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实用13篇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1

2.再创造素养,指的是创造性“复制”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整合各种媒体(文本、图像和声音)的现有的、相互独立的信息,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培养能进行合成和多维思考的能力。

3.分支素养,指的是驾驭超媒体素养技能。学会运用非线性的信息搜索策略并通过同样的方式从貌似不相干的零碎信息中建构知识。

4.信息素养,指的是辨别信息适用性的能力。在信息剧增时代,不但要学会搜索所需的信息,而且要学会去伪存真,数字环境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这种素养有关。

5.社会—情感素养,不但要学会共享知识,而且要能以数字化的交流形式进行情感交流,识别虚拟空间里各式各样的人,避免掉进互联网上的陷阱。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内容和途径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整体的环境更适宜阅读与学习。而且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质量也比较高。除了对内容有侧重,关注某一领域的高端信息资源外,还能够大量的吸纳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信息接收的速度快。正因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文献和信息,所以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这里学习,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弥补课堂教学局限的缺陷。

2.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3.素质较高的信息服务人员。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服务性与创新性要求,不仅是文献信息传递的多面手,而且是网络的导航员和管理员,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梳理和筛选网上信息,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对多载体信息资源能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序,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信息认识教育。信息认识教育主要是信息用户对信息看法、认识以及对信息的本质、价值和特征的认识,其核心是信息价值观念教育。通过对信息的基础教育,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信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树立的信息价值观,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从而产生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愿望。所以说信息认识的基础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综合、利用信息等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具有较强信息意识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如果信息用户信息意识淡漠,其信息需求不高,也不善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能消化吸收文献信息中的精髓,难以提炼出真知灼见和新思想、新知识,因此也谈不上进行知识创新的探索活动。

3.信息能力教育。开展信息能力教育就是要让用户掌握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信息组织方法,信息系统构成及其内容,以便使用户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才能将事实、数据、信息转换为知识,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知识创造。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的今天,应着重培养用户查找信息的技能,包括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要学习了解现代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文献信息源的利用。

4.信息道德观念教育。具有正确信息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准则的用户能在信息利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合理使用与开发数字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对策

(一)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新生教育

对刚入学的新生,图书馆应该针对其特点开展新生喜闻乐见的多形式的入学教育,指导他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和馆藏布局,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尤其是是对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教育他们认识到图书馆在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生活里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为他们今后利用图书馆打下良好的基础。西安欧亚学院将入馆须知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拍录成MV形式,得到了广大新生的认可,被网友评为“史上最牛图书馆入馆须知”。

2.文检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定期安排信息能力的基础培训。通过培训,重点让大学生获取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设备优势,让他们掌握不同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方法及途径,全面增强他们的信息能力。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检索课以适应高职学生学习模式为特点,“轻理论、重实践”的重点开展以铁路施工为主的土木工程类集束专业群信息检索,内容包括国际三大知名搜索引擎使用、特色搜索引擎应用、图片检索工具应用、特色数据库使用、“人肉搜索”的使用及价值评判、专利和标准文献的检索利用等多方面内容,侧重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二)发挥图书馆的导向作用

1.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数字素养进行培养

(1)对教师提供信息获取的培训

教师是教育的最直接传播者。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前端的学术信息和资料。同时也应该对工具书的使用、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辅导,使教师了解前端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主要的信息源。从而,再通过教师的宣传与指导,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目的。

(2)对馆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

网络环境下,大量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图书馆所收集的信息也面临着一个筛选、甄别的过程。在这里,图书馆员不再是仅仅起到看管书籍的作用,他们必须要能够起到信息导航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使他们在高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时学到一定的信息收集技巧。另外,现代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导航者,必须要对新的信息获取技术、新的信息分析工具熟练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

2.重视宣传,以先进文化占领学生头脑

图书馆还应该定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对信息技能的重要性、提高数字素养的途径、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大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杨明秀,刘秋林.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2006.1

[2]刘建平,黄宏伟,李作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1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2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①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②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③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3

在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上,我觉得除了当前学校和教师经常采用的禁止使用策略外,更应该考虑的是给予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引与锻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或者通过班级群弥补不在校时师生之间沟通的缺失,等等。学生在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个人学习发展的成就感的同时,往往也压抑了技术使用失范行为的概率。

