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未来趋势实用13篇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

中国总辐射量在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有所回升,但总体呈下降势。1956―2002年间,全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变化趋于和缓,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华北和华东地区,黄土高原中东部下降也比较明显。辐射减少可能与火山喷发、城市和工矿业发展引起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关,实际观测与数值模拟也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导致直接辐射的降低,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随之减少,减少的趋势是渐缓的,冬小麦比水稻的减少趋势更明显。

2、气候变化对热量资源的影响

近50年,除四川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下降外,全国大部地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每年0.16天。近47年,全国无霜冻期以每10年3.4天的气候倾向率延长。东北、西北积温增加明显。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以冬季的变暖最明显。区域分布为青藏高原增温最大,东北、西北、华北次大,其余地区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CO2浓度增加越多对温度的影响就越大,温度升高幅度越明显。

3、气候变化对水分资源的影响

近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每10年减少20~40mm,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mm。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降水变化分布基本一致,年降水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作物需水量发生变化。利用比较宏观和简化的内岛善兵卫公式发现温度升高对蒸发率的影响夏季大于冬季,北方大于南方。CO2倍增时,1月北方月蒸发率增加约 10%,南方增加4%;7月北方增加18%,南方增加约 10%。未来温度上升,在其他气象要素保持不变的情景下,华北地区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冬小麦需水量增加最大,棉花次之,夏玉米最小,业已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避极端气象和气候灾害风险,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气象观测年序列增长、气候变化或短期气候异常也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需要修改以往利用较少年数资料得到的气候资源的农业分析和区划结果;改变以往仅考虑热量和最低温时间来确定作物种植界线的做法,进而需要考虑气候变暖和变干的趋势给气候资源带来的影响。

1、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

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加密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调整种植制度,趋利避害,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趋利避害)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例如甘肃近些年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而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而在洪灾多发的两湖平原,通过发展早熟早稻品种与迟熟晚稻组合搭配错开洪涝高峰期,部分实现了农业避洪减灾。可见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调整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2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相信随着新的土地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土地的流转将会进入逐步加速的过程中,而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农村土地一旦开始逐步流转,无疑将会极大释放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潜能,势必会打破包括农产品价格在内的诸多现有市场构成要素的平衡。农业是社会之本,而价格是市场之根,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农产品价格发展趋势进行预判,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波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土地流转与农产品价格关系

(一)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产品价格市场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既定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首先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只有将生产分散、经营零乱的散户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生产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农业规模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面积的合并纵横,更是对农业的内涵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土地流转是实现集成化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集成化农业是决定未来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集成化程度越高,农产品生产成本越低,价格越有优势。

(二)土地流转为强化食品安全提供可能,影响未来农产品价格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然而仍有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毒生姜、毒大米、膨大西瓜、染色柚子等事件导致农产品价格多次出现不规律波动。究其原因,既是食品监管职能部门失职、食品经营者缺乏道德良知,也是食品生产原材料的源头――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杂乱无秩序所致。因此,有必要通过土地流转,将农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中央涉农文件多次强调,国家对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经营给予适当的行业许可和保护,这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行业进入门槛,通过市场竞争自然淘汰那些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的“小产能”。

(三)土地流转直接关联农业补贴,影响农产品源头成本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已经涉及多地区、多种类,补贴的范围和标准也逐步提高并不断完善和规范,如部分地区已经积极改进和尝试由原有的按种植面积多少进行补贴转变为按照粮食产量总数补贴、按照粮食等级补贴,提高了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加大补贴力度,这将有效促进土地流转的推进,降低农产品经营者的生产成本。

按照中央对农业补贴的原则,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规范化农产品生产方式将是农业补贴的最大受益者,从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到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报废农机更新补贴等,农业阶梯化差异补贴将使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大户获得更多政策补贴,减少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四)土地流转后农产品供求结构改变,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确定性加大

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消费农产品方式从原有的自给自足转为市场购买,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加大将直接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农产品价格面临需求拉动型上涨。因此,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必将导致大范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

同时,流转后的土地未必都仍从事原有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如流转的麦田可能变为稻田,流转的果树土地可能转为鱼塘养殖,有些甚至还可能完全偏离农业生产领域,即“非粮”土地比例有可能提升,这些都增加了未来农产品市场结构、总量和价格的不确定因素。

(五)土地流转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相互联动

土地流转过程中较难确定的是流转价格,其与地理位置、土地质量、用途种类、农产品产量等非标准化因素相关。适宜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产量较高、生产风险小的土地流转价格自然会高,流转后,生产出的农产品价格自然会将较高的土地流转价格涵盖其中,该农产品的最终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同样,市场普遍认同且盈利较好的农产品,其适宜种植和经营的土地流转价格势必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提升。以2014年2月12日国家公布的201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为例,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较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农产品收购价的提高自然会提高相应种植土地的流转价格,反之亦然。因此,土地流转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是相互制约的联动关系。

二、土地流转后农产品价格趋势分析

(一)从土地流转规模判断价格趋势

经营规模越大,规模效应越显现,生产成本越低;而与此同时,较大的经营规模其管理成本可能会在某个节点后加速度增加,生产风险会高度集中,农产品生产成本未必较低。以安徽界首市靳寨乡前郭村为例,2012年当地几个家庭以每亩800元联合流转500多亩种植小麦,成为土地流转大户,而由于管理不善,当年小麦长势较差,产量偏低,午季赔钱,好在秋季作物丰收,全年才得以勉强保本。

因此,从土地流转规模判断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影响不是完全比例相关,农产品价格还要受自然灾害、供求波动等非预见因素影响,即会出现边际成本上升大于边际收益的状况,导致规模越大成本越高。以目前中部地区的实际经验来看,20亩到300亩之间农产品经营规模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即符合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最大收益,东部地区标准比此稍高,西部地区稍小。换句话说,在此面积范围内,从土地流转规模可以判断农产品成本与价格波动的未来趋势。

(二)从土地流转率判断价格趋势

从土地流转规律上看,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率越高,其规模化经营程度越高,农产品价格越具有竞争优势。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农产品价格与土地流转率存在正向的线性相关,这是世界普遍认同的基本规律。

而我国农村土地广阔,各地区流转率高低不均,东部发达地区广东、浙江、江苏等部分地区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5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普遍不到10%。以西部山区和南方丘陵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根本不可能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茶山、果林、蘑菇种植等也无法实现现代化采摘,且日常仍需要大量劳动力,小规模、精细化经营才是更有效率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所以,简单地从土地流转率判断农产品价格并不科学,要充分考虑土地流转的区域性、时间性,不能一味按照欧美国家“以土地流转率高低判断农产品价格发展趋势”的规律照搬,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土地流转率高低判断农产品价格。

(三)从土地流转后农业补贴判断价格趋势

土地流转后,农业大户获得的农业补贴量是巨大的,以欧美国家的经验:农业经营者大多以成本价销售农产品,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获得收益,农业补贴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产品销售价格。我国农业为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补贴作为长期政策会持续执行,并且在逐步探索和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即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这将极大促进土地流转后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

2014年1月19日,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将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涵盖在内的多种农产品的补贴政策确保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使得土地流转后的农产品经营者有保障。

