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培养实用13篇

医学教育培养
医学教育培养篇1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传统的医患对话模式和治疗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的演变。医学是服务于人的学科,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对象是人,面对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如何有效地开展医疗服务,不仅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而且直接影响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工作的认可程度。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医学专业课程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医学生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培育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认知中具有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医学即“人学”,对人的情感需要的尊重、理解和满足是合格医务人员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满足医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必要。 1目前医学生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影响医学生医德的培养。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体,医学教育也是复杂的教育。医学生的课程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有特殊情感需求的患者,医学生束手无策。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患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诸如“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样的论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谈论一个话题:现代医学危机。其根源在于医务人员没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行医观念,仍然把有健康需求的人视为“物件”而非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临床带教教师行为失范,影响医学生正常的情感认知。医学的学习一般有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这是医学生走入工作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临床带教教师对待患者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些临床带教教师在分析处理问题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规避责任,对患者敷衍了事;或者姿态傲慢,不愿与患者平等交流;或因具有技术优势而言语粗鲁,没有考虑到患者的情感需求,对医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医学生大学前几年学习到的医德知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几乎全部被。这样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是如何很好的为患者服务而是如何推卸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中未渗透情感教育,德育的教育功效没有充分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的理论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大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重视不够;学生班主任与辅导员往往集中处理学生日常工作事物,对学生情感教育进行的不够系统;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通常要等到学生自身的情感问题无法解决时才发挥作用,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在医学生中进行情感教育与培养合格医生的关系,高校德育的功效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未成为医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2在医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现实基础情感教育是最能打动学生、最能体现教育要求的教育。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需要情感的演绎,因而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情感教育是最具艺术性、最能打动学生,最能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过程是信息传输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强调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激活师生的情感需求,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网络,进而围绕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教师角色是典型的非功利性角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很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伴有某种消极或积极的情感因素,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情感因素,师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尊重和有效引导,教育目的则能得以顺利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性、全程性适宜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医学生通常学习2-3年,而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陪伴学生至毕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跟踪在校的每个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具有全程性和全员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大一新生阶段主要帮助学生适应人生新阶段、适应医学的基础学习;在高年级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在毕业阶段主要解决学生角色的顺利转变,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最能触及医学生的精神需求,有效解决了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医学生、贴近实际,使医学生终身受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落到实处。 3医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教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营造氛围,培育情感基础。情感教育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又以学生情感的培养为归宿,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又重视教育规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实现以情育人。施教者在开展情感教育之初首先要创设愉悦适意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够放弃抵触、敞开心扉,以悦纳的心态接受教师的教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创造热情、友爱、友好、互助的迎新氛围,使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情感归属。其次,通过悬挂校训、诵读医学生誓言、设置医学名人雕像、医学名言等方式唤起医学生对医务工作的崇高使命感。最后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典型事迹,激发医学生的责任感,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医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语言充满感情,以赞赏关切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心理放松对授课内容满怀期待;教学中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等,一定程度上都能有效避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漠回避的态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课件美观大方、衔接流畅、过渡自然、视频动画声音设置和谐,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在内心中愿意接纳教学内容;选用案例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并采用互动教学,形成情感交流网络。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功效。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如果仅仅关注情感的演绎,不在道理的阐释中下功夫,会导致情通而理不达。在教育中不难看到虽然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但还是会看到一些学生质疑的目光甚至对教师的教育不屑一顾的表情,其原因在于虽然实现了以情动人,但是没有做到以理服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说服人的工作,要能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所宣扬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对理论充分阐释的基础上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教师的情感表达才是真实可信的。而且与医学专业课程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引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形象愈是优良高尚,其主体资格愈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而产生从“信其师”到“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反之,学生就会怀疑甚至否定其主体资格,不愿意甚至完全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水平。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情通的基础上实现理达,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需要掌握尺度,避免使学生产生情感教育是煽情教育的不良体验。#p#分页标题#e#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不论是从医学的直接服务对象,还是从医学的最终目的来看,医学都是为了人而产生的、为人而存在和发展,医学就是“人学”,人的需要就是医学的需要,人性的满足就是医学的最大满足,离开了人,无视人的需要,医学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医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医疗技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人文关怀水融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唯有充分尊重和了解教育对象,也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够不断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真心喜欢。因而,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关怀不是同情、不是施舍,而是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对施教者的关心、帮助,并努力促使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养成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情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层面上要求引导医学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在道德层面上,要求引导医学生认同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在人生价值的追求层面,要求引导医学生把个人需求与社会对合格医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社会价值层面,要求医学生拥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人的需要就是医学的需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是医务工作的本职要求,最终实现医学生对医学与自身、医学与社会、医学与人类的正确思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放低姿态,改变语态,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学到需要的知识;社会的开放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对教师的理论灌输和逻辑演义不会不假思索的接受,而是提出了质疑,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认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少有师生对话的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遭到了学生抵制。而且,长期以来,由于在医疗知识与技术上医护人员掌握着完全的话语权,在医患交流与沟通中,医护人员处于强势地位,医患交流是缺乏平等的交流。在物质资料匮乏、人们的健康意识淡薄与基本的医疗知识欠缺的情况下,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尚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今天,社会快速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基本医疗知识普及,人们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人”而非“物件”的平等主体交流的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动辄只见病不见人,以训斥、不屑、不耐烦的言语与患者交流,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导致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护人员唯有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医疗工作,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患者打交道的能力。 情感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医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影响着医疗行业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又能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情感,使之成为新时期合格的白衣天使。

