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及设计实用13篇

城市规划及设计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1)03-0007-06

色彩是一种视觉元素,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先声夺人的,如果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人们逐渐把色彩学运用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使它有针对性地服务于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于是在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提出了城市色彩这样的概念。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色彩专家让・菲利浦・郎科罗(Jean-Philippe Lenclos)教授为日本东京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一个城市的色彩调查,他第一个从色彩的角度向当今工业社会提出了保护色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随后,很多国际大都市都在为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色彩指南”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努力做功。要说清一座城市的眉目、性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既有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沿革,还有许多人文的东西,更有景观设计的风格与品位。在国外,城市色彩规划早已有之,专家将色彩称为城市的“第一视觉”。科学有序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使很多国外城市个性鲜明、赏心悦目。城市色彩规划与建设为这些城市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进步,互联网的使用,使各种信息的沟通成为瞬间之事,国家间、地区间、文化间的界限在日益消减,作为各种经济、技术、文化、政治活动的载体,城市的趋同也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和趋势。我国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对城市色彩、城市规划、建筑色彩、环境理论等的认识还不够,有些建筑不但没有为城市增色,反而因其五颜六色不协调的外表,给整个城市色彩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污染,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城市色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色彩:城市的霓裳

色彩是光照射在不同的物质上反射的表现,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色彩世界。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个丰富的含义。色彩可见却不可触,是自然物质,却被文明理化;没有重量,却能撼动人们的心灵。人们通过色彩能获得心旷神怡的感受,也能得到躁动不安的心绪。色彩像自由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色彩发展的历史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技术日趋成熟。如:欧洲出现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精美豪华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体系;我国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色彩使用制度,黄色在民间禁用,越靠近统治中心,民用建筑色彩越清淡,而在当时比较偏远的地区,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区用色相对自由,出现了许多色彩艳丽的建筑装饰风格,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建筑色彩文化。

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样体现在传统的色彩文化上。“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在战国时期,五色被认为可与五行、五时、五声、五态互相对应,相互转化,由此可见,古人已经把色彩和自然气候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一个可以相互转换、彼此依存的整体。

古往今来,城市是人居文明荟萃的所在,折射出极富风土人情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承载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职能。因此,城市从整体上给人什么样的色彩印象,直接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彰显着城市特色与品味,表达着城市的形象和精神等多重内涵。世界艺术大师奥古斯迪・罗丹(Augeuste Rodin)指出:“色彩总是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则一无美处。”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Nazim Hikmet)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世界知名的美国规划师和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ero Saarinen)说:“让我看一眼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马克思也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只有关注色彩,了解色彩,运用色彩,才能为城市景观的受众者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生动丰富的色彩环境。

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人们在感知城市的同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色彩的冲击。城市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成功的景观色彩设计,纵然建筑形式千变万化,规划布局严谨合理,也难体现出具有浓郁感彩的城市来。一个没有色彩的城市是不和谐的。应该说,色彩之于城市环境既可以是雪中送炭又可以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我们利用色彩带来美好的意境、舒适的感觉,我们无法回避色彩,我们必须使用色彩。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色彩是美的,能够统一和谐的城市色彩也是美的,能够营造舒适宜人环境的城市色彩更是美的。

二、城市色彩的含义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色彩就是五颜六色,就是红黄蓝绿紫,城市色彩,就是用各种“最美”的颜色装饰建筑、装扮城市。实际上,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城市色彩涉及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历史、气候、植被、建筑、产物、文化等诸多因素。美丽多彩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财富,而城市环境作为人类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则彰显着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美学素养,是人类杰出智慧的结晶。在构成城市环境特征的各因素中,城市色彩凭借“城市第一视觉”的特性无疑成为创建和谐城市、管理城市形象、树立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然、优美、和谐的城市色彩景观,这种色彩景观―方面是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是―种特定的地域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另―方面,城市的色彩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和财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继续发挥着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

目前对城市色彩并没有一个严谨而准确的定义。一般而言,城市色彩是城市品牌的有机元素,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为文化色)两部分构成。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色彩变化,静态的色彩则是

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工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同时,由于色彩产生于光折射,各种物体原色,会根据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环境色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城市色彩还可分为单体原色与视觉效果色。同样黄色建筑,是临海而建,还是背山而立,是独立存在,还是夹缝中插建,其色彩效果是大不同的。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永久固有基准色,再确定城市广告、公交车辆等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

三、城市色彩的效能分析

世界上的城市看上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跟它们的色彩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城市色彩体系跟很多因素有关,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历史、人文景观、政治文化、价值观、市民文化与色彩偏好等。一个城市的色彩,不仅是审美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城市色彩是城市形态、视觉形象和公众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和品位,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和风格,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一种标志,更是城市有序发展、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一)城市色彩影响人居质量