(四)从土地“非粮化”判断价格趋势

2005年3月国务院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但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种行业,将粮食种植转化为果树种植或奶牛养殖等“非粮化”经营并不违反相关政策,而“非粮化”的高低却直接影响具体农产品的未来价格趋势。

现有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利于粮食产品的生产,原因在于土地粮食单产提高有限,而农药、种子、化肥、人工等刚性成本逐渐上涨,且农资涨幅大于粮价涨幅,种粮效益减少,单纯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土地规模并不能增加收益率,改种收益较高的非粮作物是理性优化选择。因此,“非粮化”土地流转数量增大必将减少原有粮食的供应量,粮食类农产品的价格有上涨趋势。

同理,“非粮化”土地经营的农产品则会导致相应产品的供应量提升,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农副产品大量滞销,价低伤农事件频发。虽然国家基于粮食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台系列政策,防止土地流转后产生过度“非粮化”,但短期内,通过土地流转的“非粮化”程度高低,可以直接判断相当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势。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3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4

农业产业结构指农业内部及其与相关产业的构成关系,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即不同产业结构比重,我国农业部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四部分。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使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进行相互转化;农村中劳动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国内农业各子行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开始从只重视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转变,从只重视种植业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与农业产业化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却缺乏市场引导。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众多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也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因此我们选择以农业各子行业的上司公司为代表来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现状、经营绩效。农业部将我国的农业内部结构划分为四部分但上市公司A股板块中将农业上市公司分为农业综合、饲料业、种植业、渔业、林业5个子行业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我们对农业内部结构分析分为这五个子行业。

近年农业备受关注,涉及农业上市公司的文献也较多,主要是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及影响因素。目前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蔡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3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认为这一期间农业子行业业绩分化明显[1];曲建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31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得到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对影响业绩的主要指标值来进行提高[2];杨军芳、郑少锋运用熵权法对2006-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比较,指出农业上市公司三年间经营绩效水平不均衡,部分公司绩效值波动较大,部分公司快速成长的绩效并非来源于农业主业,子行业之间经营绩效值差异较大[3]。但描述不同子行业的绩效的文献较少,且层次分析法对权重的赋值主观性强,故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农业不同子行业的经营绩效。

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各子行业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多种,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从财务效益、资产质量、偿债风险、发展能力、市场表现五个方面衡量。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从盈利水平、发展速度、财务状况三方面考核。《福布斯》综合公司规模、销售业绩、盈利状况、资产和市值这几个指标。也有专家学者将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现有的关于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文献中所选用的指标大多是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来分析的,为了和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做一比较所以我们也从这5个方面出发,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相关指标在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中的作用和含义:①盈利能力。收益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企业财务结构的好坏,可以发现经营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帮助投资者制定决策,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三个指标。②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安全性、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责比率三个指标。③经营能力。一般指企业资产的周转状况,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利用效率,谋求等量资产创造更多的效益,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④成长能力。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就是对企业扩展经营能力的分析,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⑤股本扩张能力。是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每股净资产越高, 表明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投资价值相应越大包括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三个指标。

2、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农业上市公司是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所界定的农林牧副渔A股上市公司。本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度报告为参照依据,西部证券中农林牧渔板块2013年A股上市公司有60家,我们选择了2010年、2011年、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剔除掉这三年中不全不合理的数据,最终选取了50家农业上市公司,其中林业6家:中福实业、安永林业、福建金森、吉林森工、ST景谷、XD丰林集;饲料业12家:康达尔、正虹科技、新希望、天康生物、天邦股份、正邦科技、海大集团、大北农、金新农、唐入神、中牧股份、通威股份;农业综合16家:农产品、罗牛山、顺鑫农业、千足珍珠、民和股份、圣农发展、华英农业、益生股份、雏鹰农牧、大康牧业、亚盛集团、金健米业、冠农股份、新农开发、福成五丰、新五丰;种植业9家: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中农资源、敦煌种业、万象德安、香梨股份、新赛股份、北大荒;渔业7家:中水渔业、獐子岛、东方海洋、百洋股份、开创国际、大湖股份、好当家。

3、数据相关性检验、公因子提取及3年各公司因子得分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对这50家公司三年的指标值进行相关性检验,利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方法,我们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三年的KMO均大于0.5。对2012、2011、2010年的财务数据指标运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及比较

2010-2012年间各子行业在综合绩效、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方面的比较与趋势发展如表1、2、3所示:

盈利能力:林业的盈利能力三年均处于末尾,2011-2012年急剧下滑;饲料业三年的盈利能力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的赢利能力持续上升;种植业的盈利能力仅次于渔业。

偿债能力:林业、渔业的偿债能力持续上升;饲料业的偿债能力三年都处于末尾且变化幅度不大;农业综合、种植业的偿债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经营能力:林业的经营能力连续三年落后于其他子行业,且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业的经营能力连续三年领先且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如此之高的经营能力说明其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高,资产的周转速度快,等量资产创造的收益多;种植业的经营能力仅次于饲料业;农业综合的经营能力低于饲料业和种植业且缓慢上升;渔业的经营能力仅高于林业,且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成长能力:总体来看各个子行业的成长能力均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转折点基本在2011年。林业的成长能力总体次于饲料业,先急剧下降后又急剧上升;饲料业的变化趋势与林业相反,先上升后下降;农业综合三年的成长能力落后于其他子行业;种植业处于平均水平,变化趋势持续走低;渔业仅高于农业综合,先下降后上升,上升的幅度大于下降的幅度。

股本库扩张能力:林业与种植业的股本扩张能力不相上下,落后于别的行业,但林业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种植业缓慢上升;饲料业的扩张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农业综合刚好处于平均水平,落后于饲料业、渔业,呈持续下降的态势;渔业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三、总结

1、总结与建议

本文主要以2010、2011、2012年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依托分析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子行业的经营绩效现状,得出如下结论:(1)饲料业的经营绩效最好,经营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最强,成长能力波动幅度大,偿债能力落后于其他子行业,说明该行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增强其偿债能力是当前饲料类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首要因素。(2)渔业的经营绩效从2010年到2012年有了提高,2010年排名第四,2011年仅次于饲料业排名第二,但渔业只有盈利能力高于其他子行业,其余各方面能力均居中,渔业应该突出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3)种植业2010年的经营绩效仅次于饲料业,排名第二,2011年排第三,2012年排第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位列第二,说明该行业经营管理能力强,但其股本扩张因子三年都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该行业应努力提高其扩张能力及其投资价值。(4)农业综合的经营绩效居于中下位置,2010年排名第三,2011年、2012年下降至第四,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股本扩张能力连续三年均处于平均水平,成长能力是其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可通过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以此扩大市场规模、利润、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率等来提高其自身的成长能力。(5)林业是发展最落后的子行业,林业在经营绩效总排名中连续三年都处于最末位,突出问题为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差,偿债能力高于其他子行业,成长能力不太稳定,变动趋势大。总体而言林业类上市公司仍较落后,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提高。

2、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农业子行业的划分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及金融证券机构对农业上市公司所属的子行业划分不一致;②数据方面,我们只选取了三年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只反映了这三年的经营绩效发展情况,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③本文未能准确指出各个子行业当前的突出问题与优势,也未能指出各子行业未来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向,政策扶持对各个行业的经营绩效状况的影响,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蔡蓉.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曲建华,崔岩,应纪来.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DEA评级[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3]杨军芳,郑少锋. 2006――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比较[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5

