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低碳发展实用13篇

城市低碳发展
城市低碳发展篇1

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性安排,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目标,识别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现行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制度化安排,具有法律效应,在空间安排之前,对城市性质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有概要性规定。其二是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定位与目标、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规模、人口与劳动力、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体 的发展规划,主要是时序性和目标指向的而非空间性的。其三是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市域土地利用的制度性安排,从用地角度合理配置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标性 和空间性的结合。虽然供地也具有时序性,但非目标 性,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法律效应。

以上三项规划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城 市的整体建设发展进行规划,是多目标指向或非目标 指向的。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从低碳化目标出发来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是单目标指向的,其规划的重点更多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由 于城市空间安排和土地利用指标的配置对城市低碳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给出方向性的规定。

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基础

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前期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分析现 阶段城市低碳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 内外部发展机遇和挑战。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强调碳排放约束下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基 础是掌握城市能源及碳排放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是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通过研究城市温 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水平,可以清晰地掌握城市 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组分,辨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 其排放特征,准确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的低效和不 足,发现节能和碳减排空间。

温室气体清单是城市减排可测量、可报告和可 核查的先决条件。只有基于全面、详尽的温室气体 清单,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减排潜力和成本, 才能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减排方案。能源统 计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城市不能准确掌握碳排放的 分布和趋势。这也是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城市建 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原因。

对于城市来说,不仅要建立碳排放清单,而且 要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时序研究,这是基于 它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排放变化趋势,评估减排效 果,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和措施。

(二)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

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是在现有和预期的。碳排放约束下,对城市间碳生产力、消费模式、技术 水平和资源禀赋及低碳努力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所做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 产力和阶段性特征。衡量一个经济体向低碳经济 转型的基础要考虑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 和消费模式四个因素。并根据以上认识,从低碳产 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构建 了低碳经济( 城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中国社会科学院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产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碳能源强度( 单位能源消费的碳 排放因子) 以及森林覆盖率等。这些宏观碳指标, 与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吻合,能 够使城市在落实国家低碳经济总体目标时,达到“三可”的要求。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的评估,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正确认识自身现状,找出优势和劣势,明确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各个城市区位优势和功能定 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模式和要点,进而制定有针对性可实施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三、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手段

建设低碳城市应注重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实现低碳设计。

(一)低碳城市系统构建。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市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在现有目标上作出调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国现阶段高速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其碳排放与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是寻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

(二)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

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进行相关创新研究:1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2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大都市空间结构;3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4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

(三)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

城市总体结构方面的低碳对策无外乎包括减少碳排放对策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效果两个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四)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

由于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功能、开发建设强度、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楚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四、低碳城市规划案例――以昆明世博生态城为例

昆明世博生态城的优越区位、绿化保持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世界罕见的,具备了打造世界性人居典范的优势。世博生态城是一座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城,最后被列为亚洲唯一推荐的“IN 的家”项目。

世博生态城为昆明打开了国际化的居住文明,在近 5,000 亩城市珍藏的大自然地带, 中国东盟会务中心和世博新闻中心、东盟首脑别墅、世博城邻里等高尚建筑群掩映在绿色山林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世博生态城的发展连接着昆明这个城市的传统和现代,它不仅是东盟各国首脑与会期间的诗意栖所,更是一个森林环绕、鲜花遍地的心灵牧场,作为昆明登上世界品质巅峰的力作,世博生态城所要体现的是居住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珠联璧合,让中国、亚洲甚至世界为之倾心。

城市低碳发展篇2

1 发展低碳建筑的目的与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达到社会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其主要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创新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能源一般是指像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建筑的结构体和居住体完全分离,建筑的结构体具有很长的耐久性,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和设备所组成的居住体则以其灵活性和可变性为主。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建筑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个具有“时尚”感的概念,其内涵和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低碳建筑还尚未进行统一的定义,结合低碳经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相关概念,应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建设期间应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压力;同时还要注重维护保养和灵活改造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拆除建筑时,要分类拆除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效率,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还要尽可能实现低碳;在处理阶段,要做到材料分离和有效处理,尽量保证使用过的材料还可以用于其它地方或再生利用。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消耗给各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共识。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的目的为更深层次使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在本届会议的最后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总理同志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而在此之前的8月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曾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2 如何推广低碳建筑促使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建筑的前提是要激活城市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城市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最终以低碳经济来引领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激活城市低碳经济市场的需求需要城市管理层在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精心的谋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加强低碳建筑的支持与推广

与非节能型老式建筑相比较而言,低碳建筑的设计、建筑材料及工艺在成本上有明显增加。因此,相对非节能性老式建筑而言,开发商和建筑商为了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肯定不会主动提出开发低碳建筑产品。因为,建设成本高、质量好的低碳建筑与成本低、质量劣的老式建筑同时进行销售,相对价格肯定要高出许多,而这将制约开发商的销售量。因此,只有通过制定相对扶持的政策,使得低碳建筑产品的价格回归到老百姓认可的、买得起的价格。使老百姓自身参与到除低碳建筑以外的其他低碳经济发展中来,为节能减排做更大的贡献。

制定相对扶持的政策,具体来说是低碳建筑由低碳材料、低碳结构、低碳运营等多方面构成,将形成低碳住宅技术规范后向全国推广。为了这个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还将在海投资一个生产轻钢构架、特种模板等建筑新材料的企业,建城低碳城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建筑.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经济集中配置,给企业更多出头做大的机会。促进一批具有实力,能够代表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建筑企业。