医学教育培养篇2

二、多元性的课堂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习是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而进行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支援者而不是指导者。”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替代以往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运用生动逼真的动画及具有说服力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独创性的精神空间,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接受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不同看法及见解,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够宽松的课堂气氛或对学生所持不同见解进行驳斥,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还应该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对一些尚未定论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本学科前沿的理论进行讨论。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应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立一些答案不唯

一、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的空间,以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到两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下次课再给予解答,在培养思维训练上收效很好。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开展形式灵活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当今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创新欲望,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味模仿,不求甚解,甚至在一些研究生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彻底纠正。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邀请资深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学术观点;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竞赛,如教师科技成果报告会、大学生优秀论文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给学生充分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广泛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或参与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便于今后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

2、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深入病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不足,弥补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缺陷,勇于正视不足,不断创新。

3、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实验室设备、仪器和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实验教师的师资力量。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的师资相对比较弱,有待提高,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来担负一部分实验教学工作,改变现有状况。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动手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不惟书,不惟师,只尊重实验结果,充分发挥创造性。

(3)改革实验内容。选择一些有争议、有新意的实验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分析其结果。

医学教育培养篇3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贯穿于医疗卫生行业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见医德教育是一项从事医疗行业人士均应接受的教育,不仅是已在职人员,更应该从学医伊始便注重医德的培养。我国政府1988年制定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1]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对于伦理问题较原文件可谓是空前增加。[2]在新形势下,各级部门都在全力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大力开展医德教育,以校级部门为例,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思想品德课程,从而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医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医疗行业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学习医德知识,配合医德教育实践,从中培养良好的素养,为今后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有必要大力重视起来,医学生有义务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我们必须引起医德教育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重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带动。

2新形势下需要更加深刻的医德教育

医术学习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学习成果与学生在个人成长,知识积累,医学实践以及日后从事职业均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医学生培养有利于我国医学事业改革发展,同样,重视医德教育必然是医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行为是一个对外展示行业服务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新时期矛盾多发的问题所在,可见新形势下民众普遍要求医务工作者拥有更高的医疗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修养,重视医德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把严谨的态度始终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核心,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

2.1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境界

高校医德教育应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防止医德教育与当代社会大环境出现偏差。积极树立以为患者服务为宗旨的思想核心,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加大对医学生的道德拉力。通过思政课程,学生了解国家最新社会形势、基本国情,逐步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未来的就业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道德的本质以及规律,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加深对医德教育的理解,坚定医德信念,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德教育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特别是临床课程教学,强化医德意识,在专业知识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2.2抓好理想在教育中的崇高性,提高学生医德情感如果医学生确定了崇高的理想,那么学生定会用严格的要求去自觉探索学习,从而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时刻激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遵守道德规范,想着崇高理想而奋斗。高校在抓好教师授课情况的同时,鼓励学生找寻目标,加强自我教育。同学们在做好自我教育的同时,校园学风建设得到提升,激发更多学生学好医学知识。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这需要学院方面加大校园环境建设,从建筑到花草,为师生营造一个优雅整洁的校园,打造文明环境。

2.3加强医德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剂

高等学校的医德教育对于医务界的品质道德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好与否关系着学校是否能为社会医疗单位输送更多合格优质的医学人才,这是当今国家医疗服务行业的大事,关系着国民健康素质是否能够提高。只有在国民健康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相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中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是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利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3提高医德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3.1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医德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与马列课程中,把医德教育紧密贴合于两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活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同学们上课积极性,把社会问题放到课堂上,结合实际讲理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德教育授课主体为老师,那么课堂上老师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素质与责任心在课程传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学生是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医德教育,甚至影响到医德教育的传承。因此,高校开设医德教育课程的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可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同样是高校增强医德教育的关键。利用榜样教育方式,可以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老师为模范,以德育德,优秀的老师才会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3.2在实践中体验医德教育成果

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直观和真实地体验医德教育感受。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有益于学生对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条件等有一个主观认识,更加坚定他们献身医学的信念。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做指导,传授最直接的职业伦理精神示范工作,是见习生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渐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处理临床道德悖论的能力。[2]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医改的环境下,推动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亲身体会患者的痛苦心理,从中树立服务为本的价值观。

总之,医德教育是塑造医学生优秀品质的灵魂工程,做好医德教育与培养工作,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与修养,同时今后会为医疗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国家医改任务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培养篇4

[Abstract] The return of the medical humanism requires medical educ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 is illustrated from the view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post competency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At present, ‘half people patterns’ of medical education leads to weak and lack of cultivation of medical ethics emotions of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Volunteer action, as efficient way of adv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stitutes a training path that improve medical ethics emoti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with pre-service training, clinical experience, sharing and exchanging with each others, and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Key words] Medical humanity;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emotions; Volunteer action; Cultivation

