市总前端,后通过调频调制器将信号调制后混入同江有线电视网络。

另一方面,系统将借助即将建设的同江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同江应急广播节目(无需增加额外频点和基站,也不会影响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仅仅利用空闲的带宽资源),实现有线和无线结合,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有线网络无法确保信号可靠传输时,真正在应急时实现应急广播播出。

针对部分有线电视信号尚未通达村屯,系统将小范围建设模拟调频发射系统,尽可能实现广播节目全覆盖。还有极少数量的村屯有线和无线都无法覆盖的,将利用电话、短信等通讯方式实现应急时的广播节目通知。

二、系统核心定位

1)基层政务信息平台(镇、村)

2)中央、省、市人民广播电视台节目转播平台

3)市自办节目的文化宣传平台

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

三、系统主要特点

1)以市为单位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实现市设播控中心、乡镇设广播站、村设广播室的三级设置。

2)在日常播出状态下实现各县、镇、行政村广播的直播。

3)在应急广播状态下,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以可寻址方式实现各级应急信息的插播。采用上级优先和应急优先的双重优先级别模式,确保重要、重大信息不漏播、不错播。

4)调频和IP相结合。依托有线电视网络,采用有线电视与调频广播共缆传输,镇级与市级采用IP技术方式将镇级广播内容传输至市总前端。

5)调频广播与智能播控相结合的技术模式,具备较完善的抗干扰、防非法插播、防盗播等安全播出技术措施,确保安全播出和智能管控。智能播控部分采用调频副载波技术标准。

6)模拟和数字广播技术相结合,确保紧急情况,通过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真正实现应急广播播出。

四、系统配置

市机房配置:同江市机房主要由音频工作站、周边音频设备(调音台、播出卡、话筒、切换器)构成的音源处理系统以及智能广播播控系统、模拟调频信号传输处理系统、以及数字信号传输处理四大部分构成。

乡镇机房配置:乡镇机房由镇级音频工作站、智能广播控制器、数字音频编码器等构成。

村屯机房配置:村屯设备主要由智能广播接收控制器、音频功率放大器构成接收终端:乡镇街道所在地安装部分智能广播音柱、村屯主要安装高音喇叭。

五、系统框架

(一)应急广播系统图解

1)、同江市广播中心机房示意图(图1、2)

2)、乡镇广播机房示意图(图3、4)

3)、村屯机房示意图(图5)

4)银川乡、金川乡、临江乡无线调频发射(图6)

5)有线和无线都无法覆盖的村屯(街津口乡卫垦村等、三村镇八屯等)(图7)

(二)、应急广播系统方案说明:

1)、市级播控系统技术说明:

县级机房设备主要由音源设备和传输设备(沿用之前2011年采购的设备)组成。在音频工作站和智能切换器的统一管理下可实现县自办节目和上级节目的自动切换以及定时播出。音频信号通过县主频调制器与有线电视信号混合后送入市局的1550光发射机传送至全市。通过设置智能编码控制器中的流程管理,可实现全市广播系统定时、定点、定节目、编程广播、全智能无人值守功能。市机房也可通过智能编码控制器实现对某个乡镇、某个村屯的单独广播。

另一方面,将同江广播节目和应急广播节目同步送入同江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前端的复用器,实现模拟、数字同步传输。突况可以实现有线网络光缆或链路设备中断时,通过地面数字无线信号实现应急广播。

2)、镇级播控系统技术说明:

当镇里需要对全镇或某个村进行广播时,可利用镇机房的智能广播控制器以及数字音频编码器将镇级广播内容和控制指令通过同江市党政网或IP因特网传输至同江市机房,总前端将送来的相关音频和指令送入相对应的调频调制器,混合进入同江市有线电视网络送达至各村屯。

3)、村级播控系统技术说明:

村机房的设备平时处于自动收转状态,当接收到上级信号时,自动开启音频功放电源,播出广播节目;当上级信号关闭后,自动切断功放电源。当村里需要播出自身广播时,可切换至本地档,通过话筒或DVD播放器播出本地节目。

六、村村响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9

问卷中以1-10等十个数字来测评专家学者们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统计数据如图表一。

表一:

附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乡村治理和现行乡镇体制是不满意的。以6为中间线,63人当中,选择6的5人,占7.9%;选择6以下数字的51人,占80.9%;选择6以上数字的只有7人,占11.2%。值得一提的是,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人不在少数,共9人,占14.2%,而满意度高的9、10两个数字没有人选。