着力宣传应用低碳建筑,提倡发展低碳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温室效应为目的低碳计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是刻不容缓的。

在经济上给予鼓励资助,提供给低碳建筑开发企业和用户更多的补助,促使更好的开发使用低碳建筑。可以从贷款贴息、设立低碳建筑使用奖励基金、税收优惠等等政策。同时,在各项低碳标准上统一,出台低碳建筑标准,加大对低碳建筑的检查力度和信息公开,让企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希望能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认清障碍。

2.2 通过科技进步促进低碳建筑发展

依托科技的进步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反战。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城市共享的原则,集中政府资源的优势和社会资本,大力提倡发展建筑低碳节能技术。相反,提倡低碳生活,低碳建筑要依托科技进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高效参与、全民共享”的原则,集中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源优势,提倡大力发展低碳节能技术。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主要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不需要我们回到原始生活,也不需要我们省吃俭用、放弃舒适和健康的现代生活。譬如森德康舒地源热泵产品,在很短的周期内就被拆除,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就必须要新建建筑,这样势必会消耗很多的资源。拆毁建筑物又会产生很多垃圾,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保证空气新鲜的同时,降低了居室能耗,以很低的成本实现健康舒适的生活。通过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就可以延长重建的循环周期,那么用于新建建筑的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就能减低,也有益于节省资源和能源。

2.3 突出低碳建筑的综合属性,培养低碳生活习惯

在建筑界与一个共识,就是在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幕墙上的能量损失。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方面建筑物的规模持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建筑物的碳排放普遍较高。低碳建筑是建筑内各个功能系统的汇总,包括供冷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保温系统、空气循环、照明以及管理等系统的综合体。从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以及使用和拆除、报废的全生命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并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了建筑物内部资源封闭循环的使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除了要全面运用低碳节能技术,构建有机统一的节能系统,使用建筑的人更是低碳建筑成败关键因素。加强宣传节能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的自觉使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属于绿色建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4 低碳建筑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

为将来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低碳建筑需要采用低碳技术和理念,还需要保证正常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发挥低碳建筑的设计功能,减少碳排放,节能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加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也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以降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各组团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完善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3 推广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设计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其本质就是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把混凝土、玻璃、木材等混合在一起的话,就很难再用于其它用途,再利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能实现分类回收,假如还是混凝土、玻璃、木材这些东西,分类回收之后,混凝土可以作为路基材料,玻璃可以溶化后再度利用,资源利用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建筑垃圾的数量也会大大地减少。由于不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从而增加了完全可以避免的碳排放量冬季室内温度过高,而夏季温度过低,经常出现“冬天开着暖气吹风扇、夏天开着空调”,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3.1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结构,有效发展城市低碳建筑提升城市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造就了城市的诞生,城市的劳动力水平高低由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决定,同时还决定了这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基础设施、楼宇和厂房是城市物质结构最显著的代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跨越发展,发展及实际应用为指导,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素,大力推广低碳建筑。

低碳城市是指建筑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系统,包括建筑使用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的建筑结构体系。低碳建筑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于碳的减排,主要核心是节约能耗。此外,低碳建筑还包括降低水资源使用消耗、排放对环境的冲击;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设计规划。因此,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建筑体系规划,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3.2 低投资、高回报的低碳建筑,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

低碳建筑是通过提升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实现,现代科技有效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现代科技并不表示就需要高投入、高能耗,相反正是通过科技的进步,促使建筑成本和能耗的节约。低碳建筑的成本增加5%,就可以减少大约50%的碳排放。让人们都能够住上冬暖夏凉、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

3.3 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集中使用形成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包括了楼宇的低能耗建筑材料、低碳空调系统和低碳电器等材料的使用和日常产品的使用。同时,还包括了城市的交通、道路规划、供排水系统和城市景观等公共设施。它是集合了一切低碳产品及延伸产品的使用。低碳建筑是一切低碳经济的最总产品形式,决定了必须以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激活各种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广大市场消费,对低碳建筑的广泛消费需求会促进社会大量的低碳产品生产,低碳建筑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建筑物的前期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使用以及拆除处理等各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将低碳理论融入到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建筑的建设。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源向低碳经济集中,从而丰富低碳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平,低碳需求与供给达到良性循环。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壮大,努力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城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增强全民对低碳生活的认同度和责任感,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加快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海滨,吴春威.低碳经济艰难起步,发改委专家透露―― 中国开征碳税无时间表[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9(25).

[2] 崔俊奎,赵军光.电幕墙技术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J].新能源与环境,2008(8).

城市低碳发展篇3

(1)集安市是高句丽文化世界遗产地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部级生态示范区,这四张品牌,就确立了集安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为维护好这四张品牌,集安市已按世界文化保护组织和我国设置的措施加强保护。

(2)集安市节能减排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集安市市区在五年前就实现了集中供热,集安益盛药业、集安康美新开河药业、集安佳信通用等一些骨干工业企业都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集安暖房子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随着农村居住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农民的原始生活习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城区餐饮服务场所都安装了卫生环保设施,降低了污染。

(3)森林和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随着平地栽参技术的推广,毁林栽参的强度有所减缓,目前,集安市山人参帘数为50万帘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1月,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进一步加强通沟河保护的议案》。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在通沟河水源涵养区已实现了人参全部下山,森林资源实行零采伐,离取水较近的集安市山城村700亩水田已全部改为旱田,目前,通沟河水量、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2011年集安市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把集安市苇沙河、集安市新开河的保护提上了议程。为保护好鸭绿江渔业资源,近几年市政府每年都新投放100余万元鱼苗。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近几年来鸭绿江越冬的候鸟正逐年增加。