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此,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正式建立,植物种业进入一种全新的新品种保护模式[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在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促进种业技术创新、提升种业投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8]。

天津市素来有种植水稻和蔬菜的传统,水稻和蔬菜新品种研发水平全国领先,农作物种业已成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9-13]。《条例》实施以来,天津市政府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非常重视,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再加之育种机构和育种家的不懈努力,植物品种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品种权申请总体分析

与京、沪相比,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总量较少,但质量较高。2002年至今,天津市地区植物品种权申请数量累计达90项,与北京申请总量(865项)相差甚远,和上海(195项)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天津市品种权授权率达33.3%,略高于上海(29.2%)和北京(27.6%),而与全国平均水平(40.3%)还有一定距离。

从变化趋势来看,如表1所示,2002―2012年期间,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1项增加到2012年的27项,其中2010―2012年申请数累计达到总申请量的54.5%。这反映了近年来天津市呈现出种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多,育种机构和育种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8]。

2 品种权申请主体分析

目前,本地科研单位仍是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的主力军,尚未有外国企业申请和多家机构共同申请的模式出现。天津市品种权申请主体由本地科研单位、本地民营企业、个人、本地高校和外地企业构成,2002―2012年期间申请数量累计分别为59项、20项、7项、1项、1项,占总数比例分别为67.0%,22.7%,8.0%,1.1%,1.1%。此外,从授权情况来看,只有本地科研单位和个人的申请被予以授权,且科研机构的最多,占总授权数的75%。

从变化趋势来看,天津市品种权申请主体格局有向以本地科研单位和本地民营企业为主的变化趋势,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天津市最早提出植物品种权保护申请的是本地民营企业。2006年本地科研单位开始申请品种权保护,并一直保持主体地位,但在2012年随着企业申请数量的陡升,科研单位的主体垄断地位被打破。同时,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主体由最初的本地民营企业申请,逐渐发展成为本地科研单位、本地民营企业、本地高校、本地个人、外地企业5种主体并存的格局,详见表2。

3 植物种类申请分析

截至2012年底,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主要为大田作物和蔬菜两大类。其中大田作物包括水稻、普通小麦、玉米、大豆4个类别,共计58项,占总申请数的65.9%;蔬菜包括黄瓜、大白菜、花椰菜、甜瓜4个类别,共计29项,占总申请数的34.1%;水稻、黄瓜、玉米的申请量位居前三,申请量分别为35项、18项、16项,分别占总申请数的39.8%,20.5%,18.2%。同时,从全国申请总量来看,花椰菜、黄瓜、大白菜最具优势,占全国申请量的比例分别为33.3%,27.7%,10.7%,详见表3。此外,目前只有黄瓜、水稻、普通小麦和玉米获得过新品种保护的授权。

从变化趋势来看,天津市新品种申请的植物种类结构日益优化,呈现逐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申请大类有由以大田作物为主向以蔬菜为主的变化趋势。2002年,天津市新品种权申请的植物种类只有水稻一种作物,截至2012年,天津市扩大到8种作物。同时,2012年蔬菜的申请量首次超过了大田作物的申请量,品种权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向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倾斜[14]。

从申请主体来看,水稻主要是由本地的科研单位和民营企业申请,申请比例分别达到54.3%和42.9%,本地高校申请量很少,比例仅为2.9%;普通小麦最早由个人申请,2005年以后全是由本地科研单位申请;玉米主要由本地科研单位申请,申请比例为62.5%,其余为个人申请;大白菜开始是由本地民营企业申请,2007年以后全由本地科研单位申请;黄瓜主要是由本地科研单位申请,2012年以后本地民营企业加入申请行列,且申请量很大;花椰菜、甜瓜全部由本地科研单位申请;大豆由外地企业申请。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现状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天津市农业自主创新活动活跃,呈现出申请数量不断增加、申请领域不断拓宽、申请主体不断丰富的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企业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预示着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在日趋完善。但是,通过对品种权申请总量、申请主体和植物类别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4.1 品种权申请数量偏少,授权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天津市植物品种权申请数量还未过百,在全国排名仅为26位,且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很大,位于四个直辖市的末位。同时,授权比例虽略高于北京和上海,但仍未超过35%,在全国排名仅列22位。这是由于:一方面与北京、上海以及农业主产省份相比,天津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活跃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对国内外育种机构、育种人才的吸引力较低,没有国外育种机构在天津提出品种保护申请,且外地育种机构也仅有1家。

4.2 品种权保护申请的植物种类过少

目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植物种类分为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果树、牧草及其他等六大类,共计93种小类。天津市品种权申请的植物结构存在不平衡,植物种类只有大田作物和蔬菜两大类,共计8小类,只涉及了不到9%的植物品种。这是因为天津市在花卉、果树、牧草及其他类别植物育种方面,品种优势不够突出;同时由于申报成本高、执法效力差等原因,部分机构仍存在重审定、轻品种权保护的现象。

4.3 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截至2012年,天津市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品种权总量达32个,超过科研单位申请的半数,从而天津市企业品种权申请总量共计52个,占天津市总申请量的59.1%,这表明企业是种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该体系还面临一些问题,如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集群优势不突出、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管理体制不顺畅、民营企业生物育种水平低等。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明确种业发展定位,做好种业发展规划,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立足“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部署,围绕“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尽快出台天津市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营造开放良好的科研、市场、金融、政策氛围,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种业发展环境。二是整合优化内外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大本土种业。扩大育种人才引进规模,拓展省际、国际合作,加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在生物技术、机械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方面寻求突破,提高育种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品种权保护意识,完善品种权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品种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条例》宣传力度,普及品种权保护知识,开展品种权保护申报培训;简化申报程序,建立天津市品种权保护专项基金,将品种权保护列为相关规定及优惠政策的主要考核指标;健全天津市品种权保护执法体系,加大执法深度和惩罚力度,开展专项联合执法专项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劲柏,侯仰坤,龚先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胡瑞法,黄颉,Carl Pray,等.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49-56.

[3] 周宏,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3-17.

[4] 赵志芳,韩启忠,宋淑敏,等.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效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9-21.

[5] 李道国,谭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发展中国家育种者创新行为的作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6(8):4-7.

[6] 王春艳,沈进,李成江.日本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南农业科学,2008(5):18-20.

[7] 展进涛,黄武,陈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育种投资结构的影响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49-54.

[8] 刘辉,曾福生,许慧.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投入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77-81.

[9] 宋治文,张要武,王晓蓉,等.基于SWOT分析的天津市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1-5.

[10] 刘学军,刘瑞符,孙林静,等.天津稻区水稻超高产育种[J].天津农业科学,1998,4(3):10-13.