同时作为一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我觉得家长在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巨大。我的选择是让孩子尽早接触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如和孩子约定上网时长,陪同孩子玩一些智力思维的游戏和学习型APP等。另外也希望学校要在育人目标中纳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而且将其贯穿于青少年学习成长各个阶段,利用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力量来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涵养的数字公民。

数字公民素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根植于“数字化”这个技术背景,二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对中小学生实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时,我认为应该注重四个“合”,具体如下:

第一,与学校管理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该在办学目标中整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具有“数字素养”,即学校的管理理念及业务运行方式应体现数字时代的特点。

第二,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应用是基础,因此建议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师示范长期濡染,或在一些信息化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应用锻炼。

第三,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应该置于数字时代社会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第四,与教师培训的“契合”。我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的知晓程度并不高,自身的数字公民素养和指导能力也不容乐现,这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因此需要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并通过教师串接家长和学生,营造一个协同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氛围。

(马建军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4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innovative abitity

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数字图书馆正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导读的摇篮。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其简单的定义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1]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大量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比较陌生,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不会使用大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快速的查找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二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信息,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大学生为满足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材料,应付了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首先是信息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往往只盯在教科书上,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专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的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其次是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2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复杂的检索语言,无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对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3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为现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呈现出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服务网络化、方式个性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字图书馆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基于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2]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在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除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等。数字图书馆也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如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CNKI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大大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图书馆拥有国内外文献和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提高的物质基础。

3.2.2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多种专业提供技术支撑,比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高校数字图书馆普遍加强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建设。在数字图书馆中,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了大型的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联机查询数据库等。借助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先进的网络设备、方便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技术的有力保证。

3.2.3数字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各种专业技术支撑,都是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提供的。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仅有图书资料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还包括一批熟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各种专业技术的相互融通,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数字图书馆所具有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这就为开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储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了人才优势。

3.2.4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优势[3]。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信息知识传授、信息技能训练的课堂教育,同时也是信息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强化的养成教育,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来深化。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无疑是这种养成教育的有效依托。数字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图书馆有开架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有可供检索和查阅信息的电子阅览室,有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网站,这一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4]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1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信息意识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使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首先在于能否在校园搞好信息宣传。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的条件,如:校园网和多种媒体宣传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栏、讲座和文献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信息意识深入人心。

4.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丰富的高质量的馆藏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来选购学术价值较高的、检索系统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针对学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收集具有学校专业特点的教学参考文献,自建一些特色数据库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按学科、专业和一定的专题或根据读者的要求搜索和重组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门户网站等。

4.3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方便学生利用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分散无序现象。大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在查找信息时,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下,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图书信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利用和加工一些信息。所以,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

4.4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创新人才[3]

数字图书馆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教育系列的讲座,如电子期刊、图书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外语能力培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讲座等。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图书馆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6参考文献

[1] 何艳群.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31-32.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5

结合数字媒介的特点,数字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能力

知识掌握能力指大学生通过对数字媒介知识的学习,能认识数字媒介的属性、功能、特质,了解数字媒介信息的产生方式、传播方式,理解数字媒介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而理性面对数字媒介信息。

2.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借助数字媒介工具检索、搜集信息,并且能清晰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储存、利用。通过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时刻保持对信息资源的新鲜度。

3.内容创建能力

内容创建能力是指大学生对数字内容的创建不再局限于转发与分享,重要的是能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创新(或可借助新颖的呈现形式),实现对信息创造性的表达。

4.交流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秉承合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工具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增进情感,且在此过程中能有效防范风险、保护自我身份与隐私。5.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利用数字媒介,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介工具在相应法律规范、道德伦理范围内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领域遇到的问题,或有效参与社会,助力解决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数字媒介素养基本内涵的界定,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69份,有效率93.8%。其中男生249人,占53.1%,女生220人,占46.9%;大一学生176人,占37.5%,大二学生156人,占33.3%,大三学生137人,占29.2%。根据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掌握相对片面,学习意愿较为强烈