(二)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

专家学者们认为的乡镇政府各项职能发挥情况依次排序如表二。

表二: 乡镇职 执行党的路

能发挥 线、方针、 完成上级

情况评 政策和上级 人民政府 维护 从事 管理 从事 促进 保护公民、

行政机关的 交办的其 社会 经济 社会 公共 文化 其他组织

命令、决定 他任务

稳定 建设 事务 服务 建设 合法权益

人数

53

52

47

32

29

11

9

7

百分比

84.1%

82.5% 74.6% 50.8% 46% 17.5% 14.3% 11.1%

统计结果表明,对乡镇政府在执行路线、上行下达、完成任务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其认同度均超过了50%。但对其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从事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不高,其认同度均在20%以下。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乡镇政府的转型尚未完成。

(三)促使乡村治理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乡镇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是: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3、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在公益事业和处理负债方面陷入困境。详见表三。

表三: 当前乡 机构臃

乡镇政府

取消农业税

乡镇与站

镇存在 肿,财政 职能转变

后,乡镇在

所责、权、 体制障

乡镇政府 村两委

的主要 供养人

滞后,公共 公益事业和

利不统一, 碍,党政 缺乏权威, 交叉任

问题 员过多

服务能力

处理负债方

相互之间

关系难

在群众中 职后,乡

较差

面陷入困境

的关系

以理顺

威信不高 镇工作

难协调

难度大

人数

46

39

32

20

18

16

6

百分比 73%

61.9%

50.8%

31.7%

28.6%

25.4%

9.5%

从分析来看,专家学者们认为促使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乡镇政府财政拮据日益显现,乡村治理模式难适应,持这种看法的达47人,占74.6%。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呼唤。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和乡镇政府的职能未能随着市场经济而转型,持这种看法的达41人,占65.1%。其三是乡村关系的乱象。党政关系、条块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诸方面的不协调,持这种看法的达39人,占61.9%。其四是村民自治的困惑。缺少自上而下的配套,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达33人,占52.4%。其五是土地保障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出现种种矛盾和纠纷,持这种看法的达30人,占47.6%。

(四)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与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据统计,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依次排序如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三是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乡村矛盾;五是解决土地纠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抓好基础教育,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八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详见表四。

表四:

解决土地

当前 发展农 加快 完善保障 维护社 纠纷,实行 抓好基础 农村城镇 防止

农村 村经济, 乡镇 体系,解 会稳定, 土地制度 教育,搞 化、农业 农民

工作 增加农 政府 决农民后 化解乡 改革,提 好乡村文 工业化,农 负担

重点 民收入 改革 顾之忧

村矛盾 高土地使 化建设

民非农化 反弹

用效率

人数

47

39

33

32

32

30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10

一、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整合内涵

媒介与信息素养是取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并列、并包的整合概念。媒介素养(MediaLteracyi)概念,最早于1933年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ankRymondLvisae)和丹尼斯·桑普森(DenysTompsonh)在《文化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andEvironment:TheTainingofCiti-nrrcalAwareness)中提出,随后,美国、俄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联合国也都关注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概念[3]。综合看,媒介素养意指公众的媒介接触、分析、评估、制作及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作和生产能力[4]。媒介素养根本上是一种能力,也同时具有教育意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teracyi)概念,于1974年由美国人保罗·泽考斯基(PaulZrkowskiu)在《信息服务环境:关系与优势》(InformationSrvicesEvironment:Rela-entionshipsandAdvantages)中提出,指涉人们捕捉、筛选、评估、交流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素质[5]。互联网时代,新媒介覆盖社会方方面面,传统媒体也从新闻转向信息传递与社会交往并重,这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并合实践呼之欲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为媒介与信息素养整合概念的提出者、推广者,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andI-nformationLteracyi,MIL),即公众接近、获取、理解、评估、利用、创造和分享各种信息与各种媒介内容的能力,这能够使之参与、从事个人的、职业的、专业的、社会的活动[6]。此定义也特别说明,媒介与信息素养是一组相互交叉的概念群,包括计算机素养、数字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图书馆素养、网络素养、影视素养等。媒介素养偏重于媒介使用维度,信息素养偏重于图书馆工具维度,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整合概念,更契合媒介社会化情境中的用户行为特征。