一个有品质的生活,需要有一个有魅力的生活环境,而色彩除恰是展示这种魅力的关键要素,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能使人产生冷暖、轻重、疲劳、进退、活泼号陇郁、兴奋与沉静、联想与象征、膨胀与收缩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优美和谐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人们心理、生理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而杂乱的城市色彩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长期生活在眼花缭乱的视觉疲劳环境中也会对人们的生理、心理造成损害,干扰居民的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日本东京就曾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0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Marlin Heidegger)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大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他们的城市虽然大都历经数百年,但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有直接关联: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觉。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减少大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二)城市色彩凸显城市形象

城市色彩和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人长相和肤色、气色之间的关系,城市色彩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脸面,而且是一个城市的表情。城市色彩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的心情”,是一种生活的符号。人们对城市形象的把握极大地借助于其色彩的构成,当我们一提起某些富有特色的城市,相伴而来的就是对该城市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等印象的色彩联想,良好的城市色彩构成能使居于其中的人们得到愉悦的视觉享受,反之则会带来视觉环境污染,在构成城市特征的各个因素中,色彩凭借其“第一视觉”的特征无疑成为建立个性化城市的基本条件。当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全球化的今天,为了突出自身的亮点和提高国际吸引力与竞争力,每一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形体与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日本最著名的环境色彩规划家吉田慎吾说:“色彩本身并不存在美与丑。主要问题是怎样去运用色彩。”所以,当城市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有着种种局限时,当她不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审美需要时,艺术美就成为必然的产物,那么城市色彩的建设当然成了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色彩体现城市个性,展示城市形象,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无法估量的无形财产。

(三)城市色彩展现城市特色

城市色彩是历史的载体。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色彩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城市色彩El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了历史文化的载体,并不断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能够把传统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开发相协调,可以在城市当中形成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城市的色彩如果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等,城市色彩就成为城市的个性名片,反映城市的特质,形成城市的魅力。例如,有“购物天堂”美誉的德国科隆市,巧妙地把城市的商业特色与色彩有机结合,通过缤纷的色彩表达出了城市的经济特色,渲染和营造出了一种人气旺盛、热闹非凡的商业氛围。又如,由粉绿、粉红、粉蓝、粉紫、粉橙和浅灰色的砖体构成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彩色墙体,充分体现出了作为音乐大师莫扎特、现代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以及电影《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的特色,其城市色彩充分体现出了“音乐之都”的内涵和特征。对于朝夕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人们来说,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城市色彩也是自己的一种情感寄托。城市色彩不断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具有独特的城市色彩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城市色彩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的品位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最直观的就是城市的色彩。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必然以和谐漂亮的色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给人以一种和谐之美感。城市色彩随着城市的兴起早就存在,但对城市的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那些文化相对封闭、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城市来说,传统的城市色彩大多数是由建筑材料的固有色体现出来的,或是由地域特有沙石、涂料等易得的材料所决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单单为了追求色彩来选择材料。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但却未必体现出TA类的文化自觉。现代城市的色彩建设则完全不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色彩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使用自然材料容易获得和谐的色彩关系,得到使人视觉与心理愉悦的色彩环境。人工材料在表现色彩和质感等方面吸收自然材料的特点,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技术工艺水平支持下'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色彩需求。现代城市色彩观是开放的,作为一种后锋的、折中的、理陛的、历史主义的现代色彩美学倾向,它并不排斥诸如新现代主义的、技术主义的和有机主义的倾向,甚至可以与之交融叠合。“人们有技术和能力在城市领域里用更多的手段来表达色彩;人们也有更大的物质力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驾驭色彩;人们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全球范围来感知色彩;人们甚至还可在各种文化属性的色彩背景熏陶下接受完全不同的色彩审美观念。”城市色彩与适宜的形式和材料结合,不仅创造出了一个崭新而美丽的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格,这正是现代科技赋予城市色彩的全新阐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城市景观形象也必将同国际接轨,塑造和谐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形象,成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手段。

四、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色彩规划就是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重要组成部分为载体,根据城市的发展理念、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环境的视觉需求,加上现代元素,进行可持续的色彩规划与设计,消除不合理的色彩因素,使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得以保全,并进一步统一和延伸,以创造和谐、有序、优美、明晰、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色的城市色彩,最终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色彩规划正在中国的城市中兴起。

每个城市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山而起、因水而洄、呼应历史、回应未来。由于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多,并且受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职能定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城市色彩规划必须极为慎重,在色彩的处理上应在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工夫。