(4)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区新建楼房,对保暖材料的使用实行了强制措施。目前,已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极大地改变了城乡道路交通。集通高速公路有望年底开工,对朝的鸭绿江大桥正在建设中。

(5)城区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绿化树种逐年增多

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近期可投入使用。饮水入城首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城区沿江观景平台、政府广场、遗址公园、通沟河风景区已经建成,极大丰富了市区的业余生活。集安市清河镇、头道镇、花甸镇、榆林镇、太王镇等集中小城镇建设已纳入全市城镇化规划。

2.集安市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没有普及;二是企业对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参的规范种植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四是封山育林问题、天然林采伐问题、鸭绿江污染治理问题、提高矿产业准入门槛、尾矿治理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纳入市政府的议事日程。综上所诉,集安市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具备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条件,但是在集安市城市发展中,必须借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完善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新型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二、对集安市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立市的建议紧紧围绕

国家“十二五”重点投向,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降低污染排放、生态立市,我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1.搞好集安市现有工业的节能减排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水、粉尘直排的治理,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政府部门应对其整改措施进行指导和监督,从而实现碳减排。

2.提高矿产业准入门槛

集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又缺少技术,在开矿过程中,因为污水排放、尾矿污染,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现状突出。所以,提高矿产业资金门槛,通过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尾矿综合利用来实现矿产业可持续发展。

3.封山育林,搞好水资源的保护

一是改变传统的伐林开垦新土地栽种人参的方法,推广平地栽参技术,保护生态环境,节省森林土地资源。二是森林资源实行零采伐,严格控制年采伐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推广秸秆燃气的使用,改变农户传统上山砍柴取暖、日常做饭用火习惯,减少森林资源的砍伐率。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珍惜野生动物及名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集安市是旅游城市,搞好封山育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和休闲养生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绿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倡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专业化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我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鸭绿江母亲河的水源水质。

5.加强国际合作,搞好鸭绿江水治理

沿江从长白到丹东朝鲜沿岸有很多工厂都没有实行污水处理,污水直排鸭绿江,造成鸭绿江水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我国外交部和环保部与朝鲜协商,制定五年计划,百年目标,两国间建立休渔制度,对鸭绿江水污染防治、改善鸭绿江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防止跨界水污染纠纷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低碳发展篇4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后打造了“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等重点项目,提出了“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

1.1 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1.1.1 大力推广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

保定市在以清洁能源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电谷”,加快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保定・中国电谷”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六大产业体系。2005年―2008年,销售收入由60亿元,增长到254亿元,出口创汇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2.7%。骨干企业众多,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也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1.1.2 尽心打造低碳城市生活

2007年,保定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旨在发展光伏LED及LED其它产品,将其推广到太阳能照明、热水供应、取暖等城市生活的多个方面,目前,“太阳能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37条路段的太阳能路灯应用改造,共安装太阳能路灯700基;完成159个小区照明太阳能改造工程,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建筑工程光热利用、小区改造、公共园林等众多方面实现了低碳生活改革。

随后,又推出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动,目前已卓有成效。2009年底,全市已取缔改造燃煤锅炉472台,大气质量明显改善;新建污水处理厂32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均104.7万吨;园林绿地面积扩大,目前全市绿化覆盖总面积4377.77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三绿”指标分别为9.28平方米、33.9%和38.7%。

1.1.3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助推绿色产业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低碳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也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涞水县金融体系投放资金6000余万元,将“野三坡”景区发展成为5A级旅游重点景区,年收入超过6500万元;易县则着力打造狼牙山、清西陵景区,推出“农家乐”特色服务,年收入超过560万元;又在“太阳城计划”中,完成23处景区(其中,自然景区10处、文物景区13处)的太阳能应用改造,完善了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2 金融支持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1.2.1 支持新能源产业壮大和发展

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在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上,积极支持“保定・中国电谷”打造,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对“英利”新能源、“中航惠腾”等新能源建设骨干企业发放贷款共计67.96亿元,其中,仅对“英利”新能源贷款高达54.91亿元,对“中航惠腾”等其他骨干企业投放贷款达13.05亿元。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给予新能源产业信贷政策优惠,建设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相关行业,比如风电、光伏太阳能行业的投放,并且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客户政策,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浦发银行保定分行也给予新能源和环保行业重点授信支持,同时开辟绿色信贷项目融资专项审批通道,大大提高审批效率。

1.2.2 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

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拓展节能减排市场,加大对节能减排金融支持力度,保定市各金融机构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方面的资金投放力度。其中,建设银行及其办事处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分别投放0.45亿元和0.12亿元。

1.2.3 支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

全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经济建设项目,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农村信用联社对“碧水计划”建设项目发放贷款0.46亿元;建设银行对高阳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0.9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等低碳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加快了保定市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青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

1.2.4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保定市农村人口占比80%,是一个农业大市,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低碳城市经济建设至关重要。为此,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模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保定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贷款产品,发放贷款160万元支持保定市固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建;中行保定分行对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绿色信贷”5820万元资金支持;建行保定分行支持农业优质企业发展,2011年对生态农业发放贷款600万元;此外,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0.11亿元,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各金融机构为打造“山水保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综合扶植政策

首先,缺乏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开发及低碳技术的研发缺少政策扶持,尤其是地方上财力有限,很难给予低碳经济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植。其次,缺乏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风险补偿等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企业的融资信贷、上市发行股票等也缺乏政策扶植。最后,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这两部文件偏重宏观指导,政策约束与激励作用不强。