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在医学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和理性的支配下,基于对生命、对人类的热爱和尊重,在医疗实践中对医学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感觉体验及其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一般包括同情感、责任感、事业感[1]。现代医学精神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人性、人权的尊重,对人道主义的实践,对人的生命健康和健康生活的维护和增进。医学人性化、人文化的回归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待病患具有仁慈心灵、饱含道德情感与奉献精神的医务人员,才能使医学生成长为胜任医疗职业岗位、彰显医师职业精神、担负医学发展重任的仁义良医。所以,注重对医学生的医德情感教育是还原医学教育本来面目的重要举措。

1 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的重要性

1.1 医德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指标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中。党的十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本质内涵,蕴含着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质、人文品质。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建设者必须是也正是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医务人员须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医疗工作中对待患者诚恳友善、富有感情,看到患者在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能体悟患者的痛苦,从内心形成真挚的医德情感,并将对患者的同情、关心、仁慈深化为医者的责任,升华为对医学事业的终身奉献与热爱,努力形成和睦友好的新型医患关系。

1.2医德情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

医学技术发展的异化引发诸多伦理问题,有的医者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情感的冷漠渐渐隔断了患者与医者的精神交流[2]。只有让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唤回逐渐失落的医学人文精神[3],弱化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医患关系物化与异化的负效应,促进医务人员自觉端正医疗行为,履行救死扶伤职责,关怀体贴患者,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为医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医务人员找回真实的医德情感,也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践履,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与焦虑情绪。我国国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患者心中,对患者和蔼可亲表现出医生对患者的个人感情,说明医生把患者不仅仅看作患者,而是一个活生生富有感情的人[4]。

1.3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

岗位胜任特征或岗位胜任能力即competenc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米兰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真正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是个人的素质条件和行为特征[5]。2002 年,Epstein将卫生领域的胜任力概念定义为:“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结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我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探索中开展,其核心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提供病人诊治时,住院医师应该负有同情心,富有责任感,坚持伦理道德原则,尊重各种群体的患者[6,7]。

1.4医德情感是医师职业精神的道德基础

高尚医德情感、良好医德品质是医务人员发扬现代医师职业精神、满足患者多重需求的道德基础。2002年美国内科学会、美国医师协会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共同在《柳叶刀》和《内科医学年鉴》两本权威杂志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提出了医师应遵循的患者利益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项基本原则,以及对患者诚实、解决利益冲突维护信任、对职责负有责任等十条职业精神。新形势、新发展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如果医学生缺少对医学事业的情感,医德原则与精神也只能在实践中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唤醒和激励医学生的医学事业感,就必须更清晰地让医学生认识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并对这一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和挚爱之情,为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打好基础[8]。

2 缺失医德情感的医学教育只是“半人”教育

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动力。缺乏甚至丧失激情和热情,变得冷漠和物化,就意味着精神沉沦和生存危机[9]。丰富高尚的医德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卑鄙低下的医德情感则产生恶劣的医德行为,对患者的困境麻木不仁、态度冷漠、以医谋私、见钱不见人等现象往往都是医德情感缺失的体现[10]。当前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医德情感却逐渐滑坡的现状与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密切相关。在“全人教育”新思想受到普遍认同、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兴起之时,我国医学教育长久以来却陷入“半人”教育的模式难以自拔。

“全人教育”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更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达到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11]。“全人教育”强调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和善于创造的人[12]。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服务对象的学科,承载着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人文与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本应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然而,为医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当代医学教育过分引导学生关注生理、病理、药理、药物作用之理,而忽略引导学生对整体的人的关注[13],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尊重;或者说医学教师们“用着中性的语言细数着必须牢记和掌握的医学知识与技能,这本活的教科书与学生之间仅仅保留着一种信息‘储户’与‘户头’的工具性关联”[14],忽视甚至无视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怀的培育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限的医学人文教育又往往与医学实践相脱节、停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灌输,这也必然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堪忧。

人文教育先天不足的医学“半人”教育引发的恶果就是医学生在膜拜医学技术的道路上飞奔却早已将自我高尚人格、医学道德与情感的修为抛在身后而不自知。反观目前医疗行业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屡见不鲜的暴力伤医事件也就不足为奇。根据中国医院协会2014年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表明,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 8.3%的医院每年发生6次及以上[15]。这一数据背后虽有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医疗商业化以及患者自身等诸多问题,但医务人员态度冷漠、责任心不强也是极易引起患者不满、引发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为培养符合医学发展、医疗实践需要的健全人才,推动我国医学“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改革,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规划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3 “志愿者行动”是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志愿者行动是指志愿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服务。我校于2011年开始将志愿者行动引入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组织本校二年级学生统一分组后,在第一、第二学期每周周末轮流进入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医院、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安宁医院等医院的科室、住院部开展为期两天的志愿者活动,并于活动结束后完成反思作业、进行分享汇报。通过五年来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该项活动日渐成为我校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对志愿者行动效果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沟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高,65.20%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80.22%的学生了解到患者的需要,意识到患者的痛苦与不易,加深了医学生对于医德情感感性与理性认识。