(一)注重整体和谐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调,透出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紫禁城金碧辉煌的气派。青岛老城的红瓦、黄墙、碧海、蓝天,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长期形成的,贵在统一与和谐。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色彩比人工装饰色彩多了一份真实和活力,回归自然的渴望使自然色彩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于“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不能脱离自然色的空间规定,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的自然色。在存有自然色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使其构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从自然色,师法自然,向自然借景,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二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城市的建筑群、道路、桥梁、小品、绿地、花卉等等具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城市色彩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把这些色彩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处理好人工装饰色彩之间、人工装饰色彩与自然色彩之间、单体内部、单体与环境的色彩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对城市要确定一个统一的风格,注重主色调的选择,在不同的功能区中用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辅助色调使城市色彩有所变化,而功能区之间的色彩也渐变过渡、协调一致,色彩的分区要切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以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观。

(二)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更加适合人的居住,所以在整个城市色彩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9年有―本畅销书叫《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是日本的原田玲仁写的。作者说:“如果在蓝色的会议室里开会,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在红色的会议室里开会,时间过得特别慢。除了把握尊重历史、师法自然、科学主控的原则,城市色彩规划还必须做到以人的舒适度为本,做到愉悦双眼、便利生活。”色彩有着神奇的功能,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城市色彩要符合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点,以人胜为设计核心,与普通公众的审美情趣一致,杜绝不考虑人胜、张扬夸大、杂乱无序、色调刺激的色彩环境。应关注人性和人的视觉心理,同时利用人的色彩视觉特点,如色彩的错觉、进退感等,来丰富城市色彩效果和造型层次。西方先哲说,最美的猴子对人类来说也是丑的,人总是以人为第一审美对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设计中,要尽量使大面积的色彩不张扬、不艳丽,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装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墙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这便突出了流动人群的色彩美。

(三)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决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定型化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的历史发展中遗存与积淀下来。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城市色彩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该地域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和文化传统差别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顺应其自然和人文传统的、相对稳定的色彩风格面貌和习惯。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水土”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地域内特定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取向。“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内生存,要营造合适的生活

空间,最多的是表现在建筑上。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城市色彩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气候特征,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色彩具有很强的筛选作用,可以说―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环境色彩。著名的哲人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马克思也说,“我们不能要求世界上的鸟儿都只唱一种音乐,花儿只绽放一种颜色。”20世纪末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缺乏个性,文脉断裂,文化荒芜,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追求文化、历史、乡土味、自然的回归。城市里林林总总的视觉事物的色彩组合成城市的独特风貌,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成熟程度。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调。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必须考虑色彩的地方性,顺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尊重人们的色彩喜好传统,注重本地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气候特点,用色彩来体现城市的风格和文化气质。要在每一座城市独有的一种人文文化中寻找色彩,城市中的人是大步走路还是像西北人那样慢悠悠地走,所适合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大庆的大气、血性和扬州的小桥流水是不一样的。比如巴黎,从地理角度来看,由于巴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常年阴雨连绵,鲜见阳光,于是不知哪位富于想象的文人墨客便给巴黎起了一个“爱流泪的女人”的绰号,而选用具有光感十足的奶酪色,也可以看出色彩规划者的“独具匠心”。这令人们无论走到城区的哪个角落,只要看到这两个色系都会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身处巴黎。而简单明了、整齐划一的颜色,也使得巴黎在欧洲众多城市色彩建设当中显得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因此,能不能挖出自己的色彩文脉,成为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一笔”。

(四)服从城市功能区分

城市不仅是生活空间,也是建筑景观、文化载体和开放的经济体。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在空间发生着巨大变化,不同的功能区承载着不同的景观色彩和活动内容,也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因此,遵循不同的功能区划进行色彩定位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人们的文化品位,展示城市色彩的丰富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色彩要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这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很大损害,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富于动感,烘托出商业的活力与生机;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安静,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宁静温馨的色彩氛围;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自然、和谐、悦目。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总之,只有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色彩过渡渐变、协调一致,色彩的分区切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才能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孙湘明,杨上丽,从语义学角度对城市色彩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4):13卜133

[2]邓清华城市色彩探析[1]现代城市研究,2002(4):51-55

[3]张惠东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3):145―146,

[4]扬曾宪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厦原则[J]城市,2004(1):45―48

[5]昊伟城市风貌规划一城市色彩专项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8―65

[6]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123―128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2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覆盖率越来越高,城市市政排水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规划设计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

1.城市给排水工程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规划合理的体现,而且与居民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铺设规模正在飞速壮大,这种庞大规模对给排水管道的安全施工技术也有越来越高端、越来越严密的要求。同时,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的管线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和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给排水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达到适用、排水无污染效果的城市工程项目。