2.2 低碳经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同,与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矛盾

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三大主线,节能环保、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社会效益。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发成本上升,盈利模式转变,短期的经济效益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十分注重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这与低碳经济的经济效益相矛盾,低碳经济可能面临较严峻的融资形势。

2.3 新能源生产本身高耗能、高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替代煤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通过先进成熟的低碳技术,比如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有些新能源比传统能源更加昂贵,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材料是多晶硅,这种材料的生产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并且光伏发电的成本也是较高的。风能发电中玻纤风机叶片和风机轴承易损坏,会相应增加成本。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热污染较严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在事故中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人身造成极大危害。

3.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综合扶植

政府的大力扶植在加速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至关重要,若缺乏综合性的扶植政策,金融部门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的作用效果必然会受到阻碍和制约。于是,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了“一个理念、两个阶段性目标、三个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框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物价工商管理,配套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等众多方面对金融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扶植,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风险补偿、担保提供等扶持政策,对金融部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资金配置调整起到了显著的激励作用。可见,建立综合的低碳经济扶持机制,形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方的共赢,是实现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3.2 政府银行审慎选择支持低碳项目,防止高耗能高污染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构成的金融体系,是完成低碳金融支持的核心,该体系通过增加低碳项目融资力度,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信贷支持的方法,“双管齐下”,能有效地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建设。首先,政府、银行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注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从贷款审查、项目评估、借款人分析等“贷前”环节入手,审慎选择优质低碳项目,重点扶持。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下大力度控制商业银行对“三高一低”项目的资金贷放。最后,要加强低碳金融观念的宣传,在银行部门树立低碳新理念,从根本上建立低碳金融支持体系。

3.3 银行加强低碳金融创新,综合考核经营效益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拓宽贷款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还应进行必要的金融创新。总的来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各种金融创新。当政府设定了碳排放的总量上限,于是排放权就会具有经济价值,可以通过转让获得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允许申请贷款的企业将其作为抵押来获得贷款。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绿色信贷”和“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为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提供便利和渠道。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定一套适合低碳项目的贷款管理办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企业贷款建设节能减排项目,并用由此节省下来的开支分期偿还设备价款。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较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的贷款管理方法,这些银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获得贷款。

城市低碳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8-01

低碳经济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特指CO2低排放的经济模式[1]。城市是导致城市变成一个碳排放的集中地,而城市交通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低碳交通发展对未来低碳城市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ケ疚耐ü以下公式折算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城市交通CO2排放量=∑ni=1KiEi。

ナ街校Ki为能源与CO2排放强度指标。根据国际标准,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排放量CO2量折算系;Ei 单位里程汽车的能耗量。

1. 贵阳市交通发展状况

ヒ桓龀鞘械慕煌结构一般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用交通2大部分组成。本文基于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机动车拥有量状况(详见表1),分析贵阳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变化。

表1 贵阳市机动车拥有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年)

おご颖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贵阳市机动车辆每年以平均速度以12.53%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在这10年中,增长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私人汽车量、其他民用汽车量、城市出租汽车量和公交运营车量。它们增长的速率分别为40.07%、10.41%、6.32%和4.10%。从各类型的车辆来看,民用车量是公共车量的69倍。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私人车拥有量远远大于公共汽车拥有量,并且仍然继续拉大差距。

2. 不同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ネü以上公式和表1,可以折算出贵阳市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见图1和图2。从图分析可知,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交通引起。为了更明确各类型的交通在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及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ィ1) 各交通方式占贵阳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ゴ油1和图2可以看出,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汽车引起,其中私家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21%。其他民用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76%。由此可以看出,贵阳的民用汽车CO2排放量是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主体。减少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应该控制民用汽车的使用量,适当的增加公共汽车的数量。

ィ2) 假设全部由公共交通承担城市运输能力的交通碳排放总量

ゼ偃缑裼闷车的运输量均由公共汽车或城市交通运输全部由轨道交通承担,其交通CO2排放量对比分析结果标明:如果贵阳市民用交通的运输量均由公共交通来承担,2000年至2009年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平均下降约67.47%。如果贵阳市城市交通的运输量均由轨道交通来承担。其CO2排放量下降达到90%以上,平均下降约95.78%。

ヒ虼耍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汽车业拉大经济的发展,鼓励提高民用汽车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大气气体和室温气体的排放。

3. 结论及建议

ネü以上贵阳市城市碳排放量的分析,计算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共租车、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它们在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ス笱羰谐鞘薪煌ㄌ寂欧抛芰恐校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和67%。这与贵阳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占据贵阳市机动车辆的主要部分。

ス共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贵阳市周围群山环抱、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特点,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压力、交通拥堵程度和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是贵阳市最佳的交通发展模式。

城市低碳发展篇6

一、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英国政府认为,针对低碳城市建设,不同城市空间需有相应的规划应对和侧重,并分别从城镇中心,边缘中心、内城区、工业区、郊区县市、大型的新城市伸展区和聚集区、农村地区等7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2004年日本政府与学者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2007年2月颁布的《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C0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并在2008年5月进一步提出《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日本低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精神:与大自然和谐生存。

(二)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究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政府通过成立碳信托基金会,并依托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其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Glaeser and Kahn(2008)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土地开发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Jenny Crawford和Will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其认为英国的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是实现低碳未来的关键。抓住这个的关键才能形成将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结合起来的规划系统。

二、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内涵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二)特征和支撑体系研究

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撑体系: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利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发展低碳经济。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的低碳化。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段,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或零排放的决心。