数字媒介知识是学生理性理解数字信息的基础。调查显示,对于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选择基本熟悉、非常熟悉的学生共占78.3%。但对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变化、数字媒介信息的采编和推送方式,学生并不熟悉,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基本不熟悉和一般的选择项。对比发现,学生对日常用到的技术知识掌握良好,但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数字媒介的历史沿革知识知之甚少,影响学生对数字媒介发展的充分认识;对数字媒介信息采编和推送方式的不熟悉,不利于学生对数字信息真实意图的把握,影响学生对信息的理性辨识。虽然学生对数字媒介知识掌握不全面,但对继续学习数字媒介知识的想法比较强烈和非常强烈的学生共有86.9%,学习意愿比较强。

2.信息检索方式单一,易受其他信息干扰

学习生活中,学生利用数字媒介检索信息的意识比较强烈。但调查显示,获取信息的主要类别中,选择影音娱乐信息的学生占了91.3%,检索信息更多地出于娱乐目的。对学生信息检索方式的调查发现,有68.4%的学生依赖百度、搜狗等引擎,而在人民网、央视网等网站以及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学生占了很少一部分。对于英文信息,有71.4%的学生表示因看不懂英文,不愿去点击阅读。信息检索方式暴露了学生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权威。检索信息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偏离检索主题,选择经常如此和总是如此的学生共占34.3%,这表明学生易被其他信息吸引,注意力易被分散。

3.内容创建形式简单,规范意识相对缺乏

内容创建是学生参与数字媒介生活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微信、QQ社交平台上。调查显示,学生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信息浏览的人数比例最多,达88.7%,而进行信息创作的比例仅有20.5%,在参与创造方面学生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文章信息引用时,是否会标明引用内容的出处,选择偶尔会、从不会的学生共计59.7%,而选择每次都会的学生只占了19.4%。虽然部分学生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但这一规范意识和行为有待进一步强化。

4.交流沟通频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对数字媒介的使用72.9%的学生表示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使用,最主要的使用目的选择交流互动和娱乐消遣的学生占了最多比例。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中,对于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威资讯,选择了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学生共有71.6%,可见大部分学生愿意共享资讯,这也是学生加强互动沟通、建立良好人际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交流需要时,分别有47.1%、28.4%的学生表示有时会、经常会发起与陌生人的主动交流,可见在交流互动时学生有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杀毒软件的功能,选择了解少数功能的人为47.1%,所占选项人数最多。当电脑中病毒时,分别有42.2%、11.7%的学生表示基本不能、完全不能自己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5.社会责任意识不够,问题解决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当学习出现问题时,有82.5%的学生会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解决,占了较大比例,可以看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较为强烈。但有75.7%的学生是直接利用百度、搜狗等引擎解决问题,对快餐答案依赖较重,而对数据库资源学生利用意识不强。在网络问政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既没有参与过也没有关注过。面对缺乏真实性的信息或言论,54.8%的学生表示看过之后便会直接忽略,只有38%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发表观点对信息进行辟谣。由此可见,学生在利用数字媒介进行社会参与方面缺乏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目前,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文章结合杭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将其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进行落实。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在人员组织、财物经费、制度政策上给予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着专业知识背景,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研判学生思想动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定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等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合适的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的力量,统一领导开展教育工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职学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这两门课中加入相关教育内容,如可以围绕“数字媒介法律规范”“数字媒介的利与弊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逐步积累了相应经验之后,完成相关教学大纲的汇编。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与地方电台、新闻制作中心等建立合作联系,不定期带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新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加快数字媒介素养教育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教育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高校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综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到的学科内容较多(如计算机、新闻学、传播学),所以教育任务的开展应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相关学科教育者为辅的模式。高校一方面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可以邀请传播学、新闻学等专家传授业务知识,如课堂数字教学技能、大众媒介的运营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与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贯穿和对接;或者选派教育骨干力量前往数字媒介教学或媒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学习或培训。另一方面,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定期举办座谈交流会,总结反馈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交流教学指导经验,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应邀请校外相关学科的教育专家或新闻媒体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

3.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培育意识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6

    2.信息应用能力。大学生必须学会把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

    3.信息判断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许多学生面对着茫茫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只有有了正确的信息判断观点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一些学科进行数字农业教育,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以及今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本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数字农业技术融入其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这个培养过程,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把数字农业技术与不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有个性的高等农业人才十分重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二、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有高信息素质的建设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加强信息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农业院校要重新审视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步伐也在加快,使得学生必须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三层教育体系: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年级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三年级开展数字农业教育。在数字农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授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要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7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8