2.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现状

我们知道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即合理地利用城市水资源、科学地保护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稳步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规划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系统中的问题表现在:城市供水系统的实际供水能力不足,供水的可靠性差;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引发地下漏斗,海水倒灌等一系列问题;水价体制不能使水资源优化利用,即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偏低,同时水价的形成机制不合理,使得价格体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对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低。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原则

1.协调要求

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协调要求,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给排水系统需要结合城市建设的所有工程进行协调规划,设计成具有协调能力的建设方式。协调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城市化的建设效益,促使城市在生活、生产中充分利用给排水系统,保障城市市政给排水具备科学、完善的优势。

2.环保要求

环保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直接要求。目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深化了环保理念,为给排水提供规范的环保标准,要求市政给排水工程既要达到城市建设的环保标准,又要规范自身在施工中的环保表现,平衡市政给排水的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很大程度上树立了环保标准。

3.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最终原则。例如:规划设计的目标要求是满足生活用水,而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则需体现目标要求,根据城市的生活需水的实际状况,提出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城市生活供水的优势,发挥目标要求的约束作用,达到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建设标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和这个城市的水资源存储情况相关联,或者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前景完全由水资源的蕴藏情况所把握。

四、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设计严重脱离实际应用环境

给排水的设计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势特点有不同的设计需要,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应该要以城市的总体区域特点为主,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下结构,道路方位以及整体城市规划等因素,尤其是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设计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或者容易爆发洪水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区域,管道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地势的高低和排进水口的设置位置,一般情况下,管道是由地势高的地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铺设,水流会直接以重力方式排出;对于地势较高的路段,可以采用中间豁口的方法将水流分散排出;对于中间地势低洼的路段,可以借助排水设备保障水流的及时排出。为了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临近河流区域的排水管的设置要尽量高于水位的最高值,以使水流达到高值时能够顺利排出。

2.没有充分考虑污水的排放需要

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排污功能日渐重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废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给排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施工时,经常会出现污水管的设计和埋放位置过浅,最低处的污水管埋放的深度达不到整个管道的水流排放要求,影响了管道整体的倾斜度,产生污水的积留。在设计时,要注意满足管道整体系统的要求,污水排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相邻地区的污水排放问题,设计者往往只注重地区污水的排放功能,而忽视了污水排放的整体性原则。

3.没有充分考虑雨水预留管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多雨的城市和地区,设计排水管道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进排口设计。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管网设计时没有将降水因素考虑在内或者对降水量预估不足,导致设计时雨水的进排口不能满足实际进排水的需要,尤其是雨水进排口过小,在大量的雨水降临时,进水口的容纳量有限,只有少量的雨水能够进入排水管道,而大部分雨水仍然溢流在路面,使得排水管道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效,造成大量的路面积水。

五、城市给排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谁。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多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触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加大给排水设计的力度,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没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管等各部门的权利、积责和监管机制。

4、在城市水系统设计中需增加与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同时需关注设计的多目标化和因地制宜。

5、需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制定合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适应性和连续性,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6、应重视规划的、科学的、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7、在执行规划的过程,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执行规划的力度。

六、结束语

加强对城市市政排水规划的设计研究,能更好的保证城市市政的合理性排水,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体现。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3

1、布局合理

布局合理是指公厕在城市的某个区域内要有适当的分布密度和服务半径,要做到随人口分布基本均匀、使用起来尽量方便。所谓“随人口分布基本均匀”是指:繁华区域公厕间距宜在300米以内,一般区域控制在500米左右,人口稀疏区域控制在800米-1公里即可。而“使用起来尽量方便”是指:尽量消除公厕盲点,服务于各类人群及分等级的公厕分布基本均匀。

2、数量适宜

数量适宜是指公厕的座数和每座公厕的使用面积应与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成正比。即:新城区和新建住宅小区每万人不少于2座,每座面积不少于50平方;平房及棚户区每万人不少于10座,每座面积不少于100平方;流动人口较多的商业区以及广场、车站、港口等每千人不少于2个蹲位,内部公厕对外开放的酌情减少。

3、选址恰当

选址恰当是指寻找方便并便于清运粪便。具体要求有:1、距离市政道路不能太远,以50米以内为宜;2、最好是行人必经之处;3、要有恰当的标志和特征;4、不要与其他建筑物功能构成矛盾。

4、环境协调

环境协调主要指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适当布置,尽量选址于路边、街角、绿化点外缘、转角空隙;

2、式样不要过于突出或夸张,宜用绿化或其他景物点缀陪衬;