(三)思想基础研究

李克欣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指出“环境和学”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发展模式研究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哗等认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3 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4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五)实现途径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认为,应从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来发展低碳城市。周国模认为,作为城市当中重要的设施、元素,建设城市森林与它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是同步的,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城市才能实现两全其美。仇保兴认为,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如何建设低碳城市,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至少可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顾朝林、谭纵波、刘宛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碳减排的关键技术。

(六)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城市低碳发展篇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碳排放量的的增加已经影响着全球气温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因而,发展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减排、节能,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体系,是建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渐的增加,进行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低碳环保城市的概述

低碳环保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社会经发展形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情况,此时,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也逐渐的产生兴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关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气候变暖很大一部分的可能性是由人们的活动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城市向低碳城市发展的进程。

二、低碳城市与碳的排放

随着城市的发展,全球气温在逐渐的变暖,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变化? 这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碳的排放源头来看,在人口密集、交通、建筑、工业都发达的城市中,其对碳的使用与排放都是高消耗的,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的大城市能源的消耗占全球的7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80%,最终,碳的排放量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城市交通、工业发展三个方面。人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居家取暖做饭、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等方面。

从社会发展的方面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业化革命的发展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得全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的增加,目前,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从自然的科学角度看,土地覆盖率与土体利用的变化、太阳的活动强度、海洋的作用等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其中有不少人为的因素的存在,例如,土地的覆盖与使用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后,城市的发展可能是直接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城市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出已经成为减少碳的排放量的关键所在。为了能更好的应对气候的变暖和能源的危机,研究城市的低碳环保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城市,通过对产业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合理、有效的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快速跨入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契机,从而减少气候的改变,增加经济效益。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1、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指生活中所耗费的能量的减少,进而降低碳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过对社会生活时能源与物质的消耗的减少、废弃物与垃圾的减少,实现减排节能的作用,提高低碳城市的发展。崇尚简朴的生活,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当鼓励宣传人人都要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理念的发展,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低碳交通

(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可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

(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 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3、低碳产业

城市低碳发展篇8

城市化既是人类科技进步、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更是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1]。经历了三百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式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转型抉择[2]。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许多国家的大都市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关注和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资源能源安全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逐步演变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3]。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快速城市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又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而低碳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低碳城市的实践和概念拓展成为低碳发展的新兴领域。低碳城市不仅解决了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4]。国内许多城市如天津、保定、日照、深圳、杭州等都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象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那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城市,亦未能深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和路径选择。

1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愿景与目标设计

1.1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愿景设计的前提

城市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从碳排放来讲,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中的工业、交通和建筑每天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我国有600多个城市,2万多个集镇,其中287个地级以上市的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排放量的58.84%。如果考虑其余城市和集镇,能耗和碳排放量至少占社会总能耗的80%以上[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碳排放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将明显上升,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以及全球面临的资源能源挑战为我国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尝试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协调发展问题,把节能减排看作城市发展的机遇、重点和核心,走低碳城市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推进可持续城市化的关键和必然选择。因此,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不能遵循国外的路子,不是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低碳发展,必须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协调发展。这是设计和构想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愿景的重要前提。

1.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愿景设计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是生态文明意识和低碳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体现。结合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努力降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尽量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及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

基于此,本文概括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愿景: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和蓝图。倡导利用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构建可持续能源生态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以及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特征的低碳城市,最终实现城市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发展)。

具体说来,通过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资源、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合理化,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比重逐步增加,新能源及其低碳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和法规保障体系;建成若干以低碳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1.3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目标

实践证明,以节能和低碳为导向是城市实施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遵循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参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和李迅(2010)提出的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为: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目标[6];争取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5%左右,城市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90%。

短期(2010-2020年):注重挖掘节能潜力,提高城市能源使用效率;在城市区域内采用新兴的碳交易手段开展碳冲抵,促进减排意愿;大力发展和推广建筑节能等低碳发展技术以及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提高综合能效;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

中长期(2021-2050年):从源头着手,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代之以清洁能源使用,调整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将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到贮存设施中或者固化,争取实现零排放。总结低碳城市试点示范经验,并将成功模式推广应用,分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实现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构想。

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想

2.1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总体模式

2.1.1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纵观国内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A模式”;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推崇的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C模式”是对A、B模式改进、创新和超越的新模式,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A模式”(American model)。以美国为代表,主要特征是: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导致资源能源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在该种模式下,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大部分能源,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5]。显然,“A”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B模式”(Brown model)。又称“反增长计划”,由美国学者布朗提出。其核心是为了补偿“A模式”造成的资源枯竭和大气污染,把世界领出通向衰落和崩溃的老路,转而踏上使生态安全得以重建、人类文明得以长久维系的新途。主要措施是采取消极城市化、机动化、工业化,让发展中国家减缓发展速度补偿“A模式”造成的损失。“B”模式从追求更多的增长到追求更好的发展,属于绿色发展道路。但是,该模式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适用,并且过多的考虑发达国家的利益,从道义上是不公平的,在实践和行动上亦非常困难。

“C模式”(Chinese model)。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整合性思考后找到的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不但充分利用高效的市场机制,而且可以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模式,是从传统的粗放型扩张模式转向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消费的新型模式。

2.1.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总体模式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在科学实践中以城市空间为发展载体,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把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具体说来,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该选择“C”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主导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为主要方法,以国家出台的低碳发展政策为引导,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与低碳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规章为保障,是一种科学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2.2.1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指导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立足长远,创新模式,示范先行”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实现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构建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工作主线,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多中心、紧凑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努力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等支撑体系建设,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2.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充分运用规划指导功能和政策扶持手段,引领和推动低碳城市发展。强化企业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建立符合低碳城市发展要求的生产体系和开发模式;通过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夯实低碳城市发展的群众基础。