[11] 霍文娟,王云,尹川,等.天津市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33-135,153.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6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现代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不仅要把中国的市场要牢牢把握还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还要把各种的高科技技术利用在农业机械化上,进行多元化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的学习世界各地区的人们的革命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2]

二、中国农业的开发趋势

2.1、从“ 平面式” 向“立体式”发展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2.2、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如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设置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全套先进的输送营养液系统及配套的系列设备,以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

2.3、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到21世纪,由于田地日益珍贵,发展与人类健康相协调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环保农业”尤显重要。一些农业专家将会精心设计, 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一座座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项愉快的工作。[1]

2.4、从“ 机械化 ” 向“ 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生产活力,尤其是在解决体力劳动上起重要作用。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2.5、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植物激素,这虽然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中国的未业农业,将进人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3]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因此,我心目中的未来农业拥有高度科技化、制度化、智能化的生产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7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种植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作物的组成比例和时空布局[1-4]。一个地区的种植结构是和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相适应的,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农产品市场需求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种植结构也会相应发生调整。

河北滨海平原区地处我国环渤海经济带中心区域,随着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和曹妃甸、黄骅两个新兴港城的建设,该区已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同时也为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只有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才能与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需求相适应,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为了解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结构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对该区1985—2010年种植结构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了该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未来该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及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滨海平原位于渤海沿岸,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处,主要包括冀东平原的丰南、 滦南、乐亭、唐海和运东平原的海兴、盐山、孟村、黄骅等8个县(市区) [5]。本区多为海积地貌,海拔低于5 m,地势低平。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8~12.6 ℃,积温3 800~4 400 ℃,无霜期180~200 d,年平均降雨量600~7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沼泽土、滨海盐土。土壤质地偏粘,耕性差,盐碱危害严重。滨海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盐渍化严重,有丰富的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盐碱化、淡水资源贫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2 数据来源及方法

数据来源于1985—2010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本研究选取丰南、黄骅、滦南、唐海1985—2010年数据分析河北滨海平原区种植结构变化情况。数据整理和计算采用Excel办公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滨海平原区耕地资源变化情况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会发生变化[6-7]。河北滨海平原区年末耕地资源变化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该区年末耕地总面积1985—2010年期间基本平稳并略有增加,这与该区耕地资源状况相关,作为沿海地区,该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可开发荒草地、可开发盐碱地、可开发苇地等。丰富的可开发耕地资源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障。河北滨海平原区有效灌溉面积1985—2010年期间缓慢增长,占年末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85年的50.66%提高到2010年的80.94%,提高30.29个百分点,耕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提升,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3.2 河北省滨海平原区粮食作物结构变化

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单产水平是一个地区粮食生产水平的两个主要指标[8-11]。从图2可知,河北滨海平原区1985—2010年期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总体平稳增长,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较1985年增加22.17%,随着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该区复种指数也由1985年的129.77%增加到2010年的155.77%,增加26个百分点,表明该区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保障。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来看,1985—1987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迅速下滑,其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85年的75.60%下降到1987年的58.38%。1988年,粮食播种面积又迅速增加,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提高到80.61%,剧烈的变动反映出粮食市场的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粮食供求关系发生转折,从供不应求转向阶段性供大于求局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剧烈震荡。1988—2003年间,该区粮食生产呈平稳下行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由最高的82.34%(1991年)下降到2003年的53.43%,反映出种粮比较效益进一步下降,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持续降低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2004年以后,国家陆续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作物的补贴力度,取消农业税,在多项政策作用下,粮食播种面积缓慢回升,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2010年上升到62.55%,反映出粮食生产受国家政策影响显著。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粮食作物所占比重不断变化。图3可以看出,2000年前,该区主要粮食作物所占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小麦、玉米、稻谷、大豆。21世纪以来,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其所占比重最高达到46.59%(2003年),之后有所下降,所占比重仍占农作物的35%以上,并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由2001年的35.65%下降到2003年的21.31%,2003年后,小麦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维持在30%左右;该区稻谷播种面积2000年前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5%左右,之后,由于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水稻田大面积水改旱,稻谷播种面积震荡下行,2004年后平稳发展,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维持在20%左右;该区大豆生产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3.3 河北滨海平原区油料作物生产状况

河北滨海平原区油料作物生产变化总体呈现缓慢下行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河北滨海平原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在1985—1999年间缓慢下降,由1985年的11.81%下降到1999年的6.39%,下降5.42个百分点;2000年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缓慢增长,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也逐渐恢复,2010年比重达到7.21%。从单产水平看,伴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该区油料作物单产水平持续增长,由1985年的1 320.5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3 628.59 kg·hm2,增长174.79%,产量水平大幅提高,效益不断扩大。

3.4 河北滨海平原区棉花生产状况

受病虫害危害、棉花需求不稳等因素影响,河北滨海平原区棉花生产波动较大[12]。由图5可以看出,河北滨海平原区棉花播种面积在1985—2000年间呈震荡下行趋势,棉花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85年的7.26%下降到2000年的1.66%,下降5.6个百分点;2000—2004年,随着棉花需求不断增长及抗虫棉品种的广泛推广,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播种面积迅速提高,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迅速提升到8.75%,之后,由于棉花价格下落,2005年以来该区棉花播种面积有所回落,基本维持在5%~6%区间。

3.5 河北滨海平原区蔬菜、水果生产变化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优化, 对蔬菜、水果的需求持续增长[13]。1988 年国家实施“蔬菜系统工程”以来,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迅猛, 河北滨海平原区处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域。面对京津唐及曹妃甸、黄骅港等新兴港城对蔬菜水果的需求不断增长,该地区蔬菜产业加速发展。从图6可以看出,河北滨海平原区蔬菜播种面积2000—2010年迅速增加,蔬菜播种面积所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16%提高到18.85%,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13.06%)。

冀东滨海平原区是苹果、葡萄、桃等水果的生态适宜栽培区,该产区的苹果、葡萄已列入国家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运东平原的金丝小枣、冬枣也列入该规划。河北滨海平原区水果产量2000年后迅速提高,2010年水果总产量是1991年的22倍。今后应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发展后劲。

4 结论与讨论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与核心,其目标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追求产量向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转变,从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战略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作物协调发展的转变,从满足人们的温饱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转变。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否则可能会受到资源要素的制约。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河北滨海平原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环渤海经济带中心区域,京津唐及新兴港城为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该区域有丰富的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达442 911.42 hm2,占滨海平原区总土地面积的45.5%,从分布情况看,可开垦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兴、黄骅等地,占可开垦盐碱地总面积的66.48%[14]。可开垦苇地主要分布在唐海、丰南、滦南等地,占可开垦苇地总面积的74%。该区域光热条件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该地区农业生产障碍因素非常严重,土壤通透性差、土质粘重、盐碱重、淡水资源缺乏、地下水质量差,这些是未来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面临的问题。

从该区域20多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来看,其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该区域特点的结构调整之路。为解决缺水问题,部分农田进行了水改旱的改造,高耗水小麦播种面积持续减少,雨热同季的玉米播种面积不断增长,为适应盐碱地土壤条件,耐旱耐盐碱的棉花、油料作物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伴随周边需求的持续增长,该区域的蔬菜、水果播种面积和产量水平都大幅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未来结构调整应注重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一般耕作条件更加恶劣,种植耐盐植物是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的发展趋势,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土壤修复力度,冀东平原应加强排灌,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盐碱危害[15]。运东平原碱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生产上应多施酸性改良剂来改良土壤。在种植调整上,对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维持在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5%~65%之间,要在提高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加大粮食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耕作条件,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维持该区域粮食产量水平。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可利用废渣、稻草等配制成简化营养土发展无土栽培,发展无公害蔬菜。在滨海重盐碱地区,选种适宜的耐盐高产经济盐生植物,将盐碱地真正开发利用起来,既可以有一定经济收益,改善生态环境,还可改良土壤。主要盐生植物种类有:可食用的黎、荠、枸杞、长刺酸模、沙枣等;药用盐生植物补血草、柽柳、补血草等;耐盐饲草西伯利亚滨藜、岌岌草、中华苜蓿、小果白刺等。

参考文献:

[1] 许越先,袁璋. 1998 年至2002 年全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初步分析[C]// 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李粉婵. 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05,33(1):3-6.