一、“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与内容

“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1.入馆教育吸引新生走进图书馆,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引导新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图书馆。(1)关口前移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简介(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新生读者QQ群号、移动图书馆二维码)随录取通知书送到新生手中,新生在未到校之前就能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②将“图书馆入馆须知、图书借阅规则”等内容嵌入《新生入学教育》中。③读者协会在迎新现场设置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并发放“新生入馆指南”三折页,为新生答疑解惑。④编制好“专业文献指南”,嵌入新生的专业教育中。(2)线上线下相结合①2017年在超星学习通首页搭建了“入馆教育”专题平台,利用学习通丰富的富媒体技术制作包含视频、知识点链接、图片、闯关测验等内容的入馆教育专题。闯关测验寓教于乐,增强了趣味性,提高了实效性。②在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新生QQ群等渠道入馆教育PPT、视频、宣传片。③在图书馆主页设置“入馆教育”专栏。④在新生军训期间,以连队为单位开展入馆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馆藏布局、开放时间、借阅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文明借阅等,让新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⑤以连队为单位带领新生分批次现场参观图书馆,让新生更直观地了解馆藏布局、熟悉图书自助借还等。

2.数字资源培训基于馆藏数字资源,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了多元化的系列数字资源使用培训,旨在帮助师生掌握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助力教学科研。(1)资深馆员或者数据库专业培训师进行通识型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知网研学平台、万方医学资源、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起点考试平台、移动图书馆、歌德电子图书借阅、博看期刊、学科服务平台等。(2)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重要方向。资深馆员基于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针对各二级院部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开展了学科专题资源推送,还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开展预约服务,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教学中。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培训,除了精心制作海报、多渠道培训信息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外,还出台了激励措施,如在互动环节答对者奖励精美小礼品、听满2场以上讲座送电子阅览室上机时间、纳入评选“十佳读者”条件等。

3.开设信息检索课面向医学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20课时,由馆员兼任,从线下到线上、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1)2019年创建蓝墨云班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课前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和任务单,诊断学情,以学定教;课中预学反馈,学生互动探究、小组协作、战场练兵,教师引导、总结评价;课后模拟测试,巩固提升。(2)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成网络课程开展在线教学。与蓝墨云班课相比,网络课程更加保证了内容和结构上的系统性。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探究与检索技能,充分利用学习通丰富的富媒体技术了调查问卷、微视频、文档、图片、测验题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主题讨论、抢答、选人等增强课堂互动;红包、弹幕等年轻元素,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统计功能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测验、互动情况,加强全过程管理。在后疫情时代的教学中,网络课程将充分、灵活地运用到实体课堂中去。

4.信息素养比赛信息素养比赛既是检测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经历了“书库寻宝”比赛、“利用图书馆”知识竞赛、信息素养大赛三个阶段。(1)“书库寻宝”比赛主要考察馆藏目录查询、馆藏布局、图书分类排架等知识,提高借阅效率,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利用图书馆”知识竞赛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使新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熟悉和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注入“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理念,注重“培训+竞赛”相结合模式;创新竞赛形式,由移动图书馆APP在线初赛、起点考试平台在线机试复赛、现场决赛三个阶段组成。现场决赛分必答、抢答、风险题三个环节,必答题主要考察选手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抢答题环节考察选手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及快速反应能力;风险题环节要求学生敢于挑战,逆袭成功。成熟的抢答技术与精美PPT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活动现场的紧张性、趣味性、活跃性。(3)信息素养大赛信息素养大赛是信息素养比赛的高级阶段,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知识、信息获取技能、信息道德判断及解决信息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学”一体化。一是将信息素养大赛要求融合到课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利用蓝墨云班课,加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三是利用网络课程对未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实训。实践证明,“赛教学”一体化的教育效果很好,我校在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中,获最佳教学奖;学生获二等奖。