3.1志愿者行动的岗前培训提升医学生对医德情感的价值认识

岗前培训对于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培训内容除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人文意义,充分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医学生在医院的服务对象都是情感上更需要关爱、心理上更需要关注的患者群体,他们尤其需要志愿者予以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岗前培训要鼓励每个医学生都应以做一名富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优秀志愿者为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付出为患者提供最温暖的帮助与服务,提升医学生对医德情感的价值认知。

3.2真实的临床体验增强医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

大多数医学生对于医疗领域所存在问题的认识是有限的,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了解也较为抽象,对患者的痛苦与不易少有直观、真实的感受。当医学生进入拥挤的医院,看到大量排队等待挂号、候诊、检查的患者,看到因医疗资源有限只能住在走廊里的患者,接触到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痛苦的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拒绝治疗的患者时,通过医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有助于他们与患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唤醒他们内心悲天悯人、悬壶济世的真挚情感,并于精神层面产生向患者进行情感表达的意识与愿望,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关爱和同情之心非常重要。

进入各个科室后,在为患者提供一般生活护理的过程中,例如搀扶患者上下病床、陪同患者进行医疗检查、关心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使医学生将情感意识转化为真实具体的行为和语言,帮助学生感悟患者特殊的照护需求与情感需求,学习如何关爱患者以及如何向患者表达关爱,进而提高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譬如,方同学在儿外科志愿服务时,一位母亲带着眼部受伤的幼童来到科室候诊,碰巧医生因其他工作不在科室。面对哭闹的孩子、忧心忡忡的家长越来越烦躁不安,不耐烦的大声抱怨医生、不负责任等。科室护士忙着手里的工作沉默不语,性格内向的方同学则尴尬的手足无措,努力思考着如何应对。看着抽泣的患儿,方同学想到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于是主动对孩子说,你的水瓶真好看,姐姐给你倒些水喝好吗?孩子点点头。看到小朋友并不排斥自己,方同学继续陪他聊天说话,患儿逐渐安静放松下来,家长的情绪也随之略显平复;方同学又赶紧安抚家长,告诉她医生确实是因为工作暂时不在科室,医生也很关心孩子的情况,他一定会尽快赶回等,焦虑的母亲听后也渐渐冷静。经过这次的突发事件,方同学信心倍增,碰到其他难题时不再退缩不语,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患者的关爱,与医患建立了友好和谐的关系。

3.3通过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医德情感

分享与交流是提升志愿者行动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志愿者能够对自己的感受、想法、情感进行反思与审视,分享的结果还能够给他人以启发或激励,形成对医德情感重要性的共识,使志愿者行动充满积极的正能量,从而影响更多的医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为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及空间。

3.4通过理论学习使医学生理性认识医德情感

志愿活动结束后,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总结,实现学生对医德情感认识的升华,既理解医德情感的内涵及意义,同时也学会如何在医学实践中表达医德情感,使医德情感成为医学生医学人格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医学生也需掌握医德情感不同于一般道德情感的理性特点,即便面对情况紧急的患者、情绪激动的家属,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感都应受理智与意志的调节而处于适当的状态,保持头脑冷静,思路明晰;当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处于失控的不良状态时,不但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如不能及时调节,长此以往也会对医务人员自己的心理情绪产生负面影响[10]。例如出现同情心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具体表现为焦虑、沮丧、同情心缺乏、淡漠等情况,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与工作[16]。

4 小结

18世纪后期,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教授约翰・格瑞高瑞在其著作中指出,医生对患者的态度、行为应基于无私、仁慈的情感,如仁爱、同情,同情应是医生的首要美德[17]。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淡化,部分医务人员因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及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缺失而与这一美德渐行渐远,医患关系也逐渐失去了本应有的温暖、神圣与和谐。通过志愿者活动,开展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启蒙教育,使同情感、责任感、事业感深耕厚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践行,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共建和谐医患关系来说,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雯波.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的现实表现与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92-93.

[2] 向鸿梅,李树森,高晨光. 医学技术伦理视角下的医德研究――储备期医德情感的提升[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57-58.

[3] 皮湘林. 论医生的道德情感及其培育[D]. 湖南师范大学,2003.

[4] 高峰,杜治政,赵明杰. 患者心目中的理想医生――全国10城市4000名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之六[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4):41-44.

[5] 安鸿章.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完善[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137(4) :42-45.

[6] 余中光. 急诊专科医师不同成长阶段胜任力评价指标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 赵玉虹,孙宝志. 健康的守护者――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4-45.

[8] 房佳蓉,胡冰,于昕. 新时期临床实习医学生医德情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28-929,936.

[9] 谭容培. 论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5):34-38.

[10] 王星明,安园园. 对医学生应注重医德情感的培养[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109-110.

[11] 赵海鹏,周丽.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 理论观察,2012,75(3):163-164.

[12] 凌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36(13):78-79.

[13] 贾秀敏. 当代医学专才培养的全人教育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2009,285(S1):341-343.

[14] 张聪. 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道德透视[J]. 医学与哲学,2015, 36(2A):11-15.

[15] 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 2003~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 中国医院,2014,18(3):1-3.