[3] 杨金深,孙丽敏.河北省1949-1998年种植制度演变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4):126-130.

[4] 张利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0-26.

[5] 孙进群,孙世刚,阎立波.河北省滨海平原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1,31(2):203-205.

[6] 张文华. 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2 ,30(2) :89-91.

[7] 岳禧庆,黄朝禧.武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58-62.

[8] 王景平,张晶.试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79-3379,33811.

[9] 王连弟,孙国兴,黄学群,等.发展粮食生产与改革耕作制度的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1996,2(3):43-46.

[10] 郝泽英. 近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减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5):3-6.

[11] 汪秀芬.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19-21.

[12] 王汉民,刘晓峰. 河南省棉花生产滑坡原因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4):57-59.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8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祝P主任回顾了“十二五”石化行业运行情况,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继续深度调整,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分析了“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展望“十三五”,行业的压力与机遇并存,每家企业都要重新明确自己的优势产业与主要发展方向,保持企业生存发展和国家产业发展相向而行、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管理处单炜力处长,介绍了2015年我国农药登记情况,从登记评审、产品登记、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农药登记工作动态。针对我国农药登记管理新变化,单处长特别指出,农药登记分两种情况进行评审,一种是新农药正式登记需要通过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登记;二是临时登记、非新农药正式登记、分装登记可以通过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登记。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研究员赵中华博士在“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报告中对我国农作物种类、病虫害种类、植物保护体系以及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绿色发展的要求,介绍了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

《农药快讯》主编柏亚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全球农药市场进行了回顾,分享了跨国公司的农药市场及产品开况。柏亚罗教授在谈到全球杀菌剂概况时指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分列杀菌剂市场的第1、 2位,占比分别为22.9%和21.2%。而SDHI类杀菌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杀菌剂,柏教授专门选取了氟唑菌酰胺、吡噻菌胺、氟唑环菌胺、苯并烯氟菌唑、氟吡菌酰胺等5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重点品种进行了点评。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段又生博士通过对行业大数据分析,介绍了全球农药销售情况、六大跨国公司的销售情况、我国农药市场情况,从行业整体、大宗品种、新品种及次新品种的详实数据中提炼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观点,并通过图表形式呈现了过去一年和未来农药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9

过去十年里,在巴西和阿根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资大量涌入这两个国家并帮助其增加耕地面积和作物产量。其中,阿根廷、巴西大豆和玉米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5%,经过十年的努力发展,巴西和阿根廷已经成功代替美国成为大豆的主要出口国家,在全球玉米出口供应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未来十年,全球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区域是南美洲和非洲。从北美到拉美,尚未开发的土地还较多。巴西可耕地面积1.68亿公顷,目前仅开发0.62亿公顷,尚有可开发土地1.06亿公顷。非洲现有耕地两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而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积3600万公顷,其中仅开发约510万公顷。赞比亚可耕地面积4200万公顷,其中开发面积仅占14%。非洲因水资源丰富具有较优越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非洲联盟已将农业发展列入发展非洲经济的第一重要目标。南美洲和非洲耕地面积的增加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供应的保证。

在这个增产过程中,因前几年粮食产量增幅不大,料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相对趋紧,随着非洲耕地的逐渐开垦,2015-2020年的粮食供应将相对趋于缓和。

分品种来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在粮食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少,导致小麦的耕地面积逐渐被玉米和大豆所取代。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大豆的耕地面积增加37%,玉米的耕地面积增加18%,而小麦的耕地面积则减少了8%。虽然去年俄罗斯小麦减产以及澳大利亚水灾导致美小麦出口旺盛、价格高企,进而导致美小麦种植面积在2011/2012年度将由5.36亿英亩扩大至5.7亿英亩,但随着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小麦产量的恢复,美小麦的种植面积随后将逐渐减少。

而玉米和大豆因在乙醇和生物柴油领域的使用日益增加,令这两种作物在种植面积争地中占有优势。美国农业部展望报告也预计美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在2011/2012年达到9200万英亩,并且在未来十年保持在9000万英亩之上。在未来十年,36%的玉米将被用于乙醇生产。而美豆的种植面积也将在未来十年由2010/2011年度的7740万英亩增至7950万英亩。

随着东南亚和印度人均收入的提高,豆油占食用油比重将逐渐增加,以部分代替目前东南亚和印度的食用油棕榈油和猪油的消费量。而豆油在生物柴油中的消费占比也将由目前的14.6%逐渐增加至16.6%。大豆和玉米用途的多样化令其在与小麦的争地中占有优势。

国内方面,近十年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22%,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近16%,因受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种植意愿近几年逐渐减少,种植面积也开始逐渐萎缩,本土油脂产业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我国政府的扶农政策趋向也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因素。

未来十年全球人口增速放缓,发展中国家生活质量提高令粮食消费增加

过去十年全球人口的增速约为1.2%。而由于发达经济体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预计人口增速将放缓至1%。其中,预计以美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年均人口增速仅在0.4%附近,全球人口的主要增长仍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的第一大国,人口增长率将由目前的1.5%逐渐放缓至未来十年的年均0.4%,而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也将由2%放缓至1.2%。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口收入将逐渐增加,食物消费水平和数量也将随之增长,这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粮食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按1%的人口增速计算,到2020年全球人口将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近8.5亿,几乎相当于北美洲和南美洲目前人口之和。人口如此迅速地增长,粮食供应增速是否可以跟上?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大米、粗粮的人均消费为630斤每年,而且此数字在近20年基本保持不变。笔者根据这一消费量计算,如果要满足未来十年8.5亿人的需求,那么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需要在未来十年增加2.68亿吨。虽然耕地面积发展的空间不大,但随着生物技术以及粮食单产的提高,预计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将增加3.5亿吨以上。

按照过去十年年均3.36%的增速计算,到2020年大豆产量需要增加近1亿吨来满足全球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巴西及阿根廷增加的大豆种植面积将占全球大豆新增面积的80%。未来十年,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料将增加近一倍,至2.3亿吨,基本可以满足全球的大豆需求。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天气因素助推粮价上涨

极端天气是推高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来自联合国环境项目的一份报告显示,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承诺效果非常不理想,全球气温可能会在本世纪上升4度。近40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总趋势,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另一方面,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出,导致全球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去年相继发生的俄罗斯干旱、澳大利亚洪水、阿根廷干旱、欧美暴雪天气,以及我国华北地区干旱等恶劣天气都和这两种现象相关。

太阳黑子的活跃度也将影响未来十年气候。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会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据相关专家预测,2011年太阳黑子活跃度将达到峰值,随后太阳黑子的活动逐渐转弱。

介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恶劣天气增多,未来十年农产品产量增加面临着不确定性,任何具规模的自然灾害都将左右全球农产品的供给并令市场产生对库存紧张的担忧,灾害成为未来市场推高农产品价格的潜在因素。而价格的上涨又将限制需求的增加,进而令农产品供需逐渐趋于平衡。