二、“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特色

(1)“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信息素养。新生入馆教育是第一阶段,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开展数字资源讲座培训是第二阶段,让读者掌握数字资源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开设信息检索课是第三阶段,信息检索课程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举办信息素养比赛是第四阶段,既是检测前三个阶段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2)“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无论新生入馆教育、数字资源使用培训,还是传统线下信息检索课堂、蓝墨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超星网络课程线上教学和信息素养比赛,在整个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强化“三全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信息道德、信息法律与法规、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信息素养教育全过程。如在课前了解学生平常利用哪些搜索引擎、用什么样的检索词进行搜索的学情诊断中,引出“‘抗疫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生自然需要去查找、阅读和理解“抗疫精神”。又如,在知识点“评估信息源,鉴别信息真假”主题讨论活动中,则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亲朋好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事件:因听信网络上传播的消息,“疯狂抢购”各类防疫物资或生活用品等,用信息检索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估信息源,鉴别信息真假,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看待网络信息”。

(3)“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中。如在新生入馆教育时事先编制好“专业文献指南”,嵌入新生的专业教育中;在数字资源使用讲座时针对各二级院部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开展学科专题资源推送;面向医学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时,教学案例围绕检索医学专业文献展开等等。

三、“四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拓展

(1)组建思政教育案例库,有机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强化“三全”育人导向,结合教学和培训内容,建设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系统性的思政教育案例库,包括案例名称、案例介绍、案例思政效果、案例适用的知识点、相关素材附件(图片、视频、网址),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将信息道德、信息法律法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9

一、深化对教育现代化核心知识点的认识

数字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

(1)硬件设施,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2)网络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经网络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3)学习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4)远程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5)学习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电子文件包,它是一个以学生和教师为服务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载体或者信息的媒介。主要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组合主要指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组合。课题中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接受的教育,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帮助教师专业化能够成长,推动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知识,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我们这里主要特指教师在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驾驭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学科素养是指教师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效的在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按照新时期人才标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复合塑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复合型”是相对于“专科型”而言的,是指教师具备以本学科知识为核心载体,以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托,以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为辅导,以科学方法论及教学论和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复合型知能结构。

二、教育信息化需兼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知能的基础。所谓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认知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够通过多媒体、因特网等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决策,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安全要求。

“师道即尊,学风自善”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的上机教学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进行上网指导时,必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该学习计划应以“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思路清晰、培训方式多样”为指导思想。当前,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使计算机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最有效的办法是结合各自学校、教师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课程的系列培训。培训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以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最合适。确立教师培训的课程应该是"教师素质本位",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过程,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等理念。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各个学校教研组实际情况,分学科、分批次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由于各班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为了帮助老师们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我们组织了以学科为单位的白板培训,为每个学科“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辅助各科教师掌握最前沿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转变上课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2.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发展。

“校本研训”源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学校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基础硬件的新装备,要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无疑为校本研修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能够考虑到绿色环保,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能彰显特色。

(2)建成光纤到校及校数据中心,教学区域有无线网络覆盖, 移动教育无处不在,建设完整的校园网络。

(3)配备齐全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一应俱全)。

(4)学校实现“班班通”,每班配装1套数字化教学设备(含电子白板、投影机、数字展示台及计算机等)。

(5)学校装备数字化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备课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研室等。

方便教师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

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过程中,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可以说强化“三意识”,把握“四要素”是我校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策略与途径,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方面成果显著。

“三意识”指“服务意识”“ 创新意识”“ 成果意识”。“四要素”即“人”“车”“路”“货”。“人”包含了学校领导、各学科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车”指代学校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以及学校广播系统等;“路”包括学校的门户网站、空中学习课堂(中国同步学习网)等;“货”指可供教学、学习之用的资源,包括学科研究小组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试题库等。

重庆二十九中建设的资源中心库,资源中心库现在建有“数字图书馆”、“校本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例”“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新课程资源库”等板块,该资源中心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而且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我校的“教师频道”也给各学科老师和教研员间的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提供便利。

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得到碰撞,经验在得到分享,能力在得到提升。

3、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学探究。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期的、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养成也不例外。必须经历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这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自我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在教师培训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还应创造实践机会,如提供信息技术竞赛方面的信息,积极帮助教师大胆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 示范课的评比,并大力褒奖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的学科,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上有突破性的发展

4、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应成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安排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定课时的课程整合汇报课或研究课。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末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一线教师成为课件制作专家、课件应用能手,应成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为重庆二十九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资源的研讨整合、实践反思,使得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自身学科素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目前学校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类教育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需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我们所有的教师应该勇于探究、善于研究,把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做高素质的教师,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晓满.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9).