(2)理念引导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理念思维的改变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源泉,制度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路,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树立以节能减排为主导的低碳经济理念。推动建立与低碳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利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碳排放监测、管理及交易体系。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创新,规范和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引导、激励、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4)示范带动与科学推进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确立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循序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先行试点,同时开展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区的组织工作。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大胆创新,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城市和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及时向相关领域利相似区域推广应用。

2.3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

建设低碳城市,一方面,注意控源、减碳,重点在于“碳源”上的替代、减少和提高能源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大力推广实施低碳型、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关注碳增汇,重点在于碳吸收和碳冲抵,通过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控源:调整资源能源利用结构,减少对能源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鼓励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建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切实加强控源截污,确保空气和环境持续改善。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以及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需求。

减碳: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能源的碳含量和开发利用产生的碳排放。通过加强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政策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在城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管理,减少碳排放。

增汇:通过增加自然碳汇抵消短期内无法避免的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即在城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管理,增加城市碳汇,充分发挥城市的碳汇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节能、改善农业管理和征收碳税等措施增加碳汇,冲抵碳排放。

2.4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领域

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能源体系;推动政府、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

2.4.1 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2009年在《低碳产业战略远景》(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A vision)中提到:包含提高能源效率、重视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低碳汽车以及建设低碳研发中心等方面的内容[7]。重视对传统产业进行节能减排等低碳化改造,实施关、停、并、转等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积极调整城市工业结构、加快推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

(1)低碳农业。农业低碳化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在培育和发展低碳农业上做文章。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低碳有机农业、牧业、林果业,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2)低碳工业。工业低碳化主要发展节能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限制和淘汰高碳行业和产品。

(3)低碳服务业。低碳服务业体现为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等方面。绿色服务要求从服务流程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等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低碳物流注重物流业与低碳经济互动支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施行标准化等措施促进节能减排,运用先进的物流方式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的顺利推行。

2.4.2 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核电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首先,在立足各城市实际的基础上,紧跟未来世界能源发展方向,把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作为城市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其次,加强低碳能源技术研发,近期应把节能和煤炭清洁利用作为重点,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研发。最后,加强低碳能源推广和使用,从实践上有重点分层次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区、新型社区、大型公共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等。

2.4.3 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几乎包括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和部门,主要有交通、电力、化工、冶金、建筑等。在煤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发低碳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一是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适当储备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业低碳化水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体系。二是注重低碳发展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加大对低碳技术投入和扶持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品牌,尤其是在我国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的低碳技术,以期介入新的全球低碳产业链的上游技术开发、下游产品销售服务等附加值高的产业环节,提高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三是集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4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要求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开发低碳生活空间,倡导居住低碳;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等低碳交通方式;倡导可持续消费方式,实施绿色消费。

(1)绿色建筑和低碳居住。绿色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需要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实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充分利用节能建筑,减少采暖和空调使用。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选择过程中,应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加强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等研究。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房地产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低碳城市发展进行有效沟通。另外,绿色建筑外部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低碳交通。在交通规划方面,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优化公交出行方式,保留和扩展城市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减少交通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倡导发展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8]。在交通方式上,改变单纯依靠城市道路、节能型汽车推广等技术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观念,注重从思想观念转变、技术改进、政策执行等方面加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传统性对策向系统性战略转变,通过系统化的战略手段,构建以公共交通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低碳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3)低碳消费。城市生活低碳化首先体现在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上要积极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社会组织推进、公众参与的低碳消费方式与模式。政府向社会公众广泛传达和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和采购模式,引领低碳消费方式。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提倡采购低碳产品并影响产品的上游生产链。社会组织积极宣传、实践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提倡和实施可持续消费模式,在维持一定生活标准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资源能源多的产品。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让全社会逐步告别“一次性消费”、“过度性消费”和“便利性消费”等消费陋习。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推行低碳标志计划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以此鼓励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政府部门、工业企业、消费者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标志计划,有利于全方位构建一道低碳生产、低碳营销、低碳消费和低碳贸易的立体防线。

3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策略部署

3.1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实施步骤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资源能源持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应该是既与快速城市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实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6]。根据低碳城市发展愿景和模式构想,在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分步骤、分阶段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战略(见图2)。

第一阶段,政策引导低碳城市发展。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与目标,为低碳城市推进提供依据;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示范,探索可行的推进路径与方式;出台政策措施促进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低碳城市发展。出台支持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提升能源结构的政策制度;建立碳交易市场制度和规则,为碳冲抵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途径和渠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制度完善和规范,促使全社会范围内低碳城市转型目标的初步实现。

第三阶段,意识、理念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发展。在有效实现碳排放量减少的目标下,低碳城市发展的成功模式在全社会推广应用;低碳社会文化蓬勃发展,低碳发展意识和理念在社会扎根并广泛传播,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3.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策略

(1)立足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大力倡导“低碳化”和“生态化”理念,把低碳城市发展作为国家推行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中。在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上,对低碳城市及其产业发展予以倾斜。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先试先行,待试验成功、条件成熟后逐步进行全面推广。在低碳城市建设探索阶段,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国家发改委已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是低碳城市建设的良好开端。