美元长期贬值趋势维护美农产品出口份额,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通胀压力

虽然近期欧债危机短期内可能导致美元对欧元升值,但美元因其结构性特点,长期将保持贬值趋势。美国向外输出美元的能力持续强于欧洲和日本,这便造成美国经常账持续逆差。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美元本身成为美国对外输出的最大商品。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也对美元长期走强形成制约。美元贬值将令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商品更具竞争力,导致美农作物出口在国际市场更受欢迎,推高美国农产品价格。

虽然美元长期维持贬值趋势,但2011年至2012年之间美元可能由于欧债危机以及加息预期而中期走强。

随着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美国的经济复苏势头逐渐转好,失业率也有下滑迹象。如美国经济企稳,美元加息来临将导致资金回流美国市场推高美元,短期会利空美农作物需求。

另外,据IMF预计,美国未来十年的GDP增速将维持在2.6%左右,快于欧洲的2%和日本的1.3%,这也是限制美元贬值的另一关键因素。

2010年6月,我国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二次汇改正式开启。截至去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为3.13%,同时市场也预计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约5%。汇率升值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控制通胀的又一重要手段,因人民币升值将降低我国农产品进口成本。预期未来十年人民币将维持强势,对我国政府控制粮食价格形成利好。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0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玉米机械化种植的趋势日益显著。加快推进玉米种值的机械化进程可以说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无论是玉米的种植方式还是最终的成熟与收获,基本都可以通过相关的农业机械来实现。然而,从目前我国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玉米的机械化种植还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否则势必会影响到玉米栽培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关于玉米机械化种植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玉米机械化种植的现状分析

从走访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农业机械开始应用到玉米种植、栽培与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来,但是尚未真正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功效,其主要原因在于:

2.1配套农业机械严重不足

玉米的机械化种植是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为有力支撑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的农业机械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当地玉米种植与栽培的基本需求,依然需要通过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玉米的栽培、管理以及收获等。

2.2农民自身综合素养不高

玉米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民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很多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于新鲜事物以及新技术的接受相对较慢,甚至会对一些新生的事物存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就为真正实现玉米的机械化种植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另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许多农民没有真正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要领,不仅无法实现玉米栽培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升,提升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2.3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未落到实处

农业机械的使用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玉米栽培的效率与效果,但是在初期是很难短时间见到功效的,尤其是购置农业机械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也给玉米机械化种植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随着一些相关农业机械购补贴的颁布与实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农业机械的购置成本,但是,由于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也并没有预期的理想。

3加快推进玉米机械化种植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加快玉米机械化种植的进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满足玉米栽培管理的需求

农业机械数量的短缺是制约玉米机械化种植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目前的玉米栽培依然是散户为主,农民为了降低栽培的成本,很难购置相关的农业机械,从而导致农业机械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另外,一些农业机械虽然投入到玉米栽培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但是实用性不强。这就要求再研发农业机械时,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使用条件,切实研究并开发实用性强、真正满足农民使用需求的农业机械。

3.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民综合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玉米机械化种植的实现程度。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尤其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农业机械使用对于玉米栽培管理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不仅仅让他们了解并接受农业机械,同时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要领和注意事项等。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不仅仅要懂得如何使用农业机械,同时要懂得如何维修,尤其是如何做好农业机械的日常保养,有效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命。另外,为了加快推挤玉米机械化种植的进程,可以定期举行农业机械展览会,不仅仅要详细介绍各种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就如何使用进行简介,这样便于农民更加直观看到使用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更加直观地看到农业机械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而更快地接受农业机械,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去。

3.3进一步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可以说是为了鼓励农民购置必要的农业机械而推出与推广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通过补贴政策,农民会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完成对农业机械的购置,并真正投入使用。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进步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为玉米机械化种植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自身员工的培训,不仅仅让他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真正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素养,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针对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农业机械固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切忌不能盲目引入农业机械,一定要实际当地的实际条件,如地理条件、环境条件等,选择恰当的农业机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业机械应有的积极效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玉米的机械化种植可以是必然的趋势,它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玉米的机械化种植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除了需要树立先进的理念外,还要加快引进农业机械的进程,充分意识到农业机械对于玉米栽培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而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农业机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祝福杰.黑龙江玉米机械化种植发展方向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1):3-4.

[2]吾斯曼•萨吾提.阿克苏地区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1

一、云南柠檬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柠檬产业主要集中在德宏州,德宏州的柠檬主要集中瑞丽市、陇川县和潞西市,这三个地方为主产区,其他县市为辅种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是柠檬种植的最适宜区,具有优质、早结、丰产,可反季生产、周年产出等特点。

自从1998年,州委作出创建150万亩绿色产业的决定后,引入红瑞柠檬公司,2002年省政府在瑞丽召开柠檬产业现场办公会,德宏州瑞丽市高度重视,快速推进柠檬产业发展,瑞丽柠檬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但在较长时间内,瑞丽柠檬基地建设粗放、缺乏科学发展理念,科技支撑滞后,导致后期柠檬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下。2004年11月,省政府在瑞丽召开第二次现场办公会,提出加强科技支撑,科学发展,稳步推进方针,柠檬产业逐步走上“产、学、研”结合的科学发展道路。截至2012年底,全州柠檬种植面积共4.903万亩,其中,瑞丽4.523万亩、陇川0.27万亩、芒市0.11万亩,年产柠檬鲜果8 000多吨,涉及种植户1万余户,实现产值3 000多万元。

云南的柠檬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政府政策的支持,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科院红瑞柠檬研究所的科技支撑,逐步完善柠檬产业链,目前已经初现成效。

二、云南发展柠檬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自然条件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绝对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7.3′~98.02′,北纬23.38′~24.14′之间。陆路距省会昆明752公里,距州府潞西103公里,为东起上海,西达瑞丽的320国道终点,是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的交汇处。

瑞丽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 394.8毫米,年平均日照2 33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具有发展柠檬种植的气候条件。

瑞丽地形结构为低山丘陵及低山河谷冲积盆地,丘陵地多为砖红壤性红壤,盆地多为冲积性砂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透气性较好,有机质含量1%~4%,pH值5.5~7.5,是柠檬产业化发展不可多得的地区。

同时根据柠檬生长发育所需自然条件:海拔800米~1 200米的区域,德宏最适合的地区约占全州总面积35%,使得德宏成为发展柠檬的最适宜区。此外,它也成为世界上柠檬种植最适宜的地域之一。

(二)政策支持

瑞丽从1998年开始发展柠檬产业,至今全市柠檬种植面积达4.903万亩,年总产量8 000多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2005年3月,由云南省农科院、龙头企业云南红瑞柠檬开发有限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建云南省农科院红瑞柠檬研究所。建立“国家柠檬试验站”,整合科技资源,建立研发团队,使柠檬产业走上了“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

为支持柠檬产业发展,瑞丽市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特别是近几年不断探索新的规范化种植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建立了品种园和示范基地,促使柠檬种植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云南柠檬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资源有限,出现新旧产业间的冲突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受甘蔗、橡胶、咖啡、茶叶、石斛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上涨影响,大部分农民挤入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种植,出现传统老产业与新产业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如出现退树植(苷)蔗、退树植(石)斛的情况。