[2]李雪,顾小清.教育科研信息化:网络教师共同体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24-27.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10

Key words: excellent talents;digital media;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58-02

0 引言

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该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每年15万左右。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许多理工科院校、艺术类院校或传媒类院校等不同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截止2013年,国内本科教育中共有89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还有14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超过70%的院校授予工学学位。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02年,由于短暂的发展史,在技术与艺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许多高校在人才需求规格方面了解不够,以致于培养目标不准确,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和教材严重短缺等现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人们发现很多毕业生只是学会了各种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不具备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偏离了人才培养初衷,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

2010 年 6 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改革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

1 卓越数字媒体人才的界定

卓越数字媒体人才是以数字媒体产业需求为依据,借鉴卓越人才培养理念而培养出的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平顶山学院数字媒体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国数字媒体教育形式的发展需要,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于2010年在已有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数字艺术方向)。该方向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出发来确定专业特色定位:区别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强调工程技术特色,培养学生在计算机3D动画、特效、互动媒体设计、媒体数据组织和搜索等方面的能力;区别于数字媒体制作人才,强调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通过人文教育、艺术熏陶,培养学生“创造”而不是“制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从三年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本科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 平顶山学院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按照理工类招生的,学生几乎没有艺术功底,基础薄弱,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前三个学期开设了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专业必修课程。软件学院多媒体教研室师资方面以动画艺术专长的老师为主,这些老师在制定具体某门课程大纲时着力学生动画素养的培养。根据师资现状,将动画类课程确定为该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面向理工类招生的这些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有些吃力,对艺术基础课和动画类课程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也较差,误以为被当做艺术生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

而数字媒体作为软件工程专业下设的方向,还开设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和艺术类必修课程互补性不是很强。为培养学生数字媒体技术素养,该方向开设了Flas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手机游戏开发、动态网站开发、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学分比例和课时比例上,技术类专业选修课相对艺术类(动画课程和艺术基础课程)均不占优势。

2.2 学生工程实践环节薄弱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构建了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课内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截止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还没有毕业生,实践教学方面还是以课内实验和课程实训为主。软件学院多媒体方向双师型老师紧缺,由于缺乏行业从业背景经验,教师所选实验内容较少的关注行业最新从业需求,多是来源于课程教材的案例资源或网络资源,实验内容不能很好的与最新行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由于我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方法缘故,实验课时系数偏低,以致于许多教师并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施实验教学,很多时候会将理论课上讲的案例搬迁到实验课上。虽然院系倡导实践教学以项目驱动法为主,由于缺乏行业背景,教师所实施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内容往往比较陈旧。

2.3 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 教师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自于工作后的科研积累、实践积累,与扎根基层的技术人员相比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得多,工程实际训练偏少,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设计思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软件学院多媒体教研室的老师都是这两年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一毕业就到了工作岗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是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硬伤。由于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2010年才开始办学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了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虽派有相关教师到企业考察,并没有派遣教师到企业从事锻炼。

3 卓越数字媒体本科人才培养

3.1 专业核心能力确定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培养,之所以出现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的现象是由于我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该方向招收理工类学生,面对这些几乎没有艺术功底的学生,想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动画创意的人才着实面临许多困难。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注重艺术素养而忽视技术素养的培养理念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对人才培养规格了解不够。

艺术素养对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固然重要,在本科教育有限的学时要求下,建议压缩艺术基础课程(色彩、素描、三大构成等)课时总数,按照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从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方式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而明确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核心能力。这里,专业核心课程是那些从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出发而确定的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关键课程。学校可借鉴卓越数字媒体人才的行业标准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3.2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从学生方面来说,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理念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1]。前3年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后1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后1年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企业学习,保证学校和企业零距离衔接,提高了职业技能学习训练的针对性,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学生优质就业,满意就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前3年的校内学习,专业教师可采用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选中的项目要尽可能的以实际工作环境要求来设计项目任务,通过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后1年的企业学习可采用CDIO培养模式,CDIO培养方案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以研究工程领域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挖掘学生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潜质,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