3、选型和谐,与周围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

5、专业监督

专业监督是指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在具体的区域详细规划审批定稿时,一定要征求环卫部门的意见或建立各相关行业合署审批机制。

二、公厕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城市公厕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城市化的建设中,景观设计发挥着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但是人们在进行整体景观设计的同时,往往忽视其中一些小的细节,那就是公厕的设计。从这方面来说,公厕设计具有细部景观设计的效果,因此,公厕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要点:

1、公厕的整体方案设计要体现全面先进的原则

所谓全面先进就是指无论在投资、造型还是在设施上都要精品化,要比周围环境提升一个档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市民长此以往对公厕形成的脏、乱、臭的印象。

2、公厕的外观设计和谐的原则

所谓外观和谐是指无论公厕的内部多么先进,其外观一定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公厕可以设计成区域环境的焦点,也可以是景观环境的景点,也可以是环境过渡的连接点,但绝不能是区域环境景观的“破坏点”或“飞来点”。

3、公厕的内部设计简约清爽的原则

公厕的内部设计简约清爽是指内部功能分区简单明了,不要迷宫化,视觉上要给人清爽的感觉,利于清洗保洁。用料上成熟化,既不要一味最求新颖、精巧,也不应为降低造价而采用淘汰、落后产品。

4、公厕的设施设计成熟先进的原则

所谓设施设计成熟先进是指公厕的给排水设施应该通畅并易于检修,管理设施自动化程度高,空气清新度高,卫生设施节能且安全可靠,使用寿命较长。

5、公厕的附属设计人文关怀的原则

公厕的附属设计人文关怀是指公厕根据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应设计加载不同的附属功能。中、老年居多的休闲广场除应强调公厕设施的无障碍化以外,还应加载休闲及短暂休息功能;少年儿童居多的游乐园附近公厕除应强调卫生设施的安全性以外,还应加载简单娱乐的功能;而商业购物中心周边的公厕除应加大女厕的使用面积外,还应加载洗面、化妆的功能等等。

公厕的规划与设计其实都是为公厕建设服务的,没有建设行为,再好的规划与设计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公厕的建设才是纲,纲举目张,规划、设计甚至建成后的管理都要落实到广义的建设上来。

三、公厕建设、管理的难点和解决对策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公厕建设,概括起来都有三大难点,分别是:观念、机制和资金。其他诸如公厕规划、用地难,周边居民反对,开发商利益驱动,财政投入捉襟见肘,甚至公厕管理素质低下等等,其实都是由公厕建设三大难点衍生或相互作用形成的。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吃喝”而轻视吃喝的另一端,导致了中国享誉世界的食文化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陷患。多少年来,中国“是厕就臭”的事实反映了中国人厕所观念和如厕行为的落后,也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上的疏漏,以及社会文明意识的缺陷。因此,毁坏公厕设施、污染公厕环境、“宁愿就近找个墙角方便,也不愿多走两步如厕”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谓观念的更新,是一个系统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的内涵。首先,它是城市环境意识的转变。它要求树立保护公厕设施、为维护环境清洁做贡献的文明、健康、卫生的公德意识。

其次,它还是人的一种形为方式的转变。它要求人们在如厕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摒弃那种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的行为。

人的思想转变了,机制的突破就有了基础。所谓机制的突破,其实就是转变单纯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厕的惯例,建立“公厕公建”的机制。

首先,“公厕公建”并不是不要政府投资了,而是将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制定游戏规则,出台公厕规划建设的法律条例,对城市区域规划行为进行管理。“公厕公建”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督促力度,制定相关规定,敦促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时,强制设置一定规模的厕所,供业主和社会使用,逐步通过政策引导,将之发展成开发商的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除了以政府投资建设公厕外,还要通过审批、税收等调控手段大力提倡大型商场、宾馆酒店、餐饮场所等公共建筑附建公厕,并负责附建公厕的管理、维护,将公厕建设、管理行为转化为一种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积极行动的公益行为。

为更多的筹措公共厕所的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应效仿国外成熟经验,鼓励或组织成立旨在解决城市公益事业资金困难的类似文明基金会。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捐款,甚至国际组织及金融机构的公益资金,投入到城市旧城区公共厕所的改造及管理等相关工作上来。

相对于公厕建设来说,公厕管理的困难和投入要大得多。公厕的管理分人员的管理和设施的管理两部分。两部分的管理各有其特点,同时又相互影响。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档次和处于什么位置的公厕几乎都一样。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一个公厕从建成投入使用到拆除报废,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相对建设周期长的多的时期内,无论是人员、日常使用经费还是维护的投入都比建设经费要大得多。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4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引言: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一、城市规划思路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具体的理念和作法有:

1、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 2007年按照新的发展需要,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城市群远景规划设想。根据省会历史文化古城的性质,搞好综合的生态平衡,按分散、多中心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发展规划,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

2、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

2.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

2.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2.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2.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三、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要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1、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处理好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5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及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范围广,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工作环节。当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设计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四、 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6

(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7

引言

我国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城市规划要局部服从整体。

1.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1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 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的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1.2自觉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

我国的城市建设近十年来日新月异,新建筑、新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败笔,如一些城市或是拆毁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区域,或是在风貌保护区新建了一些现代高层建筑。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所谓规划是“龙头”,就是讲规划要先行。这样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历史变化等,努力克服“千城一面”现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城市展速度的快慢,城市建设和管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城市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 特色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经济性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经济性原则。第一,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要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甚至不占耕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耕地具有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富裕等特点,这就更要求我们要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第二,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论证,切忌仓促设计,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资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提高对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之一,其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和防洪措施,特别要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第二,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4.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

城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开放空间,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从各区域规划的独特定位出发,其城市设计,特别是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就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个性化、特色化、创新性的空间设计。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化。通过城市设计,把城市规划“具象”描绘,能较好地解决城市空间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利用土地。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现代化的交通链。道路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因而城市规划设计应突出现代化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城市交通息息相关,因此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关键部分。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前应针对城市的具体区域及环境特点,做好城市的定位。城市规划设计要注重历史文化名城自身的特点,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加强对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的设计管理,同时各类设计都应适合本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确保当地文化不被破坏的前题下,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不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维持生态平衡是决不能忽视的城市规划设计课题。城市规划设计还应着重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5.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应引领城镇化建设。城市设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支撑,一个城区的布局,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城区的发展水平和对外形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就需要对本区域内新型城镇化发展高起点规划设计。新型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依托和强劲动力。目前黑龙江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在规划城镇布局、整合政策资源、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推进和谐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认真完成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设计要注重提升市域发展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规划品位,打造建筑精品,构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齐备、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区体系。只有认真完成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机统一工业强区和都市新区。要充分结合工业强区、都市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城区。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密度,明确各类区域的总体功能和发展定位,使各功能区合理分布、有序发展、优化布局。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来保护,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加快培育以绿色环保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解决人口增长与土地使用面积少的矛盾,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大力推动城市道路体系建设,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及拥堵问题。要充分考虑地上地下规划,充分利用有限城市空间,论证超高层商住楼的相关问题,不断提高城市品味,强化人文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细化城市管理标准,促进我省对外商贸区与本地区城区建设充分融合,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确保群众生产生活便利。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不断强化规划设计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确保我省城市规划设计的资金投入,在设计过程中,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程序组织规划编制,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规划委员会制度,提高城乡规划设计工作透明度,实现规划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确保我省城市规划设计实现高水平、科学化。

6.结束语

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地域特色,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文化特色及发展条件,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为加快城市发展步伐,提升城市的总体竞争实力打基础。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8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对城市环境形态三维空间所做的意象性创作,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城市的规划应该从总体出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设计其独特的城市理念,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基本上沿着有序化的轨迹发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加速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需求,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略规划管理的现象,进而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1.1 城市规划设计太随意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为先。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绿化景观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之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原定的设计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不断更替,导致规划设计观念不断变化。第三,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大都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将土地出让出去,这些都将牵涉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改动整体的规划,并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得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1.2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前瞻性

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目前的共有的弊病,除了因为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迅速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最近几年,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得交通拥堵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广大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设计时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城市进一步发展留出一定空间,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1.3 设计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已经基本被破坏。城市的文脉、记忆和历史积淀也就此消失了。相比于我国,西方国家在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做法就比我国强得多。要做好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全民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甄别,建立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

2 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把这种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建设以及规划设计中的每个细节。

2.2 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所以说,不管规划设计任何项目,首先应该树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假若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从人的思想出发,就算加之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应该把城市的规划设计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中充满了对人文的关怀。

2.3 要坚持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要求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以及布局的合理性等。城市空间的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主要取决于科学性,而是主要决定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准则为最终目标。

2.4 在设计规划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虽然现代城市建设具有一般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的不同,使得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独特的景观,深远的文化正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许多城市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扬名天下。因此,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还要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5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法制建设也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制法规,在设计和实施阶段都要注意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设计的严肃性。

2.6 城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城市规划应当把服务于人,将以人为本作为未来城市核心的设计理念,把城市环境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要随处体现居民的意愿,切实关注民生,创建舒适的居住环境,发展多元的地方文化,建立城市独有的个性魅力,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放在第一位。

3 结束语

进年来我国不仅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而且在社会经济上还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必将踏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在新的趋势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重中之重。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就必须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找出我国现阶段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创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面貌。本文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将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并将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2] 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9,(11).