二、社交媒体时代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凸显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媒介教育浪潮以及我国对媒介素养的重视,是促发乡村青少年媒介与素养教育问题凸显的大背景。在大众媒介影响力不断扩大、扩散的实践中,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向来受到世界上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也从20世纪后期开始发现、倡导并积极践行。世界范围内的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教育实践,历经90年的发展,横向上可以分为欧美国家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等,纵向上可分为防御免疫模式、分析理解模式、破译建构模式。英国于1930年代将之纳入学校教育范畴。1990年代末,美国也将媒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中。我国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防御、进取、建设相结合,最早始于1980年代,多由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文献检索课程。2000年,我国正式将信息化纳入基础课程目标中。201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近两年,我国开始把影视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步骤试推行并逐步实施。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线上教学、公众互联网使用与参与等大大凸显,五部委联合文件,再度强调全面提升教育中的师生信息素养。在技术不断迭代中,媒介日益渗透入公众的现实生活与交往实践,相较于其他人群,乡村青少年群体囿于地理因素的羁绊与未成年人交往不完善的双重情境,其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伴随媒介化社会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成为包裹每个人存在的“气候”环境。万物互联、万物为媒,我们都处于媒介化、信息化的社会中。其中,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是青年学生群体,伴随网络的逐步大覆盖,农村网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网民日益增多。就农村青少年媒介使用来看,在互联网带来学习、生活等诸多便利与积极作用的同时,因媒介与信息素养缺失所促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宏观上,乡村与城市间的媒介信息接触、使用与管理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中微观上,大量留守儿童的媒介依赖显著,网络安全与自我防护知识较为欠缺等。面对这些问题,针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特点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应时之课。上网技能之外,信息甄别管理、防止网络沉迷、互联网自我保护等媒介素养知识应成为必修内容。基于此,农村青少年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变得迫切。

三、社交媒体时代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效用

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乡村现代化教育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是时代声音。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扮演了环境围绕、基础底座的角色。因而,对于乡村青少年进行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既具有应时意义,又具有应用意义。

(一)宏观维度:助力数字乡村与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

农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贴合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乡村信息化深入推进等政策思想。近年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同时,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强调并加大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青少年是觉醒力量、破解力量,更是振兴力量,作为新农人的主要培育对象,乡村青少年是建设新型农村的关键力量。因此,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乡村数字化建设,更是实现乡村教育信息化、数字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二)中观层面:延展乡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

社交媒体的勃兴,让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既包括媒介与信息获取、媒介与信息使用、媒介与信息管理等外在层面,还包括媒介化社会交往维度。这缘于,媒介作为人类交往的前台,已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展示窗口和重要工具。因此,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不仅仅是获取、使用、评价、管理等外层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媒介与社会交往、媒介与社会互动、媒介与社会公共生活等连接知识的传递。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作为整合概念,自一开始使用,都将媒介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连接点,在媒介与信息专业技术知识之外,重视媒介社会学视角,以此指导乡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这将对他们未来工作、生活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和关键意义。

(三)微观视角:优化乡村青少年的数字能力

社交媒体时代,人人日常使用媒介与信息,形塑自身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并构建与他人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与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媒介与信息素养包括媒介知识、媒介使用、媒介评价、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数字化学习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对于农村学子来说,家庭引导管理相对不如城市,学校和老师成为他们可依赖的中坚平台与力量。某种意义上,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扮演了核心角色,具有关键作用。乡村学校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将直接在课堂内外引导、启发、影响乡村青少年。学校在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中,会将新技术环境、新媒介知识、新媒介交往等输入到学生知识体系中,这不仅会向学生传送全面的互联网接触与使用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管理与延展。如此而来,丰富媒介教育内容、拓宽信息教育视野,不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评估、创建并利用媒介与信息技术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其他核心素养的塑形。

四、社交媒体时代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提升路径

乡村政府管理机构、乡村中小学校、乡村教师是青少年媒介与信息培育的中坚力量,地区、学校、老师,作为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三维,分别扮演着顶层设计、中层管理、微层执行的不同角色。