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让青年专职教师通过下厂挂职的方式增加其行业从业经验,到企业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青年专职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去企业请教经验丰富的数字媒体从业人员,从中引入思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提高工程项目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还可以聘请数字媒体产业高级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可改善学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局面,也能加强技能教学的针对性。

3.3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为解决团队合作能力差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1-7课题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班级中每8个人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其中有1个项目经理和7个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在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工作计划、负责项目小组的学习、培训、提高及项目间的竞争。项目团队之间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交流团队合作经验,凝聚团队协作力量,在彼此竞争机制推动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3.4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深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院系政策导向等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软件学院为提高学生数字媒体方面的创新能力,构建了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实训,在软件学院3+1培养模式(1-6学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7-8学期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职业素养、选修方向拓展、IT新技术报告、校企定单培养等培养,实现“工程型、应用型”人才目标)下,达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三者的统一培养和提高,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途径。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培养内涵在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和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3]。作为技艺结合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是一个交叉新学科,在技术与艺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卓越计划”理念的适时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卓越计划必将引领我国新一轮高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11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12

一 引言

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正式在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加快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这既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学校整合资源服务国家需要,应对大规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必然选择。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加大对于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多项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和科研工作。

本研究以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立足点,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现状,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二 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自07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招收免费师范生。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引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并建设各种适用于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加之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的师范教育成果的积淀,已具备良好的资源建设基础,尤其是教师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保障。笔者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学校有关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前已建设了如下几类资源:

1 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着力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目前已立项79项,其中42门课程的主讲人签署了“视频资源建设协议”,录制的大量视频资料用于建设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2 远程教学见习平台

为突破时空限制,北京师范大学搭建了远程教学见习平台,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远程教学见习系统,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即可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并可通过访问资源数据库随时获取教学视频资源,开展教育见习。

3 中小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

为帮助免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在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校外导师主要为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他们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

4 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配合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已在北京密云、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考虑到教育实习与未来学生就业结合,学校拟进一步在免费师范生生源地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在更广泛区域内,包括在西部偏远地区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除以上几类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别新建的资源,学校已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可作为免费师范生资源建设的基础。

1 数字课程资源

学校依托于BB平台已建成1250门的数字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948门,研究生课程278门,夜大课程15门,留学生课程6门,其他课程3门。建成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116门,其中部级15门,开发了223门共计19713课时的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

2 Webcl网络协作学习平台

2004年起学校公共课采用WebCL作为支持平台,开设班级17个,2000多名师生参与,后推广至10多个院系采用,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

3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是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包含有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学软件、英文广播节目、英文剧集等。

4 各类科研数据库

我校建设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教育统计信息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库、民俗研究数据库、波谱数据库、环境资源数据库、生物研究数据库以及各种电子地图库、专业软件工具库约300个。

5 数字文献资源

我校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0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6万余种,学位论文全文140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59万余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

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起步早,并已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虽多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有效利用已有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基础为免费师范生的各培养环节构建教学资源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 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的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了需求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免费师范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科知识方面:

数字课程: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常常使用数字课程进行学习,该类资源是学生学习最常使用的资源之一。

相关专业学术动态:免费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其学习领域的发展动态,渴望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案例资源:案例资源是指针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资料。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问题。

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可以帮助其快速解答常见问题。

优秀的作业资源:针对每门数字课程建设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2 教师技能方面:

免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训,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为其今后的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帮助免费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支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类型。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通过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见习、实习资料:学生渴望获得来自教育一线的资料,通过建设见习、实习有关方面的资源,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熟悉教学过程,加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学资源:旨在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备课能力。

3 其他方面:

免费师范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除了渴望获得学科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两方面的资料以外,也希望获得其他能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资源,如大量的学校讲座、大师名家专题等资源。

四 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汇集各教学院系的优秀教学资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并支持我校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根据对于我校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合我校数字教学资源现状,本研究认为我校针对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可从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以下资源。

1 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资源

学科知识资源的建设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知识的师范生提供了基本保障。根据对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可将后面几类资源融入数字课程的建设中,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来看待。数字课程是用信息技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课程模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资源基础。