医学教育培养篇5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的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

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和方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医师的关键。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医学的人文教育是我国医院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医学人文教育在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我国近几年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从面向基层、到医学教育标准、再到“5+3”培养模式的设计,不难发现“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不仅仅是拔尖计划,而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医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根据区域教育、卫生规划,地方医学院校是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主体,其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临床工作出现了新变化和新趋势。据调查,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忽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1]。而目前,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医学生往往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其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相对薄弱[2],这些都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相悖。因此,在加强医学生自然学科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将医学人文教育置于卓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5+3”培养模式中,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内容。其中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不仅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也应是学习的重点。作为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必须立足本校办学定位,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进一步的临床培训打好基础。

二、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

医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如何加强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医学生的前提。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引导,建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摇篮,首先应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南华大学将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模块纳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的必学课程。构建出了以医学具体专业课程为主导,以医学伦理学为中心,以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哲学、医疗卫生法规等课程为辅助的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并且相继联合国内几所大学编写了一系列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如:《医学人文素质导论》、《医学生临床沟通教程》和《应用卫生法》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拓展式教育等方式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医患沟通技巧等医学人文技能。我校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形成医学与人文并重的办学氛围。制定出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行动规划,不断完善、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唯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医学不同于单纯的人文学科,临床医学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的,而更应该是在病床边的、情景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因此,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更适合临床医学人文的教学。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对人文素质培训,参加各种人文学术活动等加强自身的人文知识学习。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启发、引导和感染学生;将临床实践与人文素质进行结合,在传授自身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医学人文情景融汇、贯通于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精神。

3.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浸润学子。医学院校以及临床见习、实习的环境和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制约或激励作用,也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设置人文景观,在教学楼道和实验室悬挂众多医学大家的肖像或格言,营造精术济世、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将人文内涵融合于学校建设之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内化每一个学生。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讲座、辩论赛、演讲赛、临床技能竞赛等拓展医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塑造自我。通过校园的整体氛围与医学生的群体心理对于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4-5]。

4.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拓展式教育模式。在国内我校率先建立了基于网络,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外拓展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法”就是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文”教学方式,“拓”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展”就是展开、发展,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自我。我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在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诸如现实问题、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我们通过应用拓展式教学,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开拓医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医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课外拓展式教学模式,在指定文本教材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文本教材问题提出情景模拟拓展式阅读(自主探究)互动拓展讨论拓展总结延伸”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法律法规意识、人文素养。我们将“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建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站,开展多形式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原则,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渗透、分块侧重、集中强化的教学举措,为卓越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贾伟华,周立春.医学临床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0,(3). 

[2]吴朝明,钱掩映,金建,陈浩.强化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 

[3]徐国斌.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 

[4]陈英群,于德华,盛红华,蔡巧玲.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摇发展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医学教育培养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72-02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生誓言聊聊几行字却高度概括了这份职业的责任、神圣和牺牲。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必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还须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桥梁,传递二者之间的信息、意愿和态度。沟通是否充分、到位,决定了整个医疗活动是否能顺利、高效的进行,决定了患者的医疗体验、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因此,当代医学生的培养也应高度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医患沟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态度和沟通技巧。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有效方式。因此,医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养应从医学生抓起,并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求和医生制度医疗决策的需要而进行的,使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能够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充分的医患沟通,能使医患双方相互充分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患者心理和沟通的技巧,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放心、值得信赖的环境。充分理解非医学专业人士的各种疑问和顾虑,切忌简单粗鲁,敷衍了事,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耐心解释。

时代变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大幅提高,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不再是既往的被动式地接受医生的单方面决策,他们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理解相关的各项检查的意义,从而主动地参与医疗决策环节。

当今的医患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医患纠纷是由医患沟通不充分所致。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每位医务人员必备的职业素养。所以要让每一位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当自己充分掌握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才能成为一名让患者满意的医生。

在医学教育的初始教育阶段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期间就应加强人文教育、心理学教育,重视医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在面对临床工作之前就应做好全面职业素养的养成。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之前,应反复强调沟通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使其端正态度,同时应该充分强调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对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更应严格要求,因为他们是病人每日接触最多的人,负责住院病人每日病情的记录,应该在患者和上级医师之间做好信息整合和传递工作。

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期间就应该从严要求,应该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如从着装、仪态、言行各方面严格要求。应衣着得体、整洁,女士饰物简单,不宜浓妆;面对工作应怀抱热情,不应该因为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负有主要的诊疗责任就放松。不应萎靡不振,给病人不可信赖的感觉;在跟病人交谈时应吐词清晰、态度亲切、倾听认真、富有耐心等;在诊室就坐应端庄大方,查房时仪态高雅;用语文明,谈吐高雅,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坐,请稍候!”、“请您配合一下!”等。

临床见习期间,医学生一般是分小组进行,多数时间是问诊、查体的训练,几个人同时包绕一位病人问询会让其觉得紧张,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也可能会使患者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因此在进行之前应该坦诚地告知患者自己的身份和接下来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意义,不能让患者误以为自己是某种意义上的“试验品”。在问诊和查体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当一名学生在进行问询时,其他学生不宜交头接耳,应认真记录,适时补充提问,但不能随意打断。查体时应该注意对患者的保护,手法轻柔而标准,切记动作粗暴。