(一)做好顶层设计,夯实“超越数字鸿沟、兼具未来关照”的教育目标

宏观政策引领下的顶层设计,是贯通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全局的关键因子。在进行政策设计时,在地管理者应考虑到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独特面向:一方面,首先乡村青少年也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员,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未成年人的网络屏障能力与防御抵抗能力弱势明显,因此,培育他们需要更多补充新技术催发的数字素养与融合媒介素养等知识。另一方面,乡村青少年具有地缘特色,与城市相异,他们的培育更需要考虑农村特点:既重视网络与外面世界连接、打开交往新纬度等开放性意义,也要传递网络失范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等风险知识。为此,追寻新技术发展,跨越城乡媒体鸿沟、蕴涵农村青少年未来的教育观,是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重中之重。面对于此,从关键处、高处发力,事半功倍。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要贯穿到当地乡村信息化行动的目标定位、具体执行等方案设计中。在地方乡村教育振兴和数字发展中,管理者要重视乡村青少年媒介信息与素养培育,关照高等学校、农村中小学校等各个教育环节,为他们铺设政策性、理念性路途,并通过互动沟通、试点示范、城乡对接帮扶活动等可实践形式开拓乡村媒介教育的新土壤。

(二)转变中层管理,开拓全学科融入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较为滞后,形式单一,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现有媒介素养课程缺失,媒介素养多被等同于多媒体上课技术使用能力;信息知识和实践运用脱节;照搬城市模式,同质化突出,缺乏贴合农村现状与乡土特点的针对性教育;教学偏重资源的获取,信息使用与管理,人文性、道德性、素质性欠缺;学生的参与式与主动性不足。对于学校而言,要适时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全学科融合特征。现有中小学媒介与信息课程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在信息技术课中侧重计算机知识;二是在日常课程中利用新媒体形式。这都是侧重信息检索技术的传统设置,虽也有学校尝试媒介素养教育,但他们更多是将媒介、信息知识作为拓展元素,加入到日常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独立性不突出。移动互联的社交媒体时代,南方地区的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尝试将媒介相关课程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如:浙江省中学开展了传媒艺术特色课程教育,开展传媒艺术特色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艺术审美情趣和鉴赏创造能力。由此而言,一方面,乡村学校需要转变媒介与信息素养只等同于技术训练的单向度观念,意识到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立性、与其他学科的可融入性及交叉性。另一方面,学校要有条件、有能力保证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多形式开展,逐步践行从融合课程到独立课程的发展目标。

(三)创新微层教学,延展乡村教师自身素养与课程建设能力

乡村教师既是信息时代巨潮的感受者、体验者,也是农村学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引领者。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以立体、融合视野,不仅善用新媒体,会用新媒体,还能将媒介与信息素养视为重要能力,让学生既会利用新媒体,又能在生活中抵抗新媒体所带来的风险与危机。相较于城市,乡村教师的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更显短缺。媒介与信息素养知识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严重不足。为此,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乡村教师需要凝练、提高自身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能力,通过职后培训,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从意识、认识上发现媒介与信息素养对深度学习、未来发展的效用价值,加强数字素养知识,获得媒介专业知识、系统知识。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要紧跟社交媒体最新特征,“进阶”信息课程设计观念,课程设置既加大、加深媒介与信息素养的重量、质量,又明确、结合学生需求,同时还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最终促进培育实践的完成。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的留学生鉴于华工知识浅薄,办理了华工教育,颇见成效。大战结束后,主持华工的教育领袖比如晏阳初、陶行之等回国,创办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除文盲,做新人”办起了平民教育。从此,打开了对农民实施社会教育的大门。从1925年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浪潮,到30年代末达到高潮,抗战结束后走入低谷。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的加强。他们在发展农村初等教育、扫盲教育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虽然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有着各自的立场、目的,但他们有一致的共识:即农村是一个整体,要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的问题,教育必须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各种乡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教育为枢纽,这样,使得教育改革本身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诸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论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者们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实验的影响,都从实验入手,从1925年起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各种实验区已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实验区使乡村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广泛的提倡,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中,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便是潮流之一。蔡元培曾把社会的不平等归结为教育的不平等,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是改变这种教育状况的唯一办法,主张除正规学校外,应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美国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平民教育的参加者很复杂,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要求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有钱人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许多教育团体、教育家们开展了各种革新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种种平民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平教会根据前几年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以农立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萎缩、停滞、落后的状况,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社会的改革就没有希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和稳定社会。从这一点出发,平民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平民教育成为平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1926年10月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30年成立定县实验区,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逐步占据网络时代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充,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控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载体的多样性,数字化影像资料的大量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手工检索资料的难题,因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尤其是满足农村读者可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就能搜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3乡、镇农业资料室特点