[3] 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9

1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由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

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无“模”可套、无“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已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2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 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 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 尤其是建筑物( 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 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 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 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 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绿化景园设施( 绿化、景园小品等) 、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 工程管线) 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 实际建设流程中, 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 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 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 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配置项目的组成内容, 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 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主要的, 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 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 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 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 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该地只能在一

定用地开发容量限定条件下进行开发建设。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 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

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4 应对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弊端的措施

(1)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高层密集虽然使办公更便利,但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环境的污染、交通与空间的拥挤、光照降低、气向不畅等因素。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使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从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10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内,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给水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关系到工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做好城市给水规划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二、城市给水的发展现状

1.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的缺水分四种基本类型: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浪费型缺水及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流的平均径流量是15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河流年径流量的5%左右,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均水资料拥有量极少,仅相当于全球人均占有量的1/4,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排在全球100多名,被列入了世界最缺水的国家名单。

2.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COD、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0%。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000×10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3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

3.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项,欧盟制定的为66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3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5NTU,发达国家是1NTU。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10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5年就要修订一次。

4.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不足的状态。

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一般设计要求指的是在设计规划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应该考虑进去的各方面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规划设计时确保这些原则严格遵守,保障城市给水工程的设计、建设质量。

1.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一定要服从于城市的综合规划设计,所以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为依据和前提,科学合理地做好各项给水设计,以便达到城市综合建设的要求。

2.确保城市给水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城市排水规划,工业用水规划,环保要求等协调发展,相互支持,一定不能将其当做一项孤立的工程去完成,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符合国家开源与节流相并举的方针政策,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求严格遵循《水法》的相关条款,严格做好有关的规划设计工作。

4.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按照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建设等原则进行。按照国家的现有政策及结合现实条件分批次实施,把近期的工程作主攻点,但也要为将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5.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单单要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且要考虑河道航运与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的关系合理协调好。在水源出现紧缺时,务必要确保优先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6.改造建设水源工厂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应该在合理科学利用及充分挖掘潜力之后才去考虑将来的发展。

7.进行水厂的规模规划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确保近期城市水供应的同时,也要保障具有未来的发展潜力,在满足效果最佳的前提下规划设计水厂的规模。泵房的建筑或者取水的头部工程可以一次性做完,如此能够使分期投资的造价降低,整体造价也就相对减少了,更加经济合理。

8.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将地形因素、水源的状况、城市建筑状况、工厂用水量等实际情况,根据水量和水质等各方面的情况,与当地的地形,水源,城市建筑,工业用水等条件结合起来,在服从城市的整体布局的前提下,以经济为出发点,优选给水体系。

9.针对旧的水厂的从新规划设计,将提高有关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经济收益增加为出发点,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保障城市给水事业的持续发展。

10.水源是水质的根本保证。务必确保水源具有优良的感官性状,必须对人体无害,绝对不能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同时,水源中不能含有对居民身体不利的化学物质,不能对身体具有急、慢性的损害作用,还有水源不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而且大中型城市的水量供应率应在97%以上,一般城市也要确保水量的充足。简单来说,水源的选择一定要遵循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标准,建立有效的水源保护区,切实保障水源的绝对安全。

四、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设计

首先,对用水量和水质因素的考虑是给水工程设计的首要因素。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淋浴房、游泳池以及健身用水量将大规模的增加,而由于城市的建设,对绿化带的种植也增加,相应的带来了较多的绿化用水。针对上述情况,在给排水设计中应该采用较宽大、使用寿命长并且安全健康的管道材料和高科技的水处理技术,以免出现水管道系统的回流污染等现象。

其次,城市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供水系统,应该着重重视供水系统的信息网络化管理与遥测遥控元件的微型化和高灵敏度以及可靠性,实现未来的供水系统自动管理,根据现实用户的具体用水量来进行科学的调控和供给,从而实现无水箱、无纯净水管道以及没有二次消毒的全封闭式的供水系统。

最后,对于给水工程规划设计而言,增压设备的市政工程是其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给水设计中一定要使用具有超导超磁通量的新型材料,电机的使用要遵循给水泵逐渐向小型化管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的增加变调速泵机组。要根据当前主要用水扑灭火灾的方式,在具体设计中考虑到消防用水。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当前城市给水系统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生产及生活要求,做好城市给水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城市给水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将高科技和城市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浅析城市给水的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12.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11

Keywords: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manag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0 引言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现实情况,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改革的方向应是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法,从健全法制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人手,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科学、严谨、规范的景观规划管理体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创造理想的城市文化景观,实现城市永续发展。