教学医院中,实习医生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很可能是住院患者接触的第一人,应重视自己给病人留下良好印象。病人来医院一般是带着期盼的心理,接待时对病人应该多一些真诚的、关注的神情,给病人一种真正被重视的感觉。我们应该时刻想着:病人也是充满感情的人物,对于初诊的病人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就算是不能即刻解决患者的问题,也要让患者了解你对他是认真负责的。在交谈过程中应该详细介绍医疗活动的流程,告知患者自己的责任、上级医师的信息和教学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不能让患者觉得接待自己的是一名年轻医师而感到不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听到部分病人抱怨“现在的医院这么多年轻人”,其实负有主要诊疗责任和制定医疗决策的并非他们口中的“年轻人”,这样的不满情绪正是接待者缺乏详细的沟通造成的。

在问诊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患者的态度和情绪。要积极耐心地聆听病人的诉说,这对于病人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和安慰。学会做一名耐心的聆听者,不应频繁打断患者的叙述。当然,非医学专业人士对病史的叙述过程可能重点不突出,这个时候应注意礼貌而温和的引导,或者提议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接下来的谈话。对患者的病痛应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和关切,不应因为每日面对相似的病情而麻木,毕竟每位患者都是怀揣希望而来。

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应该表现得从容、自信和坦诚,遇到疑难杂症,可以坦白地告知患者目前诊断不明,但是我们可以积极查阅国内外文献,尽力而为,对于本医院不能解决的医疗难题,可以提供有更高医疗水平的医院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不再是被动的医疗行为接受者,而成为医疗活动的参与者。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应该熟练掌握对病情、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的解说能力。让患者充分明白病情、预后、检查和治疗等,尊重病人的选择权,详细提供各种不同的诊疗方案的优劣点及相关费用,允许病人做适当的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注意沟通技巧,不应机械地叙述之后让患者自己做选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提出最佳方案、次选方案,不应强行要求患者自己抉择。

病患者毕竟不是医学生,他们对于医学知识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因此他们对于较为复杂的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是完全陌生的。在向他讲解其目的或注意事项时,用语应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但又不失专业严谨。对患者安排各项检查和操作时,应充分说明其必要性及相关风险,在做说明时应该耐心,用语专业但要深入浅出,充分考虑患者的理解能力。

当然,医药并不是万能的,在面对不治之症时,除了在语言中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出必要的说明、解释、坦诚自己的无奈之外,不要忘记表示遗憾和同情,这可以让患者和家属获得一定程度的安慰。

医学教育培养篇7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为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学院除强化入学教育及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如美化校园环境,烘托医德教育氛围;引进高级人才,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开展医德教育;邀请知名人士,举行系列人文讲座;资助贫困学生,体现爱心教育;加强学生管理,规范日常行为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医学生对医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如今在校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个性较强,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不太会替别人着想,团队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不强。如部分学生从医动机不纯,为的是毕业后好找工作,收入稳定,而非为“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淡薄,存在着得过且过,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没有树立起严谨、锲而不舍的医学科学精神。在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常有学生迟到或不来上课,或来上课却在看其它专业书籍、背英语单词等,没有集中精力在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医德学习的态度。

1.2 医德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

在我院,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及政治理论的课堂教学,由于这些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大多为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对医学知识的认识和临床接触相对不足,对学生讲授多为理论传授,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没有内化成自身道德的提升。有些教师讲课时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感受,没能很好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也没能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医德教育与现实生活没能对接,从而使得有些学生获得道德理论知识却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等等,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1.3 专业课与非专业课不能有效结合

学校的课程安排与设置是以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多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学习。医学伦理学包含丰富的医德伦理知识,是一门最为经典的医德教育课程,但目前课时安排却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医学伦理道德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全程的需要。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只有掌握精湛的医技,将来才能承担治病救人的重任,因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医学专业课的学习上,对医学以外的课程则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是在浪费时间,这其中也包括对医德知识的学习。

2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2.1 与时俱进,改革医德教育评价机制

医德教育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没有专门的医德评比标准和奖惩机制,是导致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建立较完善的医德评价机制,进行年度考评,建立医学生医德档案,并作为评比“三好生”、“优干”、“奖学金”及入党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医德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医德年度考评不合格的学生给予应有的处置,以促进医德教育的成效。随着时展,建立新的医德评价标准,要以真、善、美为核心内容,可采用班级评价、自我评价和信访评价等多种途径,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德评价机制。

2.2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实例教育,提升医德认识

新时期的大学生反感空洞和漫无边际的说教,因此授课教师就必须立足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切实加强教育[1]。比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除了从理论上讲清医德的内涵及重要性外,还要多结合时事新闻来教育引导。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2.3 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医德教育

高尚医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单靠运动式、暴风雨式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医德教育的整体合力,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教师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师都应参与到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