(二)传统种植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柠檬传统种植方式基本依靠人力,拼体力,还容易判断错误,但农民大多习惯传统种植方式。更有部分农户怕影响收入,习惯性地在柠檬种植园内间、套种小麦、玉米等高秆作物,田间管理较差。还有部分农民因缺乏劳动力而对柠檬疏于管理,病虫害发生了都无法防治,造成大面积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柠檬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近年来柠檬种植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配方施肥、整形修剪、套袋、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变化,要求农民改变传统农作习惯。新的种植方式推广面临多重困境。

(三)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科技服务队伍人力不足,技术推广受制约

柠檬产业发展由德宏州创新办主管,而生产基地所需的技术服务和专业人才又多集中在农技推广部门,由于柠檬产业开发的管理机制还未建立,尚不能形成配套服务的合力。具有柠檬技术指导能力的人员匮乏,多数乡镇没有相应的柠檬技术推广机构、柠檬专职技术人员,村一级没有柠檬辅导员,技术服务网络难以形成,使柠檬种植技术的推广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四)品牌意识差

由于长期以来云南主要关注柠檬的生产和加工,忽略了营销体系的开发和升级,尤其是品牌营销的力度远远不足,使云南柠檬的品牌价值没有为柠檬销售带来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增效作用发挥甚微。德宏州虽已确定了“红瑞柠檬”品牌,但是品牌培育、打造滞后,销售网络有待进一步开拓和完善。大部分柠檬的包装上不打柠檬的牌子,品牌意识、品牌观念不强,缺乏对品牌价值的充分认识。

四、云南柠檬产业发展趋势

云南柠檬产业发展在经过了十年前的萎靡不振,到2004年的重新投入和定位,使得云南柠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厚积薄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利用云南柠檬上市时间滞后的错位优势,即8月份的市场空缺,错位发展。目前云南柠檬产业发展具有以下趋势:云南柠檬正在朝种植规模扩大化、基地建设国内外并举化、庄园化;科技研发合作化、创新化发展;产品加工深度化、品牌化;市场销售渠道国际化,标准化;消费市场国际化、大众化。

(一)种植模式

云南柠檬过去都是农户自主种植、自选品种、自行交易,呈现出种植比较分散,品种比较混乱,销售柠檬被压价的现象。未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规范化。云南柠檬种植将继续采用“企业+基地+科研+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柠檬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园,实现连片发展。瑞丽市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柠檬种植面积7万亩,将全力打造四个片区:一是沿320国道进行柠檬基地建设,打造柠檬展示区;二是以勐秀乡柠檬产业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构建柠檬休闲区;三是沿瑞丽市环山公路打造柠檬产业区;四是以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南帕嘎种植基地及武甸柠檬基地为基础,推动沿边境一线柠檬中缅合作区建设,全面启动境外柠檬种植替代工程,实现中缅农业一体化共同发展。

2.基地建设境内外并举化。2013年6月,瑞丽与缅甸双方相关企业签署了《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建设中缅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规划面积是100万亩,5万亩作为核心种植区,计划用10至15年完成建设。”2013年完成了1 000亩柠檬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种植;云南将以该基地为切入点,扩大柠檬产量,为云南深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料奠定基础。随着中缅合作区建设,云南柠檬种植基地将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形成种植基地国内外并举的局势。

3.柠檬园区庄园化。将产业发展与商业加工、物流连在一起,与旅游业、环境文化相结合,主打生态旅游。这是云南柠檬园区建设的方向,2013年2月云南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云南将以农业庄园为重点,建设100个高端精品农业庄园,大力发展农庄经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这项决策将推动云南省柠檬园区建设向庄园化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推动亚洲柠檬之都红瑞柠檬庄园建设,使柠檬产业与生态农业庄园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二)科研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柠檬产业过程中,科研的重点将是科技创新、改进品种、防治病虫害等,科技研发的组织形式是多层次合作。

1.建立柠檬的院士工作站。近年来,云南与国家柑橘体系岗位科学家和国家柑橘试验站开展了相关柠檬项目合作研究。今后,云南柠檬产业发展研究将与更多的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解决好对柠檬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繁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新产品加工和开发、市场营销等整个柠檬产业链存在的关键技术等问题。

2.云南省农科院与红瑞柠檬有限公司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依托云南省农科院红瑞柠檬研究所,主要开展品种、砧木引种筛选,脱毒种苗繁育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成熟期调控,贮藏保鲜及无公害食品认证研究,深入研究与开发柠檬系列产品加工工艺与新产品的技术路线等。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柠檬产业发展研究将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形式。

3.对外交流合作常态化。云南省柠檬企业和研究机构与美国、墨西哥等10余个柑橘(柠檬)主产国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与美国合作开展黄龙病方面的研究,今后,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将会不断加强,合作的频率也将增加,对外合作正在向常态化发展。

(三)加工产品多样化

云南柠檬加工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依据市场需求,加工企业生产柠檬干片、柠檬茶、柠檬鲜果片、柠檬果胶、鲜柠檬汁、柠檬果酒、柠檬醋等一系列适应广大消费者的产品,主要依靠的是红瑞柠檬有限公司。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升对柠檬的商品化处理及精深加工,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柠檬油、柠檬蜜酒、柠檬钙奶、柠檬浓缩汁、柠檬面膜等一系列具有潜力和效益的产品,此外,注重柠檬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

(四)国内、国际市场并举

市场是决定能否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重要环节。云南柠檬销售渠道在保持现有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渠道,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销售方式上,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拓展销售方式,利用一切合理渠道,打出“红瑞”品牌,销售云南柠檬。

(五)消费趋向合理化

从结构方面,云南的柠檬消费量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小的,但是云南的消费呈现“两级”分化的特征。一是以种植区的人们的消费,这些人的消费占云南消费量的大部分。二是将柠檬作为高档消费品,是云南富人的消费。产生这种分化消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水平和市场狭小是最主要原因。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前者消费的减少,后者消费的大量增加,其中深加工的产品消费规模迅速扩大。从偏好方面,由于云南整体消费水平要低于其他省份,所以云南的消费主要还是以浅加工的初级产品为主,辅助一些深加工产品。对于初级产品的偏好强,是由于人们看得到“这是由柠檬做的”,但是对于深加工的产品,人们的平时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观看产品原料配方的程度,所以存在“不知其所然”的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富人的消费倾向于精细加工的高档商品,平民的消费倾向于中低档的大众化商品。

参考文献:

[1] 杨思聪,岳建强,等.德宏州柠檬产业现状及主要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5,(6):29-30.

[2] 陶磅.德宏优质柠檬产业化发展思路[J].中国果业信息,2005,(2):16-17.