1 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是在对土土地功能及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景观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表现精巧的美,在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1.2 异质性原则

城市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护与发展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稳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1.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多样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首先是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其次是物种多样性。近年来,城市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城市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阶段。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

1.4 持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是对持续发展的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最适宜的空间尺度。在规划中,规划者可以考虑许多种可能的空间构型,景观元素的重新排布总是提高或降低着生态完整性。

2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对策

2.1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法规与设计依据,都是为引导城市规划设计正确进行而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必须遵循,不能投机钻营,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城市景观质量的负责,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都应在实际中自觉维护法规的地位与控制指导作用。

2.2 加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一是强调整体的、长远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损坏。二是 在城市设计理论尚有较大分歧时,要认真研讨并提出普遍认同的基准概念,从而使理论研究深人下去。否则,有些观念或词语一旦流行开来,大家就“人云亦云”,容易产生偏差。

2.3 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2.3.1 变建筑创造城市为城市创造建筑

针对目前的城市设计现状,应把由建筑创造城市变为由城市创造建筑。虽然只是简单地变换词语顺序,却意味着对城市认识观念的转变,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一种文化或社会的特征总要由其所在的城市具体的物质环境体现出来,但主要由城市的空间环境形态来决定,而不是构成城市的建筑的细部。建筑并非在城市中自由存在,而是属于特定空间中组织严谨的构筑物,它应当为所处的环境服务,而不是过于凸显自我。因此,只有从城市整体发展出发设计的建筑,才可以更好地与环境协调,为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3.2 变注重建筑形式为注重建筑环境

在我国传统城市建造中,有别于西方注重形式的习惯,空间的体验比恒定的造型更受人关注。运动是控制空间的要素,通过空间的运动、建筑层次与尺度的微小差别 ,传达出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当我们漫步在北京旧城或天津旧租界的时候,城市景观、道路的变化,视点、空间的划分,比独栋建筑的结构装饰更令我们向往、沉醉。因此,在大环境观概念指导下,从城市景观整体要求出发,设计与场所、文脉协调的建筑,改变“唯建筑独尊”的陈旧观念。

2.4 重视文化的表达

城市景观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包含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人类经验。设计者要做的就是正确地继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把城市景观塑造成具有鲜明文化语境的有机体。所谓“城市景观的文化语境”,是指城市景观得以如此产生与采用的特定文化传统氛围。在城市设计中,要注意所创造的环境景观是否合乎我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决定的视觉习惯。

3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议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体、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12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及设计篇13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757.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工艺为基础,以协调共生的生态体制为经脉,以持续自主的生态活力作调控,使全城市的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部门和地区间和谐共生并不断对系统实现趋优调控,建设一个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二.规划设计方法在生态城市中的运用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的理想住区,并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同于乌托邦或海市蜃楼,而是在继承原有的城市文明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与演化的结果,是从实际城市的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的实现有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传统的规划方法与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是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和引导城市“生态化”的全新规划设计方法体系,这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2.1基于宏观思维的生态城市规划对策

在编制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时,要用宏观的思维来进行整体把握,要把当地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地理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确定适宜的城市容量和人口容量,合理配置相关资源,配置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从而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向,使人类与环境达到双赢,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共存的人居环境。

2.1.1以区域为单元来进行整体规划

城市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存在的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同时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也是相联系的。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将建设区与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规划的地理空间也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周边发展地带,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城市通过掠夺外界资源来追求短暂繁荣的时代必须终结,这种发展模式只会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而合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与其区域共存共荣,相互依托。

2.1.2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时序,保护自然资源

在进行土地开发时要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的全面分析,形成土地的合理分区,由此确定土地开展的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及布局,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排,将城市与大自然的天然网络相融合,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并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

2.1.3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公众参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在规划的制订、实施、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同时这种参与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和提高,创造一个平等、自由、安全、公正的生活环境。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2.2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为规划对象,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应用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生态工艺、系统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信息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

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不同,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对追求利益至上、人类主宰自然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本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创新等手段,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系统向更稳定、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

2.2.1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不能为了城市暂时的繁荣,用掠夺的方式来谋求发展,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生态导向性广泛地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系统性。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形体层面规划,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一个功能整体,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在为了物质建设需要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2.2.2基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又不可分割,共同交织成了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要三者兼顾,既遵循三要素原则,又遵循复合系统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又要兼顾精神需求,创造稳定、自由、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2)高效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能源与资源,采用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发展模式。

3)尊重自然原则给自然生态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保持在所允许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4)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高的整体效益,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生态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应对转型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借鉴全球成功经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观,探索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宜规划技术,构建技术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生态城市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建设科技,2010,(13)

2.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