3.1农业资料载体特点

农业资料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大学科。特别是各种动植物标本,由于专业种类繁多,农业文献资料类型多样化,资料室收藏不但有印刷型的纸质文献,还有非印刷品的实物标本资料,以及磁、光、电介质的资料如VCD、LCD和磁盘、光盘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农业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收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不但使广大农村读者更有效利用这些文献,还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彻底解决特殊文献难以实现的查检和存取难题,实现按需阅览和随机存取,同时还可提供多用户使用,不再受藏书量、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资料室网络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新的活力的。

3.2乡、镇农业资料室的特点

乡、镇农业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较集中于城区,而是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而农村读者居住较散,交通不便。许多村社距乡、镇较远,且农村读者白天还要忙农活,他们主要是夜间学习。农业资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收藏特点,即实物标本的收藏。这些标本不能像书刊一样借给读者,其定期展示的受益面也是有限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资料室更方便读者学习。

4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困境

4.1资料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服务意识不强,计算机操作技术欠缺

首先,由于受传统文献服务方式的影响,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仍然偏重于手工检索和局限于资料室收藏的印刷型文献的查找,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计算机知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加工、著录。

4.2资料室文献收藏形式单一,现代化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农业资料室仍然以印刷文献形式收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自动化系统。

5农业资料室管理的组织设计

负责制定农业资料室建设的发展、目标、方案、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争取更广泛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调控资源建设。根据各农业资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长、特点等因素,对信息建设进行合理的调配,解除资料室的后顾之忧,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切合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信息资源。

6对农业资料室建设发展的设想

6.1进行资料室网络信息组织设计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筑一套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模型。首先,建成单位农业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库,向全乡、镇广大读者提供农业资料查询、信息资源开发,大众目录服务,开展网上读书、光盘数据库查询和提供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6.2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库建设

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建设是实现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优质服务的首要任务,资源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本乡、镇农业文献资源库上,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6.3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社会上大量分散的农业信息资源,经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建库,形成大型的农业数字资源库,向大众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6.4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乡村的好处篇13

广电局根据《**县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吉学组发〔20xx〕3号)的安排,以及对广电事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于4月7日至10日,围绕“如何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采取现场考察、与乡镇干部职工座谈、个人群众深度访谈及对相关材料分析等方式。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广播电视概况及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

**县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83年,当年11月开通试播,位于县城东南方山梁上。发射塔高116.7米,为边宽1米拉线式轻型调频电视塔。台内设卫星地面站4座,分别收转134º卫星和105.5º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县有线电视台,始建于1995年,并与当年8月开通试播,20xx年进行光缆改造,现为光缆,电缆混合(hfc)网络,前端光缆传输为18芯+18芯+4芯。光接收机以下为电缆网入户。现开通26套电视节目,拥有2680户用户。设有卫星地面接收站三座,分别接收亚太1a(134º)卫星和亚洲3s(105.5º)卫星。

1992年起,在原有的6个乡级广播放大站的基础上,陆续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别斯铁列克乡、恰勒什海乡和**镇设立了5个乡(镇)广播站,设站功率为10-50瓦,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现有50瓦电视发射机一部、30瓦发射机2部、10瓦电视发射机4部、3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2部、1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这部分广播电视设备都是“西新工程”乡乡通广播电视配发的设备。20xx年后各乡广播无线发射机相继停播,改为有线电视传输覆盖,5个乡(镇)均建有前端设备,传输8-10套不等的电视节目。20xx年启动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1系统,在6个行政村安装了1+1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系统,20xx年村村通工程在2个村安装了4+2无线广播发射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县广播电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显著成绩,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极不协调,城市广播电视已逐步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农村广播电视还处在落后的初级阶段。**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其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各乡镇、村广播电视硬件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专用机房、设备急需更新和维修、没有办公室、办公经费没有保证。大部分村村通站点设在村民家中,乡镇广播站没有机房或把地下室作为机房。机房简陋、阴暗潮湿,条件差,需要新建,1992年以后配置的电视发射机已陈旧老化,未得到更新。因缺乏维护经费和技术人员,大部分乡镇广播站不能保证正常转播。

(二)无线电视覆盖滑坡严重。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县电视转播台信号覆盖范围有限,而各乡镇广播站的电视发射机,由于经费不足,无力支付最基本的电费和维护经费,已经基本处于停播的状态,目前只有**镇的4+2发射机在工作,直接影响了中央和自治区节目的转播覆盖,无线电视覆盖滑坡已成为**县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村村通”工程起点低,存在覆盖盲区和返盲问题。