[3] 岳建强,楚连璧,等.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确保德宏柠檬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果业信息,2007,(11):22-24.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2

1 油菜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特点

使用机械化技术进行油菜的种植与生产,相对于传统的油菜种植技术来讲,是具有很大优越性的。其中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1 劳动生产效率高。在传统的人工种植油菜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工作日一共约为每公顷45-52天,而若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则仅需15-22天,节省了一个月左右的劳动工作日, 生产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1.2 使用机械直播的油菜长势较好。由于使用机械直播时油菜的开沟与播种深浅一致,种子分布较为均匀,因此与人工移栽相比,油菜的出苗率以及后期的长势都要更好,且产量远远高于人工撒播的种植产量。

1.3 收割时间推迟,提高了油菜的品质。减小了收割损失。人工收割效率较低,所需时间长,因此往往会提早收割。一般会在油菜八成熟时就开始收割,此时会有一些油菜还没有完全成熟,就会造成一定的收割损失。而利用收割机进行油菜的收获作业,一般在油菜九成熟时方才开始收割,能够极大的减少油菜籽的损失,且很好的提高了油菜籽的结实率和出油率,增收效益很可观。

2 油菜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机械化育苗移栽、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脱粒、机械加工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机械化育苗移栽和收获。目前国内在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制钵育苗、机械植保、秸秆还田、机械脱粒、机械加工等方面已有较成熟的技术,但在机械移栽和收获方面还基本处于开发试验阶段。

机械播种可采用油菜直播机、配小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浅旋耕条播机、普通播种机等机械完成作业。油菜直播机和浅旋耕条播机具有浅耕灭茬、开沟作畦、播种、施肥等多种工序一次完成的功能,可直接在未耕地上播种。

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一般采用育苗装置,将种子播入营养钵内,在一定条件下集中育苗,然后将育好的钵苗用拖拉机配套的移栽机或专用移栽机按农艺要求,将钵苗移栽到大田中。

机械收获技术国内目前尚不成熟,近年来研制的油菜收获机或在普通谷物联合收获机上进行加装侧割刀、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的间距、加长清选筛板长度等改进后的收获机进行联合收获,也可以采用分段收获的办法,用割晒机或人工收割后,用联合收获机进行固定拣拾脱粒。

3 油菜种植全过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目前的油菜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来看,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的适用范围较小,时序对机械种植方式的制约以及小型农田与大型机械作业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在此,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3.1 机械化作业的适应范围小

目前在油菜的种植技术中,人们更多的是研究如何提高油菜的品质与产量,而忽视了油菜品种在种植中是否适应机械化生产这一问题。例如油菜和甘蓝的杂交油菜品种能够提高油菜的生产产量,但由于其株型较大, 分枝特别多,且枝杈之间相互交叉,不利于机械的收割。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在选择或培育新油菜品种时,除了要考虑到油菜的产量与质量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该品种是否利用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最好选择半矮秆、抗倒伏以及植株紧凑、成熟时间一致的油菜品种。

3.2 时序对机械种植方式的限制

油菜机直播效率高,机具结构相对简单,农民容易接受。但在某些地区区,油菜前茬多为水稻,水稻收获后,采用机械直播油菜茬口偏紧;加之降雨影响,考虑到土壤墒情,留给油菜直播的时间较短。部分高产品种不能满足直播生长期短的要求。油菜的播期与产量关系密切,如果播期太晚,油菜冬前不能长到足够大的个体,不仅影响产量,还会遭遇冻害。

对此笔者建议选取耐迟播、早熟的油菜品种进行播期与产量的对比试验研究,探索时序与种植方式的最佳适应性。

3.3 小农业与农机高效作业的矛盾性

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生产和高效的农机作业之间具有天然的矛盾。创新农机服务体系,是现阶段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为此笔者建议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油菜种植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利用他们的技术装备优势扩大经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市场化路子,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作业面积;着重培育油菜机械化作业服务市场,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 油菜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瓶颈不仅在于配套机械的研制,更重要的在于油菜自身特点的局限性。由于油菜子粒较小,机械化播种面临着密度控制问题;随着粳稻播种面积的扩大,使得油菜机械化播种播期推迟,冬前营养生长量不足,不利于丰产架子的搭建;油菜是无限花序,角果成熟期不一致,单株油菜各部位角果成熟期相差较大,机械收割时,未充分成熟的角果不易脱净而导致损失率较高;油菜子粒轻机收时油菜籽与角壳分离困难,夹带损失、排杂损失率高。因此,仅通过机械工艺的改进不能完全解决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其最终的解决途径是在配套机械合适的前提下,选育适合油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油菜种植生产过程中,若能全程采用机械化生产必将能够极大的提高有油菜的种植效率。但从目前的油菜机械发展现状来看,油菜机械在移栽和收割方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农机产品,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农机制造水平,不断改进农业机械,解决油菜种植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同时,除了要改进机械性能以外,还要注意培育合适机械生产的高产量高品质油菜品种。

农业种植未来趋势篇13

一、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二、支持单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三、冠名单位: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四、特别协办:世科姆(中国)有限公司

五、协办单位: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六、承办单位: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七、会议主题:杀菌剂与作物健康解决方案

八、会议时间:2015年3月25-27日(25日全天报到)

九、会议地点:山东青岛(具体地点待定)

十、参会对象:农药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市场部经理、产品经理,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植保农技推广部门相关人士,农药经销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

十一、主要内容:

(一) 开幕式:领导及专家致辞

(二) 特约报告:

政策与发展

1. 《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及其对农药行业的影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刘绍仁处长)

2. 我国杀菌剂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李钟华秘书长)

3. 农药登记与再评价现状及发展方向(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宗伏霖处长)

4. 近年来杀菌剂进出口状况及走势分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张文君处长)

5. 近年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特点、趋势及杀菌剂应用现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梁帝允推广研究员)

研究与开发

1. 近年来国内外杀菌剂的研究开发进展(沈阳化工研究院 刘长令教授级高工)

2. 生物杀菌剂研发与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邱德文研究员)

3. 杀菌剂抗性的发生、发展及解决方案(南京农业大学 周明国教授)

4. 杀菌剂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袁会珠研究员)

5. 杀菌剂在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中的应用与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曹坳程研究员)

推广与应用

1. 水稻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药剂的优选(湖南农业大学 何可佳教授)

2. 蔬菜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药剂的优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李宝聚研究员)

3. 果树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药剂的优选(河北农业大学 曹克强教授)

4. 马铃薯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药剂的优选(河北农业大学 朱杰华教授)

5. 植物健康作用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应用与发展趋势(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6. 高性价比药肥一体化作物解决案的价值(世科姆(中国)有限公司)

营销与推荐

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业分析及国际营销规划(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杨斌研究员)

2. 辉丰股份咪鲜胺产品内销过亿的秘密(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兴林副总经理)

3. 其他品牌企业及其产品经验分享

十二、报名办法及参会费用:

1.会务费:凡即日起至2015年3月15日前报名并交纳会务费,注册费2000元/人,3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2200元/人(含会务、餐饮、资料等)。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2.团体报名优惠:每企业 4 人以上参会可享受团体优惠,1800元/人(含会务、餐饮、资料等)。

3.汇款方式:

(1)银行汇款:南通市农药市场信息中心(汇款时请注明会务费),开户行: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学田支行,账号:89061015201110000208

(2)邮局汇款:江苏省南通市姚港路35号(226006)《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收

4.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表(见附件,可登录“中国农药网(.cn)”下载),并请于3月20日前发传真、电子邮件或邮寄至《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

十三、 会务组联系方式:

1.《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顾旭东 电话:0513-83511876 (兼传真) 13706298456

王永崇 电话:0513-83511907 (兼传真) 15312629690

E-mail: .cn QQ:1603164617

2.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

郑永权 电话:010-62815908 13641115808?

邮箱:

袁会珠 电话:010-62815941 13621001605

邮箱: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委员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