(2)构建适合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推动城市规划发展创新。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应该承担起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9]。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虽然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构想,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目标上,缺乏可操作性的城市规划与推行措施。加强对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发展定位、目标等,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低碳城市规划实施指标体系,揭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藕合机理,解析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10]。将低碳城市规划融入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真正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城市规划建设实际中,推动城市规划发展创新。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引导低碳城市发展。构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低碳城市评价标准和体系,将各项指标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落实到空间层面,充分体现低碳、生态的原则和目标。建议评价标准和体系包括碳产出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政策指标等方面。运用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和体系进行政绩考核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并把低碳指标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方面。定期对区域内低碳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必要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正,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4)加快政策规章与制度建设,完善低碳城市发展制度。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动向,与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等发展规划和政策相衔接,对低碳城市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和法律性规范,推动形成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尽快出台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低碳城市发展权责。在现有城市管理体系与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有助于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思想理念、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决策方式等纳入到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框架之中,形成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体制保障。此外,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参与低碳城市发展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观念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5)开展城市碳交易试点工作,运用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尽快完善碳汇、碳源测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积极推动碳排放信息统计和测算,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实施碳排放限额制度,设立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城市碳汇交易平台。保护与增加森林和绿地资源,促进碳汇交易。加快实施森林工程建设,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弥补城市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界造成的损失。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减排经济政策,根据碳交易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碳税及其它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优先考虑对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征收碳税,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

(6)加强监督指导,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有机整合[10]。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起领导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理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加强社会公众和公益性组织的监督力度,由政府主导或借助“中间力量”,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和合作,促进企业决策者和公众转变观念,发动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4 结 语

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内,低碳城市发展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举措。低碳城市发展表面上看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质上是一场涉及能源消耗、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全新变革。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我国各城市在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为主要方法,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构建相应的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以及低碳生活等体系,将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文宗川,郝晓燕,巩芳,等.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08,(2):24-25.[Wen Zongchuan,Hao Xiaoyan,Gong Fang,et al.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city [J]. Urban Problems, 2008,(2):24-25.]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3.[Qiu Baoxing. The Transformation Tre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in China:Lowcarbon Ecocity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09,(8):1-3.]

[3]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Xia Kunbao.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2A):33-35.]

[4]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3.[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3):12-13.]

[5]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12-14.[Qiu Baoxing. The General Idea of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J].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15):12-14.]

[6]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32-35.[Li Xun,Cao Guangzhong,Xu Wenzhen,et al. China’s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1):32-35.]

[7]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Regulatory Reform,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HM Government. 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 A Vision[R].UK.2009.

[8]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76-77.[Chen Fei, Zhu Dajian. Theory of Research on Lowcarbon City and Shanghai Empirical Analysis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09,(10):76-77.]

[9]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13-18.[Zhang Quan, Ye Xingping, Chen Guowei.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A New Vision [J].City Planning Review,2010,(2):13-18. ]

[10]顾朝林.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J].城乡建设,2009,(11):71-72.[Gu Chaolin. The Model of Low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2009,(11):71-7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Action Strategies of Lowcarbon City in China

TAN Zhixiong1 CHEN Demin2

(1.School of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城市低碳发展篇9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一般来说,低碳城市应包括以下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长期和最终目标是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碳排放总量。

(三)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对单个城市而言,低碳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狭义上,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广义上,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产品,其应用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四)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应用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2,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其中,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发挥着主要推动和激励作用。

二、杭州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现状

杭州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杭州的方向标和助推器。

到2010年底,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157.9万辆。其中市区114.7万辆,主城区55.3万辆。车辆造成的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成为一大问题。

(一)低碳建筑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

美国环保总署2008年报告,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业占38%,其中居住建筑占20%。在城市,这个比例更高,大约60%的碳排放源于建筑。在我国。每建成l平方米房屋,约释放0.8吨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低碳建筑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具性价比”领域,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杭州打造低碳建筑,将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扩大太阳能光电光热等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和“屋顶绿化”计划。

(二)免费单车倡导低碳交通

2010年初,奥斯陆气候和环境国际研究中心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幅达到25%,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杭州推出的免费单车,让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杭州计划到2020年,市区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免费单车服务体系覆盖8城区,从现在的5万辆增加到17.5万辆。

三、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途径

(一)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为69.1%,石油比重为21%,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9.9%,而同期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只占27.8%,石油占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二)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

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2006年第一产业的能耗强度为0.34吨历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吨/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吨/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00年生活消费耗能量为14911.83万吨标准煤,2006年增加为25387.87万吨标准,为2000年的1.7倍。主要原因是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规划的失误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户规模呈下降趋势等。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调整消费方式,民众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每个家庭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用塑料袋。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城市低碳发展篇10

城市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但是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大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以及重工业的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到我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更好发展经济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建设低碳城市,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说,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快速见效的简单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关注和专注于低碳发展,勇于承担世界责任。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和保定两市进行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这些举措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承担世界气候责任的决心与勇气。近两年来,中国已经淘汰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产能,在低碳建设方面不断前进。众多地区开始尝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然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现状仍不容乐观。据美国能源署预测,中国二氧化碳以2.6%的年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可见,中国仍然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建设低碳城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具有很大紧迫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低碳建设的关注重点。

二、苏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苏州作为国家科技部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备较好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苏州市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但以工业化和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造成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和资源制约的矛盾,制约着苏州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对于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苏州市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

首先,近年来苏州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2009年,苏州工业总量已达到中国第二,成为了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认为,目前苏州经济总体水平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期阶段,这为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苏州市也一直在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制度,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对污染源治理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均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污水进行深处理,使得苏州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建设低碳城市,苏州已然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低碳条件。