由于受经费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村村通”工程开始是每个村只能收听 收看到一套广播和一套电视,后来是4+2模式,这与县城居民能收听到多套广播、看上数十套乃至上百套的电视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村村通”(指农牧民群众自筹有线系统)由于缺乏正常的维护经费,线路损坏严重,塔斯特村、章阿托干村的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处于瘫痪状态,出现“返盲”现象。

(四)体制不顺,运转困难。

1990年11月,新疆贯彻国家人事部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颁发<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人地编发【1990】5号),全面实行县(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乡镇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20xx年6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乡镇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xx】16号),《实施意见》第四条中“其他如农机、农技、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涉农和为基层服务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到乡镇管理”。根据《实施意见》,一些以县直接管理的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系,又演变回乡镇管理的体制。县(市)广播电视局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管理权仅局限于业务指导和技术维护,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和人财物事进行具体管理。

**县在“块块”管理体制运行中,乡镇财政困难,无力支持乡镇广播站的事业建设和维护经费,农村广播在低层次上运作,延缓农村广播的发展。乡镇“块块”管理,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播出和安全播出。“块块”管理的乡镇站,人员编制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条块分割,无统一规划,无统一技术标准,无统一网络,不利于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队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员编制属于乡镇,因此,广播电视局并未把乡镇人员素质培训纳入自己的计划,而乡镇党委、政府又无能力和经费培训其广播站人员,造成维护技术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的后果。

乡镇广播站工作人员普遍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影响广播的不间断和安全播出,我们在乡里调研时发现,各乡镇机房没有专人值机,大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承担着乡镇其他的工作,农忙季节脱离了广播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广播站的日常宣传和维护工作,同时也给安全播出留下了隐患。

三、提高农村广播公共服务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目的。因此,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件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农牧民群众盼望已久的民心工程。

(二)抓住“村村通”契机,尽快改善农村广电事业现状。

“村村通”工作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今年,我县有1352套数字直播卫星接受设施安装和51套“大喇叭”设施安装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后面貌。

(三)实施县乡联网工程,缩小城乡广播电视差距。

由于我县为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复杂,而居民多居住在低洼地带(山沟内),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难度较大。采用单一方式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可采用的方式有有线电视光缆联网、mmds、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和无线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人口相对集中或离乡、镇光缆干线较近的地方,采用有线电视光缆联网的方式到行政村和自然村;在边远农村、村落分散和人口较少的区域,尤其是牧业村,采用mmds覆盖,作为光缆有线传输覆盖的延伸和补充;对光缆延伸不到、无线覆盖不好的边远自然村,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新建独立网的方式解决。目前县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租用光缆的方式,将目前自办的25套有线电视节目和116套数字电视节目传送至5个乡镇,利用乡镇现有网络传送至用户端,使乡镇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电视节目,同时将本县自办的节目用无线发射的方式发射,使有线传输覆盖无法达到的地方也可以收看到本县的电视节目。工程实施完毕后,将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在有线电视网络传送中多使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乡级广播站节省大量费用。

(四)推行县乡广电垂直管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播影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广发〔20xx〕2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逐步理顺县乡广播电视事业体制,推进县乡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乡镇广电站队伍的建设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管理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稳定乡镇广播站队伍,要尽快推行县广电局对乡镇广播站的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县乡广电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整合开发农村广播电视资源;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和遏止不法分子破坏和插播。特别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县乡垂直管理体制有决定性作用,能够解决各乡各镇各管一片网的分割问题,解决规划、建设、营运、服务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问题。

(五)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丰富节目内容。

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采用数字电视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功能。一是数字技术使节目的收看质量更加清晰;二是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大幅增加;三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服务更加周到;四是数字技术使有线电视提供海量互动信息。20xx年8月起,通过租用光缆的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已经传送至我县,通过实施县乡联网工程,采用数模混传的方式,可将数字电视信号转送至各乡(镇),这样乡(镇)的有线电视用户在装备机顶盒后,即可看到数字电视节目。目前在数字电视推广安装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目前机顶盒的价格较高,农牧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大范围推广数字电视的难度还比较大,在地区的其他县市中,基本上是采用由县财政出资购买机顶盒,免费发放给农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二是5个乡镇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要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可以采取县、乡财政投入一部分,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投入一部分,在预收一部分线路维护费的办法来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政府主导是城乡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国务院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本服务水平”(〔20xx〕79号)。建立农村广播电视服务机构,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财政、人事、税务和农、林、水、电等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广电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城乡广播电视长期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