我校数字课程的建设工作依托于BB平台开展,以发挥BB平台整合资源、便于管理的功能。我校已有的一些数字资源建设基础,如公共外语教学平台上的大量资源、精品课程资源、Webcl网络教学平台上100多门课程、各院系保留有一些自建的集中资源,均可作为免费师范生数字课程的建设基础。下面就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数字课程资源中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做简要说明。

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内容均是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课程目标在数字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课程的总体描述,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计划,教师信息三类信息。

考核方式:描述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描述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

参考资料:罗列学习该门课程时可以参考的一些资料等相关信息。

习题:习题是学生自测以及教师评测的重要手段。习题包含两类:一类是普通作业;一类是测试题目。对于普通作业类习题,教师可建设相应的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测试题目则是根据题目结构和试题信息生成的动态试题列表。

课件: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

教学原始素材:教学原始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和动画类。

讨论交流:提供给师生与生生之间异步交流的工具。

课程答疑:课程答疑是网上教学师生活动交流的主要阵地,它区别于其他讨论交流模块的最主要特点是问题的针对性强,解答更加有权威性。建议该模块里设有常见问题答疑版块。

课堂录像:对于部分课程的某些章节进行课堂录像,形式上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也可以拍摄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案例分析资源:对于有需要的课程建设案例分析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学术动态:建设学术动态资源,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2 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资源

教育技能培养资源是为提升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和具有服务农村基层教育热情的未来优秀教师而专门设立的学习资源库[1]。具体包括:

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提升在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多媒体设备融入教学,能够把教学结合多媒体设备从而进行更好的信息传递。

常用教学软件培训资料:该类资源旨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熟练使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辅助软件,以提高其教师专业素质,从而提升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高低,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资料:旨在让师范生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 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

通过建设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资源:旨在培养师范生达到语音标准、流畅,表达准确、得体,体态语运用恰当,具备良好的教师语言素质。

书写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书写能力;布局合理,整体性强;书写流利,书写速度能适应教学需要。

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导入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等。师范生要能够做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 见习、实习资料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特别强调对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实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优秀实习教案:实习教案是学生在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缩影,优秀的实习教案对于那些还未参加实习的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课堂观摩资料:免费师范生渴望亲临中小学课堂现场,通过观摩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帮助其培养课堂教学能力。

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免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渴望获得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 中小学教学资源

免费师范生在教师技能的养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中小学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备课能力的提升[2]。

中小学教材研究资源:旨在为师范生介绍、分析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教材信息,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学课件:旨在为师范生提供中小学的优秀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分析这些优秀课件,从而提高我校免费师范生课件制作的能力。

中小学教学素材库:中小学教学素材库可为师范生提供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3 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资源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等专业以外的能力以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树立终身从教做教育家的理想是国家与人民赋予免费师范生的重任和美好期待[3]。该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合格大学生的前提,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免费师范生应当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该类资源包括:

师德培养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师范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行为事迹报道,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讨,以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大师名家专题:学校在各领域有众多知名学者,学生们渴望走进大师,与大师近距离的接触,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获得启发。

 文化素质培养资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之外,更需要拓展其知识面,多学科涉猎一些普适性知识,以增强其综合素质。

讲座资源:包括:学术讲座、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讲座。拟建设的资源包括:讲座预告信息、讲座ppt、现场照片和现场录音、录像、感言与评论等资源,使学生无需到达讲座现场即可听取优秀讲座,感受现场文化氛围。

免费师范生电子论文库:为免费师范生搭建专门的电子论文库,支持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开展。

 心理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形成和提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进行培养与提高。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既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21世纪新型教师的要求。

心理健康互助社区:借助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中心平台为基础,为免费师范生搭建心理健康互助社区。该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让登陆社区的学生互相帮助,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心理问题的空间。

心理健康类数字化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有助于保持其心理健康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子图书、励志电影和纪录片等等。

五 总结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正在六所师范院校试行,无疑该政策为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我国的基层教育事业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巨大作用[4]。而教学资源的设计质量无疑是免费师范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效果的保障。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围绕数字课程来进行构建,尤其是结构性良好的学科知识类资源,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另外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与各师范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相融合,免费师范生的资源建设工作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各学校要鼓励免费师范生自建教学资源,并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进一步探索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泽芳,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一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篇13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