2.4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医德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医德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医德认识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多次成功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丰富社会经验。尽管如此,社会实践教育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是科学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绩效,二是要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以确保有充足的人、财、物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组织学生轮流参与,条件允许应全员参与,五是要做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此外,还可根据年级、年龄层次,专业特点,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目标明确的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联系,共同抓好实习跟进教育等方式来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2.5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医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3]。为把医德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本院在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与兄弟院校联合举行新春诗歌朗诵比赛,放映励志影片,一年一度的“女生节” 、学生评优表彰大会,邀请院内外知名人士开展系列人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医德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深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医学生医德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崇高医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医学生经常反躬自问,恪守“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而且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引导,以及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共同营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形成环境,才会取得医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培养篇8

1医学生沟通能力缺乏的原因

1.1医学人文教育不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专业人才,不提高整体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位置。在需要医学人文高素质人才,但也因为同样的根源医学教育表现出相同的“人力不足”。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虽然相关的医疗机构也开设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较为单一,大多是选修课相对偏少,当然是比较单调的,缺乏灵活性的形式教学工作。人文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人的精神和人类知识的理解,在医疗应用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只关注医疗科普知识,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人文主义。

1. 2医患沟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医患沟通学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学在医学教育中横跨了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大批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其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一时难以适应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对医学教育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少,使这些教师在后续的医患沟通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3对于医患关系沟通与教育方面的短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学习前苏联的主要医学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耐心沟通教育开始晚,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科学医疗和人文两个不同的学科之间,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目前大量的临床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难以适应教学课程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其他领域(如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人文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较少,这些教师在随后的医患沟通培训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1. 4受现代医学极速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的理解的人体达到高水平的医学理论知识达到“喷涌”的水平,医学界和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密集前所未有,导致医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并在咨询轮,并检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的方面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另外,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门诊和住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以及过度依赖实验室的检测和治疗,问诊和体格检查的通信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通信被忽略。这些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亲眼目睹的现象,学生们将毫无疑问是医患沟通方面越来越冷漠的尴尬。由于长期重实用,轻质量的教育理念,使培养医学生都受到影响,导致出现许多今天的医疗专业医药现代化的,文明的现象相反的整体素质,使我们的医疗教育可以无法适应生物-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2培养医学生医患淘通能力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医学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学教育培养篇9

一、医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信息时展需要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医院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综合性人才,只具备医学知识或计算机知识的单一知识背景,无法适应未来医学体系进程。在医学生专业背景下,融入信息素养培养体系,能使学生利用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医学问题,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度。使其能从事医学护理方面的工作,还能从事医学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及开发等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

2.医学信息化发展需要

21世纪被人们称为信息化时代,近40年前,新兴的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古老的医学相互融合形成了医学信息学。这门学科使身处21世纪的医学工作者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学习和应用医学信息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对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核心委员会于2001 年 11 月颁布了《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出对医学毕业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

医学信息学是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科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将在医院管理、教学和科研、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中国的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医学信息素养的具备从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经颁布,教育部正在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当前,需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要从过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传授向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型。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为大中型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国际化、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学校涵盖商、文、工、医等多个学科门类,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鲜明特色。随着时展,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办出特色,保持陕西民办高校的领先地位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也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学院,如何将信息素养的教学体系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从而提高就业质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探索的关键。

二、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各高校普遍为医学类学生所开设的信息类课程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为主,授课内容比较单一,与医学知识融合度不够,没有体现出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和技能重视不足。因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建立层次化课程体系

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与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深远,因此,除了高校通常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还应增加医学信息学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医疗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将医学信息学课程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按照层次化原则,形成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图像处理、数据库技术、医学信息学等的课程体系。

2.拓宽课程设置知识面

在课程设置上不断拓宽知识面,采用必修加选修的课程模式,充分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层次化必修课课程体系基础上,开设多类型,多知识面的选修课,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护理信息学、病案信息管理等,在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时多少基础上,结合实际,充实和调整教学计划,拓宽知识面,合理分配,有的放矢,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将信息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3.充分调用图书馆资源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图书馆合作教育,围绕信息认识、利用等,开展一些图书活动,如信息、图书检索知识竞赛,或者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医学专业网站链接等,既拓展了图书馆自身的业务,也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信息素养,使其在工作中具备自我查找信息的能力。

三、结语

深入医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掘适合医学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从根本上解决用人单位既懂医学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培养篇10

2.1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更加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利用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以医用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倡导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优质人才。

2.2医学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对高等医学院校在职教育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了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医学教育模式及医学工程技术,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及医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内容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构成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及高学历的趋势,普遍具备较高的学习基础和技能训练。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供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学媒体资源的研发、学科建设与教学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专业优势。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技术人员亟待加强技术支撑领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符合高等教育模式的技能培训。根据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特点和教学一线教师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应由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与教学一线医学教育专家组共同参与制定,学习形式可采用专业选修旁听、网络在线学习、学术讲座交流和临床实践观摩等多种方式,以完成基本医学知识的拓展学习。除此之外,在一线教学部门确立教育技术服务项目时,一线教师与技术人员应有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共同成长的协作意识。医学教育课程中包含大量形态学、解剖模式图、影像资料、临床示范性操作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视觉形式加以表达。教育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与技术合作项目相对应的医用教学背景。听取一线教师的专业诉求,针对教学中需要技术支持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的进行阶段性医学知识补充。以“边干边学”和“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方式,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医学专业素养,这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医学教育培养篇11

口腔医学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因具有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点,每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都与临床医学专业分学科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医师资格认可方式,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口腔医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懂得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处理好整个社会的关系。患者到医院后要从生理和心理加以关注,不能只见“病”,不见“人”,不入“心”,留不住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

2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1制定课程标准完善顶层设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2.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2.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4]。“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5]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6]。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7]。

参考文献

[1]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1085-1086.