其次,苏州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也已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目前世界上对“绿色能源”开发比较重视,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苏州市近年来在光伏以及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上发展迅速,尤其是在2009年苏州市“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出台实施后,全市相关经济产业更是以倍增态势飞速增长。苏州在这些新能源产业上所具备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已经为苏州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苏州已于2010年初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苏州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并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低碳城市”。2009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正式奠基开工,这意味着苏州从实践上迈出了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鼓舞作用。

三、苏州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苏州要想彻底的、成功的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还面临着很多障碍。首先,从经济结构来看,苏州市一个能源外向依赖型城市。作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来说,苏州能源结构的单一以及大量的能源需求,对苏州市的能源供应、运输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需问题日益严峻,矛盾日益加剧。

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苏州市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低,工业又以重工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GDP的高增长同时,高能耗产业也在大幅增长。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就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苏州必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高能耗、高排放的相关重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变革进行必要的引导与限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及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第三,随着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汽车排放与不够合理的交通模式所造成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苏州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大市,开放型经济总量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是我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引导下,苏州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环境问题,潜意识里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污染量仍在持续增长。

四、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苏州市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表现在:首先,积极扶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现代服务产业;第三倡导绿色生活观念,减少生活污染;第四做好保护绿地、充分利用林业作用的相关工作;第五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等等。

城市低碳发展篇11

城市化的进程涉及到产业、建筑、交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支撑。无论是对于全球还是对于中国而言,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都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低碳、绿色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科技―产业”统筹,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其次,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创立开放式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下,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第三,打造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以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机构、金融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等创新服务。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打造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城市化进程绿色发展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从绿色产业角度来看,生态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通过统筹“科技―经济”发展和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构建结构科学、发展协调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传统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优先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环保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业体系。

建立绿色建筑技术支撑体系

建筑能耗过高和建筑垃圾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建筑所需能耗已达到全部能耗的30~40%,建筑环境污染在整个环境污染中的比重也达到了38%。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则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研发低碳建筑技术与产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建筑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实现城市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体系的建立;建筑节能新型材料和固体废弃物再生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工程示范;低碳建筑物设计标准的制定;城镇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运行、维护、拆除和重新利用全过程低碳控制优化等。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交通领域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发达国家交通能耗已达29.5%。另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交通运输发展转型,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城市低碳发展篇12

成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也是出于湖南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我们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逐步进入、继而形成和奠定湖工大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逐步显现湖工大在这两个研究领域对政府决策咨询、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宣传导向等多方面的智囊作用,进一步提高湖工大在湖南省高校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这个平台,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一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

《经济》: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周跃云: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作为对接高校与政府各相关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它的定位十分明确,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积极充当政府决策的参谋,勇敢担当技术研发的先导,努力成为企业产业转型的助手,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扮演好以上角色,使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能切切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确立了“五大”办院宗旨,即“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推行“三大”战略,即“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产业化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研发中心、一流的人才中心、一流的孵化中心、一流的创新服务中心,完成“两型社会”和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五大任务。

《经济》:低碳经济的研究对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周跃云: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与“两型社会”建设是吻合的。探索低碳经济的现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节能减排与环境改造任务繁重,进行低碳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研究,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能够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也能为各类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经济》:研究院是如何设置低碳课程,用以研究低碳经济和培养低碳人才?是否有研究方向和案例?

周跃云: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和知识是关键。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全新领域,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刻不容缓。为了突破人才和知识的瓶颈,我们采取“外联内合,积极申报新专业,主动开展普识性培训”的策略。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低碳理论、低碳知识、低碳技术与工程等低碳专门课程的开设,满足低碳经济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设计原理与技术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满足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三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需要的具备建筑与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低碳技术、低碳工程和低碳管理的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另外我们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定期主办“城市低碳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高级研讨班,广泛传播“低碳发展”新理念,力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在案例方面,我院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开展“我国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项目;同时与株洲市两型办合作,进行“株洲市创建低碳示范城总体实施方案”编制。下一步,我们准备选取湖南省有典型意义的市、区(县),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县)、低碳生态示范城规划,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研究院设置的低碳课程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课程在设置阶段是否遇到一定的困难?

城市低碳发展篇13

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煤炭资源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阻碍了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导致了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

(2)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由于利益的吸引已经为了完成某些政治指标,不惜代价的开发资源。

(3)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煤炭资源型产业即是城市的经济支撑,更是城市的经济弱点。一旦资源被开采完,便失去了城市的经济支柱,经济难以维持。在我国,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途径,这也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多种经济的必要因素之一。

(4)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体系缺乏规划,多集中于煤炭资源所在地,以煤炭开采为主要职能,并且城市建设服务于该职能。我国的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35]。同样,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依靠充沛的能源为基础的,因为我国矿煤矿产业的年开采量逐年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促使了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飞跃。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以科学和经济为依据,而是以煤矿资源的开采为根本,所以城市的结构不够科学。

(5)失业人员多,失业后再就业困难。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观念淡薄,替代产业没有接续,缺乏对资源型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使得大量失业人员无法及时获得再就业,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6)财富分配两极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稳定。资源城市的资源开采能给城市带来很大的收益。由于矿产过程中的不严谨以及相关加工产业的高利润,使得资源产业城市中少部分人过于的富裕。这样的财富分配会使得城市的政策过多的偏向富人,从而造成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局面。

二、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2)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3)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总之,随着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凸显得淋漓尽致,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最终出路,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钟伦彪.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J].太原科技大学,2008(2):23-26.

[2]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