[2]胡显章.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成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0.

[3]洪军,王伟,何成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7):991-993.

[4]沈励铭,朱晓卓,徐伟静.对加强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8):25-26.

[5]何爱华.高校师德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75-77.

医学教育培养篇12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2]颜耀华,李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30-31.

[3]王冉,杨建坡.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53-654.

医学教育培养篇13

中医学人才培养首先要注重临床实际、避免机械化、形而上学的对中医理论生搬硬套,并将这种良好的模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承下去,促进中医的人才培养的发展。

一、中医学师承教育模式与临床重要性

中医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将学习到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在教学中发现,中医学中很多理论、医理都是古代医家的多年以来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没有体验,没有观察,因此容易让学生将这种体验陷入一些玄学理论的纠结,而现在中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课堂教育,将一个融合的体验过程分散成多门专门的课程,比较注重理论,缺乏对临床的体验,因此,如果可以在周末时间安排学生跟师临床学习,形成师承化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培养中医人才。

传统的课堂式教育,有利于从记忆和系统化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实际体会, 因而成材缓慢, 学习理论难以与实际融合,并且在课堂中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产生思考,满堂灌的纯理论注入式教学容易让学生引起厌倦和懈怠。为了引起学生自我主导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实践,采用导师制,我们认为以临床诊病与患者实际接触可以引起同学积极思考,并进行诊疗实际体会、和导师进行交流,通过临床辨证分析,对培养学生早起建立临床思维有很重要的意义[1-2]。

因此,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指导思想下,就是引导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将“学习―临床―再学习―再临床”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要教学与临床思维相结合。不可一味生搬硬套、将实际情况脱离。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专业方向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实效的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和辨证思维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中医学教学理论的临床共识性

中医理论始终要建立在临床基础之上,如果空有理论,临床不能应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医的很多理论也只有通过临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在教学中,例如:中医五行相克理论,就不可无限推导。如果进行形而上学推导,就会发现不符合临床规律,比如:木行过亢,引起木克土,土气衰则会制水不及而导致水气亢盛,又因为五行之中水克火,最终则会引起火气衰退…,但从推导的整体起始来看,就会有“木旺…最终导致火衰”,但将这一理论从临床脏腑角度来看,肝气偏旺导致心气虚衰的病例几乎难以见到,往往见到的是肝旺引起的心火亢盛较多,因此,要想正确理解“五行胜复”,就要结合临床。因此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五行胜复”是指五行当中任何一行之气的亢盛,都会引起其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避免过度亢盛而相互协调稳定。理论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3-4]这就是目前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化学习中医理论的典型实例,因此,在现在类似中医理论教学中的解释应该本于临床,避免使学生陷入理论纠结之中。

因此,通过对 “五行胜复”理论结合临床的认识,摒弃机械化五行循环论的解释,就可避免使学生陷入形而上学认识状态,真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传帮带”的重要性与师承教育管理

“师承”模式是培养具有中医特色人才的途径和发展中医的可行措施。同样通过“师承”也将中医临床模式建立起来,通过有经验、有资历的教师带教年轻一辈。不仅使学生和青年教师在临床思维上快速成长,也为中医的伟大宝库的传承起到相当的作用。

现在“师承”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进度管理、考核把关。因此就要求跟师学习过程按时到岗,达到一定的出勤率,从纪律上给“师承”教育进行管理,可以由倒导师把关,将临床病例诊断和遣方用药作为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大对中医人才质量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反馈进行考核评价,从而引导学生相关业务素质的培养,指导教师也会通过对带教学生的培养和任务的布置,对青年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评价,从而督促了师承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快速提高,更加有利于培养中医合格人才。

四、我校目前试行“师承”教育管理

目前我校正在试行师承管理教育,基本的管理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首先,让跟师学习的同学了解导师的学习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能够跟上导师的临床诊疗思路。其次,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三年的具体跟师计划,经导师审定,各系主任审定后,教科办备案。并且做好跟师学习的各项记录和心得小结。跟师学习不是只临床,还要在平时要积极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本学科经典古籍的个人学习计划。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师承培养,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导师根据带教情况,每六个月出一份师承带教试卷,题型不限、形式不限,考核学生跟师情况。导师评阅后,报各系主任审阅。对学生师承情况进行全面把握。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通过“师承”教育模式,主要是加强对现代中医的临床思维培养,锻炼和提高现在中医专业的学生临床的技能。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使之快速成长,而且使学生更好的对中医理论领悟、感受、认识、体会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杨东方,王育林,马燕冬.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中医教育,2009,28(2):76-78

在线咨询